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精选12篇)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1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当今教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初中英语课教学中, 针对农村学校实际和学生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的特点, 应从创新课堂教学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一、构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交际者。
在课堂教学中, 变教师的单向教授为师生共同进行学习的双向交流。为了创设双向交流的语言情境, 可以突破每节课用讲解和机械操练的方法, 只教若干单词、句型或几段课文、某个语法项目的套路, 采用跨课跨单元的整体教学法, 创设语言交际的情景, 经常变换教学方式, 与学生共同进行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以一位学生经过精心准备的课堂报告为序幕, 然后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和语言交流活动, 诸如朗诵、问答、会话、看图说话、讲故事、表演、游戏、唱歌等。在这种充满乐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情感进行自然的、比较充分的交流。师生共同创造的教学过程,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同时,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向学生呈现语言学习的过程, 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生如何学习。这能促进课堂教学逐步做到变教为学。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交际教学需要花许多时间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费时费力费心, 但是, 如果能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劳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这是非常值得努力去做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正体现教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 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发展,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造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二、找准创新教学的支点
创新课堂教学, 就是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 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并得出问题的结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要做好以上这些,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立足一个“放”字。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探索, 通过开放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形成创新思维;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下, 形成创新能力。
(二) 突出一个“活”字。
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基础, 教师要大胆创新, 用活的教学形式、活的教学方法、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 抓住一个“趣”字。
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兴趣是认识的动力,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 创设一个“新”字。
课堂教学的新颖性是课堂教学创新性的灵魂。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量倍增、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爆炸时代,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创造性方法去感染、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 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 把新的事物和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可以使课堂教学体现时代气息, 使学生对每节课都有新的感觉。
(五) 强调一个“实”字。
我们进行创新教育, 必须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严格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学习习惯等, 以务实的态度取得创新性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通过创新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指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精神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 敢于挑战、探索的精神状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 繁琐的练习、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 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 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通过启发式教学,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激发积极的想象思维,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一是在教学中注意发现学生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的想法, 并给予及时鼓励。即使是错误的想法, 也不能因为不合常规而任意抹煞。应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课提出异议, 形成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学生的异议要表扬, 这样会使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 初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二是在教学中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性, 开展分层次教学, 对基础不同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不同的问题, 使课堂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态环境”,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生动活泼地学习。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气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参与和发展机会, 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及意义。有时也不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角色对换, 让师生处于平等互动的地位, 从而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于实践。三是在课堂上要大力开发情境教学, 引导学生即时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 以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迅速反应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项自主性活动, 教师在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启发和诱导, 探究教学方法的启发性,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激发其积极思维, 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直接进行创造性活动。一是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 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供良好素材。采用的方法有类比联想、设立悬念、以旧引新等。通过简要的提示, 引导学生在演练的同时把握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使学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 归纳有关规律, 将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 这也是一个创新性的思维过程。二是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教具和组织专题研究, 促进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力的发展。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挥出了自己的创造潜能, 相对独立地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达到学会和会学的目的, 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由已知推及未知的能力。通过学生对教学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 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增强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思维。教学绝不能脱离教材, 应从教材的重点出发, 与已学过的内容相联系, 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这种探索性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已学知识的实践印证。
事实上,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很难有明显的区别。三者互相包含、互相融通、互相影响, 从而构成了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激发创新意识的同时, 也培养了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 也锻炼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 更激活了创新意识, 锤炼了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2
【 作 者】高宝立
【作者简介】高宝立 《教育研究》杂志主编、编审,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北京 100088
【内容提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处理好业务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关系、学习和发现的关系,进行高校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关 键 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456,495.[3] 林秀华,等.创新能力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4] 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Ψ洞笱С霭嫔纾?000.71.[5][6][11] 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1,95,93,102.[8] 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0.[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7.[10] 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291.[12][13][14][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1998)[R].第10条(a),第9条(c),第9条(a),第9条(d).一个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数量是该国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反映,对该国的综合国力具有重要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而教育则为其他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以切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创新精神是创新的灵魂与动力。要创新,就要有追求创意的强烈意识、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对新知执著的探究兴趣、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的激情以及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学风。“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2]创新能力是在进行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品格的有机完美结合的体现。据对清华大学两院院士的调查,认知知识水平、思维能力、智力发展、人格品质、研究动机构成了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据有关调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此外,个体本身所具有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实践能力等都影响创造力的获得与发展[3]。创新能力表现的过程是思维过程、实践过程、探索过程的优化组合。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习惯于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在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能积极发现并探求新问题,并能运用独到的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成果。创造力并非少数人所特有,“创造性是人所普遍具有的潜能”,而“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4]。作为“新思想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5],大学所进行的教学本身就是知识信息的创造和加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灵感,开发他们的创新能
力,乃是大学教育教学的应有之义,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大学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处理好培养学生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的关系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但是,“当我们考虑到学生未来所要起的公民作用时,广博的见解也是为普通教育所必需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转向整个人的教育、全面的个人的教育”[6]。因此,在大学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中,应使业务素质与全面素质和谐统一起来。高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技术转化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群体合作能力等。高等学校要克服那种认为无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单纯技术倾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结合,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教育。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作为基础的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往往作用于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工作中,对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所谓“文”“道”之争是教育史上的老问题。总结历史的经验,高校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如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学风、坚强的意志等)协调发展,“把教学论从以认识论为指导推向价值论,使认识论与价值论有机地结合起来。”[7]
在全面素质培养中,要着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思维的独创性具有思维的灵活性,很强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的特点,这都与创造性思维有密切关系。同时,也不可忽视培养聚合性思维,因为,发散性与聚合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才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模式[8]。
第二,处理好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
对于以学习前人知识为主的大学生来说,经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走着一条快速地掌握知识的捷径。正如马克思所说:“再生产科学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二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9]
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问题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即只注重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而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对此,有必要加以分析。智力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教学中“学习”和“发现”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智力的发展,在传授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得以培养。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学好知识和形成技能的条件。高等学校以培养高级人才为基本目标,教学目标决定了高校教学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探索性。那么,大学生的学习同科学家的研究,在认识规律和逻辑思维规律上,在某种程度上就会有一定的共同之处。这就要求大学的教学,要有科于学生去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使教学过程既区别于科学家的工作过程,又在某些方面相似于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大学中的探究“确定了强有力地表现联结体的主要条件,充分地使高级的教学和学习与科研的观点和方法整合起来,并和限制在大学学科在实用的知识以内的学习整合起来。”[10]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可以把科学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的独创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适当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以发挥学生学习中的独创性,使教学体现出研究活动的成分,以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批判性和独创性品质。
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身是一个实践过程,实践是知识内化的有效途径,通过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认知结构不断优化,从而娴熟地应用已学知识,进行探究等创造性活动。高校的基础课知识体系和专业设置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创新与突破,将是高校
教育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为目的,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方法,在教育观念、手段、方式乃至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第一,着眼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得到发展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性,只有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真正发挥主体性,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时,教育才能取得实效。大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和前提。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启发式教学和友爱教学对个人来说是获益最多的教学方法”[11],在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中,常见的观念是把学生主要当作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重视对学生的现实状态的评价,忽视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性;习惯于按统一的标准和尺度去考量、要求学生,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极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种状况,在学生观的创新上,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和智慧潜能。要消除教育教学过程中压抑创造思维和个性发展的弊端,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改革落后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将学生的兴趣转化、升华为志趣,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求知创新,获得前进的力量。只有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学习才会成为学生主动自觉的行为,也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教育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才成为一个自身得到提高,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发展创新的过程。第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
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更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素质,创造性地去开辟未来。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应仅仅传授知识,应把重点放在教育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教师“不应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12],“应利用和提倡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获得技能、才干和交往能力,学会进行创造和批判性的分析以及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13],教他们“学会学习”。
人的智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能力,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想象等能力,思维能力只能在积极思考中才能得到提高。根据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大学的教学活动应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关系,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形成基础扎实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掌握正确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启发、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追求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第三,将大学生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在实际过程中,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往往把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这种理解有失偏颇。高等院校不但应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将他们视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发挥他们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使学生主体观得到
进一步的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用最科学的方法,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现这种转化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否则将无法实现这一转化的工作,学生的主观条件,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对于教学效果极为重要。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上,高等教育显然需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路以及新模式”[14],对于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来说,它更要求其成员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也只有具备这种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能善于运用自己的学习和创造能力,去解决挑战性的新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大学应加强教学活动的启发性,广泛采用诸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程序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根据经济、科技发展情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当前,高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基础理论和较为系统的专门知识的同时,要加强科研训练和实践环节。以宽口径学科教学为基础,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践和研究活动,以利于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创新经验和创新技能,乃至在某些专门技术领域作出创造性成果。
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并组织,同时,要审视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适时改革培养模式,调整培养口径,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
当前,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还未形成,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亟需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教育教学评价主体、标准和形式的科学化、多样化,因为“测验方法不仅应能增强记忆力,还能增强理解力、实际工作技能和创造力”[15]。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069-01
2l世纪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样的时代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基地,课堂教学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我们认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有创造性的独立见解。那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优化教学环境。发展创新意识
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以往“说教式”。把学生当成机械接受知识的。储蓄罐”的传统模式,是压抑学生创造潜能开发的桎梏,必须营造和创设一种宽松、和谐、互助、合作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尊重、关蹙、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下主动发展。同时让学生全员、全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培养他们大胆想象,勇于创新的意识。在五年制教材<会变色的树)一课中,是以学习不同色彩并置产生新的视觉效果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原色配成间色的新方法。如果直接讲色彩并置所引起的变化,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似乎太难理解:从而变得枯燥而无味。但改变一下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带有不同颜色的胶片叠放在投影器上,变换成新的颜色,使学生好奇心大大增强,他们想知道什么色与丛夸色相加得绿色,什么色与什么色相加得橙色的欲望,就毒这轻松,愉快学习环境中得以满足。既开阔了知识面又增强了创新意识。
二、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选择有利于学生尝试实践、猫立删考l!动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培养掣生创颥枘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寻找列fI已秩取知识的有效途径,能够激发学生创期的激情,触发,B-J新的贝感;MIITI也是检验创新的标尺n?此。窑践是创新的辑农,Jj为实践舱楗供丰富的感情认基础,并进而成为创新的基础,所以只有根植实践的创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因此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弗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汉及基础技法。鼓励学生不要因循守旧,要敢于标新立异。要在实践中磨练自我,在实践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在欣赏五册24课<翱翔蓝天的风筝)时。组织学生观看了潍坊风筝节的录像片断,欣赏了许多有代表性的风筝,然后又给他们讲风筝的渊源及历史沿革、主要产地等。并告诉学生扎制材料和扎制步骤,但具体的扎制过程并不演示出来,最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已准备工具材料,独立扎制一只风筝。学生经过精心的选材备料、设计绘制,各式各样的风筝做成了。通过试飞发现,多数学生的风筝不能顺利飞上天空,原因在哪儿呢?学生开始了新的探索。一番探索才知道:有的比例失调、有的骨架重、有的角线拴的角度不对……就这样经过反反复复的动手、动脑实践制作,才得到了一只满意的风筝。当风筝飞上天空,何止是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更有价值的是极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增长了知识,学会了风筝的原理。制作方法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再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愉快地春游》创作时?教师作技法和绘画工具、材料的统一要求。结果,学生有的用彩色水笔作画;有的用油画涂色;也有一些用油画棒和水粉颜料结合起来处理画面……虽然创造工具不一,技法各异,但春天的景色被学生们表观的淋漓尽致。每位学生都画出
了自己对春天的亲身感受。试想:若创作前没有亲身实践的经历,没有丰富的感知为创作提供广泛的素材;只有教师枯燥的讲解、学生凭空的想象,那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4
一、在认识上, 要进一步理解“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正的意义。
长期以来, 许多人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发明出前所未有的新的科学理论或科研成果, “创新”就是少数类似“爱因斯坦”的天才科学家的专长, 多数人是不能有什么创造发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学毕业生或者是硕士博士的主要素质。“创新”必须产生巨大的有目共睹的价值, 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让广大中学生有创造发明简直是“天方夜谭”。以上的认识和要求是“创新”的最高目标, 也是广大中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美好理想。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的小路不断攀登的人, 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传授课本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必须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 以及发展价值。在中学阶段, 中学生的创新重在发展价值。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能主动大胆质疑, 提出正确的问题, 能别出心裁地解一道题, 虽无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但是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就已经得到了锻炼。它的价值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创造活动, 使学生品尝成功, 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学生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指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 有不怕学习困难的勇气, 有不懈追求, 发现新概念、新关系、新规律的学习倾向及心理状态, 有不断增加智慧的学习情结。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 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在长期的物理教学的实践中, 我们已经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但是, 我们还必须不断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并且把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品质进行整合。创新思维品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学生学习物理成绩的差异就是其创新思维品质的高低不同。例如对于理解能力, 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确切的含义, 对物理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不同的学生其理解深刻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学生能从正反两方面或正向及逆向进行全方位思维, 表现思维的灵活性;有的学生能深入思考, 大胆质疑, 提出独特新颖的解题方法, 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有的学生能举一反三, 概括出解题的思路、方法、规律, 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世界之林。”近几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强调要求各地教育行政机关和各类学校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提出了“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要求, 面向新世纪, 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改革的浪潮滚动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应转变观念, 振作精神, 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努力学习培养大量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理论, 探索与实践一理论的有成效的方法, 不断总结经验, 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在实践上, 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力开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活动。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 不受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束缚, 用新异的方式来处理问题, 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 求异是创新的核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使学生的创新在课堂上凸显出来。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 有这种能力的人, 能够产生新的、独特的, 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产品、新工艺等一系列的新科学技术。例如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 汤姆生提出的枣糕式的原子结构早期模型, 而卢瑟福做的α粒子大角度散射的实验, 指出汤姆生模型的最大弱点是不能解释α粒子大角度散射, 大胆地否定了汤姆生原子模型, 提出原子核式结构的理论。后来玻尔发现卢瑟福从经典物理的理论提出原子核式结构也有不足之处, 他创造性地将量子概念引入到原子结构中, 提出了几条假设, 解决了卢瑟福原子模型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玻尔虽然能成功地解释氢原子的结构, 但是在解释复杂一些的多电子的原子时又与实验不一致, 这表明玻尔的理论也是不完善的。后来的许多科学家又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原子理论。通过这个例子我们激励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独立思考, 勇敢地探索未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学生不要机械地模仿, 而是要敢于创新, 在成才的道路上做出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富强的贡献。
2.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 达到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传统的教学的确存在某些制约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个性健全发展的弊端。例如: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落后。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活动范围是课本、粉笔、黑板、改作业、改教法。教师教学过于严谨;学生活动时间与空间基本是听课、笔记、作业、考试, 学生在课堂上是服从大多数的从众的心理;学生不敢大胆发言, 哪怕是错误的看法;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单一, 只看考试成绩。长此以往造成学生创造力低下, 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及其发展, 不利于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 不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学始于思, 思始于疑”。教师的作用不是讲得学生没有问题可问, 而是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 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从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例如: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是常见的, 在复习课中可以由学生列举等公式物理含义进行比较, 真正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的实质。例如:凸透镜成像实验, 若发现在移动透镜时, 在屏上却得不到清晰的像, 对这一类问题, 教师不必回答, 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 经过全班学生分析, 学生会找到以下一些原因:物距比凸透镜的焦距小;物距太小, 像距太大, 超过光具座的长度;凸透镜的焦距太大, 等等。在备课和教学中, 教师要备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教师不能只“传道授业”, 要转向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应有学生的心理:“假如我是学生, 我会提出以下问题……”教师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障碍、学习方法等。
3.课堂教学要民主。教师要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地位上是平等的,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关系, 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地发展。教师要打破“师道尊严”的旧常规, 提倡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地发挥, 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展现。尽管学生年龄相仿, 但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物理教学中, 物理的形成和发展、定律的应用和理解、实验的步骤和操作、器材的装卸和使用、习题的分析和解答等, 都可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 以有针对性地推进智力的发展, 如此可以促进学习较差的学生纠正自己原来思维过程的缺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活动中, 要让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认识, 在课堂上提倡“情感教育”、“愉悦教育”、“成功教育”。如果没有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效果。在课堂上民主、合作的良好教学情景, 有利于扫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增强学生学习成功的信心。
4.加强物理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教学力度, 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去验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可促进学生在观察前后进行深入细致的思维活动, 经过分析、比较和抽象, 找出物体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物理现象、正确使用仪器、合理选用器材、精心设计方案、规范操作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构两者均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运用知识能力, 综合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实际, 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 将某些演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将某些测量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 培养学生多方位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例如:做完“用伏安法测量一个定值电阻”的分组实验后, 我们可以补充“测量伏特表或安培表的内阻”实验,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开设课外物理实验兴趣小组, 进行物理小制作、小实验, 使学生尝试动手动脑的乐趣;举办物理科技讲座, 开展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 指导学生进行小发明创造, 撰写科技小论文。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使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问题, 调动学生的创作灵感, 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5
随着教学改革大潮的不断深入,在教学中,我加大对新课标和新教材的研究力度,把握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整合,实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养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潜能的开发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具有独立获取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几年来的教学试验,使我逐渐适应课改形成了自己新的教学模式,结合地理学科教学实际我采用了“讨论与启发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主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成为课堂导人,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打动学生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自主探究是指教师指导后的学生活动,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或者由教师依据课标的内容和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探究。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答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这一阶段解决,首先给学生几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体无关的问题,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有三种形式:
1.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
2.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人或六人合作探究,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3.全班集体探究,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不能形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本阶段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用几句画龙点睛的话,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本步骤是总结前三步的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进一步让学生牢记,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这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
以上的每一步骤都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启发,最后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老师给予完整的补充。教师对自身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多样化的地理教育内容、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可自由选择的学习机会,促进他们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通过开放的教学将学生从地理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地理实践中,丰富他们的地理知识,扩展他们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和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动手演示,模拟操作来获得感知体验,领悟方法原理的能力,通过科学观测获得数据来培养学生观察观测能力,通过游戏表演,地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参与表达能力,总之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6
【关键词】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初中化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增加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性和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无法取代的。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一节中,首先选择药品,让学生分别观察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通过对比学生认为,虽然以上两个反应,都有二氧化碳气体产生,但碳酸钠与盐酸反应速度太快,不便于收集,而碳酸钙与盐酸反应速度适中,便于收集,于是同学们一致认为实验室选择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这两种药品制取二氧化碳比较合适。其次选择装置,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套装置,结合选取装置的一般原则。学生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所用药品的状态分别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不需要加热,常温下就可发生,这时,学生自己该怎么设计实验,做到心中有数,再给出仪器让学生实验。根据他们自己的思路,组装出了几套比较合理的装置,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和创新的欲望。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定量的化学探究。在进行课堂探究时,教师要先做一些铺垫,从学生熟悉的反应入手,引导学生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学生总结说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及其一些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这时,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怎样变化呢?学生讨论,说出了可能有三种情况:化学反应前的质量大于反应后的质量;化学反应前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质量;化学反应前的质量小于反应后的质量。此时,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方案,最后选择几个可行的实验,分小组进行。如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铁和硫酸铜的反应等。通过亲自探究、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得出了“质量守恒”的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对碳酸钠与盐酸在敞开体系反应前后质量测定,观察到反应前的质量“大于”反应后的质量,再设计一个密闭体系进行反应前后质量测定,学生观察到反应前后质量相等。通过以上实验质量变化情况,使学生透过不同情况下测量结果的表象,能深入地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本质。
通过以上探究实验,再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讨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反应,例如钢铁生锈、煤炭燃烧等这些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变化,怎样判断才是科学的判断?能不能设计一些实验进行验证?他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讨论热烈,充分发挥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当学生逐渐形成能力后,遇到新情景和新的问题,就可以胸有成竹正确地分析解决问题。
二、重视实验习题与家庭小实验
课本中有较多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实验,侧重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实验步骤、用品、操作方法等,并实际操作,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 部分习题提供实践活动的素材,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例如收集一些衣料的纤维,做燃烧实验,观察现象。学生通过闻气味,亲自用手捻一捻生成物,有了感性认识,再查阅有关资料,得出初步鉴别各种纤维的方法。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反复做,反复观察,到认为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所需仪器、步骤,也无明示要观察的现象,如何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吸收这些物质的;亲自测定家用自来水的PH值,以及自己的唾液和常食用一些水果的 PH值。这样一些家庭小实验极大的诱发了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学生每完成一个家庭小实验,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知识,极大调动了学生进行设计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重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精心设计安排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是学生认识事物、积累知识的基本方法。比如序言课上,在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加稀硫酸,溶液变为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中滴加在氢氧化钠,溶液变为红色,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渴望亲自做实验。在实验基本操作一节课上,教师采用讲练结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杯子、瓶子、筷子、小碗、小勺、饮料吸管、食盐、绿豆和水等,进行固液药品取用,排水集气等操作练习,激发他们的实践兴趣,培养实验技能。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实验内容尽量符合学生心理,激发他们实践兴趣,用“植物花瓣或果实制指示剂”,观察指示剂遇到酸碱的变色情况,并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解释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唯有实践才有创造,在教学中,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方法,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讲清原理、构造和用途,以及对实验结果影响比较大的实验操作方法,学会处理数据,分析误差。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密不可分。对于“好奇,喜欢标新立异” 的学生,只要实验条件允许,就不要过多的约束或者指责他们,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在实践中求真知、求发展,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要比老师讲授深刻得多。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7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的状况。为此,要把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科学评价学生,提到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日程上来。什么叫创新?对中学生来说,创新不仅指发明创造,通过学生自己努力,发现自己以前没有发现的东西,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知识,理解过去没有理解的事物,而构建的新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创新的内涵。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这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潜能。作为班主任,既要想办法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要呵护学生创新精神。
一、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
人们通常仅从学习成绩上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否则就是“一般”的学生或叫“差生”。学生往往也仅用分数来衡量自己,于是社会上有了“分数猛于虎”的说法。这种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学生的做法,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作为班主任评价学生时,千万不能仅仅用分数评价学生,还应看到学生品德方面的表现,心理状况的表现,面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表现,其他能力的表现。应从多角度评价学生。正所谓“人无完人”而“人各有所长”。做到爱护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少一些批评和指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达到呵护、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实行学生干部轮值制
每个学生轮值做一天“班长”,负责班级的日常事务并填写班级日志,常任班委帮助“值日班长”工作。定期在全班评比,看谁做得好,引入竞争后,增强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精神。学生们从中得到锻炼,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热爱自己班集体。本班在学校各项评比中,常常名列第一。这种“轮值制”与“卫生轮值制”有一定区别,它不仅管理班上保洁工作,还要关注整个班的情况。工作复杂了,主动性、创造性也更能得到发挥了。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有时讲台很脏,黑板没有人擦,乱丢乱吐等现象发生。若采用这种“轮值制”,就极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有时轮到纪律性、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尽可能约束自己,情况也大有好转。有时他们比许多同学做得更好,这是因为采用“轮值制”能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给每个人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既民主又平等,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本班有不少学生升到高一级学校时,当上了班干部,工作能力得到认可。
三、启用新的班干部
在实行干部轮值制的同时,常任干部也一改从前少数人长期担任的做法,因为每个学生只要有机会让他们锻炼,他们都有可能做得很好,给多数人提供机会,关键是班主任要大胆启用,注意培养和鼓励。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同时培养学生,使之有积极向上的思想,争取早日加入共青团,激励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在班里树立正气,人人争做先进分子。
这种做法往往能挖掘和培养出更多班干部,形成人人愿意当干部,争当班干部的局面,这对搞好班集体,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有很大帮助。
四、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在教学或班主任工作中,不要怕学生提出不同看法,相反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受大家欢迎,就可采用。自己过去对所谓的“异己分子”,总看不惯,认为他喜欢与班主任作对,不配合老师工作,采用抵制的做法,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不利于保护好学生创造性,也不能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性、民主性和互相尊重。后来我们发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与老师观点背道而驰的学生, 思维往往较活跃,知识面也较广。若简单压制他们,不仅不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使他们爱动脑、爱提问的好习惯受压制,而且常常会产生逆反情绪,严重影响他的心理发展。
五、保护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
人们常说十指有长短,人无完人,学生也是人,作为班主任同样不能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十全十美。若不切实际过高要求学生,恐怕只能扼制学生个性,最终成为平庸平淡之人;反之班主任客观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说不定本是平淡之人,也能成为有一定个性并有所长的人。“加拿大有个穷孩子琼尼,因为智商低,功课总是跟不上,学校只好劝他退学。为了安慰他,学校请来一位心理学家和他交谈。心理学家告诉他:工程师可能不识乐谱,医生不一定会绘画,你被劝退学了,但不等于没有出息。这番话对他产生巨大的影响。后来,他常年给人家整建苗圃、修剪花草。20年后,他成了闻名全国,受人尊敬的风景园艺家。”(摘自《班主任》2010.11)为此,班主任善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重视学生尤其包括后进生的个性和特长,努力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奇迹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8
一、相信孩子的创造潜能, 让学生做学习的开拓者
我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潜能。如果不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潜在的能力, 那么, 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教学中就不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 而是事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去思考问题, 而愿意接受教师给的现成的结论。这样, 学生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潜能发展的开拓性, 才能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 应该看到, 创新思维的萌芽, 在所有孩子身上或多或少的存在。例如, 一年级小学生, 昨天还在父母的呵护下, 无忧无虑, 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 而今, 把他们禁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内学习知识, 接受教育, 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变化呀!开始他们可能不适应, 不敢有任何“越轨”的行为, 但学着学习知识的增多, 创新思维的能力也会逐渐加强, 慢慢地, 他们会自觉地去探求一些未知的问题, 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成为学习的开拓者。
二、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小学生都有好奇心、自尊心, 往往和创新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中不注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依赖情绪, 久而久之, 就产生懒惰心理, 缺乏自信心, 思维慢慢僵化,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发挥。因此, 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如:教学能被2或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让所有学生都尝试, 计算任意一个自然数的2或5倍, 观察有什么特征, 猜测能被2和5整除的数分别有什么特征, 再尝试计算机验证, 学生合作交流, 初步形成认识, 验证个位上是0、2、4、6、8的数能被2整除, 个位上是0或5的数能被5整除, 同时个位上是0的数能同时被2、5整除。
三、发扬教学民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发扬教学民主, 是为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然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让学生合作探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三种图形, 让学生动手操作, 涂颜色, 比一比, 折一折, 量一量, 比较异同, 引导概括。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9
一、化学实验的生活化
化学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在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我们也随处可见化学知识的应用。所以, 化学实验改革必须要贴近生活和贴近社会。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 学生对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但是对降低温度甚至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也可以灭火却是持怀疑态度的。为了增加灭火的真实感, 让学生充分相信, 我们又增加了另外的实验。我是这样做实验的:我在一个250ml的烧杯中加入大约150ml的水, 并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铵, 用玻璃棒不断地搅拌, 水的温度会急剧下降。这时我在一个小铁盒中滴入了几滴豆油, 并点燃;然后再用坩埚钳夹着铁盒置于烧杯中冰冷的水面上, 这时学生会发现燃烧的火焰一下子就熄灭了。为了增加实验的真实感,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实验现象, 我又重新将小铁盒取出, 点燃里面残余的豆油, 这时学生会发现豆油再次被点燃了。这样, 学生会在重复的实验中发现降低温度其实也是可以灭火的, 他们对化学原理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
二、化学实验的微型化
中学的化学教材中设计了一个关于氨分子扩散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 要求用两个相同的大烧杯去罩住装有不同溶液的小烧杯, 小烧杯中分别放着浓氨水试液和酚酞试液。在实验进行中, 学生发现这个实验最大的问题就是氨水的味道太过于刺激, 并且使用量也相当的大。所以, 对于上述味道太浓的问题我们又设计了一个新的改进方案:用中号的烧杯去取代大烧杯, 点滴板取代原来盛试液的小烧杯。这样这个实验就变得微型化, 不仅有效地节约了实验用品, 而且还避免了味道大的问题。
在这几年的化学实验发展中, 化学实验越来越细小, 逐渐向微型化实验发展。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 微型化实验具有自身的一些优势:
1. 节省实验经费
微型化实验的试剂用量明显要比通常情况所使用的试剂少, 节省了有90%之多, 而且仪器的花费也减少了, 所以大大减少了实验经费。
2. 操作更加安全, 实验造成的污染也更少
微型化实验用量少, 产生的反应物就少, 实验的危险系数也就降低了。同时, 生成的污染物也很少, 对环境的污染比以前少了很多。
3. 节省实验时间
相比之前的普通的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不仅设备简单, 而且节约了资源, 实验现象也很明显。这样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 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4.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微型化学实验的仪器来源广泛, 每一个学生也都有实验的机会。在教学的过程中, 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引导, 就可以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仪器进行实验, 既培养了动手能力, 又提高了创新精神, 并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
尽管微型化实验和一般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 但是仍然存在着自身的不足, 比如仪器过小会让实验操作不是很方面, 像加热、搅拌之类的。另外, 实验的精确度也是比较低的, 实验现象也不是很明显, 有些实验过程中的颜色变化是不易区分的。
三、化学实验的趣味化
对于那些从来都不曾接触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来说, 他们对化学的了解是少之又少的。所以, 他们也是带着很多问号来学习这门课程的。因此, 上好初三的第一节化学课相对来说就很重要了。在新课开始之前, 我做了如下几个有趣的实验:
1. 先提前准备一半试管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 然后用滴管
滴几滴酚酞试液,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 学生很容易发现无色透明溶液变成了鲜红色
在实验的过程中, 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其他的场合也见过这样类似的色变, 但觉得这个实验不是很真实, 想要亲自实验。我微笑着默许了学生的要求。为了防止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沾染上含有化学物质的试液, 我选择了用烧杯去装溶液。学生看到的结果和之前的实验结果是一模一样的, 他相信了实验的真实性, 但是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该学生的反应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探究兴趣。
2. 现场制作“血液”
我先提前准备一个盛有氯化铁溶液的烧杯, 在实验开始的时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我逐渐滴了几滴无色的硫氢化钾溶液, 烧杯中的溶液由原来的无色透明逐渐变成“血”色, 这个实验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有同学就立马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在看马戏团的表演或者魔术表演时, 出现割手的“血淋淋”的场面, 是不是跟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一样的?我认真回答了学生的问题, 并及时地表扬了该学生的善于思考和主动提问。上述实验表明, 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在一个个的实验中被激起, 对化学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兴趣。这时, 我又顺着学生的思路继续讲解:从今天起, 我们将系统地学习化学知识, 刚才做的几个实验只是化学课堂中常见的实验, 在化学的学习上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学习, 比如生活中的铁为什么会生锈?为什么会出现鬼火?我们手湿的时候为什么会导电?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生活中弄不明白但却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解释的。这样, 我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导出新课:化学给我带来了什么?……再按照课本进行实验, 学生就会跟我一起探究变幻无穷的世界, 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探究精神的形成, 也为学生今后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
总之, 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新化学实验, 并要学会总结和整理, 让化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比如我们可以创新这类实验:在做关于“火”的系列实验中, 我们可以设计“蜡烛自燃”“手帕烧不坏”“冰川上的火焰”“燃烧的图案”“神奇的烟灭”“滴水也能着火”等实验;在做关于“水”的系列实验的时候, 我们又可以设计“一杯几色”“水中火花”“动物的旅行”“百变净水”“火箭发射”等实验。这些实验都可以从视觉上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好感, 提高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而更好地学好化学。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10
再看我们所处的时代, 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信息时代, 当然也是教育创新的时代, 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对这些情况,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 地理教学中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地理学科是非中考科目, 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动机与兴趣。因此, 作为教师, 首先要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白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穿越时空, 了解历史上的风云事件、人物典故, 还可以跨越地域, 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地人情、工业分布。, 从而使同学们喜欢地理、认同地理, 培养出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才可能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才可能培养同学们的实践能力。
二、培养学生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一定要为同学们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 使同学们能够自由表述自己的思想, 发表自己的看法, 允许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也要允许学生与老师间的争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比如在和学生交流过程中, 可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看法。”“你还有不同的见解吗?”“你想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方式, 当然, 同时要配以愉悦的表情、真诚的微笑以及鼓励的眼神。这样, 同学们一定会放开思想, 敞开心扉, 在不知不觉中, 树立标新立异的意识。只有同学们有了标新立异的意识, 才可能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意各种思维的培养
没有思维, 也就没有创新, 更谈不上能力。所以, 我们必须有意的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以及各种思维之间的有效结合, 比如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各种创造因素, 设计出开放性的问题, 社会性的问题, 让同学们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案、不同的见解, 我们又该如何统一、如何整合, 如何选出最优的思维成果呢?这就要引进聚合思维, 对同学所给出的各种见解做出有效地聚合与统一。同时, 抽象思维能力也要注重培养, 这种能力在“理科”教学中经常用到, 但它绝不是“理科”的专利, 我们地理教学中同样要加以重视。地理教学中好多知识是直观形象的, 在形象思维有效使用的同时, 再加以抽象思维的配合, 必然会在教学中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有了各种思维的培养, 才可能为创新思维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地图的运用非常重要, 没有地图也就没有地理学。只有通过地图, 在教学中才可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才可能真正体现咫尺方寸间, 万物大世界的地理特色。只有通过地图, 才能使同学们真正认识到山川、河流的位置, 认识到世界各国的具体分布, 认识到我们的邻国与临海等。而现代教学中, 多媒体的应用为地理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形式、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它可在教学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 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强教学过程的交互性,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连贯性和流畅性,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同学们在最大程度上接触较为真实的地理, 自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出新构想, 培养创造力。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同样重要, 同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五、注重课外地理活动的开展
地理是一门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密切联系的科学,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 空间距离大, 很多事物和现象我们无法亲自经历, 但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和方法, 让同学真正地, 零距离地接触地理、体验地理、实践地理。所以, 教师应注重课外地理活动的开展, 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例如, 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天文观测, 组织各类兴趣小组 (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 , 举办专题讲座, 参观调查, 结合实际撰写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 同时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实践活动。进而使各种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观念
作者简介:卢艳敏(1977-),女,河北冀州人,衡水学院生命科学系,讲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13)。(河北 衡水 053000)卢昭(1972-),男,河北冀州人,衡水市职教中心,讲师。(河北 衡水 05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衡水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第二批课题(编号:09062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28-0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学历社会向能力社会发展,社会上的用人观念也在转变,创新与实践结合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重要方面。因此,对高校来说,大学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他们培养能力,展示才华,增强自身潜在价值的广阔舞台,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高校教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教材至上的观念,要因材施教,确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要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或创造性人才。衡水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终坚持“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重视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注重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体系。
二、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和希望。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彻底克服应试教育的束缚;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观念,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需,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因材施教,在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我院鼓励教师通过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水平;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加强科研工作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并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启发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有利于学生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的文化知识,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我院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我院在多个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准确地传递知识和信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易于理解,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结合潜科学教学法、角度教学法、社会探究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等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四、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能帮助大学生牢固掌握已学过的知识、深入理解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而且也能锻炼其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实验课教学和实地教学,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我院建立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实验教学进行了明确的定位,把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大力度改革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根据教学大纲精选实验内容,减少基础性实验的个数,增加研究设计性、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先进的实验方法和技术,使用实用的、先进的实验设备。设立了开放型实验室,学生在完成规定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可以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利用课余时间完成。
(2)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加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与社会和企业实现互动的必要条件。衡水学院紧跟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全面打造应用型人才。为了给学生提供与所学专业知识有关的工作实践和社会实践平台,我院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拓展校企、校校、高校与科研单位的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践性教学合作关系,与多家地方龙头企业和农场签订了合同,组建了校外实习基地,能够较好地满足全校各个主干专业校外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需要,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校外实习基地包括衡水猛牛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衡水分公司、河北冀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中意玻璃钢有限公司、衡水老白干酿酒(集团)有限公司、邓庄农业科技示范园,河北喜奥保健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任远集团、河北赞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形成了一个布局合理、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网路。另外我院生命科学系充分利用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和生物资源,带领学生到衡水湖国家湿地保护区进行实习,让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开展了衡水湖自然资源调查、湿地保护、物种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研究。
五、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科学研究,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大学生三年级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为鼓励和引导衡水学院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创新活动,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开拓创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院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资金,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用于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和业绩优异的学生和优秀的指导教师。衡水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省级、国家级科技竞赛,如 “挑战杯”2011“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共青团中央高校部与搜狐网联合举办的“青苹果计划(2010)——第二届全国百所高校大学生看社会”活动,“昆山杯”全国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大赛,“挑战杯”2010年“动感地带”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河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我院学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我院进一步深化科技竞赛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普及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不断汲取先进成果,获取了有益的经验。另外每年都要进行毕业生优秀毕业作品展,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衡水学院将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旨,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以“守正出新”为校训,坚持让每一位师生都进步,师生共同进步,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进步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从而使其创造个性得以发展。引导大学生广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与教学科研联系紧密的竞赛活动,激励学生的创新激情,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学院注重课内外、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补充,加强校外实训工作,立体化、多元化的实践训练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校园里充满了浓郁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万英平.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0,(11):35-36.
[2]郭彤浅.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
2007,(4):128-129.
[3]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80-83.
[4]程树英,赖松林,蔡超.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0,(2):59-61.
(责任编辑:刘丽娜)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 篇12
一、探究式作业设计的形式
探究式作业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内容应该是既有情趣性又有价值的。较常见的科学作业形式有如下几点。
(1)实践活动作业。在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并不是课堂就能完成的。比如六年级的制作小水塘、馒头发霉的实验等,它需要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观察和研究。种植和饲养活动是小学生乐于参与的一项活动。如三年级的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宝宝来了解动植物的生命周期等,通过种植和饲养活动获得知识经验与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懂得了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小制作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内容,教材中许多内容都有小制作活动,我们要结合教材中的研究专题进行。例如在讲完《光的反射》这一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制作“潜望镜”和“万花筒”、鼓励学生用身边的材料做一个“鸡蛋保护器”、用最少的材料建一座坚固的桥梁等。
(2)搜集资料作业。如今,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社会的信息传递非常迅速,且更新很快,而在课堂上教师单凭教材传递给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网络里的信息十分丰富,查找起来也更方便快捷。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布置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例如,在学习了《研究磁铁》一课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指南针的信息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从电视、广播、杂志等渠道获取一些最新的科学新闻等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理成小摘录,做好笔记。
(3)科学日记。小学生天真烂漫,好奇心强,脑子里总会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问个为什么。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非常重要的一步。但是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记录,它们就会像泡泡一样,很快就消失不见了。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自己对科学的幻想或者是自己的突发奇想等都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样,这些问题学生经过学习和自主探究后会逐渐解释或解决。同时,教师从中也能看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4)写科学小论文。科学小论文就是学生在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观察、实验或考察后的一种成果性的书面总结。这是一种展现学生探究思维过程的好方法。其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动手实验后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的结论,还有靠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以及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等。
(5)写调查报告。科学的教学过程一般以探究为中心展开, 有时探究过程在课内无法完成,需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写调查报告能够详细、全面地记录整个探究的过程。调查报告可以是文本形式的,也可以是PPT形式的。
另外,探究式作业还有手抄报、观察记录等形式,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行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二、探究式作业的评价
俗语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检查作业的时候,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 让学生对科学学习充满乐趣,对实践作业充满挑战感和成就感。尤其对于学习兴趣低下的学生的作业,也要给予肯定、鼓励。因此,我对学生的实践作业的评价方采用以下两种:
(1)积分制。我们学校对学生进行学分管理,对表现好的学生会奖励小红星,期末会根据红星的多少评定等级,给予奖励。我们将完成的实践作业按完成的及时与否以及作业质量高低进行评分,按等级奖励相应的红星,并纳入学校对学生的考评中, 让学生在获得实践成功的同时,得到更高的考评成绩,增加他们对作业的成就感。
(2)展览式。为了激励学生。我们将优秀的学生作业在学校宣传窗内进行展示,或在走廊内定期举行科普小展览。同时,我们在作品上附上被展示的学生照片,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他们的实践成果,增加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并激励他们做出更好的作业。
【创新精神和能力论文】推荐阅读: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05-2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06-04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06-21
职业生涯规划_浅谈创新文化和创业精神10-11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论文06-16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李长春)07-20
班主任论文:班主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