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精选10篇)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1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推进绿色物流发展,完善节能减排配套政策。绿色物流涵盖的方面很多,下面结合我们企业的特点和经验,从我们的视角谈谈绿色物流发展问题。
绿色物流当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有运输车辆自身耗油快的问题;有车辆调度不合理的问题;有司机懒散怠慢、开虚假发票的问题;还有运输监督手段不够的问题。
在我们跟一些物流公司的接触过程中,感觉只有简单的技术手段节能是远远不够的,管理节能可能更为重要,如果不能解决管理节能的问题,技术节能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很难实现。
我们有一个智能管理系统“士帕能”。这个系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技术节能,这是我们最初做的一个产品,后来加入管理节能,形成了“士帕能”的智能节油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安装到车辆上以后,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对车辆有一定的养护作用。
“士帕能”是一款精准的管理软件。我们现在利用OBD的传感器通过G P S及北斗系统运输数据回控制台,可清晰监控车辆用油量、健康状况、行驶状态,司机驾驶习惯、车辆位置等信息,通过传回数据对车辆进行有效监控,合理调度,从而减少浪费,这中间减少的浪费比我们本身的设备减少得更多。
实时监控,可随时通过系统查询车辆的实时位置、实时故障、速度、行驶方向。可以查询指定车辆、单位、司机的最新位置,对查询结果进行打印。查询某一车辆某一时间段行程轨迹。可查看指定单位或指定单个车辆的一段时间内的行程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油耗情况,主要是减少偷油的状况。“士帕能”可随时对车辆进行360度的安全体检,提示故障报警,分析故障原因,给出故障意见,解决调度通讯费用。
(本文根据徐遂11月21日在“2015(第十三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核,内容有删节。)
绿色发展 助推实现“鸡西梦” 篇2
关键词:绿色发展;鸡西梦;资源型城市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23-02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中国梦”,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为我国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绿色发展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然选择
绿色发展是相对于传统“黑色”发展模式而言的,是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强调绿色发展的核心目的是突破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谋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低消耗,实现发展与环境的双赢,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增强,引发了世界各国对经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再思考。过去的发展理念需要更新,发展引擎需要调整,绿色发展理念便顺势而生,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鸡西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鸡西未来的发展要‘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努力把鸡西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建设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指引鸡西未来发展的“鸡西梦”。
鸡西市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国家重要的产煤基地,有着一百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近年煤炭产量在每年2 500万吨左右,累计为国家贡献煤炭八亿多吨。作为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以自然资源优势参与市场分工,以初级产品加工获得相对较低的附加值,由于资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它所支撑的比较优势只是阶段性的,如果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必然会导致“资源依赖症”,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如果不加快推进城市转型,走出一条新型绿色发展的道路,鸡西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将最终丧失竞争优势,被市场经济边缘化。为此,必须坚持用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全市发展,在认真审视市情、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鸡西未来发展的思路。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应坚持生态优先,强化转型发展支撑。鸡西市地处祖国东北边陲,森林资源丰富,生态条件优越。在推动转型发展中,鸡西市注重发挥这一优势,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开展江河湖泊保护、退耕还林、绿化美化、污染整治、矿山修复等,努力建设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地洁气爽、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严峻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超前谋划,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二、鸡西市坚持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资源型城市坚持绿色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经济学通常用“资源诅咒”来概括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出现的问题。从历史发展轨迹来看,资源丰富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资源贫乏地区,还易出现收入差距过大、腐败和寻租活动盛行等社会问题。资源贫乏地区在市场竞争压力下,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而资源丰富地区则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将有限的资本、劳动聚集于资源型产业,弱化了技术和管理创新,进而导致制造业萎缩和人才的匮乏,经济增长乏力。
坚持绿色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鸡西市市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绿色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坚持绿色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城市发展对资源产业的依赖度过高
在鸡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煤炭产业的发展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这也是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资源型城市同资源产业、与资源有关的企业有着相辅相成、生死与共的紧密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资源型产业,是地区GDP、财政收入、城市就业的主要提供者。资源型城市竞争力、经济实力也主要通过资源型产业的发展状况表现出来。资源型产业是支撑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鸡西,煤炭产业在城市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城市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二)第二产业比重过重
煤炭采掘业和以煤炭为原材料的初加工业是鸡西市目前的主导产业。在鸡西三次产业的结构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即使是在所占比重较大的第二产业中,也存在着产品加工程度较低,初级产品占绝对优势的问题,基本上都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在鸡西,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虽有所变化,但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1年鸡西三次产业的比重仍为26.5∶43.5∶30。由于资源型产业投入资金大、建设周期长、资产专用性强、产品结构变化性差、社会再就业压力大等原因,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一般具有较大的刚性和发展惯性,产业调整难度较大。
(三)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等现象突显
一般来说,资源型城市与普通城市相比较,环境保护压力要比普通城市大得多,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也比普通城市更为严峻。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生产过程中一般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鸡西在100多年的煤炭开采与开发中,对大自然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鸡西区域内有超过192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地面堆存的煤矸石已超过1亿吨,并且平均每年增加850万吨以上。在露天堆存大量的煤矸石,不仅污染了当地的环境,而且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受此影响,鸡西区域内主要河流水体质量均为四类、五类,鸡西矿区的空气质量在全省居中下游。全市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烟尘3.6万吨、氮氧化物3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空气质量居全省中下游。中俄界湖兴凯湖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小兴凯湖呈现出富营养化趋势,已经到了不保护、不治理不行的程度。目前,鸡西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三、绿色发展背景下鸡西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鸡西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鸡西未来的发展要‘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努力把鸡西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建设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指引鸡西未来发展的“鸡西梦”。
在全球发展绿色经济的大背景下,鸡西市应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着力点,以集约型产业发展和绿色型生态发展的双轮驱动为主战略,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大力拓展“高碳产业、低碳经济”的广阔空间,日益彰显“黑色能源、绿色矿山”的独特魅力,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努力描绘“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的崭新篇章,助推实现“鸡西梦”。
绿色矿区,就是坚持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贯穿鸡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领域。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电力、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传统产业由粗做精、由大变强、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加快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以石墨为代表的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特别是要做好石墨这篇大文章,努力把鸡西打造成“中国石墨产业之都”。进一步打破资源依赖症,调整结构,提振产业,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生态城市,就是既要发展也要保护,既要生产也要生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破坏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加强兴凯湖的保护,努力把兴凯湖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湖,加强中俄合作、促进中俄友好的友谊之湖,湖水浩瀚、碧波万顷、水鸟翔集、锦鳞游泳的大美之湖。加强珍宝岛湿地和乌苏里江的保护,加快主城区的绿化,加大退耕还林、退耕还湿的力度,积极推进沉陷区和压矿区的生态恢复。
宜居家园,就是打造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鸡西未来的发展,既要看GDP、税收,也要看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人均预期寿命;既要看经济发展,也要看改善民生;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推进实施重点民生工程,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建设平安鸡西、和谐鸡西、幸福鸡西。
鸡西市第十二次党代已经吹响“高举绿色发展大旗”的号角,绿色意识、绿色理念、绿色行动已经成为鸡西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始终贯穿并具体落实于鸡西大发展、快发展、跨越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鸡西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战略、发展的格局,无不渗透着循环、生态、低碳、可持续的绿色理念;无不渗透着对社会、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无不渗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发展思想。绿色发展助推实现“鸡西梦”。
参考文献:
[1]张复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困惑与出路[EB/OL].搜狐网,[2011-11-09].
[2]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与实践——鸡西建设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的做法[J].发展,2011,(10).
[3]因煤而兴不能因煤而废——鸡西诠释振兴故事[EB/OL].http://news.QQ.com,[2005-04-12].
[4]段红梅.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作用及其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9,(5).
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篇3
一、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需要绿色理念做支撑
绿色理念在船舶科技的引领与竞争中有着重要意义。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需要从全球的角度着眼、国内的现状出发, 做到总体把握, 有序展开, 同时离不开科技引领的前瞻性、先进性与增强竞争力的开拓性、主动性。引领的关键因素体现在总体把握船舶科技的大方向, 注重深入的着力点, 规划科技开发的近中期乃至长远目标, 提出具体要达到的绿色成果目标。竞争的主要内涵反映在扩大科技开发中的内在“含金量”, 使开发出的绿色科技成果具有较大乃至明显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能够为市场所认可, 需求方所青睐。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需要绿色理念做支撑, 这是对绿色在其中所起作用的一种充分肯定, 与中船集团公司意欲走出一条科技引领、军民融合、远近结合、适度多元、产融一体的破局发展之路是一致的。在科技发展和科技争先中, 科技引领不可或缺。科技水平的快速提升需要做到有的放矢, 花较少的钱办尽可能大的事。科技的竞争只有做到以我为主, 水平一流, 知己知彼, 扬我之长,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 需要全面注重科技创新, 以绿色理念为重点, 以船舶科技为手段, 以供需合作为途径, 以开发研究为基础, 以引领与竞争为纽带, 在创新中抓机遇, 在机遇中谋发展, 取得方案最佳、利益最大、成果最优的出色效果。
科技的引领与竞争重点是引领, 关键是竞争, 两者不可偏废。在造船企业自身近中期的科技规划中, 绿色的各种内涵要点都要予以认真考虑, 绿色理念的各项基本要素都要予以充分把握, 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引领需要针对当前的市场大环境和业内的科技发展现状, 针对造船企业的特点和主攻方向, 提出有针对性的研发目标, 抓住其中的关键加以全面突破。同时将绿色研发的先进性、重要性、可行性和长远性, 以及企业实施的策略、方案、计划、实施步骤包括预期取得的绿色科技成果放在整个业界进行比较, 取长补短, 力争少走弯路。竞争需要对造船业、航运业的现状有一个清晰认识, 对国内外、行业间的竞争特点、优势和弱点有一个合理、完善的措施, 从而使企业在稳步乃至快速发展上能够达到绿色研发起点较高, 优势明显, 市场竞争力强劲, 不仅在国内, 而且在全球的绿色理念和绿色研发上都有巨大的潜在竞争优势, 能够与韩国、日本等国进行强有力的竞争, 这些竞争优势既包括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又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竞争优势, 而且也包括相对而言的价格竞争优势、地域竞争优势。以绿色理念做支撑, 是确保科技的引领与竞争不断深入的重要一环。
二、科技的开发与突破需要节能环保为保障
节能环保在船舶科技的开发与突破中效果明显。强化船舶产品的研发能力, 寻求绿色产品的阶段性突破直至全方位突破, 已经成为世界主要造船大国赢得市场的一大手段。日本造船企业根据自身的产品研发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 如注意强化开发力度, 增加船舶产品储备, 把握绿色产品的各项要素, 陆续向市场推出了节能型散货船以及其他各种船型。据悉, 日本的节能型船舶产品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并不断受到船东的关注。值得一提的是,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积极与国外开展合作, 运用业已成熟的关键技术, 与挪威船级社、瓦锡兰公司联合推出了一款新型绿色散货船概念设计, 其设计具有鲜明的绿色特征, 能够有效满足船东的个性化需求, 全面符合海事新规的节能环保和减排要求, 在科技的开发与突破中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内其他有关厂所院校也高度重视, 对绿色船舶注重从船型开发、主机选型、船舶配套等方面予以深入, 进行优化组合, 从而反映出节能环保的最佳模式, 在船舶能效设计指数、主机燃料消耗上有一个较大改观。通过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来应对市场的低迷和挑战, 以创新的思路和发展的眼光使节能环保为造船企业带来新的机遇。
通过对节能环保措施的不断细化, 节能和环保效果正陆续得到显现, 低油耗、低污染已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并成为船东订船意向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劳氏船级社下属的战略研究集团正在与有关的公司进行合作, 积极寻找一种船用清洁、经济和环保能源, 如风力发电装置, 将其安装、应用到商用船舶上, 并取得了一些进展。这种装置经登船海试, 一旦实际应用切实可行, 将对航运业产生诸多的利好, 可以减少燃料消耗及污染排放, 实现船舶节能环保的本质要求。劳氏船级社多年来始终注重于绿色领域, 其下属机构一直与船东、船舶设计公司以及船舶运营商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在涉及多种清洁能源的范围与方法中还包括LNG燃料、太阳能、潮汐、核动力推进系统以及燃料电池等。无独有偶, 日本在设备产品的研究应用中, 也开始进行商用测试船舶风能和太阳能系统, 以检验其实际的使用效果。Aquarius MRE系统据称为革命性的船舶风能和太阳能方案, 是继海试之后又一个提升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措施。科技的开发与突破在船舶风能和太阳能系统的节能环保上得到了良好体现, 有利于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有利于造船企业、航运公司、船级社和设计公司之间的相互携手, 有利于供需双方积极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挑战, 把握市场的有利因素。
三、科技的提升与回报需要减排增效来深入
减排增效在船舶科技的提升与回报中已拥有良好的收获, 亚欧有关国家的研发提升和收益回报逐步显现。韩国造船业注重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致力于使减排增效的研发转变为能够达到实际应用的功效。据该国有关方面透露, 到2016年国际海事组织的TierⅢ标准生效后, 船舶发动机尾气减排设备的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加大在这方面的科技投入和提升势在必行, 也有利可图。现代重工注意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实力和技术优势, 主动站在科技研发的前沿, 积极拓展和进入新的减排增效领域, 得到了市场的良好响应。此种船舶环保设备为一种新型尾气减排装置, 具有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等特点, 主要用于各种钻井船上, 其氮氧化物的减排量最高可达95%以上, 效果非常理想。最近, 现代重工已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具体的供货合同, 根据合同要求, 从2012年8月份起现代重工向这家美国公司在蔚山船厂订造的总计3艘钻井船供应18台尾气减排装置, 平均每艘船6台, 供货的数量相对比较可观。除此之外, 现代重工并不满足于现状, 正不断创造条件和机会,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减排增效的研发力度, 以求获得新的回报, 目前正在研发能够使部分尾气再循环的环保设备装置, 以及减排增效显著的环保天然气发动机, 争取尽快推向市场。
造船企业的科技提升与回报是与相应的资金投入与产出相辅相成的, 但也不是绝对的。资金投入得多, 如果管理不善, 减排增效的目标就会打上折扣。而如果管理到位, 资金投入得恰到好处, 就可能少花钱办大事, 且绿色的科技含金量可能也高。在减排增效中, 要注意科技的提升与回报、资金的投入与产出, 以满足企业长远的发展需要。科技的提升与回报要经得起实际效果的检验, 要能够经受各种挑刺和推敲, 在提升中讲究经营策略和工作方法, 以及研发的轻重缓急, 同时能够重点体现相应的回报乃至较大的回报。科技的资金投入与产出要注意使用的合理与优化, 要最大限度地反映投入的最佳点, 并使产出达到预期甚至是超预期的效果, 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在绿色研发中, 减排增效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了如尽快满足相继出台的国际有关节能减排规范、标准, 尽力符合并适当引导船东对订造各种船舶的最新要求, 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造船企业的“造血”能力, 以期获得船东的持久肯定, 获得供需双方的最大利益。在产业前沿开发中,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环保船舶设计理念以及涵盖了多种船型的模块化船舶设计受到了关注, 其绿色的各项要素十分突出, 设计水准堪称一流, 同时早在海洋工程市场上也一直有着不错的表现。
四、科技的联动与谋划需要低碳经济去应对
低碳经济在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其低碳经济和绿色成果的推广应用前景, 对于拉动和促进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提高具有较好的意义。造船业不仅涵盖了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且又属于集成度极高的装备制造业, 其船舶科技的绿色研发是一项综合性、跨行业的系统工程。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同时可以带动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 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船舶科技中的配套材料和设备涉及到冶金、机械、化工、轻工、仪表、材料科学等众多工业领域, 而且每艘船的需求量很大, 由此产生的绿色成果推广应用, 以及连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非常显著的。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重点关注, 其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及总体开展要做到事前规划, 全面把握及有效衡准。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过程推进要有节点控制、应对措施, 使事中关联到的产业链及行业之间的联动达到一个较高水准, 能够产生互惠共赢的积极效果。对低碳经济在科技开发中的作用显现要有推广应用的近中期乃至长远规划, 积极促进行业之间的交流, 在技术提升和绿色产品研发上实现抱团取暖, 既做到相互协调, 又做到相互提携, 不断开创船舶科技创新与发展的新局面。
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 低碳经济是绿色的着力点之一。能源使用的高效优质, 排放的低碳环保, 是绿色船舶的自身要求。有关专家认为,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 船舶产品的发展轨迹是大型化和专用化, 它们的实质就是高效。高效更切合了绿色船舶与低碳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绿色产品理念被较好地应用于船舶的大型化上, 船舶运营的经济性由此大大提高。而船舶科技的联动与谋划正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在科技的联动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各项指标和绿色要素做到了如指掌, 力争把研发船舶的清洁环保要求和燃油效率指标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和新的高度, 并获得了较为可观的推进效率, 全新打造出优质的船舶产品。通过认真研究, 仔细谋划, 时刻把握船舶科技研发的主动权, 以适应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安全这一世界船舶产业发展的主流。此外, 充分注意与船级社、船东、设计公司和船舶运营商的广泛合作与协作, 在低碳经济中加强联动, 发挥科技研发的最大成效。就绿色而言, 注重绿色理念的实施, 注重节能环保的考虑, 注重减排增效的落实, 注重绿色产品的应用, 全面促进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已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未来的船舶科技发展和绿色推动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五、科技的做大与做强需要多措并举巧布局
多措并举在船舶科技的做大与做强中产生着持续的功效。绿色助推船舶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并在此基础上做大与做强, 需要做到精心布局, 精心谋划。做大就是在绿色中对船舶科技的深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以及要达到的目标, 反映造船企业的实际状况和迫切希望, 使科技为造船企业的发展助上一臂之力。做强就是在做大的基础上, 对船舶科技的自身能力和所要研发的内容、范围等进行各个突破, 使技术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技术水平满足当今技术前沿发展的最新要求。在多措并举上, 要注意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加大国内的技术研发力度;要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 努力提升科技研发的技术水准;要大力开展产学研结合, 认真发挥厂所院校的作用;要在绿色研发上进行相应的投入, 并以最少的成本争取最大的利益;及时反映最新的国际动态, 使绿色研发在世界的技术争先中占据一席之地;注重研发的质量和数量, 重视研发的预期目标和实际效果。做大与做强讲起来容易, 实际操作起来不易, 真正要达到预期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 用多措并举来进行巧妙布局和战略布局, 积极应对市场的严峻挑战, 是形势发展的自然选择, 需要在这方面花大力气, 下大功夫, 进一步推动船舶科技的做大与做强。
做大与做强, 要充分反映两者间的有机联系, 充分体现前后递进的关联作用, 充分满足绿色科技发展的最新动向, 争取合适的时机取得最佳的效果。造船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 针对国内外的船市行情, 采取有效的科技战略、营销策略和战略部署, 不断壮大企业的科技实力。只有做大而没有做强, 企业的根基就较难稳固。而如果只做强不做大, 企业的规模和产能有可能拖其后腿, 绿色科技产生的最大能量就不能完全有效发挥, 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总体上就不会那么明显, 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 需要有总体的思路和长远的眼光。科技的发展要有相应的措施辅佐, 使科技的做大与做强在多措并举中取得最优质量, 满足最好状态, 发挥最佳水平。一段时期以来, 不少造船企业在绿色造船中加快步伐, 瞄准目标, 与国际市场广泛接触, 与船级社、船东、设计公司抱团取暖, 收获显而易见, 既较好地应对了船市低迷的重大挑战, 又使企业在船市的风雨洗礼中经受了锻炼, 从而更加成熟, 更加具有活力。一旦市场向着复苏的方向发展, 已有的坚实基础将能够进一步推动造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束语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4
为解决南方水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湖北省峒山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通过化肥减施、绿色防控、稻虾共作、林下养禽等关键技术,配套生态沟渠、湿地等工程,构建了“源头消减+综合种养+生态拦减”水体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复合种养生态系统,实现水质改善、生态功能恢复和产品效益同步提高;“葡萄——草——鸡”立体种养,有效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减少杂草96.8%;利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对氮磷进行立体吸收和拦截作用。通过综合种养,化肥用量下降30%以上,农药用量下降70%以上。
针对西南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化肥农药过量问题,重庆市二圣镇集体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集成节水、节肥、节药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清洁和生态涵养工程建设,构建了“生态田园+生态家园+生态涵养”的生态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从坡顶到坡腰依次发展生态茶园、生态梨园、生态葡萄园及生态花园,配套灌溉管网、排水沟和缓冲塘,建立复合生态系统,采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有效减少灌溉定额90%、化肥用量50%以上。通过依托山形山势建设生物拦截及沟塘坝系统,实现农田生态涵养。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集中、镇中转、区处理”的链条式处理,生活污水厌氧发酵处理后进入小型人工湿地排放,人畜粪便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作为有机肥,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针对华北平原区化肥、农药投入强度高、种植单一化、地下水漏斗等突出问题,山东省齐河县焦庙镇周庄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了“种养结合化+生产标准化+生物多样化”的集约化农区清洁生产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推广了小麦生产“八统一”和玉米生产“六配套”技术模式,农田秸秆深松还田为主、部分秸秆机械打捆回收利用、养殖粪便和食用菌废弃物转化成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开展作物间作、轮作,建设生态沟渠道路,种植水生植物和油葵、格桑花等各种蜜源植物以及速生杨,在净化水体、美化环境和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构建了生态林网体系,形成了基地沟渠路林相连的生态格局,成为了现代生态农业新景观。实践表明,基地亩均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用水及化肥、农药用量均减少了10%,秸秆综合利用率也达到了100%。
针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短缺、“白色污染”问题,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古城村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农田综合节水+地膜综合利用+种植间作套作”的节水环保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综合应用膜下滴管、根区导灌等节水灌溉和垄膜沟灌、全膜沟播沟灌等节水栽培技术以及间作套作技术,发挥保墒、集雨、节水、增产等多重效用。应用地膜一膜多用覆盖技术,减少地膜使用和残留量。对回收地膜,采取高温溶解铸型,生产适宜城市供水、供暖等市政工程中使用的复合型井盖。该模式使地膜残留量明显减少,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加厚地膜使用率达95%以上,产量平均增加6%左右。
针对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有机质缺乏现状,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东城乡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构建了“生态种植+生态节水+循环利用”的果园清洁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大力发展果粮间作、林果业为主的特色种植。通过种植豆科作物固氮保墒,饲养经济价值高鹅种,养殖蚯蚓改良土壤、为鹅提供蛋白质饲料,鹅粪直接入地提供高氮有机肥的生态环种养技术;广泛应用沼液和木醋液半量替代农药,布设太阳能灯光诱虫和粘虫板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生物隔离带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运用坡改水平梯田技术,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和涵蓄坡面径流;有效提高了苹果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苹果产量提高10%以上。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5
(一)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最近,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巴黎协定》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本次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195 个缔约国和欧盟代表。此次大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目标更实、效果更好的一次全球会议, 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意味着化石燃料的时代即将结束, 人们看见了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曙光。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 月30 日参加了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 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
在今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的谈判过程中, 中国一直发挥着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已经成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的执行者和创新者。会议确定全球各国政府共同努力, 控制气候变暖, 最高限度不能超过摄氏2 度, 这与我国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相吻合, 为十三五规划确定了新导向、新思路。
习近平在气候大会上的演讲提出:中国将在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立方米。中国要实现这一承诺, 一是要在低碳经济发展下加快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二是加快实现碳交易。
(二) 绿色生态建设要突出抓好的三项工作
前些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 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升高, 雾霾加重。按照这样一个新导向, 我们今后在绿色生态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
1.全面实现低碳排放
总结我国过去20 年经济粗放增长, 有些地方上了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把GDP政绩留给干部, 把环境污染留给百姓,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形成了大气雾霾污染、地下水水源污染和土地重金属污染, 最后进入到餐桌污染, 使中国成为世界癌症第一高发大国。现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深层的调整中, 借巴黎大会这个重要机遇, 国内加大淘汰化解钢铁、水泥、低端煤化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 减少煤炭的消耗和大气的污染。各个行业要加大对污水污气的治理, 减少排放, 这样才能还老百姓一个绿水青山, 这是真正的生态财富。
2.尽快推行碳交易
2013 年我国启动了碳交易试点。今年9 月中美元首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了中国计划于2017 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五年, 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第一, 利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发展清洁能源, 使企业减少碳排放。第二, 发展能够吸碳的能源产业, 林业、农业都有吸碳功能, 通过碳交易, 一方面倒逼高排放企业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发展培育吸碳生态体系。
3.发展碳汇林业
黑龙江的林地面积和森林总蓄积量在全国都排在第一位, 发展碳汇林业有较大优势, 这次要抓住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重大机遇, 在全国率先加大发展碳汇林业, 使之产业化规模化, 让森林吸碳吐氧功能有形化、有价化、交易化、市场化, 变成停伐后林业大省的新财源和新出路。
二、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低碳经济
“绿色”不光是一个颜色概念, 更是一个大生态、大环保的理念。我们通过“三个绿色产业发展”, 以他为主导产业, 打造黑龙江经济的新格局, 开启黑龙江现代智能经济的新时代。
(一)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现在全国人民已经把食品安全的焦虑感转化为对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的关注感。黑龙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去年我们用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 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 黑龙江大粮仓, 功不可没。现在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 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大厨房。大粮仓是数量保安全, 大家能吃饱饭, 大厨房是质量保安全, 大家吃上放心饭。所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 要把过去大粮仓, 单纯的追求增产, 转向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这个新定位, 为开发绿色食品产业, 找到了新的导向。黑龙江的绿色有机食品, 具有生态优势。世界三大黑土带, 黑龙江占了一条, 我们常说, 寒地黑土原生态, 龙江食品甲天下。要想吃健康, 必到黑龙江, 要想保长寿, 必吃有机肉, 这两个优势都在黑龙江。黑龙江原生态的环境, 是别的省比不了的。我们要打出原生态品牌, 把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的食品真正研究出特色和品牌, 搞出规模和效益。
(二) 绿色食品产业“三个三”
1.绿色食品产业的三大系列。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 是一个综合体, 是一个系列产业。一是绿色的农产品, 玉米、水稻、大豆等等, 绿色有机食品;二是林下经济生产的绿色产品, 木耳、蘑菇、山野菜、矿泉水等等;三是农业大省, 变成畜牧业强省, 多生产绿色有机的肉类系列产品。这三大产业在一起, 架构了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系列化。
2.打造绿色食品产业“三大品牌”。走高端化之路, 我们的绿色食品, 要向全世界、东北亚五国、南方30 个省打三大品牌。一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二是无化肥的有机食品, 用有机肥保有机粮。三是寒地黑土非转基因食品, 这个市场卖点更大。现在已经完成了市场细分, 高档人群吃非转基因, 中产阶级吃有机, 老百姓吃无公害, 吃绿色。黑龙江三大品牌要认真的打造、开发和占领市场。特别是这几年, 由于环境的污染,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大量引进和食用,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高发的国家, 每分钟新发现的癌症患者288 个。怎么造成的?空气污染, 水源污染, 土地重金属污染。三大污染造成食品难以保安全, 我们又盲目地进口了北美、南非和拉丁美洲的大量的转基因食品, 现在吃出了问题, 吃出了癌症。转基因食品大量的食用, 一个是影响当代人的免疫功能, 二是影响下一代人的生育功能, 认识转基因食品有害性的人越多, 黑龙江非转基因食品的卖点就越多, 我们要抓住我们的市场空间, 把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和后两个主打品牌做大做强, 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宣传新卖点。
3.开发三个市场。绿色食品不能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要有市场经济的理念, 注重三大市场开发。一是专业批发市场。我们的绿色食品, 像东宁的黑木耳市场, 兰西的亚麻市场, 五常的稻花香大米市场, 通过专业批发形成规模, 打造品牌。二是电子商务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80 后、90 后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体, 网购占主导, 线上的交易是主要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们绿色食品小批量, 精包装, 正好适合网购。要把线上的电子商务做大做强, 与线下的商场交易互动互补, 形成绿色有机食品营销的新战略、新业态、新格局。三是黑龙江要注重期货市场的开发。黑龙江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 但是没有期货市场的定价权, 所以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这次省科委10 名院士通过调研, 建议省政府向中央申请, 两大平原开发规划, 认定黑龙江是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的样板区、先导区, 就必须先把全国绿色食品的期货市场设在黑龙江, 我们在市场份额上, 通过期货市场要参与权, 要话语权, 要定价权。我们的绿色食品才可以卖出高价, 才可以形成高效益。所以说专业批发市场的开发, 电子商务市场的开发, 期货市场的开发, 对黑龙江至关重要, 要把这三大市场开发好, 把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纵观这几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 要突出特色, 打造“六个高端战略”。第一, 研发高端技术。第二, 生产高端产品。第三, 占领高端市场。第四, 打造高端品牌。第五, 瞄准高端人群。第六, 实现高端效益。为绿色食品产业打生态牌, 走绿色路, 而且要一绿到底, 绿出规模, 绿出效益来。
(三) 开发绿色能源产业
1.改革能源结构, 势在必行
这几年, 全国的阴霾天气很重, 156 个城市先后出现阴霾天气, 北京到处堵车, 首都变成了雾都, 经常是出现雾霾。APEC会议期间, 华北关了3200 家工厂, 才保了7 天蓝天。北京的蓝天老百姓天天盼, 盼就盼在发展绿色能源。黑龙江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我们的能源是以黑色的煤炭、黑色的石油这些化石能源为主, 烧干了资源, 烧坏了大气, 对不起老百姓的肺。现在老百姓很关注阴霾天气的出现, PM2.5超排, 70%来自于烧煤, 30%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还给大家一个常态化的APEC蓝, 给百姓留下绿水青山, 这种生态财富才更有意义。
为此, 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对煤油化石老能源的依赖性, 降低煤的燃烧和排放, 多采用绿色的、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 彻底调整能源结构, 这样才能根治阴霾天气。黑龙江要走燃气龙江的新战略, 少烧煤、少烧油, 多烧天然气, 多用太阳能、风能、水能, 彻底改变能源结构, 来一次能源革命, 彻底根治阴霾。比如说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黑龙江和山东潍坊合作研发新能源绿色汽车, 将来在东北地区可以开辟绿色电动公交车。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公交车耗油量大, 排黑烟多, 重点在发展电动公交车上下功夫, 全部变成电动汽车。黑龙江是富电省份, 用电代替油, 最有市场前景, 减少污染和减少排放, 彻底地根治阴霾。
2.积极开发绿色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
现在国家提出8 种新能源, 黑龙江从省情出发, 重点扶持发展4 种。这8 种新能源是:一是水能, 水利发电, 代替烧煤发电, 我们现在发电结构, 73.8%还来自于火力发电, 这种燃煤的排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二是风能, 黑龙江丘陵山地很多, 风能资源很丰富。三是太阳能, 研究光伏发电。四是生物质能, 利用林木剩余物和农业的秸壳做燃料, 搞生物质发电。五是地热能, 利用地热可以从地下抽热水上来, 解决新能源。六是氢能, 氢气的液化, 便于储存和运输。七是核能, 核力发电。八是海洋能。
最近通过科学家的观测, 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开发海洋能, 我国在南海也在研究开发可燃冰, 代号叫固体甲烷, 全世界深海储存可燃冰能源储量是现在全球煤炭石油储量的3 倍, 足够人类享用1 千年, 现在等待着核心技术突破, 低成本开采, 这是大家普遍享用的新能源。
将来世界上能源最终的解决, 上面靠太阳能, 下面靠水能。水能,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O,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加起来是水分子。用电解的高端技术, 把水分子打开, 把氧排给大气, 提高富氧离子的含量, 提高大气的质量。把氢留下来, 液体化的储存和运输使用, 世界将永绝能源之患。因为地球是水球, 70%是海洋, 我们把水分子式打开, 这边是氢气, 那边是氧气, 两气都可燃, 所以说现在美国已经是研发突破了这个新技术, 用海水通过电解高端技术, 生产氧气和液态氢, 将来全球就等待这个核心技术的突破。现在不是缺能源, 是缺乏开发新能源的核心技术, 谁走在前面, 谁用核心技术开发了, 进行低成本的运用, 谁就占领了新潮头。氢能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新能源开发之后, 全国各省发展很快, 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大家都在搞, 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 现在风能和太阳能普遍过剩。什么原因呢?国家电网垄断, 说垃圾电不收, 收价低卖价高。国家电网垄断, 扼杀了新能源的开发。在美国和日本, 第三次全球工业革命, 研究绿色能源开发, 搞出一个新模式, 新路径, 就用互联网的技术搞小电网, 实施分布式、网络化的绿色能源开发管理和运营新模式。我们的企业应该有前瞻性, 我们的绿色能源这么好, 基础这么广, 开发的前景这么大, 现在遇到瓶颈, 出现过剩, 就是我们国家电网垄断造成的, 我们避开这个, 搞地区性的、局部小电网, 用互联网收集这些新能源, 再科学配制、运用、分配新能源, 这叫分布式、网络化新能源的管理运行机制, 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 绿色能源的开发前景广阔, 黑龙江大有作为。
(四) 开发绿色建筑产业
1.要开发绿色建筑产业
黑龙江是北部的边疆大省, 纬度最高, 寒冷期7 个月, 这样一个特殊的省份, 建筑体必须首先考虑节能保温问题, 谁抢占这个市场的新潮头, 谁就有新的市场效益。大家知道, 现在冬天的阴霾主要来自于取暖锅炉的烟排放, 如果我们的建筑都是节能的、保温的, 我们少散发30%的热量, 取暖锅炉就少烧30%的煤, 这是根治阴霾的最大贡献, 所以我们的绿色建筑要提倡十个字的新导向, 叫“绿色、低碳、环保、节能、保温”。这十个字, 是绿色建筑产业最终的价值取向。
2.新建的城区, 要推广使用新建筑材料
环保绿色, 节能保温, 要高质量, 低成本。黑龙江省鸿胜公司制造一种新的建筑工艺和材料, 现在已经在十个省大面积的推广, 我们应该很好地把这个模式宣传推广开来。他们已经是获得了13 项国家专利, 核心就是用苯板做模板, 既省料又提高质量, 又保温。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等很多省推广这种新经验。我们要推广这种新材料, 新工艺, 把建筑质量提上去, 建筑成本降下来, 建立一个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导向。
圣明公司, 在老城区改造上, 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最近在新加坡已经成功上市, 拿回几个亿在黑龙江搞投资, 再上项目。圣明的上市, 代表了一种新路径、新导向。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绿色建筑业上, 要好好地研究推广圣明模式。
3.开发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措施
(1) 弘扬绿色低碳文化。绿色低碳不只是一种产业, 一种经济, 更要提炼出一种文化, 纳到核心价值观里去, 好好宣传。让大家把低碳出行, 绿色旅游, 低碳生活, 环保至上, 变成每个人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绿色产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形成一个环保氛围。今天讲“三绿”, 称“三绿换三养”。一是吃绿色食品养胃, 舌尖安全保健康, 多生产绿色的有机食品, 病是吃出来的, 健康是养出来的。二是用绿色能源养肺, 绿色能源的开发代替煤油的消耗, 还百性一片蓝天, 根治阴霾, 净化空气养肺。三是发展绿色建筑, 让老百姓住绿色建筑养生, 条件好、身体好、心情好。如果说做到这几点, 三个绿色产业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弘扬绿色低碳文化的环保氛围, 让大家认知绿色文化的新理念, 才可以把三绿的产业做大做强。
(2) 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 助推三绿产业发展。市场经济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 大中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服务作用, 把行业协会做大做强。发挥中介服务和媒体作用, 为企业服务好, 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 吸引南方的资本力量, 来做大黑龙江的绿色产业。目前, 黑龙江省的上市公司太少, 资本市场融资额太低, 这是黑龙江真正的短板, 必须弥补短板, 做强长板, 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
(3) 政府出台政策, 扶持发展三绿产业。关于绿色食品产业, 省政府出台了六条政策。绿色建筑产业, 建设厅挑头出台了实施细则;三个绿色产业, 省政府已经出台, 优化环境, 搞好服务等政策, 随着事业的发展, 深层次高端化的政策扶持, 还将陆续出台。
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承担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朝阳产业, 才能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摘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胜利闭幕, 为我国生态建设确定了新导向、新思路。发展绿色产业,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绿色能源产业、开发绿色建筑产业是黑龙江省助推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6
以“寒地黑土、魅力龙江”为主题的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已连续举办两届,2010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于9月21日至29日在北京金源新燕莎MALL举行,黑龙江省72家企业600余种特色名优产品参加展销,9天累计销售453.5万元,签定销售合同1.866亿元,合同额在已举办的15期大集中位列第1位。2011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于9月9日至18日在北京国瑞购物中心举行,黑龙江省的北大荒、森工集团、寒地黑土、秋林里道斯、大众肉联等知名食品企业为代表的80家企业的800多种绿色、特色商品参加展销,再次受到北京市民和采购商的热烈追捧,现场人头攒动,销售火爆。10天累计销售708.3万元,比2010年黑龙江商品大集销售额增加260多万元;签约额达1.82亿元,销售额、签约额在已举办的8期大集中均位列头名。
一、黑龙江商品大集主要特点
(一)参展的绿色食品企业多、商品品种全
黑龙江商品大集采取层层推荐、层层把关,优中选优的原则,在500多家报名企业中精心挑选了80家国内知名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老字号企业、特色产品企业进京赶集。参展商品主要以黑龙江绿色农产品、山产品、特色食品、饮料及民族工艺品为主,共800多种。产品不仅有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五常大米、秋林格瓦斯、肉联红肠、五大连池矿泉水以及大小兴安岭蓝莓等产品,还有非转基因大豆系列产品:豆油、豆浆粉、油皮、腐竹、豆酱以及精深加工高营养产品大豆蛋白粉、大豆卵磷脂等;黑龙江鲟鳇鱼、大马哈鱼系列产品:鱼子酱、鱼松、鱼脯等;松嫩草原生鲜肉系列产品:牛羊鹿肉、分割鸡等;乳制品:牛初乳粉;粮食深加工产品:玉米粉、大米粉、玉米片、粗粮挂面等;东北地方独特产品:翠花酸菜、煎饼、粘豆包、粘苞米、红菇娘饮料、刺五加茶、五味子膏等。
(二)参展商品质量好,档次高
参展的800多种商品,按照优选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老字号产品、名优新特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的原则进行确定。审查了每个商品的产品检测报告和产品包装,重要商品进行了样品审查,严把参展商品质量关。参展商品中80%的商品荣获过各种荣誉证书,70%商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20%的商品获得国家有机食品或原产地认证。松茸酒、蓝莓制品、大豆蛋白粉、卵磷脂、生态鸡等高端产品也受到北京市民和驻京单位的热烈追捧。
(三)黑龙江绿色、特色商品的宣传力度大
为了宣传黑龙江大集、宣传黑龙江商品,组委会邀请北京市商委、北京广播电台采访报道参展企业,走访了秋林里道斯、老鼎丰等老字号企业,参观了伊春宏达山珍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先期报道首先在中央和首都媒体展开,许多市民翘首以待,纷纷打电话询问黑龙江商品大集何时举办。大集启动仪式上,邀请了中央、北京和黑龙江省等60多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报道。大集举办期间,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山特产品和资源深加工产品发展成果,介绍商品大集参展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在北京广播电台每天17—18时的黄金时段“饭店说吃”、“吃喝玩乐大搜索”节目中,首都营养专家和参展企业一道如数家珍地系列介绍了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产品、黑龙江大米、蓝莓、蜂产品、山产品、生态鸡以及哈尔滨红肠、绥棱黑陶等特色产品,详细解答了听众提问,使北京市民进一步认识了黑龙江寒地黑土、绿色、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系列专题报道引来火爆销售场面,哈尔滨百爱科技有限公司的大豆蛋白粉、卵磷脂、异黄酮、大兴安岭百盛蓝莓、哈尔滨冰城木业的生态鸡、铁力市贵森蜂业的黄柏巢蜜、绥棱黑陶等高价值、原生态商品一售而空。
(四)实行“集超对接”,使龙江绿色有机产品进入高端销售市场
2011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结束后开始了深度开拓北京市场活动:一是组织了北京城乡超市“黑龙江精品大集”活动,14家企业携80多种龙江绿色有机产品参加,实现销售额19万元。借助北京作为全国商业中心的强大辐射力,拉升了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产品的整体品牌效应。二是与北京百城千店连锁经营管理公司合作,以哈尔信北京销售公司为龙头,采取产品进入北京社区直通车方式,使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产品从基地直接到北京市民的餐桌。三是举办“黑龙江物产节”活动。精选了位居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销售额前列的13家企业、100多种龙江绿色有机产品,在北京华堂8家超市同时举行,为绿色有机产品开拓北京市场提供更广阔的推广平台,打造了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大省的形象。
二、举办黑龙江商品大集的重要意义
充分利用北京“首都经济”平台优势,扩大黑龙江产品在北京的品牌影响和销售市场,让北京及周边地区和国内外消费者了解黑龙江寒地黑土产品所独有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黑龙江“生态、绿色”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黑龙江绿色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大集选在中秋、国庆两节期间进行,来自黑土地的绿色、特色产品广受北京市民的欢迎。据统计,每天来大集参观、选购的消费者达10万人次左右,比平时增加40%以上,一些特色食品经常出现排长队购买情况。热销带来热采,黑龙江商品大集吸引了172家采购商前来洽谈采购。其中,大庆家良与北京小白杨、物美、家家乐、红月亮、家乐福等超市签订供货合同5000万元,五常外贸与锦秀大地签订大米合同3000万元,鹤岗中通与北京锦秀大地等超市签订蓝莓制品供货合同8000万元,一些外地企业也慕名前来参观洽谈,上海大众汽车与兰西绿源亚麻制品公司一次签订1386万元的亚麻汽车坐垫销售合同。
集超对接活动取得了参展企业的认可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效破解了长期以来企业单打独斗跑市场的困局和绿色有机产品进入北京大型超市难、门槛高等瓶颈问题,为黑龙江省绿色有机产品开拓北京市场,提供了更实际的支持和帮助。通过集超对接活动,进一步编织了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营销网络,扩大了市场覆盖面。
三、黑龙江商品大集成功举办的主要因素
作为全国各地商品进京系列活动之一,黑龙江大集之所以能够赢得北京市民的欢迎,在北京掀起一股寒地黑土产品热,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得天独厚
黑龙江省绿色资源及绿色物产丰富,兰西亚麻、逊克玛瑙、绥棱黑桃、七台河中国草笔、齐齐哈尔芦苇粘贴画、牡丹江手工刺绣等等,都是天然原材料制成的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参展企业诚实守信、参展商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吸引着大批北京市民和采购商的眼球,保证了黑龙江商品大集的成功举办。
(二)认真组织,严格把关,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为了在商品大集上展现黑龙江省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的新形象,黑龙江商品大集对参展企业的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为参展销售人员制作了统一服装,各参展企业和销售人员以树立黑龙江绿色有机产品形象为重点,用名优精特商品赢市场,用诚实守信理念赢口碑,用热情开放精神赢美誉,以饱满的热情、周到的服务进行现场展卖。规范的管理和良好的经营秩序,受到商场管理人员和北京市民的一致好评。
四、几点启示
北京“黑龙江商品大集”突出了“寒地黑土、魅力龙江”的主题,尝试将传统的营销方式移植进现代化大型商场,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实现了政府、企业、消费者、采购商四方满意,多元共赢。
(一)这种新的方式进一步拓宽了商品销售渠道
北京商品大集活动利用成熟商场设置展区开展展销活动,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获取市场反馈,不仅是一种政府部门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创新,也是企业营销、产品推广的新的尝试。通过大集,市场信息直接、便捷、真实地反馈给生产、销售企业,让参展企业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市场信息,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便于采购商、经销商直接了解消费者反映,有针对性采购洽谈,也让在京的采购商、经销商直观地看到了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认可度,消除了采购商、经销商的疑虑,为商品进入北京地区市场扫除了障碍。
(二)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推动省内企业和商品走出去
在这次赴京“踊跃赶集”的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了大多数,产品大都第一次进入北京市场,其销售情况直接决定了市场的反映。双城市生产的“香其酱”每天销售额6000元左右,每袋零售价格仅1元钱,可以说是大卖特卖,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实践证明,黑龙江省的许多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进入市场的方法,只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引领企业走出去,就一定能够打开广阔的市场大门,为全省经济增添新的活力。因此,采取政府主导,引领企业“抱团”闯市场不失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三)要用区域经济和特色产品赢得市场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地域文化有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也必将有所区别,其产业、产品更是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黑龙江省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产品供应基地,最能获得北京消费者认可的就是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山特产品。因此,北京大集突出了“寒地黑土,魅力龙江”的主题,用区域经济和特色商品吸引消费者,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程度的日益增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黑龙江省是绿色食品生产大省,企业众多,品牌众多。政府各部门应该向招商引资一样,千方百计地带领企业走出去,闯市场,把黑龙江的绿色食品、特色食品摆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四)要打造龙江产品的知名品牌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7
全球对智能建筑的关注度日益提高,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打破传统建筑的格局已成趋势。
日前, 本刊记者就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以及绿色智能建筑的推广应用前景等问题, 独家专访了湖南省首批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电气) 孟焕平。
本刊记者:众所周知, 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 那么什么建筑才称得上智能建筑?
孟焕平:关于智能建筑, 目前比较规范的解释来自国标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对智能建筑的定义:“以建筑物为平台, 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 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 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也就是说, 智能建筑必须满足2个基本要求:第一, 对于建筑管理者来说, 智能建筑应当具有一套通信、管理、控制和维护设施, 能够在时间、人力花费比较少的情况下, 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安全检查、报警监视, 能够实时地与城市管理部门取得联系。第二, 对于建筑使用者来说, 智能建筑应当创造一个舒适和谐、安全可靠、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的建筑环境。简单讲, 智能建筑就是为传统建筑装上灵敏的神经系统和聪明的大脑, 让建筑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健康的身躯, 还拥有卓尔不群的功能与品质。
本刊记者:据我所知, 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正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您认为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我们在智能化设计中应该注意的要点是什么?
孟焕平:正如你所说, 我国的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正趋于规范化和专业化, 从2000年以来, 国家陆续新出台的专门针对智能化系统的国家规范就达12本之多, 其中强制性条文约90条, 这里面还不含公安、通信、金融等特殊行业的行业规范。目前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中还存在一些典型的普遍性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设计缺乏前期介入, 导致后续设计施工中机房和管井面积不够、位置不理想。
(2) 设计中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业态及物业管理特点, 系统设置简单堆砌、贪大求全, 对于智能化系统没有整体规划和明确的建设目标, 造成网络资源和人力成本的浪费。
(3) 对智能化设备及技术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 设计缺乏超前思维。智能化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可谓日新月异, 如果设计太过保守, 往往造成施工刚完成, 系统架构就已落后的尴尬局面。
(4) 建设方对智能化工程实施需要的管理、运维人员的重视不够, 对他们缺乏有序、有效地培训, 间接影响了智能化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智能化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设计方、施工方、管理方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 从设计的角度来说, 主要应该注意把握以下要素:
(1) 根据国家标准规范GB/T 50314-200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对智能化子系统进行合理配置。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设总投资、管理要求等综合考虑, 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目标和各子系统的设计标准, 对建筑智能化系统进行总体规划、顶层设计。
(2) 系统设计应注重各子系统的有机结合与系统集成, 强调综合性、统一性和各子系统的关联性,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使传统的智能化子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 达到资源共享、功能提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
(3) 设计中应优先采用先进成熟、经济合理、实用可靠、适度超前的技术, 系统设计架构应充分考虑到未来5~10年的发展趋势, 设备选型应尽量采用标准化产品, 尤其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4) 有条件时尽可能早地介入土建方案, 对智能化系统机房、管井等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 尽量为智能化系统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行微环境。
(5) 在设计中注意与其它机电专业的配合, 针对接口预留、分工界面划分等问题采用专门的文字说明或设计联络函等辅助性文件进行阐述, 帮助业主规避重复投资的风险。
本刊记者:智慧城市是当今智能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您是如何理解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 您认为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之间是怎样一种关系?
孟焕平: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目前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有很多种, 各有侧重, 但其实质都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 避免出现“信息孤岛”, 进而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感知、互联、智能是组成智慧城市的三大要素, 智慧城市主要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地理空间建设及全球定位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借助多种终端形态实现对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物体属性感知的信息化处理, 建设以创新和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现代化城市综合管理网络。
关于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关系, 业界内专家有多种观点, 可以肯定的是, 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必然有着外在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构建智慧城市, 需要各建筑或建筑群做好建筑智能化系统, 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 真正达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 并具备对外通信。智能建筑是构建智慧城市的基本单元, 目前已广泛应用的智慧医疗、智慧电网、智慧银行、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都是智能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 通过高度的信息集成技术将城市各部门集成为一个大系统, 实现整个城市的智慧管理和决策。简单来讲, 由智能建筑高度整合构成的智慧城市, 是继“数字城市”之后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
本刊记者:针对环境压力日趋严峻的今天, 您如何看待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
孟焕平: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节约能源与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做到人、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建筑, 它首先是强调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是绿色的、生态的建筑。而智能建筑强调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二者都强调节约能源与资源, 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绿色建筑离不开智能建筑, 智能建筑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绿色建筑。
根据国家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规定, 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均应满足基本配置要求, 由此可见, 没有基本的智能化系统设置, 绿色建筑就无从谈起。换言之, 智能控制与信息管理得不到解决, 不能有效地实现各类设备系统的智能控制, 绿色建筑的目标就不可能达到。
本刊记者:作为湖南省电气专业唯一的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您认为绿色智能建筑在我国的推广应用前景如何?
孟焕平:人们对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建设陷入了一个误区, 即过多地考虑如何将现代高科技成果运用于建筑, 为人们创造一个工作上高效快捷、生活上舒适安全的环境, 而忽视了资源的节约、生态的平衡、环境的保护, 以至于造成大量资源消耗、能源浪费、环境污染, 严重地影响了生态平衡。正是针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 绿色智能建筑概念应运而生。绿色智能建筑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控制等高科技技术, 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同时, 高效地利用资源, 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并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建筑物, 它将智能系统与绿色建筑相互融合, 使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相生相济、相得益彰。
“十一五”期间, 建筑节能承担了我国全部节能任务的20%。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提高能量效率。绿色智能建筑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建筑节能的着眼点, 以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国家及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评价标准, 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活动, 大力推行绿色智能建筑。政府针对大型公共建筑出台了强制性政策, 针对绿色建筑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 大力引导建筑向绿色智能建筑转型。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8
1 赤道原则之起: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之需求
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管理项目融资环境风险的国际标准, 是金融机构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必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赤道原则是金融机构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一套系统性工具, 它的产生, 首先是来源于金融机构对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内生需求, 其次才是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只有揭示了赤道原则产生的内在动力, 我国的金融机构才能更加理解实施赤道原则的必要性。
1.1 基础:国际金融公司制定的项目融资中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指南
20世纪初, 项目融资在整个国际社会悄然兴起, 由此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受其影响最为深远的银行业, 为挽回其所遭受的经济与声誉的双重损失, 迫切需要一系列规范以缓释或避免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由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联合召集的银行业会议于2002年在英国伦敦召开, 这次会议共有9家大型银行参加, 议题主要围绕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而展开。会议中讨论了由参会银行提供的项目融资案例所导致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并总结造成贷款银行声誉和环境损失的成因。会上, 花旗银行提出建立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规避体系的提议, 得到与会银行的一致同意。9大行组成的工作组随之成立, 其主要任务就是拟定一份适用于整个银行系统的项目融资环境与社会风险管控框架。此后工作组举行了多次电话会议, 商讨该风险管理系统。通过电话会议在各大银行之间的交流, 花旗银行、荷兰银行、西德意志州立银行、和巴克莱银行赞同在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的环境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基础上, 创建一套银行业项目融资中关于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的指南。这个指南就是赤道原则 (the Equator Principles, 简称EPs) 。
赤道原则作为一个行业基准, 其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金融机构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其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2个行业在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与解决途径做出了规范。践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必须对其所投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负责, 按照统一的标准评估此类风险以决定其投资行为, 从而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各类环保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分类上明确地区分社会和环境影响评价, 更加强调项目的社会风险和影响;承诺定期进行信息披露以增加项目的透明度。
1.2 核心: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贷款政策、贷款制度和贷款管理之中
赤道原则是一种没有国家参与的“自我规制型”规范[2], 其核心是将环境与社会责任融入贷款政策、贷款制度和贷款管理之中。赤道原则为金融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范本, 使即将或正在进行的各类融资项目符合环境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赤道原则金融机构[以前称赤道银行, 后来由于出口信贷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接受赤道原则, 因此, 在新修订的赤道原则中, 把赤道银行更名为赤道原则金融机构 (EPFI) 。] (实行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 EPFI) , 承诺只向符合赤道原则相关标准的项目提供融资。项目融资的借款人在提出贷款请求的同时, 必须出示由第三方权威机构出具的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报告, 并由EPFI对该评估报告进行审慎性审查。对于赤道原则明令禁止的项目, 以及国际金融公司 (IFC) 提出的社会和环境可持续政策和绩效标准及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 (EHS) 体系限制类的项目, 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均逐步限制新增项目贷款, 并压缩其现有信贷投入规模。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可能出现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前予以缓释或者规避, 确保融资项目向利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方向演变, 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 实行赤道原则的大型跨国银行已有40余家, 赤道原则已成为推进国际项目融资的首要评估标准。现有赤道原则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花旗、渣打、汇丰等, 成员中有25%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 兴业银行是亚洲区内唯一一个非日本银行。赤道原则在具体实施中比较看重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 世界银行、欧盟和美国的进出口银行等已将环境作为投资贷款、风险评估等的考虑因素之一, 另外,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环保问题。
2 赤道原则之承:金融机构与低碳农业发展互利共赢的交点
赤道原则虽不具备法律条文的效力, 但却成为金融机构不得不遵守的行业准则, 中国不能成为赤道原则“缺席者”。赤道原则不但可以发挥向低碳农业可持续融资的功能性作用, 更代表了未来国际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方向。与农业生态环境互动下的系列金融体系, 将在金融领域打破旧体系, 迎来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我国与其他国家一样, 尚处在农业生态环境与金融互动创新的起跑线上, 以赤道原则为范本开展低碳农业金融支持是实现低碳农业与金融机构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
2.1 降低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提升低碳农业项目质量
赤道原则严格的责任机制将帮助低碳农业贷款人和项目主体完善内部管理流程, 提升管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能力, 履行好社会和环境责任, 能够缓释我国金融机构在开展低碳农业融资业务过程中的系统风险。例如兴业银行的节能减排项目贷款, 主要是该行对借款人发放的, 用于节能减排项目的人民币贷款。该项贷款产品期限较长, 可以着力解决中小低碳农业企业中长期贷款难的问题, 采用灵活的担保方式, 同时根据项目现金流和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来选择还款期限, 较好地缓解企业还款压力。无论是自身进行低碳农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专业节能服务公司、节能减排设备生产企业, 还是公用事业服务商, 以及专业从事开发和实施清洁能源机制项目以出售核证减排量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 都可以申请该项贷款产品。赤道原则建立了涵盖环境风险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管理在内的项目融资管理制度, 并运用与之向匹配的风险管理系统对客户及其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 对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可能存在的社会和环境风险进行充分的识别和控制。
赤道原则的审慎审核制度在降低金融机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同时, 对急需融资的低碳农业项目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一个低碳农业项目存在较大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其实施不仅不能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反而可能增加农业生态环境的负担。现阶段, 大量农业生产经营者打着低碳的旗号, 寻求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低碳农业项目遍地开花, 反观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实效, 却并没有与低碳农业项目的数量成正比, 量变而未实现质变。为此, 赤道原则对金融机构而言, 起到了过滤器的作用, 筛检出真正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低碳农业项目。发展低碳农业的目的, 在于实现“两高三低”, 即高效益、高碳汇、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能耗。低碳农业项目更应以“两高三低”为标准, 才能提高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2.2 引导金融资源的绿色配置, 强化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内部管理
赤道原则是现代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引导资金和贷款流入促进国家环保事业的企业和机构, 并从破坏、污染环境的企业和项目中适当抽离, 从而实现资金的绿色配置。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在配置与调控资源上具有独特作用, 通过金融业有意识的引导资金流向, 避免盲目追求数量型扩张、严重依赖资源和消耗资源型项目或企业得到大力发展, 促使金融资源流向那些有良好低碳表现的企业或项目。采用赤道原则, 实施绿色信贷, 不仅可以扩大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 增加利润, 吸引更多的客户, 提升品牌形象, 增加环保意识和经营收益等, 有利于摆脱过去造成困扰的贷款“呆账”、“死账”的阴影。同时, 推行绿色信贷亦是增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 实施绿色信贷已成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支农的金融机构以及农村金融机构都能以相同的环评标准作为信贷投放的条件, 可避免其他银行因环评不达标拒贷的贷款, 从而带来信贷风险。
毋庸置疑, 金融资源是有限的。要让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 以推动其低碳农业发展, 这类生产经营者本身就应当完善其内部管理。因为, 内部管理是低碳型企业的生命之所在, 是保证其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资金管理又是其重中之重。资金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等活动过程中的最基本要素, 是保障企业顺利运转的核心,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经济效益往往取决于其资金流转的顺畅与否, 只有保障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资金管理, 才能充分实现其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不仅是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追求目的之一, 更是金融机构进行低碳农业项目融资的关注焦点。只有高效益的企业才能吸引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 以充分发展其低碳农业。2.3提高金融机构风险防范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 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
目前, 赤道原则已经具备了一系列的社会、环境风险管理设备,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金融机构科学地筛选出优质可靠的项目, 还能帮助它们监督有关项目的实施, 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实践证明, 高碳发展不仅直接增加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甚至可能危及整个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3]。若不加强其环境风险管理, 一旦发放给高碳排放量的农业企业贷款, 不但影响其社会形象, 而且将造成其信贷风险。采纳赤道原则后, 金融机构就可以减轻甚至避免贷款项目对生态造成的损害, 政府、民众、非政府组织对此的非议也会减少, 金融机构会重新树立一个推进低碳农业积极发展的良好形象, 从而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提高自己的评级和品牌竞争力。
金融机构发放贷款, 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 是充分发挥经济的杠杆作用、在低碳农业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重要表现。好的低碳农业项目, 是经济效益、节能减排以及宣传教育三重目标的有机结合。虽然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问题, 且每年对低碳农业的发展策略都有或多或少的涉及, 但是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 这与发展低碳农业过渡依赖国家财政扶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是一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风向标, 以赤道原则为基准, 金融机构投资低碳农业充分发挥市场的自由竞争效应, 契合现阶段低碳农业市场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国家财政是引导农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 市场是低碳农业发展的核心。
3 赤道原则之转:金融机构助推低碳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但是自然资源稀缺与人口众多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掣肘, 制约着我国农业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为解决这一矛盾, 我们寄希望于发展低碳农业。现阶段低碳农业的发展同样受制于金融支持的不足。赤道原则作为弥合低碳农业发展与金融机构营利需求的规范, 在我国的践行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 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
3.1低碳金融制度保障匮乏, 制度供给滞后于低碳农业的发展要求
低碳金融是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投融资活动, 即服务于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和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4]。低碳农业继承了农业的弱质性特质, 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其发展。自1974年12月, 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发出 (74) 国环办字1号文件《国务院环境保护机构及有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范围和工作要点》提到:“组织制定污水灌溉和渔业用水的水质标准”、“组织制定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以来[5], 我国践行低碳农业的制度与政策仍然停留在略有涉及层面。低碳农业发展需要制度与政策保障, 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更需要制度与政策保障其合法地位与基本权益。
此外,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也还处于酝酿和探索阶段。从国际发展趋势看, 积极运用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从环境与发展的国际进展情况看, 市场手段在降低环境保护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减少政府补贴和扩大财政收入诸多方面, 具有行政命令手段所不具备的显著优点。正是由于环境经济政策的优点, 环境经济政策作为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得到广泛应用, 也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目前的中国低碳工作中, 经济手段已有不少应用, 但它们仍然只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 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 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在全面完善市场经济的形势下, 低碳农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3.2 内外部激励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的股东、投资者、员工低碳和社会责任意识尚不强。且该种金融机构内部在公司治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与低碳农业贷款业务配套的制度, 也缺乏符合绿色金融发展需要的约束激励机制。相关金融机构内部的低碳发展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容易被繁重的经营考核压力和诱人的经济效益冲淡, 使得本就惨淡的低碳农业金融支持业务更显萧条。图1列出了2012年国内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工商银行的5000亿贷款占全部项目贷款的比例仅为6.74%。从外部来看, 地方政府部门还没有建立起对相关金融机构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业务的激励机制[6]。低碳农业追求农业温室气体减排, 以“生态效益”作为其发展目标, 故其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特征[7]。人们在购买公共物品时, 出于自利的心理, 总会希望公共物品的涵盖范围能够广一些, 从而能够不付费或少付费地获得更多的福利。基于我国低碳农业的公共物品特性, 政府的激励是金融机构向低碳农业项目发放贷款的动力。
我国低碳农业经营主体“绿色消费”意愿不够强烈, 对相关支农的金融机构的监督不足;且某些高污染、高耗能的行业也是高利润、高收入的行业, 商业银行自身利益和地方政府的保护很难大幅度地缩减对这些行业的信贷规模。一些地方环保部门拒绝提供污染企业名单, 农村金融机构出于银地关系和谐的考虑, 会根据地方政府的一些贷款批示向污染企业提供贷款。所以说, 实行绿色信贷,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银行的利益和企业的风险结合起来。但目前的情况是, 污染企业并没有完全承担污染风险, 风险还被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着, 而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等于没有风险, 最终导致绿色信贷新政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以及兴业银行2012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整理计算所得。
3.3 金融业服务低碳农业的信息共享渠道不畅, 低碳信息交互性低
根据现有的制度设计, 低碳信息的共享主体为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 环保部门为信息发布主体, 金融机构为接收主体。环保部门发布的低碳信息是金融机构进行审慎审核的基础。低碳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 低碳的判断需要拥有专门的技术, 环保部门囿于其自身的侧重点以及技术水平, 所发布信息并不能完全体现低碳信息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有时甚至会根据上级政府部门的相关指示, 将某些不利信息予以屏蔽。低碳信息在环保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交流是一个单项的过程, 环保部门仅将所收集的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能否适用则不在环保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
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低碳农业领域比较普遍, 低碳信息也不透明。虽然, 我国已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但在具体领域、具体项目、具体企业, 低碳政策的实施还不是非常顺利。同时我国对低碳违规信息还缺乏完善的发布机制, 金融机构不仅缺乏低碳专业知识, 也面临信息获取的高成本问题。金融机构对大多数不属于国家监控范围的企业、项目的低碳违规情况, 只能通过实地调查或媒体报道获得, 有的甚至难以获得, 信息极不对称。赤道原则的适用需要完善的信息共享与交流平台, 否则不能发挥金融机构审慎审核的作用。这样不仅不能降低和缓释金融机构在融资项目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还影响我国金融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业务效果, 同时降低低碳农业的发展质量。
3.4 金融机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针对性的低碳标准缺乏
项目融资中, 融资方出具相应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是保障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利益的一项重要举措。评估报告还应当由融资方提出针对性的管理办法和缓解措施, 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则根据该评估报告出具相应的评估意见。践行赤道原则, 应根据其一整套行业标准予以执行, 如IFC的绩效标准和EHS指南 (1) 。赤道原则同时还规定, 如果东道国的法规与EHS指南中所述的绩效水平和衡量标准不一致, 项目应采用其中较为严格的标准。相比于赤道原则金融机构注重融资项目的环境与社会风险, 我国金融机构则更多的考虑其本身的经济效益, 忌惮的是低碳农业项目的经济风险。较之赤道原则金融机构, 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环境风险评估项目主要进行的是形式审查, 而非实质审查, 且缺乏对环境社会评估报告的强制性要求。现有的风险评估体系依赖性极强不具有独立性, 其评估数据主要源自环保部门。
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项目的审慎性审查离不开科学而规范的低碳标准, 即以何种标准确定一项低碳农业项目是低碳的, 并且能够量化为具体的数值。在财政和金融的大量资金涌向低碳农业领域的同时, 我国的低碳标准体系却始终未能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低碳标准的缺乏, 必然会造成低碳农业项目评估的不统一。这必然会导致某些低碳化程度高、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的项目由于资金的缺乏而受到搁置;那些高碳项目源于评价标准的不一致而被评定为低碳从而大力发展, 却没有真正实现低碳的目标。
4 赤道原则之合:低碳农业绿色信贷法律制度之因应性变革
赤道原则鼓励金融机构要审慎地检查项目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制定了环境和社会最低标准并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并成为各国金融机构运作的行动指南。资本是维持并不断促进低碳农业发展与增长所必须的金融基础, 金融力量可能成为撬动低碳农业规模性发展的杠杆[2]。金融机构以赤道原则为环境责任基准, 并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遵守行为[8], 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体系的关键。
4.1 以赤道原则为蓝本完善相关法律与政策, 为低碳农业国际融资创造条件
赤道原则的自愿参与性决定了其并不具备法律的强制效力, 实施赤道原则与否主要基于金融机构的自愿选择。但是由于其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行业标准和国际惯例。金融机构只有在环境和社会问题上与主流观点保持一致, 才有机会开拓其国际市场。赤道原则规定, 借款人必须在环境评估报告中注明已遵守东道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国际条约和协议。由于大量的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纷纷为中国的重大农业项目提供资金, 中国应有相关的法律, 以备中国借款人、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参考。随着低碳农业的纵深发展, 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深化, 在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时, 应充分考虑低碳农业的特殊性, 并制定相关的针对性规范, 增强金融业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上, 要结合实际制定环境、低碳、节能减排等信贷政策, 编制环境、低碳、节能减排等风险管理方案, 用以指导信贷业务, 规范低碳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 发展低碳农业, 倡导农业节能减排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金融机构在追求金融逐利性的同时, 更应当考虑环境道义因素[9]。赤道原则下的项目融资, 则应当将发展低碳农业纳入其规制范畴。低碳农业项目多为中长期项目, 且所需资金数额大, 在国内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需求的情况下, 应当将视线投向外资赤道原则金融机构。因为全世界范围内都会受到金融机构的环境与社会责任的影响, 低碳农业所产生的效益是世界的效益, 应对的是全球气候变化。
4.2以县域绿色信贷激励制度为核心, 建立甄别企业和项目贷款的环评体系
县域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对象有两个:银行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 是银行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在接受赤道原则时“有利可图”。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 银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才会自发地遵守赤道原则, 并践行绿色信贷业务。如日本瑞穗银行接受赤道原则后业务量的提升;而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应用环保技术, 提高清洁生产能力的时候能够得到实际的好处, 如优先获得信贷或者减轻借贷成本、延长借贷期限等。同时, 县域绿色信贷激励机制的构建更加强调因地制宜, 将激励机制的适用范围限制在县域一级, 有利于促使不同的地域开展更适宜于本区域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业务。因此, 应鼓励相应的激励措施, 一方面对于低碳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县域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大鼓励性经济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大对践行绿色信贷支持低碳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予以财政支持, 如实行所得税的适当减收, 向低碳项目实行贴息, 建立县域低碳减排奖励基金等。
赤道原则的调整对象仅限于项目融资, 而发展低碳农业除了项目贷款外, 还应当包括对低碳生产经营者的企业贷款。企业贷款的环境风险评估, 应当着重于企业自身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及其风险防控能力;项目贷款则应侧重项目的环境友好度。由于项目贷款和企业贷款环境风险评估的侧重点不同, 应对两者予以区分, 设计出更适应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绿色信贷体系。前者的环评设计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后者则可以更多的借鉴赤道原则的相关规定。例如, 加拿大各商业银行实施赤道原则时, 形成了较为通用的环境评估决策机制 (图2) 。
4.3 严格贷款人应有的义务, 发挥NGOs的积极作用
在修改《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时, 应强调贷款人向项目提供资金时要对项目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进行审慎性审核, 否则, 贷款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就要承担包括刑事责任在内的法律责任[10]。将低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环境责任长期停留在道德层面, 依靠自身道德水准的提高来保障, 是极不稳定的。项目融资的贷款人无论出于金融风险, 还是从低碳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环境责任考虑, 都应该知道有关项目的社会与环境风险。因此, 贷款人应该对它提供的资金用途负责, 只有将服务于低碳农业的环境责任法定化, 用法治取代伦理, 才能建立一种有效的利益制衡机制, 这与赤道原则的要求是一致的。
NGOs在低碳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绿色信贷体系的完善NGOs更应发挥其中立性, 发挥其积极作用。赤道原则项目融资的社会与环境风险评估由融资方提供, 是由融资方聘请独立的第三方专家出具的。我国绿色信贷金融机构亦应当将环境风险评估交由拥有专业技能的NGOs完成, 这样不仅能够完善公众的社会参与机制, 还能保证评估报告的公正性与评判标准的一致性, 更是践行赤道原则第三方专家独立审查原则体现 (2) 。此外, NGOs还应当承当对绿色信贷业务的监督管理工作。
4.4 搭建金融业服务低碳农业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 统一农业低碳标准
低碳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不能仅局限于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从政府职能角度看, 掌握低碳信息最多的应是环保部门, 这些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很难覆盖的职能, 但也是在绿色信贷业务中不可缺少的信息, 银行仅凭自身力量无法完成这些基础性工作, 因而会使低碳农业绿色信贷业务开展的数量和质量大打折扣。赤道原则的奠基者并不想创造一个银行集团或一个封闭式的俱乐部, 而是想建造一个有吸引力的“尽可能宽广的教堂”[10]银行应从总行与部委、省行与厅局、基层行与市行等层次展开全方位合作, 签订合作协议, 加大信息交流, 建立交互式数据平台, 共同研发绿色信贷产品, 实时监控贷款主体的低碳信息。支农金融机构要将环保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将企业低碳发展情况作为授信审查条件。
制定统一的低碳标准, 能够提高共享信息的有效性和兼容性。统一的标准必然会带来同质的信息和数据, 便于金融业内部的协调统一。金融机构与环保部门应共同或聘请有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第三方, 制定切合实际的农业低碳技术标准。对化肥、农药、农膜使用的减量化以及适用低碳技术等, 以特定的数据标明其节能减排量。只有量化为特定数值的标准, 才能直观且统一的标明某一低碳农业项目的节能减排潜力, 以及该项目的适用优势与前景。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地下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32-49.
[2]刘志云.赤道原则的生成路径——国际金融软法产生的一种典型形式[J].当代法学, 2013 (1) :137-144.
[3]RobertF.LawrenceandWilliamL.Thomas, TheEquatorPrinciplesand Project Finance:Sustainability in Practice?[J].Nat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 2004 (19) :20-26.
[4]唐绪兵.赤道原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与低碳金融的影响和启示[J].生态经济, 2010 (10) :45-50.
[5]农业部科技教育司,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农业环境保护大事记[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44-57.
[6]王璠.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 33 (4) :397-401.
[7]张健, 张再生, 陈宏毅.低碳经济与政府作用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1) :40-43.
[8]赵俊英.低碳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服务创新路径研究——基于碳金融视角[J].生态经济, 2012, (5) :68-71.
[9]张燕, 庞标丹, 陈胜.面向低碳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环境责任之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4 (1) :83-88.
科学技术助推越南咖啡产业发展 篇9
越南西原地区农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黎玉宝博士表示,1975年后,西原地区咖啡种植面积仅1.2万hm2,生产量一公顷几百公斤。至今,越南咖啡产业生产面积、产能和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越南全国咖啡种植面积达63.5万hm2,咖啡豆产量达每公顷2.3-2.5 t,每季节咖啡豆产量达150万t以上。目前,越南咖啡生产量在世界咖啡生产国家中居榜首,高于世界平均生产水平的1.5-2倍。
10年来,西原地区农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展开了10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涉及咖啡树科研项目占项目总数的40%以上。黎玉宝博士表示,今后,西原地区农林业科学技术研究院将继续按照杂交方法研究与发展各种咖啡品种,提高咖啡产量和质量,逐步应用生物技术服务于选育、抗病等工作,促进越南咖啡产业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2014年,越南咖啡出口量达170多万t,创汇34亿美元。咖啡出口总值在越南农林业商品出口中居第2位,仅次于大米。
(摘自《越南通讯社》,2015-05-01)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 篇10
企业主体、协同创新、转化能力, 是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词, 只有坚持“产”为主导, 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 建立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机制, 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方向。这其中技术转移工作是重要环节。
一、中国创新驿站已成为新型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组织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着力构建制度、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体系,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欧盟建立跨国技术转移组织网络——欧盟创新驿站 (原IRC, 现已并入EEN) , 通过设立在大学技术中心、商会、区域发展机构和国家创新机构中的各创新驿站, 为促进欧盟跨国的中小企业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合作提供服务, 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成功经验对于中国构建新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中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通过机构网络化和功能加装, 有利于发挥现有优势、集成资源, 形成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的新格局。目前各地建设中国特色创新驿站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近两年, 累计走访企业6 000家/次、调研企业需求4 800余项、整合共享创新资源信息8 800余条、开展协同合作770余次、完成服务项目800余项, 中国创新驿站试点各项工作初见成效。”科技部中国创新驿站人员统计指出, 中国创新驿站找准了影响我国技术转移发展的关键环节, 初步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以内部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为指引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技术转移服务网络组织。凝聚了一批服务机构和工作团队, 探索了适合我国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 为全国加快技术转移工作奠定了基础。
1. 构建新型技术转移服务大平台。
自2010年科技部认定首批11个试点省以来 (2012年7月, 科技部批准河南省为试点省份之一) , 各试点根据创新驿站目标任务, 努力谋划区域服务体系, 以企业需求挖掘和技术转移服务为重点, 培育签约大批技术经纪人, 与近千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中国创新驿站工作在规划、方案制定、实施等各环节, 提倡以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 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推进该项工作。北京充分发挥国际技术转移优势, 构建技术转移生态链。四川省、安徽省等试点省将创新驿站工作纳入各自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深圳建立深港澳台技术转移联盟, 探索自身市场化建设与经营。
站点间的紧密协同是中国创新驿站的一大特色。站点间协同开展各类科技成果和企业创新创业需求对接与交易等活动, 为中小企业寻找合作伙伴、专利协议、技术合作的后续服务, 切实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中国创新驿站通过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各个环节中遇到的难题, 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功能, 在充分整合资源后必将实现产业组织者的功能。上海创新驿站围绕改性塑料产业, 组织了相关机构、企业, 建立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使“化工—改性塑料—新材料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同时, 中国创新驿站在国际技术转移方面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北京与意大利共建中意技术转移中心, 上海分别与芬兰、俄罗斯共建中芬环保技术转移平台、中俄机电技术转移平台。湖北、四川、天津等区域站点先后与欧盟进行对接, 为推动我国与欧洲企业合作、寻求商机开辟了渠道。
2. 服务模式独具特色。
中国创新驿站创新的工作模式加快了我国今后技术转移工作的进程。以广大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 服务企业创新全程化。全国多家区域站点、基层站点均建立了专家团队, 围绕区域主导产业, 深入走访企业, 挖掘、识别技术需求, 利用中国创新驿站平台, 进行跨区域、跨领域的高效优化配置, 战略性整合和集成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行业专家和签约技术经纪人等作为中国创新驿站的核心合作伙伴, 为企业实现产学研对接、技术交易、集成开发、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可行性论证、投融资等在内的“一站式”全程服务。
二、助推河南省技术转移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 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改革开放30年来, 河南省走出了一条具有河南省特色、符合河南省实际的产业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12年, 河南省中小企业总数达40万家, 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 全省共180个产业集聚区, 其中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2011年9月29日, 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2012年11月17日, 国务院正式批复的《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河南省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河南省“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把“创新体制机制,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八大重点战略部署之一。因此, 今后一个时期, 以提升河南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切入点, 中国创新驿站必将助推河南省技术转移工作实现跨越发展。
1. 壮大中国创新驿站河南省区域站点组织, 推动全省技术市场一体化。
河南省是工业大省, 18个地市企业数量众多, 技术市场需要进一步活跃。作为试点省, 河南省要以此为契机, 通过设立创新驿站工作站点, 尽快形成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体系, 逐步发展河南省18个地级市部分行业、机构工作站 (点) 100家, 服务范围覆盖全省158个县市区。让全省的企业了解创新驿站, 使用创新驿站, 通过创新驿站加快实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河南创新驿站的建设将本着“整合资源、协同创新、加速转化”的工作思路, 由河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牵头, 在豫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相关单位参加, 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河南区域站点。2013年由郑州市科技开发中心牵头组建郑州市基层站点, 服务范围覆盖金水、二七、中原等6区5市1县以及郑州新东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洛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牵头组建洛阳国家级高新区基层站点, 服务范围覆盖洛阳高新区全区2 000余家企业。未来三年计划年采集技术信息不低于2 000条, 年走访3 000家左右的企业。同时, 利用创新驿站整合全省创新服务资源, 形成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流程, 实地走访与平台交流相结合、产学研等各方主体紧密合作的全省技术市场体系。
2. 在全球视野下培养提高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中国创新驿站不仅汇聚国内各类创新要素, 而且更加密切国际技术转移机构, 先后与54个国外技术转移机构建立联系, 尤其是与欧盟创新驿站形成了直通车式的合作关系。中国创新驿站的建立, 为国内企业的技术合作提供了双向的机遇与高效的撮合机制。一方面, 加速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另一方面, 为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实现准确的对接服务。河南省作为我国中西部省份迫切需要这种机遇和机制服务河南省中小企业。同时, 河南省在技术转移领域要积极建立相关培训、制度、规范办法等, 充分利用中国创新驿站、国际技术转移机构网络资源, 实现河南省区域站点与全球技术转移组织的信息共享与合作。
3. 强化为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
企业是产业集群发展的主体, 是推动集群形成的主导力量, 为促进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解决产业集群在发展中的需求、导向等问题, 必然要发挥中国创新驿站的作用, 以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 以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目标, 围绕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 初步搭建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机构、龙头企业等服务主体并存, 信息发布、技术交易、转化推广、评估、咨询、培训等服务内容并存, 适应技术市场发展需要的新型技术转移体系, 进而有组织地形成产业链, 服务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
4. 助推技术转移队伍服务能力。
【新技术助推绿色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新技术助推中药现代化06-27
新技术发展论文11-21
绿色建筑给排水新技术08-26
井下作业新技术发展06-04
深基坑支护新技术发展06-16
电气新技术论文08-28
催化裂化新技术应用论文07-20
电力机车新技术论文08-14
计算机新技术讲座论文06-18
现代农业的新技术论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