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主管部门

2024-10-31

行政主管部门(通用8篇)

行政主管部门 篇1

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在利益问题上越位,在监督问题上缺位,在协调问题上退位,在管理问题上不到位。

针对机制体制的弊病,各地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四川率先成立了招投标监督委员会,组织协调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办公室设在省纪委、监察厅,独立运行,大大加强了招投标监督力度。湖北、深圳、苏州等省市也进行了创新,有的成立了专门的招投标管理局,明确权责;有的建立了统一的招投标平台,实现“管招分离”;有的建立网上监察系统……这些探索都为下一步的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

规则缺陷

婆婆太多,自然各有一套标准。虽然国家只有一部招标投标法,但各地都有相关地方法规和规范化文件,各个行政主管部门也有各自的规定。政出多门、规章制度过于分散,导致有法可依却无从执行。

名目繁多的规章制度让招标人、投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如云里雾里,各行业监管部门也只知闭门造车。更为复杂的是,为了经营“自留地”,一些行政主管部门把本部门利益塞进各自颁布的规章制度中,互相交叉、条文矛盾、规则不统一,造成“法规打架”的尴尬局面。

由于招投标在全国没有一个统一规范的模式,各地对招投标的规定也不一,有的与国家法律规定相悖,造成上位法和下位法的不一致,让游戏规则变得不统一、不严密;有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通过“土政策”排斥外来竞争者。

比如根据《招标投标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明确了必须采取招标方式发包的工程具体范围和规模标准。然而,有的省市以部门文件缩短了法定招标时间,有的甚至以厅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的形式,采取续标的方式指定施工单位,这些都是明显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的。

而一些地区或部门,为确保本地、本系统企业中标,用资质审查、限制信息发布地点和范围、制定不公平的评标标准等手段,排斥外地或外系统的投标人。比如设置要求投标人必须在当地注册分支机构,投标时法定代表人必须亲临现场、指定当地招标代理机构等限制条件。

规则的缺陷还在于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不配套,条款中有明显漏洞。有的是规定模糊,比如对邀请招标,《招标投标法》第10条规定:招标分为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并对这两种招标作了简要解释,却没有具体标准,由于缺少限制性条款防止邀请招标的任意扩大,无疑使招标投标方式在法律上留下一个“活口”。

有的虽然规定了哪种行为违法违规,却没有相应的处罚条款。“《招标投标法》中虽然对评标专家、代理机构违规处罚等有规定,但操作性不强;而对串标围标、挂靠投标、低价抢标和违法转包分包等行为也无具体规定。”采访中监督人员普遍认为,这已成为目前招投标监督工作最大的障碍,即使查出问题,也很难认定和处理。

对市场经济而言,信誉越高,风险越小。招投标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选优机制,是建立在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前提下的。当前招投标领域信用缺失、诚信体系不健全也是其乱因之一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诚信被排除在恶性竞争的规则之外,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撑死违法的,饿死守法的”,借牌、挂靠、串标、围标、买标、卖标、恶意抢标等各种投标人失信行为如脱缰野马,难以制服。此外,缺乏失信惩戒机制也让失信者更加肆无忌惮。比如在一些地方,专家违法行为暴露后,至多清理出库,本人既不会得到法律惩罚,也不会受到所在单位的处罚,有的甚至过了“风声”又入了库,即使处罚严厉如“终身禁止评标”,比起其违规回报也无足轻重。再比如投标企业违规,象征性的经济处罚或行业内通报批评都显得不痛不痒,如果逗硬将其终身禁入,那还敢行贿吗?

监督困扰

由于招标投标法没有对招投标行政监管体制作明确界定,导致监督乏力,往往有处罚权的部门没监督权,有监督权的没处罚权,监督与处罚的脱节,难以形成威慑力。

面对招投标合法程序被演变为“合法化暗箱操作”,让监督停留在程序与形式上很难到位。

“由于招投标中违法违规行为的普遍性、隐蔽性与多变性,使得发现问题相当困难,各个主体都是私下交易、暗中勾结,在开标现场往往看到的都是合乎法律与程序的,所以即使有怀疑,也很难证实背后深层次的问题。”一位市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认为。

责任难追究的困扰由来已久。“行政职能部门取证谨慎,有的是因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手软,有的是担心行政诉讼,所以往往都是在纪检监察机关查实案件后再作出处理。而对我们而言,调查取证太艰难了!”他感叹。

监察机关对招投标的监督,应该是对参与招投标的机关、公务员和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的监督。然而,现实中一些地方混淆了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与行政职能部门的监督,强调前者,弱化后者,把监督职责都推到纪检监察机关,导致一些新的问题。

“要开标了就请我们出个人参加,事后签个字,证实程序的合法性,日后出了问题,往往成为„挡箭牌‟。”他说,“我们坐在台上,两眼一抹黑,根本搞不清楚这一帮人背后的动作,还得为违规操作作嫁衣裳,这叫什么监督?!”

招投标制度明明是用来遏制腐败,却因再造制度设计本身的缺失、执行的走样与监督的缺位,反而衍生出一系列

与此同时,监察机关也将加强对招标投标执法活动的监督,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干预和插手工程建设招投标,进行权钱交易、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本专题涉及采访人物皆用化名)新的腐败问题,令人由此反思当前治典频切、腐败频仍这一尴尬现象

可喜的是,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8部门联合对工程建设招投标监管进行了统一部署,推动《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的尽早颁布。据悉,9月已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争取于2010年提交国务院审议。该实施细则将统一各地各部门招投标规则,大大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一剑封喉,让那些投机分子没有法律空子可以钻,让违规违法者受到严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 当以合法程序作为遮羞布时,对招投标案件的查处也变得力不从心。据悉,目前招投标案件的查处,主要依靠投诉或举报获得线索,而监督的主要手段,也限于处理投诉和专项检查。为什么各地查处的招投标案件相对较少?一些监督者认为,因为实名投诉要求盖法人印章,所以许多投诉或举报的材料很难有程序以外的确切证据。从表面看都是程序上的细枝末节,也难以引起领导的重视。然而,大量深层次的问题正是在这些合法程序掩盖之下。

一、我国建设工程招投标现状及问题简述

招投标制度作为工程承包发包的主要形式在国际国内的工程项目建设中已广泛实施,它是一种富有竞争性的采购方式,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它不但能为业主选择好的供货商和承包人,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其本质特征是“公开、公平、公正”和“充分竞争”。实践证明,招投标制度是比较成熟而且科学合理的工程承发包方式,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工程进度的最佳办法。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市场工程承发包从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令性计划分配任务,到施工企业自己上市场揽取业务,再发展到今天在有形建筑市场(政府投资项目)参加竞标。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建筑市场僧多粥少、市场竞争过度,各施工企业或其代理人为了获取承包合同采用了许多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建筑市场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成为了反腐败工作中的热点问题。

2001年以来,国家把建筑市场作为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各地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整顿活动,也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件,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较为混乱的市场秩序。建筑市场整顿从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进行,但建筑市场依然是违法违纪案件的高发区,只不过不同阶段发生在不同类别的人群中。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积重颇深,不是靠权宜之计和“运动战”所能解决的,必须从目前社会大背景及建筑市场运作的制度设计中寻找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目前,建筑市场招投标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焦点在政府投资工程上,特别是这些工程在招投标阶段“暗箱操作”、“违规操作”,剥夺了潜在投标人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给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寻租”沃土。建筑市场经过多次整顿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违规行为从公开到隐蔽,从个别人“一锤定音”到整个招投标过程不正当的“系列操作”,形成了程序上的合法而实质上渗透着腐败。这种状况不予以整治危害性更大,将使建筑市场处于非良性竞争状态,危害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招标投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陪标现象:由于现今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从“计划”为中心转移到以“项目”为中心。一些部门滥用权利,将建设工程内定给某些施工单位中标,其他单位只是陪衬;或者是投标人之间进行串标,相互约定提高或压低投标报价,而获取中标资格,使招投标成为徒具形式的空壳,无法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承包单位转包问题:“转包”现象的存在是现今“豆腐渣工程”存在的一个根源。有的企业中标后,直接转包或违法分包给其他单位,从中收取管理费,以包代管,而对工程质量、安全不从事管理、不负责任。这种转包的现象,使得一些资质不够,没有施工经验的企业,进入施工现场,为质量安全问题埋下隐患。

3、评标办法不够科学,专家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标办法,以至于有些单位,单纯着重报价高低,且整个评分方法重定性评分,轻定量评分。专家评标水平和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4、招标代理机构的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工程招投标活动的监管方式,已由审批管理依法改变为过程监督,依法登记备案和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招投标工程的操作都由招标代理机构来完成。由于我国招标代理业务起步晚,招标代理市场发育尚不完善,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健全,致使一些代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缺乏自律,步入误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帮助业主选择有倾向性的中标单位。其次对于代理机构的工作成果,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可操作、量化的评价标准。

5、对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纪现象执法监察力度不大。

三、对改进和完善现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的几点认识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招投标相关的法律法规。

通过招投标方式订立合同,其订立、履行、变更比较复杂,再加上招投标标的多为建设工程项目,技术性比较强,更加剧了问题的复杂性。

我国自80年代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招投标法律法规文件出台,但是招投标的立法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快招投标配套法规的制定,细化招投标监管及违规处罚的办法。

2、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对于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对有串标、挂靠行为的投标作废标处理项目。

3、加强部门协作,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实行招标负责人终身负责制,解决串、陪标现象。

作为招标一方的代表,多为建设单位的领导人,投资所用的钱都是国家的,建设工程质量的好坏,工程价款的多少和自己切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个别负责招标的人由于得到了投标人的种种好处,内定中标人,这也是“陪标”现象的“症结”所在。本人认为,要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对招标负责人实行其对工程质量的终身负责制,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则可以对其进行惩罚。这样就可以预防一些行政干预的因素,避免了招标投标中的“陪标现象”。从源头上杜绝了工程腐败现象形成,减少类似虹桥的“豆腐渣”工程。

4、调整监管方式,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

《招标投标法》第 7 条中规定:“招标投标活动当事人应当接受依法实施的监督”。对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保护正当竞争,加强招标投标活动的监督管理。同时,依法查处招标活动中的包括不正当竞争的违法行为。

(1)强化招标投标备案制度,落实招标投标书面报告制度、中标候选人和中标结果公示制度、邀请招标批准制度。

(2)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在招标投标监管环节中全面建立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将市场主体的业绩、不良行为等全部记录在案,并向社会公布。将企业的信用情况纳入工程招投标管理中,招标办针对此和建设局(委)联合下文出台专门的文件。将市场主体的不良行为与评标直接连接起来,使信用不良者无从立足;同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查处招标投标中违法违规行为,达到监管的目的。通过建设项目报建、建设单位资质审查、以及对开标、评标过程的监督,可以充分发挥招标投标管理机构的宏观职能,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才能真正保证工程建设效益。

(3)转变监管观念,由工程建设前期的阶段性监管转向项目全过程的监管,探索建立招投标管理的后评价制度。

5、提高监理成效,杜绝“转包”问题。

针对当前建筑市场当中的“转包”现象,监理工程师应当充分发挥监理职能。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确定中标人是否存在转包现象。

6、加大对招标代理机构的培育和发展

(1)、利用各种业务培训的时机,加强对招标代理机构单位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和执业道德教育。

(2)、必须加强对招标代理单位机构的约束,促进其规范从业。要依法加强对招投标程序和过程的监督,对招标文件的重要条款要严加掌握,防止招标人设立背离三公原则,要及时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保证招投标工作的依法进行。代理机构将代理的工程经业主签署业绩评价后,放入招标代理机构的从业水平考核范围。

(3)、发挥监察局共同参与的监督职能作用,进一步规范和约束业主的行为,减少对招标代理的干扰,规范国有投资及国有投资占主导地位工程业主的行为,促进招标代理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发展。

7、完善评标办法,减少串标行为。

根据工程类别的不同,对技术标和商务标设置不同的权重,设定不同的评标办法,科学的评标办法会对遏止串标起到一定作用。

8、进一步完善有形建筑市场,促进公平竞争、打破地域、行业保护。

完善建设市场,其核心是交易中心同政府职能部门分开,明确建筑市场的服务责任。加大进场交易的规范力度。所有工程项目一律纳入有形建筑市场交易。建立有形市场,治理建筑市场的混乱,防止腐败现象的产生,并且还可以促进公平竞争,打破地域和行业保护现象,减少串标陪标现象。建设单位可以在交易中心找到好的施工单位,施工企业凭实力增加了中标机会,外地企业不再受地方保护的困扰。有形市场的完善必将进一步打破行业的垄断和地方的壁垒,实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9、加强信息公开、公众参与、舆论监督。

四、结论

一个健康的招投标制度应该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针对当前招投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完善法规、明确职责、健全机构,强化过程监督等措施,才能更好地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遏止腐败,净化建筑市场,促进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工程招投标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行政主管部门 篇2

2013年12月18日, 财政部以财库[2013]218号印发《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该《制度》分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财务报表、附则10章46条, 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1998年2月6日财政部印发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财预字[1998]49号) 予以废止。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过程, 反映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国家预算情况的会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 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部门决算是各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综合反映, 是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 也是编制预算、实施科学收支管理的基本依据。通过近年的部门决算编制工作, 我们发现一些行政主管部门的会计核算既包括行政单位本身, 又含其下属事业单位, 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针对存在的问题, 现进行探讨改进措施, 以达到规范核算, 加强管理的目的。

一、现在执行两套会计制度的原因

(一) 执行单一会计制度不适应某些单位的实际情况

1999年财政部门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撤销预算外资金账户, 将预算内外资金纳入一套账进行会计核算, 执行单一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然而一些行政主管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包括行政机关本身, 而且含所属事业单位, 既有行政经费, 又有事业经费, 只好同时执行两种制度, 分别反映所属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职能活动。使用单一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会计事务。

(二)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简单, 不能准确反映日益复杂的经济业务, 只能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由于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与市和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往来增多, 如行政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按比例上缴, 上级单位也对下级行政单位进行经费补助, 而目前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没有“上缴上级支出”以及“上级补助收入” (或对附属单位补助) 这样的科目来反映这两类款项往来, 造成行政事业单位发生上述业务时, 运用会计科目混乱, 不能正确反映其资金动向。

(三) 现行的部门决算报表从设计思路与编制方法上也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分开核算

比如报表封皮中的单位性质选择了“行政单位”, 会计制度选择“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在填制基本数字表、支出明细表及资产负债表时, 如果出现了事业机构、事业支出及资产负债表事业部分, 报表就会提示发生逻辑性错误。

二、存在的问题

(一)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单位要设两套账, 核算不方便, 工作量增加, 不易管理, 给查账工作也带来了不便。由于预算单位收入的多元化, 有的单位牵强附会地执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有的干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执行情况看, 不够规范、统一, 会计人员对此意见颇多。

(二)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 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不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预算单位的日常支出分为授权支付和直接支付, 支付时不能体现出哪些支出是行政单位主管部门本级的支出, 哪些是所属事业单位的支出, 为了与之相对应也要求执行一套会计制度。

(三) 一个单位同时执行两套会计制度与人民银行规定的一个预算单位只能开一个基本账户, 一个法人印鉴不符。人民银行账户管理办法中规定, 单位开立财政授权支付零余额账 (即基本存款账户) , 办理财政授权支付业务。预算单位在零余额账户之外只能设立一个一般存款户, 依法办理与其它单位资金往来业务及不能纳入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的其他结算业务。

三、改进的建议

单位填制部门决算时的口径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资金和财产都应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因此, 各预算单位原则上应执行一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单户报表, 不能同时编报两套单户报表。

对于暂时无法合并报表的行政单位, 可暂按《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单户报表 (单位固定资产、机构人员等在此反映) , 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编报一套经费差额表, 然后对两套报表做节点汇总, 以完整反映单位的财务情况。

但在实际执行中也有诸多不便, 因此建议:

(一)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合二为一, 统称为“预算单位会计制度”

1998年起实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保障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行政单位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入, 加之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深化, 现有的会计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 因此, 必须“合二为一”, 制定一套预算单位会计制度。那么怎样建立预算单位会计制度呢?

首先要解决事业单位经营收支的核算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逐步退出市场竞争领域, 政府职能转为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所属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改革随着单位职能的转变逐渐深入, 所从事行业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应该尽快与政府脱钩, 由市场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这些单位应该采用企业会计制度来核算日常财务活动。除此以外, 用财政拨款开展职能活动的行政、事业单位均应采用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其次是要解决会计科目的统一问题。原有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设置较粗, 难以满足核算细化的需要;原有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也不尽科学、合理。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暂付款”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其他应收款”合为“其他应收款”一个科目, 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暂存款”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其他应付款”合为“其他应付款”一个科目;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结余”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结余”合为“行政事业结余”一个科目;将原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库存材料”和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材料”合为“材料”一个科目;其他科目不变化。

(二) 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

收付实现制一直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会计基础, 它虽然能客观地反映机关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 但随着经济事业的发展, 收付实现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造成会计信息不够全面, 不符合实际。比如尚未结清的工程款等。因此建议扩大权责发生制的范围。

(三) 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

电算化处理要保证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政府采购系统、预算编制系统的对接。会计电算化系统应通过科目编码设识别自动选择记账系统, 对于不影响预算收支的经济业务, 直接计入财务系统, 会计期末, 电算化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各种会计报表。

(四)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培训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会计人员长期习惯于收付实现制, 对于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较长陌生。相比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更加复杂, 对政府部门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较低成为政府会计改革巨大的障碍。为了顺利推进改革, 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为改革的推行奠定技术基础。

(五) 相应调整会计管理体制

合理地设置会计机构和配备会计人员并保证其独立性, 充分发挥两个系统的预算监督和财务监督作用, 保障整个会计系统的协调运转, 促进会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

[2].部门决算填制说明

部门主管如何做好绩效面谈? 篇3

人力资源部在与销售部员工小刘的离职面谈中了解到:小刘最近的一次绩效评估发生在各部门上报考评结果的前一天下午。小刘抱怨:“我当时正参加一个客户会议,被主管王经理叫了出来,当场就做绩效面谈。面谈中他列举的几个关键事件都是不利于我的,明显是给我穿小鞋嘛!而且我根本没有再申辩的机会,就给我打了2分。这样的主管根本不了解下属。”

人力资源部随后走访了销售部主管王经理,王经理解释说:“那天下午我突然想起是公司绩效评估的最后一天,就马上找他过来了。但前一周实际已经通知他了。等我找他时,他先是说没时间准备,可公司布置的事怎么能不做呢?然后就是态度不好,我刚说了他几句,他就反驳,说他在这一个季度里没做过那几件事。平时我都记录在案的,怎么可能没做?再对他讲了几句他平时的工作失误,他就只是愤怒和沉默,我想至少他应该给我一些积极的回应才对。平时他还挺不错的,但是这次评估中似乎很不高兴。最后我说:给你打2分?他说:2分就2分!还签了字。所以,他就不达标了,只好离开公司。”

分析:根源在主管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绩效面谈案例。结果是员工小刘离开了公司,而问题其实恰恰出在他的主管身上。为什么“平时还挺不错”的小刘,在与主管进行绩效面谈后就成了“2分”而离开了公司?显然,在绩效面谈的沟通中,一定出了问题:

主管不重视,面谈流于形式。王经理到了呈交考评表格的前一天才想起来要绩效面谈,可见事前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而员工也经常觉得主管只是在完成一项人力资源部交给的任务,甚至内心早已定好了分数,绩效面谈也就无多大意义,所以才有小刘的“2分就2分!”的结局。主管不重视,继而员工“消极面对”,这是绩效面谈常常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管缺乏绩效面谈的准备工作,面谈目标不明确。无论从绩效面谈的准备、时机的选择,还是谈话的内容、打分的过程看,主管都明显准备不足。而且在面谈中,主管习惯于仅仅围绕下属目标的完成情况来谈,完全忽视了下属在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上的需要。

主管的考核主观随意性大。王经理运用的是关键事件法,但他平日所记录的大都是下属小刘做错的事情,在小刘看来都是不利于他的不良记录,难免有“穿小鞋”之嫌疑。这说明王经理记录的事件并不完整。而这背后则是主管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打分过于草率,不能全面反映员工实际工作业绩。

主管的绩效反馈技巧不足。只谈下属的缺点而忽视优点,忽视倾听,不给下属说话机会,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主管的最大问题。王经理一直在讲“他所不满意的地方”,并无半点表扬之辞,这使下属产生对主管的严重不信任感。而忽视倾听,不给下属辩驳时间,双方就会在一处或较少的几处逐渐形成长时间争议,结果双方都偏离了绩效面谈的真正主题(如:组织目标、员工发展)。“一叶障目”的结果,就是主管利用职位权力对下属的业绩“盖棺定论”。

以上案例可见,由于主管缺乏一些基本的沟通知识和技能,员工的积极性和信心就常常受到打击,使得员工往往“冲着企业而来,因为主管而走”,部门的绩效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都受到了影响。如何组织一个成功的绩效面谈呢?可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精心准备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一个成功的绩效面谈来自于事前双方的精心准备。主管应首先做好面谈计划,即明确本次绩效面谈主要谈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同时事先告知(一般提前一周为宜)下属面谈的时间、地点和给出自评表格,让下属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各种考评材料,进行自我评估,写出自评报告。主管还应当面口头确认,说明考核的重要性,督促员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准备。最好在面谈正式开始的前一天与下属当面再确认一下具体时间和地点。

其次,主管应收集各种与绩效相关的信息资料(如:原始记录、员工业绩报告、计划总结、管理台帐等),拟定面谈提纲,同时辅导、督促下属也收集相关绩效信息,写出自评报告。重要的是,主管和下属所收集的数据资料(面谈依据)应翔实、准确,以反映员工的客观绩效。这样,双方的面谈材料才能保持基本一致。若不一致,面谈中主管就列举不出确凿的数据说服下属,下属也列举不出足够的事实证明自己。

就事论事

在绩效面谈中,主管代表组织行使绩效考核职责,首先就应解决“事情”,讨论的焦点应是员工的绩效改进。主管首先应将问题集中在下属绩效可改进的地方,在员工接受评估意见后,还要与下属商讨新的目标,制定具体的绩效改进计划,然后确定检查改善进度的日期。

主管在讨论员工绩效并做评估时,用语应具体、明确。不要作泛泛的、抽象的一般性评价。评价结果若过于笼统,会使员工怀疑主管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缺乏了解,从而降低对评价结果的可信性。绩效面谈主要讨论绩效而非人格,讨论事实而非对人的意见,因此主管要描述,不要轻易下结论。过早下结论,很容易攻击员工的人格特征,甚至品质。比如:主管和下属讨论某天员工上班迟到的事实,主管一般习惯先讲“你怎么这么懒”、“你怎么今天又迟到了”、“你怎么不遵守公司规定”等,若主管讲“我们公司规定早上8点准时到岗,可考勤机上显示你是8点10分到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这些事件一经描述,员工(作为成人)马上就会判断,不用多讲,心中自有结论。否则下属会有心理抵触情绪,而带着情绪甚至对主管的成见,显然不利于面谈的继续。

鼓励为主

主管在做评价时应坚持正面、具有建设性原则,既要指出员工的进步又要指出其不足。在员工表现优秀事件上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以扩大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强化员工的积极性;在员工表现不佳、没有完成工作的事件上,也应及时真诚地予以指出,以提醒员工需要改正和调整。

从管理心理学角度看,员工总是愿意接受表扬,而不愿意接受批评,对员工的批评越厉害,员工的抵触情绪就越大。主管应如何让员工愉快地带着你的批评离开?

主管讲话的艺术一般体现在“三明治法则”和“BEST反馈法”。“三明治法则”也称“三部曲”,即首先表扬员工特定的成绩,给予真心的肯定;然后提出需改进的行为表现;结束时给予肯定和支持。BEST反馈法是指“四步走”,即先描述员工行为,然后表达后果,再征求意见,最后着眼于未来。与前面不同的是第三步骤“征求意见”,考虑到沟通的双向性,让员工自己反思并表态,而不是主管一味说教。这两种方法均有助于消除员工的抵触情绪,增强员工根据绩效反馈结果改变行为的自愿程度。

注重倾听

倾听是一种双向式沟通,而沟通就是一项倾听的艺术。最成功的管理人员通常也是最佳的倾听者。松下幸之助主张“首先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主管只有注重倾听,才能在绩效面谈中真正把握住下属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所以主管要学会倾听,以“请你谈谈你的看法”、“请告诉我你对这件事的看法”等,鼓励下属参与到谈话中去。主管可采取以下五大步骤:

1. 首先要设身处地为下属着想,让下属把话讲完;

2.不要轻易打断下属,一定要鼓励他讲出问题所在;

3. 在其倾诉中保持积极回应,千万不要急于反驳;

4. 先不要下定论,务必听清楚并准确理解员工反馈过来的所有信息;

5. 再一次与下属核实你已掌握的信息,理清所有问题,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然后迅速做出判断,开始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倾听并非一味的聆听,要注意适时发问,通过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部属多谈论自己的表现。当然,主管也要敏锐观察,不该问的不要问,有时关心过度也会侵犯到下属的隐私。

关注细节

在绩效沟通中,人们最容易忽视的恰恰是小节、细节。主管必须关注细节,用“心”沟通,并设法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如肢体语言),以营造一种舒畅的谈话气氛。具体如下:

1.保持目光接触。每一个听众都希望被重视。在绩效面谈中,主管要用友善的目光与下属持续交流,运用目光交流的要点是注视对方双目中间的位置,而不是对方的单只眼睛或脸部的其它位置。但要注意,由于中国人(特别是女性下属)比较忌讳别人死盯着看,所以主管不宜长时间凝视下属,让人觉得“目光呆滞”,目光也不必游移不定,这都会增加下属的心理负担,进而干扰下属。

2.微笑并点头。真诚的微笑是商业社会里(特别是服务业)最强大的武器。如沃尔玛文化里的“10英尺法则”规定:“在10英尺距离内员工必须对顾客微笑”,麦当劳更是培训员工“微笑要露出8颗牙齿”。绩效面谈中,主管应经常微笑并点头,简单发出“嗯”、“噢”、“原来这样”、“我明白”等。这不仅便于消除下属心理上的紧张感,增添下属信心,鼓励下属继续谈话,还可以表示对下属所讲的话题有兴趣和关心,示意下属你完全领会他的谈话内容。

3.保持适当的空间距离。面对面沟通时,主管的身体尽量前倾,而不必像平日里的正襟危坐而使员工依然感觉“是向领导汇报”;主管宜选择小型会议室作为面谈场所,尽量拉近距离,以加强员工与主管在心理上的亲密感。有可能的话,面谈场所还可以选择双方都较熟悉的、环境幽雅的附近一家咖啡店、酒吧里进行。总之,最好的面谈环境应是一个可以使下属完全放松的地方。

行政主管部门 篇4

1.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土地、测绘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2.负责本辖区内的基础测绘及更新、行政区域界线测绘。

《基础测绘条例》第五条 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测绘工作的行政部门(以下简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基础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基础测绘条例》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收集有关行政区域界线、地名、水系、交通、居民点、植被等地理信息的变化情况,定期更新基础测绘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八条 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全国地籍测绘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籍测绘规划。

以上职责为金坛市国土资源局职责,本单位作为下属事业单位履责。

3.负责本辖区地籍测量、宗地测量,以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更新维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籍测绘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籍测绘规划,组织管理地籍测绘。”

金坛市国土资源局职责,本单位作为下属事业单位履责。

4.负责本辖区内各类土地项目地形测量及土方测算工作。

金坛市国土资源局职责,本单位作为下属事业单位履责。

5.参与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控制测量、沉降观测、测绘业务咨询等测绘业务。

行政主管部门 篇5

根据《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第五十三条规定,现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河道管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具体权限,作如下规定:

一、关于水域保护规划修编的审批权限

编制和修改城乡规划,应当注重规划区内原有河道的规划保护和新河道的规划建设。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的建设涉及河道水域调整的,应当符合水域保护规划。确需改变水域保护规划占用河道水域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域调整方案,报原组织编制水域保护规划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原组织编制规划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会同有关部门修改水域保护规划,经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批准。修改水域保护规划,不得减少原规划确定的水面率。

二、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限制性活动的审批权限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爆破、打井、钻探、挖窖、挖筑鱼塘、采石、取土、开采地下资源、考古发掘等活动,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报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三、关于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水电站和其他水工程以及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建筑物或构筑物,应当符合防洪要求、河道专业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严格保护河道水域。建设单位在办理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前,应按以下规定报批工程建设方案: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内维护生态功能的河道水域或占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水域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经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涉及占用第(一)项规定以外的河道水域,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占用设区市直管河道的,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跨设区市行政区域的线型项目;

2省级河道上,跨河部分总跨径500米(含)以上的桥梁、合计泊位5000吨级(含)以上的码头、穿河部分1000米(含)以上的管道以及缆线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3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重要水域3000平方米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

5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占用非重要水域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

(三)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涉及占用第(一)、(二)项规定以外的水域,属于下列第1种情形的,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属于下列第2、3、4种情形之一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后,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1占用设区市直管河道水域;

2占用市级河道水域;

3占用市所属跨县级行政区域河道水域;

4省级河道上,跨河部分总跨径500米以下的桥梁、合计泊位5000吨级以下的码头、穿河部分1000米以下的管道以及缆线等中型基础设施项目。

(四)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涉及占用第(一)、(二)、(三)项规定以外河道水域的,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四、关于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工程施工方案的行政许可权限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工程建设活动,不得妨碍防洪度汛安全。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因施工需要,临时筑坝围堰、开挖堤坝、管道穿越堤坝、修建阻水便道便桥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将施工方案报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一)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或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建设方案的审查意见或批复中确定审批其施工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市级或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施工方案的,其批准文件应当抄送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

(二)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施工方案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三)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其施工方案报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涉河涉堤(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在施工中不需要临时筑坝围堰、开挖堤坝、管道穿越堤坝、修建阻水便道便桥的,施工单位应当在开工前将施工方案报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报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对于不符合防洪度汛安全的,接到备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告知施工单位修改方案,并抄送审批该项目工程建设方案的水行政主管部门。

五、关于河道采砂的行政许可权限

河道采砂应当符合经批准的河道采砂规划要求。在河道管理范围采砂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依法向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采砂许可证;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向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领采砂许可证。

六、关于规划同意书的签署权限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水电站和其他水工程,应当符合流域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按照《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的规定,签署规划同意书。建设上述工程,涉及省级河道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综合规划和防洪规划由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可由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涉及市级河道的,由设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涉及县级、乡级河道的,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跨行政区域建设上述工程的,由共同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规划同意书。

七、关于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权限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法行为,原则上由所在地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涉及设区市直管河道的,由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行政处罚。涉及跨行政区域的,由双方共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案情重大的,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直接进行行政处罚。

八、关于钱塘江河道管理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权限

部门主管主要职责 篇6

工作职责:

◆ 负责生产部日常管理工作;

◆ 熟悉车间设备性能、工艺流程、岗位责任、员工性格等,以利于对生产、工作安排及与员工的沟通、协调;

◆ 有计划、有步骤、有节奏地均衡生产,加强车间的品质管理;

◆ 组织对设备进行日常点检;

◆ 合理安排生产,维持车间良好的工作秩序;

◆ 保持车间的整洁,用具的定置管理,杂物的归类;

◆ 协助生产部经理做好其他工作,部门主管主要职责。

工厂维护课长岗位职责

1、执行岗位责任制,操作规程、员工守则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2、管理、使用好本班范围内的设备,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即优质高效、低耗、安全运行,对管区要严格做到三干净、四不漏、五良好;

3、协助主管做好本班的管理工作,解决技术上的疑难问题;

4、做好日常工作,做到运行可靠、维修及时、保证质量、不留问题,发生故障时千方百计组织抢修,并报告主管,问题严重时报告经理;

5、做好本班设备技术档案、设备维修、故障排除、零部件更换应填入班组档案;

6、做好本班班次工作安排,认真考勤,整理归档,并检查、督促落实到位;

7、做好工具、器材、备品配件的领用和保管工作;

8、督促检查当班维护员做好各项记录;

9、随时巡查商场所有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安排解决。

对《〈ISO9001:2000ISO14001:2004有一定了解;》》

1.对公司生产管理负全面责任;

2.领导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生产质量体系的运行;

3.随时掌握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状态,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及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4.组织落实、监督调控生产过程各项工艺、质量、设备、成本、产量指标等;5.领导、管理工厂维护部门对工厂基础设备维护,保证生产现场能够正常生产,设备处于良好状态;6.指导、监督、检查所属下级的各项工作,掌握工作情况和有关数据;7.综合平衡生产任务,制定下达月度生产计划,做到均衡生产;

1、你为何要应骋主管一职,在众多的应征者中你自身有何优势?

2、若你应骋成功了,身为主管的你想如何管理自己的团队?

3、当前精益生产相当流行,而且也是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身为主管的你如何看待精益生 产?

对精益生产的执行有何高见,如何配合精益生产的高效执行?

面试生产主管会遇到哪些提问(问题)?

自我介绍一定背熟悉了!,,,职责范围:生产计划拟定,生产及物料进度控制与跟进,外协加工管理,产协销调,物料订购.生产数据统计分析及提交;

工作职责:生产负荷评估,外协作业跟进,生产计划审核,生产数据统计分析,部门之间协调,出货交期回复,人员调配,库存利用,生产排单,生产异常处理,主持生产会议,5S推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编定,生产进度控制,机器保养,生产异常纠正与预防,员工培训,员工绩效考核

应聘技巧:面试部门主管问题

问题一:您在前一家公司的离职原因是什么?

思路:

1、最重要的是:应聘者要使找招聘单位相信,应聘者在过往的单位的“离职原因”在此家招聘单位里不存在,自我介绍《部门主管主要职责》。

2、避免把“离职原因”说得太详细、太具体。

3、不能掺杂主观的负面感受,如“太幸苦”、“人际关系复杂”、“管理太混乱”、“公司不重视人才”、“公司排斥我们某某的员工”等。

4、但也不能躲闪、回避,如“想换换环境”、“个人原因”等。

5、不能涉及自己负面的人格特征,如不诚实、懒惰、缺乏责任感、不随和等。

6、尽量使解释的理由为应聘者个人形象添彩。

行政主管部门 篇7

2010年, 重庆两江新区成立, 江北区200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中有178平方公里土地在两江新区范围。两江新区规划建设中,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保税港功能区、鱼复现代制造和物流功能区三大功能区位于江北区辖区内。

很明显, 几年内, 在江北区居住的人口数量和结构将发生极大的变化。我们江北的教育, 能否满足不同人群对子女教育的需求, 能否满足本地区教育服务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将是面临的最大挑战。

两江新区背景下的江北教育, 不仅要搞好均衡教育, 更要搞好特色教育。家长们都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 不惜重金让孩子既学文化又学特长;孩子的兴趣爱好特别广泛, 只要孩子有兴趣、喜欢的健康活动都可以发展成特长。让具有不同教育理念的家长、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在江北都能找到合适的学校, 接受满意的教育。

二、江北区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学校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建议

学校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 具体操作起来主要涉及兴趣特长的课程确定、学生参加相应的各种兴趣特长组、活动的时间安排、活动的地点、任课教师、设备器材、评价及奖励、经费的保障等内容。这些内容, 有的是学校能够办到的, 有的是学校自身无法做到的。特别是要满足学生人人的兴趣, 具有天赋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许多方面需要区教育主管部门来做。

1、设立招聘特长教师的特殊政策。

学生兴趣特长培养, 主要立足学校教师特长实际。学校要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 根据教师的特长、学校的条件, 结合学生的兴趣, 对学生进行特长培养。

如果只在现有师资条件下开展的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 要么水平不高, 要么数量不足。师高弟子强, 只有高水平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解决学校特长教师不足的有效办法, 是区教育主管部门设立特长教师招聘特殊政策。

(1) 从区外引进特长教师。在培养学生特长, 形成了学校特色的学校, 在有空边的条件下, 允许从区外引进特长教师, 在考核该教师特长突出的前提下, 其余条件、程序尽量简化。

(2) 招聘特长教师, 条件量身定做。目前我区招聘教师的规定, 不利于学校招聘到需要的教师。比如, 学校要招聘一名足球专长教师, 招聘条件就可以规定为足球专业毕业生才能报考, 而避免招进来的是田径专业的教师;学校要招聘一定比例的男教师, 就对男女考生分别确定比例。江北区近几年许多学校没有招聘到男教师, 特别是小学, 这对江北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3) 扩大对非师范毕业生招聘的范围。我区除职高外, 中小学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报考的学科太少, 可以扩大到除了语文、数学以外的其它更多学科。这样更有利于学校招聘到所需要的特长教师。

2、设立学生兴趣特长培养专项经费。

学校要把学生的兴趣培养成为学生的特长, 要让有天赋的学生都能成为特长学生, 必须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除了学校正常的生均经费以外, 随着江北财政收入的增加, 江北教育经费的自然增长, 可以设立学校对学生兴趣特长培养的专项经费。

(1) 场地建设、维护专项经费。教育主管部门有计划地对我区学校有针对性地建设好体育特长训练的场地, 比如塑胶运动场、塑胶篮球场、足球场、游泳池等;建设艺术特长训练场地, 如音乐专用教室、舞蹈室、美术室、电子琴教室等;建设科技特长训练场地, 如计算机教室、机器人活动室、生物馆、种植园、机床室等。对这些场地出现大的损坏, 要及时拨付维修经费, 确保正常运转。

(2) 设备购置专项经费。学生特长培养, 许多项目是需要器材的, 可以采取鼓励学生购买一部分的办法, 还可以教育主管部门拨付资金购买一部分的办法。比如为办出特色的项目学校购买器材, 拨付给学校使用, 如管乐、电子琴、机器人器材等。

3、允许学生自愿出资。

(1) 聘请社会特长教师。学校要真正发展好学生的特长, 只靠本校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可以采取聘请社会上的专长人员, 担任学生特长培养的辅导教师, 让他们定时到校指导学生, 给予合适的报酬。聘请老师的报酬, 可以适当收取学生的费用。这样做, 特长培养的质量好, 效果好, 学生费用低 (比学生校外学习的路费还低, 更不用说节约时间) 。上海市很多学校的学生特长项目都是采取这种做法。

(2) 学生承担外出比赛的部分费用。学生的特长, 除了基本的评价外, 某些时候是在高级别的比赛中显示出来的, 特别是优秀特长学生。学生参加主城区外、市外的比赛, 主管部门应该同意由学生自己出一部分经费, 参赛费由学校出, 比如交通费、食宿费由学生来出。

4、建立学生特长培养奖励机制。

学校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 成绩显著, 甚至于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予以奖励。

(1) 对学校的奖励。主管部门应对这样的学校进行资金奖励, 或者以投代奖, 直接在这个项目上投入场地建设、设备购置资金。

(2) 对指导教师的奖励。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特长方面做出显著成绩, 在绩效工资之外予以奖励。比如学生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市长奖, 除奖励学生外, 还应该奖励教师。

行政主管部门 篇8

1、国务院机构改革涉及的部委及其信息化部门变化情况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三定方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由政策法规司负责组织研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组织起草信息化法律法规草案和规章。由规划司负责组织拟订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由信息化推进司负责指导推进信息化工作,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协助推进重大信息化工程;指导协调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发展,协调推动跨行业、跨部门的互联互通;推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促进电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融合;承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由信息安全协调司负责协调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协调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指导监督政府部门、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保障工作;承担信息安全应急协调工作,协调处理重大事件。

2009年9月,环保部成立环境保护部环境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长由周生贤部长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办公厅信息化办公室承担。环保部信息化办公室负责拟订和组织实施信息化规划、计划;承担部机关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管理工作;参与建设并组织管理全国环境信息网;指导环境保护系统电子政务、政务公开、信息化和电子公文远程传输使用工作。环保部信息中心承担具体信息化项目建设。

建设部科技司被撤销,原建设部信息中心改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负责部电子政务系统、行业业务监管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与技术服务工作;负责部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工程建设信息网、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和部机关通讯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部管行业统计的具体工作,以及行业信息与信息技术咨询、交流、培训和《中国建设信息》编辑出版等工作;承担国家和行业信息化应用推广、技术研究和标准规范编制等任务。

交通运输部信息化工作由科技司信息化管理处(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人事部信息中心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合并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中心。

2、其它部委信息化部门介绍

国务院办公厅内设电子政务办公室,负责国务院领导同志办公室和机关的政务信息化规划、建设、技术与安全保障,以及中南海北区有关会议、活动的多媒体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运行管理和内容保障工作;负责国务院办公厅联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门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负责统筹信息化的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拟订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衔接平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指导企业信息化,参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推进重点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审核和组织实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重大项目。该司设有信息化处。

目前,国务院各部委的信息化部门名称、职责、内设机构、行政级别、人员编制五花八门。例如,有的由办公厅负责,有的由科技司负责,有的下设直属事业单位(如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

省级信息化主管机构改革状况

1、华北地区

北京、内蒙古、山西和天津都组建了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经信委”),河北省则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厅(简称“工信厅”)。

北京市发改委承担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市科委承担的软件业行业管理职责、市工业促进局(市国防科工办)和市信息办的职责,以及市乡镇企业局综合管理乡镇企业的职责,整合划入北京市经信委。

天津将经济委员会的职责、信息办的职责、科委软件产业规划组织协调的职责、长芦盐务管理局的职责,整合划入经信委。不再保留经济委员会、信息化办公室、长芦盐务管理局。

山西将省经委承担的工业管理方面的职责,无线电管理的职责,信息产业局的职责划入经信委。将国防工办、中小企业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改为由经信委管理。中小企业局承担的农产品加工及质量监督管理等职责划入省农业厅。

内蒙古将经济委员会和信息办的职责整合划入经信委;组建中小企业局,由经信委管理。

河北将省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省工信厅;组建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由省工信厅管理;将省中小企业局由省政府直属机构改由省工信厅管理。

2、华中地区

湖南、湖北都将省经济委员会和省信息产业厅进行整合,组建省经信委,河南省则将多个部门整合组建了工信厅。河南将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办)的职责,省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责和工业经济运行职责,省煤炭工业管理局的煤炭工业行业管理职责,省中小企业服务局(省乡镇企业管理局)的中小企业服务职责,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省工信厅。

3、华南地区

广东将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福建将省信息产业厅改为省信息化局,与省经贸委合署办公。海南省将工业经济与信息产业局改为工业与信息化厅。广西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

4、华东地区

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都组建了经信委,江西则组建了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简称“工信委”)。

上海组建经信委,将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职责、上海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的相关职责,整合划入上海市经信委。

浙江将省经贸委的经济运行调节、工业行业管理和煤电油运等要素保障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省乡镇企业局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并挂省中小企业局牌子。

江苏将省经贸委内贸、口岸工作、能源规划以外的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挂省中小企业局、省乡镇企业局牌子。

山东将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合并组建省经信委。

安徽将省经济委员会的有关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省信息办)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

江西组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不再保留省经贸委、省信息产业厅、省经贸委综合行业管理办公室、省有色金属行业管理办公室。

5、东北地区

辽宁组建了经信委,吉林组建了工信厅,黑龙江省则组建了工信委。吉林将省经济委员会、省信息产业厅、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省中小企业发展局、省政府食品工业办公室有关职责进行整合组建省工信厅。辽宁将省经济委员会的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

6、西南地区

重庆、贵州组建了经信委,云南组建了工信委,四川、西藏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重庆将市经济委员会和市信息产业局合并,组建市经信委。云南将省经委、省信息产业办、省国防科工办的职责,整合划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贵州将省发改委工业管理和信息化有关职责、省经贸委工业管理职责和省信息产业厅、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省中小企业局(省非公有制经济办公室)、省城镇集体工业联社的职责,整合划入省经信委。

7、西北地区

宁夏和新疆组建了经信委,陕西组建了工信厅,甘肃组建了工信委,青海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

宁夏将经济委员会的职责、煤炭工业局的职责、信息产业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经信委。新疆将经贸委内贸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厅的职责,整合划入经信委。

陕西将省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省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职责、省信息产业厅的职责、省工业和交通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省工信厅。组建省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由省工信厅管理。不再保留省信息办,省信息化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省工信厅承担。

甘肃省将省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省经济委员会的职责、省信息产业厅和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的职责、省乡镇企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的职责,整合划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加挂省国防科技工业局、省中小企业局牌子。

副省级城市信息化主管部门机构改革状况

广州将市科技局、市无线电管理办公室、市信息化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市科技和信息化局。

深圳将市贸易工业局、市科技和信息局、市高新办、市保税区管理局、市信息办整合组成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

武汉将市经济委员会、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责及市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技术进步改造等职责整合,划入新组建的市经信委。将市机械工业促进办公室、市纺织工业促进办公室、市轻工工业促进办公室、市化工工业促进办公室、市物资工业促进办公室并入新组建的市经信委。设立市信息产业办公室,为新组建的市经信委管理的部门管理机构,承担推进全市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职责。

沈阳组建市经信委,不再保留市经济委员会、市信息产业局。

大连将市经济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责,整合划入市经信委,并挂市中小企业局、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牌子。

长春将长春市经济委员会除煤炭、电力行业管理和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以外的职责、长春市信息产业局的职责,整合划入长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工信局),加挂长春市中小企业发展局的牌子。

目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哈尔滨、济南、青岛、南京、杭州、宁波、厦门、成都、西安等9个城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尚未出台。

信息化主管部门机构改革分析

国家信息化管理体制变化不大,但工作重点发生变化。本次国务院机构以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加快推进国家信息化建设,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由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转到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该司基本延续了原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的职责。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国家信息化规划及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中央财政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预算管理职能仍然在财政部,中央财政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审计职能仍然在审计署。但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工作重点在于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其它领域的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对弱化。各部委的信息化建设仍由各自的信息化部门负责,部委信息资源横向整合难度依然很大。

省级政府机构改革基本沿袭国务院机构改革模式。在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整合划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本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改革,不同之处是将原先的经委、经贸委、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局以及一些地方行业管理局或办公室并入。

省级政府机构改革以后信息化部门以“经信委”命名的占多数。北京、内蒙古、山西、天津、湖南、湖北、广东、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安徽、辽宁、重庆、贵州、宁夏、新疆等17个省级政府都组建了经信委,河南、河北、吉林、陕西等4个省级政府组建了工信厅,江西、黑龙江、云南、甘肃等5个省级政府组建了工信委,福建则成立了省信息化局,广西、四川、西藏、青海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尚未出台。

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经委或经贸委与信息产业厅/信息产业办、信息办合并的占绝大多数。内蒙古、山西、天津、湖南、湖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安徽、辽宁、重庆、贵州、宁夏、新疆、河南、吉林、陕西、江西、黑龙江、云南、甘肃等22个省级政府都是这种模式。

大多数信息办的角色依然比较尴尬。从机构性质变化来看,信息办由临时机构变为一个职能部门的内设机构,在行政权力方面可以得到比较持久的保证。但从行政级别来看,绝大多数信息办都降格了,如省级信息办从正厅级变成正处级。除个别地方外,困扰许多信息办的权责、抓手、资金、人员编制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信息办的工作开展难度依然较大。从实践经验来看,那些掌握信息化建设资金以及项目审批权的信息化部门,信息化建设工作才好统筹安排。对于具体管理地方事务的城市政府来说,最好成立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的组成部门,并拥有信息化规划、信息化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化绩效考核等关键职责。

上一篇:一六镇2011年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小结下一篇:迎接期中考试动员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