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才培养

2024-10-19

创业人才培养(精选11篇)

创业人才培养 篇1

摘要:“跨境电商”与传统国际贸易不同, 尤其是C2C模式要求国际贸易人才具备出色的营销组织能力, 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与操作能力, 供应链组织与团队管理的能力以及直接面对小语种客户的沟通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中, 应加强跨境电商类课程教学, 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能力和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国际贸易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中提出6项政策措施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 为跨境电商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但是, 跨境电商与传统的国际贸易不同, 在人才能力需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明确跨境电商的特殊性将对培养适合跨境电商需要的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 跨境电子商务的定义

一般认为, 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源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上流行的说法叫Cross-border E-commerce, 是指分属不同国界或地区的交易主体, 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易和支付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务活动。传统的国际贸易只要涉及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或应用的, 都可认为属于跨境电子商务。具体的讲, 既包含了以B类客户为主的跨境B2B业务, 也包含了目前国家重点促进的以C类消费者为主的B2C跨境零售以及C2C类跨境电商销售。

2 跨境电商创业人才培育的必要性

2.1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逐渐替代传统外贸方式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 (以下简称电商) 发展全球领先, 2013年全国跨境电商交易额3.1亿元, 占进出口总额的12.1%, 据预测, 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将增至6.5万亿元人民币, 年增速超30%。以跨境小额交易为主营业务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 传统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和流程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也必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替代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

2.2 高职外贸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随着国内各大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小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 急需复合型跨境电商外贸人才, 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外贸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 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和实践操作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严重缺乏既有外贸电子商务实践经验又长期从事专业领域教学的双师型教师。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创新外贸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外贸人才。

2.3 新型外贸人才供给缺口大

从市场需求情况来看, 懂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和平台操作等知识的新型外贸人才缺口巨大。据调查,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我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一半企业尝试发展电子商务, 2015年3月24日仅在智联招聘网站查询浙江地区电子商务相关岗位需求量就达3万多个。很多传统 (外贸) 企业也意识到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潜力, 试图向跨境电商方向转型, 在这个转型大潮中, 能胜任跨境电商业务工作的新型外贸人才显得非常稀缺。因此, 培养新型的复合型外贸人才就成为了各大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3 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对传统电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

与国内交易平台的电商不同, 跨境电商面对的是来自全球的顾客, 语言、教育、文化、政治、宗教信仰、生活习俗、消费环境、消费心理等等, 使得跨境电子商务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很多。加上跨境电商涉及支付、物流、网络、营销等知识, 所以, 一个合格的跨境电商从业者需要的知识技和能是相当繁多的。

跨境电商的交易模式相对于传统电商人才的核心技能需求, 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 外语基础:从跨境电商企业方面来讲, 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电商运营知识, 具有网站推广、网上平台的运用、负责国外产品的上架计划、优化产品、提高搜索流量、能进行图形图像的制作等复合人才, 这些需要扎实的外语基础;此外对于跨境电商Amazon、Ebay、wish、速卖通、新蛋等平台账号缺乏实践操作动手, 加之对于产品资料整理, 编辑, 检查, 优化, 网站推广等需要良好的英语口语。

第二层, 网络信息技术:跨境电商它以网上交易活动为核心, 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 包括了物流配送、金额支付、信用监管等一系列的支撑服务, 是一条已经很长但还在不断延伸的全新产业链。这条产业链上需要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专业。

第三层, 文化和法律背景:跨境电商通过网络实现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 跨境电子商务面对消费者的最大困境是售后服务。国外消费者特别是欧美地区的消费者, 有一套完整的零售售后体系“无理由退货”是他们消费习惯和消费文化。只有具有对所在国文化、习俗、语言、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人才, 才能了解当地消费者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此外, 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消费对象、不同的产品 (如阿拉伯和欧美) 要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不仅是拍一张产品照片和加一点产品说明, 适应各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习俗和爱好。

第四层, 物流与金融:跨境交易是一条已经很长但还在不断延伸的全新产业链, 市场营销、物流管理、银行金融等专业的人才尤其受到青睐。目前出口跨境销售的对象是消费者和小额批发商。产品运输以小批量、多批种的国际快递物流为主要方式。一般情况下, 跨境物流成本大概是国外本地物流成本的2倍以上。所有电商平台的成功都是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全球零售从产品方案制定、采购、生产、运输、库存, 出口, 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专业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4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思路

4.1 明确培养目标

在高校相关专业建设的过程中, 要将“专业与产业、行业、岗位对接,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因此, 要从对产业、行业的调研入手,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定位, 并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模式以及专业教学团队搭建等方面的改革来完成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

跨境电商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知识, 熟练掌握电子商务技能, 通晓电子商务平台操作, 能熟练运用英语和电脑网络等工具进行市场开拓, 能在集团企业、中小企业及事业单位从事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划、网站管理与维护等岗位的工作。

4.2 构建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的课程体系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 要坚持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岗位要求对接的思路, 按照工作过程合理安排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 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法, 使学生尽快实现与岗位的零对接。

4.3 加强校企合作, 寻求多方面合作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该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组建双师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推进就业, 通过“六轮驱动”来推动专业建设。例如, 跟阿里巴巴速卖通、eaby、敦煌网等企业开展合作。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 被调查企业基本上都愿意跟高校开展校企合作, 合作方式可以多样化, 包括给学生提供货源、派实习生顶岗实习、接收老师挂职锻炼、推荐毕业生、派兼职教师过来讲座等。

4.4 拓展实践平台,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平台对学生来说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运用的地方, 实践平台的搭建能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要充分重视实践平台的建设, 比如引进合作企业产品, 让学生开通速卖通账号, 在网上进行产品销售;担任工厂的“外贸业务员”, 为其提供阿里巴巴等电商平台管理服务, 如产品发布更新、邮件处理等;为外贸企业提供宝贝详情页制作、直通车、钻石展位图制作等服务。通过一系列的实训, 让学生熟练掌握各项技能, 为今后独立运行跨境电商项目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创业人才培养 篇2

关键词: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实践教育

所有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面临的第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就业,我国人口数量巨大,所以就显得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人民群众一直以来的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便是就业问题,只有解决了就业问题,才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有保障,并且可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繁荣稳定。虽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被我们刚刚认识的新名词,但同时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培养全体民众的创新能力,鼓励创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起到缓解就业难的问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最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可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普遍都存在着缺乏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问题,究竟怎样才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来不断加强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能力,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可以从根本上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及意义

1.1 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的背景

现在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经济改革也渐渐地处在了深水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变化,让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明显地下降。究竟要怎样才能够解决了我国目前的就业难问题,怎样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生命”,这些都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也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经济形势背景下,在2014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这个思想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接下来的落实中,政府又先后退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以便来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我国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正在向着智慧经济转变,同时,创业也在发生着变化和转型,上世纪80年代我国曾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带来的“个体户”式的创业,也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现如今,我国正在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型的创业高峰。这样的一种创业正在鼓励和带动人们参加到创业及创新中去,并且在政策上对创业和创新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这其中无形中又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岗位,也相应的缓解了就业的压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活力,我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大多都是通过牺牲环境和能源来实现的,这其中缺乏一定的综合竞争力。现在,我们经济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转型问题,很多的企业在这其中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没有活力和朝气。只要号召人们加入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行列,便可以给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的发展得到很大的提升。创新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只要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便可以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2 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所出现的问题

2.1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教学不见成效

现在有很多的高校对于创业的教育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一点可以在对创业教育教学的投入上明显的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创业教育师资,都是由行政和教育部门实施,很多的老师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多时候都是纸上谈兵,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和有效。同时,因为创业教育想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见到效果并不容易,所以很多的高等院校都不想投入太多的力量到创业教育上,而是把投资反向转向了那些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的其他项目上。现在有很多的高等院校也在试着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企业家及优秀企业的管理人员,让他们来担任教授,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便可以为学生传授一些相关创业方面的经验,可是现在大多采用的还是讲座的形式,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所以也没有取得更有益的成绩。

2.2 在理论教学上过度的重视,从而忽略掉了实践教学

现在很多的高等院校都有一些和创业有关的课程,并且很多学校对这些课程也是非常重视的。学生在这写专业课程中也能学到一些相应的创业知识,但是没有实际的环境,所以有很多的知识都停留在了理论阶段。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去,同时还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创业的过程中,如果真的遇到了这些问题,学生则会更加灵活的运用,而已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创业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3 缺少相应配套的创业体系的支持

创业是带有一定风险性的,在校的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所以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目前我国很多的高等院校中,都退出了鼓励学生创业的政策,比如为学生提供创业初期的资金支持,可是这些资金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所更加需要的则是技术和经验上面的支持与指导,可是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却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导致一些学校虽然成立了有关的技术支持部门,可是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的作用,因为有很多的技术支持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应的创业经验。

2.4 学生对于创业的观念不强

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于创业还不是很清楚,觉得这是一件离自己很远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就是应该像高中时期那样,努力学好理论知识就可以,毕业时候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行了。可是在现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这种思想明显是不正确的。现在的就业形势这么样的艰难,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可以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在校期间便去参加一些创业项目,以此来积累相关的经验,从而锻炼各方面的能力,这也就为日后毕业的时候,又多出了一种选择。

2.5 当代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都有待提高

现在有很多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方面都有待提高,而且很多的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还停留在高中时代,只是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不喜欢多动脑子。生活是创新的“源头”,绝大多数的学生之所以没有创新的意识,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心去观察生活,不喜欢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对创业人才培养时,一定要对学生创新的能力引起足够重视,因为无论是哪一种创业的项目,都必须是以创新为基础,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可以发现生活中实际上到处都是机遇,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后续的创业工作。

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对于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3.1 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只重视理论教学的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够适应现代发展需求了。在新时期,高等院校要自己主动进行教学模式的完善,在对创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不要只看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把理论知识的学习,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可以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里,并且学生也能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自主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3.2 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鼓励学生早日进入社会

学校相对来说还算是一个封闭式的环境,这时候的学生还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很清楚。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不但能够提高对于学生创业资金方面的支持,还要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引起重视,并且把相应的政策灌输给他们。因为学生的认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局限性,更新创业的援助系统,鼓励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创业,这样一来,可以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更新”这个背景,是和他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

3.3 强化校企合作,为更多的学生争取创业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不但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机会,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在其创业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也能够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有利于进行人才的选拔,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改革创新,这也能够让企业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一丝力量。强化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这三者之间互利共赢的关系,是一件一举多得的极好的事情。

4 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鼓励全民创业,也是日后我国社会发展的一大主流。高等院校对于创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做出一定的调整,主动进行改革,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多现在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恺,林占生.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J].赤子.2014(19).

[2]卜德龙.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几点思考[J].科技展望.2014(21).

[3]郭群.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6).

[4]姜文罡.提升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科技.2015(18).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篇3

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认为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根据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以看出我国不可能继续依靠规模和低成本来保持稳定的经济增长, 而应该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这就对作为社会中具有高素质、拥有较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见》文件精神, 要求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指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此背景下, 如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将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但同时也是重要机遇。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 实现经济发展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双赢。本文就是基于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现状的分析, 并结合各方面需求, 全方位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

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进言, 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没有自己独特创新的东西, 所以冒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近些年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直接导致经济社会驱动力不足。

(一) 教育课程设置没能体现培养目标, 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基础

1、理论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 缺乏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首先, 很多高校在常规课程修订中, 常常是因人设课调课, 难以将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在实践中。各高校对类似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基本趋同化, 办学特色难以有效体现;其次, 理论课程中必修课所占比重较高, 而选修课比重过低, 甚至大多学校的选修课其实也是必修课, 并且课程分布过分集中于本学科专业, 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窄, 缺乏综合知识及综合运用能力, 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

2、实践课程安排困难, 实践与理论很难结合。

现有的很多实践课程开设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体现在:第一, 由于实践课程课时少, 缺乏系统的课程设计无法实现培养目标;第二, 较难找到愿意接受学生实习的单位, 使得很多学校的学生采用分散实习, 甚至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实习;第三, 有些实践课程所需硬件对资金的需求较大, 学校对硬件投入有限, 而各院校之间缺乏沟通, 不能实现资源共享, 这导致一方面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 另一方面又缺乏实习基地和试验设备, 在如今高校扩招的宏观背景下, 每个学生利用的资源较少, 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二) 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不完善,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无法提高

1、创新创业项目训练效果不到位, 创新能力没得到有效提高。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 很多高校纷纷成立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部门, 设立科技创新基金, 举行各种创新活动, 组建科技团队, 通过教师指导科研项目训练, 适当弥补了理论教学上的不足。但是, 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环节, 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对创新项目的认识和了解, 项目题目大多都是由教师代替选的, 在后继的研究环节也没有兴趣, 即使在获得立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也只是为了完成课题而做了一些论文等, 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

2、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 但目前, 高校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 总体上学生是被动地学习。即使有教师运用了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其他教学方式, 但由于受到教室环境所限导致开展的范围较小, 无法刺激学习创新的兴趣, 收效甚微。

3、考试方式单一刻板, 无法与培养目标匹配。

我国著名学者钱伟长教授谈到他长期坚持的一条学习原则:对所有知识不要死记硬背, 除了学习外语之外, 什么也不要背。而目前很多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采取闭卷考试, 甚至建设闭卷试题库。长期以来, 这种考试模式使学生功利性很强, 不管教师在课堂怎么努力地改善教学方法和授课内容, 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管低头对书本知识死记硬背, 反而对教师上课讲的实践应用知识并不领情。这种单一刻板的考核方式与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实在无法匹配。

4、教师缺乏专业培训, 无法提供创新保障。

一方面现有教师自身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和能力, 无法适应创新创业教育要求, 而有些学校考虑到教师培训产生的直接和间接成本问题, 导致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没有及时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即使一些教师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高校没有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能给予这方面的肯定, 无法激励教师提供创新保障。

5、缺乏资金支持, 无法维持创新创业项目运营。

一方面因为创新创业项目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表现出风险性较高的特点, 所以不能够吸引足够的校内和校外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身确实缺乏创新创业经验, 进而加大了项目失败的概率, 就更难取得投资者的信任, 所以使得很多项目无法正常运营, 最后无疾而终。

(三) 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

精神层面的认可会使以后的行为有足够的动力去克服困难、取得成果。但由于高校缺乏引导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学生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认识, 从课题申请、立项一直到结题, 整个过程表现并不积极,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很容易就放弃, 或者直接依靠导师或学校解决善后。事实上有些高校为了完成课题检查, 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都是由导师自己完成的。这些问题都是源于学校缺乏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三、建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

站在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 对代表国家未来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大学生建立适合的培养机制, 面对新形势,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 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

1、合理设置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所需的知识往往涉及到“超纲”内容, 传统的教学受于学时和教学大纲的限制, 无法完善创新的知识体系, 为此需要开设一些面向全校跨越各专业的实践创新类特色课程, 每门课都给予相应的一定学分, 组成系列课程体系, 正确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在选课时, 学生可以根据网上对课程的介绍和选课咨询会上了解的情况报名选课。课程内容建设方面, 实现模块化, 每门课程都列出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 在开课之初集中讲授相关的前导课之后, 学生只要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某项课题即可视为完成教学要求, 使学生有较大的自由度与主动性完成课业。另外, 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为着眼点, 还可以通过请一些某前沿领域的专家和成功的企业家开设一些学科前沿讲座和实践经验畅谈讲座, 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角。

2、调整课程结构。

根据创新创业所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 整合现有基础课程, 并通过横向扩展, 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多元化教育结构体系的建成,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式:

第一, 整合专业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很多学科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内容近似, 可以基于内容引领, 在不受课程名称限制的情况下, 经过反复论证整合相关课程, 减少总体学分数, 将多余的学分预留给选修课环节。

第二, 构建选修课程模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选修课程模块, 每一个模块都体现一个培养目标和学校特色。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跨专业、跨领域选择选修模块, 并督促学生对模块中的课程进行系统学习, 以使自己能够掌握比较完备的知识用于创新创业。

第三, 增设多元化实践环节, 并将实践考核纳入学分管理。对于有外部社会资源的院校, 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加企业和社会活动。在外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采取分散策略进行社会实践。学生可以结合自身需要, 匹配外在条件, 通过双休日实习、暑期勤工俭学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同时, 构建平台实现各高校实践资源的共享, 合理安排各高校实验室和设备对外校的开放使用时间。另外,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通过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制度

1、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推行多种教学方式。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 中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习惯于全盘接受而很少思考和怀疑, 学生们以拥有丰富的知识而自豪。但是,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素质和创造力。知识存在着过时和忘记的问题, 而能力、素质和创造力是更稳定、更长久的。美国物理学家劳厄说过一句名言:“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剩下什么呢?主要是由学到的知识转化过来的能力和素质。高校的教学方式不应该继承中小学的灌输模式, 而应该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自发主动的学习。大学生已经成人并面临将要进入社会去工作, 将要独立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工作之前的大学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高校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引导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并选择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授课地点, 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力, 启发引导学生去解决课堂以外的问题, 提高创新意识和学习效率, 实现教育目的。

2、根据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发使用各种考试方式。

高校应该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 开发出多种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方式, 如除了闭卷之外, 还可以采用开卷、非命题论文、案例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发明创造等各种考核方式, 重点考核学生的思考能力, 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考前突击的学习模式, 引导学生注重加强自身创新技能的培养。

3、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一方面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建立和完善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制度, 以加强现有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和能力, 再有, 可以适当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创新创业人才等参与这方面的教学, 这对学生可能会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在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很多工作, 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给予肯定, 进而激励教师, 为创新教育提供保障。另外, 对有创新创业期望的学生推进“导师制”, 建立一支业务水平精湛、勇于奉献的指导团队, 以创新创业教师为主导, 邀请校外技术人才、企业家和投资人加盟, 并吸纳优秀研究生作为导师的助手。以开放式咨询、见面会、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形成长期支持计划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建立多种筹资渠道获得项目支持资金。

一方面高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应该划拨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基金用以扶持项目前期启动;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融资平台, 与企业、风险投资家和金融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及时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的引导开发, 以及帮助进行市场应用推广, 从而获得双赢。

(三) 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高校应该倡导创新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树立科学技术发展方向与创新追求相统一的价值观, 树立敢于突破、追求卓越的自信心, 树立协调合作、共同奋斗的团队精神。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认可为适当比例的学分, 并通过建立文化传播平台, 经常举办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讲坛、创新成果及优秀创新个人事迹展览, 对创新创业事迹予以公开表扬和肯定, 并进行大力推广, 发挥榜样的导向和牵引作用, 帮助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 通过互帮互助使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四) 推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

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应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进步需求为最高追求目标, 切忌闭门造车。鼓励大学生追随科学技术发展前沿, 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 关心经济社会运行中遇到的热点和难点, 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找准创新切入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 院校可以参与帮助寻找适当的合资合作伙伴组建以创新创业为目的团队, 最终形成知识产权、工艺技术等创新成果;可以参与转让过程将其推向市场, 或者可以帮助联络企业参与生产环节, 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成立企业, 自己直接生产以实现价值, 以创新促进创业, 形成以创业牵引拉动创新的成功模式, 实现大学生由教育资源消费者向社会价值创造者的转变。

四、结论

现在, 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要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 这就要求必须要改变高校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 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把单纯的灌输知识转变为让知识文化走进学生的思想, 启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启动学生心灵深处的创新潜能, 促使他们运用思考力和创造力将知识的力量尽情发挥, 以帮助改善经济增长方式, 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升我国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唐景莉.教育部“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010.4.23.

[2]徐静.面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价值工程, 2013.4.

社会体育创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篇4

【摘要】新时期下,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的问题,对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本文主要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进行分析和阐述,希望给予我国高等教育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修订中,注重为社会输送规格多样、符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社会体育作为新兴专业,并没有得到社会以及市场的承认和预期,就业难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在此背景下,高校要积极响应政府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号召,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且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一、当前社会体育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是一门具有较强学科交叉性的新兴专业,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而学科特点也决定了人才要求多样化,其人才培养体系也呈现复杂化。通过相关调查统计显示,高校在开展社会体育专业教学中,基本以公共管理学、社会学以及体育学为主要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新意,创业以及创新内容较少,导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严重脱节。

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构建

1.开展创业理论课程。创业理论课程是提升学生创业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创新教育的实施需求和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具备创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才能保证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在构建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高校要给予理论课程以高度重视。首先,高校在开展理论课程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详尽了解社会体育专业的未来创业方向,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其创新意识,通过理论教学促使学生了解创业的现实意义;其次,通过理论课程教学要促使学生了解创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创新素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的创新精神;再次,在创业理论课程中还要融入法律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创业之前熟悉以及了解我国法律环境,进而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创业中可以灵活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实现守法懂法;最后,通过创业理论课程,还要保证学生掌握企业管理、企业运用、筹备资金、运作项目以及市场分析等知识和能力,可以在创业中运用理论知识提升创业的成功率,通过开设失败创业与成功创业的实例分析,为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经验,为学生未来创业提供借鉴与帮助。

2.开展创业活动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创业的最新理论和信息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创业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传授最新的创业知识。同时,高校还要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的创业方向以及学科特点,明确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在创业实践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以及市场需求,选择相关创业项目,以小组合作或者独立运行的方式,通过创业类似活动,直接获取创业经验,掌握创业的方法和程序,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遇见的问题,提升自身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首先,高校要积极邀请社会中成功的企业家以及创业家,特别是已经取得创业成功的毕业生,到校园中举办创业讲座,向学生讲述创业的经历、传授给学生创业经验,进而弥补创业教育的局限性;其次,高校要积极举办创业大赛,学生可以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参加比赛,通过市场调查、选择项目以及项目运用等环节,积累创业经验,提升自身的合作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体会创业的艰辛和不易;最后,教师要结合社会体育专业的创业方向,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以创业项目为核心,亲身对设计创业活动,促进学生开展创业思考,帮助学生形成创业素质。

3.开展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的目的是巩固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并且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际参与企业的管理以及经营工作,对学生多方面能力进行锻炼,进而提升其创业技能和能力。通过创业实践课程,学生能够经历创业的.整个过程,即选择项目、筹集资金、组建团队、管理运用以及市场营销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经验和能力。首先,高校要利用学校的创业基地和实习基地,将校园打造成学生的创业乐园,提供给学生实践平台;其次,高校要与当地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学生送到企业中,积极参与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和经营,体会创业的过程;最后,高校要组建创业联盟,鼓励已经创业或者准备创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联盟内的沟通与合作,丰富学生的能力与知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就业的形势越加严峻,为了充分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奇.安徽高校体育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31(06):101-105+109.

创业人才培养 篇5

摘 要: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随着创新创业大潮的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只要正确构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未来发展主力军中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教育

1 高校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第一战略资源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李克强总理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现阶段,在如火如荼的创业大潮中,看待问题需要有发展的眼光,在解决问题上有创新的思维,这样才有可能得到创业上的成功。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

1.1 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当前,国家竞争力已成为衡量一国投资环境和经济竞争力的主要指标。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这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出了要求,也为增强国家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1.2 创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创业能力是现代社会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争创“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必须改革创新原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适应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持续带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1.3 教育创新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自主创新能力是支撑一个国家发展的脊梁。较长时期以来,我国产业不断重复“技术模仿、产业跟踪、商业模式复制、大规模接受产业转移”的发展路线。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人才匮乏。与发达国家相比,平均每万居民中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数量在全世界仅列第43位;每千人中的研究生数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10左右。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载体,创业的成败由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决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包容、相互渗透,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

2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人才是创新创业最关键的因素,创新创业驱动是人才驱动。不同国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模式。英美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以“聚焦式创业教育”和“普及性创业教育”两种组织模型为主。而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近年才得到了重视及迅猛发展。一些高校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积极引导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但是,目前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旧存在诸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模糊、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高素质教师队伍匮乏、创业氛围与实践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由于诸多因素很多高校无法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实践平台,失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教学氛围和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教育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3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探索

创新是大学的灵魂,创业是大学的社会责任。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理应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前列。所以,更应激励青年学生开启创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1 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构建校政企合理分工、良性互动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个系统工程,必须整合大学、科技园区、地方政府、投资机构等多种社会资源,构建包括创业苗圃、创业基金、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在内的支撑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需要大学培育创新成果,需要市场机制推动发展,也需要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大学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3.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全新的创新创业教育给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更新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意识、精神的培育和引导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注重引入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方法;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结合实践训练,引导优秀本科生在开始学位课程后尽早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去。

3.3 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多种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重视创新创业文化建设。要加强校园舆论环境建设,利用校园广播台、网站、报刊等宣传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典型案例,弘扬创业精神。还可以组建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让有创业意向或者已经走上创业之路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3.4 开阔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重视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为学生开创一个积极主动、热情洋溢的创业环境。为定期举行创业技能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支持。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学生们开展活动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使他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4 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时代需要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在高校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实现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树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意识,在对传统的人才模式改革的同时,不断创新教育思想,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建立起有高校特色的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构建真正科学有效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显悦,郗婷婷.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1):147-149.

[2]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05):64-67.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篇6

一、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的构建

考夫曼基金会高等教育创业课程专门小组出台的《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创业精神》报告指出, 应将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才会达到独立和创造性学习的最好结果, 并且能给人类带来很多的益处。根据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实行的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主要关注的是机会评估、商业模式、创业计划、资源组合和创建新企业等基础知识教学, 通常缺乏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创意设计、专利申请、社会创业等教学内容, 而这些教学内容恰恰是培养富有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升科技创业能力、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由于缺乏这些教学内容和环节, 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创业项目缺乏创新、科技含量低, 甚至乐于选择完全模仿或复制型的创业活动, 这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极为不利。

目前, 国务院和教育部分别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 提出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为此, 本文构建了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 如图1 所示, 对创业教育基本知识和科技创业知识进行分类表述和细化, 以便于识别和进行教学补充。该模型表明, 在目前“互联网+”的大环境中,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应建立在平台建设基础上, 以发挥校、企、研、社会协同作用效果;教学中应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指导, 培养“为善从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在二者基础上, 将创业基本知识教学和科技创新知识教学紧密结合, 只有将两者有机融合, 在重视创业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 加强科技创新创业基本知识教学, 才能培养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于创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已被众多学者多次论述, 并得到理论界的基本共识, 因此本文仅对提升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内容进行重点探讨。 (图1)

二、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根据教育部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坚持问题导向, 补齐培养短板,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等, 笔者建立了基本的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 强化科技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目前多数创业教育教材 (创业管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 主要包括机会评估、创业计划、资源整合和创建新企业等基础知识教学内容, 缺乏创新管理特别是科技创新教学内容, 这并不完全符合国家提出的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 仅仅教育学生去创业, 如果缺乏创新内容和方法教育, 可能他们会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机而去选择模仿或复制型创业活动,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制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 应将二者紧密结合, 加强科技创新内容和方法教学。首先, 应正确理解科技创新的概念。传统认为, 科技创新仅仅是技术和产品等有形物质创新, 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 年提出的创新概念: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包括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市场、新的原材料来源和新组织。不难发现这种创新概念是指有形的硬技术创新。事实上, 科技创新分为硬技术创新 (有形技术) 和软技术创新 (无形技术) , 后者的内容更为广泛, 如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方法创新等。例如, 美国早已将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专利保护的范畴, 在现代成功创业案例中, 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在科技创新中, 软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同样重要, 实现创新驱动需要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协同创新;其次, 加强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 强调和鼓励原创性研究和开发技能教学。例如, 如何将自己学到的一种新理论、新知识应用到一个新的领域, 如何创造和利用一种新知识、新方法或新工艺, 去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价值等, 而不是选择贡献率低的完全模仿或复制型创业。大量案例研究发现, 在创新驱动的时代, 一种成功的创业可能需要多种创新, 不仅是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市场创新, 而且还需要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等。因此, 高校创业教育应建立在创新管理教学基础上, 将科技创新教育和创业基础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强调科技创新技能教育, 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二) 补充和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商业创意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方法, 把产品的形象、风格、意境等构思出来, 形成有商业价值的独特、新颖想法和方案。通过创意设计, 有效地融合知识、技术和文化资源, 设计独特、新颖的产品或服务项目, 是当代大学生在资源缺乏情况下成功创业和创造更高价值的有效方法。然而, 国内的创业教育对培养创意设计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 多数创业教育教材非常重视机会、财务、创建新企业等教学和应用技能的培养, 并没有将创意设计作为重点教学和实践内容。因此, 很多大学生通过模仿去复制小店瓜分现有市场, 而不是通过创意发挥知识、智慧、技术的作用去创造新的产品和更高价值。这不仅没有反映出创业教育应有的效果, 也极大地浪费了知识和人才。因此, 应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 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意精神, 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意志, 强调通过创意设计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首先, 教学中要强调创意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将感性设计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完美交融的创意设计能力;其次, 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和创意设计眼界, 并具备评价每项创意设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想法变为现实的能力;第三, 将优秀的创意产品设计引入理论教学环节, 让学生从受众的角度体验创意产品的形状、结构、材料等, 在分析、讨论、点评、互动中得到启发, 激发创意的灵感。另外, 创意设计是为社会、市场、消费者服务的, 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创意设计方法, 更要了解市场和需求, 通过调研和实践去验证创意设计的优劣和价值。也可邀请专家、企业家开设讲座, 让学生了解创意设计的实际操作流程, 使创意设计能够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同时, 将现代审美、科技、文化、经济知识有机融合, 设计新颖、独特的创意产品和创业项目, 成为自主创新、创新驱动的强大支撑力量。

(三) 扎实做好知识创造和专利教育。高校加强专利申请教育是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保证。《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第64 条指出, “在高等学校开设知识产权相关课程, 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并指出“到2020 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主要是对法学专业学生的教育, 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很少接受知识产权的课堂教育。我国高校接受过知识产权教育的大学生、研究生总计不足5%。据山东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调查, 大学生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95%以上的大学生虽然有从事创新的意愿, 但大多仅仅是一种想法, 根本不愿主动从事创新活动。笔者对大学生初次创业的调查显示, 申请专利发明者只占所调查创业案例的7%。导致专利意识薄弱、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在知识创造和专利申请等教育方面存在的缺陷。如果大学生创业只停留在缺乏创新的开网店、格子铺等形式, 我国总体的科技创新创业水平就很难得到快速提升, 而且仿造引发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也存在隐患。因此, 高校应高度关注知识创造、专利发明知识和方法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专利补钙”迫在眉睫。首先, 应开展专利知识、方法教学。教师在创业教育中应把传授基本专利知识与培养创新能力、设计创业项目结合起来, 教育学生掌握知识创新和专利发明的技能和方法, 如乔布斯利用“转用发明”创新方法, 共向美国专利局提交了354 项专利申请。同时, 也要掌握专利检索方法, 防止重复研发;其次, 补充撰写专利申请文件技能实践教学。可借助相关专家力量, 指导学生掌握专利申请流程和方法, 使其理解各种专利申请的特点, 以及创新性、新颖性、实用性的内涵, 以便在知识创新和产品研发中从知识产权的视角开展工作, 并及时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第三, 多种措施鼓励大学生开展专利申请活动。如, 为大学生设立发明创新基金, 使有专利的创新型创业真正得到实惠;举办知识产权论坛、专利成果展、小发明比赛活动以及成立知识产权社团等。通过多种激励、交流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发明的兴趣和能力, 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支撑。

(四) 重视企业家精神和社会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素质教育。这要求高校创业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关注社会创业问题。企业家精神可以应用到社会创业领域和创造社会价值。社会创业是以创造社会价值、满足社会需要为主要目的的创业活动, 也称公益创业。包括创建非营利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等。与商业创业追求经济价值不同, 社会创业追求的是实现社会价值。这要求创业者必须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发现、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但研究发现, 一直以来几乎所有的创业教育教科书内容都在讲解如何实现商业价值, 很少涉及社会创业内容。然而, 完整的创业学理论不仅要包括商业创业知识, 也要关注社会创业问题, 缺乏社会创业内容的创业教育是不完整的, 容易引导学生走向片面追求功利主义, 缺乏社会责任感。真正的企业家应同时关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只有创造社会价值的企业家才能取得更大和长远的经济成功。因此, 高校科技创业人才培养, 应把社会创业和企业家精神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补充这一教学内容的“短板”, 引导大学生将商业创业理念和企业家精神延伸至公益领域, 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谋求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追求商业价值和经济发展。教学方面, 把社会创业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范畴,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创业实践。并将社会创业内容纳入常规的创业计划大赛, 加大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创业活动的力度。同时, 邀请社会创业导师举办“社会创业大讲堂”、组建社会创业组织等, 通过多种措施教育学生克服极端功利主义思想, 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培养既具备创造经济价值能力, 又富有企业家精神、创造社会价值能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摘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要求高校要培养大量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然而高校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目前形势和需要的综合分析, 提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包括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商业创意设计教学、知识创造和专利教育等内容, 从根本上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Kauffman the Found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R].Kauffman Panel 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in Higher Education, 2009.

[2]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答问[N].中国教育报, 2015.5.15.

[3]潘绍明, 蔡启仲, 李克俭.研究生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3.2.

[4]何焕锋.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1.3.

[5]刘沁玲.创新型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 2013.24.

[6]常交法, 宋超.乔布斯创新成果管理方法的专利角度分析[J].发明与创新, 2013.12.

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篇7

关键词: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0 引言

在我国教育体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人才培养制度和体系一直在不断的完善, 并且整个教育过程逐渐由以往的精英化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 人才培养的格局和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得到高等教育学府的广泛认可。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尚有许多问题亟需调整:

①虽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出台, 但是很多细节的内容还不够完善, 并且管理体系不够系统, 对于校企协同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企业与学校的自身利益缺乏足够的保护空间。

②企业和高校对于合作的目标与内容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各自的管理决策都不够科学明确, 导致校企合作期间遭遇许多障碍, 相关合作工作的开展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本文将结合某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 从创新创业的角度研究一套全新的校企协作体系, 以改善现状, 使校企双方实现双赢。

1 国内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现状

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 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逐渐深入的应用。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外地区, 这种产业与教育结合的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 并且很多研究力量和模式的探索上已经获得了很多的经验, 整个发展模式较为固定。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美国的“ 合作教育”模式、英国的“ 三明治”模式和日本的“ 产学官合作”模式等都是国外较为常用的国内外校企协同培养的培养模式。

近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 对于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看法, 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也在进一步的变化。有关部门指出, “ 建立健全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任务, 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但是, 虽然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已经出台, 但是很多细节的内容还不够完善, 并且管理体系不够系统, 对于校企协同没有起到良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企业与学校的自身利益缺乏足够的保护空间。 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对校企合作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探索, 但是对于合作的目标与内容上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管理决策上不够科学明确。 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经营管理与合作上存在一定的障碍, 相关合作工作的开展的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 运用校企协同创新体系解决现状的总体思路

从对协同创新的理念来看, 它的基础仍然是产学研合作,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产学研合作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深化。 它摆脱了过去产学研主体各自为政、分散独立的局面, 通过计算机专业相关的组织和机制把各创新主体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从而促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 为实现计算机技术创新和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奠定了基础。 高校要自觉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 不断加大与其他创新主体的联合, 建立创新联盟, 才能为高校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创造条件。

2.1 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关注对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行业特点的适应度匹配, 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并围绕学生为主题,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对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 要对于人才的培养功能和目标进行科学的制定, 结合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各项需求,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以多种技术和社会服务来为学生的就业与发展开拓更多的空间,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层次性和全面性。 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 企业和学校要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 企业要积极地提出人才的各项需求, 让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合实际。 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人才培养工作中应该融入更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核心内容。

2.2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创新与改进

在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过程中, 校企协同模式的应用, 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将专业课与基础课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夯实学生基础之上,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保障学生全面的方法。 高校要对于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 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适当地对于各类知识理论课程、实验、实训以及实习环节进行安排, 让各类课程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能力, 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来带动学生能力方面的有效成长。 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也要适当的增加一些跨专业的选修内容, 重视学生跨学科能力的成长。 针对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在原有的专业课基础上, 适当地增加一些文学类、管理类等方面的内容, 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这对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是非常有意的。 另外, 学校也要结合具体专业的行业发展变化情况, 对于本专业的课程进修适当的调整, 实时地深入到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 对于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 从而让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上更加科学。

2.3 对于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让真实的项目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主角, 同时也要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树立更加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中,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校企协同合作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模式。 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应用中, 高校提前和企业对于用人方面的需求进行协商, 并签订用人合作合同, 对于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共同协商和制定, 通过对企业与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从而让人才的培养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企业则根据所签订的合同来安排学生就业。 这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有效地将企业和学校的任务和职责进行了划分, 两者以同等的地位各司其职, 共同参与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完成自身的职责。 企业要对于其用人需求进行深入的分析, 结合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需求, 提出对人才的需求的数量和特点, 并与学校进行沟通, 完成人才培养的委托。学校则要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对于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等进行合理的设置。

2.4“ 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构建

在现阶段的校企协调理念下, “ 双师型” 教学团队的构建已经成为了有效的工作途径, 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的选择。 与高校合作的企业要结合学校的教学需求, 选择具有较为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与专家来参与教学活动中, 通过与教师队伍进行整合, 让教学队伍具有较强的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并且更好地贯彻和执行真实项目案例, 让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更加真实、有效。 这种“ 双师型”教学团队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从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活动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学校要对于参与教学的教师进修相应的选择, 让学校教师与专家在合作的过程中, 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让实践项目的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教师在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也可以对于企业生产的实践情况更加了解, 并且对于后期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在“ 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的过程中, 学校既可以更好地对于企业生产的需求进行了解, 接触到技术发展的前沿领域, 同时企业也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5 学校和企业要对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创新

针对于校企合作, 很多学校都本着较为积极的态度进行参与, 而部分企业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关注自身利益的提高, 部分企业认为培养人才只是高校应该负责的任务, 与企业自身的关联十分有限, 参与相应的合作活动会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影响和限制。这种陈旧的观念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也是当前校企合作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本身要认识到人才的培养对于自身的重要意义, 企业的价值和利润的最终流向是整个社会, 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在对社会的服务上。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企业应该负责的一部分内容, 企业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所在。企业和学校在进行合作的过程中, 双方要进行深入的合作, 积极配合, 确保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构建。

3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实践研究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从2003 年建校以来, 始终坚持“ 立足开发区, 面向珠三角, 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社会发展, 校企协同创新与高端技能教育特色鲜明, 形成了高素质为基础, 高技能为本位、高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 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截至目前, 学院与企业共合作成立了10 余个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及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和工作室, 与包括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170 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实行订单培养、联合培养、合作办学等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方面, 自建校以来, 计算机系始终按照骨干专业建设要求,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实践, 通过校企合作和基地建设, 成功地走出了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1 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情况

3.1.1 构建以项目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模式

在专业建设上, 计算机系通过开展落实校企合作, 积极与深圳市三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和共建校内软件研发基地, 构建了一套“ 以项目为基础的探索性学习”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 如图1 所示) , 这种合作的教育模式有效地对校企协作的理念进行了实现, 提高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的整体效果。

3.1.2 积极推进项目合作

在校企项目合作的过程中, 以企业为主导提出项目的基本需求和探索目标, 围绕不同的班级, 结合项目的具体需求来对教学开发团队进行合理的划分, 围绕项目技术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共同对项目的有关知识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 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技术方面的支持。企业的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工程师带领不同的学生队伍来参与相应的技术调研工作, 对于各项需求进行全面的了解, 并结合对知识点和重点技术的深入分析, 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深化。

针对学生具体情况, 教学模式的构建则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调整, 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展日常的教学工作。针对项目中所涉及的有关技术和知识内容, 学生基于教材得到了更好的掌握和深化,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明确自身专业的发展特点, 这对于学生的日后成长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3.2 校企合作效果

通过校企协作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我院在计算机人才教育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①2014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 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广东省选拔赛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我系由包汉宗老师、周程主任指导由冯泽斌、陈伟琦、程鹏三位学生组成的代表队荣获三等奖, 充分展示了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综合实力。

②广州科大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慧麟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软件应用创新中心, 与汕头天扬软件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文档信息化研究中心。

③计算机专业在校企双方的大力支持下, 研发出《 大宗物流管理平台》 等多个软件和餐饮综合管理平台。

④在学生就业方面, 12 年之前就业率90%左右, 12 年以后连续三年软件专业就业率100%。

总之, 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过程中, 校企分工明确, 权责清晰, 有效解决了校企协同合作普遍存在的校企双方对合作共建的目标、内容不明确, 权责不清晰的问题,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 结论

总而言之, 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 校企协同模式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其中的重点内容。 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的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 更好地对当前社会的用人需求进行满足。高校管理者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新, 以科学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法对于人才的培养机制进行不断的完善, 并未管理机制的执行提供全面的保障, 促进相关工作更好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倪涵.高职院校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通讯, 2013 (11) .

[2]赵旭东.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J].华章, 2013 (06) .

[3]张真柱, 许日华.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12 (24) .

[4]毛国涛.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党史文苑, 2010 (12) .

创业人才培养 篇8

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形势下, 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 高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全程创新创业指导, 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势在必行。由于高职教育强调动手能力和与市场的紧密联系, 高职院校的学生, 在自主创业上有普通本科大学生不可比拟的优势。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最新《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两届上升, 高职毕业生创业比例高于本科。2012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远远高于本科毕业生。

目前,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 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 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这三种培养模式。

1. 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

高校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校要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作用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创新创业类课程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学生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让创新创业课程普及化、系统化, 而各种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种直接推动。

2. 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其中企业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参与者, 校企合作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不可替代的模式。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 企业应不断挖掘自身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以更主动、更全面的方式介入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3. 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

以政府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园是以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主旨的功能园区, 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是创新创业型人才成长的重要实战平台。

基于学院“十二五”规划关于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深化专业与企业合作的内涵。制冷专业积极探索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 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以本地某空调生产企业为依托, 采取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以职业为导向, 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 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 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 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合作对象为专门致力于空调研发、生产、营销、服务于一体的企业, 年产能300万台。企业专门负责对学生进行上岗培训, 提供现有E系列挂机等空调生产线岗位, 为学生购买必要的劳动保险, 上下班包车负责点对点接送, 并按学生实际完成的工作量给予一定的报酬和补贴, 提供专业老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岗位等。

学校安排一名专业老师参加企业实习, 负责学生的现场组织和管理工作。课程主带老师负责按企业生产现场实际情况组织课程的教学,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 确保在校开展教学活动的质量, 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 部分实践环节结合企业自身条件开展。课程辅带老师做好相关课程的配合工作以及现场的巡回检查指导工作。

1. 运作方式

采取两班循环的交替模式, 有助于保证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学校现有资源的利用, 有助于学生在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

2. 课程安排

学期涉及的主要专业课程有:基本操作技能、制冷装置制造技术、制冷技术、空气调节技术、制冷设备维修技术、工考。为兼顾日常教学开展以及企业的正常生产要求, 课程安排如下:

三总结

通过校企合作型人才培养的尝试, 需要更好的思考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 寻找更多的利益共同点, 形成一套有效的合作机制。通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 给学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利益: (1) 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 认识了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 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体会到了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 (4) 现场接受职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5) 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 提高了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 (6) 有助于学生后续就业的选择, 使他们有优先被雇主录取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希.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2)

[2]阿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三大方向[J].职业, 2010 (1)

[3]都本伟.高职教育创新与实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创业人才培养 篇9

一、以“工学结合”为理念创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出版领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素质为主体, 以数字化制作技术和数字化经营管理技能为两翼协同发展的“一体两翼”创业人才。高职院校是数字出版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创业人才支撑体系中重要的培养主体, 传媒类高职院校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能掌握传媒类专业知识、技能, 熟悉多媒体、网络技术和相关的应用软件, 具有开拓创新能力和新闻出版素养。

1. 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出版职业素养

专业工作室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 是教学、社会服务与实践的场所[1]。专业工作室不仅体现专业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同时, 可以充分对接行业,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我们专业成立的“支点文化工作室”就是以专业为单位, 由本专业教师及出版社同行组建的。学生业余学习根据自己兴趣和特长, 进入专业工作室工作, 感受在企业上班的工作制度、企业管理氛围。学生在工作室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完成出版社和期刊社的书稿编辑加工、网站维护与内容编辑、出版物数字化营销。工作室完全参照数字出版企业对员工的考核方案进行考核, 学生完成的工作任务必须达到出版要求, 利用“专业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出版职业素养。

2. 推行“工学结合”培养学生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 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我们通过充分调研数字出版企业和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岗位, 将企业的岗位设置与校内培养模式有机融合, 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变为专业学习任务,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数字出版项目, 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让学生顺利实现从学员到职员的转变, 具备终生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体现在: (1) 在专业标准层面制定高职数字出版的应用性、复合型、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2) 在课程设置层面强化学生数字出版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课程学习内容; (3) 在实践教学层面创新实训项目+岗位实训+自主创业的专业实践模式。

3. 开创“创业竞赛”提升学生创业素质

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 借助校企合作和工作室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竞赛项目,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能力, 并为学生全面提供创业心理辅导。如开展“公司+创业+项目”的实践教学法, 模拟“投资”注册公司, 各公司根据自身资源与环境机会, 选择有一定商业价值的创业项目, 通过项目竞赛, 来提升学生创业素质[2]。

二、以“单项+综合能力”为主线运行“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数字出版岗位工作职责, 选取数字出版流程中技术含量高、操作难度大的工作任务, 如以数字化出版技术操作和数字化经营管理作为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内容。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 以工作过程为主线, 将“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为三个阶段采用分段、分层次、循序渐进的方式, 进行职业基本素养、创业单项能力、创业综合能力、专长、顶岗能力的培养, 使得出版发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以循序渐进的螺旋式提升。

1. 以单项能力为宽基础

第1-3学期,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创业单项能力。在这一阶段, 主要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出版职业道德、出版责任意识和创业单项能力, 如信息采集、文本发布、文稿编校加工、出版软件运用、版面设计等, 使学生初步具备数字出版人才必要的导向把关意识、人文素质、写作能力、编辑加工能力、数字化传播能力和市场理念等数字出版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为在数字出版领域创业打下宽基础。

2. 以综合能力为强支柱

第4-5学期, 培养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在这一阶段, 主要针对数字出版企业人员从事编辑、校对、营销、数据加工等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能力, 在课堂、专业工作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采取模拟创业项目、真实创业项目现场教学的形式组织教学, 按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专长, 将其分配在不同的项目部, 在企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 实施项目责任制, 进行生产性实训和社会服务项目, 让学生在工学结合和工学交替中培养创业综合能力。

3. 以专长为高出口

第6学期, 根据学生职业专长进行顶岗实习, 结合岗位工作与企业文化开展综合性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职业专长和顶岗能力。主要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引企入校的数字时代出版设计有限公司以准员工的身份进行顶岗实习, 或在专业工作室、校内实训基地承接商业项目, 使其在真实的环境和任务中完成技能融通、能力进阶, 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 增强其创业竞争能力。

三、以“平台+模块”为架构建立“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数字出版“一体两翼”创业人才的需要, 针对原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们提出“平台+模块”的高职数字出版课程新体系, 如下图1。

1. 以“出版专业基础课程”为平台, 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

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 对数字出版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 筛选出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并将其归纳和整合, 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的典型工作任务, 设置出版专业基础课程平台, 着重培养适合数字出版岗位的出版人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出版素养。此平台上的课程主要有《编辑概论》《文稿校对》《图书编辑》《期刊编辑》《报纸编辑》《出版物市场调查与分析》《出版物营销》《出版选题策划》《出版项目策划》等课程。

2. 以“数字出版中的教学做”为模块, 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为理念, 依托“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单项+综合能力”为主线运行“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出“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课程。该模块涵盖数字出版基础课程、数字出版核心课程、数字出版实训项目和数字出版拓展项目4个模块, 主要课程有《数字出版基础》《出版数据加工》《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数字化营销》《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自助出版》《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 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化制作技术和数字化经营管理技能。

3. 以“创业实践”为模块, 着重培养学生数字出版领域创业能力

在“数字出版教学做”模块课程中, 开展一系列的基于创业导向的教学改革, 如在《数字出版基础》课程中开展创业项目教学, 在《网络书店操作》《出版物数字化营销》课程中与出版社、书店等企业合作开展创业项目设计大赛, 在《排版与版式设计》《网络编辑》《电子书制作与传播》《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等课程中与湖南旅游12301资讯网、凤网传媒、地理地图网等网络平台开展创业实践。通过一系列的实践, 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创业能力。

四、以“项目+校园数字出版网”保障“一体两翼”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

我们构建了以“校园数字出版网”为平台, 以“出版项目”为载体, 保障“一体两翼”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条件。

1. 搭建校园数字出版网

借助国家骨干校重点专业建设, 我们添置了具有数字出版高端性、体验性的高质量教学资源和模拟化创业生产的教学设备, 校园数字出版网是依托校内实训设备条件, 通过引进社会资源, 以出版发行工作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 以出版物生产流程为主线而建立的校内生产性综合实训平台, 其组织机构、设备、项目和员工考核以及整个运行基本反映数字出版企业的要求, 使得校园数字出版网既是学生工学结合的实践平台, 也是对外承接商业项目开展社会服务的主要平台, 解决校外顶岗实训条件难于满足集中性、综合性、多样性的创业要求的以矛盾。

2. 创新实训方式, 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本专业通过引进数字时代出版设计有限公司的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 以新建的5个校内实训室为依托, 与数字出版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 把数字化制作与数字化营销所必要的知识、技能融入项目任务中, 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进行知识的构建和能力训练。实训项目包括模拟项目 (由校企双方根据出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和岗位能力要求共同设计的仿真项目) 、真实项目 (移植于出版企业实际运作过的商业项目) 、商业项目 (当前面向市场承接的、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项目) 。

3.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实施创业项目

依据“湖南职教集团”资源优势, 积极与省内数字出版企业合作, 开展创业项目, 将教学内容镶嵌创业项目中。如与星辰在线、凤网传媒、地理地图网等数字企业共同设立学生创业平台, 在该平台上由学生自主创业, 通过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 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保障条件。

参考文献

[1]汪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专业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 2011 (2) :82-83.

创业人才培养 篇10

【关键词】无界化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模式

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各居一极,各为主体,由于时空边界的限制和价值取向不同,容易使得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貌合神离。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创业能力?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这是对中等职业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的诉求。绍兴市职教中心建设无界化创业创新教学园,改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并实现了工学无界化结合、校企无界化融合。

一、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无极,创业无界

(一)人人皆可成才,促进学生无极化发展

无界化创新创业教学园旨在激发学生潜能,造就新一代创业者,成为学生职业发展的奠基石。园区基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基于技能获得与人文情怀生成,设计了学生成长的启蒙、发展、提升、体验四个阶段(如图1),并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实行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为支持,采用开放式办园、过程化监控、阶段式提升模式。

(二)人人尽展其才,促进学生无界化体验

无界化创新创业教学通过“问题解决法”等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认知发展;通过项目驱动,促进学生感悟体验;通过模拟训练,促进学生锻炼技能;通过项目孵化,提高职业能力;通过项目展示,营造学校创新创业氛围(如图2)。

二、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顶层设计,行动学习

(一)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2012年12月,绍兴市职教中心将“无界化”理念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筹资建设了无界化创业创新教学园,共476.6平方米,投入设备235余万元,设立5个中心:电子电工联合开发中心,旅游接待服务中心,电子商务支持中心,广告摄影动漫创意艺术设计中心,SYB创业实训中心。5个中心主要针对旅游服务与管理、电气技术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三个示范性重点建设专业和电子商务、影视动漫与广告等专业。

(二)推动一体化行动学习

教学园按照“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破题”模式,采用“学习、训练、测评、服务”一体化行动学习模式(如图3)。学生在仿真操作中,了解创业知识和创业政策,掌握创业流程,训练创业能力,感悟创新创业精神,使教学园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舞台,成为教师辅导学生的主要场所,成为联系各行业、企业专家的主要阵地,成为学校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参与社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

(三)开展创新创业实战

教学园采用“理念教育+项目体验+模拟创业+创业实战”办园模式。通过营造浓厚的鼓励支持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理念教育”,提升创业意识;通过创新思维训练、专业技能拓展、项目孵化、创业计划大赛、创新创业论坛等促进学生“项目体验”;通过追寻商机、拟订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等推进学生“模拟创业”;通过市场调研、设计创业方案、投融资等推动学生“创业实战”。

三、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条件:培育意识,强化机制

(一)浓郁创新创业氛围

学校构建创业教育平台和网络,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组织系列讲座、创办企业等具体步骤和程序,让学生做好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培养学生进行市场调查、营销策划、管理团队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实际锻炼,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健全课程体系

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采用省统编教材,以选修课、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授课,以选修课实现课程全覆盖;SYB创业实训课,选择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考取“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颁发的实训合格证书;企业家讲座,按6个学区展开,每学区每学期开两次;职业指导讲座以全校广播形式开展。

(三)灵活运行机制

学校着眼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激励机制,创建协同机制(如图4),特别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对入驻创业园的学生给予创业补贴以及创业社保补贴等优惠补助,并提供专家咨询、无息贷款等服务;设立创业基金,为创业团队提供一定的小额无息贷款,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举办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比赛等。

四、改革成效:技能积累,模式溢彩

(一)探索学生创新创业多元化路径

1.“导师+项目+团队”创业模式。教学园建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创业以项目招投标形式,确定创业团队,开展创业实战演练。

2.“技术转让,联合开发”模式。如2010级电脑专业在校生车凌峰、应潇锋,2011级国商专业在校生陈宏亮3人创业,成立“小鱼”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建立“绍兴自驾游”网站,通过设计线路、提供资讯等手段服务绍兴旅游。网站被中旅集团公司青睐,合作开拓绍兴自驾游市场,成为绍兴旅游市场的一匹黑马。

3.创立虚拟创业公司。如数字影像专业学生创立“印象”数码工作室,承接校内各班级、各处室图形设计、制作、摄影、动漫设计等业务,并与创源数码、特立宙动漫等行业公司合作承接校外业务。

(二)形成“三维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无界化创新创业教学园建设,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融入产业、职业等要素。在教学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定课题、定学时、定岗位、定师傅、定期轮换、企业技术人员定期给学生授课和辅导“六定”实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融合;电气技术专业改建项目教学实训室,新建两个教学车间,开展项目教学;电子商务专业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产品拍摄、网页美工、轻纺城商户进行网站推广等工作项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

探索出了具有普适性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三维无界化”:一是专业融合无界化,实现了技术无界化、人才无界化;二是实训延伸无界化,实现了校园即工场、园区即企业、工作室即公司;三是校企合作无界化,实现了校园内对话行业,接轨企业,适应社会。学生在无界化创业创新园里,充满了求知的理性、青春的活力、阳光的心理、创新创业的激情,实现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思维无界化,创业能力、创业行为无界化,学校、家庭、社会人才培养无界化。

五、体会与思考:创业立地,创新顶天

构建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是“导演”,要顶层设计,联系企业,协调管理,提供政策支持;教师是“编剧”,要开展指导,解析课题,辅导技能,完善运营,帮助孵化;学生是“主演”,要成立团队,解决课题,提升技能,建立模拟企业,实战运作。履行了创新创业办学使命,彰显了学校大禹精神。创业能立地,创新能顶天。职业学校的办学使命在于赋予学生立地本领,培养学生顶天思维。无界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打造浙江区域经济特别是绍兴经济“升级版”提供了技术技能支撑。■

创业人才培养 篇11

一、转变思想

任何创新首先都是思想的革新,我们要从根本上理解创新,用一种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来进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一)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要从意识、思维和能力等三个方面进行培育,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素质教育到专业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学历、从第一课堂到第二课程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方式等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创新。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营造职业环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能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们高等职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为主,专业教育实施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不同性质的课程体系作支撑。因此,我们为了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构建一个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指导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改革、引入创新类课程、培养创新师资、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讲座、报告等系列活动,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去。我们初步构建了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大一的人才培养以意识、职业素养的培养为主;大二重点以专业知识、专项技能的学习为基础,进行创新突破;大三则以知识的多元化融合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营销专业在夯实专业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创新、创新活动、创业教育、创业大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分置换的方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新方法

(一)培育师资力量,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稳定发展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所在,而高职院校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开展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

1.送自有教师外出培训。通过送专业老师、基础课老师外出参加创新类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素养,保证各个层面的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能更好地利用创新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学院通过完善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事业单位挂职制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训教师,这对老师们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进行师资队伍激励。通过制订有相关奖励条例,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来,逐步形成一支稳定的、热心于创业教育的师德高尚、创新意识浓、团队意识强的专职师资队伍。

4.引入企业、行业师资。学校还可以通过长期聘请校外创新创业教育专家、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并指导创业活动的开展。

(二)创新教学方式,焕发课堂光彩

1.教学方法的创新。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课,大多因为我们的老师仍然舍不得“离开”讲台,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下也没办法引起兴趣,传统的课堂讲授、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示范模拟教学法必须进行革新,使其焕发新时期的光彩。例如PBL教学法的使用,就将学生放在了课程主导的位置,自己找问题,自己探究,自己解决,教师只是一个引导作用,能大大提高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

2.教学手段的创新。营销专业的老师们应该熟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能充分利用技术环境的改变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性。微课、幕课,我们要尝试;一些教学平台、APP我们也学会使用。例如,“课堂派”这个免费平台,学生提交作业、老师给学生推荐资料、老师和学生的讨论交流等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学生的实训都可以通过平台的GPS系统来跟踪。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手段的不同,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课后沟通。

(三)创新考核方式,让考核过程化、动态化、竞争化

传统的试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营销专业再采用“一考定始终”的做法,或者简单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应该对考核方式的革新有三点建议。

1.考核过程化。专业课可以实行过程考核,对于整个学期的不同学习阶段和完成的项目情况,可以有针对性的采用不同的考试形式。这样促进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2.考核动态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容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业务的完成情况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企业师资也可以参与考核。

3.考核竞争化。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还可以通过专业技能大赛来进行检验。例如:有的学校采用的“营销实训大赛”、“创新营销策划大赛”、“营销技巧大赛”,很多学校和地方都有的“创业计划书大赛”,教育部组织的营销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类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课赛结合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始终、落到了实处。老师和同学们通过参加比赛也进一步启发了创新思维,提高了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营销各个专业一直是和市场经济高度衔接的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度和人员的培养都有很强的多元性。尽管各个学院目前都在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很多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专业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还存在,部分课程的教育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营销专业要如何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本文提出三点建议:

1.优化课程体系。营销各专业都存在各门课程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这要求我们在设计课程体系时首先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科学处理各类课程之间的关系,满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连贯性、层次性和学习的渐进性。一方面,我们将课程交叉重复的内容整合,重新梳理课程内容,但同时又要通过课程内容的梳理来淡化课程的独立地位,让学生明确课程在整个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因为现在的学生思维灵敏,喜欢动手,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的设置上多一些能力训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老师上课的说教,以学生为主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经验,这样对知识的记忆力会更加深刻。

2.创新教学内容。为了让传统课程焕发新的活力,专业老师一方面可以引入一些创新类资源与原有课程融合。例如,可以引入“先天特质沙盘”与“消费心理分析与应用”课程融合,学生通过沙盘训练提高了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在进行消费者心理分析时会更加准确,沟通更加通畅。这样将原有课程改革成了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类课程,促进了多元化知识的交流,也加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在课程中也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工作岗位对接,例如我院“现代推销技术”课程,我们能根据企业的真实业务要求来设计教学和实训内容。

3.企业参与教学。企业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到教学,再到考核均能参与。大二的专业课主要是工学结合,任课老师指导学生根据企业真实业务来完成实训,企业师资参与部分实训。大三的专业综合实训则可以由企业师资和专业老师共同指导,以学分置换的方式来完成,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跟岗实习,将综合实训的项目置换成企业的业务,最后的教学评价由企业占80%、专业老师占20%的方式完成。

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

我们希望通过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来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的老师和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从而从思想到行动都能真正实现创新。

1.校园环境职场化,构建新型的校园物质文化。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和模拟的职场环境,可以将企业真实工作的布置、设施等复制到校内实训室上,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同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完成实训任务时统一着装、佩戴工作牌,让学生上课犹如到企业上班,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变为对员工的要求。

2.引入优秀企业制度,提升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一方面,营销专业的专业课上可以按照公司的组建方式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模拟公司,在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以及善于与他人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中也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习实训,让他们感受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职业素养。

3.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特色活动,促进校企文化的互动和交流。(1)邀请优秀的企业一线人员进入讲堂,为学生开讲座、讲授专业课、指导实训,对学生进行诚信敬业的职业精神教育;(2)组织已毕业就业学生回校和在校学生交流,激励在校生树立目标,奋发图强;(3)将学生的第二课堂与企业职工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和企业联合开展篮球赛、文艺晚会,通过活动拉近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距离;(4)举办由企业冠名或赞助的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项目、要求、评委均来源于企业。学生通过参加比赛,深入企业调研,使之作品更符合企业要求,学生也通过这个过程对企业对市场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战技能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还要增加投入和改善软硬环境,这需要组建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我们学院的具体做法一是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建成了“营销人才创新创业公共培训中心”,现在已经推出了一批创新课程资源,与传统课程实现了完美融合,教学效果非常好。二是校企合作企业支持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创业。我们有部分学生在企业就业中,在企业的支持下有自己的创业项目,实现了边就业边创业。三是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国际商贸城成为我们的首个校外孵化基地。

五、结束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下,营销专业要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通过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观念,从人才培养目标上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从课外活动的开展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教育质量,迈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使学校人才培养再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将变得更加严峻。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全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成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营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姜锦萍.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12).

[2]王祥翠.基于“大商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上一篇:外墙体节能下一篇:标准化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