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培养

2024-08-27

创新精神培养(精选12篇)

创新精神培养 篇1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并迅速付诸行动的。几年来, 我一直尝试着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使潜在的智慧迸发出绚丽的火花。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欲望是学生的心理需求, 人的创新能力, 不仅以其智慧和知识作基础, 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 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 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教的学科。反之, 如果学生反对某位老师, 就会厌学这位老师所教学科。我们教师必须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 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才会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教师应该摒弃那些斥责的话语, 运用语言技巧给学生以激励和鼓舞, 如“谁最聪明?”“你真棒”“谁的答案好”等等亲切的语言会给学生的心灵带来温暖, 这样学生才会不再惧怕老师, 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二、想象, 让思维尽情飞翔

想象可以使思维更加活跃, 想象可以使思维更加深远, 想象能给思维插上双翅, 使之尽情飞翔。

积极的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兴趣, 开拓学生思维有巨大的意义。一些异想天开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课外阅读《纸奶奶的生日》, 认识了一些新型的纸:避水纸、耐热纸、食用纸、容器纸、防锈纸、速溶纸, 它们各有各的特性, 各有各的用途。学生们学习兴致很高, 意犹未尽, 于是我顺势让学生想象:“今天是纸奶奶的1898岁生日, 来了六种纸给奶奶祝贺生日, 到了纸奶奶的2500岁生日, 还会有哪些纸给奶奶祝贺生日呢?他们又会有哪些本领呢?看谁想得多。”同学们想出了许许多多的纸, 它们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方便, 也许不远的将来, 我们就真的能用上这些纸。

三、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不断变换方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去思考解决问题, 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 于是我设计思维体操这一环节, 对学生进行训练。 (1) 热身铺垫。《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介绍了“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 有的像绽开的花朵, 有的像分枝的鹿角。”针对这句话想象出还有哪些形状的珊瑚, 把它画下来。 (2) 运动头脑, 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依照这种方法, 写一写学校的花坛, 运用思维体操既激活学生的思维, 还能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 学生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学习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享受, 他们有创新能力, 有创造欲望, 那就让孩子们踏着老师为他们铺就的创新之路大步前进吧!

创新精神培养 篇2

学前班的儿童年龄虽小,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就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活力,促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为孩子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营造和谐.活跃的气氛是发挥孩子学习潜力,培养他们敏捷思维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之一,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孩子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教学设计过于精细,一堂课有哪几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有哪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提问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得非常周密,甚至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用哪几个词语来回答都预先替学生设计好了,简直称得上是天衣无缝。于是教学过程就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学生则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偏教路,教师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根本没有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于是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但是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和灵气。

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前班儿童的创新精神:

1.培养儿童与众不同的思维。

由于儿童爱模仿的天性,学前班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总是不加思索地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如:在教认汉字“灯”时,让孩子说一句有关灯的话,他们想出了:我家有电灯,路边有许多路灯,我床头有一盏台灯....于是孩子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灯的句子。这些话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刚入学的学前班孩子来说,这点点滴滴的与众不同,就可谓创新了。

2.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有意识地留时间让孩子参与争论,既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课堂上的讨论,是思维的最好媒介,在讨论中,孩子可以表现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引导孩子开展讨论。如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当我讲到:“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哆嗦着向前走”时,一个孩子站起来问:“天那么冷,小女孩为什么光着头,赤着脚,一个人在大街上走?”这时孩子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她是偷偷从家里跑出来的";有的说:“她家里很穷,所以才会光着头赤着脚。”孩子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不压抑他们的情绪,让他们争,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往下续编故事。其实,像这样,孩子敢想,敢说,敢争,也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3.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学前班《语言》教材中,童话故事生动有趣,结尾处常常留下余味,教师如能处理好课文的结尾,适时引导儿童展开联想,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帮助。

二.发展儿童的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发展孩子的个性,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爱护孩子的好奇心,通过积极评价激发和调动孩子的学习经济性。

1.珍视孩子的好奇

儿童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他们与生具来的心理特点。他们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好奇,新奇的东西会吸引他们不由自主地去看.去摸.去玩.去猜测.去尝试。当他们来到学校时,仍旧是带着十足地好奇来学习地。学前班《语言》教材正是顺应了儿童好奇地特点,设计了许多有趣插图吸引儿童,儿童对插图产生强烈地好奇心理,他们想知道课文内容,这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想象.积极地去思索,如果教师再适时地去启发引导,就犹如给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使之运用形象思维,再造新形象。

创新精神培养 篇3

一、加深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倡导创新教育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创新。教师只有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勇于打破常规,建立一种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位幼儿,爱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幼儿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创新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使幼儿创新的潜意识得以发挥,渐渐得到培养。如在语言活动中,可以上“吃吃说说”、“听听说说”、“玩玩说说”、“画画说说”、“演演说说”的课,让幼儿在吃水果、画图画、听故事、玩游戏中学习说话,发展他们的表达能力。总之,这种新理念的形成,将对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起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说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是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二、激发出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要敢想、敢做

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多看书、看报、吸取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要善于把幼儿学习的呆板单一的内容转化为可操作的、能激发创造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有趣活动。在设计幼儿活动时,精心思考、大胆设想、大胆构思,以幼儿为主体,以充分体现幼儿主体性为原则;在组织幼儿活动时,要牢牢记住自己是支持和引导者的身份,做到积极观察、积极引导,积极启发,及时评价;注重个体差异,允许个性发展,让幼儿不断的去探索和发现;活动结束后,不管它是失败还是成功,都将会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教师和幼儿也都能从中获得一些东西,但不要忘记去反思,去总结经验,这样才会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更不要受挫而倒。

教师必须确信每个幼儿都有创新的潜能,要还幼儿主体的地位,并坚持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幼儿年龄小,对任何事物都好奇,他们好观察、好动、敢想、敢问。例如随便的一个“0”,他们会说成是太阳、饼干、皮球等一切圆的物品。其实,这就是他们创造的过程。幼儿的创新就在于他用自己的眼睛、大脑去发现自己不曾知晓的一切。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自主观察、想像、表达和动手操作上,并以此培养幼儿对生活、对自然以及对社会的探索欲望和精神,为未来的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1、鼓励幼儿创造的氛围,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幼儿园要向家长积极宣传开展创新教育的目的、意义,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取得家长的配合,家长的积极参与为我们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使创新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去,统一了家园教育的步伐,实现了教育的一致性,共同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首要教学原则应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想象。”他认为教学中最危险的就是儿童没有思考和想象的机会。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把孩子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放开孩子的头脑和手,使他们具有平等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多对幼儿说:“让我们试一试”、“当然可以”“自己做做看”等一类的话;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出活泼自主的环境氛围——鼓励幼儿创造的氛围。决不疾言厉色呵斥压服,强制幼儿唯命是从,抑制幼儿创新意识的萌发。

2、及时参与到幼儿的创作过程中,运用正确的引导和启发,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我们应该以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幼儿的活动当中去,细心观察,悉心引导,及时发现幼儿创新意识的萌发,并给予正确的启发和引导。这样幼儿心理无负担,才会全身心投入到活动当中去。

幼儿在“做”中学固然重要,但光靠幼儿自主的做而没有教师及时的指导还不能说是真正的“做”中学,幼儿也难以在“做”中求进步,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意识到“正确引导”的重要性。他说教师应尽一切办法适当指导,给幼儿足够的机会,足够的时空,建构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新型教育模式,使教育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萌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

3、用正确的评价,肯定幼儿的创新意识。

对孩子尽量从正面评价。正面的评价,可使幼儿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为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初步萌发的创新意识,我们教师不要轻率地运用打击性、抹杀性的评语,尽量采用正面鼓励性的、肯定式的评语,并在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不断地找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哪怕是极微小的,也要及时的给予正面引导,积极鼓励。这样,他们才能最好地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

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创新精神 篇4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 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 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 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 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 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探索规律, 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 而开放题的教学, 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 在开放题的教学中, 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 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 既要隐含“创新”因素, 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 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改变教学观念,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学习信心

教师的教学观念反映着教师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看法.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且对教师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也有重大影响.随着教龄的增加, 教师受学校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的影响越深, 更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而这种观点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教学方式重知识而轻知识的发生过程, 重解题的训练而轻数学的应用.这种教学不仅会使学生形成“数学证明只不过是用来检验教师或课本提出的命题”的信念, 甚至对证明产生厌倦等情感.久而久之, 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理解只能剩下两个字“解题”, 加上“枯燥无味”和“难以理解”的数学教学, 师生们品尝不到数学味道的精美, 更不用说带领学生到现代数学的原野上去领略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意境, 去汲取思考问题的精华, 因此需要改变教学观念.

创设数学活动 培养创新精神 篇5

21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积极的数学教学应为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数学活动的结果―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严肃的。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新的教学策略入手,运用活动教学观念,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主体参与的外在活动(主动实践活动)与内在活动(自主思维活动)有机结合,创设学生主体参与的多种活动。鼓励敏锐观察、大胆探索、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创设观察活动,诱发问题意识。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精神的重要构成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的观察活动中,发展形象思维,培养观察力。从而使学生感受各种矛盾,引导抽象思维,诱发问题意识。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创设了故事形式的观察活动。我先用课件演示小猴子骑方轮、扁圆轮车的故事,学生看着这直观、生动、有趣的故事,发笑议论“颠簸”、“不舒服”,我及时问学生怎样去帮助小猴子。再继续演示小猴子骑圆轮车的情景,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产生了“为什么骑圆轮车才平稳?”“圆有什么特征?”等问题,并从中明确了教学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产生主动探究的思维倾向。然后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伴随下,逐步演示小猴子修车轮、制作玩具车的车轮等故事,使学生顺利认识了圆的特征,并解决了相关问题。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在密切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教师应创设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如:故事活动、游戏活动、参观活动、生活再现活动、实物操作演示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接触实物、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并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基础上,提高活动的概括化水平,加大探讨力度。观察活动的材料必须是学生较为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和能够理解的社会实例或数学材料。从而唤起学生注意,让学生产生兴趣,保持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敏锐细微的观察力,产生自主探究和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诱发问题意识,以培养创新精神。

二、创设探索活动,满足发现欲望。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曾经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显然,这里的“再创造”是指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创新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索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探索活动中,引发思维冲突,激起发现欲望。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创设了实际操作形式的探索活动。首先,我用钉子板出示了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三组三角形,让学生用数方格的办法比较每组中两个三角形面积的大小,“发现”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然后让学生分小组用学具进行操作:比一比、剪一剪、拼一拼,并提出:“你能不能用转化的方法研究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操作中,充分利用各自不同的学具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这时,我又提出:“你能根据转化过程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学生由此顺利地“发现”了“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创设探索活动的形式有:实际演示活动、实践操作活动、模拟探究活动、问题研究活动等。关键是教师应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探索,敢于对各种传统的、现成的结论持分析、批判态度,为展现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机会。从而激起学生的发现欲望,满足学生“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活动中要能让学生自主“发现”,再伴随着深入探究而实现对数学知识再现或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超越,这就是创新。

三、创设交流活动,促进思维优化。

现代活动教学论主张,学生的个体活动与不同规模的群体活动相配合、补充,通过参与交流,可以促进个体间优势互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发展,提供系统的材料,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创设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评价,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创设了合作讨论活动和分析评价活动。首先,出示两组口算题:加减整十、整百数的和一般的两、三位数加减法,让学生独立练习后讨论“你认为哪一组题好算,为什么?”,得出“加减整十、整百的数比较好算”的简便算法实质。其次,出示例题:276+98,让学生同桌合作练习后,汇报各自不同的方法并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我并不急于做“裁判”,而是将“+”变成了“-”,引导学生再用不同方法计算。最后让学生评价各种方法而得出:把“98”看作“100”简便,并讨论“你能发现这类加减法的简算规律吗?”从而给各层面的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机会,形成多向交流,促进学生思维优势互补。

交流活动的形式有合作讨论活动、实践练习活动、分析评价活动等。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提供自主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富于想象、大胆设想、善于交流。使师与生、生与生在多边交流中暴露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学会互相交往、合作和帮助,进而实现知识互补、方法借鉴,使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按照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观察活动、自主互动的探索活动和充分广泛的交流活动。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以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方式获得数学知识,并在经验重组和交流活动中发展能力,实现对已有认识的突破和超越,使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创新精神 赏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0105-01

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释疑是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其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质疑释疑能力的培养,激励他们敢问、敢想、敢说、敢做,发挥创新的潜能。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在教学中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情境,把他们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上课开始,我用课件展示渔网、蜘蛛网,在学生看到画面之后,我问学生:“你看到什么啦?生活中见过吗?今天老师再带同学们认识另一种网,想不想认识呀?”接着我出示课文题目,这时我又问:“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它吗?”学生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国际互联网,你离我们有多远?国际互联网,你有多大年纪?你是怎么形成的?”接着我说:“同学们向国际互联网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到,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哪些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学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教给质疑方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揭题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就可以问学生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学生主动探求、思维活跃,为下一步的学习作了铺垫。

2.初读质疑。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句的理解提出疑问,这样既能疏通课文,又能养成“自己读书”的好习惯。如教学《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时,学生提出了:“饥餐渴饮”是什么意思?“晓行夜宿”是什么意思?李时珍对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句末为什么是感叹号?等问题。这样学生始终处在积极思考状态下,拓展了思路,为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埋下了伏笔。

3.细读质疑。引导学生在课文的关键处、困惑处质疑求解。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文章的最后写到: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当读到这里时,学生提出这些问题:“为何这里作者不是写寺内的人,而是写寺外的景呢?”此刻教师稍作讲解,学生很快就能悟出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

三、培养释疑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1.联系上下文释疑。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在讲读王二小被敌人挑在枪尖时,有的学生就质疑:既然二小已经把敌人带进了埋伏圈,为什么不想办法摆脱呢?难道没有其它摆脱的方法吗?针对这一疑问,我没有做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来的鬼子有多少?年小的二小有没有摆脱敌人的能力?这样一启发,“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体会到二小由于对八路军的爱,对敌人的恨,他要保证后方更多乡亲们安全脱险,才出现了如此伟大的壮举,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我国人民为了抗击敌人团结、勇敢的精神。

2.联系生活实际释疑。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在学到第4自然段时,有的学生提出:作者在写作时写到:珍珠鸟落到我的书桌上,蹦到我的杯子上,喝我的茶水,用嘴啄我的笔尖,啄我的手指。主人为什么没有反应呢?这时,我并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问:“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会很着急,因为它把我的稿纸弄脏了。”有的说:“我会把这只捣蛋的珍珠鸟关起来?”有的说:“我会很生气,再也不让珍珠鸟到我的书房来。”……这时我又问:“主人怎么做呢?为什么?”这时水到渠成,学生畅所欲言,体会到主人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这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打破盲目服从,在训练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志勇.创新教育——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谈谈怎样培养创新精神 篇7

教材中还有许多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学生喜闻乐见,与其把时间花在讲、问、答上,倒不如把学生引进故事之中,让他们担任故事角色,在自编自演中,使语言文字内化、思维感情得到升华。《猎人海力布》一课,在学生通过阅读了解课文中海力布宁愿牺牲自己,也要救乡亲们的内容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将故事所展现的人物品格说出来,而是变施教者为激励者和观赏者,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读文字、想动作、练语气、扮角色,课堂就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就能在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表演中体会故事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诵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语文课上设置适当的活动,能使学生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在轻松、自由、活泼的气氛中,学习语文,发展智能,陶冶情操。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要力求:

一、改进学习方式,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新课程标准鲜明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上,教师的提问虽然引导学生读懂了课文,却不能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多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营造出较为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疑问,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会被激发。我在教学《鲸》这一课时,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鲸为什么生活在海洋里,却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兴趣,大家议论纷纷。教师乘机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把课外学到的知识引申到课堂上,学生从课文的说明中,了解了鲸是哺乳动物的原因。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如教《三峡之秋》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认真读,细细评,这样课堂上学习时间比较充足,既重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又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

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

首先, 教师必须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 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 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只有自己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并具备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创新精神, 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 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这样我们才能够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 高屋建瓴, 居高临下,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其次, 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 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 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 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努力做到“教得轻松, 学得愉快, ”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和生命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 一起交流。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畅所欲言, 在教师的尊重中主动去探求新知识, 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里, 任思维纵横, 任想象驰骋, 任情感涌动, 多种想法涌动、交汇, 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引发创新的潜质。

如有位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 讲到黄盖火攻曹营这一计策的巧妙周密时, 他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情境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他让学生当黄盖, 而他则当黄盖 (学生) 手下的一员将领, 让“黄盖”在火攻曹营的路上回答“手下”的提问, 他还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多个问题向“黄盖”请教。由于学生担当的是黄盖这一重要角色, 自然不愿被“手下”问住, 于是他们相互补充, 争相回答“手下”的问题, 从而完全弄懂了这个计策的周密巧妙之处。在以上师生互动的情境中, 既有信息的传递, 又有情感的交流, 更有思维的撞击, 师生完全处于平等状态, 使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花的理想场所。

再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 是学习成功的秘诀,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 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 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 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愿望。”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只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以巨大的情绪力量感染学生, 激发创造的潜能。因此,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认识规律, 并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雨中登泰山》一课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形象可感的泰山图, 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 进而用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泰山为五岳之首, 巍峨的泰山素以雄伟、庄严、挺拔、壮观著称, 有众多的名胜古迹, 风光绮丽, 雨中的泰山更是别具情趣。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去游览一下泰山的雨中奇景吗?”学生们充满好奇的眼睛透出了对泰山无比的向往, 显示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极大热情。学生只有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到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 迸发创新因素。

最后, 拓展学生想象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 没有想象, 就难以创新。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象, 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 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 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而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 只有丰富的想象,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作为教师, 要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和分析, 产生联想和想象, 改变视野, 从更多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从而产生新的看法和思维, 获得新的收获和成功。如有位老师在讲到《离骚》中的“忽反顾以游目兮, 将往观乎四荒”时, 就问学生:“屈原依依不舍得离开郢都, 一路走来, 不停地回头望, 他看到了什么?”有的回答:“靳尚、公子兰、上官大夫在嘲笑他。” (看到了小人得势) ;有的回答“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进谗言成功了) ;有的回答“看到了楚襄王和靳尚他们在酣畅淋漓的喝酒。” (应证了“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和“鸾鸟、凤凰日以远兮, 燕雀、乌雀巢堂坛兮。”) 老师紧接着又问:“屈原他想看到什么呢?”学生便又积极的思索起来, 一生回答:“他想看到辽阔大地上长满了草, 不是毒草恶草, 是散发着芳香的草。”至此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终于明白了屈原文中用香草喻君子的意象。

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给学生以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心灵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只要我们充分信任学生, 给他们提供机会并积极鼓励、激发、诱导其展示自己的才能时, 学生所迸发出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就会常常令我们惊喜。我们也就会达到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首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日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贵州教育》, 2003年第10期。

[2]张永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一、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交际者。

在课堂教学中, 变教师的单向教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套路,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诵、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费时费力费心, 但是, 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正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 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造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找准创新教学的支点

创新课堂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并得出问题的结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做好以上这些,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立足一个“放”字。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索, 通过开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下, 形成创新能力。

(二) 突出一个“活”字。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大胆创新, 用活的教学形式、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抓住一个“趣”字。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兴趣是认识的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 创设一个“新”字。

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是课堂教学创新性的灵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倍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创造性方法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 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体现时代气息, 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的感觉。

(五) 强调一个“实”字。

我们进行创新教育,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习惯等, 以务实的态度取得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通过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繁琐的练习、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想法, 并给予及时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应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在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 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 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对换, 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三是在课堂上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 探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发其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一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等。通过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归纳有关规律, 将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二是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教具和组织专题研究,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已知推及未知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教学绝不能脱离教材, 应从教材的重点出发, 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 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这种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践印证。

创新精神培养 篇10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方法和理念

1.树立创新理念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是创新教育的重心。而教育的目标, 则是发展学生独特的才能。与传统的教育相比, 无论是教学评价, 还是教育方法, 都有质的区别。因此对于开展创新教育活动而言, 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在创新理念的支配和指导下, 教师应将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时转变, 建立新型的教育模式, 并以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2.创新教育方法

教师实施创新教学的关键, 是掌握创新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在各种创新活动中, 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高综合素质, 不管是在课下交流还是课堂教学中, 都以正确的方式, 将创新的信息向学生传递。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 将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出来。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型学习氛围

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是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 小学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出来

教育的宗旨, 不单单是对课本知识的传授, 更主要的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为了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可将游戏元素适当引入课堂教学中, 为学生开辟畅想的天地。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讲, 思考可促进大脑的健康发育。所以, 不管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 还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都有必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学生能对各种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运用, 寻找符合逻辑的答案。

2.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 包括考试、布置作业和课堂提问。对于学生课堂回答, 无论对错, 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宽容和理解, 而不是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任何的惩罚和数落, 都会让学生对思考得来的结果充满质疑, 久而久之, 会让学生畏惧新的答案, 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小学生天生具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所以, 教师应好好引导学生创新品质, 在孩子没有被世俗同化之前, 让孩子懂得在成长过程中, 犯错是一种必然, 对于错误不应畏惧, 而是善于从错误中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以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只有亲身实践和思考, 才能更快地进步, 而这些远远是书本知识给予不了的。

三、开展各种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小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是开展各种创新活动。教师应善于在活动中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1.组织动手实践,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动手实践, 对于小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 一定程度上进行了体现。为此, 学校要适当组织各种集体活动, 使小学生能通过动手实践, 对事物的本质更深刻地认识。可通过开展科学小实验, 让学生在奇妙的科幻世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 混合两种不同颜色的液体, 让学生观察是什么颜色, 使学生通过联想, 懂得事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进而培养发散性思维。

2.进行拓展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可将教学拓展到教室以外甚至是学校以外, 让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教师应善于引导小学生透过事物的表面看本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组织学生参观慈善机构, 去敬老院慰问, 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帮助孤寡老人, 使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 培养高尚的情操, 为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创新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是每一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有意识地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展各种课内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够勇于探索科学的奥妙, 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 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庄郁馨, 周博文.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意义与措施[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创新精神培养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跨世纪人才,愈来愈成为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热点。著名科学家爱恩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1.1 教师扮演的角色要发生转变

教师要转变角色,而成为组织者。要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记得有一次,某大学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课,陶老师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手拿教案去上课。他左手抓了一把米,右手抓了一只饿了三天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米放在讲台上 ,然后双手抓住大公鸡,让它嘴对着大米,10分钟过去了,大公鸡就是不吃。陶行知改变了方法,他把大公鸡放在地上自己走的远远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大公鸡飞快地飞上讲台,三下五去二就把大米给吃完了。陶行知再次走上讲台向大家鞠了个躬说我的课讲完了。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就先改变自己的方式和方法,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改变以往的“灌输”为“潜移默化”。现在的学生逆反的心理特别的严重,恶劣的态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有时候还是需要“温声细气”、需要“和风细雨”,学会宽容和理解学生,多一些耐心“摆事实,讲道理”,用情感人、用实际行动感化人。

1.2 要充分尊重学生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灭一个学生。成长中的学生需要更多的关心、鼓励和激发。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就会灿烂,而对学生动辄斥之以“笨猪、蠢才,孺子不可教”等责骂之语,会严重刺伤学生稚嫩的心,使其在惶恐和不安中逐渐丧失信心,迷失自我,沦为后进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 我想要做一个好老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来严格要求自己:

(1)真心实意,关心爱护学生,体贴与理解学生;(2)对待学生讲原则,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3)平易近人,有亲和力,号召力和凝聚力;(4)经常地鼓励学生,不讽刺、挖苦、体罚学生;(5)能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减轻学生心理负担;(6)不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标准。

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的不可推御的责任。学生的未来系国家的希望。这是我们每一个负责的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

2.创设质疑情景,培养创新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北宋哲学家张载语:“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只有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教师要想让学生思考创新,必须善于设疑、激疑。阅读中的质疑方式常有两种:一种是由学生预习课文时记下的疑点,这些疑点可以是课文的基础知识,也可以对课文内容等的质疑;另一种是由老师质疑。由此,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讨论,获得新的见解。对于课堂上学生这种勇于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是可喜的,我们应给予大力地支持。

3.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要途径。比如续写、扩写的训练,在教学中利用课文的结尾,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写作,在学完课文后,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想象力训练,指导学生进行续想,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各人说出自己的看法。

4.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语文教育的弊端在于教师灌输式地教,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学脱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因此,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活动,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在主动获得知识,形成创新精神。”尤其是我们的学校,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在教师头脑中不能跟上时代要求得到更新。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以国家新课程标准为参照,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探索一些适应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策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逐步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由“我学会”向“我会学”的方向转变。

5.积极评价,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 篇12

一、转变教师自身的思维方式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为了开发和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调整知识结构, 优化思维方式, 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途径是是多元化的,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师可以通过转变“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标。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验操作、组织丰富多彩的创造与发明活动, 对学生实施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运用幽默开启学生智慧之门

研究表明,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10种素质, 而幽默感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点。富有幽默感的教师, 讲课生动形象、扣人心弦;一个比喻可以画龙点睛般地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一个幽默, 让学生在开怀大笑中回味思考, 这样的教师讲的课,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探索知识的欲望强烈, 学生是在“享受教学”。增强教师幽默感的方式是多样的, 但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 要积累丰富的知识, 以善于提炼生活的心态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掌握一些适当的幽默技巧, 让学生在“享受教学”中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与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它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疑问, 才有思考,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如果教师能积极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 那么,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会被大大激发。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 创设一种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景, 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提到点子上, 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 促使学生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正是对一个问题的好奇, 促使学生引发内在的需要, 自主地去尝试、探究、感悟。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争论又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创新的灵感在争论中油然而生, 更使学生进入到自主探究的高级阶段。

四、在实验中让学生自主研究

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声音的传播, 我让学生自己找材料制作了一个土电话, 比比谁的土电话传话能力强。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家都积极动手, 有的用易拉罐做, 有的用塑料杯做, 有的用废纸壳做。对比之下发现, 塑料杯的效果最好, 传话能力强, 声音非常清晰, 比用其他材料做的效果好。这样, 学生多动手, 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学到本课之外的相关知识。

实验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表达, 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思维的全过程, 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中畅所欲言, 这是他们的权利, 也是教师的责任。如, 教学“电磁铁”一课, 在学生探索用什么办法可以增大电磁铁的磁力之后, 就让学生充分地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为什么这样做, 是怎么想的, 发现了什么等。

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因此各不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增加, 往往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创新意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往往只有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另一部分学生, 由于受传统教学中“接受教育”的影响, 只是处于消极的学习状态, 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结论。如果此时教师能及时地打开学生封闭的思维, 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 用亲切的语言激励他、用信任的眼神鼓舞他, 给他“你能行”的勇气, 学生就会战胜自我, 从自我中走出来, 积极思考, 大胆创新, 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上一篇:阿马蒂亚森下一篇:支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