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抵押贷款

2024-05-12

次级抵押贷款(共9篇)

次级抵押贷款 篇1

【摘 要】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对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健康状况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房屋抵押贷款原本是为购房者提供信用购房的便利,在次级抵押贷款下,投资者信用级别较低,违约率较高,房屋价格下降导致部分投资者资不抵债,违约率上升从而导致贷款受损,商业银行本该为此承当风险。但事实上,能引起国际金融市场轩然大波的是以次级抵押贷款为标的创造出大量金融衍生品。近年来,这种过度信用创造从根本上加深了金融危机。这种高度合成的信用创造产品并没有经过风险的检验,这场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危机是对过度信用创造的回应,是被低估的风险溢价全面显现。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危机爆发的过程,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了本次危机对于我国建立和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启示。

次级抵押贷款 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原因分析,启示

一、美国次级债市场概述

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里面分为三个层次, 即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的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第一层次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 这些客户的个人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 贷款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第二层次贷款也称“ALT-A”贷款市场, 这个市场面向信用分数在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 也包括少数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 但是不能或不愿意提供收入证明的客户;而第三类贷款市场是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 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 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 但其利润是最高的, 所以风险也是最大的。

前些年, 在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 许多按揭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为扩张业务而介入次级房贷业务。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 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 对其风险、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 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 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这样虽然初始资产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 但优先级抵押贷款权证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 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在市场繁荣时期, 信用评级机构为了承揽更多的业务, 常常通过提高信用评级的方式来讨好客户, 这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最终的结果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导致机构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 导致金融信用风险的累积。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 美国刺激经济政策是主导诱因

2001年美国经济跌入了近十年来的低谷, 经济的不景气导致失业率激增, 当年的失业率创下1994年7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新上任的小布什总统为了刺激投资和消费、防止经济衰退, 采取大幅度减免税收的做法来刺激经济, 并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房地产市场来带动相关行业的复苏。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 美国房地产按揭市场通过放松个人信用政策, 包括对于“信贷偿还能力比较差”的人提供按揭贷款等,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超低利率政策更是为次级抵押债危机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2. 抵押贷款证券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房价的不断上涨刺激了金融房贷机构的逐利性, 在优质抵押贷款市场接近饱和后, 房地产金融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信用等级低的购房群体,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 次级贷款规模占抵押贷款市场总规模的比率也从2001年的5.6%上升到2006年的20%。但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 利率上升, 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 大量违约客户出现。此时, 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3. 市场利率的不断提高

美联储的13次降息和17次加息是促使房地产市场由热变冷的动因。2001年1月~2003年6月, 为了刺激美国经济, 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 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的持续快速攀升,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也随着房价的上涨迅速繁荣起来。然而从2004年6月以来, 美国进入了加息通道, 到2006年6月美联储第17次加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 购房者的负债压力迅速上升, 直接导致美国房价下挫。由于抵押品价值的相对下降, 对于大部分困难家庭来说惟一的选择就是停止还款、放弃房产, 最终酿成抵押贷款市场危机。

4. 监管的缺失和滞后

在美国, 虽然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比较健全, 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几乎是空白的。直到2003年底, 美国金融监管者开始关注到房贷机构放松了的贷款标准, 但是, 金融监管部门并没有及时给予干预。由于宏观经济政策鼓励通过房地产行业来拉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上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产生后果的忽视和对资产证券化金融手段的放纵, 导致了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的力度远远落后于次级债市场的发展。正因为对次级债市场监管的缺失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 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终引发次贷危机。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启示

虽然中国和美国由于实行不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而存在巨大的差异, 但我们也发现两个国家在经济的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比如流动性过剩导致股票和房屋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虚增, 投资与投机行为盛行等。有幸的是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到次级债危机的严重后果, 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1. 严防资产价格过度攀升的负面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始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不断堆积, 泡沫破灭后引发了危机的爆发。目前资产价格虚高的中国更应该从中得到启示, 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可能会积聚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市场不会永远高涨, 一旦泡沫破灭就会影响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而且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 加剧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 从而引发一系列尖锐的社会问题。目前, 我国以房价和股价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迅猛上涨, 同时随着我国流动性过剩不断增加, 央行的货币政策不断趋紧, 这会导致资产价格的快速回调, 其背后隐藏的风险应予以高度重视。

2. 商业银行要警惕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性

首先商业银行要改变“住房按揭贷款是无风险优质资产”的观念。由于住房抵押贷款的低风险性特征, 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中更加偏好于住房抵押贷款。大量的住房抵押贷款正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 但是一旦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 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随着央行多次提高存贷款的利率, 借款人的偿付压力越来越大, 当违约行为大规模出现时就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暴发。因而, 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对我国有效规避市场风险有积极的意义。

3. 要充分认识到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为什么美国次级债危机会演变为资本市场全面危机?这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的风行造成信用风险从次级债供应商传递给了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从而造就次级债供应商和次级债持有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通过证券化操作, 房地产金融机构就可以把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转移给资本市场, 最后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购买者来承担相应的违约风险。因而我们应该警惕金融创新过程中隐藏的风险。证券化既是贷款者降低风险的一种手段, 同时又增加了机构投资者面临的风险。

4. 要建立和健全个人诚信系统, 提高对风险的防范能力

美国此次次级债危机其本质就是信用的危机。在美国, 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和机构享受社会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信用等级较高的贷款者可以享受比较优惠贷款利率, 信用等级较低的贷款者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 但必须接受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这种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对不同信用资产间的风险隔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对风险过滤的作用,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各个层次贷款之间的相互传染与影响。目前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 金融产品的开发不能与个人信用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样就不能有效区分不同的信用等级贷款者的贷款风险。所以建立健全个人诚信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 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5. 政府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 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政府需要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 加强对市场的监管, 提高市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降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但是这种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却依赖于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在资产价格剧烈波动的时期, 由于羊群效应和信息不对称, 投资者经常会出现非理性波动。此时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抑制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因而政府应当严格金融监管, 警惕实体经济中的泡沫膨胀风险, 防止出现失控局面, 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伍戈: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险的成因、影响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调研, 2007, (6)

[2]易宪容: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我国按揭市场风险[J].科学决策月刊, 2007, (9)

[3]梁福涛: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J].新财经, 2007, (5)

浅析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篇3

关键词 金融;滥用;危机

一、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产生的背景

1.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工具的滥用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以特定资产的现金流为基础,经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和信用增强形成资产支持证券在资本市场上流通。资产所有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特定资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转移出去,而由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者承担资产对应的风险和收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创新,实现了风险向金融市场的转移和分散。这种方式最早是以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形成的抵押支持证券为代表,后来随着相关法律、技术的完善,以及投资者对这一类产品的熟悉,资产证券化对应的资产范围不断扩大,如信用卡、应收账款等都可以作为证券化的资产,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更为庞大的资产支持证券。资产证券化的方式为商业银行以及其他专门性的贷款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在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只能通过贷前审查、抵押担保等方式控制,不能完全规避的风险还需要银行用风险准备金和自有资本来承担。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商业银行可以将各类贷款证券化,形成MBS、ABS等一系列证券化产品,从而将贷款风险通过证券市场转移给投资者。

2.MBS,ABS及CDO的发展

所谓CDO是指以MBS、ABS等固定收益证券为基础资产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通常CDO主要以MBS和ABS对应的非投资级别的次级证券进行创设。在传统MBS和ABS中,通过证券分层来实现信用增强是通常做法,即以特定资产支持的MBS和ABS证券被区分为优先、夹层和次级三类,特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首先用于保证优先级证券的本金和收益,然后再是夹层级证券和次级证券,实际上用后一级别的证券为前一级别的证券提供信用增强。为此,通过将若干个次级类证券汇集构成资产池,按照MBS、ABS的信用增强模式,一部分CDO优先级证券被评为AAA级,由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机构投资者持有,而CDO次级证券,由于具有更高的杠杆性,则由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对冲基金持有。上述CDO需要通过资产的真实销售来保证获得特定资产对应的现金流,因此也称为现金型CDO。随着信用衍生工具的运用,创设更方便的合成CDO(Synthetic CDO)成为了CDO风险转移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引入信用衍生工具,如信用违约互换,特定资产并不需要发生真实转移,只需要界定资产范围和特定的信用事件,然后由银行向互换对手方(通常是SPV)支付类似保险费的一定金额费用,一旦特定资产发生信用风险,损失由SPV承担。

3.现金型CDO和合成型CDO

无论是现金型CDO还是合成型CDO,都是基于贷款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设或者多次创设。据统计,2006年被包装成资产支持证券的次级按揭贷款和第二留置权贷款存量中,非投资级别的次级证券规模大约有22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通过CDO的方式形成了约1750亿美元的优先级证券,400亿美元的夹层证券和50亿美元的次级证券。这种创设一方面扩大了此类证券的供给,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证券中介提供了巨大的利润空间。为了满足市场的要求,这些市场中介不惜降低自身的执业标准,向投资者兜售这些结构复杂,风险特征不易识别的证券,从某种程度而言,弱化了市场约束,形成了利益冲突的隐患。

二、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的风险传导机制

1.经济环境的变化

应该看到,这一切的变化都依赖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好的市场环境使得潜在的高风险并没有实现,而对冲基金却享受了高杠杆带来的高收益。一旦这些环境发生变化,对冲基金理论上承担风险的能力出现了问题,并导致了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整个风险承担机制的失灵。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正是这一环境变化的直接体现。无论是MBS、ABS还是CDO,其对应的基础资产都是贷款,由于商业银行认为贷款风险可以通过新的方式予以转移,所以在发放贷款时的审贷标准有所放松,很多不符合放贷标准的客户也能获得贷款购买住房,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发展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由于低利率的环境以及此类客户的新增需求对房地产价格的刺激,美国房产价格从2001年后持续上涨,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资金缺口。

2.基础资产的风险传递

基础资产的风险必然传递到相应的证券持有人,由预先设定的投资人来承担风险。由于历史上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率较低,基于历史定价的CDO和CDS都存在对风险覆盖不足的问题,对冲基金首当其冲。以2007年6月美国第五大银行贝尔斯登管理的两只对冲基金破产为开端,标志着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向以此为基础发行的证券持有人的扩散,并引发了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各国和地区市场一系列对冲基金投资受损的事件。面对一系列对冲基金无法清偿的负面消息,由于对冲基金的信息不透明,使得市场无法清楚判断对冲基金在此次冲击中受损的范围和规模,因此开始担忧建立在其上的具有投资级别的优先级证券的风险。

3.次贷风险的传递

次级按揭贷款的风险,通过CDO和CDS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传递给全球各个市场的投资人,引发了各个市场金融风险的共振。由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同时变化,使得市场流动性急剧丧失,不仅涉及到与CDO和CDS直接有关的债券市场,也涉及到受投资者调整资产组合影响的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为了避免整个金融市场因流动性丧失导致更大的损失,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向市场注资,缓解各个市场的流动性不足。

次级商圈卖场:如何提升销售力? 篇4

[卖场职业经理人的困扰]

某沿海城市,投资方选择了一处属于次级商圈的位置租凭了一处物业,原本想做综合卖场,因为招商情况不利,最终转向开设了一家珠宝首饰卖场,商场的对过是一家装饰材料商场,在筹备期时投资方高薪聘请了专业的卖场职业经理来操盘商场,经理人对商场的各个流程、货品陈列等做的尽善尽美,但开业后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商场处于次级商圈,每天进店的客流量可以用个位数来衡量,自秋天开业至今,几乎从未见商场有人气的时候,各种促销活动也在推出过,可结果却异常惨淡。

[卖场经理对话中透出的实状]

“只要给我好位置,我就能保证让商场火爆”,这是我与这位经理人交流时他的原话,

但当我问他这个商场为什么做的不理想时,这位经理人给我的反馈是地角太差,这样的卖场做不好很正常。也就是说,现在的卖场职业经理人充当的很多是锦上添花的工作,而雪中送炭的活他们做不了。

一般情况下,卖场经理人所操盘的商场开业后如果客流很大的话,就会做的顺风顺水,一旦客流不大或因为地理位置不佳产生不了人气,就立刻一筹莫展,找不到做下去的方向与信心,因为此时的经营基本上与采购、管理体系没有太大的关系,商业模式才是能够存活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卖场经理往往只对经营管理在行,却对涉及战略的商业模式一窍不通,这也是很多请了职业经理人操盘的卖场经营状况依然不佳的原因,经营能力全面、营销能力不足,是部份卖场经理人的真实写照。

[地理影响下的卖场困惑]

如果卖场不在商圈内,肯定会对顾客的聚众力造成影响,我发现当次级商圈卖场经营的不好时,经营者通常会使用折扣的方式来吸引顾客,对通过此类促销来形成持续消费却不得要领,导致商场的客流在促销时比较火爆,促销活动一过马上又回到从前,假如长期促销又会让顾客产生不信任的厌烦情绪,对客流的聚合产生负作用,

次级商圈卖场赢利提升思维:

一、淡化商品,通过模式提升价值

在同质化竞争愈加激烈的现状下,单纯的进行商品与价格竞争已是比较低级的套路,经营者应该淡化商品转而通过商业模式操作来赚取利润;通过附加的商业模式来赢取别人看不到的利源来源。

例:和合卖场是一家时尚休闲服饰卖场,处于二等次级商圈,主要客户群是在校大学生为主,销售的很多二、三线品牌在当地的其它卖场都有销售,因为次级商圈的因素,在购买力聚合上处于不利位置。所以转换商业模式是唯一的出路,和合的商业模式是这样进行的,所有的商品均按进货价出售,同时大量办理会员,将商场做成会员制模式,低价的影响力快速在顾客群里产生轰动,每天的销售额异常庞大,有效会员数量激增,同时,和合商场立刻成立了以和合为名称的时尚校园DM半月刊杂志,每周印刷精美杂志向数以几万的会员邮寄派送,杂志里120多页的广告位得到了移动公司、服装公司、娱乐场所等学生消费群庞大的广告商的青睐,每月净利润40多万元。再通过时尚活动的主办、组织等形式向各厂家收取活动费来获取额外的利润。和合卖场的模式完全突破了同质化竞争的状况,为顾客提供最便宜的品牌服装,吸引大量的顾客涌入,再通过衍生业务来赚取主要利润就是这套商业模式的核心。

二、建立以销售力为主方向的营销部门

次级位置卖场的企划部应以销售提升为筹备方向,组建有模式操作、销售提升经验的策划人员搭配而成,避免企划部落入只会营不会销的境地。

结语:做生意是战术,而做市场是战略,战术可以获得一时的满足,而战略却能得到持续的赢利,商业模式的构建是建立在战略的基础上,卖场如果想做好做旺,地角肯定是重要的,但地角不好也不要灰心,建立合适的商业模式一样可以做大做强,因为你做的是别人眼中看不到商业核心。

次级抵押贷款 篇5

为加强对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中介市场健康发展,保监会于近日发布了《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监管办法(试行)》。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保险中介行业的经营理念、体制机制和人员素质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近几年市场上已经产生了一些具有雄厚资本实力、各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保险中介企业集团。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对保险专业中介机构的经营管理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与支配权,管控着中介机构的财务、业务、人事等制度和活动。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防范保险中介集团经营风险,保监会研究制定了《办法》。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办法》充分尊重市场发展的实际,顺应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趋势,对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的市场准入、经营规则、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办法》针对现实问题,依据现有法规,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设立了市场准入门槛。结合保险中介市场发展实际,将集团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规定为1亿元人民币,拥有5家及以上的子公司;要求至少要有2家以上的保险中介子公司且保险中介业务占集团业务的50%以上;此外,《办法》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的名称。二是确立了基本的经营规则。《办法》规定,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的业务以股权投资、管理及支持性服务为主;要求中介服务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在业务活动中不得损害客户的合法权益;规定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不得动用、截留、侵占下属中介机构代收的保险费、退保金或者保险金。三是明确了监管职责。《办法》规定,保险中介服务集团公司应当按规定向中国保监会报送报告、报表、文件和资料;中国保监会可以要求对中介服务集团公司进行现场检查,并对违法行为依法给予处罚。

走出“次级管理”的怪圈 篇6

什么是次级管理

武装到牙齿的“1 100道检测程序”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被证明形同虚设,实际上也暴露了三鹿的管理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次级管理的一些特征:它首先是道义上的低标准,管理者没有充分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甚至在用管理工具推卸自己的责任。其次,次级管理并不会以管理工具的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改善,至少两者之间并非必然的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的管理水平并不会随着管理工具科技水平的提高就自然而然地提高。再次,次级管理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损失,给社会造成危害。在造成实际的损失与危害之后,触犯法律,越过道德底线,就不再是次级管理的问题;只有在此之前,才属于次级管理的范畴。再次,从表面上看,次级管理没有放松管理,与管理混乱相比较,它还有严格、正规的管理工具,只不过管理者对管理工具过于依赖,各个环节在作用整合上相互推诿。从这个意义上讲,次级管理就是对管理工具过于依赖的管理。

次级管理的存在并不是什么新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揭示了它的作用。孔子在谈到中庸之道的时候认为,让一般人掌握中庸之道实在太难,只好取其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体现道德伦理精神的礼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制度允许的框架内,人们只要能够做到“随心所欲不逾规”就行。这样做简单易行,有利于管理,“易则易行,易行则有功”,比要求大家都能掌握中庸之道成本要低得多。但是孔子的门徒并没有忘记“大哉圣人之道”,指出“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放弃了这些限制条件,以为依靠这些礼制就能解决“礼崩乐坏”的问题,那就是舍本逐末,成了次级管理。

使用管理工具是为了减少管理成本退而求其次的办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智慧,但今天的管理者不能仅仅停留于次级管理。毋庸置疑,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管理工具,要比前人先进得多。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员工职业发展规划、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等等,可以将各种规章制度分解到每一个细节。但是,如果仅仅满足于此,将管理智慧集中于各种“管理工具”的翻新,甚至视为“法宝”,当作解决问题最高原则,恰恰背离了管理的本真。不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热衷于次级管理,试图用各种“管理工具”代替自己履行职责,然而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当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时,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就认为,金融工具被设计的越来越复杂是造成次贷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可以说,是次级管理导致了这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管理工具双刃剑舞出怪圈

应当承认,管理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管理的进步;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管理工具主要指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以用来重复套用、衡量和评估的标准及其体系。这些标准体系的刚性规定对实现组织运行的稳定性、规范性并获得较高的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是由于其刚性,在实践中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容易在外部暴露出破绽,在内部又限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个体性。管理者对后者的视而不见、刻意利用或者借口推诿,便是次级管理。“我们的科技能力越强,我们反而变得越无力”,这就是次级管理的怪圈。

当我国的企业管理者们惊喜于引进管理工具所带来的好处时,一些时髦的管理工具在世界商业巨头们那里已经暴露出了弊端。2007年1月,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撰写了一篇《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指出索尼失败的根源是从1995年左右开始实现绩效管理开始的,索尼由专门机构制定了非常详细的评价标准,据此对每个人进行评价后确定报酬,导致绩效主义蔓延。从2003年春天开始问题不断,当时仅一个季度就出现约1000亿日元的亏损。天外伺朗认为是绩效管理的工具毁掉了索尼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集团激情、挑战精神以及团队精神,深陷“电池门”,即陷入了次级管理。无独有偶,堪称绩效管理先驱的摩托罗拉公司也难逃厄运,每季度3~4亿美元的持续亏损几乎使它到了“山河破碎”的地步。有分析家认为是工程师文化造成了它的致命伤:过于注重细节而拘泥于细节,过分重视技术而忽略市场运作,过于讲究程序而导致手续复杂。这些都属于效率低下的次级管理的表现。

从各种管理工具的设计来看,它们或许很科学、很精巧,但是当管理者试图用它代替自己履行职责时,就产生了异化:在辅佐管理者的同时也剥夺了他们和员工、客户面对面联系和交流的许多机会。它不但让人远离事实,还自己创造出一个“事实”。它把人们的注意力从企业的运营环境、市场情况、竞争局势和顾客需求上引开,去应对管理工具所认可的“事实”。管理工具代表组织,它能让员工不相信自己,却信任“组织”。这种对管理工具的依赖,如果不是管理者在偷懒,那也是面对复杂的现实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况且,管理者有可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利用管理工具回避矛盾。例如像三鹿这样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企业,对于“假蛋白”信息的掌握绝不至于不如一个奶农。只不过三鹿遇有原料不足和成本提高的瓶颈,而占领农村奶粉市场需要采取低价倾销的战略,如果18块钱一袋的奶粉又要求同等质量,那恐怕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在这种情况下,当三鹿发现了奶农在鲜奶中掺假时,为了压低收购成本,完全具有不予较真的动机和可能。

管理工具中所使用的硬件即使在当时看来很先进、值得信赖,但是须知其中的科技含量仍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在特定水平上总有自己的软肋。例如在食品检验中,直接测量蛋白质含量技术较复杂,成本较高,因而业界常常通过检验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间接推算蛋白质含量。而化学原料三聚氰胺恰恰含氮量很高,鲜奶蛋白质增加一个百分点,用三聚氰胺的花费只有真实蛋白原料的1/5,难怪有奶农要用“假蛋白”的之矛去攻食品检验工具之盾。发现这个问题后当然可以采取补救措施;但是根据事物的矛盾性,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措施,总还有它的天敌或者克星存在,会有比三聚氰胺更“科学”的造假产品,比如“耐水洗化验”,“抗氨氮反应”等高科技替代物出现。管理者如果仅仅满足于这种轮番过招,就会出现管理工具越来越复杂、管理弊端越来越难以招架的怪圈,次级管理不可能进入理想境界。

摆脱次级管理的科技幻象

次级管理是相对于卓越管理而言的,当卓越管理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一般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在进行次级管理;当卓越管理应用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管理工具时,管理者就可能通过引进管理工具代替卓越管理的追求,有意或者无意地陷入次级管理。而当次级管理被以高科技为标志的管理工具包装起来的时候,就更加隐蔽,对企业危害就更大。因此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管理者要想走出次级管理的怪圈,就必须摆脱笼罩在它头上的科技幻象。

首先,我们要善于利用管理工具,但不能依赖它。为了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效益,进行绩效管理是必要的,包括积极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但是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在引进绩效管理工具的时候应当注意,别人创建绩效管理体系是为了进行卓越管理,而我们如果依葫芦画瓢,那已经是在进行次级管理;别人在使用绩效管理工具时出现了次级管理的苗头,我们还要拿来当作法宝,那就只能是重蹈覆辙。绩效管理工具的使用不等于绩效管理,更不会必然带来绩效。同样的道理,任何管理工具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因此而引发两者之间的博弈,那情况就更糟。当然,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或者服务升级,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工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举能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如果对管理工具产生了严重的依赖,那只能算是次级管理的升级,或者成了较高技术水平上的次级管理。

其次,为了增强企业整体竞争力,我们要利用管理工具去攻关,但是不能制造幻象。市场监管部门为了净化市场,优化产业结构,往往在市场准入时要求企业在管理工具的使用上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准;企业为了获得商机,在管理工具上达标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这种达标只是为了应付检查,那并不能带来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当企业碰到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时,理应利用管理工具组织攻关,打造突破瓶颈的新“法宝”,以便在同等的市场压力下脱颖而出。但是如果固守已有的管理工具,想方设法减少或消除员工“个体性”与组织要求的差异使之更适应既定管理工具的要求,就会挫伤员工的创新精神。当员工的注意力被转移到公司内部由管理工具营造的虚拟世界中的时候,就会对新形势下的反差视而不见。如果这不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管理者在“掩耳盗铃”。在这样的次级管理中,再科学的管理工具也难掩颓势。

再次,为了把企业做大做强,我们需要利用管理工具“复制”经验,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核心价值观。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管理者往往希望把企业做大做强。问题在于,在实际的运作中,管理者并不是靠核心竞争力的凝聚而是在进行资本腾挪。由于规模扩张过快,管理跟不上,习惯于一切说了算的管理者分身无术,利用管理工具复制”自己的经验,或者引进管理工具代替自己发号施令便成了一条捷径。开发管理工具,定义考核标准,力图通过“测量”和分析模式去决定经营行为,这固然可以治标,但是治不了本。当管理者要求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符合自己预先制定的模式时,相关利益主体也会根据自己的立场对这种模式做出特殊的解读,于是就产生了价值观的分歧。因此,管理者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才能真正培育出过硬的核心竞争力。

同样的道理,任何管理工具的引进和使用,都不能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因此而引发两者之间的博弈,那情况就更糟。

警惕美国次级房贷危机 篇7

随着美国房市不断下跌,美国房贷市场的信用状况也日趋恶化。受次级抵押房贷违约率上升的影响,2007年2月初,美国股市的金融股不断下挫。随后“房贷风暴”愈演愈烈,由起初导致股票市场大跌,到现在引发整个金融信用环境恶化,甚至众多投资者已经开始担心可能引发不良金融连锁反应,从而导致更大的经济金融危机。

随着全球各金融市场不断波动以及相互关联日趋密切,国内投资者也开始高度关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问题发展及其带来的影响。

快速扩张埋下风险种子

次级房贷是房屋抵押贷款市场中的次优抵押贷款。与一般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差或偿还能力较弱的房主,贷款利率相应比一般抵押贷款高2%~3%。

在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体系中,以660分为及格线,大于660分的为优质受贷者,低于660分的则是次级受贷者。由于次级贷款者的信用评级较低,放贷机构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此类贷款者一般都会被收取更高的利息,这就吸引了不少放贷机构加入到这项高收益的市场当中。

受房地产市场的持续景气和贷款高利率吸引,美国近年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快速发展。2006年,次级房贷总资产规模已经达到6400 亿美元,相当于2001年的5.3倍。

次级房贷市场如此快速发展,给贷款经营者带来巨大收益,也推动了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快速扩张。然而,正如金融放大的一般规律一样,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如此快速盲目的扩张已经为日后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次级房贷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美国房贷市场的信用状况也日趋恶化。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四季度,次级房贷的违约率由三季度的12.56%升至13.33%,为四年新高。所有房贷类别的违约率也升至2003年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大约2%的次级抵押贷款已经超过60天没有偿付,而这一数字是2005年同期的2倍。2007年以来,次级房贷危机进一步扩大。

从2006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明显降温,房屋价格持续下跌。同时,美联储不断调高利率,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违约还款现象大量出现。

警惕危机“传染”全球

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环境的持续恶化,近期美国一些抵押贷款提供商纷纷破产,或者出现巨额坏账。一些房地产建筑商则宣布出现巨额亏损,导致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的拖欠还款增加。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即将宣告破产,并已被纽交所停牌。此外,还有20多家提供次级贷款的企业濒临破产。

美国次级房贷涉及的主体种类较多,次级房贷危机带来的影响也较广。从金融主体的角度看,其可能带来的主要影响是:经营次级房贷业务的机构将被迫停止业务,或者倒闭;持有次优级抵押贷款(包括证券化的)资产的公司,包括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大型银行与保险公司,也将面临资产严重减值损失;相关次级房贷金融机构的关门或者亏损,可能进一步引发银行等最终贷款者快速收紧信贷,从而影响美国房地产业、金融业经营甚至全球经济的景气度,也可能导致连锁反应,引发全球股市、汇市、黄金、原油、铜等各类资产价格剧烈波动,或者引发更大的金融危机。

由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负面消息频传,美股三大指数近期全线受累下跌,其中金融股和建筑类股更是持续走低。从后续趋势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带来的影响应该会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但其带来的各种影响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必然影响中国对美出口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日趋紧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与金融调整,必然也会进一步影响中国经济与金融。

短期来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扩散可能进一步导致美国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进而可能波及中国资本市场。从收益比较的关系来看,一般来说,次级房贷问题。更容易引发股市以及信用风险较高的证券资产关联性价格下跌,股市中影响最大的是金融股、建筑类股。但由于中国目前仍然实施较严格的资本项目管制,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主要还基于心理层面。此外,受美国经济和金融景气度下降的影响,不排除部分全球性金融资本进一步涌向亚洲新兴市场。中国市场的资金供给也可能进一步增加,但是市场的波动风险也增大。

中期来看,受次级房贷危机及房地产市场的拖累,美国经济疲软也可能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目前美国GDP约占全球1/3左右,美国经济是公认的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美国消费者更是拉动全球经济前行的功臣。目前,对美出口占中国出口总值21%,美国是中国产品的消费大户。如今,受房地产市场持续疲软及此次次级房贷危机影响,美国经济景气度已经出现了下降。数据显示,美国1、2月份耐用消费品订单增长持续下降,并低于预期,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出现了五个月来首度下跌。这必然影响中国出口。

此外,从汇率比价来看,显然美国经济、金融面临的不确定性提升,可能导致美元对日元等非美货币走弱。当然,这也可能导致人民币加快对美元升值,因此,可能进一步影响中国以美元计价的商品出口。但若美元对其他主要货币走弱,人民币在中国货币当局有意控制下继续保持稳健有限的升值,反而可能导致人民有效汇率升值有限,这样反而有利于中国对非美地区的出口。

梁福涛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风险仍然可控

从后续趋势看,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带来影响应该会被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

首先,目前美国的次级贷款约占所有按揭贷款的8%左右,这一比重不算太大,短期内影响有限。

其次,危机出现后美国政府和监管当局开始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包括联合颁布了要求金融机构加强贷款标准的指导意见。若后续情况进一步恶化,估计美联储会对市场进一步采取注入流动性等措施。

第三,次级房贷危机已经出现,但目前影响面还只是停留在房贷机构层面,预计在违约率不断上升的情况下,银行可能会收紧信贷,由此可能影响到美国10%~15% 的按揭贷款,次级房贷的问题肯定向普通房贷市场扩散。

危机重现

美国次级债刺激中国股市 篇8

不否认美国经济在全球的重要性和危机的实质性负面影响,但这未必会对中国股市构成较大打击,反而,我认为这可能会有利形成刺激A股市场继续振荡走高的作用。有3个方面理由支持做出这样的判断。

新增17000亿以上美元的全球流动性

美国金融高手将信用水平低下的的次级房贷,创新衍生成债券产品,推销给全球的商业银行购买,结果,美国、欧洲等各大商业银行成为本次美国危机的替罪羊,中国只是一小部分。欧洲各家中央银行根本不可能允许本国商业银行因此而发生金融骨牌效应,为什么?因为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大脑,大脑的中枢是银行,货币资金的流动性是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血液,商业银行倒台会导致资本传输机制的破坏,就好像一个人得了坏血症,肌体的其他部分会因为血液的输送功能破坏而走向死亡,这是可怕的结局。于是,聪明美国、欧洲等各国央行迅速出手相救,根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在本次次级债危机中,各国央行给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达到3500亿美元以上,《中国证券报》则报道美联储与欧洲央行注资规模达到4200亿美元。但在事实上,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指出,美国次级房贷造成实际损失规模可能在550亿~1000亿美元,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们经过实际测算得出,美国按揭贷款约为13万亿美元,与住房有关的10.4万亿美元,次级按揭只占10.4万亿美元的13%,共1.3万亿美元,其中约有5%,也就是说670亿美元贷款出了问题,放贷方最后至少还能拿回一半,那么次级房贷可能实际直接损失大约只有335亿美元。

因为这区区335亿美元,美联储和欧洲等国央行却向市场注入超过3500亿美元资金,超过可能实际直接损失的10倍,其实这只出笼之虎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大家知道,欧美金融市场发育成熟完善衍生产品众多,资金杠杆作用大,如果按照当前中国4.2倍的货币乘数放大效应(中国金融衍生产品有限),我们保守地估计,这3500亿的美金在众多金融杠杆作用的放大之下,可產生17000亿以上美元的威力。货币乘数效应一般会在3-6个月得到有效释放,大家都知道央行大举向市场注资行为,等同于鼓励投资,意味着未来全球流动性环境更为复杂或严重,将继续刺激资产价格上涨,为今后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种下祸根。

过剩资金必然发现中国A股价值洼地

央行短期内放出的资金却很难在短期内回收,因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比较完备,调节手段也充分市场化,如果没有强制性措施,已经出笼的货币很难通过每次0.5个百分点的贴现利率在短时间内收回。况且,在本次利率之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将本来紧缩的货币政策改为放松银根(本来要加息的,现在可能都要减息了),必然更加不利于货币的回笼。这些资金会平稳地呆在各家商业银行么?自然不会。

在危机开始之后,各家银行自然要绞尽脑汁挽回这次坏账所带来的损失,发现新的牟利途径以维持和提升利润,因为央行提供的资金支持自然成为他们生财的工具,而不可能让他们安静地待在银行里睡觉。它们会跑去哪里生财?美国次级债暂时是不能去了,或许中国可以考虑?资本的牟利就像鲨鱼的嗜血,在全球化的今天速度更快、渠道更多,它们不可能忽视中国这块“资本洼地”。美国次级债危机将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促使更多“热钱”流向中国,因为,按照全球定价,中国商业企业价值低廉,而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尤其是在中国消费者实力增强的情况下,商业企业利润增长前景可期。又便宜、又有油水的“肥肉”,资本不可能不喜欢。尽管中国政府实行资本管制,但已有的42个项目中已经开放了39个,加上资金流动的渠道过多、流动隐蔽性,如果没有加强控制力度,可控范围也有限。一旦钱大量流入中国,必将刺激中国股市狂奔。

也许这是一个或多或少的阴谋

读者可能会问:难道央行的主席都是傻瓜么?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会在资金过剩的今天加剧流动性过剩吗?这是一个好问题,他们自然是知道的。就像他们预计并且帮助日本股市接近40000点一样,后来结局如何?美国的芝加哥交易所设立了日经225的指数期货,在日本股市高企时抛货套利,导致日本股市大跌,通过期货这种“影子价格”约束影响日本股市和经济。这些血淋淋的教训也是我们的宝贵的财富。希望中国的经济不要遭受这样的厄运,因此,以史为鉴、保持清醒的头脑或许可免祸。

次级抵押贷款 篇9

党的十八大以后, 四川新一届省委在对省情进行全新审视的基础上, 针对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突出矛盾, 提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这个战略的主要思想是提升首位城市, 着力次级突破, 夯实底部基础。提升首位城市, 就是支持成都领先发展, 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进一步提质升位;着力次级突破, 就是下决心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市州加快发展, 形成强有力的市州经济支撑;夯实底部基础, 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跨越发展。这个战略的实施重点在于着力次级突破, 做强市州经济梯队, 做大区域经济板块。南充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 作为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 近年的发展还是在低基数上的快增长、低水平上的快发展、纵向比较中的大跨越, 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仍然是南充最大的市情, 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南充最大的问题, 面对现实, 如何成功实现次级突破是南充各级干部和理论工作者认真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通过对南充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深度分析认为, 进一步抢抓机遇, 坚定信心、保持跨越赶超的良好势头, 在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特大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是实现次级突破的现实路径。

一、项目推动实现新突破

实现次级突破, 项目是关键。南充近年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的实践证明, 项目推动既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之举, 也是夯实基础、增强后劲的务实之策。因此, 南充实现次级突破关键在招引项目的重大突破, 为此, 应当坚持以项目推动为抓手, 通过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 源源不断地抓好一批批大项目、好项目, 提升产业聚集力和要素转化力, 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壮大县域经济, 夯实底部基础,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格局, 不断巩固和扩大南充在川东北和成渝经济区北部的领先地位, 力争在全省第二梯队中走在前列、率先突破。

1. 提升谋划项目水平。

一是立足发展差距和发展任务谋项目。深入思考南充建成全面小康用什么带动、实现次级突破用什么支撑的重大问题, 突出交通枢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特大城市建设、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 谋划一批重大项目。二是把握国、省资金投向谋项目。深入研究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党代会、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从宏观政策和投资方向中对接项目, 从长远规划和专项规划中挖掘项目, 从客观机遇和现实挑战中发现项目, 尽可能多地争取大项目、好项目纳入国、省规划并进入投资“笼子”。三是依托自身优势资源谋项目。深入挖掘天然气、农副产品、农村劳动力资源, 借助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人才、技术、信息资源, 围绕做大做强本地企业和延伸配套产业链条, 积极招引、派生一批重大项目。四是滚动充实项目储备库。深入做好项目选址、供地、安评、环评、报批等前期工作, 提高项目成熟度和申报成功率。五是进一步转变工作态度, 大力弘扬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招商引资精神, 持之以恒地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2.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一是对省级、市级重点项目, 要全程动态追踪项目投资进度、工程进度、资金使用, 及时协调解决困难问题, 创造一切条件保障项目建设。二是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升钟水库二期等水利项目、晟达新材料等产业项目建设, 加快实施城市新区、五星商圈改造工程, 以及各县 (市) 城区等城建项目, 抓好旧城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社会事业和民生项目, 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三是不失时机推动新项目开工建设。及时启动一批完成前期审批、落实土地指标、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四是全力推进载体建设。把南充经济开发园区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各县 (市、区) 要以建设工业集中区、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为载体, 突出主导产业, 搞好配套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 支持南充经济开发园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 打造引领南充建成全面小康、实现次级突破的重要增长极。

3. 破解项目制约瓶颈。

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紧缺, 将是长期影响南充项目建设的重要因素。破解这一制约瓶颈, 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创新举措。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 通过向上找、银行贷、社会引等多元化投入方式, 深入研究金融产品, 采取BT, BOT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做好项目包装,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募集资金, 多渠道筹措产业项目建设资金。解决好“地从哪里出”的问题, 既要“向外”用力、全力争取用地指标, 更要“向内”用功, 加大清理闲置用地和盘活存量土地力度, 推进集约节约用地。要针对园区建设用地是否合理规范、项目投资强度是否达到要求等问题, 下大力气开展清理行动, 为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同时, 要加强项目基础管理, 严格资金、程序、质量、安全监管, 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工程、放心工程和满意工程。只要坚持以项目推动为抓手, 提高城镇化水平, 力争到2015年南充城镇化率达到47%, 主城区人口达到12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 就能为南充实现次级突破夯实基础。

二、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是南充实现次级突破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目前, 南充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度的阶段, 这正是形成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时期, 对此, 要牢固树立“产业兴市、工业强市”理念,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 构建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农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1.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

石化产业是支撑南充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也是南充不可多得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市委书记刘宏建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上指出:“从国际国内发展趋势、南充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 最有希望、最有潜力和最有可能成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为此, 要把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 作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推进, 着力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能源基地, 再造一个南充工业。一是加强与中国石油、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和中国石化等央企的战略合作, 抓好晟达新材料园区等重大项目, 形成石油化工、天然气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链, 培育发展一批石油化工产业龙头。同时, 要重视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最终形成上中下游一体、成龙配套的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为石化产业实现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快经济开发园区建设。经济开发园区是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举全市之力把经济开发园区建设成为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产业新城和“两化互动”、产城一体的示范园区。要抓住经济开发园区PTA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准的契机, 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培育壮大以油气化工为重点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着力打造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基地。

2.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

要以改造升级优势传统产业为重要任务, 加大对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 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 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强化创新驱动,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品质量, 打造拳头产品, 培育品牌优势,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 要瞄准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3. 强力推进现代农业。

南充是农业大市, 必须把“三农”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坚持以农村综合示范区建设为载体, 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首要任务, 把建设示范新村作为突破重点, 把夯实基础设施作为坚实保障, 把完善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内容, 高水平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综合示范区, 打造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着力培育联户经营、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要把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综合性载体, 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集中力量, 突出抓好以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 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4.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是城镇就业最大的容纳器, 服务业税收既增加地方收入, 又优化税源结构, 为加快南充发展和改善民生提供有力支撑。为此, 要把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南充现代物流园、顺庆商贸城, 同步推进嘉陵、南部、营山物流中心建设, 使之形成发展定位准确、功能布局合理、政策措施配套、对外招商力度加大的工作格局。二是着力调整和提升城市商业布局和业态, 加快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服务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 繁荣城市人气和商机。三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金融、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 满足人们生活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此外, 要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 把南充打造成川东北区域金融中心;要深度开发文化旅游产业, 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 把南充建设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三、特大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实现次级突破, 城市是载体。南充市虽然在2013年就被认定为“特大城市”, 但是, 与成都、重庆等特大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因此, 要在特大城市的建设和功能完善上实现新突破, 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带动和牵引作用, 展示南充新形象。

1. 用特大城市的标准完善城市。

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 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要统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新区拓展、旧城改造、生态建设、文化提升, 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首位。加快建设骨架道路、桥梁隧道, 打通城区之间、各个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 加快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停车场、车站等市政配套项目,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二是继续推进中心城区旧城改造, 实现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同步推进, 不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三是坚持生态打底、生态优先, 注重“显山露水”, 用好南充特有的资源, 做好“山、水、园、城”四篇文章, 为南充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四是把人文景观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文化是城市的魂, 要深度挖掘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 并在城市建设中显现出来, 让人们从公共建筑设计、绿地草坪打造、公园花卉造型中都能感受到南充文化的魅力, 提升城市品位。

2. 用特大城市的理念管理城市。

特大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必须用特大城市的理念管理城市。一是创新城市管理体制, 理顺市区之间、职能部门之间的权限划分和相互关系, 着力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市管理体制, 形成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城市管理格局。二是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三是注重提升市民素质, 引导市民形成现代文明、开放包容的生活方式, 积极投身城市建设和管理。

3. 以特大城市带动城乡一体发展。

城乡一体发展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证, 因此, 特大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要以特大城市为中心, 统筹推进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形成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城乡新格局。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理念着力统筹城乡发展,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 制定全域规划, 统筹安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 促进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 让广大农村能够像城市一样, 拥有便捷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美观的房屋居所、发家致富的支柱产业。

四、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新突破

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次级突破的根本动力。在新形势下, 南充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全面深化改革, 特别是深化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 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新突破, 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1. 创新项目推进机制。

一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思路, 不断创新项目招投标机制, 推进项目招投标平台建设。二是完善创新项目考评机制, 从形象进度、投资额、经济效益等方面严格考核, 并计入领导、部门的年度工作业绩。三是创新对外合作机制。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实质推进的机遇, 建立与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联系机制, 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线, 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同时, 建立完善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衔接机制, 充分挖掘政策资源, 向上争取项目, 促进交通、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生物柴油、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项目的实施;依托丝纺服装产业的优势, 围绕增强外贸竞争力这一重点, 包装争取项目, 加快丝纺服装出口基地建设。

2. 创新优势产业发展机制。

加大支持优势产业发展力度, 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资本运作等方式快速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和完善园区发展机制, 打造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鼓励企业入园发展, 实现优势产业集聚和集约化发展。

3. 创新投融资机制。

一是鼓励银行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项目加大投资;二是建立政府投资撬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 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加强投融资平台的建设和管理, 实现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有机统一, 吸纳更多的民间资金、资本市场资金、信贷资金投入项目建设;三是建立完善培育推进重点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机制;四是建立完善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机制, 引进项目和资金;五是积极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在南充设立分支机构, 在增大资本金总量的同时, 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和融资新业务的开展。

4.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

一是围绕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缩小城乡差别这一主题, 研究制定有关政策, 推进土地、户籍、就业、社保、财税、行政管理、教育卫生、投融资等城乡配套改革, 建立完善推进工业向集中区、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机制,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二是加快建立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产业发展、劳动力就业、社会保障机制, 逐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发展模式;三是建立完善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相结合机制, 加快建立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5.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

上一篇:关于时间管理的名人名言下一篇:西天记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