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2024-08-27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共6篇)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篇1

财务管理1341 第三组

黄玉兰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摘要:96年前的5月4日,是全中国的青年学子第一次以勇气和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历史性时刻,也是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这支不容小觑的队伍的强大力量。北洋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在巴黎和会上谈判的失败,引发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5月4日,一场以大学生为主力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爆发。五四运动反帝反封、爱国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应传承和弘扬下去,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应树立正确人生观、人生目标、价值观和世界观。把五四精神继承和弘扬下去。我觉得,新时期青年弘扬“五四”精神,贵在传承、创新。现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建设创新型社会,五四精神应该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新的社会价值观结合起来,谱写新时代的“五四”精神。

关键字: 传承 弘扬 创新 五四精神

正文: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和战败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4月30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1],愤怒的中国人民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新的觉醒。先进知识青年更加清楚地看到国家命运的岌岌可危,更加感到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难于忍受,他们以救国救民、改造社会为己任,积极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五四运动的核心内容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五四运动精神的泉源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这一切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深度解读五四精神,我们应认识到:

财务管理1341 第三组

黄玉兰

(1)爱国与进步,是“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虽然当年有特殊的历史条件、社会背景,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爱国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忘记,也不能忘记,更不敢忘记。而进步对于一名青年来说,意味着不断进取、永远向上。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今天,虽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步子很快,但爱国和进步仍然应该成为每一位中国人心中不变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应该懂得爱国的意义、进步的作用。

(2)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民主,是一个国家和谐有序、健康发展必备的条件。没有民主的氛围,没有民主的气息,这个国家就没有生机、没有活力。科学,则是一个国家振兴、发展和强盛的不竭动力,一个科学不发展,科学氛围不浓,科学创新不多的国家,是不可能得到真正发展的。民主与科学,贯穿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路、兴旺之路、振兴之路。因此,今天我们纪念五四运动,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与我们自身结合起来,以推动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己任,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综合素质,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那么,我们新时期青年大学生要如何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呢? 第一,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目标,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人生观是人们对自己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2]。人生目标是人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期望能够达到的某种理想状态,它分为长期的和短期的。

大学阶段是我们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的人生目标将在这里形成,人生道路将从这里起步,美好生活将从这里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就极为重要,那怎样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呢?首先我们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加强我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我们的政治觉悟,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正确的,不断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各条战线上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人生目标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人生目标的确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前提和根由,它左右着人生道路的方向,又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取向。那么我们怎样树立正确人生目标呢?我们应为自己做清晰的定位,结合实际问问自己:能力如何,今后想干什么,想成为什么?拟定适合自己是人生目标。当然,目标不能定得虚无缥缈,也不能过于伟大,因为这个目标是我们力争去实现的,如果不能实现,财务管理1341 第三组

黄玉兰

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以致于产生失败感受,然后极力否定自己,其实并非如此。因此我们要正确拟定人生目标,并对自己的目标充满信心。

在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后,我们大学生还要更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进步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要进步首先要学习,人生本来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大学生要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不仅要勤奋学习,还要学会去研究一些东西。例如,现在大学每年都有数学建模比赛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我们每位同学都可以报名参加,只要努力了,虽然结果不一定获奖或令人满意,但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会学到许多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刻苦钻研的态度也会不知不觉融入我们的做事态度中,增强我们的综合素质。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善于创造,更重要的是要敢于创新。青年是创新创造活动的主体,青年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和特点,敢为天下先,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是增长见识、锻炼意志的重要途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进步,同样,没有奉献,就没有收获和感动。在抗击5.12汶川特大地震、筹办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等一系列大事件考验中,广大青年和青年学生自觉担当、奋勇向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崇高的奉献精神,向祖国和人民、向全世界递交了一份份优秀答卷。“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就是要培养青年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努力创新,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感和上进心。[3] 我们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不仅关系到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命运,也关系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途。现阶段我们青年大学生主要的工作是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以此充实自己。大学的教育比中小学教育多了许多学生创造和科研等内容。在学习到达同时还可以参与研究,因此,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多参与一些科研活动。在参加科研活动的同时也提高的我们的自身综合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工作中应善于创造、敢于创新。创造是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策略。创造靠我们的双手,创新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通过我们的努力和思想实现的。而且自主创新也是现阶段我国的一种发展策略。我们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不要再“被学习”,要“我学习”、“我创造”、“我创新”。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源泉。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青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效果,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十分重要。发扬“五四”精神,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正让青年成为创新的主体,成为中国振兴的中坚力量。

第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甘于奉献,积极进取。价值观就是人们由心中发出对世界上存在万事万物的认识以及所持有的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目前,我们

财务管理1341 第三组

黄玉兰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期。在全球化进程中,东方与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等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在我们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其影响也日益突出。在国内,要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文化和主导价值观。我们正走在自己民族振兴的道路上,走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必须高举起自己的旗帜,加强我们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建设,以使我们在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做出无愧于历史的贡献。因此,我们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甘于奉献,积极进取,传承和弘扬五四精神。要有勇于实践,稳扎稳打的精神。基层一线是磨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到基层中去,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眼下,我们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到基层去提升自己专业兴趣,锻炼自我实践能力,对广大青年学生增长阅历大有裨益。到基层就业,是当代青年实现个人价值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来,许许多多大学毕业生去西部、去基层锻炼服务,当代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为新时期的“五四”精神做出丰富的诠释,践行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唱响新时代嘹亮的青春之歌。

第四,关注时事、关心社会、认清我们现阶段青年大学生所处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今后实现自我价值做准备。96年前,一群积极的大学生和知识份子,他们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当巴黎和会要把山东割给日本人而腐败无能的北洋军政府却准备在这辱国的条约上签字时,他们团结一起,冒着被军阀的走狗迫害的危险毅然去天安门游行示威,为祖国的利益而奋斗。现在我们青年大学生处在稳定和平的环境中,我们仍然要关心国家利益、关注时事、关心社会。因为,关注时事可以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现状,关心社会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的面貌,能为我们今后步入社会做一定的准备。认清了我们所处环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知己知毙,才能百战不殆。五四运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精神只有传承,才会永恒。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代青年只有把个人的志向与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个人的利益与祖国的明天同在,才能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这既是对五四运动最好的纪念,也是对五四先驱最好的告慰。

综上所述,我们青年大学生应是有理想、有追求的一类社会群体,我们每一个青年大学生都应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我们的未来将奋斗在祖国伟大复兴事业的各条战线上,我们青年大学生是未来祖国的栋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我们自身综合素质的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目标,并用它们来指引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财务管理1341 第三组

黄玉兰

同时也是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的需要。

五四,是一个激昂动人、传承千古的故事。我很希望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大学生也能有一个很动人的故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刘伟,屠静芬,何桌恩.《中国近现代历纲要》学生辅助读本(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3].五四运动.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篇2

档案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历史有很大的好处, 尤其对于很多具有争议性的事实, 档案的出现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证据。很多国家包括中国, 档案记载着很多的优秀文化, 这些都是档案的传承作用。充分利用档案的文化功能建立一个系统性的档案开发体系, 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档案出版的宣传力量进行相关的创新建设, 是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大方向和大趋势, 应从使国民了解文化、历史和知识的角度出发进行大力推广, 使档案文化真正惠及国计民生。

一、我国档案文化功能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记录史实的传统, 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到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再到纪晓岚编著的《四库全书》都是对过去文化和历史的记录, 也是档案的最初形式, 它反映了一定社会主流下的社会意识, 把时代的烙印封存起来。现阶段对档案出版的重视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一步, 很多发达国家早就将档案的建设推向了全民化, 让人们从心理上了解档案的重要性, 并不断地深入学习, 对档案出版物的兴趣也越加的明显, 成为很多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对于我国来说, 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很多的档案是不对外公布的, 这种半封闭的状态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档案出版的发展, 有些档案仅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流通和阅读, 没有完整的档案整理和阅读系统, 使地域、单位、团体、阶层之间封闭的缺点被无限放大, 这就直接导致了档案出版物的文化传承作用的下降, 更不必谈在此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很多较为机密的档案仅在编史修志、行政查考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查阅, 只有相关的专业阶层和领导阶层才能够接触得到, 没有对人民大众进行开放, 也完全没有满足大众的知情心理。

目前, 档案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服务项目很少, 涉及的档案类型也不足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档案馆的服务人员也只帮助查询目录, 没有相关的介绍和解释, 档案馆没有真正担负起大众性文化事业服务机构的职责。对于档案出版更是没有完全的思想解放, 甚至比档案馆的内容还要少, 很多历史和文化的还原都不能很好地实现, 档案的神秘感激发着人们的探寻欲望, 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途径, 档案出版的重要性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相关文化部门必须要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 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档案文化系统, 从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发挥档案出版的重要作用, 让档案这一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的利用。

二、档案出版的文化继承性

档案出版的实际意义就在于要使人民大众对档案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出版物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文化的继承, 档案又承载着很多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将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放到人们的面前, 学习前辈的文化知识和经验的同时, 还可以对其有自己的新看法, 对文化的继承性也就从书本到达了实际, 文化的升华和进步也就得到了实现。

(一) 档案的文化功能

1. 文化存贮功能。

档案主要存在于档案馆中, 它和图书馆一起被人们称颂为人类文明的记忆库。档案从很早的时候就被人们所注意, 早在周代就建立了档案馆的初期形式, 被称为开府, 每个朝代都有相关的机构记录和收藏相关的档案, 如汉代的石渠阁、宋代的架阁库和明清的内阁大库, 这都是对文明的存储, 记录了一个个时代的演变历程, 其中有很多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对每一个后时代的科学文化都有相当大的借鉴作用。现今的中国每个省份甚至城市都建有自己的档案馆, 其是一个城市的发展缩影。根据数据显示, 到本世纪初期, 山东省全省的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就多达150多个, 不同级别和不同类型的档案馆也有将近200个, 超过900万册的档案资料和相关的报刊和图书, 这都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结晶, 对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起着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 同时档案的利用率也在逐年提升, 人们开始重视档案在生活中的影响, 同时对档案出版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2. 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是历史的, 它基本可以还原最初的情景, 也同时具备较强的地域性和直观性。国家对档案的教育作用早在本世纪初就有明文的研究和规定, 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中, 相关领导就提出在“十五”期间提高档案馆的教育作用的提案。基于此项研究和决定, 很多地区都加强了档案馆的建设, 同时将档案的教育意义赋予其中, 努力建设以档案馆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档案中可以学到很多中国的优良传统, 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也会基于我国的档案来深刻分析我国历代人民和上层建筑的思想变化, 了解中国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探究其中的规律和轨迹, 不断提出新的看法, 应用于现代化建设中。

3. 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传播包括两部分, 即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时间上的纵向传播。档案在传播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而档案馆就是文化传播的极为重要的场所。档案起到传播功能, 它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将承载文化的文字在汇编后出版出来, 这也是档案传播文化的最主要的方式;二是将档案信息运用在学术研究上,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 档案可以说是研究进行的条件和基础, 除了在编著历史书籍的提供大量历史事实外, 在纠正有偏差的历史认识观方面, 档案的作用也是弥足轻重的;三是文化教育功能, 在进行各种文化教育的活动中, 档案可以作为极好的文献, 比如有很多省份举办各地的百年文化展,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西藏等边远地区开展的“西藏自古属中华”等一些展出, 对青少年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家乡文化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档案文化的传播。

4. 资政决策功能。

档案馆应该是国家和党进行科学文化研究的重要机构。作为各级国家档案馆的主要部分, 党政机关档案是政务活动的记录者, 是机关工作发展历程的记载者, 是党政工作领导的智慧的结晶, 是党政领导进行决策的依据之一, 也是在上任后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最佳资料, 为他们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是领导者做出正确、科学决策的最佳依据。

5. 知识生产功能。

在档案馆中保存着各式各样的档案, 是记录人类活动的最真实的资料, 是属于全人类的珍贵的历史、文化、精神财富, 是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汇聚而成的。而这些已经储存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档案馆管理人员的鉴定整理下,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将档案撰写成各种地方志或历史著作, 将档案文化进行增值, 进行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二) 档案文化价值继承及其表现

档案的文化价值是档案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档案的经济价值、军事价值、科研价值和政治价值一起组成了完整的档案价值, 其文化价值不能脱离其他的价值单独存在。每种价值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 它的广泛定义决定着其很难被界定性地理解。

不同的相关研究人员有自己对档案文化价值的不同理解, 有的认为其主要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它体现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是其中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还有的研究人员认为, 档案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修订、记录和整理档案的工作人员的智慧结晶, 它的文化性被这些辛苦的知识分子以文字的形式赋予到档案之中。档案的文化价值至今没有被完全地定义, 它就是各个相关文化价值的总体, 被人们所意会和理解, 这就是档案出版文化继承的基础。

档案出版中蕴藏着丰富的知识, 它的多元化是人们继承的强大动力, 对历史的渴望促使人们记录下历史事件, 让后人对真实的情况有直观的理解, 这就是传承。档案中包含的各种文化知识和文化技巧, 即使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档案文化是中国多民族的结晶, 不同文化的交织也需要档案的继承作用。

作为文化的载体和见证以及文化的积累和传播, 档案的文化继承作用是第一位的, 在认识价值基础上进行档案的出版是很有必要的, 这对档案的继承作用的放大是十分明显的。传承价值就是延续某一群体文化传统的功能, 必须要通过媒体进行, 档案出版的文化继承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

三、档案出版的文化创新建设

档案被人们熟知主要是在档案馆中。档案出版本身就是对档案文化的创新性建设, 档案的文化价值被人们认可已经很长时间了, 但是被利用和开发尚还处于初级阶段。利用档案出版的媒体宣传特点进行档案文化的传播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它将档案的神秘性逐渐消除, 实现真正意义的大众文化资源利用, 提高档案的文化价值。

应如何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对档案的文化价值加以创新建设呢?

从表面上来说, 为了加强档案出版的文化创新建设和文化价值体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一) 加强社会档案文化意识,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氛围

现在全社会各处都在倡导文化建设, 如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等, 但是在开展文化建设的时候对档案文化的建设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够。现在社会档案文化意识淡薄, 这就直接导致了人们从心理上对档案管理事业轻视, 对档案部门轻视, 对档案的文化管理轻视, 因此, 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档案工作建设和档案文化建设, 将档案展览和档案文化结合在一起, 提高全社会的档案管理意识, 营造出良好的档案文化建设氛围,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提高档案的文化层次, 加强档案的文化建设。

(二) 优化馆室档案资源配置, 加强档案文化资源的建设

目前来看, 档案馆内的档案来源十分单一, 档案信息不丰富, 在文化厚重感方面十分欠缺, 辐射面和涵盖量都十分有限, 与民众的真实生活距离较远。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方面, 要做好征集工作, 拓宽档案资源的源头, 更多地反映显示社会的生活状况, 与现实生活接轨, 与广大群众的经济文化状况接轨;另一方面, 档案馆可以简化进馆手续, 让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档案文化, 以方便民众进馆参观学习。

(三) 创新档案服务, 开发文化产品

档案文化的出版物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包括最常见的书籍和报刊类。每个文化的传播都需要文化形式和科技发展相适应, 电子版的档案出版物能够更好地体现其文化价值。不断创新的档案出版服务形式给人们以不同的感受, 但是都可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建立完整的档案查阅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档案出版的费用过高, 也不可能将每一个档案资料都出版出来, 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查询系统, 让人们各取所需, 高效利用档案资源。总之, 积极开发档案文化资源中的有用信息, 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也就实现了档案文化的价值。

四、结语

新形势下, 对于档案出版有新的要求, 不但要求其继续发挥其文化继承功能, 体现文化记录价值, 还要在出版形式和出版范畴上进行开拓创新, 更好地完成档案的历史任务, 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开展档案出版相关的探讨活动, 充分利用此类资源, 为今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智力和文化支持。

参考文献

[1]尹合娣.高校档案文化的价值归属及实现途径[J].档案管理, 2010 (3) .

[2]王靖凯, 邓建科.我国档案文化价值解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 .

[3]陈琳.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现实思考[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4) .

[4]薛匡勇.什么是档案文化?——“档案文化建设”探讨之一[J].浙江档案, 2011 (6) .

[5]鹿璐.档案馆提升档案文化软实力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档案, 2012 (1) .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篇3

关键词:企业;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 ;合规;创新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中央企业在依法合规从事生产经营的前提下,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把充分发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观能动性与遵循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规范有机结合,是一个伟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具体的灵魂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坚持强化合规管理与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机统一

依法合规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底线,也是企业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努力营造尊法守法氛围,以法治思维、法治能力建设为导向,全面提升企业依法决策、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权的能力。要以合规管理为平台,严格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培育合规文化,推动依法治企新常态。要坚持继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把加强法律制度的刚性管理与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柔性管理有机结合,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严格遵循规范要求有机统一,在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下,主动创造新条件、寻找新办法,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注重继承创新,大力弘扬好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民族之魂,国之瑰宝。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中国石油工业靠这股精神激发了民族的凝聚力、战斗力,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强大力量,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前,西南油气田正处于推进300亿战略大气区建设、实现油气当量再上新台阶的攻坚时期,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持续推进和谐稳定的平安示范矿区建设、实现员工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重要时期,需要发挥各方面优势,付出艰苦努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继承好、创新好、弘扬好。

(一)大力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当年大庆石油会战那种立志改变我国石油工业落后面貌的坚定信念,“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的豪情壮志,充分展现了老一辈石油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情怀。当前,西南油气田公司正处于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爬坡上坎”的攻坚时期,遇到的矛盾、困难很多。要大力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员工充分认清面临的形势,明确肩负的责任,把“爱国”情怀体现到立足本职、胸怀全局,自觉维护国家能源战略安全、保障市场供应上,转化为加快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的实际行动,多找气、多产气、多供气、供好气,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骄人业绩。

(二)大力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回顾四川油气工业的发展历程,克服和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艰苦奋斗是一大法宝。现在油气田的事业发展了、环境和条件改善了,但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先进本色不能变。在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弘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引导员工始终保持不畏困难、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坚定、坚强、坚韧的顽强作风和精神风貌,践行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勤俭办企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起“过紧日子”思想,持续开展好“勤俭节约、挖潜增效”主题实践活动,自觉从一点一滴做起,切实把挖潜措施、节能降耗的目标要求落实到岗位日常工作中。注重引导员工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把问题、差距当作潜力和动力,勇于挑战难题,勇于超越权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着力攻克关键瓶颈技术,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三)大力弘扬“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是科学求实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大庆会战取得成功并实现高水平高效益开发建设的重要保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注重弘扬“三老四严”的科学求实精神,引导员工继承和发扬好“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作风,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低调务实,扎实工作,重实践、重实干、重实际,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引导技术管理人员努力做到“三个面向、五到现场”,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单位、本部门在改革发展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和成功做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教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客观公正地符合公司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员工群众利益。引导岗位操作员工在工作中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始终保持“严”字当头的硬作风,狠反 “马虎、凑合、不在乎”的坏毛病。

(四)大力弘扬“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无私奉献精神。几十年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人“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的价值取向,在为国家、为社会的不断奉献中得到升华,成为一种忠诚、一种勇气和一种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注重弘扬“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无私奉献精神,引导员工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胸怀报国之志,恪尽兴气之责,始终把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油气工业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实现自身价值同推进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以“建设300亿战略大气区”为己任,爱岗敬业、为气奉献,攻坚啃硬、勇挑重担,在奉献企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 篇4

计会德

摘要:本文联系总书记在纪念长征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从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新时期长征精神的外延出发,全面探讨新时期长征精神的内涵,初探新时期为什么要弘扬长征精神,如何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

一、什么是长征精神

二、长征精神新的内涵

三、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新时期为什么要弘扬长征精神

四、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好长征精神

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长征精神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全党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如何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践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任务,需要挖掘长征的时代价值,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什么是长征精神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经整整80周年了。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甘肃会宁会师,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妄想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实现了红军北上抗日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项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红军队伍和革命力量,使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而且在这场远征中产生出来的伟大精神--长征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丰碑上和全国人民的心里。

什么是长征精神?概括地说,长征精神就是对祖国无限热爱、对革命理想和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创新的无畏勇气;就是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充满乐观,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就是联系群众,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二、长征精神新的内涵

1、长征精神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党之魂、军之魂、民族之魂的最高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气概的体现,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的象征。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们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翻雪山、过草地,战胜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力量之悬殊,以其彻底的革命性、超人的坚忍性、极限的挑战性创造了人类革命史上的奇迹,使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一支衣衫褴褛、装备简陋的队伍,能够力排万难、屡挫强敌,纵横二万五千里,不仅顽强地生存下来,而且在十三年后以燎原之势完成驱逐外辱、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使命,靠的就是一种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就是长征精神,其表征是艰苦卓绝,其底蕴是百折不挠,其动力是团结进取,其内核是实事求是。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才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经受住了一场又一场严峻考验,克服了一重又一重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长征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只有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里才能产生,长征精神穿越了数十载的岁月,已经积淀为一份熠熠生辉的思想财富。

2、长征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宝贵品格 长征之所以能够举世瞩目,就是因为长征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写了中国的历史。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冲破重重阻力,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了长征胜利的伟大征程。可以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从艰难走向胜利的历史见证。长征途中的每一战斗无一不体现着党的凝聚力,长征途中的每一次会议无一不阐明党的理论发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使中国人民真正享有了民主和自由,实现了共产党人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宏伟理想。从历史经验上来看,一个政党在夺取政权的奋斗中,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在一次次危难险急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了各种考验,才完成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骄傲、是人民军队的光荣、是中华民族的自豪。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当年的烽火也远离了我们,但长征精神却始终闪耀着光芒,照亮我们的征程。

3、长征精神是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象征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进程中,度过重重难关,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崇高的革命信仰、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政治方向;靠的是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以及众志成城的昂扬斗志。

长征精神是支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最亮的明灯。长征精神以其坚定的革命理想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始终闪烁着共产党人的光辉,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什么支撑着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完成长征并胜利会师?是他们对自由、对民主、对未来的追求,更是他们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精神,长征精神早已成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标志。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显著特点;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是长征精神的精髓;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业必定会胜利,依靠人民,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长征精神的本质和核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判断一种精神是不是共产主义精神,主要看其是否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否体现出了鲜明、坚定的阶级立场。在那个革命年代里,长征精神代表着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长征精神是一座不朽的巍峨的历史丰碑,是中国革命历程的真实反映,昭示了社会的进步,推动着历史的发展。

4、长征精神的核心内涵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同样的光芒 长征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追求和力量源泉。长征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无比忠诚、无比坚定的革命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团结精神,心系群众、革命为民的崇高理想。人类社会不论发展到什么样的阶段,长征精神展现出的坚定的革命理想和美好品质永远都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时代在变,但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人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没有变。无论岁月如何改变,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始终长存。这也是长征精神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哲学支撑。作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动力,长征精神具有“穿越”时代的能量,不会因时代发展而过时,反而因注入的时代特色而具有更大的价值。我们只有从长征精神中获得力量,找准方向,才能充满斗志,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繁荣富强。

三、弘扬长征精神的意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7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70年后,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依然需要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新形势下,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力弘扬中国工农红军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的英雄气概,现实意义十分重大,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从历史和现实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和认识;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光荣革命传统,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四、在新时期需要弘扬怎样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胜利已经70周年,但长征精神穿越时空,已融入当今的时代精神。新时期我们应该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大力弘扬具有时代特色的长征精神。

一是弘扬热爱祖国、坚定革命信念的长征精神

当年长征,红军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世所罕见的。蒋介石纠集主要军力围追堵截,妄图置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于死地。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险恶形势下,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实现了自己的战略目标。如果革命先辈没有对伟大祖国无限热爱的满腔热情、没有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的坚定信念、没有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崇高理想,长征的胜利是不可想象的。

无数革命先烈在当年形势极为严峻、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对祖国都具有无限热爱的深情,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都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与长征时期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的事业有了巨大的成功。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弘扬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坚定革命信念的长征精神,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信念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革命意志不涣散、奋斗精神不懈怠,以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满怀信心地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二是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的长征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不会忘记,在长征途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上,我们党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的统治,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遵义会议上,我们党首先是中央领导集体开始自觉地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才能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和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中国革命的发展从此打开了新局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都反复和充分证明了一个历史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创造性地走自己的路,使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

重温当年的历史,我们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我们要大力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改革创新的长征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创新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三是弘扬大公无私、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

红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完成这样一次远征,没有全党全军的精诚团结是难以想象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为全党全军的团结统一奠定了基础。在遵义会议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张闻天一直担任党的总书记职务,他与毛泽东同志的合作很成功,体现了党内高度的团结。各主力红军分则能密切协同,合则能统一指挥,显示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高度的团结和统一。红军各部队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在困难和危险时刻,许多部队为了全局,甘愿作出局部的牺牲;许多干部战士为了战友,奋不顾身,英勇献身。长征中部队不断整编,干部层层下放,有的今天是干部,明天就成了普通一兵,但他们胸怀大局,毫无怨言,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组织纪律性。正是红军各军团、各部队、各级指战员的团结与协作,才使军事实力相对弱小的红军战胜了军事实力绝对强大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完成了这一伟大的远征。

当然,团结有时需要在斗争中形成。长征途中,党中央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既坚持正确的原则,又进行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充分依靠党的民主集中制团结教育了绝大多数人。

“人心齐、泰山移!”长征的伟大胜利再次说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和发扬红军长征中的团结精神,巩固和发展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高度重视、维护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的集中统一和团结稳定。各级组织、各个单位、各个部门也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友爱,优势互补,互相补台,向着共同目标齐心协力,把我们伟大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四是弘扬一切为了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长征精神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人民是革命的母亲。红军一切为了群众,又很好地依靠了群众。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人民群众的财产秋毫无犯。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结为生死兄弟。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是穷人的队伍,把红军称为“菩萨兵”。红军长征,走到哪里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红军为人民服务,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许多难以想到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

结合今天的改革发展,我们所有的工作也都需要处处为群众着想,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与群众充分沟通,特别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和方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使其改革和发展得以顺利进行。

五是弘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长征精神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战争年代,革命前辈在井冈山如果不发扬以门板当床、稻草做被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在长征路上如果不发扬爬雪山过草地、嚼草根吃树皮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延安如果不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就难以取得抗战胜利;当年如果我们共产党人没有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就难以实现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革命理想。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仍然要靠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精神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长征精神,并不断丰富其内涵,使之不断地与时俱进。要把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将崇高理想与现实工作统一起来,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五、在新形势下如何弘扬好长征精神

没有革命先辈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长征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不仅适用于过去的年代,而且也适用于现在。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有所改变,但长征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没有变。或者说,变化的是载体,不变的是精神;变化的是方式,不变的是传承,长征精神依然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恒久的生命力。

长征精神中那种一心向党、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立场,仍然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精神信仰。坚定一辈子跟党走的信念,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勇往直前的革命干劲,才能获得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只有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听党的话,坚信党的领导,永远保持革命战争年代那么一股子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那么一种拼搏精神,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信念。

我们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就是要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之路上继续奋勇前进。长征精神的实质是永恒的,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种精神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仍然绽放着新的光彩。“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永远在路上,长征没有终点。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与时代同行,以长征精神汇聚人们追求奋斗目标的精神力量,使长征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亿万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资源,必将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中国人民走向新的时代。

长征精神是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弘扬长征精神要结合时代特征,新时期弘扬长征精神要做到以下几个结合。

一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课题。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就要注重学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党和人民取得的实践经验不断上升为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丰富、发展理论的创新精神,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当前,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好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二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长征精神中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要结合弘扬长征精神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和全体人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表现。要把弘扬长征精神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手段。注重总结和发扬我们党在革命战争时期保持先进性的历史经验,坚持和弘扬我们党在历史上所形成的各种宝贵精神和优良作风,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和认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革命作风,切实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各项工作中。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篇5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追溯我们党的精神之源,首次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深入领会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创造新业绩的强大精神力量。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一、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内涵深刻、意蕴深厚、思想深邃,我们要深入领会、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其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向往和追求,党的二大提出的最高纲领就是实现共产主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前进征途中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的精神支撑。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一个政党之所以成立,必有其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其百年历史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出了不懈努力。也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为解读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不怕牺牲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懈奋斗的过程,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奋斗就会有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一直面临较为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需要克服各种困难、应对各种挑战。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牺牲史、斗争史,正因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创造了短时期内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的奇迹,创造了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发展、社会长期保持稳定的奇迹,创造了消除区域性贫困、绝对贫困的奇迹,创造了载人航天、探月、高铁等技术创新的奇迹。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每一个党员加入党组织时作出的庄严承诺。对党忠诚,是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的源泉;不负人民,是党赢得人民支持的秘诀所在。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属于信仰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属于行为遵循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属于精神风貌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要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属于情怀层面的内容,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道德底蕴。概括地说,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在建党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责任担当、精神风貌、崇高情怀的概括和凝练,鲜明地展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发展的灵魂和旗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的精神之源。

二、要科学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人心、永放光芒,作为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独特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邃的时代洞穿力,其永恒的时代价值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凸显。

(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根本标识。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和鲜明标识。伟大建党精神包含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始终不渝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坚定不移的信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凝聚党心民心,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鼓舞干劲闯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革命理想高于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崇高的理想和最伟大、最光荣的事业,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往无前、不懈奋斗。伟大建党精神是真理力量和信仰力量的有机统一,是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的高度融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有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的根本体现。

伟大建党精神贯穿党坚守性质宗旨、践行初心使命的奋斗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党的目标和宗旨,伟大建党精神生动诠释了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百年奋斗、百年追梦,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始终刻在党的灵魂深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腥风血雨中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初心使命,从而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伟大建党精神内在地包含着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持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与工作要求,就是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把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反映在党的政策主张中。

(三)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血脉的根本源泉。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构建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深刻表达了这些精神所共有的价值取向与精神渊源,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活水”。百年奋斗与辉煌、光荣与梦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精神形态和呈现方式。从精神内容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展开和丰富;从时间脉络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从内在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生动演绎了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四)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的根本动力。

人们的认识、思想、精神归根到底源于社会实践,伟大建党精神是对党的伟大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概括。善于实践、敢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优势。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自我建设实践中、成长于中国共产党救国富国强国的国家建设实践中,通过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具体体现、通过党的巨大历史成就充分彰显。百年来,伟大建党精神激励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进、顽强斗争,进行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进行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进行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伟大实践相互生成、相互推动,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三、要准确把握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着力点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伟大事业呼唤伟大精神。越是复杂的国际局势,越是艰巨的奋斗目标,越需要精神的激励、品格的升华。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继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着力,做有志气的青年人。

蓝图昭示未来,信念引领方向。今天的青年一代,到本世纪中叶正年富力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中流砥柱。新时代的青年应抓住历史机遇,坚定理想信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一方面,青年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一百年来,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广大青年应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汲取营养,牢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另一方面,青年要自觉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在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理想,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青年勇挑重担、勇克难关,迎难而上、挺身而出。广大青年应深刻认识自身所面临的时代机遇和历史责任,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以高度自觉的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肩负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努力解答新的时代课题,砥砺立大志、强信念、担大任的志气担当。

(二)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在风险斗争淬炼上着力,做有骨气的青年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动摇,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的青年要始终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拦路虎”、移走“绊脚石”。一方面,青年要做思想上的“明白人”。广大青年应树立斗争意识、风险意识,与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潮划清界限,冷静面对各种风险挑战;对党忠诚,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志存高远,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有用之人,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另一方面,青年要做行动上的“老实人”。广大青年应增强斗争本领,既要自觉走出“舒适区”、走进“挑战场”,又要在党的带领下深入“偏远地区”、洞察“落后地区”,肩负重任,以坚毅的斗争精神和高超的斗争本领化解风险,推进社会稳步发展,锤炼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的骨气担当。

(三)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在工作实践砥砺上着力,做有底气的青年人。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没有脚踏实地实干苦干,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把一个个“难题”变为了“奇迹”,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就是中国人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新时代的青年肩负时代重担,更应在事实中坚持真理,在实践中坚守理想。一方面,青年要积极改革创新。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有活力、最积极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的最前列。当前,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青年要提高站位、开阔视野,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全面掌握先进知识、攻坚克难,努力成为行业的专业人才、领军人才。另一方面,青年要勇于实学实干。青年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把理想信念付诸实践行动之中。新时代的青年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科研攻关的前沿、扶贫抗疫的一线等吃劲岗位和复杂环境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勇于立足本职工作,恪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察实情、办实事,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磨炼能干事、敢干事、干实事的底气担当。

新形势下青年学子如何继承弘扬和创新“五四精神” 篇6

首先,要“敬爱”

儒家倡导对父母首先要“敬”。何谓“事之以礼”,“礼者,敬也。”礼的核心是“敬”。尊敬父母和一切长辈,不仅是古代社会提倡的,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它应该是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父母年轻时,含辛茹苦,把儿女们抚养成人;年老了,身体衰弱了,他们不求有太多物质享受,只求儿女们有一颗孝敬的心,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敬”和“爱”是联系在一起的,要尊敬父母,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在思想感情上,不能认为父母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更不能认父母老了,对自己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对待父母时时都应该以和颜悦色的态度,不能以生硬的方式对父母说话;更不能大声地训斥父母。经常使他们保持精神上的愉快,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礼记·祭义》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要有温和的气象、愉快的脸色和委婉的面容,这才是对父母的尊敬。尊敬父母是孝的一个重要内容。不敬在古代视为不孝。所以,《百孝图说》提倡爱亲、敬亲和悦亲,这是完全正确的,应该奉行的。

第二,要“奉养”

古代十分重视对父母的奉养,“生则养”。奉养父母是作儿女的重要义务。所谓“养”,就是要保证父母的物质生存条件,使他们不饥不寒。在我国,在城市里,原先有工作的老人,多少都有点退休工资,大部分老人,基本生活没问题。在农村,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老年农民夫妇的生活几乎儿女供养,所以,“养”在农村就成了老年生存的大问题。现在,农村不孝顺父母、奉养父母的很多,这些忤逆的儿女们应该受到谴责和法律的处理。当然,不是说城市里就没有奉养的问题。即使父母有生活费,他们不愁吃穿,也应该关心父母。有一个歌词上唱的常回家看看,回家不应该只是去吃“国务院”,而应该回家关心的生活,看他们生活得怎样?吃的东西有没有?营养怎样?在农村中,要看油、盐、柴、米等生活必须品怎样?冬天穿的衣服,盖的被褥暖不暖和等等。使父母们的物质得到尽可能满足,有条件的儿女要使父母的物质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养是最基本的,不能只养不敬,只养不敬也被视为不孝。孔子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认为,只把“孝”看成只是“能养”,只给父母吃穿那是不对的,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

第三,要“侍疾”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过程,这是任何事物都逃脱不了的命运,人当然也一样。人衰老了,必然会病多。孔子曾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要记住父母的年龄,一方面为长寿的父母高兴,一方面也要为父母的高龄而担忧。人老了,到风烛残年的时候,很容易生病。父母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即时为父母治病。要精心的熬药、喂药。熬的汤药和送药丸的水,一定亲口嚐一嚐,看温度是否合适,以免烫伤父母。民间有“熬汤药,必先嚐”的训导。父母重病的时候,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之外,儿女们一定要轮流守候在父母的身旁,有新的情况要即时处理,同时多给父母一些精神上的关怀。佛教把“死”当作“八苦”之一,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痛苦。父母在临终前,总想见到自己所有儿孙,有的甚至在弥留之际,不停地吃着自己儿女的名字。儿女们守候在父母的身旁,多给一些临终关怀,让平和、带着微笑地走完生命的最后时刻。

第四,要“承志”

子承父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儒家提倡的孝的内容之一,“三年不改於父之道,可谓孝也。”陆游的《示儿诗》说明,陆游希望他的后人一定实现国家的统一,“王师平定中原,家祭勿忘告乃翁”,这种充满高度爱国热情的父志,是完全应该继承的。当然,社会生活是多样的,不一定每个的父母都留遗志要求儿女们去完成,但是,有的父母确实有未完成的事业,需要儿女们却完成,这是儿女们不能推卸的责任。一般来说,这样的父志往往都是大事情,儿女们要去作的。当然也可能是局部的只与家庭的关,只要是有益于社会的,都应该去实现。如果是狭隘的、自私的或者非法的“父志”,就不应该去继承了。有大志留给儿女们去继承的人,他一定是大有利于国家的人。

第五,要“立身”

所谓“立身”者,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要有自己的理想,要为理想而不断的、勤奋地学习各种知识和本领;要磨练自己的意志,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要爱护好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健康,这是造就一番事业的基本条件。儿女有了事业上的成就,父母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在奥运会上获得了金牌的运动员的父母,爱到乡亲邻里爱戴和政府官员的接见或拜访,受到电视记者的采访,这难道自豪和光荣的事情吗?凡为国家民族建了功,立了业的人,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孝。相反,走入邪途,身陷圄囵,不顾父母之养,也给父母精神上带来学生的负担、耻辱或负罪感,使父母白白养了一个不肖之子,能说对尽到了孝道吗?古人说的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也应该是我们当代人的价值追求,也是对父母应该奉行的孝道。

第六,要“谏诤”

孔子主张子女要顺从父母,但不是绝对的服从。父母有过错还得要谏诤,“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命,焉得为孝乎?”在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这才算是对父母的“孝”;否则,顺从父母就是陷父母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今天的社会生活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的,都应该遵守道德与法律,儿女所服从的、顺从的只能道德与法律。

第七,要“送葬”

就是儒家提倡的“没(死)则葬”。世界上,所有的人死了,都要安葬。只是葬的方式不同罢了,有火葬,有天葬,有水葬等。人从自然中来,最回归到自然界去,这是很合符逻辑的。汉民族实行土葬,叫做入土为安。通过一定方式把亲人安葬起来,是人类良知、理性的表现,怎能把亲人的遗体抛之荒野,让豺狼虎豹、鸟兽虫蚁去噬食呢?送葬是十分必要的。儒家倡导“葬之以礼”,把送葬看得十分重要,提倡“厚葬久丧”,为葬礼设计了种种繁礼缛节,儒家葬礼的那一套几乎都过时了,不值得提倡与弘扬。但是,为父母送葬这一基本人生过程,还是合理的,应当加以继承。同时。儒家还提倡“丧则观其哀”,致丧的应该重在哀上。“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生则孝,丧则哀,这才是真正的孝子。有的人父母在生不孝,当其父母死后则撕心裂肺似的大哭,这样的人旁人不以为他是真正的孝子。民间说,“在生不孝,死了流狗尿(眼泪像狗尿一样不值钱)。”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送葬要有更文明的方式和过程。将亲人的遗体火化后存入塔陵或埋入公墓,是现代文明的安葬方式。为此,塔陵成为社会的公益事业得到了发展,这是移风易俗所必须的。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人认人死了,他的灵魂还存在,需要到阴间过人一样的生活,因此,不少的农村不仅为老人大修墓穴,而且还为自己也修好墓穴,这是不值得提倡的。用现代文明的方式安葬亲人,安葬父母是必要的。

第八,要“追念”

儒家强调,对父母的孝顺还提倡“祭之以礼”,而“祭则观其敬而时也。”祭祀父母关键是要“崇敬”和“守时”,其核心是要以崇敬的态度时时记住父母和祖先,追念父母,其形式就是祭祀。在民间祭祀祖先,有几个固定的时间,他们的生日,此外还必须祭祀的是除夕,上元、中元,清明上坟等。按照一定方式,在特定的时候祭祀父母、祖父母或曾祖父母,应该是必要的。其方式可以多样,现在有不少人们用传统的方式,烧钱化纸,清明上坟。在城市里,绝大部分人都只是在清明去扫一次墓。有的人,在过世父母生日的时候,在家备些是酒菜,吃饭时在席桌上摆上碗和筷子,告诉家人今天是什么日子,表示对父母的追念。这也是一种追念的方式,方式可能多种多样。儒家强调父母、祖先,就是不要忘记他们,是一种追念的方式。对于儒家那种繁琐的祭祀仪式以及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今天已经不宜提倡,但是采取适当的方式追念和先辈,总是应该的。那些对国家、民族有重大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以及民族英雄,在他们的诞辰时,都要召开纪念大会,以表示对他们的追念。对于父母和先辈们的追念,也就是应该的、必要的。

以上说的“尊敬”、“奉养”、“侍疾”、“承志”、“立身”、“谏诤”、“送葬”、“追念”等八个方面,应该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和实行的孝道文化观念。自解放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因而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甚至有杀害父母,杀害爷爷奶奶的事情,也不少父母抛弃自己的亲生骨肉的事。这一切说明,今天是需要批判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提倡和创建现代孝道文化的时候了。

“孝”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人伦关系。父母爱子女曰“慈”,儿女爱父母曰“孝”。父慈子孝是父子之间天经地义的人伦道德关系。这种人伦关系也是人性之使然。“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孟子·尽心上》)父不慈,子不孝,都是人性丧失的必然结果。韩非子曾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解老》)父子不相爱,以及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就是不仁。“夫仁者,施于君谓之忠,施于谓之孝”(《三国志·魏书》),“孝”是仁爱的一种表现。即使提倡“性恶论”的荀子,也是讲“孝”的。在他看来,父子之间这种血缘亲情是不能用邪恶来替代的,这种最基本的仁爱之心是常存的。韩非子虽然也认为,人与人之间纯粹是一种利害关系,但是,他也公然讲仁德,提倡“欣然爱人”。这就说明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是不能否认的,何况父母与儿女之间的亲情呢?天地之间父母对子女爱是最无私的,最广大的;儿女长大成人了,回报父母的爱也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

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就在于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人除了有物质需要之外,还有精神方面的需要。一个真正的他不只追求吃饱穿暖,他还追求人格的完满,追求理想的实现。在精神需要中,道德需要也是一种重要的方面。“从人性的角度看,道德需要是要使人的各种需要协调统一的需要,是人的存在与发展对一定的内在理性秩序的依赖关系。”⑤道德需要是人的精神的内在需要,它是用来调节人的其他种种需要的需要。它可划分为:他律的道德需要,即义务;自律的道德需要,即良心;自由的道德需要,即自由。“所谓道德自由是以行为的自觉自愿为特征的”,“道德自由的需要是道德需要的最高层次。”⑥因此,对于孝这种道德,最基本的它是一种义务,或责任;也应该是良心的需要;更应该一种自觉,是一种心悦诚服地、出自内心的爱去孝顺父母。孝道不同社会公德,孝子应该在道德需要的最高层次上去实现对父母的“孝”,这是合符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

以上是我们对儒家孝道文化所作的初步探讨。我们应该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弘扬孝道文化的问题,要肃清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余毒,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科,学地审视传统的孝道文化,要充分认识到吸收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继承、弘扬传统孝道文化,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镇、和谐县市所必须的,更是构建和谐中国所必须的。

中国传统孝道的两重性 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又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渗透到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因此,儒家历来以修身为基础。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强调用孝道规范家庭。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

4、凝聚社会。儒家思想产生于乱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客观分析中国传统孝道的消极作用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上一篇:购房贷款办理流程下一篇:水稳基层常见质量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