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精神培养

2024-10-23

创业精神培养(精选12篇)

创业精神培养 篇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大学生创业和其教育培养已进入社会的视线。大学生创业问题也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又因为大学生是青年人, 是读书人, 承载着祖国和民族的期望。所以其教育培养也逐渐成为各个高校教育课程中的重点。晋商主要活跃于明清之际, 在其创造了无数的财富时, 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大学生创业及其优势与弊端

创业即创造新事业的过程, 大学生创业这一热点词汇可以追溯到1999年, 这一年被媒体誉为大学生创业年,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创业致富, 大学生创业从业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走入大学生的思想。“三无”的大学生创业者, 凭借其饱满的激情和丰富的学识创业成为中国新时代创业的又一板块。然而在当代大学生在创业时则显得困难重重。大学生创业者不仅仅是完成个人财富的积累, 同时也肩负着增加工作岗位, 提高就业率, 维持社会稳定等使命。在新一轮高考扩招后, 随着青年素质的全面提高, 越来越多的高等人才走出校门步入社会, 创业这个词得到了无数富有激情年轻人的宠爱。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独有的优势和弊端。

优势: (1) 对于刚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来说, 激情和热血是他们最不缺少的东西, 这能让他们随时都富有无限的精力。 (2) 对于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 他们通过高等的理论知识学习从而获得了常人不具备的技术优势。而就当代创业形势而言, 高新科技产业是最有前途可言的。如软件行业和能源行业, 技术的重要性往往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许多大学生认清了自己的技术优势, 朝着高新产业迈进, 用智力换取成本, 从而获得风投公司的融资。 (3) 一个企业的成功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 要经历时间和社会的考验, 这就注定了创业要有一段艰辛的过程。一些大学生往往就是在这段过程中飞速成长, 将自身的才识与社会实践紧密融合, 从而获得成功, 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弊端: (1) 因为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 社会经验严重匮乏, 盲目的乐观自信会导致他们不断地受到挫折和失败, 这往往会让一些心智不坚定的人感觉到沮丧和挫败, 从此一蹶不振。因为媒体和社会往往只会将焦点放在那些成功的案例上, 然而在成功的路上, 失败者往往比成功者更多, 市场的残酷性才能让心高气傲的大学生创业者们变得理智。 (2) 是否毛躁, 永远是老一辈人评价一个年轻人的几个核心之一, 富有激情不意味着毛躁, 而当代大学生创业者则太急于求成, 缺乏对市场的把握和管理经验, 这同样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及现状分析

2002年,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9所国内外著名的大学开展了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 也正是因为此活动的实施, 中国大学研究与实践创业教育正式打响。接着整个社会都掀起了一股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对此国家也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国有银行还有一些地方性的信用社为大学生提供了无息贷款, 在贷款过程中也做到了简化步骤等一系列举措。

2011年11月, 由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部、社会保障部、全国妇女联合会共同发起的支持女大学生创业活动拉开了序幕, “花木兰”基金最早地响应了此次活动, 在一年的推广与实践中, 形成了该企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创业模式。而参与此过程的投资人及多方代表组成了“花木兰”联合会。

2013年1月6日, 全国妇联发展部和“花木兰”基金会正式举办的“第二届”女性经济峰会, 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启动仪式在北京国际饭店开幕。大秦手机化妆总部被评为支持女大学生创业爱心企业, 大秦手机化妆以其个性化、创意经济、轻库存、易开店、潜力大、市场广等特点受到媒体关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竞赛由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名写杯, 由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主办, 分为课外技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两类。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更是一项全面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综合性赛事, 通过多种评价方法来综合考评参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晋商精神

“穷则思变, 艰苦创业。逐利四海, 开拓进取。振兴民族, 忠义爱国。组帮结会, 同舟共济。信誉至上, 诚实守义。尊师重教, 以人为本。勤奋谨慎, 俭约自律。乐善好施, 热心公益。”这是晋商给人们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这四字诗中, 最为璀璨的则属以下两种精神。

1. 进取精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 尚犹患贫, 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希望获得生活条件改善的心理, 激发了清、明山西商人在商场中的进取精神。晋商之所以能够在商界称雄靠的就是这种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例如大盛魁商号的创始人。“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山西商人的进取精神更表现在他们的敢为人先, 不怕失败, 更不怕艰难困苦。曾经的山西商人三五结伴地拉着骆驼, 不畏千里黄沙连成天的沙漠, 不畏万里飘雪的山峰, 更不怕那各种的艰难险阻。向北山西商人们在蒙藏边疆留下了他们的脚印。然而就在那浩瀚的万里波涛中也有他们的英姿, 东渡东瀛, 南达南洋。这些事情无不表现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在晋商百年的辉煌中, 一种璀璨的精神一直散发着它的光芒。从独资制到贷金制、朋合制、伙计制的创新, 到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股份制。晋商一直凭借着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晋商推向辉煌。无论是在晋商中体现的创新精神, 还是现代创新精神都是商业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瑰宝。

2. 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是晋商留下的宝贵精神中的一部分。从朋友合营到合伙经营, 这算是最初的团队合作形式。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有钱的出钱, 有力的出力。而还有一部分则是按照地区、区域的划分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商帮, 这是一种建立在合伙经营上的制度, 靠着老乡间的情谊为纽带组成的群体。这第三则是以联号制和股份制形成的群里组织, 而群里精神也就是团队精神, 在经商中更是有着扩大业务与商业竞争的关系。随着山西商业的发展, 山西商人活动区域和经商范围的逐步扩大, 存在于商业的中的合理竞争也就变得越来越激烈。而这个时候, 山西商人逐渐形成了, 从家族到乡人之间同舟共济的群里, 像明代的晋商王氏, “其闾里子弟, 受钱本持缗券, 以化居于郡国者, 肩相摩趾相接也”。从这句话可以知道, 从王氏那里得到扶持的家族子弟有很多。而明代万历年间, 山西的一王两张三大家族更是大商人家族。三家联姻互为姻亲, 无论是在商业上还是朝堂上均是相互扶持, 大大加强了这三家的商业竞争力。三家联手形成的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的盐, 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垄断性质。在靠着结亲和家族的基础上, 晋商又慢慢发展为地缘组织。这时典当行里才传出这么一句话, “江以南皆徽人, 江以北皆晋人”。直到这个时候才真正有了晋商的说法, 而晋商这个名词也再次印证了清代山西商人逐步形成的地域性商帮。清朝后期, 晋商创办的山西票号在国内足足八十多个城市成立了分号, 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汇通网络。

四、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

1. 大学生的精神培养。

结合晋商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创业的时候, 应当尽力继承和发扬晋商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在商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更应当继承晋商艰苦奋斗的精神, 而这些精神都恰恰是当代创业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创业是一件十分艰辛而又艰苦的过程, 而作为没有社会经验或者社会经验淡薄的大学生来说, 创业就显得更加艰难了。不过这也是创业对大学生的磨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只有本着一颗赤子之心, 大学生创业那条充满着荆棘的道路, 才会因为不断的学习而显得丰富多彩, 最终必将披荆斩棘, 走向成功。

2. 培养大学生创业的基本能力。

作为团队的创业者要有常人所没有的胆识和魄力, 通过处理不同的信息, 总结和制定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道路, 深化团队管理、信息管理、目标管理。创业者在人际交往, 商务洽谈的过程中, 与人的接触和谈判是必不可少的, 这也是一项必备的能力。然而一个会谈判的人他的素质往往是综合多面的, 这就要求创业者不但拥有坚强的品质, 更需要拥有语言能力、心理分析能力和其他素养。而要想在商务洽谈中占据主导地位, 就更需要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一个拥有杰出谈判能力的创业者会为自己的创业团队赢得更多的利益。

大学生需要学会处理突发事件, 无论是在创业过程中还是在生活中, 突发事件已经成为一门必须考虑的因素, 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突发事件, 已经成为创业者必须学会的一门基本功课。相比于其他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养, 身体素质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有饱满的精神和奋斗的动力。为了事业, 为了生活打拼, 这样的人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但是也不能为了事业而忽略身体。大概所有的创业者都会精力旺盛, 一旦投入工作中都很难自拔。创业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劳逸结合这四个字, 不要让拼搏和奋斗成为害你的“毒药”。

3. 大学生与企业家的文化交流。

除了精神培养, 学校也应当加强大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文化交流。通过邀请企业家进行在校讲座和学生与企业家之间的互动, 在校大学生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创业中的艰辛和吸取更多的经验。与此同时, 学校也应该开放一些大学生能做的工作, 在校培养大学生, 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无论是在校创业还是离校创业, 创业的途径都是多种多样的。

综上分析, 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培养时, 我们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提供大学生创业机会, 普及国家相关政策。通过吸取晋商精神中的进取精神, 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来塑造大学生饱满的创业精神, 通过高校提供的大学生创业磨砺机会和普及的大学生创业国家扶持政策来塑造大学生刚毅的创业骨骼, 只有有了饱满的创业精神和刚毅的创业骨骼, 这样的大学生创业才是有血有肉的, 也才是不怕失败, 不畏艰难, 不惧艰辛必将会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

摘要: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 创业成为大学生毕业的又一选择。本文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中的不足, 提出将晋商精神与大学生创业相结合, 为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提供又一理论。

关键词:晋商精神,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

创业精神培养 篇2

万慧琴

(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高品质人才应具备独立生存的自信心、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广泛关怀的责任心;具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为理想而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应该通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独立创新精神的培养。

关健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

随着国内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大学生将眼光瞄向了创业。但目前到工商部门咨询,真正注册创业的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大学生创业确实坚难,有利有弊。大学生创业主要有哪些优势和弊端呢?

其优势体现在:

1.大学生往往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有着年青的血液,蓬勃的朝气,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而这些都时一个创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2.大学生在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性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目前最有前途的事业就是开办高科技企业。“用智力换资本”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者往往就是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3.现代大学生有创新精神,有对传统观念和传统行业挑战的信心和欲望,而这种创业精神也往往造就了大学生创业的动力之源,成为成功创业的精神基础。

4.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念以及学以致用。

大学生创业的弊端体现在:

1.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念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其实成功的背后还有更多的失败。看到成功也看到失败,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也只有

这样,才能使年青的创业者们变得更加理智。

2.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和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学生们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

3.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和概念上。在大学生提交的许多创业计划书中,许多人试图用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在吸引投资,这样的事在以前或许确实有过,但在今天似乎已经是不可能了。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盈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决不是仅凭三言二语的一个主意就能够让人家掏钱的。

4.大学生的市场观念较为淡薄,不少大学生很乐于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和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广告而已。而对于目前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却能切中实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从择业到创业,这就是就业观念上的一个重大转变。走自我创业之路,从长远看这也是将来大学生的一种重要选择。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很多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走上独立创业之路。例如美国有“硅谷之父”之称的威廉、休莱特,在他母校斯坦福大学工学院的恩师特曼教授的鼓励下,一毕业就向银行贷款1000美元成立了惠普公司。世界首富的“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大学没读完就出来自己创业。“雅虎”的杨致远与费罗,读博士期间就在一辆学校的拖车里成立了自己的一个工作室,毕业后租了一套写字楼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诸如次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说明并非每个人都非得先在别人的公司里打上十年八年的工,然后才能出来创业,尤其是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直接将“智本”转化为“资本”的可能性更是大大增加。

但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创业之路是很艰辛的,诸多难题挡住创业路。

1.切入口难找。据了解,目前很多应届大学生都有自主创业的想法,但苦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很多毕业生不

知如何将自己的所学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如何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一块新的“自留地”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并创造出经济价值。

2.资金不足。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也是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多数大学生上学时的经济来源是父母,可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条件也只是能供孩子上学,真正能给孩子提供创业资金的却少之又少。虽然政府有政策,大学生自筹资金不足部分,可以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一些大学生认为优惠政策中的贷款金额太少,办理手续较繁琐。

3.社会经念少。目前大学生社会经念贫乏已经成了通病。如果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必须要求大学生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创业条件进行分析,制定自己的创业计划,看自己是否具备未来老板气质和心理素质。比如承担风险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还需做好市场调查和分析,准确掌掌握市场信息,做好市场预测,建立经营思路,设立市场进入策略;要学会理财、要撰写创业计划书等。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们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据了解,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国家出台的许多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毕竟不是说干就能干的事,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敢于独立创业的人,应该说综合素质都较高,这就要求他们在校期间学会过硬的本领。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增加创业教育的科程,把创业教育当作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来对待。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让创业不是理论课上那种“纸上谈兵”,而需要高校真正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去干,使学生未来要到社会上去磨炼积累经验的过程浓缩到校园内来完成,让更多的学生毕业后走上创业的道路。可以在校园内搞一些创业大赛等,使大学生在校能体验到那种竟争的激烈和残酷,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是极为有用的。

针对大学生创业难的境况,目前大学生的创业途径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1.大学课堂、大学图书馆与大学社团。2.媒体咨讯。3.与商界人士广泛交流。4曲线创业。5.创业实践。

以上几种途径可供大学生创业参考,究竟采用哪种途径可根据本人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

大学毕业生刚刚走出校门如果要自己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必需注意几大风险:

1、项目选择太盲目:大学生创业时如果缺乏前期市场调研和论证,只是凭自己的兴趣和想象来决定投资方向,甚

至仅凭一时心血来潮做决定,一定会碰得头破血流。

2、缺乏创业技能: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眼高手低,当创业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创业无异于纸上谈兵。一方面大学生应去企业打工或实习,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3、融资渠道单一:如果没有广阔的融资渠道,创业所需资金就无法解决,对企业来说就寸步难行。所有的计划就无法实施。

4、社会资源贫乏:企业创建、市场开拓、产品推介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这方面会感到非常吃力,平时应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扩大自己人际交往的范围。创业前可以先到相关行业领域工作一段时间,通过这个平台,为自己日后的创业积累人脉。

5、管理过于随意:一些大学生创业者虽然技术出类拔萃,但理财、营销、沟通、管理方面的能力普遍不足,要想创业成功,大学生创业者必须技术、经营两手抓。

大学生创业之路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但作为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督促学生在学校学到过硬的专业知识。多开展一些校园技能竟赛。多跟企业联合办学。鼓励毕业生积极创业,以减轻学校和社会的就业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学校开展就业和创业教育,使学生提高就业和创业意识,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一味悲观,指导学生和帮助学生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方便,甚至有的创业贷款可以通过学校与金融机构接洽,对学生打开方便之门。以便更快、更广地拓宽大学生就业、创业之路。也一并呼吁全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给与支持和帮助。

创业教育使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多了一种选择的机会,但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创业是有风险的。成功创业必须要有一定的财力和创业能力做保障。大学生创业是创办能盈利的企业或开发出能带来财富的新产品,不是过“老板瘾”。创业以前,必须计划好,并在计划的过程中全程控制,及时纠正偏差。大学生应将在校期间的创业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来体验创业的艰辛和不容易,积累经验和教训,为今后走上社会后择机创业做准备。

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贯穿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

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精神

一、创业精神的构成

创业精神是指在创业者的主观世界中,那些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它的内涵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面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观念,是人们从理性上获得的对于创业的认识;心理学层面的创业个性和创业意志,是人们从事创业的心理基础和前提;行为学层面的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是人们创业的行动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精神

创业精神的核心是创新精神。一般看来,创业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区别不大,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同。创新精神是古往今來历史发展的源动力,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离不开创新,创新是更替旧事物,催生新事物的唯一途径。创新精神是创业的前提与核心,但创新并不是创业的全部内容,只具有创新精神,而缺乏其他必要条件的人,很难在创业上获得成功。

(二)进取精神

创业并不是一个时间点,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推动这段过程的完成,没有进取精神是很难做到的。进取精神使人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乐观面对和处理事业和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与挑战,最终走向成功。结合古往今来的案例不难发现,进取精神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他们在进取精神指引下持之以恒的不懈奋斗,是走向成功的途中最有利的武器。

(三)冒险精神

创业是对机遇的创造与把握,任何机遇所伴随的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而是要面对诸多风险。对这种风险缺乏预见性和意识,不敢承担风险而畏缩不前,会造成机遇的流失,使创业过程陷入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风险尤为突出,因此新时期的创业者必须具备冒险精神,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承担风险。

(四)团队精神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而团队则可以将个人的力量放大,善于组织和管理团队成员,尊重和接纳团队成员的感受与建议,有助于将团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因此团队精神对创业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合作的艺术,即是对创业的助推器,也是对个人素养提升的催化剂,值得所有创业者耐心掌握和探索。

二、大学生是创业的先锋

大学作为最高教育机构,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使命和任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接触到了部分先进技术,能够有条件创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在此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专业优势,为创业制定明确的目标。因此,大学生应当是创业的先锋和骨干力量。

但是,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存在教育思想陈旧,实践能力欠缺,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模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致使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与国际同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我们长期以来所采用的应试教育模式致使教育体系中偏向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对薄弱,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能力和意识,至于创新意识则更是匮乏。因此,高校应该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加大相关的课程建设力度,更加对学生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大学生就创业能力进行对口教育,将一批具有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为此,必须要加快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型,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与完善,促成传统的就业教育向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型。要改变过去单调、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多样化;适当调整专业结构,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中设置创新创业环节,并注重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采取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为高素质复合型创业人才的成长提供条件。

四、推动教学改革,提升创新能力

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通盘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使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实践科目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在课堂中,应该摒弃照本宣科的说教,结合实际需求,灵活变通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能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分析,引导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兆平.论工科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J].理论研究,2011,(04):13-16.

[2]吴世丽,仪建红.当前工科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6):78-79.

[3]王岩.新时期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

[4]赵薇.企业家创业精神视角下的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0,(12):38-42.

[5]夏清华.创业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8-9.

[6]谢志远,刘元禄.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作者简介】

周晓惠(1981— ),女,黑龙江大庆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

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一、绪论

近年来,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 大学生面临的选择除了考研、出国、考公务员, 就是加入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 在许多成功例子的基础上, 很多大学生勇敢尝试, 积极探索, 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此过程中, 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 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将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

1.理解创业涵义。创业涵义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需要的就是提出一个标准的答案, 给大家在创业路上提供一个方向, 让大家有的放矢, 找到一个变得更好的途径。对于创业者来说, 创业涵义理解十分重要。创业顾名思义, 开创事业, 号召鼓舞我们去为了事业努力创新, 创造。

2.创业能力培养。对于创业者来说, 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具体来说, 需要创业者具备充实的头脑, 敢于拼搏进取的精神, 缜密的思维能力等等, 能力就像是前进路上的指向标, 对于创业者来说尤其重要, 所以需要培养创业者的创业能力。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团队协作, 与人沟通等能力, 都不能忽略。注重能力的培养, 是我们一直要做的事。

那么, 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首先就是要对世界充满好奇, 好奇心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至关重要,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认为人们的兴趣和目的是人们能够发明创造的核心动力。而好奇心的源泉是人对事物的兴趣, 这是核心, 也是内驱力, 对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条件。其次就是抛开传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的能力, 循规蹈矩, 墨守成规, 是不能够赶上时代步伐的, 要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能被动学习, 主动探究才能够成功。再次需要有怀疑的精神,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 想要进一步解决问题前提是要有怀疑和创新的精神。

而且竞争的精神也很重要, 敢于竞争, 不怕比较, 现在是商品社会, 商品经济激励下, 社会充满商机, 同时竞争和压力不可避免, 所以有远见和眼光是需要的, 有勇气敢于面对也是必须的。面对这种环境, 一定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敢行非常人之非常事。要有勇有谋, 当然, 前期的市场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 有了这个基础, 再开始迈出创业第一步, 有胆量, 有谋略, 敢于冒险。

努力刻苦, 勤奋踏实。创业必须不怕苦不怕累, 不能有勇无谋, 必须脚踏实地, 每一步都要夯实, 要有一个好的态度。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

坚持不懈, 创业如同人生道路, 不可能一路鲜花掌声, 风平浪静, 大学生如果脆弱, 遇到挫折就放弃, 半途而废, 不可能成为成功者。

三、必要性

1.一个国家, 不可没有创新性,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创新是动力。大学生作为这个新时代的主人翁, 更需要提高创新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 与身边的人一起合作创新。这是件十分重要的事。

2.大学生作为劳动者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 才能为城乡发展做贡献, 同时, 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为改革和发展做贡献起到助力作用。社会发展进步有许多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必须满足这些要求, 也是适应发展的表现。

四、培养途径

首先, 对于学校来说, 开设教育创新辅导课程是一定需要的。创新课程所蕴含的功能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都替代不了的。教育作为传播知识, 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中添加创业课程十分重要。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完整, 完善教育体系都起到很大作用。这一未知领域对学生来说, 越早了解, 越早获益。

其次, 创新精神不是仅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培养的, 要从小渗透这种意识, 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这是一种理念, 在中小学教授管理经营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教育系统中应该包括的。我们的传统教育只重书本, 忽略亲自体验的实践, 这是非常不利于大学生未来发展的, 更不利于社会发展。如今社会对人才需求大, 要求也高, 实践提供的经验和能力必不可少。这在学生个人的经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可忽略。

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创新, 大学生作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主要人才, 肩负着为我国创新事业添砖加瓦的重任, 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我国创新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学生创业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2]赵志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3) .

[3]罗志敏.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研究, 2011, (1) .

[4]郭宁.我国创业教育现状与模式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 2010, (S) .

[5]蔡克勇.《加强创业教育——21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1) .

[6]吕长春.《创业学》.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4) .

创业精神培养 篇5

摘 要:创业精神的是创业的重要基础。通过探析创业精神的内涵和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提出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的有效途径。旨在引导大学生对创业精神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有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新时期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要大加倡导和发扬的创业精神。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或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作为一种需要。

1创业精神概述

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是一个过程,即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通过有组织的努力,以创新的和独特的方式追求机会、创造价值和谋求增长,不管这些人手中是否拥有资源。创业精神包括发现机会和调度资源去开发这些机会。创业精神就像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

哈佛大学商学院对其的定义是:“创业精神就是一个人不以当前有限的资源为基础而追求商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创业精神代表着一种突破资源限制,通过创新来创造机会、创造资源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创造新企业,或体现在创新上。因此,创业精神可以简洁的概括为:“没有资源创造资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用有限资源去创造更大资源。”

关于创业精神主要包括三个重要的主题:一是对机会的追求,创业精神是追求环境的趋势和变化而且往往是尚未被人们注意的趋势和变化;第二个重要的主题是创新。创业精神包含了变革、革新、转换和引入新方法――即新产品、新服务或者是做生意的新方式。最后一个主题是增长。创业者追求增长,他们不满足于停留在小规模或现有的规模上,创业者希望他的企业能够尽可能的增长,员工能够拼命工作。因为他们在不断寻找新趋势和机会,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和新的经营方式。

2大学生创业精神内涵

大学生创业精神是一种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大胆走向社会、自主创业。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2.1高度的责任心

具有独立创业精神的人,应当超越现实功利,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掌握生存的知识和技能,理解“为何而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始终坚持真、善、美的价值原则。不应当是信奉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者,相反,应当具有广泛的人文关怀,充分表现出个人对社会、对国家、对他人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自觉履行这种责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把握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2强烈的进取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现代人的灵魂。抱守古训、因循成法,在传统社会中往往受到称道,而在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已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障碍。要敢冒险、寻求变革和创新,具有一种超常规探索和迎接挑战的思维定势和构架。

2.3充满自信心

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这里所谓“生存”,不是指一个人自然生命的存在与延续,而是指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独立开辟生活道路、并自主创造人生价值的能力。现代人格强调生命独立自主,有独立面对生活,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其中包括在不同环境中从事不同职业、遇到各种情况时人际交往能力、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3大学生具有创业精必要性

3.1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正常、稳定和持续的。创业精神的核心,是由创业活动的开拓性所决定的。由于创业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本身就是对现实的超越,就是种创新。因此,创业就意味着创新,创新就意味着突破,创业精神的培养过程就是培育创新型的人才的过程。

3.2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自主创业是方法之一。通过创业精神的培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识到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机会和有利条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不仅会减轻政府和社会压力,还可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更多则富,节省更多资源。

4大学生创业精神获取途径

4.1系统学习创业课程

创业目标就是人生目标的浓缩,也是人生理想的现实体现。应深入地开展创业教育,使大学生树立创业理想,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端正创业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从而将创业理想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创业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让他们创业有动力,学习有典型,追赶有目标。

4.2在实践锻炼中提升

良好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重在实践训练,积极的实践能带来及时的反馈和成就感,也能带来节节成功的喜悦;切切实实地投人创业实践中去,定能磨练出坚强的创业心理品质。只有经受创业实践的锻炼,创业目标才会更加明晰,创业信念才会更加强烈,才会形成良好的创业习惯和人格。

4.3在环境中考验与磨砺

首先,经受竞争环境考验。不良的创业心理品质往往表现于自卑胆怯,它往往来源于成功经验的缺乏。当今社会需要年轻人大胆展示自己,充分发展自己,努力把握各种创业的机会。这就要有敢想、敢做、敢闯、敢冒的心理品质。这些心理品质只能从行动中来,从竞争中来,从实践中来。因此,年轻人应积极参与竞争中去,不要坐等机会的来临,只要有机会就大胆地去争取,多从事几种职业,多参与几次竞争是好事并非坏事,通过竞争积累成功的经验,取得自信的快乐,战胜孤僻、害羞、怯儒等心理障碍。

其次,经受不利环境的磨砺。生活比别人苦点,工作比别人累点,环境比别人差点,这也是一种磨练创业心理品质的方法。环境在给人施加压力的同时,也为人准备了一份智慧和才能。人们最出色的事业往往是在承受巨大压力下取得的。

创业不是纸上谈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新的思路,需要扎扎实实地付出艰苦的努力,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直.创业精神及其培育[J].江苏行政学院报,(2).

[2]刘振亚.高校开展创业精神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6).

创业精神培养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影响因素

1.创业精神概述

“精神”是一个很难明确确定的概念,西方学者认为,精神是一种主观性的思想或者灵魂,是人脑的思维方式,代表着当下人内心的一种愿望。在本文我们尚且将“精神”定义为人作为一个个体,其内心对生命与生活的感受与追求。精神不是虚无的存在,其是有存在价值的体现的,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激发自身进步,国有只有具备团结向上的精神,才可繁荣富强。创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不是盲目采取的一种行动,而是在勇气与智慧引导下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极、坚强、勇敢、细致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前提与必备素质之一[1]。

关于“大学生创业精神”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体方面的创业精神,主要是指单独应对创业中的一切问题,在自己自主精神的引导下进行创新。第二个是集体方面的创业精神,通过大家的力量,一同为创业努力,包括基本的创新和团结精神。良好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根本。国家在政策及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

2.创业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2.1完善高校素质教育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创业活动的教育成为除基本文化课、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基本教学活动之一[2]。在文化课、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加入创业精神的因素,也可单独开设创业精神培养课程,聘请专门的心理及社会专家,或创业成功人士亲自传授创业经验。当代社会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好基本专业学术知识,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与品德,在创业精神的培养中,可通过教育教导,引导学生改善三观,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促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2提高国家创新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发展的源泉是创新。科学技术之所以被研发推广,是因为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勇于创新,勇于突破。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也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大学生以外的毕业后就业模式即为找工作,为单位打工,而创业便是就业方式的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没有被社会上的一些迂腐思想感染,仍保持着对学术,对知识的原有灵感,因此培养大学生创业,有利于其在创业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创新性思维解决问题。从而对于国家创新力的的提升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创新性人才,高科技人才,所以目前国家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出台了一些列支持性政策,这些政策对国家创新力提高,社会形势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2.3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是生活中集体生活中的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属于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大学生教育的目的不是单单使其增加书本知识,更是通过各种课程和活动的设计是大学生能够在综合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能够使其开动大脑,激活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并且有利于形成和塑造正确的“三观”。创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创造社会生产力,同时能够反映大学生生产力发展,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培养大学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

大学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到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宏观环境,即外界因素,而是内部因素。在宏观环境中,影响因素主要是社会文化、国家政策、高校教育等,微观内部因素则是指大学生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家庭影响。全面分析大学生创业精神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利于高校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中创造便利环境,提高培养效果。

3.1 文化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同样大学生创业精神也受到社会文化较大的影响。我国一贯崇尚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推陈出新的精神,在这些精神的熏陶之下,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自小受这些精神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在创业初始阶段能够肯于吃苦,坚持不懈,奋发图强,利于创业取得成功。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负面思想对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培养起着消极作用。首先“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大部分国人,尤其是北方一些省市人们心中仍然根深蒂固,按照传统思想,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工作单位时首选国家单位,因此每年公务员考试大军数量惊人。相反进入私企或者自主创业反而被人们认定为就业质量差的表现,此种思想无疑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创业思想与创业激情。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需要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社会各个领域与行业也需要大学生生源,自主创业并不是没有能力的表现,反而是大学生创新、勇敢的象征。

西方文化的入侵对我国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首先西方文化中崇尚开发、大胆、随心,对于大学生勇于创业起着积极作用,但是西方文化中有关对金钱、私欲的放纵对大学生的心理也造成的不良影响。关于在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上,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其精华部分,并对其糟粕拒之门外。中西方优良文化的结合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3.2 相关宏观因素的影响

其他对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宏观因素还包括所受教育、国家政策、周边氛围等。目前我国的学生教育从小学至高中主要是应试教育为主,这无疑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前期培养不足。进入大学之后,在沉重的就压压力之下,各大高校开设一些有关就业的知识讲堂,为学生普及灵活就业即创业的一些基本指导。总得来说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家在政策方面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特别是相关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有关优惠政策如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利息减免,在高科技领域创业的相关企业审批程序最大化简易等。同时从周边氛围上来讲,当前大学生创业越来越热,尤其是在南方沿海省市,创业已经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勇于创业,并可以从已经取得成功的往届大学生那里获得创业成功经验。

3.3 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每个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其成长环境,自由修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其创业精神在心理上的地位也不同。有关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专家经研究得出,积极创业者具有以下几种特点:成就需要,普通大学生的需要一般定义在找到合适的工作,拿基本工资薪酬或奖金,此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欠缺。而有成就需要的大学生,其内心追求创业成功带来的精神享受,此类人的创业精神更加饱满。独立性,独立性包括思维独立性和行为独立性,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就业选择上会顺应大局,一股脑选择热门行业或者单位,思维独立的大学生不受别人思想的影响,顺从于自己的内心,更有利于促使其创业。创新性,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也是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特征能够使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独辟蹊径,在创业过程中有关科学技术等问题利用创新性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

创业精神培养 篇7

一、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从大的层面来分,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这两个方面, 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术以及创新人格者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它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发明和发现, 属于人类创造性的外化。总的来说,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运用知识和理论来完成创新过程、产出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 是一个人宝贵的能力。

2.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所谓的创业能力就是指一个神智正常的人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对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最终产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案、新成果的能力。具体来说, 一个创业人才需要具备创造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国家是难以在世界上立足的, 因此, 我们国家也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口号, 而想要建立创新型国家, 必须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至关重要。第二,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大幅度提高教育水平。第三,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目前, 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主要需求就是找工作或进行创业,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的能力, 从而使大学生将自己创立的事业一点点发展壮大, 在这个过程中, 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

三、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策略和途径

1.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重要手段, 想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 在教育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的有关内容, 从而使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得到丰富。另外, 也可以请一些创业成功的人事来开展关于创业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分析创业过程中失败和成功的原因, 从而为学生进行创业提供借鉴和指导。另一方面, 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而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有效性。再一方面, 不断深化思想教育的内涵,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2.在学校文化中渗透创新创业精神,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素质。首先, 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科技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动力。高校开展科技竞赛活动,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驱力, 从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研究, 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其次, 在高校内部成立科技社团, 并积极发挥科技社团的带头作用, 从而在学校内部营造出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最后, 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 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不断拓展创新创业的教育载体。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 一定要将创新创业的精神贯彻到整个教育活动,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创新创业的精神和意识。

3.构建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因此, 为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 十分必要。第一, 高校可以走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 利用企业的资金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 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第二, 转变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的观念,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情况, 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 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的领军人物。第三,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出台一些优惠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开辟出一条绿色通道, 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资金的问题, 为大学生创业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而且还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因此, 整个社会都应该提高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创业精神培养 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创业精神,培养

我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历史最高的749万人, 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这耦合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扩大就业战略。近期, 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现在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新的时代, 对其开展和强化创业教育是急需的重大任务, 而创业精神培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环节。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与创业优势

(一)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级目标岗位大多集中于星级饭店、旅行社、景区、会展、行业管理等部门的服务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对应本专业的目标岗位, 所需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基础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三个层次。其中, 基础能力是大学生的通用能力, 即各专业都必须形成的能力;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管理领域的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技能, 即旅游管理相关岗位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是完成某个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能够运用专业技术进行分析决策和实施管理的能力。

(二)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的优势。

伴随着旅游需求的持续增长, 各类旅游小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存在着很多创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旅游业发展创新的重要群体。创业技能是现代大学生面向就业市场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本领。相对来说,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 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 学生创业具有一定优势。培养和强化创业精神, 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就业、改善旅游类学生低就业率和高流失率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方向

(一) 结合专业教育实际, 面向国民旅游需求。

随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当前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 原来的单一技能、高分低能人才遭到冷落, 而复合型、高技能、实践能力强的受到欢迎。面对新形势下这样的新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积极去适应新变化, 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同时, 因为旅游业关联广泛, 涵盖范围极其宽泛, 这就意味着旅游业必然存在着很多旅游创业机会, 甚至许多没有发现的创业机遇, 这已经为创业经济滋生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我国, 各旅游城市旅游景区, 旅游小企业已遍及普通的各个乡镇, 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 立足于技术进步, 面向国际准则。

当前旅游业创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技术应用和年轻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在2014年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会上明确表示:“旅游创业的春天到了”, “年轻创业者普遍拥有技术背景, 跟过去的不同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也给创业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 旅游业的国际化趋势明显, 创业精神的培养要伴随学习国际通行的法律与财政、金融知识、适用的企业或公司内部运作、管理基础, 等等。

(三) 基于传统文化, 面向中国未来。

创业精神非常重要, 并且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行为。作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它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培育当代创业精神, 两者一脉相承、密不可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包治百病, 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保持民族性, 体现时代性。

三、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实施途径

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 其实施路径可以多管齐下, 全方位进行, 并结合实际情况有所侧重。比如, 可以直接增加这方面的课程, 可以在专业课中融入创业精神的相关内容, 也可以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或者与学生各类活动结合, 等等。

(一) 增设创业相关课程。

作为创业精神培养的枢纽和核心, 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目标的达成程度。课程是落实创业精神培养目标的途径, 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渠道, 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最主要工具和手段。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 需要合理的课程内容和结构的支撑。所以, 创业精神的培养需要课程改革的跟进, 可以增加专门的创业精神培养的选修课, 让感兴趣的同学有选择性的学习;市场经济成熟的地区可以直接安排必修课, 面向所有学生, 植入专业教育中, 从而解决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问题。

(二) 更新授课内容和改革教学方式。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在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应及时更新, 将创业精神培养的内容纳入部分专业课或基础课内, 增加一些重要案例和相关内容, 在细节处着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授课的内容, 合理、巧妙的融入创业精神相关的内容, 这样才能收到教育的实效。在教学方式上, 学生不是被动参与, 而应是主动出击, 亲自动手, 既有模拟也有实战, 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实践相结合, 增强创业教育的针对性。这样,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积累;另一方面将课程内容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 更主要的是加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 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完整的创业实践环节体系, 对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关系极大, 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竞争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得到的创业体验, 通过体验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 从而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精神, 进行创业技能训练。而创业实训基地是实现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由于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这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单靠学校的封闭教育结出硕果, 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一些社会力量, 尤其是企业、事业等单位进行合作, 共建创业实训基地, 为创业构筑一个实践平台, 让学生在其中受到实战训练。

(四) 与学生的课外活动融合。

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学生课外活动也是创业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课外活动, 可以发挥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育人功能,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爱好、能力和特长, 激发出能动性和创造性, 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可以开展完全以创业为主题的各类竞赛活动, 如旅行社创业可行性大赛或创意型旅游企业等, 模拟社会创业的实际, 增长创业经验。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导入创业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优势和能力状况, 选择正确的创业目标。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相关措施

(一) 形成良好的高校创业氛围。

打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 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学校要改革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业制度,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宽松的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服务管理机构, 为创业教育提供硬件环境, 包括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创业能力、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辅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 提出改进措施。

(二) 针对女生的创业精神培养。

在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 学生中绝大部分是女生, 甚至有的班级只有一两个男生。当然, 不能主观的说女生创业的可能性低。相反, 在我国, 旅游小企业的经营女性也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并且高于国内一般服务业中女性就业的比例。在校女生既然选择了旅游管理专业, 她们也有明显的旅游创业思想的萌动, 她们的热忱就不会仅仅是做导游, 更希望获得有关旅游小企业创业方面的指导。因此, 在创业精神培养过程中, 要注意这一现实情况, 及时调整相应的方式, 以有利于引导大量旅游管理专业女生的创业需求。

(三) 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针对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构建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 同时制定激励措施, 鼓励现职教师到创业一线锻炼;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技术创新专家到创业基地兼职任教, 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创业方面的教材, 扩大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贤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教程.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创业精神培养 篇9

1.1 女大学生创业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扩招,每年毕业的应届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据相关数据表明,201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749万人,相比2001年的毕业生人数的114万人增加了635万人,翻了近6.5倍。高校毕业人数的增多对于市场经济中各行业人数已饱和的岗位来说并无较大影响,而对于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问题显得更加严峻。特别是因为性别而被拒绝的女大学生,就业更加举步维艰。因为女大学生在各方面较男生来说有差异,而这些差异在就业问题中给女大学生带来了很多影响,并且不被社会认可,从而受到了社会性别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困难原因不仅只有外在所带来的因素,还有当今女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因素。所以,造成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1.1 社会性别歧视因素

历史因素。父权制社会至今人们普遍认同的“男主外,女主内”的男女分工思想,就是女性应守本分在家做家务、干农活以及相夫教子,而男性是谋取家庭生活资料的主体,需要负责在外打拼。而“男主外,女主内”陈旧的思想仍旧在当今社会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从而使得社会对女性在事业中能力不认可。

政策和法律因素。首先,在政策和法律决策方面,在决策时缺乏女性决策者,导致女性立场不足,在决策时难以从女性的利益出发去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和法律。其次,现有的政策和法律对女性就业者仍存在不公平现象。如我国的退休制度来说,政策要求女性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但是工龄会影响日后的养老金额和退休金额,这不仅导致了女性的收益少于男性的收益,更体现了当今的社会对女性就业者的价值认可,在这些就业政策、法律的影响下容易使女大学生缺乏主动进取的意识,缺乏一定的竞争动力和就业动机。

1.1.2 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1)择业观。虽然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入职场,但是还是有很多女性处于身在职场心在家庭的状态,为了使得兼顾家庭和职场,女性就业者往往选择轻松、低压的职业,从而可以在非工作时间更好地照顾家庭。女大学生未来会充当单体家庭中的主要角色,所以在择业时由于女大学生会考虑到未来的立场,会主动放弃高难度的工作,使得女大学生更难就业。

(2)心理因素。传统社会文化中的“女子不如男”“男尊女卑”的观念在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潜移默化到女性的意识范围内。使得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或职场上在遇到男性对手时在心理上认输,长期如此,会造成女大学生的退缩和妥协,因而导致求职失败、就业困难。

(3)自身素质。据相关统计表明,虽然女性在学习能力方面强于男性,但综合能力方面却弱于男性,而且往往各行业的顶尖人物大多以男性多于女性的现象呈现。据了解,现今高校的男生兴趣范围广并且更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并去深入研究,而高校的女生虽然愿意花时间去学习,但是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学习中意志较不坚定,忍耐力也相对较弱。

1.2 女大学生创业自身因素分析

从上文了解到,我国目前女大学生就业机会少,就业形势相比下更为严峻,在如此人才市场供应大于需求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创业。但是女大学生在就业困难中所体现的缺点表明在创业中女大学生还需要创业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下文通过SWOT分析来全面分析女大学生创业的自身因素,从而能以更好的方式选择培养创业能力和精神的方法。

优势。第一,女大学生拥有文化水平、专业知识技能、言语能力及沟通能力的优势;第二,在性格方面,女大学生较男性更具有亲和力,在情感上更加感性和心思上更加细腻;第三,在对待人、物方面更具敏感性,在创业过程中女大学生对创业项目的感知能力对创业成果有着显著的影响。

劣势。第一,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当今社会仍存在性别歧视,不利于女大学生身心的发展;第二,心理承受能力相比男性较差,对新事物的出现难以有良好的适应性,往往对新事物的出现产生恐惧,缺乏自信;第三,与男大学生相比,女大学生得到更多父母的庇护,社会经验不足,对市场缺乏成熟的驾驭能力。

机遇。第一,我国创业浪潮不断兴起,国家出台众多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在创业扶持政策中,无社会性别歧视,利于女大学生创业准备的发展;第二,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岗位需求仍大致处于未饱和的状态,对于女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上有很大的优势;第三,近几年来,成功女企业家的不断涌现,如“老干妈”陶华碧、跨界企业家杨澜、“百度”马东敏等新时代女企业家都为当代女大学生作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女大学生群体往创业之路前进。

威胁。第一,文化传统的刻板印象对大众的影响极大,在人们心目观念中认为“女子不如男”,不利于男女之间在创业中的公平竞争;第二,女性的生育特征会对创业产生巨大影响,甚至可能决定创业结果的好坏,所以女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会在创业问题与生育问题之间产生矛盾。

2 TRIZ理论研究及应用

TRIZ理论是由苏联发明家阿利赫舒列尔团队通过对250万件高水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和提炼之后于1946年提出的关于发明问题解决的理论,该理论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进行发明创新、解决工程的问题更加科学化,加快技术产生的速度和提高技术质量。通过资料了解到,在利用TRIZ解决问题的过程中,Altshuller首先将待设计的产品表达成为TRIZ问题,然后利用TRIZ中的工具,求出该TRIZ问题的标准解,最后Altshuller会在把该解转化为领域解。在运用TRIZ理论时,我们首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转换成TRIZ理论中的问题模型;其次寻找能够解决该问题模型的TRIZ适用工具,并将其转换为问题解决措施模型;最后,将解决措施具体化去解决问题,并可通过反复迭代的办法,给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带来一种或多种现实的解决方案,直至获得满意的解决结果。

TRIZ理论应用范围甚广,在教育、管理、医学、服务等多个领域中都有涉及,在苏联,TRIZ应用于工业、军事、教育业等领域。在取得优异的成绩后,很多西方国家称之为“点金术”。在美国,很多国际企业如福特、摩托罗拉等在运用TRIZ理论后在创新方面都有了国际瞩目的新成绩。除了在苏联、美国对TRIZ理论如此重视,在东亚、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技术对TRIZ理论也十分依赖。实践证明,根据TRIZ理论可以帮助人们发现问题的实质性构造,然后运用TRIZ理论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及时帮助我们在处理问题思考时突破思维障碍,打破思维定式,扩展我们创新思维能力,以新的视觉去分析问题。因此,将TRIZ理论结合在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中有良好的作用。

3 基于TRIZ理论的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与精神培养研究

3.1 提高创业教师团队能力,开设TRIZ理论课程

国内引入TRIZ理论的时间较晚,对于TRIZ理论的应用较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较少,所以国内高校的教师及学生对TRIZ理论的了解甚少。目前很多高校尽管在校园内聘请校外讲师开设创业讲堂,讲述创业原理、分享创业经验及传教创业诤言,但是给予高校生真正帮助的甚少。所以,将创业相关课堂植入大学生的日常课堂极为重要。高校在此背景下可以将TRIZ理论作为教师的培训内容,教师利用TRIZ理论进行教学研究,组建一支高素质的TRIZ理论教学团队。这样不仅能使研究型教师转化为创业相关指导教师,而且同时能使教师在日后利用TRIZ理论解决教学难题。在教师利用TRIZ理论进行教学研究制定教学目标后,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讲解TRIZ理论的发展、进化法则、原理及工程参数等,使学生系统地掌握TRIZ理论,并能够运用TRIZ理论解决创业难题问题,实施创业活动。在此,女大学生通过学习TRIZ理论,掌握事物发展规律,发掘创业能力提升的规律,将之学习和塑造。并且,通过TRIZ理论去发现创业项目的发展规律,擅于利用解决方法,提高效率,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之路的发展。

3.2 加强创业意识培养,增强创业心理素质训练

在培养女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加强创业的意识和创业的心理素质不可轻视。据统计,女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之间更愿意去选择前者,因为前者更为稳定、轻松。但是,根据现今就业形势,培养女大学生创业意识帮助女大学生认清自身现状尤为重要。另外,女大学生在创业中定会受到困难与瓶颈,如受到性别歧视、抗压力不足、信心缺陷等,而这时往往能帮助解决问题的是自身的心理素质。

3.3 搭建校企合作的实践平台,塑造实践能力

在高校,我们的学习一般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实践为次。但增强实践能力对于创业能力的提升是极大的帮助。因此应寻找实践平台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寻求就近适合女生发展的实践企业,创建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及创业孵化基地,女大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在校学习的TRIZ理论,以科学的立场去分析事物,查找问题矛盾,寻找解决方法,不但实现女大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对TRIZ理论的实践运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女大学生可积极主动积累社会经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实际操作能力训练,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3.4 专业指导创业,注重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所需的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能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不断的支持和保障。但我国应试教育的学习方法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发展,所以在培养女大学生创业能力中不可缺少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的教学目的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力、加强创新实践等方面为主。利用TRIZ理论的动态化和逆向思维原理,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克服惯性思维,学会积极思考,提高创新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TRIZ理论的系统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于创新思维较弱的女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其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其创新潜能。

摘要:在就业困难的背景下分析女大学生创业的机会,运用SWOT的方法分析女大学生创业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文章通过介绍TRIZ理论研究及应用,体现TRIZ理论提供了科学和系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运用TRIZ理论对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精神进行研究。

关键词:TRIZ理论,女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凌霞.基于TRIZ理论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J].邢台学院学报,2014,29(2):171.

创业精神培养 篇10

1 创新型创业人才与企业家精神

1.1 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内涵

创新是从自然界中发现某种物质的用途,试图将现有的资源结合在一种新型的,更具生产力的结构里[2]。创业是创立新企业赋予资源以经济价值,实现产品的广泛商业化。创业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创业的源泉。从创业动机出发,创业活动可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两类。机会型创业代表着创新性更强的创业活动,它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或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市场,为客户创造新的需求或满足潜在需求,对促进就业和地区产业转型、产业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以创新型创业人才为题,旨在区别于,迫于生存压力在已出现的市场中对已有产品或服务做出最低程度的变更或简单复制的生存型创业者。

创新型创业人才从总体上说,指擅长创新、发明且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就其特殊性,创新型创业人才不以生存胁迫为创业目的,而是以创新为灵魂,以机会型创业和创造性破坏为价值追求,秉承企业家精神,敢于冒险,对商业机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执着的追求精神,是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1.2 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及普遍特征

Entrepreneurship被译为“创业精神”或“企业家精神”。它不仅是独立企业家的某些个体特征,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在社会人文环境和经济制度规范下生成的,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以风险承担精神为支撑的一种综合性的精神品质和意志,也是企业家着手工作,寻求机会,并通过创新和开办企业实现个人目标,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精神追求[3]。从企业家创立和经营企业所表现出来的普遍特征中,我们可以发现五点精髓。

首先,企业家精神具有创新和学习的意识。这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要求企业家实现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其次,企业家精神具有发现机会的能力。第三,企业家精神具有承担风险的偏好。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尤其是婴儿期到盛年期的产品市场、技术创新以及成熟期的战略决策,都需要企业家应对和处理众多的不确定和风险。第四,企业家精神具有执着、敬业和诚信的品质。最后,企业家精神具有良好的沟通、合作、经营和管理能力。

1.3 企业家精神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关系

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和创业人才必备的价值追求,而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就是要造就兼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基本的创业、管理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高度自信,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雄心和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和失败的精神。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创业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形成求新、求变、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精神面貌,推动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又将带动创业型社会的繁荣,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风貌。

2 地方大学定位与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问题表现

2.1 地方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

大学的使命被称之为“一体两翼”,一体是“人才培养”,两翼是“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在经济转型的今天,大学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办学趋同化、人才培养定位与理念不清晰、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等问题。这要求大学明确自身定位,以自身优势、市场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基础,深化改革,有效利用资源形成错位竞争。地方高校要认识到自己与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差别。老牌本科院校一般培养高精尖的学术型创新人才或学术取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而教学型地方高校则应该注重培养实践取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4]。

2.2 传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培养体系覆盖不全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传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不管是在理论课程设置还是在实践能力要求上,都聚焦在创业企业成立后的发展阶段,对创业前期的机会寻找、识别和试实践的过程重视不够。多数院校的理论课程主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实质上更加近似于培养职业管理者而非创业者。此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与学科专业发展紧密联系,两者的渗透与融合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但多数创业教育是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的,[5]二者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统一体,未能有效推进创新型创业人才在专业领域的变革与创新。

2.2.2 教师结构单一,产学研合作有待升级。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的固定模式逐渐与市场脱节,企业一线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业务不能在学校教学中及时体现,教师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培训。产学研合作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在高校知识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孵化,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直接参与经济建设、为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试验田,实现科技、人才、经济,多利益兼容和谐发展的合作教育模式。目前产学研实践教学平台的开放程度还有待于拓展,产学研合作对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做的贡献还有潜力可寻。

2.2.3 培养目标定义狭隘,缺乏创新创业文化教育。

最初创新创业教育是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其培养目标一度被定位为培养速成式的企业家,功利化取向明显。事实上,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创业教育以来,创业教育一直是一个“能力取向”的概念。[6]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应当体现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精神中捕捉机会、富于冒险、勇于创新、执着敬业的价值品质,引导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担负起创新创业的责任。因此高校在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培育以及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3 以企业家精神引导地方高校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面对传统创业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的现状,地方高校应结合内外部环境、区域发展要求以及各类高校的办学定位,开放式地探索富于冒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来影响和带动创新型创业人才的培养。

3.1 以企业家精神为本,构建学术与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设置,不仅要重视学科的互补性和教学的综合性,还应重视把创新、创业、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在引入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塑造学生发现和捕捉机会、开拓创新、勇于承担风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品质,摒弃速成式企业家式的教育,注意从理念和能力上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遗传密码。在师资方面,应同时注重理论型师资和实践型师资的培养。注重理论型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实践型创业教师的企业经验,要积极聘请有创业经历或企业管理经验,具备教学能力的人士担任高校创业教师。成立教研室,专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以及研究工作。积极研讨适应区域发展要求以及与专业学科相结合的本土化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感悟式的多种途径开展自主学习,达到自觉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3.2 以服务为依托,拓展创新型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中有活动的企业占比重的8.5%,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0.69%。[7]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应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在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加快科技成果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转化中与政府、企业互利共赢。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模拟的市场是有限的、平静的,但真实的市场却是巨大的、动荡的。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社会历练中锻炼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勇敢、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具体而言,创新创业实践服务平台包括三大主体,可在平台的网站上随时联系。一是区域内各个高校的在校生,二是一定区域内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老师组成的创业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指导团队,三是有市场需求的政府、企业或金融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并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便于将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合,对创新创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学生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发明,学校、研究所和学生的技术创新成果、专利发明等又通过实践服务平台被企业吸收,通过契约,合法有效地完成技术转移。同时企业的资金回报支持实践服务平台的完善建设,根据各自贡献对老师、研究员和学生进行经济补偿,激发了各个主体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官产学研一体化高效运行的系统,也是一个学校教育培养、技术转化系统的探索、丰富、提高的过程。其运行图如下:

3.3 依托区域特色,建立成果转化的孵化平台,加强创业精神氛围的营造

地方高校要与当地政府、企业等部门联动合作,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组织项目研究和科研计划。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最大限度地弥补毕业生“产销”失衡。在设立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建立学生科研产业化机制,建立成果孵化平台,引入多方资源将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科研项目进行培育和转化。此外,大学生成果孵化平台是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汇集地,从创业教育到实践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闯敢干、宽容开放、合作竞争的企业家精神,鼓励学生排除万险,勇闯难关。

4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迫切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以企业家精神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化—商品和服务的价值链联系在一起,通过政产学研用发挥和应用各方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对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化的大学教育改革以及企业的技术创新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买忆媛,周嵩安.创新型创业的个体驱动因素分析[J].科研管理,2010,31(5):11-21

[2]德鲁克.创新与创业精神[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DAVIDSSON P.The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ach:Some Sug-gestions,Advances in Entrepreneurship[J].Firm Emergence andGrowth,2003(6):315-372

[4]姚春梅,刘春花,朱强.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转型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8):31-33

[5]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7-8

[6]曾尔雷,唐苏琼.我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教学成果奖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9-4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8]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9]耿兵,段玲.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1(3):19-23

创业精神培养 篇11

关键词:创业精神;培养路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九版).2008,41-42.

创业精神配置研究述评 篇12

创业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 (Schumpeter, 1934) [1], 创业活跃度成为衡量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研究人员往往将经济增长缓慢归结于创业活跃度下降, 而将经济繁荣归根于创业的活跃 (Baumol, 1990) [2]。然而《全球创业观察》发现欠发达国家的创业活跃度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却低于这些发达国家, 这种现象显然不能通过传统的创业理论所能解释的。Baumol (1990) [2]、Douhan and Henrekson (2008) [3]、Sobel (2008) [4]和Murphy等 (1991) [5]等研究人员以创业精神 (即entrepreneurship, 有时也译为创业或企业家精神) 的配置 (alloc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为视角, 认为创业精神并非都是生产性的, 现实中也存在着众多的机会, 将企业家引向寻租甚至犯罪活动, 因此经济发展不是取决于社会企业家的多少, 而是取决于社会制度对企业家的引导 (Bhagwati, 1982) [6], 即取决于一定制度安排下的创业精神在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中的配置状况。创业精神配置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创业活跃度与经济增长的不协调关系, 也解释了为何许多创业政策难以实现预期政策目标, 本文介绍创业精神配置相关概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并对相关理论与经验研究成果进行简要述评。

2 创业精神的配置

创业精神是企业家善于发现机会、敢于承担风险进行创业的一种精神, 其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的行为过程[1]。创业是企业家发掘机会、创建新企业或新组织、获取利润的过程。企业家的创业过程体现了风险承受度、警觉性等创业精神, 因此创业的活跃度也体现了创业精神的活跃度。企业家的创新活动包括制造新商品、推出新生产方法、开拓新市场、获得新资源、采取新组织形式[1], 同一企业家不可能包揽所有创新活动, 这就表明企业家在这些活动中存在配置问题。Baumol (1990) 假定企业家的目标是增加自身的财富、权力和名誉, 而并不关心其创新行为是否会增加社会财富, 那么他们不但在市场上寻找利润机会, 也会在政治和法律领域寻找利润机会, 甚至从事犯罪活动, 这就有可能创新地发现寻租新方法以尽快实现他们的目标, 因此他认为Schumpeter (1934) 式的企业家创新活动是生产性的, 而企业家的寻租活动是无生产力的或破坏性的[2]。由于创新创造社会财富, 推动生产率增长;而寻租并不创造社会财富, 只是重新分配社会财富, 并降低创新的报酬, 损害经济增长。为了更为具体化区分不同的创业精神类别, Baumol (1990) 根据企业家创业对生产率的净贡献大于0、等于0或者小于0, 将企业家创业精神依次分为生产性的、无生产力的 (unproductive) 和破坏性的, 那么与创新相关的创业精神是生产性的, 而与寻租活动相关的创业精神是无生产力的或破坏性的[2]。而Douhan and Henrekson (2008) 认为Baumol (1990) 关于创业活动对生产率净贡献等于0的实际发生概率极低, 可将无生产力的和破坏性的创业精神合称为非生产性的 (non-productive) 创业精神[3], 因此将创业精神区分为生产性创业精神和非生产性创业精神。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并非总是生产性的, 有时企业家作为现有制度的寻租者, 其创业精神是非生产性的, 不但对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没有贡献, 还对社会财富的创造具有破坏性[2][5]。Murphy等 (1991认为非生产性创业精神损害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寻租部门占用了大量劳动及其他资源, 减少了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企业家能力水平, 降低了生产性活动的报酬, 从而影响了社会财富的生产[5]。此外寻租比创新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寻租的投资一旦完成, 就可以低成本使用;而且相对于一般的生产活动而言, 创新本身更具脆弱性, 创新更依赖政府提供的服务和产品, 因此创新容易成为寻租这类非生产性活动的攻击目标, 寻租对其的抑制作用因此也更为显著 (Murphy等, 1993) [7]。在寻租增加和创新减少这二方面因素作用下, 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就出现下降。创业精神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中的配置对经济社会的创新和新技术扩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决定了创业精神对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贡献的水平 (Baumol, 1990;Murphy等, 1991) [2][5], 许多非洲国家经济发展困难和美国1970S的低生产率增长就是因为从事寻租这类非生产性的创业活动过多引起的 (Murphy等, 1991) [5]。

3 创业精神配置的影响因素

创业精神配置约束了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对一国经济繁荣具有显著影响, 因此那些因素影响了创业精神配置吸引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他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分析:

3.1 报酬结构

制度决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游戏规则, 约束人们的行为, Baumol (1990) 认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制度, 企业家就有可能会操纵政治和法律程序来转移现有财富, 从而激发较高水平的非生产性创业精神水平[2]。公正且有效的制度可以约束政府通过规制来转移财富的能力, 减少非生产性的创业精神, 推动企业家寻求生产性活动来创造社会财富并实现个人目标 (Sobel, 2008) [4]。Baumol (1990) 和Minniti (2008) 认为创业精神在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活动间的配置状况取决于一定制度安排下这二种活动的相对报酬结构[2][8], 制度质量高时, 产权受到完全保护, 寻租部门的报酬将比生产部门的报酬低, 因而不存在寻租者 (Murphy等, 1993) , 创业精神全部分配至生产性部门。如果制度质量低, 寻租者获得的报酬比生产者还多 (Murphy等, 1993) [7], 也就是说政府干预越多, 寻租越便利, 寻租活动也越多, 非生产性创业精神更为活跃, 因此创业精神配置状况由报酬结构决定, 但根源在于制度质量。Li等 (2006) 进一步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创业精神分配特点, 他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的制度缺陷较多, 非生产性活动报酬相对较高, 生产性活动报酬相对较低, 形成了较高水平的非生产性创业精神, 而生产性创业精神则受到抑制[9]。但从另一角度来看, 为了使新创企业成功, 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家往往利用法律与规制间的不一致来提高创业收益, 表现为企业家创业过程不断突破妨碍企业运营的旧制度, 并推动市场制度的确立 (li等, 2006) [9], 从而提高制度质量和改善不同创业活动的报酬结构, 有利于激发生产性创业精神。说明企业家的创业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改善创业活动的相对报酬结构, 并改变创业精神配置。

许多研究人员 (Whitley, 1991;Bowen and De Clercq, 2008;Minniti, 2008;Sobel, 2008) [4][8][10][11]肯定了Baumol (1990) 关于一定制度安排下的报酬结构决定创业精神配置的理论, 但又认为Baumol (1990) 所提及的制度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 而且他也没有提供一个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制度, 因此后来的研究人员进一步研究了决定报酬结构的制度内含, 并分别从税收制度、创业金融、创业教育、政府规制、腐败水平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创业精神的配置, 其实也就是把Baumol (1990) 的制度概念进行了细化。

3.2 税收制度

Lindbeck (1987) 认为高税率社会阻碍了通过生产性活动来获得超额财富, 企业家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而致力于寻求从事能获取更高报酬的非生产性创业活动, 甚至从事毒品交易这类犯罪活动, 这也表明过高的税率降低了生产性创业活动的报酬, 从而改变企业家的创业取向[12]。Sobel (2008) 同样肯定了税率对对创业精神配置的影响, 与Lindbeck (1987) 不同的是, Sobel (2008) 把税收作为非生产性创业活动的目标, 他认为税收是政府聚集财富、转移财富的重要工具之一, 而税收又往往成为非生产性创业的目标, 企业家可通过多种寻租行为改变税率、甚至参与税收分配而获得高额报酬, 当制度有效地约束政府通过税收来聚集财富、转移财富的能力时, 就能减少非生产性创业的报酬, 并促使企业家以创新的方式从事社会财富的创造活动, 从而改变创业精神配置[4]。

Cullen and Gordon (2002) 以职业选择理论为基础, 认为税收可以改变创业与就业的相对吸引力, 从而改变生产性创业精神的水平。由于企业具有较多的渠道来逃税或避税, 而薪金阶层则没有更多的方式来实现税收减免, 在税率较高的条件下, 薪金阶层就会通过创业的方式来逃避税赋以增加收入, 从而激励更多的潜在企业家创业, 因此高税率有利于激发生产性创业精神[13]。而Gentry and Hubbard (2000) 则认为税收减少了创业收入, 而且高税率导致劳动者要求更高的工资, 高工资又减少劳动供给, 增加企业运营成本, 不利于生产性活动;高税率条件下, 以制度为导向的寻租也更为活跃, 因此高税率有助于激发非生产性创业精神[14]。

3.3 创业金融系统

新创企业创立之初, 企业家往往依赖自有资金, 一般来说企业家个人的资金非常有限, 并不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全部资金需求, 此外新的企业家也往往缺乏抵押品使其难以获得外部金融支持来他完成企业发展目标 (Schwienbacher, 2007) [15], 而新创企业在高速成长阶段, 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保证其增长。因此Bowen and De Clercq (2008) 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创业金融系统, 金融约束将严重地损害了企业家发展企业的目标与信心;而创业的金融系统越发达, 越有可能为企业家提供所需资金, 支持新创企业的高速发展, 引导更多的企业家精神将配置给直接与经济增长相关的活动[11], 即生产性创业活动。所以创业金融系统将影响企业家活动的本质和创业精神的配置, 即创业金融系统的发展将推动企业家激发生产性创业精神, 反之生产性创业精神受到抑制。

3.4 创业教育系统

Whitley (1991) 认为教育系统是发展个人创业能力与技能的关键环节, 通过企业和教育机构的协作, 可以改变学生创业能力和培育创业精神, 影响他们未来的创业决策, 并提高一国或地区的创业活跃度和经济增长率[10]。Bowen and De Clercq (2008) 赞同Baumol (1990) 关于创业精神配置的理论, 认为创业的本质不同会影响创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但Whitley (1999) 及早期的研究人员对教育系统的定位是通过创业教育来提高创业活跃度, 没有研究教育系统如何影响创业活动的本质, 也没有分析教育系统如何影响经济行为人对创业活动类型的选择, 因此他们分析了教育系统与创业类型之间的作用机制, 认为由于创业教育和培训经历不同, 企业家对创业能否成功的信心会存在差异[11]。而创业课程设计针对创业中的特定问题, 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更具备成功创业的知识 (Chen等, 1998) [16], 从而更容易克服创业中所遇到的困难,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创业活动, 因此创业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性创业精神的活跃度, 教育系统也成为影响创业精神配置的重要维度。

3.5 其它因素

除了税收、金融、教育因素外, 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限制、政府腐败对创业精神配置也有重要影响, 如Schumpeter (1934) 认为创业一般是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 保护知识产权是创业的基本动力[1], Johnson等 (2002) 也发现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弱的国家, 企业家再投资的报酬率相对较低, 那些更依赖无形资的行业的净产值增长率也明显低于这些国家总体的经济增长率。当知识产权保护和契约强制力得不到明确保障时, 企业家从事生产性活动的信心受到挫折;相反当知识产权得到保护, 肆意剥夺他人产权的行为较难产生, 激励更多企业家从事生产性活动[18]。而Krauss and Stahlecker (2001) 则认为政府对企业限制过多的话, 会阻碍企业扩张和成长[19], 过多的规制还将激励企业家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改变制度环境, 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这些行为减少了企业家的生产性活动, 增加了非生产性活动。此外, 腐败也是影响创业精神配置的一个因素, 高水平的腐败降低了公权的可信任水平, 在缺乏可信任制度的条件下, 非官方经济 (unofficial economy) 迅速发展并限制了正常的生产性活动 (Johnson等, 1998) [19];同时腐败导致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使新创企业很难适应并取得发展 (Bowen and De Clercq, 2008) [11]。因此生产性创业精神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呈正相关, 而非生产性创业精神与政府限制或政府腐败水平呈正相关。

3.6 创业精神配置的内生性

Douhan and Henrekson (2008) 认为企业家才能是稀缺性资源, 当企业家放弃生产性活动的报酬而从事非生产性活动时, 存在机会成本, 企业家放弃非生产性活动的报酬同样存在机会成本, 理性企业家的未来期望报酬肯定大于机会成本, 这也说明目前报酬与未来报酬存在相关性[3]。Acemoglu (1995) 从动态的观点来分析非生产性活动报酬, 他认为当企业家选择寻租, 这将影响目前的寻租活动的报酬;同时他未来将继续从事寻租活动, 因而也将影响未来的寻租报酬和生产性活动的报酬, 这就表明企业家的过去配置状况和未来的期望配置均影响当前的报酬结构, 这种路径依赖说明报酬结构是内生的, 不合理的创业报酬结构导致当前企业家的不当配置和进一步扭曲未来企业家的配置状况 (Acemoglu, 1995) [20]。由于创业报酬结构具有内生性, 从而决定了创业精神配置也具有一定的内生性。这也表明市场机制无力改变创业精神的配置状况, 只有通过政府干预市场, 改变报酬结构才可能改善创业精神的配置。

4 创业精神配置的实证研究

Baumol (1990) 认为对创业精神配置的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一样重要, 但在现有条件下采用经验数据来证明制度对创业报酬的决定作用仍有困难, 因为制度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 相关数据难以获取[2], 所以他借助案例研究方法, 分别列举了古罗马、中世纪的中国、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和中世纪后期的历史事件, 借鉴经济史学家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研究成果, Baumol (1990) 证明了不同历史时期, 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活动的相对报酬的确实发生了显著变化, 并显著地影响了创业行为模式, 创业精神配置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创新的深度和维度, 并最终影响了经济增长[2]。

部分研究人员尝试采用经验数据来验证创业精神配置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Magee等 (1989) 以律师作为寻租的衡量指标, 调查了35个国家的律师数量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发现一个国家律师数量越多, 经济增长越慢, 证明了个人在生产性活动与寻租活动之间的选择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21]。Barro (1991) 则以政府消费和政变次数作为寻租的代理变量, 分析了98个国家1960~1985年寻租与人均GDP增长率的经验数据, 发现寻租确实抑制了经济增长[22]。Murphy等 (1991) [5]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 把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非生产性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 把工程类专业大学生作为生产性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 利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供的数据, 考察部分国家1970~1985年人均GDP增长率与大学法律专业学生和工程业专业学生比例的关系, 发现经济增长率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 与法律专业的学生比例呈显著负相关, 以此认为创业精神配置对经济增长确实有显著影响。尽管研究人员在经验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衡量非生产性创业精神, 这些方法可能都不是创业精神的良好替代变量, 但这些经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Baumol (1990) 关于创业精神配置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合理性。由于制度、报酬结构、生产性创业精神和非生产性创业精神这些变量难以衡量, 研究人员无法采用更为合理的方法来经验检验Baumol (1990) 创业精神配置的理论。

Sobel (2008) 认为制度质量决定报酬结构, 而报酬结构决定创业精神配置, 因此尝试采用制度质量作为报酬结构的代理变量, 考察报酬结构对创业精神配置的影响。他分别以人均风险投资量、人均专利量、自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作为生产性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 采用游说集团的固定资产存量、Harris Poll指数 (反映司法公正水平的指数) 作为非生产性创业精神的代理变量, 以经济自由度来衡量制度质量, 然后检验美国48个州的制度质量与创业精神配置的关系, 结果显示:生产性创业精神与制度质量呈显著正相关, 而非生产性创业精神与制度质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因此Sobel (2008) 认为从经验上看, 报酬结构决定创业精神配置是毫无疑问的[4]。

由于创业精神配置及其涉及的相关因素大多数不能直接观察到或者无法衡量, 在经验研究中这些因素只能采用代理变量来加以衡量, 但这些代理变量是否能真正体现其所代理的变量仍受到不少质疑。此外经验证明过程中, 过多使用代理变量也影响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因此研究人员对创业精神配置这一问题的研究大多倾向理论论证, 尽量回避经验证明。

5 简要评述

创业精神配置理论将创业精神分为生产性创业精神和非生产性创业精神, 区分了不同创业精神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分析了创业精神配置的决定因素。这就很好地解释了欠发达国家的创业活动比发达国家更为活跃, 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仍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 也合理地解释许多创业政策为何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其后的研究人员对创业精神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化, 进一步分析了创业精神配置的内生性, 并采用经验数据对创业精神配置理论进行验证, 完善了创业精神配置的作用机制, 有助于理解经济持续增长而部分地区经济持续低迷, 也有助于理解发达国家或地区创业精神配置状况为何难以改善, 因此创业精神配置理论补充并完善了传统的创业理论。

政策对创业精神配置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可以主动地采取措施当营造适当的创业环境, 引导企业家激发生产性创业精神而不是非生产性创业精神 (Baumol, 1990;Minniti, 2008) [2][8], 部分研究人员提出应当减少垄断, 保护商业自由和产权, 以利于激发生产性创业精神, 抑制寻租行为。当然这些措施主要在于完善不成熟的市场制度, 这对欠发达国家来说是重要的, 但对市场制度完善的发达国家而言, 如何更为有效地抑制非生产性创业精神、提高生产性创业精神水平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外, 既然创业精神可以在生产性活动与非生产性活动间进行配置, 那么二种创业精神之间应该存在一个均衡水平, 而且创业精神配置均衡时并非意味着二类创业活动的报酬相等 (Murphy等, 1991) [5], 其均衡机制还受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 但现有文献仍没有关注创业精神配置的均衡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此外, 研究人员 (Lindbeck, 1987;Gentry and Hubbard, 2000;Cullen and Gordon, 2002;Sobel, 2008) [4][12][13][14]发现税收对创业精神配置具有二面性, 因此改善创业精神配置的税率应该具有一个最优的水平, 现有文献也忽视了探讨如何确定最优的税率。这二个问题也是今后进一步完善创业精神配置理论的部分研究方向。

上一篇:移动游戏下一篇: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