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从娃娃抓起

2024-10-11

创业精神从娃娃抓起(精选4篇)

创业精神从娃娃抓起 篇1

从娃娃开始抓创业培训, 在西班牙尚属首创:位于该国中西部的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经济发展虽然滞后, 却推出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创业教育课。目前该课程已覆盖数十个公立学校, 颇受好评。

创业为何要从娃娃抓起?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夸美纽斯说:“一株树在最初几年中, 就从树干里发出了它以后应有的主要枝芽, 以后它仅仅是繁茂起来而已。同样, 我们想赋予一个人一生所有的那些东西, 也应当在这个最初的学校中赋予他们。”

对西班牙来说, 从娃娃开始培育创业文化, 不仅因为面对着超过500万失业大军的严峻挑战, 也是中长期内优化就业市场的必要选择。西班牙创业学校2012年的一项统计显示, 只有12.4%的西班牙大学生希望自己创业, 高一学生中有92%的人不知道创业的含义。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学企业管理系的一位教授感叹, 经济危机前他的教室里如果有50个学生, 其中40个都想当公务员。创业精神的缺乏, 被许多学者认为是西班牙社会面临的挑战之一, 影响了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就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 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政府把创业教育课引入校园。在小学, 它是一门课程, 主要向学生讲述创业基本知识。在中学, 它还是一个竞赛, 政府和学校会支持优秀项目发展为真实项目, 由本地优秀创业者担任课外辅导员, 用亲身经历讲述创业故事。为强化学生对创业的直观印象, 学校还组织参观优秀企业, 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面对面交流。此项创业教育计划还包括对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育者们首先改变认识, 更好了解创业文化和创业知识。

可是, 若想提高全社会的创业能力, 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近年来, 西班牙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业的措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2013—2016青年创业和就业战略计划》和《创业者法》。这些举措在社会保险、资金支持等方面为创业者铺平了道路, 但创业精神和能力的攀升显然需要更长时间的锤炼。

巴菲特如果没有父亲引导阅读股票相关书籍, 没有10岁时的纽约证交所之旅, 没有在祖父小店里打工的经历, 他还能够成为金融界的传奇吗?鼓励创业从娃娃抓起, 埃斯特雷马杜拉大区政府希望通过一节节生动的创业教育课, 把创业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中。就像巴菲特的祖父和父亲在其心中播撒的种子一样, 没有它们就没有未来的参天大树。

创新意识从娃娃抓起 篇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的关键,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

一、注重创新过程, 激发创新激情, 捕捉创新火花

1. 注重创新过程, 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一步。

众所周知, 成人的创新强调创新的结果, 如创新产品是否有社会价值, 而学生的创新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 它更多强调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注重过程, 即学生的好奇、好问、好强、自信以及对创新的态度、热情及兴趣等。

2. 激发创新激情。

由于知识、水平、能力的限制以及经验的不足, 学生的创新在教师眼里会显得稚拙、简单, 但只要学生充满兴趣、积极探索, 教师就应该赞许。面对学生的探索、冒险行为, 教师要善于发现, 积极保护, 千万不能泼冷水或过多地加以干涉和限制。

3. 捕捉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图画课时, 学生会用蜡笔画出七彩的太阳, 甚至将太阳画在水中;回答教师提问时学生会说出很多有创意的答案, 但与教师的标准答案有一段距离。这时, 如果教师能给予肯定的评价, 表扬学生肯动脑筋, 夸奖学生的求新求异, 定会激发学生的灵感。捕捉学生创新火花时教师应做到:正确对待学生的各种提问, 因为提问本身就说明学生在思考, 通过提供富有幻想色彩的图书、半制品的游戏材料和开展一物多玩等活动, 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二、敢于质疑, 善于质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因此, 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质疑的氛围,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大胆质疑。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学生不仅敢于质疑, 还要善于质疑。在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之前, 教师应让学生在预习自学的基础上, 提出不懂的问题, 可以是不懂的词语, 也可以是理解课文时遇到的困难, 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听讲与思考。

比如, 语文第一册中有一首古诗《咏鹅》, 这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接触的第一首古诗。书上配了一幅插图, 画的是一只白鹅低着头浮在一池碧水之上。在教学时, 我让学生结合图画来理解诗句。而班上一名细心的学生就大胆指出该插图画的不对, 因为诗上写的是“曲项向天歌”, 白鹅应当是伸长了脖子朝向天空的。我听后先是吃了一惊, 细想起来却觉得很有道理。作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 敢于怀疑课本, 能提出异议, 发表自己的见解, 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这正是创造精神的体现。于是, 我对这名学生的质疑大加赞赏, 并鼓励他画出更加符合诗意的图画。

三、开辟创新教育的新天地——课外活动

1. 动手实践, 体验乐趣。

学生的好奇心强, 特别乐于动手。教师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解放他们的双手。在动手的过程中,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仅体验了乐趣, 还培养了能力。例如, 教学《动手试一试》一课时, 请学生动手做实验, 自己总结实验结果, 验证科学家说得对不对。通过实践, 引发了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2. 自由发挥, 弘扬个性。

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一句话,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境美需要学生仔细去体会、去感悟。课文中插图只能欣赏, 难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自己动手画一画, 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 《云房子》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 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一情境画下来, 出人意料的是, 学生竟然画上了飞翔的小鸟, 七色的彩虹, 放飞的风筝……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自然美, 还表现出了丰富的创新潜能。

总之, 开展创新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提高他们创新的自觉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文明礼仪教育从娃娃抓起 篇3

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应树立榜样形象

家庭是孩子的摇篮,是社会的细胞,孩子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来源于父母,一个家庭的和谐稳定必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后天条件。父母对孩子的说教性教育是必要的,但是重要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作为父母,在家里必须尊敬长辈,爱护孩子,但不溺爱,让小孩也学会尊老爱幼,在公共场所,主动给老人让座,行走斑马线,不乱扔垃圾,团结邻里,与人和善。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孩子,做孩子的学习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外在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有道德的社会成长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家长就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启发孩子关心别人、体贴父母、爱惜公物,家长时刻提醒孩子怎样做是对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做好日常培养,使孩子从小用文明行为的观念塑造自己。

二、幼儿园加强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教师是教育环境的核心

幼儿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之中,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所以,其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让幼儿在懂得关心爱护自己的同时,能学会尊重别人,帮助别人和关心别人,并从中慢慢体会到乐于助人所带来的喜悦心情,要教育和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与人为伴,与人相处和与人为善的道理,正确处理好同伴关系,在交往中享受到童年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增强幼儿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观念,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或有空余时间就进行有关文明礼仪的教学,唱《文明礼仪歌》、讲文明礼仪故事、说儿歌、看文明礼仪广告,让幼儿从中理解并学会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要通过简单易懂、形象生动的例子培养幼儿热爱家庭、热爱生活、尊敬长辈、睦邻友善、勤俭节约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让幼儿不知不觉地接受行为教育和道德教育,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成为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不仅需要科学文化和技能,更需要高尚的道德修养来生活。我们所憧憬的和谐社会是由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组成并维持的,有高尚道德修养的公民是这个社会的需要。作为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培养和加强幼儿的道德,不仅是我们的工作任务和职业道德,更是社会对我们的一种重托和信任。

三、幼儿园或家庭在幼儿实践活动中的礼仪教育

在家:父母一起带幼儿坐公交车,父母会站起来给别人让座。在公园里,父母带孩子主动帮别人捡起丢下的垃圾,与邻居友好和睦相处,孝敬父母长辈,为老人分忧解难。

入园:要求幼儿仪表整洁,进园主动与老师同学打招呼,与父母说再见等,进餐做到文明用餐,要求幼儿保持桌面干净,爱惜粮食,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餐后自觉收拾餐具,饭后养成漱口和洗脸的好习惯,而且小朋友之间相互提醒、监督,帮助同伴做事情。

发挥幼儿的监督作用:在公共场所,只要幼儿发话,人们都会觉得很可爱,会仔细去听,所以,教师教育幼儿学做文明监督员,发现有不文明行为及时监督和制止,成人会惭愧并及时改正,发挥幼儿监督员作用,力量无穷。

情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篇4

一、情商教育及其特征

情商 (EQ) 又称情绪智力, 它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美国心理学家认为, 情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只有认识自己, 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 即能调控自己的情绪。三是自我激励。它能使人走出生命的低谷, 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 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即领导和管理能力。[1]情商虽然与人的先天遗传基因有一定的关联, 但主要是后天客观环境的熏陶和主观培养、习惯所养成。

情商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培养人正确的态度、情绪、情感和信念等, 以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教育, 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2]情商教育有如下特征:

1. 针对“智商教育”而提出

智商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智商为内容的教育活动。它的一个根本缺陷就是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时, 常常将认知从情、意中生硬地抽取出来, 将真同善与美割裂开来, 把追求高智商变成了唯一的目标。其具体表现是:没有把情感发展列入教育目标系列中, 知识获得或智力训练的目标占据教育目标系列的中心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 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为了达到纯粹的智力训练的目的或者为了维护教育者本人的权威, 随意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 不把学生当成是一个有情感、有独立人格的人, 缺乏评价学生情感发展的一整套措施或标准。这种教育造成的后果就是严重地挫伤学生的心灵, 造成学生内在精神世界的残缺不全。实践证明, 高智商者, 并不一定是在其人生道路中最终获得成功者。智商只是智力水平的一个客观标准, 认知领域以外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均不在智商的视野之内, 而这些恰恰又是人生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情商教育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

2. 是全面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商教育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 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这样的人能始终保持愉快、开朗、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 能够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真诚坦率、不卑不亢;对待工作始终具有饱满的热情, 敢于负责, 勇于克服困难;热爱自然、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向往一切美好的东西, 是真正获得了人的内在规定性的真正的人。

3. 是实现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

个性教育是尊重个性, 通过个性去培养健康个性的教育。离开了个体情感的培养, 就不是什么个性教育。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尚的情感, 那就不可能有健康的个性。要说有个性, 那只能是有狭隘的“利己性”和“私性”。个性教育的深厚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 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因此, 情商教育不仅是个人健康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教育基础之一, 而且是个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和基本原则。

二、对儿童开展情商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 儿童时期是接受教育的最好时期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心理的发生和形成的时期。首先, 儿童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 就过着社会生活, 在成人的长期抚养和教育下, 通过跟成人的交际, 有系统地学习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 他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 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 这样, 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其次, 儿童也不完全跟成人一样。从人的社会性来说, 儿童跟成人是基本相同的, 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 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 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是不成熟的, 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 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不跟成人完全一样。儿童时期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时期, 是一个生长特别旺盛的时期, 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因而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精神生活导论》中指出:人的性格在0~12岁时就定型了, 父母的行为导向尤其举足轻重。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能否成功, 智力因素, 即所谓智商仅占20%, 而80%取决于“情绪情感”, 即“情商”。情商主要不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 而是经后天逐渐培养而形成的, 它始于胎儿期, 但关键形成于婴幼儿时期, 成熟于儿童期。因此, 必须重视儿童情商的早期培养。

2.“重智商、轻情商”的社会现实凸显了对儿童开展情商教育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重智商、轻情商”是中国社会突出的问题, 也是中国教育的重大误区。改革开放以来, “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深入人心, 加之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 人们对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用知识武装孩子的头脑空前重视, 为此不遗余力、不惜血本。强调“知识就是力量”这没有错。问题在于, 人们普遍高估了智商的作用, 淡化甚至丢掉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在人才成长上, 智商固然重要, 但情商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形象的说法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据美国一些学者研究, 在事业上, 情商对成功更具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智商主要源于先天遗传, 后天开掘辅之;情商主要靠家庭、社会影响和自我修养。情商好而智商稍差的人, 还有勤能补拙的可能;而情商不好的人, 即使满腹经纶也绝对成不了大器, 甚至会走向反面。现在中国许多家长在育儿方面的做法是:只要学习好, 就一好百好, 什么理想信念的树立、意志品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塑造, 统统抛到脑后。爱因斯坦曾说过, 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往往依赖于性格上的伟大。由于我国社会在教育方面长期“重智商、轻情商”, 所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首先, 造成人伦关系的颠倒。尊老敬贤本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可现在“尊老”却变成了“尊小”, “父道尊严”悄悄被“儿道尊严”“孙道尊严”所取代。在有的家庭中, 孩子成了“君临天下”“指挥一切、调动一切”的独裁者, 甚至把孩子的错误行为或缺点当优点来赞美。结果, 孙子是假孙子真“爷爷”, 爷爷是假爷爷真“孙子”。

其次, 造成人格的严重扭曲。“重智商、轻情商”造成很多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以“啃老族”“月光族”为荣, 自私自利, 缺乏宽容, 精神颓废, 行为怪异, 人格扭曲。比较极端的例子是, 极端漠视生命的价值, 受到挫折后不能清醒地看待自己与社会、他人的关系, 滥杀无辜, 无端剥夺别人的生命。2004年2月, 有马加爵对四位同窗好友不满而滥施杀戮;2010年3月, 有外科医生郑民生杀童事件, 造成8死5伤。继郑民生杀童事件之后, 社会上还发生过几起杀童事件。我们说, 这些杀人案件原因也许很复杂, 但是, 这些杀人者情商缺失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马加爵事件后, 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的谜底, 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对此案进行了全面调查, 专门为马加爵设计了心理问卷, 做了心理测试, 之后写出了《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报告》。报告指出, 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 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 是他扭曲的人生观, 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这其实就是马加爵情商严重缺失。

再次, 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是由人这样的无数个体所组成的, 个体身心健康、身心和谐, 社会也会和谐, 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是密切联系的。试想:如果一个社会充满了性格怪异、人格扭曲、行为乖戾、精神分裂的人, 这个社会能和谐稳定吗?显然不能。而情商教育就是要培养人敢于表达自我、勇于展示自我、乐观而且自信;培养人具有责任感、懂得感恩、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培养人遇到问题懂得自省、自励、自律;培养人懂得树立目标, 善于安排时间、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培养人能忍受挫折, 克服难过、焦虑、沮丧的情绪;培养人善于解决纠纷和处理冲突, 具备不卑不亢的处事技巧;培养人克制不良诱惑、增强自制力以及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人勇于沟通, 乐于表达、乐观开朗。显然, 一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是与社会公民的情商状况有一定关联的。

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人缺乏亲情, 自私自利;对别人没有同情心, 唯我独尊;对家庭没有责任感, 恣意妄为;在挫折面前束手无策, 一筹莫展。这些人格的缺陷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和身心健康。这些成年人中存在的问题, 都能追溯到儿童时期情商培养的缺失上来。许多研究成果显示, 一个仅仅学业优秀的人, 未来并不一定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当然, 具备学习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但仅仅学习好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能够适应社会的心理能力。“情商的形成一般是在婴幼儿时期, 成熟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 它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交往中培养起来的。”[4]所以, 在儿童阶段进行系统的情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在奠定人生成功的基础。

三、加大力度对儿童进行情商教育

对儿童开展情商教育是事关国家未来的大事, 因此必须加大力度和引起高度重视。

1. 从学校教育方面来说

要改变只重学生成绩, 不重学生意志、情感等因素的教育模式, 要改变“为应试而教, 为应试而学”的局面, 树立情商教育的理念, 自觉地在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商。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要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使学生知识水平提高、情绪情感健康发展、对国家社会充满责任、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成为全面发展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人。

2. 从社会教育方面来说

要求整个社会改变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是否成才的评价标准, 摆脱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 在全社会树立起智商教育与情商教育并重的观念。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 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 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需要了, 可遗憾的是, 时至今日, 我国中小学教育仍未彻底摆脱这一轨道, 在一定程度上, 应试、升学仍然左右着我们学校的办学方向。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重视情商教育的环境, 才有利于我们对儿童开展情商教育。

3.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

家长要不断提高素养, 尤其是要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情商, 然后通过不断努力, 将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通过教育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情绪。家长首先要引导孩子懂得哪些情绪是好的, 哪些情绪是不好的。好的、积极的情绪, 例如热情、欢快、乐观、友善等, 容易被社会接受, 应让它们自由地表现出来;而不好的消极情绪, 例如冷淡、抑郁、悲观、嫉妒等, 不易被社会接受, 则要对它们加以抑制和消除。同时, 家长还要让孩子懂得如何在合适的场合表达合适的情绪, 以便逐渐形成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二是要注意孩子情感的细微变化。对于孩子的需求, 如果是合理的、能够满足的, 家长应该尽量予以满足;不合理的、不能满足的, 则要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千万不能不关心孩子的痛痒, 也不能让孩子放任自流, 更不能动辄训斥、打骂, 压抑孩子的情感流露。应让孩子的情感得到合理的流露和宣泄, 并了解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 需要解决的应及时解决。发现孩子遭受挫折, 要鼓励孩子面对现实, 勇敢面对挫折, 对前途充满信心。三是要重视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各种社交条件,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要适当地带孩子去参加一些聚会、晚会等, 让孩子见见各种场面, 学习与各种人打交道的方法, 帮助孩子增长见识, 增强信心, 使孩子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变得落落大方。同时, 家长还应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

参考文献

[1]房海林.顺利开启孩子EQ之门——孩子情商教育[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10.

[2]方成智, 唐烈琼, 聂志成.心理与情商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3]鱼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文下一篇:时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