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2024-08-23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精选8篇)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1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吸尘器内部的结构和原理,风的形成风向的测量,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的概念。

第三章、第四章:均有

三、教材处理的设想

八年级上册的科学,开始接触全新的物理教育,其中有许多的知识,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学过,但在这里又会以新的面孔和状态出现,所以,如何做好旧知识新引用,是做好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章是关于水的教学,这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这一章里,涉及到了几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是成功的前提,如何做好学生的实验,成功的保障,最后再归纳了总的思想:水的分布和短缺,做到节约用水。

《科学》本身就涉及到了很多实验知识的教育,只有实验才能给科学以活的生命力。如果科学的教学,离开了实验,将会成为纯粹的数学教育,那是失败的。

所以在接受八年级的教学时,我始终把学生的实验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由教师指导实验向教师引导实验转化,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学生的要求。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有许多的实验,特别是第四章,全新的知识电学知识,那是开启学生学好科学兴趣的另一把好钥匙。

抓好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完成实验,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把握和巩固提高。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分析

从学生上学期的期末成绩情况分析,总结学生的基础掌握情况,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视具体情况分析得出结论)例如:

(1) 学生的学习习惯比较差

(2) 班级中甚至年级中的参差较大

(3) ……

2、学生学习态度及习惯分析

分析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表现情况

(1) 作业的态度,是否及时完成

(2) 上课听讲是否认真,发言是否积极

(3) 提问是否积极,有无主动摄取知识的倾向

以此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以进一步制定学习计划。

3、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现状分析

科学这门学科是动手性比较强的科目,如果学校硬件设施允许,作为科学老师,我们应当关心学生实验动手能力。走出课堂,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们是否有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生活中。作为科学老师,我认为,最成功的莫过于将书本的知识融会贯通到生活中。

大部分同学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靠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学目标要求

(一)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是的引导和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上一个层次。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二)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三)学习常规习惯方面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工作,并能够主动提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四)关于课程教学成绩

通过师生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我希望我们可以在期中和期末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预期目标:优秀率(89分以上)≥30%,良好率(70分以上)≥80%,合格率=100%

三、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一)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教科书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气”、“生命活动的调节”、“电路探秘”。八年级上教科书与七年级下教科书都属于学习物质的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运动、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水和大气的运动、神经和激素对生命运动的作用、电的运动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在小学阶段已学习过水在自然界分布于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水与生物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等。过去学习水是割裂为:地理学中学习水的分布和循环;生物学中学习水与生命的关系,如根吸水、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新陈代谢等;化学中学习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物理学中学习水的压强、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这一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净化、水资源的保护等却很难放在哪一门学科中。在《科学》教科书中,用“水”这个主题把过去分散的内容综合起来,很自然使这些内容联系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大气也是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物质,没有大气就没有生命。小学阶段已学习过空气的存在,人类对空气的利用,知道空气对生命的意义。知道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的可测量的量。初步了解雨、雪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等。地球上的风、雨、雾、雪等与大气运动密切相关,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也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大气运动和变化原理是必须要了解的科学常识。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主要内容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发现、植物感应性的产生等。小学阶段是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习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脑是人的生命活动总指挥部。小学阶段只提出现象,没有学习生理作用的机理。学习这一章可以用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感应性。对于生物激素的作用,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仅做常识性介绍。

第4章“电路探秘”学习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已学过简单电路,知道电源、导线、开关、电池、灯泡这样组成一个简单电路。本章学习了电流、电阻、电压、欧姆定律,知道了电流、电阻、电压三者的关系。发电、输电、用电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二)重点、难点:

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点: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建立对水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的思想。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气”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气温的观测;气压的观测;大气压存在的证明;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气压对天气的影响;风的观测;相对湿度的观测;凝结与降水的形成;怎样看天气预报;天气图上的常见的天气系统;天气图与天气形势;不同物质的比热;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与洪水;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为什么气象观测中温度计要放在百叶箱里;气体和液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风的形成;目测风向、风速;相对湿度与水汽凝结和降水;天气图上的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简单的天气预报;比热的概念;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季风的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人类活动与洪水。

第3章“生命活动的调节”重点: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生长素与植物向光性的关系;胰岛素与血糖浓度的调节;动物的内分泌腺与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反射与反射弧;动物行为分类、体温的控制。

难点:动物激素的反馈调节;神经系统的结构:反射活动中信号传导。

第4章“电路探秘”重点:电流的测量;电压的测量;电阻的相关因素;欧姆定律;电路连接。

难点:电压的概念:研究电阻的相关因素的方法;电路连接的计算: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方法。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以教学大纲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肃、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知道如何将一堂课的效率提到最大。

所以,应该尝试分析各种上课方式,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设计好教学,使所讲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展开。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针对学生课后巩固不够及时,不够自觉的情况,每堂课适当抽时进行知识点检测反馈。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个人设想:可以根据学生单科的成绩,分组教学,同时督促各组成员相互学习,提高学习竞争气氛。

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多鼓励,多督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及学习自觉性。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后适当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提高一个档次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2、进行章节知识的回顾,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做到系统化,便于学生的掌握和巩固提高。

课堂上经常抽查学生的知识点抓捕和掌握情况,在最对的时间做最正确的引导。

对于课堂外,如果有机会要多带领学生走进科学生活。一来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学习更多知识,二来可以培养师生感情。

五、教学进度计划安排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周课时

1

9.5~9.9

上学期试卷分析;水在哪里;水的组成

3

2

9.13~9.16

水的密度;测量密度;作业分析;水的压强(1,2)

5

3

9.19~9.23

水的压强3;作业分析;水的浮力(1,2,3)

5

4

9.26~9.30

作业分析;物质在水中分散;

2

5

10.8~10.14

物质在水中溶解(1,2,3);物质在水中的结晶;作业分析

5

6

10.17~10.21

水的利用和保护(1,2);单元复习(1,2);单元作业

5

7

10.24~10.28

单元测验(1,2);试卷讲解;大气层;天气和气温

5

8

10.31~11.4

大气压强(1,2);作业分析;大气压与人类(1,2)

5

9

11.7~11.11

风;为什么会降水;明天的天气;作业分析;期中复习

5

10

11.14~11.18

期中复习(2,3);期中考试

2

11

11.21~11.25

期中分析;气候和影响因素(1,2);东部和西部气候;单元复习

5

12

11.28~12.2

单元作业;单元测验(1,2);试卷讲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5

13

12.5~12.9

神奇的激素(1,2);神经调节(1,2,3)

5

14

12.12~12.16

作业分析;动物的行为(1,2);体温的控制;单元复习

5

15

12.19~12.23

单元作业;单元测验(1,2);试卷分析;电路图

5

16

12.26~12.30

电流测量;实验串并联电流;物质导电性;作业分析;影响导体电阻大小

5

17

1.2~1.6

变阻器;电压测量;实验电压;三者的关系;实验测电阻

5

18

19.~1.13

作业分析;电路连接;单元复习(1,2);

4

19

1.16~1.20

单元测验(1,2);试卷讲解;期末复习(1,2)

5

授课老师: 潘苗苗

调整原则

1、循序渐进,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掌握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中考涉及到的内容在课时、练习和平时测试和月考中充分强化。

2、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工具使用、实验方法和过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2

一、五国科学教学的研究框架

为了描述和比较五个国家的科学教学情况, TIMSS科学教学录像研究对439节八年级科学课进行了分析。在科学教学领域, 如此规模的国际录像数据收集和分析是史无前例的, 本项目的研究程序包括:选择样本课、现场摄录、录像带的数字化处理、课堂教学信息编码、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

为了组织和优化学习目标、研究问题及编码维度, 各参与国代表组成了“科学代码研发团队”, 他们采取不同的研究策略。首先, 研究团队利用实地课程录像做出参与国科学教学特色的假设;第二, 大量文献回顾为研究调查到的科学教学特征提供一览表, 这些文献包括参与国的课程标准以及调查研究, 这就为观察录像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和课程特征。作为项目顾问的五位美国科学教育者和来自五个参与国的国家研究协调员共同回顾、优化挑选出研究问题和编码维度。最后, 为了研发一个总体的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可用来指导优化编码顺序和成果汇报组织的研究问题, 研究团队比较了基于文献的重要科学教学特征、顾问所推荐的重点课程特征以及他们自己的课程评议。

图1是研究团队研发的录像研究中科学课程分析的概念框架。[1]TIMSS概念框架强调分析单元的课程的集中性, 关注了施瓦布的四个教学要素 (教师、学习者、主题和社会环境) 的重要性。学者们一致认定本研究不应仅限于观察教师行为, 需要考察科学内容和学生行为 (即学习机会) 。因此, 本项目中提及的教学不只是教师行为, 而是一种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之间的互动。概念性框架同样强调了文化大环境对科学课各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即科学教学是一种文化活动, 教学的开展是在学生、教师、管理者、家长和感兴趣民众的日常生活、传统、信仰、期望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该研究还表明教师对于学生、教学和学习以及教师角色和科学有着深深的信念, 这些信念会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及其为学生提供科学学习机会的方式。在本研究中, 文化上的差异不会被直接观察到, 但会通过对课堂中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的观察中得以揭示。虽然概念性框架认可施瓦布四个教学元素的重要性, 但其只对教师、学生和科学内容的可观测特征进行分析。例如:本研究分析可观察的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而不涉及不可观测活动, 如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选择和教师、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等。为了弥补这一欠缺, 本研究在集中录像可观测教学特征的同时, 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背景、备课情况以及目标等信息。

二、教学录像的研究方法和内容

录像使得研究者可以多次观看教学事件, 以便研发一套连接形象术语和定义的指代物。这在涉及多种语言和国家的研究中尤其重要, 录像允许研究者对数据进行语法分析以便得到更具有可控性的部分, 从而促进了复杂过程的研究。观察者既可以在各个阶段对录像进行编码, 又可以在每个阶段对科学教学的不同维度进行编码。来自不同地方与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研究者可以在同一地点利用一套共同的录像数据研发代码并建立其信度。录像使从各种角度编码成为可能, 并且使得具有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和观点的研究者能够考察相同课程。[2]虽然对课堂教学进行录像给研究增加了难度, 但这种方法比其它通过记录研究教学的方法有明显的优势。为了完成以科学教学为基础的共同语言目标, 团队研发了一系列指导原则从而进行编码。这些原则包括: (1) 使“文化当局者” (cultural insiders) 、科学家、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参与到编码过程中; (2) 采用一种研发代码的重复过程; (3) 使用能够捕捉事件发生、持续时间、特征和质量的代码。

TIMSS科学录像研究的课程覆盖了生物、化学、地球科学、健康、物理和技术等科学主题。由于内容的范围和所收集的具体主题 (如电学) 和具体学科课堂的数量较小, 本研究集中在八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一般体验。例如:不会具体描述八年级的化学或物理课程中某一知识内容的教学。因为在各国观察到的科学教学差异可能是所强调科学学科的不同所引起的, 所以这种局限性很重要。因此, 观察到的科学教学中第一手现象可能和各国科学教学实践或科学学科的不同有关。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把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课程, 而捷克和荷兰则把科学分成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的课程。因此, 该录像研究的内容并不关注具体的科学学科, 而是以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为核心, 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如表1) , 分别是教师活动、科学内容和学生活动。

三、五国科学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

(一) 教师的经验背景和工作量

教师在录像课教学后需要回答调查问卷, 通过该问卷, 研究者收集教师的背景信息和课堂情况。问卷中科学课堂的背景包括:教师特点、教师对科学教学和学习的期待、看法以及他们对课程安排的意见等。为了收集上述信息, 调查问卷以三个问题展开:教师的经验背景和工作量如何?教师认为什么因素影响教授课堂内容?教师如何看待课堂的代表性?

教学准备:教师报告表明五个国家八年级科学教师至少拥有后中学科学教育学历和八年级科学教育证书。美国有10%科学教师的资格证书低于八年级科学课水平, 和其他国家相比, 美国八年级科学教师的专业多元化程度较低。平均来说, 相对其它四个国家, 捷克八年级科学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丰富。

专业发展:在所有五个国家中, 教师通常参加一些职业发展活动, 但是他们参加活动的类型有所不同。除澳大利亚外, 38%~56%的科学教师在录像前两年参加了额外的科学或科学教育课程。最为常见的职业发展活动包括技术应用、科学教学技能和基础课程标准的教学。与捷克和日本相比, 更多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八年级科学教师使用教学技术 (澳大利亚、荷兰、美国、捷克和日本分别为79%、68%、84%、45%和42%) 。与澳大利亚和捷克相比, 更多的美国科学教师参加过科学教学技能活动 (66%) , 并且美国教师参加标准教学的比例 (52%) 比荷兰大 (22%) 。

活动时间:各国八年级科学教师每星期平均花费38~45小时用于教学和其它学校活动, 这些时间中至少1/3用于科学教学。和其它国家相比, 日本科学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从事课外科学教学活动, 荷兰科学教师花费最少的时间从事课堂中的科学教学活动。

(二) 课程与教学及其认识论

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其它国家相比, 更多捷克科学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科学信息;和美国、捷克相比,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教师认为课堂教学目标是理解科学思想。在澳大利亚和日本, 更多的科学教师希望学生理解科学思想而非了解科学信息。另一方面, 在捷克, 更多的科学教师希望学生了解科学信息而非理解科学思想。

课程内容的选择:调查表明录像课的内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且每个国家的因素有所不同。与其它三个国家相比, 更多的捷克和美国科学教师认为课程大纲是影响科学课内容的主要因素;和澳大利亚、美国相比, 更多的捷克和荷兰科学教师认为规定的教材是影响科学课的主要因素, 并且认为教材是主要影响因素的日本教师比美国多。和其它所有国家相比, 更多的美国科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对课程内容起到了作用。

教师的认识论: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比捷克和日本八年级科学教师熟悉当前先进的科学教学和科学学习思想。除日本外, 其它国家至少85%的科学教师认为录像课与当前科学认识论相一致。

四、五国科学教学录像的研究结果

(一) 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共同点

1. 教学组织的共性

所有参与国98%以上的八年级科学课堂内有全班的讨论活动, 用于进行新的科学内容教学的时间占到课堂总时间的95%。即便是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向全班展示物体或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或构建模型, 其所用的时间在各个参与国也有所不同, 并且这些活动占到所有参与国72%以上的科学课。[3]

2. 科学内容的共性

在所有参与国中, 84% (或以上) 的八年级科学课至少对于规范性知识 (科学界公认的事实、思想、概念和理论) 给与一定程度的关注。科学本质 (即科学的价值、特点、进程、政治或历史) 、元认知策略 (即学习策略或学习过程的反思) 和安全知识加起来在任何参与国中都不及公共讨论时间 (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或学生向全班讲话部分) 的2%。在五个国家的科学课堂中, 科学规范性知识与其他类型的科学知识相比, 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3. 学生行为的共性

在全班交流中, 学生参加各种形式讨论的比例占到各参与国81%以上的科学课堂。虽然各国学生参加独立实践活动所占教学时间的比例有所不同, 但所有参与国的学生在独立实践中更倾向于观察现象, 而不是设计与制作模型、进行解剖、分类和对照实验。在有足够观察数据来进行可靠评价的国家中 (澳大利亚、荷兰和美国) , 其学生在独立实践活动中书写一段以上内容的课堂比例不到11%。在进行可靠评价的国家中 (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 , 学生为了开展实际调查研究而提出研究问题并设计流程的课堂比例不到10%。[4]虽然各参与国在科学教学上有很多共性, 但他们同样具有其独特的方法, 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科学课学习方式。

(二) 五国科学课堂教学的差异

1.教学组织:教学目标和社交组织上的差别

除捷克外, 其他四国每节课至少3/4的时间展开新内容。然而, 当此项活动与其他教学目的相比, 每个国家便出现了其独特之处。例如:日本的教师利用更多的时间 (93%) 展开新内容, 捷克的科学课包括更多的复习 (19%) 和测试 (9%) , 荷兰的科学课上, 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复习作业 (12%) 。和其他三个国家相比, 捷克和日本的科学课利用较少比例的时间用于其它目的, 如管理任务。

在全班活动、独立活动、座位活动 (读、写和讨论) 以及实践活动 (亲手实践、实验) 方面, 各国的课堂组织有所不同。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分配更多的独立实践活动。美国提供给学生独立实践活动的科学课比澳大利亚少, 比捷克多。当用教学时间评估时, 会出现类似的模式。在捷克课堂中, 4%的教学时间用于独立实践活动, 少于其他国家的科学课。与捷克和日本相比, 荷兰科学课利用更多的时间独立讨论。和其他四个国家相比, 捷克科学课堂中的实践活动多以全班活动的方式而非独立活动方式。

2.科学内容:主题、知识类型、具体内容等的差别

在美国, 八年级科学课程中地球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和其他领域 (科学本质、技术、环境和资源问题、科学与其他学科) 比重均衡。相比之下, 日本的科学课堂涉及更多的物理和化学话题, 而在澳大利亚, 科学课偏向于物理话题, 生物和物理更多地出现在荷兰科学课中。

在参与国的科学课中, 涉及到不同类型的知识。与其他四个国家相比, 捷克八年级科学课更大比例的公共讨论时间教授规范性科学知识。各国公共讨论中程序性知识和实验性知识比例明显不同, 日本的程序性和实验性知识 (关于如何做有关科学实践的信息, 如操作材料和完成科学实验过程) 占有更大比重 (日本为25%, 其它国家为11%~17%) 。此外, 日本的科学课中实际生活问题 (如社会问题或学生个人经验) 占公共讨论时间的比例更小 (6%) (澳大利亚、捷克、荷兰、美国分别为12%、14%、15%、17%) 。

捷克科学课中混合基本知识和挑战性内容占到了56%, 而且25%的课堂主要讲授难度较大的挑战性科学内容。相比之下, 在其它国家47%觸65%的课堂只讲授基本内容。此外, 和日本相比, 更多的捷克科学课讲授高密度的科学经典思想 (15个以上) (捷克为26%, 日本为7%) , 而且每节课公共讨论中包含更多的非重复性科学术语 (每节课平均56个) 和更多的非重复性高级科技术语 (每节课平均33个) , 这同样证明了捷克的科学课比其他四个国家具有更大的难度。

与荷兰和美国相比, 更大比例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集中在使学生学习内容和开展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活动。更多的日本科学课为学生提供偏向于思想、经验、模式以及解释的活动 (72%) , 更多的澳大利亚科学课主要集中在建立联系上 (58%) 。相比之下, 捷克、荷兰和美国的八年级科学课学生更倾向于以事实、定义或运算的形式获得知识, 而非建立联系 (分别为72%、73%和66%) 。进一步分析表明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在收集数据和发展科学思想的活动中, 通常是以探究或引导的方式展开 (分别为43%和57%) 。

3.学生行为:独立实践活动、全班讨论、科学探究实践等的差别

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和日本的科学课集中更多的时间在独立实践活动上, 而捷克将更大比例的科学教学时间用于公共讨论 (33%) 。在更多的荷兰科学课中, 学生使用课本和工作手册, 他们花费20%的课堂时间用于阅读有关科学的书籍, 而在澳大利亚、捷克和日本的学生花费不到8%的时间阅读。

教师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探究实践的机会, 这种实践指学生在独立实践活动前、中、后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在进行独立实践活动前, 学生可能会提出研究问题、设计研究问题的流程或做出结果假设;在进行独立实践活动期间, 学生可能会收集和记录数据;在调查后, 学生可能会整理已收集的数据或解释数据。日本的学生在23%的八年级科学课中做出了科学预测,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中学生有机会收集和记录第一手数据或现象。此外, 与荷兰相比, 更多的澳大利亚和日本科学课中, 学生经由教师或课本指导进行组织和记录、分析数据。与捷克和荷兰相比, 澳大利亚科学课的学生更倾向于解释独立实践活动的结果, 而捷克的科学课更倾向于要求学生解释结果而非收集和记录数据。

在科学课堂中一些教师引入了对学生来说更有趣并且使其参与学习过程的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游戏、智力测验、惊奇的和引人入胜的展示、竞赛活动和角色扮演。除澳大利亚外, 美国 (63%) 比其他国家八年级科学课包含更多的激励活动, 而且这些激励活动占据更多的教学时间 (23%) 。学生需要在多方面承担起自己的学习责任, 这在各国有所不同。在美国, 26%的科学课中学生通过开展已确定的课堂导入活动独立地开始课程学习, 其他参与国至少50%的科学课堂中学生自觉记录笔记。和其它大多数国家相比, 学生公共活动和测试在捷克科学课中更加常见。评价家庭作业发生在66%荷兰科学课中, 比在捷克和日本更普遍。

综上所述, TIMSS五国八年级科学教学录像研究的结果表明, 五个参与国存在着独特的教学模式, 其中突出表现为内容和核心方法在高成就国家教学中的作用。尽管这些国家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但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科学教学方法。[5]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科学学习机会以及对于科学学习意义不同的看法。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教学组织和科学内容特点, 以及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科学工作的不同方式, 但这些国家的科学课堂都存在着一个核心的教学方法, 这个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到高内容标准的教与学的组织策略。

参考文献

[1][4]Roth, K.J.et al.Teaching Science in Five Countries:Results from the TIMSS 1999 Video Study.Washington DC:NCES, 2006.

[2]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2002) .NCES Statistical Standards (NCES 2003-60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Washington, DC:Author.

[3]Olson, J.F., Martin, M.O., and Mullis, I.V.S. (2008) .TIMSS 2007 Technical Report.Chestnut Hill, MA:Boston College.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知道水的密度,知道密度表中的一些规律,理解密度的物理含义.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分组实验来构建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在图像中找规律从而构建密度的概念.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密度——学之旅》活动单,JPT-2型架盘天平(量程200 g、感量0.2g)、砝码,体积分别为6 cm2、8 cm3和10 cm3的长方体铝块组和铁块组、体积为6 cm3的长方体塑料块,质量相同的一瓶水和一瓶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设置神奇的液体小实验(1分36秒)

(视频链接)

问题设置:多彩的液体分层是如何实现的呢?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惊奇、猜测.

答案预设:可能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沉下去的液体比较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科学课堂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

过渡设置:这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密度》这一节课.(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传授新课

1.实验探究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

引导操作:用天平称量体积均为6 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表1.(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均展示给学生观察,铁块1、铁块2、铁块3和铝块1、铝块2、铝块3的标签均贴在它们的表面,便于学生操作)

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度指导,称量完成后随机取两张记录单进行投影交流,在过程中强调不同组称量出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的质量会略有不同,这是机器在切割器材时引起的不同(图1),数据差距在1 g以内均可以接受.

结论呈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体积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来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的天平操作,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

(2)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关系(演示实验)

过渡设置: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

演示操作:把水放置天平的左盘,食用油放置右盘,此时天平平衡(图2),意味这瓶水的质量等于这瓶食用油的质量,那么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哪瓶的体积多一点呢?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每个烧杯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只烧杯,添加液体直至平衡这个误差过大.笔者采用两只原本装话梅的透明塑料小瓶来进行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源头上的误差.

活动预设:事先准备好的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若在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用胶头滴管在较轻的瓶内慢慢滴加液体即可,直至平衡.

结论呈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实验)

过渡设置:我们已经探究了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情况,现在继续来探究同种物质的情况.

实验器材: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组和铝块组,刻度尺(图3).

①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②建立猜想: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前概念中是完全空白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该过程中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通过轻重的演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操作: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之前已经测出铁块1、铝块1的质量,直接填写就可以了;对于长方体组块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就可以了,也可以观察长方体组块盒子外观上的信息,其实它们的长宽高都已经告诉我们了,直接计算也可以.

过渡设置: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和分析数据,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表2,大家只需要测出铁块2、铁块3、铝块2、铝块3的质量,并写出它们的体积就可以.

过渡设置:实验完成的小组将自己所得的数据,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要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活动预设:经过引导操作,学生在测质量和写体积的环节应该没多大问题,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m-V图像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并说明当物体的质量m=0,它的体积V=0,在图4上作m-V图像原点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④得出结论

过渡设置:你能通过m-V图像得出实验结论吗?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CD#3],即比值是[CD#3];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CD#3].

过渡设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就叫做密度,强调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定义).

2.自学乐园

过渡设置:自学课本P60-62,完成以下题目

(1)密度的计算公式[CD#3].

(2)密度的国际单位[CD#3],常用单位[CD#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水的密度是[CD#3],其物理含义是[CD#3].

(4)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张密度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答案预设:

(1)密度=[SX(]质量[]体积[SX)],ρ=[SX(]m[]V[SX)].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

单位换算:1 g/cm3=[SX(]10-3 kg[]10-6 m3[SX)]=1×103 kg/m3(强调单位换算)

(3)水的密度是1.0×103 kg/cm3,其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水的质量是1.0×103 kg.(强调物理含义时可类比之前学过速度的物理含义)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态有关;一般来说ρ固>ρ液>ρ气(通过密度表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规律)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CD#3],那么体积为2 m3的冰的质量为[CD#3]kg.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状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密度

4.物理含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密度的概念教学课,物理概念的构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灌输或强加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全课紧抓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4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小结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篇5

全班共有学生42人,期中女生占了30人,男生只有11人。就上个学期的学习及多次的平均考试成绩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好。15次的学业检测和模拟检测,平均分在90分和80分以上的人数,占了全班的30%,而平均分在60分一下的,15%左右,总体上表现还相当不错。

这个班级的30个女生中,有7、8个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非常好,而有2个学生对基础知识是一窍不通,大概有3个学生对科学常识的学习比较困难。而剩下的基本上都可以及格以上。男生中,有4个非常优秀、3个比较不错、3个略懂、1个一窍不通。

基于这班学生的这种学习状况,我想我的教学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主,加强引导和注意鼓励相结合,努力鞭策和有效疏通相结合。而这个学期的科学知识较上个学期相比,又明显困难了一些,要想让我的教学效果更好,我想我必须做到提高学生动手意识地同时,提高学生等的动手能力,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实际化、生活化。

二、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水的重要性,水循环的过程和特点,水的密度,压强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质的溶解性,溶解度以及计算为重点,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压强,密度,阿基米德原理溶解度等概念,以及运用的重要性,最后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思想意识。

第二章:重点是温度,风力,风向,降水量,云量等天气的测量,初步了解雨,雪的成因,大气污染和大气保护。气压与天气的关系,气流与压强的关系,海洋与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以及地形地貌对气温和降水量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对气候的影响以及季风的形成。

难点”对流层的特点,探究对流的形成,探究吸尘器内部的结构和原理,风的形成风向的测量,风速以及相对湿度的概念。

第三章、第四章:均有

三、教材处理的设想

八年级上册的科学,开始接触全新的物理教育,其中有许多的知识,在小学的科学中已经学过,但在这里又会以新的面孔和状态出现,所以,如何做好旧知识新引用,是做好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第一章是关于水的教学,这其中所包含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在这一章里,涉及到了几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是成功的前提,如何做好学生的实验,成功的保障,最后再归纳了总的思想:水的分布和短缺,做到节约用水。

《科学》本身就涉及到了很多实验知识的教育,只有实验才能给科学以活的生命力。如果科学的教学,离开了实验,将会成为纯粹的数学教育,那是失败的。

所以在接受八年级的教学时,我始终把学生的实验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由教师指导实验向教师引导实验转化,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学生的要求。第二章和第三章也有许多的实验,特别是第四章,全新的知识电学知识,那是开启学生学好科学兴趣的另一把好钥匙。

抓好实验教学,重视实验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自己完成实验,是我这个学期最大的目标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面向全体同学,同时促进个别同学优势的提高,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基本技能的发展和提高。

2.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做好资源共享,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教学,做到严厉、活泼、紧张的学习氛围。

(二)提优补差的措施:

1.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2.与中差生做好沟通工作,认真开展他们的思想工作,改变他们厌学到好学轨道上来。

3.因人设题,因题选人,做到全体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同时肯定优生,鼓励中差生,达到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发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进行知识落实的检测,及时反馈学生的把握情况,进行补漏工作。

八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6

4、多种教学模式并存,提高教学效率。计算机课程基本上全在机房上课。对于基本知识,采用“演示——操作——提问——解疑”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及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比较直观边看演示边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补充一些最新的信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对于网络应用的操作部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布置任务,利用网络教室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

四、业务自修

1、在备课的精细化上多钻研:力争集体备课,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探索、研究疑难问题及有关微机实践。分析学生情况,统一教学要求,尽力做到超前1—2周,做到每课必备,写好教案。领会大纲精神,钻研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到十备:一备渗透德育;二备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方法得当;三备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四备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用语、基本术语;五备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六备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七备信息技术实验操作的增补及成败关键;八备学生自学提纲;九备操作练习作业精选;十备课堂教学的总设计。

2、注重课堂教学的精细化:以启发式教学为原则,以操作训练来强化概念,形成技能、技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精讲多练,前后连接,板书规范清楚,教态和蔼、自然,采用多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及时总结,做好教学后记。

3、认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每节新课前做好预复习工作,以利于巩固教学重点和克服薄弱环节,有利于强化信息技术术语、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4、认真组织信息技术操作考核:对学过的每一单元及时进行双基考核,及时分析、指正、查漏补缺。

5、认真组织辅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对于特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织课外活动兴趣小组,以培养学生的特长。

八年级科学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计划针对八年级全体学生,通过上年的学习,学生对办公软件例如word、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每一学期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上课时间听课,课后就没有练习巩固的机会。

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是使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新教材:信息技术内容是全新的。内容包括: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电子表格。

三、指导思想:

根据考试规定、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 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2、初步学会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对表格数据的输入、修改、美化、公式、函数的使用、数据排序、数据筛选、统计表的制作等。

3、能制作简单的网页。

4、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5、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进行某些创新设计。

五、教学进度

9月份 第一单元 网页的制作

10、11月份 动画的设计与制作

12月份 数据的录入与处理

八年级上科学教学计划 篇7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 课堂活动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环。英语词汇作为语言教学的基础,具有数量大和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这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挑战。

1.1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向嘉兴﹑湖州城市和乡村部分初中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对英语词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有62%的学生认为缺乏词汇是影响他们听力﹑阅读及作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54%的学生缺乏单词记忆策略,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词汇。

在课题调查实践阶段, 我们进入嘉兴市和湖州市的城镇和乡村初中英语课堂听课,观察并记录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几乎在所有所听的课中, 教英语生词的过程一般都从课后单词表出发,通过解释中文意思,强调单词词性来呈现英语生词,其过程脱离课文,而检查词汇掌握程度的方式也局限于听写单词和完成练习。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忽视词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新学的单词无法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作文等练习之中。因此,在其他环节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词汇的匮乏成了很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障碍,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渐渐丧失。

1.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0世纪心理学界的两大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 以及他们的追随者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从心理学角度诠释了建构主义。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习是与环境交互作用、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认为英语语言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技能学习 ,“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就是要确定认识是什么。认识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把现实吸收到转变的结构中去”[1](Piaget.J 1982:29,30)。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方面学习者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 另一方面学习者从自己的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也就是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学习者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建构其对事物的理解, 通过合作使这种理解更丰富和全面。

1.3研究设计。

我们通过调查、访谈了解现状,参与课堂分析教师话语,在建构主义理论框架下, 结合马林诺夫斯基的语境理论及叶斯柏森语言功能思想,针对《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外研出版社),创新设计英语词汇课堂教学活动,目标是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2.课堂活动的具体方式

我们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八年级上 )的Module 11“Way of Life”的具体词汇教学活动的课堂设计为例, 目标词汇为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cap,hat,doll,toy,immediately,both。

2.1词句推理 ,画图复现 (目标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

句子表达一定的意义,可以解释单词。从逻辑关联意义方面来看,词或词组在具体语句中出现,可以帮助人们联想到与

其意义有关的一些词语。比如:food-bread,chicken-egg,whiteblack,等等 ,而画图又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形象地描绘目标词汇,并记录推理过程。

ACT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本模块新词汇 :basketball,chopsticks,dictionary,然后用英语解释黑板上的词汇 ,并让每位学生用符号或简图的形式记录提示语中的关键词, 最终画出目标词汇所指的具体物品。根据记录,用英语对之前教师给出的提示进行复述。

Basketball is a popular sport played by two teams of fiveplayers on a court,and the ball is a little bigger than football.

Chopsticks are used when we are eating.They can help uspick up all kinds of food,and sometimes we can use forks andspoons instead.

Dictionary is a book,and it tells us the meaning and pronunciation of each new word.

在教师的提示语中, 加下划线的部分是帮助学生进行联想的关键词。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描述,画下相应符号或简图(例如 :“足球”代“football”,“嘴巴”代“eating”),并利用理解和联想的方式,猜测出目标词汇的中文意思。教师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复述句子,是将图形转化为词汇,并重新放回语篇之中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检查学生对语言结构及语法知识的掌握。

理论分析: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发生认知论”,生词和英语提示语是客体知识,学生的绘画技能与中文名词的联系、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是主体结构,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之中。皮亚杰提出认识的这种同化与顺应、平衡与不平衡的不断交替便是儿童认识结构的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一种智慧行为[2](Piaget.J 1982:25)。同化是指把给定的东西整合到一个早先就存在的结构之中, 或者甚至是按基本图式形成的一个新结构[3](Piaget.J 1985:25)。他以此解释机体在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进程中对环境所采取的主动行动。

叶斯柏森(Otto Jespersen)提出这种通过语篇猜测生词的能力是宝贵而不可忽视的, 但是需要在一定的控制下进行培养[4](Jespersen 1904:67)。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对关键词的选择及提示语句的构造。与此同时,及时检查学生理解,及时给出正确信息也是控制的关键。叶斯柏森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通过语境,自己猜测生词含义。如果学生轻而易举地通过外语理解意思,那就没必要让他们把外语翻译成母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重复外语句子, 直到他们理解其中的单独成分[4](Jespersen 1904:68)。在活动设计中,根据记录复述提示语就是运用了这一思想。

2.2近义对比 ,画图发现 (目标词汇 :cap,hat,doll,toy)。

英语中有许多近义词,但在所指和用法上存在区别。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在不使用母语的情况下,解释近义词的区别。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画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更好地解释词汇间的区别。

ACT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顶有檐帽子 ,并写下”cap”,学生便知道”cap”的解释为“帽子”,但他们并没有注意到“帽子有檐”这一特征。此时,教师擦去帽子的檐,加上毛线球等装饰,提示其仍为一顶帽子,并提问:“What’s this?”学生可能还是会回答“cap”。此时,教师引入“hat”,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区别“cap & hat”。

教师以同样的方式教授“doll & toy”。在黑板上画一个洋娃娃,并写下“doll”,然后画一辆玩具汽车,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doll”只能指先画的洋娃娃(玩偶),而“toy”一词解释为玩具, 因此黑板上的两件物品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解释。教师甚至可以用数学逻辑符号“>”来提示单词所指事物的范围大小。

理论分析:当受到外界刺激变化,主体要改变已有的心理组织去适应外界,皮亚杰将图式在刺激作用下的改变称为“顺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错误并重新建立新概念的过程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顺化过程。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在中途,即客体被主体建构的过程, 也就是客体被主体同化并被纳入其先有的图式的过程[3](Piaget.J 1985:103)。

叶斯柏森 提出“间接 感知法”,即利用图 片进行外 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来辅助他的讲解。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帮助学生感知事物,并以画图的方式再造图像的好方法[4](Jespersen 1904:65)。因此,他提倡教学过程应尽量使用目标语,尽量采用图画等直观教具教授外语词汇,使词语与词义实现直接相联系,避免母语中介。

2.3图片预测,语篇猜词(目标词汇:later,immediately,both)。

图片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听说练习, 富有丰富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图片,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能提高学生对学习和文化的积极性。以图片导入课程,从语篇中习得词汇是一种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模式。

本堂课阅读题材为对话,内容主要如下:在一个派对上,一个西方学生在收到礼物后将其立即打开, 这一行为引起了中国学生的不解, 于是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对于接受礼物和处理礼物的方式展开了讨论。其中暗含了中西方接物方式的差异。

ACT3:在开展阅读前 ,教师先呈现这样一张图片 :在一个派对上,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学生正在兴奋地拆礼物,一个中国学生抱着未拆的礼物,很不解地看着他。在他们一旁,一个中国学生正伸出双手接过对方递来的礼物。

教师可花5至10分钟指导学生描述图片内容,预测语篇主题,并引导他们发现图中人物的国籍和他们不同的行为特征,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文化信息。

短文内容来自课本p88阅读材料:

Lingling:I don’t think I should open it now.In China,weopen a gift later.

Betty:But back in the US,we open a gift immediately.

Tony:I notice another difference.In China,you accept a giftwith both hands.

学生可以根据语篇中出现的一对反义词, 并结合之前对图片内容,推测出“later & immediately”的含义。同时在解释“both”一词时 ,教师可通过动作 ,例如 :用“用双手递书本”来暗示词汇的中文意思。

理论分析:建构主义学者认为认识发展的起源是活动,活动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建构理论强调主体构造和客观动作的结合[5]。主体认识结构必须从动作的一般协调中寻求,主体的“实物性动作是认识发生过程中的出发点”[6]。

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认为话语应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 话语的意义实质上就是当时当地正在发生的人的活动,而语言和环境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语境,词汇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因此,结合图片和语篇创造的语境,为学生理解生词提供了基础。

教师通过“伸双手”的动作解释了”both”一词,这里利用了叶斯柏森提出的“直接观察法”。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加入动作的演示,这种方式不需要任何其他语言的解释,学生即可学会新单词的意思[4](Jespersen 1904:59)。他也提出使用含有丰富背景及文化特色的图片, 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而且同一图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被反复利用 [4](Jespersen 1904:63)。

3.实验结果

我们选取某中学初二年级两个英语成绩相当的班级进行实验,在实验班采取以上创新的教学方法,在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法。通过半个多学期的教学实验,分析期中考试成绩,我们发现实验班英语平均较高, 且主要进步体现为他们的作文部分用词丰富,且用法正确率高。

为进一步验证实验结果, 我们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5.3%的学生每天花在背单词上的时间明显缩短,其中有43.2%的学生表示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脑海中会浮现语篇、图片等形象材料,于是顺其自然便得到答案。

4.结语

新目标八年级(上)期末练习 篇8

根据句子意思,用括号中所给单词或词组的适当形式填空。

see, take care of, go, visit, usual, bad, enjoy oneself

1. Mum, please take me ____ a doctor. I have a headache.

2. We ____ very much in the park last Sunday.

3. Every year many ____ come to Beijing to see the Great Wall.

4. Edison wasn’t like others. He was an ____ boy when he was young.

5. I think Jammin’s 107.9 FM is much ____ than the other stations in our city.

Ⅱ.选择填空

1. You may go to the ____ when you have a toothache.

A. moviesB. dentistC. theatreD. supermarket

2. Ken exercises every day. He ____ runs about 3,000 meters every morning.

A. neverB. hardly everC. sometimesD. always

3.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do your homework every day?

——It ____ me two hours ____ my homework.

A. take…doB. takes…doC. take…to doD. takes…to do

4. We don’t go to school ____ Saturday or Sunday.

A. onB. inC. forD. of

5. My brother is ____ more outgoing than me.

A. moreB. mostC. a littleD. little

6. ——____ is it from our school to the shopping mall?

——About two kilometers.

A. How oftenB. How longC. How farD. How many

7. Mom, can I turn ____ the TV? I want to watch the soccer game.

A. upB. onC. offD. down

8. Bill is interested in chess and he ____ all his free time playing chess.

A. spendsB. takesC. usesD. has

9. ——How was the movie?

——It was ____. I didn’t like it.

A. funnyB. fantasticC. goodD. boring

10. Kathy, thanks for ____ care of my dog the other day.

A. takeB. takesC. tookD. taking

11. I ____ my aunt in America this winter vacation. I want to have an

exciting vacation.

A. visitB. am going to visit

C. visitedD. visiting

12. My mother will be back ____ twenty minutes.

A. inB. forC. atD. after

13. You’d better sit down. I think the plane is going to ____ in a

minute.

A. take offB. take awayC. take outD. take down

14. Let me ____.

A. aloneB. lonelinessC. lonelyD. along

15. The house was too expensive and it ____ him 30,000 US dollars.

A. tookB. spentC. paidD. cost

Ⅲ.补全对话

根据下面的对话情景,在每个空白处填上一个适当的句子,使对话的意义连贯、完整。

A: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B: I want to go to Tianming Mall. They have the best quality clothes.

A: But I don’t like it. __1__ We don’t have enough money.

B: Well, we could go to Lucky Store.

A: It’s a good store. __2__

B: Right. It’s about ten miles away.

A: __3__

B: No, Dad is using his car at that time. __4__

A: I hate the bus. It is usually crowded. Let’s go to the supermarket then. It’s near.

B: __5__ The people there are friendly.

Ⅳ.完形填空。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选出最佳答案,完成短文。

When July comes, children know they’ll have their examinations and the school year will __1__ soon. Boys and girls will have nearly a two-month holiday, and they’ll leave school __2__ train or by car to __3__ their parents.

The summer holidays are the __4__ time of the year for most children. The weather is usually good, so children can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__5__ outside. If one lives in the countryside, he can go and play in the woods or in fields. If he __6__ in a big town, he can usually go to a park to play.

The best place for children to spend their summer holidays is the __7__. Some children are lucky enough to live near the sea. __8__ for those who do not live there, if they have the luck to stay in one of the big seaside towns for a week or two, they will __9__ it all the following school year.

Now, __10__ makes children like the seaside so much? I think they are the sands, the sea and the sun. The feeling of sand under their feet, salt water on their skin, and the warm sun on their backs makes them very happy.

1. A. arrive B. startC. begin D. end

2. A. onB. by C. in D. at

3. A. loveB. see C. watch D. return

4. A. bestB. better C. worst D. worse

5. A. missingB. workingC. playingD. studying

6. A. losesB. enjoys C. livesD. reaches

7. A. village B. seasideC. cityD. park

8. A. But B. Unless C. Or D. And

9. A. hear fromB. speak toC. agree with D. talk about

10. A. thatB. which C. whoD. what

Ⅴ.阅读理解

(A)

这是Maggie写的一篇作文,请根据图片所画内容,在各段前写上序号。

A Terrible Trip!

( ) Last weekend our PE teacher, Mr Read, took us to Greentown on a school trip. He wrote letters to some hotels there. In the end he chose the Ally Hotel. We had a terrible trip!

( ) Then at lunch time, one of the boys fell into the river. Luckily,Mr Read was very good at swimming. He heard his shouts and ran to save him.

( ) We left home at 7:00am on Saturday morning. Mr Read drove the school bus. The journey took many hours!Some of us were asleep on the way because we got up very early in the morning. We finally arrived in Greentown at nearly 11:30pm. Then it started to rain heavily…

( ) We returned to our city on Sunday evening. We were cold, wet and tired. Never again!

( ) We woke up early on Sunday morning and looked outside. We could see the river. The water was very high. We went downstairs for breakfast. Oh, there was water everywhere in the kitchen!

( ) Sunday afternoon was terrible too. Two girls didn’t tell Mr Read. They went to the center of the town. They got lost. A policeman brought them back to our hotel. Mr Read was very angry.

(B)

There are more than 3,000 languages in the world today, but only about ten are major languages of the world. Among them E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More than 350 million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their first language. Major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re Brita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Canada and the USA. Another 400 million speak it as a second language. No one knows how 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y usually learn English as a school subject instead of learning it from their parents. Chinese is the only language with more speakers than English. This is because of the large population of China.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s of the world. It is also the language for business and science. Nearly half of the business deals in Europe are done in English, and more than half of the science magazines are in English. English is widely used in the world’s computer network. And children should begin with English when they learn how to use computers. Through the English language peopl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able to work together and make things even better.

根据短文内容,从各小题所给选项中选择最佳的一项。

1. English is the most popular language in the world because ____.

A. it has the largest number of speakers

B. it is widely used

C. it i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D. it is a language for world use

2. The world’s computer network takes English as ____.

A. its only language

B. one of the main languages

C. a school subject

D. a foreign language

3. If you want to learn how to use computers, you should ____.

A. speak English well first

B. work together with foreigners

C. learn English first

D. make things better

4. If you know English, you’ll be able to ____.

A. do everything better than before

B. understand what people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say

C. read nearly all the science magazines in the world

D. read many science magazines in the world

(C)

Peter drives a car in a factory. He works hard and is ready to help others. On a rainy day, when he was driving near a small town, he saw a boy fall off a bike and hurt his leg. He stopped to help him get on his car and took him to a hospital. The boy’s family thanked him very much after they knew about it. The boy had a sister named Linda. The girl is beautiful and soon they became good friends.

“It’ll be my birthday tomorrow,” said Linda one day.

“Oh,” said the young man, “I’ll send you roses, one rose for each year of your life.”

The next morning he had an important thing to do. He went to a florist’s and chose some roses, and paid for them and then asked him to send them to the girl for him.

Peter often buys some flowers in the shop, so the florist knew the young man very well. So he thought to himself, “He’s a good customer. I’ll send ten more roses.”

The same day thirty-two roses were sent to Linda. At her birthday party she didn’t speak to him, and he never knew what made her angry.

根据短文内容,在每个空白处填写一个适当的词(单词首字母已给出)。

1. Peter is a d____.

2. The boy couldn’t w____, so Peter sent him to a hospital.

3. Linda is only t____ years old.

4. The florist didn’t know what Peter was going to send the f____ to Linda for.

Ⅵ.书面表达

下面是Sara的申请表。假如你是Sara,请根据表格信息,写一封信介绍你自己,申请参加暑假澳大利亚交换学生项目。

注意:必须包括表格内容,可适当发挥。书信开头已给出,不必抄写。(词数70~100)

Dear Sir,

I wish to be an exchange student in Australia this summer vacation. My name is Sar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篇:知识经济与未来财务管理的创新及发展下一篇:幼儿园规章制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