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2024-06-21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精选13篇)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1

浅谈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

物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节优秀的物理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理首先要从创设问题情境着手,问题情景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⑴引发学生好奇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时期,学习情绪容易波动,学习的持久性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如果课堂上问题的情景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注意,就能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奠定基础。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实验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实验的设计要依据教学内容,直观、醒目、新颖。如在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征的教学中,结合课本实验,教师可拿来琵琶进行补充演示实验,马上就引起了学生新奇的感觉。认知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注意力的强弱,因此,在教学中经常利用“环境的创设”、“提问的设计”以及“课外知识的穿插”等手段,引发学生好奇,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保持长时间的兴奋状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⑵引起学生思维

思维是活动的核心,而思维一般都是从问题开始。在学习活动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有效地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碰撞,就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如在压力压强的教学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骆驼比马重,但在沙漠行走却没有陷到沙里,这是什么呢?”,这样的一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疑问并提出问题:“压强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可能会影响压强大小的一些因素,引起激烈讨论。可见,学生有了思维活动,就能更主动地参与教学

一节优秀的创新课除了开始重要外,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也很重要,尤其是注重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⑴观察能力培养

知识往往需要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才能获得,所以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学中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操作实验,都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同时还要求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课本中的彩图,尤其注重对细节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必须重视“实验操作”,凡是教学内容能用实验操作的都安排学生去做。我们农村学校没有实验室,器材不足,我要求学生回家自己寻找代用器材做实验。不仅如此,而且还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让学生实验操作,如说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3)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在学习及各项活动中要学会分工合作,共同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课堂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时学生会由于一个问题无法获得共识,争得面红耳赤,通过提示、引导,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2

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唤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心理学研究证明, 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 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所以, 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课堂是你们的, 数学课本是你们的, 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教具也是你们的, 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的助手, 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因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种群体行为, 他们是作为“学习共同体”的一员进行学习活动的, 而教师与学生都是这个“共同体”中的成员。只有全体成员积极参与、相互作用, 激发和调动每个人的经验、意向和创造力, 实现“优势互补”, 才能使数学学习富有成效。

对于教师来说, 要树立教学民主意识,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使学生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 以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展开;对于学生来说, 应该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 在开展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自己理解相应知识的基础上, 积极主动地与教师、同学开展交流, 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解。

二、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 锤炼创新思维的品质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两者相辅相成。脱离开知识, 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若不去发展思维能力, 就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 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存在的基本形式, 数学思维发展依赖于对概念正确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我们要开拓新的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 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 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例如对于“绝对值”概念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

(1) 首先让学生画一条数轴, 并在数轴上标出:+3、-3、0、+6、-6、这些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 让学生观察这些点与原点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距离”的意义, 让学生判断数轴上标出的各点与原点的距离各为多少?使学生初步获得对有理数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的感性认识。 (3) 分析、比较上述各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 引导学生自己抽象、概括出“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零的绝对值是零”的定义。 (4) 在学生初步掌握绝对值概念后, 设置思考题:+7与-7的绝对值等于多少?绝对值等于7的数是多少?什么数的绝对值相等?

通过讨论、解决, 促使学生完善、加深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 从而得出结论: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该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学生对一些常用的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 但实际运用时, 却往往无从着手。其实, 这些学生并未真正掌握公式、定理的本质。因此, 要积极学生积极参与这些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变“知识再现”为“规律发现”, 从而让学生把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本质属性,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探索性。例如, 在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 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 而是把形式结论的思维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中。为此, 可设计如下的问题:

(1) 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顶点A作对角线, 可把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吗? (2) A点与哪几点不能再添辅助线构成三角形? (3) 分成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 (4) n边形从某一顶点作对角线可构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样求?为什么? (5) 你能得出求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吗?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积极思维, 主动获取了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探索能力。

3. 一题多解,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和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的实质是以不同的论证方式, 反映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中, 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 引导学生积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进行探索, 并从中体会不同方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 使学生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

例: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宽是8cm, 长是15cm, 如果它的宽和长分别增加相同的长度后, 宽与长的比是3∶5, 求增加的相同长度。

分析:设这个相同长度为x, 则由题意得 (8+x) ∶ (15+x) =3∶5, 可解得x=2.5.

学生做完题后, 老师及时提出:“谁能把题目条件进行适当变式, 即‘宽与长的比是3∶5’这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 再列式。”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 大胆发言。综合起来可得以下几种不同变式: (1) 宽是长的60%; (2) 宽比长少2/5; (3) 宽比长少40%; (4) 长相当于宽的5/3倍; (5) 长比宽多2/3; (6) 长与宽的比是5∶3。这样引导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的练习,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4.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时, 问题也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从学生的学情出发, 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 通过问题学数学, 能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知识和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动力, 理解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关键和实质, 提高解题能力、思维能力, 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由此能让学生学得主动踏实, 灵活有趣, 富有个性, 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在引入“过三点的圆”新课时的教学中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出图, 然后提出下列问题:

(1) 有一个圆镜被打碎, 现欲重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镜, 要不要把所有的碎片和这块碎片都带去? (2) 这个实际问题若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 同学们认为可转化为什么问题?学生甲: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形镜。学生乙:把玻璃残片补成一个圆。 (3) 要重新画一个与原来相等的圆, 必须知道什么?

这样图文并茂的数学情境能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 促使他们集中精神, 开动脑筋, 尝试探寻各种积极的解决方法, 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

此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挖掘教材, 高效地驾驭教材, 设计出新颖的教学环节, 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如用好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 让学生真正动脑去想、动手去做, 努力尝试, 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 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 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应用性等等,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浅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3

应试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要,教育观念的更新及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极为关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新教法,才能真正地完成数学教育教给我们的任务。

我们在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尝试着不去简单地灌输,不去一味地解答疑惑,而是努力设计好每一堂课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力求课堂上不是教师“教”,而是“引”。变被动的教为主动的学:变教师唱主角为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数学教师必须立足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各种创造能力来设计数学教学活动,以达到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的目标。

一、实施创造素质教育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科学的工具。它本身所具有的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中的特殊地位。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应把现行教学所提出的学生几大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高度上来认识,用以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我们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教育的阵地,要更新观念,不断改进方法,使学生受到创造素质的教育,为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作出贡献。

二、培养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对创造活动起着促进或阻滞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顽强的意志能促进数学创造,甚至可以弥补智力上的不足;而不良的态度和习惯则会阻碍和干扰数学学习和创造。许多人有较好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条件,但没有成才,究其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人的创造素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智力因素承担着加工和处理知识信息的任务,非智力因素在创造过程中起着动力性作用。从培养人才来看,只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才会产生高的创造效应。我们在教学中应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因素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自信心和顽强意志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肃认真的作风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创造教育的目的。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各起多大作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明确非智力素质也是教育的对象。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到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

三、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

课堂活动探索的出发点是:新课标主张学生不仅是学习的承担者,更是接受知识的主体,他们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书的工作是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最喜欢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创造性的活动。在教育教学时,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

学生容易形成思维的定势和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去深入思考问题。立足于此,我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学生为本,保护学生独特见解,激励学生“敢于求疑”,努力开展课堂论辩活动的条件。将问题“抛”给学生,教师再出示准备好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联系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出解答问题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

四、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

新课标是时代的产物。新课标要求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转化为自主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给学生做主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处理事情,让学生自己努力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这样,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着很强的主观能动性的独特个体。因此,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我们只能为学生创设情境及学习的条件,给学生一个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唱主角,教师做好指导。只有如此,才谈得上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优化教学手段

新世纪的数学教育必须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

数学教学中使用教具有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法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利于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因此,应该积极开展研制工作,为学校配置全套数学教具。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4

中心完小 田群珍

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老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师者,授业,解或也。”教师多年来一直扮演着严师的角色,是高高在上的真理与智慧传授者形象“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是红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世人眼里的老师,又是一个悲壮的角色,拼尽全力燃起自己微弱之光,却使自己变为灰烬,默默又暗淡。流泪的红烛体现了教师行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忽视了教师的自身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的角色,又让教师成为一个施予者,只有单项给予灌输,没有双向互助,教学相长。过去传统基础教育课程明显确定性,即:统一内容,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教参,统一标准,又使得老师成为“教书匠”。教学活动变成了一种机械的劳动。教师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较多地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传统教师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是智慧的化身,是神圣的长者,是权威的领导,是教学的中心。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颁发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一课程环境。新的课程环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多方面发展,倡导合作学习,探索学习,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留有创造的空间。在这种课程环境下,教师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新课程标准的提出也对教师这一角色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的性质和教学结果的质量,《标准》在课堂实施上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学习,老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营造一个安全感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敢于行动,积极探索和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时,老师应积极地看、听、想,适时地指导,点拨。同时培养学生自由。因为只有学生在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适时点拨,启发,能让孩子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也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身由。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真理和智慧永远是蕴藏于尚未被发现的知识背后,老师带领学生全力去挖掘探索,才是最高理想的教学活动。

课堂上,老师更是象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灵支持源。允许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答案的多样化,教师不仅要无私奉献,更应重视自身发展,学会终身学习,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焕发动人的光彩。学生大胆质疑给老师带来挑战!也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朝代,网络时代,不仅知识面广,而且 思维活跃,他们常常以独特的感受和特有的思维方式,童言无忌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新时代的教师,就应以学习者形象代替无所不能者的形象。

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后都有“想一想,做一做”的练习,这就强调了参与。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均等,给学生一个创新的领域,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把学生以生俱来好动和喜成功的心理转化为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去探究,去创新,在这过程中,让其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唤起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过程,在愉快中锻炼动脑、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着力培养积极探索,大胆创新的意识,在劳动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观念,从执教者变成组织引导者,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主发展。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要转换角色,激趣创新;社会课堂,不断实践创新;合作学习,善于创新;感谢知事实,激发情趣;寓教于乐,诱发想象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假如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谢兴趣,那他就没有学的欲望,更不谈上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都强调:学生是鉴赏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对学习劳动的浓厚兴趣,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才能体现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发挥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转换角色,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变无趣为有趣,使之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懒动手为我要做,在议一议,做一做中,通过动手使同学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劳动课是以劳动实践为特色的课,老师既要深入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带着学生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为劳动课补充新的内容活力,使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增长实践知识,加强锻炼,其次在劳动实践中自主发展,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带领同学们去采访农民伯伯,搞一些社会调查,多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学到了劳动的本领,而且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素质,培养了解创新的意识。俗话说,猎往前,鸡往后,各有各的法。在社会上大显伸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开放视野„„”倡导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出发,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的劳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培养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创新的基础,是丰富的想象力,才会产生新的冲动,创新才有取之不尽的源泉,创新才能插上飞翔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面吏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见,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小学教师,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这也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其实,小学教学中,不仅是语文知识及其他知识的综合,还是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创新精神的阵地,我们首先得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大学语文”教学观,建立新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和充实自己,积累充足文学知识。

所谓想象创新精神,是在改造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创新,是在已知的事实或已知的观念上,在思想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显而易见,认识事物,感知事实,激发情感,是培养想象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培养创新精神的教学中,必须不怕麻烦,先带学生认识事物,认真观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才能引导他们进行合乎情理的想象创新。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是生活。在教学中适时地使用游戏,寓教于乐,有利促进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有利于诱发丰富想象,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利于激发孩子兴趣,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社会化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想象创新,让孩子在游戏完成,他们会感到轻松愉快,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我在教学《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这篇习作时,首先我组织一次植树活动。那是在3月12日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在植树时,我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天气、小树、大地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去干。在表演中,我引导学生把小树当作不树植好,给小树浇水,浇水前小树的无奈,吸水的贪婪,喝饱后的满足都一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惟妙惟肖,充满童趣。同学们植树的场面,就更显得活泼自然、落落大方,情真意切。这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小树的热爱。

通过“表演”这一活动形式,使学生的教学走向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生活的广泛天地,既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便宜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强化了想象创新的感受力,使学生某些潜在的能量得到空前的释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改飞想象,学习时轻松愉快,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和培养,特别是想象力的培养,水到渠成,潜移转化。学习课变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乐园。

课程倡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同时心理研究也就告诉我们:积极情感能产生感驱动力,鼓舞孩子们去行动。“情感教学也就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教学过程中的”催化剂“,是教学的“情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革新教法,更新手段的同时,应当着重培养创新精神的情感品质培养策略研究。

近年来,教学改革大力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问题,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根本途径。在一定意义上,创新教育就是一种学会 思考的教育。而学会思考的核心则是在于提出独到的问题。然而,在我国,“教师是绝对权威,教材是绝对范本,教师讲的,学生必须无条件接受,教材说的必然是真理”的观念长期在于教师的头脑中,使学生养成了对教师的依赖,对教材的崇拜,而且发展为习惯。学生不想,也不习惯向老师和书本提出质疑,只习惯破除这种“权威”和:“习惯”。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学生一起经历质疑探索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进下一步发现问题,从而获得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状态,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氛围和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着重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目标;创设“以民主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新型目标结构。

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的才能。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与和谐 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无拘无束充分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维,认识和情感,不怕出错和失败。因为即使错了和失败了,老师也不会批评,同学也不会耻笑。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够积极探索和思考,逐步形成一种以创新思维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特征。

评价具有检测和激励等功能。学习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时的学习评价,教师可以把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以便调控教学活动。科学的学习评价可以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如果学习评价操作不好,不仅不能发挥它的功能,还会带来负面效应,甚至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认真研究评价策略,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学习评价。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篇5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性人才是历史赋予学校教育的光荣使命。那么,如何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 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师的职责和作用,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从而真正作到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的讲解为学生的活动服务,教学的过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开放课堂的教学空间,因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的才能。”(贝尔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表演,强化学生的表现,让学生尽展其能而不是教师独霸讲台进行单独表演,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作为教师,还应以创新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谈举止、学习态度、工作方法、思维方式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更新的观念和知识技术武装自己,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接收新理念,学习新经验,以新的思想和学识启迪学生。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创新氛围,给以创新时间,教给创新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感到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是完全自由的,确实是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激活他们的脑细胞,使他们的创新潜能被充分的开发。同时,给以一定的创新时间,这样,他们就可以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质疑问难,操作,观察,做练习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教给创新方法了,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基础,方法是能力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探索,演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常用想象、联想、求同、发散、逆反、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教学生创新。

三、 持课堂阵地,加大创新力度。

(一)进行教材的再创造。

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启智,培养能力的载体,我们的教学既要忠实于教材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并要结合教材内容的展现给学生设置问题让他们去解决,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去思考,给学生制造悬念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发展,去竞争,去创造。

(二)进行教法的再改革。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创新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步骤无处不蕴藏着可点燃的创造火种,只要我们勇做创新之人,少一点“匠气”,多一点“灵气”,就能用“教”的创新火种引燃“学”的创新火焰。

1、巧设导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导言是否生动、直观、有趣,将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成功的导言应该富有情趣,富有吸引力,它可以使学生主动、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主动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时间,恰当、生动、直观、有趣地设置导言,把学生引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中,为探究新知作好孕伏。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导语:一上课,教师拿一个闹钟,对同学们说:“听!是谁在催我们起床?”这时,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就连平时最好动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着教师的一举一动。这时,教师将闹钟开关开开,闹钟就发出了“快起床呀!快起床呀!”的闹铃声,同学们纷纷举手回答教师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接着说:“我们工作,学习都有时间,你们愿做时间的小主人吗?”学生齐答:“愿意!”这时教师引入新课。这样安排导语,能激起学生“做时间的小主人”的`强烈渴盼,为探究新知识创设了心理上的最佳状态。

2、循循善诱,精心设问,激活学生的思维。

精心设问,既能导思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适应学生的要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和争议,使他们产生探求知识发展过程的强烈的心理渴求及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决策。

如在教学《最大公约数》时,我这样启发提问“‘公’是什么意思?最少几个才能称为公有的?你认为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学生自己能总结出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的概念,使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注重操作,主动实践,激活学生的思维。

人的知识从实践中来,能力也是通过实践逐步磨练出来的,教会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的观察,唯一的途径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观察实验。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先请学生自己用三根木条,螺丝等工具组装一个三角形,通过推一推,拉一拉,让学生自己感受,然后取下一个螺丝,再装一根木条,使它变成四边形,再推一推,拉一拉,看有什么现象,用同样的方法,组装一个五边形,感受感受,从而学生深刻地认识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4、使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形声兼具,动静结合、操作方便等优点,使用电教手段,不仅具有以上优点,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时,使用的多媒体,让学生统计一分钟内过某一路口各种机动车的辆数。这样,不仅学生兴趣高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等方面也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5、鼓励质疑问难,保持创新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反思 篇6

我们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很多人会回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才是优秀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是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在智力、身体、情感与社会行为等各方面取得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肩头也同样担着培养良好素质学生的重担。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敏锐地感知客观事物及现象、把握机会,敢于挑战并敢于进行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创设主动发展、主动探索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发展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英语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因而帮助学生学习与发展比单纯教授语言更为重要。教师只有把学生看成是人,而不是有待加工的零件,才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健康的兴趣,掌握良好的学习规律与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学习如何学习”,才能使学生健康地成长。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并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提。

英语是一门语言,由于缺乏有效的语境,因此在学习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是兴致勃勃地开始学习a、b、c,但是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很多缺乏意志力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竞赛激趣”。竞赛以其竞争性、主动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等特点在英语课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针对儿童喜欢活动的特点,每节课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教字母时可以进行字母竞赛。教师用手指在空中写一个a,让学生猜并说出来,说的最快最正确的小组赢一分。为了调节气氛,刺激学生的兴奋点,教师还可以用下巴、腿、手肘等身体部位在空中“书写”字母。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情景激趣”。主动为学生营造学习英语的语言氛围,开展多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知语言的趣味性。如在pepbook1的unit5:let’seat中教了cake,chicken,bread,frenchfries,hamburger,hotdog和句型canihavea……根据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布置成一个小卖部,拿图片或实物来做买卖。学生就像在课外买东西那样:“hello!canihaveacake/hamburger/hotdog……please?”“ok.hereyouare.”“thankyou.”“you’rewelcome.”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多讲英语,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表情、动作、语音、语速的变化来推测揣摸教师的意思。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诱趣”“歌曲导趣”“故事引趣”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活跃英语课堂气氛。长此以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迅速形成。这无疑给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

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阶段,他们头脑灵活、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做是他们的阶段性特点。而传统的“师传生受”的教学观念束缚并忽视人的`发展,势必影响学生潜能的开掘,遏制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应保护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这份锐气,满足他们的好奇和欲望,鼓励他们不要满足单一的答案,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对学生新颖、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表扬,让他们感受愉快与兴奋的成功体验。同时在课堂上的练习及回答应允许他们出错、改正和保留意见。当其说错、做错时,教师应首先肯定其勇气,再以诚恳的态度进行疏导,使其心悦诚服,从而避免挫击其积极性以达到保护和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要让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这是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7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成了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其主要特点是:以教为中心, 学围绕教转;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这样的教学活动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也不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要求, 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 迅速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把自己和学生都融入到教与学的活动中, 将教学模式转变为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达到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 巧妙导课,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奋进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没有学习兴趣,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 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启发学生的思维.如, 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 这样设计导课:有一种细胞分裂时, 由1个分裂成2个, 由2个分裂成4个, 由4个分裂成8个, ……, 试问1个这样的细胞经过第n次的分裂后, 细胞的个数是多少?这就比开门见山或单刀直入开课要引人入胜,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思考、解决中来.学生能迅速地列出这样一组数据:2, 4, 8, 16, 32, ……, 如何得到第n次的分裂后的数值呢?教师只要加以引导, 学生就可以发现:2=2×1, 4=2×2, 8=2×2×2, 16=2×2×2×2, 32=2×2×2×2×2, ……, 2n=2×2×…×2 (n个2相乘) , 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而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观察、猜测、论证都是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的有效途径.

2. 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历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 但由于时间或课程容量的关系, 在学生正在兴致盎然地讨论时突然叫停, 然后抽查1~2个小组, 就匆匆的将结论告诉学生, 学生实际上没有体验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历程, 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 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扼杀.我们提倡的是:学生探索 (观察、实验、想象) , 学生探究 (推理、运算、表述) 学生总结 (抽象、概况、推广) .这样就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目的.比如, 在进行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时:在同一三角形中, 两条边相等, 则两个边的对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如, 等腰直角三角形, 是等角对等边的逆定理.如图1, 在△ABC中, AB=AC, 求证:∠B=∠C.学生可能作AD平分∠BAC, 也可能作AD⊥BC于D, 也可能作△ABC中线AD交BC于点D, 通过寻找条件, 证明△ABD与△ACD全等.通过学生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获得上述知识, 既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信心, 又能了解、掌握知识产生的发展历程,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巧妙提问,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的提问, 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某个问题的掌握、理解情况, 如果用现成的结论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的正确、整齐, 但换一个角度, 换一种叙述方式, 或稍加引申, 学生可能一下回答不上来, 这时教师要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 加以引导, 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4. 巩固练习作业设计上要体现创新精神

每堂数学课后, 教师都会布置适量的练习题和课外作业, 我们一定要把练习和作业看作是课堂的延续、引申, 在布置练习、作业时一定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题目, 要进行适度的引申.如, 在教授完“有理数的乘方”后, 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这样的题目:1张0.3毫米厚的纸, 经过多次的折叠, 会不会比珠穆朗玛峰高?引起学生的质疑, 学生就会进行探讨, 而创新恰巧是从怀疑开始的, 这样在学生不知不觉时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应转变观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核心是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地位、角色、课堂教学的模式均要发生变化.教师要变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 改变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角色的课堂模式.下面我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浅谈政治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

一、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按一贯的套路满堂灌,教师的教学就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学生就是教师讲课的忠实听众。师讲生听,师写生抄,师问生答,学生跟着教师走,学生作为被灌的“鸭”。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我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力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讲授课本知识,而是预先请学生查找相关的案例、材料,结合课本内容自己(或分组讨论)归纳相关的知识点,自己探究寻求其内在联系,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只需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培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培养创新精神

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在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认识、相互交流教学信息而形成的。长期以来,受“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师生观的影响,教师处于支配地位,学生处于服从地位,师生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以升学率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使教师只注意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无形中造成等级差别,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严重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新的课程改革,把师生关系重新定位,要求建立起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民主、平等、和谐、友好、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把握好组织者、引导者、伙伴与共同参与者的角色转变,形成平等、真诚、开放、活跃的教学氛围,实现教与学的积极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学生积极探求新事物的不竭动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课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新奇巧妙的导入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我们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如电视、电脑等媒体,将音乐、图片、故事等融入课堂,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把严谨枯燥的教学转为活泼的师生互动,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诱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比如,讲“诚实信用”这个经济活动的原则时,先播放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学生被深深吸引开怀大笑继而引起反思,“二锅头掺水,萝卜开会”,酒楼老板的这种做法是什么行为?结果会怎样?这些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纷纷踊跃地发表各自的看法。借助小品这种常见的艺术形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货真价实”“诚实守信”深层次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兴趣,就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在尊重知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学生个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张扬个性,突出主体地位。为此,一定要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尊重学生独特的灵感体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捕捉学生的灵感,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有悖于常理的不同观点,敢于怀疑权威,不苛求学生认识一致,更不压制、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标准答案。张扬个性,勇于另辟蹊径,独树一帜。对提出新问题、举出新建议、找出新做法、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找出他们思维个性的亮点,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更新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张扬学生个性,唤醒创新意识,发挥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数学课堂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9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着眼于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学科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有创意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目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允许学生发展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主动学习,乐于探索,体现学科特色,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常能听到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颇有见地,有的虽显不周,但教师应积极鼓励这些学生发表独特的或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禁锢,让学生萌生创新的意识。

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常表现出以上特点,教师应有目的,不失时机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重视集中思维,更要重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反向思考问题,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新思维,取得创造性成果。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质疑善思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实践,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的精神。从语言表达到用图画展示,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飞跃以至达到创新的境界,课堂实践包含着学生的创意,潜藏着创新意识,能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10

课学课资料,大家共同分享

科学课你喜欢吗,混饭需要我凑合着 小学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前深入开展创新素质教育之际,课堂教学的旧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只有进行创新式的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小学科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从教材的使用、教法和学法的改进、多媒体的使用上进行创新才能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浅谈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11

今年的“两会”中,一位教育界人大代表提出了这样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我们中国培养的小学生、中学生在诸如“奥赛 ”等国际比赛中屡次问鼎,西方各国的同龄人被我们的孩子甩得远远的,但智商优异的这些孩子们成年后却少有创造性的成就,难道他们成年后智商倒退?那位教育专家说,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中没有注重对孩子创造思维的培养,没有创新精神,何来创造性成就?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思考的一个问题。

根据我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制约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有如下几个因素:

1.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室内,弊端在于内容形式的统一,数量要求的一致,每次的作业局限于教师出题,学生做题,老师批题,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

2.狭小的学习环境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点,不注重知识的结合点,把学生禁锢在圈圈之内,使学生对知识被动接纳,死记硬背知识,把知识变成了僵硬的东西,这样使学生难于有创新能力,难于有新的探索和发现。

3.“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高考的指挥棒,让学生放弃了一切与高考要求不符的想法、做法,以求平稳获取高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就这样被扼杀了。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树立动态的知识观,开放的教学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质疑探索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索的意识。质疑、不断探索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没有质疑,探索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爱因斯坦从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相矛盾现象出发,提出疑问,解答疑问,狭义相对论因此而诞生。古语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类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质疑问难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也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前题,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而要学生有疑,且疑在关键处,就必须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文章《命若琴弦》时,我就引导同学质疑:撒谎是一种公认的不良行为,而为什么老瞎子的师傅要对徒弟撒谎呢?老瞎子又将这一谎言传给了自己的徒弟小瞎子,而为什么作者字里行间并没有批评之意?同学们带着这一问题阅读,最后一致认为,那是师傅们必须做的,是善意的谎言。不这样做,瞎子徒弟的人生将难以维系。进一步的思考让同学们理解了文章的主题——有了这一谎言带来的希望的支撑,瞎子才会在人生的路上弹奏着、希望着、梦想着,而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在这弹奏琴弦的过程中。总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质疑的情境,激发学生认识冲突,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发疑问,然后思考,去获得新的发现。

二、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可见想象的重要,依靠想象,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想象是创新的基础,更是实施创新的重要途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注意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当老师布置任务给学生时,要尽可能地让他们按各自的意愿、条件、方式去做,使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或可根据课文的标题、一段内容、一幅插图,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或补充其中的一个情节;或拓宽课文内容;或提出与众不同的创新见解;也可通过观察图案或者收听音乐,抓相似之处,联想生活实际的具体情景,查寻信息和相关资料,借以想象创新。

值得警醒的是,想象力是离不开具体内容的,所以教师应清楚,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即通过培养想象力来培养学生对宇宙人生乃至世界万物的思考和探求,让他们从小就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如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培养学生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对人的处境的体验、理解、同情和悲悯,还有对人的尊重。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一原则,无论是选择教法、设计练习,还是拟写作文题,都要注重培养人文精神这一长远目标,由此,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才不会流于形式。

三、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首先,要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火花。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罗杰斯曾说:“自由程度愈高的学习,身心投入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语文老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主权和选择权,经历一个自我选择、自我提问、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习得、自我情感体验、自我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寻找、利用自己所喜欢的方法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其次,要在课堂内外精心组织,加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有竞争的互助学习。语文老师肩负着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既要发挥个性特长,又要紧密合作,既要配合,又要竞争,既当老师,又当学生,既有探索,又有交流。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合作学习的角色中使每一位学生意识到:

1.学语文随时需要寻找合作者、随时被选择为合作者。2.自己是合作组中不可缺的一员,其他组员需要自己的帮助、自己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要学会“分享”与合作。3.自己的情感态度会影响合作的质量,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权利。4.合作组是自己大展个性的用武之地。5.合作组中有分工、有责任,自己要经常变换角色:有时是组长,有时是组员,有时是指导者,有时是请教者,有时是“志同道合”者,有时是发言的主角,有时是观众和听众。6.合作学习有合作探究、也有竞争探究,所以其中也有竞争后的荣誉。总之,在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1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题,21世纪又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个时代。要赢得挑战,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大胆变革,在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一个目标去追求,用创新教育来塑造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12

理解了创新, 再看“创新精神”.精神指人的意识, 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 由此推出, 创新精神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中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 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个性.下面便谈谈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体会.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指个体从事创新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思维和方法上, 创新思维并不是单一性的思维.所以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对已有知识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 从而提出新问题、探索新规律或发现多种解答和多种结果的思维方式, 它具有探索性、求异性、多发性等特点, 可以说, 数学创新思维更多地寓于发散思维之中.因而,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精心挑选设计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巧解, 开放条件、过程和结论等习题, 有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时, 不急于归一, 而是提出多种设想;不“墨守成规”, 而是“标新立异”;不“就题论题”而是追求多思多变.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需要以知识和潜能为基础, 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创新兴趣对创新能力的形成及发展有启动、导向功能.只有当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时, 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发挥.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 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 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 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首先,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 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数学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 大量的信息不可能都在课堂内获得, 开展课外活动, 加强学生的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有效的补充.课外活动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等特点, 而且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没有约束, 思维可以更灵活, 更敏捷, 这都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创造能力的提高.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 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利用网络学习环境, 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个性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 中学生的创新个性主要包括好奇心强, 独立性强, 敢想敢质疑, 善于协作, 勇于挑战, 有信心、恒心和毅力等.由于现行教育实行的是班集体教学及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 难以避免“齐步走”现象, 难以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征, 而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表现出来的差异尤其明显, 作为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

综上所述,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应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利用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坚忍不拔, 持之以恒, 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以上仅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做法还有很多, 值得大家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J].教育研究, 1999 (7) .

[2]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 1999 (8) .

[3]陈东明.理科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创新精神的培养的论文 篇13

保基乡中心小学

张兴明

创新精神是意识及观念。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及追求;不因陈守旧,有锐意改革的意识;自我价值的取向即自我认识;灵活有序的思维;个人的意志毅力等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抓住上述这些要素进行培养。

作为学校,就是要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把这些要素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之中,形成牢固的意识及观念。因而,学校活动的执行者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开展。

一、班主任工作中的培养。

1、以德育为首,充分发挥德育的教育功能;以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自己,具备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敢于说“不”,敢于提出不同观点,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不怕冷嘲热讽,对待学习充满自信等。在当今知识、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一个学生的发展没有德育的方向作指导,学生发展得越好对个人、学校、国家、社会的危害越大。如果班主任不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意识,仍然是传授知识、接授知识,终究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与发展,最终还是要被淘汰。

2、从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既鼓励冒尖,也允许落后,作为一名班主任要克服传统的偏见与偏爱。即使偏爱也要偏爱在那些更需要爱的特殊学生的身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给教师建议,永远没有抽象的学生,关键是我们班主任如何去评价,发掘这些学生。

3、利用班团体活动这个载体,培养学生情感,砺炼学生的创新意志。班团活动没有具体的案例,完全由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设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存在自我价值取向较模糊,就可以设计“我是谁”“我的家”“我的愿望”等主题鲜明的班团活动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对于意志毅力差的班级就可以设计一些富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尝试,从不断地失败中总结和磨练,从而提高其意志品质。

二、科任教师课堂教学中培养。

1、科任教师要根据自已所担任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积累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还要树立不断学习的观念。仅仅积累知识、获得技能在当今知识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是不够的。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在进步,知识就会不断更新,只有具有超前意识的学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作为课程改革的执行者,科任教师需要转变育人观念。现在的教育不再继续以培养各类科学家、工程师、高管、世界冠军等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为主要目标。而学生更需要明白:每个人的环境不同,发展方向就不同。家里种植、养殖也好,出门打工、做生意也好,都有创造的机会。

上一篇:玩射击作文下一篇:隋王鼓吹曲 郊祀曲,隋王鼓吹曲 郊祀曲谢?I,隋王鼓吹曲 郊祀曲的意思,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