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2024-12-09

登高》教案(精选9篇)

登高》教案 篇1

登高----精品教案

杜甫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老病孤独的凄苦之境和忧国忧民之情。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新课导入:

秋下一心是为“愁”,用心去感受秋天会使很多人顿生愁绪。的确,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悲秋”主题之后,历代不乏文人墨客因秋而触景伤情,以秋传达人生、家国之不幸的喟叹。如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如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如“残年孤寂不禁秋,醉自凄凉醒更愁。”等等一曲曲悲吟,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唐代767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中,也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拖着病弱的身躯缓缓地登上高处。面对高远的天空,孤独的飞鸟,凄哀的猿鸣,滚滚的流水,萧萧的叶落,老人百感交集,不禁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时代,走进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一首千古绝唱《登高》。

三、点击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以地名命名示例:柳宗元,世称柳河东,韩愈,世称韩昌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以官职命名:维,官至右丞,人称王佑丞,高适,官至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又极具现实性,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与李白齐名,有“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美誉。

四、赏析文本

1析题:登高。重阳节,古人有登高的习俗,目的是为了消灾祈福,一般是全家人一起,插着茱萸,饮菊花酒等,共同祈求上天,消灾赐福,是团圆、幸福的象征。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而诗人却是独自登高,孤独悲凉之感油然而生。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几种意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给人的感觉又是怎样的?

风——急:二字一开头就以急烈秋风,把读者带入了苍凉肃杀的秋景之中,传达出一种寒冷之意。这种寒冷对于作者而言,除了病体的寒冷,更是心冷的一种传达。

天——高:天的高远、空旷与作者的渺小,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容易让读者与诗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猿——哀有一句诗这样说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三声则能催人泪下,悲哀之感不言而语。

渚——清,沙——白:以冷色调的方式渲染一种悲凉、清冷的气氛。

鸟——飞回,鸟为什么会盘旋?无枝可依,无巢可栖?或者是与鸟群失散,徘徊不知所去?或者„„总之也是一直孤独的鸟,与当时的作者可谓是同病相怜。首联,作者仅用十四子,却为我们描绘了六种意象,可谓是字字千金。而且每种意象都蕴含着一种情境。现在我们用凝练的语言对首联所蕴含的感情做加以概括:孤独悲凉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此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又传达什么?

无边的萧萧叶落,与无尽的长江流水,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树的生命历程与不尽的长江流水相比是那么的短暂。诗人由树及人联想到:自己也正如树一样到了生命的晚秋,韶光易逝,生命短暂之沉郁涌上心头。而看到滚滚长江的波澜壮阔景象又给了诗人一种慷慨澎拜之感,花开活落,草木荣枯是无法违背的自然规律,人也一样,难免一死,不可能向长江之水永流不尽。沉郁中带着一份慷慨、豁达。同样,我也用四字概括其中的情感内涵:沉郁慷慨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年世已高,仍远离家乡,过着长期漂泊不定的生活,秋风萧瑟中,百病缠身下,独自一人登高(登高的意义)。这种悲苦沉痛之感,不言而喻。四字概括:悲苦沉痛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人苦的是什么?恨的又是什么?

长年漂泊之苦,疾病缠身之苦,穷困潦倒之苦,因病戒酒,愁苦无处排遣之苦。生命短暂之恨,时值国难,战乱连连,不能为国出力之恨,国破家亡之恨。

杜甫《登高》实用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登高1配套教案 篇3

一、新课导入:重阳节,阴历9月9日。在这一天全家人会一起登高,以祈求健康长寿,所以又称老人节。这天,人们除了登高还会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一种香草,此日插戴茱萸有避邪之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诗佛。独自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篇关于重阳节登高的诗作,看看杜甫通过《登高》又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创作风格、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背诵诗歌,学习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3、情感目标: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诗作,解决字音字形

2、齐读诗文。分析诗歌的4看:

看作者: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经过多年的颠沛流离,此时的杜甫已经是百病缠身;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可以先一步了解诗人作诗的情感。

看注释:交代了时间,明确是重阳节登高。

看题目:通过题目你都想到了什么?登高望远,写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借景抒情)请同学们告诉我景与情分别是哪几联?(板书)

关于景的赏析我们要找出意象(看意象)——分析意境——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找出首联中的意象:

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

特征:急 高 啸哀 清 白 飞回(对仗)

描写了迅疾的秋风、高原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意境:苍凉凄清 情感:哀愁与孤独

诗人14个字便将6个景物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展现在我们面前,可见诗人用词凝练,这也就是杜甫诗歌的一个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问: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描绘了„„,营造了„„氛围,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相较于首联的6中景物,颔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水)落木即落叶,无边——多,潇潇——声音。将落木改为落叶可不可以?

落木给人沉重之感,光秃秃之感,使人联想到树干的枯黄。写出了秋天萧瑟的悲凉之景,自己就如同这落木一样,人生快走到生命的晚秋了,在感叹生命的短暂。(沉郁)接着有山景转为江景的描写

不尽与无边呼应,写出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翻滚向前的气势。加上无边的落木,是整个场景显得壮阔、雄浑。(高昂)

诗词中的流水意象多用来叹时光的流逝,同时又感叹时间是永恒的。而生命在这样永恒的时间下则更显得短暂,使壮阔雄浑中又多了份哀伤,可以说是悲壮。问:颔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通过描写潇潇的落木,翻滚向前的滔滔江水,勾勒出一幅长江秋景图,营造了壮阔、雄浑、悲壮的氛围,抒发了沉郁高昂之情。

前两联在写景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艺术特色情景交融

3、上面是诗人在借景抒情,接下来便是直接抒情。找出诗句中直接抒情的字——悲 我们能看到的是诗人悲秋,悲秋的萧瑟与凄凉。宋代罗大经指出颈联含有8层含义,你能理解出几层?

一悲——他乡作客 五悲——年老一事无成 二悲——常作客 六悲——亲朋亡散 三悲——万里作客 七悲——独自登台 四悲——萧瑟秋天 八悲——身患疾病

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悲痛之情。

诗人同样是用14个字表达了8悲之情——艺术特色语言凝练

4、那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诗人登高时的处境呢?——艰难(国家艰难——连年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躲避战火、颠沛流离。国之艰难为根本原因。)

在国家艰难的情况下,理应为国效力,可此时的作者年到暮年并疾病缠身,虽有报国之心,却又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对于这样的自己又是怎样的态度?(原句:苦恨)而对于无法报效朝廷,更多的是忧愤与无奈。

生活的艰难、心中的苦恨使诗人有了霜鬓,繁字点出了白发之多。再加上疾病的困扰,使年老的诗人更加潦倒不堪,在这样的情况下,正需要酒来排遣愁苦,可偏偏又因生病而戒了酒,心中的愁绪无法排解,郁结于心,从而加重了愁苦之情。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本诗的感情基调:哀愁、苦痛、悲愤

总结手法:语言凝练、情景交融、对仗工整

解答意境题的步骤

练习: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多年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登高》教案 篇4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歌情景交融、气势宏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循序渐进和自主探究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具体使用 诵读指导法:熟读成诵,背诵全文;创设情景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课件的介入将诗意形象化;引导探究法:抓住诗文中的亮点、关键字句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动词的使用等,进行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借以教给学生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价值观目标: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由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象为本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基调。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意象,感受杜诗语言凝练丰富、意蕴深远的特点,体会作者沉郁苦痛的感情。

【教学方法】:A、朗诵指导法 B、情境再现法 C、讲析指导法和点拨指导法 D、拓展研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孔子云,君子登高必赋。相信同学们都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登高的诗句。同学们就跟着老师一起来回忆一下。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感叹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了他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悲愤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苏东坡登上赤壁后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对历史英雄人物成败的评价。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个人的胸襟和抱负。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的38页,我们来学习杜甫诗三首的最后一首,《登高》。看大诗人杜甫在登上高台时,是做何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2分钟)

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三、整体感知(7分钟)

请同学们看这首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无论我们接触的是一首诗,还是一篇文章,我们首要做的就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先听老师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诗歌中一些词语的字音和字形。(范读)这首诗歌的字词还是比较简单,那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对于理解诗歌是很必要的。

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好,同学读得很好,字正腔圆,字音上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老师相信同学们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读得更好,那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恩,有同学说了要读出诗人的感情,那怎样才能读出诗人的感情呢?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那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先,读了这首诗,对这首诗有了怎样初步的感受呢,或者说你觉得这首诗是怎样的基调呢?有同学说凄凉,忧愁,悲伤。这首诗歌给大家带来的都是悲的感受的。

四、具体研习(30分钟)

1、这首诗诗眼是什么?(即“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

2、围绕诗眼,诗歌展现出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是肃杀凄凉的悲秋图卷)

3、分析首联。

这一联运用了哪些意象呢?那诗人又是怎样描写这些意象的特点来表达情感的呢?(有风、天、猿、渚、沙、鸟;对意象作了个性化的描写,风急,这说明这风很大,速度也很快,这样又快又大的风吹到身上肯定会很不舒服会痛,与和煦的春风有鲜明对比。天高,高天扩远,天在无限的延伸,地也是在无限的延伸,诗人独自站在这茫茫的天地之间,显得他是那么孤单。猿,猿啸哀,这首诗写于诗人漂泊西南时,在夔州登高而作。对于夔州的猿,提示郦道元描写三峡的猿的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空谷传声,哀转不绝。诗人听过这种猿啸,心里倍感凄凉。渚,水中小块陆地,奔腾的长江水,只露出一小块陆地,越发显得这块小洲是那么孤寂。沙白,清渚白沙,在视觉上都是一种冷色调,使人心里都带有一种凄凉的感受。鸟飞回,看注释,是一只飞舞盘旋的鸟,这只鸟,不像迁徙的鸟那样,活动四射,更不像笼中之鸟,那样悠闲怡然,这只鸟是在疾风之中,高天扩远之下,猿哀啸声之中,在清渚和白沙之间飞舞盘旋。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看见这样的鸟,心里怎么会不凄凉呢。)

首联,诗人就从视觉和听觉,近景和远景给我们营造了一种肃杀凄凉的氛围。

4、分析颔联。

这一联又运用了哪些意象呢?具体分析。(落木和长江。落木是什么,就是落叶。落叶意味着秋天到了,秋风萧瑟,草木辽阔。秋天到了,就意味着要到了一年的尾声了,这一年就快到头了。我们说一叶落知天下秋。

诗人在这联是写了怎样的叶落?是无边的落叶,萧萧而下。诗人看着这萧萧而落的树叶,知道了季节的秋到了,冬天也不远了。杜甫啊,享年58岁,他写这首诗时已经55岁,他已经进入了人生的暮年。那他一定会想到我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季了,生命是如此的短暂,就快走到头了。

如果说无边落木有生命短暂的感叹,那么不尽长江又是怎样呢?

长江意味着历史长河绵延不绝,滚滚东去的长江说明时间不断流逝,永不回头。这就代表了生命和历史的永不停息。这联描绘了宏观之境,衬托出人生命的短暂而渺小。)

颔联不仅让我们听到落木的萧萧声,还看到了长江奔流东去的壮美之景。律诗都有这样的特点,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诗人写了这样的景,表达了怎样情呢。

5、分析颈联

罗大经在这一联诗中,读到了八种悲,是哪八种?(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其实我们还可以总结起来归纳为四种,就是羁旅之悲思乡之悲,垂暮之悲和哀病之悲。)

“作客”与“做客”:“作客”通常是因为求学、谋生、创业等原因而寄居在他乡,相当于漂泊在外,时间较久。“做客”则是因为接受别人的邀请或主动探访别人,小住三五天。这个作客表现杜甫常年漂泊异乡的悲凉。作者如此之悲,难道都是为自己而悲的吗?不是。进入尾联的分析。

6、分析尾联

尾联表达了杜甫对自己年老体弱事业无成的无奈,又表达了对于国家如此危难,自己却难以效力的深深遗憾。杜甫是儒家学说的拥护者,唐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也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儒家学说贯穿一个仁字,杜甫就是一个心怀他人,心怀国家的仁爱之士,在自身如此困窘的情况下,仍心系国家。但是报国无门,心中的愁绪依旧啊,那愁绪怎样去消减呢。喝酒,常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是杜甫能一醉方休吗?不能,他说“新停浊酒杯”,看注解,说杜甫晚年因病戒酒。如此悲愤,想借酒消愁却不能,想得到这样短暂的解脱却不能,这首诗是悲这样郁结在了诗歌的结尾。让人久久不能平静。

7、带着“悲”的情感再次齐读。

五、作业布置(3分钟)

① 背诵诗歌。

② 试和杜甫的早年的《望岳》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附:板书设计

登 高

杜甫

悲 秋 : 风 天 猿 沙 鸟 ——自然之秋

落木萧萧 长江滚滚 ——自然之秋

悲秋 常作客 多病 独登台——人生之秋

登高 双优课课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难点: 运用诗歌的基本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杜甫晚年复杂的思想感情及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完成:作者简介、字词疏通、写作背景、诗歌翻译和背诵

一、诗人生平和背景介绍

(一)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 自号,唐大诗人,号称“ ”、“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代表作品有 “三吏”。“三别”。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二)知人论世:杜甫是唐王朝由兴到衰的见证者。

1.年轻的时候,曾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35岁以前)

2.曾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10年忍辱和辛酸的经历,十年长安困守才取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35岁—44岁)3.曾有举家吃草度日,幼儿因饿而夭折的大悲痛

4.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就是“安史之乱”,并因之流亡了四年 5.曾有被叛军扣留9个月受尽侮辱的经历

曾有从叛军营里逃出,由于直谏而被贬的经历(45—48岁)

6.晚年,杜甫在成都凭借很难遮风挡雨的一草堂安居,漂泊他乡10年,生活只能靠朋友的救济

7.58岁时,客死舟中,一生坎坷(48—58岁)

(三)杜甫部分诗歌展示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5、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二、请同学们对照书下注释,读一遍课文,正音并背诵这首诗。(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标注在书上

猿啸哀()渚清()鸟飞回()繁霜鬓()....(2)解释下列词语

① 渚 ②万里 ③ 作客

④百年 ⑤ 艰难 ⑥ 潦倒

三、写作背景: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55岁,这年秋天,正是重阳节,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情绪,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千古名作。然而三年后的秋天,诗人58岁时,却再也不能登高赋诗了。那年冬天,他病逝于漂泊湘江的船上。

四、请翻译这首诗,并将翻译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唐代的诗歌史上有两座高峰!一座是李白,另一座是杜甫。我们刚刚学过李白的《蜀道难》,领略了他的豪逸浪漫,今天我们将走近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学习他发自肺腑的诗歌《登高》,感受杜甫诗歌那深沉蕴藉的情感。

二、知人论世,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中的杜甫。杜甫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例如:唐有诗仙李白,李白的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较之李白的那份幻想,我更热衷于你的现实和责任。李白在愤世嫉俗,快意恩仇,醉眠酒家,笑傲王侯,挥金如土中度过了他的快意人生。而你的一生却都在现实的荆棘与泥水中行走,你吹过安史之乱的凄风,淋过了乱世的苦雨,聆听过人民的呻吟,尽管你的肉体在四处流浪,而你的心却寄放在了国家和 人民那里。位卑未敢忘忧国,自怜更怜天下士,是你的德行让我照出了自己的卑微,是你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让我仰视。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带着对杜甫的这些感受,来诵读他的《登高》)1.生自由诵读一遍,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悲

2.生旁若无人的自由朗读一遍,争取读出杜甫悲壮的情怀,注意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3.个别学生示范朗读(两名)

4.听视频朗读 5.集体朗读

(遥想领悟一首诗歌的思想感情,光读还不够,还要依托于翻译了解诗歌的表面意思)

四、分析诗歌、领悟情感

1、前后座同学互译这首诗歌(懂了吗?可见若想真正鉴赏一首诗歌,还须一定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2、明确鉴赏一首写景抒情诗歌的基本方法:一般的写景抒情诗通过意象把握意境进而去理解它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也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表现手法。(幻灯)

3、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是由景到情,这首诗哪几句是写景?那几句是抒情? 明确: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一)前两联

4、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共同描绘一幅什麽样的画面(意境)?它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思和感受?

明确:①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首句全景描写,写出了三峡疾风猎猎、秋高气爽、啼猿悲秋的特点,颔联远望无边落木萧萧而下,近观滚滚长江奔涌而来。②诗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境界阔大、苍凉悲壮的秋景图。

③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予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江边高处的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天高——秋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家愁国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落木(无边、萧萧下)—— 生命的终结(状悲之广,从范围上)

长江(不尽、滚滚来)—— 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状悲之多,从数量上)

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就在长江边上感慨过:逝者如斯夫!苏轼在也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来人们就常用流水来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无常。)

(教师补充:这两句可以理解为诗人从生命的角度来写的。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了自己年老迟暮。杜甫于58岁客死夔州一小舟上,诗人写这首诗时已55岁,是去世前三年。)全诗起于“悲” 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

5、前两联我们通过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秋日登高“悲”什么?

明确:自古逢秋悲寂寥,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是秋天衰草凄迷,落叶飘零的萧瑟景观。中国的文人面对梧桐一叶而有天下知秋的遥想,杜甫也不例外,独自登高,面对眼前这萧瑟的秋景,作者有对“自然之秋”的悲慨。还有对行将暮年,人生之秋的感慨。

(二)后两联

后两联是作者集中抒情的句子,那麽作者除了悲自然之秋之外,可是诗人悲什么?

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分组讨论完成)

明确:①8层意: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 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

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

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再结合诗文的最后一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艰难苦恨:“艰难”主要指国运和时政的艰难。苦:很、非常;“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②可见诗人既有常年漂泊,有家难归,晚年多病,孤苦无依,行将暮年却壮志难酬人生之秋的悲叹,更有对国事艰难、国运衰颓的国家之秋的感慨。晚年的杜甫往往将自身之感、生命之感、国运之感溶为一体,更现悲秋的深沉阔大。读了这一联诗,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身患重病,面色愁苦的老人,站在高山之上凛冽秋风中。

我们来看,从自然之秋到人生之秋,再到家国之秋,是层层递进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既是自然之秋,又是人生之秋。“艰难苦恨繁霜鬓”既是个人艰难,又是国家艰难。“潦倒新停浊酒杯”既有对人生之秋的无奈,又有对家国之秋的无奈。三悲是互相交织的,回环往复的,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就是说,自然、人生、家国,种种悲凉,在此刻就全部交织在一起了,喷涌而出,就形成了我们现在读到的被人称作“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小结1本诗的思想情感

2本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思想感情——这首写于杜甫晚年的《登高》有诗人长期漂泊异乡的孤独,有年老体衰的惆怅,有对自身命运的嗟谈叹,有对国家命运的苦恨,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老杜将自身之感、生命之感、国运之感溶为一体,更现悲秋的深沉阔大。

艺术表现手法——看到眼前的秋景,不禁将心中情与眼前景合二为一了,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说这种手法叫做情景交融。

五、个性探究、纵深拓展

(分小组讨论完成,每个小组可以自选一个题目完成)

1、历代名家对此诗甚为推崇,将此诗列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同学们可探究一下杜甫的《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的原因有哪些?(可从诗词格律、思想感情或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分析)

2、我们初中所学过的杜甫诗《望岳》《春望》《石壕吏》都属于杜甫早年的作品,而我们高中阶段所学的《登高》等则是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所做,跟他早年的诗歌相比,老杜晚年的诗风有何特点?

3联系《登高》并结合以上多首诗歌,探究一下杜甫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之冠的原因:

明确(1)四联皆对、格律严整

(2)工笔细描、声色俱全

(3)大笔写意、横绝千古

(4)一联八意、深沉蕴藉

2、跟他早年的诗歌相比,老杜晚年的诗风有何特点?

早年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写作比较直白,感情比较单一。例如《石壕吏》 晚年作品:将国家命运与自身命运结合起来,写得更加沉郁顿挫,质朴高华。独存精神、厚积博发,铸为更为深沉的诗情。

3杜甫的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登高教案 篇6

一、由杜甫诗句导入

有人说唐朝时李白用歌声无限放大之后,又被杜甫还原的请大家说一下所学杜甫的诗句——

二、出示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情怀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下面我们积累《诗经》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

Ppt出示:读

1.一生读,他生评价,纠错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句读

四、品读

1.师:打击对这首诗歌的感受怎样?用一个字概括出来就是——生答“悲”,师板书“悲”

2.师:悲从何来?请大家自由朗读,找出悲的原因,从诗中找答案

生自由朗读

生1:3、4两句,看到秋景,想到了身世,心中所想的只有悲哀了

师:什么样的身世?现在怎样?为何看到落叶就悲?

生回答:命运多舛的身世,现在已经老了,此时可能重病在身

师:再读一下!为何见到长江而悲?

生再读

生:因为时光飞逝,生命流逝

师结:他看到了秋之悲,身世之悲,时光流逝之悲

生2:1、2两句,由景及情,悲凉的景情,全是冷色调

师:带着这种感觉读一下

生读

3.师:其他同学也选了这句吗?(无人回答)那大家再读一下1、2句,思考一下,这两句写了什么秋景?

生3:“万里”让我想到了他萧瑟的身影,久久不能忘怀(鼓掌)

师:什么身影?你抓住了哪个词?

生:孤独的身影多病

生4:天才的孤独的心声

4.师:还有哪里体现了悲?从原诗中找

生5:“艰难”句

师:重音是突出感情,拖音也是突出感情,再读一下

生再读

生6:“艰难”指生活上的苦,成为老年人的悲;也是身体上的病,无法借酒浇愁的悲饱经沧桑

师:只有一己之沧桑吗?

生:还有国家

师板书:家国之悲

生齐读

5.师小结

Ppt出示:品

6.师:再齐读,思考“悲”借助什么手法表现的

师提示:看看目标

生答:借景抒情

配乐师朗诵,要求生再次体会诗歌悲情

2生读,生齐读

7.师补充杜甫晚年境遇(配乐抒情一段话)“你的命运即使像墨汁一样黑,你也坚持用……我多想遇见你,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Ppt出示:写

多想遇见您,

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时候,

为您拭去那苦涩的泪水,

安慰您那颗悲痛忧伤的心

多想遇见您,

在“ ”的时候,

要求生仿照句式写出诗歌下节

2生上黑板展示

3生诵读展示

Ppt出示:背

师放较为悲哀的音乐,要求生站立背诵

【评述】

整体设计美玉含瑕

这节课同样注重了诵读,诵读方式也较为多样化在诵读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感受,注意挖掘了学生在诵读中的感受体会

同时老师特别重视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能力的训练,课堂最后有仿写环节,设计不错不过展示部分让两个同学上黑板书写比较浪费时间,个人不如投影再让其他学生读一读更实际一些

老师从“景”“情”两个大的方面串起整个课堂,思路比较清晰但是诵读一开始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读诗的感受(这个字必须是“悲”)而且这个字跟老师的板书设计关系很大,所有的问题都是由这个字引申出的,没有这个字就不能形成“泪”形状的板书个人认为,这个设计比较刻意是这堂课美中不足之处

《登高》教案 篇7

1.考查格律诗文学常识。

2.检查《使至塞上》的背诵情况。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而又被称做杜工部。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落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潦倒,“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不过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学的范围。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机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56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三、朗读课文

1.听范读。仿读。

2.学生自由读。

3.全体学生齐读诗歌。

四、理顺诗意

1.结合注释,试译诗歌。

2.交流难点,理顺诗意。

参考: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五、整体感知

本诗诗眼为哪一字?

明确:悲。

六、研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了几种景物?诗人借助这些景物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诗人选择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无穷无尽的漂泊流离失所、老病孤独的复杂情感,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抒情基调。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进行联想,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么?

明确:

落木萧萧--①杜甫看到落叶飘零,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②也许会加重乡愁,他会问自己,这常年漂泊的生活何时能结束?

不尽长江--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生发出壮志难酬的苦痛。

(2)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使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长;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长,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诗中的“作客”是否和现在的“做客”相同?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指杜甫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现在的“做客”是指访问别人,自己当客人的意思。

(2)“登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登台?它又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多病愁苦之情。

4.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困苦和仇恨,使他两鬓斑白。

(2)杜甫为什么“苦恨繁霜鬓”,“新停浊酒杯”呢?

明确:国家的艰难,人民的苦难,激起杜甫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无奈年老多病,无能为力,这种忧伤只能郁结在诗中,郁结在心头。

七、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八、拓展积累

杜甫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4、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5、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6、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7、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8、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4、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7、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9、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3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1、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九、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拓展的诗句。

板书设计:

登高

杜甫

雷真民

登高 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我们发挥集体的力量,进行小组讨论,以前后四位同学为一组讨论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师:回鸟,这是一只怎样的鸟?毛泽东笔下也有一只鸟,在《沁园春 长沙》中这样写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请同学们想一想,毛泽东笔下的鸟与诗人笔下的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所以,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有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四、作业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课外收集并赏读杜甫的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选修语文《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牧的生平,理解诗歌内容。

2、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3 、背诵全诗

【学习重难点】

赏析诗歌,领会独特的情感表现

【学习方法】

诵读探究法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道具】

多媒体、教材、学案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们以前曾经学习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登高诗,还学习过杜甫一首直接以登高为题的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登高诗《九日齐山登高》

(打出投影)

(在正式进入诗歌学习之前,先明确本首诗的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二、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请一位学生朗读,适当时加以解说。

(如果想读懂一首诗,这就要对诗人有所了解,下面让我们认知杜牧)

三、作者介绍

杜牧晚唐诗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虽有报国之志,但不受重用,只能外出为官。当时代的衰颓和自身的怀才不遇使他感到无可奈何时,他也常常以自我旷放来寻求解脱,希望有一种闲适的生活和恬静的心境。在做州官时,喜欢与友人游山玩水,因此登临咏怀之作的笔下常常融合了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总有一种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张祜,杜牧的朋友,较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但由于受到当政者排挤,终不见用,流浪各地。这次张祜从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他们都是失路之人,惺惺相惜。

四、诗歌诵读 翻译诗歌

诗歌是用来配乐唱的,可惜现在能唱的人已经不多了,还好我们还能朗诵。下面先让我们听录音。

我们再来集体朗诵一遍。

五、诗歌鉴赏

1、我们刚才说过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江涵秋影 雁南飞 翠微 菊花 落晖

2、下面让我们来着重欣赏第一幅美景

江涵秋影雁初飞

我们从这七个字中可以看出这幅美景具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青山掩映下的江水,清澈透明,天空中朵朵白云,一排大雁倒映在碧波之中,正在振翅往南飞。此时的江水显得更加清澄肃静。

山水一色,浑然一体。

而在这句诗中,有一个涵字用得比较好,你知道好在何处吗?

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

大江:包容开阔

“涵”:是“沉浸”的意思,诗人描绘秋景,不再是迎面远眺,而是俯览江水,从碧波如画的清溪中,见到鸿雁南飞和齐山的倒影,把这里的一派秋光通过“涵”字,曲折地摄入眼底。

江水:清澄肃静

“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

环境:动静一体

3、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

写了赏心悦目的秋景,流露出愉悦的心情。

借赏心悦目之美景 抒愉悦畅快之心情

4、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客携壶上翠微

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

5、诗中哪些词能表明作者今天特别高兴?

开口笑,菊花插满头,酩酊,不用恨

在这良辰佳节之时,有好友来访,作者特别高兴,破例开口大笑,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今天一定要与好朋友痛痛快快好好在一起开心开心。

但我们从“尘世难逢开口笑”这句诗中,再加上杜牧生平,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日子过得是:愁闷,郁郁寡欢,平时很难得一笑,可谓是“人生在世几回乐”。

人生欢笑既然难得,那就应该珍惜眼下美好时光,“人生得意须尽欢”,就应该多方宽慰,多方开解,不能过于计较一些烦恼琐事,耿耿于怀。

所以诗人再也不顾忌自己是州官还是县官了,再也不顾忌自己是诗人还是名人了,索性自己就像当地老百姓一样,在这重阳佳节喝菊花酒,登高赏景,热热闹闹一番。如果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兴致勃勃地采摘满地菊花,插满头,大摇大摆地把家回。

6、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

陶渊明 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便无花。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暂时忘记了尘世间的不愉快,尘世间开口笑的事情实在是难得,因此要倍加珍惜。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因此诗人酩酊大醉,但愿长醉不复醒。作者在此用到了“但将”二字,其实就是“只能用酩酊大醉来酬答重阳佳节,实在没有什么其它好的办法了。

然而举杯浇愁愁更愁,这里面也写出了不为人知的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现实生活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自己,告诫自己要及时行乐,不要再为落日的余晖而莫名的伤怀了。也不要为它感慨怨恨了。

这句话也透射出了诗人内心无比的痛苦之情

7、为什么不能恨落晖呢?

因此古往今来只如此,自古圣贤皆寂寞,又何必像齐景公那样面对牛山独自流泪呢?

诗人在此引用齐景公的典故意在劝说友人不要为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落泪伤怀,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坦然地面对这个现实。

8、至此,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感?

这些诗中一面显着洒脱无羁和看破红尘似的高逸情致,一面又透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尤如那黄昏落日不可挽回,世事和人生都很难勉强,还不如在一时的良辰美景中沉醉,这正是哀中生喜。

痛苦低沉,愤愤不平欣喜与抑郁交织 旷达与感伤交替

复杂心理的情感体验

9、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些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呢?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通过对自己言行的刻画,通过自己不断劝伤心的友人表现出了诗人的欣喜,旷达,逸情。

同时又通过平时难得开口笑,渴醉酒,恨落晖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抑郁与感伤的

作者内心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不断地在进行挣扎着,以致终生。

不能,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的身世以及做官的坎坷,诗人虽然没有像齐景公那样在众人面前流泪,但他的心一定是在流泪了,心有所郁结而在此他只不过是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来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感慨。

六、诗歌探究

(1)比较本诗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杜甫的《登高》在思想情感上的差异?

王诗:写游子思乡怀亲,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杜甫诗:杜甫诗,表达诗人长年漂泊、老病愁苦的复杂情感,沉郁顿挫,慷慨激越,动人心肺,意境雄浑高远。

杜牧诗:抒写诗人的抱负难以伸展的愁闷情怀,但在意境上显得悱恻低徊,缺乏雄浑阔大的高远气象。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吗,试作分析?

同意!

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旷达,在语言情调上表现为爽利豪宕;诗人的抑郁,表现为“尘世难逢开口笑”、“不用登临恨落晖”、“牛山何必独沾衣”的凄恻低回,愁情拂去又来,愈排遣愈无能为力。这两方面的结合,使诗显得爽快健拔而又含思凄恻。

七、结束语

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

《九日齐山登高》原文译文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全部注释 】

1.九日:九月九日重阳节。齐山:今安徽省贵池县东南。

2.翠薇:指青翠掩映的山腰深处,亦指半山腰。菊花:此暗用典故。

3.尘世句:《庄子》:'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欢笑既难得,则更应善自宽慰,多方开解,切不可对一些烦恼事过于挂怀。

4.菊花句:《艺文类聚》卷四引《续晋阳秋》:'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留,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北临其国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据皆从而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

【译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

约朋友携酒壶共登峰峦翠微。

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

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只应纵情痛饮酬答重阳佳节,

不必怀忧登临叹恨落日余晖。

人生短暂古往今来终归如此,

何必像齐景公对着牛山流泪。

《九日齐山登高》赏析

此诗以旷达(甚至颓废)之意来消解人生多忧、生死无常的悲哀。起二句兴寄高远,以高秋写高情,颇显名士风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庄周、陶潜以为解释。后四句直言纵饮销忧、旷达处世,不必忧生伤逝。据说诗中的'客'是诗人张祜。此诗风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恻,因而读来颇觉顿挫跌宕,风神摇曳。

这首诗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的作品。“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重阳佳节,诗人和朋友带着酒,登上池州城东南的齐山。江南的山,到了秋天仍然是一片缥青色,这就是所谓翠微。人们登山,仿佛是登在这一片可爱的颜色上。由高处下望江水,空中的一切景色,包括初飞来的大雁的身影,都映在碧波之中,更显得秋天水空的澄肃。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这样美好的词来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对于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这种节日登临的愉悦,给诗人素来抑郁不舒的情怀,注入了一股兴奋剂。“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面对着秋天的山光水色,脸上浮起了笑容,兴致勃勃地折下满把的菊花,觉得应该插个满头归去,才不辜负这一场登高。诗人意识到,尘世间象这样开口一笑,实在难得,在这种心境支配下,他象是劝客,又象是劝自己:“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斟起酒来喝吧,只管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为人生迟暮而感慨、怨恨。这中间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的开心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中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于是,诗人进一步安慰自己:“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认为象“登临恨落晖”所感受到的那种人生无常,是古往今来尽皆如此的。既然并非今世才有此恨,又何必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呢?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倒不一定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诗人主观上未尝不想用节日登高的快慰来排遣抑郁。篇中“须插”、“但将”、“不用”以及“何必”等词语的运用,都可以清楚地让人感受到诗人情感上的挣扎。至于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从抑郁中挣扎出来,那是另一回事。

诗人的愁闷何以那样深、那样难以驱遣呢?除了因为杜牧自己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得到施展外,还与这次和他同游的人,也就是诗中所称的“客”有关。这位“客”不是别人,正是诗人张祜,他比杜牧年长,而且诗名早著。穆宗时令狐楚赏识他的诗才,曾上表推荐,但由于受到元稹的排抑,未能见用。这次张祜从江苏丹阳特地赶来拜望杜牧。杜牧对他的被遗弃是同情的,为之愤愤不平。因此诗中的抑郁,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之感。这才是诗人无论怎样力求旷达,而精神始终不佳的深刻原因。

上一篇: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下一篇:周记写同学一起跳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