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2024-09-18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通用7篇)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1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改革与发展,进一步提高部队正规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但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冲击也给部队管理教育带来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今新战士的生活条件和出身背景都比较好;无论是城市兵还是农村兵大多数刚从学校毕业都没吃过苦就走进部队,刚进入部队大门的新战士,面对全新的生活和陌生的环境,新战士对部队充满新鲜感和好奇感,但时间一长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的改变以及紧张艰苦的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有所不适应,造成心理紧张、苦闷。如果长期处于紧张之中不能缓解,不但会影响正常的训练和学习,还会引起生理机能的异常,若不及时加以引导,甚至会酿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带兵人要仔细观察、了解新兵情况,及时掌握新兵的心理变化,运用多种手段使他们勇敢地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确保新战友顺利地过好军营第一关,为迈好军营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新战士 管理 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部队兵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世纪入伍的新兵,作为部队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的文化层次高,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善于奋进,求知欲强,给部队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部队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命力;入伍前的他们面对复杂的社会交往有时良莠难分,在丰富的价值追求中较多地偏重自我;在民主、参与中夹杂着盲目的因素;这些因素既为带兵管理者理提供了“正面”推动,同时也给管理者带来了“负面”难题,这些种种疑难问题都是管理者需要一一解决和一一排除的重要因素。目前主要就对当前新战士的特点及管理对策作以如下分析。

1.当前入伍新战士的基本特点作为一支刚进入部队的新生力量,每年入伍的新战士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新战士来自全国各地和五湖四海,民族风俗差异大、兵员地域分散、文化层次偏高、生活习惯呈多样性,入伍动机和价值取都各不相同等等因素。据了解,近几年入伍的新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1.1入伍动机不纯

刚入伍的新战士,由于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少部分新战士入伍动机不纯,各自的理想和目标都有所不同;有的新战士是冲着学技术来部队的,对部队的工作和平时的训练不感兴趣,同时也失去了来部队的真正意义以及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新战士是抱着考军校的目的来部队的,想以当兵的方式来作为跳板,对工作、训练根本不在意也不在乎,只求每天的日子平安度过,早日考上理想的军校;有的新战士来自城市,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没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在父母的安排下就稀里糊涂的来到部队,等服役完之后就有一份正式工作;有的新战士是因为好奇才来部队的,对部队的生活充满着渴望,来部队之后时间一长就厌倦部队的生活,怕脏、怕累、怕吃苦等等。由于来部队没有树立正确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缺乏坚强的精神支柱,当前新兵在训练中怕苦怕累,对训练产生畏难情绪。

1.2

生活环境优越

目前新战士当中独生子女偏多,吃苦精神意识普遍差。在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普遍怕吃苦,从近几年入伍的新战士来看,独生子女和家庭富裕的所占比例较大;从小娇生惯养的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概念。从地方走进部队,突然要面对紧张忙碌、单调枯燥和封闭式的新兵集训生活,就会显得失望和束手无策。入伍前对部队生活充满的那些美好生活和希望都没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向往没有了,失望和后悔不断在自己的脑海中翻转,新训的任务还没结束有的新战士思想上就打起了退堂鼓,情绪极度的不稳定,思想波动极大;再加上部分父母出于对子女的“过度”关心,经常灌输一些不符合一名军人的思想;父母们千叮嘱、万嘱咐在部队要注意身 体,照顾好自己训练强度过大或太累就少参点加多休息,只要不落在别人后面过得去就行了,父母在这些的“呵护”中使刚入伍不久的新战士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从而导致新战士逃避和躲避部队的正常工作,以及不积极参加部队的正常训练。

1.3纪律观念淡薄

刚入伍的新战士纪律观念不强,对部队严格的纪律要求和约束不适应;纪律是军队的生命线也是部队的保障力,既然当了兵,理所当然就要服从命令,遵守军队铁的纪律,在部队中,纪律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刚进入部队的新战友,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在部队不能如鱼得水地适应纪律的约束而苦恼。1.4个性突出

刚入伍的新战士来自我国五湖四海,由于地域的差异和风俗习性的不同,每个人的交往方式都有所不同;近年来入伍的新战士,有的新兵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自信心较强,喜欢与其他战友谈天说地,交流感情,懂得释放自己;有的新战士性格比较内向孤僻、闷闷不乐,不喜欢少与其他战友主动交往,存在自卑心理,无聊时喜欢胡思乱想,再加上有的新战士由于家庭纠纷、父母闹离婚,或是亲人病重去世、单亲等等问题的影响,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给部队正常工作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5能力强素质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长们非常注重子女的培养,刚入伍的战士们兴趣爱好广泛,具有特长的战士较多。近几年入伍的新战士思维普遍活跃,爱好广泛,能说会唱,会电脑操作,驾驶技术、家用电器维修等等,从而给部队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帮助。

2.新形势下的带兵对策及方法

新战士刚到部队,对部队的情况比较陌生。如何对新战士进行扎实有效的教育工作,帮助新战士迈好军营第一步?这是每位带兵干部和骨干必须面临的挑战问题。2.1正确的教育

作为经后毕业带兵的我们首先要帮助新战士端正入伍动机。要教育引导新战士把个人打算与神圣的国防事业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不断端正服役态度,让他们真正弄清“为什么当兵”这样的根本问题,充分把实现个人愿望融入到保家为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国的部队发展培养一披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革命军人。

2.2 做好谈心工作

作为带兵干部和骨干的我们要主动帮助新战士的想家问题。新战士离开家人来到部队锻炼,初到部队,难免想家,尤其是入伍不久临近新春佳节。作为带兵人,我们不能认为是谁想家谁就没志气,我们应深入其中到新战士当中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新战士的思想;同时多开展一些交心谈心活动和部队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使他们克服想家恋家的问题。2.3正确的有效教育

刚入伍的新战士我们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誉观”。使他们明确军人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远离是非不明的模糊思想;让他们明确军人的职责,坚决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损于军人形象的话不说,有损于军人形象的事不做;勇于同有损国家和部队的人、事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自觉维护军人的形象和集体的荣誉;遇到重大问题不怕牺牲,坚决斗争到底。

2.4以情带兵、以理带兵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现在的部队不在是过去的军阀时代也不是过去脚踢拳打的时代,我们要 “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教育。作为新世纪干部的我们,对新新战士应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但是,要严之得法,严之有度,同时,要知兵爱兵、以情带兵、以德带兵、以理带兵、以才带兵。时时关心着他们,处处为他们着想,为他们解决实质性的困难,长此以来,就没有管不好的部队,带不好的新兵。2.5尽职尽责

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新战士的教育管理,努力带出合格战士。一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成立家庭与部队力量的互动管理体系;三是寓教于乐,多渠道、全方位地陶冶新兵情操,培养新兵高雅情趣。总的来说,新兵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每名带兵人去深思熟虑、总结经验,为之努 5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2

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期间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差异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这一概念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可度量;二是风险的存在与客观环境和一定的时空条件有关,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风险也发生变化;三是风险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存在,若没有人类活动,不会有预期结果,也就不存在风险[1]。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收益背离预期收益,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这就是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管理,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农业风险的分析识别预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各种来源进行有效控制,力图以最小代价减少农业生产波动,使农业和农民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既是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客之一,也是现代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目标,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农业的最大安全保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农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减轻农业风险给农业造成意外损失的伤害程度[2]。

1.1 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的类型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市场化在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农业置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中而不得不面临更多风险的困扰。与这一转变过程相适应,农业风险种类越来越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根据表现形式,我国日益复杂的农业经营风险可分为五类[3]:(1)制度风险:即制度在变革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使制度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在经济转型期表现得尤为突出;(2)市场风险:即主要是指市场销售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90年代,农民收入增幅从10%左右下降到2%,且出现多次增产不增收。这正是由于农业市场风险所致;(3)技术风险:即因技术采用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源于农业技术具有公共物品特性和很强的外部性;(4)资产风险:即因农业投入的增加所导致的经营不确定性。这种风险源于农业投资的锁定性。由于生产周期较长的特点,农业资金一旦投向某一项目,即要立刻转作其他用途将极为困难;(5)自然风险:即由于自然因素所导致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具有客观性,一旦发生,给农业带来的损失是十分巨大的,商业保险往往难以承受。这5种风险在我国农业经营活动中所占的比例为:自然风险30%左右,市场风险约45%,制度风险约15%,剩余是技术、资产风险约10%。

1.2 当前我国农业风险的特点

(1)市场风险已成为农业的主要风险。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农业最主要的风险是自然风险,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风险必然会取而代之凸显为农业的主要风险[4]。这两种风险的大小可以用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的变异系数来衡量。近年来,我国农业自然风险导致的产量波动只有平均产量的6%左右,且存在着逐渐稳定的趋势,而市场价格的波动幅度却在20%以上,且没有收敛的趋势。这充分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已对农业生产发挥了明显作用,市场风险正在加大,并已取代自然风险而成为农业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险种,这是农业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2)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大数法则难以实现。有效需求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消费者有购买意愿,二是消费者有货币支付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然而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依然十分缓慢且不稳定。1997~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下降,增长率从1996年的9%下降到2000年的1.1%,到2001年的增长率提高到4.2%。恩格尔系数尽管有所下降,但是2001年仍为47.8%,比城镇居民高出10个百分点,加之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民对生产的投入大有难以承受之势。因此,自发购买农业保险的经济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农业保险商业经营难以维系,必然导致农业保险范围过窄,规模狭小,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数法则理论[5]。事实上,不少地区的农业保险因有效需求不足而出现萎缩甚至消失。

(3)农业经营中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且错综复杂。制度、市场、技术等多方面的风险常常交织在一起,这是我国当前农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明显特征[6]。我国农业正处在一个转轨变型的时期,许多潜在的制度冲突将被激发出来,影响市场各主题的行为方式,制约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的损失,从而形成由制度冲突导致的市场风险;与此同时,农业市场体系的不完善,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市场主体缺位而产生由市场缺陷所引发的制度风险。另一方面,农业生产场所是一个“露天工厂”,其生产技术的工艺过程保密性很差,容易被人效仿,由此可能使产品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使实际的收益小于预期收益。同时,一项技术是否实现其效益,最终取决于市场需求状况而决定的产品价格和市场规模。当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先进的技术也可能实现不了效益,这使技术风险与市场风险交织在一起。

(4)金融风险中的农业信贷风险日益凸现。农业信贷风险已成为农业经营中新的风险品种。信贷一般指资金不足部门向资金盈余部门的资金融通。随着农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新项目的开发,新技术的采用,借贷资金规模扩大,在经济货币化过程中,即使是最为稳定的货币价格也随时在变动。事实上,人们对未来预测的准确程度与他们掌握信息的充分程度成正相关,现实世界客观上存在很多未知信息而充满风险。如对未来利率的变动或借贷货币汇率的变动的信息无法准确把握而使成本难以确定;又如在农业项目的投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完全而对未来注入的现金流量和未来收益率难以确定等等。这就必然会引起农业信贷风险,甚至引发更大范围内的金融风险[7]。

(5)入世使我国农业的风险源增加。入世给农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增大了农业的经营风险。由于我国农业经营企业规模小、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劳动力素质差以及资金实力不足等,加入WTO后,中国需要逐步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增加市场准入,扩大市场开放度,提高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这就意味着,每个农户平均不足1 km2的超小型家庭经营,要与经营规模比中国农户大百倍甚至更多的欧美大农场相抗衡,必然面临着一个严酷的事实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农业市场的风险源更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更大,波及的范围更广,致损程度更严重,不可控性更强[8]。

2 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现状

由于我国实施的各种农业风险管理措施时间不长,经验也不足,尚处于探索阶段,因而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无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

在中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主要靠风险管理的外部组织提供有关的农业风险管理服务。这些外部组织除了一般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保险公司以及专职管理部门外,还应包括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如美国,1996年就建立农业风险管理代理处,帮助农民搞好农业风险管理工作。中国的风险管理处于启蒙时期,尚无国家级的农业风险管理专门机构,更谈不上省级的专门机构,使农业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组织保证。从政府的宏观角度看,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研究,缺乏技术操作人员,同时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9]。

2.2 农业资源非农化和短缺及对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破坏,使农业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减弱

我国的土地及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农业资金相对而言,都是短缺的。人均耕地现在只有约0.0867hm2;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这使得农业基本建设难以满足需要,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带病运行占1/3;同时毁林造田、围湖造田、耕地沙漠化盐碱化等人为破坏,进一步降低了农业抗风险能力[10]。

2.3 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救轻灾前预防

经验表明,防灾比救灾更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进行农业风险管理,不仅要注重灾后补救,更应注重灾前预防。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的现实却与之恰恰相反[11]。建国至今,各级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灾害的补偿工作。而对于农业灾前预防,中国虽然一直坚持进行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研究和推广抗病虫害、抗旱涝、坑盐碱品种等预防性措施,但一遇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局面,人们总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思想上产生重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及轻灾前预防的观念,使许多行为不仅没有起到灾前预防作用,却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劫掠资源,破坏环境,满足无节制的当前的消费。结果导致大气质量变坏、江河污染、森林减少、牧草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萎缩等一系列恶果,为农业自然风险埋下隐患。一旦风险损失变为现实,则后悔莫及。同时我国的灾害救济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属于时后补救措施,不能实现预防、减少风险发生;二是免费、无偿性质助长了侥幸、依赖心理;三是公正性、效率性受到我国行政系统效率较低的制约,常出现款物被挪用、载留等现象;四是我国财政实力有限,使得救济数量也有限,保障水平低。

2.4 农业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只负责技术问题,对采用新技术而产生的追加要素投入风险、新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使用新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效益并无联系,农业技术风险基本上全由农业生产经营者负担,在政府不适当干预下,这种风险还有可能加大。结果常是新技术不被采用或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2.5 农业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市场风险管理措施未取得明显成效

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有时保护价低于市场价,且有的差距达0.6-0.8元/kg;二是保护价缺乏连贯性,波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达到30-40%,高于15%的国际平均水平,不利干对价格的合理预期和决策;三是执行机构在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消极执行。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因为政府并不对厂商补贴,实际上推行不了。市场风险基金作用亦受到抑制。在期货市场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规则和统一监管,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12]。

2.6 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存在严重缺陷

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前,农业风险管理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而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的今天,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则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农户家庭。由于下列原因,使现有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一是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抗农业风险的能力也弱。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自然风险的必然性的影响,广大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意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之人们一直习惯于靠国家的救济,集体的帮助,使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较差,听天由命和等、靠、要思想极为严重。三是风险管理主体素质差,风险管理知识缺乏,难以承担起农业风险管理的重任。

3 农业风险管理的制约因素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特殊情况,我国的农业风险主要有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信息风险、信用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等。而农业风险管理也面临诸多条件的制约[13]。

3.1 观念制约

农民的市场观念较弱。入世之后,随着国外农产品的进入,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消费观念落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生产资料投资乏力,农业从业人口文化素质低,生产产品技术含量低,销售风险加大;组织观念较弱。让农民和没有打过交道的部门联结起来在市场经济中共进退,存在很大困难;风险意识较弱。虽然目前经济形势与国际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民几乎没有受到触动,仍然我行我素。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对风险的化解。

3.2 资金制约

在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过程中,农村资金通过各种渠适流向城市或非农产业。单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本无可厚非。因为不管是农村信用社还是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都有生息逐利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农村资金就更加短缺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信息产业建设和农民采取防范措施从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制约着农业风险的管理。

3.3 人员制约

首先,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民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掉,市场需要的优、特农产品又很难生产出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低水平上重复,调来调去不能升级。其次,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农产品加上企业技术力量薄弱,加上档次低,技术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市场容量有限。再加上企业人员诚信意识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我为主”的供给观念和利益追求,农产品销售的风险性较大。第三,信息服务行业人才匮乏,既懂农业经济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信息服务水平低,信息严重不对称。

3.4 制度制约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模式。在入世后,中国农业面临的是分散小生产与现代化的大农业的竞争,我国明显处于劣势。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流转,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农地流转的制度阻碍严重、农地流转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完善的教育制度等成为改革的障碍。

3.5 信息制约

农产品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对称。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投入水平低,农村信息化水平更低;农村信息供需矛盾突出,信息资源整合不够;在农业信息生成、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政策性信息风险、信息传播失效风险和信息供求失衡风险,影响信息效用的发挥。其次,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中介机构缺乏。第三,农户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征以及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影响,难以在较为分散且时滞较长的市场中捕捉信息,也难以针对市场信息及时地调整产业结构和进行技术革新。

3.6 法制制约

首先,我国农业信息发布立法滞后,尽管国家和省级制定了一些制度和规范,但很不健全。从信息发布的实际运行看,我国农业信息发布受行政干预过多,导致信息不科学,数字不准确、不规范,影响信息发布的准确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其次,社会信用的法律约束乏力。我国虽在有关经济立法中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但对失信行为的惩罚不严,守信收益不公,失信成本低,导致失信行为泛滥。再次,在农村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利得不到切实的保障,土地流转关系不完善。另外,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中国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问题,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一些与WTO有关规则不符,导致农民生产经营风险增大。

4 提高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4.1 对我国今后实施农业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想

通过国内十几年的实践并结合国际经验,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今后实施农业风险管理提出以下设想:

(1)大力开展农业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认识到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促进其对农业风险的管理从盲目自发状态向自觉行动转变。政府应设立农业风险研究咨询机构,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服务,同时应健全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使农业风险管理活动走上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

(2)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资源的综合抗御风险能力。从宏观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信贷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农田整治、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防护林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金能力来改善生产结构以提高抗御能力。从微观上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积极开展自身内部的自我保障活动及相互之间的互助救济活动。包括生产经营结构的优化,自留后备基金,注意利用市场、土地、天气、品种等信息资源,注意利用合同关系等,这些措施可提高微观主体的抗险能力[14]。

(3)农业自然风险管理应逐步形成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的格局。在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业保险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风险管理措施。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和我国16年的实践都说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的特点。我国的农业保险可以有四个发展方向: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赔付率使农业保险无盈利甚至亏损,因此追求承保盈余不可能成为农业保险经营的首要目标,而且对于政府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目的并不是去追逐最大承保盈余,而是防范和减少风险。二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由于其追逐的是承保盈余的最大化,所以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商业性农业保险应以风灾、雹灾等发生概率可测,仅小局部损失的自然风险、单项险种为主要经营范围。三是合作保险,即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具体办法是按合作社原则,采取入股方式筹措保险基金,建立起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自我服务性群众组织。规模要适当,一般在县及县以下相邻乡为宜。四是再保险市场要发育完善。再保险的目的是形成巨额联合保险基金,扩大承保能力,保证保险企业经营的稳定。

对灾害救济制度要加以改进完善。一是加强监督,提高救济工作的公正和效率,依法严惩私分、截留、挪用救灾款物的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充分发挥民间各慈善团体的作用,克服单纯依靠政府民政部门的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缺点;三是科学划分自然灾害等级,按等级分配救济物资;四是与现行财政、税收制度相适应;五是为防止和克服侥幸、依赖心理,可适度地把救济额与农业保险相联系。

(4)建立农业技术风险管理体制。政府应采取:一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三是追加农业技术“补贴信贷”;四是建立技术经济合同制度,使参与各方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技术风险。五是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5)完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措施,真正减轻农业市场风险。从政府角度看,可供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一是实行向农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二是优惠的价格政策,包括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市场风险基金制度等。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的核心是一个适宜的最低保护价格水平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和我国几年实践,制定保护价。三是在实践基础上,完备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应尽快建起雄厚的能灵活吞吐的分级专项储备体系。在收获季节,以市场价收购一定数量的优质农产品作为储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市场风险。四是发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对期货市场制定完备的交易规则和加强监管,抑制目前过度的投机行为,真正使期货市场成为分散、转移农业市场风险的有效途径。政府还应鼓励市场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这是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6)农业基本制度长期保持稳定。当前一定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制长期不变,当然在有条件的地区,并不排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农业法、土地法、水利法、森林法等农业法律、法规的制订、修改要经过公开、科学的讨论,实施时要加大执行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的农业决策应尽量公开,以提高科学性、合理性,不能出于“政绩”的考虑,而采取超经济手段干涉农业生产经营者合理的经济行为。各种农业经济合同、契约一经签订,就须依法履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都有责任监督农业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总之,政府要努力采取措施,减少农业面临的社会上层建筑变异风险。

4.2 防范和管理农业风险的具体措施

农业风险的防范和处理措施很多,各有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各地的情况对农业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之后进行选择。

(1)建立农业组织机构。建立农村互助组织。由于农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和所生产的产品的特性,在市场经济下一般总是处于不利的地位。但在发达国家,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强,这与发达国家农民的组织状况分不开。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对他们来说个体的、分散的农业耕作是可能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销售却有很大困难。建立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互助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加强农民依靠互助、自救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

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成立专业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是一种政府、整个保险业、单个的保险公司和农民4方受益的举措,但由于农业、农民、农村本身的特点,纯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目前可以在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建立专业农业保险,但要靠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国家财政要投入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多家保险主体联保或分保,分散风险。实行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另外,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农业保险工作,为农业保险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独立的农业保险公司[15]。

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信息的及时提供。农业投资前期的信息收集与整体项目的评估与分析以及科学的决策尤为重要,农业风险咨询机构可以向农业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出现的概率做出分析,在风险出现后向投资者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减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风险。

(2)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的合理掌握可以有效地防范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风险,当农产品的产量确定,而将来价格不确定时农民可以利用期货合约,与期货公司签订一个约定的价格,那么即使农产品价格下跌,农产品也会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出售从而锁定价格风险。但当农民的产量不确定时应用期权合约则更加合适。农民可以和期权公司签订合约,支付较少量的期权费。如果农产品价格波动有利于农民,则农民可以执行期权合约;否则,就可放弃期权合约。但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不完善,期权市场则处于起步阶段,这使得期货、期权市场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要完善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就要加快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的步伐,加强对期货市场的监管,增加上市品种,完善上市品种结构,激活大品种交易,培植农产品期货市场主体,加强对现货市场秩序的整顿[16]。

(3)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建立农业风险基金是化解和防范农业风险的又一道屏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农业风险基金。要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由国家和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题,由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和个人及其他来源缴纳的作为补充。农业风险保障基金的规模应根据各地的经济实力和风险发生的概率来确定。基金建立起来以后要设置专门的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和运作。

(4)健全法制,改善农业教育,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全法制。出台信息法,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日历、发布标准、发布规范及发布立法,树立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对于虚假信息的发布予以惩罚;完善信用立法,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继续完善土地立法,理顺土地流转关系;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放宽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践证明,文化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人们的市场意识越强,风险意识越强,越容易进行风险管理。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发展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中学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对农村招生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营销技能培训。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养护管理 检测

1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养护管理工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处于相对滞后的阶段,本文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2 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特点

(1)实施养护作业的强制性。高速公路在国家综合运输网络中所具有的地位及作用,决定了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应当是建立在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强制性养护。

(2)养护对象的广泛性、全面性。高速公路的养护对象除道路、桥涵及沿线附属设施外,还包括交通工程设施、绿化环保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各个方面。

(3)养护作业方式的机动性与时效性。与一般公路养护相比,高速公路的养护更要求快捷机动、实用高效,养护工艺、操作规程程序性强,养护作业实施时需特别设置交通安全管制区段。

(4)养护技术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高速公路的养护除需要具备机械化、专业化外,还需不断探索和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使用。在养护检测手段上,需具备现代化综合检测设备,养护工作涉及的学科领域比较宽泛,科技含量高、技术工艺复杂。

3 影响公路养护发展的主要因素

3.1 人员结构不合理

首先,由于公路养护管理系统是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基本有保障,公路系统的人员急剧增加。公路部分人事权下放地方,人事制度可塑性大,行政领导干预大,人情关系网复杂,社会非专业人员大量涌入,人多为忧,养护职工队伍的膨胀直接造成公路养护的严重负担。其次,公路部门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工作条件艰苦的行业特点,有知识、有门路的宁愿进厂当工人,也不愿进道班养路。特别是养路工从事的重体力劳动生产作业分散,劳动技能单一,个人综合素质偏低,也影响公路事业的发展。再次,目前公路部门管理型人才偏少,开拓创新能力不强,求学上进的动力不足,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阻滞了公路事业的发展。

3.2 机械化养护滞后

首先,认识管理部门中没走出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路养护机械化的顺利发展,养护投资少,首先要保证人员工资和材料费到位,无钱买机械甚至无法承受养护生产机械的费用开支。其次,公路市场拓展不宽,养护和生产机械陈旧落后、老化,市场竞争脆弱,道班只能用人工养护为主的落后方式,埋头做好小修保养工作。再次,养护机械重使用、轻管理,机械设备提前损坏,报废、失修等现象普遍存在。四是养护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一线养护工人大部分为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远远不能适应公路养护科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要求,影响了公路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

3.3养护标准不统一

首先,由于道班管养线路分散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路况不同,地区差异不同,也就很难统一标准。其次,工作内容繁多,工程量较小,计量支付起来也无统一标准,只能凭经验,很不便于管理。再次,对于养护机械的使用、保养等同样由于工作量及作业所占用时间的因素,很难科学合理地把握,也只能反复测试、分析,但却不能客观地符合实际,管理起来对计量支付的依据说服力依然不强。

3.4 资金不足制约了公路养护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路养护机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公路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但随着市场的变化,一些地区的切块经费一直维持在九十年代水平,甚至自上而下违背了“建养并重”的工作方针。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公路建设的投资力度,高速公路、各等级公路、大型桥梁建设很快,各省、各地区都热衷于新建工程项目,而忽视了对公路养护的投入,养护经费“十年不变”,公路等级提升投资少,发展缓慢。特别是地方公路,路况低、抗灾能力差,难以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 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4.1 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养护管理体制是指养护管理权限划分及管理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存在形式(包括养护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层级结构和人员配置)和一系列管理规则、秩序及规范所构成的制度体系。传统的,一般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在高速公路事业发展初期,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计划经济属性下的管理体制,不符合当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衷,也无法适应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已成为制约我国公路事业发展的瓶颈。为实现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的创新与突破,我们须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

(1)顺应高速公路发展趋势和产业特点,在建立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时优先考虑集中统一原则。集中是指领导权的集中,要求必须实施严格的分级管理;统一主要是指对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要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调度。

(2)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大力培育并开放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真正实现管养分离。实现养护管理用人机制和用工方式走向社会化,公路养护维修要面向建筑市场,通过招标选择施工队伍,建立养护工程的竞争机制,养护工程实现从计划任务形式向合同管理形式的转变,以适应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特点。

(3)建设专业化的养护队伍。只有人员精干、技术全面、训练有素、机械配套、安全措施完备的专业化养护队伍,才能完成高速公路各种突发事故的抢修工作。

4.2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由于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政府必须加大立法与执法力度,对养护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充分体现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1)按照《公路法》的条款内容,加快制定相关配套法规,完善法规的细则说明。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立法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条例,使高速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

(2)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明确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维修义务和责任的前提下,才具有合法的收费、经营权力。国家要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速公路的养护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和规范,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理、政府监督。

4.3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使高速公路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面向21世纪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1)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GIS-T)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将空间信息数字化,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通过功能强大的软件,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明,数据管理便捷高效,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公路交通的发展、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2)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雷达技术、RS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实现人工检测向自动化检测发展,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展,使公路质量的检测、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捷,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5结束语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4

作者:单珊 许海霞 刘芳兵

新闻

来源:中国职务犯罪预防网 【字号:大 | 中 | 小】

分享到:

林业管理部门是指对全国林业生产和建设负有行政管理和指导义务与责任的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是由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林业局,各省、自治区设立的林业厅(局)及市、县级林业局和乡镇林业工作站构成的。可以说,林业管理部门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层出不穷,特别是县级林业局、乡镇林业工作站等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呈现多发、频发趋势,不仅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更对整个社会生态建设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深入分析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主要特点

(一)发案环节较为集中,犯罪目的多与非法谋利有关。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的发案环节多集中在行政审批和专项资金流转等环节,因不作为而引发的渎职犯罪所占比例较低,犯罪目的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犯罪行为多为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涉案罪名多为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特别是在管理、使用林业专项资金的过程中贪污和挪用公款的情况较为严重。

(二)涉案人员多为领导,手中握有一定管理或决策权。通过分析相关案件,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多为单位主要领导或中层干部,其职务、职权虽然不尽相同,但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行政审批的决策权或专项资金补贴的管理权,客观上具有利用职权来收受贿赂为他人谋利或非法侵吞、挪用公款的条件,而普通工作人员因受岗位、职权等方面的限制占涉案总人数的比例较低。

(三)窝案串案比例居高,结伙作案的情况较为普遍。随着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使受到较为严密的监督和制约,个别犯罪分子妄图实施违法行为在大多情况下难以独自完成,所以通常是由多名具有管理权、决策权的单位、部门的领导或负责人互相联系、互相关照、互相利用,结伙进行作案,导致窝案、串案比例不断增高。

二、诱发基层林业部门职务犯罪的主要诱因

(一)存在严重的特权思想。基层林业管理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普遍存在严重的特权思想,他们放松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世界观蜕变、人生观扭曲、价值观失衡且法纪观念淡薄,将林业管理职权视为自己的特权,认为只有自己可以监督管理别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职责与待遇差距较大。多数基层林业管理部门人员配备较少,特别是乡镇一级农林站编制通常仅有二到三个人,且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月收入较低、办公经费短缺的情况较为普遍,导致了部分干部职工产生了失衡与消极心理,所以便选择利用职权便利赚取非法收入。

(三)监督制度落实不力。市、县级林业管理部门虽设有纪检部门,但受监督制度不完善和人员配备不充足等因素的影响,在监督效果上大多不够明显。同时,内部监管往往存在“同级管不了,下级不愿管”的尴尬情况,难以对自身和下级形成有效监督。

三、基层林业部门职务犯罪预防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相关单位要深入开展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使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职务犯罪的危害,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增强拒腐防变的廉政意识。同时,林业部门要加强队伍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培训、择优淘汰,把素质教育、法治教育放在日常工作的重要位置,做到常抓不懈,使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提升人员待遇,实现规范管理。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索解决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待遇差距的问题,努力做到工作付出与所得薪酬公平对等,提升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同时,要建立和完善规范权力运行的各项制度,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制约机制,做到重大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并加强政务、财务公开,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堵塞可能出现的漏洞,增加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三)坚持惩防并举,注重以打促防。基层林业管理部门在发现或者收到群众举报的涉嫌职务犯罪案件线索时,要做到不包庇、不袒护,按有关规定及时移交检察机关,并积极配合做好查处工作。同时,检察机关要加大打击力度,集中力量查办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的职务犯罪案件,实现“打击一批人来震动一批人、教育一批人、挽救一批人”的目标,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使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职务犯罪的巨大危害,有效防止和减少职务犯罪案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人民检察院)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5

1 常用降压药物的种类

目前, 降压药物主要分为5类: (1) 利尿药, (2) β-受体阻滞剂,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ARB) , (5) 钙拮抗剂 (CCl3) 。同类药物具有共同作用, 同类药物的各药物间具有不同的药物作用, 即为个体作用;不同类的降压药物不但能够降低血压, 还具有不同的其他作用。

2 利尿剂特点及禁忌

价格便宜是利尿剂类的降压药物的特点, 利钠排水是其降压机制, 使高血容量负荷降低而发挥降压作用。主要包括: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保钾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袢利尿剂等。噻嗪类利尿剂为主要用于控制血压的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主要为吲达帕胺和氢氯噻嗪, 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 适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和高龄老年高血压以及单独收缩期高血压和伴心力衰竭者[1]。

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与使用剂量密切相关, 故在使用时应采用小剂量。长期应用噻嗪类利尿剂能够引起低血钾, 应对患者定期进行血钾监测, 适量补钾;噻嗪类利尿剂痛风患者应禁用, 对于肾功能不全及高尿酸血症者应慎用, 若需要使用利尿剂, 应使用呋塞米等利尿剂。利尿剂适应症及禁忌见表1。

2 β-受体阻滞剂特点及禁忌

β-受体阻滞剂特别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伴快速性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以及高动力状态的高血压患者。此类药物主要通过对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活性和心肌收缩力进行抑制以及使心率减慢而发挥降压作用。这类药物名称末尾有“洛尔”两个字, 故将此类药物常称为“洛尔”类。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包括:激动、肢体寒冷感、疲劳乏困、胃肠不适等症状, 会对糖、脂代谢产生影响。长期使用者若突然停止用药能够发生反跳现象, 会使加重原有的症状或有新的表现出现;较常见的症状有:血压反跳性升高、伴头痛和焦虑等, 称为撤药综合症高度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患者禁忌证。运动员、周围血管病及慢性阻塞型肺病或是糖耐量发生异常者慎用。β-受体阻滞剂适应症及禁忌见表2。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特点及禁忌

此类降压药名称结尾均含有“普利”二字, 故常称为“普利”类药物。作用机理为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受到抑制进而使肾素血管紧张素发挥降压作用受到阻断。ACEI对糖、脂代谢无不良影响, 单用此药降压作用明确。增加ACEI的降压效应可限盐或是加用利尿剂, 特别对于糖尿病肾病、非糖尿病肾病、心肌梗死后伴心功能不全代谢综合症、伴慢性心力衰竭和蛋白尿以及微量白蛋白的患者适用[2]。

此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干咳呈持续性, 用药初期多见, 若症状较轻, 可坚持服药, 若不能够耐受, 可改用ARB。其他不良反应:皮疹、低血压, 偶见味觉障碍及血管神经性水肿。长期应用有血钾可能会升高, 应定期对血钾和血肌酐水平进行监测。禁忌证为:妊娠妇女、高血钾症及双侧肾动脉狭窄。ACEI适应症及禁忌见表3。

4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ARB) 特点及禁忌

此类降压药名称结尾均含有“沙坦”二字, 故常称为“沙坦”类药物。作用机理为使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受到阻断进而发挥降压作用。特别对于预防心房颤动、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代谢综合症、糖尿病肾病和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以及对ACEI不能够耐受的患者适用。

此类药物不良反应少, 偶会发生腹泻, 长期应用血钾可能会升高, 应对血钾及肌酐水平变化注意监测。禁忌证为:妊娠妇女、双侧肾动脉狭窄及高血钾症者禁用。ARB适应症及禁忌见表4。

5 钙通道阻滞剂特点及禁忌

此类药物的降压机制为:通过对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的钙离子通道进行阻断进而扩张血管而产生降低血压的作用。此类药物包括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和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我国临床试验中以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为主要研究用药。此类降压药的名称结尾都有“地平”二字, 故称之为“地平类”药物。

此类药物常见副反应为:面部潮红、脚踝水肿、由反射性交感神经激活而导致的心跳加快、牙龈增生等。二氢吡啶类没有绝对的禁忌证, 但心力衰竭及心动过速的患者应谨慎使用, 若一定使用应对特定制剂进行慎重选择, 如分子长效药物氨氯地平等。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不推荐使用短效硝苯地平。

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主要包括: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此类药物也可用于治疗降压, 副作用包括:心脏收缩功能和传导功能受到抑制, 牙龈增生会出现。2-3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禁止使用此类药物。因此, 在使用非二氢吡啶类药物前, 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并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在用药的2~6周内对患者进行复查。钙通道阻滞剂适应症及禁忌见表5。

6 小结

目前, 高血压病已经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随着人们不断深化对高血压病病因认识, 治疗高血压已经由单纯地血压降低转变为对高血压并发症地改善。为能够良好地控制患者的血压, 配合医师正确治疗, 使患者得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使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得以提高, 应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 使药物不良反应减少, 同时加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药学研究。

关键词:降压药,高血压,禁忌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修订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6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094-02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高于乡镇居民人均收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出现了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和人均收入增长相对速度的不均衡,必然会对和谐社会建设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通过对原因的分析,明确对策,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理论分析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的必然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按劳分配是我們的主要分配手段。而无论是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都会使城乡居民收入产生差距,这一方面是由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或者财产性收入的内在要求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定和基本要求决定的,市场经济必然产生优胜劣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但必须保持在一个理性的范围内。①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由于劳动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体力、不同脑力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会有多有少,存在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多源于此。②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要求与收入差距。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在我国,城市居民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乡镇居民,“有知者先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是必然的。③财产性收入的出现与收入差距。“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从概念上我们不难看出,对动产和不动产收入的获得,城市居民的机会远远大于乡镇居民,所收入当然存在差别。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

造成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分为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两大类。

1.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国内国外种种原因,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对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已经是千疮百孔,工业基础更是薄弱。同时,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牢牢栓在土地上,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长期存在。

2.现实原因。①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的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在还不健全的就业市场中,农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处于劣势,往往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无论在工作环境还是工资收入上与城市居民都有一定的差距。城市居民收入与乡镇居民收入相比往往要高一个档次,两者之间存在差距。②现行分配制度方面的原因。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种分配体制下,个人收入多少,不仅与自己提供劳动的质量成正比,而且与个人所占生产要素的多少和质量存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差异对个人收入的影响是巨大的。据统计,2001年前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而80%的人仅占20%的银行存款。

3.政府调节方面的原因。根据国际经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税收调节的不利,也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不合理的重要原因。税收结构的不合理、调节体系的不健全、管理措施的不到位导致税收调节功能的弱化。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的不规范和不合理,使调节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公平的原则。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

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增收,除了实行支农惠农政策外,最重要的是把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实现农民的就业。提高农村教育财政投入,加强就业培训机构建设,形成公办与民办互补的培训网络,通过监督、评估和淘汰机制,逐渐培育一批基础设施良好、师资力量强大的多层次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健全劳动法规及配套法律,加大执法宣传和监督,实行农民工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农民合法收入。

2.加强政府调节收入方面的措施:①打破行业垄断,规范行业收入水平:②完善二次分配,完善我国税收体制:③开征遗产税、赠与税和社会保障税。

3.推进政府体制改革。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权利制约、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通过法制的力量遏制和消除党政机关中存在的权利“寻租”现象,逐步为整顿经济秩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廉政教育,对“黑色收入”、“灰色收入”、“隐形收入”坚决取缔,从源头上加强法治建设,抑制腐败滋生的环境和土壤。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早日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收入体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胡世俊.我国收入分配状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理论与实践,2003,(11).

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 篇7

关键词:锅炉原理,教学,新问题,对策

一、《锅炉原理》专业课遇到的新问题

1. 教学内容增加。

中国的电站煤粉锅炉技术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1990年:处于670t/h, 13.7MPa, 540℃及其以下量级;1991年~2001年:处于1025/h~2008t/h, 16.7MPa~17.3MPa, 540℃/540℃量级;2002年至今, 1995t/h~3000t/h, 25.4MPa~27.4MPa, 571℃/569℃或者605℃/603℃量级。由于国内大容量、高参数煤粉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投入商业运行, 《锅炉原理》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教学内容的增加, 给专业课讲授带来了新的压力, 需要对教学方法做出新的探索和调整[1,2]。

2. 学时压缩。

《锅炉原理》的学时数, 从20世纪90年代的96学时压缩到现在的72学时, 其中包括8学时的可能实验。考虑到清明节、五一节、端午节等国定假日对教学学时的影响, 实际的授课时间可能在60~62学时。这就给《锅炉原理》教学工作带来新的压力。

3. 招生规模扩大, 学生平均理解力下降。

平均年龄为18~22岁的青年, 平均智商基本上是常数。如果入学学生数量少, 可以选拔学业优良的学生, 这些人的理解力普遍较高。高校扩招以后, 由于入学学生的数量增加了3~4倍, 在校学生的平均理解力有所降低, 这也给《锅炉原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4. 用人单位对入职人员专业素质要求提高。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一次能源。2005年以后, 燃煤电厂自动化程度很高的高参数、大容量机组投入运行, DSC系统普遍使用[3]。因此, 用人单位对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应届本科生的技能、技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敬业精神的要求逐年提高。这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学生需要注意的专业修养

1. 自觉维护课堂秩序。

随着招生量的提高, 学生的自制力越来越低。学生要培养较高的专业素质, 首先从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开始。因此, 教师要严格要求, 学生要严格执行。

2. 课前预习, 课后复习。

大学教育是成年人接受的教育。由于学时短, 专业课教师不可能对教材的每一个细节都娓娓道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 要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此提高听课效率, 提高学习效率。

3. 采购正版教材, 做读书笔记。

现在的大学校园里或多或少地弥漫着一种浮夸的生活气氛。由于教材是复印版, 复印的效果不好时, 就会影响学习兴趣和情绪, 久而久之就会疏远专业课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态度, 会助长学生的投机习气, 形成“机会决定一切”的潜在暗示。读书笔记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但是现在的学生不做笔记, 课堂上听专业课教师讲解, 课后拷贝一份ppt课件, 考前搞突击复习。实际上专业课教师使用的ppt课件是经过长期积累、锤炼形成的简化版讲稿, 具有系统性、简练性、可读性良好的特点。上述前提, 对初学《锅炉原理》的学生来说是不存在的。

4. 及时提问效果好, 印象深。

在《锅炉原理》学习过程中, 学生遇到各种问题。学生要向专业课教师及时提出问题, 听取专业课教师的回答。这样做, 学习效果才会明显。现在的大学校园里, 一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考前突击复习的习惯。这样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是将系统的专业课知识分割成若干个所谓重点, 死记硬背, 效果很差, 而且容易损害身体健康。

三、教师需要注意的专业修养

1. 教材选用原则。要选用内容新颖、知识体系完整、逻辑跳跃少、印刷错误和书写错误率低的教材。

2. 准备教案。

无论选用哪本教材, 都需要专业课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 做适当的扩充和删减, 经过一番演绎和说明, 整理成适合于本校的ppt课件和适合自己使用的教案。

3. 贯穿知识体系。

《锅炉原理》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 (1) 燃料与燃烧产物计算; (2) 磨煤机、制粉系统、燃烧设备和燃烧技术; (3) 热力计算与总体布置; (4) 水冷壁的水动力循环和安全工作理论。这些内容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知识体系进行必要的贯穿, 这样才能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4. 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

《锅炉原理》主要讲授煤粉锅炉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技术故障、缓解或者解决故障的技术措施。另一方面, 煤粉锅炉的基本运行特性也是《锅炉原理》课程的基本知识。要抓住煤质参数变化和锅炉负荷率变化这两个关键因素[4], 对安全运行、经济运行、环保达标等问题结合《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传热学》、《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等课程的知识进行延伸和讨论, 从而建立学生在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各门课程的动态联系, 进一步强化《锅炉原理》教学效果。

5. 单元测验与课堂讲解。

《锅炉原理》的教学内容可以按照3.3的方法, 分为四个单元进行教学。每一个单元的内容进行一次单元测验。内容不超过教材, 但是测验题的答案可以不出在同一章中。通过这种跨章考试, 训练学生的信息透视和数据穿梭能力。同时, 后面的单元测验内容, 可以少量结合已经学过的单元内容。这种测验方式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信息透视和数据穿梭能力, 同时对于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低级错误, 如:文具、准考证、典型题型的回答要领等问题, 要进行及时的、必要的纠正。

6. 做好课内实验, 强化专业课知识。

华北电力大学《锅炉原理》课程开设了以下课内实验:《煤的发热量测定》、《煤的工业分析》、《直流锅炉水冷壁流量分配实验》、《过热器流量偏差实验》、《自然循环锅炉水循环实验》。这些实验, 对于训练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结果汇总和结果误差分析能力、提炼可靠结论等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校需要花大力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 坚决清退不符合学校规定的学生。

按照学分制规定, 在指定时间内不能达到指定学分的学生, 予以坚决清退。这样的措施实施到位才能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增强在校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逐步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2. 加强教学管理力度, 公开、透明地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手机、迟到、早退、监考时间做其他工作、聊天、未经正常程序调整上课时间、地点、临时找其他老师代课等, 学校要严肃处理。学生抄袭作业、考试作弊、非法在校外住宿、打架、在实习单位或者实习期间严重违纪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 学校要拿出足够的魄力, 依照相关规定对当事人做出公开、公正的处理, 才能逐步建立良好的校园风气, 使教师和学生都有精神归属感, 不会在不知不觉中迷失自我。

3. 要与学生家长做必要的联系和沟通, 使其了解本专

业的技术、技能特点和专业人员的工作特点, 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工作。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 使其了解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行业特点、知识体系、技能技术、发展动态、就业考研情况等, 从而得到学生家长的协助。从而使学生在学校和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下, 建立一种平和的心态、健康的体魄, 保证专业课 (包括《锅炉原理》) 的正常教学活动。

五、结语

1. 学习《锅炉原理》, 不只是学习专业知识, 也要求学生达到国内发电行业的基本职业素质要求。

要告诫学生, 国内经济发展对各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总体上保持平衡。无论选择了哪一个专业, 必须持续努力, 才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凡的业绩。

2. 学习《锅炉原理》, 要把预习复习、听课、模型参观、课

内试验、单元测验、置疑答疑等环节相结合, 并要求专业课教师: (1) 精心准备教案; (2) 在合适的时机, 贯穿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3) 及时置疑与答疑, 把相关先修课程的知识用到本课程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 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程度。

3. 在学习《锅炉原理》时, 学生要逐步做到知行合一。

即精神力量和充沛体力结合, 达到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的行业要求, 才可能成为具有较高专业水准的专业人才。

4. 中国的火电技术发展很快, 同时招生量也在继续扩大, 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快速提高。

这些因素对新时期《锅炉原理》的教学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家长、学校、专业课教师、学生要一起努力才能达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乔春珍, 赵玉清《.锅炉与锅炉房设备》课程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8) :112-113.

[2]王培萍, 李伟然, 徐敏强, 岳希明.“电站锅炉原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80-81.

[3]王世昌.中国燃煤发电1993-2008CO2减排研究[J].中国电力, 2012, 45 (7) :53-56.

[4]王世昌.中国动力煤挥发分发热量分布规律[J].电站系统工程, 2012, 28 (3) :26-28.

上一篇:黑与白优质课教案下一篇:日语高考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