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2024-10-09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通用8篇)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1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单项选择题

1.属于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c)。A.高温补贴 B.科研津贴 C.婚、丧假工资 D.奖金

2.下列关于劳动合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劳动合同具有从属性 B.劳动合同是双务合同 C.劳动合同是实践性合同

D.劳动合同往往涉及第三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3.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自19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后,由于国家对雇佣关系的干预而从(A)。

A.传统民法中独立出来的 B.传统经济法中独立出来的 C.传统行政法中独立出来的 D.传统社会保障法中独立出来的

4.下列主体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范围的是(B)。A.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企业 B.我国公民在境外设立的独资企业

C.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派驻境外的劳动者 D.我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

5.《集体合同规定》第38条规定:“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期限为(B),期满或双方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即行终止。

A.6个月 B.1至3年 C.4年 D.5年

6.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A)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7.恒大公司安排工人刘路春节期间(正月初一到初二)上班。根据劳动法,该公司应支付

其不低于其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D)。A.100%的工资报酬 B.150%的工资报酬 C.200%的工资报酬 D.300%的工资报酬 8.非全日制用工的计酬方式主要是(B)。A.按件计酬 B.按小时计酬 C.按天计酬 D.按月计酬

9.国际上通常将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合称为(B)。A.《国际劳工宪章》 B.《国际劳工标准》

C.《国际劳工条约》 D.《国际劳工章程》

10.特殊就业群体人员不包括(C)。A.妇女 B.残疾人 C.儿童

D.少数民族人员

11.我国现阶段在工资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试行的年薪制,其适用范围是(C)。A.政府高级公务员

B.国务院认定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 C.企业的经营者 D.企业高级技术人员

12.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下列各项支出不属于劳动者工资范围的有(D)。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加班工资 D.职工福利费用

13.国有企业职工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D)。A.工会 B.董事会会议 C.监事会 D.职工代表大会

14.劳动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渊源是(A)。A.宪法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部门规章

15.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双方约定的具体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B)。A.可以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B.不能低于集体合同的规定

C.由劳动行政部门规定 D.由当事人自由约定

16.以下各项中关于工会性质表述不正确的是(C)。A.阶级性 B.群众性 C.组织性 D.自愿性 17.我国法律规定,职工代表大会至少(A)。A.每半年召开一次 B.每半年召开二次 C.每一年召开一次 D.经常召开

18.我国法律禁止的健康歧视,除了残疾歧视,还包括(B)。A.传染病歧视 B.传染病病原携带歧视 C.行为障碍歧视 D.视听障碍歧视

19.我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的就业方针是(D)。A.独立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方针 B.独立实行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 C.独立实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D.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方针 20.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A.劳动法调整的是狭义上的劳动关系

B.劳动法调整国家进行劳动力管理中的关系

C.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既包括劳动关系,也包括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D.承揽关系属于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应受到劳动法的调整 2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一方,人数在(C)人或者以上,并且具有共同请求的,可视为集体争议。

A.3人以上 B.5人或者以上 C.10人以上 D.30人或者以上

22.主管全国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部门是(D)。A.国务院 B.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C.全国总工会 D.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23.用人单位招收使用未成年工,除符合一般用工要求外,还须向所在地的(B)以上劳动行政部门办理登记。A.乡级

B.县级 C.市级 D.省级

24.凡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A)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规定的探望配偶的待遇。A.1年 B.2年

C.3年 D.4年

25.我国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基本方针是(B)。A.预防第一,安全为主 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C.安全第一 D.安全为主

26.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不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法定节假日的是(D)。A.中秋节 B.元旦

C.国际劳动节 D.解放军建军节

27.我国《劳动法》规定,对怀孕(C)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A.3个月 B.5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28.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C),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A.60日 B.6个月

C.1年 D.2年

29.职业安全卫生制度的保护范围包括(D)。A.基于劳动合同而提供的劳动过程 B.劳动过程除去加班加点过程

C.劳动过程及其他相关过程 D.劳动过程

30.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每月的加班时间不得超过(C)。A.10小时 B.24小时

C.36小时 D.48小时

3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对残疾人就业实行(C)的方针。A.集中就业 B.分散就业

C.集中就业与分散就业相结合 D.国家安排就业

32.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C)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A.第二级

B.第三级 C.第四级 D.第五级

33.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D)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A.1日

B.12小时 C.6小时 D.1小时

34.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D)。A.工会成员担任 B.企业代表担任 C.职工代表担任

D.工会成员或者双方推举的人员担任

35.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劳动法执行情况的调查、检查时,应当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并且不得少于

(A)。A.2人 B.3人 C.4人 D.5人

36.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A)。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37.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的规定》,已婚职工探望父母,间隔一定年限,给予探亲假一次,具体的间隔年限是(A)。

A.4年 B.3年 C.2年 D.1年

38.我国《劳动法》规定,女职工因生育而享受的产假不少于(B)。A.60天 B.98天

C.120天 D.150天

39.负有对职工广泛开展劳动安全卫生教育义务的主体是(A)。A.用人单位 B.劳动行政部门

C.职业安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 D.企业工会

40.劳动争议一般由(D)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A.劳动合同签订地 B.用人单位注册地 C.劳动者所在地

D.劳动合同履行地或用人单位所在地

41.对担任营级职务的军队转业干部按照计划分配工作,但军龄的年限要求是(C)。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42.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的保险费只由用人单位缴纳的是(B)。A.养老保险费 B.工伤保险费 C.失业保险费 D.医疗保险费

43.职工福利的提供者是(B)。A.国家 B.用人单位 C.企业工会 D.劳动者

44.流浪人员乞讨救助站应当根据受助人员的情况确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过(B)。A.5天 B.10天

C.15天 D.20天

45.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的(A)。A.《济贫法》 B.《劳工疾病保险法》

C.《家庭津贴法》 D.《国民救济法》

46.《社会保险法》规定(B)。A.职工可以参加生育保险 B.职工应当参加生育保险 C.职工必须参加生育保险 D.职工不必参加生育保险

47.工伤保险实行的原则是(C)。A.过错责任原则 B.公平责任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

D.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基础,无过错责任原则为补充

48.在工伤保险中保险费用由(C)。A.职工独立缴纳 B.职工与用人单位共同缴纳

C.用人单位负责缴纳 D.国家财政负责缴纳

49.下列社会救助对象不属于根据社会成员的群体进行分类的是(D)。A.老人 B.残疾

C.患难者

D.因突发事件生活一时拮据

50.不属于城市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收入的是(D)。A.赡养费 B.抚养费

C.扶养费 D.抚恤金

51.社会保险关系的各方主体是特定的,被保险人特定为(A)。A.职工 B.用人单位

C.用人单位和职工 D.专门的保险机构

52.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D)。A.由国家财政拨款缴纳 B.全部由用人单位缴纳

C.全部由劳动者个人缴纳 D.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53.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B)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54.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其中属于社会福利范畴的是(A)。A.邮资免费 B.伤残抚恤

C.军官离退休养老制度 D.对军人家属的生活照顾

55.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B)。A.统一账户 B.个人账户

C.医保单位账户 D.统筹基金账户

56.国家鼓励地方建立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其年龄的规定是(B)。A.75周岁以上 B.80周岁以上 C.85周岁以上 D.90周岁以上

57.从社会法的角度来看,社会优抚法属于(C)。A.社会保障法范畴 B.经济法范畴 C.社会法范畴 D.民法范畴

58.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中传统型模式的主要保障对象是(C)。A.所有社会成员 B.体力劳动者

C.劳动者

D.特殊群体劳动者

59.2006年修改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应当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年龄是(A)。A.6周岁 B.6周岁半

C.7周岁 D.8周岁

60.以下选项中不属于专门福利的是(D)。A.老年福利 B.妇女福利 C.残疾人福利 D.退役军人福利

61.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我国企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C)。A.5% B.10% C.20% D.25% 62.社会救助法属于(B)。A.劳动法体系 B.社会法体系 C.经济法体系 D.民法体系

6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按照社会保障的内容进行分类的是(D)。A.社会救助关系 B.社会福利关系 C.社会优抚关系 D.社会保障管理关系

64.在我国,集体协商中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了事先未预料到的问题时,经双方同意,可以暂时中止协商。但中止协商的期限最长不超过(C)。A.10天 B.30天 C.60天 D.半年

65.由于生产经营场所的自然和人为的危险因素的存在,生产经营作业过程中发生意外或人为的直接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危险情况时,劳动者享有(D)。A.知情权

B.拒绝权 C.监督权

D.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66.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C)的,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A.5年 B.8年

C.10年 D.15年

67.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我国目前实行的是(A)。A.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B.职

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4小时 C.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5小时 D.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8小时

68.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B)。A.10% B.20% C.40% D.50% 69.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投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的行为应发生在(C)。A.6个月内的

B.1年内的 C.2年内的 D.3年内

70.退出现役的残疾军人的残疾抚恤金发放单位是(D)。A.国务院民政部 B.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C.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D.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

71.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A)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72.我国当前的法定福利有(D)。A.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 B.为职工发放交通补贴

C.为职工发放餐费补贴 D.实行探亲假制度 73.关于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C)。A.应当优先安排符合岗位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 B.岗位设置目的是促进就业,安置就业困难人员

C.政府投资开发公益性岗位兼具营利性与公益性的特征 D.国家对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工作的人员给予岗位补贴

74.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A)。A.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B.前来申诉的所有的劳动争议

C.上级委员会指定受理的劳动争议 D.经当事人协议前来申诉的劳动争议

75.根据劳动法的规定,我国工资的支付形式是(A)。A.法定货币 B.实物 C.有价证券 D.购物卡

76.1802年,英国政府通过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规定,禁止纺织工厂使用(A)。

A.9岁以下学徒 B.12岁以下学徒 C.14岁以下学徒 D.16岁以下学徒

77.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一般开始于(C)。A.14周岁 B.15周岁 C.16周岁 D.18周岁

78.下列关于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关系双方约定试用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A.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10天 B.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1个月 C.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试用期不能超过2个月 D.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 79.一般认为,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最早始于(C)。A.18世纪初 B.18世纪末

C.19世纪初 D.19世纪末

80.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参与民主管理这种形式主要适用于(A)。A.国有企业

B.集体企业 C.私营企业 D.所有企业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多项选择题

1.根据集体合同签订的程序不同,可划分为(CD)。A.一揽子合同 B.专门合同

C.自由合同 D.强制合同

2.有权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的机构有(AD)。A.人民法院 B.劳动管理部门

C.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工资报酬。视为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形包括(ABCD)

A.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

B.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探亲假、婚丧假

C.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 D.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

4.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般包括(BD)。A.雇佣关系 B.劳动关系

C.与就业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 D.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5.设立职业中介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有(ABCD)。A.有明确的章程和管理制度

B.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额的开办资金 C.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 D.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6.我国目前职业培训的种类主要有(ABCD)。A.学校教育和培训 B.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 C.劳动预备制度培训 D.学徒培训

7.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ABD)。

A.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 B.高级技术人员

C.用人单位的员工 D.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8.津贴的具体作用有(AD)。A.补偿作用 B.激励作用

C.奖励作用 D.调节作用

9.《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实施在(BCD)。A.固定性的工作岗位上 B.临时性的工作岗位上

C.辅助性的工作岗位上 D.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 10.按照劳动合同期限的不同,劳动合同可分为(BCD)。A.短期劳动合同 B.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D.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11.下列对劳动法上劳动就业的理解,正确的有(ABD)。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权利能力 B.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具有劳动行为能力

C.公民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有时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D.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12.下列关于劳动法与民法的区别,正确的是(ABD)。A.劳动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不同 B.劳动法与民法律的主体不相同 C.劳动法与民法的主体相同,但主体的权利义务不同 D.劳动法与民法的调整的原则不完全相同

13.集体协商一般要经过的阶段有(ABCD)。A.集体协商的提出和协商代表资格的确定 B.进入谈判准备阶段

C.正式进行谈判阶段 D.签订集体合同 14.劳动法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原因在于(ABC)。A.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对象 B.劳动法有特定的主体

C.劳动法有独立的内容体系 D.劳动法有特定的调整方法 15.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表现在(ABC)。A.合法性 B.独立性

C.代表性 D.具有法人资格

16.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主要指(ACD)。A.国际劳工组织章程 B.国际劳工宪章

C.国际劳工公约 D.国际劳工建议书 17.特殊情况下的工资有(ABD)。A.加班加点的工资 B.休假期间的工资

C.最低工资

D.履行国家或社会义务期间的工资 18.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下列服务(ABCD)。A.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B.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

C.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等事务

D.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 19.工会的性质,一般认为它具有(ABC)。A.阶级性 B.群众性

C.自愿性 D.全民性

20.目前我国的工资形式包括(ABCD)。A.计时工资 B.计件工资

C.奖金 D.津贴

21.在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中,劳动者的权利主要有(ABCD)。A.获得各项保护条件和保护待遇的权利

B.拒绝危险作业权以及紧急情况下的停止作业和紧急撤离权 C.知情权 D.监督安全权

22.根据监督主体的不同,社会监督一般包括(BCD)。A.执法部门的监督 B.普通群众的监督

C.群众组织的监督 D.报刊等传媒监督

23.劳动保障监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ABCD)。A.法定性 B.行政性

C.专门性 D.唯一性

24.狭义的休息时间仅指(ABC)。A.劳动者的工作日内的休息时间 B.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C.工作周之间的休息时间 D.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时间 25.我国立法规定的劳动者休息时间的种类具体包括(ABCD)。A.公休假日、法定节日休假时间 B.年休假、探亲假

C.工作日内的间歇休息时间 D.工作日之间的休息时间 26.我国《劳动法》规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劳动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ABD)。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同时验收 D.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27.劳动保障监察员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如果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回避(ABCD)。

A.本人是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近亲属 B.本人与承办查处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的

C.监察员近亲属与承办查处的案件事项有直接利害关系 D.因其他原因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

28.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我国实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的企业有(ABCD)。

A.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 B.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

C.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D.烟花爆竹生产企业 29.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内,劳动争议的处理的方式主要有(ABCD)。A.和解 B.调解

C.仲裁 D.诉讼

30.对下列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仲裁庭可以在满足特定条件下裁决先予执行的有(ACD)。

A.追索劳动报酬 B.解除劳动合同争议 C.追索工伤医疗费 D.追索经济补偿或赔偿金

31.根据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下列人员适用不定时工作时间的有(ABCD)。A.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 B.企业的推销人员

C.出租汽车司机 D.企业中的长途运输人员 32.根据《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规定》的规定,在下列情况下,用人单位应当按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ABD)。A.安排工作岗位之前 B.工作满一年

C.工作满两年

D.年满十八周岁,距前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

33.劳动法的社会监督是对行政监督和工会监督的必要补充,其主要特点有(ABC)。A.监督主体具有分散性 B.监督主体具有广泛性

C.监督方式兼具特定性 D.监督方式兼具不特定性 34.根据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生产安全事故分为(ABCD)。A.一般事故 B.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别重大事故

35.针对劳动违法行为的监察程序主要有(ABC)。A.立案 B.调查

C.处理 D.回访

36.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下列属于劳动争议的是(AC)。A.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B.劳动者请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放社会保险金的纠纷 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后发生的纠纷 D.个体工匠与帮工、学徒之间的纠纷 37.我国现行非标准工作时间的形式有(ABCD)。A.缩短工作时间 B.计件工作时间

C.综合计算工作时间 D.不定时工作时间

38.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主要包括(ACD)。A.人民法院 B.企业工会

C.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D.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39.对妇女生理机能变化过程中的保护包括(ABCD)。A.经期保护 B.孕期保护

C.产期保护 D.哺乳期保护

40.下列各选项中属于我国《劳动法》规定的,企业延长职工工作时间不受限制的情形是(BCD)。

A.企业为了完成紧急生产经营需要,经与职工协商同意 B.发生重大事故,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需紧急处理的 C.交通运输发生故障,必须及时抢修的 D.发生地震、洪水,需紧急救援的

41.社会保障法的立法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BCD)。A.复合模式 B.平行模式

C.母子模式 D.混合模式

42.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类型有(ABCD)。A.传统型 B.福利型

C.国家保障型

D.储蓄型

43.社会优抚的保障对象是(ABCD)。A.军人及其家属 B.复员军人 C.退伍军人 D.转业军人

44.我国当前的法定职业福利包括(BCD)。A.为职工办理补充保险 B.社会保险制度

C.年休假制度 D.探亲假制度

45.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ABCD)。A.专项救助

B.自然灾害救助 C.临时救助 D.国家确定的其他救助

46.社会保障法的特征有(ABCD)。A.广泛的社会性 B.严格的强制性

C.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统一性 D.特定的技术性

47.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原则是(ABCD)。A.以人为本

B.政府主导、分级管理 C.社会互助 D.灾民自救

48.退出现役的军人包括(ABCD)。A.转业的军官 B.复员的士官 C.复员的志愿兵 D.退伍的义务兵

49.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涵盖的领域有(ABCD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工伤保险 D.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

50.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遭遇下列社会风险的社会成员或职业劳动者提供一定物质补偿和帮助(ACD)。A.年老或患病 B.无业并没有就业愿望 C.因工伤残或者患职业病 D.失业

51.我国生育保险医疗服务项目主要包括(ABC)。A.检查费 B.接生费 C.手术费 D.特护费用

52.养老保险基金来源的基本渠道是(ACD)。A.国家财政补贴 B.社会捐赠

C.用人单位缴纳的保险费 D.劳动者缴纳的保险费

53.我国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主要包括(ABCD)。A.五保供养制度 B.特困户救济制度

C.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灾害救助制度、扶贫政策 54.以社会保障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社会保障关系分为(BCD)。A.社会保障管理关系 B.社会保险关系

C.社会救助关系 D.社会福利关系

55.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有(ABCD)。A.普遍性原则 B.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C.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D.社会化原则

56.我国的公共教育福利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A.普及义务教育 B.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制度 C.向学生提供无息贷款

D.实行学生假期购票优惠制度

57.根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必缴纳的保险费有(AD)。A.工伤保险费 B.失业保险费

C.医疗保险费 D.生育保险费

58.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其他项目相比较其特征有(ABD)。A.社会福利的范围具有普遍性 B.社会福利的目的具有公平性 C.社会福利的形式具有特殊型 D.社会福利具有政府主导性

59.特殊形式的教育福利包括(ABCD)。A.助学金 B.贷学金 C.奖学金 D.特殊教育制度。

60.社会保障包括(ABCD)。A.社会保险 B.社会救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61.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视同工伤的情形有(BCD)。A.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B.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 C.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

D.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62.按照劳动争议标的性质的不同,劳动争议可以分为(AB)。

A.权利争议 B.利益争议 C.合同争议 D.法律争议

63.下列选项中属于劳动合同必备条款的有(ABC)。A.劳动合同期限 B.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C.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D.保密事项 64.国际劳工组织的特点是三方性原则,因此参加国际劳工大会的代表有(ACD)。A.政府

B.财团 C.雇主 D.劳工

65.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的有(ABCD)。A.女职工 B.未成年工 C.农民工 D.残疾劳动者

66.社会保障法的社会性表现在(ACD)。A.目的的社会性 B.目的的广泛性 C.权利主体的普遍性 D.义务主体的社会化

67.我国工资分配原则有(ABCD)。A.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B.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C.宏观调控

D.用人单位自主决定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68.下列各项中属于劳动就业特征的有(ABCD)。

A.劳动就业的主体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 B.劳动就业必须是出自公民的自愿

C.劳动就业必须是一种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或有益于社会的劳动 D.劳动就业必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69.下列关于劳动争议管辖法院的说法中,正确的有(BCD)。A.劳动争议案件由仲裁机构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B.劳动争议案件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C.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的,由用人单位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D.双方当事人均不服仲裁裁决而分别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的,后受理的法院应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法院管辖

70.社会优抚具有的特征有(ABCD)。A.社会优抚的身份具有限定性 B.社会优抚的内容具有综合性

C.社会优抚的待遇优厚 D.社会优抚的实施相对规范 71.下列属于政府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应履行的职责的是(AB)。A.保障男女劳动者就业的平等权利

B.保障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就业权利 C.保障未成年人就业不受歧视的权利 D.保障劳动者的自主创业权利

72.下列各选项中有关对劳动者进行安全技术培训阐述正确的是(AB)。A.劳动者要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才能从事相应的特种作业劳动 B.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未经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的,不得上岗作业 C.只要经过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从业人员即可上岗作业

D.劳动者进行特种作业技术培训的费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共同承担 73.社会救助资金来源渠道一般有(ABCD)。A.国家财政拨款 B.社会捐助

C.国际援助 D.社会救助基金的收益

74.下列各选项中属于工会的权利的有(ABCD)。A.组织权 B.代表权 C.参与权 D.监督权

75.劳动法上所指的工作时间主要包括(ABC)。A.职业培训时间 B.停工待料的时间

C.女职工哺乳婴儿时间 D.用于上班的交通时间

76.下列关于劳动合同订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CD)。

A.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B.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不得作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C.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 D.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

77.我国有关残疾人保护的法律中对残疾人就业的保障措施有(ABCD)。A.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

B.规范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与使用 C.税费优惠与相关支持 D.扶持农村残疾人的生产劳动

78.劳动法监督检查的主体是依法享有监督检查权的(ABCD)。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B.其他有关行政部门 C.工会组织

D.其他群众性组织以及个人

79.引起劳动法律关系消灭的合法行为有(ABD)。A.劳动合同期限届满

B.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 C.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被换岗

D.劳动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80.以下选项中属于《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的残疾人福利的是(ABCD)。A.康复服务福利 B.教育福利

C.文化体育福利 D.无障碍环境福利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2

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问题

1. 劳动法的基本问题

(1) 劳动法的发展及其发展动因。劳动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自由竞争阶段;二是垄断阶段;三是国家垄断阶段。在此阶段, 劳动立法有许多进展, 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各国宪法纷纷对公民的劳动权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在这里劳动法发展的动因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即要尊重并保护人权。

(2) 劳动法的社会功能。劳动法的社会功能, 在劳动法产生之初及后来的百余年内, 仅仅在于缓和阶级矛盾, 安抚劳动者, 稳定社会。劳动法的功能, 即保护劳动者, 协调劳动关系, 维护由“劳方、资方、政府方”三极所构成的社会稳定三角结构的功能。偏重保护劳动者, 即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大于保护用人单位的力度, 这种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顺利实现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统治了。

2.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问题

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及其发展动因。社会保障法的产生是基于现代工业社会的飞速发展, 在英国圈地运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引起了众多劳资关系问题,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谋求社会稳定, 政府开始实施社会保障制度。从传统的社会救济法到现代社会保障法的演变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 而是一种立法理念上的巨大飞跃, 其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新的权利立法, 公开承认贫困现象与社会风险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造成的。这一理念的转变使社会保障法的发展不单纯是自身的发展, 更是保障人权, 完善人权理论的发展, 这一点同劳动法的发展动因有着惊人的相似。

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认识

通过上文两部分的分析, 可以明确得出这样的结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法律体系, 而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在社会法出现后才归属于社会法, 两者的诞生并不当然的意味着社会法的诞生。

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发展阶段及两者的关系

(1) 劳动法主要调整劳动工人同资本家之间发生的劳动关系, 比如制定相关的劳动标准, 工人休息制度等等, 这些制度只是用来规范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 并不是以倾斜式的法律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从这个角度讲, 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关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社会关系。在这两个发展阶段,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是作为法律工具使用, 不是权利的保障书, 这是两个法律体系的唯一联系之处。此时,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不属于社会法, 社会法也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诞生。

(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不同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决定了两者不会合二为一, 尽管两者发展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人权, 这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联系表现之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宏观联系也就止于此, 他们都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劳动权这两项基本的权利。在微观上,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规定了有关社会保险的制度, 两者的调整对象都涉及到了该领域, 这也正是两个法律部门联系紧密之所在。在终极意义上, 两者有着共同的目标。

2. 如何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都规定社会保险这一法律现象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互独立性, 不存在互相包含的关系, 这一点与在劳动法中有关于劳工保险的规定, 社会保障法中有关于工伤保险、劳动保险的规定是不矛盾的。在我国, 《劳动法》第九章中有关于劳动保险的具体规定, 社会保障法中, 社会保险又是其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这并不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都调整社会保险关系, 而是两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式, 调整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 在劳动法中是劳资双方的劳动保险关系, 在社会保障法中是国家、个人之间的社会保险关系。这种情况在法学领域是常见的: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涉及到经济领域, 民法的调整对象很多也涉及经济领域, 分别形成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和民间社会经济关系, “社会关系的性质和类别不同, 决定用以调整这些社会关系的法有所不同。”其次, 我国也确实存在着社会保险法在已经纳入社会保险法体系的同时, 又将此纳入劳动法重复调整的空间, 这个空间不包括上文提到的不同性质的社会关系领域。这是与我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的, 这是立法的特殊性的体现, 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是为了不使劳动者的保障出现真空, 采取了先立后废, 此消彼长的作法, 即先建立一项新社会保险制度, 然后才废除相应的单位保险。

总的来说,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这种关系的论证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社会法的产生根源、基本理念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对两者关系的探讨是表, 对社会法的探究是本, 这个研究思路对这类研究话题的深入发展是一种推进, 使得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关系的研究不再停留在仅仅对比两者的区别寻找联系的窠臼里, 而是把它放在整个法域中研究, 开拓了研究的视域, 便于理清目前社会法研究的种种混乱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蕊.社会法的基本范畴[A].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7.

[2]王全兴.劳动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3

摘要:高职院校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如何通过实训课程提高毕业生的岗位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在实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构建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实训课程体系,并对实训课程的开发提出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实训;课程开发;市场需求

在学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必须从根本上切实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文件中提出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因此,如何对实训课程进行开发设计将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个关键环节。本文将以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为例对实训课程开发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

所有高职专业的教改活动都万变不离其宗,即离不开该专业设置的最初定位,这是一切行动的源头。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势,设置某个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职专业,围绕市场动态对该专业进行相应的教改活动,这是符合事物发展逻辑规律的做法。任何违背该做法,不考虑市场需求,闭门造车设置专业,主观想象进行教学改革都是本末倒置和缘木求鱼,结果不是自相矛盾就是陷入循环的怪圈不能自圆其说。因此,实训课程的安排和设计必须满足就业需求的要求。所谓“工学结合”即工作和学习的结合,实训课程必须起到结合点的作用。对专业人才需求市场状况、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是必要前提。

1.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前景

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需求及政府的基本社会政策之一,其目的是使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的情况下,能够从社会得到必要的物质帮助和服务,是现代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社会保障在稳定社会、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劳动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劳动保障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因此,当前劳动社会保障系统本身需要进一步加强能力建设,需要一大批具有劳动社会保障专业知识人才,需要尽快提高服务质量,努力赶上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才能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与此相对应,对相关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是我国全面建立和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急需人才,具有长久稳定的就业潜力。因此,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虽然是一个新专业,但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需求量极大,其专业发展前景极好。

北京是全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中心,吸纳了全国各类人才在此就业,并且具有极大的流动性。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其中涉及到各类人口的就业问题、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贫困人口和老龄化等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会更加突出,对相关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需求会更大。因此,仅仅从北京的经济发展情况看,对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都呈现出较大的需求,有较好的专业发展前景。

2.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岗位

市场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更多的是熟知国家和地区劳动法律法规制度,掌握具体劳动保障领域相关业务流程,能适应新劳动人事管理形式的不断变化,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前北京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更多的呈现社会化的态势,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相关岗位。随着各企事业单位用工社会化和合同化的深入,职工的养老、医疗、工伤等普遍转向社会统筹管理。劳动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承担这一重要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的业务包括“五险”业务办理,如养老金的缴付与发放、工伤和医疗的支付等,随着社会保障系统的完善和网络衔接的普及,还会涉及到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医疗费用实时结算等。

(2)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相关岗位。目前社会就业形式多样,人员流动性很大,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重,导致企业同劳动者在雇佣过程中产生的纠纷日渐增多。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经济平稳发展,这是劳动社会保障领域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此类岗位涉及的有:劳动争议仲裁书记员、劳动争议仲裁员等。

(3)企业劳动人事部门相关岗位。在我国,由于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利益保护的倾向性,以及地方劳动法规的许多细节规定,企业在人员雇佣方面要特别注意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及员工关系调解问题。此类岗位融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律事务以及劳动争议调解的主要工作内容,目的是强化企业劳动人事管理,协调企业用工矛盾,提高企业竞争力。

(4)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强,我国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重点转移,其中之一便是社会保障的社区化,并由此带来社区劳动保障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依托区县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负责实施本区范围内的业务管理和指导服务。各街道(乡镇)创建就业与社会保障—体化服务网点,立足社区,集岗位开发、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特困群体安置、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功能为一体,面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岗位包括:社区就业服务,包括职业推荐、职业指导、下岗人员社区管理、失业人员开业创业指导、外劳力管理等方面,劳动保障信息化管理,使居民在社区内即可获得所需的劳动保障信息。劳动保障法律,为居民提高劳动法律咨询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员、仲裁员等。

3.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不同岗位的情况,要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所需的人才必须是具备两方面高素质的人才。即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两方面要求是相符相承、互为基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两类素质。只有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才能有能力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在工作岗位中随着工作的发展而发展-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愿意尽心尽力的提供优质的服务,避免人为的差错。而具备扎实的综合业务素质可以使毕业生依靠自身的能力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从具体业务活动来讲,以上相关岗位的人才必须具备下面三方面的能力。

(1)业务办理能力

包括:熟练应用社会保险软件从社保中心角度处理各项保险业务的处理能力,从企业角度办理各项保险、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的能力,独立分析各种劳动纠纷并合理处理纠纷的能力,具备

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要求的基本工作能力,如招聘、培训计划的制定、职位说明书的编制等。

(2)沟通能力

指面对不同组织、个体和各种事件时交流信息、处理各种矛盾的综合能力。包括:语言表达、书面报告、组织协调等。

(3)学习能力

指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能利用所学知识和自身的能力快速收集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找到问题解决方案并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的能力。包括: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总结判断等。

二、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的问题

结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目前现有的实训课程,以及实训课程教学运行情况,我们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可以对其他高职专业在实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思。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现有实训课程有沟通技能训练、劳动争议处理实务、社会保险业务训练、劳动争议仲裁模拟等,在实际授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训课程难于脱离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

实训课程应该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技能上的进一步深入训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设计以及亲身经历的实践能力。由于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不能及时进行训练,加上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经常出现在实训课堂上重复大量理论课堂上学过的内容,实训课大多数时间变成了理论教学。另外,学生习惯于被动的听课,在实训课堂上也习惯于教师讲,而自己懒得动手、动脑。在教师布置训练的项目后,学生不能按时完成项目训练,教师不得不把项目训练从“做”变成了“讲”和“演示”。最终实训课程又和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一样了。

2.实训课程设计不完善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系统而又扎实的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从实践看,日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设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实训内容仍然不足,无论是所占课时,还是设计的课程种类都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二,各项实训课程在各学年的分布不尽合理,同理论课程的匹配有待调整。第三,实训设计中对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协调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体现不足,也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3.实训课程缺乏系统的教材

由于实训课程基本上是教师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就业可能的工作岗位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授课中不如理论课程那么成熟和完善,所参考的仅仅是备课的讲义和教案,缺乏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教材。因此,很难使实训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应该说,每一个高职学校,每一个高职专业的实训课程都是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不应该也不可能从社会其他地方找到合适的教材,只能是在学校的鼓励下,由教师将多年的实训课授课经验总结编成系统的教材。这需要相应的机制来促成。

4.实训课程的效果不佳

虽然不同专业根据高职理念开设各类实训课,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并不好。各实训课最终的结果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科院校实训大多在仿真车间进行,车间里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机器设备,实训道具真实可感,学生面对的就是将来职业岗位所要面对的环境和设备。作为文科院校,实训课培养的技能大多不具体,更多的是一种综合_生的能力,为学生设立的公司、市场情境更多虚拟性,软件因素多于硬件,其间的业务往来和工作流程大多数情况下排除了不可知因素的突变性。学生在实训课上参与热情不高,对于实训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对自身能力提高的期待不强烈,往往是任务布置之后,在实训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冷场,出现教师“点将”、讲评时间多于学生“表演”时间的本末倒置现象。实训前预定的目标和计划难以按照预想完成,实训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人才需求分析是实训课程设计的前提,构建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实训课程体系必须充分结合工作过程对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兼顾对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根据对劳动保障专业相关岗位技能需要的分析,该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

1.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训练课

基础技能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这是胜任任何工作都需要的技能,也往往是高职院校最容易忽略的一部分。许多专业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但最基本的技能在学生毕业时却成了木桶的最短板,遏制了学生的发展。基础技能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如对三大办公软件的熟练应用,写作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办公设备的使用能力等等。目前在劳动保障专业通过理论与实践课的形式有所设置,但还不全面。

2.针对具体岗位技能训练的实训课

在劳动保障专业这一类实训课中,既有针对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训练课程,如针对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业务办理技能所开设的“社会保险软件业务处理”课程,针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书记员岗位所开设的“劳动争议处理实务”课程,针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实务”课程,针对社区劳动保障管理岗位的“劳动争议处理模拟”课程等等。另外还有针对众多岗位所需的共通能力的训练课程,如“沟通技能训练”,“人民调节”,“面试技巧”等。当然,现在劳动保障专业所开设的岗位技能训练课程还难于覆盖市场需要的各项技能要求,也还存在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和改正。

3.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

培养综合素质的训练课程在目前的劳动保障专业中暂时设置不足,需要加以完善。主要包括对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训练、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训练、自我组织能力训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等等。对于该类实训课,需要设计内容丰富、具有挑战性、以完成任务为导向的模式。

4.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

该部分课程在劳动保障专业实训中应该说最重要,因为高仿真的实地训练课程基本上是学生就业岗位的实地演练,是学生就业的前奏。这需要同用人单位建立互助双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来保证该类课程的实施,需要聘请用人单位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训练。训练的内容应该就是学生就业岗位的真实工作内容,不过比实际工作更集中。在这类课程中,学生的所作所为同前面几类课程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真实的反馈,由现实结果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评,而不是教师的主管考评。

四、实训课程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实训课程的现状及以满足就业需求为目的的要求,高职院校实训课程开发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注意实训课程同其他理论课程的关系

实训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其他理论课程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贯穿于理论课程之间。在实施中要把能力要素分解到各实践环节中去并循序渐进,以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使技能考核与社会接轨。通过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实践作风,形成初步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2.实训课程的设计要坚持目标性原则

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坚持系统性原则,使体系内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和协调统一。坚持课程化原则,将实践教学的各种环节以课程形式进行组织、实施和管理。坚持开放性原则,增强实践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坚持全程评价原则,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考评、控制和反馈。

3.整体提高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

实训课要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大实训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实训课程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面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从学院层面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三层次、四系列”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指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五系列”指实训、高仿真实践、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系列实践活动。

4.实训课程设计要充分体现系统性

实训课程设计既要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实训课程之间的系统性,使实训课程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即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在遵循实践知识技能逻辑顺序的基础上,剔除不同实训课程中重复、陈旧内容,适当减少验证性实训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内容的比例,同时鼓励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成果,开发新的实训教学内容。

总之,对于—个专业的实训课程开发设计不仅需要随时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同行业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实训课程体系的完善从学生角度来讲是对学生能力的完善,使学生从理论课程的认知达到真正的学习,即由于实践产生的经验所导致的持续行为改变。

参考文献:

[1]叶立群,纪芝信,汤海涛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

劳动和社会保障 篇4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我系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该专业与地方社会保障政府职能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为学生专业理念的构建与专业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该专业师资力量强大,拥有一批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的硕士与博士为学生授课和进行理论指导。目前,该专业学生以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青睐,并有一大批学生考上各级各类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现代社会保障观念,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从事劳动保障、绩效管理、风险管理、人事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学制及授予学位: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主要课程: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学、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绩效管理、西方经济学、公共财政学、会计学等。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5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机遇期。在这期间,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促进城乡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劳动关系与收入分配,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顺利完成这一历史时期的重任,制定《昆山市“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

一、“十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成效

“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主动服务“两个率先”,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劳动保障事业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已经形成。劳动力市场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不断推进,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全面启动城乡统筹就业,城乡就业二元分割的局面被打破。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下岗与失业并轨,再就业扶持政策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帮扶就业困难对象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至2004年底,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69家。2000年以来,共有15993名下岗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培训,其中14234人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了再就业。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优化,总体上保持了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目前,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27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4%。

职业培训取得显著进展。以落实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为重点,全面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十五”期间,共培训各类人员7.5万人,职业技能鉴定9947人,全市参加劳动保障部门培训的初级工6295人,中级工2626人,高级工856人,技师168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实施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同时实施失地农民进“城保”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并轨。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45.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2.58万人参加机关事业社会保险,有27.83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有46.5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2.63万人参加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覆盖率在98.8%以上。

新型劳动关系基本确立。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日益推广,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对集体劳动争议隐患排查和对重点时期、重点案件、重点单位实施监控以及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机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在化解劳动关系纠纷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劳动保障监察组织网络逐步完善,各项监察执法活动依法展开,五年来,共对3795多家用人单位实行监察执法,涉及职工15万人,开展劳动保障年检1.6万户(次),受理举报3500多批次,有效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期,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结果期。劳动保障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保障功能进一步彰显。市委、市政府将劳动保障工作列入全市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劳动保障工作的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突出,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推进营造了氛围。

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是加快推进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劳动保障拓宽了工作领域,并给劳动保障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政策文件,随着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政策推动效应得到迅速释放,为劳动保障工作的推进创造了条件。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目前,我市劳动力技能素质存在结构性矛盾,高级技术工人数量相对较少,高技能人才缺乏,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偏少,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再就业工作看,技能低、年龄大、观念偏的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难度较大。从统筹城乡就业看,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人数猛增,如何改进就业服务质量,加强合理引导,需要作出新的探索。

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社会保障的依赖程度和要求越来越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同样需要社会保障工作的同步推进。虽然我市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不断提高,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和民营企业的参保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还不是很高,与城镇保险存在较大的差距。劳动关系协调和依法维权难度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项改革的深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并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关系趋于多元化、复杂化,劳动争议案件、群体性上访事件将会逐步增多,处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预测“十一五”期间的新情况、新形势以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切实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既是劳动保障工作取得新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劳动保障工作开拓新局面的必然选择。

二、“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的目标要求,以促进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提高劳动者生活水平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多渠道扩大就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目标是: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努力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和管理服务社会化,不断增强保障能力;切实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推进劳动保障基层平台建设,实现劳动保障事业更快发展。

(三)主要预期指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主要预期指标是:

就业再就业。每年新增就业岗位5万只,每年录用合同制职工10万人次,就业总量进一步扩大,就业结构更趋合理,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职业培训。到2010年,初次就业人员90%以上实行“培训—认证—就业”,70%以上职业能力结构合理程度得到企业认可;本市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鉴定率达到100%。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拓展,社会保险覆盖率力争达到100%。社会保险基金征缴进一步强化,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保持100%。积极构建农保与城保并轨的通道,逐步接轨。

职工收入。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在经济效益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每年均有一定提高。

劳动关系。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保障年检合格率、劳动争议和劳动监察案件年处理结案率均达到95%以上。

三、实现“十一五”期间劳动保障工作目标的具体措施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机制

“十一五”期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就业政策支撑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组织和资金保障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保持城乡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目标有机体现到深化改革、调整结构、促进发展等各方面工作之中,通过保持经济的较快发展拉动就业的增长。将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特别是利用服务业社会需求大和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扩大就业的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通过提供税收优惠、疏通投融资渠道等形式,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

发展多种形式灵活就业。适应用工需求多样化的趋势,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和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发展劳务派遣企业和其它就业组织,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在巩固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制度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公益性与产业化相结合,综合性与专业化相补充,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完备,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建成统一开放、运行有序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网络。

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再就业援助机制,重点落实税费减免和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充分发挥好优惠政策鼓励失业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鼓励企业吸纳各类人员就业的扶持效应。建立再就业资金财政保障机制,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培养和造就一批小企业创办者和自谋职业者,带动和促进再就业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致富百姓,以单位录用、灵活就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多种形式,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次。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种植结构,立足农业内部消化一批;通过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在二、三产内部吸纳一批;通过鼓励扶持有创业愿望并积极创业的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带动一批,促进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再就业。

(二)加快推进职业培训,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全市职业培训工作要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促进就业为先导,实施终身教育和培训,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能力建设公共环境,形成职业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

建立和完善职业能力建设的政策制度。包括就业促进制度、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终身学习制度、政府津贴制度、人才评价政策、收入待遇政策、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除体现以职业为本的资格证书外,拓展新型的能力为本、技术为本的职业资格证书,形成职业资格证书系列。

建立健全能力为本、绩效考核为基础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技术工人队伍,基本形成现代企业培训制度,及时调整利益机制和保障机制,加快培养和合理使用技能人才。促进企业成为职业能力建设中坚,促进校企联盟,促进企业参与学校课程改革,促进“量身定做”培养人才。

建立信息发布和动态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网络、社会化软件平台的高效运作,面向全体劳动者及时公布职业能力建设发展状况、职业需求、职业能力认证标准和新课程标准等。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安全网”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所有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保障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强化扩面,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要扩大私营企业参保覆盖率,完善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政策,提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率,巩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成果,确保发放率达到100%,做好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待遇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全面提高养老保险的整体保障水平。农村养老保险要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稳固覆盖率,提高征缴率,完善纯农人员缴费机制,探索企业农保与城保并轨的有效途径。积极做好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要根据基金平衡情况适度调整缴费基数,完善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政策体系。创新思路,认真做好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继续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探索职工子女医疗保险办法,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确保医保基金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结合《工伤保险条例》的贯彻实施,规范业务操作,严把“认定关”和“支付关”,将保险覆盖面扩大至各类企业和职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女职工生育保险,提高女职工生育待遇。

加强监管,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十一五”期间,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将更加突出。同时,随着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制度的实施,养老、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压力加大,我市社会保险基金将面临严峻考验。为此,将以机构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为抓手,以现场监督和非现场监督并举,进一步加强基金的管理。

依托社区,加快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一步完善市、镇、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按照统一规范、统一标志、统一功能的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娱乐、教育等设施。结合全市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际,加强服务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制定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和文件,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抓好社会化管理服务经费的筹措,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开展各项优质服务,积极创建“品牌社区”,开展“品牌服务”,确保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真正管理及时、服务到位。

(四)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形成以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政府依法调整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健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扎实推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从源头上消除侵权隐患,协调规范劳动关系。在已经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规范订立、变更、续订和终止劳动合同行为,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在未实行或尚未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企业,加大推行力度,将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纳入合同管理的轨道。完善由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经贸委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通过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建立调整劳动关系的新机制。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机制。坚持重在源头、重在基层、重在预防、重在调解的原则,将劳动争议处理的关口前移,在全市建立起有效的监控机制和突发事件、集体劳动争议的预警和处理机制。完善对简单劳动争议案件及时、快速处理的程序。研究和探索处理劳动争议的多种形式,形成多层次的劳动争议处理和预防网络,将劳动争议就近就地、及时化解。加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乡镇办事处建设,发挥乡镇办事处在处理劳动关系纠纷中的作用。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形成日常巡查、群众举报专查、专项执法检查和劳动保障年检等相互协调的劳动保障监察运行机制。严格按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规定,强化对违规企业的改正和处罚力度,特别是对少数租赁企业和一些私营企业加大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强监察执法机构建设,充实监察执法人员,形成相对科学的监察执法网络体系。坚持文明执法、严格执法、有情执法的有机统一,强化制度建设,改进办案方式,提高劳动保障监察队伍的整体素质。

深入开展劳动保障法制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有效载体,全面、系统、深入地宣传劳动保障各项法律法规和业务政策,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咨询活动,全面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意识。

(五)加强信息化和平台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十一五”期间,要从适应当前工作需要和劳动保障事业未来发展的要求出发,扎实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和基层平台建设,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加快推进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按照劳动保障部提出的“金保工程”的要求,建立以业务应用为核心,以对外服务和办公自动化为支撑,对内实现劳动保障业务的现代化办公和自动化处理,对外实现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信息系统。实现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积极探索社会保险、就业培训和劳动合同等信息为一体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全面提高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加强劳动保障网站建设,提高运行水平,实现资源共享。

继续完善劳动保障平台建设。适应劳动保障管理职能延伸、事务管理社会化的需要,进一步完善镇、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构筑基层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和工作平台。加强社区和村级劳动保障协管员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民小组、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使广大职工群众得到及时高效的劳动保障事务管理和服务。

(六)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十一五”期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劳动保障工作提供强大动力。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用十六大精神引领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完成劳动保障各项工作任务上来。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清正廉洁意识,筑牢党纪国法防线,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强化诚信服务,不断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制定一流目标、提供一流服务、创造一流业绩、树立一流形象”为目标,深化文明行业创建,继续推行“首问负责制”、“承诺服务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为职工群众提供人性化、规范化、透明化服务。坚持热情服务零距离、特殊服务零障碍、高效服务零差错,打造劳动保障工作的“服务品牌”。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审批提速,树立效能型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保障服务水平。深化学习型机关创建活动,开展比较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使干部职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得到明显改善,逐步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的劳动保障工作队伍。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6

湖北自考网5月8日整理

课程代码:03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按照诉的目的和内容的不同,诉的分类不包括()

A.给付之诉 B.损害赔偿之诉

C.确认之诉 D.变更之诉

2.《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的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不包括()

A.组织安排劳动保障监察员的考试

B.检查用人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C.受理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举报并予以纠正查处

D.宣传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法规

3.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A.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B.高效、便民原则

C.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的原则

D.公开、公正原则

4.关于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因订立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可由当事人协商解决

B.因订立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当地劳动行政部门进行协调处理

C.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纠纷,可按照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处理

D.因集体合同而发生的纠纷不得向法院提起诉讼

5.我国社会保险行政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

A.复查、行政复议、劳动仲裁、行政诉讼

B.调解、劳动仲裁、行政诉讼

C.行政复议、调解、行政诉讼

D.复查、调解、劳动仲裁、行政诉讼

6.以下不属于公民保障权内容的是()

A.劳动者在退休后获得养老保险待遇

B.劳动者在非本人意愿中断就业而获得失业保险待遇

C.劳动者遭受职业伤害而获得工伤保险待遇

D.劳动者子女上学获得某企业的捐助

7.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份额不低于原用人单位岗位空缺和经济失密造成实际损失的()

A.30% B.40%

C.60% D.70%

8.集体谈判/协商的参与者是()

A.雇员和雇主 B.雇员和雇主组织

C.雇员组织和雇主 D.政府和雇主组织

9.下列陈述中属于广义社会对话的特征的是()

A.参与对话的主体是不同社会群体

B.社会对话目标是在政府、雇主和雇员组织之间达成共识,并签订三方合作协议

C.社会对话是劳动关系领域的民主治理机制

D.对话主体是发生在劳动关系领域的,涉及政府、雇主和雇员三方利益的当前问题

10.下列关于我国集体协商代表职责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A.接受本方人员质询,及时向本方人员公布协商情况并征求意见

B.收到对方进行集体协商的要求,有权不给予任何回应

C.代表本方参加集体协商争议的处理

D.保守在集体协商过程中知悉的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

11.员工的下列薪酬中,属于延期支付的是()

A.加班工资 B.奖金

C.福利 D.津贴

12.用人单位在工作日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的加班工资应当不低于工资的()

A.150% B.200%

C.300% D.400%

13.根据《最低工资规定》计算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

A.计件工资 B.加班工资

C.计时工资 D.提成工资

14.下列社会保险项目中以赔偿为基本特征的是()

A.养老保险 B.工伤保险

C.失业保险 D.医疗保险

15.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成要素中,作为其核心部分的是()

A.适用范围 B.最低生活标准

C.待遇水平D.资金来源

16.基本养老保险中,企业缴费不超过工资总额的()

A.10% B.20%

C.30% D.40%

17.《医改决定》所确定的统筹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均工资的()

A.2倍左右 B.3倍左右

C.4倍左右 D.5倍左右

18.用人单位发生合并、分立、转让后,承担工伤保险的责任主体应当是()

A.原用人单位 B.承继单位

C.两单位共担 D.由被保人选择其一

19.产妇王某难产生下一女,其依法可享有的产假为()

A.90天 B.105天

C.120天 D.150天

20.我国《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工伤职工可享受的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

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

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l.劳动争议处理的自愿自主原则的含义包括()

A.自己决定是否提起劳动争议处理

B.自主选择是否申请调解

C.自主选择是否接受仲裁决定

D.自主选择是否申请仲裁

E.自己决定是否进行协商

22.违反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法律责任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是()

A.责任人 B.违法行为

C.损害后果 D.因果关系

E.主观过错

23.以就业方式为标准,可将劳动合同分为()

A.口头劳动合同 B.全日制劳动合同

C.书面劳动合同 D.部分时(武汉自考)间劳动合同

E.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劳动合同

24.应当停止失业者享受失业救济的情形有()

A.移居境外 B.被判刑收监执行

C.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D.被劳动教养

E.应征服兵役

25.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基本原则包括()

A.国家投资与社会捐助相结合 B.广覆盖和低水平的立法原则

C.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D.建立多支柱的医疗保险体系

E.个人缴费与单位缴费相结合三、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由。

26.林某1996年起在甲单位工作,所订劳动合同在2008年5月到期,甲单位终止与林某的劳动合同,林某不应当获得经济补偿金。()

27.某企业签订的集体(武汉自考)合同在2008年1月生效,钱某在3月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其约定的工资低于集体合同的标准,由于钱某还处于试用期,所以劳动合同的该约定是合法的。

()

28.某区一根自来水主水管发生爆炸,该区自来水厂厂长决定派王某等十人去维修。由于此时已到下班时间,因此王某等人认为,这属于加班,依法应当由厂方与工会、王某等劳动者协商确定,厂方不能擅自决定。()

29.住房公积金由单位和个人按规定比例缴纳,属双方共有。()

30.多支柱养老保险立法由国家、社会、家庭三个层次的养老保险立法组成。()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1.简述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类型。

32.根据《集体合同规定》,有哪些情形时可以变更或解除集体合同或专项集体合同?

33.劳动保护法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34.简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五、论述题(本大题12分)

35.论社会保障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并举例说明。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36.2008年,某印刷厂由于承接的订单较多,决定对人员优化组合,充实生产第一线,因此决定将钱某从会计岗位调整到印刷车间。但钱某认为印刷车间工作太繁重,而且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岗位就是会计,所以坚决不同意。2月,在该印刷厂工作了10年的赵某的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赵某提出要与印刷厂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印刷厂根本不同意。印刷厂认为赵某年龄偏大,他们连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都不愿签订,更不用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月,孙某严重违反了印刷厂的规章制度,印刷厂决定解除其劳动合同,但孙某认为,自己属于孕期女职工,不得解除劳动合同,并出具了该市妇幼保健院的证明。请回答以下问题:

(1)印刷厂调整钱某工作岗位的决定,钱某是否应该服从?为什么?(3分)

(2)印刷厂是否应该与赵某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为什么?(3分)

(3)印刷厂能否解除与孙某的劳动合同?为什么?(3分)

37.2005年7月,周某大学毕业后初次参加工作即与某企业签订了为期2年的劳动合同,该企业依法为其办理了各类社会保险。10月初在与朋友外出郊游时,周某不慎摔伤,经过三个月治疗后基本康复,但右手指关节神经受损后严重影响了其手指的灵活性,使其无法再从事原来的精密仪器操作,而单位又无其他合适的工作,于是,双方协商解除了劳动合同。2006年1月15日,周某持解除劳动关系证明书在某市社会保险中心办理了失业登记。但是却没能领取失业保险金。

问:(1)周某是否应当领取失业保险金?为什么?(5分)

(2)周某能否享受医疗保险待遇?为什么?(4分)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7

2009年至2012年, 全省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超过1900万人, 创劳务收入达到1700亿元。到2012年, 全省年输转劳动力稳定在500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500亿元,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71.5万人。试点地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常年稳定型输转比例达到60%以上, 有组织输转率达到60%以上, 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例超过50%, 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率达到80%以上。

二、工作重点

㈠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按照“各级政府决策政出一门、各有关部门对口争取资金、县区一级捆绑使用”的原则, 推动县区一级政府负责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进行整合, 切实做到有效实施。按照就业再就业资金的10%用于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要求,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及时给予财政补贴。加大村级和乡镇劳务培训基地建设, 着重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短期的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培训。采取校企联合、校校联合、企地联合培训等形式, 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半年以上的专业技能培训, 重点加大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回乡创业培训。认真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技能鉴定办法, 实行单项技能证书, 放宽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政策, 提高农村劳动力培训的鉴定率。

㈡加大劳务基地拓建力度加强劳务协作。认真贯彻落实甘肃与发达地区劳务对接会议精神, 加强与发达地区在组织输转、技能培训、农民工权益维护等方面的深入合作, 完善劳务对接机制。充分发挥各级驻外劳务机构工作职能, 积极主动与输入地政府和用工企业加强信息沟通、政策协调以及工作配合, 不断拓建劳务基地。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战略, 利用各种节会, 邀请各类用工单位来我省考察劳动力资源, 签订用工协议。

㈢完善人力资源供求体系由政府投资, 加快建设省、市两级人力资源市场, 逐步实施县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 力争试点地区建设工作全部按时完成。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 继续组织开展“春风行动”, 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制定劳务中介机构信用等级评定和登记办法, 鼓励和支持农村能人等领办、创办劳务中介机构。到2012年, 兰州市扶持组织输出500人以上的劳务中介公司5家, 金昌市2家。依托“金保工程”, 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贯通的劳动用工信息网络, 健全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

㈣积极创建劳务品牌组织开展全省劳务品牌评选创建活动, 树立品牌形象, 推广创建经验。对建筑施工、家政服务员、拾花工、牛肉拉面师等已经注册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劳务品牌, 加大品牌形象设计和宣传推广力度, 统一制作品牌标识, 加大执法监察, 维护知名品牌的市场信誉度。按照“统一培训标准、统一鉴定发证、统一品牌标识、统一跟踪管理”的要求, 在巩固已有品牌的基础上, 重点扶持培育已经形成且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工种, 打造一批新的劳务品牌。兰州市注册劳务品牌3个, 金昌市注册劳务品牌4个, 试点地区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都要形成特色劳务品牌。

㈤推动农民工回乡创业出台鼓励引导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文件, 明确回乡创业者在用地、资金、用工、服务等方面应享受的扶持政策。举办农民工回乡创业培训班, 开展创业培训, 提供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 增强他们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制定创业带头人认定办法, 及时表彰回乡农民工中的优秀创业者, 广泛宣传他们的创业事迹, 吸引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省上每年举行一次“回乡创业带头人”表彰活动。到2012年, 全省农民工回乡创业人数超过25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选择题 篇8

关键词: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法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也应由单一知识型向综合素质型转变,即融传授法律知识、培养运用法律的能力和提高法律职业素质于一体。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关系到所有劳动者的权益,是一门典型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学科,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传统的法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要求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从简单理解法条向掌握法学思维方式转变,适应现代法学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经济法律人才。

1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1未能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传统法学教育通常采用讲授式教学法,或称之为讲听式—教师讲学生听、问答式一教师问学生答、讲记式-教师讲学生记、演看式-教师演学生看等。由于种种原因,讲授式教学仍采用“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就理论来谈含义、特征、性质、意义、历史发展、法律规范等内容,使得学生学习走入了“抄笔记、考笔记、背法条”的误区。

该方法对于系统法律知识传授等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但是容易导致教师“一言堂”、学生学习被动、教学过程单一等问题。师生之间在课堂上很少开展讨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成为教师的附属物,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与素质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法律学生的思维培养是建立在已知案件或虚拟想象的基础上,甚至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也是如此。考试中更多的是对记忆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这很难培养学生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无法得心应手地运用法律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

1.2教學理念的偏差传统上,我们认为法学教育的性质是一般性的人文科学教育、通才教育、甚至是法律研究人才教育而非法律职业性训练,因此法律教育不在于提供解决问题的技术,而在于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教导。法律教育所要求的内容并不是对实际情况的分析而是对法律组成部分的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教学与现实的结合。这样就会产生被动局面——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一方面学生往往基础知识扎实,记忆力较强,考试成绩较好,而其动手、创新能力较差,解决实际纠纷的能力较低。实务界普遍反映本科生和研究生缺乏实际运用能力,对法律实务实际运作方式不了解。学生毕业到实务部门后,至少要三四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适应审理案件、处理案件、代理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

1.3教学案例的僵化我国继承了大陆法系的法律传统,没有将判例作为正式的法律渊源,缺乏对司法裁判系统而权威的整理汇编。虽然劳动法在讲授过程中普遍重视对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与整理等方面,仍然难以做到像英美等国法学院中讲授者对案例信手拈来的流畅自如。国内教育者所选取案例的来源非常复杂,很多来自于报纸、杂志、各种教学辅导参考书,也有以自己代理的案件现身说法,有的干脆闭门造车,导致教学案例质量参差不齐,不少案例过于陈旧、生硬,缺乏现实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劳动法学案例分为示例型案例和研讨型案例。前者主要用于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选取案例时通常会对案件事实进行简化;而后者主要以培养对现实问题的洞察能力为目的,所选取的案例通常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疑难性。现行的劳动法案例教学模式中,示例型案例占据了主导地位,将案例教学的功能局限在解释和补充说明所讲授的理论知识中。这种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亦很难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常用的讲授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创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对讲授式教学法的思考

讲授式教学法是基础法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对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基本原理的揭示是直接的、系统全面的,从而使学生通过学习建立起法学的框架和理念,教师通过讲授来传播知识。

首先,讲授教学法实际上并非是呆板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个体教师对讲授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当造成的。讲授可以是生动的、丰富的、交流的。学生完全可以在教师渊博的知识、严密的思维启发诱导下,获得知识,开阔思路,学会思考。所以讲授教学法的精彩是以教师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为前提的。

其次,处理好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通过案例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教学方法。但我们切不可用案例教学替代讲授教学,用案例、材料去淹没理论。因为理论与案例相比,理论具有深刻性、普遍性的特性,理论是更有价值的东西。案例教学法可能与该教学内容不相符合,或者不能直接说明问题。法学的教学内容,不是都适合案例教学法或模拟教学法。所以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正确的判例不仅能够说明理论原理,而且能够直接反映理论原理,还可以直接检验理论原理的正确与否。因此,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需要紧密配合。

第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讲授法的形式。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单一的教师讲授方式,在不改变授课内容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教室为载体,变黑板教学为CAI课件教学,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经济法学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师的主导下,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易于接受。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讲授内容通过图像、声音、数据等不同媒介显示,使学生获得综合感知,摆脱枯燥的课本说教,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讲授法,切忌“满堂灌”,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反馈的时间,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掌握所讲授的理论知识,并将其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为深入学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的理论和实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对案例教学法的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法学的教学活动中,以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为出发点和主线索,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和生动形象地解释法律的内容,深刻揭示其法理内涵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形式生动形象,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学生从晦涩的法学理论和繁杂的法律规定中解脱出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走上社

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1选取典型案例一个好的案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把部分的真实生活带入课堂,令人感悟,发人深思。这对于劳动法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必须慎重。

从现实社会中取材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那种比照理论,生造案例的做法应当予以抛弃,因为它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逼真的法律环境,其教学效果只是对所宣讲理论的简单重复。不仅如此,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案例题材库保持定期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应当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那些能体现授课内容重点、难点的最新案例展开分析讨论,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增强学生对现实法律运行环境的敏感度和适应性。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涉及案例众多,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如何选择案例,选择什么案例,对案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教师需要在平时加强对相关案例的收集整理,具体选择哪一个案例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和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准备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案例,并建立案例库,尽量选择研讨型案例,供课堂教学及课外练习使用,从而发挥案例教学应有的优势。由于《今日说法》、《法治纵横》、《法治进行时》、《拍案说法》等节目都以通俗易懂且具代表性的案例为对象,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类似法治节目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3.2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案例实践证明,无论是老师的绝对控制,还是学生的完全自主,都不是我国法学案例教学的理想模式。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不少学生仅仅满足于老师讲授“是什么”而不主动探求“为什么”,这种惰性思维方式非常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仅愿意思考、敢于思考,而且要善于思考,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论证方法比结论本身更重要的观念。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实际上就是授予学生分析方法。讲案例要有针对性地让学生预习有关法律原理、原则,向学生交待案情时提示问题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原则去分析、推理、判断、论证。在最初的案例教学阶段,教师的示范极为重要,因为教师的思维模式将对学生今后的法律思维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教师,必须以高度责任感来引导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案例的能力。

3.3充分运用专题讨论课和模拟法庭要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案例的能力,还应组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课和模拟法庭来深化案例教学。在讨論时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引导,不要以自己的思维定式去影响学生,尽力为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自觉地对经济法律条文进行梳理、归纳,更深刻地理解其立法原理和基本精神。模拟真实的法庭开庭场景,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是案例教学法又一重要形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存在互相冲突、比较复杂的真实案例,在系统学习了劳动法理论后,组织学生以法庭模拟的方式自行展开辩论。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法理论知识,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的角色,对案例中的法律关系、事实认定、证据的有效性、法律适用等做出判断,最终对案件做出判决。通过案例讨论课和模拟法庭的演习可以巩固所学经济法学理论知识,提高对法律事实、法律运用的推理能力,培养独立思维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上一篇:手术室护理优质服务的内容下一篇:度假村营销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