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2024-09-26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共8篇)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篇1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

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有二: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平均为大专水平,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态度还是敬而远之;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幸福而又充满乐趣的研究之路呢?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样的一个过程。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8)认为: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我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其涵义包括: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

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

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度的描述和分析。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

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您理解了质性研究,那么我坚信,您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了。同时,也会越发感到充实、快乐、幸福„„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篇2

关键词: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多校区大学,组织结构

从1992年起, 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 其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合并办学。大规模的高校合并, 有利于理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大学的整体实力, 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只重视形式上的合并而忽视了实质上、内涵上的融合, 影响了他们的合并效果。

实质性融合是合并高校实现办学思想、学科、教职员工、资源、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和学校文化的七个方面的融合。合并高校可以通过“七融合”解决规模效益差, 学科综合性和学校竞争力差的问题, 实现质的飞跃, 完善和巩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成果。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一个过程, 即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是一个逐步化解的过程 (1) 。目前, 合并高校已进入实质性融合阶段。

一、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遇到的障碍

由于体制、经济利益、历史与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高校合并后会出现一些有形或无形的障碍, 这些障碍不排除, 必然会产生很多问题, 如运行成本增加、资源浪费、人心涣散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高校的实质性融合。突出的有以下一些障碍:

1. 办学目标不明确的障碍。

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办学目标。高校合并意味着具有不同目标的几所大学组建成一所新大学。新大学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 新大学的领导者必须及时确立新大学的办学目标, 否则就会造成办学目标不明确的局面。这种不明确会使领导者在管理中失去明确的目标, 对事关学校建设与发展问题难以形成共识, 从而影响领导层的决策质量和效率, 降低学校凝聚力。

2. 心理和观念的障碍。

高校合并是力度较大的管理体制改革, 必然带来利益的调整。在物质利益方面可能会有升有降, 或者是相对差距拉大;在人事安排、权力分配方面必然会有上有下, 有大有小;在资源分配方面, 也会有轻重缓急, 有多有少, 这属于正常情况。但是, 与个人利益期望出现较大差距时, 会有一部分人产生心理失衡, 强烈怀旧情节, 产生抵触情绪, 对高校合并的成效不予认同, 心理上仍按合并前的格局划分彼此, 貌合神离, 导致学校合并以后长期磨而不合。

3. 传统学科壁垒的障碍。

此次高校合并, 大多是形成了学科覆盖面广的综合性大学, 这为提升学校的学科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但学科上散件集装箱式的格局并不是真正的融合 (2) 。由于我国对学科专业的严格管理、教学科研组织主要以传统的学科为基础划分和原有政策在学位点建设、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交叉学科的席位, 造成合并高校的学科之间横亘着传统壁垒的障碍。

4. 多校区办学的障碍。

此次合并高校绝大部分是校区地理位置分散的多校区大学 (3) , 呈现一校多区的办学格局, 少的两个校区, 多的五六个校区, 有的校区还距离较远。这样, 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度受到极大的限制, 信息传递不及时。即使学校管理上主观上力图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因地域、归属和原有“大而全”、“小而全”的办学体制等原因形成的固有隶属性, 成为多校区高校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障碍。

5. 原有学校文化冲突的障碍。

合并前各高校因校园环境、人员构成、领导者观念、学习内容、生活节奏等不同, 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学校 (组织) 文化。根据学校 (组织) 文化理论可知:学校 (组织) 文化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与此同时, 新大学的学校文化缺失或尚未形成。高校合并后, 几所高校的原有校园文化之间会产生冲突, 阻碍高校融合。

二、实现高校实质性融合的措施

1. 开展新大学的目标定位。

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形成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4) 。合并高校的内外环境与原有各学校的内外环境相比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校领导必须重新定位新大学的存在使命和新目标, 这是办好合并高校的基本前提。新大学的目标应该是融合了各校区的优势, 并且能够具有鲜明的特色, 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激励效果, 从而用一个新的共同的大学远景来统一、凝聚合并院校全体师生的思想、意志和行为。

新大学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首先,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的办学环境进行分析, 发现环境中存在的有利机会和不利威胁。其次, 认真分析学校拥有的各种资源如教师资源、学生情况、教学资源、资金状况、管理特色、工作效率等, 识别学校的特色、优势和劣势。最后, 将环境分析与资源条件分析结合起来, 确立新大学的办学目标、宗旨和使命。

2. 塑造优秀的学校 (组织) 文化, 凝聚师生员工。

在学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 学校创始人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个学校的文化反映了学校创始人的使命和价值观, 新大学的领导可以抓住合校契机, 构建新大学的学校文化。

合并高校塑造学校文化时, 首先, 要选择价值标准。价值标准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合并高校的价值观要立足于新学校的具体特点, 要体现学校的宗旨和发展方向, 要与学校教职工的基本素质相和谐, 要坚持群众路线。其次, 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和工具、树立榜样人物、培训教育等方法强化教职工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再次, 通过建立必要的的规章制度和领导的率先垂范, 巩固落实新大学的校园文化。

3. 以人为本, 进行人性化管理。

合并后的高校, 要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更要关心教职工。高校是以人的智力产品为主要资源的组织, 教师是高校的核心, 实现高校真正合并的关键是要“合心”, 即教师们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合并以后的高校, 集合了原来各院校的教职员工, 形成一个大家庭, 每一个教职工都是新大学的一分子。新学校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校区的教职工, 而不应厚此薄彼;要了解他们的需求, 尊重他们的个人追求和自我进取。在多校区办学的管理层面上, 要引入“关心向导”, 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气氛, 重视他们的个性和需要, 使他们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共同参与管理, 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

4. 统筹规划, 实现学科的融合。

学科融合是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关键。高校的资源主要是附着在学科这一载体上, 学科在高校管理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实现学科的融合, 就能实现合并高校“1+1>2”的目标, 获得预期的规模效益。

合并高校要实现学科的融合, 首先, 需要克服“学科门类齐全等于学科结构合理 (5) 和学校竞争力强”的认识误区, 解决学科交叉渗透的不深入、学科比例不协调、利益分歧等问题;冲破学科壁垒、校区分散和校园文化冲突等束缚, 实现教师思想的融合, 构建合理的师资队伍。其次, 建立和完善树状型学科体制, 即按大学学科门类, 组建学院;在学院之下, 按一级学科设立学系;在学系之下, 按二级学科设立研究所, 从上到下, 层层深入。同时, 根据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建立和完善跨学院、学系、研究所、研究室的横向学科组织。最后, 建立学科融合结果实绩导向机制, 鼓励和引导学科的融合。如学校要对在学科融合方面取得贡献教职工的予以宣传, 将职称评定、优秀评选与学科融合贡献大小挂钩等。

5. 重新设置组织结构, 保证实质性融合目标的实现。

组织结构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高校合并后, 实现各校区实质性融合已成为其首要目标, 与此同时, 学校的教学活动、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必然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因此, 原有的组织结构已不能适应学校新情况、新目标的需要, 合并高校必须打破原有组织结构的稳定均衡, 经过结构设计再造组织, 实现新的平衡与融合。

综观国内外多校区高校的办学管理模式, 有的采用集权制管理模式, 有的采用分权制模式。无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 学校都需解决好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矛盾。一般来说, 对于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如学校发展、投资方向、人事管理等权力要由校级领导决策, 其他权力可下放给相关部门。否则权力过于分散, 会使学校变得权力多中心化, 给校级权力中心的调控带来较大的麻烦, 进而影响学校实质性融合。 (6)

6. 建立信息网络平台。

合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克服多校区大学管理时空上的差异, 使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信息;建立教学管理网络, 通过光缆把新老校区连接起来, 形成教育网络。

参考文献

[1]张朔.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的目标、难点与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2]冯向东.论并校中的融合[J], 高等教育研究, 2001 (2)

[3]王志浩.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6)

[4]杜建华, 沈红.合并后多校区大学学科融合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9)

[5]闫树涛.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8)

异质性艺术形式的融合研究 篇3

关键词:异质性 形式 空间

一、“多音交响”(polyphony)的空间构成

康定斯基的艺术思想与绘画创作表现,是实现了绘画艺术同音乐性结构、韵律、视觉元素的内在能量等纯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可能,在此之前的绘画表现,我们近乎只知标榜为自然形象所主导的视觉造型价值而已,所以说康丁斯基的艺术对“形式”本身之独立生命所开辟出“活性动态表现”结构的维度,几乎是延续塞尚的“稳定实在”结构的探索之后,所予绘画的“形式生命”以进一步的活性化开发。同时,它也是现代艺术形式“直表”“内在精神现象”的一个表现性机转,更为西方艺术史从表相的、事件的叙述性,潜进到内在真实的、完全的、纵切面的纯艺术性形式的一项重要演进指标。

这种纯形式的结构带有一种音乐性的曲式与诗性的凝练度,而这种音乐性曲式本身除了以韵律性为其组织运作逻辑之外,其律动的整体又同步呈现出其所表情之情感形式,所以我们聆赏乐曲时,只要心灵是充分打开的,谁都会为其形式本身共存且互为表里的情韵能量所感动,美感心灵开发的程度愈久,层次愈深,感受性也就愈加深刻,而且乐曲形式的意味境界愈精炼、独到,其使人入深至醉乃至狂喜的功力亦愈彻底。音乐有如此能耐,究竟起源于何?音乐与绘画是为两种相异本质属性的感官获得感受的审美表现,眼与耳同心理的联系与体会面向其实存在着出入,如欲将绘画艺术表现摹拟音乐形式的表现力,最大也最有可能可为传移应用者,应是音乐形式的“交响”曲式构成的空间性。若将乐曲结构拆解,首先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一条主旋律,继之副旋律或和旋,两条旋律互为交织、互动、呼应、对话……,以产生其形式中的各种谐和关系(柔和、悠扬、微妙张力等)与非谐和关系(张力、冲突等),并同步焕发出与该乐曲中最大特征连结的各种情感能量的演绎情节表现,进而因之牵引人的心理相对应的内在生命感触。相对于非韵律性或无动态,旋律本身最主要表现是一种“时间性×空间感”的特性,这种动感表征必须以一种对比性为其必要呈现手段,体现在画面上,首先要求整体结构的布置应该进行一种保持不等的节奏错落、远近呼应、前后连续、演绎连绵……的活性结构的造型进行式,这种展现“多音交响”的生动过程也极其类似对弈的模式,一来一往,完全是步步为营,真枪时弹的寻找生机的一种行动,如此之形式运作思维,绘画整体空间感自然就呈现出,一种融合了精准而结实的基础结构力,产生有交响曲式且生动的旋律之美。

上述纯曲形式即音乐上初始作曲到编曲等表现部分,乃相当于绘画中素描性的明度空间结构创作的范畴,是决定了整首乐曲或画面精神意向与艺术性层次至关键之根本所在。

二、“异质并置”(heterotopia apposition)的力学表现

如再继续分析音乐的组织,接下来我们将发现到乐曲流转间的形形色色的表现性,亦即透过乐器或人声所表现出来的丰富音质、音色,演奏技巧所诠释的或优美、或震颤、或激昂、或沉吟、或雀跃的各种情感语絮。“异质并置” (heterotopia apposition)的空间力学所指是介于相异乐器或人声之间,加以共同组织所产生的并置张力表现性而言,它较属于一种质性上的对比表现,人对材质的感觉实是直接而敏锐的,这很像一个封闭形国家区域之内出现他国的人时所发生的强烈异文化印象一般,感受上可以立即袭涌而上许多从形态上的、各种面向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语言……)到甚至思想精神层面上的好奇、兴趣或冲击、激荡,而这种冲击与激荡性的强烈感受力,正是我们想要加强画面之形式的与内在的精神性所特别予以强调的一种表现。

在音乐中,只要专注,我们也能从中听出各种“画面”,只要移情,我们又常为之感动的泪眼盈框(不论情感联想上、形式表现上或精神领会上的感动),各种表现、各种形式、各种情致、各种风格的乐曲其实唤起的就是我们心理结构上各个“坐标”(经验情感、美感……)的情结(点到线的规模),我们的心理结构更是一种广大、多重、多层且复杂交织的“质性”组成。为什么音乐的表现力是所有艺术类型中最直接渗透人心的,音符、音色等音乐元素与节奏、旋律等乐曲的形式是一种完全抽象的“质性”,如将其形态组织出心理结构可以感通的结构表现,再透过演奏的表现力,则音乐的感染力就自然产生,必须注意的一点是,音乐结构本身正体现一种异质并置表现非常彻底且能自由运用的丰富艺术性形式张力(除非是solo:独唱或独奏),音乐艺术可以如此彻底发挥该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它以可以感通心理结构的形态(质性)与组织(美的形式)来造型(乐曲),这就是音乐的感染力的祕密。心理结构是一种张弛、微妙、意念折转不断、变化无止、形迹如幻、异度空间并置、焦点持续移换、情绪纷沓流动的状态,乐曲的结构除了其旋律呈现的一贯性以外,其他的唱和或衬托组成部分几乎是极尽变化之能事,却毫不脱离与人心理的联系,主要正是赋予二者之形态与结构的一致性所获致的结果。

绘画的表现虽不若音乐般来得自由,也无法赢得所有人可以感触其纯形式的表现意味(大部份的人因普遍性社会价值之层次的视觉经验,视觉已受制约且模式僵化,故难得见开放心灵之自由审美功能),但个人仍以为可藉由绘画元素的异质性上各种并置的表现,发展出一种空间流域的解构、交错、穿梭、消长……的“异质性空间力学”与时间流域的自由解构之“异时性”手法的同时性表现来呈示心灵的面貌,以强调自由性空间形式本身之精神性能量及其结构张力之美。

三、“书写表现”的“自然”统合

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Body)通常被认为具有物质的特性,而与“精神”(Spirit)对立。梅洛·庞蒂反对把“身体”当成“物性”,以为“身体”先天便存在一种“知觉”作用,使我们于感知外在世界时,可以把一切“外在”与我们的“内在”二分的隔离打破,使“外物”与“我们的内心”可以形构一体。 (“外在的环境”和我们“内在的心境”乃是我们行为作用的一体二面,而且是在相参、互通的结构里。)

现代科学已经发现我们的左右脑各司不同的活动主宰功能,我们的生命活动是为五十兆脑部细胞分子的完美活性表现的结果,右脑中的杏核体可以让我们处于平衡的存在(并就失衡状况予以回应),即当下的真实与完整,这个生物科学发现完全解释了诸如所谓灵性、佛性、禅或现代艺术中所向往追求的真实等带有密契意味的论见根源(无论如何一切仍为造物主所设所造,“造物者”之内涵包纳万有,亦即一切终究的源头)。右脑直接当下“全然地”回应一切相对环境,左脑则是运用理性来处理过去与未来的信息,但它是慢半拍的,这也是为什么抽象表现主义者要以“自动性”技法联系所谓“真实”的原因,好直接消除掉理性远离真实的一段距差,以归还人之自性艺术表现的真实(“表现”之“自然”)。

印度的霎哈嘉瑜珈(SAHAJA YOGA),意指内在的自觉(并非普遍为人误解的身体舒展运动),该理论提出人之身体有三脉,左脉主宰行动力,针对未来欲望,右脉收摄情感,关注过去记忆,中脉是灵性的中心,统合三脉便能体现“当下即是”。观此三脉,完全涵盖了人的全面性时空坐标概念的理解,而其中脉所处的“当下”适也与梅洛等观点不谋而合,孩童游戏的当下便是进入此一存在状态,来自超宗教灵学的观点站在生命宇宙的高度鸟瞰,反而甚能轻易解释细腻的艺术创作心灵的结构与作用。

同样在绘画上我们也会要求一种回归到全然的“真实”感的心理倾向,这种内在的一种真实的声音亦要求当下超越于理性制约(不为任何理性作用或倾向所挟持宰制)与片面的表相,要求心灵能充分自在彰显与生命自由表现,其实就是在不逾矩之下随心所欲而表现(亦可为亦可不为),它并非唯我们独尊的为所欲为,而是体现了所谓“道”、“真实”、“真如”、“整体”、“圆满”、……的那种宇宙完整性精神的层次表现,是个人与“宇宙精神整体”化合融通而和谐的一种状态,而传统美学深蕴功夫论与境界论的“气韵生动”学说,就适时可以提供了我们与画面走入此一调合之境的一种观念与途径。在绘画艺术的表现上,无论我们所赋予画面组成内涵如何繁复的结构或质性,只消一以贯之地整体把握,一气呵成绵延其环节,将理性资料消化化为浑然意气的书写,迸发主体直接情性的表现,抒情乃能输导形意交融,消融掉非连接的概念性思维,则愈能直抒内在之全然了,故下笔时宜求速,吴昌硕以利落刀法直取心灵直觉而造型,可见我们身体在迅速一瞬“之间”也常是撇见灵光的一种天人际会之管道。

灵活运用这足以充分载盛我们人之心灵的全然状态的书写特性,自由游牧、自动表现、随心灵而自如其是造型,乃至顺其自然融通化合最大反差的相异质性的几何线条与色面,此中内部反复循环交织彷彿正是在进行一种“生命”自身要求的“活”动,即求诸“气”来推动以“呼”和“吸”为相续循环情节的音乐性节奏之运行表现,这种创作过程亦是能令人体验到内在生命最大的美妙感的精神性活动之一,如同运气而行的太极拳术之既深层且又“完整的”一种表现,我们或可说,这种总体性表现之本身也体现了真理(“当下”与“全部”),它们都是属于身体、心理、心灵、意识能完全统合而发动表现的一种生命状态或表现。

参考文献:

[1]林国芳.世界末的气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赖贤宗.意境与抽象[M].台北:雄狮图书,2004.

[3]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4]【美】萨拉·柯耐尔.欧阳英译.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篇4

在现代护理发展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一直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护理学专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男护士逐渐走上护理岗位,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男护士数量已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统计显示,美国269万名注册护士中,男护士数量为14.69万,占5.4 ;英国男护士占注册护士的比例为1o.21 ,则上升到了11%[3]。在我国,由于千百年来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男护士更是凤毛麟角。因而,国内对男性护生(士)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文章不多,且较侧重于一般性报道或量性研究,鲜见对其进行内心体验的质性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访谈,详细描述和理解男性护生实习期间的心理体验,以增进各级护理教育管理者对男性实习护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特殊场景中的理解与关注。同时,也为护理教育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在我院实习的男性护生共13人,年龄2o~24岁;实习期均为11个月(当年7月~ 次年5月);学历层次为中专8人,大专5人;家庭状况:独生子6人,来自农村家庭、工人家庭及干部家庭的人数分别是6人、5人、2人。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van manen的诠释现象学的理论研究法,以半结构性的深入访谈方式收集资料。预先设计访谈提纲,作为访谈的指引,避免因遗漏而影响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4]。

1.3 研究对象的伦理问题

为保护被访谈者的隐私,研究者遵循知情同意原则,在访谈前向被访谈者讲明研究的内容、目的、方法,承诺用编码代替姓名,以保护隐私,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LocalHost

1.4 资料收集

研究者与被访谈者共同商议访谈地点,选择双方交谈方便、不受干扰的地方面谈,并经被访谈者同意采取现场录音。在访谈中,根据被访谈者的意愿采用访谈录音、笔录和及时回忆的方法对访谈内容进行记录[5] ,尤其注意观察和记录被访谈者的表情、语速、语调等的变化,同时对其感受或观点进行及时澄清、确认,不断循环的提问和证实,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如此循环直至饱和。

1.5 资料分析

访谈后的资料均以被访谈者的编码进行整理,研究者反复阅读记录,并力求使自己沉浸在资料中,从参与者的观点来看问题,对被访谈者的谈话内容及当时的表达方式进行细致地分析,深入理解资料的含义[6] 。经过整理后的材料通过自省、比较、归纳,采用类属分析法,形成并提炼主题。

2 结果

经过深入地访谈和分析,提炼出4个主题:职业认可度低、工作无成就感、自我概念与护士角色冲突、对前途喜忧参半。

2.1 职业认可度低

长期以来,人们已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护理行业是女性的领地。“男尊女卑”、“护士是高级保姆”及“女护士一统天下”等落后思想和社会偏见使男性实习护生承载着生活、工作和情感上的巨大压力。初入临床时,他们常常要花相当一部分时间向病人解释自己的身份,得到的反应多数是好奇或不信任。而且,多次的不被认可或误会会对男性护生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困惑,他们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纠正服务对象及同事的观念,从而更增加了工作的难度[7]。病人的不解、好奇、怀疑甚至鄙视的言语和表情令心理本已脆弱的男性护生如同“雪上加霜”。例如s1护生,“我上班的第一天,一位老伯伯热情地给我打招呼,叫我‘医生’。当我微笑着向他解释我是实习护生时,他热情的笑容突然不见了,转头对邻床的病人说,‘堂堂七尺男儿,干什么不好,偏要当护士&8943; &8943; ’当时,我愣在那里,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羞愧、愤怒&8943;&8943; ”(眼圈潮红,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s5护生,“有一次,我给一个中年女病人打针,她用异样的眼光盯着我,仿佛我是怪物。她说‘你五大三粗的,会打针吗?能给我扎上吗?”’。s2护生,“一次,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病人告诉我‘小伙子,你认为当护士有前途吗?趁着年轻,好好学点知识,努力拼搏一下当医生多好’。”对于病人的不理解,多数男性护生能接受,但来自医务人员和家人朋友的轻视让他们觉得心寒。s7护生,“当我到医生更衣室换工作服时,一个医生说‘一个男人去当护士,难有大出息’。很长时间以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话,心里总是隐隐作痛。”s3护生,“春节期间爸妈带我买衣服时,碰到一个远亲。当他问起我的学业时我爸只告诉他我上大三,现在医院实习。当他夸奖我的职业―― ‘医生’如何好时,爸爸的面部表情很不自然,只是点头称是,而始终未告诉他我是护士。后来爸爸带我仓促离开,仿佛儿子当护士是父亲的耻辱。”s8护生,“学了护理专业后,每年寒暑假的同学聚会我只参加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参加了。因为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打听我的专业,打听我为什么想当护士。那目光里有惊讶、有同情,还有&8943; &8943;”(脸色涨得通红,呼吸深快,话语不连贯,很艰难地选择词语)。

2.2 工作无成就感

在现行医院护理体制下,护士虽然也按业务不同而划分出不同的业务职称,但在实际执行工作中却缺乏像医生那样系统而明确的分工,使得临床护士在一定程度上还在单纯地执行着传统的护理工作。作为实习护生,由于临床护理经验的匮乏,一些基础护理工作做得相对较多,这对于血气方刚、精力充沛的男性护生来说,繁琐、重复的“简单”护理工作让他们感到工作没意思、无成就感。例如s13护生,“刚到一个新科室,老师担心我们出错,总是让我们做一些诸如换瓶、扫床、测体温、量血压、记出入水量等工作,高难度的技术就数静脉穿刺了。每天做这样的工作太没意思了。”s6护生,“我最喜欢icu病房,因为病人大多不会说话,更重要的是有很多仪器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等,操作这些仪器时感觉太爽了!比起那些体温计、血压计真是太刺激了!”s4护生,“有个老年病人,血管又细又弯曲,每次打针光找血管差不多就要花10~20 min,我有时真有点不耐烦&8943;&8943; 。”sll护生,“我们在妇科、产科实习时,经常遭到病人的拒绝。于是,老师常会让我们做一些搬搬扛扛的体力活。真令人苦恼。”

2.3 自我概念与护士角色冲突

自从男护生入校起到毕业实习,他们的护理老师、、临床带教老师以及同学等以女性占有绝对优势。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们会因感觉自己的特殊性而承担着各种压力。加之,护士在人们观念中的形象和地位都与男性的社会角色相冲突这就造成了男性实习护生有着更多的忧虑。在他们的自我概念中,护理工作中许多琐碎的生活护理、清洁护理等都应该是“女人做的事”;同时护理工作的服务性极强,需要满足不同服务对象的合理需求;另外,男性护生也难于接受执行医嘱等依赖性较强的护理工作[8]。例如sio护生,“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家务活几乎从未干过。可实习时为病人整理床铺,擦拭治疗台、护理车等。在俯下身子的那一刹那,我总有一种不情愿、不自在的感觉。” s 12护生,“同样是一样大的男孩子,实习医生总是很神气,而我们只能执行他们开出(在老师指导下笔者注)的医嘱。有时想想心理很不平衡。”

2.4 对前途喜忧参半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全部由女性担任的护理工作日益凸显其不足之处,社会和医院对男护士需求的呼声渐高。但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男性护士人数极少,这就使得男性护生比女性护生有着较高的就业机会,也比选择其它专业同等学历的男性有着就业方面的优势。例如s2护生,“目前对我有意向的已有两家医院,而我们学校暂时联系到工作单位的女同学屈指可数。作为一名男性护生,我感觉自己挺幸运。” s 7护生,“我在手术室、急诊科、icu等科室实习时,老师们都想让我留在她们科,还说因为有我,她们的工作轻松了很多,心里也踏实了很多。” s 9护生,“通过临床实习中带教老师的教导,我深信:只要自己努力,我们男护士日后升迁的机会比女护士要多。”在就业顺利的同时,他们对未来的工作环境及择偶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忧虑和困扰。例如,s 1护生,“我家是农村的。春节时,别人给我介绍了对象。听说我在医院工作,女孩很高兴;当我告诉她我是护士,她当即变了脸,还说‘护士工作又脏又累、挣钱少不说,找一个当护士的大男人做老公,别人知道还不得笑话死我’。” s 12护生,“我有一个师兄去年分配到精神病院。经常值夜班不说,有时还被犯病的病人殴打。现在身心疲惫,正着手转行。”

3 讨论

美国注册护士中,男护士的比例增长已经是前的2.26倍[3]。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加强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加之男性在体力精力、逻辑思维、处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有较强优势,特别是男性病人的特殊需求,促使男护士加入护理队伍势在必行[9]。有调查显示,男性从事护士职业在某些方面具有女性无法比拟的优点[10]。另外,据国外的一项研究,男护士作为领导是以任务为导向的,有极强的处理事物的能力,有清楚表达思想和任务的能力,很少处理工作议程以外的事务或允许员工之间的闲谈;而女性管理者则反之。在正式会议开始后,男性更能主动地参加讨论,更多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与问题[11] 。因此,男护士的加入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一个平衡、健康、高效率的护理团队[12] 。

男性护生作为未来男护士的后备力量,他们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临床实习阶段的教育管理是摆在护理教育管理者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访谈中得知,男性护生均认为自己能胜任紧张繁忙的护理工作。在来到临床实习之前,他们都很热爱自己的职业,都愿意在护理领域中大显身手,对自己的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可是,当他们真正走进护理,接触病人,踏入社会之后,面对人们惊奇的目光,疑惑的语气,轻视的.口吻,特别是一直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苦恼,他们的自信、热情会在世俗中渐渐消失。尤其是在屡遭尴尬之后,面对社会上的重重压力和传统思想的束缚,他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考虑自己的将来,甚至最终导致流失。因此,教育管理者不仅要转变传统观念,同时还应有效地帮助男性护生转变观念,教育他们面对现实,勇于挑战自己。

首先,应加强对男性护生的教育和指导。其中,心理教育不容忽视。有研究显示,男性护生自卑心理较重,这是男护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特点[13] 。而在本次研究中被访谈者的言语中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这一点。因此,不要过分关注男护生的择业动机,适当地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甚至专门针对男护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行为训练,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护士角色可以强化男护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心态,有助于其更好地适应环境,部分缓解男性护生对角色的认同感差的问题。同时,加强与男护生的沟通,通过展望专业前景、宣传适当比例男护的重要性以及利用“榜样作用”介绍成功男护士的经历予以鼓励,从而积极地引导他们对角色的认同。

其次,教学管理者在教学方法和实习科室的安排上都应针对男护生进行相应的调整。有调查显示,最需要男护士的科室依次是精神科、急诊、外科、手术室[10] 。因此,在安排实习轮转时,可适当侧重于这些科室。另外,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对他们在工作中的成绩及时表扬和肯定,增强他们的工作成就感,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并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增强他们对护理专业的兴趣,满足他们较高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坚定他们的专业信念。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篇5

坡地植生景观生态系统之异质性与多样性研究

本研究以台湾中部崩塌地植生工法之植生地为研究区,分为A、B、C、D、E及F六区,并应用景观生态理论探讨研究区植物景观生态系统之差异.景观结构为分析生态系统间之空间关系,此关系即是能量、物质与物种分布的大小、形状、数量及种类与元素间之相互作用,结果显示就景观异质性而言,区内植生景观初期皆呈现小异质性特性;在植生多样性与异质性方面,F区之植生优势度(1.36)最高,多样性低,但C区之植生优势度最低,多样性高(2.48),发现研究区之植生景观生态系统受单一性优势植物之影响较大.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2(6) 分类号:X176 X171.1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   异质性   多样性   优势度  

创业的实质性经验 篇6

借助创业指导部门的支持

对于小成本创业投资者,尤其是对于没有太多社会经验和人脉关系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借助政府或大学中的创业指导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创业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求创业者具有综合的能力,不仅要有专业技能,更要有组织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而创业指导部门不仅帮助创业者提前培训创业的意识、创业的能力,而且在项目选择、问题咨询、品牌推广等方面都会给予一系列支持。在创业道路上,有导师的指导与支持,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更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集中精力,先求生存

企业发展有个过程,尤其是对小成本创业,这个过程是市场播种、耕耘和收获的过程。作为初创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如何生存,只有解决了生存,才能谈得上发展。所以,创业者不要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增加项目、扩大摊子上,而要抓住顾客的核心需求和核心价值,把有限的企业资源集中服务于创业目标,并使创业目标能够更好的实现。同时创业初期必须精简机构、重实质、重效率,不要一味追求表面的浮华,以免徒增费用。

有特色,有优势

没有资金做宣传后盾,我们可以靠小成本创业,以特色制胜。市场本身就是竞争的,同质性强、没有特点肯定很难立足,只有有特色、有区别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优势、站稳脚跟。所以创业者要想办法创造自己企业的特色,而有特色不仅体现在点子上,更要体现在执行上。很多创业者非常重视他的点子,完全不愿和别人说,把整个创业的成败都压在上面。但是再好的点子,也只有执行好,才是真的好。

坚持就是胜利

“万事开头难”。在创业初期,问题总是很多的,困难总是重重的,但是坚持总能想出办法,坚持总会有转机!创业者要坚守信念,勇敢面对,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就能渡过创业的难关最终取得辉煌。

同质性组合激励机制的研究 篇7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了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标准的委托-代理关系。在此关系中,由于双方目标不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经营者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往往出现不利于所有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这是所有者不愿看到的;同时,所有者也希望通过一种最适当、有效的激励手段在防范经营者机会主义行为下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价值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公司治理中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的焦点问题。

目前,有关激励问题的研究归纳起来分为两方向:一是,基于激励的多维性,从单一激励延伸到组合激励,弥补了单一激励的缺陷;二是,基于激励的多层次性,把非经济激励纳入组合激励,出现了同质性和异质性组合激励问题,推动了激励理论研究的发展。为此,本文研究组合激励问题,基于激励的多层次性,给出同质性和异质性组合激励机制的一般模型,以经营者的长短期报酬组合激励为例,重点研究同质性组合激励机制问题。以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在博弈均衡下获得模型的最优解,籍此分析模型参数对激励的影响,形成对公司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相关结论。

1 组合激励的一般模型

关于激励问题的传统研究是假定经营者和所有者只关心经济利益,把对经营者的激励完全等同于物质激励,如Hall and Liebman(1998)、Aggarwal and Samwick(1999)和Core and Guay(2003)研究了收入、股票和期权等组合激励机制。这种同质性的物质激励既不符合心理学中关于人的需求层次论,也不符合激励的多层次性。斯蒂格利茨(1998)总结道:“有时,非经济激励作用十分强大,以至于看起来似乎可以从根本上取代经济激励它们是经济激励的补充而非完全替代物”。这说明了将非物质激励引入物质激励,研究异质性组合激励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李垣和张完定(2002)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指出对经营者的最佳激励应该是物质激励与非物质激励在量上的一个组合。陈爽英等(2005)分析了经营者组合激励中的非物质激励的价值。

经营者和所有者对同质性组合激励中的激励源存在不同价值的认识,这可以通过贴现系数和价格转换予以解决,但异质性组合激励中的激励源性质不同,上述方法不能直接使用,故要用不同的数学模型对同质性和异质性组合激励问题分别加以描述。

1.1 模型的基本假设

基本假设如下:

(1)激励源对经营者产生的激励效用满足边际递减规律,但不会带来负效用;

(2)同质性激励源对经营者产生的激励效用满足叠加性,且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相等;

(3)异质性激励源对经营者产生的激励效用满足替代性,且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不等。

1.2 同质性组合激励模型

1.2.1 经营者行为的模型描述

其中:x1,x2,…,xi是经营者对i种同质性激励源满足的数量;α1,α2,…,αi分别是x1,x2,…,xi对经营者产生效用的价值系数,满足αi>0,且α1+α2+…+αI=1;α是i种同质性激励源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由假设(1)知,α∈(0,1);p1,p2,…,pi是x1,x2,…,xi对所有者的价格;P是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的总预算;U(x1,x2,…,xi)是经营者的效用函数;

1.2.2 所有者行为的模型描述

其中:κ1,κ2,…κi是经营者在i种激励源最优满足下的工作绩效对公司的价值系数;β是经营者工作绩效对公司利润的产出弹性,β>0;U(x1*,x2*,…,xi*)是所有者在经营者最优满足下的效用函数;f(x1*,x2*,…,xi*)表示经营者最优满足选择。

模型式(1)表示了经营者在所有者激励总预算的约束下如何最优选择xi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模型式(2)表示了所有者在经营者最优选择下如何确定激励总预算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模型式(1)和式(2)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下同质性组合激励机制。

1.3 异质性组合激励模型

1.3.1 经营者行为的模型描述

假设存在若干种异质性激励源,经营者对它们的满足数量分别以x,y,…,z表示,它们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分别是α,η,…,δ,根据假设(3)中的替代性假设,进一步假定经营者的效用函数符合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则经营者行为模型可描述为:

其中:α和px,py,…pz的含义同模型式(1)中的αi和pi。

1.3.2 所有者行为的模型描述

无论同质性或异质性组合激励,所有者都是在经营者的最优选择下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异质性组合激励下的所有者行为模型与同质性下一样,均为:

模型式(3)和模型式(4)描述的含义分别等同于模型式(1)和模型式(2)。模型式(3)和式(4)构成了委托-代理关系下异质性组合激励机制。

2 同质性组合激励机制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2.1 两种同质性激励源下的组合激励模型

所有者通常通过薪酬、股票和股权等激励源对经营者实施激励,此类激励源属于同质性,是一种有形激励,都是属于货币激励。这种货币化的激励从兑现时间上区分,可分为长期和短期激励。那么,可以将长期激励通过贴现系数等价转化为当期激励,不但在形态上等同于短期激励的货币功能,而且激励源的数目可确定为两种。结合假设(2),假定x1,x2分别是对经营者的短期和长期激励报酬,ε为长期激励报酬的贴现系数,则经营者的期望效用为:U0=(x1,x2)=α1x1α+α2εαx2α。因α2=1-α1,令:r=(1-α1)/α1,为经营者对长期报酬和短期报酬的期望比;U(x1,x2)=U0(x1,x2)α1为经营者的期望效用函数;为模型求解方便,进一步假定报酬的价格为1,即p1=p2=1;结合模型式(1)和式(2),获得两种同质性激励源下的组合激励模型为:

2.2 模型的求解

模型式(5)的求解采用Lagrange法。设Lagrange函数为F(x1,x2,λ),则:

通过式(7),由一阶条件得:

由一阶条件三个等式获得经营者最优选择x*为:

易证得:F″x1<0;F″x2<0;F″x1F″x2-F″x1x2F″x2x1>0。故最优解x*为经营者自身效用最大化下的最优短期和长期报酬选择的组合。

最优解x*满足模型式(6)的约束条件,将其代入模型式(6)的目标函数,同样由一阶条件d U/d P获得所有者的最优报酬支付成本P*为:

同理,易证得:d2U/d P2<0。故在最优报酬支付成本P*下,所有者实现了自身效用最大化。将P*代入x*得到了经营者和所有者博弈均衡下的同质性组合激励的最优解。

2.3 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1)由式(8)和式(9)知,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对公司利润的创造与所有者支付的激励有关,在一定的激励下,通过最优组合可以实现各自的效用最大化,所有者的激励程度与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呈单调线性关系。这说明了委托-代理关系中激励和激励组合的重要性。

(2)由式(8)和式(9)知,经营者的最优报酬量与其工作绩效对公司的价值系数称单调变化关系,即κ1,κ2越大,P*越大,从而x1*,x2*越大;同时,通过式(8)又知,经营者的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与价值系数κ1,κ2无关。这说明了如果经营者的工作绩效对公司的价值影响性越大,所有者就应该给予其更高的报酬,但不必调整长短期报酬的比例。

(3)由式(8)和式(9)知,贴现系数ε不影响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总量;由式(8)又知,虽然ε不影响短期报酬量,但影响长期报酬量,进而影响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关系是:ε增大时,长期报酬量和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皆下降,反之则皆上升。这些说明了在公司生命周期内,虽然所有者支付的总报酬量不变,但在公司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所有者为了更好地激励经营者可以适当调整长短期报酬量:当公司处于成长期阶段,由于公司内外部环境皆不稳定,风险较大,经营者对长期报酬的贴现率要求较高,表现为贴现系数较小,此时所有者可以适当增加长期报酬量,而减少短期报酬量;随着公司进入成熟阶段,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皆逐步趋于稳定,风险较小,经营者对长期报酬的贴现率要求逐渐降低,表现为贴现系数逐渐增大,此时所有者可以适当逐渐增加短期期报酬量,而逐渐减少长期报酬量。

(4)由式(8)和式(9)知,经营者对长短期报酬的期望比,既影响所有者支付的激励报酬总量,也影响经营者的长短期报酬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因a1+a2=1,且a1,a2>0,同时γ=(1-a1)/a1;可知γ∈(0,+∞),借助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本文定义:γ∈(0,1)时,经营者属于风险规避型,其风险容忍度较小;γ=1时,经营者属于风险中性型;γ∈(0,+∞)时,经营者属于风险偏好型,其风险容忍度较大。由式(8)知,经营者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为ε-1γ(1-α)-1,那么在ε,α一定的情况下,γ增大,该比例上升。这说明了所有者为了更好地发挥经营者的工作绩效而对其采取的最优激励策略是:随着经营者风险容忍度的增强,即γ增大,所有者应逐渐增加长期报酬的激励;特别是当γ→∞时,应以长期报酬为主,当γ→0时,应以短期报酬为主,当γ=1时,长短期报酬量多少无差异。

(5)由式(8)和式(9)知,无论是报酬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α还是经营者工作绩效对公司价值的产出弹性β,都影响经营者的最优报酬量和所有者的激励总量与公司价值。同时,从式(8)知,经营者长短期报酬量比例为ε-1γ(1-α)-1,那么经营者工作绩效对公司价值产出弹性β不影响经营者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但报酬对经营者效用的产出弹性α影响经营者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因α∈(0,1),则0<1-α<1,那么,当γ∈(0,1),随着α增大,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在下降;当γ=1时,α的变化不影响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当γ∈(0,+∞)时,随着α增大,长短期报酬量的比例在上升。这说明随α增大,对风险容忍度较大的经营者,所有者应适当增加长期报酬量、降低短期报酬量,而对于风险容忍度较小的经营者,则采取相反策略,但对于风险中性的经营者,长短期报酬量多少无差异。

3 结束语

本文针对激励源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研究了组合激励问题,给出了同质性和异质性组合激励机制的一般模型。根据同质性激励源之间可直接等价转换的特征,重点讨论了同质性组合激励模型,在博弈均衡下,分析和讨论了同质性组合激励的特征和意义,得到了对实际公司治理过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由于异质性激励源定价和相互等价转换的困难性,本文没有具体讨论,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摘要:基于激励源的多维性和层次性特征,研究委托-代理关系中的组合激励问题,给出同质性和异质性组合激励机制的一般模型。重点讨论同质性组合激励机制,以经营者的长期和短期报酬组合为例,获得同质性组合激励模型的最优解;使得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期望效用最大化,并分析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对组合激励绩效的影响,指出其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效用最大化,激励源,同质性组合激励,博弈均衡

参考文献

[1]Hall B.and Liebman J..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3):653-691。

[2]Aggarwal R.and Samwick A..The other side of the trade-off:the impact of risk on 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07(1):65-105。

[3]Core and Guay.Price versus non-price performance measure in optimal CEO compensation contrac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3,78(4):957-981。

[4]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往何处去?》[J];吉林任命出版社,1998。

[5]李垣、张完定:《管理者激励组合的理论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02(3):26-30。

质性研究论文范文 篇8

关键词 青年女性;军人形象;质性研究

分类号 B849

“远飞者当换其新羽”。时代大发展,军队大转型,给当代中国军人提出了如何塑造自身形象的重大课题。军人形象是军事职业人员总体外在特征、行为表现和内在精神以及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印象(高建国,2008)。作为军队的精神品牌,军人形象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载体,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有机结合(王佳,2008),是军队核心价值理念和军队文化的折射(姜国瑞,战春霞,2013),更是我军战斗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鉴于军人形象的重要意义,专家学者们对于我国军人形象进行了丰富的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传播学、美学的角度出发,对文学影视等作品中的军人形象进行描述性的量化研究(雷淑英,2010;陈羽佳,2013),缺少对人们心理认知层面中军人形象的解释性分析。

“评价一个国家对军人的看法,只需要看这个国家的青年女性是否愿意嫁给军人”,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被称为军人形象的晴雨表。此外,随着我军科技强军战略的不断发展,广大官兵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比例不断上升,其青年女性朋友群体也大多具有本科学历。因此,通过研究女大学生对军人形象的认知状况,有助于军人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塑造良好的军人形象。而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进行调查,有助于从被访谈者个人心理因素、文化背景等方面对拥有本科学历的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进行解释性分析,弥补过去研究的不足。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具有本科学历的青年女性6人,年龄范围为24~ 26岁(其中,地方大学毕业生2人,分别为小姜和小苏;地方大学毕业后特招入伍的女军官2人,分别为小张和小董;军校毕业女军官2人,分别为小王和小徐),以研究与军队有不同交集的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是否有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中的半结构访谈法。质性研究作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范式”,能够更好地追寻研究意义,体现研究的情境敏感性、主位研究策略和整体描述策略(叶浩生,王继瑛,2008)。而半结构访谈法是质的研究中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具有成本低、信息量大、应用面广等优点,较为适合研究个体的认知观点和情感态度。

研究中,访谈者按访谈提纲顺序依次对下列问题进行开放式提问,仅在被访谈者回答结束后,进行补充提问,访谈过程在征得被访谈者同意后进行录音并最终形成文字稿。

问题一:提起军人你首先联想到什么?

问题二:你的生活是否与男性军人有过交集,如果有,是哪些?如果没有,你一般是在什么场合见到军人(如阅兵仪式)?这些事情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问题三:请你用六个词语描述一下军人。

问题四:请你用六个词语描述一下军队。

1.2.2 投射法

由于认知的复杂性,单纯采用访谈法可能无法对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因此,采用续写故事投射法进行补充,具体为续写以下两个故事。

故事一:请续写下面的故事:小A参军入伍了……

故事二:请续写下面的故事:小B军校毕业后……

在被访谈者开始续写前,确认其明白,参军入伍将成为普通战士,而军校毕业后则将成为军官,以研究青年女性对军官和士兵的认知是否有区别。故事范围限定为主人公的军旅生涯。

2 研究结果

2.1 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快速联想结果为抽象的军人特质

三组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快速联想结果均为抽象的军人特质,如“奉献”“忠诚”等,而不是英雄人物、战争场面和武器装备等具体事物和场面。

2.2 人际传播对青年女性的认知有较大影响

四名女军官中有三名表示自己的直系亲属有过参军经历,虽然她们认为亲属参军经历对自己参军入伍无太大影响,但也承认在亲属对军队的描述以及她们对亲属参军前后表现的观察中,她们认为军队是“很吸引人”的地方。小董的姑丈是一名朝鲜战争中的老兵,小董说小时候听姑丈讲战争的故事,觉得军队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但地方大学毕业生小苏说:“我曾经有冲动毕业后参军,但我有一个关系比较好的高中同学是某高校的国防生,他告诉我军队训练太苦太累,劝我不要来,后来我也就没敢报名参军。”

2.3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和军队形象的认知有较大重合

将青年女性对军人的六个形容词和对军队的六个形容词进行比较后发现,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和军队形象的认知有着较大的重合区域,表现出一脉相承的特点。如,小苏对军人的评价为“团结”,而对军队的评价为“统一”;小姜对军人的描述为“高尚”,而对军队的描述为“光荣”;此外,两者还呈现出部分相关关系,小董认为军人“呆板、劳累、压抑”,而对军队的评价则为“形式主义、死板、等级森严、凝聚力差”,体现出军人形象对军队整体形象有着较大影响。

2.4 不同青年女性对军人的描述用词有共性也有特性

青年女性普遍认为军人具有“责任”“奉献”“英勇”等优点,但也具有“工作懈怠、主动意识差”和“亏欠家庭”等缺点。个人经历的不同也导致不同青年女性对军人认知不同,地方大學毕业生对军人的评价除认为“军属太辛苦”外,均为积极正面的,主要集中在“为国奉献、为人民服务”的宏观层面和“纪律严明”“肌肉发达”和“做事干净利索”等外在表现;而大学毕业后特招入伍的女青年对军人的评价则多为负面词汇,其中她们共同提到了“精神压抑”“工资少”和“工作懈怠导致主动性差”,小张认为“军队里对工作的主动性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有的人工作特别积极,但很多人工作的主动性很低,而且工作量很大,比起地方,我们的工资还是很低”;军校毕业女军官的军人印象更加辩证,能够看到军人的优点,但也指出了缺点。如,小王说“军人的打仗本领差、缺乏血性、工作主动性也不强,但在出任务的关键时刻还是敢于担当、非常英勇的”。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刘伟超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质性研究2.5 续写故事投射法中的军人形象

在续写故事投射法中,军人的形象都是阳光正面、积极进取的,起初都面临适应困难,但后来都加以克服并取得优异成绩。但不同青年女性对军官和战士形象的认知又存在差异。

2.5.1 困难及克服方法

青年女性对军官形象的认知中,更强调其自身的梦想和奉献精神,因此,故事中军官初期遇到的挫折均为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人岗不匹配导致第一任职能力不足。而战士初入军营适应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生活、训练枯燥和劳累、辛苦。其中,女军官的故事中,战士适应困难的原因为生活和训练太过单调和枯燥;而地方大学毕业生的故事中,战士适应困难主要因为军事素质不达标和军事训练太过艰苦,如,地方大学毕业生小姜的故事中,对战士训练的场景有如下描写:“夏天烈日当头,冬日雨雪风吹,他们在泥泞的土地里摸爬滚打,在危险的森林里安营扎寨,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求生。”青年女性故事中关于军官克服困难的方法大多立足于军官在上级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来适应环境、克服困难;而对战士的描写中,更多的是在上级和身边战友的鼓励、帮助下适应军营环境。

2.5.2 发展方向

青年女性对军人的故事描写中,虽然军旅生涯的开始阶段存在困难,但均体现出了热爱军队、积极进取的发展方向。其中对军官的描写中,军官大多通过提高自身能力,积极适应环境,缩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在对战士的描写中,战士通过刻苦训练,后进变标兵。在两名女军官的故事中,战士通过不断努力,最终提干、转士官,继续在部队服役;在其他四名青年女性的描写中,战士们退役后,凭借在部队养成的良好习惯和品质,在地方上获得了很好的工作,并体现出“老兵不死,只是离去”这般对军队永远忠诚的情怀。小董的故事中对战士退伍后如此描写:“当他回到了社会,穿着便装的时候,又开始怀念那些刻板的日子。每每看到军车开过,内心还是会波动,会微笑。”

3 思考和讨论

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总体为正面、积极的,对军人是认同和信赖的。但也认为军人具有一些负面形象。时代使命和军队转型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打造具有深厚优良传统,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形象模式,充分发挥军人形象的示范导向作用。军人形象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如下。

3.1 形象与需求相统一

军人形象只有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期待,才能实现其教化与传播价值的最大化。《解放军报》高级编辑、评论家陈先义在谈到军旅电视剧《士兵突击》叫好叫座的原因时表示,它真实地反映了21世纪初中国的国民心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转型,军队也在改革、军营也在变化,但军人的使命担当和理想抱负却一直没有变。而这些正是富强了的社会所需要找寻的,这些在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认知的特质中也有所显现。因此,军人形象的塑造要与大众需求相统一,军人形象所展现出的精神和意义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心理和文化需求。

3.2 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我军不仅是战斗队,更是教育队、宣传队。我军自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形象的宣传,但随着军队的正规化和职业化发展,军营和地方青年的距離正在不断增大,地方大学毕业生小姜在受邀参观军营后,说:“虽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解放军的新闻,但还是感觉好神秘。感觉刚才进了军营就好像进了另一个世界一样,只有走出军营才好像又回到了自己所在的世界。”军队职业化所带来的一个影响就是军民分离程度加重,美军也曾因没有注意到这一影响而深受其害。因此,我军的军人形象建设要未雨绸缪,在坚持传统优良作风的“行动塑造”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拓展“传播塑造”途径,以更自信的心态主动走出军营,以更开放的胸怀让人民走进军营,以更好地进行形象塑造。

另外,地方青年女性对广大官兵,尤其是对战士的认识表现为“草莽英雄”形象。通过交谈了解到,这种形象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军旅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如《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李大本事。这些“草莽英雄”的军人形象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我军当时的具体国情和军情;另一方面,这些主人公角色也凭借独特的魅力和强烈的个性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虽然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性中的美好,但也无形中宣传了“草莽英雄”身上的封建主义和小农意识的糟粕,而且也与我军科技强军的现实情况不符,我军新培养的低级军官绝大多数都具有大学学历,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战士中“大学生兵”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最近一项研究显示,新兵中“学生兵”比例超过一半(王进成,刘国风,2013)。因此,我们要与时俱进塑造“高科技、高层次”的军人形象。

3.3 个体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研究显示青年女性对军人的认知和对军队的认知有较大重叠,因此,通过提升军人个体形象,有利于提升青年女性对军队的认知。其次,在访谈中发现,军人的言谈举止通过人际传播对青年女性的认知有较大影响,因此,每个官兵都要强化形象意识,从我做起,立言立行。军人形象塑造既要重视宏观布局、总体设计,又要善于从个体和具体事务抓起,通过优化军人个体形象,提升和改善整个军队的形象。

3.4 核心与表征相统一

“形于外而修于内”。古往今来,能打仗、打胜仗一直是检验军队能力的基本尺度,有本事、有血性也理所当然成为军人形象的核心特质。“最可爱的人”这一称号是在硝烟战场上打出来的,是在抢险救灾中拼出来的,因此,军人形象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战争和多样化军事行动来塑造。但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方面我们还存在不足,地方大学毕业生对军人的形象认知仍停留在“纪律严明”上,对战士的印象仍是“大老粗”,而女军官则直接指出部分军人“血性缺乏,凝聚力薄弱,作战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较差”。因此,我们在坚持“听党指挥”和“作风优良”的基础上,要提高军人“能打胜仗”的能力,努力提高官兵的专业化素质,增强官兵科技文化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军人的社会信任度和公众美誉度(王合伦,2006),也客观上丰富了军事训练内容和军营文化生活,解决了女军官所反映的“训练单调枯燥”等问题。

3.5 军内与军外相统一

传统意义上的军人形象塑造主要是面向军外受众的,而对军队女性心理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女性军人参军和从事某项职务对军队的影响,以及女性军人工作生活中的性别差异,缺乏对其心理认知的深层研究(乔红霞,俞国良,2011)。随着女性军人在军队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女性军人对军人形象的认知。虽然在研究中,地方大学毕业特招入伍的女军官多采用负面词汇描述军人,但在访谈中她们也谈到“其实总体上还是很好的,而且会越来越好”,且在续写故事投射法中显示出,其对军人形象仍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本研究认为,她们之所以采用负面词汇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被访谈的女军官入伍时间较短,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从地方青年转变过来,在访谈中小张也反思“感觉自己和入伍前比没有太多变化,而且工作任务比较轻,感觉和在地方上班没有太多区别”;二是如同在故事中写到的那样,军人初期都将面临一个适应期,考虑到访谈时女军官大多处于适应阶段,自身遇到的困难较多,易出现负面评价。

但是对于上述现象,我们仍要保持重视,美军关于我军的一项研究调查报告中写道,“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军官和技术专家开始逐步掌管军队系统的低级指挥权,其思想上的普遍去政治化,将对‘忠诚于党和‘致力于职业化’之间的对立争论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甘浩森,赖大伟,施道安,2013)。因此,要军内与军外并重,提升军人对军队和军人形象的认知水平。

总之,青年女性对军人形象的认知呈现为积极、正面的肯定,对军人的认同感和信任度较高。但在认知角度和方面上,地方女性青年与女军官之间、地方入伍女军官与军校培养女军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启示我们在今后的军人形象塑造中对受众分析更加细化,有针對性地进行宣传塑造。

参考文献

陈羽佳. (2013). 大众文化语境下军人形象的嬗变. 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

高建国. (20080724). 军队转型与军人形象塑造. 解放军报. 006.

甘浩森, 赖大伟, 施道安. (2013). 美军眼里的中国军队——美国陆军战争学院研究报告(郭拓荒, 康杰, 年玥 等 译).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姜国瑞,战春霞. (2013). 军人形象变迁对军人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研究.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军事版), 11, 48-50.

雷淑英. (2010). 90年代以来中国军人小说的军人形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乔红霞, 俞国良. (2011). 国外军队女性心理研究评述与展望. 心理科学, 2, 17-19.

王合伦. (2006). 军人形象的衡定体系及其社会舆论的评价标准.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19, 23-25.

王佳. (2008). 从传播学视角看军事题材电视剧的繁荣.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兰州大学.

王进成, 刘国风. (2013). 对2013年夏秋季新兵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中国军队政治工作, 10, 65-68.

上一篇:新形势下电子银行营销新思路和新方式(陶老师)下一篇:阳光爱心社敬老院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