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团结合作有关的词语(精选10篇)
与团结合作有关的词语 篇1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或谚语
有关团结合作的词语:
万众一心 其利断金 众志成城 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精诚团结 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 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 同甘共苦 上下齐心 互相支持 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 风雨同舟 群策群力 同心合力 共同进退
有关团结合作的谚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人合心,马合套
团结就是力量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众人一条心,其力能断金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众人拾柴火焰高 柴多火焰高,人多办法好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 人多好办事
人多山倒,力众海移 团结加智慧,弱者胜强者 团结则存,分裂则亡 星多天空亮,人多智慧广 雁怕离群,人怕掉队 一箭易断,十箭难折 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 一根线容易断,万根能拉船
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文化词语探析 篇2
关键词:词语文化节日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博曾这样说过:“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常敬宇在《汉语词汇与文化》中提出文化词汇并给其下了定义:“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他还对文化词汇的两大特点作了进一步解释:“一是文化词汇本身载有明确的民族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的含义。文化词汇的另一特点,是它与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有各种关系,有的是该文化的直接反映,如龙、凤、华表等;有的是间接反映,如汉语中的红、黄、白、黑等颜色词及松、竹、梅等象征词语;有的和各种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如来自文化典籍的词语及来自宗教的词语等。”下面我们从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词语入手,按照时间顺序,分析其构词方式及文化意义。
一、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守岁、春联、拜年、年货、贺年卡、饺子、年夜饭等。这些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偏正型:前一词根修饰、限制后一词根。如:门神、鞭炮、春联、桃符、年画、年货、年夜饭、贺年卡、压岁钱。
动宾型:前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后一词根表示动作、行为所支配、关涉的事物,又叫支配式,如:拜年、守岁、爆竹。
附加式:由词根和词缀构成。词缀在词根前的叫前缀,在词根后的叫后缀。如:饺子。
(二)文化意义
由春节衍生的这些文化词语都传递着年味,与人们的所做所愿密切相关。“年”,《说文》:“谷熟也。《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卜辞中“受年”即为获得好收成之义。我国古代以农业生产为主,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百姓最看重的,谷物成熟呈现一个周期,因此“年”是集时间词与收成义于一体。按照汉族的传统习俗,春节全家人要团聚庆祝新年的到来。我们将这些文化词语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文化意义。
(三)传统习俗
春节的前一天晚上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除夕之夜,人们整晚不睡,这叫“守岁”,除夕一过便是人们常说的“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年”。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俗语“一年之计在于春”也强调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前一天,人们会贴年画、春联来装点房子,使整个节日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气氛。最丰盛的当属年夜饭,人们会准备不同种类的食物,边欣赏电视节目边享受美味佳肴。凌晨一到,人们便开始辞旧迎新,燃放鞭炮,迎接新的开始。还有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传说,每到初春叫“年”的魔怪就会来伤害人,为保平安,人们燃放鞭炮使其远离。春节这天,小孩子门会收到长辈的礼物,那就是压岁钱,都是吉祥平安的寓意。拜年也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拜年方式变得多样化,短信、电话、邮箱、微信、微博替代了古老的拜年方式——向长辈磕头跪拜,向同辈拱手作揖,赢得年轻人的青睐。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贺年卡由古代的谒刺发展而来,相当于今天的名片。宋代王安石《元日》一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对春节最真实的写照。
(四)传统食物
春节的传统食物非饺子莫属。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此时饺子是药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饺子形状基本类似。
辞旧迎新、寄寓美好,人们怀揣着新的愿望迎接新年,所以这些与春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年”“岁”“春”之义息息相关。
二、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因为这个节日是在晚上过,夜晚又称“宵”,因此得名元宵节。与元宵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猜灯谜、观灯、赏花灯、吃元宵、放焰火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动宾型。
(二)传统习俗
正月十五点灯是汉明帝提倡佛教,对佛表示尊敬之举,流行至今。张灯最初是为人们的生殖目的服务,是祁子也是祁年。现在每逢元宵佳节,各大公园、商场都会张灯结彩,赏花灯、猜灯谜让人乐在其中,感受着节日氛围。
(三)传统食物
元宵节的代表食物是元宵,又称作汤圆,含“团圆”的意思。“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圆形状食物,可以包上各种不同口味的馅,煮熟或者炸熟即可。元宵节还在年节内,等于年还没过完,家家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都传达着美好的寓意。
三、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清明节一般在阴历三月份,阳历四月五日前后。与清明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扫墓、祭祀、折柳、插柳等,祭祀构词方式属于联合型,其余均为动宾型。
(二)文化意义
《岁时百问》:“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最美人间四月天,一切生物都开始苏醒,焕发着青春与活力,清新明朗。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在外逃亡时,介子推与他患难与共,对重耳十分忠诚。后来重耳当了国君,要重赏介子推,此时介子推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不肯出来受赏。晋文公为逼介子推出山,放火烧山,不料介子推终不肯出山,抱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痛不已。为纪念介子推,将其被焚之日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烟火,吃糟糕、蒸饼之类的寒食。由于寒食节也为传统祭祀的日子,与清明节相差一天,也都列入清明节之列。因此清明节主要内容是为祖上祭扫坟墓,以此祭奠先人,寄托哀思。可以看出,节日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四、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端午节为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为“初”的意思,又叫端五节。与端午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粽子、香包、彩绳、赛龙舟等,其构词方式分以下三种:
偏正型:香包、彩绳
动宾型:赛龙舟
附加式:粽子
(二)文化意义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传说都与纪念诗人屈原有关。粽子,又叫“角黍”“筒粽”。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屈原以是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原就这样离开楚国,是国家的损失。所以百姓为使屈原免受鱼虾侵食,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原肉体。之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给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香药、朱砂、雄黄,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颜色各异,玲珑可爱。
五、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endprint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俗语“月到中秋分外圆”,所以与中秋节有关的文化词语都与“月”有关,如祭月、赏月、拜月、月饼等,前三个词语的构词方式为动宾型,月饼构词方式为偏正型。
(二)传统习俗
中秋之夜,月明且圆,因此人们常把月圆看作是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传达的正是团圆之义。至宋代,中秋节发展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与月有关,当然也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中秋正值赏月好时节,所以“今夜月明人尽望”。
(三)传统食物
拜月、赏月是传统习俗,当然少不了传统食物——月饼。传说月饼起源于唐初,但“月饼”一词最早在南宋文献出现。如今月饼的口味多种多样,中秋节馈赠月饼已成为一种礼节,这些都传达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六、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重阳节为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一名来自《易经》八卦,将“九”定为阳数,两个九即为两个阳,所以称“重阳”。与重阳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其中登高、赏菊构词方式为动宾型,茱萸为叠韵的单纯词。
(二)文化意义
人们的所做都与所愿息息相关。相传重阳登高是为了祛除祸灾,健康长寿,加上重阳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之际,登高观景,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及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诗句,都真切地描写了重阳节登高、赏菊、插茱萸的文化传统。
七、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
(一)构词方式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的初八,它是一个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与腊八节有关的文化词语有腊祭、腊八粥等,其构词方式均为偏正式。
(二)文化意义
远古时期,汉民族在冬季用猎获的禽兽祭祀天地,来祈求福寿。杜台卿《玉烛宝典》:“腊者,猎也,猎取禽兽以祭先祖。”以此来看,古代“腊”与“猎”同义。关于腊八粥,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传说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在成道的前一天,为寻求人生之道,走遍名山大川,因长途劳累,饥渴难忍昏倒在地。这时一个牧女赶到用乳粥喂他,才把他救活。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寺院僧侣为了纪念此事,每逢腊月初八取香谷杂粮煮粥供佛,称为‘佛粥或‘五味粥。”现在的腊八粥也是放入各种各样的粮食及糖类、红枣,象征着五谷丰登。
八、结语
综上来看,传统节日有其自身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方式都包含在所形成的文化词语中,使词语传递着文化色彩。只有结合文化,才能更透彻理解这些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词语的真正内涵。汉语词汇是汉文化积淀形成的活化石,我们必须从汉文化中找到相关词语的源头,寻根问底。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团结合作的词语 篇3
词语:
风雨同舟 和衷共济 精诚团结 齐心协力 群策群力
同心协力 同舟共济 万众一心 患难与共 众志成城
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 人多势众 齐力断金 同甘共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团结合作,万众一心。
齐心协力,众志成城。
同甘共苦,上下齐心。
互相支持,同心同德。
同舟共济,风雨同舟。
同心合力,共同进退。
谚语:
1、人心齐,泰山移。
2、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3、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4、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5、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6、柴多火焰高,人多力量大。
7、团结就是力量。
8、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9、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10、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
11、一人一双手,办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大山能搬走。
1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1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4、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5、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16、一木难燃火,一人难当差。
17、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
18、群雁无首不成行,羊群出圈看头羊。
19、不怕巨浪高,只怕桨不齐。
有关团结合作作文 篇4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团结合作作文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团结合作作文 篇1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今天我就来讲一讲,我和我的姐姐通过合作完成的事情。
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个拼装玩具,我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的拼了起来,可是我怎么拼都拼不完整,这时我忽然想到老师说过的话:合作力量大。我就赶快把姐姐叫来一拼,姐姐认真的给我指导,我们一起动手操作,照着图纸一个一个的找零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和姐姐把玩具拼装完成了。我们小心翼翼的拿着拼装去给妈妈看,妈妈惊讶的问:“你是怎么拼的这么快的?”我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合作力量大!”妈妈会心的笑了笑。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人生中没有什么是十全十美的,只有团结友爱,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就能克服所有的困难。你们说是不是合作的力量很大?
团结合作作文 篇2古人有一句话: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这句话说的正是合作,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大家互相帮忙合作。
记得去年植树节,我和好朋友们开展了一次植树活动,我,小仙,沈子文,周南浩四个小朋友一组,大人们一组。开始劳动了,瞧!周南浩干得多卖力啊。只见他卷起袖子,双手用力握住铁锹,注视着地面,前腿弓,后腿绷,左脚踩着铲子,使劲往下一压。片刻之间,就挖出了一大块泥土……
沈子文神情专注,看着小树,小心翼翼地扶着小树苗,生怕小树栽歪。我看到大家都那么带劲,也不甘示弱,便说到:“我和小仙开始填了!”“好!”大家齐声说到。我和小仙弯着腰,弓着脚,手里拿着小锹,一锹一锹的给小树苗培土,树坑里的土满了,松软的泥土也被拍紧了,小树苗已稳稳当当地站住了。我们卖力地干着,又种了好几棵小树苗。脸上的`汗水满是淋漓,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直往下淌,个个累得气喘吁吁。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对我们说:“孩子们,继续浇水呀,我们马上就成功了。”说着,小仙便第一个拿起喷壶,一手扶着把,一手扶着喷壶的嘴.将手微微向上一抬,水便流了出来洒在泥土上,缓缓地渗进去了。在小仙的带领下,我们也陆续为小树浇了水。小树苗“喝”饱了水,连连点头,好像在说:“谢谢你们的栽培,我一定长成大树,让你们在我的树阴下尽情地看书、玩耍。”
夕阳西下,我们要回家了,看着一排排自己亲手栽的小树苗整整齐齐地站在那里,在微风的吹拂下向我们招手致意,都开心地笑了,这都是我们团结合作的成果啊!
合作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打开胜利的大门;合作是一条小船,它可以游到成功的彼岸;合作是一缕阳光,它可以照亮彼此的心灵,使彼此的友谊更加深厚。
团结合作作文 篇3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动物,而许多人从来没有注意到它们。而偶然的一次,一群小蚂蚁的举动,让我赞叹不已!
一次,我在外婆家的后院里悠闲地晒太阳,不经意间,看见一群小蚂蚁正急急忙忙地搬家呢,我被这群蚂蚁给吸引住了。仔细看着这些蚂蚁,黑黑的小脑袋,六只灵活的小腿总是不停地爬动着,挺可爱的呢!
看着看着,突然一个念头冒出来:蚂蚁搬家不就代表着下大雨吗?可是这晴空万里的,怎么会下雨呢?我半信半疑,但每个人都有本能的防备之心,就带了把伞,不由自主地随蚂蚁而去。
我跟着蚂蚁走了一段,默默地想:这些蚂蚁会到什么地方安营扎寨呢?这时,它们改变了路线顺树而上,难道它们要做树屋?
我抬头仰望,想看看它们是怎么造房子的,一只只蚂蚁搬运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的搬食物,有的搬着又小又白的卵,还有的搬叶子……它们分工进行着,井然有序,好像训练有素的工人。当需要将卵运到另一边时,有时蚂蚁就会用自己的身体搭成蚁桥,方便通行。有时一群蚂蚁会将一片比它们大许多倍的叶子拉近挨着周围的叶子,另一群蚂蚁抱着卵轻轻按压,卵里就会喷出粘性十足的丝,将两片叶子固定住,还有些蚂蚁搬来些叶子粘在周围,以免雨水渗进蚂蚁窝里……
它们像进了热锅,七上八下地忙得热火朝天,我看得目瞪口呆!可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蚂蚁窝被全部封住后,没有门窗,它们自己怎么进去了?蚂蚁好像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忙碌结束后,聪明的蚂蚁就在“地板下”啃了个洞,这样,水就不会流进“房子”里了,而自己又可以进出自如呢!这智慧,比人差吗?
过了一会儿,房子完成了。我看着这豪华的别墅大吃一惊,下巴都差点合不拢了。它们立即入住,天空好像长了眼睛,就下起了雨。蚂蚁搬家,大雨立刻到!这句谚语,总是亲眼验证了的。
与民族团结有关的演讲稿 篇5
大家下午好!我的演讲题目是《心手相连一家亲》。
时光飞逝,20xx年的那个夏天仿佛还在昨天,时光巨轮已经载着我们走过两年的春秋。两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两年的岁月里改变了许多,却总有一些永远不会变。改变的是当初我们与民语言教师的生涩与陌生,不变的则是一如既往的友善和团结。咱们十三中民汉合校马上就要两年了,在这样的一个日子里,请允许我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眼中十三中的那些心手相连、亲如一家的故事。
一提起和民语言教师交往的故事,大家可能都会猜到我第一个要讲的就是热孜万古丽卡德尔老师,原谅我的自私,谁让她是我的“古丽妈妈”呢!提起和古丽老师的交往,自然要追溯到20xx年的那个夏天。在那个夏天,我第一次踏上了克拉玛依这片土地,来到了十三中,紧张而又不安的开始了我的从教之路。而我美丽的古丽老师在这时也同样的走进了我的生命当中。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她非常紧张,忐忑不安的用生疏的汉语和我们交流:“我是,教民语言的。我的,汉语,非常不好,请你们,多多,帮助我。”那脸上红晕有如天边的晚霞。可现在呢?每当我见到古丽老师,她都会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就会用无比流利的汉语对我说:“哦!宝贝儿!最近怎么样啊!我想死你了,你要加油!你是最棒的!”两年的时光,改变是古丽老师的汉语水平,不变的是我们那坚不可摧、心手相连的情谊。
自从和古丽老师熟识之后,我就又多了一个蹭饭的好去处。当古丽老师得知我爸爸妈妈不在跟前,每天吃食堂,古丽老师可是心疼的想把我揉进心间,于是乎到古丽老师家蹭饭吃成为我们这些小年轻最高兴的业余活动。只要古丽老师一声令下,我们初二年级的几个小年轻便乐不可支的去古丽老师家进行一番扫荡。拉条子拌面、抓饭、手抓肉……那滋味别提有多美了。说起来我是最贪心的,为什么?因为我不仅带嘴去吃,还连吃带拿打包回家!古丽老师不仅心疼我,连我们宿舍的也一并关照,每次都让我打包带回去也让她们打打牙祭。惭愧啊!惭愧!连吃带拿,强盗打秋风都没我这么狠的!可是,我们吃得美,古丽老师做的也美,为什么?给自家女儿做饭,当然高兴!这就是我和古丽老师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我们亲如一家的爱的故事。
说完古丽老师,我自然的就想起和古丽老师同在一个办公室的阿不拉海提老师,我印象中的阿不拉海提是一个壮硕的维吾尔汉子,豪爽、热忱、认真、严谨。虽然和阿不拉海提老师同在一个年级,但是交往并不是很深。然而有一个的小小的场景,令我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一天课间,我因为有事去找古丽老师,路过办公室的时候吓了一跳,在办公室门口有七八个学生排起了长队,手里抱着书本,嘴里念念有词,好不认真!推门进去,只见阿不拉海提老师正在耐心的给一位同学讲题,脸上专注的表情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偷偷地问古丽老师,阿不拉海提老师每个课间都这么忙吗?古丽老师告诉我,阿不拉海提作为生物老师刚来十三中的时候压力很大,因为他的汉语不是很好,用汉语授课有很大的难度,所以他每上一堂课都比以前更加认真、更加用心,对学生的教导也更加负责。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基本克服了语言问题,并在20xx年生物抽考当中取得了民语言市局第一的好成绩。
刚和古丽老师聊完,我还没来得及收回我对阿不拉海提老师的敬意,一声清脆的“报告”声打断了我的思路。一个清秀的民族小姑娘,进门之后先恭恭敬敬向我鞠躬问好,然后才向古丽老师询问事情。待她走后我迫不及待的向古丽老师询问起这个孩子的情况。因为有很多次都是这个孩子向我非常有礼貌的问好,在每周一歌的时候认真的领着初二(1)班的同学大声的唱红歌,我很好奇这个孩子的情况,这又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古丽老师告诉我,她叫那迪拉诺尔江,是初二(1)班的学习委员,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平时特别喜欢和汉语言学生交朋友,她的汉语也非常流利。她不仅自己努力学汉语,还影响班里的学生一起学汉语,并把自己的汉语言朋友介绍给身边的民语言同学,用古丽老师的话说她可是民汉学生交流的“小使者”。
这边刚说完,那边又开场了。这不,刘海嘉老师乐呵呵的走进办公室,我笑着问:“怎么刘老师这么高兴,中彩票了呀!”刘老师笑着告诉我:“这不,刚上完初三(11)班的课,这帮民语言娃娃太好玩了,就会逗我开心!给他们上课实在是太有意思了!”然后就兴高采烈的讲起在初三(11)班上课时发生的故事。据刘老师说,这帮孩子虽然汉语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学习汉语的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的时候特别爱发言,即便是闹出了笑话也还是无法阻挡让他们学汉语、说汉语的热情。有一次,刘老师在跟他们讲解“红薯”这个词语,无奈有个孩子理解成“红书”也就是毛主席语录,并造句如下“毛主席的红薯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进!”惹的其他同学哈哈大笑,刘老师解释了半天可是这个孩子还是搞不清“红薯”和“红书”有什么区别,于是刘老师费劲脑汁的解释:“红薯,冬天外边卖的那个,热乎乎,甜甜的,可以吃的东西,改天我请你吃!”这不,这孩子天天缠着刘老师嚷嚷着要吃红薯呢!
刚从古丽老师那里离开,扭头就看见了关洁英。只见她刚参加完教研活动,还在和同组的古丽米拉老师兴高采烈的交流。我突然想起来,她们原来就是传说中的政治学科“姐妹花”。为什么是传说?且听我细细讲来。话说那是在20xx年,学校推荐关洁英、古丽米拉参加克拉玛依市选拔赛。在克拉玛依市选拔赛中,关洁英和古丽米拉均获得第一,获得参加自治区比赛资格;20xx年5月:在自治区比赛中,关洁英、古丽米拉均获得一等奖。二人同时参加比赛,同时获得一等奖,于是变成了如今大家口耳相传中的传说中的“姐妹花”!她们是怎么做到的呢?据可靠消息称,她们二人对于此次比赛可是下足了功夫,不但个人准备充分,民汉姐妹携手共进,整个政治组还帮助她们共同磨课,制定了一整套周密的“推星计划”,将她们二人打造成咱们十三中耀眼的双子星座。个人的成就与大家的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古丽米拉老师在比赛结束后这样说道:“3月份我和克拉玛依各校选手一起参加了民语言的选拔赛,我以说课第一名的好成绩进入了决赛。关洁英老师也被选上了,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我们俩可以肩并肩做战,政治组的全体老师对我们俩参加比赛给予很大的信心和帮助,尤其是艾克拜尔老师,陈新梅老师,王森华老师对我大力支持,他们的支持就是最大的鼓励,这次在自治区的比赛获得好的成绩离不开这些老师对我的帮助,也是民族团结的最好体现,在这里我对你们表示忠心的感谢!”质朴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表达了最真挚的情谊。
心手相连,亲如一家。只有互相帮助才能不断取得进步!民语言教师萨黛提老师就曾这样说过:“当我刚听到要民汉合校,撤销十四中这个消息时,我当时心里很难过,有种想哭的感觉。我在十四中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是我不会汉语。民汉合校之后,要和汉族老师朝夕相处,我担心自己不会汉语,无法和汉族老师进行交流,心里话没处诉说,还害怕受到同事的冷遇。可是,在我来了十三中以后,我发现根本就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和汉语言老师相处得很好,就像一家人一样,过年过节互相拜年,一起搞活动,气氛太好了,我先前的那些心理压力一扫而光,我现在很快乐!”原来萨黛提所在的办公室里共有五名教师,其中四位是汉语言老师,同事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让她很快适应了十三中学的工作环境,汉语水平也提高了。通过与同办公室的两名汉语言老师结对子的方式,一起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她的教学水平也大大提高了。在20xx年1月的全市中学期末抽考中,她所教的高一民语言班维语文平均成绩83分,名列各中学民语言班第一。事实证明,合并到十三中学的民语言老师不仅汉语水平提高的很快,教学业绩逐步提升,而且心情舒畅,与汉语言老师心手相连,亲如一家。
身边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实在是说也说不完。民族团结,不是一句空话、大话、假话,它是我们身边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故事。民族团结,我们在行动,民族团结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心手相连,我们亲如一家,我们相亲相爱一家人!
范文二:民族团结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是强大的力量”!
还记得,上学以后,我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中国人”慢慢又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强大”。
从小,我就为我能生活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而自豪骄傲,因为我知道,这片土地,汇聚的56份热情;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种希望;这片土地,汇聚的是56颗炽热的爱国之心!我知道,我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是一个各族儿女都团结一心,共同推动社会繁荣的发展大国。所以,站在这片土地上,我似乎从来都不会担心会被遗弃,会被伤害。因为我深深地知道,中国很强大,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到!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56个民族56支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经济发展又快又稳;
中国在世界屋脊修建了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的建设;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奥运会举办成功了……
祖国——意味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和世代相传的人民。千百年来,她牵系、造就了我们民族至高的美和至深的爱。无数的共产党人、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抛头颅、撒热血是为了她;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智慧、才华,艰辛地劳动是为了她!这是一种抵御外侮、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勇于拼搏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
团结合作 高效学习 篇6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05-001
一、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数学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的一种目标导向活动,注重突出了教学的情意功能,追求数学教学在认识、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它能够满足学生个人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从而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获得信息、综合信息、发展地解决团体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在争论和冲突中激发自己好的想法,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且也能提高其理解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也能克服学生在课堂上分神的毛病,更好地让同学之间面对面互相谈体会、谈收获,这种平等式的讨论与交流,剌激着每个学生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处在主动、积极、兴奋之中,真正做到了每个同学都会在兴奋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好地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地缩小后进生层面。
二、如何建立数学学习小组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组建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要做到组内异质,便于取长补短;组间同质,便于竞争,当然也要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其中一定有一位同学当组长,因为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小组只是徒有其名,学生或迟疑不动、或盲目行动,不能较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当然,组长也不是随便选的,每一小组的组长一般都是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而且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小组内除组长之外,其他成员也要细致分工,如记录员、汇报员、或辩论员等。这样就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角色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并获得不同方面的发展。另外,包括组长,小组成员的分工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定期轮换,以便使每个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小组建立后,要给每个小组提出要求,要求各个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友爱,坦诚相见,平等民主,并适时组织一些小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从而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在交流中适时进行指导,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分组后,如果放手不问,让学生自己交流,很容易造成放任自流的现象,从而导致流于形式,无功而返。为了有效在进行合作学习,老师必须适时加以指导,如:(1)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指导,因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2)在混沌、迷惑时加以指导,教学過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以理解。(3)在深化、拓展处加以指导,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在教学中经常这样适时加以指导,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其良好的思考习惯,这样才会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从而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完善,并不断产生新的观点。
四、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如何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合作学习成功发展的关键。建立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机制,进步较快的组要及时给予表扬;落后的组级出现消极现象要及时加以指导,引导他们更好地合作,让他们很快地赶上其他小组。课堂回答问题时,表现好的组及时奖励表扬,表扬的形式要变化多样,要具有剌激性、挑战性和新鲜性,如老师夸奖、同学之间夸奖、共同鼓掌等等。小组内个别同学出现问题时,组内先共同寻找原因,然后共同解决,这就要求合作学习的评价要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要重视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小组中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更要对小组集体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从而共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其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
俄语翻译与农业有关的词语汉译俄 篇7
今天小编带大家领略一下不一样的风景——“农业”(汉译俄),多种多样农作物如何用俄语表达呢?一起来看一下吧,农业词汇汉译俄。
农作物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ые культуры
蔬菜栽培 овощеводство
春播作物 яровые культуры
菜园 огород
秋播作物 озимые культуры
萝卜 редька
早晚秋作物 ранние(поздние)осенние культуры
水萝卜 редиска;летняя редька
大田作物 полевые культуры
红圆萝卜 тельно-красная круглая редька
经济作物 технические культуры
长圆白萝卜 зимняя белая редька
油料作物 масличные культуры
心里美 сладкая релька с малиновой сердцевиной
豆类作物 бобовые культуры
胡萝卜 морковь
瓜类作物 бахчевые культуры
芜菁 репа;турнепс
糖类作物 сахароносные культуры
大头菜 брюква
粮食作物 зерновые культуры
山药 китайский ямс
粮食作物 кормовые(фуражные)культуры
马铃薯;土豆 картофель
饲料作物 прядильные культуры
白薯 батат
纤维作物 тропические культуры
木薯 маниок
热带作物 поливные культуры
团结与合作 篇8
一、班会背景分析:
班级学生中存在着种种不良的表现:攻击性强,凡事以我为中心,一言不合,便谩骂甚至大打出手;遇事只求自己合适,很少考虑到他人和集体;对班级集体漠不关心,责任感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纪律意识谈薄,责任意识弱。
二、设计理念:
1、本节班会课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个体的整体性,立足于学生的健全发展。提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综合舞台,让学生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闪光点,促使学生最终成为一个有团结一时和较强责任感和人。
2、班会课不能只是单纯的说教,应辅以活动等形式展开,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一系列的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目标:
使学生明白责任重于泰山,团结力量大,在生活中、学习中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个人的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才能更好地维护集体的荣誉,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打下基础。
四、活动准备:
1、道具准备:班长及两名学生:三张桌子、三个空酒瓶、一卷线、录音机、音乐磁带。
2、黑板布置:宣传委员及两名学生:主题、装饰画及英文单词。
3、教室布置:劳动委员及两名学生:排放桌子。打扫卫生。
五、活动过程:
1、引言导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融进集体,才能展现他的才华和生命的价值。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主题班会课,让我们发挥自己的力量,发挥我们集体的力量,努力的去思考,认真的去总结,让我们体会到团结的重要、责任的可贵。
2、游戏揭题:
游戏-----《虎口逃生》
1)、讲解游戏规则:每一个小组前面都有一个空酒瓶,这个酒瓶代表着一座即将塌陷的城楼,里面放了四个用线拴着的粉笔头,它们代表着四个“陷入危险境地的人”。现在请每小组选派四名代表参加,在老师喊“开始”后,赶紧将代表你自己的“粉笔头”从瓶子里提起来,只有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提出来的人才算安全脱险了,不然,就只得算你壮烈“献身”了,而且要受罚,这一过程的时间很短,只有四秒。
2)、自荐(自告奋勇)和指定(班长和副班长分别带队)3组12名学生代表,进行比赛。
3)、请不同组合代表队谈谈体会(失败的原因、成功的原因、各组最后一名比赛的体会)。
4)、揭题:
从刚才参加游戏的同学的体会中,让我们明白:获胜的一方胜在“团结”,失败的一方太在意“自我”。在很多时候,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心中不仅仅在想着自己,也要想着他人,想着大家团结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办好,才能让自己“脱离危险”。
游戏----冲出包围圈
1)、讲解游戏规则:将全班分成两组,一组为包围者,一组为突围
者。所有包围者手臂相勾围成圆圈,形成包围状。突围者则单兵作战,突围队员先站在圈内,然后可以采用各种方法闯出圈外。阻挡者彼此齐心协力阻挡该突围者闯出。一分钟以后,换过其他突围队员,直到所有突围者轮完为止。2)、划分小组比赛: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包围者成功了几次?失败了几次?为什么会失败?(2)、突围者成功了几次?失败了几次?为什么会失败?(3)、包围者在游戏中的体会如何?是否感到集体团结的重要?(4)、突围者在游戏中的感受如何?单兵作战容易吗?(5)、班集体的团结重要吗?
3、班会总结:
团结与合作议论文 篇9
拔河时,只要有一个人不小心出了差错,就有可能导致整个团体,无法得到胜利;但是如果大家合作无间的话,不但能使团队更加团结,也能轻松赢得这场比赛,这真是团结力量大的功效啊!
晨间打扫时,如果只顾着“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自私心态做事,只会将打扫时间延长,却缩短了大家的休息时间;若大家分工合作,扫完的人能自动自发帮助别人,发挥互助合作的精神,就能缩短扫地时间了。
与团结合作有关的词语 篇10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只需要我们都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精诚团结,才能自立于世界,才能谋求进步和发展。
视角1 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视角2 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视角3 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视角4 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4)国际合作:1953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上海合作组织正式宣告诞生。
针对训练
1.1949年4月周恩来说:“最跟我们接近的是工人、农民、学生和劳动知识分子,其次是小资产阶级,再次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士绅及其他爱国分子,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周恩来这一言论的目的是( )
A.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B.团结各阶层人民共同筹建新中国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 B
解析 关键信息:“1949年4月”“我们要分别对待,争取他们,教育他们”由此分析可知是解放战争之后,团结各民主党派,准备召开新政协,筹备新中国成立的各项工作,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恢复民主党派的组织,只是提到要团结民主党派,故A项不正确;“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在1956年才提出来的,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C项不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是在1953年,与材料1949年时间不符,故D项不正确。
2.《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它表明欧共体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使欧洲发展局势“脱胎换骨”。这里的“脱胎换骨”是指( )
A.欧洲取得世界局势的主导地位
B.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作用
C.由经济联合向政治联合发展
D.彻底摆脱了美国的政治控制
答案 C
解析 着重理解“朝着一个经济、政治、外交和安全等多种职能兼备的联合体方向发展”。
3.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③
答案 C
解析 “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说明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故①正确;蒋介石坚持片面抗战路线,主要依靠政府和军队,全面抗战路线是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故②错误;个人的回忆录或者个人的口述史,有个人的情感参与其中,主观色彩较强,故③正确;张发奎将军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他的言论对研究国民党抗战具有一定的价值,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4.诞生于20世纪代的黄埔军校,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向前(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听说广州的国民政府要办军官学校,就去了广州。有一天,徐向前跑去听孙中山的演说,他回忆道:“记得大意是讲三民主义……孙中山明确表示以俄为师,使我更坚定了报考黄埔军校的决心……后来,蒋介石嫡系部队里的许多将领,都是黄埔生……共产党员蒋先云同志北伐战争时当团长,负了伤,坐着担架指挥冲锋,牺牲时年仅28岁。”——据《红色记忆:中国共产党历史口述实录
(1921~1949)》
材料二 徐向前、许光达……等百余名黄埔同学召开大会,宣布成立延安黄埔同学分会,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八路军参谋长——摘者)和重庆会友陈宏模莅临大会……大会致电校长蒋介石表示要加强黄埔同学团结,促进全国团结抗战。——陈伙成、王建强《中国共产党与黄埔军校》
材料三 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成立,由黄埔军校一期学生徐向前元帅担任会长……在台湾,1991年,邓文仪等在台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二十多年来,发扬黄埔精神……架起了一座海峡两岸及海内外黄埔同学沟通联系的桥梁,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王国举《论黄埔精神对祖国统一的贡献和意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判断,徐向前报考黄埔军校和组建延安黄埔同学分会时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什么?据材料概括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
(2)据材料三,“两岸黄埔军校同学会”为什么能成为黄埔同学的精神家园?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它们成立的政策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黄埔精神的主要内涵。
答案 (1)背景:国共合作形成,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合作抗日。
贡献: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高级军事将领;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2)精神家园:沟通同学联系的桥梁;共同致力于促进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意愿。
因素: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当局放宽两岸交流的限制。
(3)民主进步;不怕牺牲;团结合作;民族复兴。
中国农业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
(3)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4)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5)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2.兴修水利
(1)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
(2)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
(4)秦朝时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
(5)隋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
(7)元朝政府先后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起来。
关键提示:
兴修水利的功用主要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
3.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1)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2)唐朝时,农作物品种增多。
(3)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4)清朝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跟踪思考:明清时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有何意义?
4.生产技术提高和经验积累
(1)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关键提示:
农书是农学理论著作,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它既属于农业的范畴,也属于科学技术的范畴。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中国近代农业的状况
1.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侵入,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剧了中国农民的破产。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农业生产发展了。
3.抗战时期,日占区大量土地被日军使用,并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村粮荒普遍,饿殍满地。国民政府在农业上采取“粮食征购”“征借”等手段,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造成农村经济的衰败。中共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等地开荒成绩显著。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肆征购军粮和拉夫,造成田地荒芜,人口外流。美国向中国大量倾销农产品,也严重打击了中国农业。这时期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跟踪思考:中国近代农业遭到破坏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
三、新中国农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农业的恢复
(1)1950~1952年,我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土地改革以后,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到1952年,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业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农业合作化道路
从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走向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3.“一五”计划时的农业
1957年,农业生产任务按计划完成。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
4.农村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
关键提示:
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农业遭受严重破坏,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6.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关键提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跃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7年,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这就为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为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跟踪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四、中国历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周朝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那时耕地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唐时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跟踪思考:井田制与均田制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3.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4.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
关键提示:
太平天国的分田方案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特点是绝对平均主义。
5.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
6.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931年春,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制定出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7.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关键提示:
减租减息并没有改变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8.《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次土地改革实行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通过这次土改,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跟踪思考: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各提出过哪些土地方案?
五、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
1.中国古代农民的赋役负担内容
(1)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
(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
(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1)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
跟踪思考:“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相同作用是什么?
(2)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自耕农及无爵位的地主、小官吏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朝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
关键提示
编户制度既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又是一种赋役制度。
(3)租庸调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缴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跟踪思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5)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6)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关键提示
一条鞭法让田亩分担了户、丁的役银,并没有免除丁银。
(7)摊丁入亩:171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跟踪思考: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改革方案中,哪些有利于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
六、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所谓“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农村问题
目前突出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以往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已不适应。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解放农村富余劳动力。但户籍制度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富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安置和疏导,形成的移民潮会给社会治安造成相当大的压力。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消除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的配套措施。
2.农业问题
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目前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出现的粮食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不是一个长期现象,而是一个阶段性问题。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中国应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以适应“人世”的新形势。
3.农民问题
可以分为素质、减负和增收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农民负担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农民收入问题是近几年来“三农”问题的突出焦点。这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突出的原因是农民来自农业方面的收入增长缓慢,这主要是因为城镇化进程滞后,城乡人口分配不合理,城市消费群体比重较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要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思维拓展
拓展1: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制度的存在。在封建社会,由于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
出现。
(2)土地兼并的影响:政治上,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普遍贫困,使之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封建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及作用: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两者的矛盾在于争夺财源,因而历代王朝都采取过抑制兼并的措施。如王莽的王田制、隋唐的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虽能暂时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不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因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阶级通过起义的方式,进行均田免粮,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也不能成功。
拓展2: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下的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的积极性。他们的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求得生存,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尤其注重改良土壤和施肥,使地力长期保持而不必休耕,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如棉纺、丝织、制茶等也得到发展。
拓展3: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
(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将田租减为十五税一,景帝时定田租为三十税一。
(2)东汉初,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田租制度。
(3)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4)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5)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6)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
(7)清初,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拓展4: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及统治者重视的原因
农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如推广生产技术、兴修水利、掌握农时、分配土地,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对土地的占有权,督促和鼓励农民努力生产等。中国古代国家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如隋唐以来的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与此同时,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①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②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③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④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拓展5:建国后农业经济体制的调整
(1)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入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民问题。“三农”问题在当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本专题的内容在专题复习阶段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农业和农民问题在近年的高考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这部分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都是很高的。广东卷出了一道材料解析题;年全国文综卷出了一道综合大题,同年广东、河南卷出了一道问答题;,全国卷及江苏、上海卷中共有10余道选择题出自这一内容;高考中,全国卷和上海、江苏、广东等卷中,涉及到“三农”问题的选择题有10余道,非选择题有3道。高考有多题属于农业内容。全国文综卷二从水利的角度出了4道选择题。
农业问题既是一个历史学科内的问题,也是一个跨学科的热点问题。复习时应以历史学科为主线,附带将我国当代重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增加农民的收入、注意减轻农民的负担等现实问题进行联系。就历史学科而言,复习时应注意如下视角:
(1)历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对发展农业所采取的政策。
(2)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注意掌握历代统治阶级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的,采取的是何种土地政策。可适当联系世界史上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采取的土地政策,加强横向联系和学科内综合。
(3)农民的负担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又一主要内容。要注意纵向把握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负担(在古代主要是赋役负担)的情况,以及对农民负担的减轻和调整情况。
(4)重农政策是中国历代经济政策的重心。要注意理解中国历代推行重农政策的原因。
(5)要注意从中外联系的角度全方位聚焦“三农”问题。年高考就指向苏联的农业政策这一内容。要关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解决土地问题的相关内容。
释疑解惑
1.如何掌握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1)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
①生产关系的调整,使经济政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②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③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的兴修和科学知识的积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④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与技术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经济的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朝代都全部具备这些条件,往往只具备其中的某些条件。在分析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时,要注意从这些方面去思考。
(2)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
①农业方面: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和新品种的引进;粮食产量的提高等。②手工业方面;手工业部门的扩展,中国古代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主要有冶铁业、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等;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花色品种增多等。③商业方面:商品种类的增多;集市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货币的发展变化;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在归纳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时,可从上述诸方面去思考。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及原因
(1)六朝时期,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那时,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北方大量人口南移。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②南方蛮、俚等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④北方粟麦等旱田作物南移。
(2)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安史之乱时,北方人口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下游。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用。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
(3)五代时,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局势相对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北方人为了躲避战祸,大量南移,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许多政权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些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在这种条件下,南方经济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
(4)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南宋以后,稳定地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3.几种赋税制度的比较
(1)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比较
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它的征收标准是以人丁为主,征收的赋税是以实物为主。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虽然也以征收实物为主,但却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主要按照土地和财产的多少进行征收,且征税时间也固定为两次。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就是征税标准的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
(2)编户制度和摊丁入亩比较
编户制度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政府把农民编人户籍,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摊丁人亩实行于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政府把丁税平均摊人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摊丁入亩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
编户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而税收征收的是实物。摊丁入亩实行后,不仅彻底废除了人头税,而且税收也不再征收实物,而是征收银两。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封建社会前期和后期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4.封建统治者不能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原因
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它出现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在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加之土地买卖盛行,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使其更乐于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当时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对土地兼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由于国家占有小农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国力的强弱,而土地兼并与封建政府的矛盾恰恰在于同国家争夺财源。因此历代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长久统治都曾实行过一系列抑制兼并的政策。例如西汉末年王莽实行王田制、北魏和隋唐实行均田制、王安石变法实行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对于抑制土地兼并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是王莽的王田制违背社会发展规律,均田制是建立在国家掌握大量荒田的基础上,王安石的方田均税法损害了大官僚和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最后也走向失败。土地兼并之所以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制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可以自由购买土地,而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购买土地,又是由于封建时代只有土地才是“不忧水火,不忧盗贼”的财富之本,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的。
【与团结合作有关的词语】推荐阅读:
团结合作的词语08-24
团结合作能力与创新团队07-12
小学生团结与合作作文06-09
做团结合作的表率05-28
团结合作的力量500字作文11-10
团结合作05-24
团结合作心理06-20
团结合作策划书07-20
团结合作 2年级08-15
团结合作主题班会活动反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