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2024-09-29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共11篇)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1

电筒亮了(中班科学)

活动目标:

1、对电池产生兴趣,初步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和用途。

2、乐意参加安装电池的探索活动,感受成功的乐趣。

3、愿意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活动准备:

常用电池若干个(1、2、5、7号,)

大小不同的电筒若干个(分别使用1号、2号及5号电池)录音机、磁带 黑猫警长图片 电视机、视频转换仪

活动过程:

一、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常用电池的外形特征,尝试从多角度发现电池的差异。

1、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桌子上有什么?”(电池)“这些电池一样吗?”(不一样)

“它们有那些地方不一样?请你从篮子里分别拿两个不一样的电池来比一比,找一找。”

2、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去比较,鼓励幼儿与同伴一起操作、交流。

3、幼儿交流。

“你们发现这些电池那些地方不一样?”

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这些电池的颜色不一样,大小不一样,粗细不一样… “这些电池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师生共同小结:这些电池的一头都有一个小帽子,另一头都是平的或是凹进去的。

二、初步了解电池的用途,并探索为大小不同的电筒安装电池。

1、教师提问:“这些电池有什么用呢?”

引导幼儿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讲述,了解电池的用途(能让电筒亮起来;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录音机响起来…)。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录音机里装电池的情况,并放录音让录音机响起来,引起幼儿安装电池的兴趣。“刚才是谁呀?”(黑猫警长)“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怎么帮?”

教师提供不同型号的电筒,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安装电池,让电筒亮起来。

3、幼儿操作结束,教师组织:“请装好电池的小朋友赶快把亮起来的电筒去送给黑猫警长!”(教育幼儿要节约用电)

4、请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并一起讨论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你是怎样装电池的,电筒才会亮起来?”

教师针对幼儿的操作情况,举典型事例。

5、师生共同小结:电筒的大小不同,它们也需要大小不同的电池,大电池装在大电筒里,小电池装在小电筒里。为电筒安装电池时,要让电池上有小帽子的一头先放进去,第二个电池也是一样,然后盖紧盖子,打开开关,电筒就会亮了。

6、再次放录音,结束活动。延伸活动:

1、让活动中没有正确安装电池的幼儿继续操作练习。

2、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使用电池的物品,并尝试自己安装电池。

3、环保教育:不乱扔废旧电池。

中班科学《磨豆浆》

活动准备:

(1)了解磨豆浆的过程,感受制作豆浆工具的改进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2)对磨豆浆活动有兴趣,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活动准备:

(1)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有初步的使用石磨的经验。(2)石磨.电磨若干,豆浆.茶杯.泡好的黄豆。活动过程:

1.品尝豆浆,了解豆浆的作用。

提问:你们喝的是什么?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喝豆浆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2.幼儿操作石磨,学习磨豆浆。

(1)教师示范磨豆浆的方法,强调石磨的旋转方向和加豆加水交替进行的操作方法。(2)幼儿两人一组用石磨磨豆浆。鼓励幼儿大胆操作,并会两人合作。(3)请幼儿表述磨豆浆的过程。

提问;磨出豆浆来了吗?你们是怎样磨的?

小结:一个小朋友推磨,一个小朋友一边加黄豆.一边不断加水,相互配合,才能磨出豆浆。3.操作比较石磨与电磨,感受新制浆工具的优点。

(1)出示电动磨豆浆机,请幼儿比一比它与石磨有什么不同?(着重从外形上区分。)(2)幼儿观察两位教师分别用石磨与电磨磨豆浆的过程。并表述观察结果。(3)请幼儿分别操作石磨与电磨(在教师的帮助下按开关),并相互交流操作结果。

小结:石磨在没有电的时候可以磨出豆浆,但它速度慢,费力,很不方便。电磨更快捷.更卫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用电磨做豆浆又快又省力。4.教师挤豆渣,幼儿进一步了解做豆浆的过程。

总结:我们可以用石磨磨豆浆,也可以用电磨磨豆浆,磨的时候先要把黄豆泡好,在磨的过程中,要不断加水,磨好后还要滤渣,豆浆经过煮沸就可以食用了。活动延伸:

(1)在科学室(或区角)里,提供石磨.电磨供幼儿操作。

(2)请幼儿带一些小的新产品到幼儿园,开辟“我们身边的新产品”展览角,激发幼儿对科技新产品关注的兴趣。活动建议:

(1)受石磨.电磨数量的限制,本活动易采用分组教学。(2)品尝豆浆的环节,可结合幼儿园的早点进行。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2

一、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幼儿学会解决问题。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实验的内容应来自于幼儿常见的生活问题,并让幼儿学会用实验中获取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有益于幼儿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本次活动以生活情境问题“怎样帮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引入,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探索怎样操作电池和缠着灯泡的电线才能使灯泡亮起来,因为置身于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中,所以幼儿的兴趣特别高,都想为小兔子解决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决让幼儿有了使灯泡亮起来的基本经验,教师在此基础上设置第二个既有趣味性又具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老鼠咬断了一截电线,用什么材料来替代连接通电呢?”引导幼儿运用刚获得的经验继续深入探究并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又获得了新的经验———不是所有的材料都能导电。活动中的两个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层次性,幼儿始终保持浓厚的探究兴趣,特别在通过自身实验并成功使小兔家的灯泡亮起来的时候,幼儿的兴奋度达到了最高点,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获得了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

二、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发现。

宽松的探究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能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首先,要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以幼儿为主体,创造自由选择实验材料的环境,满足幼儿自主探究的需求。教师将实验材料分类摆放在教室前方,在猜想“什么材料能导电”之后,幼儿就根据自己的猜想自主选择所需材料开展操作和验证,给他们提供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材料探究的空间,从而摈弃了以往教师高控制地为每个幼儿准备一样的材料进行统一操作带来的弊端。其次,要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应成为幼儿的伙伴,给幼儿及时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受思维方式与原有经验的影响,幼儿在实验活动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应该明确教育活动的目的不是追求实验结果,而是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幼儿的真实表现并给予帮助。如在第一次实验“怎样让灯泡亮起来”中,刚开始大部分幼儿都在用电线在电池上或缠绕,或按压,没两下就向老师汇报结果说:“不会亮,不成功。”有想放弃的念头,教师此时就要提出辅助性问题:“可以想想电线和灯泡要放在电池的什么地方?”支持幼儿继续探究,一段时间后一个幼儿成功了,就引来了同伴的围观,一下子大家的实验都成功了,全体幼儿顿时热情高涨,他们体验到了自我发现和成功的乐趣。

三、提出明确的实验要求与问题,提高幼儿的实验水平。

1. 以条理化的实验要求引导幼儿有序开展实验。

实验必定会有规则与要求,但很多教师在讲解实验要求时不是太过于啰唆无重点,就是太过于简单不明确,导致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怎样让幼儿更清晰实验要求,更明确实验步骤,那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活动前,针对各环节的重点设计简约明确的要求,在介绍时有条不紊地进行讲解,如:在第一次实验教师讲解“操作步骤与方法”环节,教师根据幼儿实验的操作步骤,边有条理地演示实验过程边简要讲解实验要求:“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听到信号放好材料回到位子上,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幼儿在形象的演示与明确的要求下,都能有序开展实验活动,解决了因不了解实验要求而带来不必要的干扰的问题。

2. 以开放性的探索问题引导幼儿关注实验过程与结果。

实验活动中蕴涵着许多科学知识,它需要幼儿在亲历探究、实验和操作的过程中去发现并获得相关经验。怎样让幼儿关注到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呢?在第一次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的小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第二次实验,教师提出问题:“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灯泡亮了吗?”这两个开放性的探索问题既简单明了又具有目的性,给幼儿的自主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充分调动了幼儿自主性,同时以此引导幼儿关注“怎样做让灯泡亮起来”的实验过程。幼儿在实验中能围绕探索问题,关注自己和同伴的实验步骤与方法,并在表述实验过程中逐渐明晰和构建科学知识与经验体系,形成准确的表达方式。

四、多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帮助幼儿梳理探索经验。

幼儿在亲历实验活动之后,常以记录或语言表达等形式与同伴分享交流自己的实验发现,教师则要帮助幼儿对零散经验加以归纳与梳理,呈现出本次实验的知识点。这些在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实验结果是幼儿自主探索得出的而非教师灌输的,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实验活动中可采用直观形象图梳理法,如在第一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教师运用彩印出来的电池与灯泡图卡配上真实的电线就能很具体生动地呈现出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亮起来的不同方法,为幼儿的学习理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师还可采用猜想验证图梳理法,如在第二次实验结果梳理环节,幼儿通过操作后验证猜想图上的想法,并逐步确认或修改猜想结果,最终形成一张正确的实验结果图,帮助幼儿形象地了解到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有效地帮助幼儿加深对实验过程与结果的认识。

五、精心设计实验记录表,帮助教师有效实施个别教育。

实验活动中记录表的用处大抵是让幼儿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依据记录表上的记录情况进行表达,记录表也常是在实验后被张贴在前面的展示板上,不便于教师了解全班所有幼儿的实验情况。为了使记录表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教师能通过记录表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实验情况,并及时纠错,本次活动设计的记录表分为黄色和粉色两种,黄色记录表上画的都是能导电的材料,粉色的则是不能导电的材料。幼儿在选取相应材料做完实验后,就在记录表上打钩或打叉,随后将材料能导电的记录纸贴在显示“亮”的板上,反之贴在不亮的板上,也就是说贴在“亮”板上的记录纸应该都是黄色的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不亮”板上的都应该贴粉色的不可导电材料的记录纸。颜色分明的两种记录纸贴在展示板上,使教师能一眼就判断出幼儿探索的结果的对与错,进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个别幼儿纠错,在试误和验证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科学经验的正确理解。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3

活动分析:

在上一个主题网《我的生活》中,孩子们非常喜欢科学活动《灯的秘密》,对于电灯为什么能够亮起来十分感兴趣。在本次活动中,我借用了手电筒这个孩子们常见的生活用品,帮助孩子们通过操作探究和试验论证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和安装方法。了解手电筒的简单结构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运用集体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形式,采用情景法、提问法、操作法、探究法进行突破。活动的难点是认识电池的正、负极,通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科学探究、操作论证等方法,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引导孩子们突破难点。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参加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

2、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手电筒的结构及其安装方法,认识电池的正、负两极。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手电筒人手一个、小筐五个、多媒体课件一个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谁可以给我们带来亮光?”

2、操作探究:“手电筒里都有什么?”

这是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3、设置疑问:“手电筒为什么能够发出亮光来?”

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积极的讨论。

4、操作验证:

(1)观察电池,认识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观察,学习两节电池的安装方法。

5、知识扩展:初步了解多种高科技的手电筒和电池。

6、活动延伸:“是两节电池连在一起亮还是三节电池连在一起亮?”

教学反思:

在进行了上次活动《灯的秘密》之后,孩子们对电的有关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了电灯、电线、钨丝等相关知识。的确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一次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中97%的孩子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够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从活动目标的制定来看:有两点优势,其一与以前相比目标制定得更加清晰,层次分明,其二目标的制定符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由于本班幼儿从小班开始一直进行着科学实验活动,运用着各种实验方法,所以本次活动培养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又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开始培养幼儿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从活动过程的制定和实施来看:暴露出以下几点不足:

1、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环节进行的还不够透彻。比如在幼儿拆开手电筒之后还应该引导幼儿全面的说出手电筒的材料,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而活动中却漏说了手电筒了还有开关、玻璃片等。

2、应该在吃透孩子上多下功夫。活动前设想的是孩子们会把手电筒完全拆开却没有想到很多孩子并没有这样做,导致了后面的安装手电筒这一环节进行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想的后果致使75%的孩子并没有操作安装手电筒的过程。

3、活动进行中的灵活性还应该再加强。看到孩子们没有把手电工拆开就应该及时的提醒孩子们或进行正确的示范加以引导,这样就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问题。

4、心理素质和对待活动的认真态度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本次活动较之以前相比也有进步的地方:例如活动的层次清晰了,更注重观察在科学活动中的分量,能把一节电池单拿出来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的观察,为后面的引导幼儿观察两节电池相联的方法打下基础。

在今后的活动中,还要取长补短不断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探索活动,知道手电筒是多种多样的,能够帮助人们照亮。

2.学习用推、按、拧等方法开手电筒。

3.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4.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开法的手电筒。

2.图片《手电筒亮起来》。

活动重点:

认识不同外形的手电筒,了解手电筒的用途。

活动难点: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开手电筒。

审美元素:

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通过用推、按、拧等方法打开手电筒,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利用电光进行的手影、彩影等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活动过程:

1.出示手电筒,供幼儿认识,观察。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手电筒)手电筒是什么样子的?(长长的,里面有电池,有小灯泡,开关)

2.引导幼儿自由观察、摆弄手电筒,感知手电筒的不同外形特征:

师:今天小朋友们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电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幼儿相互观察同伴手中的手电筒,你们手中的手电筒一样吗?“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不一样,形状不同,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同)你手中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手电筒是什么样的)

3.和幼儿一起讨论手电筒的用处:

师:手电筒有什么用处?在什么时候你要用到手电筒?

师小结:手电筒主要是人们用来照明的,天黑了,人们走夜路时要用手电筒来照亮路,家里停电了,我们也用手电筒照亮屋子等等。

4.幼儿自由探索,尝试开各种各样的手电筒。

(1)幼儿自由探索使用手电筒。

(2)引导幼儿交流在探索过程中自己的发现。

(3)在幼儿探索的基础上,帮助幼儿总结:电筒是各种各样的,打开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手电筒开的时候要推一下,有的要转一下,有的要按一下。

5.出示图片《手电筒亮起来》,让幼儿一起玩”手电筒的游戏"。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我注重了以幼儿的自由探索为主的科学活动方式,始终围绕:为什么手电筒亮起来了?这条主线展开,幼儿对活动内容掌握还是不错的,能正确区分出电池的正负极,并能正确安装手电筒,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探究安装手电筒的乐趣。

但在实验的环节,也存在着不足:如实验次数过多,为保证每名幼儿都能掌握活动内容,实验时间有点长,幼儿交流的时间缩短。在科学活动中,会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比如易碎的小灯泡,电线里面的金属丝等,应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5

教学本课时我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迷人的夜景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使他们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从拆装手电筒开始展开探究,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基本的电器元件及其作用,探究如何组装简单的电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孩子对科学探究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课堂中有两次活动:手电筒的探究、组装一个完整的电路,在这两次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是一次比一次高,尤其是第二次活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看到小灯泡亮起来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从学生的欢呼中表露无疑。灯泡亮了,学生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在小组内继续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甚至在汇报时,有的学生还想再试一试新的连接方法。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在课堂上表现的很明显。但是在此时身为老师的我却对学生这种浓厚的探究兴趣没有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这儿我觉得,身为一名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留心学习和积累各种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指导和评价孩子的时候,老师说的话一定要尊重科学的严谨性,对于某些没有定论的问题,不要做肯定性的回答,而应

该是对孩子进行一个探究方向的引导。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奋点,适时的引导,让孩子在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合作、互助、自主的进行探究活动。

从课堂情景来看,学生主动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更难能可贵的是孩子抓住课堂上“帮别人做线路”这一情景,生成了“帮别人做事不如教给别人做事方法”这样一个道理:在学生连接电路时,学生的完成速度不一样,有的小组很快让灯泡亮起来,有的还没有找到方法连接,这时先完成小组的同学就自觉的加入到其他小组的活动中,交给他们连接的方法,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很快完成了任务,这样就生成了上面的那个课堂情景。在老师提供的教学材料面前,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与风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组成“电路”的同时,孩子的合作能力与合作愿望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兴趣。课堂的结束并不是这类问题的结束,只是给这类问题开了一个好头,留给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空间与机会。

我们并不一味追求课堂的华丽,我们并不刻意炫耀学生的聪慧。三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初次接触《科学》课,虽然说探究是课堂的核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要求的仅仅是经历!就象刘沛生先生所提出的“无须懊悔”,因为我们曾经走过!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6

1.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灯泡亮了”这一科学现象的探究,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能用导线、灯泡、开关等设计简单的电路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解释。

2、使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探究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一个完整的电路主要由电源、开关、导线、用电器四部分组成;能用导线、灯泡、电池、开关等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个完整的电路组成部分 教学难点:电路图的画法

3.教学用具

教学准备: 电池盒、小灯泡、开关各8套,导线若干根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录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手影】

师:刚才我们看了有趣的手影游戏,手影就是利用灯光来完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让灯泡亮起来!(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 1.师:同学们,往这儿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材料:电池、开关、灯泡、导线,你想不想试一试?那可要听清要求,你能选择合适的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吗?那咱们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能用最短的时间让你们的小灯泡亮起来!2.学生活动。

3.师:好,请同学们安静,放下你手中的实验材料,已经有一组同学让他们的小灯泡亮起来了,你想看看吗?下面我们有请他们上场!快看看,他们的灯泡亮了吗?这么短的时间,他们小组就让灯泡亮起来了,你们就当小老师,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小组好吗?掌声有请小老师!这次再给你们几分钟,看看哪个小组还能让你们的小灯泡亮起来!4.学生再活动。

5.师:不到两分钟,大家就都让小灯泡亮起来了!你们是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的?谁想上来说一说?你能给同学们交流一下你们是怎样连接让小灯泡亮起来的吗?(学生说)

6.师:这个小组用导线将电池、灯泡连接在了一起,灯泡就亮了。哪个小组有没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呢?其他小组可要仔细听,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独到的地方!(请学生交流)

师:小朋友们,这组同学跟那一组同学的连接方式有什么不一样啊?你们为什么加一个开关啊?这个小组用导线将电池、开关、灯泡连接在了一起,你们组的连接方式真独特!把你们的连接图也摆到黑板上吧!(画图)

师:请小朋友坐端正,大家往这儿看。这两种连接方式都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但不同的是,这一组多了一个开关,有了这个开关,我们就能自由控制灯泡的亮和灭。

7.师小结:我发现咱班同学可真不简单!通过我们的动手操作发现一个电路,需要电源(如电池)、开关、用电器(如灯泡)、导线组成,他们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闭合电路。

师:我们平时为了方便,还可以运用这样一个简单电路图来代替,这样一长一短的线表示电池,这个表示开关,这个表示灯泡,将它们连接起来的就是导线。活动二:让多个灯泡亮起来

1.师: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仅让小灯泡亮起来,还认识了完整电路的组成。现在,我就要增加难度了,你们有信心吗?真的有信心?那咱们就来试一试。老师又给你们准备了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如果把它们加入到你的电路中,你能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吗?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在小组内一定要小声商量,别影响到其他组!能做到吗?看哪个小组能再次让你的灯泡亮起来,并把你们的线路图画好!好,开始吧!2.学生活动。

3.师:你们都让小灯泡亮起来了吗?谁想拿着电路图上来跟大家说一说?(学生说)还有不同的连接方式吗?

4.师:咱班同学真了不起,不仅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还让两个、三个小灯泡也都亮起来,而且连接的方式还不一样。把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同学们,其实,这些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5.师:谁能说一说?(学生答)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不仅方便了我们的夜晚生活,而且我们的城市也会变得更加美丽、多彩,你们看!【播放课件】

三、拓展延伸

大班科学教案《手电筒亮了》 篇7

1、发展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体验探索的乐趣。

2、引导幼儿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探索操作、初步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

杯子、面糖、砂糖、小块糖、一次性纸杯、热水、凉水、记录表、笔若干。【活动重难点】

在实验中探索、理解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水的温度、是否搅拌等因素有关系。【活动流程】

一、运用博士爷爷的来信,引起幼儿的尝试兴趣

师:小朋友,博士爷爷给我们来信了,信中说,他最近又做了一个小实验,叫:什么东西不见了。小朋友想不想跟着博士爷爷一起做实验呢?

二、猜测和假设:

1、师:实验之前呀,博士爷爷想考一考小朋友,托我带来了这么多的东西(石子、棉花、各种糖、植物种子等等)。我们必须先把它们来分一分类,放到水里能溶化的为一组,不溶化的为一组。三:观察比较不同

1、师:现在,请小朋友搬着自己的小椅子去实验桌前,每个桌子上三位小朋友。我们先来看一看,摆在桌子上的都是什么啊?它们一样吗?(三种糖:面糖、砂糖、块糖,每人一个杯子、搅拌棒、一份调查表、一支彩笔)面糖:像面粉一样的,软软的,是面糖,他是粉末状的 白砂糖:像沙子一样一粒一粒的,是白砂糖,是晶体状的 冰糖:一块一块的,比较大,是固体。

2、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些能溶化的物品放到水里?哪些化得快、哪些化得慢?我们一起来猜一猜吧? 师:有的小朋友说----有的小朋友说----那到底什么样的呢?这些问题呀,就是博士爷爷记录表的问题,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三、实验部分

第一项探索活动:什么样的物品化的快?什么样的物品化得慢?

1、师:每个小朋友取一份糖,你们知道自己取得是什么糖吗?然后在老师发出指令后同时把糖倒入杯子并开始搅拌,比比谁杯子中的糖先化完。

2、请幼儿在确定自己杯子里的糖全部化完后在表格中做记录,第一个化完的写上数字1,第二个化完的写2,依次类推。

3、实验结束后幼儿先在小组内交流实验结果,然后请幼儿说一说你的实验结果。鼓励幼儿说一句完整的话。

4、教师引导全体幼儿一起看表格分析记录结果,明确三种糖的溶化速度排序。并请幼儿尝试总结为什么化的快?为什么化的慢?

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与物体的形状、大小有关系。第二项探索活动:老师准备了同样大小的冰糖,请你动脑筋、想办法,看看谁能让糖最先化完?

1、请幼儿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说出材料的名称:冰糖、凉水、热水、搅拌棒。我们同时把糖放进两杯水中,两个小朋友搅拌,另一个小朋友观察,看一看哪杯水里面的糖先化,就在记录表上画上对号。

2、教师发出口令请幼儿同时将块糖放进杯子里,然后开始搅拌,记录结果。

3、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幼儿讲述一下是热水化得快,还是凉水。

4、教师小结:物体的溶化速度也与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系。

四、解决问题:

1、妈妈批发了雪糕,怎样做能让它们不化呢?

2、家里来客人了,爸爸从冰箱里拿出鱼来做菜,怎样做能让鱼在最短的时间内化开呢?

五、结束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可以溶化的东西,我们可以一起去厨房里,去外面找一找。好不好?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冰糖 白砂糖

面糖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都喜欢出去旅游,每次旅游回来都希望把自己见到的、好玩的事情说给老师、小伙伴听。结合孩子的需要和兴趣,一次孩子们在进餐中窃窃私语,老师蹲下身仔细倾听孩子的对话,才知道他们有一个新的“发现”:食物在肚子里会“旅行”吗?多有趣的问题呀!孩子们都关注着呢。《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食物,孩子们总是吃不够、说不完。为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食物的旅行”主题活动由此生成展开。为体现新课改精神,我以整合的观念,目光短浅是让幼儿在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的同时,重点知道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合作能力。为使活动真正引发幼儿参与的兴趣,我注意灵活采用教法:首先设置问题情境(从孩子们好奇心入手--“吃下去的东西哪去了?”)观察法(用孩子的眼睛去发现--食物在人体里的消化过程)操作法(以孩子喜爱的操作形式展开--动手动脑拼图、“构建”消化系统图)等等。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亲手制作课件,使学习活动更为具体生动且有趣味性。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

2、学习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讲解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幼儿明白不良饮食习惯对胃的伤害。

难点:知道人体消化器官的顺序及功能保护。活动准备:

(1)Flash课件《食物的旅行》以及相关的故事。

(2)音乐:《幸福拍手歌》

(3)人体消化系统图,即时贴消化系统卡片图,小蛋糕,小饼干。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行吧?旅行的时候有没有看到什么有趣的事呢?

2、出示小蛋糕,“看,这是谁?”(小蛋糕)小蛋糕它也到了一个特殊的地方去旅行了,今天,小蛋糕也要把它的旅行故事讲给大家听,小朋友想听吗?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小蛋糕的旅行》。

故事:《小蛋糕的旅行》小朋友最喜欢吃小蛋糕了,小朋友把我放到嘴里,嚼呀嚼,把我弄得痒痒的,一不留神,我就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我到了一条长长的管子里,就像坐滑梯一样,真好玩!还没等我玩够,就滑到了一个大袋子里,这大袋子可神奇了,它会一边分泌出一些液体,还一边慢慢地蠕动,把我磨得呀越来越碎,越来越碎...被磨碎的我接着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小管子里,像迷宫一样,好不容易出了迷宫,我就到了一条皱巴巴的大管子里,在这我的营养都被吸收掉了,最后我就被排出了体外。

4、听完小蛋糕的故事,你知道小蛋糕它去了什么地方旅行吗?

二、观看动画,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主要消化器官,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引导幼儿逐幅观看Flash动画课件

1、放第一段食物从口腔到食管的动画。

提问:小蛋糕从哪里进去?知道那叫什么名字吗?(口腔)它在我们的嘴巴里怎么样了?

(牙齿把食物嚼碎了,方便吞下去)经过嘴巴后,小蛋糕被吞了下去,到了什么地方?知道那长长的管子叫什么吗?(食管)

2、放第二段,了解胃的功能以及胃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提问:接着小蛋糕从长长的管子滑下去,到了一个在袋子里,这个大袋子叫什么名字呢?(胃)它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小结)

3、放第三段,知道小肠的作用提问:刚才小蛋糕的旅行经过了嘴巴、食管、胃,它又要旅行了,下一站是哪里呢?那条弯弯曲曲的是什么呢?(小肠)它有什么作用呢?

4、放第四段,理解大肠的用途提问:小蛋糕又到了哪里呢?这是什么地方呢?

三、让幼儿品尝饼干,想象食物进入各个器官,并排出旅行路线图。

1、师:听了小蛋糕的旅行故事,小饼干羡慕极了,它也想到小朋友的身体里去旅行,小朋友愿意带它去吗?

把幼儿分成四个旅游团,“小饼干的旅行开始了!”

2、请各组小朋友品尝饼干,并根据提示把小饼干旅行的顺序排列出来提示:(1)这是旅行的入口(口腔),在这里给它拍张照吧!(出示口腔图片)(2)我们的牙齿先把小饼干咬破,嚼碎了,吞下去,到了哪里哪?(食管)(3)食管这个细细的管子,把食物送到哪里去了啊?(胃)胃里有许多的消化液,小饼干在这里停留了很久,谁能找到小饼干休息的胃呢?

(4)胃磨啊磨,把饼干磨得更碎了,到了哪里了?(小肠)小饼干的营养大部分在这里被吸收。

(5)小肠把小饼干里的营养都吸收了,然后到了哪里?(大肠)大肠转呀转,把没有用的残渣都排出去了。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一次观看碟片时,周阳小朋友看到潜水运动员脸上戴着面罩,有一根管子通向水面,就问我:“老师,潜水员为什么要用一根管子从鼻子这边通向水面上呢?”我告诉他:“因为潜水员要呼吸空气,人在任何地方都要呼吸,你试一试,我们现在还在呼吸空气呢。”周阳又说:“老师,我知道到处都有空气,可是怎样知道它们就在我们身边呢?”带着他的问题,我设计了本次科学探索活动,通过幼儿看、摸、自己动手实验等形式,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感受空气的存在和作用。活动目标:

1.知道空气的特征: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能积极主动与同伴合作、讨论、实验,激发幼儿参与

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清水若干盆,小瓶,气球一只,塑料袋每位幼儿一只,小昆虫,杯子人手一个,棉絮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1.教师空手抓空气。

你们猜,我在干什么呀?你也来试试吧,看看能不能把空气抓住?(激趣的方式一下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2.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3.教师示范装空气。

出示塑料袋:我有一个宝贝(塑料袋),我用这个宝贝试试能不能抓住空气。谁也想试试?(启发幼儿尝试用工具来抓空气。)

4.幼儿自由尝试抓空气。

现在你们每个人来拿一个塑料袋,可以到教室的任何地方去抓空气,待会告诉我:你的空气是在哪里抓到的?(暗示幼儿:空气无处不在。)

5.围绕空气,展开讨论。

你的空气在哪抓到的啊?

你的空气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

请所有幼儿一起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空气特征(无色、无味、无形状、摸不着、看不见)。

二、实验:空气的存在1、气球里的空气

教师出示一只没有鼓起来的气球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请小朋友注意看,马上气球就有变化。”教师向气球中吹气,气球鼓了起来。

幼:气球先是瘪的,老师吹之后鼓了起来。

师:你知道刚才老师吹的是什么?气球里有什么吗?

幼:老师把空气吹进气球使它鼓起来,气球里有了空气。

2、小瓶中的空气

教师把一只空小瓶放到水中,水往瓶中流,而瓶口冒泡泡。

提问:水往瓶中流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瓶口为什么会冒泡泡?

幼儿分小组讨论,讨论后,每组选一个代表,向全班幼儿说出本小组的讨论结果。

得出的结论:小瓶里原来是有空气的,放到水中,水往瓶里流,把瓶里的空气往外挤,这些冒出来的泡泡就是小瓶里的空气。

三、指导幼儿认识空气的功用

1.教师以空气的身份说:虽然我无色、无味、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我的作用可大啦!很多东西都离不开我!你们相信吗?现在请小朋友跟我一起玩个游戏:闭上嘴巴、用手把鼻子捏住。

你有什么感受?(呼吸困难、很不好受„„)

张开嘴巴,放开手后有什么感受呢?(舒服一点„„)

小结:看来我们的身体需要空气,没有空气我们就无法呼吸了。

2.还有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呢?(请1-2名幼儿回答。)

观察放在密封的小瓶里的昆虫,提问:“小虫放在不透气的小瓶子里,时间长了会怎样?”(会闷死)

总结:人、动植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空气,燃烧也需要空气。

四、魔法空气

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空气在发挥作用。而且空气还有魔法哦!它能让很多东西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你们相信吗?(教师积极主动地发起与幼儿积极主动地发起并重。)

(一)教师出示实验示范图,幼儿实验

1.空气还能让放入杯底的毛巾不被水打湿呢!想不想试试?

2.幼儿分组操作实验。(实验材料:空杯子、水盆、毛巾。)

3.集中讨论、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小结:杯子里看起来什么东西都没有,其实除了毛巾,空气占满了杯子。所以把杯子平放入水中时,水进不去,毛巾不会被打湿。如果你是斜放到水里的话,水就会把里面的空气挤走,再把毛巾打湿。(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小结:在这个实验里,空气没有从上往下压,而是由下往上托住了纸片,气压很强,压住了水,让水不能从杯子里流出来。薄纸片不能承受水的重量,所以空气托不住。而厚纸片不能持续很长的时间,因为纸片会被水泡软。(帮助幼儿总结成功经验。)

五、实验“取弹珠”

1.有个弹珠掉到水里去了,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把弹珠拿出来而保证手不被打湿?谁能帮帮我啊?(幼儿:用夹子夹、戴手套„„)

师:可是我现在没有那些材料,我只有桌上的这些材料:蜡烛、打火机、杯子、水、硬币。不知道谁能用那些材料帮忙,帮我把弹珠取出来而保证手不会被打湿?

2.幼儿分组尝试实验,教师不引导帮助,设置悬念让幼儿探索。(设置足长为科探区作准备,激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

六、总结谈话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无处不在的空气,在幼儿眼中蕴含着许多“小秘密”,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我们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老师给以启发和帮助,使幼儿在做中学,在玩中体验,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科学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的乐趣存在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2、了解下雨前气象特征和小动物的特殊表现,丰富气象知识。

3、发展幼儿观察力。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并讨论:今天是什么天气?前几天是什么天气?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听广播、看报纸、看电视等。)

2、幼儿观赏幻灯片:《动物气象员》。思考:小蜻蜓、小乌龟、小鱼是怎样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3、幼儿学说有趣的民间谚语。

(1)天晴青蛙捉虫静悄悄、树上知了声声叫。天雨知了无声响,青蛙塘边呱呱叫。

(2)天要下雨,鸡不出窝。

(3)乌鸦洗澡要刮风;喜鹊洗澡要下雨;八哥洗澡天要晴。

(4)冬天麻雀低低地成群飞,又下雨来又下雪。

4、音乐游戏:小小气象员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

(2)幼儿自由选择动物头饰扮演角色。

(3)游戏:幼儿用动作表示动物在下雨前的特殊表现。

延伸提示

建立动物观察角,记录动物在下雨前的表现。

资料库:动物气象员

要旅行的小山羊

小山羊要出门去旅行了。

它刚跨了门槛,主人家玻璃缸里的一只小乌龟高声喊住它:“山羊弟弟,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你最好不要出门。”

小山羊奇怪地问:“你怎么知道天会下雨?”小乌龟说:“你看见我身上的小水珠了吗?快要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水汽比较多,这些水汽碰到我凉凉的背,就慢慢结成了无数的小水珠。”

小山羊半信半疑,没有吭声。小乌龟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问门外的蜻蜓。”小山羊走出门,正好碰上一只蜻蜓。那只蜻蜓飞得低低的。小山羊上前问道:“蜻蜓弟弟,今天天气好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蜻蜓说:“今天天气不好,要下雨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的?”小山羊不明白地问。蜻蜓说:“你看我不是飞得很低吗?下雨之前,空气里的水汽特别多,我的翅膀上沾满了水汽,就只能低低地飞。”

小山羊还是将信将疑。蜻蜓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去问问前面树上的蜘蛛。”小山羊向前走去,问树上的蜘蛛:“蜘蛛哥哥,今天会下雨吗?我想去旅行,能去吗?”在树上收网的蜘蛛说:“今天天气不好,快下雨了,请你不要出去啦。”“你怎么知道会下雨呢?”小山羊问,蜘蛛一边收网一边回答:“天快下雨了,昆虫都飞得低低的,我织在高处的网捉不到昆虫,只好把他收下。等天晴了,我再重新在高处织网。”

大班科学教案 篇11

1、了解泡泡的特性,学会制作泡泡水。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和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同伴间交流、协作的快乐及创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糖、盐、洗衣粉、洗洁精、杯子、吸管、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泡泡的特性。

1、教师出示吹泡泡玩具。

师:小朋友们早上好!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新玩意,大家来看一看他是什么好不好? 幼:这是泡泡水!师:都是玩过的对吗?那大家知道他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 幼:圆圆的,很轻可以飞,一戳就破了

师:那我们就吹一吹泡泡,看看泡泡是不是大家说的那样子!大家来摸摸看,泡泡是不是一戳就破?

2、结束谈话,进行总结

泡泡是圆圆的,轻轻地可以飞,一戳就破了

二、制泡泡水

1、提问: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就用他们来制作泡泡水!

我们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制作成泡泡水呢?

2、幼儿做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观察引导。

材料结果 糖× 盐× 洗衣粉√ 洗洁精√

3、请幼儿说说实验中的发现

⑴洗衣粉、肥皂、洗洁精这些洗涤用品可制成泡泡水

⑵洗衣粉等兑少了也吹不成泡泡。

⑶沾泡泡水时要充分,不能用太大力吹,不能吹得太快,否则也吹不起来。

三、吹奇特泡泡

1、师:刚才大家吹的泡泡都是一个一个、单一的,现在请小朋友开动小脑筋,看看谁能吹出奇特的泡泡?

2、幼儿探索吹奇特泡泡

⑴两根吸管合二为一吹泡泡。

⑵四根吸管合在一起吹葡萄串泡泡。

⑶细吸管外套粗吸管吹泡泡。

⑷在桌面上吹半球形泡泡。

四、说泡泡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嘴巴在吹泡泡,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泡泡?

五、活动延伸:画泡泡

【活动重难点】

1、要提醒小朋友们这些实验材料不可以吃,不可以放到嘴里去,不可以弄到眼睛里去。

2、要让每个小朋友参与进活动来。

3、老师引导幼儿在实验过程中放入适量的实验材料。

上一篇:元宵节煮汤圆400字作文下一篇:个人汽车抵押贷款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