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倒装句讲解(共6篇)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讲解 篇1
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
当Not until引出主从复合句,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
注意: 如否定词不在句首不倒装。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The mother didnt leave the room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典型例题
1) Why cant I smoke here?
At no time___ in the meeting-room
A. is smoking permitted B. smoking is permitted
C. smoking is it permitted D. does smoking permit
答案A. 这是一个倒装问题。当否定词语置于句首以表示强调时,其句中的主谓须用倒装结构。 这些否定词包括no, little, hardly, seldom, never, not only, not until等。本题的正常语序是 Smoking is permitted in the meeting-room at no time.
倒装句讲解 篇2
全部倒装是只将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全部置于主语之前。此结构通常只用与一般此刻时和一般过去时。常见的结构有:
1)here,there,now,then,thus等副词置于句首,谓语动词常用be,e,go,lie,run。
There goes the bell。
Then came the chairman。
Here is your letter。
2)表示运动方向的副词或地点状语置于句首,谓语表示运动的动词。
Out rushed a missile from under the bomber。
Ahead sat an old woman。
注意:上述全部倒装的句型结构的主语必须是名词,如果主语是人称代词则不能完全倒装。例如:Here he es。 Away they went。
二、倒装句之部分倒装
部分倒装是指将谓语的一部分如助动词或情态倒装至主语之前。如果句中的谓语没有助动词或情态动词,则需添加助动词do,does或did,并将其置于主语之前。
1)句首为否定或半否定的词语,如no,not,never,seldom,little,hardly,at no time,in no way,not until… 等。
Never have I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Nowhere will you find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Not until the child fell asleep did the mother leave the room。
当Not until引出主从复合句,主句倒装,从句不倒装。
注意:如否定词不在句首不倒装。
I have never seen such a performance。
高考文言文倒装句复习 篇3
1.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3)自比于管佟⒗忠悖比四硪病#ā堵≈卸浴罚?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5)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6)沛公安在?(《鸿门宴》)
(7)客何为者?(《鸿门宴》)
(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9)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10)宋何罪之有?(《公输》)
(11)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12)何陋之有?(《陋室铭》)
(1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
(14)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5)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1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17)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2.定语后置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促织》)
(3)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赤壁之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3.介词短语倒装句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3)皆不可限以时月。缘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采草药》)
(4)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崤之战》)
4.主谓倒装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篇4
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
A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赤壁赋》)
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
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
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
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
4、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
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
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
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
8、沛**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及时相遣归。(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孔雀东南飞》
2、嬉戏莫相忘。(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孔雀东南飞》
3、誓天不相负。(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孔雀东南飞》
4、好自相扶将。(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孔雀东南飞》
5、还必相迎取。(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孔雀东南飞》
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
7、君既若见录。(见录是录我的倒装)译:您既然如此惦记我。《孔雀东南飞》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自意是意自的倒装)译:但是我没有料到自己能先进入关中(《鸿门宴》)
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前边
C定语后置。
文言文虽有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多数置于中心词之后,所以构成了文言文句式的又一特点。定语后置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者之而作标志词。二是数量词作定语时,也常后置。
1、凌万顷之茫然。(茫然是万顷的后置定语)译:越过茫茫的江面。(《赤壁赋》)
2、客有吹洞萧者,(吹洞箫是客的后置定语)译:有吹洞箫的客人(《赤壁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是宾客的后置定语)译: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荆轲刺秦王》)
4、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是白璧的后置定语,一双是玉斗的后置定语)译:我拿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给亚父。(《鸿门宴》)
5、群臣侍殿上者.( 侍殿上是群臣的后置定语) 译:侍立在殿上的群臣。(《荆轲刺秦王》)
6、金千斤,邑万家。(千斤是金的后置定语,万家是邑的后置定语)译: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荆轲刺秦王》)
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三是举所佩玉玦以示之的后置定语)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暗示项王。(《鸿门宴》)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应为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赤壁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赤壁赋》)
3、徘徊于斗牛之间。(应为于斗牛之间徘徊。)(《赤壁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应为况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赤壁赋》)
5、相与枕藉乎舟中。(应为相与乎舟中枕藉。)(《赤壁赋》)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应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游褒禅山记》)
7、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古人之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游褒禅山记》)
7、沛公军霸上。(应为沛公(于)霸上驻军)(《鸿门宴》)
8、徘徊庭树下。(应为(于)庭树下徘徊)《孔雀东南飞》
9、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夫今樊将军,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
译: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荆轲刺秦王》)
10、嘉为先言于秦王曰。(应为嘉为先于秦王言曰。)译: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道。(《荆轲刺秦王》)
11、燕王拜送于庭。(应为燕王于庭拜送。)译:燕王亲自在庭前拜送。(《荆轲刺秦王》)
12、见燕使者咸阳宫。(应为(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译:(秦王)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刺秦王》)
1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译: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鸿门宴》)
14、具告以事。(应为以事具告。)译:把事情全告诉了他。(《鸿门宴》)
15、长于臣。(应为于臣长。)译:比我大。(《鸿门宴》)
1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为以沛公言具报项王。)译:把刘邦的话全部报告了项羽。(《鸿门宴》)
语法与文言倒装句 篇5
倒装句 : 所谓倒装是就现代汉语的习惯而言。古人一贯那样说,就无所谓倒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谓倒装
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汝之不惠”和“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甚矣”和“安在”是谓语。主语先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
2、宾语前置
文言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动词前。例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 《张衡传》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莫振救之 《论积贮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 《石钟山记》(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例如: ①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 卿欲言何? 《赤壁之战》 ②沛公安在? —— 沛公在安? 《鸿门宴》 ③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鸿门宴》 在这种句式中,介词的宾语也前置。例如: ④王问:“何以知之?” —— 以何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 君以何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岳阳楼记》(3)用“之”“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情况在文言中也并不多。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 有何功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成语: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 唯图利、唯问你、唯从命 ③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 孜孜焉唯急进修 《问说》
④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惟依兄嫂 《祭十二郎文》
3、定语后置
文言文里有时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就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加上“者”、“之”、“所”等字,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后置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
这类定语后置有个特殊标志,总是用助词“者”来煞尾。例如: ①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况且将军可以凭借来抵抗曹操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大势”是中心词起补述作用,使定语更为突出。用“者”煞尾是定语后置的一个标志,“大势可以拒操者”即“可以拒操之大势”)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具体而微”是修饰“雁荡”的定语。“雁荡具体而微者”即“具体而微之雁荡”。③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求人可使报秦者”即“求可使报秦之人”)
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四方之士来者”即“四方之来之士”,意思是各地前来归附(越王)的人,必定要在庙堂之上以礼相待。
1(2)借助于结构助词“之”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以强调定语。如: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即“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译为:处在高高的庙堂,就为那老百姓操心;住在远远的江湖,就为那君主担忧。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即“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也没有强劲的筋骨。”(3)用“之„„者”或“而„„者”结构,表示定语后置。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因敲击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像这个一样。(中心词“石”后加“之”,作一短暂停顿,便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定语“铿然有声”,“石之铿然有声者”即“铿然有声之石”)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申诉的穷苦百姓。(中心词“穷民”与定语“无告”之间插上“而,以突出“无告”。“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即“天下无告之穷民”)③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勾践灭吴》)——越国出游在外的年轻人,没有不给他吃的。(中心词“国之孺子”与定语“游”之间插上“之”,以突出“游”。“国之孺子之游者”即“国之游之孺子”)④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易其志”修饰“缙绅”;“大”修饰“四海”,均为定语后置。“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即“大之四海”。
上面所说的“定语后置”的情况在古汉语中是有一定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是可以后置的。一般来说,一部分修饰性的定语才有这种后置情况,至于领属性的定语是不能移到中心词之后的。例如“秦之咸阳”不能说成“咸阳之秦者”;“蛇鳝之穴”,就不能说成“穴之蛇鳝者”。
(3)数量词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例如:
①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殽之战》)
——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乘:四,数词,并未后置,“十二”则置于牛后)
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句中“车”、“骑”、“卒”均是中心词,数量词“六七百乘”、“千余”、“数万人”均后置,以此突出定语。(4)“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例如: 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洪水冲出山沟一样。(“怨愤”是中心词,“所积”为“所”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4、状语和补语后置。例如: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赤壁之战》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虽才于世高 《张衡传》
③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南亩之农夫多 《阿房宫赋》
④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之)《赤壁之战》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张衡传》
语法与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通常意义是名词,义为“刀锋”,刀锋能杀人,“刃”后带了宾语“相如”,就活用作“杀”的意思。再如:
①凡吏于土者 —— 吏于土:在地方上做官。后带补语。②二月草已芽 —— 芽:发芽。前有副词“已”。③非能水也 —— 水:游水。前有能愿动词“能”。④范增数目项王 —— 目项王:向项王使眼色。
⑤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本义为鱼网,这里用作“用网捕捉”。前有结构助词“所”。
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样”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但这个表使动的名词同宾语并没有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而这种动作的对象或变化的结果,就是那个表使动的名词。它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动+兼+动+宾(或无宾),现在则简化为主+动+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应恢复成兼语式。如“先入秦破咸阳者王之”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再如:
3、名词活用为意动,有“以„„为”的意思。其特点是必带宾语,这个表意动的名词同宾语并不构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翻译时可按这个格式:主+以(或“把”)+宾+为(或“看成”或“当作”)+表意动的名词。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其父”,就是“以其父为宾客”,或“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
4、名词直接作状语。现代汉语,除时间、处所名词有时可直接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作状语时,后面要带上助词“地”,或前面有介词,构成介宾短语。但在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状语却很普遍,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表示比喻或对人的态度,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如状”的格式。如: 蚕食诸候,使秦成帝业 —— “蚕食诸侯”即“食诸侯如蚕”。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即“待之若客”。
猱进鸷击,或能免乎? ——“猱进鸷击”即“进之如猱击之如鸷”。吾得兄事之。——“兄事之”即“事之如兄”。
②表示方位或处所,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于状”的格式。如: 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北定中原”即“定中原于北”。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廷见相如”即“见相如于廷”。操军破,必北还。——“必北还”即“必还于北”。
③表示工具或依据,可把“状谓宾”的格式变成“谓宾以状”的格式。例: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笼养之”即“养之以笼”。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即“当斩(首)以法”(按照秦法应当杀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运(之)”即“运(之)以箕畚”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字。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中的“至”,本来是动词,这里放在“其”字之后,共同充当主语,作“来到这里的人”解。再如: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财物。
②惧有伏焉。—— 伏:伏兵。
2、动词作使动用法。
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属使动用法。例如: ①可烧而走也。—— 走:使(之)逃跑。
②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 蹶:使„„受挫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使之活。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使(之)发出声音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语(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例如:
①将军身披坚执锐。—— 坚:坚韧的盔甲;锐:锐利的武器。②义不杀少而杀众。—— 少:很少的人;众:很多的人。)
③四美具,二难并。—— 美:美好的事物,四美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难:难得的贤主嘉宾。
④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长:长处;短:短处。⑤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旧:旧交情。)
2、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形容词如果带了宾语,不是用作“使动”、“意动”,就是作一般的动词。例如: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善:跟„„交好,用作动词。②山多石,少土。—— 多、少:都用作动词。
3、形容词用作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使[江南岸]返绿。(《泊船瓜州》)②大王必欲急臣 —— 急:使臣着急。(《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足以荣汝身。—— 荣:使你荣耀。(《孔雀东南飞》)
4、形容词用作意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为„„”或“把„„当作„„”。例如: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学习为可耻。(《师说》)②且庸人尚羞之。—— 羞之:把这件事当作羞耻。(《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数词活用为动词。例如: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讲解 篇6
安徽无为大江中学 何启沪
一、教学设想
1、《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
2、教学方法上,传统中有所谓“乐学”。今之学者也有“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脑科学研究者斯佩里因左右半脑说于1981年获诺贝尔奖。“乐学”有助于开发右脑。
3、作业法。
二、预计教学效果
也只是给学生留下一点稍重的印象。真正要掌握,还要有待于日后的教学与训练。
三、教学重点:宾语前置(《考试大纲》特别提及)
第一环节:导入
师:同学们,《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一项。倒装句式便是这“不同的句式”中的一种。它包括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四大类。不论是自身阅读,还是辨别高考试题中的句式题以及翻译文句,都要求我们对倒装句式有个全盘的了解与掌握。
第二环节:作业(印发资料)
你能将下列句子倒译成文言文吗?
1、我像老鼠爱大米一样爱学习。
(译成介词结构后置)
2、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3、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译成定语后置)
5、语文老师太不讲理了!
6、唐吉诃德大战风车,太荒唐了!
(译成谓语前置)
-1-
7、偶尔上上网,你不应当打我。
8、准备这些东西干嘛?演动漫罢!
9、我偏要同她交朋友!
10、动感地带,我的地盘,听我的!
11、一定能考进北大,我相信自己。
第三环节:点拨
1、每个学习小组上黑板汇报两道题,其中第六学习小组只汇报最后一题(第11题)。
2、教师当场评点。
3、教师打开投影仪演示:
何老师马后炮
1、余嗜书如鼠之爱米。
2、石之精美者善歌咏。
3、卒而不欲为将者不为优胜者。
4、予轻扬其臂兮,作别霓虹之西隅。
5、甚矣,语文教员之横!
6、荒唐之盛,吉诃德公之力战风车!
7、上网,偶一为之,君不当余殴。
8、具此等劳什子何为?再现动漫耳!
9、余决计其与交游!
10、动感地带者,余之地盘也,唯余是听!
11、金榜题名于北大,我之谓也。
第四环节:作业
一、你能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吗?
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个欤?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不饮黄泉,用心一也。
5、甚矣,汝之不惠!
6、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7、古之人不余欺也
8、沛公安在?
9、入见,问:“何以战?”
-2-
10、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1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二、教师抽查作业后,略作分析。
第1句,介词结构后置;2-4句,定语后置;5-6句,谓语前置;7-11句,宾语前置,其中的`第9句介宾结构中宾语前置。
第五环节:总结
介词结构后置与谓语前置,比较简单,不再展开。两次作业,每次作业都是11题,它们是对应的。
由第2-4句,我们可以概括出定语后置的三种基本类型。①中心词+之+定语+者;②中心词+而+定语+者;③中心词+之+定语。
由第7-11句,可以概括出宾语前置的五种类型。①否定句中,宾语是代词;②疑问句中,宾语是疑问代词;③介宾结构中宾语可以提前;④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常组成“唯……之”“唯……是”这种固定形式。⑤用“……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这类形式将宾语前置。
教学反思
1、练习法加学习小组讨论式,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点拨,又体现出了主导作用。在教学基本知识的课时里,教师的主导地位绝不可少。
2、在第二环节里,学生兴趣盎然。个中原委有二。将现代汉语倒译成文言,实际上是反弹琵琶、倒拔垂杨柳、照瓢画葫芦。教案设计中的逆向操作,引得学生好奇。而学生喜爱这11个例句--或因为唤起了他们的美好回忆,或因为道出了他们的心声说到他们心里去了,才是他们兴趣盎然的根本原因。如此说来,创新教学手法,关注学生心灵,是一个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两件法宝。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讲解】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介宾结构后置02-03
中考文言文应对策略01-10
中考文言文虚词归纳07-30
中考文言文名句默写08-13
中考语文文言文试题09-03
中考文言文虚词整理11-21
中考文言文阅读篇目12-29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阅读10-15
2023中考语文文言文整理12-23
中考文言文的特殊句式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