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与白优质课教案

2024-09-18

黑与白优质课教案(精选13篇)

黑与白优质课教案 篇1

小班美术优质课教案《黑与白》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美术优质课《黑与白》含反思教案吧。

设计意图

主题活动《黑白也精彩》之子课题“动物的黑白世界”开展以来,孩子们的视角渐渐关注到动物身上的花纹、皮毛甚至它们喜欢吃的东西等等。斑马、奶牛、斑点狗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动物,而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黑白花纹的动物,这些基本主题经验是孩子们已经积累的。同时,我发现我们的孩子在区域中很喜欢为小动物穿衣服(涂色),但都有这样共性的特点,就是不懂得很好地在轮廓线内涂色,而且坚持性不够。通过此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明显特征,从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喜欢动物、亲近动物。经过我对当前我班孩子的情况分析,以为黑白花纹动物洗洗澡为切入口,在幼儿能接受理解的方式下,自己勾勒黑白动物的花纹并学习在轮廓线内涂色,即习得了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的习惯。同时,我将活动延伸到班级的美工区,孩子们即能巩固装饰动物的黑白花纹,还能在动物的周围添画。

活动目标

1、在参观动物园的过程中了解黑白花纹动物的主要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2、幼儿学会画奶牛的花纹,并尝试在奶牛的身上画出来3、愿意为小狗、奶牛、斑马等动物设计花纹轮廓,并学习正确地涂色。

4、寻找生活中与黑白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6、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动物园的图片一张、郊游的音乐一曲、动物图片每人一张,人手一支粉笔,生活中的斑马线及象奶牛一样的花纹一朵、一朵的白云,记录表人手一张,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点。

活动过程

〈一〉花纹动物的特点,引起幼儿的观察兴趣。

1、小朋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幼:“去过”

师“动物园里都有些什么呢?(请三个幼儿讲一讲)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去黑白花纹动物园去看看,有些什么动物呢?我们听着音乐一起出发吧,(放智慧树的音乐)老师和幼儿一起随音乐跳。音乐结束,老师出示黑白花纹动物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有些什么动物?(幼儿随便讲,有什么什么动物)。

师:请幼儿再说说他们身上的花纹是什么样的?(如果幼儿说不出,老师可以个别指出,让幼儿一个一个说,小狗身上的花纹是一点一点的,奶牛身上的花纹是一块一块的,斑马身上的花纹是一条一条的,然后出示三种花纹图样。

〈二〉画奶牛的花纹,让幼儿尝试在纸上画。

师:这三种花纹你哪一种不会画,老师着重示范奶牛花纹的画法:“爬了一座山坡停一停,再爬一座山坡停一停,请幼儿把手拿出来跟老师一起画。爬了许多座山坡累了,又回到出发点休息了。”请幼儿在地上学画奶牛花纹的画法,(每个幼儿在地上画花纹。老师巡回指导。)展示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的作品。

〈三〉白花纹添画花纹,并给动物配上适合的花纹。

每组有现成的动物作品,但是没有花纹,请幼儿为他们设计花纹,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并放音乐。《琵琶曲》

〈四〉幼儿的作品,评价幼儿作品。

〈五〉生活中相似的线条师: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与动物身上相似的线条,斑马、奶牛、狗等等幼:斑马线与斑马身上的花纹相似,奶牛身上的花纹与白云的花纹相似、小狗身上的花纹与泡泡、雨点、露珠等相似。并展示课件。

教学反思

本节课幼儿的活动兴趣很浓厚,能够对动物身上的花纹进行想象,象泡泡、象白云、象斑马线等,通过儿歌的方式学画奶牛的花纹,幼儿的兴趣很浓厚,也较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学画奶牛花纹的同时,幼儿虽然掌握了方法,但由于幼儿的年龄有限,有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这点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接纳孩子,包容孩子的能力,所以老师的要求也因人而异,准确看待每一幅作品。

在本节课中,老师的引导较自然,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尝试、但是幼儿作画之前,老师没有交代动物身上应该穿适合的衣服,所以有的幼儿画的不够好,如果老师能够交代清楚,效果会更好的。

本文扩展阅读:黑,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hēi,最早见于甲骨文。会意字,其本义为熏黑之色,后泛指像煤或墨的颜色。《诗·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由熏黑之色引申为黑暗,由黑暗引申为秘密的、隐蔽的,由秘密的、隐蔽的引申为恶、坏、反动的。

黑与白优质课教案 篇2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小班公开课体育优质课教案 篇3

1、跟着老师模仿小手操,感受手的不同活动方式

2、学会四散跑。

3、对体育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摇太阳》音乐一段、录音机、幼儿三轮车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小手

1、师:小朋友,老师今天要请你们猜个谜语,你们听好了。

五个兄弟心连心,

我们各个都爱它,

洗脸、穿衣、解纽扣,

样样事情都会做。(手)

教师伸出手:对了,老师今天就要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大手跟小手的游戏,把你们的小手都伸出来。

教师引导幼儿跟着老师一起做:小眼睛看好了,老师的大手要出发了哦!你们的小手在哪里?

小手,小手,摆一摆

小手,小手,点点头

小手,小手,跳跳跳

小手,小手,抓一抓

最后一句,教师把手伸向幼儿:哦!大灰狼了,要吃你们的小手来咯!促使幼儿四散跑。

教师把手藏到背后:小手,小手,藏起来

哦!大灰狼跑掉了,小手,小手快回来幼儿再回到老师身边。

2、教师放音乐,幼儿跟着音乐和老师一起做小手操。

3、休息,玩开小汽车的游戏。

排队,回教室,洗手喝水。

教学反馈:

音乐优质课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指导学生全曲要唱得活泼、欢畅,歌声整齐,吐字清晰灵巧,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四、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教学重难点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二声部练习时做到声部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

听唱法、练习法、启发引导式、比较法、合作式…… 教学准备

课件、手风琴 养成教育训练点

引导学生上课时要养成专心听讲,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律动练习

3.发声练习

大家还记得冬天的寒风是什么样子吗?我们用声音“HU”来模仿。

4/4 5 --- | 5 --- |……

学生用“LU”来演唱。(强弱对比)让学生体验短促、有力、富有弹性的声音,进一步体会歌唱中气息的运用。

板书:

4/4 5 5 5 5 | 5 5 5 5 | ……

刚才我们分别模仿了冬天流动的风和急促的风的声音,接下来我们来听一听两种风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声部练习。

我们来试一试加入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分组练习)

2/4(1)5 - | 5 - | 5 - | 5 - | ……

HU ……

(2)3 3 3 | 3 3 3 | 3 3 3 | 3 3 3 | ……

叮叮当,叮叮当,……

(3)1 1 1 | 1 1 1 | 1 1 1 | 1 1 1 | ……

学生三声部合作练习。

我刚才听到了“叮叮当”,这是马铃的声音。大家觉得还缺一个什么声音啊?

(马蹄声)。

师:我们能不能模仿?(弹舌)

(1)x x xx | x x xx |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学生合作练习,最后一拍可加入“嗨”练习。

二、学唱歌曲

1.欣赏歌曲《铃儿响丁当》,边听边想想它的情绪是怎样的?

(高兴,欢乐,愉快,活泼。)

2.简介歌曲

这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作于1857年,又叫《雪橇歌》。雪橇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但我们大多是从电视上见过雪橇,同学们知道雪橇有什么用途吗(学生们讨论)?对!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运送物资的,后来主要是供旅游者娱乐和用于体育比赛了。同学们知道雪橇是用什么拉的吗(学生们说一说)一般都使用马拉的,在少数地方也有用牦牛拉的,主要是运输物资。

3.学唱《铃儿响叮当》

1)聆听范唱。想一想: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根据色块回答)

2)学生随范唱轻轻唱歌词。(这首歌曲耳熟能详,估计大多数学生非常熟悉旋律)

3)听唱练习后师纠错,重点练习弱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的最后几拍能一直强吗?(就像雪橇慢慢走远)

4)歌曲处理

在这首歌曲中,雪橇是用马拉的,马的脖子上还系着铃铛,雪橇上乘着欢乐的孩子们,他们迎着大风,扬鞭歌唱。

思考:假如我们坐在雪撬上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小结。)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勇敢、自信、乐观的精神。

强调:要求用明亮、欢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跟着歌曲伴奏演唱。

4.二声部练习

教师可重点加入到二声部里练习

5.营造氛围

1)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为第一、三部分伴奏(铃声、马蹄声),出示节奏。

2)全班同学拍手齐唱(也可以随音乐用肢体语言表现)。

四、拓展

1.《铃儿响叮当》是一首西方的圣诞歌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英语版的《铃儿响叮当》,一起来唱一唱。

2.学生说说圣诞的来由。

学生说一说

师:圣诞节对传统的基督教徒来说,是在庆祝耶稣的诞生。他们会在圣诞节的早上去做圣诞礼拜,以纪念耶稣和发扬基督的精神。不过一般的人已把它看成一种大众化的民俗活动,是一个大家分享彼此对于家人、朋友甚至于他人的爱与关怀的日子。

五、小结

唱着《铃儿响叮当》,模仿坐雪橇的感觉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以闯关的方式进行教学,共五关,设计的这五关分别是:第一关视唱高低声部的前八小节;第二关合唱这两条视唱曲;第三关加词合唱这两句;第四关唱歌曲中前后四次的合唱;第五关唱整首歌曲。每一关都有一定的要求,从音准、音色、和谐度等各方面要求,把好每一关,环环相扣。第一关的视唱,音准是最重要的,我采用视唱、跟琴唱、小组比赛这三种方法,学生在竞争中学唱,也乐意去学,学的还不错。不仅在音准上我要求他们准,并且在声音上,也要求他们统一、和谐。由于基础打得扎实,在接下来的几个环节的学习演唱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跑调或声音不和谐的现象。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方面,要攻克这座堡垒,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坚持不懈。

优质课教案 篇5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感知内容,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

2.体会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关键字词、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介绍我国著名科学家的文章

——邓稼先,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篇介绍人物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2、简介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3、简介作者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他是对我国新诗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著名诗人,创作长达80年之久。成果之丰、影响之大,被认为是“一部足以现身说法的活生生 的中国新诗史”人们比较熟悉的是他为纪念鲁迅先生而写的《有的人》 :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今,这句诗已经成为送给诗人自己最好的挽歌。

二、讲授新课

1、听课文朗读,找出文中的生字词。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仰之弥高

锲而不舍 潜心贯注

炯炯目光

目不窥园

警报迭起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2、读一读,写一写。

3、指出文中的过渡段,据此将文章分成两部分。

第七段承上,总结上文。第八段启下,开启下文。

4、文章结构划分。

第一部分(1——7)记叙闻一多作为学者“做了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8——20)记叙闻一多作为革命者说了就做的特点。

5、找出第三段中表现闻一多刻苦钻研精神四字词语:

锲而不舍

目不窥园

足不下接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头发凌乱

无暇及此

6、闻一多有哪些学术研究成果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三、小结

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的特点,突出了他的钻研精神及研究成果。

四、作业

“优质课”须除“匠气” 篇6

“同课异构”“借班上课”是优质课评比的常见形式。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它。

有一参评教师如此介绍它“可爱”的特点——“同课异构”是一篇课文由多位老师来上,“借班上课”则比赛时不用自己班级的学生。采用它,或只采用“借班上课”等,评委可进行横向比较,体现评选的可比性、公平性……好课是磨出来的,为了一节参评课,我像众多参评教师一样,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磨所教课文,对未知学生做多种预设……

见之,你也许也会反思:组织者明显犯下了不将“因材施教”中的“材”当作学生,而看着教材、文本的低级错误。这违背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评比,早有多人指出。如,李镇西在《人民教育》2002年第3期发表《话说“借班上课”》文章就是一例。即10多年前,李镇西就指出,“借班上课”无法首先“备”学生问题。若问“同课异构”“借班上课”这样的优质课评比明显长处在哪,看来它一定很方便组织者,不然不会受到较多组织者多年的宠爱,但这不能成为众人喜欢它的理由。

再看一优质课获奖者向他人推广经验、谈体会。他说,优质课评比不同于日常課堂教学,参评者除了面对“陌生”的学生还要面对“挑剔”的评委……因此要选好课文,多试上。他说,他像有的专家一样,多年来用一篇课文上优质课,不断雕琢,最终取得大奖。

为了参评,这位教师出人意料的重视“课文”,但不重视学生,不研究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如此,连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都不懂、不遵守,教教材的能力即使突出于人,会有人说其扮演的仍是“教书匠”的角色。这样的教师获奖,与优质课组织者、评委有较多关系。我看,表现的不仅是参评教师身有“匠气”……

优质课评比是一种有益的教研活动,运用好能有效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但至今,优质课评比活动不能获得众人一致的掌声,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常见优质课评比活动,参评者轮流上阵,评委们接连打分。参评者只管讲课不谈思路。观摩者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评委眼中的课有什么特点,难见评委说清楚。作为教育教学研讨,为何不方便交流者,设立,或较多设立同伴、专家交流平台?再说,有教学个性的教师连介绍自己理念,介绍自己眼中学生特点的机会都没有,怎能吸引较多人,尤其是保守的,最需要获取新理念、吐故纳新教师的眼球?

评课要评教育教学理念及其运用,要真实、接地气才能体现意义。“优质课评比”需要改革,需要向着“特色展示课评比”“个性展示课评比”的方向努力。要让所上的课,立足平常课,突出教育教学理念,突出真实,而不是突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要让参评者上课不怕暴露瑕疵,就怕没有新理念、新做法,没有特色、个性。我看,如此改革可根除眼下“优质课评比”活动中所见的“匠气”,更多体现教研活动的价值,容易得到众人的掌声。

《凡卡》优质课教案 篇7

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中寨乡垭口场中心完小:杨正明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小凡卡的悲惨命运,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小凡卡的同情之心。

2、了解小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和内容,体会小凡卡内心世界的痛苦。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小凡卡的悲惨命运,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小凡卡内心世界的痛苦。

三、教具准备

常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大年夜卖火柴,最后冻死街头的故事,反映了贫苦人民生活极为悲惨的遭遇,那么,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语言大师契科夫的作品《凡卡》。

2.《凡卡》 看看题目,这是一篇以人的名字来命题,显然是在写人,这题目,几个字?两个字,简单吗?读过,预习过,那么现在来看看凡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留给你们的印象是什么?

凡卡给人最深刻的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可怜、悲惨。很好,自己读书,就能抓住最主要,最关键的内容。可是,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有这样的语言打动了我,却告诉我凡卡的许多许多。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你看,有一个字用得可传神了?(藏)不说“放”,不说“收”或“装”?干嘛用“藏”?为什么?(仿佛听见凡卡告诉爷爷,一定要藏好,千万别——丢了,别让别人看见,嘻嘻,等我回去——吃,玩。)——怎样的凡卡?【板书:天真、可爱】就这一个字却能让我们看到特别天真可爱的凡卡。这就是语言锤炼,比较中选择“藏”,因为“藏”最传神。★“等我长大了,我会照应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会说吗?会像凡卡那样说说这句话吗?在村子里,爷爷是最穷的人,最没地位,老被人欺负,所以凡卡强烈的愿望——保护爷爷。(指导朗读:谁也不敢)“言为心声”哪,我们看出这凡卡——真懂事,真有孝心。【板书:懂事】

★“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注意到什么?词语用法上。三个问候,问候的是谁?(当然都是朋友,这还用你说,他们什么特点?自己那么悲惨,还想着别人,关心别人。)(读书要用两只眼,一只眼看字面意思,一只眼看字面背后的含义,)——怎样的凡卡?【板书:爱心】

你看出什么?他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散在文中的只字片语,平平常常,却勾勒出一个有孝心,有爱心,有童心,有血有肉的——凡卡,可就是这样的孩子,命运却——如此悲惨。

二、体会“悲惨”命运。

文中哪一段最集中写了凡卡悲惨的生活?【请看课文】

让我们轻轻地读读第八自然段吧!这个自然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凡卡的可怜命运的悲惨?这么长的段落啊,可作者表达得却是那么有层次、有条理,你们看——【第八自然段分成三部分:挨打、挨饿、受困】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请马上回答,这三个部分,重点写的是——“挨打”,“打”似乎很平常的一个字,请注意作者怎么写的,请一个同学读那“挨打”的部分,看看哪些字眼深深刺痛了你的心?(生读完)

“打”前面有一个字?什么?注意到了吗?——毒——毒什么意思——毒打,一个毒字拖出好几个打的方式,有吗?什么?【板书:揪、拖、揍、戳】

当他揪着我的头发,你想你就是凡卡被狠狠地揪,使劲地揪的时候,那会是怎么样状况?(学生想象并即时描绘。)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___揪___;

把我拖到院子里,___拖___;

拿皮带揍了我一顿,___揍___;

她就捞起那条鱼,___捞___;

拿鱼嘴直戳我的脸,___戳___;

(指导朗读)九岁的孩子,竟遭如此毒打,这情景惨不忍睹,这画面触目惊心啊!带上情感读读这几句话。

一个“毒”派生这么多词,这么多词围绕一个“毒”,同样是“毒打”还会想象其他不同的打的方式吗?不出现打这个字。老板老板娘的打,何止一次两次,家常便饭。一个如此天真、可爱、善良的孩子,天天遭此毒打,谁能不心疼。

作者直接描写,写出他命运的悲惨。紧扣“悲惨”还有一条线,还有这样的交待。

还让我们思考到什么,对,高明的作者啊,还伏着另外一层意思。你们发现没有。睡的是谁,就是,一个睡,可凡卡呢——却不能睡。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青鱼吃得到吗?打到的酒呢?

★吃的呢,——简直就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凡卡和老板一家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一段话中,既直接写挨打、挨饿、受困,还包含着这样的强烈的对比,进一步衬托出了——悲惨,短短的一段话,内涵却如此丰富深刻。

教师小结过渡:他才九岁呀,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每一天,每一夜受着这样的折磨,无尽的折磨。他真的不知道下一刻会怎样?明天会怎样?也许他真的会死啊!所以他给爷爷写信,他在苦苦地哀求他的爷爷把他接

回乡下,并且写信也是悄悄的写,怕人发现,通过这个故事也反映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使我们感受到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内心的极度痛苦与绝望,感受到他想回到乡下,想逃离这非人的生活的急迫心情。那么,小凡卡写信后的命运如何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作业布置:

1、完成我们的《达标》练习题。

2、收集资料,续写凡卡写信后的命运(400字)。

六、板书设计:

天真、活泼挨打

悲惨的命运

凡卡懂 事挨饿社会的黑暗

爱心受困

2011年全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参赛作品

姓名:

职务:

职称:

单位:

地址:

联系电话:

邮箱:《凡卡》(优质课教案附件)杨正明 教师 小一 中寨乡垭口场中心完小 贵州省沿河县中寨乡 *** 343479569@qq。com

《钠》优质课教案 篇8

引入:图片(介绍钠的化合物钠资源)师:钠是常见的金属元素,钠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和中学化学中很常见如氯化钠(食盐)。(播放幻灯)

在自然界却不存在钠单质,这是为什么呢? 师:装钠的铁桶在水中为什么会爆炸? 学生可能答:因为钠很活泼。

师:要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弄清钠的性质。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钠的性质

教师演示(一定注意展示给学生)提示学生观察、记录现象

(1)钠的取用和切割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埋伏笔 使用时,必须用滤纸吸干钠上的煤油 必须放在干燥的玻璃片上切割。

请注意观察切开时,断面的颜色。(2)钠粒投入水中

将一小粒方形的金属钠放入装水的烧杯中(先倒水再取钠)

演示完(1)(2)后,师问:请根据实验现象得出钠的物理性质,并说明理由。(板书)

一、钠的物理性质

固体、银白色(展示钠标本)、质软、密度小(比水小!,比煤油呢?)、熔点低、导热、导电

师:有的性质可通过直接观察获得,有的还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得出。小刀能切:说明质软

浮: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球:钠熔成小球,说明钠的熔点低,同时也说明钠与水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

金属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如铁、铝、铜,钠也不例外。

师问:下面我们继续研究钠与水的反应。

首先回顾一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学生归纳现象 浮、球、游、响、红

师:非常好!请推测钠与水反应的产物,说明理由。学生回答:

教师适时引导、提示:

(1)Na的原子结构有何特点?

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2)Na在反应中会发生什么变化?

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1价的阳离子,达到 3 稳定结构。

(3)生成的气体可不可能是氧气?(板书)2Na+2H2O==2NaOH+H2 师问:请大家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断?

学生回答: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用点燃法检验H2 师:向刚才的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试液。师问:此处应如何收集氢气?

解说:装水的烧杯中倒置一支装满水的试管,试管口插有一个小漏斗,用镊子把用扎针孔的铝箔包好的金属钠迅速放在漏斗口。

师:我今天用的是另一个办法。这是一个普通的矿泉水瓶,事先已装好了一定体积的水。这是橡皮塞,小头插有一枚针。点燃收集的气体。师:这证实了我们的推测。师:属于哪类反应?

生:属于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中的置换反应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放热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 师:请用双线桥标出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写 4 出离子方程式

Na、H2O表现出什么性质? 展示学生练习,简单点评

Na作还原剂,表现还原性,H2O作氧化剂,表现氧化性 师引导:水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与钠剧烈反应,说明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同学们还有没有其它知识能说明钠有较强的还原性?钠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行第三。(板书):强还原性

师问:你认为它还可能与哪些物质反应? 生:O2

生:钠刚切开时断面呈银白色光泽,在空气中很快变暗。师:那正是由于钠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氧化钠

板书:

2、与非金属反应

(1)与O2反应: 4Na+O2==2Na2O 如果把钠在空气中加热,将会有何现象? 演示Na在空气中燃烧。

板书:2Na+O2==Na2O2

等待反应同时师说:实际上,Na还能与其它非金属反应,表现强还原性。S、Cl

2学生归纳现象:熔成小球,燃烧(比不加热时剧烈),黄色火焰,少量白烟、生成淡黄色固体 师:淡黄色固体是Na2O完成这四个化学方程式。

请比较钠与氧气的两个反应

师: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生成不同的产物,这在化学中是常见的。(可发散)

师:到此,我们认识了钠的主要性质,让我们回过头来,解决先前几个问题: 自然界为什么不存在钠单质?

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钠不跟煤油反应、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能隔绝空气)

为了安全,在取用钠时,应注意些什么?(钠着火了能否用水灭火?)

装钠的铁桶在水中为什么会爆炸?(反应剧烈、生成大 6 量氢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短时间内气体体积急骤膨胀,爆炸后,氢气甚至钠可能在空气燃烧。)挑战性问题:

把钠投入CuSO4稀溶液中,将有何现象? 请学生推测,演示。生根据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若Na投入NaOH溶液,会反应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开发应用。

(板书)

优质课《雨霖铃》实录 篇9

《雨霖铃》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专题第三板块“词别是一家”的第三篇。它是柳永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而“点染”的艺术手法增添了这首词的鉴赏价值,从而使诗歌的形象更为丰富,意味更为浓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即以“点染”艺术手法为主线,带领学生通过初读、深读,逐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意境,以期提高他们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学习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中“点染”的艺术特色。

3.通过赏析词句提高自己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亭古道、芳草拂柳、晚风残笛、夕阳远山,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在各处演绎着,那么一曲《雨霖铃》又演绎了一段怎样的悲欢离合呢?本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雨霖铃》柳永)

二、目标展示

三、初读,整体感知

师:古典诗词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理解它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初读本词想想,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本词主要写了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告别。

师:很准确,你们觉得本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生:哀婉悲伤

师:如将此情感浓缩到词中的一个字上,你会觉得哪个字最合适?

生:伤!(板书:伤)

师:所以我们读词时语速一定要怎样?

生:慢下来,要读出“伤情”。

师:下面老师给同学配上哀婉悲伤的伴奏,集体来读看看吧。

(背景音乐:《凤凰台上忆吹箫》)生配乐朗读

师:读得很认真也很整齐,但伤之味似乎还不够浓。要读出词的情感,还要深入理解全词。

那么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份离别之伤?

生: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什么意思呢?

生: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就是离别,更何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的深秋时节。

师: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普遍的,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一下,举几个例子。

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李煜《相见欢》);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四、深读,体会手法

(出示幻灯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师:这两句都表达离别之情,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更喜欢柳句,因他处直抒离别之情外,还用秋景来渲染。

出示幻灯片,师讲解:

清代文学批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的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板书:点染)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刘熙载的这个评论,把我们的这句赏析一下。

生评论并用幻灯片展示:

“多情自古伤离别”先直接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是“点”,“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用秋天萧条、冷清的景物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染”。(板书:直接抒情、寓情于景)

师:“当秋而悲,胜于常情”这样也使作者的这份“离别之伤”有了别样的风情。

师:所以我们在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读得稍重。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根据此句的赏析,请同学们再读一读《雨霖铃》,再找一找这样的句子。

生自读,小组讨论后回答,幻灯片展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分工,根据“点染”手法的定义并进行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的表达形式来表述。

1-3组赏析第一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念去去”,先点明离别之情,是“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三样景物来渲染、烘托远别的离情,是“染”。

师:那么这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烟波”是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板书:虚实结合)

师:怎么知道的?结合以前所学,想想还有哪些类似的字眼?

生:“念”是想的意思;还有“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忆”及“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想”。

师:所以我们在读“念去去”三字时,要读得稍重,“念”要有点拖音。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师:此句,在同学们的导学单中,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质疑。

幻灯片投影:

文本质疑: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多是曲折委婉,而此句为何要选择“千里烟波”、“空阔楚天”这类阔大的意象呢?

生自主思考,小组合作讨论,无果。

师:准确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感,还要懂得“知人论世”。

幻灯片展示写作背景: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他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据说他的词在当时很受欢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他不仅多才而且多情多义,他曾为红颜知己写下很多千古名句,据说他死后有很多女子来为他送葬,为了纪念柳永,歌女们每年还要集中在一起召开“吊柳会”。

他像古代大多文人一样向往仕途,可宋朝皇帝没给他机会。一生穷困潦倒,最后是寄食在寺庙里,在贫困中死去的。

请同学们先用四个词语概括柳永是一位(?摇?摇)的婉约词人。

生:才华横溢、多情多义、仕途坎坷、穷困潦倒。

师:本词是作者在京城求官无望,准备去他处宦游求官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的话别之作。请同学们结合柳永的人生际遇及本文写作背景在思考。

生1:烟波的千里、楚天的阔大反衬自己的渺小,云雾笼罩,让人感到周身迷茫,找不到出路。所以这一“伤情”除了离别之情之外还有一种对别后前途的迷茫之情。

生2:我同意他的情感—别后迷茫,但不同意解释的内容,结合本词主旨内容“伤离别”及写作背景,我觉得作者是对两人何日再相见的迷茫。

师:两位同学解释都有见地,但如结合文本,我个人觉得第二种更加贴近本文主旨,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望美人兮天一方”来概括。(板书:别后的迷茫)

4-6组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生1:“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是点;“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

生2:“杨柳岸”“柳”——“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俗。“晓风”清晨之风,“残月”写出了月残人离。三种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师:此句三处之景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用了什么写法?

生:是虚景,虚写,是作者想象之景。

师:所以在诵读时要将“何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试着读读看。

(生齐声诵读)

生:老师,这一句我有一个疑问,上片第一句中说“对长亭晚”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晚上,前面“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离别的季节是深秋,而现在又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前晚后早,时间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如何理解?

生1:不矛盾:此句是作者想象之景,天马行空,思绪任驰。

生2:我也觉得不矛盾,时间的变化是想说明过了一夜,这种离别的感伤之情没有一点点的消减,反而增添了一种离别后的孤寂。

师:同学们的质疑和解答都很有思想和见地。(板书:孤寂)

那么而这份增添的“孤寂”更在哪句体现了呢?

生:“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此句进一步说明多年后这种孤寂的情感也没有消减,反而越来越深。所以我们在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读得稍重。

(生诵读此句)

师:通过分析、诵读,我们可知作者运用“先点后染”的手法将他的“离别之伤”层层抒发出来,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种痛彻心扉的“离别之伤”,作者是如何落笔的?

男生读:“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生:“寒蝉”“长亭晚”点明了时间、地点的同时,通过“凄切的寒蝉、傍晚的长亭、刚停的骤雨”这三组意象渲染了分别的氛围,属于“染”

师:那么“染”之后呢?

女生读:“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齐说:用了“点”。

师:请圈出相关点明情感内涵的词语。

生:“无绪、泪眼、执手、无语”通过神态、动作、场景、事件的描写来点明情感的内涵。

生:都门帐饮之所以无绪,因为词人的思绪正专注于恋人,一边留恋情浓,一边兰舟催发,在如此尖锐的矛盾冲突下,词人迸出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千古名句。

师:“执手”能不能换成“拥抱”?词人为何“无语”真的无话可说吗?

生1:“执手”可想到《诗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意味着要“分手”,又不忍分手。

生2:“无语”是千言万语压抑着,是“相顾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

师:所以,在读这三句时,我们要把握住词人分别时的那份难舍受难分之情。

(板书:别后难舍难分)

师范读。

五、小结

本堂课,我们围绕刘熙载对柳词“点染”手法的评价对本词进行了赏析,下面让我们通过对本词“内容、情感、手法”的理解来再读一下这首词。

生配乐齐读

师:读的很好了,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生:能

生配乐齐背一遍

师:其实在古诗词中,任何情感都可以运用“点染”这一手法,下面我们来看下下面两首诗词,看看它是怎么运用“点染”的?

六、拓展迁移

①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答:前一句直接点明归思之情,是“点”;后一句用秋雨、雁声来烘托思归之情,是“染”。

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直接点明了游子思乡之情,是“点”;其余各句均渲染思乡之情的伤悲,是“染”。

【教后反思】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朗读、吟诵是重点,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活力和人文精神。《雨霖铃》的教学中我特别突出了朗读,设计了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跟读范读、集体朗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感受作者情感,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优质课教案 篇10

驿城区沙河店镇沙西学校

孙方

2014年3月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沙河店镇沙西小学

孙方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歌颂边疆建设者的感人力作。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西部建设者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修筑了青藏铁路的故事。整篇文章充满了昂扬的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字里行间包含了对西部建设者们的歌颂与赞美。

学情分析: 由于时代的久远,时过境迁,对孩子来讲,距离还是比较远,因此,在教授此课时,我让孩子先自己去收集资料,然后自己也准备了有关青藏铁路修筑时的相关资料,以帮助孩子能更好地了解这条铁路修筑的不易,和西部建设者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奉献精神。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应该结合前两篇课文,凭借阅读提示的内容,去自行读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好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个性的学生差异,鼓励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推进学生自学。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称赞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是学习这篇文章的主旨。

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兴趣,鼓励有条件的学生浏览“青藏铁路网”,关注青藏铁路的建设情况。

教学目标: 1、认识“妖娆”等1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晰的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继续增加对西部开发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了解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所遇的困难,感受勇克难关的英勇气概。

2、学习本课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增进对西部的进一步了解,培养对西部的感情。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及拉萨等方面的资料。2、教师收集有关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兴趣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西部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

课前同学们收集了有关资料,现在就你们收集的资料,你也来谈谈你心目中的拉萨好吗?学生交流资料内容,了解拉萨这个城市。

师: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党中央决定在2001年的10月18日开始,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板书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师生共同读题

二、结合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师生交流,明确学习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脉络

1、学生自学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以批注。2、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成为文章的主线,文章中四次出现。

四、再读课文,画出含义深刻句子

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生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和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五、共同探究,体会修筑困难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⑵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⑶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⑷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感受那种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进行施工的现场。

2、“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⑴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⑵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

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品读文章,称赞挑战精神,置留作业

1、再读全文,要把自己的豪迈建立在建设者的勇克难关,顽强拼搏之上,共奏生命强音,谱写铁路建设史的新篇章。

2、把此时你最想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和同桌商量一下,尽情抒发你对建设者们的崇尚、爱戴、赞美之情吧。

3、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如果要在铁路经过的海拔最高处为建设者立一块丰碑,你会在上面写下什么呢?(生动笔写。)

板书设计:

优质课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国书法的基本概念,中国书法的特点,中国书法的产生发展以及中国书法的类别等的分析描述使学生对中国书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中国书法中“书法”“法书”“书法艺术”的准确理解和区分

2、中国书法的特点

教学难点:中国书法各个时代的发展状况 课堂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述美术欣赏部分,书法欣赏模块的第一课文化瑰宝,艺苑奇葩——书法概述。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至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古今世界上用于记事的文字有上千种,为什么只有书法能够成为一门特别高深的艺术呢?而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究竟有什么特点呢?它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书法”“法书”与“书法艺术”

1.书法:本指汉字的书写方法。现当代人们一般把毛笔书写出的字迹或作品称为“书法”。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从古至今那些显示在各种载体上的汉字书迹;狭义上是指用毛笔书写的秀美的、有观赏价值的书迹。

2.法书: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著名的书迹作品,往往为人们反复临习、模仿,成为人们师法的“样本”因此被称为法书”

3.书法艺术、:古今优秀的汉字书迹显示出很高的书写技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人们从观赏艺术的角度,把这些书迹视为一种艺术品,因此称为“书法艺术” 二:中国书法的特点

1、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汉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为使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书法是以汉字的书写为载体,因此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审美是书写汉字的时候力求把字书写的更美观。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各类书迹往往有很强的视觉美感,所以中国书法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

2、符号化与具象性的统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作为文字的一种也是一种符号,书法以汉字书写为载体也具有符号化的特征。同时汉字由点画、结构、章法构成一定的形状,因此汉字也是具象的,所以书法是符号化与具象性的统一。

3、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形式”,二是“意味”。

(1)“形式”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是文字的显现是纯形式的东西,其点画结构章法都显现为一种视觉形式。(2)“意味”是书写时是书写时毛笔在纸上提按使转,墨浓墨淡,运笔或疾或缓,千变万化,姿态各异,墨迹中就蕴含无穷的“意味”但这种意味有时通过无穷变化的“形式”体现的。三:中国书法的产生:

目前我们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成体系的文字是甲骨文,产生于公元1300年以前。一般来说我们认为甲骨文是“汉字的祖先”,由此可以说“甲骨文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源头。算下来中国书法已经有3000多年了。

四:中国书法的发展

1、先秦书法:

自有汉字产生到秦朝之前的文字都属于中国的先秦书法的时代范畴。

(1)欣赏甲骨文:1898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是现存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

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特点:受材料所限字形大小不一,参差错落。笔画较细,直多曲少。

(2)欣赏金文:殷商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叫金文。这种文字最常出现在钟鼎之上也被称为钟鼎文。特点:点画圆润,古朴庄重,修饰意味强。

2、秦代书法(1)欣赏小篆:小篆又称秦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的书体。对汉字的规范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特点:它的笔画首尾匀圆,结构对称;给人以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的感觉。

4、汉代书法:

(1)、欣赏隶书碑刻:字形扁方,左右伸展,左波右磔,蚕头燕尾。

(2)、欣赏简牍书法

5、魏晋南北朝书法:

(1)欣赏楷行草三种书体: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书体演变完成。

6、隋唐书法:

(1)欣赏唐楷四家的作品: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7、宋代书法:

(1)欣赏宋四家作品: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8、元代书法:

(1)欣赏赵孟頫作品:元代“复古书风”的代表人物。

9、明代书法:

(1)欣赏明代三个时期的作品:台阁体、吴门书派、晚明“放逸书风”

10、清代书法:前期文人书法(1)欣赏前期文人和扬州八怪作品

11、近现代书法:西方现代科学和文化的影响,钢笔取代毛笔的书写,书法的使用功能减弱,审美功能凸显出来。

五、中国书法的类别

1、按字体来分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2、按字迹显示的材料来分有甲骨文、金文、简牍书、石刻、纸本

3、按书法风格来分有王体、欧体、颜体、柳体、苏体、赵体、董体等

4、按书法幅式来分有中堂、斗方、条幅、条屏、对联、横批、扇面、册页等

课堂思考:一:楷书四家都有谁? 二:天下三大行书是什么?

1225600715

文化瑰宝艺苑奇葩

—书法概述

冠县第一中学

小班优质课教案 篇12

活动目标:

1、在吃吃、玩玩中,认识了解干豆类的营养价值。

2、初步产生对豆制食品的喜欢。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干豆。

2、豆制食品(豆腐、香干、豆浆等)。

3、贴有红、黄、绿、白、黑颜色标记的盒子。

4、小盆、小碗、小勺。

活动重点:

认识了解干豆类的营养价值。

活动过程:

1、听听猜猜:

出示装有混杂各种各样干豆的盒子,摇出声响,让幼儿猜一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打开盒子让幼儿找找自我所认识的豆宝宝。

2、拣拣分分:

让幼儿说说自我最喜欢哪种颜色的豆宝宝。

在不一样的桌上分别放置红、黄、绿、白、黑五座“小房子”,并每人分发一小盘五颜六色的豆宝宝,让幼儿拣出不一样的豆宝宝,把它们送回相应颜色的“家”。

告诉幼儿,豆宝宝回“家”后会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来。

3、吃吃尝尝:

分别出示不一样的豆制食品,让幼儿看看、猜猜这些食品是哪种豆宝宝做的

幼儿吃吃、尝尝、说说喜欢吃的豆制食品。

美术优质课教案 篇13

1、利用点连接成线,组成想象的图形,感受线条的千变万化。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想象力。

3、让幼儿感受美,表现美。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几支粗细不同黑色水笔,四张绘画纸、线描画范例图若干。

活动过程:

(一)点点星球

教师:“点点星球上住着好多长得一模一样的点点们。”(教师随意在纸上点出小点)

(线是由许多小点构成的,为了让幼儿理解这抽象的概念,我设计了本环节。以点点星球这一直观、易懂,而又充满神秘的物体来吸引幼儿,加深他们对点概念的理解来增强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点点找朋友

教师:“点点们找朋友可有趣了,还来不及来到朋友身边就急忙将手伸出去。找到朋友的点点都高兴地手拉手(将点互相连接,交叉形成图案),变成了神奇的图,是什么呀?”(幼儿自由想象)

让幼儿自由点画并连接,随意选取几幅幼儿作品由大家想象。

(两点间可以连接成无数条不同形状的线――这也是一个抽象而又深奥的数学概念。通过这一环节,可以让幼儿充分感受不同造型的线,体验线条的奇妙世界。)

(三)点点溜冰

教师:“点点找到朋友可高兴了,就跑到了溜冰场高兴地玩起来。它们溜呀溜呀(在空白纸上随意落笔画出曲线、折线及各种图形),也变成了一幅神奇的图,是什么呢?”(幼儿自由想象)

让幼儿自由涂画,随意选取几幅幼儿作品由大家想象。

上一篇:我的爸爸佘大山下一篇:浅论新战士特点和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