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共8篇)
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 篇1
历时三个月开发,一天内引爆,微信红包不仅是个社交游戏,也将给财付通带来更长久的红利,从财付通团队投入的时间人力成本也能侧面反映出这款轻看似盈的产品背负着一个多大的棋局。
随着1月25日微信5.2版本的发布,很多人的微信里瞬间被“红包”刷屏了。
微信红包迅速在微信中刷屏的背后是一个名为“新年红包”的公众账号,它由腾讯财付通推出。可以预计,随着大量年轻人回乡与亲人团聚,春节期间微信红包势必会更大范围的病毒式传播,腾讯几乎不花什么推广费用就注定将会引爆马年第一个全民话题,这个四两拨千斤的产品迅速被引爆的背后究竟做对了什么?
微信红包为何这么红?
首先它很方便。用户只需进入“新年红包”公众号,选择发几个红包、发放的金额,写好祝福语,通过微信支付,红包就包完了。接下来发红包时可以发到群里,也可以单独发给某个好友。当对方打开红包后,只需要关联微信的银行卡,领到的红包就会在一个工作日之后自动转账。
用户感受到的方便不仅体现在操作的步骤简化,还需要极强的产品团队深入拿捏用户心理。根据《商业价值》杂志从财付通内部了解,微信红包产品从3个月前开始规划,12月中旬开始内测,昨天才正式公测。在这三个月中,产品团队正在根据测试反馈不断做改进和优化,其花费的人力和精力已远远超过开设一个普通服务号。
例如,目前微信群中发红包最具趣味性的关键点是“抢”,“抢”本身会带来微信群的瞬间活跃并激发传播欲望。就在昨天,抢红包之前需要先写好祝福,然后才能开始抢,收集到用户反馈后,今天微信已经改为可以先抢红包再发祝福。
微信红包的第二个亮点在于游戏性。
推广产品一定要像马云推“来往”那种苦大仇深的方式吗?在今天的年轻人中,没有什么外在刺激比游戏化更能激发他们传播欲望的了,尤其是游戏化的过程中还加上了钱。
微信红包已经超出了红包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社交游戏。传统意义上的红包,怎么也得几百块钱,都是极为亲密的亲友之间的行为。这一特性甚至也延续在此前单纯支付工具的红包产品中,拿去年春节通过财付通发放的红包来说,单笔红包平均金额也有250元。
微信红包则完全不同。如果发放时用户就知道肯定会拿到多少红包,除了感谢很难有更多兴奋。微信红包的做法一个是让大家“抢”,另外则采用了随机算法。抢到红包的人红包中的金额有多有少、拉开档次,会让每一次红包的发放都能有炫耀、有懊恼、有话题,才会激发用户主动的分享和传播。
现实里地上有两块钱钢蹦儿都没人抢着拣,微信红包中也许只会拿到一元钱的红包,大家还是会抢得不亦乐乎,为什么?因为好玩。打开红包之前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钱,有些小期待和兴奋,这个感觉有没有很熟悉?玩刮刮乐的时候不也是这种感觉嘛!
除了方便和游戏性,红包能够在微信平台上引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社交化。
虚拟红包的玩法并非微信首创,支付宝上就早已有之,但是微信具备一个难以复制的先天优势――强大的社交关系链,这是其他产品多大规模的装机量都无法取代的,
例如,支付宝也是移动端,发红包体验也还算便捷,却没有能如微信红包这样引爆。除了产品的细节,根本还是社交关系链的高下:比较一下你在支付宝里有几个好友,在微信里有多少好友,以及打开微信与打开支付宝钱包的频率就很清楚了。这种社交性使得人人都是主动传播者,你的每一次打开或发微信红包都使它传播到更多人,让微信红包更火,也让微信的活跃度持续升温。
财付通的局
到了今天,应该已经没有多少人把微信红包只是看做一个服务号或者一个微信小游戏了,从财付通团队投入的时间人力成本也能侧面反映出这款轻看似盈的产品背负着一个多大的棋局。
大家也许早就见惯了诸如腾讯与阿里世纪大战的种种分析,分析的角度也许各异,但谁都绕不开其中最关键的支付大战,而在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竞赛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力量就是财付通。
自从微信5.0版本加入支付功能之后,早年被支付宝远远甩到后面的财付通迅速借助微信实现逆袭,它已经成为腾讯支付战略的基础和底层,直接威胁支付宝这一阿里的战略后方。如果说不久前微信理财通的发布让财付通拉近了与支付宝的差距,那么今年微信红包所掀起的“春节攻势”将很有可能扭转用户习惯的天平。
任何一款产品的引爆的背后都是用户需求的满足,春节时发红包是个刚需,这从去年互联网支付工具所公布的数据中就可以看出。春节,通过支付宝发红包的单数超过164万笔,而财付通是20万个。
微信红包将会让这种格局发生逆转,因为需求的人群在迅速扩散。
从去年支付宝红包的数据中看出,懂得网上发红包的人以年轻人为主,80后占到58.8%,90后占到24.4%。从体量上看,支付宝从交易量到用支付宝发红包的规模都比微信支付高太多;然而微信最大的杀手锏就是关系链,通过社交关系链,微信将会让大量70后、60后、甚至50后加入到微信支付的阵营中,万事俱备,所欠的只是一个能够点燃关系链的产品。
这个引爆战局的产品就是微信红包。
春节不仅是每年中国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更是任何互联网产品沿着空间和人群两个维度病毒式扩散的绝佳时机。随着大量一二线年轻人回乡过年,在年轻人群中已经引爆的微信红包将会被带到三四线城市、被传播到他们的亲人、同学和长辈,如果这些几乎与互联网前沿脱节的用户能够通过红包开始使用微信支付(微信支付甚至会变成他们中很多人第一个接触到的手机支付方式),腾讯在支付的战略中吃下的将是一个无比巨大规模的增量用户,几乎不花营销成本,轻松将手机支付从年轻人推广到全民。
想要发红包或收红包,必须关联银行卡到微信,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如果通过正面的广告或营销将会花费巨额预算也未必能收到成效,然而在微信红包面前,朋友的一句“给你发红包了,关联银行卡收下吧”会比任何广告都有杀伤力。
可以预见,春节期间这样的场景将出现在沿海到内地的诸多地方,众多土豪纷纷第一次学会将银行卡绑定微信,欢快地做着散财童子。阖家欢乐、其乐融融、腾讯则在偷乐――它轻轻松松地就抓住了用户习惯。
一场全民普及微信支付的浩大工程,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悄无声息的开始了。
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 篇2
复盘:马年新春红包大战
甲午马年新春期间的红包大战中,微信、微博、支付宝同台唱戏, 腾讯、阿里等近身肉搏,同类产品扎堆推出,一时间热闹非凡。然而,屡屡被红包刷屏的同时,绝大多数普通用户却如同雾里看花,难解门道。为了更好地解题,笔者将春节期间推出的红包类产品简况及关键运营数据整理如表1所示。
其中,名利双收的当属微信红包。微信红包实际上是由腾讯财付通公司推出的一个公众帐号——新年红包(见图1)。2014年1月10日研发团队开始着手开发,28日下午首次亮相于微信“我的银行卡”界面。微信用户关注该公众帐号以后,就可以收发普通红包,或者拼手气抢群红包,而红包资金的转入与提现都是通过微信支付完成的。其中,“普通红包”玩法普通,即一对一发放红包,单个红包限额为200元。“拼手气群红包”则颠覆了普通玩法,用户可自行设定红包总金额及红包个数后发到微信群中,系统会随机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分给群里抢到红包的人。拼手气、抢红包、再显摆或吐槽,成为过年新的兴奋点。
小小微信红包,却凭借遵从人性的玩法创新,将新春礼俗变成了一场社交狂欢,“拼”出了一股现象级热潮。腾讯数据显示,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内,微信红包横扫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800多万用户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总值4亿多人民币带着新春祝福在手机里不停分发、流转。除夕当夜,微信红包用户量攀顶,达482万,零点前后流量峰值出现,达到瞬间峰值时,每分钟就有2.5万个红包被拆开。微信红包传达出的移动支付利好更强势推动腾讯股价一路高歌猛进,1月28日股价单日涨幅达6.9%,市值总量直逼万亿大关。
而事实上,红包大战的大玩家远不只腾讯微信一家。阿里巴巴旗下产品“支付宝钱包”应景推出了“新年讨喜”(见图2)功能,打开支付宝钱包之后可以从首页通道进入“新年讨红包”的应用,用户既可以选择发普通红包,也可以使用“讨彩头”功能向亲朋好友、同事、恋人等“定向”讨喜。“新年讨喜”中的资金往来则是通过支付宝渠道来完成的。数 据显示,春节7天支付宝钱包共发放了价值2亿元的红包,红包平均金额超过50元,最大红包达19万。按照这一数据测算,春节使用支付宝红包功能的用户应该约在400万量级左右。
此外,新浪微博较早便推出了“让红包飞”新年活动,并借助央视春晚宣传达到一个互动高潮。截至2月11日,新浪微博发放红包数量已超过4.5亿个。但与微信“新年红包”、支付宝钱包“新年讨喜”存在本质差异的是,微博红包实际上更接近于抽奖平台,其中并不涉及到在线支付与结算问题:微博用户(包括企业用户)发布含有#让红包飞#话题的微博,或者转发、评论、赞活动微博即可获得红包抽奖机会,用户开启红包后便可参与抽奖。因此,在马年新春的红包大战中,新浪微博的“让红包飞”只是二线配角。
点评:微信红包胜在何处
单从运营数据来看,微信“新年红包”发放红包总数约为支付宝钱包“新年讨喜”的10倍,涉及金额约为其2倍。这一成绩固然可观,但并未完全解释微信红包为何能让马云惊呼,甚至戏称其为“偷袭珍珠港”事件重演。那么,微信红包究竟胜在何处呢?
首先,微信红包胜在声势。百度指数大数据平台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月20日至2月18日期间,微信红包的搜索指数与媒体指数都远远超过支付宝红包与让红包飞(见图3)。其中,百度搜索指数主要反映网民在百度平台上的搜索量,而媒体指数则反映各大互联网媒体主题报道被百度新闻频道收录的情况。换言之,春节期间网民对微信红包的兴趣与主动搜索量远远超过竞争者,同时,新闻媒体对微信红包的关注热情与报道力度也远远超出后者。对比同期媒体针对其他红包产品的报道,力度基本与节前持平,并无媒体追捧情况发生。不仅如此,微信红包的亮丽表现更为自己赚足用户眼球与媒体关注,节后媒体后续报道继续跟进,其力度与规模甚至超过春节期间,宣传效应得以持续发挥与积累。微信红包所引发的媒体声量非常可观,其中所累积的媒体能量不可小觑。
其次,微信红包胜在口碑。好产品,自己会讲话。微信红包推出后, 用户口碑好到爆棚,几乎达到“零差评”水平。利用移动互联网给旧传统赋予新花样,这一点点微创新就激发用户极大参与热情,并且给参与者带来了欢乐的游戏体验,广受用户称赞。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产品的趣味性之后,用户还会主动通过朋友圈等方式进行分享,从而形成裂变式传播。因此,好产品再遇上好的传播方式,口碑不好也就都难了。
同时,微信红包胜在战术。首先是产品简单、易用、无门槛。关注“新年红包”公众号、设好红包数量、设好共发多少钱、写好祝福、 微信支付装红包、点发送、搞定!收红包更简单,点开链接、领红包、搞定!没有绑定银行卡,也没关系,并不妨碍领红包。其次,玩法创新,充分激发了用户的草根创造力。普通红包,你来我往,仍是礼俗。而拼手气群红包,却将礼俗转变为熟人游戏, 转变为超越礼俗的社交狂欢。不仅如此,更有高人利用微信“AA收款”搞众筹,再以群红包形式发放出去, 美其名曰“炸金花”。民间创意,层出不穷。第三,深谙人性,借春节红包礼俗卸下用户心防,守正出奇、侧翼出击,完成银行卡绑定。不难想象,直接劝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绑定银行卡有多么困难。而通过激励参与红包活动切入,却绕开了很多用户的心理预警,出其不意地完成了这一目标。
最后,微信红包更胜在战略。事实上,类似红包类产品并非今年首创,支付宝、财付通等早在几年前就已具备发电子红包的功能,财付通在2013年春节便已经实现利用微信给员工发放开工利是了。可见红包技术早无门槛。但马年春节微信发红包,并非一时应景之作,更意在战略布局, 打通移动支付最后一道坎。微信5.0版本新增支付功能后,O2O闭环形成,微信不再是空有信息流的社交工具,其商业化潜力日渐凸显。而在众多商业方向中,首先受到利好刺激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自支付宝和天弘基金方面的最新数据显示,余额宝2013年6月13日上线后至当年年末, 半年内客户数增达4303万人,规模1853亿元,跃居国内最大基金宝座。随后,百度推出“百发”,腾讯理财通2014年初上线公测。至此,BAT三大巨头均已投身其中。在这场金融大战中,支付是关键一环。而春节期间短短9日内,微信红包就让800万用户心甘情愿地绑定了银行卡,这种成长态势确实让先发者如坐针毡。说到底,微信红包的成功不仅仅是多发了几个红包,而更在于以好创意、低成本、高效率推进了微信支付用户的规模化发展,为基于微信平台的商业化拓展奠定了用户基础。
拆解:新媒体产品成功元素
新媒体时代背景之下,海量的创新理念、应用、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变化日新月异,但往往只有极少数佼佼者才能脱颖而出,吸引市场注意、汲取市场资源、博取用户青睐、赚取丰厚利益,最终获取真正成功。如果说失败产品各有各的缺憾,那么成功产品有哪些共性?不妨剥茧抽丝,一窥新媒体的成功基因。
新媒体产品成功的首要法则便是遵从人性。所谓遵从人性,不单单表现为操作界面简洁易用,更指所有设计要顺从用户心理,尊重用户体验, 不挑战、不违逆用户的心智认知,让用户感觉自然、舒服。将视线拉回红包大战。中国红包文化源远流长,新春贺喜,理所当然。这就是流淌在国人血液中的印记,难以磨灭。因此, 利用网络购物狂欢推广移动支付是诉诸利益,而利用红包贺岁来推广移动支付,则是遵从礼俗,绕开了很多戒备心理。而马年红包大战中微信红包与支付宝钱包红包产品相比,二者功能大体相同,产品核心卖点却大不相同——微信设计了“抢”的玩法, 而支付宝却选择了“讨”的规则。一字之差,带给用户的心理感受却大不一样。“讨”对于性格内敛的国人来说很难抹开面子,尤其在涉及金钱等物质时更觉得不好意思。而“抢”的动作在增添游戏性的同时使用户对这场“抢钱”游戏产生群体性麻痹。随 机算法也巧妙地避开了“包多少钱合适”的心理障碍,更让趣味性超越了功利性趋向,更容易获得传播。事实上,遵从人性法则几乎是产品设计界圣经。乔布斯深谙消费者心理,创造了图标式菜单、电容式触屏、光感应、加速感应、湿度感应、“耳朵状”耳机“呼吸式”睡眠指示灯等惹 人喜爱的功能应用与产品服务,让苹果成为人性化设计的示范样板,就是其中经典案例。
其次,倡导娱乐精神,产品游戏化、追求骨子里真正好玩,也是当下新媒体产品设计的重要法则之一。目前新媒体产品用户大多偏向于年轻化,他们有着追求新奇好玩的天性特征,因此成功的新媒体产品都不可或缺具有可玩性与游戏性。微信红包的整体设计中就包含了对可玩性与游戏性的考虑。从这个角度考虑,微信红包算不上真正的红包,传统实体红包金额大多在几百甚至上千元,而在微信平台中一大群人为了几元甚至几分钱的红包抢的不亦乐乎。其单个红包限额200元的规定就是为了将用户的注意力从红包金额大小转移到“抢”红包的游戏中。另外,“拼手气群红包”的发放是采用随机算法,使得用户的每一次“抢”红包行为充满未知性,这种引发用户期待的设计就是游戏性的一种体现。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各类赚的盆满钵满的桌游、手游产品,再如网络文学、电视剧、游戏的联动等等,游戏化设计逐渐成为了新媒体产品设计研发思维的主导。
第三,移动社交元素几成当下热门新媒体产品的标配与加速器。截至2013年末,我国手机即时通信网民已达4.31亿,年增长率达22.3%, 其中,手机即通业务使用率高达86.1%,位居中国手机网民网络应用排行的首位。“艾瑞咨询”对移动应用日均覆盖人数的最新监测数据来看,微信、QQ等社交类应用位列前两位,二者合计占据所有移动终端应用总时间的约20.8%。底层刚需支撑移动社交成为排名首位的超级应用, 也帮助众多打好社交牌的新媒体产品问鼎成功巅峰。微信红包亦不例外。客观而言,基于微信强关系链集结的6亿用户基数,微信红包已经具备了“拼爹”的优势。相形之下,支付宝红包并不差劲,却由于缺少社交基因,很难引爆社交传播。再加之微信平台上每一次“抢”红包过后都有用户主动分享或兴奋或遗憾的心情, 活动因此呈现裂变式传播。这种依靠社交网络大获成功的产品不在少数,从“疯狂猜图”游戏到最近的Flappy Bird游戏都是如此。Flappy Bird粗糙画面、简单玩法,上架苹果应用商店后沉寂了半年,却因被某宅男发掘并通过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社交网络传播出奇爆红, 其在2014年1月迅速成为北美区免费下载榜第一位,下载量高达5000万次。总之,玩转社交是推动新媒体产品加速成功的利器,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金的奇效。
微信的功能和属性分析 篇3
[关键词] 微信;功能;属性
[作者简介]魏超,张骁,北京印刷学院。
互联网在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本质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传播网络,互联网产品的创新更迭大致可以纳入传播学的理论视野中进行分析,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互联网世界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展变迁,考察现有传播理论在数字时代的新发展。
一、微信简介
微信,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具人气的应用产品之一。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面向智能手机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支持通过移动互联网络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信息,可以单聊及群聊;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人,可以通过“摇一摇”“漂流瓶”进行陌生人交友;微信公众平台还为个人、团体、机构提供了一个媒体化平台,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微信支持ios、Android、symbian等多种平台手机。
2011年1月21日,微信1.0版本发布。433天后,微信用户即过亿。又过了3个月,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突破2亿。比起新浪微博当年的迅速发展,微信似乎势头更猛。随着用户数量的爆发式增长,微信很快引起了业界的极大关注。
自从人类传播活动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受众规模便是衡量传播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用户数量是腾讯公司开展一切业务的一项绝对优势。微信在移动终端上的迅速蔓延必然倚仗于腾讯7亿活跃用户的庞大基数。但是从传播学角度出发,一款应用产品的“创新与普及”速度如此迅速,其背后肯定还有更深刻的逻辑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微信功能形态的不断丰富,微信呈现出许多不同于传统IM的新特征,这种新的产品形态究竟意义几何?如果说微信不是传统的IM,那它是什么?
从互联网产品分析角度出发,微信一直不断创新,产品简洁、易用,功能日益丰富,用户体验好,是一款优秀的应用。那么,从传播学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明确,微信究竟是什么?它仅仅是腾讯QQ在移动终端上的翻版和延伸,还是说是一个全新的互联网产品?它在信息传播层面带来了什么样的创新与变革,究竟微信是不是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它的属性是什么,具有哪些特点和功能,能否发展成为一个区别于微博、SNS的媒介产品?
二、微信的发展变迁
微信经过多次更新,功能不断扩展,产品形态已趋于成熟。追踪微信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其发展路径经由单纯的移动IM延伸到社交网络,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微信更多地显示出走媒体化路线的特点,基于微信客户端的商业化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微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扩张的趋势日益明显。
在微信公众平台开放之前,其核心功能是“即时通讯”,可以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传递。其基本功能相当于传统的短信、彩信,只是信息不再经由移动通信网络传递,只需要开通移动互联网服务即可使用微信进行信息接收和发送。微信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特别之处在于信息符号形式更加多元化,呈现多媒体化特征。微信1.0只能发送文字和图片信息,2.0推出语音对讲成为微信最吸引人的功能之一,也是微信的支柱功能。微信2.5可以实现视频信息的发送,而微信4.2版本更直接地实现了手机终端的视频通话。就信息传播的路线而言,在点对点的信息传递方面,微信是一个完全的通讯工具,其突破意义在于将信息传播渠道由原来的移动通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
微信2.5版本以及3.0版本,主要引入了社会交往元素,使微信具备了社交工具属性。微信2.5版本加入“查看在附近的人”功能,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在其附近同样开启本功能的人,使微信用户能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人。微信3.0接入“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这些新鲜的功能是此前的即时通讯工具都不具备的,使得微信顿时显得新奇、独特,引人注意。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是微信向媒体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战略,邀请影视明星及媒体品牌入驻该平台。微信用户成功添加名人的微信账号之后便可以不时收到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这种模式具有媒体化的订阅性质,一旦拥有微信公众平台账号,任何个人及团体机构即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信息传播活动。基于微信的公众平台,微信在B2C以及O2O商业领域试水,出现了许多新鲜的商业化尝试。这些都是基于微信的媒介属性,充分利用微信区别于大众传媒和传统电商的特征的结果。
三、微信的三大功能与属性分析
目前的微信主体上呈现出即时通讯、社会交往和社会传播三大功能,表现出不同维度的媒介属性,但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络的产品架构所呈现出来的新媒介特性才是微信之所以与众不同的内核。
1.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微信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enger,简称IM),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即时交流消息的终端服务,允许两人或多人使用网络即时地传递文字信息、文件、语音与视频信息进行交流,代表有 MSN、QQ等。
在微信之前,国外有一款手机即时通讯软件——Kik Messager非常流行。Kik Messager 的产品定位非常清晰:短信替代工具,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而非电信运营商的GSM网络发送信息。小米科技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类似的基于智能手机终端的即时通讯软件——米聊,将KIK模式引入中国。随后国内多家互联网公司包括电信运营商都迅速推出各自的 “类KIK应用”,但是微信在后期的发展中将米聊等同类产品远远甩在了身后。
nlc202309020511
微信最初以及目前最核心的功能仍是进行点对点的即时通讯。在实现点对点信息传递层面,微信是一个完全的通讯工具。
在信息传播的渠道方面,微信的突破意义在于将信息传播渠道由原来的移动通信网络迁移至移动互联网络。在微信之前,移动终端的语音信息及视频信息的人际传播只能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电话业务以及短信和彩信业务来实现。通过移动手机接打电话、收发短信息是两项分离的业务而且使用费较高。而PC终端的即时通讯虽然可以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对话,但是有设备地理位置的局限。手机QQ虽然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即时通讯,但在微信之前它尚未实现语音和视频的即时通讯。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微信实现人际传播的信息渠道相对电信运营商有很大优势:只要两个人手机上都装着微信,就可以直接通话,没有漫游费,没有越洋电话费,只产生上网流量费。微信支持语音和视频通话使运营商倍感危机,担心微信会成为运营商的终结者:互联网公司直接做语音业务是迟早的事,运营商可以阻止skype,甚至禁止微信加载语音通话功能,但无法阻挡大势。
在信息传播的符号形式上,微信可以进行文字、图片的传递,也可以进行语音对讲和视频通话,微信可以传递的信息形式集合了人类所有的信息符号载体,语音和视频对话的加入使信息传递形式更加多元,实现了信息载体形式的多媒体化。对传统电话和短信通信服务以及手机QQ都具有颠覆性。微信不断改进用户沟通体验,致力于还原面对面人际沟通的场景,实现了多媒体化互动沟通,提高交流沟通的质量。
2. 加入社交元素的微信
有数字麦克卢汉之称的保罗·莱文森把现存的媒介分为旧媒介、新媒介和新新媒介。旧媒介指互联网诞生前的一切媒介;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一代媒介,而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如博客、播客、社交网络。以Facebook、开心网、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WEB2.0时代的一种重要的新新媒介形式。
微信添加的“查看附近的人”“摇一摇”以及“漂流瓶”使微信具备了一定的社交功能,但其还不能成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交网络——SNS。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其含义还远不及“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爱好进行凝聚(如豆瓣网),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人人网),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根据这个宽泛的理解,微信是具备社交属性色彩的。
互联网世界的用户争夺即是用户关系网络的争夺。在众多关系网的重叠交叉中,都会出现一个核心的、稳定的关系网络——通讯录关系网。相较于SNS、微博客等,通讯录构建的是一个现实的、封闭的、稳定安全的熟人社交圈。基于通讯录的关系网在整个社交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封闭的熟人关系是微信能够迅速成长的基础,也是微信维护用户网络的根基。
以人人为代表的SNS网络是通过“熟人的熟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现实社会关系来拓展用户关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用户网络。微信的社交功能不是基于通过现实人际关系的直接拓展完成的,而是基于位置信息和“摇一摇”“漂流瓶”这种偶然因素的匹配来完成的,无法形成稳定的网状用户关系。
因此,在微信上并存着两类用户关系链:一是基于通讯录(包括手机通讯录、邮箱通讯录和QQ好友通讯录)的熟人封闭关系;二是进行陌生人交友的松散关系,而且这两个关系链是独立并行的。在微信朋友圈刚推出的时候,许多人认为这是微信走SNS之路的信号,但是“朋友圈”中所展示的照片和生活记录主要是为了那个封闭的关系圈中的好友能够更好地沟通交流,依然是指向熟人关系,即使用户个人可以将朋友圈上的私密照片设为公开。微信的两条关系链无法赋予微信社会化网络的属性。
3. 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的微信
微信的基础架构是一对一的即时通讯,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具备了面向大众进行信息发布的功能,呈现出走媒体化路线的趋势。微信公众平台在这种一对一封闭平台基础上的媒体化路线能不能走得通,会走向何方?
任何个人和团体组织都可以申请开通微信公众账号,经审核开通成功后,微信公众账号即可以进行面向大众的多媒体信息的推送。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广采用了同新浪微博相似的名人战略,邀请影视明星及媒体品牌入驻该平台。目前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已经集纳了数千个公众平台用户,包括影视明星以及各种传统媒体和自媒体,比如徐静蕾、黄晓明等当红明星,传统媒体代表有《城市画报》和广州的一个音乐电台栏目,网络自媒体代表有《蛮子日报》,还包括许多著名互联网博客;还有商业品牌推广账户,如星巴克等商业品牌也将微信作为营销推广的一个新平台。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个人用户添加公众平台为好友,建立通讯录好友关系,个人用户可以即时收到来自公众账号的信息推送。对微信公众账户的关注使微信个人用户和微信公众账号之间建立起类似RSS的订阅关系。用户对公众账号的关注是自愿行为,如果推送内容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可以随时取消关注,解除订阅关系。由于这种信息沟通是在一对一的人际传播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在理想状态下,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实现信息的精准传播。但是目前的微信平台仍无法测量这种精准传播的效用。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使微信具备了一对多的广播能力。一对多的广播能力有两种情形:一对多和许多个一对一。通过一对多,微信就具备了广播式传播的特征,微信公众账号作为传播者占主导地位,受众被动接收,具有单向传播特征。但是由于微信的点对点即时通讯的内核,公众平台与用户个人之间又建立起一对一的深度互动,传播者可以运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服务。应用于商业化应用,微信的价值在于可以真正实现精准化营销,使微信具备CRM(客户关系管理)的价值。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为微信的平台化建构了基础的传播结构。在媒体化路线上,微信无法通过封闭的关系实现信息的大面积传播,无法实现微博所具备的传播效率。但是微信开放了其API接口,为微信提供了不同于微博的媒体化路径——平台化。
四、微信是移动互联网上的新平台
虽然微信不是严格意义的“社交网络”,但是微信利用“摇一摇”和“查看在附近的人”等有趣的社交功能以及QQ的庞大用户基数迅速形成一个新的用户群体,在移动互联网终端迅速圈出一个领地,这是微信媒体化路线的受众基础。
在庞大的用户基数上,微信选择开放API接口,将其平台化,充分利用其用户价值在移动互联网络上为大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开放API接口在不破坏本身关系链的情况下导入适合微信场景的站外链接,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例如,微信4.0与美丽说的合作,只接受美丽说的内容,不涉及关系链的整合,使微信具备了平台价值,这种站外链接也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雏形。
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是微信向移动互联网平台转型的关键一步。虽然微信不具有微博的裂变传播效率,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信息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利用完全有可能建立一种新的传播模式,为数字出版等领域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这种新的传播模式并不是要通过微信建立一个新的内容生产中心,而是给众多信息服务提供一个开放平台,微信的价值在于平台化。
通过微信平台已经实现PC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对接,例如订阅《城市画报》的微信,在其推送信息中包含了《城市画报》在豆瓣网以及淘宝网的链接,可以阅读完整的内容文章,用户可以通过一个窗口跳转到多个互联网地址。
微信在产生之初或许也没有预想到其平台化的路径,但今天的微信早已不简单是传统IM(Instant Messager)服务在移动终端的移植。微信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平台化的特征和属性。微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具备移动互联网的基因,并一定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
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 篇4
简单来说,微信“新年红包”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用户需求,并将过年发红包这个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与快速发展的微信支付相结合,通过简单的社交游戏手段来达到拓展和沉淀支付用户的目的。周边朋友在体验微信红包时最大的疑惑就是
,微信“新年红包”绑定储蓄卡安全吗?尽管腾讯(543.5, 11.50, 2.16%, 实时行情)新闻发言人张军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帝国模板,微信支付建立了多重安全防护可以确保用户资金的安全,免费模板,用户在实际参与时多数还是存有疑虑。更多用户选择了储存金额较少的储蓄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绑定了微信支付。在新年红包的常见问题中,微信回答了用户关于“新年红包”参与方式、如何绑定储蓄卡、如何提现等问题,但对用户非常关心的安全问题并没有给出答案。普通用户关心自己的资金安全问题非常正常,而如何打消用户的安全顾虑,让用户安全放心是微信需要考虑的问题。相信大家还没有忘记不久前有用户称绑定支付宝后银行卡被盗的事件,同样属于网络支付的微信支付更应该解除用户的后顾之忧。当然,解答安全方面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微信更应该从技术和产品设计上确保用户的使用安全。设计硬伤:只能绑定储蓄卡提现
如果硬要说微信“新年红包”有什么硬伤,那么提现渠道有限就是其中一个。经过除夕夜不亦乐乎的“抢红包”之后,许多朋友在吐槽:我不想绑定银行卡,抢到的钱岂不是要沉淀在这里了?也许是年前时间太赶,微信方面也表示,正紧锣密鼓地开发新功能
,让用户可以不绑卡也能使用红包里的钱,例如充手机话费等。个人揣测,微信此举目的在于让更多用户绑定储蓄卡,虽然可能会增加部分用户,但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任何强迫用户的行为都会招致用户的反感,设计出“发红包”这样功能的微信团队不可能不明白。从这个角度来说,微信“新年红包”这个产品还有待完善与提升。网络崩溃:抢红包技术准备缺乏预案
正如大家所预料的那样,当用户开始爆发式增长时,网络和支撑往往还没有做好准备,此前有淘宝双十一时支付宝崩溃的先例
。微信官方公布的数据称,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达到482万;最高峰出现在零点时分,瞬间峰值达到2.5万个红包被拆开。据多位朋友的反馈,微信新年红包出现崩溃的现象比较常见,即使是在WiFi和4G网络下,用户有时候也难以拆开红包,这只能说明微信方面准备得还不够。也许这就是为何“新年红包”常见问题中最后一条称,“如果遇到系统繁忙,建议稍晚重新操作”的原因。当然,微信“新年红包”已经做得非常不错均衡,让我们的移动生活变得更美好。
微信的作文600字 微信时代 篇5
微信可以分享快乐。一次元宵节,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特殊作业――制作灯笼。晚上我在妈妈微信上看到一个满意的“红包”灯笼,就学着做起来。妈妈把我制作灯笼的过程及成果拍照上传到朋友圈。第二天,妈妈的微信朋友圈刷屏了,竟然得到了一百多人的点赞和评论。早上我上学时,许多同学竖起大拇哥,对我说:“你做的灯笼太好了,我的灯笼是我妈从你妈妈的微信圈里学来的。”我听了甭提多开心了!哈哈,“秀才不出门,学尽天下艺”啊!
微信可以买到商品。我们家许多用品都是妈妈在微信上买回来的!如爸爸用的面霜,妈妈用的化妆品、面膜,我吃的儿童钙片等。记得一次,奶奶要买染发剂,可是她担心超市里购买的染发剂含有甲醛,对身体有害。于是,妈妈就叫一个做微商的朋友,给奶奶寄回一种纯天然、对身体无害的染发剂,奶奶笑得可欢了,不住地说:“手机上都能买东西,想都想不到!”真是“一机在手,什么都有啊!”
微信可以寻人启事。一次,我们班的陈芷晗放学后不见了。老师和家长心急如焚。芷晗妈妈把芷晗照片发到群里,家长们纷纷下载并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寻人启事,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全校不同年段的家长、老师都一起帮忙转发,共同寻找。经过两三个小时的努力,终于在福州找到了陈芷晗。微信朋友圈的力量真强大啊!
除外,微信还可以支付各种费用,如水费、电费等,现在出门只要带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了。微信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无现金的时代。
微信的英语作文 篇6
范文赏读:
Last week, w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using WeChat. Here are the results.
上周,我们讨论了使用微信。以下是讨论结果。
Some students think WeChat(微信) is a very useful tool. It can provide a platform (平台)to communicate with their friends. Besides, they can make more friends and learn more knowledge by WeChat.
一些学生认为微信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提供一个平台与自己的朋友交流。除此之外,他们可以通过微信认识更多的朋友和学习更多的知识。
However, some students think WeChat will affect (影响) their study if they spend too much time using it. And they may be tricked (欺骗) by strange net friends. Last but not least, it will also affect their eyesight to use WeChat for a long time .
然而,一些学生认为微信会影响他们的研究如果他们花太多的时间使用它。和他们可能欺骗奇怪的网友。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它也会影响他们的视力,使用微信很长时间了。
In my opinion, we shouldnt use WeChat for too long and make sure that dont use it when we are studying. In addition(另外), we shouldnt add strangers casually (随便)or meet net friends without our parents permission.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微信的传播模式 篇7
1.1 微信的兴起
2011年1月21日, 腾讯公司推出一款实现用户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软件——微信。2013年3月微信用户突破一亿, 同年九月突破两亿, 到2013年上半年突破四亿, 到2014年初已经突破五亿。因此, 微信已经成为亚洲地区用户最多的一款聊天通讯软件, 是目前中国互联网领域最成功的产品之一。
1.2 微信传播的特点
微信结合了QQ聊天的功能, 通过设置语言聊天、图片传播和视频传播等形式将微信打造成一款多功能的信息传播软件。不仅仅是聊天软件, 微信也支持腾讯微博、QQ邮箱等插件功能, 还可以通过定位系统寻找附近的人。微信通过不断的版本升级, 新发布的版本还引入支付、游戏商店等新形式。微信丰富多彩的功能使其比传统的短信和其他聊天软件有着更加显著的优势, 使用户聊天的深度和宽度加深。
1.3 微信传播的优势
微信通过绑定用户手机号码或者QQ号码, 实现用户和微信号一对一的服务, 具有较强的真实性。与其他传播媒体相比, 微信在公众媒体上进行询问和聊天具有自动性和针对性特征, 公众账号一般会自动选择回答用户问题。另外在微信上发布消息所受干扰较少, 因为微信朋友圈的信息只有微信好友可见, 陌生人并不能直接看到, 这显然提高了微信传播效果的隐秘性。另外, 微信通过语言聊天能使聊天内容具有情绪和感情, 使聊天更加生动有趣。微信目前用户已经突破五亿, 具有广泛的传播效应, 其影响日益增大。
2. 根据拉斯韦尔模式看微信传播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拉斯韦尔提出了大众传播的“5W模式”, 即who, say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显然它是将不同传播形式分为五个不同结构, 使传播领域分为五个研究方面, 即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2.1 控制分析——who
微信传播是在QQ传播方式上得到的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因此它具有QQ传播的特点, 同时又有自身的特征。首先, 微信传播主体更加精确。微信主要是依托手机这一平台来实现的, 智能手机是其主力军, 这也使微信用户利用手机这一工具作为媒介, 使微信推广具有巨大优势。
2.2 内容分析——says what
微信的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私密性。由于微信朋友圈只有微信好友才可见, 使得发布的微信信息较其他信息的发布具有更强的隐秘性。另外, 微信整合了QQ和微博的即时性特征, 使得微信发布的内容具有即时接受和发布的特征。微信传播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微信通过原创表情和语音聊天软件使聊天双方能真切感受到彼此的情绪和表情, 虽然早期有很多软件有这一功能, 但是因为流程复杂或繁琐导致这一语音聊天软件存在多方面缺陷。
2.3 媒介分析——in which channel
微信这一形式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手机这一传播媒介, 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得微信传播具有更大的普遍性。以智能手机终端为主要载体的媒介传播形式是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因此微信传播是这一传播方向的有益探索。除了手机基本功能的最大利用外, 微信还实现了传播渠道的扩展和优势平台的集中, 微信通过升级和优化, 相继推出了二维码扫描、LBS定位等功能, 充分适应市场需求, 通过不同的功能适应不同的人群。
2.4 受众分析——to whom
微信传播的对象十分广泛, 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进行分类的话, 微信可以通过不同的距离将社交圈分为近距离、中距离和远距离等三类, 微信通过这一距离划分实现全方位和立体化的社交网络。微信最初的受众群体一般是近距离熟人圈, 基于手机通讯录和QQ好友通过微信进一步增强熟人之间的感情, 最后通过开展更大的交际圈慢慢加入其他附近的人和陌生人, 实现交流主体的广泛性。
2.5 效果分析——with what effect
微信传播渠道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当前经济条件下通过微信传播的媒体越来越多, 效果也十分显著, 不论是对个人还是企业来说都是一种不错的宣传渠道。微信传播可以通过设置公众微信账号, 定期进行科学的宣传, 将企业产品和服务传播出去, 具有十分准确而有效的传播效果。
3. 结语
总而言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微信作为新兴的传播渠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对传统的传播形式有较大的威胁。但是信息市场千变万化, 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渠道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 及时作出调整和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存。
参考文献
[1]范并思.论微信的传播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 2013 (5) .
[2]施强.关于微信传播模式的初探[J].传播学工作研究, 2010 (12) .
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 篇8
【关键词】博物馆 自媒体 微信 运营分析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它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均活跃用户达到 5.49 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
作为自媒体当中崛起速度最快的微信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使用起来灵活方便,形式新颖多样,特色功能强大,已经逐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开始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以期通过这种传播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关注进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博物馆作为公益性的社会组织,为了实现传播文化的目的,更加需要拓展宣传空间,以吸引更多社会公众的目光,因而建立博物馆官方微信已经成为博物馆宣传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国各大省级以上博物馆绝大多数均已建立自己的官方微信,作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辽宁省博物馆也于2014年4月正式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本文将以2015年度辽宁省博物馆的微信运营数据为基础,分析博物馆应该如何做好自媒体平台的建设,以期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出自己强劲的文化力量。
一、辽宁省博物馆微信数据分析
辽宁省博物馆自2014年开通官方微信平台以来,粉丝数量逐日上升,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壮大,官方微信平台已经进入平稳有序的运营状态。以下将通过2015年度内的数据客观分析微信发送内容和用户群体情况,以期不断提升官方微信的运营能力。
1.微信发送内容的数据分析
2015年,辽宁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向全体用户共发送微信161条,按照微信内容将这161条微信分为开放公告、展览专题、社会教育、科学研讨、历史民俗五大类型,每个类型微信的发送数量如图1所示。
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辽宁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对博物馆的各方面业务均有报道涉猎。其中报道最多的是展览专题,达到71条,占总报道发送量的44.1%。开放公告、社会教育和历史民俗分别占总报道发送量的12.4%、20.5%、17.4%。而报道发送量最小的是科学研讨,仅有9条,占总报道发送量的5.6%。这说明博物馆当前最重要的宣传工作依然是展览宣传,而科学探讨部分的工作还相对薄弱,因而报道量最少。那么,报道发送量和观众的关注度是成正比的吗?经过笔者大量的数据收集统计后发现事实并不如此。报道发送量最多的展览专题其观众的关注度大约在30%左右,而且不会呈现大幅度变化。因为关注这一类型消息的观众群体要求文化水平较高,所以群体规模较小且比较稳定。而观众关注和转发最多的是开放公告和历史民俗两大类型的消息,这两类消息虽然报道发送量仅占到中游水平,但是观众关注度高达85%左右,因为这些消息可能直接影响观众的参观计划和节日生活。
2.微信用户群体的数据分析
2015年,辽宁省博物馆的官方微信用户增长量达到了90%,可以说增长速度是比较迅速的。如果以每日的新增人数为节点,具体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
图中我们不难发现,一年当中7月至10月是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该时期正值学生暑假和国内的旅游旺季,每日的参观人数均有大幅度提升,因而带动了微信用户的增长。与此同时,该时期内的临时展览和社教活动也相对比较集中,会聚拢一些人气和社会关注。另外,春节时期也是用户增长较快的阶段。这一期间东北地区户外寒冷不适宜活动,因而很多人会选择参观博物馆,既可以陶冶情操又能学到历史文化知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因而春节期间微信用户的增长速度是全年增长的又一高点。
面对庞大的微信用户群体,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该群体的具体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微信的运营,具体细分情况如图3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辽宁省博物馆的官方微信用户群体主要以辽宁本地用户为主,因此我们在定位目标群体时更侧重本地的观众,以本地观众的文化需求为宣传的出发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北京及东部沿海省份开始关注东北地区的文化,辽宁省博物馆的影响力开始逐步辐射到全国范围内。当然这一影响力还有待于在今后进一步提升。此外,另据统计,用户群体中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男性,分别为55%和45%,整体看来,男女用户的比例比较均衡。
二、提升博物馆微信运营能力的建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由于信息的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每天的信息像洪水般袭来,如何博取观众的眼球?如何在众多新闻信息中脱颖而出?作为自媒体的博物馆微信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选取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入公众的视线。
1.重点做好节假日的宣传
随着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走进博物馆,将博物馆作为日常生活和节假日旅游的好去处。博物馆的宣传要特别抓好节假日这个契机,及时地向社会公众发布馆内的参观信息,以保证观众提前获知博物馆的展览情况和出行路线等等。官方微信这个传播渠道是公众获得博物馆信息最准确、最便捷的方式,利用这种方式观众也可以方便地将信息转发给亲朋好友,在“朋友圈”内互相点赞、传播,形成良好的传播模式。例如,2015年9月29日,辽宁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发布《辽宁省博物馆2015年国庆节开放公告》一文,阅读转发量高达83%,由此可见,公众对于社会文化的关注非常集中,自媒体平台下博物馆微信在对外宣传中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此外,在节假日期间博物馆微信还应该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以此彰显博物馆深厚的文化底蕴,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例如,在2015年的七夕节前夕,辽宁省博物馆发布《七夕,与“情人”无关,意在“乞巧”》一文,阅读转发量高达90%,足见社会公众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与喜爱,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微信的传播方式非常认可。所以,博物馆微信要紧紧围绕节假日的特殊性,既能够起到惠民便民的传播作用,又能够发挥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优势。
nlc202309082040
2.语音导赏让展览更加“接地气”
博物馆最常见的宣传手段就是以实物的方式展示给观众,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展览宣传。欣赏展览往往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否则很难真正理解展览所传达的深刻内涵。笔者发现,在参观博物馆的观众中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各异,真正懂得文物的观众很少,这样一来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人们参观展览的热情。但是如果观众开通博物馆微信语音导赏,就可以毫无障碍地听展、观展。辽宁省博物馆在近两年多的时间里录制发布展览语音导赏十余个,观众点击收听次数百余万次,这一举措受到了社会各界观众的好评,一致认为这种方式使得展览通俗易懂更加“接地气”。虽然依靠语音导赏的功能解决了观众观展的问题,但是还远远不能走出提升国民文化素养的困境。为此,辽宁省博物馆的官方微信还定期发送展览解读,让微信用户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就可以学习历史文化。相信长此以往,随着用户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将受益于这种便捷的传播方式,国民的文化素养将不断提高,真正地实现文化成果全民共享。
3.贴近群众释放文化魅力
博物馆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往往需要大众传媒的支持。但是大众传媒的资源有限,不可能随时随地与博物馆实现对接,这就需要博物馆的自媒体平台微信来弥补大众传媒的缺位。2015年度,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未成年人教育活动、辽博讲堂、志愿者招募、微信粉丝回馈等10余次社会公益活动,每次社会活动的信息发布、活动进展都离不开微信的宣传报道。受众在参与博物馆的活动中乐于通过微信来分享自己的感受与心得,也愿意通过这种形式开阔视野、实现自我。可见,博物馆的社会活动需要微信的媒介支持,而微信的传播方式恰恰符合了博物馆的群众路线。因此,博物馆需要加强微信的利用,不断贴近群众,走群众路线,释放更璀璨的文化光芒。
三、博物馆微信运营的前景展望
微信,作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自媒体平台,它的功能异常强大,不仅具备发送语音、视频、文字、图片等消息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微信支付、问卷调查、观众留言等功能。博物馆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微信的多种功能实现自身的文化使命。
1.开通微信支付功能,扩宽文创产品销售渠道
微信支付这个动动手指就能买东西的功能已经在微信用户中普及开来。如果博物馆的官方微信也可以实现支付功能的话,那么对于售卖文创产品来讲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以往,观众只能到博物馆参观后才能购买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十分狭窄。而当今社会电子商务席卷全球,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网上购物,博物馆也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将文创产品与微信结合到一起,实现网上便捷购物,这样一来,既可以扩宽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又可以传播具有博物馆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以“故宫淘宝”为例,故宫博物院将其文创产品发布在官方微信上,并且链接了故宫在淘宝网制定的网站地址。网民只要点击链接即可在线浏览和购买喜爱的故宫文创产品,“故宫淘宝”的微信点击率高达百余万次,创下了博物馆界微信浏览量的神话。
2.运用微信问卷调查,掌握观众最真实的想法
问卷调查是博物馆需要定期组织的调研活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了解观众喜爱的展览类型,了解观众最急切的文化需求。以往的问卷调查通常是实地调查或者电话调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得出的数据还有失偏颇。而通过微信的网上问卷调查则方便简洁,受众配合度较高,数据回收方便,并且得出的数据真实可靠,能够成为今后博物馆工作的指示标。因此,合理设计问卷,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定期实施民意调查,将有利于博物馆今后工作的开展。
3.与博物馆微博、网站联手,建立立体式自媒体阵营
博物馆的自媒体通常包括微博、微信和网站,这三种媒体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之间也可以互推粉丝,形成博物馆自媒体的宣传合力。建立起博物馆立体式的自媒体宣传阵营,既可以增加浏览点击量,又可以扩大博物馆的宣传辐射面,对于树立博物馆的良好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为例,其微信、微博和网站的资源都是互动共享,粉丝人数和浏览点击量都远远超过其他省级博物馆。
小结
微信,近年来飞速发展的新媒体,已经成功跻身世界五大社交软件之一。博物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单位,要充分运用微信这一自媒体平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博物馆品牌形象,让古老的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焕发新的蓬勃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腾讯.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2015.
[2]贾鹤鹏,莫扬.全球化时代有效的科学传播[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3]李洋.故宫文创产品上半年达7亿元[N].北京日报,2015-8-19(006).
[4]单霁翔.关于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0(4).
(作者单位:辽宁省博物馆)
【微信的新年红包分析】推荐阅读:
新年红包学生日记10-07
猪年新年红包贺词10-10
新年长辈红包祝福语11-18
过新年孩子压岁钱红包祝福寄语10-03
微信红包12-03
微信红包照片06-15
话微信红包作文05-21
微信红包的吉利数字06-15
微信红包作文300字10-16
过年微信红包多少吉利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