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5-20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4篇)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赣美版)二年级上册第七课《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鹰潭市第五小学 诸葛丹

教学重点:

能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扎”和“染”的关系来制作出美丽的扎染饰品。教学难点:

在实践中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扎染的奇妙效果,了解扎染制作的方法和步骤。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教学准备:

课件、白布、颜料、绳、水粉笔、范作衣服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提问导入: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这件衣服好看吗?哪里好看?颜色和花纹可是老师自已设计并制作的,棒不棒?想不想知道老师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其实老师就是运用了咱们民间的一种印花技艺叫“扎染”,虽然它不光只属于贵州,但也算得上咱们贵州民间的一种印花特色。今天这节课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怎样制作“小扎染”。

2.揭示课题:民间印花技艺——“小扎染”。并领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两遍。二.欣赏感受、拓展思维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生活的多姿多彩也离不开扎染的装扮和点缀,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看看老师在咱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找到了用扎染装饰的饰品吧!

1.课件展示:有老师自制的扎染小方布,有用扎染制作成各种装饰品如:衣服、围巾、桌布、烛台等学生集中欣赏。并提问老师自制的扎染小方布跟老师衣服上的颜色和花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

2.老师提问:小朋友们欣赏完了这么多扎染小饰品是不是感觉咱们的民间艺术是那样的伟大和奇妙。

3.老师提问:想不想知道这么多美丽奇妙的花纹是怎样形成的?先别急跟老师一起学一下扎染的小儿歌,聪明的小朋友就会知道美丽的图案到底是怎样形成的了!三.儿歌欣赏:

老师领导学生学习儿歌并有感情的朗读两遍。四.探究新知:

儿歌里说“不用涂不用画、奇妙的花纹出来了”到底奇纱的花纹怎样形成的呢?咱们小组自已观察!提问:

1、扎布的绳是活结还是死结,绳容不容易打开?

2、绳扎得紧不紧?

3、折开后你还发现了什么奇特的地方没有?

观察完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回答,如:花纹是怎样形成的?颜色是怎样染的?是先扎布还是先染颜色?先扎布有什么作用?被绳扎到的地方有没有被染上颜色?等等 五.探究创作:

经过了咱们自已的观察,现在老师就想请你们自已观察的步骤和方法来试着做一次小扎染!看看能不能也做出美丽的图案出来!做完后,抽小朋友自已说说小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同时引导小朋友发现作品中不足的地方,并怎样解决。六.教师演示:

看见你们做了这么多的扎染小样品,老师也忍不住想来做一做,小朋友们注意看看老师的方法和步骤。演示完后,激励学生还想不想再做一次? 七.拓展延伸:

如果老师再给你们一次制作的机会,你会有什么奇特的想法没有?如:在折布上、染颜色上!有没有更加奇特的想法!抽一到两位学生展示自已的奇特想法!八.作业:

1.小朋友们开动自已的聪明的小脑袋,创造出更多奇特的花纹出来!2.老师巡视,及时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九.作业展评:

1.展示:将学生的作业集中展示在台上挂好!2.评价:你最喜欢哪一幅作品,并说出为什么喜欢它!3.如果这幅作品送给你,你会怎么利用它? 十.总结:

扎染也算是少数民族的一颗璀璨之星,为了使它更加发扬光大,咱们长大以后一定要努力创新并合理运用,让扎染艺术把我们的世界染得更加多姿多彩。《小扎染》课后反思:

早就看到之前美术老师留下一大袋剩余的白布,觉得浪费挺可惜,加之自己比较喜欢传统的民间美术,所以选择了这堂课。美术课的课前准备相对其他课来说准备的工具材料稍多,课前准备,从洗盘子(装颜料用)、调颜料、剪布、剪包装花了不少时间,前一天还特意弄了件白T恤做扎染上课时穿。

小扎染的制作步骤教师并没有详细讲解,而是通过自主观察,各种漂亮的小扎染图案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自主尝试之后总结出制作方法,学生看到我演示后,很轻松地就了解了制作小扎染的制作方法。整节课教师讲解的并不是很多,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探讨和摸索尝试。

课中还有一个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就是之前我准备的那些白布根本就不吸水,不像棉料那么配合,所以临时决定改用学生自己带的白布,不够的同学之间相互分一下,这都是课前准备不充分造成的。

我认为在美术课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 美术课具有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健全和发展学生个性都不可缺少。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以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这样的效果我想应该会更好一点。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一、教学片断

1. 执着奋斗: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刚刚出生的小毛虫, 不能飞、不能跳、不能唱、不能舞, 只能羡慕地看着自己的同类快乐、自由地生活。这一部分内容, 笔者在“可怜”一词上做文章, 引导学生朗读文本, 让学生对小毛虫的弱小萌生同情之心, 在此基础上, 教师推波助澜地将学生引入下面的学习中。

师:有梦想就了不起, 接下来, 小毛虫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了很多努力。小毛虫想长大, 他是怎样一点点长大的?

生:他先是学会了爬行, 然后吐丝为自己造了一间茧房。

师:学爬行容易吗, 课文是怎样写的?

生读这部分内容。

师:从这段文字里, 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小毛虫很笨拙, 从一片叶子上爬到另一片叶子上, 就像周游了整个世界。

师:这时的小毛虫, 心里会怎么想?

生1:啊, 我多了不起, 我终于从一片叶子爬到了另一片叶子上。

生2:从那片叶子到这片叶子, 是多么遥远啊!

生3:学爬行真不容易, 看别的昆虫爬那么快, 可我却费了这么大的力气才爬这么一点点远, 但我要不怕困难, 坚持爬, 越爬越快, 越爬越远。

生4:小毛虫爬得很笨拙, 但他不灰心、不放弃, 终于爬到了另一片叶子上, 他真有勇气。

生5:一片叶子到另一片叶子, 对小毛虫来说, 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小毛虫爬得很慢很慢, 真是很笨拙。

师:就是这样, 小毛虫爬啊爬, 他从一片树叶爬到 (生:另一片树叶) , 从一个树枝爬到 (生:另一个树枝) , 从一棵树上爬到 (生:另一棵树上) , 从一个小山坡爬到 (生:另一个小山坡) , 他历尽了艰难, 却从来也没有放弃。那么, 同学们读书的时候, 要怎样才能把爬得很艰难却不放弃的意思表达出来呢?

生1:读慢一点。

生2:在读“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时, 我觉得要读出很开心的语气。

生3:“笨拙”要读重一点, 拖长一点、表示爬起来很困难。

师:那就试着把这种艰难而快乐的感觉读出来吧!

在学生深情的朗读中, 一条笨拙的毛虫, 扭动着身子, 上下移动, 反复回响在毛虫心中的只有一个声音: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 梦想飞扬:身披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师:我从同学们的朗读里, 听出了小毛虫的努力, 听出了你们对小毛虫的支持与鼓励, 那么, 小毛虫实现自己的理想了吗? (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生:他实现了, 他会飞了。

师:他是怎样飞的?你想让他怎样飞?

生1:快乐地飞, 轻松地飞。

生2:得意地飞, 我不再是昆虫家族的耻辱, 我能飞, 我比他们还飞得高、飞得美。

师:怎样读出蝴蝶的这种快乐与轻松?

生1:他飞得快乐, 可以读快一点。

生2:他很开心, 用轻松的语气来读。

生3:要读出飞翔的美。

生4:我也想飞, 我想读出向往的语气。

师:那就美美地读吧!

读到这里, 课文所要揭示的道理已经不言而喻, 很多同学都有意见要表达, 此时, 老师因势利导, 以“假如我是小毛虫, 我想说”为话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的回答充满童真, 有如一颗颗飞扬的心灵。

生1:我是小毛虫, 我想说, 没有做不到, 只有想不到, 有梦想就了不起。

生2:我是小毛虫, 每只小毛虫都要有想变成蝴蝶的想法, 同样, 我们也要有美好的理想。

生3:我是那只小毛虫, 我想对那些之前瞧不起我的人说:我刚出生的时候很可怜, 但我不会永远可怜。

师:看来, 我们不应该瞧不起那些不起眼的人或事物啊, 说不定, 伟人和大道理就在这些不起眼的事物里。

生4:我是小毛虫, 我有好的理想, 还要付出行动, 如果不去学会爬行, 不去学会吐丝, 也许, 我照样是一只让人瞧不起的小毛虫。

师:是啊, 梦想是美好的, 实现梦想的路是艰难而曲折的, 只要用心体会其中的滋味, 也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的翅膀, 带着美好的梦想自由快乐地飞翔。

学生在多彩蝶舞的多媒体画面中, 伴着张韶涵的音乐《隐形的翅膀》, 师生一起深情朗读文本, 一种美妙的意境, 一幅师生心灵交融的场景焕发出别样的魅力, 这真是:身披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 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朗读能力训练, 逐步提高小学生的朗读水平。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本课教学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功:

1. 巧妙设问, 读出意境

组织学生研读文本时, 不做支离破碎的分析, 而是独具匠心地把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 设身处地让学生站在作品人物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抓住作品的空白处设问并循循善诱: (1) 假如小毛虫的同类们飞过、爬过、走过小毛虫的身边, 他们会怎么说, 怎么做? (2) 小毛虫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 这时的他怎么想? (3) 假如你是小毛虫, 你有什么想说的话?三个问题的设置巧妙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 从而获得了思想的启迪。正因为如此, 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是多元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既源于文本, 又高于文本。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意境, 跳出文本畅谈感想, 有读有感, 读得兴致勃勃, 深情款款, 文本意境通过美丽的童声生动地呈现于我们面前。

2. 声画同步, 读出梦想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 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 让学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情感。本课的教学利用课件展示了一个多彩缤纷的蝶舞画面, 有各色花儿款款绽放, 有绿色树叶闪烁光芒, 有七彩蝴蝶翩翩起舞, 有美丽女孩追赶蝴蝶, 多美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 他们欣赏画面的同时深情朗读课文, 读出小毛虫的追求, 小蝴蝶的美丽, 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浅谈扎染艺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篇3

关键词 整合 扎染艺术 课程资源 切入点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0076-0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为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不仅设置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而且强调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从课程资源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惟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即使在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方面,也需要进行结构上的突破,体现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资源的开发要适应地区的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于技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扎染艺术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凝聚了几千年的文化精神,是中国古代灿烂纺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人类工业化的进程,在机器印染工艺的冲击下,传统印染工艺因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怎样让祖先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继续传承下去并适应新的时代,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来继承和发扬中国民间传统扎染的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门艺术,把中国传统扎染艺术发扬光大。

教师通过对民间艺术资源扎染内容知识的扩展,结合学校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民间扎染知识和技能,促进中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把扎染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进行审美教育、创新教育和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教师结合教学选择教材中相应的切入点将手工扎染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扎染艺术知识的教学,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调动教师进行美术课程资源研究的积极性,在传授民间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课程资源观。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学生通过对扎染艺术的学习,体会扎染艺术的魅力,加强对祖国文化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教师怎样能把课外的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相互整合是关键。我们在教会学生手工扎染技法的同时,寻找美术课程中的与手工扎染相关联的地方,将课外资源与课程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校本教材。《文化衫的设计制作》是一节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文化衫主要设计类别与功能,在认识文化衫的主题、风格、色彩、材料等设计要点的基础上,融入相关的扎染技法的制作。例如文化衫的领口与袖口,教师要教会学生简单的串缝法,用这样的针法可以染出二方连续样式的图案,而文化衫的前胸或后背,根据学生对扎染技法掌握程度不同,可自由选择,自由捆扎法,夹染和扎染结合的方向,或先缝再扎的方法,这样学生就能运用扎染的方法制作一件文化衫。《墙壁小装饰》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课业内容中也涉及到一些“造型.表现”领域的知识,是一节既重设计又重情趣的课业。学生通过欣赏形式各异、风格多样、材料不同的墙壁小装饰,了解装饰作品的基本知识,探究装饰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体会装饰作品可以烘托和提升空间环境的艺术品位,提高创造美好生活的兴趣,愿望和能力。学生通过几年扎染技法的学习,已经能设计出简单的图案,染出一幅漂亮的扎染作品。让学生用各种材料与扎染作品相结合,大胆创造制作出一幅幅壁挂作品。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把几个课例课程整合前后对比,用表格的形式呈现:

美术课程的整合不仅提高了美术教师之间的凝聚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生主动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推动了学校德育、文化的建设,形成了学校教学特色。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一批优秀教师在不断成长,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有了明显的转变,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美术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和课题的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完善思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课堂效率美术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常使用“川”字折法,点染与浸染相结合的方法染出漂亮的扎染图案。

2.正确使用毛笔等材料,保持桌面、衣服整洁。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1.染好图案的宣纸。

2.各种颜色的水彩颜料、长方形宣纸、报纸、毛笔等。

3.PPT(各种扎染的图案)。

活动过程:

一、欣赏染好图案的宣纸,感受鲜艳的颜色及有规律的图案,产生活动的愿望。

(1)纸上有什么图案?有哪些颜色?“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他们是怎么排列的?

二、讨论”川"字折法和点染的方法。

(2)这些有规律的图案是怎么染出来的呢?这些漂亮的小点是怎么染出来的?

三、教师讲解折纸的方法,并且示范。交待如何使用笔和颜料,大胆的在长方形宣纸上进行浸染和点染。

四、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五、欣赏作品,并且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对染纸有了初步的感受,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信心。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

《小青蛙找家》教学过程与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小青蛙找家》这首歌的律动,理解并体会遇到困难膺任而上的精神。

2、能用优美、动听的歌声演唱《小青蛙找家》的歌曲,在唱唱、动动无形中接受歌曲中的各种节奏。

3、能够跟着音乐律动。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青蛙毛绒玩具、青蛙头饰、小黑板(板书歌谱)、双面胶。教学过程:

1、聆听音乐《星光恰恰恰》学生愉快的进教室,师生唱问好歌。

2、游戏:用四种不同的动作打节奏如:拍手、排肩、跺脚等。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为同学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想知道吗?猜猜看? 生:踊跃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揭底)出示毛绒玩具小青蛙:(哦!原来是可爱的小青蛙。你们喜欢它吗?)生:亲近小青蛙(抱它、亲它)师:能谈谈你对小青蛙的认识和感受吗? 生:谈自己对小青蛙的感受。

师:总结(小青蛙是益虫,我们要保护小青蛙、爱护小青蛙)

二、故事引入:

师:有一天啊,几只小青蛙在池塘里玩,(师放小青蛙愉快活动的音乐)听,他们玩的可开心了。(紧张的音乐)突然,天空响起了一声很响的雷声。风也忽然大起来,倾刻间风雨交加,下起了暴雨,你们听,小青蛙们怎么了?

生:谈自己听后的感受(东躲西藏)并能跟着音乐做情景的律动表现小青蛙勇敢的面对困难,膺任而上的精神。师:带领学生一起律动。

师:总结:小青蛙们靠自己的勇敢何本领,终于战胜了暴风雨,高高兴兴的准备回家了。

三、新歌学习: 师:可是在和暴风雨做斗争时,有几只小青蛙迷路了,怎么也找不到家了,这可怎办?别急,老师有个办法,能帮小青蛙们找到家。老师编了一段顺口溜的节奏,只要同学们都学会唱了小青蛙听到的话,就会找到家了。(随机揭题并出示跳跳、呱呱的节奏)。

3、学唱歌曲铺垫: 节奏学习(跳跳、呱呱的节奏学习)

4、歌曲《小青蛙找家》学唱。

师:弹音乐《小青蛙找家》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唱。跟着老师的琴一起来唱歌曲。分组唱。集体唱。反复地的唱。个人表演唱。

师:哦!小青蛙有了我们歌声的指引,他们终于回到了家。

四、巩固歌曲,情感延伸

歌曲《小青蛙找家》律动表演。

师:小青蛙为了感谢我们,热烈的欢迎我们去它们家做客(师出示小青蛙的头饰)生:扮演小青蛙。几个学生戴头饰上台表演 全班表演,师给予琴伴奏。

五、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但去青蛙家做了客,同时我们还把迷路的青蛙送到了家,保护了小青蛙。同时我们还学到了小青蛙遇到困膺任而上而上优秀的精神。希望同学们都能向小青蛙那样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向今天这节课上一样。关心小青蛙,保护小青蛙)。

六、下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一年级课,无论在导入,还是在整个课程环节中,我在充分领会新课标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摈弃旧观念,旧模式。首先,在很自然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师生谈话中了解歌曲内容,在游戏节奏中掌握歌曲难点。然后创设情境,把有活力、有创意、求知欲望强、情感丰富的学生们到入到所创设的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较强的参与艺术实践的愿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旦被激发,就能推动其自身发展。果真如此,模仿、儿歌、游戏贯穿在特定的情节中,加之一些有趣的语言,使学生乐此不比的跟着你的思路走,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大胆、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创造。学生的表现很出色,真让我佩服他们的聪明。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和音乐的桥梁。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所以在游戏表演中,我一边读表演内容一边以小青蛙的身份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游戏,保持良好的交流,做到师生互动,并且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有小青蛙找不到家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的心马上为小青蛙担忧起来,学生自己开始想办法?怎么帮?从而教育学生保护益虫,保护小动物。最后总结遇到困难要膺任而上。当然,本课设计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说教室的布置应做到更加情境化,头饰应做到人手一个,师生应该配合的更加默契等等。在今后教学中应做到尽善尽美。

通过以上反思和总结,我明确了今后应采取的措施:

一、抓好常规工作,平时课堂的点点滴滴都要强化,规范。

二、以学生为本去设计教案教学。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6

我曾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我在引导学生理解鲜艳一词,问孩子们:同学们,还有好哪些东西也是鲜艳的?

孩子们高举如林小手,应答如流。

花是鲜艳的。

绿叶是鲜艳的。

学习园地上的彩纸是鲜艳的。

我不住地点微笑,表示赞同。

突然,有个孩子说:阳光是鲜艳的。另一个孩子接着说:河水是鲜艳的。

说得真好。你们能说说河水、阳光为什么鲜艳吗?或是你什么时候看到过? 李老师先是一愣,继而加以肯定,嘴含笑,目光充满期待。

阳光很亮,中午的阳光更亮。

阳光照着河水,河水亮亮的,还会闪光呢!

说得真好,真会观察,我真还想不到呢!看来,小朋友们比老师还要聪明。我带头为学生鼓掌。我们也看到了那孩子受到表扬后洋溢在脸上的喜悦。

上课继续着,渐近尾声时,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吗?

一个孩子高高地举起小手,天真地问:老师,花生果为什么长在地下?我一时语塞,难以回答,就势把绣球抛给了孩子们。

孩子们同样手举如林,答案五彩缤纷。

花生果觉得自己不好看,很怕羞,总是喜欢躲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

花生果和蚯蚓一样,也怕阳光,只能生活在泥土里。

花生果没成熟以前,是不愿意露脸的

教室内响起了掌声,我神采飞扬又有些动情地说:小朋友们,是的,花生果也像你们一样,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小孩子,他要长在地下,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这其中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呢!让我们再去研究研究好吗?

好!孩子们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反思】

一、带着童心,在平等融入中对话

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自在交流,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让民主、平等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课堂生活。

二、少些预设,在动态生成中对话

白族扎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白族扎染的发展历史

扎染, 古代称为染撷。《韵会》指出:“撷, 系也, 谓系绪染成文也”, 《一切经音》也指出:“以丝缚增染之, 解丝成文曰‘撷’”。归根结底, 扎染是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它根据设计好的图案样式, 用线或绳子以各种方式绑扎布料或衣片, 放入染液中, 绑扎处因染料无法渗入而形成特殊图案。云南大理扎染工艺出现比较早, 由古代中原地区传入, 从《南诏国传》和《张胜温画卷》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 早在1000多年前, 白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染采纹秀”的工艺。盛唐时期, 扎染已成为白族地区的民间时尚, 扎染制品还曾是向皇帝进献的贡品。到了民国时期, 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 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周城、喜洲等乡镇, 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二、白族扎染的艺术特点

白族扎染从制作工艺到扎染纹样都是颇为独特的, 集工艺品和实用品为一体, 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特色。染布用的土靛是白族民间自己种植、自己制作的植物原料, 不仅色彩鲜明, 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这是白族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 是白族人民运用大自然美化生活的具体事例。手工缝扎的纹样图案千姿百态、变化无穷, 是白族妇女聪颖和智慧的体现。

1.颜色。白族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和平世界, 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 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 而和平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2.纹样。白族扎染的纹样大致分为以下几类。花草植物类纹样:菊花、牡丹、桃花、荷花、山茶花、葵花、粉团花、莲花、兰花、水仙花、君子花、樱花、郁金香、米兰等等。鱼虫鸟兽类纹样:金鱼、鲤鱼、热带鱼;龟、泥鳅、蜗牛;毛虫、蚯蚓、蜘蛛、蜜蜂、蜻蜓、蝴蝶;燕子、画眉、大雁、喜鹊、凤凰、孔雀;鸡、鸭、鹅、马、羊、牛、熊猫、蝙蝠和想象中的动物, 如龙麟。图形纹样:三角花、四角花、六角花、八角花、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万字形等。字体纹样:汉字、英文字母、日语加名等等。

3.用途。大理白族扎染以纯棉布、丝绵绸、麻纱、金丝绒、灯芯绒等为面料, 目前除保留传统的土靛染蓝底白花品种外, 又开发出彩色扎染的新品种。产品有匹色布、桌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由于扎染布具有的众多优点, 一块块蕴涵着深厚文化内涵的扎染布料, 日渐成为抢手货, 时常令人驻足留连、爱不释手、引动心绪。

4.工具。白族扎染所使用的工具一般有染织物、针和线、染料、染锅、加热炉、搅拌棍、水捅、胶手套、剪刀等。

三、白族扎染的表现手法

1.扎花。原名扎疙瘩, 即在布料选好后, 按花纹图案要求, 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 使之成为一定形状, 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 将其扎紧缝严, 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 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2.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 再放入染缸里, 或浸泡冷染, 或加温煮热染, 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 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 每浸一次色深一层, 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 因染料浸染不到, 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 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染出的成品很少有一模一样的, 艺术美感浓厚。

3.漂洗。浸染到一定程度后, 把布料捞出放入清水, 将多余的染料漂除, 晾干后拆去缬结, 将“疙瘩”挑开, 熨平整, 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 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 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 即是“地”, 整体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 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效果, 大多呈冰裂纹, 自然天成, 生动活泼, 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 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四、白族扎染的教学运用

扎染艺术作为学校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或是对古代民间图式文化内涵的探索, 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设计如《妙手生花》《花手帕》等课程, 让学生在教学中, 人人参与、个个动手, 使学生能够拓展和加深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初步认识和体验, 亲近具有浓厚民间气息的扎染, 感受扎染艺术带来的神秘。同时, 指导学生了解蜡染、扎染艺术的基础知识, 拓宽与“染”相关学科知识领域的探究活动, 提高“染”的基本制作技能, 形成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认知能力、制作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一系列目标蕴涵在整个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使学生从每一节课程、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课例:花手帕

首先准备工具、材料:包括纸巾、彩色墨水、调色盘、清水等。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 了解扎染, 最后教师指导制作。

1.折叠方法。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 如“田”字格、“米”字格、“川”字格、“州”字格、“井”字格、双“井”格、双“米”字、两端辐射、中心辐射等。

2.造型设计。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 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

3.染制方法。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 也可运用撞水法, 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 用水将色挤向四方, 从而显出淡色斑痕。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运用主题式情景教学,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不怕苦、不怕累的优良品质。

2.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要初步掌握持轻物投掷的正确动作,发展力量和协调素质,提高投掷活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并在活动中表现良好的合作行为。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

教师语言提问:有哪“四害”?并出示“四害”木靶,然后教师示范、领操,并提示学生,一次击掌后的接球,两次击掌后的接球,三次击掌后的接球。

二、情景展开

(一)持轻物投掷。1.两人对抛接的练习。2.投掷彩球的方法:握球手型;原地侧面投掷,徒手模仿练习。口诀:投徒动作很重要,肩上屈肘要做好,蹬地转体要及时,出手要快牢牢记。3. 投远练习。4. 投准练习。5. 打移动靶。6. 玩纸球创编练习。

教师主导:1. 语言提示学生,怎样才能使球投得更高、更远。2. 引导并参与到学生的抛、接练习中。3. 教师讲评,并把学生集合到挂有投掷动作分解图的大黑板前,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正确的动作,告诉学生口诀。4. 与学生共同进行徒手模仿练习。5. 指导学生进行投远、投准的练习。6. 语言提示学生进行打移动靶的练习。7. 教师语言鼓励并提示学生创编出多种玩法。8. 教师参与到某个小组的创编活动中。

学生活动:1. 在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进行双人的对抛接练习。2. 学生示范,并告诉小伙伴投掷的方法。3. 学生成四列横队在黑板前听老师讲解,提问。要求:认真领会侧向投掷“背后过肩”的动作要领,争取基本掌握。4. 模仿练习,动作协调,并熟记口诀。5. 组织:引导学生体验正确的技术动作,徒手模仿练习。6. 学生分两大组进行投远、投准练习。7. 积极参与并创编出各种各样的玩法。

(二)游戏。1.灭“老鼠”。方法:各小组轮流扮“小老鼠”穿过小卫士的防线,到终点时,哪组小老鼠身上的球越多,那组则算失败。2.美化校园。

教师主导:1.讲解游戏规则,以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游戏所创设的情景中,强调安全。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3.教师语言引导学生。

学生活动:1.将手中的彩球掷向移动中的“老鼠”。2.积极参与、不怕困难。3.发挥想象,将纸球进小老鼠身上的圆筒中。

三、情景结束

音乐舞蹈“小白船”,师生共舞;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次课;组织学生收拾器材。

【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在该课的各个环节,能够把學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关注其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体现如下特点:

1. 创设情景,趣中促学。在教学中,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教学情景,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入景动情,用情境激发兴趣。

2. 自主交流,合作体验。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在练习中,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突出自主性,让学生在练习实践中开动脑筋。学生为了投得更远、更准,都非常认真地进行练习。在“欢庆胜利——跳起来”环节中,各小组同学利用手中的器材合作进行各种各样的跳跃练习。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沟通了彼此的情感,有效地推动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 积极引导,正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正确地引导每一个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范围广、场所变化较多,这给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该设计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棉花市小学)

□责任编辑方 玉

第7课蜡染与扎染 篇9

认知目标: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基本原理,体会扎染和蜡染特有的艺术魅力,掌握其基本技法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扎染、蜡染工艺进行简单的艺术创作,以此传达自身的审美意识,发挥艺术创造个性。

能力目标:在学习中使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所特有的艺术魅力从而产生对传统工艺的兴趣、认知。

情感目标:通过案头小摆设的设计制作练习,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美,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设计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扎染和蜡染的制作工艺。

难点 感受中国传统手工艺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录像。学具准备:课本、笔记本、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引导阶段

欣赏图片,引入本课。

三、发展阶段

扎染工艺

传统的民间扎染,大理叫它为疙瘩花布、疙瘩花,今主要保存在大理市周城和巍山县城、大仓、庙街等地制作。扎染在中国约有1500年的历史。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现在扎染普遍应用在壁挂、家居用品、以及服饰上面。其色彩艳丽,古朴、新颖,有一种田园的质朴,回归自然的感觉。深受国内外友人的欢迎和喜爱。

一、扎染简述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扎染在染色前将织物或折叠捆扎或缝绞包绑,然后浸入色浆,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色浆浸渗于织物纹理中的程度也不同,因此可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

二、扎染的艺术风格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天空中。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三、欣赏扎染制品

扎染壁挂、扎染桌布、扎染窗帘、扎染门帘、扎染围巾、扎染面料、扎染服饰等。

四、扎染的制作工具和材料

1、材料:真丝、棉布、棉线、麻绳、直接染料、酸性染料、活性染料、促染剂、固色剂等。用于扎染的织物一般用薄而精细的面料,这样染出的成品手感柔软,光泽度也好。

2、工具:缝衣针、剪刀、线、电炉(加热器)、量杯、天平、搪瓷锅、碗、木夹、熨斗搅拌棍、水桶、胶手套等。

五、扎染扎制的基本方法

(一)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1)圆形扎法

(2)环形扎法(3)条纹扎法(4)折叠扎法

(5)打结法

(二)缝绞法

缝绞法可形成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可制作花形、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的创作意图。

(1)平针缝绞法

(2)卷针缝绞法

(三)夹扎法

夹扎法是利用圆形、三角形、六边形木板或竹片、竹夹、竹棍将折叠后的织物夹住,然后用绳捆紧形成防染,夹板之间的织物产生硬直的“冰纹”效果。与折叠扎法相比,黑白效果更分明,且有丰富的色晕。

(四)综合扎法

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六、扎染的染制方法 煮染法

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锅内沸煮达到高温染色的效果。最常用的是直接染料与酸性染料。直接染料易溶于水,适染棉、麻、人造丝、绢类。酸性染料色彩鲜艳,易于拼色,最适染动物纤维。

工艺程序:溶解染料-->放入织物-->煮染30分钟-->冲洗晾干

七、欣赏扎染的制作过程

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扎染工艺的制作过程。欣赏儿童扎染制作。

蜡染工艺

一、蜡染简述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二、蜡染的艺术风格

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蜡染的冰纹就是它让人们为之赞美不绝的性格特征。那种人工难以摹

绘的天然花纹,象冰花,象龟纹,妙不可喻。同样图案的蜡画布料,浸染之后,冰纹就似人的指纹一样决不相同,展现出清新自然的美感、亦梦亦幻。

三、蜡染的现状和存在形式

目前的蜡染,大体可以分三大类:—类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和农村妇女自给自绘自用的蜡染制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民间工艺的范畴。另—类是工厂、作坊面向市场生产的蜡染产品,这一类产品应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第三类是以艺术家为中心制作的纯观赏型的艺术品,也就是“蜡染画”。这三大类蜡染同时并存,互相影响,呈现出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复杂的、多元化的现象在艺术界是少见的。蜡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民间蜡染走向现代的蜕变,既是当代蜡染艺术家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的结果,也是具有强大内在生命力的民族民间艺术求存图变、回应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主要形式有蜡染壁挂、蜡染信插、蜡染桌布、蜡染服饰、蜡染小品、蜡染画等。

四、蜡染的工具与材料

1、布料:棉布、麻布、棉绸。

2、蜡料:白蜡、蜂蜡、蜡烛等,加热溶匀后使用。

3、染料:天然染料,直接染料

4、绘蜡工具:蜡刀、油画笔、排刷等。

5、其它工具:天平、量杯、温度计、塑料手套、搅拌木棒、搪瓷碗、盆或桶、可调温电炉、电熨斗等。

五、蜡染的制作过程

(1)设计图案。在布上把要染的图案画好。

(2)溶蜡。把蜡(或蜡烛)放到小铁罐里,放到电炉上加热,把蜡溶开成水浆状,并在上蜡过程中一直加热。

(3)封蜡。用毛笔点蜡水,在画好图案的棉布上,按图案需要涂在防染部分。着蜡必须透过织物,并保持一定厚度。

(4)冰纹处理。上完蜡后,进行冰裂纹的处理。

(5)漂染。根据不同染料配方配成染液,将好蜡的织物放到缸里浸染,并用木棍搅动它,使布料更好的着色。取出冲去浮色,待脱蜡。

(6)脱蜡。染过色的织物经水洗后,可用电熨斗脱蜡法也可用皂煮法进行脱蜡。

(7)漂洗。大部分的蜡去掉后,用水冲洗棉布,晾干熨平即可。

扎染教学心得 篇10

大二班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了扎染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扎染制作、染前处理、捆扎染色、染后处理。当我切身体验扎染的整个过程时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带着孩子们亲身体验扎染的技能技巧。已过以来经过不断的训练,孩子们掌握了扎染教学中的一部分,扎的技能。

二、深入探讨扎染的制作技法及经验 捆扎法:

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圆形扎:将织物揪起一点,用线绳扎紧,可扎成同样大小的花纹,也可由小到大排列,这是一种最基本的方法。

折叠扎法 :是扎染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法,对折后的织物捆扎染色后成为对称的单独图案纹样一反一正多次折叠后可制成二方连续图案纹样。

平缝绕扎法:即可形成线性条纹又有圆形扎法的机理,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平针绕扎法 五角星

1、缝绞法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1

一、峨眉扎染基本情况

扎染是我国传统手工印染技艺, 它起源于秦汉, 盛于唐而衰于宋, 在我国长江流域广为流传, 以其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延续至今。四川扎染在唐代时达到顶峰, 被称为“蜀缬”、“贡品宫缬”, 与蜀锦齐名, 是长安城的皇室宗亲、达官显贵们争相追捧的奢侈品, 至宋代, 蜀锦和蜀缬仍是朝廷和西南少数民族换取边马的重要物资。四川扎染以成都为中心, 向成都平原周边辐射, 19世纪后期, 扎染技艺主要保留在峨眉、乐山、夹江、自贡、荣县、冕宁地区, 其中以自贡扎染 (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峨眉扎染最为有名, 被称为“蜀缬”姐妹花。

峨眉地处南方丝绸之路, 经济文化自古发达, 纺织印染业繁盛, 据峨眉县志记载, 在民国时期, 峨眉就有了染整同业工会, 并设有常务理事5人, 县城有10家印染作坊, 从业者约40人, 其中“义盛和”、“蔡雪鸿”、“义兴染坊”、“杨义兴”4家规模稍大。峨眉扎染在当地被称为“扎花”、“狗脚花”, 是当时主要的纺织品印染工艺。妇女们先在家中扎结好图案, 再送去染坊委托印染。上世纪50年代以后, 由于机器印花取代手工印染, 峨眉扎染和其他传统技艺一样丧失了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渐渐消失, 能制作扎染的人越来越少。上世纪80年代末乐山的一家丝绸企业在还曾生产过扎染丝巾、扎染衣裙等制品, 但后来该厂在转制时倒闭, 峨眉扎染失去了最后一块生存的土壤, 只在民间留有少量的实物遗存, 技艺面临失传。上世纪80年代起, 四川美术学院的钟茂兰教授对四川扎染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并在其著作《民间染织美术》一书中对峨眉扎染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论述。以上这些迹象都表明, 乐山, 这片坐拥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土地上确实曾盛开过峨眉扎染这朵奇葩。2013年, 峨眉扎染终于成功申报为峨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设计和开发

(一)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价值:

扎染旅游纪念品和其他种类旅游纪念品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 它的用途广, 品种多, 形式多样, 产品开发潜力大, 可俗可雅, 可贵可贱, 可赏可用, 能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和消费用途游客的需要。其次, 它的材质轻薄, 易于包装、便于携带, 部分纪念品还能即买即用, 能大大提升游客的购买欲望。再者, 它对信息的承载量大, 乐山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扎染表现的素材, 能较好地体现了乐山的地域文化特色。当下, 随着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时代浪潮和游客对旅游地文化的好奇和认同,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二)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构想:

从用途来看,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设计可分为服饰类旅游纪念品、家居类旅游纪念品和收藏类旅游纪念品。

服饰类扎染旅游纪念品是指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可供旅游者使用和穿着的扎染服饰, 这一类纪念品品种丰富, 包括扎染围巾、扎染T恤、扎染包袋等多个品种, 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备, 是旅游纪念品市场长盛不衰的佳品。扎染围巾功能多样, 材质和工艺的不同使其价格有很大的伸缩空间, 能针对不同消费层次的旅游者。真丝扎染丝巾轻薄飘逸, 档次高, 特别受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较高审美品味旅游者的喜爱;棉、麻扎染围巾朴素大方, 色彩含蓄柔和, 价格适中, 受年轻人青睐;羊毛扎染围巾色彩鲜艳, 柔软保暖, 适合冬天的游客。扎染T恤款式简单大方且舒适得体, 男女老幼兼宜, 四季都可穿着, 其图案还能根据游客要求进行个性定制, 既有时尚性又有民族性, 能满足游客的多重需求。包袋类旅游纪念品包括背包、腰包、钱包、化妆包、笔袋、手机包等, 轻巧易携带, 价位相对较低, 也比较受游客欢迎。

扎染家居类旅游纪念品是顺应人们对家居环境个性化需求而产生的旅游商品, 包括壁饰、玩具、挂饰、桌垫、桌布、床单等特色家居用品, 特别适合一些对家居生活有艺术化、个性化、特色化需求的游客。

收藏类旅游纪念品以扎染画为主。扎染画是近年来在传统扎染基础上逐渐脱离实用性而独立出来的以纯艺术性和纯欣赏性为目的的新兴画种, 它突破传统扎染图案化、平面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艺术震撼, 是将民间扎染的艺术语言和绘画艺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高档工艺品, 可用于收藏或家居装饰。目前, 我国扎染画的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 专门从事扎染画创作的人还不多, 但我们从一些扎染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可看到扎染画的市场价值, 也看出它潜藏的市场需求。以乐山大佛、峨眉山的名胜景观和佛文化为创作题材, 设计和开发出具有乐山地方特色的扎染画作品, 并在对应的景点进行销售, 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要点

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开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具有峨眉扎染传统技艺的特征, 并在色彩、图案、形式、材质等方面做一定的拓展, 使设计出的产品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和生活需要。国内一些地方的扎染旅游纪念品价格过分低廉, 产品质量的低劣, 样式陈旧, 过分传统和民族化, 游客往往出现购买时感觉惊艳美丽, 回家就只能压箱底, 大大降低了游客的购买热情。因此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设计应走精品设计路线, 在用途、材质和制作工艺上与时俱进, 采用多材质、多款式、多题材、多品种和多工艺的结合, 突出扎染艺术品的时尚性和现代感;二是乐山扎染旅游纪念品应具有鲜明的乐山人文特征或标志形象, 选择具有特点的风景名胜、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作为设计素材, 从而强化旅游纪念品的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三是要丰富旅游纪念品的种类, 建立完善合理的价格体系, 根据客源状况的消费水平, 开发从几块钱到几千元不等的产品, 满足不同游客在纪念、实用、装饰、收藏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四是传统手工扎染制品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色, 极大地影响着扎染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因此解决扎染制品脱色, 或将脱色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是开发扎染旅游纪念品时不能回避的问题。五是重视扎染旅游纪念品的包装设计, 用实用美观、方便携带、做工精致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包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促使游客产生购买行为, 并提升扎染旅游纪念品的附加值。

峨眉扎染传统技艺作为一个曾经盛行于民间的生活现象和文化现象, 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视和继承的文化遗产。如今, 昔日“蜀缬”姊妹花中的自贡扎染已在涅槃中得以新生, 成为四川省唯一的扎染艺术产业化基地, 而峨眉扎染则逐步淡出人们的视野, 即将被历史所湮没。如此巨大的反差, 值得我们深思。开发扎染旅游纪念品, 让峨眉扎染以活态的形式存在, 是对峨眉扎染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以峨眉扎染为载体的扎染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和开发, 希望能为峨眉山——乐山大佛的旅游业增光添彩, 为乐山旅游经济的增长、旅游品牌的打造、旅游形象的推动、旅游文化的重塑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钟茂兰.民间染织美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1.

[3]张宇仲.钟茂兰.四川扎染[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5.7.

[3]金少萍.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6.

扎染教学计划下 篇12

杜琴 根据学校安排和结合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我校开设了艺术扎染特色课程,为把这一特色课程开设好,使学生能基本掌握现将我校扎染教学计划 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扎染是用线、绳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匀,拆除扎线洗去浮色后,织物上即可显现出奇特的彩色花纹,这便是扎染。用扎染的方法制作服装和室内织物,其纹饰自然活泼,清新优雅,是别具特色的。使用线、绳扎结织物的目的是阻止染料溶液不能浸入被扎结部分,从而形成浅色或白色的扎结花纹。线、绳在扎染中实际起着防染剂的作用。由于在扎结中用力的轻重不同,以及线绳捆绑的松与紧,会在织物上产生局部染色深浅和明暗渐变的色晕效果,这正是人们追求的一种染色变异。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根据教务处和乡村少年宫的安排,以三年级至七年级学生为突破口进行教学,积累经验。由于课余时间不多,因此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进行扎染教学活动的开展。本学期每周一节课,除去节假日,预计也就有十几节课的学习时间。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期扎染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掌握扎染的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2.掌握扎染基本的制作工艺和技法。

3.综合运用以前学习的各种扎染技法进行作品创作。4.研讨新的扎染方法并进行尝试联系。

三、基本措施: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制定了本学期扎染艺术的教学过程中的几项措施: 1.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收集和整理扎染的有关资料和素材,我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2.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基本掌握扎染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形式,可以通过扎染成品的展示,使学生直观地获取基本信息,也可采用直观的图片资料用于教学,以最大限度的充实课堂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对扎染的认识层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工作安排

1.学习扎染的制作工艺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3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

毛毛虫与小蝴蝶

活动目的:

1、感受轻快、柔和的音乐,大胆地表现自己。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尝试用各种色彩表现蝴蝶。

3、培养对音乐游戏的乐趣、在游戏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材料准备:

乐曲“毛毛虫”、“蝴蝶”、彩色卡纸、颜料、油画棒、毛根、棉签。

指导要点:

1、欣赏歌曲“毛毛虫”,引导幼儿发挥想象说说什么昆虫来了,引出毛毛虫。

2、鼓励幼儿跟着音乐学毛毛虫爬。重点引导幼儿模仿毛毛虫结成蛹,破蛹而出变成蝴蝶过程。

3、教师手持制作的蝴蝶表演引起幼儿兴趣。

4、教师示范蝴蝶的制作,重点强调蝴蝶翅膀的对称做法。鼓励幼儿用多种颜色表现蝴蝶的鲜艳。

5、幼儿在“蝴蝶”的音乐中分组制作毛毛虫和蝴蝶

A组提供彩色纸、报纸、油画棒、毛根制作毛毛虫

B组提供颜料、棉签、彩色纸、毛根制作蝴蝶。

6、幼儿拿着自制的毛毛虫和蝴蝶进行表演。

教学反思: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小班幼儿的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还不成熟,教师在今后设计的活动中,可以从平面开始逐步过渡到立体,随着孩子手部动作的不断协调发展来增加操作材料的难度。

小扎染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4

小课题培训为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初识小课题是在费伦猛教授的《如何做小课题研究》的报告会上。费伦猛教授幽默风趣的讲座, 让我了解到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困惑来自于对教育科研的敬畏, 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该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小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真正让教育研究回归到了教育一线, 回归到了我们这些老师身上。这让我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豪气, 真正研究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 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想法。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在民办学校教师岗位上混了12年的老师来说, 真的好想有个老师带着我进步。然而, 一路走来, 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人可以教你, 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教学经验不足的我曾经盲目跟风, 从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到杜郎口旋风的模式;从研究性学习, 到“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我不断尝试着……为此而迷茫过, 为此而失落过。今天, 当我真正走进“小课题”, 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做个真实的老师, 做个真实的自己。小课题为我的教育人生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小课题培训帮我获取了一把倚天剑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 我对小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小课题研究也是科学研究, 也符合教育科研步骤:发现问题———选题———做题———结题———成果交流推广。同时, 通过对小课题研究的学习, 我掌握了小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调查研究、读书和文献查阅、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课堂观察。我发现,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 也或多或少的运用过这些方法来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是因为自己对教育科研知识的运用不太清楚, 所以才对教育科研敬而远之。小课题培训活动, 为我也为我们一线老师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小课题培训帮我获取了一把倚天剑, 让我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 让我享受到了教育科研的乐趣。

小课题培训让我摘得了一颗夜明珠

拿到了小课题研究这把倚天剑, 我开始反思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这些年一直为之忙碌的语文教育无非是“读书、写字、作文”, 就拿作文教学来试试我的倚天剑吧!于是, 我对近几年在作文教学上所做的一些工作进行了总结归纳, 用上了小课题研究的各种招式。终于“宝剑锋从磨砺出”, 我的《高年级学生习作点评促进写作兴趣的行动研究》出炉了。作为小课题培训的结业作业, 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评价:作业详细完整, 方法措施实效, 研究成果明确, 十分好!带着您的研究去实践吧, 加油!我相信:我一定会用好小课题研究这把倚天剑, 去摘得我教育教学生涯中的一颗又一颗夜明珠。

小课题培训为我找到了一群知心人

上一篇:环翠峪踏青优秀作文下一篇:精选八年级实数单元测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