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2024-12-10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精选11篇)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篇1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品鉴现代朦胧诗的语言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体味诗歌蕴含的感情,感受语言的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感受作者对光明和希望的执着追求。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意象的用意,体会诗句蕴含的作者感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和欣赏朦胧诗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古以来,无限的星空一直引发人们的遐想和向往,也称为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出示PPT)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写到星星的诗句啊?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星星的诗,《星星变奏曲》江河(板书)。

(二)新授 1.走近作者

上节课让同学们回去预习,谁能给大家介绍下作者信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80年发表处女座《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等,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他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朦胧诗派是指由舒婷、顾城、北岛、食指、江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组成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派。朦胧诗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本诗写于1980年,诗人经历了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诗人因此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倾诉着朴素的期望和对光明的憧憬。2.初读,感知(1)自由读,初步感受

这首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味道呢?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会找人示范。生1读完,问其他同学,他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如果不好,哪里没读好,应该怎么读。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的像一片湖”语气应该放慢,放平缓,读出温柔舒适的感觉;

“谁愿意,一年又一年„„瘦小的心”,应该读出沉痛的感觉。(2)听录音,再读

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录音,看看专业的朗诵者是怎么读的。大家认真听,注意他是怎么断句、怎么分轻重缓急的。

听完录音,大家应该有新的感受了,现在谁愿意再读一遍。读的好不好?鼓掌。(3)齐读,体会情感

好,同学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以下两个问题:诗中的星星象征了什么?诗人反复吟咏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情感?

生:星星象征了希望、光明和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吟咏星星,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3.精读,分析意象,体会感情

师:作者渴望的美好生活。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找出诗中的原话。生:谁不愿意„„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师:你最喜欢里面哪句话呢?为什么喜欢?(可以从内容、表现手法、情感等方面去说)生1:最喜欢“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丛中游动”,湖水是很平静、安谧的,这句话写出了温柔、舒适、静谧的夜晚。萤火虫是动态描写,睡莲是静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夜晚的美妙迷人。

生2:最喜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颤动”,写出了诗人追求诗意的生活,“蜜蜂”代表着甜蜜,表明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生3:最喜欢“谁不喜欢春天„„朦朦胧胧”,春天鸟落满枝头,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代表着希望。后一句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声音用视觉的“闪闪烁烁”来形容,表明声音的飘渺,似有似无的特点。

师:这一部分总共写到了哪些意象? 生:诗、星、蜜蜂„„白丁香

师: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诗意、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诗人想象中的生活是美好的,像一首诗、像一片湖、像春天。那现实中的世界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找出诗中原话。

生1:“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瘦小的星” 生2:“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安慰” 师:这里又塑造了哪些意象呢?

生: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冰雪、夜晚冻僵、僵硬土地、瘦小的星。师:你从这些意象中分别读出了什么?

生1:“一年又一年,总写苦难的诗”写出了黑暗持续时间之久,诗人在黑暗中依然心怀希望。

生2:“冰雪”夜晚冻僵、僵硬土地 写出了寒冷、肃杀的现实。生3:“瘦小的星”说明希望是渺茫的。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这些意象写出了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写出了希望的渺茫。但是,即使希望渺茫,使人有没有放弃他的追求?

生:没有。

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照不到的地方。

师:这句话中有旗子、火、金黄的星星这些意象。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时候,人间的旗子、火会涌出更多更亮的星星,给人们希望。表明了作者对光明和希望执着的追求和甘愿牺牲的精神。

4.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师:这是一首朦胧诗,你们来总结一下朦胧诗有什么特点呢? 生:朦胧(笑)。

师:说的一点不错啊,朦胧诗的特点是朦胧,有同学能说具体点吗? 生:它表达感情的方式比较含蓄,往往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间接地表达。师:很好。

(三)巩固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篇朦胧诗,那位同学能总结一下诗歌的主旨。

生:本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光明和美好的追求以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

(四)作业

请仿照这首诗中“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篇2

诗歌教学 如何体现 诗歌特点?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王家新在谈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时指出:“要引导学生关注诗的语言本身, 因为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注重从审美层面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真正把诗歌当做诗歌来教, 让教学回归诗歌本身”。诗人为我们指明了现代诗歌的教学方向。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以为只有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语言魅力, 运用恰当教学手段, 唤醒学生语感, 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全身心的震动与共鸣, 才能把握诗歌感情, 并唤起对诗的热爱。

《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 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 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冰冷现实的否定, 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在艺术上, 《星星变奏曲》颇能体现朦胧诗的特点, 它并不直接表现或呈现思想感情, 而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 借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意象来象征光明美 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另外, 本诗采用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 每一节十六行, 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 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

但是通过学情调查, 学生对当代诗歌接触不多, 也谈不上喜爱现代诗 (学生不仅对诗歌阅读不够, 其它文类也是阅读不够) 。为了吸引学生兴趣, 笔者决意摒弃以往诗歌教学偏重“意义”分析而忽略语言本身的弊病, 采用活动式教学方式推进教学, 以“选词”“辨句”“拟题”三项活动, 充分唤醒学生的语感, 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内涵, 把握这首诗的语言形式, 体悟诗人表达的感情, 进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创意设计】

教学目标:多角度分层次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歌通过变化对称的句式表 达感情的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老师与大家共享一首诗, 我们通过三个活动来学习这首诗。 (教师板书:选词、辨句、拟题)

教师组织学生预习。

师:请大家用各自喜爱的方式读诗。同时把遇到的不懂的字词圈画出来。

学生自由读诗, 并圈画生字词。

师生互动, 扫除文字障碍。 (重点字词:凝望、朦朦胧胧、寂寞、覆盖、冻僵、颤抖、疲倦等)

二.选词

1.读诗歌, 按头像选填词语

师:请大家自读本诗, 把自己感觉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词语, 写到黑板相应的标识为喜欢和不喜欢头像之下。

(教师张贴两个头像。学生自读, 持笔圈画词语。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喜欢”或“不喜欢”的头像之下写出选中的词语。每人书写词语的数量、内容不限。)

教学预设:

喜欢组:光明、星星、凝望、白丁香、朦朦胧胧、诗、春天、萤火虫、柔软等

不喜欢组:僵硬、寒冷、疲倦、寂寞、瘦小、冻僵、苦难等

师:请大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感觉、试读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对黑板上的词语进一步作出修订或补充。

师生互动, 学生试读, 修订、补充黑板上的两组词语。并请说明理由。

2.增语感, 加前缀趣味竞读

师:请大家在两组词语之前分别加上“谁不喜欢”“谁喜欢”这样的句式, 试读喜欢和不喜欢之下的两组词语, 组织趣味竞读。

示例:

谁不喜欢“光明”, 谁不喜欢“春天”, 谁不喜欢“柔软”……

谁喜欢“苦难 ”, 谁喜欢“寂寞”, 谁喜欢“冻僵” ……

师:两组词语“喜欢”“不喜欢”带给我们的感觉一样吗?

喜欢组词语让你想到什么?

不喜欢组词语又让你让你想到什么?

组织学生分享交流感受。

师:大家比较一下, 选用“我喜欢”与“谁不喜欢”, 这两种表达有什么不同? (为第二个教学环节“辨句”铺垫蓄势。)

学生回答:

如果是“我喜欢”, 只抒发诗人自己的感受;

而用“谁不喜欢”, 除了自己的感受之外, 还包括别人, 是指“每一个人都喜欢”。

(师生小结活动一:不同的词语, 传递的感情不一样。)

三.辨句

师:这是一首有秘密的诗。为了解开这个秘密, 辨句部分, 我们分三步进行。

1、明辨句式, 体悟思想感情

师:老师请一位同学女生用期待的语气, 朗读PPT上的诗句。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一女生朗读。

师:请大家在第二节找出与之感情相悖的诗句。

学生发现: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教师请一男生朗读, 要读出悲愤苦难。

教师让学生体会这两种不同感情, 并启发学生, 找类似相照应的诗行。

谁不愿意, 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愿意, 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教师启发学生, 发现:诗人用不同的句式表达不同的感情。)

预设:

“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这一句式, 肯定句, 表达对光明、对希望的期盼。

“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这一组句式, 否定句, 表达的对现实的否定。

2.品析词语, 了解现实黑暗。

师:我们已经知道诗人表达了对光明的期盼。那么, 这首诗的每一节的前四句, 是否就可以删去?

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一节前四句。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 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找出关键词“如果”。

品味“如果”这一词语的表达作用。

“如果”表示一种假设, 诗人用“如果”开头, 表现了现实环境的否定!

3.深入阅读, 把握诗人意愿。

师:现实如此黑暗, 天上的星星都疲倦了, 那即使最瘦弱的星星也被风吹落了, 诗人有怎样的愿望?

学生朗读:

在天上的 星星疲倦 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师指导朗读, 重读“升起”“照亮”等词语, 从而启发学生把握作者的意愿和所表达的感情。

(师生小结活动二:利用句式变化, 表达诗人强烈的感情。)

四.拟题

师:我们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为这首诗拟一个恰当地标题, 并说明理由。把你们觉得合适的题目, 写到黑板上。

教师组织 学生四人 小组讨论, 教师参与这种讨论, 学生自主到黑板上写出本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说明所拟标题的原因。

(此环节, 课堂生成不做预设。由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 在对诗歌词语、句式充分感知的基础上, 对本诗所表达的感情做出自己的提炼和概括。)

师生合作, 朗读全诗。

五.小结、拓展

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2)揣摩语言,品味诗句的丰富内涵;理解诗歌中物象的象征意义。

2、情感目标:

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1、导入:由学生朗读顾城的《一 代 人》ppt(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首诗,并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这是一首朦胧诗。(ppt介绍朦胧诗的知识点:朦胧诗介绍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它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

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以舒婷、顾城、北岛、杨炼等为代表。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是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表达对前景的迷茫和困惑。因受政治影响,诗人不能将自己的心情袒露出来,只能用一种不确定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江河的寻找光明,追求光明的朦胧诗--《星星变奏曲》。

学生齐读这首诗。(注意生字的读音)

颤(chàn)动 闪烁(shuî)朦胧(méng lïng)覆(fù)盖

疲倦(pí juàn)静谧(mì)憧憬(chōngjĭng)劫(jié)难 凝望(níng)

(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同学们在朗读时尤其要注意诗歌的语音、语调、朗读节奏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学生听录音朗读,说说朗读有什么不同。

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4、诗人为什么不追求太阳的光明而去追求星星般的光明呢?

(ppt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他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于1968年高中毕业后留城,因家庭问题受到迫害、辗转寄宿于学校和同学家中,长期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造成他敏感孤傲的个性。

本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恶梦一样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此诗,寄托了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5、资料链接介绍了诗歌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而诗人则是用诗的语言表达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诗,边读边思考,找出诗人是用什么诗句再现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追求。

6、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诗,找出体现美好和苦难的词,也就是将意象找出来(ppt:介绍意象)

(板书)

如果„„ 星 如果„„

谁不愿意„„ 变 谁还需要„„,谁不愿意„„ 奏 谁还会„„

谁不喜欢„„ 曲 谁愿意„„

谁不喜欢„„ 谁愿意„„

蜜蜂萤火虫睡莲 寒冷寂寞苦难

春天鸟儿白丁香 冰雪僵硬瘦小

光明美好 黑暗冰冷

(ppt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7、请同学们自读课文,选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对光明美好生活追求和向往的句子或最能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否定的句子并做赏析,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如:“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8、男学生朗读第一节,女同学朗读第二节。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困难,所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烦恼、有痛苦,有痛苦就有祈盼,就有追求„„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教案2 篇4

学习目标

1、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是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及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难点是“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具

教学过程

一、题解与导入回忆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文革后期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这首诗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讨论

1、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2、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三、问题研究

1、诗人用“柔软得象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四、拓展延伸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自读课文朗读课文,自学理解分组讨论,集中归纳思考、理解学生写诗 10分钟5分钟10分钟10分钟

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江河 对理想的向往,对黑暗的否定

练习处理

初三上册语文《星星变奏曲》教案 篇5

本文是朦胧诗的典范作品之一,作者江河刻画了星星、萤火虫、春、鸟、睡莲、白丁香,以及静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等蕴含深刻象征意义的物象,抒情写意,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显示诗人对光明的追求。

教学目标:

1、 了解朦胧诗派

2、 把握诗歌中“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的肯定式,与“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的否定式相结合的结构,能够进行初级的诗歌写作活动

3、 理解诗歌中各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诗歌物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2、 通过朗读诗歌,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通过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 通过把握诗歌中反复呈现的结构特征,学会诗歌创作的基本技巧

教学突破:

1、 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恰当的运用联想和类比,开展诗歌写作活动

2、 结合与之相关的文学、音乐等,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意境的塑造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教材配套朗读带;布置学生预习作业,查找有关写星星的诗句、优美文段、歌词、乐曲等

2、 学生准备:仔细读诗,扫清字词障碍;收集写星星的相关资料;了解朦胧诗派及作者江河

教学流程设想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由三峡景观入手,配乐朗读舒婷的《神女峰》导入,引导解读朦胧诗派以及本文作者江河

2、播放朗读磁带,引导学生抓住诗歌的情感基调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找到诗歌的结构标志和意象

4、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理解诗歌中的意境

5、回顾总结,加深对本文特点的再理解

课堂实录

一、 由诗作《神女峰》入课,共享收集资料,了解“朦胧诗派”

师:配乐朗读《神女峰》读后,问:这是谁的作品?你知道他是哪个诗派的吗?

生:朦胧诗派的女作家舒婷的作品

师:“朦胧诗派”,谁能把你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展示一下吗?

(5名学生分别从“朦胧诗派”的产生、命名由来、代表诗人诗作以及朦胧诗的思想核心、艺术特色等方面展示了自己的收集的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说到了“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江河,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拜读拜读他的处女作《星星变奏曲》,去领略一番朦胧诗的精彩

二、 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

师:播放录音朗读,提示学生做好标记

问:通过预习和听范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

生:体会到温情、希望的感情

师:过渡语:是啊,还是让我们去找课文自己,问问它吧!

三、 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诗,找找:诗歌中是否有反复出现的诗句?

生:自由朗读,边读边划,稍后有的学生在与同桌交流

生答:有反复出现的诗句:是“如果…谁还需要…谁不愿意…谁不愿意…谁不喜欢…”,“如果…谁还需要…谁愿意…谁愿意…谁不喜欢…”

师:这两组句子都是什么关系的?它们所表达的语气相同吗?

生1:这两组句子都是递进关系的,都是否定语气

生2:这两组句子都是假设关系,都是否定语气

师问生2:你是用什么判断是假设关系的?

生2:因为有“如果”一词(同学们表示赞同)

生3:我认为第一个是肯定语气,因为我认为“谁不愿意”是反问(同学们再次表示赞同)

师:[分组合作]请大家合作,自学:反问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问句还有哪几类?你能找几个这些各类的句子吗?(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复习反问句的知识)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把第一节朗读一遍吧! 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师:“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的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格?作者描写这个情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有一种宁静的感觉

生2:自由自在的感觉,你看“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啊

生3:有温柔的感觉,“柔软”一词可见吧

生4:由“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我还认为有浪漫的感觉(全班认同,鼓掌)

师:[分组合作]请大家分组合作,自学:比喻有怎样的结构?它有什么特点?把我们收集的精彩的比喻句讲给你的伙伴,可以吗?你能就我们今天学习时的“心情”,写一个精彩的比喻句吗?你知道比喻有几种类型吗?(教师参加一组的合作学习) 随后,生积极参与交流自己写的比喻句

师:“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也用了什么修辞格?作者描写这些情景又给我们怎么感觉?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生1:都用的是比喻给我光明、美好、浪漫,反正是好的感觉

生2:“蜜蜂”一词,我感觉到甜蜜和自由

生3:“鸟落满枝头”让我感觉到无忧无虑、幸福、乐趣

生4:“星星”使我感觉到光明

生5:“白丁香朦朦胧胧”我感觉到温馨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反过来想想:“光明、美好、浪漫、甜蜜、自由、温馨、温柔、宁静”的光明、美好氛围的营造,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的?

生:通过“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鸟、白丁香”来表现的

师:这些事物,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平常见贯的,但在此文中,作者赋予它们特殊的意义,那么,这些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的事物,就是诗作中的物象或意象,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物象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情感的问:第一节作者传达自己怎样的情感?

生:光明、美好、浪漫、甜蜜……

[能力训练]

师:你能说说诗人们眼中的“柳”这个意象的含义吗?可以用资料佐证吗?比如:诗词句,现代诗歌中的句子等等来佐证一下

生1:它暗含离别之意,“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就是的,老师曾说,“柳”与“留”谐音

生2:它还有思乡的意义,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师:它还有“送别、伤感、春天和美好”的意象

师:你还知道其他的事物的含义吗?

学生又说了如:绿叶、竹、菊、鸿鹄、春风、珍珠的物象的含义

师:母亲节,我送了一束康乃馨给她,代表我的什么心愿?

生:美好、幸福、母爱

师:同学生日,你送什么给他呢?为什么?

生1:君子兰,愿他品行如君子

生2:一幅万年青为主题的画,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师: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你们认为这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1:意象有“大雪、青松”,反映了青松的高洁

生2:我觉得除了从诗面上反映青松的高洁外,还是陈毅同志的自喻,是说不管形势有多么恶劣,他都要如青松一样,保持自己对自己从事的革命事业的忠诚,保持自己的清白,表达了他忠于革命事业的高贵品质

师:是啊,同学们理解的很好那么,本诗歌的第二节中,你觉得有哪些意象呢,给我们怎样的意境?

生1:“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僵硬的土地”,是寒冷、黑暗、残酷的意境

生2:还有“瘦小的星、冻僵的夜晚、火、太阳”

师:我们看一下,这些意象中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

生:两类“火、太阳”是一类

师:我们一起把后4行朗读一遍,是什么意思呢?

生1:反映了诗人的追求

生2:反映了诗人的那种牺牲精神

生3:诗人有向往光明的愿望

四、 比较阅读,体会诗歌的主旨

师:前后两节给我们的意境分别是怎样的?我们如何理解呢?

生:前一节是光明、美好的,后一节寒冷、黑暗、残酷的,作者肯定了光明、美好,否定了寒冷、黑暗、残酷,反映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理想的向往,歌颂了诗人的牺牲精神

师:大家看,前后两节诗节奏相同,结构对称,句式大致相类,修辞大致相同,就像我们音乐学科中的什么?

生齐答:曲调

师:题目 “星星变奏曲”中“变奏”我们如何理解?

生1:变,主要是前后两节的意境不同,形成鲜明的对照

生2:句式只是大致相类,也有变化,用字用词也不是完全相同,也有变化

师:《星星变奏曲》,都以“星星”为主要意象,表现了追求光明、美好的主题,前后两节诗节奏相同,结构对称,句式大致相类,修辞大致相同,但前后两节的意境不同,形成鲜明的对照,句式和用字用词也有变化,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使前后两节诗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变奏曲”

五、 回顾总结,加深对本文特点的理解

本诗歌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江河的处女作,本诗歌在主题、创作手法、诗歌技巧等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点全诗歌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组成,都以“如果…”的假设起头,一气呵成诗人以“星星”象征光明,用一系列的物象,含蓄的构造了对照鲜明的两种意境但诗歌中的“星星”又有特定的情景和意义,它的光芒,不同与太阳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这正展示现实与理想相背离,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著追求光明的理想

六、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仿照本诗的结构特点,写一节诗歌,表达某种期盼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

2、情感目标(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追求,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磨难之后对待生活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重点字词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一颗颗星星温暖着孤独者的心,仰望星空,一种神圣的幽思也许会充溢你的心头,汪国真说:相聚的时候 总是很短,期待的时候 总是很长,岁月的溪水边,捡拾起多少闪亮的诗行,如果你要想念我,就望一望天上闪烁的繁星,那 有我寻觅你的 目光。(汪国真《思念》), 在另一位诗人的眼里,星星是遥远的安慰,星星是点点希望,星星是苦难者的美丽的诗,星星是所有仰望星空者的光明,这个人就是江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江河,去聆听他的心声。(板书课题)走近作者。江河,1949生,是我国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原名江友泽,北京人。主要作品有《纪念碑》《祖国啊,祖国》,诗集《从这里开始》,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诗歌多蕴含着对民族文化和历史现实的思考,创作中多强调主观直觉的感受,是“朦胧诗”运动的主将

2关于朦胧诗。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北岛、舒婷、顾城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妙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和隐喻性,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意境,从而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二 解读文本

1、听读诗歌 走进朦胧 要求:(1)解决生字词

(2)标示节奏 重音,体会语气 语调(播放视频朗读材料)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歌的主要意象是什么?星星是诗中有什么象征意味?作者反复吟咏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学生回答、明确:主要意象是星星,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作者反复吟咏表达了对光明的渴望。

2、研读诗歌 体会朦胧

要求:了解诗歌背景,初步体会诗人感情。

写作背景:本诗写于1982年,也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样的“文革” 1 十年,目睹了专职的残酷和人情 亲情的被毁灭,因此,对文革时期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质朴的愿望,因此写下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也表达诗人的苦闷和迷惘。

3、品读诗歌 感受朦胧

要求:找出意象 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问题设计一(1)诗人在诗歌当中渴望的生活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来,读一读。(2)在这几节诗中,作者描绘了几种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来分析。意象: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

分析:a“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b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c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总结意境: 甜蜜、温馨、自由、芬芳的光明世界。表达感情:对美好理想热烈向往 问题设计二:(1)诗人渴望的生活是如此温馨如此美好,那么现实生活真的是这样的吗?在诗中找出作者对现实生活描写的诗句。(2)在这几节诗中,作者描绘了几种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结合诗句来分析。意象:苦难的诗,颤抖的星星、夜、冰雪、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星等。

分析:a“瘦小的星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b“寂寞地燃烧”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总结意境: 凄苦、寒冷、孤寂、压抑的黑暗现实。表达感情:对冷酷现实强烈否定

4、仿写诗歌 走出朦胧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提示:注意诗歌的语言形式与内容表达的联系,并在鉴赏的基础上仿用诗中的基本句式,使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样的情感

三、小结

《星星变奏曲》教学设计 篇7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全诗意象丰富,构成理想与现实的相互反衬,意境幽深而又冷峻,情感强烈而又含蓄。

【教学思路】

1、适当简介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引导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找出比喻句并理解含义。

4、教育珍惜美好生活。

【重点难点】

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

二、学生交流课前自主搜集的有关信息

1、朦胧诗。

2、诗人及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

四、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可参见《读写导航》):

1、诗中多用比喻象征,指出星星、萤火虫、春天、鸟以及夜、冰雪、冻僵的土地等物象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2、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

3、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4、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上下两节有哪些变和不变之处?

5、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在意境上有何转化?

6、这首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这典型的特征是什么?

7、理解诗中一些比喻句的寓意。

五、综合创新

1、以“日月星辰”为意象,写几行诗或几句话,表达你的思想情感。

《星星变奏曲》优质教案设计 篇8

《星星变奏曲》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首诗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诗在诗歌主题、创作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学生最害怕的就是写作,长期以来,我们语文常把作文和课文分开来教,其实,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对文章的赏析,让学生具有初步欣赏文章的能力,掌握一些方法并用来指导写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乐于写作。

1.了解朦胧诗及其审美特征。

2.感知诗中“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文中“星星”的特殊含义。

2课时

诵读欣赏

一、导入课文

(播放星空图片)用抒情语言解说:“同学们欣赏过深邃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闪一闪的繁星吗?它勾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心境呢?文中诗人对星星反复咏叹,目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吧!”

二、了解作者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三、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对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信仰有着沉重的打击,尤其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文化大革命后的八十年代,文学作品几乎不可避免的带上那种创伤。阅读这首诗,要体会经历了心灵劫难的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渴望与追求。

四、文体链接 朦胧诗简说:

朦胧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发起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克(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文革”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

五、诵读欣赏,把握节奏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静谧(mì)

闪烁(shuî)

朦胧(méng lïng)

憧憬(chōng jǐng)

劫(jié)难

凝(níng)望

颤(chàn)动

覆(fù)盖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弥足珍贵:更加觉得珍贵。颤动:短促而频繁地振动。静谧:安静。憧憬:向往。浪漫:富有诗意,充满幻想。劫难:灾难,灾祸。朦胧:不清楚,模糊。

3、诵读指导

范读全诗(或放朗诵录音),学生想象词作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第一小节的朗读处理得轻柔甜美,第二小节的朗读要处理得相对沉重悲愤。)学生根据老师刚刚的范读提示再自由朗读诗歌,看看这样的处理是否恰当,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交流点拨】因为第一小节写的都是美好的事物,有诗、星星、蜜蜂、柔软的晚上、湖、萤火虫、睡莲、春天、白丁香等;而第二小节写的却是冰冷没有生机的事物,比如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被风吹落的瘦小的星星。

六、研读诗歌,深入理解

1.把握形象

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交流点拨】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美好的事物。2.内容领悟

两个小节中分别有这样两句对夜晚的比喻:“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和“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僵硬得像一片土地”。同时形容夜晚,诗人却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主要在于作者选择了两个不同的喻体,前者用“湖”来形容夜晚带给人的平静、柔和、温馨和安宁的感受,创造了一种恬静如梦的诗意感觉,而后者用“土地”来形容孤寂夜晚那种冰冷、贫瘠,“僵硬”的又何止是土地和夜晚,更是心灵劫难者所面临的内心世界。

3.结构分析(学生找出两节诗中的类似句式,再分析。)(1)两小节诗在结构上及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交流点拨】都用“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开头;从第五行看,有变化,分别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

(2)诗人选择这样的结构表达还有什么用意呢?

【交流点拨】这和诗歌的题目“变奏曲”正好是相呼应的,上下两节,结构对称,句式、修辞、用语也相近或相似,但两小节的诗歌意境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符合“变奏曲”的基本模式。同时,这种模式所造成的强烈对比,让读者在阅读时也能深深体会到一个经历过心灵劫难的敏感诗人对诗意人生和精神自由的呼唤和珍视。可见,诗歌的结构并不是一种形式,更承载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每个人自由朗读课文,为在全班展示做准备。

2.请几名学生朗读,然后自评、他评优点和不足,在纠正读和模仿读中明确朗读要点。3.小组讨论设计全班分部表演读(轮读)。4.全班交流,确定轮读方案和领读人选。5.全班合作朗读,要求读出豪迈的感情。

(通过朗读回忆、巩固上节课对内容和思想感情的感知,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朗读的知识、方法在实践中揣摩、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二、品读诗歌,深层探究

1、这首诗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抒情写意,那么诗中的星星有着怎样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渴望?(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寄寓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执著追求的理想。显示出诗人对光明的渴求。诗节之间随句式的转换,意象的丰富,诗的情境也由温馨美好转为寒冷严酷。氛围的对照,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而献身的决心;诗人愿意在天上星星疲倦的时候,燃烧自己,代替它们照亮黑暗的大地。)2.多层次的意象叠加是朦胧诗的鲜明特征之请找出诗中其他生动的意象,并简要分析内涵。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这种表现方式和我国古代的诗词非常相像。)

三、研读诗歌,,探究主旨

1.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渴望?(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2.如何把握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歌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来象征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风吹落的星星等来代表黑暗冰冷的现实世界,表达了对黑暗冰冷的现 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四、课堂小结

这首朦胧诗,以象征的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却不失坚定的希望。

五、布置作业

在你的课外积累中,还有哪些与“星星”相关的诗句,请写出两句。

六、板书设计

星星变奏曲

温情、浪漫(光明)———寒冷、残酷(现实)

(对比)

《星星变奏曲》教学反思 篇9

1、诗歌教学重在让学生进入意境当中体会诗人的感情,除了用课件帮助之外重点应该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而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很多学生的朗读欲望被调动起来,但我确没让学生读,而是通过听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教师补充,而我忽视了课堂上应随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问题是为了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探究,没有进一步的去读。

电子课文·星星变奏曲 篇10

 

江  河

诗人在静谥的深夜遥望星空,闪烁的星星勾起了他“柔软”的温情与朦胧的憧憬。谁不愿意生活像诗一样浪漫,心灵像飞一样自由?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

谁不愿意

每天

都是一首诗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

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得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谁愿意

一年又一年

总写苦难的诗

每一首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

像冰雪覆盖在心头

谁愿意,看着夜晚冻僵

僵硬得像一片土地

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谁不喜欢飘动的旗子,喜欢火

涌出金黄的星星

在天上的星星疲倦了的时候—升起

去照亮太阳照不到的地方

研讨与练习

一  参考下面一则材料,朗读这首诗,细细品味: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刚接到作品时我开始有一些犹疑,因为作者是男性,字里行间都透着阳刚气。……读了两遍还是找到了一些适合女性表达的东西,抒情,细腻,有浓浓的感情色彩,渐渐地深入到诗的里面,会感到其中寓意的深邃,于是,渐渐地喜欢了……我想我不仅是一个塑造声音的诵者,一个演员,更是一个角色,一个传达思想的哲人或导师……我站在舞台上,我想不能有演的意识,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演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的,像一个思想家那样,通过我的朗诵向观众阐述一个哲理,一份感情……让观众跟随你走进诗人的心境。

(播音员丁建华谈朗读《星星变奏曲》的感受)

二  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

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三  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

《星星变奏曲》读后感 篇11

当夜晚来临,整片水泥森林一片黑暗的时候,只有路灯们静静的在沉寂中发出光芒,有强有弱的光芒。

呵!这黑暗中的光明啊!

他们照亮了夜行者们的路。给他们提供着光明。城市是没有黑夜的,有的只是短暂的安静而已。而路灯们就是这短暂安静中的活跃者。陪伴他们的是一些夜游精灵――小巧的各种小飞虫,他们围在路灯旁,和光芒一起舞蹈。而为什么偏偏没有萤火虫呢?也许是有的,可能是他们的光芒隐藏在了灯光下了罢。

城市里见不到萤火虫。那星星呢?他们的光也被吞没了。于是,路灯便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明守护者。――刺眼的光。温暖呢?

如果停电的怎么办?他们也要被黑烟吞噬吗?这时候的路灯又算作是什么呢?

只有这时,萤火虫和星星才会出现罢。在光明中等待到不知和时,终于迎来转瞬即逝的黑暗,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光芒。

我喜欢路灯,喜欢光明。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一个情景:一盏路灯兀地立在路边,发出柔和的光,昏黄的光线,在地面投下金黄的影子,照亮这周围的黑暗.这时一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夜归人走到路灯下,停住了脚步,凝视着这温暖的光芒。

上一篇:地理教学的方法下一篇:小学生新年日记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