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级债危机

2024-08-13

次级债危机(精选11篇)

次级债危机 篇1

摘要:2007年3月13日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 4月2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 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本文从美国次级债的爆发及其影响出发, 分析了次级债爆发的原因, 讨论了我国房贷市场的发展, 最后提出了我国针对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警示作用应关注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次级抵押贷款,次级按揭债券风波,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 (sub-premium mortgage) ,指的是面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人(信用评级低于620分的个人)发放的房屋贷款。通常利率要比普通贷款高,属于高风险高利润的业务。在美国,信用是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依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优惠级”和“次级”这样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达不到申请“优惠级”贷款的条件,就只能在“次级”贷款市场中寻求贷款。

2007年3月13日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4月2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自此,美国次级按揭债券风波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

2007年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 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2007年7月10日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信贷危机使大量企业和基金被迫暂停发债。2007年8月7日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 m e r i c a n H o m 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2007年8月9日-13日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2007年10月24日,美林公司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美林在次级贷款以及抵押债券等业务上形成了高达79亿美元的巨额亏损,造成公司第三季度整体亏损高达22.4亿美元,是美林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也为其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季度亏损,创下美林93年历史上最为糟糕的业绩。2008年1月15日, 美国最大银行花旗集团公布,受累于近1 8 0亿美元的次贷相关资产冲减,该行在去年第四季度巨亏98.3亿美元,为花旗有史以来最大的季度亏损,也超过了此前市场最悲观的预期。

美国次级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在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而且,自2006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随着住房价格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者通过抵押获得融资。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情况下,次级抵押贷款的放贷机构和借款人都乐观地认为,如果出现还贷困难,借款人只需出售房屋或进行抵押再融资就可以了。但事实证明,一旦住房市场降温,借款人很难把房子卖出,就算卖出,房价也可能会跌到不够偿还贷款的地步。受此影响,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开始显现并呈愈演愈烈之势。据莱曼兄弟公司2007年3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06年获得次级抵押贷款的美国人中,有30%可能无法及时还贷,美国全国有大约220万人可能因为无力还贷失去住房。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信用较低的人抵押房产,从次级放贷机构获得抵押贷款;放贷机构再将房屋抵押的债权出售给投资银行,用所得收益进行再贷款;投资银行则再将这些债权重新包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发行,获取高额回报。如果没有大银行的支持,抵押贷款机构将难以为继。由于金融机构全球化运作程度加深,各种形式的资产证券化操作已经将次贷市场的风险传播到更广泛的领域中。

美国次按揭占整个按揭贷款的比重低,而且贷款对象是有信用评级,健全的个人征信系统,次级债危机的影响还如此严重,说明住房按揭的风险之大。

1992年,中国建设银行发放了我国第一笔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此后,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逐渐成为人们购房融资的主要方式,其业务规模在我国快速扩大。1996年以后,我国连续降息,银行利率一度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大大刺激了对利率敏感的个人住房贷款的迅猛增长。1998年以后,我国个人住房贷款迅速上升。2001年末比1997年末增加了5400多亿元,增长了约33倍。到2002年末,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8258亿元。在这期间还有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住房市场购买主体从集团转为个人,个人成为购房的主力,成为推动我国住房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上海银监局提供的数据,2003年末,我国金融机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达到11779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比上年增加了3521亿元,增长了近43%,随后连年增加,2004年末达到15922亿元,环比增长4143亿元,增长了35%。此后,2005年末达到18430亿元,环比增长2508亿元,增长了16%;2006年末达到22506亿元,环比增长了4076亿元,增长了22%。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2006年末增加了3214亿元,半年间就超过了2005年全年的环比增幅,比去年全年的环比增幅只少862亿元。

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坏账大都控制在2%以下,从短期来看,这几乎可以说是当前商业银行资产类别中质量最高、盈利最有保证的贷款品种之一,也是商业银行效益的重要增长点,其对银行业的盈利和风险状况将产生深刻影响。但是,个人住房商业贷款的迅速膨胀,不仅使房地产业陷入严重依赖信贷的局面,也使银行风险过于集中到房地产业运行中。如果房价出现波动,房地产市场风险就随时会蔓延到金融领域。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来看,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我国国内有9 1%的购房者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购房。我国银监会组最近的调查显示,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上海银监会的统计表明,截至2006年9月末,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8亿元,不良贷款率达0.86%。2007年3月末,上海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23.67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不良贷款率0.95%,比年初上升0.1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均高于年初水平。2 0 0 7年2月末个人住房贷款违约10193笔,比年初增长17.65%,违约有增加的迹象。

与美国不同,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主要由银行提供,由此引发的房贷风险难于化解,国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程相对缓慢。所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就是把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转化为抵押贷款证券,然后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出售这些证券给市场投资者,以融通资金,并使住房贷款风险由投资者承担。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调整房地产市场发展规模及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政策, 特别是银发[2007]359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 以及银发[2007]452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商业性房地产信贷管理的补充通知》)加强了对银行房地产信贷征信的管理。

我国应充分重视此次美国次级债的警示作用,应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房贷风险,提高应对房贷风险的能力和风险控制,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加强房贷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防止风险贷款产生;完善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系统。

2、现代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有助于分散金融体系的风险,需要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进程。

3、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是良好的信用体系。因此要不断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维护好信用体系。

4、应继续实行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利率、汇率等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 完善和创新政策工具, 适当加大政策调控力度, 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

[1]、中人民银行网站.

[2]、中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3]、新浪财经网.

次级债危机 篇2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次级债务在大多数国家已成为银行附属资本的重要来源,对银行提高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加强市场约束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主要特点

(1)限制较少、灵活性高:仅对次级债务机构投资者提出要求、借贷双方同意即可,不需要监管层审批、手续简便.(2)期限在3 年以上,属于中长期融资工具;

(3)可以计入净资本,提升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水平和流动性。

次级债危机怎样影响中国 篇3

经济学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金融室

美国次级债危机今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已经演变成自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之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面临的最严重危机。迄今,发达国家央行已经联手向市场注入超过6000万美元流动性,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和再贴现率均调低50个基点。然而,由于美国国内更多的浮动利率次级贷款合同将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到期,因此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违约率还将继续上升。此外,次级债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房地产市场基本面,房地产市场在短期和中期内仍将继续下滑,可能拖累美国整体经济增长。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依然扑朔迷离,它既可能因为美联储降息和政府性机构对次级债提供担保而有所缓解,也可能因为违约率进一步上升和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滑从而进一步损害美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从目前来看,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由于中国目前仍存在较严格的资本账户管制,中国机构投资者的海外投资仍奉行比较谨慎的投资原则,因此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传染效应是有限的。美国财政部的一项研究指出,截至2006年6月底,中国机构投资者购入抵押贷款证券急剧增至1075亿美元,占同期亚洲投资抵押贷款证券的47.6%,而且据业内人士估计,其中相当部分为高风险的次按业务。但据国际投行的估计以及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披露,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各自投资于次级抵押贷款证券的规模均为数十亿美元,且信用评级都在AA级以上。次级债危机对高评级债券的影响相对较轻。即使这些证券价值严重缩水,但由于其占总资产的比重很低,也不会对三大行的整体资产质量造成显著影响。

然而,全球金融市场是通过跨境资本流动联系在一起的,一旦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进而引发美国金融市场危机或经济衰退,将对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造成显著负面影响。即使美联储通过大幅降息避免了危机的升级,美国货币政策的变动也会对人民币汇率及利率政策产生显著影响。

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进一步扩散,造成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全面危机,则可能造成国际短期资本撤离美国市场(尤其是来自日元套利交易的资金撤回日本国内),美元大幅贬值,美国国内长期利率上扬,美国经济陷入中期衰退。危机升级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

第一,从短期而言,如果美国次级债危机引起全球对冲基金调整自身资产组合,增加流动性资金的比例,那么就可能造成国际短期资本从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撤离。由于外国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实际上远远超出政府统计口径内的规模,因此,如果外国短期资本发生大规模抽逃,可能导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跌。严重的话,可能刺破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的泡沫,资本市场全面下跌引致的财富效应可能抑制国内总消费,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第二,从中长期而言,由于中国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国经济和美元汇率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一旦美元大幅贬值、美国经济陷入中期衰退,那么相对坚挺的人民币和相对健康的中国经济,将会吸引大量的短期资本重新进入中国境内。中国资本市场在经历了短期内外国资本撤出导致的调整后,很可能重新被流入的短期外国资本推高,甚至引发更大程度的投机泡沫,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埋下隐患。

第三,大量的日元套利资金撤出美国回流日本,可能造成全球主要货币汇率发生大幅调整(美元贬值和日元升值)。这一方面会影响到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稳定,另一方面会引发以美元资产为主的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第四,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将导致美国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经济衰退引发的美国国内经济矛盾的增加,再加上进入总统选举年度的影响,将会加剧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美国政府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能会显著加大。

简析次级债危机的成因与影响 篇4

(一) 美国次级债市场简介

美国次级债的全称是美国住房按揭次级抵押贷款, 是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具有很高的信用风险。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分三个层次, 优级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第一层次贷款市场主要面向信用等级高、收人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 利率给予较大优惠, 风险极低;第二层次贷款市场:主要面对信用等级良好的客户群体, 即社会主流阶层, 风险同样也较低;第三层次贷款市场主要针对信用等级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群提供住房按揭贷款, 但由于次级贷款者的信用等级较低, 贷款机构面临的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相对也较大。不过金融机构之所以肯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能获取更高的利息。

(二)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产生的原因

前些年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高度繁荣的景象, 随之相应的是房价快速走高。在市场繁荣时期, 许多按揭贷款公司和投资银行由于看好美国的经济并认为美国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因此为承揽更多的业务, 获得更高的利益而介入次级房贷业务, 但同时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 美国的投资银行使用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 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 并通过一系列的结构安排和组合对其风险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同时实施一定的信用增级从而将组合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换成可以出售和流通的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或收益凭证型证券, 但这一创新却也意味着信用评级机构主观上降低了信用评级的标准, 忽视了其中的风险。而这最终导致的后果也是证券化产品偏高的信用评级吸引了机构投资者、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机构来进行非理性的追捧, 这也造成了金融信用风险的累积。但其实这种金融创新的实质也只是将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剥离出来, 并向其他金融机构转让, 从而最终达到降低自身信贷风险的目的。尽管初衷是好的, 但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 由于债务链的延长, 最初的风险往往被隐藏起来, 从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 并且由原来的信用风险转化为其他风险, 如流动性风险。并且在那时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 开始逐步上调利率, 并进入了持续加息的周期。由于加息对经济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因此起初的加息并没有对一片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任何影响。但是当加息的累积效应逐渐显露之后, 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便开始大幅降温。同时美国房地产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甚至出现下跌的情况下 (如2008年1月份美国十大主要城市的房价指数比去年同期下跌11.4%) , 房地产市场交易骤减, 房地产泡沫破灭就不可避免了。

二、次级贷款危机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一)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经济

首先, 次贷危机直接导致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破灭。2007年3月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3月份美国房地产商的信心指数下跌。该协会首席经济学家戴维·赛德斯说:“住房建筑商们担心抵押贷款标准的提高会影响住房销售, 而一些建筑商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已经影响到了其住房的销售”。果不其然, 2007年第二季度, 美国单户住宅中间价为22.38万美元, 比上年同期下跌1.5%, 已连续四个季度下跌。房屋销售跌幅比价格跌幅更大, 单户住宅销量按年率计算为591万套, 同比下降10.8%。许多市场的房屋库存已达到8个月的供应量, 新房建筑商更是蒙受了巨额损失。而目前被金融机构收去房产而无家可归的老百姓已经超过了百万。

其次, 次贷危机也演变成信贷危机, 进而冲击金融体系, 导致对冲基金的纷纷倒闭, 投资银行股价的持续下跌, 同时短期融资市场纷纷被迫临时冻结, 虽然美联储多次采取措施注资, 以增加市场流动性, 但企业正常资本流转需求仍得不到满足, 业绩下滑并诱发股票等资产价格进一步下挫。与此同时, 信贷紧缩和楼市股市下跌造成居民财富缩水, 企业裁员也导致失业率高升, 这些因素有可能导致美国消费缩减, 而美国经济是典型的消费导向型经济, 消费不仅在GDP总量中占据首屈一指的比重, 还对GDP增长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最后, 紧急注资行为在救市的同时可能令流动性进一步泛滥, 从而催生下一个资产泡沫。2007年8月20日, 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主席斯蒂芬·罗奇发表研究报告指出, 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信贷泡沫, 是由于各大央行在2000年科技股泡沫以来采取的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导致的。信用危机打击了市场的信心, 投资者为避险持续撤离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而转为投资国债, 使得全球股市走跌、美元贬值, 原油、金属等商品市场资产缩水情况加重, 都对美国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美国股市从2007年10月的峰值开始一路下跌, 截止到2008年11月, 道琼斯指数由最高14279点 (2007年10月11日) , 跌至7800点附近 (2008年10月10日) , 跌幅达到45%。

(二) 次贷危机下的我国经济

1. 由于本轮全球经济调整将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对外

经济关联度较高的我国经济增长亦将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由于中国的贸易依存度高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大多数新兴经济体, 而次贷导致的美国经济放缓, 单从中美贸易的角度来看, 中国经济就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小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做过一个估算, 美国经济每降低1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增长就将会下降6个百分点, 而进出口对中国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3。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对向美国的出口依赖程度很高, 次贷危机将会减少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 从而导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大幅下降。据中国海关统计, 2007年第一季度我国对美出口增幅20.4%, 第二季度降至15.6%, 第三季度降至12.4%, 第四季度降至10.7%, 其中12月份仅增长6.8%, 2008年2月份甚至出现了-5.0%的负增长, 整个一季度对美出口仅增长5.4%。另外, 3月5日闭幕的华东交易会上对美国出口成交-1.5%。在外部经济持续恶化的情况下, 中国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变得较为困难, 同时我国一直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 出口减速、企业利润下降一旦传导至消费领域, 将给经济增长造成更大的压力。

2. 次贷危机发生之后, 为应对经济衰退的风险, 美联储

已五度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即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而各国央行通过注资 (全球各大央行已累计注资近万亿美元) 释放的流动性并未被有效利用。这些举动无疑会带来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 流动性将更加过剩并且更难以回收, 投机资本也会给国内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带来风险。降息带来的美元的继续走软, 也使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 中国的汇率制度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在2006年全年, 人民币兑美元仅升值了3.37%;2007年全年, 人民币升值幅度已加速至7%;而自2008年初至今的4个多月时间里, 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4.26%, 如果全年维持这个速度, 则2008年全年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有望超过10%。2007年下半年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加速升值, 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国际资本不管是通过合法或者非法的渠道流入中国, 都可能进一步推高中国物价和股市, 加剧通货膨胀, 影响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而且随着股市的泡沫越积越大, 人民币在外界压力下大幅升值, 国际资本撤出, 将使中国经济温度骤降, 威胁中国的金融安全。

3. 次贷危机同样影响着中国股市, 虽然A股市场的整体

波动也许只是以次贷危机作为借口的自身调整, 但次贷危机至少会对中国上市银行产生直接影响。据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工商银行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的金额为12.29亿美元, 全部为第一留置权贷款支持债券;中国建设银行持有美元次级房贷支持债券总共10.62亿, 其中有4.6亿美元属于引发市场风险的债券;中行持有的次贷规模总计高达96.47亿美元, 其中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89.65亿美元, 投资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抵押债券相关的债务抵押债券为6.82亿美元。

三、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 稳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谨慎金融创新,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在次级贷款衍生产品的作用下, 这次风波迅速转变为一场世界性的危机, 这次危机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金融衍生品, 尤其是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因此, 在稳定市场的前提下, 我们对待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要多一份谨慎, 要防止金融创新把实体经济可能存在的固有风险大规模衍生化, 要对金融创新工具转移风险加强监管, 不断改进风险定价计量的科学性, 加强透明度。

(二) 全方位透视投资风险, 谨慎看待金融产品评级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有限, 主要是由于中国目前对资本项目还没有实行自由流动, 对资本项目下的外汇流入更是实行严格的管理。但这种防火墙并非能保证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危机时独善其身, 次贷危机提醒我们:中国一定要慎重对待金融自由化, 必须完善内部监管体制, 尤其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在安全、稳健的法规框架下进行。并且要以谨慎的态度看待国际评级机构备对金融产品的评级。

(三) 银行应重新认识房贷风险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于前向、后向行业有着很强的带动作用, 而且因为房地产兼具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功能。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 与美国相比, 在房地产市场的法律环境、市场形态、产品特征等方面有较大区别, 从而使得中国的房地产融资体制既有与发达国家相似的地方, 又有自身独特的风险特征和管理要求。中国的住房抵押信贷市场刚刚起步, 在流动性过剩、竞争加剧和可贷机会有限的大背景下, 各商业银行为抢占市场都有积极发放个人住房信贷的冲动, 但对房贷潜在的风险却认识不足, 监管机构的风险识别和监控体系建设也明显滞后。并且在个人信用记录刚刚起步, 银行对贷款人收入证明审核不严的现实情况下, 中国目前的房屋贷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都类似于美国的次级贷款。在房价只涨不跌的预期下, 民众的购房热情高涨, 而银行也将房屋贷款视为优质资产而重点发展, 虽然房贷是银行主要盈利来源之一, 但银行以短期存款进行长期房贷、以往对于贷款人的还款能力的粗疏审核在未来持续加息背景下房贷压力增大以及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将质量低劣的贷款证券化都有可能引发巨大道德风险, 这一切都不容忽视。美国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依然处于玩火自焚的窘境, 还拖累了全球经济, 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 更有必要将风险控制放在首位。忽视风险, 会埋下金融危机与道德风险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马雪彬, 林升平.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原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场现代化, 2008 (9) .

[2]马骥, 张长青.美国次贷款危机的启示[J].求是学刊, 2008年7月第35卷第四期.

[3]王丽君, 周世俭.美国次贷危机:进程、影响与因应之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年5月第19卷第三期.

[4]张昱.美国次贷危机对美国及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金融观察, 2008 (4) .

[5]王丽军, 周世俭.美国次贷危机:进程、影响与因应之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8年5月第l9卷第3期.

美国次级债市场怎么了 篇5

祸起宽松房贷

美国2000年以来经济开始不景气,布什政府利用低利率(联邦储备银行的基础利率曾降到1%),配合2002年开始的减税措施,直接鼓励国民购房,目的是利用经济的火车头——建筑业的发展,来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这确实带动了美国一波强力的不动产价格上涨。以洛杉矶为例,十几年来房价没动过,但在2004~2006年平均房价走高70%以上,市场像是着了魔。

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做房屋贷款的银行、金融公司,自然不愿意放弃嘴边的肥肉,大力扩张住房贷款,其中最令人诟病及担心的有以下两项政策:一是购房按揭贷款作废,改为无需提供首付款,全部购房资金皆可从银行贷得,甚至可以只付利息不付本金,以吸引贷款客户;二是对贷款人不作任何信用审核,即次级信用的人也可贷出大笔金额。如此宽松的政策,使得打零工者、新移民和年轻单身母亲等也能轻松获得贷款,但他们现在无力支付利息,更别说本金了。

回收难危及债市

金融技术的进步,进而使投行可以向这些银行买这些贷款,将它包装成一笔债券,然后卖给公募基金、避险基金、退休基金或保险公司,名字就叫“次级房贷债券”,并由标普等信用评级机构给予债券信用评级。而这次出问题的原因在于,次级贷款人的违约率升高之后,这些债券的评级便被标普等调降,债券价格因此大跌,而且没人接手,使投资者遭受了很大的损失。

美国五大券商之一——贝尔斯登旗下的避险(或私募)基金就是专门投资这种债券(因收益较高)的,而更糟糕的是他们还拿这些债券做抵押,再去投资新的次级债券。次级债危机爆发后,贝尔斯登避险基金的客户要求赎回基金,但这些债券在市场上没人敢买,基金管理人只能向市场公告,拒绝客户的赎回申请,因此引起恐慌。

殃及股市下挫

全球的债市规模比股市大得多,而一天之中债券的价格变动5%是很剧烈的(一年利息才5%),对债市冲击很大,进而有些机构开始卖出一些持有这些债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以免危机扩大时受伤太重。金融机构的股价自然被波及而跌得很惨。因为投资者害怕他们持有此类债券、或其他类似债券,而受池鱼之殃。

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篇6

1. 次级债危机背景

次级债危机是指银行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房贷。前几年, 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 大部分按揭公司或银行为扩张业务, 介入次级房贷业务, 而银行便从中获取更大的利率收益。由于近几年美国楼市形势不佳、利率不断升高, 也为次级房贷借款人按时还款造成了困难, 次级房贷大比例地转化为坏账。2007年3月13日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 4月2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 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6月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 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8月7日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从去年11月起, 全美起码有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 其中十余家已经宣布破产。8月9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8月9日~8月13日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 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2. 次级债危机的渊源

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 该市场的兴起有着长久的渊源。1980年《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Act) 取消了之前美联储所规定的利率上限。1982年公布的《可选择按揭贷款交易平价法案》 (Alternative Mortgage Transactions Parity Act of 1982) 正式允许适用允许浮动利率抵押贷款和大额尾付金贷款 (Balloon Loan) 。1986年的《税收改革法》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限制了有限合伙的减税优惠, 大大削弱了合伙企业通过产生账面亏损为其投资者进行税收抵扣的能力, 并取消了房地产的加速折旧记账方式, 放松了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准入标准, 从而使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不仅可以拥有房地产, 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经营管理房地产。这几部法案共同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理想的法律平台。九零年代后, 美国借由“新经济”的名义创造了其资本市场十年的辉煌。但好景不长, 2000年, 纳斯达克的新技术股市泡沫破裂, 随后道琼斯只说和标准普尔等主流市场的泡沫也随之破裂。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 美联储迅速将基准利率降至1%, 此举造成的后果是将资本焦点从股票市场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上, 也就造成了次级贷款的普遍发放。2000年美国拥有独立住房的居民仅仅占到了其总人口的一半左右。而早期的房屋抵押贷款主要是向信誉良好的居民发放的, 虽然拥有良好信誉的居民占到了人口的带多数, 但是其中有买房意愿的人数毕竟有限。为了吸引更多的潜在的贷款客户, 以进一步推动房价的持续上涨, 自2004年后美国金融机构便不约而同地开始大量发放次级贷款。相比于2003年底美国次级房屋抵押贷款共3000亿美元的总额, 在2006年其数值已经大步迈向了2万亿美元。而在2006年的统计中, 采用次贷购房的用户高达总新增购房人数的40%, 同时, 拥有独立住房的居民也升至64%。

“9.11”事件之后, 美元利率开始逐渐地下降, 开始让美元的可靠性受到了威胁, 其主要表现之一便是其对欧元汇率的明显下滑。相比之下, 自2005年开始, 欧洲与日本经济开始有了较为显著的复苏趋势, 连带而起的便是其货币相对美元的升值趋势。这便让美国倍添压力, 为了维持住美元的强势货币地位, 美国从2004年6月开始便对美元利率进行约20次的加息。加息固然能保持美元的坚挺, 但是同时对美国国内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在2005年美联储第11次加息后, 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直接表现为房价上涨显著放缓, 新房开工率下降, 以及代售房屋的比重直线上升。而次级债问题的产生便是在这个时候, 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多数次级贷款负债人失去还本付息能力, 从而进一步地令放贷金融机构由于无法收回贷款而面临资金问题, 由此被迫倒闭或处于倒闭边缘。

3. 次级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总结

从客观来看, 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制度是此次次级债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主要分为最优贷款市场 (Prime Market) 、“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 (Subprime Market) 三个层次。次级贷款市场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分的借款人, 无需提供任何偿还能力证明, 往往采用“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 主要实行首付低于1 5%或月供超过收入55%的浮动利率按揭贷款。这就说明, 美国次级贷款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房价持续上涨, 凭借抵押物剩余价值大于贷款本息规避市场风险, 并不依赖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保障市场存续。正因如此,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房价不断攀升, 次级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目前全美抵押贷款规模约10万亿美元, 而次级抵押贷款就达1.5万亿美元左右, 已经具备了形成危机的制度基础和物质条件。

除了客观的制度隐患之外, 美国银行在次级债中屡次降低房贷标准是其主观策略上的最大错误。2001年1月3日在美国经济初显衰退现象时,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下调为6%。此后, 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 最终在2003年6月将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在住房贷款市场上, 放松的银根导致抵押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30年固定抵押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为2003年的5.8%;1年可调息抵押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7.0%下降到2003年的3.8%。

另外, 部分的房贷标准借由金融创新的形式被间接降低了。这主要是由于宽松的金融环境为可调息抵押贷款、只付利息贷款等多种高风险金融工具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 一些贷款企收甚至推出零首付, 零文件的贷款方式, 贷款人甚至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2004年底, 可调息抵押贷款和只付利息贷款之和覆盖了近2/3的贷款总量, 超过了以往固定利率抵押贷款的主体地位。2006年新增次级抵押贷款中, 90%左右是可调整利率抵押贷款;其中三分之二左右为2+28混合利率产品, 即偿还期限30年, 头两年以明显低于市场利率的固定利率计息, 第三年利率开始浮动, 并采用基准利率加风险溢价的形式。这意味着几年后借款者的还款压力会骤然上升。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 对宏观调控必须采取强硬措施

美国监管机构受到的最大指责是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手段预防此次危机的发生, 早在2003年底, 监管机构就已经注意到了住房抵押贷款审核条件的过于宽松, 但直到2005年12月, 监管机构才提出要制定有关“指引”来控制不负责任的放贷, 2006年9月这个“指引”才最终完成, 而直到2007年3月监管机构才同意将这个“指引”延伸到次级债的监管。即使这个“指引”能及时完成, 也对金融机构没有太大的约束力。

银监会和央行等都明确表达了对房贷等信贷风险的警示, 要求商业银行提高房贷首付比例。虽然今后的紧缩措施和成效尚难以预见和判断, 但至少当前中国对资产价格过快增长所采取的强势态度要比美国当局的暧昧态度更值得肯定。一是, 连续提升利率遏制资产泡沫。二是, 通过放大汇率浮动空间控制资产价格泡沫的积累。

2. 注意提高个人房贷资产质量, 加强个人住房信贷监管, 防止风险贷款产生。

对消费信贷操作风险的管理必须是在银行整体操作风险管理完整的大框架下进行的, 然后才是根据消费信贷的特点, 考虑在消费信贷上操作风险管理要点, 而不能孤立的从消费信贷这个单一的业务条线来思考;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完善个人信贷法律;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

具体来说, 应当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 改变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以及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 减少各种恶意欺诈行为, 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完善个人信贷法律, 加强对失信、违约的惩处, 从法律上保障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利益;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 防止恶性竞争导致抵押贷款质量下降。

3. 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 分散市场风险

目前, 我国的各大商业银行还没有实现资产证券化, 所有按揭贷款都存放在商业银行, 也意味着所有风险都集中于商业银行。一旦银行遭遇风险, 将对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相关上下游产业带来致命打击。对此, 我国应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避免所有风险都集中在商业银行。以证券化为代表的二级市场能够推动金融机构的专业化与规模化发展,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银行的盈利模式, 帮助金融机构突破资本的瓶颈, 分离存贷款业务, 使其可以凭借较少的资本控制大量的盈利性资产, 从而推动专业化贷款公司的诞生。当然, 在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过程中, 也要加强监管, 注意规避由此产生的风险。

4. 对金融创新应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

金融创新的其中一个结果便是金融衍生产品, 它能分散风险, 却不能消灭风险, 在分散单一机构风险的同时也把局部风险裂变成全局性风险, 把个别市场风险演化成系统性风险。所以, 虽然单一机构风险可能得以分散, 但是在整个金融系统内部风险还依旧存在。次级债在分散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 也把按揭风险向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领域扩散。当银行成功将现有次级贷款风险分散后, 它会主动寻求更多次级贷款风险, 其结果只能是金融系统总体风险不断增加。当总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市场会自发拒绝局部风险的扩散。在次级债危机发生后, 某些美国投资银行发行的股权收购债券认购倍数极低, 这些银行将不得不自己购买这些债券。

摘要: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映了美国国内放贷市场的一系列问题, 并对其国内市场以及全球市场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回顾了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背景和渊源,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另外, 鉴于美国此次的次级债危机, 本文也总结了其对中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信贷,启示

参考文献

[1]王静林琦:从美国次级债危机看中国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财经科学》.2008 (2)

[2]Economist:“Tax Reform:Overhauling the old jalopy”, Economist, Aug.4th, 2007, p109

次级债危机 篇7

一、信用评级机构:次级债危机推动者

在美国房地产市场次级按揭贷款危机爆发后, 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主要评级机构成为最直接的受批评对象。由于美国抵押证券等的复杂设计, 最终的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数据和资料来评估所购买证券的内在价值和风险, 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就成为了购买者投资的主要依据。但实际上, 在次级债的发行中, 评级机构并不是独立于商业银行、投行发行商之外的第三方, 而是直接参与了次级债的设计和推广。因此各评级机构自始至终都是全球次级债市场暴涨的参与者、推动者甚至直接受益者。次级债发行商向评级公司支付大量费用获得评级, 甚至可以根据评级公司的“表现状况”来选择是否选择其他公司以及支付费用的高低。数据显示, 与传统的公司债评级业务相比, 评定同等价值的次级债证券, 评级公司所得到的费用是前者的两倍。仅穆迪公司在2002年到2006年间评定此类证券的收入就高达30亿美元, 该业务部门收入也占到了母公司总收入的44%。

自从200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发行次级债券以来, 各评级机构就一直认定次级债券和标准的抵押债券风险并无二致, 并给与最高信用评级。这大大促进了次级债市场爆炸式的增长, 短短几年时间内达到了1.1万亿美元的庞大规模。然而从今天春季开始, 各评级机构开始将新发行次级债的评级调低, 在7月份以后, 又大范围的调低几乎全部次级债券的评级。这也就成为了次级债危机造成全球范围的投资者恐慌的直接导火索。据报道, 早在2006年初, 标准普尔等就通过研究证实, 次级债购房者的违约率要比正常的抵押贷款高出43%以上。这与多年来所评级机构所认定的两者风险相同的假设相去甚远, 这意味着大规模的危机随时可能发生。但随后这些评级机构并没有马上的调低此类证券的评级, 或者呼吁市场投资者关注其风险, 而是等到一年多以后才突然之间大范围调低评级。美国政府、国会和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对该国的各大评级机构展开深度调查, 以厘清这些评级巨头在次级债危机形成的过程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认为评级机构对相关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产品的不负责任评级, 是次级债危机大爆发的一大诱因。

二、信用评级机构在次级债危机出现重大失误主要原因

三大评级公司在占有垄断利润的同时, 对危机的预测预警不及时, 或者说是缺位。正确判断和预警是评级公司的责任, 不能及时做到这一点就是“失职”。如果没有一些机构作出的有利评级, 次级债危机就不会发展到这种程度, 这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因此, 就准确地预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潜力而言, 这些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着问题。

第一, 评级机构对次级债众多创新产品的信用状况和特点认识不足。近些年, 美国次级贷款放贷机构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高风险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这些创新工具和条款包括: (1) 无本金贷款, 借款人在初期的还款压力很低, 但是初期未能归还的利息被滚动计入本金, 这种“利滚本”的方式可使得贷款本金不断上升。 (2) 可调整利率贷款。借款人在开头约定的几年内, 只需要归还较低固定利率的按揭, 过了约定期限后利率将被重新逐年调整, 还款利率急剧上升。 (3) 最高贷款限制条款。是指如果借款人的初期还款较少, “利滚本”导致按揭贷款本金不断上升, 到初始本金的110%-125%时, 借款人的每期偿还额和利率均将调整, 使得还款压力急剧上升。 (4) 重估增值部分并提供追加贷款。它虽然变相降低了按揭标准, 但在房价上升时, 由于其增值部分不但意味着借款人还款能力上升, 而且还可以依此为抵押获得更多贷款, 购买新的房产。反映在次级债市场上, 还款能力的上升, 表明资信程度提高, 违约风险下降。正是基于这种判断, 评级机构对次级债给出了较高的信用级别。但这些创新产品和条款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衰退, 同样会加剧信用风险的聚集。对这种风险的判断, 显然评级机构还缺乏足够的经验。

第二, 评级机构对次级债产品的评级模型缺乏历史数据的检验。评级机构对次级债产品交易相关信用风险认识不足, 继续采用常规VaR和分割式方法评估风险大大低估了资产组合整体风险价值。而且风险衡量工具未充分运用到创新产品, 即使是常规Va R也主要限于传统交易资产, 风险管理手段远远滞后于这类资产交易量的高速增长。同时, 评级机构也忽视假定情景压力测试。常规VaR以及常规压力测试通常未包含市场流动性风险, VaR作为市场风险标准模型而不涵盖该风险是一大缺陷, 因此市场流动性风险主要依靠压力测试衡量。许多评级机构采用对竞争对手方动向评估来确定市场流动性, 比如观察资产交易出价报价差、交易周转量、投资者风险胃口、订单流量等, 但在实践中也很少将这类要素正式整合到市场风险衡量中。创新产品的特性使得常规VaR工具不足以对其风险作准确定性和定量评估。次级债产品和传统金融产品的最大差异是:其中许多产品市场交易历史太短, 缺少充足数据建立VaR或历史模拟压力测试模型。另外, 信贷风险压力测试也滞后于市场风险压力测试。例如短期利率上升, 浮动房贷利率使次级房贷借贷成本随之上升, 若从事这方面压力测试, 必定会揭露许多隐藏风险。但这方面的历史数据限制了许多评级机构从事这类压力测试。

第三, 评级机构经营模式中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影响风险控制效果。虽然标普、穆迪和惠誉这三大评级机构在避免利益冲突问题上都有明确规定, 但SEC的调查显示, 一些对高风险次贷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竟然直接参与评级费用的商谈。由于评级费用由债券承销商支付, 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 评级费用也越高, 因此评级机构无法保证评级的独立性。当次级贷款摆在评级机构的前面, 评级机构没有可能看到每一个贷款人的文件, 更没有贷款人的联系方式以证实贷款人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它们能做的就是使用自己的数学模型, 依据贷款人的历史行为分析进行评价。对于评级机构来说, 它们面对的贷款人正处于美国房地产业最狂热的时代, 必要的规范和风险控制都被抛到了脑后。于是评级机构给出了AAA的评级, 投资银行则专门成立了负责这部分债券销售的公司SPV, 由它们买下这些按揭贷款, 然后向外发行债券。只要给了AAA的高评级, 投资银行的债券就畅销。但问题是次级债券并不是SPV卖给狂热市场的最终产品, 它只是更为复杂的结构金融产品CDO的一部分。在那样的一个投资狂热、风险控制被漠视的年代, 这些盈利越来越丰厚的评级中介机构不仅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 反而成了疯狂市场的一部分。

三、次级债危机对发展我国信用评级的启示

没有人可准确估量美国次级债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伤害, 但至少可以从中可以得到启示。信用评级公司的失误是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根源之一, 美国次贷危机给评级行业又一次敲响了警钟。次贷危机之于信用评级机构, 好比安然事件之于会计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大, 出现问题时对经济的危害也越大。因此, 制度保障是信用评级市场规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信用评级市场不能先发展后规范, 而是要从培育市场的第一天起就注重制度规范。完善的征信体系是坚实的金融体系和成熟市场经济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用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信用评级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做大做强, 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第一, 必须大力发展评级业, 提高信息透明度。信用评级机构素质是资本高度密集的行业, 信用评级更是需要综合运用信用评价技术和经验对信用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分析和判断。由于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史较短, 资本市场上各类评级机构良莠不齐, 加之我国信用评级质量的市场检验机制尚未形成, 从而导致了社会上各种劣质信用信息的泛滥。一方面, 评级公司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金融服务机构, 其产权私有、商业运作完全市场化。另一方面, 信用评级很大意义上是公共产品。正是因为评级的客观性和透明度, 债券产品才得以定价, 市场交易才能顺利进行。美国次贷危机表明, 没有公平、中立、透明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结果, 企业债券和结构性融资产品就如同建在沙滩上的高楼, 发展得越快, 风险就越大。我国作为新兴的市场, 市场信用基础建设本来就较为滞后, 同时, 近年来, 我国金融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无担保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信贷资产证券化等结构性产品的发行规模在不断扩大, 因此需要不断提高信息披露水平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有关部门应当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和信用评级业的发展状况, 采取必要的措施, 作出适当的制度性安排, 加快国内权威信息评级机构的形成与发展, 确保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 加强对评级对象信用风险的研究。同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相比, 现代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构建于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之上, 运用大量的金融数据分析企业的信用水平, 不仅关注违约情况, 更注重企业风险水平的波动, 因此要运用好现代信用风险分析和计量技术, 通过量化的数据使评级机构比较不同类别客户违约可能性、不同信用条件损失程度、在最有利的信用条件和最不利信用条件下预期损失及占用资本的状况成为可能, 使风险识别和风险度量水平的提高成为可能, 使调整和确定风险控制标准更加精细化。科学的评级方法和完善的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信用评级业的不断发展, 为了更有效的服务广大投资者, 必须不断加强评级方法的研究, 并根据客观环境变化对评级指标体系进行相应调整。在信用评级机构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我国的立法机关及信用评级机构应该共同制定一个统一的评级标准, 这样可以使评级有一个统一的衡量尺度, 使各种评级结果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检查是否确实具有投资价值, 也就提高了评级结果的可信度, 使评级结果能被广泛利用。

第三, 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本次次级债危机中, 评级机构的评级失误虽然主要与技术能力不足、数据库、评级模型不完善有关, 但也不可否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市场因素的影响。可以说, 在目前的收费模式下, 评级机构内部能否建立起有效的、不受市场因素影响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关键。由于评级本身往往会受到评级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 这种机制是否有效不仅要求评级公司内部建立严格的评级作业流程、质量控制机制和奖惩机制等作为制度保障, 还要对评级人员不断进行风险教育与培训。只有两者都达到预期目标, 评级机构有效履行职责才会得到保障。信用评级机构应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制订规范的公司章程, 设置科学高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 订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使内部控制工作具有得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此外, 信用评级机构还应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应包括评级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跟踪评级责任制、评级报告要求、信用评级委员会工作制度、保密制度、档案管理办法、评级人员守则等。评级机构只有不断完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加强风险教育, 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

第四, 加强监管是评级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我国信用评级业目前仍处于幼稚期, 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如果一味只讲发展不讲监管, 则可能重蹈个别社会中介业出现行业性诚信危机的覆辙而失去信用评级业应有的社会功能;而只讲监管不讲发展, 则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严重滞后。因此, 发展与监管并重, 边培育市场发展信用评级业, 边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应是评级业健康运行的关键。从我国目前监管部门的设置及信用评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 我国应在推动和培育征信市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违规处罚上发挥双重作用, 即促进信用评级业的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市场驱动型”。主要特征是监管部门不直接审批评级机构的设立、业务等, 而只是作为评级结果的使用者之一。根据其表现, 监管部门认可某些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 如美国模式。二是“政府驱动型”。主要特征是监管部门是评级机构和评级业务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管者, 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以及业务范围的核准等作出明确规定, 如欧洲模式。美国模式在次债危机中已经暴露了不少弊端, 因此, 从我国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性和当前评级机构发展的艰难性看, 采取“政府驱动型”应是明智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金永授:《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信用评级业的启示》, 《中国证券》2008年第8期。

次级债危机 篇8

次级债危机给同样处于经济金融高位运行的中国敲响了警钟。诸如流动性过剩, 房地产价格虚高, 信贷投放过度等一系列美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在中国同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 研究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 分析次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对于保障我国金融市场及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防范金融风险将大有裨益。

一、美国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机制及其流程

美国次级债市场的兴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次级抵押贷款 (sub prime mortgage) 的产生。80年代以来, 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 衍生金融产品的大量面世以及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美国许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盈利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金融机构纷纷介入高收益的消费信贷, 尤其是次级按揭贷款业务, 以弥补原来过于“消极”的资产组合。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不同, 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 但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 (相比普通抵押贷款6%~8%的利率, 次级房贷的利率有可能高达10%~12%, 而且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 。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 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是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 因此, 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 个人贷款者是向抵押贷款公司而不是直接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为了提前回笼贷款, 转移风险, 抵押贷款公司将抵押贷款出售给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 银行将抵押贷款组成资产池, 重新打包成抵押贷款证券后再出售给购买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 这些投资者主要是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等机构投资者, 这就是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 (MBS) , 如果是次级抵押贷款支撑的债券, 这些债券就形成了次级债。

为了能够让次级贷款MBS卖个好价钱, 投资银行会把一个资产池中的次级贷款分为风险不等的几个等级, 并以此为基础发行多个等级的次级MBS, 并对此进行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 这样的产品就成为抵押贷款权证 (CDO) 。优先级CDO的偿还顺序优于中间级和次级。这样, 由于有中间级和次级产品的保驾护航, 虽然初始资产仍然是次级房地产抵押贷款, 但优先级CDO依然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评级, 从而被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稳健型的机构投资者所购买。虽然中间级和次级CDO的信用评级不高, 但是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市场环境中, 这两类产品的收益率却远高于优先级CDO, 从而获得了追逐高收益的对冲基金的青睐。次级债市场的运作流程如图1所示。

显然次级债的最终偿付是以申请次级贷款的购房者陆续偿还的本息为来源的。次级按揭从房屋的实际需求者的按揭贷款开始, 被层层衍生成不同等级的资金提供者的投资品种, 通过金融机构投资者衍生成华尔街的主要融资。通常, 经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后的MBS能够获得较高风险评级, 同时又因为房价不断上涨, 收益率显著高于同风险评级的国债或公司债, 因此MBS获得了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追捧。到目前为止,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的规模约为七八万亿美元, 次级贷款存量约为1.5万亿美元, 占美国整体房贷市场比重的7%~8%, 但因为风险最大, 其利润最高。次级贷的产生促进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 解决了大批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使美国的房屋拥有率在过去的10年中从64%上升到69%, 超过900万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屋, 这其中许多借贷者为低收入或信用不佳者, 他们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 正如罗杰斯所说, “人们能够无本买房”。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根源

2007年3月, 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次级抵押借款人违约而陷入坏账危机, 4月, 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6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 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7月, 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8月, 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从2006年底至今, 全美共有约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 其中11家已经宣布破产。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出现并且于近期波及到欧美、日本市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住房市场的持续下滑, 但从本质上讲, 造成次级债危机有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 次级债在设计中存在内在缺陷, 使抵押贷款在发放过程中极易产生道德风险。

美国次级债市场自诞生起, 就为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从次级债的运作机制可以看出, 一级市场上的按揭贷款提供者直接将资产打包出售, 不承担抵押贷款的违约风险。因此, 主观上抵押贷款公司就有可能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不惜降低信贷门槛、放宽贷款的审核, 忽视风险管理和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和信用状况。虽然对于信用记录有瑕疵, 或者评分不足, 或没有收入证明的人施用次级利率贷款, 符合高风险高定价的原则, 但这一原则并不表明就可以不对申请人进行审查。试想如果用30%甚至更高的利率对风险最高的客户进行贷款, 那最后的结果就是来申请贷款的人都是不会偿还的人, 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不会在乎利率是30%还是300%。但遗憾的是由于美国前段时间房地产火爆, 次级贷款者总是处于有暴利可图的循环中, 进而又会刺激这种贷款者盲目扩大贷款规模, 加上贷款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导致低首付甚至是零首付的抵押产品比比皆是, 抵押贷款的额度甚至可以超过抵押品的价值。这些机构未必不了解其中的风险, 但往往被景气中的房地产市场所吸引, 缺乏风险控制的动机, 而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就在这种互相反馈中逐步升级。

第二, 美国信贷机构的自我膨胀以及对未来房地产市场的盲目乐观使他们在忽略风险的同时放大了收益。

事实上, 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从一开始就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中。2001年以来, 美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不断上涨的房价使抵押贷款公司遇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它们开始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 并乐观地认为: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 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或者是变卖房产来填补缺口。这样, 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 而由此衍生的产品 (MBS) 可以不断提升价格而产生更高收益。信贷机构的自我膨胀使很多次级贷款者寻觅到了高杠杆的财务手段, 他们开始利用次级贷款资信要求不高的特点, 不断地从不同的次级按揭贷款机构那里获取贷款。在整个利益链中,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愿意以高出优惠利率2%~3%的成本进行借贷, 抵押贷款公司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出售给银行, 银行的利润来自于将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 而抵押贷款证券购买者会享受到比购买国债或投资级债券更高的收益。所有这一切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前提:房价永远处于不断上涨状态。但是, 房屋市场不可能永远上涨, 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 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而且次级按揭贷款本身就是给不符合抵押贷款条件的贷款者提供的按揭服务, 当宏观环境发生变化, 通胀显现、利率上升时, 大量违约客户就会出现, 危机自然就会产生。2006年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下滑, 房价下跌, 利率攀升, 借款者的资金成本急剧上升, 违约客户陡增, 利益的链条随之被打破。

第三,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次级债产生的温床, 也是次级债危机爆发的催化剂。

2001-2004年, 美联储连续13次降低利率,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过剩的流动性大量涌入股市、房市, 降低了风险溢价, 使美国人的购房热情急剧上升, 炒房投资盛极一时。在易得性的刺激下, 次级房贷市场空前火爆, 房价每年以10%的速度上涨, 2005年更是上涨17%。经过5年房地产火热牛市, 美国房价翻了一番多, 家庭自有住宅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纪录, 房地产成为拉动美国经济的重要力量。但房地产市场从一年前开始持平并下跌。2004年6月, 在流动性通货膨胀带来物价上涨压力之后, 美联储货币政策方向转到缩小流动性上。此后, 美联储以每次0.25个基点的幅度连续加息17次, 使利率高达5.25% (参见图2) 。贷款利率的提高, 使得炒房成本一路抬高, 贷款违约急剧上升, 全美多家次级市场放款机构深陷坏账危机, 并直接造成次级债的价格下跌, 巨额的赎回使基金不得不低价转手流动性较差的次级债券。2007年3月, 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家协会公布的报告显示, 次级房贷市场出现危机, 次级债券违约率达到10年以来的最高点12.4%, 远远高于去年同期的6.72%。消息传来, 美国股市全面下挫。2007年4月2日, 美国最大的次级债发行商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标志着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从某种意义上说, 美国为刺激经济复苏的低利率政策促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增长, 而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大幅度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 又直接导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偿付危机的爆发。

第四, 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评级掩盖了次级债的风险, 造成高回馈、低风险的假象, 使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资产证券化得以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信用增级。信用增级可以提高所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 使证券在信用质量、偿付时间等方面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只有进行了信用增级, 才可以使证券化变得对各方都有利, 不仅使投资者的偿还风险降低, 得到更好的收益率, 也可以使筹资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节约融资成本。在信用增级之后, 信用评级机构还要对资产支持的证券进行评级。信用等级评定越高, 表明证券的风险越低, 从而使发行证券筹集资金的成本越低。显然, 良好的信用增级和评级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能否成功的关键。受房地产市场火爆带来的利益驱动影响, 美国多家信用增级和信用等级评定机构在次级债评定过程中, 滥用职权, 肆意评估, 其不负责任的评级, 使本具有很高违约风险的次级债被披上了一层漂亮的外衣, 一些次级债的信用等级甚至达到了AAA级, 从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 使最初由次级贷款者的个人违约行为带来的损失演变成了从购房者、抵押贷款公司、投资银行、机构投资者到个人投资者无一幸免的连锁反应。应当说, 美次级债危机之蔓延, 信用增级及评级机构难辞其咎。

三、次级债危机给我国的启示

次级债风波说到底是个泡沫问题, 如果仅从次级债占全部金融资产的规模看, 次级债对于衍生金融产品极为发达的美国来说, 地位并不十分突出。但此次“次级债危机”之所以能够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迅速波及至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 进而引发了一场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震荡, 与多年来美国经济运行积累了较大风险, 同时全球资本流动日益频繁, 导致金融风险很容易被放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借助坚固的资本项目屏障, 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影响不大, 但这次危机却给处于经济金融高位增长尤其是资产价格过快攀升、资金成本较低、流动性过剩的中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反思机会, 在给我们敲响警钟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启示。

1. 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一定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快攀升和资产泡沫的堆积。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房地产企业都要警惕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避免投资行为中的赌博和冒险心理。

次级债危机表明:资产价格虽然是一种虚拟元素, 却隐藏着相当大的破坏力, 其过快攀升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巨大伤害。此次危机的导火索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疲软, 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2004年以来, 中国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低利率政策之后, 低廉价的资金得到了总爆发, 物价持续走高, 经济运行存在由过快向过热转化的可能性。过剩的流动性一方面使股市火爆, 一方面使房价开始呈现出剧烈暴涨态势, 形成回报率很高的投机市场。一线城市深圳住宅价格, 近两年涨幅达120%以上。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的新房价格在2007年7月涨7.5%, 二手住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3%, 除了大中城市房价上涨, 一些县、小城镇房价也开始飙升。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温, 使人们对房价继续走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预期, 一些资金包括国际热钱盲目跟进, 投机氛围日浓。就深圳房地产市场而言, 目前投机比例在40%左右, 二手房与新建商品房交易面积的比例为1.15∶1, 二手房交易量已超过新建商品房, 足以看到这个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尽管我国房地产价格中到底有多大“泡沫”, 目前无法推断, 但是炒房者、尤其是贷款炒房者应该加以警惕的是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伴随着一系列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的出台, 为缓解流动性过剩, 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业已进入加息通道, 投资者一定要警惕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理性看待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同时, 政府也应不遗余力地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 帮助中低收入者置业, 合理引导房地产价格回调, 严控房价非理性暴涨。

2. 商业银行要审慎经营, 加强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 重视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各类金融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 美次级贷危机也是金融机构在房地产高涨时期所积累风险的一次集中爆发。次级债危机告诉我们:房价的快速上涨往往会掩盖大量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因此, 无论何时, 产品的定价及风险管理手段不能失去理智。纵观如花旗、汇丰、GE等公司, 无一不是依靠扎实的服务和严谨的风险管理才走到今天, 只有短视者、投机者才会热衷于泡沫的炒作。调查显示:国内有高达91%的购房者通过银行贷款来实现购房愿望。尽管中国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准入条件比较苛刻, 贷款对象也主要是城市中高收入者, 借款者的个人实力和还款能力较强, 但日益高涨的房价所展现出的利润空间, 就像一块蛋糕, 对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是巨大的诱惑。放贷冲动之下, 一些银行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资质审核形同虚设, 而不问贷款用途的“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信用透支等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有些银行甚至一手放低首付, 甚至零首付, 一手放宽审批条件, 联合开发商、中介大做“虚假抵押”合同, 争夺客户资源, 大量的中国式次级贷款者开始涌现, 使一向被看作违约率低, 是银行优质资产之一的住房抵押贷款蒙上了可能出现违约风险的阴影。截至2006年12月底, 国内各商业银行个人房贷余额高达2.25万亿元。银监会的调查显示, 国内部分省市的房贷不良率连续3年呈现上升趋势。上海银监局的统计也表明, 截至2006年9月末, 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8亿元, 不良贷款率达0.86%, 上升幅度明显。认真研究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经验教训, 全面检讨中国银行住房按揭贷款质量及风险, 高度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 严格管理, 审慎经营, 应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住房信贷管理的当务之急。

3. 要吸取和总结美国次级贷款证券化的经验教训, 选择银行的优质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本身并没有错, 其错误在于这种创新金融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制度缺陷, 即证券化资产是抵押贷款公司向那些风险很高、还款能力比较差的人发放的高利率“次级抵押贷款”。正如前文所述, 在极易发生道德风险的情况之下, 这些资产被打包, 组成所谓的资产担保证券, 然后再出售给投资基金、保险公司甚至银行。这样, 债务的链条扩展开来, 风险也就被放大, 一旦住房抵押贷款因利率提高而无法偿还, 这些以抵押贷款还款作为现金流的债券就变得一文不值。目前, 我国正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 我们一定要吸取次级债危机的教训, 选择银行的优良资产进行证券化。虽说投资者在获取收益的同时必定要承担风险, 但是, 银行不能光想着将贷款证券化以后就一了百了, 仍然要关注贷款的资质和信用风险。事实上,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项结构产品, 其本身对证券化资产有严格的界定, 如要有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 良好的信用记录, 拖欠率和违约率低以及具有标准化和高质量的担保和托收条款并且被证券化的资产的质量和信用等级能够被准确评估等。美国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探索和教训应当说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基础资产池的信息披露, 建立资产信用风险的评价体系, 规范、引导信用评级机构评级行为, 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投资风险。

4. 要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强化政府金融监管,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级债危机, 实质上就是贷款者的信用危机。但正是得益于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的风险隔离, 美国次级债风波没有进一步传染到其他层次的贷款, 从而有效降低了预期的经济损失。在美国, 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比如信用评级高于660分的贷款者, 可以享受优惠利率;信用评级低于660分的贷款者, 不得不接受相对较高的利率。如果信用分数是在620分以下, 负债比较重, 无法提供收入证明, 则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 借款者需要承担信用风险溢价。这种市场性的分隔如同为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反观中国, 我国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 目前按揭购房的手续也很简单, 没有信用记录, 只需要单位的“工资收入证明”, 这样, 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混合在一起, 很难区分风险大小。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 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征信系统, 有效进行客户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 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裨益。

另一方面, 我国还要强化政府的监管机制, 采取措施, 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放贷和资产价值的非理性上涨。从次级债危机中, 我们可以看到, 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存在着监管缺失。早在2003年, 金融监管部门就已经注意到抵押贷款公司降低信贷标准的做法, 评级机构也将有些次级房贷机构列入“信用观察”名单, 但这些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相反, 美联储一边持续加息, 另一边却继续鼓励贷款机构开发并销售可调整利率房贷, 直到2006年9月, 金融监管部门才开始拟议并推出监管指引, 旨在遏制不负责任的放贷行为, 但为时已晚。美国的教训提醒我们:在经济金融高位运行时期, 监管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管和对信用中介机构行为的约束, 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警示教育, 采取措施, 防止资产泡沫的产生和堆积, 从而避免因资产泡沫破裂导致经济金融波动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周莉.投资银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85.

[2]邹新.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 2007-08-22.

[3]董金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与路径选择[J].经济纵横, 2005, (9) :54-56.

次级债危机 篇9

关键词:次级债危机,MBS,CDO,政府监管

所谓次级债 (Subordinated Debt OF Mezzanine Debt) , 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特殊的债务形式。次级债的次级只是针对债务的清偿顺序而言, 即若公司一旦进入破产清偿程序, 该公司在偿还其所有的一般债务之后, 才能将剩余资金用来偿还此类次级债务, 也就是说其享有对公司资本的第二追索权。

一、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 MBS) 产生了,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由此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风险就由房地产金融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 以致贷款利率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疲软从而引发危机。

(一)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产生

在市场繁荣时期, 房地产金融机构手中持有大量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这种资产具有收益率较高、安全性较强等特点, 但是缺乏流动性。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 房地产金融机构有强烈的动机将手中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合理的价格转让出去, 从而获得资金进行下一轮贷款,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于是应运而生。

自美国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于1970年首次发行MBS以来, 该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根据瑞士联合银行 (UBS) 的资料, 2007年上半年美国住宅房地产市场的规模约为17万亿美元, 其中住宅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万亿美元, 而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规模达到约6万亿美元。在这6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中, 大约14%属于次级债券。

(二) 抵押贷款证券收益和风险的转移

房地产金融机构将MBS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那么与该MBS相关的抵押贷款资产池的所有收益和风险都转手给投资者, 房地产金融机构不再承担任何相关风险 (包括违约风险、利率风险和提前偿还风险) 。房地产金融机构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 开发出一种新型的MBS——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 。

自20世纪80年代晚期问世以来, CDO成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上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4~2007年上半年全球和美国CDO市场的发行规模逐步扩大, 也就意味着潜在的风险在逐步增加。

资料来源:根据汤姆森金融调查公司Thomson financial资料整理得出

(三) 次级债贷款者的违约

房市的低迷、贷款利率不断上调增加了次级债贷款人还本付息的压力, 许多贷款者由于收入有限, 无力偿还贷款, 延缓支付等违约现象日益增多, 同时贷款人较差的信用也加剧了这一现象。伴随着在2004~2005年新增次级抵押贷款的合同进入利率重新设定期, 借款者面临的还款压力骤然增加, 他们在房价下跌的环境下很难获得新的抵押贷款, 即使出售房地产也不能偿还本息, 于是只有违约一条路可走, 由此导致以次级债为代表的住房抵押贷款危机。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影响

在美国次级债危机之后, 金融体系的动荡均接近甚至超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的程度。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却谨慎地表示, 此次次贷危机有可能演变为“第四代金融危机”。因此,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及至全球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次级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美国全国建造协会住宅市场指数一直呈下滑走势, 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现象加速恶化。

美国抵押贷款公司在2007年上半年大量裁员。全美最大的私人抵押贷款机构第一马格纳斯金融集团, 关闭了全国300多间办事处, 并解雇了99%的雇员, 大约有6000人, 现在公司剩余的员工数量只有大约60人。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融资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员工。

(二)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全球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也日益显现。受美国股市暴跌的影响, 欧洲和亚太地区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时, 由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日前分别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资金, 以缓解流性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欧洲央行宣布向区内银行提供了948亿欧元的应急贷款, 之后, 日本央行也向金融系统注入1万亿日元。另一方面, 全球许多金融机构也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风暴。英国汇丰控股表示其美国按揭贷款业务存在问题, 为此新增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损失;苏格兰皇家银行股票大跌;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先后卷入美国次级债。

(三)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根据外电披露, 我国外汇储备中, 涉及美国按揭贷款证券总量大约有1300亿~1600亿, 其中绝大部分是第一层次优质贷款, 第二、第三层次占比应当很少。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当中, 除中行和建行略受影响之外, 其余银行几乎不持有次级债。因此目前看来, 受损最突出的可能是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国房贷类资产, 损失的具体数额取决于美国次级债问题的发展。如果问题严重, 估计未来3年损失在100亿~120亿美元之间。

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今, 估计大约有不少于3000亿美元的热钱流入我国。如果次级债问题严重, 不排除这些热钱回撤欧美的可能。一旦美国次级债危机升级造成全球机构投资者被迫调整其资产组合, 那么可能造成外国短期资本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大量流出或流入, 而这可能挤破或放大中国当前的资产价格泡沫。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的启示

由于中国政府实施了有效的资本管制, 中国金融机构刚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采取的投资战略还相对审慎, 到目前为止, 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并不大。但是, 美国次级债危机为中国政府及金融机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 高度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

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组合中已经占有很大比重。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 住房抵押贷款的确是优质资产, 但是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 而房价持续下滑, 这种优质资产很可能演化成不良贷款。如果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下挫, 导致房地产贷款违约率上升到10%, 那么就意味着我国的金融体系将出现3070亿的不良贷款, 这一数量也就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重回二位数之上。

(二) 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完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次级债的公开发行需要信用建设较为完善、市场透明度较高、信息披露规范的金融市场。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以来信用发展的滞后使得信用体系缺失, 市场缺乏透明度, 信息披露也不规范。如采用私募方式发行次级债, 单纯依赖缺乏市场基础的行政性监管, 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做好次级债信息披露机制, 完善银行次级债券信用评级制度, 正确揭露其风险。

(三) 加速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从国家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看, 近几年发展得比较快, 到2003年9月底我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12000亿, 使得各个商业银行在优化资产结构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证券化作为一个突破点。由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缓慢, 长期以来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靠居民银行存款。因此, 一旦长期居高的储蓄率下降, 就可能导致银行面临资金短缺危险。加快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发行抵押贷款债券, 引进抵押贷款投资者可以有效解决银行资金问题, 并减少风险。

(四) 加强政府监管

政府应时刻监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危机聚集情况, 在危机爆发前向放贷者和投资者发出警告, 减少或停止新的危险住房抵押贷款。在市场危机爆发初期, 政府应该挺身而出, 坚定市场信心, 防止市场过度反应, 导致危机扩散到金融市场其他领域。政府应该稳定借贷者, 减少其被银行和抵押贷款公司收回房屋资产以降低收回的速度, 保障房价稳定, 也保证社会稳定, 防止危机扩散到社会及政治领域。政府应该组织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担负起社会责任, 购买风险资产, 最好能够成立像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协会等类似的政府支持公司, 长期存在于市场上以平衡和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时晓虹, 王婧.国际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 (6) :105-106.

[2]钟伟.美国次级债市场的现状及其深远影响[J].中国发展观察, 2007 (9) .

[3]张明.风险的转移:抵押贷款证券化——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系列之二[N].上海证券报, 2007-08-24.

[4]张明.美国次级债危机的演进逻辑和风险涵义[J].银行家, 2007 (9) .

[5]何翔.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分析[J].渤海证券, 2007 (8) .

与次级债无关的债基 篇10

应该说投资者对于产品的不了解,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金融机构本身没有做好教育说明工作,只一味强调收益和特色,却以过于专业为由对产品本质和大众关心的问题含糊其辞。实际上,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次级抵押贷款和目前我国债券型基金投资的各类标的完全没有关系。虽然目前国内的银行也会发行一些次级债,但这和国外的次级债更是两个概念。

债券针对的标的不同

美国的次级债是房产信贷机构把贷款后的债权打包成债券出售,而这个贷款之所以称为次级按揭贷款,是因为这类买房子的美国人以零首付高利率贷的款,该利率要比普通的贷款高2%~3%。而国内的债券型基金投资的债券一般是国债、金融债、企业债与转债、银行票据等,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次级债纯粹是用来补充资本充足率的。

信用等级不同

美国的那些房贷者往往是信用状况较低的人,所以由此包装的债券可认为就是信用等级较低的垃圾债券,这个“次级”与偿还的次序无关。而我国银行的次级债是指偿还优先级排在股票之前普通债之后的债券,安全系数相对更高。当然,不同国家的评级机构和标准有些不尽相同。

债券出险的背景不同

美国次级债的安全边际是靠泛滥的流动性来支撑的,当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后,贷款者的每月按揭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增加了30%~50%,很多人被迫断供,甚至有报道说美国一个90岁的老太因无法还债而在家中饮弹自尽。次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最终导致投资次贷类证券的机构陆续巨亏乃至破产。而我国的债券中经营风险比较大的主要是公司债,银行发行的债券尚无无法兑付的先例。

次级债危机 篇11

次级债就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是指美国机构专门为信用记录不佳或者资金不足的贷款人提供的一种短期内低息、中长期高息的房屋贷款品种。为了吸引客户, 次级房贷承销商通常在最初的若干月内只向贷款人收取很少的利息, 而到后期则加收比普通房贷高2%-3%的利息, 从而平衡先前的利差。此类贷款通常会被证券化, 然后出售给投资者, 以帮助贷款机构分散风险。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 不少金融机构不惜降低住房信贷消费者的准入标准 (即“次级信用”的人大量进入) 及为购房者提供零首付来吸引购房者。然后, 一些投行向放贷银行购买这些贷款, 将其包装成债券卖给投资者, 这些债券就是“次级房贷债券”。在房价上涨时, 这些债券的风险会潜伏下来, 并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收益, 但房地产市场价格一旦发生逆转, 这些次级贷款人的违约风险就会立即暴露, 债券价格随之大跌, 债券的投资者就可能遭受巨大损失。而且在这种情况下, 市场预期较差, 债券没人接手, 难以卖出, 故而基金公司向市场公告拒绝客户的赎回申请, 由此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恐慌。美国次级债危机也由此而生。

二、美国次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 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是源于低利率刺激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 进而刺激次级抵押贷款规模疯狂扩张。从2 0 0 1年到2004年, 由于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 导致资金使用成本较低, 货币市场流动性充足, 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 美国人买房热情不断升温,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日益繁荣, 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但随着美国住房市场大幅降温, 加上利率上调 (截至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里,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7次提息, 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 , 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 导致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 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

(二) 信贷条件的放松

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和居民购房热情的高涨, 美国金融机构对住房抵押贷款的条件越来越宽松。因为, 大量增长的次级贷款和超A贷款的共同特点是贷款标准低。比如, 次级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没有良好的信用记录, 并且还款额与收入比超过了55%, 或者贷款总额与房产价值比超过了85%。超A贷款的信用质量虽然好于次级, 并且大体能够接近最优贷款的标准, 但借款人无法提供完整的收入证明等。据统计, 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 0%以上的贷款属于次级贷款和“ALTA”贷款产品, 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 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

(三) 信息不透明是引发美国次级债的重要原因

证券化是20世纪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对于房地产金融机构而言, 为了迅速回笼资金以提供更多笔抵押贷款, 它们可以在投资银行的帮助下实施证券化, 将一部分住房抵押贷款债权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剥离出来, 以这部分债权为基础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借款者未来偿还抵押贷款所支付的本息, 就成为房地产金融机构向此种证券购买者支付本息的基础, 而一旦房地产金融机构将此种证券出售给机构投资者, 那么与这部分债权相关的收益和风险就完全转移给机构投资者了。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已被金融机构通过证券化分级打包销售给全球的机构投资者, 包括对冲基金, 机构投资者就是从购房者偿还的贷款中获得相应比例的投资收益。当次级抵押贷款被打包成债券销售给投资者时, 债券投资者无法确切了解次级贷款申请人的真实支付能力, 一旦后者无力偿还贷款, 他们的收益便泡汤。这时, 投资者“用脚投票”———赎回或清仓处理, 直接导致对冲基金资金链断裂, 最终引发危机, 引发全球股市共振。

(四) 监管缺失

尽管美国有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对次级债市场的监管却存在空白地带。早在2005年5月, 新闻媒体就开始报道新增房贷风险, 经济学家也对此发出警告。但直到2005年12月监管层才开始推出监管指引, 时隔9个月后, 这份姗姗来迟的指引才最终定稿。监管的缺失, 使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风险积累最终引发危机。

三、美国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一) 商业银行应规范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审批的各项流程

商业银行要加强客户资料真实性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审核, 重视贷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 保证抵押品与贷款额度相称, 杜绝虚假按揭。一是制定严格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审批程序, 重点对信用记录良好、还款能力较强的客户开展营销。二是充分利用现有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贷款申请人的信用状况, 并根据信用状况确定其按揭成数、贷款利率。三是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税务部门出具的个人完税证明以核实其收入真实情况。对于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 (以税务部门的个人完税证明为准) 可以认定为信用记录良好、还款能力较强的优质客户。此外, 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地区、房价过高的楼盘, 还需要提高贷款条件, 比如提高按揭贷款的首付比例。

(二) 高度重视金融衍生产品的收益特别是风险

20世纪90年代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给金融领域带来了活力, 它就像一把双刃剑, 收益与风险并存。虽然金融衍生品使美国次级债危机最终蔓延到全球, 但中国不能因噎废食。发展衍生品市场是金融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处在起步阶段的房贷资产证券化也应该得到更深的发展。应该看到, 金融衍生品有其积极作用:在危机到来时, 它发挥减震器和报警器功能, 将风险分散给二级市场投资者, 减轻周期性波动给银行体系带来的信用风险, 并将积累在金融体系中的风险释放, 避免其进一步积聚。

三) 要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强化政府金融监管, 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次级债危机, 实质上就是贷款者的信用危机。但正是得益于健全的信用体系和市场化手段在不同产品和服务间设置的风险隔离, 美国次级债风波没有进一步传染到其他层次的贷款, 从而有效降低了预期的经济损失。在美国, 不同信用水平的人和机构享受的资源和成本是不一样的。比如信用评级高于660分的贷款者可以享受优惠贷款利率, 信用评级低于660分的贷款者, 不得不接受相对较高的利率。如果信用分数在620分以下, 负债比较重, 无法提供收入证明, 则可以通过次级抵押市场来获得贷款, 借款者需要承担信用风险溢价。这种市场性的分隔如同为不同信用风险的资产设置了一道防火墙, 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风险过滤的作用。反观中国, 我国金融产品开发并没有与信用级别联系在一起, 目前按揭购房的手续也很简单, 没有信用记录, 只需要单位的工资收入证明”, 这样, 不同信用等级的贷款混合在一起, 很难区分风险大小。借鉴美国在信贷市场方面的结构性技术, 加强风险过滤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征信系统, 有效进行客户区分, 并在此基础上研发结构化住房信贷产品, 对我国商业银行控制风险大有禅益。

四) 加强政府金融监管, 防范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

此次次级抵押贷款的导火线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中国同样存在这种隐忧:经济增长的通胀压力、证券市场的泡沫、房地产市场的严重过热, 这些现象都孕育着中国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为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防范金融风险, 政府要加大金融监管:加强基本制度建设, 注意力应该放在市场规则、公司治理、信用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严格监管市场上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实现银行、保险、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弥补监管空白和漏洞, 探索协调和改善监管的途径;防止把对违规与否的监管变成对金融机构的微观活动的行政干预。金融市场是信息高度不对称的不完全市场, 而且金融风险具有传染性和蔓延性。因此, 金融监管应当贯穿金融运作的全过程, 同时应当建立起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审监管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五) 审慎有序地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开放

上一篇:校区设计下一篇:短期风速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