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家”精神

2024-09-26

“创业家”精神(精选11篇)

“创业家”精神 篇1

摘要:把经济学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大学, 会因为概念的含糊和组织的异质性引起人们的困惑, 在大学的语境下, 把这种精神解释为“创业家精神”, 意思更为清晰合理。尽管如此, 还应该认识到“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经济、学术和道德上的风险。有必要把大学的“创业”看作是一项长远事业, 小心驾驭。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业家”精神,创业型大学,价值风险

伯顿·克拉克的著作《建立创新型大学》在向人们介绍欧洲五所创业型大学的转型之路的同时, 也把“Entrepreneurial”一词引入到大学的语境之中。“Entrepreneurial”及其同根词广泛地用于经济学领域, 如“Entrepreneur”、“Entrepreneurship”等, 被译为“企业家”“企业家精神”, 用于形容敢于冒险, 追求独立和自我实现的人以及这类人所具备的精神特质。在大学的语境下讨论这个词的含义时不免带着经济学的色彩, 然而又应该区别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企业家”。

一、“创业家”与“企业家”之辨

“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文, 意为创办一个新的企业或进行一项投资并愿意承担其固有的风险和结果的人。这个词早期出现在理查德·坎蒂隆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中, 并在之后被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使用。虽然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对它的讨论常常涉及企业的创办和经营、创新精神和风险等。因此, 它在国内被译作“企业家”。19世纪, 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 企业家 (Entrepreneur) 和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常常互换。

当经济学领域广泛使用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被用于大学的语境时, 很容易给人们带来这样的误解:“企业家从定义上来说, 是创办企业并盈利或承担损失风险的人, 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关于‘如何挣钱’。”[1]企业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而大学至始就是一种非营利性机构, 即便是创业型大学, 其使命也是“知识传承、知识创新”, 决定了它追求的是学术目标而不能是经济目标。因此, 大学的运作与企业的运作大相径庭。克拉克在著作中所介绍的创业型大学,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敢于摆脱被动接受的行政拨款的束缚以及打破政府运作高等教育系统惯例的精神, 并且鼓励学术创新、广泛与外界合作和筹集非政府资金, 通过这些举措吸引额外资金并扩大参与而实现大学的卓越。这些举措能增强大学的自主性并减少对政府的依赖, 由此看来, 这里的“entrepreneurship”与大学理念是并行不悖的。再反观“entrepreneur”一词的多种含义, 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讨论了企业家的某种行为, 包括首创精神;组织或重组社会的、经济的机制以将资源转化为可获得的利益;承受风险或失败等。[2]克拉克在之后的著作《大学的持续变革》中扩大了“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的概念, 称之为“适应性大学”“创新型大学”。综合它的各种内涵, “entrepreneurship”一词, 在大学的语境下译为创业家精神更为合理。

二、“创业家精神”的双重性

将“创业家精神”引入大学可以带来机遇, 建立大学与外部环境的新联系, 建立起新的思考和训练的模式, 可以使大学摆脱资源枯竭的困境, 增强自身的自主性和自决的能力。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形成了一种生存或赶超战略, 如果成功, 大学可以实现学术升级或者之前的边缘大学成为主流 (如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特文特大学) , 或者使其成为领先的研究型大学 (如斯坦福大学、沃里克大学) 。

但是创业家精神固有的风险因素使其具有双重性。正如加雷斯·威廉姆斯所说, 创业是一个可行的过程, 使大学的更多基本目标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中得以维护和追求。竞争性创业当然可能导致沉沦, 但也可能导致思想上的伟大成果以及艺术和智力上的创作。[3]在讨论大学的创业家精神时, 人们都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不能忽略的是“enterprise”一词同时也含有风险的意思。在经济学领域, 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而在大学, 不仅要承担经济上的风险, 还可能带来学术上的风险。大学创业主义可以被视为一种追求“自我导向”的自治的方法, 也可以视为为缓解大学基础资源枯竭压力而做的简单尝试。它可以被视为一种释放学术能量的途径, 也可能给学术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如使研究让位于咨询性工作;让学术性教学服从于低水平的为图经济回报的重复劳动;鼓励财务标准作为大学管理的唯一途径。[4]

大学创业主义的风险因素, 包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采取的行动可能抱有投机的心态, 这与按照组织拟定的发展战略计划采取的行动以及有政府的持续支持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大学把资金投入到新的学术行动或者反过来通过自己的资源在特殊领域获取报酬, 都可能承担经济上的风险。同样的, 学者个人为了更大的回报, 采用创业式的放手一搏去选择从事特殊领域的研究, 这也可能带来科研上甚至经济上的风险。

如果说经济上的风险可能使大学陷入财务上的困境, 那么学术方面的风险所带来的可能就是整个大学价值理念的崩溃。创业主义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甚至是主导的力量出现在大学, 不可避免地引发关于大学的本质和目的等基本问题的质疑。创业精神带来了组织上的变革, 大学与外界的边界模糊化, 它的一部分跨越了组织疆界, 与工商业组织重叠, 发展成独特的混合体。而内部 (大学) 价值理念与外部 (经济) 价值理念却始终存在冲突, 因此需要大学有能力对这种对立的理念和行为进行调和和规范。还有一种形象的描述就是, 创业型大学基于衍生法则, 发展大学-工业界-政府的三边螺旋状关系。[5]一个前提就是, 大学在这个三元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 作为创新的动力。大学的这种中心地位是否能够维持, 取决于大学的内聚能力。不论是调和价值理念的冲突, 还是维持大学的中心地位, 关键都在于体现大学本质的学术价值理念。一旦外部的价值观念跨越了这一边界, 承载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价值就不可抑制地崩溃, 大学的地位最终被边缘化, 成为金耀基先生所说的, “今日, 大学之最流行的形象不是‘象牙塔’, 而是‘服务站’了。社会要什么, 大学就给什么;政府要什么, 大学就给什么;市场要什么, 大学就给什么。大学不知不觉地社会化了, 政治化了, 市场化了。”[6]

因此, 有学者认为创业家精神广义上来说不仅仅是愿意承担风险和尝试新事物, 还意味着对风险的评估, 集体学习经验, 并使这些经验的精髓在整个大学中传递。[7]的确, 认识到创业家精神需要大学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控制风险, 并且意识到这种创业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三、“创业家”精神与事业心

大学如果要规避“创业家精神”可能带来的价值风险, 仅从对这一概念的认识来说, 大学中提倡的创业精神不是对创办企业的“创业”精神的简单援用, 这里的“业”更应该理解为事业。把大学作为一项事业来运作, 用长远和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大学的创新和发展。现代大学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 不再只是“为学文而学问”, 但是把它看作是“事统”: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 [8]是符合中国大学的传统的。

事实上, 在英语中“entrepreneurship”的同根词“enterprise”从广义上来说是“战略家”或“事业家”的意思。伯顿·克拉克在提到“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时补充道:“这个概念还带有‘事业’的含义——即在需要很多特殊活动和精力的建校工作中的执著的努力。”[9]大学需要创业家精神, 因为它们要培养创造力, 响应文化、伦理、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它们也需要事业心以维持它们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并完成它们的使命。

把大学当作一项事业来运作, 就大学组织来说, 就是坚定不移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要维持它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收只是一种手段, 而学术上的成功才是目的。因此, 克拉克在谈到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路径时, “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条, 并且, 学术始终处于核心、“心脏”的地位。此外, “创业家精神”不是强调个体行为, 大学由被动变为主动的行动模式, 不是单个的系或者部门能够完成的。只有整个组织的重新调整, 才能带来更加高效的运作模式。所以把它看作是创建事业的过程, 更能体现出学术群体的或大学整体的力量。在创业型大学的典范即沃里克大学中, 学校鼓励各个层次的创业, 但是对于社会学、艺术史系这样不容易增加额外收入的系, 大学采用集权的形式对各部门的收入进行二次分配, 调节各个系之间的差距, 使大学更像是一个整体从而向前发展。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说, 把大学的创业家精神之“业”看作是一项事业, 才能赋予大学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大学在科学技术方面独有的优势, 使大学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得以凸显, 成为企业、地方政府竞相争夺的资源。这就可能导致一种危险:在利益的驱使或者在地方保护、区域保护主义之下, 大学成为独占的资源。虽然大学的使命中有为地方服务的内涵, 但大学传承的知识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 因此大学所创之业就绝不仅仅关乎某个地区或区域, 或是某个政府, 而是属于整个人类的。

参考文献

[1]Chris Armbruster.Research universities:autonomy and self-reliance after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J].Policy Futures in Education, 2008, (4) :

[2]葛建新, 周卫中, 付晓霞.创业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46.

[3]Gareth L.Williams.The enterprising university—re-form, excellence and equity[M].Buckingham:SRHE&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19.

[4]Michael Shattock.European universities for entrepreneur-ship:their role in the europe of knowledge the theoretical context[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5 (3) :18.

[5]Etzkowitz, Henry.The triple helix: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innovation in action[M].New York:Routlege, 2008:1.

[6]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23.

[7]John L.Davies.The emergence of entrepreneurial cul-tures in european universiti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2001, (2) :26-27.

[8]钱穆.有关学问之系统[C]//钱穆.中国学术通论.台北:台北学生书局, 1977:225.

[9]Burton R.Clark.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M].Oxford:IAU Press, 1998:4.

“创业家”精神 篇2

(二)伟大的创业家不仅爱他们的客户,也爱他们的产品。戴姆勒被人称作引擎和轿车的伟大制造者,他的技术无可挑剔:是他造出了第一辆消防车、第一辆摩托车和第一辆摩托艇。但更主要的是,他是个热爱自己产品的销售者。对他而言,造车的关键在于取悦消费者,甚至让他们感到吃惊。为了让一个经销商卖他的车,他承诺经销商任何要求他都会满足。经销商说,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把自己11岁女儿的名字刻在引擎盖上。他的女儿叫什么呢?梅塞德斯。后来的故事就不用多说了。

下面列举的一些基本做法,可以让你及公司其他人同样爱自己的产品。

了解你的客户 没有一家卓越的公司不为客户提供他们想要的产品。就像爱工作一样,成功的创业家接受了这样的观念:真正的美丽出自客户的眼睛。

为产品自豪 对于产品和服务,创业家都有一种个人的拥有感,重要的是要将这种拥有感传递给你的员工,让员工对产品产生拥有感,引导他们感受他们的付出以及产品是如何让客户感到满意的。这一点很重要,你需要将某种程度的个人体验融入到产品中去。

做得更好 查尔斯·福特(Charles Forte)勋爵一手将信任之家酒店(Trusthouse Forte)发展到全球八百家的规模。当他的经理建议开设新店的时候,他只问三个问题:我们新店的价格比竞争对手低吗?我们的客户服务比对手做得好吗?如果不能同时达到这两个要求,至少要做到“要么价格便宜,要么服务好”。对于上面三个问题,如果他没有听到至少一个“是”的话,谈话就此结束。

做得更快 可以给福特勋爵的问题加一个:我们能做得更快吗?速度是创业家的另一张王牌。在高科技领域,竞争优势体现在比别人做得快;在传统领域,速度是赢家和输家的分水岭。

三、快速创新

“任何人,只要他的生命维系于创新,就都能创新。”——盛田昭夫 索尼公司创始人

快速的创新是创业家的秘密武器。当今的世界上,你很难找到做得更好、价钱更低的方法来作为你的竞争法宝。那么,竞争力将从何而来?有两个方法:

一、你和你的员工都将创新作为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要有采取行动和实施创意的紧迫感。我们称之为“创新的必要性”和“行动的自由度”。鼓励创造、快速行动和抛弃任何官僚习气将使你的公司成为快速行动的创新公司,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创新的必要性”,没有比拉里·希尔布洛姆(Larry Hillblom)诠释得更好的了,他是世界领先的快递公司敦豪(DHL)的三个创始人的头儿。创业之初,希尔布洛姆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但是,大银行和大运输公司都不愿将他们全球的快递业务假手三个没有经验的毛头小伙来做。希尔布洛姆领悟到,创建敦豪全球网络绝对必要。事实上,他们在获得大客户前就已经建好了大部分网络。希尔布洛姆说他们这样做的唯一原因是,“我们相信我们能做,没有网络就没有生意。如果我们把时间花在写商业计划书上、等候融资和风险投资上、寻找猎头公司上,就不会有今天的敦豪。”为了确保“创新的必要性”和“行动的自由度”在你的公司得以生存,你需要创造如下条件:

感受市场的脉动 在很多大公司,你感觉不到人们对任何事情的热情。要保证让创新的观念深入人心,你得让从总部员工到一线职员都感受到市场的脉动。其中,首先从与客户面对面交流,和竞争对手对标(benchmarking)做起。所有的员工都要认识到,自己的饭碗与市场息息相关。

培养危机和紧迫意识 一个最好的例子是吉姆·帕蒂森(Jim Pattison),他是加拿大最大的私人企业吉姆·帕蒂森集团(The Jim Pattsion Group)的唯一创始人。在开会的时候,他总是提前。他要传达的信息是,“这就是吉姆引起我们注意的方式,也是告诉大家‘我们必须动起来’的方式;我们都有很多事要做,我们不能坐在那儿浪费时间。”公司的一位副总裁如是说。这就是用点滴之功,收移山之效的方法,无须大动干戈,只消稍事敲打。

创建绩效与承诺

创造并维持一个伟大的公司在于经理和员工的绩效和承诺。记住,改变行为的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是,确保每个员工都清楚他们的表现所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按照下面的顺序来提问,你会发现哪些环节需要调整。

四、自我激励

“我在找人,找那些喜欢赢得胜利的人。如果我没找到,我就找那些憎恨失败的人。”—罗斯·佩罗 电子资讯系统公司(EDS)、佩罗系统公司(Perot Systems)的创始人

自我激励是创业家和官僚主义者的显著分别。伟大的创业家,如利华、本田、盖茨和佩罗在他们的工作中展示了两种品质:

一、他们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全心投入。

二、在从事的事业上,他们总是表现出众。为什么他们能自我激励呢?道理很简单,他们敢于面对结果,无论好坏。结果来自客户,而且总是及时、准确而有力地到来。给予自主权,要求可*性 在充满创业家精神的环境中,向员工授权、给员工自主权,就意味着员工要对结果负责。布林克尔国际公司(Brinker International)的罗恩·麦克杜格尔(Ron McDougall)就做到了。在二十年里,员工人数从0增加到90,000对其他公司的人力源部来说无疑是个头疼的事。麦克杜格尔说,让员工放手工作,自己负起责任就是关键所在。“我们切实地在放权。每一间餐厅都像价值两三百万的工厂。当完成了目标,他们就能拿到奖金。所以,员工都极力促成目标的完成。”事情的另一面是,在这个环境里,没有麦克杜格尔称为“懒汉”的位置,“他们会给别人树立坏榜样,留着他们会影响士气。在这里,你必须先下手,砍掉树上的枯枝,因为枯枝让整棵树显得难看。”

祸福与共 一个创业家会面对公司的祸福,同样也要和自己的员工一起担当,公司和员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与员工同舟共济是必须的承诺。切记,当你规划公司未来时,一定要把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把你全部的才情都奉献给客户和产品 创业家全副身心地扑在客户和产品上,这就是专注。你应该具有这个品质,并将其传递给自己的员工。在一些公司,为了引起老板的垂青,员工将精力耗在了内部的争夺上,或其他一些事情上。当然,这些事情只有在你容许下才会发生,如果员工把做了一次漂亮的演说所得到的荣耀看得比将合适的产品发送到客户那里更重要的话,说明你已经遇到问题了。

以结果为导向 面对员工的狐疑“如果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我不做,又有什么后果?” 你必须有力地回答,你必须将每个员工的工作与结果密切联系起来。他们必须清楚,良好的表现产生积极的效果,糟糕的表现带来消极的效果。如果你做到了,就能从每个人身上挖掘出创业家精神。

“量产”创业家 篇3

这是梦实现的地方,数个阵列着的脑袋在等待被灌脑浆,等待那场机械的、激动人心的、意味深长的工程,人人都在等着能洗练一番然后出去做自己的老板。这是一座梦工厂,主人是李开——2012年他还是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负责复制成功。

梦工厂如城堡般富丽堂皇,但篱笆深深,大门紧锁。我们定期能看到人出来,他们个个满面红光,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不久后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挤进全球富豪榜。

梦工厂成就的中国硅谷中关村里,一个电线杆子能砸到数个CEO和准CEO。李开复身上被笼罩的是超出Y Combinator(YC,2012年左右美国最热的创业孵化器之一)那样的光环。

这当然是假想。如果成功可以复制,人人创业都能成功,神州大地上大小老板精彩纷至,那么,中国的经济早就可以翻云覆雨,我们也早就步入了发达国家。

现实的情景是,也有太多人相信“创业是件多么激奋人心的好事儿”。李开复李导师的意味深长已经几乎把那些青年人的耳朵磨出了茧子。很多人坚信,在创业的路上,有着无数个“忙碌的李导师”陪伴着候着帮助指导他们,创业不是什么难事,他们都期望着前途的美好,相信只要掌握到方法,成功即可复制。

果真那样,那么,这些创业营与制造企业富士康的生产链条将相差无几,一位业内人士对我们如是分析。

对于这样的未来李开复不敢想象,其实他也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眼下,李开复已经走在改变的路上,2012下半年,创新工场在获得第二期美元基金的2.75亿美元募资之后,他宣布其从孵化器转型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投资机构。

尽管,李开复创新工场在这些项目上的平均回报率达到18倍,从2009年9月成立到后来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共投资了50多个项目。

但他老老实实地开始做起了投资。因为与此同时,他似乎也知道,自己几乎背上了“创业误导师”的骂名。为了不做未来那个终日给创业者和准创业者灌输脑浆的梦工厂主人,他和诸多身处中国创业服务链条中的人都必须改变。

如若不改变,创业孵化器遍地开花,大学生们,青年人们天天做着创业美梦,人人都热衷于创业选秀,遍地都盛产创业“复制师”,“天使”投资人将幻灭为“魔鬼”催化师。如果成功可以复制,举国将是创业者。

能分享的是经验“创业军规”这个可以有

和李开复一样受年轻人和创业者们追捧、敬仰的导师不在少数,拉卡拉电子支付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陶然也“不小心”成为了其中之一。

虽然在做自己的支付实业,但最近两年里,孙陶然也肩负了更多创业导师的角色。2012年年初,20年来6次创办和联合创办企业的他干脆出了一本名为《创业36条军规》的书。

孙陶然还记得,最早是在2010年8月,一批创业者要到拉卡拉的公司参观,他们想听他讲一些创业实务。孙陶然答应了给他们讲一堂课,于是,在准备PPT的时候,他就一条一条地列了下来,把自己当初从有创业想法到怎么去创业,组建和管理公司一直到上市,如何经历的,都做了分享。

最后一总结,孙陶然整理和完善出了整个企业生命周期里应该注意的36个原则。

与此同时,孙陶然也慢慢注意到,在很多行业,一些创业公司想一年创办、两年发展,三年上市,最后全部都失败了。很多人在第一次获得风险投资后容易搞多元化,制定特别宏伟的战略,把发展速度、指标定得特别高。

他深感惋惜:“其实企业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现在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出现可以加快企业的成长速度,但快是有一个极限的,完全不遵循发展规律、拔苗助长,最后欲速则不达。”所以,就这个意义上讲,创业是亟待一些指导、规范化的。

孙陶然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予创业者们以指导。于是,他正式把自己的《创业36条军规》发表出来,以飨众创业者。

与此同时,孙陶然也开始活跃于各创业服务机构现身说法。在他看来,自己企业做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去分享和回馈是必要的。

在孙陶然看来,创业可以分享的是经验、教训。

作为创新工场孵化的第一个项目,点心(北京风灵创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创业服务的获益者。点心CEO张磊从百度出来自己创业之后,也是机缘巧合认识了李开复,在艰难的创业初期,点心的办公室就设置在以前的创新工场的办公室第三极大厦。而后,创建7个月的点心即获得了金沙江创投的千万美元融资,之后,点心又几经转型。这缘于张磊的思考,离不开创新工场的助力。就在记者截稿前,点心正在进行B轮融资,传闻或被百度收购。创新工场的“长子”也算得上“功德圆满”。

实际上,据记者了解,另一个一直默默做事的创业者,也就是在朋友的撺掇下参加过一次创业大赛之后,才获得了风投的青睐的。正是那笔资金,帮助他在如今的路上更加如鱼得水。如今,他收了心,不再参与各种创业秀和活动了,只是时常学习那些创业导师们的思想方针,鞭策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他坦承,这已经足够了,“融到资金凭借的是运气,经验才是长足的财富”。

孙陶然的看法也类似,创业者们从他人身上,从创业服务机构里互相学习和总结经验是可取也是必要的。

不能复制的是路径百转千肠各不同

经常受邀请担纲创业大赛评委的孙陶然在2012年的下半年也开始纠结。

他也见到了太多的创业者,一创业时就进入到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孵化器里,最后变成了向国家申报基金,向政府申报补贴,反而忽略了市场。他也看到一些创业者一忙创业比赛忙得就是大半年,大家热情高涨、斗志激昂之时,创业服务里真正好的模式不多,仅有的已经开始过火。

“我想我应该有所拒绝。”孙陶然说。创业服务如何商业化运作,这其中的度实则很难把握。如何才能真正帮助到创业者,在且行且看的同时,他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温室里面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所有的参天大树都是在荒郊野岭长出来的,温室孵化对企业成长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如果温室过于安逸,这个企业就会被扼杀,孙陶然对我们说。在他看来,创业服务业有必要存在,但是过度的创业服务对创业是非常有害的。

nlc202309010848

而且,现如今,创业选秀、孵化真正成就的企业少之又少。创业与孵化之间并非百分百对称,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点像男女之间的恋爱,“很难说按照计划孵化一批,其中10%计划成为10亿规模企业最后一定会达成,创业服务本身带有特别大的变数。”孙陶然说。

李开复的创新工场本来是想做中国的Y Combinator。可是李开复退步了,他发现,在国内,孵化器模式并不像大家设想得那样美好,国内的创业、投资环境和大洋彼岸完全不同,成功不可能大批量复制。而且,当他单纯地成为了一些人质疑的“复制师”、“误导师”,也偏离了自己想要的方向。

实际上,各类创业服务能够提供给创业者的经验和裨益十分有限。和理论上的创业导师相比,国内创业者需要更多的是自身的实践经验和阅历。各类创业服务机构云集,创业者们真正的创业过程还得自己去实践。各类创业选秀层不出穷,若创业者能偶尔参与一下也尚可,但如果把大量的精力倾注于此,便是得不偿失。

当年复制美国的创业选秀类节目,《赢在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也掀起了不小的风浪,但实际上,最后成就的成功者少之又少,很多人质疑,《赢在中国》其实捧红的是一众明星评委。

纵览中国商业史,几乎没有哪个创业者不是历经摸爬滚打才历练出来的。孙陶然就指出,创业者一开始就得自己去跑,去经历,去感知创业的苦,包办,复制从某种程度上是宠坏了他们。更何况,每个人,各个行业其实也各不相同,即使能搭得一桥少走几步弯路,但真正每个人做的事情,身处的行业,时机也都各不相同,需要创业者自身去担当,去体味。

成功不能复制。小米公司创始人兼CEO,同时也是天使投资人的雷军一语道出创业服务里投资环节的真谛,他在选择投资时更多的是看人,而不是看项目。因为,创业项目可以复制,但每个公司的创业路径各不相同,每个人的创业特质各不相同,机遇、环境也都各不相同,要想成功变数太大。

复制师、魔鬼催化剂需要卸妆的创业秀

现如今,仍然有无数的创业者们争先恐后地涌入创业的大军。

除了寻找各个复制导师,参与各种大赛之外,如今火得一塌糊涂的创业咖啡馆似乎也是他们的好去处。因为,在创业咖啡馆里,有很多投资人常驻。

而在被称之为车库的创业咖啡馆里,我们不可以忽视的也有这样一种景象:推开厚重的大门,迎头而来的是数双贪婪,关切的目光。

咖啡馆里没有咖啡香,很多创业者们在做着急于证明自己,或者急于收获一笔投资的美梦。

“我梦想有一天,幽谷上升,高山下降。坎坷曲折之路成坦途……”很多人都和和马丁·路德一样,有着一个梦想。不过,关于创业的梦想,有人是为了理想,有人则是为了财富。很多人都在想着通过创业一夜成名,在某一艳阳天遇到一个颇具慧眼的投资人,潇洒地投给自己丰厚的money。因为价值观的导向,他们把自己装入了自己想好的一个模式里,就等着“一朝成名”。

可当越来越多有志于创业的人们在创业选秀的舞台上侃侃而谈,他们得到的就不是更多的机会,而是更加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

张明是李开复的崇拜者之一,大学还未毕业的他就梦想着要创业。毕业之际他根本不去找工作,而是跟父母软硬兼施要过来了10万元,几经折腾花光之后,他也没再找工作,如今终日在家打游戏混日子。别人问起,他最多说一句,自己选的项目不好。

张明的确看到了自己同伴们的成功,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之下,创业确实显得容易得多。一些创业者,单纯地凭借一个APP的或功就能够叱咤风云。在速度至上、快者为王的互联网行业里,他的不少同行们笃信创业的真谛在于押中下一股台风将在哪里刮起,并早早地占好位置,积极去寻找导师们、投资人的关注,期待着那天一起被带上天。

但是他却不明白,成功也需要梦想和坚持去铸就,成功也需要机遇,如今的市场有着高度的复杂性,创业并非简单复制,复制其实和创新相去万里。更多踏踏实实创业的人并不热衷于各种创业选秀和拜见各位创业导师,他们是真正把培训营、孵化器当作自己的一个家、一个圈子,促使自己去粗取精。

张明也不清楚,很多人已经把天使投资变成一门有利可图的生意。天使投资人王啸就对我们直言,所谓的创业培训,创业选秀大部分都是为了找项目。“最终确实能增加一点成功率,从大的范围来讲,比如在资金流显得重要时得到些帮助,应该怎么设置,通用的规律还是有用的,但是具体的业务方面很难说,只能是在一些股权设计、行业搭建,普遍规定上听一听。”

为项目找到通道,这其实是眼下创业复制工厂、创业培训营、训练营的终极目的。

在此目的下,其实中国的创业服务业也必须得历经“成长的烦恼”。创业导师不是“复制师”,天使投资人的助力更不是“魔鬼催化器”。

尽管,中国的创业环境已经越来越好,全新的创业服务产业正在准备蓄势而发,从创业选拔到孵化,培训,到对接创业与投资,大家都在摸索中以求得更长远发展,但这一产业链要完善还显得任重而道远。

即使如当下的硅谷那般,创业服务一条龙,完全形成了产业链,成功也不可能复制,诚然,每个人都蕴藏着成功的潜能。然而,人人都创业的时代也不是最好的时代。根据硅谷法则,9成的创业公司会倒闭,90%的孵化器将失败,投入的资金将没有回报。

中国的情势也相差无几,很多人看到去年中国成立的创业公司有120万家,但他们却忽视了死去的创业公司也有100万家。

“创业家”精神 篇4

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格兰诺维特 (Granovetter) 继承并发展了波兰尼 (Polanyi) 的“嵌入性” (Embeddedness) 概念, 认为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之中的, 不管从何种角度出发研究经济现象, 都必须考察经济行动者所处的社会网络, 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具体互动, 这种关系结构制约着经济行动[1]。科技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网络行为, 即是一种如何利用科技创业家自身积累的或者是可以借以利用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信任网络等网络资源的网络行为。科技创业实践表明,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家借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的重要资源, 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网络是科技创业家获取创业资本的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的拥有状况及其联系的紧密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对科技创业初期的决策及科技创业企业成长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客观地讲, 无论在国内, 还是在国外, 对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社会网络与创业资本获取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少见, 有必要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资本获取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

2 从社会网络视角审视科技创业家的创业行为

当今科技创业企业面临的发展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优势模仿、市场需求多元化等增加了科技创业企业的决策风险, 但也给科技创业者带来了新的机会。识别把握机会、理性的冒险、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是科技创业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侧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entrepreneurial、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等作为关键词也随之流行。一些学者将社会网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创业活动的研究[2], 正如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 [3]这反映了理论界与实践界顺应时代的范式转变。

科技创业家植根于社会网络之中, 因此社会网络在创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和资源积累, 即集中考察科技创业家网络及其在资源积累和整合中的作用, 运用新经济社会学理论分析科技创业家网络的本质、网络在传递知识和资源方面的作用、各种类型的网络如何互补, 以及社会资本和关系资本在决定创业活动成败方面的重要性, 及信任和关系资本, 即考察信任的本质及其对社会资本创造的影响;集中关注网络和关系资本, 分析企业如何捕捉和利用网络的知识创造价值等问题已经成为创业研究关注的主题。[4]一般说来,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具有三种构成要素:成员之间交换内容信息;网络治理机制;由成员之间的交叉关系所创造的网络结构。从网络内容来看, 有些研究关注科技创业家获得无形资源的渠道。例如, 网络关系为科技创业家承担风险提供感情支持, 社会网络为科技创业过程带来的一个关键优势就是获得信息和建议的通道;而与风险投资家和专业服务组织的联系是接触关键人物和市场信息的重要方式。从网络治理机制来看, 信任、权利和影响在网络交换中是关键因素。与通过市场机制进行协调相比, 网络治理具有独特的成本优势。网络结构是各参与方之间直接和间接联系的模式。格兰诺维特引入关系强度的概念描述了个体成员组成的关系网络的紧密和疏远程度, 他以互动频率、感情强度、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等四个维度将关系分为强联系 (strong ties) 和弱联系 (weak ties) , 并提出了弱关系优势的假设。例如, 弱联系网络是通往强联系网络不一定包含的信息来源的“桥梁”, 有时弱联系在获取某种信息时却更重要[5]。因此, 科技创业家网络覆盖面越广, 可能发现的机会也就越多。对此可以作出的进一步的诠释在于:科技创业家通过与广泛的社会网络的积极互动以及由此收集信息、由交谈而思考和评估资源这三种认知活动来发现机会。

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中有两个基本要素, 即行动者和社会关系。前者一方面是有意识的行为主体, 另一方面其行为又不得不受社会网络的制约;后者则是在行动者之间因某些特定的关系而发生互动的基础上积累起来的联系模式。社会网络结构及关系性资源能对创业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正如笔者在以前的研究中所指出的[6],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对科技创业家成长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科技创业家网络一般被分为个人网络和社会网络两种类型。个人网络是建立在相互认同、全面信任基础上的, 网络节点是由与科技创业家日常活动直接关系的人组成的, 包括家庭成员、同乡、同事、配偶、同学、老师、朋友等血缘、地缘、业缘、亲缘、学缘等关系者;而社会网络是在某一市场或产业中, 为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关系同盟, 包括代理商、供应商、消费者、竞争者、中介、政府等构建起的社会性网络。由于网络节点之间交流接触的强度是有区别的, 据此网络联系可以划分为强联系与弱联系。弱联系的主体间存在较高的异质性, 可以提供不同的资源, 因而对企业的经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个人网络中的个体或群体之间的联系属于强联系, 而社会网络中各主体间的联系则属于弱联系[5]。社会网络与科技创业资源获取及科技创业家成长紧密相关, 对大多数科技创业家来说, 他们重要的资源是错综复杂的个人网络, 但相对于个人网络而言, 社会网络对他们的创新行为将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 社会网络将为他们带来更加丰富的信息资源。

社会网络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 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科技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 科技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 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卡森 (Casson) 认为, 创业家专业于对稀缺资源协调的判断, 他们的这种判断力高于其他人, 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取得信息的渠道和能力优于别人[8]。对于创业网络的重要性, 布朗 (Brown) 和罗斯 (Rose) 特别指出, 贯穿这些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是影响和形成创业战略的财务网络、信息网络与信任网络的作用, 通过这些网络, 财务与管理的外部化也使企业运作得同样有效[9]。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有的学者认为, 创业是一种网络行为[10]。

3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与资源禀赋

科技创业是资源匮乏前提下的机会驱动过程, 是蕴涵大量不确定因素的行为过程, 但科技创业家创业时并非一无所有, 科技创业家创业前资源禀赋构成其创业的资源基础。Patrick Firkin指出, 科技创业家创业的资源禀赋构成包括经济资本 (Economic capital)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和个人资本 (Personal capital) [11], 其中经济资本是科技创业家所有的可直接变现的各种财务资产的总和, 包括个人存款、持有的股票等。社会资本是嵌入科技创业家现有稳定社会关系网络和结构中的稳定资源潜力, 其价值取决于关系网络规模与关系成员所有的资本量, 分为基于家庭关系的 (Family orientated) 社会资本与基于社会网络的 (Network orientated) 社会资本两类, 另外, 还包括社会资本范畴的文化资本 (Cultural Capital) 。科技创业家个人资本由个人资本范畴的文化资本和人力资本构成, 人力资本又包括一般人力资本与特殊人力资本及其他个人属性 (Personal Attributes) 所组成, 一般人力资本包括个体受教育背景、以往的工作经验及个性品质特征;特殊人力资本包括产业 (Industry) 人力资本 (与特定产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与创业 (Entrepreneurial) 人力资本 (先前的创业经验或创业背景) [12]。

科技创业家在创业初期往往并不具有充足的经济资本, 并且由于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缺乏历史业绩而难以通过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 其仅仅凭借某项好的思路或发明而去发现和捕捉机会, 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并创造出潜在价值, 亦即科技创业家并不具备创业所必需的足够经济资本。创业初期的创业资源极其有限, 其通常寻求控制资源而非拥有资源, 如建立在科技创业家创业精神、能力素质、人格魅力等禀赋基础之上的人脉关系、社会网络有助于科技创业家获取政策扶持的倾斜、风险资金的青睐甚至银行贷款的资助, 还可以适当地发掘律师、会计师、有关专家、技术顾问等“外脑”资源。人力资本同样是创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从资本担保性的角度来看, 科技创业家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这是因为, 科技创业家虽然拥有人力资本, 但是其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易剥离, 且许多科技创业者因缺乏运营企业经验而声誉不足。在一般情况下, 人力资本的担保性弱于非人力资产, 非人力资产的投资专用性更高;而且, 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很可能使非人力资产拥有者在投资后受到要挟, 因而, 科技创业家的人力资本担保性较差[13]。由于创业初期的艰苦环境和难以预测的市场前景, 科技创业企业并不足以吸引稀缺性人才加入, 甚至是不乏科技创业家的不少早期创业的合作伙伴在创业艰难时期伴背信弃义、中途退场, 但最终成为企业财富的人力资源正好是科技创业家最初的资源禀赋。通过社会网络方式积聚的创业资源既可以降低创业成本、推进创业进程, 同时又降低创业风险。如果将人力资本包括在广义的经济资本范围内, 科技创业家的资源禀赋是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尽管独立的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均可以为科技企业家创业资本的积累创造条件, 但科技创业家的经济资本有助于其构建更为健全的社会网络, 而其社会资本亦为科技创业家获取经济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讲, 科技创业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创业过程中具有规模效应, 两种类型的资本自身在不断膨胀和扩大, 其表现形式亦在隐性和显性之间不断转变, 同时随着创业历程的不断演进, 科技创业家不断成长, 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将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 科技创业家个人所拥有的金钱财富、品牌声誉以及在创业家市场中的价值得到提升, 其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将更为健全和丰富, 并且规模性和异质性都将得到提高。科技创业家的资源禀赋与其创业资本积累关系如图1所示[14]。

4 科技创业家社会网络与创业资本获取

就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来说, 两个方面的资本尤为重要, 一是创业所需资金, 二是社会网络 (包括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因为资金主要完成现货交易, 而社会网络资本则经常是满足长期合约的要求, 两者之间并不完全可替代。如何获取这些资本, 一方面取决于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以及交易成本结构, 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创业家个人筹措资本的能力, 后者是区分创业家与非创业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创业家创业资金的来源结构有一些统计数据可供观察, 但缺乏制度的分析, 而创业家社会网络资本则大多被认为不是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而让给社会学、人类学和研究创业的学者去研究。表1是有关研究者根据一些统计数据整理的一个比较[15], 整理后的数据分为三类:一类是创业家创业资金中个人积累 (包括从家庭继承的财产) , 第二类是从亲戚、朋友、熟人等关系网络获取的资金, 第三类是从正式的组织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机构等获取的资金。

从表1可看出, 美国、中国 (大陆) 和中国台湾三种不同的经济中创业家创业资金的来源有着高度的近似性。其中, 个人积累的资金 (包括家庭继承的财产) 约占创业资金的一半, 原始数据还显示出, 家庭财产继承只占很小的比例。这表明, 大多数创业者的创业是靠自身劳动积累开始的, 而不是继承家产的结果。另外, 从关系网络获取的资金占创业资金的24%—30%, 而从正式的组织机构如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等获取的资金不足1/4。无论在金融市场很发达的美国还是在相对不发达的中国 (大陆) , 对创业企业的融资都只是创业资金来源中不大的一部分。从表1中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尽管各个国家 (地区) 经济环境和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但创业家创业资金的获取结构并不存在很大差异。尤其与人们一般的想象有所不同的是, 注重关系网络的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利用关系网络的融资比例上, 并不比更注重正式组织制度的美国来得高。这表示, 创业企业在资金获取上普遍利用了创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但可能隐含的区别在于, 中国大陆和台湾在通过正式的组织结构获取资金以及个人积累资金上, 可能同样要依靠关系网络的支持, 这在中国 (大陆) 经济转型时期的市场状况下被很多个案所证实。不少科技创业企业通过与银行、政府的关系网络而获取贷款是常见的事实。

注释:1.美国数据来源:Inc.Magazine 500 (1992) , “Source of Seed Capital” (经归类整理) ;2.中国数据来源:《中国私营企业年鉴》 (1994) (经归类整理) ;3.台湾数据根据Tyler Biggs (1988) 的估计 (见Hamilton, 1998:60-61) ;4.个人积累包括个人储蓄和家庭继承财产;5.包括亲戚、朋友、同志、乡邻的资金借贷和支持;6.包括银行、信用社借贷以及风险投资、按揭资产和政府担保贷款等。

不可否认, 经济资本是创业过程中稀缺的重要资源, 融资行为是科技创业家资源整合行为的核心。由于缺乏信用记录, 科技创业家通常无法赢得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的信任。即使在美国, 也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新创企业在创立期能够筹集到风险资本。大多数科技创业家在耗尽自身的经济资本以后, 转向求助于其家庭、朋友和熟人, 社会资本成为其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如表2 所示, 在全球创业观察 (GEM) 项目参加国或地区 (2002 年共计37 个) 中, 基于家庭关系的社会资本是创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占51%;其次是基于社会网络的社会资本, 占38%。[16]全球创业观察 (GEM) 2006的报告显示, [17]在2005年共计35个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 创业企业与受资方关系为:54.3%来自家庭成员和亲属, 32.8%来自同事、朋友或邻居, 12.9%来自具有商业创意的陌生人。可见, 社会网络对创业融资活动影响很大。

科技创业家利用其以社会关系网络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来获取创业资金, 一方面跨越了难以获得借贷资本与风险资本的障碍;另一方面, 更为重要的是简化了融资手续, 缩短了融资时间, 降低了融资交易费用, 保证科技创业家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必要的资源以迅速组建新企业。科技创业家将其社会资本转化为可控财务资源, 进而提升为科技创业企业启动资金, 保证了科技创业企业的迅速创建, 把握住稍纵即逝的创业机会。

科技创业家的社会网络, 是一种蕴含于结构本身的个人资源。科技创业家利用社会网络的行为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高度依赖于科技创业家先前拥有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利用社会关系网不仅能改善科技创业家的创业环境, 而且能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前所述, 当科技创业家进行资本融资时, 由于没有信用记录, 通常不会博得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的信任, 但是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亲戚朋友会依据与其长期交往所形成的牢固关系而进行天使投资。有关调查表明, [18]科技创业家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其社会关系网络:北京、天津、南京、长沙等四个城市创业家的创业资金均主要来源于其社会关系网络 (亲戚、朋友、同事等) , 其比重分别为:77.8%、90.9%、87.2%、100%, 见表3。

此外, 科技创业家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还可以获得大量的外部资源, 使科技创业企业实现外部成长。所谓外部资源就是科技创业家可以支配但是并不拥有所有权的资源, 这可以降低科技创业失败的风险。

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 [19]当代中国企业融资可以通过三条渠道:内源型融资、亲情熟识网融资 (简称亲熟型融资) 和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 (简称制度型融资) 。内源型融资主要是指科技创业家利用自身的工作积累或者原来创办企业经营所得来投资于新办的科技企业。这种融资方式简单明了, 对于科技创业家来说有很大的自由度, 但是不利于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对于科技企业创办来说。亲情熟识网融资主要是指科技创业家通过家族、同乡、朋友和技术伙伴的关系网络, 通过共同出资或者借贷的方式, 取得创办科技企业所需的资金。这种方式可以获得比较充足的资金, 而且也有利于建立合作关系, 不足之处可能是创办企业先天就存在产权纠纷, 而且科技创业家的行动也容易受到制约。对于科技创业家创办科技创业企业的融资渠道来说, 正式金融制度型融资往往是最困难的, 除非科技创业家已经具有了一定名气。此外,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以及科技企业创办, 各级政府都提供了专门的资金来支持科技创业家创业, 但覆盖的范围有限, 不可能解决所有科技创业家的融资难题。

4 结论

金融支持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业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GEM参与国的情况来看, 新创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私人权益资本, 包括自有资金、亲戚朋友借贷和引入私人股权筹集资金;二是创业资本融资;三是二板上市融资。GEM项目中主要也是考察两种类型的新创企业融资途径, 一类是非正式投资 (informal investment) , 主要针对私人权益投资的情况, 另一类是创业资本投资 (venture capital) , 根据所在国家和地区所有创业投资前一年的数据和信息, 用于衡量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给新创企业创业投资的状况。

尽管从GEM参与国家和地区金融支持的情况来看, 在创业资本中, 非正式投资占新创企业资金来源的比例相当高, 但是创业资本投资对于推动新创企业发展的作用却非常大, 尤其是对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据统计, 2003年, 我国创业资本投资占全部国内资本投资的比例仅为0.8%, 列在GEM参与国家和地区的最后一位, GEM的均值水平为8.O%, 说明我国全部国内投资基本上都来自非正式投资, 创业资本投资所占的比例极低。从创业资本投资占GDP的比重来看, 我国为0.04%, 比2001年的0.01%有所提高, 但是仍然属于创业投资水平极低的国家之列[20]。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条件下从事科技创业, 社会关系网络确实很重要, 甚至关系的强度将远胜于信任, 这在科技创业家与政府部门的网络构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但是, 以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 运作方式尚不够规范、运作效率也不高, 网络各主体间的联系松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国科技创业家在网络构建的过程中, 必将经历由“关系”网络逐步向以信任为基础的社会网络的过渡, 这是我们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科技创业家创业过程中的创业资本获取乃至科技创业家成长的创业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大创业家爱迪生的创业故事 篇5

文/邱恒明

爱迪生作为大创业家的身份总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爱迪生是两百多年商业史上最成功的兼具发明家与企业家两重身份于一身的人。

通过翻看《通用电气成功全书》、《通用电气案例:群策群力》、《他们改变了商业》、《缔造帝国经济的50位巨人》等书中有关爱迪生和通用电气公司的透彻分析文字,借助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对企业家爱迪生的剖析,我们还原出爱迪生的创业故事,并着重指出他所遭遇的成功陷阱。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从小爱做些小发明,捣鼓各类产品后,终于有了自己的专利,卖出专利获得第一笔钱,之后就投建工厂,这便是爱迪生的创业轨迹。由此可看出,创业只是爱迪生日常工作的延续,爱迪生根本就没把它当做多么重大的事情,套用当下流行词汇: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次,西部联合公司的老总打算要购买爱迪生的一项专利时,问爱迪生多少钱才算合理?爱迪生鼓足勇气想要5000美金,但是,他又觉得这笔数目太大了,没勇气说出口。“4万美金怎么样,能成交吗?”他问爱迪生。

4万美元,这就是爱迪生的创业资金,用这笔钱,爱迪生在纽瓦克开了一家自己的工厂。爱迪生声称,自己不是那种把钱锁在保险柜的人,他很快雇佣了50名工人生产自动收报机和其他一些仪器,工厂的工人两班倒,自己则担当工头。

之后生意兴隆,爱迪生正式踏上了创业的漫漫征程,开始了伟大的发明生涯。在这座工厂,爱迪生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发明和创业点子源源不绝。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不到一年,白炽灯上市销售;1882年9月,爱迪生首次在纽约珍珠街发动建设第一个电力照明厂;接下来是电气化铁路的试验;对水泥生产的投资;在后来几年中,蓄电池、无线电设备、有声电影的发明,各种家用电器的发明等都花费了爱迪生这位创业大师的时间和天赋。

技术派创业家

爱迪生不仅是一位发明家,也是伟大的创业家。他很早就认识到,要想取得商业方面的成功,仅有技术远远不够,所以,他一直致力于发明可供商业开发的产品项目。两大举措证明他是一位企业家,而不是单纯的发明者。

其一,爱迪生从一开始就追求系统地解决方案。爱迪生并不是惟一的发明灯泡的人,英国物理学家斯旺发明了灯泡。斯旺于1850年研制真空碳丝白炽灯泡的时候,爱迪生刚刚3岁。斯旺1879年1月制造出实用灯泡并安装在家里,爱迪生的电灯当年10月才首次试验成功。从技术上看,斯旺的灯泡更优秀,于是爱迪生购买了斯旺的专利权,并将它们用于自己的灯泡生产中。

爱迪生并不仅仅考虑了技术方面的要求,他还着手考虑玻璃罩、真空管、闭合和发光纤维等技术性工作时,就已经确定了一个“系统”:他的灯泡是专为电力公司使用而设计的。

系统性解决问题,正是企业家的特质。爱迪生筹措了资金,并获得了给灯泡用户的接线权,使他的灯泡客户享用到电,另外他还安排了分销系统。由此,爱迪生的白炽灯迅速取得全球压倒性优势。可以这么说,科学家斯旺发明了一个产品,爱迪生则创造了一个产业。

第二大举措是组建发明家团队。爱迪生是企业研究院的开创者,他创建了现代的科学研究发明体系,或说是美国式的创新方式。爱迪生并非在自家车库里面敲敲打打、自甘寂寞的科学天才,而是聚集了一群有创新头脑的人为他工作,他组建的门洛帕克实验室是苹果、Google、微软等现代顶级企业研究院的前驱。

早在爱迪生来到纽约谋生不久的1870年,爱迪生用别人提供的资金担保,雇用了英国数学家查尔斯·巴彻勒、瑞士机械师约翰·克鲁齐,吸纳了威廉·昂格尔作为公司合伙人,这时候,就有了组建发明团队的举措。之后,由于公司扩张需要用房,他搬进了位于新泽西州门洛帕克的大楼里。在这里,先后有1093项发明研制成功。

多年以后,“门洛帕克”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产品研发性质的实验室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企业研究院鼻祖的代名词。门洛帕克实验室成为包括施乐公司著名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在内的类似机构的先驱。事实证明,这是科技发明成果成功实现商业化转化的一条有效途径。

商业之败

爱迪生被看成是美国最重要的发明家,他名下的专利多达1093项,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研发和商业推广的漫长过程把发明的理论转化成创新的现实。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90年,爱迪生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除了作为伟大GE公司的缔造者之外,鼎盛时期,爱迪生创建或控制着13家大公司。比如,他创办了一家水泥厂,到了后来,凡是美国出产的硅酸盐水泥,有一半都出自爱迪生的工厂。

我们把爱迪生归为发明天才和伟大的企业家,但也不能忽视他经历的极大失败和无数磨难,或者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爱迪生。

在84年的岁月中,爱迪生遭受了比常人更多、更大的磨难。上小学时,爱迪生因“太笨了,接受不了老师讲授的内容”不得不退学;打工期间至少被开除过两次;许多专利并不能得到市场认可;中年丧妻;还有,大火曾毁掉他绝大多数的发明装置;总是处于破产边缘等等。

这里,我们来着重回顾他的电流战争之败及最大的投资失误案例。

电流战争之败,是爱迪生所遭遇的经营上的最大失败。电流战争应该说是爱迪生首先发启。自从美国有了电灯,直流电便是唯一的国家标准,爱迪生的地位不容挑战。但直流电的弊端日益明显,由于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巨大损耗,发电厂只能覆盖1.6公里内的用户。1888年爱迪生公司总用户为112万盏电灯,而不同功率的发电厂就达1700多个。

交流电能解决巨大损耗和电力传输距离的难题,年轻的特斯拉给爱迪生打工时也提出过交流电方案,但爱迪生并没有多加理会。

此后,特斯拉投靠竞争对手威斯汀豪斯公司,并帮助其打造出交流电王国。不幸的是,市场最终选择了交流供电系统,爱迪生出局了。加上此后一连串的判断失误,通用电气公司被逼入破产境地,面对巨大的压力,爱迪生不得不放弃对公司的掌控。

在德鲁克看来,爱迪生是一个杰出的创业家,但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创立的四五家企业发展到中等规模时,和爱迪生通用电气一样,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最后这些公司只好请

爱迪生自己走人,代之以专业的管理人员实施管理,这些公司才可以存活下来。

爱迪生所遭受的最惨痛的投资案例则是磁力选矿厂的创建,他花了整整5年时间,耗资200万美元计划并修建了这一工厂,想要通过磁力来萃取岩石粉末中的各种矿石,结果,大量丰富的美沙芭矿石的发现导致了这一选择毫无利润可言,整个项目被迫中止。

天才=永不无聊

尽管生活及商业上接连失败,但爱迪生从未被打倒过。如前文所述,正是这些磨难成就了爱迪生。投资磁力选矿厂的失败,一些合伙人悲痛欲绝,但爱迪生却没有被打倒。“就我个人而言,”爱迪生说,“我可以在任何时候去当一名月薪为75美元的电报员,这些钱可以满足我一切个人需求。”这番话表明了爱迪生简单的生活模式,让人深有感触。

天才需要持续的乐观精神。爱迪生费尽大半的财力,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室被大火毁于一旦时,爱迪生对儿子说:“大火烧去了所有的错误。感谢上帝,我们又可以重新开始了。”爱迪生忘掉大火,重建了他的实验室,并成功的在大火之后三个月发明了留声机。

在阅读爱迪生非凡人生故事时,“永不无聊、永不止步”或是对爱迪生最好的概况,也是我们学习的一种精神。

我们都记住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可不是堂皇之词,而是爱迪生的肺腑之言,是其毕生甘苦的真实写照。可以这么说,爱迪生是历史上工作最为勤奋,睡眠时间最短的伟人。

创业家智库 篇6

“创智天地”内最具亮点的是西部的SOHO创智区,它由一幢幢独具风格的彩色小楼构成,专供创业人士居住。走在大学路上,我们看到街边橱窗玻璃上已涂鸦了很有意思的文字:“是时候发挥自己的创想,塑造自己的创智了。”徜徉在“创智天地”的休闲生活区,感觉亲切而宁静,一条林阴大道直通复旦大学。路的两侧,是具有特色文化的商业街。绿荫下,随处可见露天咖啡吧和茶座,来自周边地区的科技人员、艺术家、大学生可以在路边随意闲谈、交流思想。这里是一个居住与工作相融合的知识创新社区。这里的一切追求个性,强调可识别性,各个街坊均出自不同国际级建筑师的手笔,并采用围合式庭院布局。

最值得一提的是创业之家俱乐部。创业之家俱乐部位于五角场繁华地区闹中取静的林荫道,以创意西餐、有机餐、以及精致的商务洽谈茶点为特色,它由大学路旁一栋幽雅别致的4层小洋楼构成,拥有明亮宽敞的大厅、时尚舒适的会晤空间、私密幽静的休憩场所,是交流聚会的理想地。据悉,此次也是创业之家俱乐部(IPO Club)第一次迎来媒体进行考察,它不仅是沪上首个实体的创业俱乐部,同时也是创智天地“创业、创新、乐活”品牌内涵的有力体现。

创业之家俱乐部,取名IPO Club,意为企业第一次公开募股,是创业成功的里程碑标志,寓意激励更多创业者积极进取,获得更大的成功。同时,还着力为创新创业型企业提供资源,除了定期举办创业系列讲座、海外人才创业政策发布、市场信息分享、创业投资沙龙等精彩纷呈的商业活动,还不定期举办各类艺术作品展、摄影沙龙、红酒沙龙等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在近5年的建设中,创智天地还成功引进了美国硅谷银行、南南产权技术交易所、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杨浦风险投资服务园、清华科技园长三角创业投资联盟等一系列投融资服务平台、并与美国湾区委员会、香港数码港管理有限公司、清华启迪建立了合作关系。

“表面上看,‘创智天地’提供的是一种休闲,但这不是普通的休闲方式,而是让创新创业者集中在一起交流。创新的交流会使每个人的智慧倍增,会产生创新的神话、财富的神话。这是‘创智天地’的内涵,也是‘硅谷概念’的原有之义。”事实上创智天地已经成为这个城市现实意义上的“生活策源地”,成为一个商务、爱情、聚会、娱乐等各种活动需求的综合型知识社区:在这儿的一切都成为了这个城市与休闲相关的生活或话题。创智天地不是简单的地产项目,而是一个国际性知识创新社区,既有美国硅谷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同时又有法国巴黎左岸“生活﹑工作﹑休闲”的气息,很适合人们居住、学习、创业、工作和交流。

《首席ELITE》对话瑞安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创智天地项目总监 陈永明

E=《Elite首席》 C=陈永明

E:创智天地这个项目想带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它的品牌核心是什么?

C:创智天地可以说是一种知识创新社区的典范。重点是要搭建一个平台,其核心还是在于我们想打造一个智能型的社区,我们力求让这个智能型社区座落在一个低碳环保的环境。我们认为低碳环保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能寻找一些有志于环保的企业和人一起合作。创智天地园区有很多地方得到了美国LEED的认证,像一兆韦德所在的楼基本上是中国LEED认证的,绿色屋顶,环保沙龙都打造在里面。对我们来说低碳是一个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人来讲就是活动,不能经常坐着,所以园区的路比较窄小,希望引导社区的人多运动,瑞安提供免费的自行车是希望人们不要一出马路就开车。我们跟区里提过建议,不希望马路建地太宽,窄一点,让更多的人在里面走路、骑车,这是瑞安硬件开发上的理念。所以我们很喜欢江湾体育场,它提供了一个体育休闲的场所,后面可以游泳、打网球,我们想做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的氛围在我们这边得到很好的体现。创智天地提倡的“三区融合”包括:人们在这里不只是工作,还有生活的社区,校区,周边这些学生跟我们融合在一起。为什么这么注重学生?学生是未来,他们是创意的源泉,也是创业的源泉,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这样这个区域里就有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瑞安打造的一直都是社区,这是创智天地三区联动的一个理念,刚才说的城市综合体,我们一般用生活、工作、娱乐(Live、Work、Play)来定义,最近我们加上了学习(Learn),除了在这里生活、工作、娱乐,我们还强调终身持续的学习,如果做不到这点,你不可能有进步。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综合开发都是从这个理念出发的,这样综合型的社区有几个好处,如果你在这里工作,居住,晚上也在这里娱乐,你不会产生碳排放,不会给这个城市带来太大的压力。从另外的角度,我们很重视每一个项目的整体规划,创智天地是由美国SOM公司提供做整体规划,SOM建筑设计事务所公司也是美国硅谷中最大整体规划师之一。我们来看一下创智天地的地形图,这边是江湾体育场和大型办公的区域,过了马路是小型办公的区域,包括一些零售商,社区规划者把你的生活很好地串起来。我们的理想现在不一定很快能实现,但是我们希望人们一般生活和工作的需求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决。

E:创智天地能够提供给这些企业相对于其它科技园区不一样的服务是什么?

C:有很多方面能说明这个问题,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我们提供不同的帮助。在创智坊那边我们致力于培养小企业,招聘人员、公司注册,以及区里税收和资金的支持。另外我们跟清华科技园旗下的启迪控股合作,他们也是负责科技园运作的一个机构,会负责我们的营运管理。在创新创业这块,他们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目前长三角创投联盟坐落在我们这边,我们现在有定期的投资融资对接,小公司有资金困难,我们就找资金来支持你,我们和园区内的企业用户经常有这样的沟通。第二,我们也有一些叫Mentoring Program的项目,启迪那边会有一些专家,或者成功的创业者会对这些小公司进行引导,关心企业最近的生意如何,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有没有一些新的行业可以介绍跟他互动。除了启迪之外,美国硅谷湾区委员会现在已经坐落在我们这边。他们会把硅谷所有的高新科技的行业都慢慢一步步引进过来。帮助美国湾区的企业积极参与到中国创新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之中,也为企业推荐在长三角的最佳落脚点,同时也帮助引导中国企业对湾区的投资,“打通横跨太平洋的商贸之门”。这其中包括美国的硅谷银行,它是美国投资在有创意的企业里面做得最大的,美国的风险投资(VC)里面大概有70%硅谷银行都有参与,它就是这么一个专门做创新创意,扶持创新创意的机构。现在硅谷银行跟杨浦区政府已经在进行合作,他协助杨浦区政府去管理投资在这个创新创意基金方面的管理。同时硅谷银行自己也有一个Mentoring Program:美国方面派工作人员过来一直在负责管理这个项目,如果是他认可的,觉得有潜力的小企业就会慢慢把他扶持起来。在我们区里大学路上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名叫CAH美国概念艺术屋,它是一个上海人在美国成立的动漫公司,旨在成为全球性插画与概念艺术设计工作室的先锋者。另外讲到设计氛围,大学路这边的设计我们参照了美国硅谷的University Avenue,专门针对这些创新创业的IT人,让他们感觉很有归属感。在大学路另一边也有一些小的单元做一些SOHO的办公,白天他们可以工作,晚上可以住在同一地方。过了淞沪路这边主要是大企业,像EMC、易保等。这些大企业也做得非常好,比如说EMC从一个楼面增加到我们二期出来之后又租了一座楼,最近还在找我们增加三千平的办公区域,他们的投资还是很大的。不过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想一个公司做太大,我们希望园区里更多元化一点,多一些其它领域的公司在里面。另外大家应该知道上海有两个云计算的基地,有一个就坐落在我们创智天地。反过来说杨浦的KIC是云计算其中一个基地,这也说明政府对我们项目的认可。云计算基地这方面也有一些杨浦区政府支持的一些云的企业在我们这里坐落。同时期我们也跟云领域比较领先的企业在洽谈,看看怎么带动这个企业起来。

nlc202309031015

E:大概会有多少家云企业在这里落户?

C:现在是分几步的,我们一期里有一个基地,这个基地主要是和投资云有关的行业。另外我们会引进一些平台,还有专业做云的公司。我们去年跟香港的数码港签了一个合作协议,数码港去年年末的时候带了六七家公司过来希望落户,我们也跟杨浦区谈了,这六七家公司都是以云作为基础来做的。其实云的架构未来很多样,简单地说,网上公司主要就是云公司。如果云的平台搭建出来,网上的公司就不需要在硬件和软件上投资很多,基本在网络上就可以运作了。香港数码港带来的六七家公司都是这类的,里面有做环保、环境测试的,有一些做印刷的,网上销售的公司,他们都是在云的平台上面运作的。

E:您觉得一个城市综合体运营成功需要哪元素?你们如何扩张跟其它板块之间的联动?

C:城市综合体的理念开发很重要,广义的叫做开发商,开发商要有一定的经验,而且他的眼光要放得长远一点,这个难度很大。如果你看一些有关这一类的书籍就知道美国人做地比较早,他们会说城市综合体是很难做的。因为你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政府,你的客商,你的用户,最后是你的商家。纯粹从商业的角度,商家说了算,但是还没有做之前,最后的商家是谁还没有定好。在一个城市开发综合体,创智天地是从03、04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八个年头了,在时间转移的时候,作为你,一个参与市场的人,都会有改变的,所以你需要一个相对强的团队,定位定了之后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地方。年复一年,本来的年轻人现在都已经中年了,本来中年人都变成老年人了,他们的需要,他们的品味有没有改变,而你做的城市综合体一设计下来就不可以简单地改变。所以你做这个定位的时候,开始时你必须看地很长远,十年、二十年。在中国对我们这种开发商来讲,你看到的做城市综合体的人相对少,也相对不敢做很大。做新天地100万平方的人不多,你要有一定实力,因为它一直在改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政府也在动,跟你打交道的政府会改变他的思路,甚至有时候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都不一样乐,那怎么来改变去适应,你需要有一支相对强的经营队伍来面对种种的问题。另外角度来看,要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比如说瑞安在1997年拿到新天地项目,到现在14年了,几经波折,2008年的时候金融危机,很可能我们就失败了。所以城市综合体的项目中我会看重这点,开发商有没有从一种人文的心态或者角度去做?做一个商业项目容易,做一个商业群是很难的。我有这个理想,但是这个市场到了我的理想高度没有,没到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改变去迎合它,还是坚持我的定位。我们做市场的很讲究定位,定位会不会太高,高了要不要降下来先吃口饭再走下去,要不然会饿死,还是我不管现实情况坚持这个定位,如果还是这个定位你要真的撑得住。所以混合开发或者城市综合体的开发如果想有一定的规模是不容易的,小型的当然可以。很多时候做真正意义上城市综合体的人我觉得不多,有的是什么呢?比如说万达他会做一个万达广场,然后跟政府在附近再拿一些住宅,做完住宅就结束了。比如说华润万象城,万象城在深圳成功了,在别的地方做一个一样的万象城,旁边放一些住宅,就是所谓的一个城市综合体。我们的商业跟我的住宅是不混淆的,而我们的难度是基于我刚才讲的开发的理念,我先研究我要做什么人群,我才研究去做什么。但他们的方法是不研究,去到哪里都是这个模式。现在很多人想学新天地的成功,但是你今天学到的只是新天地某一天,而不是学到他的思维模式。我注意到证大房产的九间堂那边想做这个模式,我觉得他们是不错的。十年磨一剑。这些开发商都是有心人,都很努力去做,各有各的不一样。

E:清华启迪将来会负责园区所有大企业、小企业的运营吗?

C:他们在负责我们这边的企业办公招租,同时这些产业的服务主要是他们在运作。对我们来讲清华启迪是在帮助我们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一个就是帮助培养创新创业的小企业成长。比如说我们里面的海外人才中心,有一个苗圃计划,有一个苗圃中心,这些都是针对小企业,间或地给他一个计划让他做大。我们还有一个软着陆中心,海外回来的人才他资源不多,我们会支持他们,让他登记注册,帮助他在技术,公司等方面慢慢发展壮大。除了这个以外,启迪因为清华的背景,在北京有很多技术方面的指导,投资融资方面的关系以及做法,都可以带他们更上一层楼。

E:创智天地海外人才建设大厦跟你刚才所说的苗圃计划有什么关系呢?

C:其实苗圃中心也在我们的海外人才大厦里面,你可以白天拎包上班,我们的一些同学比较有创意,白天上学,中午可以到苗圃中心来兼任一些工作,我们一直在培养这些孩子。苗圃计划一般指的是本地的一些小企业慢慢成长。从我们瑞安的角度,或者从KIC的角度都是为了支持这个行业的发展,不是为了谋利和赚钱的商业运作。

E:推荐一本书给首席的读者?

C:这里有一本我最近在看的书,叫《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作者威廉•麦克唐纳先生和迈克尔•布朗嘉特先生,一名是建筑师,另一名是一名化学家,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实践出发,通过为读者描述樱桃的生长模式,阐述了他们重新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樱桃树从它周围的土壤中吸取养分,使得自己花果丰硕,但并不耗竭它周围的环境资源,而是相反,用它撒落在地上的花果滋养周围的事物。这不是一种单向的从生长到消亡的线性发展模式,而是一种“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发展模式。两位作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把他们的新设计理念积极付诸实践。本书是这两位作者对他们长期实践探索的一次理论总结。

“创业家”精神 篇7

由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共青团江苏省委、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共同指导的2013年首届江苏科技创业大赛暨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 (江苏赛区) 启动以来, 全省各地积极组织发动, 项目征集工作成绩优异, 报名参赛企业超过1320家, 居全国39个赛区之首, 报名参赛团队仅次于上海, 达到306家。

本次1600多个报名参赛项目, 经过初赛, 共产生出185家参赛企业和团队于8月8日至9日竞逐本次大赛复赛。他们将按照行业分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能源汽车、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等6个小组。经过激烈角逐及尽职调查, 最终将有35家创业团队和企业 (成长企业组、初创企业组各10家, 创业团队组15家) 脱颖而出, 进入大赛决赛。大赛决赛将采用电视录播形式, 由评委现场打分决定参赛者最后名次, 并于8月底隆重举行颁奖典礼。

大赛复赛、决赛产生的一些优秀创业团队和企业将被推荐进入11月举行的全国大赛总决赛。全国大赛结束后, 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会开设专门窗口 (江苏科技创业大赛官网http://www.jscyds.org/) , 重点征集创业团队、创业项目, 常年受理创业计划书, 每季度与苏南科技企业股权路演中心共同组织路演、对接活动, 选拔季度优秀参赛项目进行年度决赛。通过2-3年努力, 打造“创业江苏”品牌, 获得更多社会关注与支持, 实现大赛自我发展、持续发展。

家,老年人精神栖居的场所 篇8

家就是栖居地, 家就是存在, 家就是精神放松的场所。建筑是栖居的原发形态, 以栖居为源头的建筑就应该以家为设计本原, 而家的核心是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本。当今, 在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下, 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与日俱增。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是一种以科学构造为基础, 以艺术形式为表现, 塑造精神和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的理性创造活动。“人、自然、新技术、高品质”已成为当下设计的主旋律, 通过对空间的塑造以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物质文明水平。

住宅作为人们生活中的消费品, 其功能类型必然服务于其使用者。人的一生都要经过“新生期”拥有自己的家庭, 到“核心期”孕育下一代, 再到“空巢期”子女成家离开父母, 继而慢慢步入衰老的“解体期”, 因此人生不同的时期对住宅的要求必定不同。住宅是人们对自我存在的认可意识的影射和物化, 它可以体现自己的品味和个性, 是个人身份和成就的标志。老年人住宅应该适应家庭中老少的更迭变换, 持续地为整个家庭服务, 具有一定的衍生性。

进入21世纪, 在我国, “老龄化”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 随着“丁克”家庭和“空巢”家庭的急剧增加, 我国老人、成年人、子女的人口结构比例为4:2:1, 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要求住宅的设计能为老年人创造一种自立、自信、健康向上的住宅环境,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精神需求, 让他们的晚年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精神乐趣。在社会的发展中, 世界各国都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程度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全国老龄委的统计, 截至2011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1.9亿, 占总人口的14%。2013年, 这一数字可能突破2亿, 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将占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国养老事业已进入“井喷期”, 能否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考验着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智慧。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因此老年人室内环境的无障碍设计变得愈加重要。

一、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居住的室内环境无障碍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空间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研究老年人居住环境无障碍系统就是研究各个空间的主要内容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通过对室内环境的改良设计来弥补老年人所丧失或削弱的生理及心理机能, 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他们的生活品质, 为他们创造一个“老有所居, 老有所养,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的居住空间, 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无障碍设计。

老年人居住空间无障碍设计, 一方面让身心有障碍的老年人在晚年能够与年轻人一样以同样的方式享受社会的精神、物质文明, 感受社会的温暖并融入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对每个人自身的爱护。人之衰老这一生理规律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 就像住宅的“新陈代谢”一样会随岁月的流逝而逐步显现出来, 因此无障碍设计已经成为必然。无障碍设计可以令每个老年人实现独立生活的愿望, 它是一种空间规划手段, 是一种适应性住宅, 是现实环境催生的产物。在这种住宅中, 要把老年人的需求在设计之初和建造时就考虑进去, 方便老年人自己照顾自己的晚年生活, 但并不需要刚开始就把所需全都做好, 而要随着需要逐步来完善。在现代设计中这种设计理念应该被充分重视。在过去我国针对老年人设计的住宅相对较少, 即使有也比较单一不完善, 因此建立居家养老住宅适应性体系, 以解决“井喷期”老年人的居住问题, 具有现实的意义。伴随着社会福利和个人养老金的增多, 更多的老年人要求独立生活, 因此在住宅设计规划时, 除了必须有为弥补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而专门设计的设备外, 也要遵守基本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准则。人到晚年, 通常不愿割舍与家庭、邻里的联系而生活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里。人们到了晚年如果由于住宅的设计不适应老年人的需求而不得不搬到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住宅中, 那么他们原有的生活连续性将被割裂。因此老年人住宅的设计应考虑他们日常起居、个人爱好、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及文体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的生活能力, 使住宅成为他们一生的家园、精神的栖居场所。

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1954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驱使人类各种行为的动力是若干始终不变的需要, 这些需要分五个层次, 呈金字塔状, 其顺序为生理、安全、爱 (归属感) 、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的需求构成人类由低至高自我实现的完整过程。将马斯洛理论运用于居住环境分析中, 即可较明晰地梳理出老年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同层次和需求。

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理需求:最必要、基本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逐渐退化, 因此, 老年人居住的物理空间和环境设施须能弥补他们生理上的退化, 并维护和锻炼老年人尚存在的生活能力。对于住宅环境的居住面积、采光通风、出行条件 (无障碍) 、医疗服务条件等都有不同的要求, 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安全需求:拥有独立卧室、不被打扰的需求, 包括安全防卫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对秩序与稳定有一种迫切需求, 否则会焦虑不安。

归属和爱的需求:对老年人来说首先是保持与子女的密切关系, 其次是与邻居交往、社区凝聚力的需求, 即“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尊重的需求:自食其力, 自我照顾, 不希望被视为包袱, 被社会抛弃。

自我实现的需求:发挥余热, 为社会贡献的成就感和追求个人兴趣, 发展个人爱好的需求, 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三、老年人住宅设计

在老年人住宅设计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弥补性

即创造一种能“刺激”和激励老年人, 又有益于其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环境。这种适应性住宅的主体是老年人, 它要使老年人健康、安全、方便、舒适地生活, 这样老年人就不会漠视周围的环境, 机体能力也不会较快地下降。现代住宅设计大多数以健康成年人的需求为标准, 然而那些看上去华丽堪称完美的住宅却给老年人带来巨大的不便, 甚至是危害。老年人的住宅应该在整个规划、设计和建造过程中考虑到他们对居住环境、建筑类型、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 设身处地为老年人着想。

(二) 安全性

对于老年人来说住宅安全是一个必须得到高度关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 老年人身体各种生理机能逐渐衰退, 疾病也随之增多, 对外界刺激敏感度降低, 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发生意外。若安全得不到保证, 将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住宅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对室内外环境进行无障碍设计, 如在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容易发生意外的房间安装紧急呼叫系统, 以保证老年人在家中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通过呼叫监控系统得到及时的救助, 使老年人转危为安。老年人身体各部分功能减退, 对各种服务设施的依赖程度更高, 更需要关怀和照顾。

(三) 私密性

老年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圈, 生活空间不被打扰, 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空间。老年人有其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喜好和隐私, 这些应得到充分尊重和认可。这样他们在生活中也会身心愉悦, 因此在生活空间中需要有独立卧室, 不被打扰。

(四) 舒适性

让老年人感到精神宁静, 身体舒适。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没有噪声等的干扰, 这些都是人们对于住宅环境的基本要求。由于老年人身体素质下降, 对自然环境的抵抗力减弱, 住宅设计应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比如住宅间距以满足日照间距为基础, 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管线铺设、视觉卫生的要求。老年人对气候变化异常敏感, 冬天怕冷、夏天怕热, 因此户外环境应该避免强光、强热, 冬天有充足的阳光日照, 夏天有较好的遮阳效果, 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五) 社交性

医学研究表明, 寂寞孤独的生活对老年人的健康非常有害, 社会交往对老年人非常重要。邻居和朋友的友谊可能比家庭内部的来往更重要,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老年人退休后, 社会交往相对减少, 随着年龄增大, 活动的范围也日渐缩小, 每天局限于家庭, 很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离群索居、深居简出对老年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

(六) 绿化与陈设

居住在城市里的老年人, 尤其是在高层住宅里居住的老年人, 更加珍惜阳光和绿地。绿化环境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绿色植物是制造氧气的工厂, 氧对于人体生命维持是须臾不可缺的。老年人衰老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老化, 充足的氧气对推迟人衰老的进程是极其重要的。老年人种花草树木, 可调养身体, 又能增添乐趣, 还可以装点居室、美化环境, 而且芳香类植物还可医治一些疾病, 绿色的叶片, 又可解除视觉的疲劳, 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有益。

(七) 居室小型化

老年人使用的住宅面积不宜过大, 由于家中没有过多的客人来访, 同时为了避免由于房间过大而产生的空荡与孤独感以及大的户型所带来的清扫的烦恼, 所以, 老人的住宅应该以中小户型为首选。住宅空间应该包括起居室、老人的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和阳台等几个部分。

四、结语

在人的一生中, 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评判因素就是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 而这种满意度的首要前提是周围环境要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住宅作为人度过大部分时间的生活场所, 这一点对于老年人更为突出。老年人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到了晚年我们应该提供给他们一个舒适、健康、安全、幸福的家园。一个良好的老年住宅其内部环境, 能为老年人提供舒服的生活空间, 优雅的生活环境, 安全的住宅设施, 这些都会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老年人居室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对空间的改良和精心的设计来弥补老年人所丧失的或削弱的生理和心理机能, 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让他们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住宅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2]胡仁禄, 马光.老年居住环境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5

[3]杨小东.普适住宅——针对每个人的通用居住构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4]许亮, 董万里.室内环境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

[5]牟跃.现代居室环境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6]张绮曼, 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

“创业家”精神 篇9

关键词:创业家,胜任素质,培育

一、创业家内涵及其胜任能力

创业家(entrepreneur)是指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或者是创业活动的推动者、创新团队的领导者;并以其个性化的经营风格领导团队或企业。他们面对的是产品不够成型、营销模式不成熟,尤其是企业组织制度处于创建中的情形(郭会斌、杨青,2007)。创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开创小企业,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大企业内部实施企业内部创业。胜任素质(Competency method)又称能力素质,是从组织战略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强化竞争力提高实际业绩为目标的一种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操作流程。胜任素质包括知识(职业领域需要的信息)、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社会角色(个体对于社会规范的认知与理解)、自我认知(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评价)、特质(所具有的特征或其典型的行为方式)、动机(决定外显行为的内在稳定的想法或念头)。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创业家的胜任能力进行了研究。学者们建立了素质的洋葱模型(Boyatsiz,1993)和冰山模型(Spencer,1993)。

我国目前处于转型,创业企业的成长一方面受创业企业家所处的制度环境影响,如经济体制、法律法规、金融环境、资源条件等;另一方面受到创业企业家自身素质的影响。在制度环境既定的情况下,创业家如何灵活运用政策法规、调动资源,带领企业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业家的自身素质。当前,创业活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尤其是2009 年创业版的上市,更是激发了人们的创业和创新热情,如何培养创业家,提高创业家胜任力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创业家的胜任素质特征

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求创业家具备高度的胜任素质,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对创业家胜任素质的理解,认为成功创业家需具备以下几方面素质特征。

1.卓越的能力素质。创业家的能力素质是潜藏在创业家上的一种能动力,包括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等素质。Leibenstein(1987)指出,创业者需要具备异于常人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是创业家首先应该具备的能力。Stevenson(1994)等强调,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管理能力。他们认为,创业问题实质上可以是一个管理问题,进行创业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实施管理的过程,创业企业家的管理能力、素质和水平对创业公司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家不仅要具备出众的管理能力,还应具备出色的专业技能,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商业策划等能力。除了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创业家还需具备多种能力。既然是创业,创业家的创新能力就必不可少的。创新是公司成长的不竭动力,没有精湛创新能力的创业家是不可能有很成功的创业活动的。创业活动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机会,这时创业家的预见能力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创业家的公关能力、洞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也要格外出众,这样才能适应创业企业的企业特点,使得创业活动平稳顺利。

2.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代素质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认知、动机、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相协调的统一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家进行高效创业活动的前提,它不仅内在地影响着创业家的行为,而且还同其他的外在因素一起共同对创业家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Hornaday和Bunker(1970)最早对创业企业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创业家具备他人不具有的发现市场机会的“敏感性”。Swayne &Tucker(1973)认为,自信是创业家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Kirzner(1973)的研究表明,成功的创业者通常具有以下六种心理素质,分别是成就动机、冒险精神、内控倾向、对模糊性的容忍、自信果敢和创新意识。Brockhaus(1982)强调成功的创业者普遍具有控制倾向和承担风险倾向的特质。Whetton & Cameron(1998)认为,创业者具有随和、开放、外向等特质更容易取得成功。不难看出,虽然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他们都认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成功的创业者也的确拥有非凡的心理特点,如积极乐观、自信果敢、富有创新精神等。也正是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能够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标新立异,并最终使他们取得了成功。

3.高尚的品德素质。个人的品德素质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问题。一个事业上再成功的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也是失败的。并且品德高尚的人相较于其他人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高尚的品德素质不仅是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催化剂,也是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拥有高尚品德素质的创业家往往会成为社会公德的典范,对公司员工起到表率作用,共同提高素质修养。高尚的品德素质使得人们拥有较高的家庭美德,做到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家庭生活的和睦使得创业家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实证研究表明,创业- 家庭冲突对新生企业初期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高尚的品德素质会让创业者展现出崇高的职业道德。崇高的职业道德意味着创业者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办企业;钻研业务,刻苦勤勉;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真诚待人,诚信处事等。崇高的职业道德会感染到他人,使得员工愿意为其出力,政府愿意为其提供帮助,合作者愿意与其合作,消费者愿意购买其产品。这样,企业绩效必能得到提升。

4.渊博的知识素质。创业家的知识素质指的是创业家拥有和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状况。随着社会多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格局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创业家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来应对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业家需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创业家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可以使其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能在创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大政方针,增强创业活动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第二,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通晓自己创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可以使创业家在创业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使企业的发展尽快步入正轨。如很多创业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如果没有该方面的专业知识,创业者很难在此立足。第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能开阔创业者的眼界,丰富创业者的头脑,激发创业者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迸发出更多的创新想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现代科学技术基本知识、社科和人文知识、信息知识等。第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创业者要深刻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了解相关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掌握必要的经济业务知识,如贸易、财务、会计、投资、证券等知识。同时,创业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素养,拥有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因为创立企业的根本还是落实到管理上。专业而深厚的管理知识是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创业家应不断提高自己在管理上的造诣,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创业家”精神 篇10

2016年以来,漯河市高度重视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相继制定了《漯河市市级创业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和《漯河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鼓励支持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对达到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标准的,给予最高20万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对被认定为省级、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的,除上级奖励补贴外,再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贴。对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平台,按每新进驻一个创业实体,每年每户给予5000元管理服务补贴;按实际孵化成功户数给予每户1万的创业孵化补贴;对入驻市级以上创业孵化平台的大中专学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创办的实体在创业孵化基地内发生的物管、卫生、房租、水电等费用给予每户按照不超过当年实际费用的50%,最高1万元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1家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8家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另类非著名创业家 篇11

与很多创业者不同,俞永福的创业故事并没有心酸的血泪史。

1998年,从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毕业还有一年时间的时候,他已经提前修完学分后南下进入大连证券(深圳)投资研究中心任职分析员,专门从事行业、政策及证券研究 。

2001年,当联想投资成立时,他又跳槽到了联想投资,成了联想投资的创业员工之一。在联想投资,俞永福主要负责电信、新媒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工作,因为业绩过人,2003年,刚刚27岁的他就已经被擢升为副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处在联想投资副总裁的位置上,已经几乎是功成名就。可让人意外的是,俞永福却让自己的人生轨迹拐了一个大弯儿。2006年底,他从联想投资跳槽,加入到了优视科技公司(后简称UC)。

更喜欢自己掌舵

“我喜欢开车,而投资人更像在坐车,虽然都在看方向,但方向盘始终在创业者手里。另外,我认为未来的中国不缺投资人,只缺两种人,一种是企业家,一种是创业家。”按照俞永福自己的说法,早在2005年,他就已经有了自己创业的想法。

俞永福十分看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2006年,他正帮助UC的两位创始人梁捷和何小鹏争取联想投资100万美元的投资,但最终,这项投资在联想投资的决策会议上以一票落败。否决的理由很简单:浏览器这种产品在全球尚无成功先例,即便大名鼎鼎的网景(Netscape)在美国也是失败产品;何小鹏和梁捷是无名小卒,而风险投资一般更青睐有成功创业史的明星团队。

这次失败让俞永福感到十分郁闷,他看好的一个投资领域却在自己的手中夭折,这自然是难以释怀的事情。寻找投资的失败,梁捷和何小鹏自然是更为失望。不过很快,这两个创始人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想法:干脆拉俞永福入伙。俞永福也被他俩开出的条件所吸引:让他当舵手带领公司前进。这正中俞永福的下怀。

2006年11月,俞永福决定加入UC,此时他刚过了30岁生日。

不过对于俞永福的这一跳槽举动,很多人实在有些搞不懂:在联想投资这边,他的年薪高达百万,而另一边的UC却是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他几乎是在拿自己的未来进行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俞永福显然是个另类,一旦决定九头牛也拽不回来了。

不能只当救命稻草

在俞永福加入UC之初,梁捷和何小鹏的公司已经几乎“穷得揭不开锅”,连发下月工资都很困难。俞永福上任后,他首要的任务就是找钱给公司“救命”。

很快,俞永福通过自己的人脉为UC获得400万元人民币的风险投资,解决了暂时的生存危机。但他明白,仅仅找到一根“救命的稻草”根本不管用,还需要找到更多的钱。此后,在俞永福努力下,2007年8月,晨兴创投和联创策源又给UC联合投资1000万美元,解决了该公司发展的资金困境。

有了钱之后,UC就可以专心致志地搞业务,尤其是他们看好的手机浏览器。此后,在意识到手机浏览器业务的巨大价值以后,阿里巴巴集团、晨兴投资、联创策源在2009年再次给UC投下了巨资。

在外界分析人士看来,UC之所以能够快速获得高额投资,得以扭转先前的困局,除了UC自身的价值以外,俞永福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在联想投资所积累起来的人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了雄厚资本的支持,UC很快就发生了嬗变。2009年,UC浏览器实现赢利;2010年,UC成功进入海外市场。另外不知不觉中,在俞永福的带领下,UC也悄悄做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一条大鱼。据其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3月7日,UC浏览器的全球用户量突破2亿,累计下载量超过7亿。

但是俞永福的胃口要远远比这大得多。“我希望全世界一半的人都使用UC浏览器,目前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的6%。”CEO俞永福不久以前在微博上说。

四处挖人墙脚

用俞永福的说法,他是一个非著名创业者,也没有什么架子,平时就喜欢别人直呼其名,或者叫他永福就行。

和很多企业老总在外很少与人交换名片不同的是,每次业界开会或者演讲,俞永福总是带着一大沓名片。当然,他的名片主要是用于挖人。

“产品经理的有没有?产品经理的优先!”每次在业界演讲或者参加完其他活动,当很多人都围着俞永福交换名片时,他总是摆出这样的架势。而一些不是该行业的人士,常常就被他晾到了一边。今年5月31日,俞永福做客在北京举办的IT龙门阵,记者就目睹了他的这一举动。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时候的俞永福似乎更像一位刚刚行走江湖、仅仅拥有“几条破枪”的小老板,或者是一个横空出世的草莽将领。但俞永福对此全然不在乎,他依旧保持这样的习惯,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一些有才的产品经理都招致麾下。

就是靠这种方式,截至目前,UC这家在外界很多人看来依旧不起眼的新兴互联网公司居然已有了900余名员工。

但是俞永福依旧不满足于此,他说在2011年之内,他计划将优视科技的员工扩大到1100余人。目前,UC北京公司仍能看到许多空荡荡的工位在虚位以待。

IT产业的第四个王朝就是移动互联网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未来,俞永福显得尤为自信。他说过去30年IT产业已经经历了三个王朝:即IBM创造的硬件王朝、微软创造的软件王朝和谷歌创造的互联网王朝,在未来10年,IT产业将经历第四个王朝,而它的关键词就是移动互联网。

“未来我们的手机不会再简简单单只是用于通信的终端,它一定是互联网手机。”俞永福说,未来互联网的流量将主要来自手机,而不再局限于电脑,因为手机用户群不但比电脑的规模要大得多,并且很多人群更加大众,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个方便的浏览器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而UC现在正在努力为广大手机上网用户提供这个入口。

上一篇:中专计算机教学法下一篇:人与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