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2024-10-1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共12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1

绿色食品产业是黑龙江省“十大重点产业”之一, 省委书记王宪魁提出, 要将绿色食品产业打造成黑龙江省第一大支柱产业, 省长陆昊多次系统部署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未来一个时期,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面对新形势, 如何发挥科技力量, 支撑和引领绿色食品产业沿着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前行, 是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全国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 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参考,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 绿色食品基本概念

绿色食品 (Green food) , 即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 是指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 并经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 准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型的食品。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绿色食品标准分为AA级和A级两个技术等级。

2 国外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述

国外绿色食品自提出至今已有70多年时间,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思想萌芽阶段 (20世纪初———1945年) , 主要是有关专家和学者对传统农业的挖掘和再认识。第二阶段:研究试验阶段 (1945———1972年) , 以美国罗代尔有机农场的建立为标志。这一时期,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非常少, 缺乏市场需求拉动,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第三阶段:奠定基础阶段 (1972——1990年) , 以1972年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在法国成立为标志, 产业影响和规模逐步扩大, 但发展仍比较缓慢。第四阶段:加快发展阶段 (1990年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全球的共同响应, 可持续农业的地位得以确立, 生产绿色食品作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 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无论是在规模、速度还是在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3 我国及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从1990年5月15日, 中国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 20多年来, 总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阶段 (1990-1993年) 。1990年, 绿色食品工程在农垦系统正式实施, 此后三年, 完成了一系列基础建设工作, 主要包括:设立专门机构、建立质量监测系统、制订技术标准、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标志进行商标注册、加入“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组织。第二阶段:向全社会推进的加速发展阶段 (1994———1996年) 。呈现出五个特点:一是产品数量连续两年高增长。二是农业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三是产量增长超过产品个数增长。四是产品结构趋向居民日常消费结构。五是县域开发逐步展开。第三阶段:向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推进阶段 (1997年以来) 。政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消费者开始认知、媒体加大宣传、市场环境越来越好、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产品开发规模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层次逐步提高, 绿色食品与国际接轨工作也迅速启动。

3.1 总体情况分析

每年认证产品和企业数量看, 近两年呈现明显上升趋势, 当年认证企业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 当年认证产品数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9%。企业总数、产品总数、年销售额、出口额、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较2012年以前, 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可以看出, 近两年, 绿色食品产业引起各地政府及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市场热度迅速提升。2014年,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总产值2 030亿元;实物总量3 650万吨, 约占全国的1/5;开发认证产品达到14大类2 000多种, 已形成了绿色玉米、大豆、水稻、杂粮、山产品等8大类产品生产加工体系。目前, 全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7 209万亩, 约占全国的1/5。其中, 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0个、面积5 905万亩, 约占全国总面积1/2;绿色 (有机) 食品原料产量2 360万吨, 约占全国总量的1/6。绿色食品产业刚刚引起全国各省市重视, 我省应充分发挥资源、科技和政策等优势,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加快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 加速抢占全国市场。

3.2 主要产品与产量分析

统计数据看, 液体乳和乳制品的产品数和产量均呈现了大幅下降趋势, 2014年液体乳产品数量仅为2008年15.2%, 产量仅为2008年的8.5%;2014年乳制品产品数量仅为2008年的29.2%, 产量仅为2008年的14.6%。分析原因, 一方面, 三聚氰胺等一系列事件对国内乳品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国内对乳品行业绿色食品认定更加严格, 另一方面我国草场面积急剧减少, 很大程度影响了产品数量和产量, 此外, 国内对液体乳和乳制品消费需求不旺盛也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目前, 我省已发展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优质奶源基地和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 规模以上乳品加工企业64家, 占全国乳企总数的一成, 全国排名前十的乳品企业有七家在我省投资建厂, 为我省大力发展液体乳和乳制品绿色食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分析

数据显示, 近两年, 我国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总面积呈现上升趋势, 特别2014年, 涨幅达到34.3%。变化最大是草场面积, 增长了8倍多。

4 绿色食品企业总体情况分析

4.1 各地区企业和产品数量比较分析

2012年,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数468家, 排名全国第四位, 占全国6 862家企业总数的6.82%。产品数为1 171个, 排名全国第四位, 占全国17 125个产品总数的6.83%。山东、江苏、浙江等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省份绿色食品企业数量均超过我省。山东省绿色食品企业数和产品数均是我省的2倍多。

4.2 龙头企业分析

2012年,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国家级龙头企业数为32家, 占全国26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总数的12.26%。龙头企业产品数为161个, 占全国1 021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产品总数的15.76%。我省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数量仅次于山东, 排名全国第二位, 龙头企业产品数全国排名第一位。

2012年, 黑龙江绿色食品省级龙头企业数为88家, 占全国1 147家省级龙头企业数量的7.67%。产品数为275个, 占全国3 636个省级龙头企业产品数量的7.56%。另据2012年全省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上获得数据, 全省绿色食品企业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到68家, 中粮、雨润等10余家大型企业生产的产品认证为绿色食品, 我省龙头企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企业多、产品丰富, 为发挥龙头企业技术创新骨干作用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4.3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分析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以农民为主要成员, 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按照自愿、自立、互助原则组织起来, 在技术、资金、购买、销售、加工, 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和技术组织。2012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数仅为29家, 占全国总数1 183家的2.45%, 全国排名第11位, 排名第一的河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数量是我省的8倍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产品数为65个, 占全国总数2 675个的2.42%, 在全国排名都为第11位, 产品数量仅相当于河北省的7.6%。河北、山东、浙江、江苏依次排名全国前四位, 可以看出,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我省农民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 观念相对落后。

4.4 黑龙江省企业分析

近年来, 我省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数量省上升趋势, 政府一系列扶持措施效果明显, 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潜能逐步得到激发, 应继续保持相应的政策扶持,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技术创新, 加大产业项目倾斜力度, 加快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 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数量、扩大产业规模, 以形成在全国绝对领先地位。

5 对策建议

第一, 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政策扶持。对从事无公害、绿色 (有机) 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 优先推荐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 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和环保产业优惠政策。对无公害、绿色 (有机) 产品研发项目和产业化项目, 优先立项。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优先向科技部推荐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

第二,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园区建设。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科技示范园区, 加快培育一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根据区域原材料特色, 在相应区域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园区, 引导企业精细化发展, 形成绿色食品产业专业化、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格局, 全面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整体竞争实力。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2

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的指导和支持下,经过努力,先后培育、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产品,为发展全区高效种植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贡献。

回顾以往的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宣传地方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在2000年以前,由于我们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宣传不够,致使全区对该项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从宣传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入手,争取各级领导对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重视,坚定了广大群众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信心。

我区地处**省中南部,境内山低岗缓,川阔谷坦、沿河两岸土质肥沃。丰富的森林资源对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为人们营造了一个蓝天碧水的生态条件。区内无客水注入,境内又无污染型工业企业,这一切对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省农业环保检测部门对我区大气、水体和土壤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要求。

因此,区委、区政府从“十五”开始,就把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发展高效种植业的重要途径来抓,先后成立了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制定了区绿色食品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区编委于2001年正式批准成立了**区绿色食品办公室,专门负责组织、协调全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各项工作。

二、科学规划布局,分批推荐申报

在各级领导认识得到提高、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区绿办依据**区“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所确定的发展目标,按照先易后难、分批申报和成熟一个申报一个、逐步推进的原则,先后申报、认定、认证了一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

到目前为止,全区共认定了一个绿色水稻基地、**个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了*个绿色大米、*个绿色甜糯玉米和**个无公害蔬菜产品。几年来,基地无公害蔬菜总面积达****亩,绿色水稻面积****亩,绿色甜糯玉米产量达***吨。这些无公害、绿色品牌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加大监管力度,提升产品档次

我区自2001年申报、认证、认定全区第一个绿色水稻基地,第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以来,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基地及其产品的监督管理工作,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信誉和形象。

一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区绿办主动协调执法办、工商、公安、食品药品监督、技术监督等部门,从源头上严控假劣农资、高毒、长残留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禁用、限用农资流入基地,切实保护生产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合法权益。

二是我们切实加大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培训和指导力度。每年我们都结合冬春培训和各主要农时环节的技术现场会,对基地农户进行面对面的技术培训,并印发技术资料给每一个基地农户,使每个农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明白人。

三是加强对基地的监管力度。每个基地都成立了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组织,并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档案管理。我们还于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农业、牧业、水利等产品监督检验资源。编制了**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开展了部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其中无公害蔬菜市场质量检测、农药残留检测就进行了*次,抽样**余份,对促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对基地和产品的年检、审查工作。2001年以来,我们严格按照省、市绿办要求,对基地和产品及时进行年检和审查工作,对不能按规定时间年检,长时间拖延年检的产品及时进行了除名处理。

几年来,由于我们扎实、认真地狠抓了全区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今后,我们将在国家和省、市各级绿办的指导和扶持下,创造性地做好本区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全区绿色食品产业朝着快速、有序、协调方向发展,争取在不远的将来,使我区绿色食品产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让全区农民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3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做到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和市场准入。这会给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入WTO,会促使包括通辽市市场在内的国内本土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直接流动、配置。我市可以抢抓入世良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更多地借鉴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通辽市绿色食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使绿色和特色产业、产品优先抢占国内本土市场,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竞争力。二是可以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WTO在要求全面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同时,正在高筑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食品标志将是21世纪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通过非关税壁垒的优先通行证。我市农牧业只能借此入世之机,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上背水一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可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入WTO后,取消农产品出口配额或许可证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我们可以享受各成员国多边、稳定、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获得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规范渠道,改善出口环境,促进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扩大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我市农畜产品朝着外向型方向发展。四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将促使我市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农畜产品生产,扩大具有较强优势的绿色食品生产。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更加有效地配置全市农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农牧业产业结构。

利用好上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迎接好入世的挑战:一是入世后,我市农畜产品的加工价格和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入世后,国家进口关税降低,取消配额,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进军中国市场。价格上:我市粮食价格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会最大。我市除蔬菜行业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以外,其它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没有优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的每吨价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679、804、1161和1462元,而我国国内市场分别为1200、1250、1850和2150元,分别高出世界市场价格的76.7%、55.4%、59.3%和47%。但注有“绿标”的食品在国内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30%,在国际市场上可高出50—150%;质量上: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积压严重,质量难以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普通玉米质量尚可,但价格较高,专用玉米尚未发展起来。我市的各类肉制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猪、牛、羊肉类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平均低57%、84%、54%,但由于其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加工比重达60—70%,甚至90%。我市其它大部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食味、口感、整齐度、外观形状、成品率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如果我们按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发展绿色食品,逐步调整、规范并与之接轨,将会大大促进我市农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通辽市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加工品为主导的农业,是应对入世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挑战的重要选择。二是入世后,我市农民的增收和转岗将受到重要影响。入世后,在国外农产品强劲竞争优势的压力下。通辽“农业大市”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卖粮难”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收入也将受到极大制约。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压力必将增大,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转岗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大省黑龙江去年全省农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2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不足3%上升到9%。三是入世后,我市农产品进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据统计,去年全国肉类产品猪、牛、羊、禽肉出口仅仅分别为其总产量的3%、1%、3‰、3.5%,而其进口全部大于出口,净进口达79万吨(不含走私进口)。根本原因是我们肉制品的质量未与国际接轨,质量要求严格的国家不进口我们肉类。肉类产品今后出口,只能绿色适销才能走出国门。进口方面:入世后,我们利用关税配额调控进口的余地将减少;因缺少解决贸易纠纷的经验,将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将会更难;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距离,采用技术壁垒措施限制进口的手段也将很有限。出口方面:因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补贴,我市农畜产品出口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WTO成员国有权使用针对我国的保障措施,也将增加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关于“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条款,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已成为限制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四是入世后,“农业大市”的思想观念受震荡。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大市却囿于农业,规模不经济,长期追求的是单产、总产、讲产值,不问销售,缺乏对市场研究预测,形成单一的种植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单一的玉米种植,因而出现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市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和“一转三超两提高”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二、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与优势

通辽市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市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大气、水体、土壤三大自然资源基本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几乎没有受到过污染。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的一块“净土”。据绿色食品开发有关部门环境监测表明,通辽市绝大部分地区都符合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开发绿色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兼有草原、山区、平原、沙地的地形地貌,具有较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一些名特优农产品,素有“内蒙古粮仓”、“黄牛之乡”之称,尤其黄牛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有森林面积1400万亩,覆盖率20.89%。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每平方公里仅有50人,相当于南方地市的12%,空气清新纯净;全市有可利用草原300万公顷,耕地79万公顷,土壤有机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域面积8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生长着近千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近百种;通辽市地处西部大开发中的东部区,三面环向多座数百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通辽市有5条铁路辐射6个方向、4条国道和起降多个方向的中型客机,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这些都为我市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重构通辽经济新优势。二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造肥料、饲料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全球环境污染加重。人们对食物的安全、卫生、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而绿色食品以其安全无污染、优质富营养和利健康而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人们不仅仅要求食品“无病害”,即“放心菜”,“放心肉”,而且进一步要求“粮——豆——油”、“瓜——果——菜”、“肉——蛋——奶”,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安全、卫生、健康。国际上实施的食品卫生标准都以此绿色食品筑起“绿色壁垒”。90年代后,美国、日本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据预测,全球绿色食品贸易额将由现在的每年35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0亿美元,每年将以30%以上的递增速度增长。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组织保障。全市初步建立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果业、水产业、特色养殖业、牛产业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的各种作物基地面积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扩展到粮油、乳品、蔬菜、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5大类2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机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A级绿色食品17个、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个。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8个。另外,通辽市建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以指导企业的管理、生产、销售、策划人员和原料基地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管理、服务、监测、技术、推广、培训、初级认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明确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发展思路上,市里提出了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优先重点地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并具体提出建设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市、绿色农产品大市、农畜产品加工大市的目标。在政策保障上,市里陆续制定出台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的决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名牌产品评定实施方案、绿色食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禁止使用27种农药的规定等政策措施,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为入世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三、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要模式,走绿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的路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高起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逐步过度为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重点扶持精加工,建设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的三年内,力争A级绿色食品在全市大宗农产品中达到15%,在名优特产品中达到30%;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平均每年新增1个。绿色食品产值分别占全市农业总产值和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5%和20%,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0%,为此,建议市里采取如下对策:

(一)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基地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环节。一是抓好重点基地建设。通辽市绿色食品基地要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指导,优势优先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实现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区域化。集中智力、物力、财力,向规模较大、特色型重点基地倾斜。要确立开发重点,选准主导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建设绿色玉米基地25万亩、水稻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豆类基地25万亩、杂粮基地25万亩、油料基地15万亩、林果基地32万亩、山杏基地50万亩、沙棘基地125万亩、肉类产品20万吨、蛋奶5.5万吨、水产品340吨。突出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城市郊区优良奶牛业及鹅、鸭、兔等食草畜禽畜牧业生产基地。二是优化基地布局。要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在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基础优越的左中敖宝、花吐古拉、兴和、团结,开鲁辽河农场及库伦、扎旗、霍市的大部地区重点发展AA级(有机食品)基地。在开鲁、奈曼、科尔沁区部分区域、左中宝龙山、后旗金宝屯重点发展A级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加大基地科技投入。要加快高新技术在全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使用已经认证和推荐的绿色专用生产资料,确保基地绿色食品的质量。四是搞好基地示范工作。我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应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关键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示范户、村和基地三个层次的示范,探索经验,带动面上发展。要重点抓好开发早、潜力大、效益好的现有15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五是推进基地规模发展。要注重扩大全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小宗农产品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基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大旗、大乡、大村。

(二)办好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适应WTO规则的市场竞争主体。龙头企业是决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结构提档升级。要支持全市现有“绿”字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逐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开发新品种,实现绿色食品多样化、系列化。二是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全市要以粮油品、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主要是扶持发展科尔沁牛业、科尔沁乳业、绿太阳、维尔、万顺达、金锣、通粮集团、蒙古王、雪航、岳泰、源源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改造和产品销售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和扶持,促使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提升其产品绿色等级和规模;尚未生产绿色食品的要引导鼓励其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抓紧转向绿色食品生产。三是加快进步型小企业发展。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如:燕顺斋、科锡羊业、佳源肥料等企业要及时扶持。通过完善机制,提高绩效,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挂靠联等措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四是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围绕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拳头产品,以骨干、龙头和资产为核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外引内联,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较大型企业集团。五是处理好利益联结关系。全市龙头企业要通过合同契约、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销售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通辽市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一是品牌扶持。对通辽市已获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鼓励生产者争创名牌,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品牌整合。对质量相同,区位相近,自然条件相似的绿色食品进行品牌整合,每种产品可推出一两个品牌,其它的同类产品都可通过一定程序加盟使用。三是品牌宣传。围绕我市绿色食品的特点,通过商业广告、产品展销、“818”赛马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要创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绿色食品群体。四是品牌保护。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及时办理商标注册、产品原产地标识。用商标和产地标识保护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名牌的创立。五是品牌营销。全市农畜产品生产企业都要坚定树立名品意识,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密切跟踪和分析研究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和绿色壁垒,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加入全国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营销网络,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销网。六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按照严格标准,提高品质,跟进开发,配套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全市生物肥、生物农药、包装、储藏、保鲜、运销、市场开拓等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力度,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决定因素。通辽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程序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集中力量搞攻关。要针对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人才智力,联合攻关,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全市要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加工技術。二是搞好良种选、繁育。市有关部门和涉农站所要认真抓好作物、畜禽、水产品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培育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三是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市农产品企业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储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拳头名牌产品。要抓典型,在全市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食品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入先进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全市企业要在产品品种、质量、等级上下功夫,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按照国际绿色技术、环境、包装、卫生检疫要求争取加入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ISO9000、ISO14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五是搞好培训、考察、人才开发。要通过绿色食品技术、管理标准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到区内外科研单位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的办法,以及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本市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家作顾问或兼职等办法,吸引人才参与我市绿色食品开发。六是激活科技人员。要改革我市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积极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促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全市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通过开展融资入股、原料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投入比重,尽快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二是财政金融部门加强扶持力度。本着“欲取之、先予之”的原则,市政府和驻市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有关部门要调整现有农业资金投向,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有偿流动使用,重点用于骨干龙头项目和生产基地及种养大户建设。全市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投资以及支农周转金、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应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三是广泛吸引外资。我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特别是国外资金的力度,投入绿色食品开发,扩大利用外资开发绿色食品的质量、数量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正在中国实施中德合作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有机农业发展项目,并已在我区的巴盟磴口实施,现还在寻求其它的合作对象。

(六)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监督检查,逐步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和国外对接。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市商检、技监、环保、质保、土肥等有关科研和监测部门为依托,尽快向国家申报建立通辽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监测中心,配足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加强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和终端产品抽检抽查,严格检测和评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生态环境。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通辽市绿色食品生产与国外对接。根据美国市场重点开发生产食、药两用的绿色食品;根据德国与欧盟国家市场,重点开发小杂粮、坚果类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根据日本市场重点开发生产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类绿色食品。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信息,全市要下大力量发展以养牛为主的食草型畜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市。

总之,应对入世,发展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是一个多领域、多环节的大工程,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市和旗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要把绿色食品产业当作具有长远意义的大事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抓好“七个一”工作,即:大兴一个绿色食品产业、组成一个领导班子、制定一个发展规划、采取一套促进政策、创建一批现代企业、开发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绿色食品群体。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手段去领导、组织和协调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要引进激励约束机制,落实领导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具体指标和责任,将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考核,兑现奖惩。要逐项研究,逐项抓落实。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强对绿色食品开发的全程监控,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搞好各项服务。积极应对入世,大力发展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 篇4

一、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优势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土地总面积45.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7%,居全国第六位,并且1180 万公顷耕地中大部分为黑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个水系,兴凯湖、镜泊湖和五大连池等湖泊,水域面积233 万公顷,位于全国第四位。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大,无霜期短,光、热、水与植物生长期同季,适合植物生长。其次,较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保障。有“北大荒”之称的黑龙江开发时间较晚,相比较而言,土壤、大气等受污染的程度较轻,水质条件也比较好,而且亩均农业化学品投入量是全国最低的省份之一,这使大部分土壤没有受到严重的化学污染,仍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种植绿色食品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再次,先进的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省内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农业科研机构在绿色食品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能够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指导。经国家计量认证的省内环境监测和产品检测机构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可靠保障。另外,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较早,多年积累的经验也是黑龙江省继续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情况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2 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发展到6430 万亩,占全国23.2%,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面积5100 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0%,而且全省绿色食品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12 年绿色食品总产值实现了1020 亿元,占全国的16.7%,实物总量2950 万吨,占全国的18.9%。已有190 多个绿色食品产品获得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已达62 个,居全国领先地位。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和巩固了黑龙江省农业大省的地位。

(二)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随着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已经发展到了60 多家,开发产品150多种,形成了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八大类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很多企业如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麦业集团“、九三”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哈啤和新三星等已经进入省级龙头企业和国家级龙头企业的行列,形成了一批国内外驰名的绿色食品品牌,能够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情况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建设效果显著,省外销售市场不断扩大,2012 年,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达470 亿元,同比增长54.8%,创历史最高。国内外绿色食品专营市场网点已发展到了1500 多家,形成了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等沿海发达城市为重点,辐射全国并远销欧美、东南亚等40 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2013 年市场建设继续推进,已被确定为“绿色食品市场品牌年”,加强品牌培育力度。举办农交会、绿博会和哈洽会等展销活动拓展销售网络,在第24 届哈洽会上,绿色食品签订24个合作项目,约31.5 亿元。同时,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也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建设,构建网络营销平台以提升销量和影响力。

(四)绿色食品监管情况

为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并推广实施《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手册》,覆盖率已达60%,对绿色食品基地的生产资料实行全程监管,“三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居全国之首。为扩大绿色食品监管范围,对绿色食品标志市场的监管由省会向地市推进,又建立绿色食品标志“固定监察点”制度,不断完善绿色食品的质量监管体系。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产品结构不合理,要明确重点,科学规划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种近1300 个,有蔬菜、水果、粮食、水产、畜禽蛋奶等14 类,其中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所占比重超过半数以上,而畜禽类和水产类占比较小,不能满足巨大的消费市场的需求,还有一些日常消费量大的食物没有认证产品,这种产品结构不合理,部分是由于陈旧的生产观念造成的,人们存在生产的盲目性,跟风种植,导致部分地区只发展一种产业,虽然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存在差异。另外,绿色食品养殖基地没有形成规模优势也是原因之一,畜牧业产值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总产值较低。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以畜牧水产、粮食和蔬菜等作为重点来发展,根据地区特点和现有分布状况,科学的规划区域,使生产布局合理化,专业化,规模化。

(二)营销体系不健全,要不断完善以增加销售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有显著的生产优势,但在营销体系建设方面不够完善。首先是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没有被充分唤起,虽然市场潜力大,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购买行为。应该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普及绿色食品的知识,通过广告进行宣传,让绿色食品成为人们的饮食新目标。其次是绿色食品产销脱节,绿色食品由于对生长条件要求较高,所以大部分被种植在边远地区,而消费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远距离造成了信息流、资金流的不畅,生产企业与营销企业没有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以致产供销的通道受阻。应该建立一级中心批发市场和区域批发市场,并且加快网络建设以保障信息流畅通,加强产销协作促进销售。再次,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开发力度不够,竞争力不强,导致外贸出口量小,额度少,制约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应该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三)监管体系不完善,要加大力度以提升产品品质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5

发布时间: 2011年08月17日09时36分

稿源: 安徽省政府信息公开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各市、县(市、区)农委(畜牧、水产局)、绿色食品办公室,委属有关单位:

现将《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2011年8月2日

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新时期。为促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安徽省“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绿色食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工作要求,加大指导服务,加强产业监管,加快体系建设,产品认证数量快速增长,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监管有效加强,品牌影响不断提升,开创了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新局面。至“十一五”末,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38家,认证产品总数1260个,年产量600万吨,年产值达176亿元,年出口额5000万美元,建设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1880万亩。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和企业产值分别比“十五”末增长347%和267%,基本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

按照“发展与监管并重”的工作要求,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监管工作体系,“十一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平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绿色食品产品数量由“十五”末位居全国第21位跃升至第5位,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二位。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新 的增长点,成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二、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发展机遇:我省绿色食品工作正处在良性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有利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在贯彻中央1号文件中作出了大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的决策和部署,为我省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培养了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工作上有水平、作风上过得硬的绿色食品管理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安徽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食品优势。“十一五”期间,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工作先进省份,为“十二五”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我省绿色食品工作面临许多压力和挑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调整和解决。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不大,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绿色食品生产过程涉及生产、加工、贮藏、运输等诸多环节,监管任务艰巨,监管队伍有待加强,监管方式有待创新;三是绿色 食品品牌宣传落后于产业发展现状,绿色食品市场拓展力度仍显不足。

三、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发展原则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化改革、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立足点,稳健发展,强化监管,提升品牌,为加快农业结构优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作出积极贡献。

目标任务:到2015年,绿色食品企业达到550家,产品总数达到1800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2600万亩;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重点推进一批基地开展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全省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至“十二五”末,实现绿色食品年产量850万吨,年产值46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2%和260%,占当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重力争每年提高0.5个百分点,实现出口额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比重逐年增长,绿色食品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稳步提高。大力加强绿色食品监管,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到95%,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

发展原则:认证与监管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积极稳妥地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坚持质量标准,强化证 后监管,有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优先发展名特优产品,优先发展深加工产品,优先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促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四、规划布局

要立足现代农业建设的大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进一步发挥其在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重点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等综合优势,组织实施绿色食品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把绿色食品产品开发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行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1、皖江城市带、皖江承接产业示范区及合肥省会经济圈

建设沿江、江淮之间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芜湖、安庆、池州、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及大米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双低油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 品油料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滁州、芜湖、安庆、宣城、巢湖、六安等市绿色食品油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油料加工产品。

建设江淮之间绿色食品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合肥、芜湖、巢湖、滁州、淮南、六安等市绿色食品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江淮和大别山区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优质水产品,重点发展安庆、芜湖、马鞍山、巢湖、滁州、六安等市大型湖、库等水域绿色食品水产品生产。

建设沿江、沿淮和巢湖流域绿色食品畜禽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畜禽蛋奶产品,重点发展宣城、巢湖、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禽、蛋产品生产及合肥、淮南、马鞍山、滁州等市城郊绿色食品乳品加工。

2、沿淮、淮北区域

建设绿色食品小麦(面粉)产业带,重点发展亳州、宿州、淮北、阜阳、蚌埠、淮南、滁州等市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绿色食品果品产业带,重点发展蚌埠、宿州、淮北等市绿色食品酥梨、苹果、石榴、黄桃、葡萄等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开发。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亳州、淮北、蚌埠等市绿色食品设施蔬菜标准化生 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畜产品产业带,重点发展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市牛、羊肉生产及加工产品。

3、皖南、皖西山区

建设绿色食品茶叶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绿色食品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蔬菜产业带,开发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和加工,重点发展安庆、池州、六安等市绿色食品高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建设绿色食品土特产产业带,重点发展黄山、宣城、池州、安庆、六安等市山区土特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及产品。

(二)重点开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逐步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通过建立规范、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并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相对接,形成绿色食品产业综合开发。“十二五”期间,全省绿色食品重点打造粮食及制品、油料及制品、畜禽肉蛋奶制品、水产品、名优茶、果蔬、山特产、酿酒制品等八大绿色食品精品产业,并逐步培植,做大做强,形成代表全省农产品精品形象的名牌产品。

1、绿色食品粮食及制品产业:以水稻和小麦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水稻种植面积1000万亩,小麦700万亩。

2、绿色食品油料及制品产业:以油菜、花生、芝麻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原料油菜面积500万亩,花生面积180万亩,芝麻面积80万亩。

3、绿色食品畜禽蛋奶制品产业:以牛、羊、禽、蛋产品为重点,乳制品以纯牛奶、花色奶、奶粉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肉禽蛋奶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总量。

4、绿色食品水产品产业:以名优鱼、虾、蟹开发为重点,力争产量占全省水产品产量15%以上。

5、绿色食品名优茶产业:规模100万亩,占全省茶叶面积60%以上。

6、绿色食品果蔬产业:蔬菜产品开发以食用菌、豆类、瓜类、茄果类、高山蔬菜、水生蔬菜和名、特、新蔬菜为主,面积150万亩。开发绿色食品水果基地30万亩。

7、绿色食品山特产产业:以山核桃、竹笋、板栗、葛粉、苔干等产品开发为主,绿色食品原料种植面积50万亩。

8、绿色食品酿酒制品产业:原料种植面积300万亩,白酒、黄酒、葡萄酒多品种开发。

五、保障措施

“十二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意义,采取综合举措,推进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快基地建设,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基础。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特色农产品规划区为重点,继续创建一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推广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与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有效对接。加强已建成基地的监督管理,巩固、提高基地运行质量,通过实施基地监督、检查,在标准推广应用、农民生产技术培训、基地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建设内容,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强化产业监管,提升绿色食品质量水平。各地要把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并采取积极的产业监管措施,切实加强证后监管,作为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善各项监管制度,构建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监管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要按照“保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管理”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企业检查、产品质量抽检、标志市场监察、质量安全预警等监管措施,督促绿色食品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突出全程质量控制,同时,加大打击假冒产品和纠正不规范用标行为的力度,维护绿色食品品牌公信力。

(三)加强体系建设,充实稳定工作队伍。各地要健全和完善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职能,充实力量,在工作条件、业务经费方面予以保证,巩固和加强绿色食品工作队伍,发挥体系优势,增强工作合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

(四)扩大宣传推介,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重视和加强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与市场培育,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探索我省绿色食品市场建设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同时,精心组织企业和产品参加全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博览会及各类专业展会,宣传、展示我省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发展成果,培育市场,促进贸易,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健康发展的局面。

(五)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推行绿色食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措施,加快建立绿色食品企业诚信机制,提高产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坚持绿色食品生产“源头”质量控制,深入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要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监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检员制度,“十二五”时期,基本实现每个县(市、区)有绿色食品监管员、每个绿色食品企业有绿色食品内检员的管理目标,并通过加大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基层队伍和企业核心业务骨 干产品质量监督和管理作用。

(六)推行产业化经营,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层次。充分发挥我省绿色食品资源和产品优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建设,重点指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形成绿色食品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生产格局,加快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档次,创建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层次。

湖南发力绿色食品产业 篇6

正所谓“百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事中食品就占其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的饮食理念渐入人心,加上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让人们对食品安全日益重视,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

什么是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有什么区别?又该怎么识别?产品质量有何保证?作为农业大省,资源丰富的湖南,绿色食品有多少?产业发展如何?更多的绿色食品何时进入百姓的餐桌?

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前往相关职能部门、生产企业(基地)及食品销售市场进行深入采访。

让绿色食品多起来,倾力打造“放心餐桌” “我买小菜,越是有‘虫眼’的越喜欢,因为没有打农药,是绿色蔬菜。” “绿色食品,就是绿颜色的食物吧,蔬菜啊水果啊这些。”

“那些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很安全。”

“不吃饲料的鸡鸭鱼猪,它们的肉或家禽下的蛋,应该是绿色食品。”

“农民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很新鲜,用的是农家有机肥,没有施农药化肥,这些是绿色食品。”

记者在商场超市、农贸市场走访时发现,有上述这些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什么是绿色食品,大家知之不详,甚至存在着诸多误区。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呢?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安全、优质是产品最大的特点。”湖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主任朱建湘介绍,无污染,是指除食品固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外,没有能引起食用危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绿色食品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这是基本特性;除了安全性以外,优质和营养也是绿色食品的重要质量特征,即具有优良的感官,品质质量更加可靠。

绿色食品产品涵盖非常广泛,绝大多数能食用的产品都可以申请使用绿色食品标志(除药品、香烟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暂不受理的产品外),按类别分为农林产品及其加工品、畜禽类、水产类、饮品类和其它产品。具体来说,包括种植业生产的粮食、蔬菜、水果等;畜牧业生产的肉、蛋、奶等;水产业生产的鱼、虾、蟹、贝等;食品加工业生产的油、饮料、罐头、肉制品、酒等产品。按产品级别,绿色食品分为初级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了解更多绿色食品小知识,请关注本文结尾“绿色食品科普问答”]。

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地貌多姿,水土丰沃,物产丰富,具有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资源优势和极强潜力,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据省绿色食品办公室资料显示,至2015年底,获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总数为294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674个,绿色食品1082个,有机食品14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2个。

在“三品一标”中,无公害农产品是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普通食品都应达到这一要求。有机食品标准很高,产量一般有限,售价自然也贵,主要满足部分中高端消费群体。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而绿色食品,相比无公害农产品标准更高,相比有机食品则价格更低、品种更丰富,能满足人们对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的消费需求。

湖南绿色食品已逾千个,跻身全国前十位,但从实物总量来看,2015年产量308万多吨,在农产品中占比还不大,这与农业大省、“鱼米之乡”、资源丰富并不想称。

还有—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重视绿色食品认证,比如长沙市绿色食品数量达到195个;而产地环境优良的大湘西地区,绿色食品数量反而最少,目前张家界22个,湘西州20个。这一现象无疑值得反思。

据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绿色食品管理科刘新桃科长介绍,作为安全、优质、绿色、低碳的食品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有一套完整的认证程序,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路线,确保产品质量。所谓“全程质量控制”,即从产地环境、生产技术、加工、检验到包装、运输贮藏等各个环节,涵盖产前、产中和产后,都有相应标准要求。

在严格用标许可,把好“进门关”的基础上,对于认证的产品,通过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等多项措施,不断强化证后监管,并建立淘汰退出机制,对于年检不合格企业、抽检不合格及违章用标产品,取消其标志使用权并公示;对出现重大质量事故的基地和企业,禁止其再进入绿色食品生产行列。

此外,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也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为3年。3年后如需继续使用需再续展申报,获得再次批准。

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地貌多姿,水土豐沃,物产丰富,具有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的资源优势和极强潜力,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已初具规模。

“不能为认证而认证,获得认证不是一劳永逸;进门难,进后更严,不良企业将淘汰。”朱建湘主任指出,就是要通过严格监管,确保每一枚绿色食品都能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出营养。省绿色食品办公室除每年一次的常规认证检查外,还对获证企业进行10%比例的不通知检查,并完成样品抽检任务;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上市产品做到信息可追溯、标识可防伪、数量可控制。

科学的标准体系、特色的制度安排、安全优质的品牌形象,让绿色食品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食用绿色食品。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正是因为大家对绿色食品的信赖和追捧,市场上很多普通食品和农副产品也纷纷戴上了“绿色食品”的帽子,以达到增加销量、提高价格的目的。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人们对绿色食品分辨不清和不识标志这一点,打着绿色食品的幌子,以劣充好,鱼目混珠,蒙骗消费者。这些“冒牌”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排挤了真正的绿色食品,在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的同时,也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nlc202309090326

“绿色食品标志作为一种产品质量证明商标,其商标专用权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保护。”朱建湘告诉记者,当前不规范用标、违规用标、市场假冒导致的市场信誉风险依然存在,产业监管压力很大。

朱主任坦言,如何提升绿色食品依法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品牌的公信力,是一个常抓不懈的课题。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一直注重抓好市场监察,突出节假日对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的检查,重点检查规范用标情况,对可能存在问题的产品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近些年,“石蜡水果”“毒生姜”“毒芽菜”等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在公众的视野内,不断考验着人们的承受力,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担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食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去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食品安全法》”,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确保广大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适应食品安全和发展的需要,也在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

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做大做强产业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岳阳市湘阴县六塘乡的5000亩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基地里青翠一片,生机盎然。

这个绿色食品芝麻和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湖南长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建立。大家对这家公司应该不会陌生,“长康”和“兰岭”这两个可谓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品牌,就是此公司的产品商标,也是被确认的“中国驰名商标”。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的含义是什么?

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蓓营。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整个图形表达明媚阳光下的和谐生机,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创造自然界新的和谐。

把牢“绿色”源头,该公司一直把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作为优质产品生产的“第一车间”,建立了真实的田问生产管理档案,对作物生长、培植的全过程跟踪管理,实现质量可追溯,为生产绿色食品提供坚实保障。记者获悉,像这样的规范化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该公司并非只此一处,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运作机制,还建立3万亩芝麻原料基地,签订了5万亩绿色食品优质稻、10.2万亩绿色食品油菜的种植收购合同,等等。

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原料是前提,标准化生产是基础。记者了解到,该公司从原辅材料入库到生产加工全过程,建立质量管理档案,进行质量跟踪监测;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都有严格的技术规程并全程实时监控;还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建立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确保每批产品“应检必检不漏检”。

这家具备年加工食用植物油10万吨、料酒食醋酱油鸡精等调味品6万吨,茶叶4500吨生产能力,总资产逾15亿元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拥有4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28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其中白醋的绿色食品认证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数占到公司全部产品的55%,年销售量占公司全销售总额的70%以上。

今年1月7日,湖南长康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被定为湖南省首批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像这样的示范基地,目前全省有40家,涵盖粮油、果蔬茶、肉禽奶蛋、水产品等各大系列。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标准化程度高、品牌影响大、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使之成为绿色食品领域的主力军,引导企业带动农民,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提高绿色食品在农产品中的占比,实现优势农业的产业化。”朱建湘主任告诉记者,对40个绿色食品示范基地,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引导、统一挂牌、统一包装、整体对外宣传、构建销售网络平台等措施,带动全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产品认证,扩大绿色食品消费,提升市场竞争力。

大力推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品质,做大品牌,无疑是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取得迅速发展的强有力举措。

与此同时,深入推进市场宣传和品牌建设,提高绿色食品在消费者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培育消费市场,也是重中之重。

据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副调研员刘萍介绍,针对当前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足够了解、缺少正规购买渠道这一现状,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持续的公益宣传,举办公益性活动及支持企业进行品牌宣传,让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从认知、认可到信赖、购买、食用。另一方面,加快构建“互联网+绿色食品”营销平台,为消费者提供选择、购买正宗绿色食品的途径,为产品销售开辟新的渠道。《湖南省绿色食品网》和《智慧三农》两个电商平台将在4月份启动,届时长康醋、金健米、克明面、金井茶、盈成油、瀘溪椪柑、炎陵黄桃、南岳寿枣、石门柑橘等等优质营养的绿色食品都可以网上采购,平台由政府主导,产品质量全程监督,具有权威性、产品齐全、质量保证、食用放心等特点。“网络捷径”将为绿色食品产业开启另一扇“希望之门”,足不出户就可买卖产品,距离已经不是问题,企业、消费者皆大欢喜。

做得好,更要卖得好。“产强销弱”一直是绿色食品产业化的短板,由于销售链不完善,品牌效益得不到有效释放,让企业觉得“费力不讨好”。有鉴于此,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全方位加大市场服务力度,指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营销体系,并充分利用绿博会、农交会等展会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产销对接和市场推广活动,积极推介认证品牌出省、出国。记者了解到,2015年湖南组团参加在西安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展出首日,张家界灵洁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就成功签定了两家代理商;展出第二天,湖南石门袁哥柑桔专业合作社的五吨柑桔就被抢购一空;金井茶业、鱼泉贡米、袁哥柑桔获得本届博览会金奖,此次参展为我省优质农产品开拓西北市场打下了基础。此外,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产品,也通过参加国际重要农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走出国门,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nlc202309090326

助推湖南农业转型升级,绿色食品产业迎来春天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军企业和国内外知名品牌。

“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湖南绿色农业发展迎来巨大机遇。”朱建湘主任认为,当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利好有三,一是政策支持更加强化,将进一步激发广大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消费拉动更加强势,为做大做强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强劲动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绿色食品这块“金矿”,把品质、安全作为品牌培育的核心竞争力,认证市场不断扩大;三是科技支撑更加有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为产业发展提升了技术装备,也有利于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

根据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建立無公害农产品基地1000个,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10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基地50个。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在“十三五”期问让湖南绿色食品实物总量翻一番,达到600万吨以上;到“十三五”末期,“三品一标”产品在全省农产品商品量的比重,从目前的不到20%提高到35%。

朱建湘主任告诉记者,要落实省委指示和既定目标,当前就是要抓住机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不再追求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增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把绿色食品作为大品牌、大平台、大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湖南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壮大绿色食品,发展绿色农业,就是要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优化农业结构,由传统的粗放经营方式向现代的绿色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的种养业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现代的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湖南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抓绿色食品产业,起步虽早,但目前产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从质量标准、发展格局、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食品产业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潜力巨大,空间广阔。湖南绿色食品产业必将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绿色食品科普问答]

1.什么是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

2.在市场上如何识别绿色食品?

首先看产品包装上是否具备“三位一体”的标识,即在产品外包装上是否同时具备“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绿色食品”四个字和“企业信息码”:其次可进一步查验是否具有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证书;再有可以登陆绿色食品网站(网址:http://www,greenfood,org,cn)或直接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查询。

3.绿色食品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绿色食品安全性主要体现在通过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的两端监测,把住生产源头的环境质量关和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质量关: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管理和指导,把住生产中的投入品(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关,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到绿色食品产品上,就是减少或完全去除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将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生物自身或生产中自然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程度,从而保障人们的食用安全。

4.野生食品、“天然食品”是安全的绿色食品吗?

野生食品、“天然食品”如果没有被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就不能称之为绿色食品。野生的、天然的食品不等于是安全的,有些甚至是有毒的,对身体健康是有害的,例如某种野生蔬菜的产地富含重金属矿藏——铅,那么该野生蔬菜的铅含量就很可能偏高,超过安全限量要求,对人体造成危害。而有些天然食品本身就含有植物毒素,不经检测是很难发现的。

5.带“虫眼”的蔬菜就是“没有施过农药”的安全蔬菜吗?

“有虫眼”和“没有施过农药”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蔬菜上有虫眼,有可能是生虫后没有用农药进行过防治:但也可能是当蔬菜被虫蛀后,菜农为了保证蔬菜不减产,用大量的杀虫剂治虫,但是此时已经无法改变蔬菜上有虫眼的这个现实了。另外,不用杀虫剂治虫害的蔬菜,也有可能曾经用过防治病害或者除草的农药(除草剂),所以不能用蔬菜是否带虫眼作为判断是否使用农药的依据。

6.用农家有机肥和不使用化肥的植物产品都是绿色食品吗?

严格地说,无论是用农家有机肥还是不使用化肥的植物产品,只有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食品才是绿色食品。

7.能从猪肉外表看出是否使用了“瘦肉精”吗?

瘦肉精,又称盐酸克伦特罗,化学名称为羟甲叔丁肾上腺素。因具有治疗哮喘作用而被用作平喘药,饲料中加入盐酸克伦特罗可以明显促进动物生长,增加瘦肉率。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应首先购买绿色食品猪肉,

8.直接在农村路边菜地购买的蔬菜是不是既安全又新鲜?

直接在菜地附近购买的蔬菜一般比较新鲜,这从蔬菜外观上也比较好分辨。但是是否安全,就不一定了。由于环境中的铅在土壤中是以凝结状态存在的,因此蔬菜通过根系吸收的铅并不多,蔬菜主要通过叶片从空气中吸收到铅。所以,蔬菜中铅的富集量以叶菜最高,其次是根、茎和果菜。调查显示,靠近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远远高于远离公路的蔬菜,所以,不应购买公路边菜地生产的蔬菜。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7

1 绿色食品产业特殊优势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所在地,与全省各地一样,都重视绿色食品生产。目前不论是加工企业数量、产品认证数量、产地环境监测面积和产品销售数量,均是全省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与省内其它地区相比较,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应把握好发挥特殊优势[3,4,5,6,7,8]。

1.1 中心城市优势

哈尔滨市总人口987.3万,超过全省总人口的1/4。473.8万市区人口是全省最大的绿色食品高消费市场。哈尔滨市拥有较发达的铁路、公路和空运优势,有利于绿色食品销往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哈尔滨市俄罗斯风情、冬季冰雪节和夏季音乐会等特色旅游观光,对拉动绿色食品外销都有积极推动作用。省、市政府每年举办的“中俄博览会”等,也可使哈尔滨市受益。

1.2 科技支撑优势

与全省13个市地相比较,哈尔滨市有较完善的独立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主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能得到市政府支持。另外,黑龙江省和省属大专院校和涉农科研单位大部分集中在哈尔滨市,其科研成果有利于在哈尔滨市转化。绿色食品生产的产加销各个环节,科技和人才均具有优势,这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的最可靠保障。

1.3 发展基础优势

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研究绿色食品较早和产业化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已创造出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如以长粒香特色品种为主要特征,全国最好的“五常大米”区域品牌;以科研与企业紧密结合,东金集团开发生产鲜食玉米;以及通过招商引资,带动生产基地建设的双城雀巢奶粉等。这些好典型都为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4 多样生态优势

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平原、丘陵、山地、湿地和水面共存,全省划分的6条积温带,市境内有5条。丰富的生态资源类型,孕育着农业的多样性。在农业由“数量生产向质量效益”转型新时期,以大食物和大农业理念,多途径开发绿色食品资源,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打造各类特色的“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乃至全县(市)的大产业,更具有自然生态优势。

由此看出,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还有继续加快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科技支撑潜力。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不仅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还将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化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2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黑龙江省虽然是较好的地区,但与全国先进地区相比较,还需要有清醒认识。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再采取相应发展对策[9,10,11]。

2.1 加工企业数量少

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黑龙江省粮油作物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最多,占全国的38.8%。但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产品数量与山东和江苏等省还存在较大差距(见表1)。绿色食品只生产优良原料,销售“原字号”产品,附加值较低,只有进一步精深加工,生产终极消费食品,才能大幅度增值目标。哈尔滨市与全省各地一样,农业产业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精加工率还较低。2015年,哈尔滨市玉米、水稻和大豆三大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95%左右,目前虽有一些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好典型,但对外销售原字号产品,甚至卖粮靠国家的基本现状尚未彻底改变。企业是产品营销的主体,但很多企业对绿色食品市场营销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表中数据来自中国绿色食品网站。The data in the table was from China Green Food web.

2.2 加工领域较单一

据2015年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发布的新增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资料,哈尔滨市共新增48家企业和114个产品。其中粮食加工企业39家,占企业总数81.3%,大米加工企业30家,占粮食加工企业76.9%;粮食加工产品83个,占加工产品总数72.8%,大米加工产品58个,占粮食加工产品69.9%。可见哈尔滨绿色食品主要是集中在粮食加工,特别是大米加工领域,占全省比例也显著偏高(见表2)。稻谷脱壳、去皮即为大米,属于简单初加工。哈尔滨市更需要关注其它农产品精深加工。如食用玉米、食用豆制品、蔬菜和养殖业加工等。玉米是哈尔滨市种植面积最多的作物,但食用玉米精深加工只是刚刚起步,在全国几乎没有较大影响力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这也说明需要用“大食物”发展理念,拓宽绿色食品加工领域和全面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第一批认证统计资料。The first certification statistical data of the China Green Food Development Center of 2015.

2.3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区域分布发展很不平衡。表现为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市区附近区域和由政府主导建设的工业园区内。即使是区位偏远的木兰、通河、巴彦和依兰等县政府所在地,绿色食品加工业企业数量也较少。大部分乡镇村仍然是以单纯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产品销售原字号比重较大,很多乡村几乎没有任何工业。以加工产业为特征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还很少。绿色食品加工增值的潜力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单纯依靠种养业,致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县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较低,区域间差异也较大(见表3)。特别是乡镇村政府大部分没有独立自主的财政收入,人们创业积极性还不高。以地产绿色食品产业化为特征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循环经济还有待全面平衡发展。

表中数据来自2015年黑龙江统计年鉴。The data in the table was from Heilongjiang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2015.

2.4 知名品牌数量少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最终目标是要创造出产品的知名品牌。品牌不同于商标,品牌是社会广大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特色的认可程度,知名品牌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不仅是工业产品需要打造知名品牌,农产品也需要打造知名品牌。日本的神户肥牛和哈尔滨市五常大米是知名品牌,卖遍全国和大量出口的山东省金乡大蒜、重庆涪陵榨菜是知名品牌。从调查结果看,哈尔滨市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数量还很少。需要注意的是,建设优良的原料生产基地,只是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的基础,特色原料生产和产品的精深加工,以及有效的产品营销,都是打造知名品牌的重要环节。“好酒不怕巷子深”已不适应现代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新形势。特别是需要积极策划和采取有效措施,谋划打造更多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

3 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对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涉及农民原料生产、企业精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等农工贸诸多领域,又需要打造出广大消费者广泛认可的知名品牌,是一项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在保持优良生产环境,生产优质原料的基础上,相关各个环节同步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12,13,14,15,16]。

3.1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

3.1.1 整合领导管理机构

绿色食品涉及农业、工业、商贸、质检、金融、物流和税务等管理部门较多,各部门间需要协同努力,才能到达加快发展效果。有必要成立统一领导的联合办公机构,并组成专门的发展研究队伍,统一制定发展规划,跟踪生产发展调查研究,定期开会研究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相关问题,确保绿色食品产业稳步持续发展。

3.1.2 创新培训体制机制

结合国家职业农民和创业培训等,有针对性做好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相关各个环节的科技培训工作。随着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提高,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生产率增加,培训对象和内容主要应向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和打造知名品牌等方面转变。做到针对问题培训和引导发展培训,达到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和区域平衡发展效果。

3.1.3 鼓励发展小微企业

小微企业和大中企业各具优势,除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外,更需要大力提倡创办小微企业。特别是应提倡农业合作社发展产品加工,生产小而精的终极消费品,打造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区域平衡发展。鼓励全民创业,简化创办企业手续,降低准入门槛,以及提倡不违法创业原则,才能实现小微企业快速发展。

3.1.4 发挥项目引导功能

目前国家出台了“用大食物理念”全面开发国土资源和鼓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方针政策,国家和市政府也拿出资金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发展小微企业[17,18]。需要重视的是这些资金投入应多做有效论证,确保投资建设示范解决瓶颈问题,起到带动生产结构调整和促进企业向精深加工发展的效果,达到提高政府投资作用和效率的目的。

3.2 做大做强加工企业

3.2.1 拓宽产品加工领域

哈尔滨市主粮作物均有发展绿色食品的巨大潜力。哈尔滨位于中国玉米带北端,最适宜发展食用玉米系列产品;以豆粕食用化为突破口,推动榨油和豆制食品加工发展大豆;粘稻米、稻米粉和粘米粉制品也可能发展成产业基地;秋菜加工也可能发展成大产业。其它杂粮、经济作物、小浆果类、林区产品、畜牧养殖和冷水鱼类等,均应找准产业化的要点发展产业化。

3.2.2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品牌是市场概念。绿色和有机是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不是真正意义的品牌。打绿色牌,还必须走特色路。适应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生产特色系列产品,确定内涵丰富的商标,保持特色品质的稳定性,稳定供应商品和策划宣传等有利于打造知名品牌。过度包装不利于打造知名品牌。评选县、市级知名品牌,有利于增强品牌意识,推动打造更大的知名品牌。

3.2.3 重视冬季产品加工

哈尔滨市夏季时间短,单季生产,农产品集中收获不利于加工,绿色食品生产需要做好原料和产品保鲜存储。而冬季寒冷漫长,可以降低存储和运输保鲜成本,有利于通过冷链物流销售产品。夏秋存储原料,冬季再精深加工,哈尔滨市小浆果、秋菜、山产品和鲜食粮食类,通过速冻、保鲜和腌制等技术发展生产均有较大潜力。

3.2.4 研企结合技术创新

大多数中小微企业一般研发创新能力较弱,应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哈尔滨市属地各类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产品研发和生产优势,向科技型企业转变。需要探索科研成果转化和利益共享新机制,实现科研和企业同步发展。达到加工企业产品适应市场创新和打造知名品牌的目的。

3.3 重视产品物流营销

哈尔滨市农业属于典型的商品生产,又位于全国消费市场的边缘,在目前全国大多数农产品产能过剩情况下,如何实现顺利销售产品,是制约绿色食品发展的瓶颈问题[19,20,21,22,23,24,25,26]。哈尔滨市绿色食品销售首先应重视获得本地消费者的认可,然后再针对国内外大市场外销产品。

3.3.1 绿色食品基本特点

一般绿色食品都有体积大和重量大特点,运输需要避免包装破碎和其它污染,特别是需要降低运输成本和储藏保鲜。为此,绿色食品远距离大量运输,只能依靠汽车和火车等,国际上甚至使用船运。总之,“互联网+绿色食品销售”在营销过程中主要还是起到相关环节的信息沟通和邮寄小量样品作用,大量销售绿色食品还需要建立可靠的运输渠道。

3.3.2 定位主要销售市场

要优先做好本地小城镇和哈尔滨市区销售市场。其次是发挥哈尔滨品牌优势,面向全省各地销售。三是找准全国产品不足和空白市场。四是针对我国南方环境污染地区,找准特殊区域消费市场。五是开拓国外高消费大市场。总之,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大企业销售主要目标,要找准高消费地区和人群,尽可能扩大销售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3.3.3 避免进入零售误区

绿色食品需要大群体稳定长期消费才能不断扩大市场。这只有通过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才能实现。零售是产品营销链的终端,指各类商店等把产品直接卖给消费者。一个零售点销售半径很小,销售人群数量有限。一般企业不宜投入大量资金建营销店,而要把握好建立稳定的批发和运输关键环节,再通过销区众多的零售商,实现把产品销售到千家万户目标。

3.3.4区别远近距离营销

加工企业距销售地较近,企业可直接运送产品;距销售地较远,应借助物流运输体系,如我国南方和国外等。不论距离远近都要重视建立从产地到餐桌产品营销链。

(1)近距离营销。企业应重视建设运输队伍,逐步取消市场批发环节,向超市购物中心、粮油农贸市场和宅配服务公司直接供货转变。形成“农超对接”“农贸对接”和“农配对接”营销模式。既可以缩短产品存储时间和降低营销成本,又有利于产品进入千家万户。还应重视向大酒店、大专院校、大企业和各类大食堂等消费集团直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

(2)远距离营销。我国东北均属于商品农业,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只有往关内,企业才能做大做强。远距离营销应重视走与现有的大型农贸公司等现有运输体系“嫁接营销”的发展道路。再通过当地的营销网络实现“农超”“农贸”“农配”和“消费集团”对接。其次是重视在主销区设产品存储批发中心,确保向当地销售体系稳定供应产品。三是探索与邮局系统共同建立营销体系。另外,还应重视争取企业直接出口权,开拓国际市场。

4 结语

哈尔滨市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特殊优势。国家调整农业结构和黑龙江省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使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迎来历史发展新机遇。以大食物理念拓宽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用工业生产理念发展地产资源加工业,针对国内外高消费大市场建设电商和物流营销体系,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会走上加快发展的道路。各级政府积极引导,农工商部门协同工作,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绿色食品产业对哈尔滨市县域农村实现“居民生产增收,政府财政增税,剩余劳力就业和生态环境优良”的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对实现城乡区域经济全面平衡发展,对哈尔滨市经济发展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了加快哈尔滨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采用生产调查与先进典型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市绿色食品生产发展现状。研究指出了哈尔滨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生态多样性、科技支撑、发展基础和消费市场等优势,存在加工企业数量较少,生产领域单一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了以大食物理念拓宽绿色食品生产领域,用工业生产理念发展地产资源加工业和针对国内外高消费大市场建设电商和物流营销体系等发展对策建议。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8

绿色产品需满足的条件有:第一, 在种植上, 所采用的水源是丝毫没有经过污染的, 使用的是有机肥, 对于农药的使用是有严格的使用标准的;第二, 在授权上, 是由专门的机构评定的。“二战”以后, 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第一产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大大提高。科技的投入使得农作物的出产率实现了空前的发展, 人类在收益的同时, 也面临着巨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农药的使用以及对牲畜使用的激素, 伴随着人类的食用都转移到了人体内。研究表明, 各种疾病的发生与食品安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这一背景下, 各个国家纷纷采取措施, 最根本的措施是从根源上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及尽量避免药物和化肥以及激素等的具有负作用产品的使用。

我国最初实行绿色产品的生产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方面, 它较传统的农作物生产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 对于维护身体健康是非常有意义的;另一方面, 有利于第一产业的长远持久发展。

注:2013年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10日。数据来源:http://www.greenfood.org.cn。

从表1中不难看出, 自2003~2013年,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以年均大约14.88%的趋势增长。其中2013年的产量已达到15155981.96吨, 比2012年的总产量11580840.03吨增长了30.9%, 发展速度之快已经完全超过了预期, 仅在绿色食品生产方面, 我国每个省份的发展还是比较均衡的, 不存在过于悬殊的发展差距。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 我国的绿色食品的市场营销已经形成了具体的运作流程, 市场交易的规范性逐步加强。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量主要受其收入水平的影响, 除此之外, 制约全体消费者的因素当然是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本文将针对绿色食品需求相对较高的苏锡常地区进行调研, 针对绿色食品产业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2013年江苏省的绿色食品产量为1079024.37吨, 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 所以对其中的苏锡常地区展开研究具有一定代表性。目前在苏锡常一带, 已经建立了多个绿色食品的示范基地, 具有典范性的有江苏省太仓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2013年, 在该地区绿色食品的产量已经高达320923.41吨。

2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绿色食品的规模不大

有关资料表明:统计到2013年, 我国拥有专门机构授权的绿色食品制造商就已经近8000家, 其中, 他们生产的产品数量高达近20000个。到2013年的12月份, 全国各地生产绿色食品地农民已经占到农民总量的一部分。上文中的表格中已经明确地写出了自2003至2013年, 这10年间我国新增企业的百分比, 年销售额平均增长率为18.51%。但站在客观的立场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的绿色产品市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其所要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要想成为比较先进的市场体系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2.2 绿色消费观念淡薄

在我国, 消费者对于购买绿色食品还未有进一步的了解, 对其对身体健康的积极意义并未切身体会, 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较之一般的农产品价格要高很多, 换句话说, 相同的资金, 在买到一个绿色食品的时候可能会买到两个普通产品。除此之外, 在分析苏锡常地区发放的800份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9.5%的市民听说过绿色食品, 听说过绿色食品的人中80%认为绿色食品就是生长在山里, 没打过农药的, 自然生长的野菜。28.4%的人不知道绿色食品有正规的图案标识。由此更加印证了以上所言, 居民对绿色食品并没有很好的认识, 从而也就谈不上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要了。

2.3 绿色食品市场不健全, 缺乏宏观制度保障

绿色食品的商标受《商标法》保护, 许多不法商家缺少法律知识, 冒用绿色食品商标, 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市场秩序, 致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产生疑虑, 不敢放心大胆地进行购买。行政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我国, 仅仅出台了两部相关的法律来约束绿色食品的产业经营, 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来维护绿色食品健康的交易。

3 针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通过加大科技力度、改善管理机制等措施, 扩大企业规模

绿色食品产业有着极高的技术要求, 相应科研部门需在搞好提高本部门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应发展培养大量科研人才, 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生产进程和推广应用。对于苏锡常地区绿色食品产业, 加强企业管理, 提高技术水平, 也是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问题的对策之一。另外中国绿色食品业可通过参加大型的国际展销会, 争取主办世界绿色食品产业活动的机会来提升国际认知度。通过品牌效应来拉拢客户, 从而进一步加大自身企业的发展规模, 另外, 也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走出去”与“引进来”。

3.2 加大宣传力度, 增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及对绿色食品标识的认知度

人们对绿色产品缺乏一个正确的认识。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食品的优点。比如对身体健康有益和对社会农业加工业的效益生产有很大帮助, 已经成了迫切的任务。因此应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 开展多样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 让更多生产者和消费者进一步认知到绿色食品的重要性。

从宣传方式上看, 可加强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宣传, 并可发挥名人优势找位拥有, 好社会声誉、群众好感度强的代言人, 拍摄关于绿色食品的公益宣传广告以及举办一些绿色食品的公益慈善活动, 以此加强社会关注度。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活动, 有利于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让绿色食品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3.3 政府方面作出一定努力

要想让我国的绿色食品得到长远的发展, 政府就要切实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严格地对其各个环节进行把关。一方面, 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的建设, 打破传统的信息反馈在时间上的滞后性。将消费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地向厂家进行反映, 以弥补产品在质量上的缺陷。上级政府也要起到一个表率作用, 积极地引导下级部门重视农产品的发展。对于有需要的企业, 国家财政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并引进较为先进的技术加以运用。

另一方面, 政府需建立质量监测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 加大执法力度, 对假冒的绿色食品、污染超标的食品进行一定的处罚, 这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关于绿色食品的法律。监测机构要做到严格守法、清廉执法, 提高办事效率, 确保质量, 促进绿色食品和农产业的发展。

摘要:在中国, 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了一支新兴的产业。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 生产水平已经取到了跨越性的发展, 在品牌效应这方面也做得比较出色, 生产方向主要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本文分析的是绿色食品产业在发展中体现出的规模、市场、制度等问题, 并提出一定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Lisa Y.Leffert and Mark J.Heinicke.Emerging Opportunities f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Market Development[DB/OL].May, 2007.

[2]Michael Porter, Gary Hamel.未来的战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3]黄海峰, 宋扬阳.中国推进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研究[J].价格月刊, 2010 (02) .

[4]严立冬.生态紧迫性与绿色食品营销策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9 (5) .

[5]孙建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探讨[J].科技和产业, 2005 (12) .

[6]甘晓伟, 骆世明, 周国林, 梁广文.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南方农村, 2009 (04) .

[7]宋碧安.浅谈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J].硅谷, 2008 (08) .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1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1 绿色食品生产体系及方式已基本形成, 生产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绿色食品的生产体系主要包括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品, 提倡农业生产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调控思想是这类农业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绿色食品的标准体系则由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包装标签标准、储藏及运输标准等五部分组成。目前, 经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通用准则和大类产品标准90项, 基本覆盖了主要农产品及加工品。

1.2 绿色食品集中产区逐步形成, 区域优势初步显现

从绿色食品的区域结构看, 东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农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林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基本相当, 畜禽产品和水产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优势, 农产品类和饮料产品类次之,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地区加工产品类占绝对比重, 饮料类产品比重也相当突出, 林产品类、畜禽产品类、水产品类和饲料产品类都处于较低水平。

1.3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 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2005年, 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3%, 企业年检率达92%。同时,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发展论坛等活动, 进一步树立了绿色食品整体品牌形象, 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绿色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认证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大型超市, 走向国际市场, 成为国内商家的“新卖点”和农产品出口新的“增长点”。

1.4 绿色食品组织体系初见雏形, 监测监管工作机制逐渐形成

绿色食品组织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机构、环境和产品监测机构以及绿色食品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由农业部所属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各省及部分市、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设立的专门机构组成, 实行逐级委托的管理体制。目前, 全国的绿色食品环境监测机构及产品监测机构分布在各个省市, 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标准化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是两个社会性工作机构, 分别负责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和认证产品的评审, 由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同时, 逐步建立健全了企业年检、标志管理公告通报等一系列监管制度。重点实施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检, 同时加强了规范用标管理, 严厉打击了假冒侵权和违规用标行为。

2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展望

在现代绿色食品生产体系的惯性运作下, 绿色食品生产不仅显示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并在多种农业生态区域、气候类型、经济状及社会制度及等方面表现出广泛的适应性。今后, 绿色食品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2.1 绿色食品生产将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21世纪是“绿色”世纪,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资源问题, 世界各国相继开展了绿色食品生产的实践探索。政府方面, 无论是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 还是在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 甚至非洲的肯尼亚等国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民间方面, 在生产领域, 无论是发达国家的农场主, 还是发展中国家小规模经营的农户, 对从事类绿色食品生产感兴趣的越来越多。在消费领域,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 食品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勿容质疑,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 已在世界消费市场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并将成为21世纪世界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绿色食品的技术标准及认证体系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20世纪90年代, 全球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出现的三个引人注目的变化而要求食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经过权威机构按照通行的标准加以认证, 获得一张“绿色”通行证。由此可见,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各国在降低关税的同时, 与环境技术贸易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日趋森严, 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标准、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今后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必须与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有关食品标准以及ISO、WT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有关产品的标准趋向协调、统一, 应参照国际通用标准, 修改和完善我国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体系,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 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

2.3 科学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将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主要动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科技进步与创新至关重要, 绿色食品发展更依赖于科技推动。首先, 绿色食品发展突破了常规农业生产方式, 将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和管理体系。在投入要素的使用上力求减少或避免对产品与环境的污染, 实现产品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双重目标, 在加工、包装、储运等产后环节, 科技进步与创新对产品质量的保障也是不容忽视的;其次, 从产品开发的一般意义上讲, 技术进步与创新可以使劳动生产率提高, 资源消耗强度下降, 产品成本降低, 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与提高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提高经济效率。

2.4 绿色食品生产经营产业化发展趋势将进一步凸现

目前, 我国绿色食品在其生产领域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生产经营分散, 产业规模小, 科技含量低, 产业链条短, 经济效益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 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特点, 引导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 走一体化的道路。即通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有机结合, 形成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 以市场为导向, 以利益为纽带, 通过以市场带动基地, 以基地带动农户, 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 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 篇10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消费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需求, 食品安全与否不仅关系人民的身心安全及农产品市场安全, 也必将对国家经济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1]。绿色食品寄托着人类对于食品安全的向往, 也体现着对公众安全的责任和使命[2]。扬州市近年来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 以品牌建设为核心, 不断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 扎实推进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管理和证后监督, 有力促进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已成为扬州市农业产业化和区域农业生产的新亮点。到2009年底, 全市有效使用的绿色食品161个、用证企业48家, 江都、高邮和宝应分别为全国粮油、稻麦和荷藕绿色食品 (原料) 基地县, 全市绿色食品基地面积10.9万hm2, 绿色食品将成为扬州市农产品重要的支柱产业,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

2 加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2.1 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扶持政策

2.1.1 建立健全认定认证体系

市、县两级政府专门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建立了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13个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市、县农业部门都设立了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机构, 明确专人具体负责。

2.1.2 完善考核机制

市政府专题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会议, 并把绿色食品认证、质量抽检合格率等列为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综合考核项目。市农业委员会结合市政府下达的食品安全工作任务, 研究下发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 制定具体的目标管理考核办法, 按照生产管理质量抽检绿色食品认证绿色食品监管及市场监测等5个方面共15项指标开展百分考核。

2.1.3 明确扶持政策

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认证与监管工作。市发改、科技和农业等部门明确, 各类支农项目必须与“三品”认证挂钩, 没有“三品”品牌的一律不予扶持。宝应县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政策意见》, 明确了新创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品牌, 分别奖励1万元、5 000元、3 000元的扶持政策;江都、高邮、仪征等地也都建立了“三品”认证奖励基金, 获得一个“三品”品牌, 奖励3 000~5 000元。

2.2 规范认证行为, 严格审核把关

2.2.1 坚持主动引导, 强化证前培训

为保障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有序开展, 每年初都要因地制宜围绕扬州市粮油、蔬菜、果茶、禽业、奶业、水产等优势农产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 主动与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沟通, 列出申报认证计划。对有申报意向的单位, 先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有关知识的培训, 市、县绿色食品办公室组织绿色食品检查人员上门服务, 指导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申报认证的要求, 制订质量文件, 规范生产行为, 编制申报材料等。

2.2.2 强化现场检查, 突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做到所有绿色食品认证必须实施现场检查, 强化生产过程和生产记录的检查与核查, 严格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标准化等关键因素的审核, 并将市政府《扬州市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列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及该地区现场检查重点内容,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绿色食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3 严把材料审核关, 保证申报质量

严格审查认证申报主体资质、生产过程控制能力和农业投入品使用情况。对现场检查和申报材料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书面通知企业按时整改, 努力提高认证合格率

2.3 加强监督管理, 保障质量安全

2.3.1 建立健全监管员队伍

根据绿色食品管理办法, 扬州市先后组织举办了“绿色食品企业监管员”、“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培训班, 培训了近500人的绿色食品监管与服务队伍, 承担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宣传指导、技术培训、协调配合等工作, 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障。

2.3.2 加强绿色食品标识管理

加快绿色食品认证步伐的同时, 大力推广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健全绿色食品标志印制、使用管理及督查制度。组织引导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倡导诚信, 严格自律, 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认证的有效性和公信力。

2.3.3 强化证后跟踪检查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 组织开展绿色食品执法检查, 对获证单位生产规程、档案记录、标志使用及农业投入品控制等方面开展现场检查。此外, 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 组织1~2次绿色食品包装、标识专项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假冒、伪造、租赁、买卖及超期限、超范围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书或标志等不法行为, 切实维护绿色食品标志的权威性。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认真查找根源, 落实整改措施, 帮助生产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

2.3.4 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 扬州市于2002年建立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目前已具备386个项目, 397个不重复参数检测能力, 是具有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及农业环境检测能力的综合性检测机构之一, 也是绿色食品环境检测定点检测机构。近年来, 一直承担省、市下达的绿色食品农业环境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测工作。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也逐步建立, 全市有5个县 (市、区) 经编委批准成立了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站) , 其中仪征检测站已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 江都检测站正在申请计量认证, 宝应、邗江正在实施国家县级农产品检测站建设项目。

2.3.5 加强绿色食品质量安全监测

围绕扬州市农业主导产业开展产品抽查, 有计划地开展绿色食品基地和产品质量监督抽检, 并依据规定公布检测结果, 促进企业自律。

2.4 注重品牌建设, 提升竞争能力

2.4.1 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标准化是为贸易服务的, 是交换技术的条件, 对于一个行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3]。围绕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2003年以来, 扬州市先后制修订省农业地方标准96项、市农业地方标准51项, 基本覆盖了扬州市粮油、畜禽、水产、蔬菜、林果、特种经济作物等六大类主要农产品, 推进了扬州市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比如扬州市蒋王蔬菜园区先后制订了7个地方标准、19个企业标准, 46个企业内部管理标准。尤其是江都、高邮和宝应在创建粮油、稻麦和荷藕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绿色食品的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 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相应的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 并将规程、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册下发到乡 (镇) 、村和农户。

2.4.2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76个, 其中国家级8个、省级19个、市级50个。扬州市以标准化示范区为依托, 大力开展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了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培训2万人次以上。

2.4.3 广泛开展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基地建设

从2004年开始, 围绕扬州市主要农业产业和特色产业先后在蔬菜、荷藕、鸭蛋、肉鸭、鸡蛋、肉鸡、肉鹅、生猪、茶叶等产品上建设了21个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示范基地, 有力促进了绿色食品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显著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2.4.4 强化宣传推介

近年来, 在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省农洽会、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国内展览、展销的同时, 扬州市充分利用海峡两岸 (扬州) 农业合作示范园区这个平台, 每年都要集中组织赴台、赴港等开展农产品宣传推介活动。全市已有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农产品各1个, 省名牌产品14个, 省名牌农产品7个。高邮鸭蛋、宝应荷藕先后被列入国家原产地域保护, 高邮双兔米业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宝应湖”牌有机大闸蟹连续两届蝉联“中国十大名蟹”等。

3 结语

发展绿色食品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4]。但由于受农业经营规模、产业化水平、农业生产者素质和标准管理体制等因素制约, 政府主管部门要在产业规划、生产指导、绿标申报、市场开发、质量监督、产品检测等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为绿色食品的发展营造更好的条件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宗亮.食品安全区域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检验检疫, 2008 (5) :24~26.

[2]林胜华.绿色食品:食品安全的最后防线[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7 (10) :82~84.

[3]曹继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3) :60~61.

绿色设计 驱动绿色发展 篇11

释放设计的绿色生产力

在产业全球化的今天,实现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可维系,世界各国正积极以绿色设计驱动绿色发展的新模式,以期更好地应对资源和环境的变革与挑战。

“‘绿色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人类文明持续繁荣的必然要求。”世界绿色设计论坛主席、前中国国务院参事石定寰指出,必须进一步释放处于产业链顶端的设计影响力,以此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绿色化水平。

释放绿色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力量,离不开世界各国理念与资源的共享。意大利众议院前议长Irene Pivetti对中国在绿色化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中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绿色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有目共睹,期待中意两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设计驱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为共创分享人类生态文明做出贡献。”

对此,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参赞曹建业说:“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新态势下,绿色发展既是构建可持续经济模式的关键,也是各国促进经济转型,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而居于源头的绿色设计将进一步引领发展方式以及生产消费模式的变革。”她介绍,“绿色化”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期待在“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框架下,各国的绿色化交流合作能够取得新的高度。

建构完善的绿色发展机制

当前绿色设计理念已由工业设计层面逐步向食品安全、城镇化、能源、金融等领域拓展,与会专家表示,建构完善的绿色发展机制,既需要形成绿色产业链的发展闭环确保绿色设计理念的实现,也需要科技创新不断提升绿色设计的应用发展空间。

能源环境交易所秘书长Simone Padoan表示,食品安全发展需进一步协调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相互统一。他建议,形成政府、企业、消费者等主体多元协作,法律、技术、舆论等治理机制协调整合,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无缝对接治理格局。

“加多宝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建立了涵盖种子选取、来料加工、检验检测、仓储运输、产品追溯的绿色生产体系。”在建构食品加工生产的绿色全产业链方面,加多宝集团品管及资源管理总经理庞振国表示:食品安全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民心工程”,保障食品安全是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此外,绿色设计创新的动力,在于高科技的推广运用。世界绿色设计组织执行委员Guus Keder称,互联网技术为绿色设计的数字化、移动化和个性化服务不断开辟新道路,新材料技术为绿色设计的低耗能、高效益、多功能化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培育绿色产品与消费市场

为了更好地鼓励企业践行绿色设计理念,展示绿色发展方面的经验与措施,本届峰会设立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等国际公益性奖项,以此表彰以绿色设计为理念,积极应用绿色技术、绿色材料、绿色能源、绿色装备、绿色生产方式,努力实现循环、可持续、无害化,有助于保护或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各类产品。

据了解,此次评选吸引了中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众多国内外一流企业的最新科技产品和技术参评,经过官方组委会层层选拔、投票等机制,凭借在绿色设计创新方面的突出贡献,加多宝与大东南集团荣获大奖。此前,可口可乐、特斯拉、宝马等国际一线品牌均获此殊荣。

对此,庞振国表示,绿色设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品牌升级的重要标示,“金罐加多宝的设计在视觉美感、功能实用与罐体用料等方面很好地将绿色环保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并以此为载体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华传统养生文化。”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篇12

一、简述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

1. 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个地区协同发展,在地理、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关联机密。但在基本农业领域,京津冀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制约着北京发展传统农业。在北京,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采摘农业是最为常见的农业类型。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农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高、设备紧密等特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农作物更新换代步伐最快的城市,科研育种居于全国领先。(2)天津是紧邻海洋的直辖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品。天津以高新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兼顾丰富的海洋渔业产品,是典型的及休闲、使用、加工和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天津地区自古被称为北京的“菜篮子”可见其农业在质量、种类以及产量等方面的优势。(3)如果说北京是新型农作物的诞生地,天津是新型农作物的试验地,那么河北就是当之无愧的发展与壮大地。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河北具体北京和天津很近,在畜牧、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光是蔬菜这一项就已经位列全国第二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京津后菜园。另外,河北在粮食产量、肉类供应、牛奶供应方面分别位于全国第3位、第4位、第5位。

2.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紧急协调统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京津冀绿色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这是重要的保障性措施。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解决:(1)绿色产品产业结构布局独具特色。河北主要承担了针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地与加工、销售地,而北京、天津则依靠技术、市场、资金、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绿色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北京、天津在绿色食品的销售和物流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绿色产品供应与集散区。(2)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河北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还是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这是由于市场的反馈作用实现的。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业产品领头企业,具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和巨大的生产规模。在过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增长,极大的满足了京津地区的市场需求。(3)绿色产品的产学研合作紧密。北京具有全中国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研究设备,河北具有最广阔的种植基地和生产企业,是发展绿色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新产品开发、综合技术集成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区域产学研对接不够流畅,基于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尚待破题。

二、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北京是全国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作为人生存之本的食品在这个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基于社会上食品问题盛行,绿色食品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京津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如下的诸多优势:(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是重要的经济调整产略和市场调整战略,无论是减轻北京的负担还是促进河北与天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绿色食品发展为基础的一系列行业育领域的更新都处于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加快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2)资金充足,市场广阔。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除了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优势。北京、天津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河北土地肥沃,气候适合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首选,河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地理优势。京津冀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和一个农业大省,交通便利,是转移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等差异化、特色化突出的供应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三、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内容详细的介绍了关于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尖锐问题,具体如下:(1)产业衔接性不强。通过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缺少一条龙式的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相关环节的关联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其实际带动与发展能力。中间环节的丧失不仅降低了实际的运行效率也间接的阻碍了本产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来自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2)京津冀地区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缺少新事态、新理念、新方式的参与,人才流失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尚待形成,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互联网+”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需要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 编制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来自于三个区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政策、资金以至于自然环境等方面。要建立绿色产品产业园区,北京要承担起技术与设备的主导者,天津承担必要的实验和研究工作,而河北则是大范围种植的提供(下转第180页)者。各个区域都要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河北要加快自身的科技发展,积极承建相关项目的实践工作,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尽快转化,发展相关企业集群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北京与天津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在保证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市场,优化布局,科学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

2. 创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形式发展模式,校企合作、企业研发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模式。要广泛调动来自易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力量,对协调发展中涉及的政策制定、市场行情、科技问题等定期会商,共同分析与研究,及时做出反应。(2)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划,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正是基于其重大的效益,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相关主体共同出资的资金来源。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或多赢。

五、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39-44.

上一篇:顶岗实习管理平台论文下一篇:创业精神从娃娃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