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组子课题

2024-05-26

综合组子课题(精选10篇)

综合组子课题 篇1

综合组子课题

一. 题目:

参与式教学

课题方案:

音乐学科学困生的参与式教学

课题开题原因: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几乎每个教师都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们

对音乐课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经常说话打闹,严重影响课堂纪律。这些同学中,有的唱歌无音高音准概念,节奏感差,俗称“五音不全”;有的同学不参加音乐活动,对音乐无所谓的态度,把自己排除在集体之外,甚至于有些同学把对主课的压力转介到音乐课中,排解,发泄心中的怨气„„他们是班级的弱势群体。长此下去,就不能很好的接受审美教育,很难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音乐所能带给他们的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发挥,更加体会不到这种以音乐为纽带的人际交流,给音乐教育活动带了极大地不便,是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通过课题解决什么问题

借此课题研究,提高音乐学困生在专科学习中的效率。

二. 研究目标

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

三. 研究学科

音乐课

四.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辅助方法

问卷调查对比数据资料

五. 研究步骤

按月份列表

六. 研究预期成果

教学案例

综合组子课题 篇2

1 组织教学

在车工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 组织教学是重要的一环。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和纪律, 教学就不能顺利进。以本生产实习综合课题为例, 首先组织学生听车工实习课, 点名检查学生出勤, 学习笔记准备情况, 检查工作服、工作鞋穿戴情况。在上课过程中, 也需要做好各项组织工作, 使其有组织地进行。

2 宣布课题的目的和任务

本课题掌握轴类零件加工的一般过程。外圆、阶台、沟槽、锥体, 螺纹的加工方法, 首先尤其要安排出合理的加工过程, 选定工艺, 选用合适的刀具、量具, 根据工件直径、材料, 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 做到粗、精有别。尽量减少测量次数和测量时间, 工作位置要合理布置,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动作, 减少辅助时间, 注意关键尺寸的正确测量, 提高刀具的耐用度, 采用分工序加工, 采用正确的工艺基准和先进的工艺规程, 熟练地掌握测量方法, 保质保量的完成生产实习综合课题。

3 讲解新课

3.1工艺分析:3.1.1仔细审图, 分清主次, 合理安排加工过程。3.1.2在两顶尖间加工工件的加工方法和注意事项。3.1.3鸡心夹和卡盘的相对位置。3.1.4先加工零件的最大外圆, 最后是小外圆。保证工件的刚性及保证测量基准, 尤其是车削锥体时, 便于角度游标尺的测量。3.1.5先车有尺寸要求的台阶以保证尺寸精度, 把积累误差放到时没有尺寸要求的台阶。3.1.6注意各台阶尺寸要求及位置, 算好各台阶的尺寸, 定好位置。3.1.7精车最好一刀加工完毕, 精车刀数多, 加工时间长和产生冷加工硬化, 增加加工难度。3.1.8先加工工件其它部位, 后加工螺纹。3.1.9注意安全, 尤其是鸡心夹拨柄和袖口。3.2车刀装夹方法。粗车余量较小, 应使刀杆中心线与工件中心线垂直使主偏角Kr=90°;粗车余量较大应使主偏角Kr小于等于90°, 一般Kr=85°~90°;精车时, 主偏角Kr略大于90°一般取Kr=91°~93°。以保证工件根部清除干净和保证阶台端面和中心线垂直。3.3粗车。3.3.1在夹盘上装夹, 找正外圆、端面夹紧。3.3.2为保证精车精度, 进给量不能太大, 防止顶弯。3.3.3粗车各级外圆留1 mm余量, 进给量f=0.3mm/r、车床转速n=450r/min。3.3.4经常检查前顶尖, 防止跳动, 造成精车余量不够。3.4车沟槽。3.4.1用切断刀排切φ26的沟槽直径, 车至φ27留1mm精车余量, 槽宽车至24mm, 两面各留0.5mm的精车余量。3.4.2沟槽底部要清根, 直径尺寸按中差加工。3.4.3两端面要垂直, 用高速钢车刀精车一端面定位后再车另一侧, 注意要保证沟槽的尺寸精度和表面质量。3.5车锥体。3.5.1分清锥角和斜角, 要保证运算正确。3.5.2正确使用角游标度尺, 仔细测量, 保证锥度正确。3.5.3根据工件最大直径, 粗车外圆, 留余量0.5mm。3.5.4反时针方向转动小滑板角度α/2, 锁紧小滑板。3.5.5调整小滑板使小滑板有足够的行程。3.5.6车刀必须对准工件中心, 避免产生双曲线误差。3.5.7调整锥度, 根据小滑板转动的角度, 用试切法调整锥度。试切后逐步找正小滑板所转的角度。调整锥度后, 车出锥面长度。3.5.8转动小滑板车锥体, 只能用手动进给, 劳动强度较大, 表面粗糙度难以控制, 注意进给量要均匀。3.5.9精车各部位: (1) 精车刀主切削刃要平直, 刃口锋利光滑。 (2) 精车锥面可采用高速车削和低速车削, 分别采用硬质合金精车刀精刀和高速钢精车刀。 (3) 精车沟槽, 应尽量用少的加工次数, 以防止产生冷加工硬化现象。3.6螺纹的加工。3.6.1将刀尖对准工件中心高, 刀头伸出长度约为20~25mm, 轻轻夹住车刀, 交对刀样板靠在工件外圆上, 使刀尖进入对刀样板槽中, 适当调整车刀使车刀与样板的槽形对齐, 夹紧车刀。3.6.2采用高速钢螺纹精车刀。低速车削三角形螺纹。3.6.3根据螺纹的螺距, 按机床标牌调整各手柄的位置。3.6.4车螺纹外圆, 使外径尺寸比螺纹大径尺寸约小0.20mm左右。3.6.5调整机床变速手柄, 选车床转速n=60r/min。3.6.6用中滑板刻度进刀, 切前深度约为1/4牙深。经多次进给后, 切前深度等于牙深, 停车。3.6.7用螺纹环规检验螺纹尺寸是否合格。

4 安全文明生产

4.1保持工作环境清洁, 工夹量具及图样摆放整齐合理。4.2工件要夹紧, 以防止工件飞出伤人。4.3高速车削精车外圆必须戴防护镜, 以防细小切屑飞出崩伤眼部。4.4车锥体时, 防止扳手扳不滑板紧固螺帽时打滑而撞伤手。4.5车螺纹时必须及时退刀, 否则会使车刀与工件阶台或夹盘撞击而产生事故。4.6车螺纹进刀时, 必须注意中滑板摇把不要多摇一圈, 否则会造成刀尖崩刃或工件损坏。4.7开车时, 不能用棉纱擦工件, 否则会使棉纱卷入工件, 手指也一起卷进而造成事故。4.8每次实习完毕后, 应擦净机床, 清扫铁屑关闭总电源。

5 教师示范操作

教师示范操作是直观的教学形式, 是车工生产实习教学的极为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车工生产实习教学中, 教师只讲不示范操作, 学生是很难掌握生产技术操作技能的.示范操作可以使学生直观、具体、形象、生动地进行学习。这样, 不仅易于理解和接受, 同时在生产实习中, 可以清晰地把观察过的示范操作形象在头脑中重现, 然后模仿练习。因此, 车工示范操作法就成为车工生产实习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经常采用的方法。按其内容可分为慢速演示、分解演示、重点演示、边演示、过讲解、直观教具的演示、典型工件实物的演示。

6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操行练习)

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在生产实习教学中, 指导学生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反复地、多样性地实际操作的方法。此法也是生产实习课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和生产操作技能的主要方法也是在生产实习课教学中占用时间最长的方法。

7 总结指导

小课题类综合与实践案例研究 篇3

为帮助、指导教师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我们根据“综合与实践”的课程目的、内涵特征,归纳、提炼、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从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方式入手,把单独设置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上述类型划分基于小学生熟悉、常用或经历的方式。以小课题、小调查、小设计、小操作、小游戏等命名,并不代表某项活动只能使用唯一的活动方式,而是表示该活动以某种参与方式为主,根据需要也可以适当融入其它的参与方式。

依据上表划分的类型,对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各版本教科书单独设置与编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发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字编码》、四年级上册的《一亿有多大》、五年级下册的《探索图形》、六年级上册的《节约用水》、六年级下册的《自行车里的数学》等,以及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的《上学时间》、五年级上册的《设计秋游方案》、五年级下册的《“象征性”长跑》、六年级上册的《反弹高度》等,均可视为小课题类活动。

小课题类“综合与实践”活动如何组织和开展?除了教材上编排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和数学学习需要还可以自主研发哪些小课题类的活动?

学习了“多位数乘除法”与“面积和面积单位”后,监利县新华小学龚敏等老师在荆州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夏井川老师的指导下,研制出《我爱家乡的古城墙》“综合与实践”活动案例,供四年级学生使用。该案例旨在指导学生通过对荆州东门古城墙瓮城占地面积的估计、测量、计算、比较、分析等数学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推理能力,帮助学生积累开展探究活动的经验。以下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过程。

1.收集信息,整理资料。活动前,教师布置学生在家里和学校电脑室查阅有关荆州古城墙的资料,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其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作准备。

2.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课标指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设计了如下活动。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大家一起欣赏荆州古城的美好风光吧!(课件出示荆州东门、宾阳楼等图片)。

师(出示瓮城的图片):谁能告诉我这是哪里?

生(齐):瓮城。

师(课件展示瓮城的相关资料):关于东门的瓮城,你能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吗?

生1:瓮城一共能容纳多少人?

生2:瓮城的面积有多大?

生3:……

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数学问题后,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出以下想法:①确定瓮城近似什么图形。②求出瓮城的面积。③求出1平方米能容纳多少人。④用瓮城面积乘1平方米能容纳的人数,得到瓮城容纳的总人数;或者用瓮城总面积除以1平方米能容纳的人数,得到瓮城容纳的总人数。

全班交流解决方案时,学生呈现了下面几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解决方案一

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瓮城能容纳多少人?

方案A:我们用3米长的卷尺量长边_________次,长约_________ 米_________厘米;量宽边_________次,宽约_________米_________厘米。根据数据推算出面积约 平方米,所容纳的人数是_________ 人。由李梦怡和李彪测量,李媛媛记录。

方案B:我们用步测来测量。我一步的长度是_________ 厘米。量长边 次,约_________ 厘米,合 米;量宽边 次,约_________厘米,合 米。根据数据推算出面积约_________平方米,所容纳的人数是_________ 人。由胡青璇和姚员测量,万鸿瑞记录。

解决方案二

①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瓮城能容纳多少人?

②我们的测量工具是手臂。先量出宽,量了_________ 次,是_________米;在量长,量了_________次,是_________米。

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长×宽。

④求出一人占地的面积。

⑤用总面积÷一人占地面积=瓮城容纳的总人数。

解决方案三

①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瓮城能容纳多少人?

②活动准备:量出一步的长度。

③分工合作:

用步子量长,走了 步,约 米;沿宽走了 步,约 米。根据面积公式求出瓮城的面积约 平方米,求出瓮城容纳 人。

④由任宇豪和陈苏萍测量,陈鑫和黄万容观察,罗雨涵计算,组长记录。

从方案中看到,学生选择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引导学生对方案进行评价,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方案的多样性和适用性。

3.实地测量,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学生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经历有目的、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体验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是“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应该关注和落实的目标。在学生做了上述充分准备后,教师带领学生来到瓮城进行实地测量。有的小组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原定方案有不够合理或不够简便的地方,于是及时调整了方案。

4.交流评价,总结活动。前述三个活动后,学生获得了一些模糊、凌散的活动经验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些经验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反思整理与总结提升。于是,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开展了下面的活动。

师:大家的学习任务都完成了吗?遇到了哪些困难?

组1:我们小组是用64厘米的软尺测量的,由于尺子短,所以测量的次数比较多。

组2:我们是用3米的尺子测量的。由于城墙有弧度,一个人无法完成测量任务,我们是合作完成的。

组3:我们是用手拃的。由于城墙太长,我们决定每数100拃作一次记录,并且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测量,一组量长边,一组量宽边。

组4:我们选择的是步测。步测速度较快,但步子不好控制,有时大有时小,估计结果不太准确。

组5:……

师:很好!各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实地测量了瓮城,但我们的实践活动还没有完成,每个小组还要完成测量报告。现在请大家拿出“我的实验报告”,认真填写。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报告。)

师:通过这次活动,你们有哪些收获?

组1:我们研究了瓮城的大小及瓮城能容纳的人数,懂得了做什么事要有计划,有分工,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这次活动我们收获了知识,增进了友谊,锻炼了能力。我们也发现了不和谐的地方,比如城墙边上大量的垃圾,城砖上刻着“某某到此一游”,城墙上泥土流失较严重……我们仿佛听见古城在哭泣、在愤怒。请爱护古城墙,让荆州更美丽!

(其他学生热烈鼓掌。)

在交流评价与反思总结中,有的学生对方案的贴切性和适用性有了体验;有的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展开了反思;有的发现了古城墙保护工作方面的不足,并呼吁社会关注与改进;还有的类推出可以用本次测量瓮城的方法来测量一个广场、一个院子的面积……

案例开展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实地测量和数学推理等手段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学习活动,从而积累了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经验,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能力,提升了从事课题研究的素养。这些经验、能力和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责任编辑 姜楚华

课题瓶花(综合拓印)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把学过的绘画、拓印及一切美术知识作综合运用,制作瓶花的版画。2. 通过学习,加强环保意识,以及对生活的热爱。3. 培养创造力、表现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材料、手法的综合运用。

作业要求:

创作一幅以瓶花为题的综合拓印版画。要有主题、新意、显出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

课前准备:

1、范画、图片和背景音乐。

2、示范用的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引入:

1、复习旧课导入,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一)学习综合拓印的概念。1.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图片。(1)你看到的是什么纹理?(2)这些纹理分别是怎样的?(3)它们是怎样拓印出来的?

2. 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讨论,并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 小组活动:拿出工具试印,看哪一组印的纹理最丰富。4. 师生共同小结。

(二)出示综合拓印版画,指导学生欣赏。

(三)利用课本的步骤图,学习综合拓印的制作方法,注意两点: 1. 构思画稿。2. 形式美的创造。

三、学生做作业(完成画稿),教师辅导。

四、评讲、小结。

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检查用具、画稿。

二、复习综合拓印的制作方法。

1. 根据画稿,运用不同材料,分别涂色。2. 压印、拓印。3. 整理。

4. 色彩要有对比。

三、学生继续作业。

四、全班学生作业展评。

题:花瓶(设计)课

时: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设计花瓶,并运用学过的美术知识进行纹样装饰和上色。2. 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精湛的陶瓷艺术,增强爱国主义的感情。3. 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花瓶的设计法则、设计要素。

教学难点:

花瓶的设计及其装饰。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好直尺、圆规和水粉等工具。

2、教师制作示范品及图片,以供学生观赏参考。

作业要求:

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花瓶,并根据花瓶的形状进行装饰纹样。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表扬上一节创作有新意的同学。板书课题。

二、讲新课:

1、引导学生观赏课本中的花瓶,讲授我国悠久的陶瓷历史。

2、设计方法:(1)讨论:花瓶的结构。(2)小结:口、颈、身、脚。(3)花瓶的外形的设计:根据结构变化。(4)花瓶的装饰规律:

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运用。

(5)纹样的内容:几何形、动植物等。(6)手法:适形、变形、夸张。

3、出示花瓶的图片,丰富学生的感受,并让学生谈谈欣赏后的感受。

4、设计步骤:

A、画外形。B、装饰。

C、上色。

三、学生作业:

要求学生先画好图稿。

高一综合实践活动研究课题 篇5

一、灞河中下游地区开发与环境保护

1.灞河上橡胶坝对两岸地下水位的影响调查;对其上游河床淤积预测分析。

2.广运潭绿化花木树种调查;广运潭绿化的环境影响评价。

3.广运潭绿化移栽树木成活状况调查;广运潭湖底衬砌的环境影响。

4.广运潭租地状况调查。

5.灞河两岸毁田挖沙状况调查;沙坑的合理利用研究

6.灞河流域水污染源调查。

7.灞桥文化研究

8.古灞桥毁弃原因探究

二、学校研究

1.操场研究

1)围墙绿化树种选择研究4)操场体育设施布局

2)操场草种草坪选择5)操场绿化现状评估

3)操场排水设计

2.校园建设

1)建筑朝向及影响研究6)学校报栏的设计研究

2)教学楼前绿化带的环境影响7)学校垃圾筒的布置调查

3)教学楼前雪松移栽的可行性分析8)学校主干道边墙面的装饰设计

4)教学区中院绿化布局的调整分析9)学校老礼堂墙体的保护研究

5)蔚园草坪的草种调整的研究10)学校电子监控系统的布局研究

3.学校生活

1)学校作息时刻表调整的分析研究2)某项学生活动的创意方案

3)食堂菜谱的营养学分析4)综合楼卫生清理之改进研究

5)高一学生早餐状况调查

6)学生眼睛近视状况调查

7)学生某社团的筹组方案

8)学校前后门学生交通安全预案设计

三、乡土研究

1.当地主要污染源调查7.农村老年人赡养状况调查

2.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查8.农村新生儿性别比调查及分析

3.家乡母校毕业的名人调查9.“农家乐”发展调查

4.某村规划设计研究10.当地青少年犯罪状况调查

5.农村古民居调查11.农村村级直接选举调查研究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总结 篇6

一、领导重视,有序开展

我们语文课题组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按照学期课题研究的计划一步一个脚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贯彻落实新课程精神,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学研究工作,以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创造性地实施语文课题研究,全面落实课题研究期初制定的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校本特色为依托,用课题研究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扎扎实实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二、理论学习,提升能力

1、坚持每月一次的理论学习,广泛地吸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地做好学习心得体会,把所学的知识“内化”成课题研究的前进动力。

2、认真做好语文课题相关的研究工作,高度重视研究过程,扎实有效。按计划开展课题实践,及时做好个案积累,及时汇报了课题进展情况。

3、平时做好客家文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不断充实自身的业务能力,把客家文化很好的在语文课题研究得以运用。

三、依托课题,突出特色

1、重视课堂教学拓展,与课题紧密结合。本学期,围绕本年度制订的子课题展开教学研究,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进行教学尝试,特别是在四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中学写“导游词”的作文教学时,江剑锷老师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把客家土楼导游词与作文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重视课题研究的日常管理工作,注意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拍照存档工作,做好教后反思、典型案例记载等工作,江剑锷老师写了“学写导游词”的教学设计,上交了学生优秀的作文。

综合组子课题 篇7

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为研究而研究, 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 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 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 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 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 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 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 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 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 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 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 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 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 应从“小”处着眼, 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 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 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 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 大题小作”的弊端, 宁可做到“小而深, 小题大做”, 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 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 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 做生活的有心人, 提出一些问题, 一起开展活动, 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 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 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 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 学生能研究, 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 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 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 在“手足口病”高发期, “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 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 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 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 越俎代庖, 包办代替, 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 花样的翻新, 呈现的完美, 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 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 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 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 积累感性认识, 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 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 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 成立研究小组。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 也允许个人“单兵作战”。因此, 老师在让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 可以提议题目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 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 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老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 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 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成立以后, 学生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老师, 也可以选聘校外社会人士担任老师。

2. 学会选择, 制订研究计划。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 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 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 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 怎样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 计划由他们自己来制定, 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 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 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 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

3. 提出问题, 学会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所以, 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 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 使其善于提问, 主动探究。如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自己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防治近视?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 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 这样一来,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 教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分头到附近各校对各个年龄段学生近视情况进行了问卷、采访调查, 还到市人民医院采访了眼科专家, 摸清了近视的原因及防治的办法。同时对城区内八九家眼镜店进行定点观察, 以确凿的数据对眼镜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疑问, 最后建议对城区的眼镜店加强规范管理, 提高眼镜质量和合格率;呼吁同学们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人人应该时时注意用眼卫生, 加强锻炼, 预防近视。

我们欣喜地看到, 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进了社会、自然界这个“大课堂”, 学生在亲历探究中施展才华、磨炼意志, 去体味、领悟、发展和创新。

4. 适时推介, 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 结论有了, 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 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 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 加工处理信息, 验证研究目标, 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对策建议、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管理小课题研究, 更加从理性上懂得了科学探究的内涵, 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 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 即便有评价, 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 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 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 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 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 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 对待小课题研究, 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 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 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1.评价过程全面。评价要贯穿于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其中重点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 以评价提自信、以评价促发展。

2.评价项目多元。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些、完整些, 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以我校为例, 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通了“小课题研究热线”, 每周轮流介绍各班进展情况并帮助学生征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各班还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 主要职责是调整、扩充小课题, 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 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 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 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3.评价形式多样。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 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等形式的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 最后由研究评定小组进行总评, 得出科学鉴定, 并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命名, 如“调查能手”、“探究之星”等, 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活动, 也是一种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载体。在教学实践中, 每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老师都要不断反思, 努力让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更规范、深入、有效, 使小课题研究真正实现“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让学生在“小课题研究”的引领下快乐成长。

综合组子课题 篇8

现象一:课题内容华而不实

有的课题内容华而不实,为研究而研究,为功利而研究。主要表现在有的课题大而不当,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很远,学生很少有实力有精力去完成;有的课题弄虚作假,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大搞形式主义;有的课题研而无效,研究价值不大……久而久之,学生的研究兴趣大受影响,研究的效果也可想而知。

反思:“选题”是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活动的灵魂,课题的选择、确定直接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命运,甚至影响到整个课题研究的成败。因此,如何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或确定一个研究方向,往往比着手去研究它更为重要。

策略:师生共同选题,找准研究目标。

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开放的、灵活的、多样化的,它体现着对社会生活、传统文化、自然环境的研究,应从“小”处着眼,立足于一个“真”字。笔者觉得应把好以下四个原则。

1.宜小不宜大。老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时,更应注重来自生活中的细微问题和猜测。如“零用钱调查”、“食堂浪费调查”、“近视调查”等,都和学生的生活细节有关。小课题研究应避免“大而空,大题小作”的弊端,宁可做到“小而深,小题大做”,使研究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幸福生活服务。

2.宜近不宜远。小课题研究要着眼生活。“生活即教育”,我们在选题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世界入手,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提出一些问题,一起开展活动,一起收获成果。如学生选择的“变废为宝”、“小水果,大创意”、“校门口的交通安全”等小课题研究,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宜浅不宜深。选择课题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出发,量力而行。如我校开展的“同龄人的零用钱”、“塑料袋的利与弊”、“饮食与人体健康”、“小学生上网利与弊”等小课题,学生能研究,也乐于研究。

4.宜新不宜旧。在课题的选择上,应当关注社会的焦点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尽量避免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已有很多人研究的问题。比如说,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手足口病”影响着我们正常的工作与生活,我们可以以这个为例,对“手足口病”这个专题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可以包括“手足口病”是一种怎样的疾病?“手足口病”研究的进展情况如何?新闻媒体做了怎样的报道?等等。这样的选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挑战性和研究价值,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象二:课题研究越俎代庖

有的小课题研究为了聚拢上级领导或者社会的“眼球”,在实施中教师跨越推进,越俎代庖,包办代替,一味地苛求小学生去搞像模像样、有板有眼、五脏俱全的研究活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一味地追求形式的新潮,花样的翻新,呈现的完美,而置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角”于不顾,忘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

反思:对于小学生来说,小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和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主动探究的欲望,为研究性学习的推进开个好头,积累感性认识,打牢基础。

策略:亲历探究过程,培养研究能力。

我们要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主,引导学生用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1.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小课题研究一般是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进行,也允许个人“单兵作战”。因此,老师在让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可以提议题目内容相近的4~6名学生自愿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小组内自行推选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以及与老师的联络。在组织课题小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每一个成员的兴趣,又要考虑他在课题组内分工负责的研究任务。研究小组成立以后,学生根据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教师作为老师,也可以选聘校外社会人士担任老师。

2.学会选择,制订研究计划。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分工合作、研究制定计划,如小组怎样分工与合作,怎样有针对性地调查访问、观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设想,怎样搜集和整理资料,怎样随时记录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怎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怎样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出自主性:学生研究的问题由他们自己来确定,计划由他们自己来制定,决定权由他们自己来行使,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无疑,这些举措和谐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习探究做好了铺垫。

3.提出问题,学会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并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使其善于提问,主动探究。如四年级一班开展了一个“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中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您认为自己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近视前您知道怎样卫生用眼吗?近视眼给您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不便?您采取了哪些办法来防治近视?等等。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所提的问题也正是课题研究的重点,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教的任务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分头到附近各校对各个年龄段学生近视情况进行了问卷、采访调查,还到市人民医院采访了眼科专家,摸清了近视的原因及防治的办法。同时对城区内八九家眼镜店进行定点观察,以确凿的数据对眼镜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疑问,最后建议对城区的眼镜店加强规范管理,提高眼镜质量和合格率;呼吁同学们为了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人人应该时时注意用眼卫生,加强锻炼,预防近视。

我们欣喜地看到,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从学校这个“小天地”走进了社会、自然界这个“大课堂”,学生在亲历探究中施展才华、磨炼意志,去体味、领悟、发展和创新。

4.适时推介,交流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结束了,结论有了,就可以申请结题。成果可以用小论文、图表、模型、实物、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心得体会、图片、录音、录像等不同形式展示,不拘一格。根据年级的不同,小课题成果的表达也可以是书面的或口头的形式。但表达前首先要学会筛选整理资料,加工处理信息,验证研究目标,并以研究报告、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或对策建议、结果展示等形式表达研究结果。在这样的基础上举行成果评价鉴定会,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生通过自主选择、自主探究、自主管理小课题研究,更加从理性上懂得了科学探究的内涵,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

现象三:课题评价不了了之

不少小课题研究都把主题的确定、成果的展示作为重点,而忽视了评价功能。学生在小课题中的表现好与坏一个样,即便有评价,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草草了事,失去了评价的激励功能。由于课题评价的“缺位”,导致课题研究实施失去了“约束力”,对学生失去了“吸引力”,小课题研究自然就没有了“生命力”。

反思:评定学生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态度和主动性以及小课题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它对促进小课题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所以课题评价一定要“到位”,以课题评价的“约束力”为课题研究的推进保驾护航。

策略:开展有效评价,提升研究自信。

笔者觉得,对待小课题研究,学生的广泛参与就是目的,在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体验就是成功。所以,小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形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

1.评价过程全面。评价要贯穿于小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即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其中重点是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以评价提自信、以评价促发展。

2.评价项目多元。评价的内容要丰富些、完整些,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以我校为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开通了“小课题研究热线”,每周轮流介绍各班进展情况并帮助学生征集资料和发布信息;各班还成立了“小课题评委会”,主要职责是调整、扩充小课题,指导帮助各个研究小组整理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定期组织讨论交流和总结,公布各个小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学校每学年组织一次成果展示会,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3.评价形式多样。对小课题研究的评价手段、方法要多样化。如: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等形式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最后由研究评定小组进行总评,得出科学鉴定,并对每个学生最闪光的一面给予恰如其分的命名,如“调查能手”、 “探究之星”等,使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如何选好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选题 篇9

培训目标:

1、总结前阶段在指导学生选题时的经验,进一步明确指导学生选题的方法和注意点。

2、探讨指导学生选题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做到更好地指导学生选好课题,从而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培训模式:研训结合式、自主互动式、案例剖析式 培训程序:

一、活动回顾:

从去年9月份开始,我校率先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一年来有不少收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位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对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通过一学年来的实践,我们已经明确了指导学生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出示小课题研究流程图: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题)——设计研究步骤(方案)——收集数据——分析、归类数据——提取数据特征——得出结论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课题组也基本掌握了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但我们也看到,一部分课题在开展研究时也碰到了不少困难,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有的研究起来漫无头绪;有的研究进行到一半就做不下去了;有的研究内容与研究题目背道而驰……

如果我们顺藤摸瓜,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在选课题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到位。

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为了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能上一个新的台阶,使新的一轮研究能有更新的成就,由此我们组织这次培训,主要是针对在选题阶段,碰到哪些困难,还存在哪些问题?

同时你可以把自己在指导学生选题过程中好的经验、建议介绍给大家。希望通过本次交流、探讨,发挥大家集体的智慧,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有针对性地选好课题。

二、研讨交流:

(一)分组讨论:

讨论时间为10分钟,请各位组长负责记录组内成员的问题、意见和建议,10分钟后分别上台汇报。

(二)组长汇报:——讨论问题归纳(电脑随机出示): 讨论问题及建议:

1、选题要事先考证;

2、课题要小;命题要明确;课题范围太大或太小;内容单一;

3、课题组人数要少;成员搭配(好与好;好与差);人人参与;能否以兴趣小组为单位组组;

4、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进行几轮选择;课题是否能由老师提出,让学生参考;

5、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

6、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凭兴趣选题

7、社会、家长支持不高

8、重过程,重参与

9、原先研究的课题是否能重新研究?专家已得出结论的课题是否能研究?

(三)问题分类:(随机去简存精)

1、选题经验(建议):(1)选题要事先考证;

如:我们要了解相关课题前人已取得什么成果,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是否充分,这个课题在生活中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否有调查源,被采访对象拒绝采访怎么办……(2)课题要由学生提出,再由全班讨论;筛选;多

行几轮选择;这非常必要,提高了课题研究的可行度。有小组提出:教师是否也能提出课题,供学生参考?这个建议不错,老师提出的课题相对来说考虑到了研究的价值、条件等。但不能让学生知道,不然学生可能会不加考虑地盲目跟从。(3)课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可操作;

2、其他问题答复:

另外大家也谈到了几个在开展研究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属于本次培训的范围,所以不再作为本次重点研讨的问题。但由于带有一定的共性,我这里稍做说明,有的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原先已研究过的课题是否能重新研究?

回答是肯定的。上学年已研究的课题可以换个角度,选个不同的切入口研究,也可做进一步的深层次的研究。关键一点是学生必须事先考证,详细了解前人已研究到什么程度,自己有了什么新发现、新角度。这一点在课题开题报告时,评审人员肯定会详细询问,如果仅局限于原地徘徊,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2)、不要过分地关注结果,而应注重研究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就是重过程,注重研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学校从一开始就没有违背这一宗旨,专门开辟综合实践活动网站,在开始要填写课题方案,结束要完成研究成果记录,中途外出活动、采访要填写活动记录表、访谈表、出勤表等。每次活动的进行都能在网上如实地反映出来,一则便于课题领导小组对课题组进行全程动态管理,更重要的是注重了活动过程,使课题组对每次活动事先都有计划,事后都有小结。

但重过程并非轻结果,一定的精品意识还必须要有。只有在过程完善的基础上,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才能出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学校课题评审小组都是在对课题过程审核的基础上,通过对那些过程完善的课题认真评定,最后才评选出若干课题为优秀课题。“重过程、重体验”与“出精品”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键点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我们的课题评价机制,使课题评选更趋公正、公平。

(3)、关于家长、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程度。

要开展实践活动,必须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开发社会资源。鉴于安全考虑,学校在上学期设置了“学生课题成员外出安全监督表”,尝试在双休日学生外出活动让家长陪同。在上次“如何指导学生撰写课题报告”的研讨中,有老师也提出了非常好的建议:以辅导员的形式聘请家长,让家长带学生参加活动更名正言顺些。我们可尝试先由课题组推荐,再由学校出面,聘请部分家长为活动辅导员。我们的家长就是不可估量的课程资源,我们一定要尽量挖掘。另外学校也在努力向上级部门呼吁,最好由上面出面,统一建立几处社会实践基地。同时课题组成员及指导教师也应努力挖掘社会资源。(4)、如何组合课题组成员,让每个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1、人数安排:不宜过多,一般10人以内。最合适为6—8人。当然如课题研究的范围较广,人数可稍多些,可进行组内切块研究;课题切入口小时,人数还可少些(5—6人),这样每个学生活动的参与率高,锻炼的机会也多。

2、人员分配:既要考虑让学生自主搭配,又要恰当引导搭配均衡。可事先召集几个出色的学生,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分散到各组中间,以有利于工作的进行;当然也不妨尝试能干的都汇集一组,这样更有利于出“精品”,而能力弱的为一组,或许能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唤醒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研究之中,从而使这些弱势群体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3、合作分工:注意分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长(能力),加强团结协作,责任均等。不妨尝试角色轮流。

在研究阶段,安排几次外出调查、采访等,进行一定的分工轮流,如摄影、录音、采访主问等,让小组人员对每一分工都有一定的体验和尝试。

另外,以兴趣组为单位组组的建议非常好。课题组可以打破班级、年级的界限,以兴趣组组组,组内的每个学生有共同的兴趣,研究的也是自己感兴趣的又与自己特长有关的课题,又达到了师生双向选择的目的。何乐而不为?(5)、师生的双向选择。

理想是美好的,但现实上还有不少困难。作为指导教师,其实我们与学生都是在尝试中共同成长,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没有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让我们操作,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创新,作为指导教师难免有畏难情绪。我们的指导能力和各方面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只有在实践中自己摸索,自己总结提高,亲自走过整个课程实施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这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将老师和学生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教师在指导学生中学习怎样指导,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改变自己。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教师和学生同步成长。

(四)重点问题聚焦:

从剩下的这两个课题则是选题中碰到的最突出的焦点问题,值得大家再来做一番深层研讨:

第1点:课题要小;命题要明确;课题范围太大或太小;内容单一;

1、如何把握课题大小的度——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表述方式等)? 第2点:学生对新生事物感兴趣;凭兴趣选题

2、当学生的兴趣与课题所需的客观条件发生矛盾时——如何指导学生从身边事物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

一般来说,学生的课题都来自他的日常生活。有的学生选题完全凭兴趣,而不考虑研究的价值及是否能进行研究。导致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兴趣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产生冲突,学生很想研究某一个课题,但由于客观条件等各方面原因无法开展研究。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呢?这时作为指导教师的我们又如何做呢?

(五)分组研讨,商讨解决办法

现在请各组围绕前两个焦点问题做进一步的研讨。等会儿请大家各抒己见,阐述观点,可以是代表个人的,也可以是代表集体的,相信这样一来,能使大家把问题看得更透彻,让大家在思想上有深层次的认识,以便把我们的指导工作做得更到位。——小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六)辅导员点拨,达成共识

问题一要点:

1、如何把握课题大小的度——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范围、表述方式等)? 在选题课题是大是小,还是要考虑: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客观条件。片面地强调课题要小和课题要大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我们的条件,课题一旦偏大,就会力不从心,无能力或条件研究。

在决定课题前注意:

1、选题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能力;

2、考虑本校教师的指导能力;

3、考虑课题实施的客观条件:(1)校内外可以提供的研究条件(资料、实验设备等)(2)学校规定的研究时间(一学期?一学年?)(3)你可以承受的研究费用(交通、实验、复印、材料等)

4、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什么影响(如像“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等这类课题要三思而后行。)

因此对小学阶段来说,我们选题坚持的原则是:宜小不宜大。但小到什么程度也要有一定的“度”。这个“度”是指可研究的,具备研究的条件,有研究价值。如刚才提到的“像回答一道练习题”,那肯定是不行的。学生考虑范围较少,只局限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课题范围狭小,无多大研究价值。这就要教师好好引导。有些课题较大,的确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学生有教育意义。但就目前来看不具备研究条件。我们不妨把课题分成两个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完成有条件的初步研究,同时积极寻求机会,创造条件,一旦条件成熟,再做第二、三阶段的深入研究。这样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研究质量。

问题二要点:

2、当学生的兴趣与课题所需的客观条件发生矛盾时—— 选题原则:

(1)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问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能回答和解释某种现象或问题,尤其对小学生有正面教育意义。(2)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他周围的社区生活;(3)结合各学科的特点设置研究课题;(4)根据客观现实确定研究课题。

孔子有句话叫:“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实践活动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研究的动力。

那是否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当学生的兴趣与研究相冲突时,教师应引导启发,要做学生的合作者和参谋,或转变研究角度,或转移学生视线。千万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不能做裁判员或指挥员。

三、案例分析

1、展示录像片段:主要针对学生在选题时的几个误区。

(请在观看录像后,认真分析,剖析案例中学生选题时存在的误区和老师在指导中发挥的指导作用如何。)

2、分析讨论(存在问题剖析):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要点:

(1)小组讨论后出示的选题范围太片面——集中在污染和植物两方面:

(2)自由发言后课题题目的范围需要进一步界定;

(3)“小博士”介绍选题途径和注意点时太简单抽象;

(4)教师在学生选题进入误区时没有恰当地引导,而是予以简单的肯定。)

小结:记得一开始的研讨中,有几个组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课题由学生提出来,统一提交全班讨论,多进行几轮选择。这非常有见地。在这个案例中,当小组或学生个人提出若干个课题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全体学生来分析选题情况,讨论课题的范围是否适中,研究的方向如何,能否开展研究等等。这样一则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则培养了学生的选题能力,在比较分析中,减少了选题的盲目性,增强了课题的可操作性。

四、总结归纳:

选择一个合适自己的研究课题,相当于学科教学中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选题”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作用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选题阶段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选题”阶段,对课程开发来说,它是基础,是起步,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成败。希望我们每个指导老师在选题前多些全盘考虑,指导学生更好地选好课题。

五、课外延伸(提供作业):

运用今天探讨的问题,选择完成其中一个作业。

1、设计一则指导高段选题的课例;提示: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要深入浅出地讲述。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中有机地渗透选题方法,提示学生选题的注意点。

综合组子课题 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但毋庸讳言,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有辱人格甚至国格的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在日常 生活中对学生实施礼仪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懂礼貌,做文明人,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提高未来公民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需要。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百般呵护甚至溺爱,不少孩子在家庭及 社会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他人,“不懂礼貌,做事不计后果,自私任性,不善于和同伴合作”等现象普遍存在,在少数孩子身上还较为严重,因此对学生进行基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中华文明赋予我们学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责任。从和谐人际关系入手,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交往,学会做事,丰富和发展了综合素质教育的内涵,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中职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我们的研究旨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熏陶、影响乃至改变目前中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出力。

二、理论依据和研究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们期望通过新理念的教育、新视角的教育,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切合中职学校实际的礼仪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构新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弘扬 古今“礼仪文化美德”,增强中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交际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 “赏心悦目”之感,和谐人际关系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够使师与生、生 与生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 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温馨、和睦、幸福;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三、研究目标

(一)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总目标:将学生培养成为讲文明、懂礼仪、有教养的人,塑造出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的人才,为其他 中致学校得到的工作提供可借鉴的蓝本,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职校内涵,打造职校新品牌,建立中职德育模式,创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中职学校制度。

(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明细目标:

1、探索生活化、情境化的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新模式,创新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构建 以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活动为主,以各学科教学渗透为辅的校园养成方法;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礼仪教育模式。

2、培养学生的现代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承传中华礼仪文化,提高学生交际素养,为中职学生打下终身受益的厚实基础。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帮助教师确立现代教育思想,转变育人观念,改进育人方法,提高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享受师生共同成长的快乐,并在研究实践中提升教师人文素质与综合素质。

4、力争形成一套针对性较强、操作性强的和谐人际关系教育的模式,撰写出有 一定水平的德育论文,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实践水平。

5、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学校文化底蕴、人文氛围,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四、研究内容

1、确定“中职学校学生和谐人际关系常规”内容:仪容仪表仪态礼仪、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等四大方面。

2、明确中职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具体内容:能向老师和进入校园的客人主动问好;服装整洁、仪表端庄;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掌握热情待客之道; 知晓、掌握必要的社交知识。

3、探索培养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规律,创新有效途径与方法。

4、开始试编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开设心理课。

五、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是道德启蒙教育,应根据教育学与心理学原理为实践的理论依据,在要求上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依据《礼仪修养》、《职业道德规范教程》、《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遵循我校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和文明礼仪表现情况,研究制定适合学生水平和礼仪规范层次目标等内容系列,使之具有科学性。

2、系统性原则:在学校主课题下落实到各年级,每位心理教师都有自己相应的研究计划、阶段总结,形成课题研究的系统性。

3、一致性原则:教师、家长、学生对研究实践的目的、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统一,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4、渗透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不是孤立的,它要通过各学科、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渗透教育。在时间上渗透于校内外一日生活的全过程,空 间上渗透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场所,形式上渗透于环境创设、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外实践、家庭生活之中。

5、主导与主体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师 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训练、自我管理,充分发挥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该实验充满生机和活力。

6、可操作性原则:课题中选择的内容、要求、方式、方法、手段途径以及 有关资料收集、应用研究、效果检测都尽量不增加过重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力求 做到操作简便、行

之有效。

7、效益性原则:力求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尽快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持续发展。

六、研究方法与策略 人际交往

(一)研究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实施课题研究前礼仪习惯的状态,并做好记录。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问卷调查,收集信息,进行样本信息处理,并作出定性的分析。

3、访谈法:走访研究对象,了解学生的表现及其习惯养成的进度,及时纠正其不恰当的行为。

4、个案研究:收集学生的表现,对课题研究进展中安排的要求、活动、情景设置作出反应,记录成个案。

5、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结合本校学校的实际,对学生和谐人际关系与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

6、行动研究法: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工作,解决教育实际问题。

(二)研究策略

1、文献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从行动中来,到行动 中去。

2、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重视并优化过程管理,不搞虚假研究,在我校现 有的研究力量与水平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逐年提升。

3、研究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与其他教师的自主参与相结合,以研究骨干教师为主。

4、建立激励机制。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研究论文;评选德育研究能手。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 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年终评比文明班级,以 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月一星(每月第一周周一升旗仪 式佩戴绶带表彰)—期末评出校和谐人际关系之星,并定期举行“职中交际之星”报告会 等,以此扩大榜样辐射的积极影响。

5、有效引导二级子课题发展策略。发展轨迹为:启动、探索期——反思、完善期——成熟、总结期——成果鉴定与推广期

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时间是:2012.9至2013.8

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9至2012.11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职校生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研究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2.12至2013.5 ——开展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教育与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中职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途径与方法。——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礼仪教育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 努力方向。——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交际与生活”、“交际你我他” 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同时举行“和谐人际关系”经验交流会,探索和谐人际关系教育养成的成功经验。——结合主题教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养成。——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和谐人际关系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3.6至2013.8 ——继续研究探讨,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

八、研究的保障措施 制度:

1、学校重视教育科研,为教育科研提供了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持,这是课题顺利进行的保障。学校设有专项经费用于科研,在《教职工岗位责任制考核》中,“绩效奖”的发放部分对参加科研的教师有明确的奖励办法。

2、学校特别注重课题组成员的专业知识提高,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并为每位课题组成员配备一台电脑,可以浏览网络知识,每人都有博客,能积极与网上的学生和家长沟通。

3、我校对其他教师多次进行信息技术软件培训,培养出了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4、加强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收集资料成果论文集由专人负责,并做到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及时整理。

九、人员分工

(一)课题成员

吴晓双王 彬刘茂香高 翔鄢芳琼周 雪雷 波李月训

(二)课题组长:吴晓双

(三)副组长:王 彬

(四)会议记录及资料整理:高 翔

(五)研究活动组织协调与管理:刘茂香

上一篇:想你,在一闕宋词里诗词下一篇:建设文明校园的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