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2025-01-0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精选8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1

随着地球环境的逐步恶化,绿色农产品和加工食品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食品安全面临危机的今天,发展绿色食品意义更加重大。结合我市发展实际,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绿色食品的发展途径。

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市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优势、环境优势、基础优势,经过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基地建设日新月异,绿色产业不断壮大,绿色产业收入不断攀升,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是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达到**万亩,产量达到**万吨,产值实现**亿元;获认证面积**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万亩,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二是生产标准不断完善。实行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方式;制定了绿色水稻、大豆、玉米等标准化规程;建立田间管理档案;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万亩;实施场县共建,提高标准化管理经验;保证绿色生产基地高标准、高水平。三是产业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发展到**家,加工量**万吨,销售收入**亿元。四是绿色产品不断增加。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个,其中绿色(有机)食品产品**个、无公害农产品**个;大黑鱼、椴树蜜获得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五是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达理山”、“云珠”、“吉之岛”、“玉琳”、“馨悦”等农产品品牌叫响国内外;各大龙头企业已经在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大中城市建有销售网点,而且在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建有销售机构,绿色食品知名度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因此说,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开发具有雄厚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作为“六大产业基地”之一列入了我市“十二五”重点工作,这对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此,我们要逐步解决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展中的精深加工产品少、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监管薄弱等影响绿色产品质量效益等制约着今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不断推进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为始终保持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位置而不懈努力。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建议

随着社会上食品污染事件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绿色、健康、环保食品的强烈追求,绿色食品的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捧的热点。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效益已经到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和重要时期。绿色食品发展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符合我市创建“六大产业基地”的总体思路。因此,我建议,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发展要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省,乃至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潮流,让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严格质量标准。注重质量标准是绿色食品开发的前提。一要加强环境保护,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二要建立良好的产业基地,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优质原料保证。三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都要制定一系列标准,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以此提高绿色产品的质量标准。四要严格控制化学投入品的应用。以有机、生物肥料替代化学肥料,以生物防治技术替代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害。

(二)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确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所谓“三位一体”,就是在适合绿色食品开发的地区建立起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伴随环境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开发的档次和水平。在我市的近郊区,要以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为重点,不仅适应各级政府菜栏子工程,而且满足了城市居民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在三县(市),要以绿色水稻、玉米、大豆为重点,面向南方大中城市,定位于各大超市,提供高质量的绿色食品;在环境质量好,没有污染的地区,要以有机食品开发为重点,面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消费市场,促进有机食品出口创汇。因此,绿色食品开发要因地制宜,建立起特色鲜明、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产业区、产业带,形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发展精深加工。发展精深加工是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必要手段。从我市来看,绿色食品大多还是原字号产品,要进一步提高效益,就必须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大米要由原粮向蒸熟米、方便米、米糠油延伸;大豆要由色拉油向大豆蛋白、卵磷脂、异黄酮延伸;玉米由原粮向木糖醇、玉米粉、玉米糁延伸;蜂产品由蜂蜜向冻干粉、蜂胶延伸等等。同时,要特别注重改进产品包装,做到精美、环保、方便,使绿色食品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完美统一,使我市的绿色食品真正体现出我省的优势和特色,成为推得开、叫得响的拳头产品。

(四)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品牌是绿色产品质量档次的象征。因此,要进一步搞好绿色产品品牌建设,在精心打造品牌、整合品牌和宣传品牌上狠下功夫。首先要冠之以一个具有优美健康、过目不忘、丰富内涵的品牌名称。例如,玉山市的绿色品牌均可以冠之以“绿惟美”品牌,在良好的质量的前提下,打造品牌。统一品牌,就是要把我市大米行业的众多品牌,通过企业整合重组的形式,成为一个或两个品牌,集中闯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宣传品牌就是要像宣传我市形象宣传片那样,在央视的黄金时段进行重点宣传,宣传我市绿色产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尽快形成驰名品牌或驰名商标。

(五)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效益,必须建立健全监督管理。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是绿色食品质量效益的保证。在我市应建立绿色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四个方面监管。一要加强质量监管。建立绿色食品质量追溯体系,严格备案农产品名称、种植基地、收购日期、收购责任人、加工企业、生产日期、加工负责人、产地等信息,增强农户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安全意识。建立绿色食品检测中心,完善质量检测体系,形成自检、抽检、年检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产品监测体系。二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推行农资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切断影响绿色食品发展的农资投入到生产中。三要加强企业监管。积极配合国家、省的企业年检、产品抽检,监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确保企业按照标准生产、经营。四要加强信用监管。要引导企业树立诚信理念,构建以企业信誉、产品品牌、信用记录等为重点的信用机制;要保证绿色产品的质量,从而提高我市绿色产品的诚信。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2

一、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土地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居全国第六位,并且1180 万公顷耕地中大部分为黑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水域面积233 万公顷,位于全国第四位。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无霜期短,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合植物生长。其次,较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保障。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开发时间较晚,相比较而言,土壤、大气等受污染的程度较轻,水质条件也比较好,而且亩均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这使大部分土壤没有受到严重的化学污染,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种植绿色食品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再次,先进的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内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在绿色食品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能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指导。经国家计量认证的省内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另外,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较早,多年积累的经验也是黑龙江省继续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情况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2 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6430 万亩,占全国23.2%,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5100 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0%,而且全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12 年绿色食品总产值实现了1020 亿元,占全国的16.7%,实物总量2950 万吨,占全国的18.9%。已有190 多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已达62 个,居全国领先地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和巩固了黑龙江省农业大省的地位。

(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随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60 多家,开发产品150多种,形成了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八大类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很多企业如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麦业集团“、九三”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哈啤和新三星等已经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行列,形成了一批国内外驰名的绿色食品品牌,能够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情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效果显著,省外销售市场不断扩大,2012 年,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470 亿元,同比增长54.8%,创历史最高。国内外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点已发展到了1500 多家,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等沿海发达城市为重点,辐射全国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 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2013 年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已被确定为“绿色食品市场品牌年”,加强品牌培育力度。举办农交会、绿博会和哈洽会等展销活动拓展销售网络,在第24 届哈洽会上,绿色食品签订24个合作项目,约31.5 亿元。同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也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构建网络营销平台以提升销量和影响力。

(四)绿色食品监管情况

为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并推广实施《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手册》,覆盖率已达60%,对绿色食品基地的生产资料实行全程监管,“三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居全国之首。为扩大绿色食品监管范围,对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的监管由省会向地市推进,又建立绿色食品标志“固定监察点”制度,不断完善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要明确重点,科学规划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种近1300 个,有蔬菜、水果、粮食、水产、畜禽蛋奶等14 类,其中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超过半数以上,而畜禽类和水产类占比较小,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还有一些日常消费量大的食物没有认证产品,这种产品结构不合理,部分是由于陈旧的生产观念造成的,人们存在生产的盲目性,跟风种植,导致部分地区只发展一种产业,虽然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存在差异。另外,绿色食品养殖基地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也是原因之一,畜牧业产值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总产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畜牧水产、粮食和蔬菜等作为重点来发展,根据地区特点和现有分布状况,科学的规划区域,使生产布局合理化,专业化,规模化。

(二)营销体系不健全,要不断完善以增加销售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有显著的生产优势,但在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首先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没有被充分唤起,虽然市场潜力大,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购买行为。应该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普及绿色食品的知识,通过广告进行宣传,让绿色食品成为人们的饮食新目标。其次是绿色食品产销脱节,绿色食品由于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大部分被种植在边远地区,而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远距离造成了信息流、资金流的不畅,生产企业与营销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致产供销的通道受阻。应该建立一级中心批发市场和区域批发市场,并且加快网络建设以保障信息流畅通,加强产销协作促进销售。再次,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竞争力不强,导致外贸出口量小,额度少,制约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应该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要加大力度以提升产品品质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浅析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农产品

中图分类号: F45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4.006

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在1990年拉开了序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立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朝阳产业,打造了一个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

近几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企业认证积极性高,获证企业及产品较前几年有所增加。绿色食品企业中有部分国家级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但也不难看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道路比较艰难。企业应该把绿色食品产品优势和资源优势很好地转变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获得良好而持久的经济效益。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部分企业规模小,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形成品牌化,经营理念滞后,个别绿色食品企业获证后便销声匿迹了,退出了绿色食品的舞台。还有的企业存在包装标识不规范,未标注企业信息码、使用过期编号等问题,企业自律意识差。

企业经营的好与坏,关乎一方经济的发展。实际上目前部分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困境,既有大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有自身存在的问题。那么,绿色食品产业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怎样才能开创美好的前景,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实施标准化生产,是绿色食品产业长远发展的技术支撑

绿色食品创建了一整套符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构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标准体系,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升我国优质农产品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绿色食品的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从“田间到餐桌”整个环节都要依据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坚持产地有监测、过程有控制、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等一系列标准体系。绿色食品企业要严格遵循标准化生产,做好关键控制点的监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良性发展,进而推动农业标准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 加强行业自律,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

绿色食品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全社会的支持,离不开公众的认可,更离不开自身的诚实守信。诚信是企业经营的一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无形推动力,依靠诚信经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进而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企业是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增强绿色食品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律意识,诚信经营。做好企业,才能做好产品。绿色食品企业要保护好原料基地的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规范使用标志、保障消费安全,讲诚信、讲责任、自觉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同时按照监管部门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记录,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在响应政府导向、服务消费者、发展自我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使企业在绿色食品发展的道路上立于不败之地。

3 落实监管制度,是绿色食品产业规范发展的重要措施

绿色食品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通过有效落实企业年检、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公告通报等五项监管制度,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年检是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考核及评定,使绿色食品企业达到或超过认证时的水平,规范生产,加强对产品质量和标志使用的监督管理;抽检是对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采取监督性抽查检验,是绿色食品证后监管的一项刚性化手段;市场监察是加强绿色食品标志使用的市场监督管理,规范企业用标,打击假冒行为,维护绿色食品的公信力,对市场上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同时通过质量安全预警、公告通报等制度的实施,使绿色食品企业发展更加规范。

4 积极做好宣传,是绿色食品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绿色食品符合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代表着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发展方向。质量保证是基础,品牌宣传是关键。政府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地宣传,使绿色食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消费者的信赖。企业更应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展示展销来宣传自己的产品。特别是年度一次的绿色食品博览会,是全国性绿色食品集中展示和贸易洽谈的大型活动,已成为国内绿色食品产业专业性最强、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绿色食品贸易盛会,绿博会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企业风采、展销特色产品的平台。只有走出去,才能被认知认可,才能开阔视野,使我省的绿色农产品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真正实现吉林绿色食品的品牌价值。

5 加大扶持力度,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绿色食品已经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农业品牌化,以品牌化带动着农业标准化,以标准化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策的倾斜和项目资金的扶持。我省个别绿色食品企业昙花一现虽然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与多年来没有任何政策支持有关。借鉴黑龙江、山东、江苏等省的做法,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扶持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了,必然会带动一方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征集2014年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项目的通知》(吉世农办函[2014]12号),对获证产品予以补助,这犹如一股春风,让绿色食品企业看到了机遇。相信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绿色食品企业的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绿色食品产业也一定会发展成为我省未来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4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绿色食品办公室,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1年8月2日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为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大指导服务,加强产业监管,加快体系建设,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监管有效加强,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开创了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新局面。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38家,认证产品总数1260个,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达176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88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和企业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7%和267%,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按照“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监管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平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由“十五”末位居全国第21位跃升至第5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 的增长点,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发展机遇: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正处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的决策和部署,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工作上有水平、作风上过得硬的绿色食品管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安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食品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工作先进省份,为“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我省绿色食品工作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解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艰巨,监管队伍有待加强,监管方式有待创新;三是绿色 食品品牌宣传落后于产业发展现状,绿色食品市场拓展力度仍显不足。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立足点,稳健发展,强化监管,提升品牌,为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目标任务:到2015年,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产品总数达到18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2600万亩;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重点推进一批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至“十二五”末,实现绿色食品年产量850万吨,年产值46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2%和260%,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比重逐年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监管,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发展原则:认证与监管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证 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名特优产品,优先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先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四、规划布局

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点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组织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把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1、皖江城市带、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及合肥省会经济圈

建设沿江、江淮之间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芜湖、安庆、池州、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大米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 品油料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滁州、芜湖、安庆、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油料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巢湖、滁州、淮南、六安等市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江淮和大别山区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安庆、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六安等市大型湖、库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

建设沿江、沿淮和巢湖流域绿色食品畜禽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畜禽蛋奶产品,重点发展宣城、巢湖、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禽、蛋产品生产及合肥、淮南、马鞍山、滁州等市城郊绿色食品乳品加工。

2、沿淮、淮北区域

建设绿色食品小麦(面粉)产业带,重点发展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滁州等市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绿色食品果品产业带,重点发展蚌埠、宿州、淮北等市绿色食品酥梨、苹果、石榴、黄桃、葡萄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亳州、淮北、蚌埠等市绿色食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 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畜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市牛、羊肉生产及加工产品。

3、皖南、皖西山区

建设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安庆、池州、六安等市绿色食品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土特产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山区土特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二)重点开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规范、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并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重点打造粮食及制品、油料及制品、畜禽肉蛋奶制品、水产品、名优茶、果蔬、山特产、酿酒制品等八大绿色食品精品产业,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产品精品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粮食及制品产业:以水稻和小麦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小麦700万亩。

2、绿色食品油料及制品产业:以油菜、花生、芝麻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500万亩,花生面积180万亩,芝麻面积80万亩。

3、绿色食品畜禽蛋奶制品产业:以牛、羊、禽、蛋产品为重点,乳制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肉禽蛋奶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总量。

4、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以名优鱼、虾、蟹开发为重点,力争产量占全省水产品产量15%以上。

5、绿色食品名优茶产业:规模10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60%以上。

6、绿色食品果蔬产业:蔬菜产品开发以食用菌、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50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水果基地30万亩。

7、绿色食品山特产产业:以山核桃、竹笋、板栗、葛粉、苔干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50万亩。

8、绿色食品酿酒制品产业:原料种植面积300万亩,白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意义,采取综合举措,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快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已建成基地的监督管理,巩固、提高基地运行质量,通过实施基地监督、检查,在标准推广应用、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基地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建设内容,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强化产业监管,提升绿色食品质量水平。各地要把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并采取积极的产业监管措施,切实加强证后监管,作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各项监管制度,构建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要按照“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企业检查、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等监管措施,督促绿色食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突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加大打击假冒产品和纠正不规范用标行为的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三)加强体系建设,充实稳定工作队伍。各地要健全和完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力量,在工作条件、业务经费方面予以保证,巩固和加强绿色食品工作队伍,发挥体系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扩大宣传推介,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与市场培育,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探索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同时,精心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及各类专业展会,宣传、展示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发展成果,培育市场,促进贸易,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健康发展的局面。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措施,加快建立绿色食品企业诚信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坚持绿色食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深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监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制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绿色食品监管员、每个绿色食品企业有绿色食品内检员的管理目标,并通过加大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基层队伍和企业核心业务骨 干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

(六)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层次。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资源和产品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建设,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食品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创建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层次。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5

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在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指导下,坚持绿色发展,也是对传统发展的一次反思、一次扬弃、一次自我完善。

一、绿色发展是当今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重大创新

所谓绿色发展,就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被称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

(一)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的潮流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再思考。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走出谷底,美国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提高国债上限,以邻为壑,绑架世界,欧洲经济动荡。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的危险,我国物价上涨问题也让人担心通胀的到来。这些都说明,世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逐步累积,发展理念需要更新,发展引擎需要调整,绿色发展顺势而生,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成为全人类的共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提出了“绿色新政”的概念,并将“绿色新政”比作“罗斯福新政”,旨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报告,呼吁各国实施绿色新政,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欧盟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美国政府划拨677亿美元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交通:韩国政府提出“绿色增长”国家战略,计划在绿色经济领域投资50万亿韩元;日本将争取在2015年之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到100万亿日元。我国已逐渐将绿色发展提高到国家发展的轨道上来。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上发表了《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2011年9月6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的致辞,都对绿色发展作出了新的阐述,赋予了新的内涵。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克服金融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流声音和重要途径。

(二)绿色发展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一场革命

传统发展模式是以无节制地利用资源为基本前提,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增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发展模式。它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形成的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曾一度被尊奉为社会发展的范型而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效仿。资源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的矛盾日益加剧,资源约束越来越成为传统发展模式不可逾越的障碍和鸿沟,也无数次地让人类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和陷阱。欧洲两次工业革命,付出了极大的生态代价,几乎摧毁了欧洲文明。18世纪初,英国的森林覆盖率是80%。工业革命后下降到4%。用了120年的时间才恢复到12%。19世纪之前,泰晤士河还是河水清澈。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和两岸人口的激增,河水迅速变得污浊不堪,水质严重恶化。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沉船事件的640名遇难者,大多数是因河水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将近40万亿,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但资源与环境的约束也日益加大。我国资源总量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非常低,水资源、耕地人均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43%,石油、天然气人均储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目前,我国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已达55,2%,超过了美国(53,5%),这种对进口原油的过度依赖,被业界称为“石油魔咒”: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虽然出现下降,但仍接近60%重要有色金属矿产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铜原料约65%、铝原料约55%、铅锌原料约30%以上依靠进口,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印度与韩国的2倍。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由于生态下境遭到破坏,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迄今为止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我国的地表水、土地污染比较严重,内陆湖泊几乎没有不被污染的。仅仅在治理滇池污染上,就已经花了10多年的时间,花费了人民币100多亿元,至今还没有彻底解决,“十二五”将投入420亿元进行治理。太湖治理已经累计投入800多亿元,形势仍不容乐观。人类是聪明的,创造了文明与进步;人类也是愚昧的,在发展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灾难。要跳出这种“怪圈”,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绿色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前苏联的巴库曾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油田,20世纪初石油产量几乎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一直以“石油城”而闻名于世。但随着石油储量的日益衰减,巴库生产形势急转直下,直接导致了城市的衰败,后来大量人口移民,被称为“矿竭城衰”的典型。德国的鲁尔区是一个老工业区,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由于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创新,以新技术革命促进结构提升,保持了较强的生命力,经济持续发展,成为老工业区持续发展的典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鸡西因煤而立、因煤而兴,长期以来的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导、结构单一的产业格局,这种“资源依赖症’:产生的“挤出效应”,制约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弱化了技术创新,固化了发展路径,一旦资源枯竭必将陷入经济困境,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资源诅咒”。过多地依赖要素和资源投入以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给鸡西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全市采煤沉陷区面积达192平方公里,堆存煤矸石近1亿吨。并且以每年850万吨左右的速度增加,不仅占用了土地,而且污染了环境。

全市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烟尘3,6万吨、氮氧化物3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空气质量居全省中下游。中俄界湖兴凯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小兴凯湖呈现出富营养化趋势,已经到了不保护、不治理不行的程度。我们给全国、全省带来了光和热。却污染了我们自己。严峻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鸡西高高举起绿色发展的旗帜

鸡西的发展思路清晰,旗帜鲜明,就是高举绿色发展的大旗,用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全市的发展。我到鸡西工作今天是第69天。来到鸡西后,看到鸡西的条件,看到鸡西的资源,看到鸡西的山水,看到可爱的鸡西人民,我有一种感慨,就是鸡西的发展不应该是现在这样;有一种冲动,就是带领四大班子和全市人民大干一场,彻底改变鸡西的面貌;有一个目标,就是把鸡西建设成为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

经过调研。在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我们提出了鸡西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提出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转型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提出鸡西要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三个统筹”:统筹发展和保护的关系,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统筹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关系:“四个着力”:着力加快经济转型,着力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个目标”:把鸡西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0亿元,招商引资累计完成12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得到改善。

所谓绿色矿区,就是坚持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贯穿鸡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由粗做情、由大变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做好石墨这篇大文章,努力把鸡西打造成“中国石墨产业之都”。进一步打破资源依赖症,调整结构,提振产业,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所谓生态城市,就是既要发展也要保护,既要生产也要生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加强兴凯湖的保护,努力把兴凯湖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湖,加强中俄合作、促进中俄友好的友谊之湖,湖水浩瀚、碧波万顷、水鸟翔集、锦鳞游泳的大美之湖。加强珍宝岛湿地和乌苏里江的保护,加快主城区的绿化,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的力度,积极推进沉陷区和压矿区的生态恢复。建设“百湖之城”,打造一批水库,打造一批人工湖泊,为鸡西的百年发展留下洁净的水源。

所谓宜居家园,就是打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我们的发展。既要看GDP、税收,也要看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既要看经济发展,也要看改善民生;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推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平安鸡西、和谐鸡西、幸福鸡西。

鸡西绿色发展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绿色意识、绿色理念、绿色行动已经成为鸡西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始终贯穿并具体落实于鸡西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鸡西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战略、发展的格局,无不渗透着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理念:无不渗透着对社会、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无不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思想。

三、绿色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行动

绿色发展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共同的义务、共同的使命,是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的基础、其同发展的舞台,在绿色发展的大旗下,我们的合作意愿是真诚的,合作领域是广阔的,合作空间是无限的,合作潜力是巨大的,合作前景是美好的。鸡西是一个矿区城市,但那是历史。我们下一步无论是煤化工方面、煤焦油方面、烯烃方面还是石墨深加工方面,都要在保护中发展,如果达不到绿色发展的门槛,达不到环保标准,项目是不能批的,不能立的,不能报的,也是不能干的。现在,已经有一大批战略投资者扎根鸡西这片沃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座的沈煤集团、天源公司、深圳宝安集团、北京汽车集团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鸡西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贡献了力量,丰富了内涵,他们是鸡西绿色发展的倡导者、参与者、践行者。也有一批战略投资者,像四川通德集团、广州证券公司等,已经踏上鸡西这片热土,正在谋划合作发展的蓝图。还有更多的战略投资者,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地区,始终关注着鸡西,始终支持着鸡西,始终在为鸡西的发展鼓与呼,我们也真诚地期待大家参与到鸡西绿色发展的大潮中来,共同在绿色发展的舞台上谱写新的篇章。

政府和企业是水和鱼的关系,是须臾不可分离的合作伙伴。我们将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政策、最好的服务与投资者精诚合作。在合作领域上,坚持非禁即人,欢迎大家投资鸡西的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开发、水利建设、边贸发展、旅游发展、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在合作方式上,丰富多彩,灵活多样,BOT、BT、TOT,一切以有利于企业发展为考量:在合作态度上。我们坚持“投资者是上帝、引资者是功臣、服务者是模范、破坏者是罪人”,投资者的社会地位应该是最高的,投资者的待遇应该是最好的,投资者的困难是应该优先解决的,投资者的利益是应该切实维护的;在合作理念上,坚持先予后取,鸡西发展的根基在企业。兴市必先兴企,要放水养鱼,让投资者先富起来,让企业先发展壮大起来,以企业的富裕带动地方的富裕,以企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的发展,以企业美好的未来构筑鸡西的美好未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肩负起绿色发展的使命,担负起绿色发展的责任,共同倡导并实践绿色发展。要让绿色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让绿色发展的号角更加嘹亮,让绿色发展的文章写在鸡西的大地上,让子孙后代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绿色食品行业发展前景 篇6

一、绿色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事业是结合我国国情发展起来的。尽管我国的绿色食品与国外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都拥有一个共性,即在食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它化学物质的使用,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保护资源和环境。但在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管理上,并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有机食品、生态食品和自然食品的模式,而是在参考其相关技术、标准及管理方式的基础一,结合我国的国情,选择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从概念的提出、体制的建立,到产品进入市场,走进城乡人民生活,直至登上国际舞台,已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机构日趋完善,一支具有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对绿色食品事业有着很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干部队伍已初步形成。绿色食品标准建设已成体系,标志管理已步入规范;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初具规模。我国绿色有机食品事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十几年来取得的成就,不仅为绿色有机食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我国绿色食品事业中长期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二、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应注意的问题

1、从农产品的源头有效遏制污染源

在法规上对农药等做出禁止和限制使用的规定,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从保护农田的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安全出发,积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做好病虫预测预报,引导农户科学防治虫害,并严格控制农药和科学合施肥。

2.、以抓农业标准化为主攻方向,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示范重点是建立国家、产业、出口基地、加工企业和菜农四级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引进现代检测设备和技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出口检测中心;产业组织建立农产品出口质量追溯体系,以及时查找问题;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和iso14002环境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可以以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强化导向,带动全国种植业等各行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并使各产业、各环节在标准化进程中实现有机衔接,将农业标准化水平推上一个新的阶段。同时,有关部门应加强与进口国的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通过合作或国外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到我国开展认证业务,使我国的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3、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种

要在国内外有机食品的技术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有机农业生产的技术难点,推广现有成熟技术,完善有机食品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推广新技

术、新产品、高效无残留农药和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农产品的品种上,应积极选择抗病性强,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种。

4、改变经营模式

应改变农产品出口中散兵游击式的经营方式。大力推行集团式的大规模、统一经营管理的方式,建立外向型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出口基地,在生产、加工、出口等环节上统一执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标准,发挥集团经营的优势,统一出口价格,争创知名品牌。

5、各地绿色食品专卖店现状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7

1 绿色食品产业特殊优势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所在地,与全省各地一样,都重视绿色食品生产。目前不论是加工企业数量、产品认证数量、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和产品销售数量,均是全省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较,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应把握好发挥特殊优势[3,4,5,6,7,8]。

1.1 中心城市优势

哈尔滨市总人口987.3万,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473.8万市区人口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高消费市场。哈尔滨市拥有较发达的铁路、公路和空运优势,有利于绿色食品销往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哈尔滨市俄罗斯风情、冬季冰雪节和夏季音乐会等特色旅游观光,对拉动绿色食品外销都有积极推动作用。省、市政府每年举办的“中俄博览会”等,也可使哈尔滨市受益。

1.2 科技支撑优势

与全省13个市地相比较,哈尔滨市有较完善的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主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能得到市政府支持。另外,黑龙江省和省属大专院校和涉农科研单位大部分集中在哈尔滨市,其科研成果有利于在哈尔滨市转化。绿色食品生产的产加销各个环节,科技和人才均具有优势,这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的最可靠保障。

1.3 发展基础优势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研究绿色食品较早和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已创造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如以长粒香特色品种为主要特征,全国最好的“五常大米”区域品牌;以科研与企业紧密结合,东金集团开发生产鲜食玉米;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带动生产基地建设的双城雀巢奶粉等。这些好典型都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4 多样生态优势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平原、丘陵、山地、湿地和水面共存,全省划分的6条积温带,市境内有5条。丰富的生态资源类型,孕育着农业的多样性。在农业由“数量生产向质量效益”转型新时期,以大食物和大农业理念,多途径开发绿色食品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打造各类特色的“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乃至全县(市)的大产业,更具有自然生态优势。

由此看出,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还有继续加快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科技支撑潜力。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不仅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还将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黑龙江省虽然是较好的地区,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较,还需要有清醒认识。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再采取相应发展对策[9,10,11]。

2.1 加工企业数量少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黑龙江省粮油作物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最多,占全国的38.8%。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产品数量与山东和江苏等省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绿色食品只生产优良原料,销售“原字号”产品,附加值较低,只有进一步精深加工,生产终极消费食品,才能大幅度增值目标。哈尔滨市与全省各地一样,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精加工率还较低。2015年,哈尔滨市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95%左右,目前虽有一些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好典型,但对外销售原字号产品,甚至卖粮靠国家的基本现状尚未彻底改变。企业是产品营销的主体,但很多企业对绿色食品市场营销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表中数据来自中国绿色食品网站。The data in the table was from China Green Food web.

2.2 加工领域较单一

据2015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发布的新增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资料,哈尔滨市共新增48家企业和114个产品。其中粮食加工企业39家,占企业总数81.3%,大米加工企业30家,占粮食加工企业76.9%;粮食加工产品83个,占加工产品总数72.8%,大米加工产品58个,占粮食加工产品69.9%。可见哈尔滨绿色食品主要是集中在粮食加工,特别是大米加工领域,占全省比例也显著偏高(见表2)。稻谷脱壳、去皮即为大米,属于简单初加工。哈尔滨市更需要关注其它农产品精深加工。如食用玉米、食用豆制品、蔬菜和养殖业加工等。玉米是哈尔滨市种植面积最多的作物,但食用玉米精深加工只是刚刚起步,在全国几乎没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这也说明需要用“大食物”发展理念,拓宽绿色食品加工领域和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第一批认证统计资料。The first certification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China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2015.

2.3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分布发展很不平衡。表现为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区附近区域和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工业园区内。即使是区位偏远的木兰、通河、巴彦和依兰等县政府所在地,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数量也较少。大部分乡镇村仍然是以单纯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产品销售原字号比重较大,很多乡村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以加工产业为特征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还很少。绿色食品加工增值的潜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单纯依靠种养业,致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县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较低,区域间差异也较大(见表3)。特别是乡镇村政府大部分没有独立自主的财政收入,人们创业积极性还不高。以地产绿色食品产业化为特征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循环经济还有待全面平衡发展。

表中数据来自2015年黑龙江统计年鉴。The data in the table was from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2015.

2.4 知名品牌数量少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出产品的知名品牌。品牌不同于商标,品牌是社会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特色的认可程度,知名品牌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是工业产品需要打造知名品牌,农产品也需要打造知名品牌。日本的神户肥牛和哈尔滨市五常大米是知名品牌,卖遍全国和大量出口的山东省金乡大蒜、重庆涪陵榨菜是知名品牌。从调查结果看,哈尔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数量还很少。需要注意的是,建设优良的原料生产基地,只是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的基础,特色原料生产和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有效的产品营销,都是打造知名品牌的重要环节。“好酒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新形势。特别是需要积极策划和采取有效措施,谋划打造更多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3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涉及农民原料生产、企业精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农工贸诸多领域,又需要打造出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在保持优良生产环境,生产优质原料的基础上,相关各个环节同步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12,13,14,15,16]。

3.1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3.1.1 整合领导管理机构

绿色食品涉及农业、工业、商贸、质检、金融、物流和税务等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间需要协同努力,才能到达加快发展效果。有必要成立统一领导的联合办公机构,并组成专门的发展研究队伍,统一制定发展规划,跟踪生产发展调查研究,定期开会研究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相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稳步持续发展。

3.1.2 创新培训体制机制

结合国家职业农民和创业培训等,有针对性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相关各个环节的科技培训工作。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增加,培训对象和内容主要应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转变。做到针对问题培训和引导发展培训,达到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效果。

3.1.3 鼓励发展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和大中企业各具优势,除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外,更需要大力提倡创办小微企业。特别是应提倡农业合作社发展产品加工,生产小而精的终极消费品,打造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区域平衡发展。鼓励全民创业,简化创办企业手续,降低准入门槛,以及提倡不违法创业原则,才能实现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3.1.4 发挥项目引导功能

目前国家出台了“用大食物理念”全面开发国土资源和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方针政策,国家和市政府也拿出资金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发展小微企业[17,18]。需要重视的是这些资金投入应多做有效论证,确保投资建设示范解决瓶颈问题,起到带动生产结构调整和促进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的效果,达到提高政府投资作用和效率的目的。

3.2 做大做强加工企业

3.2.1 拓宽产品加工领域

哈尔滨市主粮作物均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哈尔滨位于中国玉米带北端,最适宜发展食用玉米系列产品;以豆粕食用化为突破口,推动榨油和豆制食品加工发展大豆;粘稻米、稻米粉和粘米粉制品也可能发展成产业基地;秋菜加工也可能发展成大产业。其它杂粮、经济作物、小浆果类、林区产品、畜牧养殖和冷水鱼类等,均应找准产业化的要点发展产业化。

3.2.2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品牌是市场概念。绿色和有机是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是真正意义的品牌。打绿色牌,还必须走特色路。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特色系列产品,确定内涵丰富的商标,保持特色品质的稳定性,稳定供应商品和策划宣传等有利于打造知名品牌。过度包装不利于打造知名品牌。评选县、市级知名品牌,有利于增强品牌意识,推动打造更大的知名品牌。

3.2.3 重视冬季产品加工

哈尔滨市夏季时间短,单季生产,农产品集中收获不利于加工,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做好原料和产品保鲜存储。而冬季寒冷漫长,可以降低存储和运输保鲜成本,有利于通过冷链物流销售产品。夏秋存储原料,冬季再精深加工,哈尔滨市小浆果、秋菜、山产品和鲜食粮食类,通过速冻、保鲜和腌制等技术发展生产均有较大潜力。

3.2.4 研企结合技术创新

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一般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应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哈尔滨市属地各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产品研发和生产优势,向科技型企业转变。需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益共享新机制,实现科研和企业同步发展。达到加工企业产品适应市场创新和打造知名品牌的目的。

3.3 重视产品物流营销

哈尔滨市农业属于典型的商品生产,又位于全国消费市场的边缘,在目前全国大多数农产品产能过剩情况下,如何实现顺利销售产品,是制约绿色食品发展的瓶颈问题[19,20,21,22,23,24,25,26]。哈尔滨市绿色食品销售首先应重视获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可,然后再针对国内外大市场外销产品。

3.3.1 绿色食品基本特点

一般绿色食品都有体积大和重量大特点,运输需要避免包装破碎和其它污染,特别是需要降低运输成本和储藏保鲜。为此,绿色食品远距离大量运输,只能依靠汽车和火车等,国际上甚至使用船运。总之,“互联网+绿色食品销售”在营销过程中主要还是起到相关环节的信息沟通和邮寄小量样品作用,大量销售绿色食品还需要建立可靠的运输渠道。

3.3.2 定位主要销售市场

要优先做好本地小城镇和哈尔滨市区销售市场。其次是发挥哈尔滨品牌优势,面向全省各地销售。三是找准全国产品不足和空白市场。四是针对我国南方环境污染地区,找准特殊区域消费市场。五是开拓国外高消费大市场。总之,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大企业销售主要目标,要找准高消费地区和人群,尽可能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3.3 避免进入零售误区

绿色食品需要大群体稳定长期消费才能不断扩大市场。这只有通过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才能实现。零售是产品营销链的终端,指各类商店等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一个零售点销售半径很小,销售人群数量有限。一般企业不宜投入大量资金建营销店,而要把握好建立稳定的批发和运输关键环节,再通过销区众多的零售商,实现把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目标。

3.3.4区别远近距离营销

加工企业距销售地较近,企业可直接运送产品;距销售地较远,应借助物流运输体系,如我国南方和国外等。不论距离远近都要重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产品营销链。

(1)近距离营销。企业应重视建设运输队伍,逐步取消市场批发环节,向超市购物中心、粮油农贸市场和宅配服务公司直接供货转变。形成“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和“农配对接”营销模式。既可以缩短产品存储时间和降低营销成本,又有利于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还应重视向大酒店、大专院校、大企业和各类大食堂等消费集团直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

(2)远距离营销。我国东北均属于商品农业,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只有往关内,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远距离营销应重视走与现有的大型农贸公司等现有运输体系“嫁接营销”的发展道路。再通过当地的营销网络实现“农超”“农贸”“农配”和“消费集团”对接。其次是重视在主销区设产品存储批发中心,确保向当地销售体系稳定供应产品。三是探索与邮局系统共同建立营销体系。另外,还应重视争取企业直接出口权,开拓国际市场。

4 结语

哈尔滨市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特殊优势。国家调整农业结构和黑龙江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使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以大食物理念拓宽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用工业生产理念发展地产资源加工业,针对国内外高消费大市场建设电商和物流营销体系,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会走上加快发展的道路。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工商部门协同工作,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绿色食品产业对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实现“居民生产增收,政府财政增税,剩余劳力就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全面平衡发展,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了加快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采用生产调查与先进典型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市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现状。研究指出了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生态多样性、科技支撑、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优势,存在加工企业数量较少,生产领域单一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以大食物理念拓宽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用工业生产理念发展地产资源加工业和针对国内外高消费大市场建设电商和物流营销体系等发展对策建议。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篇8

关键词:城市转型;绿色食品;发展前景;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09-1

2014 年是抚顺市实施城市转型的第一年。抚顺市将全面启动消费主导型城市建设,以全面扩大和提升城市消费需求为主线,努力构建具有抚顺特色的消费框架体系。实施旅游名城战略,确立大旅游、大产业发展理念,打造知名品牌。抚顺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将倾力建设美丽抚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更加积极地改善环境。深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借着城市转型的东风,发展现有绿色食品产业。

1 城市转型前,绿色食品产业状况及存在问题

2013年底,全市累计认证绿色食品企业13家,产品20个,面积7.3万亩,产量6.4万吨。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绿色食品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2013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7696家,产品总数达到19076个,而抚顺市相关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壮大抚顺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增加抚顺市绿色食品数量,扩大抚顺市绿色食品规模迫在眉睫。

1.2 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尚未完善

各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人员少、经费不足。县级检测中心只能开展速测工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蔬菜、水果、食用菌定量检测还没有通过计量认证,定量检测只能委托部级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时效性差。

1.3 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管理很不规范

大部分合作社尚处于分散生产状态,不能保证生产基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特别是生产纪录情况很不规范或没有生产纪录。同时,没有按照《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检测。

1.4 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

抚顺市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仍不健全,主要表现为:一是部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认证后,放松了在提高产品质量和加强管理方面的监督,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提高。二是抚顺市对认证的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过程全程检查监督和产品质量的长期检查监督力度不够。三是不能严格的按照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加工。

2城市转型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前景好

2.1 城市转型,青山、绿色、蓝天工程,自然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本条件。倾力建设美丽抚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更加积极地改善环境。深入推进青山、绿水、蓝天工程,让抚顺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

2.2 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消费者多了,社会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均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受到广泛的欢迎。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调查表明,79%~84%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也愿意购买绿色食品。城市转型,大力发展旅游业,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游客的青睐。

2.3 城市转型,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贸易环境适合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抚顺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在这种形势下,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自主品牌,把绿色产业做向国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3 城市转型中,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策略

3.1制定相关政策,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不断创造产业发展条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绿色食品与新时期“三农”工作紧密结合,融入创建抚顺市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中去。同时,要联系本地实际,争取将绿色食品纳入标准化生产补贴范围。

3.2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开发绿色食品种苗,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培育和选育优质、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农作物、畜牧、水产业的新品种。从而减少农药、兽药、鱼药的使用,同时开发绿色食品生产的肥料、农药、饲料等,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3.3开展基地建设,做大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绿色食品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通过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有力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4创建自主品牌,做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通过加强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创建自主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把标准化与品牌化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化解决质量安全问题,通过品牌化,体现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实现优质优价。绿色食品有了自己的品牌外衣,才能更好的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

3.5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做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加强市(县)监管机构,加强条件保障和人员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强化市(县)质检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立足绿色食品品牌的公信力,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证后监管。

上一篇:人力12-2优良学风班级材料下一篇:矿山开采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