大学生义务支教

2024-08-31

大学生义务支教(精选11篇)

大学生义务支教 篇1

活动名称: 1

1一、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5班于合肥某小学支教

活动原因

锻炼自我,奉献自我,让大家在学习之余能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同时拓展该小学的同学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自我素质等。

二、活动背景

该小学由私人办学,该小学以前是一个瓜子厂,后来瓜子厂倒闭,厂地被私人收购开办小学,那里的学生都是农民工的子女,学校条件很差,硬件设施完全跟不上,为此,本班决定于该校进行一次支教活动。

三、活动具体内容

本次活动由农研会发起,与11机制5班全体同学共同举行。首先,在农研会有关人员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本次支教的支教地点、支教背景、支教主题及课程等。并且分好每位同学的教学年级。我们于10月23日下午2点在八教门口集合,一块坐公交车去。到那后我们在上课前参观了学校的一些硬件设施,并了解一些学校的基本情况。

四、学生反馈

大家对于本次的支教活动都有很多的感触。

1、学校的条件很差,使得大家都对那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揪心。

2、一个个孩子在简陋的条件下仍绽放着灿烂单纯的笑脸,这是令我们欣慰和感动的。

3、在简陋的教室里,那些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听着我们为他们准备的课,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但是也有一些同学反映自己没做好充分准备,没有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兴趣等不足。

大家都表示以后要好好学习,珍惜自己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条件。

五、经验与教训

对于这次活动,由团支书主持,大部分同学都提前准备得很充分,这是这次支教能够如此成功的重要原因。通过这次的支教,让我们了解到了,在这个社会上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和关心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周围的生活,要多了解社会一些“不起眼”的角落,此次活动我们收获很多,既锻炼了我们的实践能力,又增长了我们大学生的眼界,让我们看到了现在还有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激励我们要更加努力,完善自我,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六、对类似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在举行类似活动之前,最主要的就是提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每位同学都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班委更要为大家做好表率作用。从而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总结人:11机制5班全体同学

2012.10.30

大学生义务支教 篇2

一、大学生支教缺少长效机制

(一) 缺乏长期的支教规划。

无论政府性还是非政府性支教, 共同特点是短期行为、缺乏持续性。政府性支教的志愿者的数量远不及所需的教师人数, 而已有的志愿者并非都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当地教师敬意的同时, 期待志愿者能有长期的支教规划, 真正把先进的教育方式融入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 从而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活力, 让志愿者摆脱尴尬处境。

(二) 缺乏有效的政府与社会协同机制。

目前政府组织的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存在组织安排倾向, 缺少社会认同度, 社会评价并不高;而非政府组织, 则课程设计与安排都存在一定困难。而非政府组织的支教社会实践活动, 往往得不到地方的有效配合。政府组织的支教活动中, 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参与支教都乐于奉献, 以传播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为己任, 部分支教大学生参与动机不纯, 把支教当成换取政策性优惠的跳板或者是去镀金, 为了支教所带来的荣誉或利益, 如评优、加分等参与进来, 异化了政府支教的初衷。这种动机让他们对支教的态度敷衍随便, 严重损害了支教队伍的形象, 影响教学质量。

(三) 缺乏系统的支教管理。

正是由于政府与社会各自为战, 加上行政化倾向, 支教的管理问题突出。支教前的培训, 流于形式, 演变为简单的励志教育与拓展训练;支教过程中, 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分散状态, 疏于管理:忽略了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支教大学生忽略教学细节, 支教教学内容缺乏连贯性;部分学生在支教过程中丧失热情或遇到挫折后, 中途退出支教活动,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影响了支教队伍的人员管理和教学安排。

(四) 缺乏资金支持。

支教开销主要自费, 外加少额的补助, 这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来说, 生活更是捉襟露肘。非政府性支教依靠社会赞助, 由于中国慈善文化还有待发展、提高, 所以也同样面临资金问题。

非政府性支教面临资金、课程设计安排方面的问题, 普遍难以长期坚持。

二、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 建立大学生全员的支教机制

建立以政府主导、NGO支教组织参与、大学生全员支教机制:政府主导, 把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纳入国民教育计划,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整合政府与非政府支教资源,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履历, 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大学生全员参与, 即利用假期或一个特定学期进行支教活动, 比如沈欣所提倡“假期支教普及化”。

(二) 以经营为理念综合开发。

传统支教开销主要自费, 外加少额的补助, 因此支教者更看重自己能得到什么, 导致短期性和社会价值的难以体现。现在把支教内化为带有价格和学分的课程, 支教除了是一份经历, 也产生了现实回报 (得到了获取学分的奖励和支教开销的免除) , 类似于现在大学生军训的实施模式。内化为课程学分, 学校将该门课程费用会同政府的补贴用于支付学生的交通和食宿费用, 并再补贴乡村教师和校舍修葺及旅游部门为学生提供生态旅游服务的费用。

(三) 教师得利, 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乡村教师的外流归根于糟糕的待遇和福利, 新的支教模式将使教师得到额外的补贴, 加上政府的补贴, 扣除必要费用, 高校仍能转移支付一笔可观的数字给予乡村教师。利用这种市场因素让教师留在乡村比其他空泛的政策都更为有效。另外, 乡村教师的“市场”因大学生只是假期支教而并未被占据, 教师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更能得到提高。可以说, 支教对个人来说很难是一种长期行为, 乡村教育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乡村教师。待遇的提高和充足的“市场”将促进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和乡村教育良性发展。

(四) 学生成果报告的规范化管理。

政府支教已倡导了8年, 但支教行为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普遍关注, 其规模、组织、分布、成效等并无翔实的数据。支教的连续性和成果性不佳, 除了学生缺乏足够的动力外, 没有渠道收集相关报告的信息也是一个原因, 政府把学生看成是一种“游历”, 故一般不太重视;学生也把支教看成是自我经历的有益补充, 成果收集是可有可无的。而在新机制下支教由于有了政府的稳定补贴, 变成了一种比较严肃和需要成果报告的事情, 学生在可以有多年经验的NGO支教组织的指导帮助下, 更出色的进行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和后期的成果展示, NGO在这场活动中的作用不是被边缘化而是加强了, 学生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又节约了政府组织调查的成本。

总之,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教师与大学生共融的支教机制, 可促使中国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健康有序地发展, 提升经济社会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获得潜质性跃升。

摘要:大学生支教社会实践对和谐社会建设、对支教大学生培养和服务对象的成长, 都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并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缺乏长效机制, 所以本文从现实问题入手, 探讨建立政府主导、NGO积极参与、乡村教师与大学生共融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机制

参考文献

[1]沈欣《假期支教普及化与经济利益探讨》, 《决策&信息》2008年第7期 (下半月刊)

[2]王梦奇柯文娣,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 《魅力中国》, 2010年11期。

[3]赵芬《大学生支教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大众商业》, 2010年3月。

大学生支教:良心还是年薪? 篇3

师范生必须支教半年

去年末的某一天,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差点炸开了锅,学校强制要求2006级师范专业学生到山区支教,“太没人性”。

据西南大学实习科钟科长介绍,学校有关部门号召2006级师范专业的学生到重庆、贵州、四川、新疆等地山区或少数民族区顶岗支教,时间由原来的2~3个月延长至半年,顶岗人员也由部分学生发展至整个2006级师范专业学生。

“顶岗时间有强制性,参与方式却可以多样化。”尽管钟科长百般解释,但是西南大学的学生们却牢骚满腹。“这哪里是支教,完全是发配!”西南大学汉语教育专业小李说,以前师范专业的学长们也要顶岗实习,但一般不超过3个月,而且遵循自愿原则,这次却是强制的。

支教时间太长影响考研复习、地方偏远也许会错失就业机会、今后没打算当老师的学生会为此浪费时间……学生们的担心一箩筐。

“师范专业学生一直拿着国家补贴,学费也低于普通专业,有义务支援边远山区教育。”西南大学文学院一位辅导员说,师范专业学生平日里每月可领取40元的生活补助,而其他非师范专业学生则没有此优待。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这种强制性支教政策会走多远呢?

15万一纸户口,支教者的现实考量

当然,像西南大学这种强制性支教计划属于极个别现象。

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姚磊,就是“支教换户口计划”的受益者。2008年1月26日起到3月15日,北京市教委公开招聘700名应届大学生去支教本市的农村中小学,并选聘部分优秀硕士研究生支教城市近郊的初中学校。实际上,姚磊所在班的42人中有15个选择了支教,热情可见一斑。

而对于姚磊来说,在工作越来越难找的今天,提供北京户口的支教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北京户口同学留在北京的“一根救命稻草”。

姚磊应聘的房山区在北京最南边,这一去,3年内她都要待在农村。“我的梦想是考研究生,但支教每周要上16堂课,恐怕没有多余时间去准备考研,而3年后我担心自己失去斗志。我现在已24岁,也怕耽误了人生大事。”姚磊皱了皱眉头,“但是,有一个情况,南召中学16个班580名学生却没有美术老师,如果我不去,校长说那里的孩子就没人上美术课。”然而在580个孩子的美术学习愿望之外,还有姚磊对一纸户籍的期待。

跟姚磊一样,每个去支教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顾虑。毕竟,无论是国家还是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都要付出成本。所以,北京市通过解决北京户口、考研加10分、第一年平均月薪2000元等优惠政策给支教大学生保障。

而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调查,户口买卖黑市上,一张北京户口最高可卖到15万,还要求买家得有硕士文凭,而且“理工科和紧缺专业好办,文科不好办”。

努力20年才出农村,又回去?

下乡后,城里长大的学生艰难地适应着农村生活,但还算稳定。2008年经济危机的到来,似乎与乡村生活的关联并不那么直接,但师范生张莉却明显地感到压力重重。

“从乡下来的,又要回到乡下去?”作为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研究生,张莉不愿意接受这一现实。为了离开偏僻的乡村,她已经努力了近20年,难道又回到原点?即使在繁华的广州找不到归属感,她还是宁愿继续忍受煎熬。虽然已经毕业两年,一向乐观的她已经开始感叹物是人非。“人不顺利了就被别人看不起,现在我和朋友都很少联系了。”工作不顺,人也开始孤僻了。

拿着研究生的文凭,张莉却只能赋闲在家。“无数次面试,总是不能够互相满意。”

“以我现在的学历,到西北的县城做一名中学教师正好合适。”虽然不愿意去,但是张莉还是在给自己寻找最后的退路。她的两位中学朋友至今不愿意回到农村,都远离了西北。一位从福州大学毕业之后,至今飘荡在北京,没有工作;另外一位本来在兰州郊区有正当工作,却还是远走深圳打工。“我是不可能回到西北去的。”张莉说。她们都有着一颗躁动不安的心。

一觉醒来,张莉的老乡、毕业生李凯躺在床上,茫然地望着屋顶,不知道自己的退路在哪里。为了找一份工作,他早已焦头烂额,跑了无数场人才交流会,投了数不清的简历。“很多单位连我的简历都不收。”

刚刚从兰州商学院毕业的时候,他是死活不愿到乡下教书的,而如今他愿意去了,却没有学校要他。

3个月前,他就到原籍甘肃会宁县询问了相关的分配情况,教育局的一位领导说,今年不招人,学校教师都是人满为患,会宁已经取消了今年教师的招聘计划;一个月前,他又托人询问甘肃最偏僻的定西市漳县,当地一位校长说,现在进一名老师,只有县长亲自批准签字才行,即使漳县本地回来的大学生也希望渺茫,外市的根本没可能。

县城中小学人满为患的同时,乡村老师却显得越来越多。会宁县梁堡小学学生最多的时候有400多人,如今这个学校只有120名学生,并且一年比一年少。“过了今年这一届,明年就会低于100名。”校长柴富贵说。他们已经将空出来的几间教室改成了乒乓球室,村子里的老人们会经常来打球。

“120位学生,12位教师,不缺老师。”由于计划生育,相邻村舍的学龄儿童越来越少,这让柴富贵“教师多了”的压力越来越重。

李凯每个月的生活费达到千元。但是他不愿意回到乡下的家里,他和张莉一样不敢面对乡亲们的询问。

为了填补生活开支,最近李凯通过互联网做了两次牛仔裤的生意,第一次赚了600多元,第二次被骗。“现在只要有人要,去哪里工作我都愿意。”

短期支教,到底该不该?

张莉与李凯所反映出的“农村学校人满为患”主要体现在城市近郊的县城与乡村,而在很多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教师仍然是学生的一种奢望。很少有人会长时间地留在那里,于是,一种近乎于“体验旅游”与“履历镀金”的短期支教活动蔚然成风。

大学生义务支教问卷调查 篇4

长江职业学院大学生义务支教调查问卷()长江职业学院大学生义务支教调查问卷(A)
姓名: 专业班级:

1.在课外你和该校老师交流是()A.经常 B.偶尔 C.没有 2.你认为支教最大的困难是()A.学生不配合 B.学校条件差 C.学校教学思想和你的不同 D.备课困难 3.你认为支教过程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A.更为广阔的视野 B.对生活更美好的向往 C.新的知识 D.认识事物的新态度 4.你是否进行课后的辅导()A 经常有 B 偶尔每周会有几次 C 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 5.你认为你和正规的老师比起来()A. 自己没有经验,教学上不如正规的老师 B 和正规老师相差不多 C 比正规老师要好 其他_____ 6.你对这里学生的评价是()A 总体上学生十分好学,上进,纯朴 B 和我原先想的不同,大部分学生不是很好学 普普通通,没有深刻印象 D 其他_____ 7.作为一名支教成员你的心态是()A.老师的心态 B.大哥哥大姐姐的心态 C.朋友的心态 8.学生不听话你的处理方法是()A.处罚 B.耐心交流 C 不管 D 其它 9.有时自己的时间和教学冲突()A.和班主任请假 B 请同学代替 C 去上课 D 不请假也不去 10.学生课业的完成情况()A 很积极的完成我布置的作业 B 有少量学生做

D

C

D 都有

C 和原来的情况差不多


大学生义务支教活动策划书 篇5

乡村义务支教活动

一、活动背景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导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还处在脱贫致富阶。尤其是边远农村,他们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他们的教育形势仍然很严峻。而教育事业又被誉为立国之本,一直以来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青年志愿者我们应该本着一颗奉献的心,通过奉献我们的知识为乡村教育事业尽一份力。进而增强国家软实力!

二、活动的目的及意义

通过对偏远农村地区的义务支教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也丰富我们的阅历,间接地扩展我们的知识面,使我们进一步成长。从而也达到了两全其美的功效。

三、活动主题

大手牵小手,爱心满校园走

四、活动对象

乡村小学全体学生

五、活动内容

1、选出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做好准备。

2、定时的举行这方面活动。

3、活动结束后需要各位同学写下心得和感受。

六、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1)、宣传部首先需要进行海报宣传。

(2)、组织部要联系好支教地的老师,双方做好安排。

(3)、后勤部要将必备物品准备齐全。

(4)、主办方要选出相关同学,做好人员安排。

2、举办阶段:

(1)、到达地点后必须要准备一个指挥中心。

(2)、到当地农村的学校进行课业讲授,传授课本知识。

(3)、举办科普知识相关的专题讲座,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4)、有特长的同学可以进行舞蹈、歌唱等活动表演。

(5)、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自由交流。

3、后续阶段:

(1)、要求宣传部上传本次活动的新闻稿。

(2)、各同学以及各部长都要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3)、为下次活动的举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七、经费预算

1、对外宣传,寻找赞助商。

2、建立公益基金。

3、具体分配待定。

八、活动时间和地点

待定

九、活动注意事项

(1)、途中要注意交通安全。

(2)、到乡村要注意危房危地及有伤害性家禽。

(3)、要维护好青协形象,注意传播橙色精神。

(4)、活动中必须保持联系方式的畅通。

(5)、要注意防盗防骗。

(5)、遇到突发事件要积极与同学或部长取得联系,学会处理。

十、主办单位:

大学生义务支教 篇6

支教是能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众表达能力,下面是关于义务支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XX年年暑假,为了积极配合校团委科技三下乡精神,丰富我院学生暑期活动,我们经团委批准组织了一支由4名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赴济宁邹城东滩矿开展了为期10天的“情系矿山子弟”疯狂英语义务支教活动,经过团队成员的塌实工作,东滩矿人们的大力支持,我们顺利的完成了这次义务支教活动,并达到了预期目的。

现将本次义务支教活动的筹备、实施及效果等情况总结如下:

一、明确目的,认真筹备

为了积极宣传青岛农业大学,让众多学生及老师了解我校,了解植物科技学院,增强我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站在老师角度去思考,去体会老师的辛苦,增强学生的尊师品德,同时为了帮助当地缓解师资压力,救助贫困学生,为今后开展一帮一活动打下基础,我们经过和邹城东滩矿多次联系,开展了此次义务支教活动。

当明确活动目的并制定具体方案后,院分团委学生会通过海报、络等渠道在全院学生中进行宣传,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得到了全院同学的积极响应,并且有很多同学踊跃报名参加,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丰富了本次活动。经过申请和考察,最后确定了由刘提,郝翠,刘延楠,仇宗浩等四名学生参加此次义务支教活动。

为了顺利完成此次义务支教活动,在出发之前我们多次与东滩矿学校领导和老师联系,并且在7 月8日进行了实地考察,确定了行程路线。根据东滩矿中学校方领导的要求及反馈的信息,我们确定了本次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案。当团队于7月28日到达东滩矿中学后,首先根据校方年级主任的建议,将学生进行了分班,在29 日与校方老师进行了交流并召开了学生家长见会面。根据老师和学生反馈的信息,制定了这次活动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使校方老师,学生及其家长对团队有了初步了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在出发之前,我们组织召开了团队成员会议并进行了分工,强调了安全问题并明确了责任意识。根据教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我们进行了相关知识的准备,并对学生在当地的安全、生活、形象及其处理好和校方老师、学生及其家长和当地群众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明确的指导,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本次活动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证。

二、同心同德,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根据东滩矿中学领导反映,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造成一大批学生成绩不够理想,甚至许多学生有厌学表现和退学思想。针对这种情况及团队的实地调查,最终与该校领导商定,将此次义务支教活动的教学内容定为英语基本要素,英文歌曲,英文电影。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以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为特色大胆尝试了各种模式以辅助教学。注重听力与口语的培养,比如组织学生用英语表演《皇帝的新装》、《小红帽》等话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让同学们作各种各样的游戏以告诉他们注重团队精神。并且组织同学们到户外一起大喊英语,表现出了我们李阳疯狂英语协会的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有所提高。我们首先举行了专题班会,讨论当代中学生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更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其次是举行了多次意义深刻的英语辩论赛,既锻炼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而且让他们扩展了知识面,体验了辩论赛的氛围。再次,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解篮球和足球的规则与打法,并且组织了两个班之间的篮球与足球的友谊赛。在本次活动的最后,我们于8月8日下午举办了一台联欢会,该校部分领导和学生家长也应邀前来观看,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和表扬。

在整个支教过程中,我们始终以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严格要求自己。团队的每个成员在行为上严格要求,认真对待东滩矿中学分配的工作,积极组织备课,耐心详细的讲解,认真批阅作业,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深入当地,宣传青农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顺利的完成支教活动,并宣传青农大,团队采取了家访、走访当地政府等方式来进行,使整个支教过程得到了当地的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应。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深入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宣传我校,我们走访了许多学生家长,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对我们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非常支持及感谢我们的工作。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使他们加深了对青农大的了解,他们的赞誉是给予我们工作的肯定。

为了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并宣传我校,同时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团队先后三次走访了当地政府。当地政府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你们的到来是全矿人民的荣誉。我们通过对东滩矿的农业、教育、卫生等方面进行了专门采访。从采访中我们收集到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这些为下一步更深入的农业合作(如蔬菜种植,养鱼等)及一帮一助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在短短十天的支教过程中,与我们接触最多的是东滩矿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对我们反映最强烈的也是老师和学生。短暂的十天,我们深知自己带给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传授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以便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力求方法的新颖,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给他们讲解知识。学生的评价是:讲的好、方法多、易懂。老师的评价是:你们这样的英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建校以来的首例,对本校的教学有很大的启发,你们对学生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一个老师反省自己。随着课程的推进,许多以前不喜欢英语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兴趣,许多以前不学习的学生开始认真听课。临别时的眼泪和我们上车后听到的一声“祝你一路平安,朋友一生一起走”是对我们十天努力工作的最好答案。

虽然这次义务支教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后续工作还有很多,我们计划发动全院甚至全校的班级对我们所调查的几名贫困生以一帮一助学的形式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我们还将组织一些学生与当地的学生通信,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如学习、经济等方面所造成的压力,在这次义务支教的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当地有很好的农业发展潜能,只是缺乏相应科学技术方面的人才,如果可能的话,我们打算联系如植科、水产、园林等院系,再次回到邹城东滩矿,我们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四、活动效果

大学生义务支教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支教队伍,发展现状

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是融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作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它既是大学生增知识、长才干、受教育的最佳途径, 也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提高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主要力量, 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以及当代大学生寻求自我成长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 积极响应号召,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弘扬社会文明新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活动的基本情况介绍

长期以来, 我国整体教育投入水平低, 投入总量在使用上严重失衡。早在20世纪80年代, 世界发达国家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就已超过了5%, 而我国直到进入本世纪才跃上3%。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结构性问题。于是, 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行动应运而生。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借鉴国外志愿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 由团中央于1993年12月发起, 主要内容是义务支教, 已经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我国志愿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互相帮助 (参与率76.3%) 、社会公益事业 (48.8%) 、慈善事业 (47.6%) 、社会救助 (46.1%) , 社区发展 (39.5) 、知识传播 (24.2%) 、社团活动 (23.9%) 、紧急援助 (23.3%) , 维护社会治安 (18.4%) 、免费专业服务 (13.4%) 、国际合作 (2.4%) 以及其他 (2.4%) 。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 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 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 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聚攥的“温”、“良”、“恭”、“俭”、“孝悌”、“仁义”等传统美德在高校中得到广泛宣扬, 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大学生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辛劳为青年志愿者行动塑造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为巩固和提高青年志愿者行动的成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大学生志愿者工作社会化运作的必要性

现今对于世界各国而言, 志愿者服务工作的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认同。因此, 做好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宣传, 提高全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重要意义的认识, 形成全社会认可和重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氛围, 全面发展大学生志愿者行动, 充分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多方面价值在当下是十分必要的。

1、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个人价值。

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 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学会包容和接纳,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培养了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社会价值。

促进了城乡之间、东西之间、区域之间的共同发展, 完全符合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 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作为一个平台, 把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进行了对接, 使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两大群体受益匪浅。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 不仅缓解了当地学校教师紧缺问题, 给他们带去先进的教育方法、思想理念, 而且传授给孩子们知识, 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培养了孩子们的人格、自信心和进取心。

三、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活动的当前现状

志愿支教组织所面临的形势

(1) 国内志愿者组织现状

自1993年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 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活动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人数逐年增多, 活动丰富, 组织建设渐趋完善。以西安财经学院统计学院义务支教小组为例, 自2006年成立以来, 每年的志愿者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志愿者活动次数也由原来的每学期数次发展到现在的数十次甚至上百次, 组织结构也日渐完善, 由最初单一的支教成员发展成为管理组、信息组、志愿者组。

(2) 志愿者人数增加

不仅志愿者人数逐年增加, 组织内部结构日趋完整化, 义务支教小组的实践基地也从最初的一个增加到北里王小学、西安博物院、陕西自然博物馆三个, 而且, 统计学院支教小组还同长安区聋哑学校、西安流浪儿童救助中心等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机制。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 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 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活动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3) 教育投入增加

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 要优先发展教育, 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2001年至2007年, 教育投入总量、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平均每年增幅依次达16.1%、14%、15.9%。

(4) 城镇化水平的推进

随着我国教育投入的加大, 国家整体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农村等教育薄弱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帮扶需求减小。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促进了地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以陕西省为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促进了地方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到“十一五”末, 陕西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左右, 城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化建设的加快, 带动了周边相应地区的教育投入, 促进了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专职教师增加。由此, 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行动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 接受志愿者的中小学对象群体不断下降, 因此需要大学生志愿支教活动在未来的活动中积极面对现状, 调整活动方向, 向更加偏远的, 亟待志愿的地区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静:《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科教纵横》, 2009年。

大学生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探索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短期支教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2006年的“三支一扶”计划的实行,中宣部、文明办、团中央每年暑期发起的大学生支教服务社会实践活动。支教活动也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类型:长期支教、短期支教、不定期支教。①其中,短期支教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性,时间与地点较为固定的支教活动。而这之中又分为两种:(1)大学生在寒暑假前往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活动。(2)大学生在间隔固定时间(如每周,每月)前往位于靠近城市的子弟学校开展支教活动。②本文主要探讨前一种短期支教类型。

1 大学生短期支教存在的问题

1.1 支教大学生教学素养和经验不足

在参与假期短期支教的大学生之中,近9成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师范院校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他们绝大多数并无良好的社会经验和教学方法技能,在短期难以适应从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计划安排,前期的备课准备,课堂对学生的组织控制,这都是支教大学生需要面对却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准备不充分将直接影响着支教团队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而短期支教最为局限的地方在于支教期限短暂,这双重因素的叠加使得支教的教学问题雪上加霜。③

1.2 支教队伍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审核

目前,短期支教在国内并无相应的管理机构,也缺少能够直接领导的组织者,更多的是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各高校对此的管理不尽相同,统一的管理和审核规范尚未出台,如何决定支教团队是否拥有支教资格,如何评判支教成果均无从说起。因此,这样的支教有着相对的随意性,支教成效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支教团的责任心。这也使得不合格的支教队伍出现成为可能,忽视了支教的任务和重要性,从而影响了支教队伍的形象。

1.3 支教队伍缺乏持续发展规划

短期支教的特点即在于短期行为,这在一方面影响了支教的效果,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支教缺乏持续性。大多团队仅在当年度进行短期支教,即便开展长期定向服务的团队,受限于支教学生的能力以及人员不断更替等,考虑到支教活动持续性发展的甚少。短期支教的热潮也使得不少支教团队急功近利,只注重即时利益,却未考虑到长远发展所需的前期基础,也忽视了支教经验的传递。

1.4 支教内容缺乏创新性

往往很多短期支教仅仅单纯模仿当地教学而开展教学活动,没有长期支教的时间优势来彻底提高当地学生的学习水平。简单重复当地学校教师也可完全完成乃至更好完成的教学课程对于当地学生也并无任何意义,反而加重当地学校负担,也无法使得支教大学生得到收获,这也是不少支教队伍经历一至二年即销声匿迹的原因之一。

1.5 支教队伍缺少经费支持

支教的经费部分来自于社会实践项目的申报经费(及高校的补助),不过这往往不能涵盖支教过程中的所有开支。除去不多的支教团队有能力拉取赞助以得到资金的支持,其他开销则由参与支教的大学生自费。作为没有经济来源的群体,大学生维持支教也存在着一定困难。若是长期可持续发展,则面临的资金问题更是严重。

2 支教地及支教队伍概况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土溪镇位于川,德江交界处,属于贵州百个贫困乡镇之一,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全镇初级中学一所,教学班32个,中学辍学率为4.36%;小学13间,教学班105个,小学辍学率4.69%。全镇留守儿童数目达到28.55%。包括办学条件、师资状况在内的诸多基础教育现状均有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苏州大学“欣长征,彩虹行”贵州支教团队在凤冈县土溪镇的支教始于2006年暑期,由苏州大学医学部学生魏吉创立,并于2008年在共青团凤冈县委员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七年来,团队在当地开展以支教为主涵盖医疗服务、科技支农、社会调研、对口资助等各项活动。该团队在苏州大学医学部团委的直接领导下,由苏州大学医学部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组织管理,在基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支教质量逐年提高,社会成效日益显著,支教地、支教大学生和学校均获益颇丰。

3 建立短期支教长效机制的探索

3.1 建立基地,维持稳定联系

2008年,苏州大学医学部与共青团凤冈县委员会签约,正式在遵义市凤冈县建立了苏州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基地的正式建立,使学校和地方建立了稳定而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支教活动的延续性提供了保证。除了每年暑期的短期支教外,平时基地双方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流,通过交流我们准确掌握当地情况,了解支教成效,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服务内容,全力服务地方发展。

3.2 完善管理,保证支教成效

支教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建立可靠的安全保障,明确队伍纪律和汇报制度,在指导老师和队长的带领下按照预定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并通过校内外平台进行宣传,扩大支教活动的影响力。支教活动结束之后,支教团队继续完成调研反馈、总结评优、成果展览及宣讲等收尾工作,并做好历年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重视支教细节,积累前辈经验,服务于支教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 搭建平台,交流分享发展

短期支教大多由大学生自发组队,团队小,时间短,所起到的社会效果不大。同时短期支教团队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长期发展的规划,使得短期支教不能得到理想的社会认同。认识到以上几点,我们致力于搭建短期支教队伍交流合作的平台,在苏州大学校内,我们与“医行大别山”等众多短期支教团队一起交流分享团队发展经验,探讨长期有效的发展规划;在贵州,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的支教团队建立了支教联盟,长期沟通交流,共同完成项目,努力构建合作多赢的局面。

3.4 拓宽领域,提升社会影响

2010年暑期,苏州大学医学部领导亲赴凤冈县与凤冈县政府、教育、卫生、农林畜牧等各部门深入座谈,进一步了解了当地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在当地需求的引导下,我们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内容,从传统的支教拓展到农业科技帮扶、教师进修培训、“一对一”帮扶、医疗服务等方面,充分调动校内外资源,贴近地方需求,服务地方发展。几年来,我们针对凤冈县农业产业、土溪镇基础教育现状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在专家的指导下科学分析、提供对策形成调研报告反馈给当地政府。

3.5 长期规划,提炼支教精神

短期支教由于其自发性、短期性、灵活性等特点,很难进行长期的发展规划,从而在根本上制约了支教质量和社会影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专家老师与支教地团委一起共同谋划,建章立制,搭建平台,完善管理,整合资源,着眼未来,不断建立和完善支教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注释

① 王梦奇,柯文娣.大学生短期支教的问题和对策——以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对口支教温江区镇子试验学校为例[J].大众商务,2010(8):226.

② 沈艨,邓云岫,沈金荣.大学生在城市和农村开展短期支教的研究对比[J].文史博览(理论),2011(3):69-71.

义务支教队支教活动策划书 篇9

策划内容概况

一、活动背景和意义

二、活动项目简介

三、前期准备工作

四、项目活动计划

五、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六、项目后续工作

七、注意事项

我们的团队:

“爱在川西”义务支教队,系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学生内部自发组织形成的支教团队,我们以“情系川西,带爱旅行”为主题,本着“寓教于乐”的原则,即将在七月的彝族乡里进行一次爱心之旅。

一、活动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力扶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条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一些受地理和经济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状况仍然令人担忧。在这些地区,由于师资队伍的缺乏,教师的教学手法较为传统,家长的思想认识水平不高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的后果,学生整体呈现出内向、自卑、封闭、不善于与人沟通等特点。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特自发组织了 “爱在川西”义务支教队,准备在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进行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一方面,通过此次活动传达我们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爱心,并给他们带去外界先进的思想观念,教会他们对于一些课程的初步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贫困山区的文化建设;另一方面,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了解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境况,锻炼我们的意志,提升自身的素质,以便帮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活动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支教活动

2、活动主题:情系川西,带爱旅行

3、活动时间:XX年6月30日——XX年7月11日

4、活动地点: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

5、主办单位:“爱在川西”义务支教队

6、资助单位:(待定)

7、活动内容:

(1)调研——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拓展我们自身的专业知识;

(2)家访——了解当地贫困生的家庭情况并建立贫困生档案,通过网络、媒体等争取借助社会的力量给予部分贫困生以帮助;

(3)正常的课堂教学——寓教于乐,教会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会学习。

8、团队成员(见附件一)

三、前期准备工作

1、团队组建

(1)现团队总负责人提出构想,通过海报、网络等方式进行宣传,发出组团信息,要求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烈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2)有意者向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过面试确定培训人员,含一名凉山州的当地人(会彝语)和一名精通网络技术的人(进行博客宣传);

(3)对选出来的人员进行培训:首先,由团队相关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详细介绍,让团队成员对此次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与本学院的其他有经验的支教团队进行交流,帮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支教过程;最后,邀请资深老师对团队成员进行教学方面的培训,让团队成员在进行支教工作之前对其所教授的内容有条理地进行规划。

(4)召开团队大会,对团队成员的工作进行具体分工(详见附件二),并对往后的工作行程进行安排(详见附件三)。

2、前期踩点调研

(1)联系学校:由团队成员提供家乡教育、文化、经济等基本情况,通过对比和查询,筛选出最需要我们前去支教的地方。然后对选中地区进行前期踩点调研,收集资料,由负责外联的同学与当地教育局和目标学校取得联系,与学校达成共识。

(2)通过调研初步与学校达成协议,并对学生安全、支教团队的食宿等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教学方案的准备

(1)各个成员根据自身特长,结合现实需要,提供自己预授课程;

(2)团队分管教学的负责人根据当地学校的课程设置,取长补短,在寓教于乐的原则下,进行课程的选择和安排;

(3)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安排和教育层次准备教案,并交给教学负责人审核通过。

4、资金筹备

在5月下旬向学校相关组织申请一定的资金,并且面向社会拉取赞助,为活动争取更多物资帮助,以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给需要帮助的学校及学生带去更多的帮助。

四、项目活动计划

1、支教

支教是本次活动的核心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对外界的认知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我们准备采取发散性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除了充分运用当地各种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外,我们还将恰当地引入外界资源,如电脑的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在“本土”,以求“本土”与外界两相结合,相得益彰。

(1)在教学的组织手法上,我们将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学习的场所设置在教室、操场以及模拟的社会环境等,课堂的组织形式仍采取班级为主,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景的互动性。

(2)教学的内容注重能力培养,同时兼顾学生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将从各个方面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3)针对学生开展小型的朗诵、书法、绘画、作文等比赛及篮球、羽毛球、踢毽、跑步、跳绳系列形式多样的课余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增进了团队成员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4)主要科目设置(具体见附件四):

2、调研

本次支教的目的地在凉山州德昌县大湾小学,当地以彝族聚居为主。我们会从地理、经济、教育三方面利用问卷、访谈、参与等形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总结少数民族地区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现状。

3、家访

团队成员定期开展家访工作。家访工作主要是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的近距离接触,更深入地了解学生,从而有利于支教的顺利进行。在家访过程中,我们还会根据学生情况,对部分家境相对困难的学生建立贫困生档案(档案模板详见附件五),在经过他们同意后发布在网站上,以引起社会上更多人的关注,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帮助。

五、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1、客观方面:

(1)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南地区的教育投入,不断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大力倡导大学生志愿支援山区建设。这为我们支教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2)通过踩点调研,我们已经大致熟悉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有利于我们活动的顺利开展。

(3)通过联系沟通,我们加强了与当地的友好关系,得到当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欢迎。

2、主观方面:

(1)充分的准备。从本学期的5月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此次活动,每一个细节都做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2)宝贵的经验。在活动前期,我们团队已经与其他支教优秀团队进行了经验交流,并进行了初步的踩点调研,这为此次活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优秀的队伍。我们“爱在川西”支教队的每个成员都经过了筛选、面试和培训,从知识、能力到素质都有严格的要求。团队成员不仅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更有吃苦耐劳的决心。

六、项目后续工作

1、支教结束后,召开总结大会,整理每个团队成员的教案、支教报告、心得及问题反映,为下期活动提供经验。

2、整理笔记、照片及录相,制作支教海报、ppt及视频,进一步丰富我们的支教博客。通过网络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情况。

3、整理支教活动情况,并把项目成果反馈给资助方。

七、注意事项

(1)出发之前,团队成员应准备好需要携带的东西,不能够因为自己的拖拉、马虎影响项目的整体进程。

(2)团队成员必须严格遵守《团队内部管理制度》(详见附件六),要有组织纪律性。

(3)团队的所有花费应该在经费预算(详见附件七)的基础之上本着节约的原则进行,严禁铺张浪费。

(4)对于教学过程要戒骄戒躁,用冷静、耐心的态度来解决过程当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5)对于当地学生和团队成员的安全问题一定要重视,严格落实《安全保障制度》(附件八)。

义务支教总结 篇10

不知不觉中,我已在志愿者的光环下走过了一学期的时间。在这一年的光阴里,我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志愿服务的每一分钟都是一份最为珍贵的回忆,它让我珍惜,让我自豪,更让我成长„„

犹记得在最初选拔阶段的时侯,我激动中包含紧张,既渴盼自己能被选中成为我们内江师范学院义务支教服务队的志愿者,又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而与义务支教服务队无缘。最后经过充分的准备,我顺利通过了面试选拔,当时就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儿,感觉一切都那么美好。

一切就这么有条不紊的开始了。面试以后,我被分配到了吕祖庙社区,我的队长是张建鑫。面对第一次参加义务支教,除了一股乐于奉献的精神和积极的热情意外,老实说,我对我所支教的对象和地点都还不是很熟悉。考虑到我们的实际情况,于是我们的队长就很热情、很有耐心的带着我们每一位志愿者去熟悉我们支教的地点,每一户的走访,每一户的引荐„„面对如此情景,感动由然而生,那是一种对工作的认真与负责;那是一种乐于奉献的真诚与无私;那是一种对每一位家长及志愿者的尊重与友好。那一刻,我深深的被折服了。于是,我暗下决心:我的支教之旅一定要竭尽全力用我的真诚、用我所能把知识教授给那些极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让他们能够在我的帮助下更上一层楼,离理想更进一步。

心灵的交流跨越年龄的代沟。在队长的引荐下,我来到了我所支教的那个小孩的家里。她叫梅诗媛,又名Anna,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非常活泼的小女生。仍然铭记在心,在与她见面之前,原以为她或多或少会害羞,没想到,在我们见面那天她完全没有生疏之感,而是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并用她那甜甜的童音叫着我老师,那一刻,说不出的惊讶于喜悦。只觉得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是都有一颗真诚的心,我想这足以跨过年龄及任何可能影响我们之间感情交流的障碍,这一刻,我便和Anna之间结下了只属于我俩的师生情缘。另一番的课堂,另一番的情趣。在队长的引荐后,迎来了我和Anna之间教与学的第一堂科课程。孩子的天真与童趣永远都毫不遮掩的显露。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那趟课,我主要与她交流为主,通过交流了解她们在学校的课程进度,方便帮她进行期中或期末复习,再次一便给她设计书本以外的延伸课程,帮她开拓眼界。在第一堂科中,我们相互交谈了很多关于学习方面的话题。例如:英语有什么用,喜不喜欢学习英语,以前的英语课堂是什么情况等等。或许这些话题看起来,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太复杂不适合她们,但是事实证明恰恰相反。我发现:虽然年纪小,但是不代表思想的局限或者狭窄。她们乐意和我分享她的想法,就这样我差不多就了解了Anna大致的思想动态。当然以一种交流的方式开启我们的课程之旅,心与心的沟通,这一刻,结下的不仅仅是师生情,还有友情。

就这样,顺其自然的每周星期天下午1:00——3:00成了我们相约的固定时刻,每一堂课程我都为那个小孩儿设计了特别的教学内容,快乐中学习,学习中体验快乐。例如教她唱英文歌曲sunshine、对日常生活用具的听说读写、复习她们的教材、带她到我们学校参加外

教的party、明白大学生活是怎样的等等。如今回忆起来,很享受这个过程。

有人说,成长不需要仪式,需要的是体验。是的,短短10周左右的的支教行动,让我真正体验了另一种生活,快乐之余,成长不少。第一次作为一个老师,面对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聆听一声声甜甜的“老师”,教育那个热情洋溢的孩子。激动和紧张之后,终于完成了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教学相长,确实,我也在回答那个小孩儿一个个为什么的过程中锻炼了口才和逻辑思维能力,她积极的参与和进步更让我信心倍增,而且这些宝贵的经验也成为了我改善自己学习方法的财富。在支教过程中让我们感触最深的,也让我大开眼界,了解了文明社会的偏远角落里,那些仍然过着自给自足的人们的最真实的生活:高高的封闭的房屋,昏暗简陋的空间,还有满是垃圾的小道,周围弥漫着一股异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很多家庭,什么都没有,只有几个孩子,看得我们心酸,却只能无奈。毕竟我们能做的很有限。直面自己的生活,珍惜,感恩是我最应该做的吧!或许,学过,做过,才叫真正的体验了生活。

大学生义务支教 篇11

【关键词】支教;法律地位;安全责任;救济模式

一、支教活动各主体及其法律地位的分析

1、高等学校在支教活动中的法律地位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在学理上有不同的定义,具有多重身份,归结其原因,在于高校在法律主体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高校作为不同性质的行为主体所作出的行为要根据其扮演的不同角色来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以行政法和民法为出发点,探究高校的法律地位。大学生支教活动是指高等学校的学生利用假期对落后地区乡镇中小学的学生进行短期教育的一项教育和教学管理工作。该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全国各在其指导下组织各高校的学生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第三十四的规定,高等学校被赋予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权利,支教活动在高校属于实践教学活动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一般计算学分,是大学生取得学位证书的条件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学生有服从安排的义务,否则学校有不予颁发学位证书的权利。因此,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高等学校是支教活动的发起者,在其中具有重要的行政性的法律地位。

同时,高等学校在支教活动中的也扮演者民事性的法律地位。《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该条适用于大学生在参与高等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时发生的安全问题。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第二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处理办法》)第九条的规定,高校应当鼓励、支持和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学生参与其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当尽到对其科学管理和提供必要帮助的义务,从而保障大学生的权益,如果没有履行相应义务,应当承担民法上的过错责任。

2、受支教学校的特殊法律地位

《教育法》第二十条规定了设立学校的基本条件:(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二)有合格的教师;(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支教活动期间,大学生担任教师的职责,全部或者部分教学场所的设施、设备并不完善,也没有教学的资金以及经费来源,因此受支教学校很难称得上是法律上的“学校”。发生事故也难以适用《处理办法》《教育法》等有关学校承担学生安全事故的条款。此时受支教的学校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不能独立承担责任,从而出现没有对这种法律关系进行规范的漏洞。

3、支教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地位

《教育法》第十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支教活动往往发生在落后、偏远以及经济不发达地区,则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利对其进行组织和监管。即该教育行政部门有权利为受支教学校和支教团体进行对接和接洽,有权拒绝部分不合格高校支教团体的支教申请,也应当为支教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及必要的经费予以支持。由此,支教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统筹本地区的支教活动。

4、大学生的双重法律地位

大学生在支教活动中往往扮演双重的法律角色。一方面,大学生与高等学校具有密切联系,在高等学校的组织下参与支教活动。根据与支教活动联系最为密切的权利和义务、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我们能够明确的是:大学生受高等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同时享有受获得指引、支持权以及安全权。即大学生在支教活动期间接受高校的统一管理,同时享有接受来自高校在支教方面的指引、支持和帮助的权利,以及接受高校为保护其安全而采取的一切措施的权利。另一方面,大学生去当地支教时,成为支教活动的组织者,是受支教对象人身安全最直接的保障者。不过,大学生不能担任受支教学校的老师、也不是承担学校的教育管理责任的主体,其权利义务与真正的学校相比具有不完整性。但是,大学生在组织支教活动时必须课以一定的义务来保障支教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例如基本的安全保障义务等。因此,本文认为,为保护受支教对象的人身安全,大学生在受支教学校应当承担能力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

二、保障支教活动安全有序发展的法律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部门规章

有关支教活动的相关立法,我国在现阶段的教育行政法领域尚未规定。根据《立法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支教活动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可以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有关支教安全的部门规章,从而对支教期间保障人身安全等事项做出规定。值得一提的是,在立法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相对完善的教育法律制度,可以规定支教活动的法定程序以及支教期间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从而使支教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有法可依,为支教安全提供明确的依据。

目前支教审批流程多样化,没有一套统一的模式,实践中多出现无人监管或者监管没有依据的情况。若要受支教对象的人身安全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保护,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审批和监管;若要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得到高等学校的救济,需要高等学校代表大学生出具推荐函用以证明同意和支持大学生去支教地区支教。因此,将支教审批流程通过部门规章确定有助于支教安全责任的承担。

2、构建支教活动的权利救济模式

从上文可以看出,要使支教活动能够获得高校、受支教学校和支教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保障,必须明确支教活动的救济途径。支教期间的权利救济,主要是对受支教学生以及大学生的人身权利的救济。针对受支教对象的人身安全,主要是基于支教活动没有发生在正常的教学期间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认为,根据“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一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其管辖区域内的学校与高等学校支教团体进行支教活动,就默示承担支教期间发生的人身安全责任。但是如果一味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承担责任会降低其对参与支教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穷尽他人承担责任可能时,对受支教对象的人身伤害的损害进行补偿。其次,大学生支教团体去支教地区进行支教,成为支教活动的直接管理者,参与组织教学活动,但是不能依据此而认为其具备与学校同样的法律人格,承担与学校在教学期间相同的责任。本文认为,尽管大学生都为成年人,但其不可能像学校一样有能力尽到“最大注意义务”,大学生应当按照侵权责任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来承担责任。即,如果大学生在组织受支教对象开展教学活动时,因故意或过失造成受支教对象的人身伤害时,应当对安全事故承担责任。如果已经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仍没能避免事故发生的,则按照公平原则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补偿。最后,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也应当课以一定的义务。由于支教活动是在当地学校与大学生支教团体之间产生的,当地学校有义务保障支教活动期间教学设施的安全以及对支教团体进行指导,并为支教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如果由于受支教学校的过错而发生的人身伤害事件,受支教学校应承担过错责任。

针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高等学校要依据过错责任原则承担责任。即高等学校在组织大学生进行支教活动时,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根据《管理规定》第四十六条第一款:学校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安全教育,并提供相应帮助。例如对支教学生进行安全应急培训。如果没有尽到义务从而发生大学生伤害的,高等学校应当赔偿大学生的人身损害。(如果发生第三人侵权的事件,则按照一般侵权理论来讨论即可。)

3、建立支教活动专门保险制度

上一篇:惊蛰观后感下一篇:2019述职述廉述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