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2024-07-15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共9篇)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1

2012年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2)现有学生56人。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部分学习基础差,学生思维灵活性差。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家长有一种错误的感觉,从而部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后进生紧不慢。特殊家庭的影响,我班有好几个学生或是单亲家庭,或是家长从不管教的,这部分学生不但学习马虎,成绩不理想,而且脾气往往都比较另类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实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责。能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收集、交流、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取和尊重别人的意见,独立思考,掌握学法,大胆实践。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学生比较聪明,但学习不勤奋,成绩不突出。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较差,知识的探究方面多数学生较为主动。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知识,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口算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但还有少数学生认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对较复杂的应用题掌握理解欠缺。

认知能力: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还有一部分学生掌握较差,知识的探究方面多数学生较为主动。一部分学生能够灵活的掌握知识,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口算能力明显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也明显提高了。但还有少数学生认知能力较差,特别是对较复杂的应用题掌握理解欠缺。

学习态度及习惯:虽然现在大部分同学对数学有了很高的学习兴趣,也喜欢数学课,能够质疑问难,但还有少数学生课堂上不发言;不能及时与老师交流,个别学生作业不能独立完成,没有很好的打好基础,虽有进步,但仍要下苦功夫才能真正的把知识学懂学透。

二、教材简析

(一)本册教材的内容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各单元教材简析:

第一单元:负数。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在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和基础。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三单元:比例。

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另外通过对正比例与反比例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渗透函数思想,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四单元:统计。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这册教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会的。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教学中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一个物体任意分放进一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花钱多办事个物体。“抽屉原理”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本单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对数学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反复。所以,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增进持久记忆。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负数

教学重点:认识负数,正确读出写出正数和负数。

教学难点:用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与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1、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

2、运用公式圆柱与圆锥的相关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三单元:比例

教学重点: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建立明晰的概念。

第四单元:统计

教学重点:会从统计图中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提取统计信息,能够正确解释统计结果。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教学重难点:

1、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四则运算,会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学过的过程。

2、掌握几何体形的特征,能够比较熟悉地计算一些几何体形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并能应用。

3、掌握统计的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

1、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改措施通过上学期的教学,我发现我班出来一些不太理想的差距,深感压力和紧迫感。都说六年级是“出口班”,为了保证“出口”质量,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确定了如下计划、措施方案。

制定的目标:认真备课、选题、组题、高效率、高质量的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首先,要明确复习课的要求。

一、概括知识。

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单元或专题复习的主要知识与方法。

二、讲清思路。

数学复习离不开例题,对于例题要围绕复习主题而精选。例题重在分析,在老师引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题思路。

三、注重评价。

学生探索的多种思路,师生要进行评价,挖掘其长,寻找其短,促进学生思维优化。学生探索是思维发散,评价是优质思维向优法聚敛。

四、重视引申。

课堂要把问题开放,或对结论开放,或对条件开放,使知识迁移、引申,变会一个题为会一串题,让学生从模式中释放出来。

其次,了解复习课注意的问题。

⑴准确合理的划分复习内容,确定复习课型。

⑵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必须落实到位,不能把复习课上成单做题或新授课的简单重复。

⑶复习课备课必须发挥集体优势,做到节节集体备课,统一复习进度。

⑷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复习,不能随意拔高复习内容,克服偏难、脱离教学目标现象。

⑸注重学生自我复习,不能以讲代学或以练代学。

⑹小组反馈矫正是复习中的重要形式,小组内的相互检测、交流、展示是必不可少的。做到有反馈有矫正,没有反馈的矫正是盲目的无效矫正,而没有矫正的反馈也是徒劳的反馈。

⑺强调学生的参与度(提出、交流、讨论问题的人次,密度,要人人有份),不能是少数尖子生的课堂,应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知识缺陷都能得到弥补。

⑻复习课不能没有教师的总结提炼归纳,教师在关键时候要发挥指导提升的作用,克服随意性。

三、后段工作措施——追求复习课的艺术和效率。

(一)兼顾好、中、差的学生,调动每位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1、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适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我们的复习应使每一类学生都学有所得,包括学习困难的孩子,因此,复习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复习的起点定低一些,使学生通过复习能有所进步。

2、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对于困难的学生也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去补,每天解决一些问题,小步快跑,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每天都有收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在复习中,要注意及时调整教学过程,针对本班教学实际,改进教学。

(二)全面了解教材、了解学生,采取“分层复习,分层要求”措施。

复习课既要有助于对学习差的学生的帮助和提高,弥补平常学习中的不足,又要兼顾优秀生,让他们通过复习课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深入。复习课对于优等生来说,总认为这些知识、这些练习我早就懂了,感觉很没劲,从而影响课堂的实效性与时效性。而学困生则倍感学习的困难,复习与不复习没多大区别。针对这样的情况,中上学生在复习课中选择重要的练习题目进行练习以加强对概念和原理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研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按住ctrl键 点击查看更多小学资源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优化备课组活动,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确保数学教学工作达标率100%,创优率30%以上。

2、深入课堂教学研究,确保课堂教学学生知识巩固率100%,信息交流面100%。开展小班化教学研究,创办特色班级教学模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学习领会新标准,积极开展新教材及苏教版国标本实验教材研究工作,充分发挥市、县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加强与省市县兄弟学校教学的交流与协作,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研能力。

4、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5、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做好“查漏补缺”工作,确保我校学生各项检测及期末考查及格率达99%以上,优生率高于50%,确保教学质量及各项竞赛名列前茅。

三、工作重点:

1、强化教学常规管理,认真贯彻并落实教学“六认真”、“十字方针”。

2、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吉尼斯挑战赛”、“成立少儿科学院”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组织学习“新标准”,发挥备课组的群体教研作用,以备课组或年级 段开展教研活动,上好教研课。开展以“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为课程的教学研究。准确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基本理念及目标任务,加强小班化教师的培训工作。

4、通过星级考评、骨干示范等活动,与“校首席教师”评比相结合,调动青年教师自发苦练教学基本功,促进数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5、强化课堂教学,年级组统一教学进度,组织好各项质量检测和竞赛活动,训练数奥队为重点,力争在省市县各项竞赛中再上新台阶。

四、工作措施:

㈠落实新课程标准,改革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

1、认真学习新标准,严格执行新标准的指导思想。本学期主要任务:加强新标准的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分解新标准,加强新标准在教学中的运用,在校内开展新标准测试、竞赛等活动。

2、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转换教师角色,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信息交流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信息交流面要达100%,培养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对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深入研究,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对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认真分析数学内容、目标、重难点,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因此,各年级数学备课组或年级段在每周三以前必须安排好互议、互听一节教研课,利用周三下午学生清校后的时间进行互评、讲析,并填好评议表,收集上课教案,并安排好下周教研活动

内容及教研课,以上资料作为评选优秀备课组条件之一。此活动充分发挥备课组群体教研作用,加强新老教师的合作,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㈡强化常规管理,优化集体备课,提高教学质量。

为落实“教学六认真”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提出了教学常规工作“十字”方针,即: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法要“活”、手段要 “新”、活动要“勤”,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教导处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定期、随机督查。看教学“六认真”资料,听随堂教学情况,检测课堂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达标率,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查“十统一”执行情况。

1、备课:本学期继续推行已取得明显成效的集体备课制度,提倡青年教师要备出优质课,中年教师要备出特色课,老教师要备出实用课。共同探讨“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的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要提前一周送到教导处严格审查,教案统一打印格式,署好备课人的姓名。此外,重视个人的二次备课,完善教案的各环节,每人后记不少于1/3,青年教师不少于2/3。

2、上课: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在教学中要注重现代化手段的运用(注重三机一幕的使用),课中要明确目标,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体现两个100%,要及时检测教学效果。

3、作业的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注意“质”的精当。批改要正确、及时,字迹要端正,符号要规范。不加大作业量,严格执行国家教育部对学生家庭作业总量的规定,严禁教师滥购、滥用学习资料。

4、辅导:继续做好提优补差工作。本学期要加强对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做好数奥队的训练工作,力争在省市县数奥竞赛中获得好成绩。此外,各班教师要定时间、定计划、定内容地组织好学习有困难的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做到措施得力,记载齐全,成果显著。

5、考核:改进评估方法,对学生进行多方位评价。以新标准规定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为依据,评估的方法和手段要多样化。除笔试外,还要注意运用口试和操作等方式,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还要通过课堂提问、观摩、谈话、学生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6、听课:本学期各备课组间教师互听不少于3节,每学期参加听课总节数不少于15节,要边听边思,及时评注。

㈢加强质量监测,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1、单元检测。备课组长要统一组内教学进度,抓好单元知识达标检测,严格考核,及时做好检测分析、查漏补缺工作,但须执行国家减负标准,控制检测的次数。

2、随机单项质量检测(竞赛)。以年级为单位开展数学知识单项竞赛,创设良好的竞争氛围。教导处对本学期学生知识与技能各进行1—2次单项检测。鼓励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3、期末检测。根据“减负”的要求,学校组织期末考试,不再统一组织期中考试。严格把好教学质量关,及格率99%以上,优生率50%以上,教学质量要名列同行前列。

㈣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本学期倡导岗位练兵,继续开展星级考评活动,并与学校首席教师评比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省市县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骨干教师。

2、充分发挥市县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本学期,组织市县学科带头人、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评优课,选拔优课对县公开教学,进行送教下乡、送教进城活动,加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提升学校知名度。组织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及论文评比活动。

㈤组织丰富多彩的学习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3

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基本上已经正比例有关知识,通过本节课是学生能根据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目标:

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3、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难点: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二、导入新课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三、进行新课 情境

(一)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情境

(二)让学生把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的表填完整,当速度发生变化时,时间怎样

变化?每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独立观察,思考

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情境

(三)把杯数和每杯果汁量的表填完整,当杯数发生变化时,每杯果汁量怎样变化?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各是多少?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活动四:练习题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4

信丰一小 吴和妹

教学内容:第34页比例的基本性质,完成“做一做”,练习六的4、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材料准备:每名学生写出5个准备好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说出你的思考过程)3:8=9:()0.5:()=5:17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某某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二 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 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 6:10=9:15 1/2:1/3=6:4 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

2两个内项的积是:8 ×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1)6:3和8:5(2)1∶5和0.8∶4(3)1/3:1/4和12∶9(4)1.2:3/和4/5:5(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2)():1/3=1/4:1/6(3)0.2:0.6=6:()(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5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两极分化明显:优生与后进生,水平相差较大。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学生成绩达到优秀,但小部分学困生却和优等生却相差好几十分,较为悬殊。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意义.

2.复习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单位.

3.复习各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汇总整理学过的计量单位,牢固掌握各种计量单位及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掌握各种计量单位的实际大小及进率,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教学步骤

一、直接导入.

提问导入: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从1990年起废除原来的计量单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法定计量单位,目的是为了便于国际交流,扩大开放,不断发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因此,我们要认真学好有关计量的知识.这

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量的计量”.(教师板书课题)

二、归纳整理.

(一)启发学生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量的计量?

教师板书:

长度质量时间

面积

体积(容积)

(二)复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每个长度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每个面积单位实际有多大?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讨论:相邻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都是100?

师生归纳:面积单位是根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100.

3.启发学生回忆:已学过的体积(容积)单位有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思考:相邻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什么是1000?

教师说明: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都是依据长度单位确定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实际计量时做到准确无误.

4.练习.

(1)在()里填上适当的计量单位名称.

一枝铅笔长176()一个篮球场占地420()

一张课桌宽5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21()

一间教师的面积是48()一种保温瓶的容量是2()

(2)一个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它的每个面的面积是多少?

(3)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堆成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需要多少块?把这些小正方体木块排成一行,有多长?

(三)复习质量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2.练习.

①10麻袋大米约1()

②l个鸡蛋约6.5()

③1棵白菜约2.5()

④1名六年级学生体重是40()

(四)复习时间单位.

1.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时间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并填写下表)

名称 世纪 年 月 日 时 分 秒

进率()年()月 31日(各月)

30日(各月)

29日(年二月)

28日(年二月)()时()分()秒

2.教师强调:

①时间单位间的进率不像前两种计量单位间的进率那么有规律,要记牢、用准.

②“小时”的单位名称按规定应记作“时”.

3.思考.

①怎样判断某一年是闰年还是平年?

②21世纪从什么时间开始?

4.练习.

(1)一年有()个月,分成()个季度.

(2)一个月分成()旬、()旬和()旬.一月的下旬是()天,平年二月的下旬是()天.

(3)采用24时计时法,下午1时就是()时,夜里12时就是()时,也就是第二天的()时.

(五)名数的改写.

1.出示5米.(引导学生,说出各部分名称)

2.单名数、复名数的复习,并举例.

3.填写例1.

(1)3时20分=()分

(2)=()吨()千克

(3)3080克=()千克()克

(4)5分40秒=()分

4.练习.

3千克50克=()克3千克50克=()千克

3050米=()千米()米3050米=()千米

2.4时=()时()分2.4时=()分

2时40分=()时 2元4分=()分

三、全课小结.

本节课整理和复习了哪些知识?在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时应注意什么?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1)1米=()厘米

(2)1公顷=()平方米

(3)1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4)1升=()毫升

(5)1吨=()千克

(6)平年的第一季度天数是()天.

2.判断.

(1)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2)1992年是闰年.()

(3)数学课本长18分米,宽13分米.()

(4)钟表上时针转动的速度是分针的.()

五、布置作业.

1.测量两件家具,记录各边的长度,算出表面积和体积.

2.称出两件炊具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调查父母的出生年、月、日,算一算平年还是闰年?

4.记录自己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

北师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6

(2010——2011学第 二 学期)

六年级 二班备课人: 白雪娥

2、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活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回顾与反思的能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1、在圆柱和圆锥中,教材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通过“点动成线”“面动成体”的过程,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重视操作与思考、想象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2、在正比例和反比例中,教材提供了具体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互偏巧依赖的量。提供了丰富情境,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

3、在一至六年级总复习中,教材重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注重整理与应用相结合、注重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整理。

3、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飞能力。

(4)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

(5)进一步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

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4、教学难点:

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班情、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有43人,其中男生29人,女生14人。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问题,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是自觉学习习惯不是很好,依赖性太强,有的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差,存在很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辅导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

三、教学措施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安排教学环节。

2、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

3、重视学法指导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达到“教是为不教”的目的。

4、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其树立信心。

5、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及上进心。

6、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耐心辅导,并进行“一帮一”结队的活动,师生共同帮助他们提高。

7、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8、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

9、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能掌握单位间的进率,能够正确进行名数的换算。

四、周课时安排表

2010至2011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2、21---

2、25

一、圆柱和圆锥---面的旋转圆柱的表面积机动

5课时2、28—

3、4

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

5课时3、7----

3、1

1圆锥的体积、练习一

5课时3、14—

3、18

实践活动机动

二、正比例和反比例----变化的量正比例5课时3、21—

3、25

画一画、反比例

5课时63、28—

4、2

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比例尺

6课时74、6---

4、8

练习二单元测试

3课84、11—

4、15

整理与复习

5课时94、18—

4、22

总复习

一、整数----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

5课104、25—

4、29

常见的量、机动、期中考试

5课时115、3---

5、6

二、数的运算---运算的意义

3课时125、9—

5、13

估算、计算与运用

5课时135、16—

5、20

运算率、机动

5课时145、23—

5、27

三、代数初步--用字母表示数、方程5课时155、30—

6、3

正比例、反比例、探索规律4课时166、7—

6、10

四、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线与角5课时176、13—

6、17

五、图形与测量、变换、位置

六、统计与概率

5课时186、20—

6、24

毕业检测

10课时196、27—7、1207、4---

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册教学工作总结 篇7

本学期,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认真备课。

备课,我做到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灵活巧妙地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提出问题--自己解决、教师指导—归纳、升华形成知识--然后反过来动用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在整个过程 中点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教师站在主导地位。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用出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三、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四、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的发展和培养。

六、工作成绩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一年师生的共同努力,期末考试六(2)班数学人均分为分,超乡人均分分,超县人均分为分,及格率为%,超乡及格率个百分点,超县及格率个百分点。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8

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数和数的计算方面,是在数的整除的基础上教学整数的一些性质,其中包括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第九册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

在几何初步知识方面,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教学目的:

1、结合本册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体积的含义,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3、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理解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5、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特征,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与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关于它们的一些计算;数的整除;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2、概念的教学。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1、语言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意义。

课时安排(总86课时):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26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3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5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5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二、数的整除(26课时)

1、约数和倍数…………………………………3课时左右

2、能被2、5、3整除的数……………………4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5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4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9课时)

1、分数的意义…………………………………10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6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7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第二学期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学计划 篇9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习作要求,了解书信的格式。

2.借助习作要求的提示,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书信来表达真情实感。

3.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景,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景,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明天,我们毕业》这篇感人的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即将毕业的我们,也要告别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也一定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母校,老师和同学说吧,今天我们就来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交流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 2.提出习作要求:

(1)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和老师交往的事情、动人的场景。

(2)给老师写一封信,把要对老师说的话写出来,抒发自己对老师真挚的感情。(3)书信格式要正确,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写完后认真修改。用信笺纸誊写,可以亲手交给老师,也可以寄给自己的老师。

(四)创设情境。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情与情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所以,写信最忌空话、假话、虚情假意,一定要带着真挚的感情来写。真情实感是交流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一点,这种交流就没有了意义了。六年了,老师为我们的进步不辞辛苦,对我们的成长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们一起选择那些印象深刻、特别感人的场景写下来。创设情景: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讲着,我——? 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2.下课后,老师欢快地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 谈谈自己当时的想法。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 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情景有很多很多,请学生自己回忆和老师交往中的一两件事,全班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A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 B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C写完后认真修改。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指导习作 1.表达真情实感。2.通过具体情景。3.注意格式,规范表达。

(七)学生习作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交流自己的习作,互相评点。2.了解学生习作情况,强调习作要求。

3.指导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主动修改自己的习作,逐步养成多读多改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再次明确习作的要求。

这次习作内容是写成长中的烦恼。要写好本次习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真情实感。本篇习作要以感情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习作过程中要写自己熟悉,最好是亲身经历并留下深刻感受的事例,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几件事;要用准确、恰如其分的语言进行描述;要说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套话。感情要真挚。

2.本篇习作是给老师的一封信,因此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并用尊敬的口吻来写,语言使用要得体,要符合写信人的身份。

3.文章在写法上要以叙述为主,并适当穿插一些议论和抒情。这些议论和抒情能够深化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改作文

1.读给自己听,自己修改

师: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听听是否顺口,想想词语用的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具体了,不合适的自己试着改过来。2.读给同学听,合作互改

师:谁想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全班同学听。(教师请一名同学读习作。)

师:你听后有什么看法?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评价,修改。)

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作文,再评一评谁写得清楚具体,哪些地方写得好,也可以互相交换改一改。

(三)学生誊写作文。

要求书写端正。管宇宏: 课前思考:

我们学习了《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一幕幕往事的回忆,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眷恋之情。我们都被那纯真的情感所打动,同时也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对哪位老师说,题目补充完整。再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要把心里话写给这位老师。

(一)品质

1.因为他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那善良、热情、无私的品质,永远铭刻在我心怀。

2.因为我们无数次清楚的感受到:当**老师无私地奉献出一切时,幸福的光圈也就降临到她和我们的眼前,因为她常说:“这世间真正的幸福,不是接受而是给予。3.她给予我的爱与温暖,更使我终身难忘。

(二)个人魅力、学识修养

从我入校的第一天,我就被她的个人魅力和生动的课堂深深吸引,我暗暗发誓:“今天我们以你为偶像,明天,你一定会以我们为荣。”

(三)情感故事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可以打破年龄的界限获得升华,犹如淘尽流沙后只剩下真金;我们也终于明白:岁月纵然将随风远去,留下真挚的师生情谊却将终生长忆。

这就是我们本次文章要有的明确的中心,它已经随着感情植入我们心底。相信,这次的信件交流,将谱写一曲曲富有真情实感的师生之间的感人篇章。因为,我们都在用心灵倾诉和倾听,我们全体老师都期待着收到毕业班学生临别信件的那感人一刻早早到来。.1.本次习作可以写人,可以记事,也可以适当描写一下自己感恩、敬畏甚至不满的心情,甚至融会贯通写。但是,所写内容应该体现信的原则“真情真意,格式正确”。

2.信上内容要具体,通过具体事例和细节来说明,就不会太空泛了。不过,记事的话不仅要注重事情的经过,更要把自己的体验心情跟老师交流,写时适当突出外貌与性格特征,可以体现你对老师的关注和了解,重在突出“真挚”,使你的书信成为对方乐于一辈子收藏的珍品。

3.说心里话,把自己心里最想说的倾吐给对方,假如自己或对方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怕对方对自己有看法,这种顾虑是多余的。你的情真意切一定能够感动老师,让对方成为你的朋友和知心人。范建中: 课前修改:

给老师写一封信,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教育和关心,写出自己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作前准备:组织交流讨论,寻找最具深意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二、讲座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 2.提出习作要求: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讲着,我——?

2.下课后,老师欢快发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 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完成习作。1.拟写初稿;

2.正面引导,鼓励修改; 3.评议赏识,表达心声。施红英: 课前思考:

三、回忆过往,找准切入点

刚才我们看到了小作者的心声,其实在我们小学生活的六年中,老师的关心和教诲,留给我们的美好记忆太多了!

此刻,请你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写下那(几)位老师的名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把你心中最难忘记的一幕幕倾诉出来吧!组织交流: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老师、哪些事情或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你的感触最多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师生生活的画面,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

我的设想: 只要孩子们能够在文章中写出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那么这篇习作就一定会是成功的。比如说通过一件小事,引发小作者很多的感慨;又如孩子们回忆老师给予自己的真诚帮助,真切关怀,都可以尽情挥洒于文字之中。

葛格: 课前思考:

作为小学阶段的结束,第三学段的习作教学旨在巩固学生习得的写作知识,提高学生掌握的写作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和习惯,为第四学段奠定基础。习作教学应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等问题。本次习作是小学阶段教材安排的最后一次习作训练,内容是“给母校老师写一封信”,要引导学生回顾六年的小学生活,再现老师诲人不倦的形象,激起学生心中对老师的情感,用一个个具体动人的情景表现对教师的感激与眷恋。通过本次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向“得心应手”“自能作文”的境地迈进。另外,本单元的教材还有意地安排了几篇课文,都与母校或老师有关,便于“读写结合”,利于激情和仿写,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积累习作的前经验。教学中,可通过创设情景,以深情的语言调动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积淀,唤起学生对小学生活的美好回忆,再现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情景,让他们敞开心扉相互倾诉、实现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产生想说、要说的强烈愿望,在学生没有任何写作负担的情况下将学生引入书面表达中。然后在学生自主回忆、相互倾诉的同时,教师顺势挖掘细微感人之处,使学生自己感受到怎样表达真情实感;并且教师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表达浓浓的师生情。高年级的学生,书面语言的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他们学习范文的方式,不再停留在“模仿”,而是借鉴。出示习作例文,不仅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范例,而且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打开思路,丰富了习作的素材,逐步实现吸纳与倾吐的交融与互相促动。这样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到先说后写的的习作状态,使学生真正做到新课标中的八字方针——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课前修改:

一、激情导入,积淀情感

1.亲爱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六年的光阴似箭,一路有老师的陪伴;2000多个日子,从蒙昧无知到学有初成;六年的时光里,老师的关心和教诲,依然历历在目。此时此刻,即将走出小学校门的你,内心有怎样的感受?(生自由说:不舍、难过、怀念、百感交集„„)2.人生有聚散,师生情,难隔断!面对即将分别的老师,你内心的感受最想对谁说?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酝酿情感,倾诉惜别之情)

3.是啊,同学们,在这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了我们多少期待、多少关心、多少帮助、多少鼓励啊!老师的音容笑貌伴随我们每一天,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记忆中显得如此珍贵。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1.组织交流: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哪些老师、哪些事情或场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给你的感触最多呢?(学生自主回忆,同桌相互倾诉)

2.通过学生回忆、倾诉,确定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3.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学生回忆和老师的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自己的理想等。)

4.全班交流。为调动记忆,拓展思路,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师生生活的画面课件,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清楚、表达真情实感。

三、例文引路,学习表达

1.有一个叫蔡泽洲的同学,他把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与回忆都写进了一封信里,大家都来读一读吧!(例文见教参)

2.出示例文,学生自读。(对于借鉴到的表达方法可在书上圈圈点点)3.组织交流,集体评议。

(1)例文中,小作者写了哪些事?文章表达了小作者对老师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 你领略到了那些写作方法? 4.根据学生汇报,老师小结。(1)围绕中心,写出真情实感。(2)选取具体事例,典型场景。(3)注意详略得当,写清细节。

5.请大家再回顾一下:如果你来写,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感情?(指名说说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或场景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眷恋之情。)

6.集体交流,教师有代表性地进行点拨。

四、回忆格式,下笔成文 1.复习书信格式:

称呼一定顶格写,问候话语别忘记。信的正文分段写,另起一行写祝语。名字写在右下方,紧接一行写日期。2.出示温馨提示:(1)要围绕中心,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内容要真实,详略要得当,抒发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3.难忘和老师相处的那一幕幕!在这离别的时刻,让我们把心中最难忘、最美好的记忆写下来,把心中对老师的感激和眷恋写下来,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4. 学生下笔成文,师巡视,相机点拨、指导,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的个性表达。姚娟: 课前修改:习作要求:

1.回忆六年的小学生活中和老师交往的事情、动人的场景。

2.给老师写一封信,把要对老师说的话写出来,书法自己对老师真挚的感情。3.书信格式要正确,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4.用信笺纸誉写,可以亲手交给老师,也可以寄给自己的老师。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不知不觉中已接近尾声了。在这个集体中,大家朝夕相处,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记忆中显得如此珍贵。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讨论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呢?(回忆和老师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我的理想等)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2.提出习作要求: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要写真人真事,书法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我„„(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

2.下课后、,老师欢快地和同学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谈谈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

这样的情境有很多很多,请学生自己回忆和老师交往中的一两件事,全班再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六、完成习作 1.拟写初稿。

2.正面引导,鼓励修改。3.评议赏识,表达心声。姚震宇: 课前思考:

以往的教学中,老师们最头疼的一项工作便是作文教学——部分学生确实不会写作文,绝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能看到学生愁眉苦脸,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感情可发,在老师的强硬规定下,他们只好不情愿地挤出一篇味同嚼蜡的“陈芝麻烂谷子”。问题的根源究竟何在?是作文远离学生生活,是作文缺少情感的碰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节课注重让孩子们通过课前搜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阅读迁移,习得写作方法,并通过情感的碰撞,激发习作的激情。

部份环节修改如下: 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当小学的生活从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时,当我们的感情负载得重重的时候,也许,就是我们同学间师生间分别的一刻了。你想对朝夕相处的同学或老师说一句什么话呢?

生说话练习。

2.(背景音乐《送别》)师:同学们,当我们读着《明天,我们毕业》一文时,当《送别》的曲调响起时,多少往事一一涌上心头:第一天踏进校门,第一次戴上红领巾,第一声同学们好在我们耳畔响起,昨天的往事历历在目。今天,在我们即将毕业,告别母校,告别老师、同学时,你一定有许多心理话要对他们说吧,下面,我们就来写一篇话别作文——《话别——写给××》。

指导选材:

1.师:同学们,刚才我们阅读了例文,知道了写出自己真情实感的关键,大家也已确立了习作的对象,现在,请大家再来回顾以下: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有具体事例吗?你准备选择哪些事例来表达你的真情实感?请大家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习、生活的照片,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3.师:现在,请大家就你准备写的对象,就你与他之间发生的事情,写一段你最想对他说的话,时间5分钟。

4.生:写作。5分钟后交流

上一篇:黔南州六十周年庆活动通知下一篇:重庆华生园食品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