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抒情散文

2024-10-08

听雨抒情散文(精选16篇)

听雨抒情散文 篇1

细细的雨丝,密密地织着,将整个小城笼罩在一片湿濛濛雾漫漫中,宛如一幅天然水墨画,雨声如春蚕咀嚼桑叶一般“沙沙沙沙”地响着,心也莫名地淋湿了。

很多人不太喜欢雨天,然而对我来说,却是喜之,兴许是性格的使然吧,特别是在夜里落雨,躺在温暖的床上,倾听着窗外清晰悦耳的雨声,伴着心底缕缕情思,很快就能进入甜美梦乡,所以,我一直认为,夜里的雨是一味治失眠的良药呢。

我居住的地方不在闹市,在城的北边,“二,三”大地震后父母重新修建的,房子是砖木结构的纳西民居,黑色的瓦,白色的墙,铺满鹅卵石的小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摆着大小花盆,各种花儿竟相开放着,一下雨,纷纷扬扬的雨滴在瓦片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味道,似乎也敲打着自己的心弦,甚是好听,有时候,我倒觉得这瓦是专门为雨儿准备似的,平时只见它们黑黑地静默着,且非常规矩地起建筑上的实用和视觉上的美感作用,别无特别之处,一到雨天,它们竟成了制造欢快的乐器,动感的精灵,瓦为雨存,雨因瓦落,雨滴跟瓦片合奏出世界上极美妙的音乐,晴天瓦片无语,雨天,它们就生动了,雨和瓦像久别的恋人,有着说不完的话,这话还不怕被别人听到,情深深雨濛濛,那屋檐下的坑坑洼洼,是雨对瓦的爱情印证,缠缠绵绵,深深浅浅,写尽痴情泪,雨儿顺着屋檐,如断了线的珠子,一颗接一颗砸在“美人蕉”肥硕的叶上,溅出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爱之美丽小花。

雨的演奏曲,随着雨势的变化而变化,时急时缓,雨势急,似仙界“弼马温”不小心放脱了天马群,而万马奔腾,翻天蹈海,又若鼓声隆隆中的两军激战,排山倒海,势不可挡,雨势缓,则稀稀拉拉,悠悠而来,应了那句“雷声大雨点小”的偐语,很多时候还成了“东边日出西边雨”的“云南十八怪”之一,不缓不急,是我较喜欢的雨势了,像威武的三军仪仗队的整齐步伐,潇潇洒洒,稳稳实实,当然,这雨的演奏,是变化无常,跌转起伏的,虽无规律,却韵味十足,不觉混乱,怎么听都舒服,雨,其实就像情绪化的女子,越是有情绪,倒觉得越有味道,便越加喜欢她,雨的情绪就是我的心绪。

曾记得琼瑶写的一首歌词:“细数门前的落叶,细数窗前的雨滴,聚也依依,散也依依,聚散两依依”,这是种随缘的无奈伤情,少男时候的我,每每听到此歌,每每都觉酸楚,后来张宇唱到:“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在同个屋檐下,你渐渐感到心在变化,”这是移情别恋的伤感失落,走在丽江大街小巷上,耳畔常听到坎坎的歌“滴答滴答滴答滴答,寂寞的夜和谁说话,滴答滴答滴答滴答,伤心的泪谁来擦”唱出了疗情伤者之心声……,我想,描写的环境是雨境,那一定是和思念及伤感的心情联系在一起的,雨声最能打动人的心弦,而雨丝最能牵起人的情思,现实里可能很少有人会如我一般去听雨了,然而,我非圣人,也不免俗,只得以“身在世俗场所,心在荒村听雨”自嘲。

对我来说,听雨就是一种享受,如品一杯香醇的尘封美酒,或是咬一块酥软的甜蜜米糕,如欣赏一首奇丽的即兴小诗,更像读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怎么比喻皆贴切,难怪乎,有诗人说“雨是诗人的情人”。

听雨,是需要一种心境的。

作者:杨腾超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听雨抒情散文 篇2

夏雨,听起来酣畅、粗犷、干脆得像北方小伙的情,炽烈如焰,豪爽、奔放。雨大时,雨点猛烈敲击着窗户,呼唤着,如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伴着隆隆雷声,雨仿佛在跳跃、升腾,在宣言,在述说心曲……淋漓尽致,肆意泼洒,用梦幻般声音勾勒出一个激情的世界。

夏夜听雨,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火焰似飘动的红高粱,波涛般汹涌的麦浪……流动的天籁之声,是自然本色,似伯牙鼓琴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可了却人生之不平和喟叹,化解心中堆积的块垒,一切烦恼都随风雨声而去,物我两忘。在雨声里,尘嚣远去,俗烦淡然,心清梦净,让人凭添遐想。

有人说,雨是大自然的泪滴,而夏夜的雨更像是大自然真情的泪水在倾情流淌,留给人的是心灵震撼。桃红已逝去,绿叶依然茂盛。窗外风卷雨丝,室内清凉无限,暑气连同浮躁随雨声尽消;风摇梧桐,雨打荷叶,没有燥热杂乱,没有悲凉惆怅。屋内静听风雨,卧读诗书,是潇洒,是浪漫。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韩《惜春》)

“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竹声。”(韩愈《盆池》)

“千点荷声先报雨,一林竹影剩分凉。”(陆游《秋兴》)。

沉浸在诗词的意境里,沉浸在想象的氛围中,尽情体会“大江东去”的豪迈,品味小桥流水的缠绵。情为心动,感触灵魂,随意唤梦呼风,神驰千里,何等惬意!此时,可以什么都不想,静静感受一番夏夜雨趣;也可什么都想,释放一段感情,领略一片情怀。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听雨如戏抒情散文 篇4

记得童年,下雨对于我来说总觉得不是件坏事,我爱雨……爱它神秘的源头,爱它落地前如串串珍珠或是飘如羊毛的样子,爱它的远去的沉默无语。毫无所求的来让它潇洒着离去!

听雨是一件让人十分享受的事,尤其是晚上躺在床上,在一间本身就是漆黑的房间里闭上眼睛,聆听原生态的自然之声,使自己的各种压力在自由松弛中淡化消失。我想这是上天的赐给所有人温馨的礼物,对于追求幸福而物质资本平平的有心人更显得重要,因为物质条件我们不得不承受着生存的竞争与压力,对于豪华版的享受只属于豪华派的贵族,下点小雨让我们这种贫民也有生活的享受,感到世界上美好的温存。

听着那潺潺小雨进入梦乡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那雨声旋律似有似无,就像佘太君向宋仁宗要来了世间罕有的彩礼——八两琴音,姑且不说宋王有没有这个能耐,任凭杨八姐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独享,就当是伴着大家度过一个温馨的夜,享受罕有的东西是真正的弥足珍贵。那八两琴音虽然是戏文的杜撰,但我相信杜撰者的才华,就这样八两琴音足足可以让人在一个紧张狭小的环境里得到戏曲性的释放;就这样八两琴音足可以让人在一个难以预料的社会里看清固有的`定局。听,静静地听,让自己沸腾过火而导致疲惫的心随着这清凉的旋律静下来,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

雨下的一般是时急时缓,多么像一个幽咽哭诉的女人,这个女人我想象不出她像谁,是窦娥还是秦香莲。窦娥是一个从头到脚都透着冤气、怨气,阴气太重,所以她像一个在傍晚时刻望日出但大限已到的人,终归见不上明亮的太阳,她在极不平等中责地怨天,所以关大师给她一个意味深长的戏剧性的结局。而秦香莲的冤屈则是三江水也洗不尽的,这是戏词夸张生动的一面,我承认秦香莲比不上窦娥冤屈,或者说由于性质不同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我相信秦香莲更加艰难,在一个没有神鬼的年代,她生有儿女她要食人间五谷,但一个女人在那种处境中多么像个泥人,在阴暗的角落流泪,等泪水流多了,自己也就开始散落消失。但她没有,她以坚强的骨梁站在了坚硬的岩石之上,用执着的音符在正义的五线谱上高唱,最终在一个黎明见到了太阳。梦醒来是苦雨一场……

听雨抒情散文 篇5

下吧,下吧

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那就用你煮茶

陪我静静的静静的听雨

冲刷一切一切的记忆

就像我电脑的删除键

删除所有关于你的`痕迹

好让我的乌骓马再次嘶鸣

踏上风雨征程

去领略风景万里

于晨风里上路

于星夜里归去

这样,好疲惫我的身躯

无论多么孤寂

我也不会将你想起

//

下吧,下吧

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你为何在这个夜里将我的心事偷袭

那就用你下酒

陪着李太白赠我的酒具

一杯茶,一杯酒

渲染我对影成三人的愁绪

诺言就像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随风儿飘去

飘去,就像那天的樱花落了一地

从此,我的人生不再有春季

//

下吧,下吧

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用心聆听你的足音

但我知道再没有了归期

就像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在夜色里流去

流去,流去那些美丽的话语

好让我不再回头

乘着我的雄鹰掠过苍穹

俯瞰每一片草原每一寸土地

你曾经伫立的那一座小桥

从此不会在我的梦境里美丽

//

下吧,下吧

这多情的夏天这多情的雨

一壶酽茶

泡浓了所有回忆

我一盏一盏饮下

淡了,淡了

听雨散文 篇6

半夜,一阵嘈切错弹的雨叩窗声,惊醒了美丽而又窒息的梦,有些分外的惊喜,因了这悄无声息到来的雨。此刻正值盛夏,盛夏的夜闷热烦心,来一场透雨,透彻心扉,自然是美事,而雨就真的来了。

万籁俱寂,静谧的夜里雨声像极了窃窃私语,诉说着未知的情绪和憧憬,引得心里沉寂已久的思绪宛如春天的鹅芽,破土而出,长成一株煞是喜爱的苗。

云南的雨,极少狂躁,总是多些小家碧玉的娇和青丝入绾的柔,如同一个十里红妆的女子,撩动无尽的思愁。犹记得,汪曾祺先生的那篇《昆明的雨》,我便想,云南的雨都是清凉且甜,湮满了栀子花的芬芳。而云南的雨,也确实如此,春天里雨沾樱花,夏天里雨打黄槐,秋天里菊落残雨,雨的晶莹倒映了花的雅淡,自然是别致的情趣了。唯有这云南的冬天让人很不欢喜。云南的冬天,也绿,也有花,但绿的苍旧,花开的没有生气,雨也就下的格外清冷。

此刻,雨下的青烟薄暮,点点滴滴,轻吻着夜色的玻璃。叮咚!许是一滴水珠从楼顶落下,砸中了一块铁皮桶,在夜的寂静里荡起一个涟漪的回声。回声悠远,叩动心弦,令人思绪漫天。

我没有去过江南,但我无数次在梦里梦见那雨烟的江南。

梦里,烟雨织起了一块纱帐,笼罩了天与地,只留下一个人影稀绰的遐想。几棵杨柳,万条垂绿,静静瞩目着二亩见方的地里,农人和他的`老水牛。农人高卷起裤脚,脚和腿上沾满了泥巴,扶着那磨旧的犁铧,随着沉默的老水牛不紧不慢的步子,在地上犁出一道道幽壑的曲线。远处,清秀的女子,一手提了陶瓷的瓦罐,一手打了那洋纸伞,走在田埂上,向着农人和他的老水牛走来。

梦里,丝丝入扣的烟雨,打湿了巷子两旁窗棂上凌格的窗纸,巷子里隽永的青石板上透着明亮的冰清,顺屋檐流下来的雨滴,在地上研出了一排酒窝。古稀的老人坐在高极膝盖的门槛上,依了门框恹然欲睡。一间古旧的屋里,通红的炉火,映亮了灶前烧火姑娘的鸭蛋脸,还有乌黑的高绾发髻。寂静的巷子里只有雨,一个芙蓉般的女子,撑起一把纸伞,穿巷而过,只留下旗袍上腰间那两块玉的环佩叮当。

噼噼啪啪,一阵急促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不知何时,雨开始下的急了起来,一阵紧似一阵,毫无章法地打在玻璃上,带来一丝惊恐。雨声也变得宛如沉重的呼吸一样,透着不安。

北方的雨,就是这样。相比云南的雨,就多了些汹涌的直抒胸臆,合着北方的辽阔和耿直,突如其来,通透灵性。北方下雨,没有矫揉造作,总是来得狂风急虐、肆意挥洒,大风起时乌云密布,像是一团泼重了的墨,几个雨点落在肩上,砸进尘土里,溅起细微的尘粒,容不得半刻钟喘息的功夫,一片白亮的雨的世界就充斥了天与地。雨声里听出来的是急重的呼吸,是低沉的哑然,是振奋的心跳。雨被毫不吝啬地泼了出来,连成数道线,织成一片雨幕,接连不停地在大地汇成条条小溪流,汇聚成河,东流到海,海纳百川。

北方下雨,下在三四月,让人欢喜,倘若下在七月,那就让人发愁。眼下正值六月,在北方,应该是青杏酸的皱眉头,麦子箩黄的时节,再有一个月就是家家户户收麦忙的时候了,大河秋高,风过麦浪,新麦下来蒸出的馒头,一定会醉了北方。

七月是北方收获的季节,六月则是准备收获的时节。一进入六月,柴房里挂了一年的镰刀就要被拿下来,伴着磨刀石霍霍的声音,磨掉一年的铁锈,磨出一道锃亮的白光。然后是铁叉、木锨、铁磙子、推板,一一检查好了,小修小补好了,等待收获。

进入七月,天格外高,格外蓝,云格外少,格外白。拿起镰刀,下到地里,伴随着镰刀的咔嚓声,一捆一捆的麦子被整齐地割倒在地里,码成垛,堆好在场上,等待脱粒。这时节是最怕下雨的,一旦下雨,雨水进了垛,那麦子就会长芽。长过芽的麦子,上公粮不要,连赶着驴车走村串巷卖茄子辣子西红柿的小菜贩都不要。

窗外的雨,似乎小了些,雨声也在喘急中多了一丝平缓的气息,但愿明日醒来,阳光明媚,伴着雨后的清新与自然,风和日丽,心旷神怡。

抒情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7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具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由多样,表现手法上又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缘故吧,所以拿到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常常觉得文章实在是好,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但经过一次公开课《想北平》的反复磨炼,对于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认为是重点,因为散文讲究华丽的词藻、精练的语言、隽永的行文、巧妙的手法,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有极大的益处。认为是难点,因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神聚”但“形散”,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它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语文教师要教好抒情散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再现抒情散文的意境,将文本中美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文本中蕴藉的情感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吟诵”、“赏析”中,把握文脉,感悟语言,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抒情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列宁非常注重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尽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重的散文,教师更应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言辞或者各种多媒体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从而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时,在课前先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这首歌,接着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人们对故乡总怀有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时,往往就会带着一种急于领略文本之美的审美期待,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探究文章内部世界的兴趣,从而能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脉,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神”韵

散文是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体裁,“形”虽“散”但“神”必须“聚”。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要将众多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如果忽视文脉结构,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抒情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文脉,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神”韵。

如《想北平》,笔者扣住题目中的“想”字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想?”“想了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想到北平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北平。

可见,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脉,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三、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

抒情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这并不是将情感脱离开来的字斟句酌。

观摩一些抒情散文教学公开课,教师们总是喜欢把精力投放于语言和景物分析上,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个比喻是怎样的形象生动,此段景物或画面描写多么的美——诸如此类,甚是用心。然而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不注重赏析,忽略了抒情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对文章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是必要的,对景物的反复玩味也是必要的,它们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欣赏的一部分,我们正是通过抒情散文中传神的语言、细腻的景物描绘而被深深感染的,所以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学不是为了挖掘其中的旨趣,那么抒情散文的教学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了——抒情散文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被淹没。抒情散文的人文特性是将描写的自然景(或事、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景与情两种因素,情占主导地位,景为之服务。语言是媒介,有了情与景,语言才有了绚丽的色彩。

一位作家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如何教会学生在对抒情散文的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景物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语言、景物、情感的有机融合。因为阅读是欣赏与理解、感知与感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单是欣赏语言,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单是感知景物,没有感悟景物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触动的。

如《想北平》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北京的日常生活,用对比的手法将北京的“动静相宜”、“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描述得细致入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透过语言、景物来理解作者之情。

四、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通过出己之口,达到入己之心,让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通过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笔者讲授《想北平》时,学生难以体会老舍先生那种对北京“说不出”的爱意,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间接抒情中所折射出的浓浓深情。原本以为年龄尚小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这种浓浓思乡之情的,可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为文中两次“欲落泪”——在作者想到自己母亲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在文尾想念北京到极致时欲落泪——是相通的情感,作者将对北京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联系1936年的北京,这文尾的泪是为北京的“健康而不放心”而落的。这位学生就是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了。

五、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学生谈及自己想家的感受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学生的所想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想到了妈妈为他做的红烧肉。教师进一步追问,妈妈煮的红烧肉和大饭店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妈妈煮的红烧肉嚼在嘴里硬硬的,可能没有大饭店的好吃,可是他就喜欢妈妈煮的。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听雨散文 篇8

午夜的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不大不小的雨。打落在别家屋檐的雨滴,声音似乎有些大了,已影响到我正常休息了。它是依然在下,那我索性,等会再

睡。听听这,难得的秋雨。

现在时候的雨,没有春天的雨那么娇贵。不是有春雨贵如油嘛。当然也不会如夏雨那么廉价,噼里啪啦下个没完。尘土,都被那家伙打削,变薄了。其实,也不像冬雨,那么不讨喜。虽说冬雨,遇见的很少。但对于四季里,通常不带伞的我来说,还是很冷,很不好受的。

在这秋季,它却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这秋季既是丰收的节气,同样,也是播种的时期啊!这时,秋雨就让人对之期待了。

毕竟,在秋天大多时候都是干旱的。灌溉还是下几场雨,较为实在。要是一些劳作者家里的豆子啊,什么的,还没来得及,在下雨前收,那有些,作物

可就要发霉发芽了。想想,这种庄稼还真要用心着呢。这时,秋雨就很重要了。

再者,秋天下雨,也不单单就这点好处,自然还有其他。

秋天本就是个空气新鲜,清凉,让人清醒的季节。现在多了雨水的润色,环境理当是更好了。好事物都不长久的。这时的雨,下的不久,也就一两天,

四五天已是少见,出奇了。可谓来也迅速,走也匆忙。

就这样,听雨就成了,秋天里,一件很不错的事了。

外面的雨,时而小时而大。这会,又大点了。聆听雨的声响,进入雨的梦香。

听雨,一路相随散文 篇9

风说你是一株尘霭里的花,雨落说你是晶莹剔透的落寞女子,而我却说:你是文字里的精灵,那种对文字的独特喜爱,那份溶进文字里的种种情感,喷着墨香的韵律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回荡在你的空间,漫步在你透着灵气的文字里,或感伤或激昂,或啼笑或落泪,或疼痛或欣喜,微醉在细数落叶的秋头,盈暖在轻点键盘的指尖,凝思在灵魂游曳的午夜,将一腔的构思慢慢的整理成册。

相处的时间不长,可许多感动却总是令人难忘,有时在空间嬉戏打闹,有时在聊天框里谈论一些家常,有时煮一壶文字三五成群谈谈感想,有时千里之遥问一声近来状况怎么样,听雨是一个脾气特好得主,柔柔的性格,温文尔雅的谈吐,不懂造作的粉饰友情,笑容可掬的往返于各个好友的空间,用心的品读每篇日志的内容,然后尽心的评复,或许已经习惯了你的存在,有时几天看不见还觉得少了点什么?

懂得经营友爱的`人,她的朋友都会处的长久,打开空间,随处都有你勤劳的足迹,你那谦和的面庞都在大家的心里,与你交往是没有一点负担的,因为你从不伤人,也从不是非,你的文里给人留下的都是唯美的享受,我曾开玩笑地说你是雨落最能写情书的妃子,你微笑不做任何解释,都知道网络的感情是虚拟的,而恰恰是这虚拟的网络把我们天南海北的组建在一起,我们谈着文字的话题,抒发着对生活的态度,有多少负荷是通过文字的笔来宣泄的,而你撰写出来的每一段心情,都是如梅花吐寒般的娇艳。耐人寻味,富有哲理。

有时文字的苍白也难尽感情的绵力,而你站在情感的边缘,仍旧奋笔疾书,是对文字的独爱,成就了这只心笔,是对文学的酷爱而丰满了你的羽翼,写上一首岁月的途径,留下了几缕浓郁的颜色,等年轮成为苍老的话题,再打看书卷,每一篇行文都会变成最美好的追忆。而你那时会无悔的肯定,这一生做的最对的一件事,就是牵手流年,执笔书写这并不淡薄的一页。

试谈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 篇10

(一)

“我想随处可写,随时可写,时间和空间里,开满了空灵清艳的花,以供慧心人的采撷”(冰心《往事(十八)》),冰心自己就是采撷那“清艳”的花的“慧心人”。诚然,她在“五四”时期还只是一个怯生生地探讨人生的年青的女作家,她所接受的教育、自身的经历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使她在散文作品中袒露的感情世界还只是一个比较狭窄的天地,她向读者诉说的无非是她所吸吮的母爱的甘露,她能忆及的也仅是她孩提的梦境,而她自己“对于事物的感情和态度,丝毫不可挪移,不容假借”,“其中只有一个‘真字”。这种“真的文学”,使她“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只听凭着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的画在纸上”,“行云流水似的,不造作,不矜持,说我心中所要说的话”。茅盾曾说,在冰心早期散文中,“她把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了”。因此,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首先在于她那特有的温柔而率真。

冰心早期的散文,可以说都是擎着“爱”的旗帜而作的。她的《寄小读者》《山中杂记》《往事》以及《南归》,充溢着“对父母之爱,对小弟兄小朋友之爱,以及对异国弱小儿女,同病者之爱”,甚至对小动物的爱。爱“使她的笔底有了温泉水似的柔情”,这股柔情不事雕琢,掏心倾诉,坦率真白。例如。她曾为自己使一个温柔的小活物——小鼠遭不幸而觉到“心上飕的着了一箭”,感到自己的“堕落”而深深地“忏悔”(《寄小读者·通讯二》)。

这种温柔而率真的感情表达是有其独到的方法的。首先是,她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常常以叙事为主,在叙事中揉入些许描写与议论,融情人事,使得她强烈的主观抒情不仅塑造了她独特的“自我”形象,而且还具有了一往情深又清澈如水的突出特点。其次,她又常常以独白、书信、笔记的方式来直抒胸臆,显其爱浓情深。《寄小读者·通讯十》在冰心的《寄小读者》整个通讯作品中,有突出的思想艺术地位。就其抒情特点来讲,也是相当突出的。文章开头用“我常常喜欢挨坐在母亲的旁边。挽住她的衣袖,央求她述说我幼年的事”一句启始,整篇共复述了十一个孩提时代的小故事。例如:

“‘有一次你病得重极了,地上铺着席子,我抱着你在上面臃行。正是署月,你父亲又不在家;你断折续续说的几句话,都不是三岁的孩子所能说的,因为你奇异的智慧,增加了我无名的恐怖。我打电报给你父亲,说我身体和灵魂都已不能再支持。”

这里,缓柔的叙事渗透着满盈的感情,母亲对女儿患病的焦急不安和关心爱护之情,女儿复述此事时对母亲的感激、挚爱的思念之情,都流淌于笔端,朴实动人。在复述完幼年的故事后,作者又荡开笔锋来了一段抒情,竭力歌颂母爱:

“她的爱,不是因我是‘冰心,或是其他人世间的一切虚伪的称呼和名字;她的爱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唯一的理由,就是我是她的女儿。总之,她的爱,是摒除一切。拂拭一切,层层的麾开我前后左右所蒙罩的,使我成为‘今我的原素,而直接的来爱我的自身……她的爱不但包围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爱着我,她也爱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

“——请小朋友和我同声赞美!”

冰心所竭力赞美的“母爱”,其性质及影响作用,评论家已多有评价(如林非《中国现代散文史略》,不复赘述。而她那自由直白地倾诉自己的心灵、抒发诚挚感情的文字,一直打动着我们的心。

自然,冰心早期散文的抒情特色不能仅仅归结为艺术手段,诚如作者自己所说:“文章写到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于他所描述的人、物、情、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冰心《关于散文》),应该强调,正是对自己所述写的人、事、景、物有着深切的感情,才使她笔下的抒情具备了女性独特的温柔动人的魅力。

(二)

甜润而忧愁,是冰心早期散文中的另一抒情特色。

“我的生命中只有‘花,和‘光,和‘爱;我生命中只有祝福,没有咒诅。”(《寄小读者·通讯十三》)对一切母爱、童贞、大自然美的讴歌,对如同初融的春水满溢奔流的回忆,都使她的抒情洋溢着甜润的柔情。然而,从只知道“人世间只有同情和爱恋,互助与匡扶”到认识到“人世间是同情带着虚伪,爱恋带着装诬”,从对于宇宙生命的探求的无结果到又“撷到了生命花丛中的尖刺”,造成了球心种种不可解决的烦闷,因而,她的文章中,时时流露出了悲观伤感的情调,加之于她后来客居国外,远离乡土亲人,病魔缠身的境遇,她那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心,更充满了难言的怅惘和忧郁。所以在她这时期散文中,往往渗透着丝丝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她在回忆中充满了含泪的微笑,在她别离前所得到的亲人爱的“光荣”中更有“凄恻”之味,病中得到的抚慰的温暖倒让她勾起了离别的情愁。在《寄小读者·通讯十一》中,她述说了身居国外而又因病住院时,一个圣诞节之晨的喜愁之情:

“……正在凝神,看护妇出来将我的床从廊上慢慢推到屋里,微笑着道了。圣诞大喜,便捧进几十个红丝丝绳绕。自纸包裹的礼物来。堆在我的床上。一包一包的打开,五光十色的玩具和书,足足的开了半点钟。我喜极了,一刹那顷童心来复,忽然想要抱到母素床前去。播醒她,请她过目。猛觉一身在万里外!……只无聊的随便拿起一本书来。颠倒的,心不在焉的看。”

受到“爱”的关怀的刹那的“喜极”之情,又被“猛觉一身在万里外”的恋亲之思、孤寂之感扰乱冲散。在喜悦的温情中总要撩起几丝悲绪,其脆弱敏感的心中总是“复杂的蕴结着欢慰与悲凉”。这就形成了冰心早期散文抒情中统一的特色。她说过:“我的‘诗的女神只是一个,‘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就让她这样的抒写也好。”

冰心的散文作品中常常利用悲喜相交的场面来抒发这种甜润而忧愁的情感。特别突出地是表现在《南归》中。《南归》是冰心献给亡母的一支哀曲,是她那宣扬“爱的哲学”思想的篇章中“最鲜明、最灵活、最酸楚”的几页。就在这充满真切、庄严、悲哀之情的散文里。她剐出心裁地写下了二个“喜剧”场面,一是在母亲弥留时刻。全家提前“欢”度新年假扮喜乐的情景;二是庆祝父母结婚四十周年。儿女要父母重温新郎新娘旧梦的一幕,喜中有悲,悲中有喜。如同一杯醇酒,甜柔中而又少不了一丝丝苦味。

(三)

作为一个具有典型的女性作家阴柔风格的冰心,她在坦爽地尽情地抒

发她那温柔伴忧愁的情怀时,又显示出她抒情的另一个突出的特色——婉约而轻逸。

冰心早期创作往往将传意描物写得跌宕有致,摇曳生姿。委婉隐约。如她和弟弟们驰骋着想象,描写出海的女神的动人形象,幻想着做一个“海化”的青年,抒发出自己的美学思想(《往事(十四)》);她写她在太平洋船上迎接惊涛骇浪的来临,以此来证明自己确是“父亲的女儿”。在《南归)中,每至母亲逝世的点钟,弟弟便催促众人提前散去睡觉,因为物在人亡,触目有伤。

借景抒情的运用,使冰心的叙述语言别具一格。

《往事(二)之三》写她在一个万籁寂静的冬季月夜临境的感受:

“今夜井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在作者的笔下,井中月下的青山是人间的“仙境”,“充满了凝静、超逸、庄严,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面对这清幽的夜景,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以为这夜“不宜于将军夜猎”,“不宜于燃枝野餐”,“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不宜于高土徘徊,美人掩映”,月夜的青山只宜于“病中依枕看月的女孩子!”于是,悠逸之情顿生,作者思绪万端,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千种话……

作家由人间进入“仙境”,又进入“幻境”,“泛人七宝莲池”,“参谒白玉帝座”;“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柔情掩过淡愁,飘逸随之而出。

(四)

冰心自己在《回忆“五四”》一文中说:五四时期,“另一部分青年,包括我自己,就像一泻千里的洪流中的靠近两岸的一小股,它冲不过河岸的阻力,只挨着岸边和竹头木屑一起慢慢地挪动着”。“五四”的狂飙,震动了年轻的冰心,她满怀热情地投身于这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浪潮中,以文学创作来探讨人生的真谛。但毕竟由于生活天地的狭小,家庭生活的优裕,又加上接受了教会学校教育及泰戈尔唯心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她的反抗缺乏强烈与坚定。热望以“爱的哲学”使青年从空虚、苦闷、悲哀中醒来。走上热爱人生、改造环境的道路,同时也以此来安慰自己寂寞和苦闷的心灵。她要使自己的创作,“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悲凉”(《寄小读者·通讯十五》)。要做到这一点,她只有到现实外的过去了的生活中去追忆了。因而,如前所述,在她的散文中,“爱”充溢着一切,在抒情上带上了一种脉脉的温柔,又渗透着丝丝的忧愁。不仅如此。这种抒情的特色,也是她早期创作审美思想所追求的,她叹赞泰戈尔作品的“澄澈”中的“凄美”,使自己得到了“凄美的快感”。以为“美在深幽”。这种审美趣味,使其散文抹上了她所独有的抒情特色。

冰心是以自己独立的创作个性取得成就的,她的散文中的抒情特色自然是由她自己的创作个性所决定的。评论家常常把同时代的冰心与朱自清的散文风格相并提,赞誉他们散文所同有的漂亮、缜密、清新的风格。的确,他们都有寂寞的心情,抒发的都是具有“自我”形象的复杂的情怀。然而,思想上、个人经历上,生活境遇上的不同,又使他们抒发的情怀各有不同的特色。朱自清对世态炎凉的体识,使他抒发的悒郁、苦闷的情怀更浑厚,而冰心对“爱的享受和憧憬,使她的抒情显得轻柔飘逸”。这种抒情特色的区别表现在抒情手法上,冰心往往边叙边抒,一般在叙事后有独白的抒情,是为触景生情。朱自清则较少冰心那样独自情怀,而常寓情于事。如冰心的《寄小读者·通讯十》中对小时所受母爱的回忆,朱自清《背影》中对少时所受父爱的追忆,都各有特色。因而,“冰心只是冰心,不是任何其他人”,她的“特有的作风,使她成为现代中国女作家的第一人”(李希同编(《<冰心论>序》)。

正是冰心以她所特有的女性的细腻的情感,玲珑的文笔所显示的上述抒情特色,吸引了“五四”时代的广大的尤其是青年的读者。阿英在《谢冰心》中说:“青年的读者,有不受鲁迅影响的,可是,不受冰心文字影响的,那是很少的,虽然从创作的伟大性及其成功方面看,鲁迅远超过冰心。”他认为冰心在那个时期的彷徨苦闷的情绪,“乙乙欲抽”的情怀,清新隽丽的文字,“建立了冰心当时在创作界的权威”。(阿英语)

秋夜听雨散文 篇11

夜色很早就赶到了,等不得人们吃过晚饭就降临了。淅淅沥沥的阴雨从入秋以来就很少间断。秋已走到尽头,有雨的日子也即将完结。此时的雨,失去了流火七月时雷雨的犀利和剽悍,显得很是无力;此时的雨,找不到金秋八月婆娑细雨的多姿婀娜,显得很是苍白;此时的雨,看不到九月暮秋的清风细雨和雨后的秋高气爽,显得很是安静。一层层红叶降落后,雨在浓雾阴霾的陪伴下,弥漫着一股深秋的寒意侵袭而来。

秋雨绵绵的日子,我始终找不到细雨潇潇赏宋词的闲情逸致。白日里静静看着门前的柳树,细小的雨珠汇集在狭窄的叶子上,聚成一滴水珠儿从一片叶子接力到另一片叶子,滚落下来,最后在地上泛起朵朵小小的水花,期间还打落了片片色彩斑斓的叶子,落叶零零散散的撒落在树下。却始终找不到雨的声息。

夜静了下来,此时那整日鸣叫不休的昆虫没了声息,也许如诗经所云豳地的蟋蟀此时已藏到了我的床下。夜深了雨近了,白日里袅无声息的雨,此时敲打树木、房屋、大地的那微弱声音越来越清晰了,只有在此时雨声才开始亲进。

这个夜晚,浓雾肆意游荡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雨轻轻地洗刷着、亲吻着大地的每一寸肌肤,抚摸着每一株树木、每一朵花草脸颊。在这个雾雨统治的世界没有给风留一丝侵入的空隙。在浓雾的鼓动下,雨的声音疯狂的.抢占了它所能到达的任何空间,我的小屋也无一例外的被它所占领,无论我如何回避都逃脱不了这天籁的美妙旋律。

我听着天地间唯有的雨声,我透过了雨声制造的拥挤,听到了天地的宽广和博大,听到了生命的真实。

听雨,听心经典散文 篇12

自始,便一直倾心于这烟雨??的天气。一个人,听雨,听一场金戈铁马,听一场风花雪月,听一场悲欢离合。听雨,亦是听心,听繁华背后的寂寂空廖,听人这一生的大彻大悟。

少年听雨歌楼上

年少时,张扬,无所畏惧。听年少的一场雨,雨声缠绵,红烛罗帐,佳人相伴,笙歌不休。这便是年少的轻狂,年少的肆意。帘外雨潺潺,亭台楼阁内,少年一把折扇,一袭锦袍,看这万千世界,气吞山河,是这样的磅礴与得意。

只是,在少年等到经历了悲苦与辛酸后,方才明白“少年不识愁滋味”,是怎样的一种怅惘。

少年听雨,听得是一场旖旎痴缠的春雨,情意绵绵,却终是散落天涯。

壮年听雨客舟中

褪去了年少的轻狂,昔日少年,眉宇间挂着一丝丝的哀愁。佳人不在,楼台已空,独坐在寂寞客舟中,听帘外雨声凄凄,伴着声声叹息,化尽了所有尘年过往。繁华散却,孤苦无依,犹如雨丝紧紧缠绕在心间。“而今识尽愁滋味”,昔日少年,早已远去在人海茫茫,蓦然回首,“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望着帘外雨纷纷,一缕愁烟在这云水茫茫间,痴痴缠缠,独立在水天之间,不知该归何处。

壮年听雨,听得是一场饱经离乱纷飞的秋雨,寂寂萧萧,往事尘烟漂泊在凄凄雨中。

而今听雨僧庐前,鬓如星星也

没有了年少的张扬,没有了壮年的`惆怅,而今,只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一种内心的满足。繁华也好,孤苦也罢,一切的一切都已散尽。唯有这雨,飘飘洒洒。独坐在僧侣前,一川烟草,几杵疏钟,一生就这样空了,淡了。往事悲欢,都在这木鱼声声里渐渐隐去,散落幽谷,徒留下一片空寂。寒山远寺,独立窗前,一篇经文,任窗外雨丝纷纷扬扬,心已如止水。“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无所谓悲欢离合,往事已落暮,心已淡然。

暮年听雨,听得是一场空寂无边的冬雨,天地大静,唯雨相伴,终其一生。

听雨,是听心,亦是听人的一生。等到经年之后,我们老了,独坐屋檐下,任世间花开花落,四季轮回。一切都已烟消云散。“任你天地移,我畅岩中坐",这是一种内心的安宁,无关世事,无关风月。

例谈散文中的借景抒情 篇13

关键词:意境;交融;相辅相成;和谐;相异;辩证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語皆情语”。散文中的情与景是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情是景的魂,景是情的形。古诗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日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那么怎样使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触景生情法

“触景生情法”也就是“情以物兴”,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感,发出感叹抒怀的方法。《故乡的榕树》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下散步,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引出故乡的情,通过对榕树的描写抒发思乡之情。“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的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乡,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漂泊天涯的游子么?”这哪里是对榕树说的,分明是呼唤着故乡的亲人,作者面对榕树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抒发感人肺腑之情。又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又有人的活动,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情景交融法

“情景交融法”是指在描写景物时,句句流露出感情,将写景和抒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达到“水乳交融”的境地。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不直接抒情,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抓住了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中的景物特征来写,写景之中流露出一种不满现实,幻想超越现实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内心的“不宁静”和环境的“静美”相辅相成,清单朦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悦、哀愁紧紧的融为一体。

三、寓情于景法

“寓情于景法”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到景物中去,以景衬情的写法。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等)去描写客观景物,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朱自清的《绿》,通过描绘梅雨潭的绿抒发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全文依次写了瀑——亭——潭,处处流露出狂喜之情,把倾慕、欢愉、神往的感情寄托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融情于景,还常常直接赞叹:“那醉人的绿啊”、“那满是奇异的绿啊”,抒发出难以抑制的浓烈的喜悦之情。茅盾的《风景谈》描写北国清晨,朝霞粉红,喇叭嘹亮,两个战士如雕像一般站在岗位上的情景,则烘托了作者对这些英雄战士的由衷敬仰之情。

四、情景相异法

“情景相异法”就是指作者描绘的景和抒发的情似乎是相异的,或是景美情悲,或景丑情美,然而却是一种自然的反衬,辩证的统一,能够更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平板,反衬了人类活动创造“风景”的庄严、妩媚;石洞雨景画面,写了一个沉闷的雨天,在寂寞荒山的原始洞里,一对青年男女促膝读书的情景,自然界的贫乏,却反衬了人的精神生活的高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应充分体现“融”字,由景生情,由景入情,融情入景,都应该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附会,虚情假意。只有真情实意地写景,才能打动读者,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总而言之,完成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要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绝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只要掌握了方法,再多下点工夫,就必定能写出好文章来。

微风听雨-散文阅读 篇14

清明过后,外面又在吓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其实,我喜欢这样的天气,确切的说,我喜欢趴在窗户边看着来来往往的撑着伞的行人,听着雨点滴答落在窗台的声音。我能感受到一丝丝的凉意,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前我总是喜欢说南京这里没有春天,别人也说南京是春如四季,其实不然,春天就在我们身边。那门外开着的玉兰花,那路边尽情绽放的紫色的花,我也叫不上名字,只是觉得很美罢了,每次路过都要停足许久,就怕哪天早上它有突然的谢了下去。一切的一切,都在传达着春天的气息。

此刻,外面还在下着小雨,突然感到世界好宁静,今天忙碌的身驱总算可以静静地坐着享受着着上天递来的盛宴。微风温柔地抚摸着每一位穿梭的行人,似乎在告诉他们,世界真的很美好,我们要珍惜我们美好的年华。四月份,对我来说,真的是很忙的时间段了。任务压的自己有点喘不过气了,可是有不得不去做。一大堆的考试又要屁颠屁颠得跟过来了,这件事还没做完又要着手另一件事,没玩没了的.。好久没想这样心平气和的听着外面的雨声了,又好久好久没让自己的心放松一下了。

据说这段时间樱花都开了,而且正是开得最美的季节。某人总是对我说,我们去看樱花吧。我也很想去,可是总是因为忙而不断地推脱。想想又觉得可惜,如果在我们人生最美好的时候不好好去享受生活,那等到我们走不动时是要有多么的后悔啊。路上行人,每个都行色匆匆,撑着自己的伞,走着自己的路,为何就不能听一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人,看看周围的风景。有时很纳闷,为什么我们总要给自己这么多的包袱和压力,我们不是机器,我们的身体承受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怎么就非要让自己超负荷的工作呢?

我想让自己平静些日子,我也不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我只想走我自己的路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可是最近总发现,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失去一些东西。我内心是一直相信它们还会回来的。朋友一直说我傻,丢了的东西怎么可能还会回来呢。可是我还是坚信是别一不小拿错了,到底是我把世界想得太美好,还是人性本来就是黑暗的?我也茫然了,她们总是说我太单纯,很容易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欺骗,可是我又不想让自己变得太“聪明”,我觉得那样就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如果可能,我想就这样一直单纯下去,永远不要长大。

画船听雨优美散文 篇15

一张摇椅,一袭南风,一壶龙井

眼帘微垂,心绪解缆,画船听雨

湖蓝空梦,暖风慰舷

雨点,清波滴玉,柳浪闻莺

青虫伏身菱芰,静听

天边滚过的雷声,仕女采莲的歌声

有一股从水草、船、闲适

和碧绿的茗,都市的炫艳

及怀旧的雨帘散发的味息

我知道,听见,远山呼唤

雨水不曾润泽

最后的皲裂

伤口无助呻吟

泥土在谈论往矣风暴

苦麦鸟沥血而簧等待时序

我不经意路过村庄

水面,几只野鸭在追逐爱情

扑楞起一河的羞涩

慌张中,浣洗女子木槌漂远

求欢的野调顺流撩引

炊烟随笛声袅袅四起

石桥羁缠望乡的步履

驻足,倾听

枫树蔚然,白鹭飞舞

枝桠振翼,掠起

母亲风中张望的白发

板结的心头,瞬间

尘封开启,一坛老酒

醉软生命的全部细节

我朗朗听见,阳光笑着

从七月的天宇跌落

长烟一净,湖光云影,莲池清明,梵音遥杳

孤寂心,温婉中,观闻香浴

我知道,听见,远方那些

大江、大河、大湖、大堤

正大水泱泱,汛声荡荡

蝼蚁正在迁徙,正在哭泣

千里长堤,不仅仅溃于蚁穴

一片汪洋

所有的蛀虫都在泅渡,都在推诿

一片悲悯

听雨抒情散文 篇16

车永静

我一次次地从自己的小屋里走上原野,’我倾听到了小草的声音。春天来了,它们从睡眠中醒来,在轻轻地舒展着腰身。春天的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温暖的土地,和煦的阳光,还有柔和的春风,小草们竟相从泥土里伸出嫩嫩的小手来,和春天相握。

草以自己的柔韧步入了这个世界,那嫩嫩的令人惊喜的一点新绿在慢慢变大变浓,再染成一片片浓碧,然后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了大地。一个个杂乱无章的村庄在绿色中变得诗意葱茏,一片片恬然无声的田野变得生机勃勃,远山被这神秘的春之手点拨着,草色驱走了山脊上的灰暗,将大山渲染得绿意盎然。

草的呢哺是那么柔和,深情地回应着大地母亲的爱抚和呼唤,它们日生夜长,日益繁茂。那片片叶茎,在风的细语中悄悄地抻大抻长,宛如一支春之曲,被一株株绿色的生命体酣畅地吟唱。它们的花瓣在阳光下层层地舒展着,轻轻地绽放,一朵又一朵,发出难以觉察的声音,一如被神所藏匿的天籁。我迷恋地一遍遍地行走在初春的大地上,倾听着植物生长的声音,倾听着大地的呼吸喘息,就像去探望自己熟悉的老朋友一样。

翠绿的茵陈草是最先长出来的,它们争着在山坡上、河岸边的泥沙地里,冒出了毛茸茸的团状幼苗。接着,蒲公英也出来了,长得漫山遍野,那黄色的花朵像一簇簇火焰在风中飘拂。还有毛骨朵花,狗尾巴草……

我最初接触的小草,是从茵陈草开始的,它给了我太多的儿时记忆。在我的家乡,父亲是个乡镇医生,每年都会依据季节和草药药性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采回不同的药材来。每年虽先采摘的,就是菌陈草了。那时我家房头有位肝病患者,脸黄黄的,每年都大量地吞食菌陈草,那种草熬出的汤药的味苦苦的,带着一种蒿味,很不好喝。看着他对一堆堆草药贪婪的样子,我感到了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和对死亡恐惧的心情。他说他不能死,还有一对没有拉扯大的孩子。那时父亲经常领着我,在大地上寻觅这种小草,我一看到它们就在心里产生一种欣喜,并对它们产生了深深的敬畏。我们家虽然生活艰难,但父亲的诊费通常很低,对待贫困的患者有时还会无偿地赠送,我的这位贫穷的邻居才得以长久地喝下去。后来他的病好了,成了我们家的好朋友,父亲的许多贫穷好友就是这样结交下来的。

当我像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扬洒向外面的世界时,我满怀希望地跋涉着,可是我的真情总是换来欺骗,总是会失望,心被爱情一次次地烙伤,人在痛苦中一次次挣扎。我不明白,人为什么那么自私,贪婪,嫉妒,在物欲和权欲中变得丑陋不堪。在那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我孤独地住在城市里一间阴暗漏雨的房间里,心灰意冷,了无生趣,心里无限的烦闷和忧郁。可是当我在雨停后起身,站在窗前,在我目光所及中,我看到在昨天的暴风雨的浩劫后,地上的一丛青草,它们在风雨的摧残中虽然变得凌乱,根须却依旧死死地咬住大地,正在阳光下立了起来,身着泥污和伤痕,在风中颤颤地晃动。那一刻,我的心震颤了,我分明听到了一首小草之歌。我弄来一盆清水,洗去它们的满身泥浊,它们又一身新绿地沐浴在阳光下。它们那么卑微渺小,却又那么清雅高贵,居柔守拙,倔强峥嵘,葆有着一种不曲不挠默默向上的精神,我想我从那一刻才真正地懂得了草的语言,草的精神。我想起了故乡的那片青草覆盖着的原野,我拿起了电话,当父亲那熟悉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我的心里出奇的温暖和激动。

没有谁不熟悉草的,它们其实是与人类同在的,太古以来就在那里。甲骨文把一茎两叶叫做草,草们带着柔弱的身体和不屈的精神从远古走来。我的居室里堆着书籍,堆着现代生活的用品。我的窗前总会有一抹绿色,一丛丛小草。我愉快地生活着,在书籍之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我的心情沉静、平缓,明晰透澈如一台明镜。

多年以后

宋晓杰

多年以后,一个没有预约的月夜,你是否从梦中醒转,忽然的伤感把你淹没。你找不到岸,寂寥地,游弋于午夜的星河……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有纯真的泪水和细敏的情怀’是否还记得春日的郊外?“蝴蝶”的梦想在天上飘荡,而我们却抱紧双膝靠在一起,翻来覆去地唱着那首忧伤的歌;

多年以后,你是否依然还会仰起头,翘盼那些飞来飞去的话语?你在街头长久地立定,人为地淡远了真实的市井,细细地品味着那些为你而写的发亮的诗句,轻盈或者沉实,在人海中反反复复地沉浸,反反复复地感动。惊回头,初春的小树已吐出嫩绿的心声,鲜润,在阳光下闪烁,繁繁点点,如纷飞的星泪,光华四射;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拥有一个春风沉醉的下午?放下书卷,泡一杯清淡的茉莉花茶。然后,松松筋骨,赏庭院里傲岸的竹,听布谷苦口婆心地劝诫,看蚂蚁齐心协力地搬运米粒,顽强地生活。一些暗喻不动声色;

多年以后,你是否還会记得青春的一场瑞雪?纷纷扬扬,下了三天三夜,茫茫四野由沉默主宰着。雪抑制了所有的呼吸,而银质的灾患却搭救了绝境中的我。雾凇是最圣洁的处子,禁不起偏颇的微词。跳动的红色的背影啊,火种一样,使愤怒的大雪燃烧成无望的诉说和折磨;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在心里空出一个位置,不饰奢华,恰好供我们安稳地落座?在如梦似幻的光晕中,在似有似无的音乐中,谈谈童年的游戏、共同的朋友、年轻时的荒唐事、随风而逝的爱情、刻骨铭心的伤痛,偶尔,凄楚地笑笑,叹口气,并把淡苦的咖啡轻轻搅动。任凭门掩黄昏,风就风着,雨就雨着;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背起干瘪的行囊,沿着心灵的轨迹出发、朝圣,却在没有风景的从前遭逢另一个我?简简单单地开始,简简单单地结束,卷土重来,却又重蹈覆辙。无奈。疲惫。脚步引领着回归的方向,含蓄的月光一路殷勤地护送。还乡。在清晨的暴风骤雨中,你推开爬满青藤的院门,踉跄着,什么也没有说;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记得村东头老槐树上的呼喊,耀眼的水花,一口致命的河水如何止住一生的饥渴?银白的沙滩上,五岁的玩伴终于忍住耐心仰面躺下,关闭了呼吸、笑声、热望和瞳憬,像一条搁浅的鱼儿,看不出有什么埋怨和失落,而手里还紧紧地攥着一枚花斑的贝壳;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记得童年的一场杂技,瘦弱的身躯刚好从狭窄的铁栅栏间隙挤过?表演者的睫毛都看得清呢!我们在台下角落里仰起小小的头,缩紧小小的肩,温暖地靠着。哪管牙齿颤抖,坟茔地里鬼魅的磷光啸厉成耳边的疾风,哪管剧场管理员五官移位粗暴的吆喝。雨淋湿了我们的衣服,却淋不湿我们小小的心那么容易就承纳的快乐;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想起从小就失去母爱的同桌?想起他的寒冷、乌黑的指甲、躲躲闪闪的目光和短促僵硬的笑容?想起晚自习的

一条抛物线、奔跑的时间、通红的炉火、我们幻想的理想中的生活?是否还会想起门卫老爷爷薄薄的棉衣、厚厚的叮咛,还有铃声响过迟迟没有讲完的课;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想起那碟遗失的珍贵的二胡曲?想起你怎样从墙壁上取下闲置已久的二胡,拭去岁月的尘埃,微微颔首,正襟危坐,忧怨的心曲流淌成河,然后,与秋天一起被我温存地收割。你是否还记得一天一夜织就的长围巾,记得泛白的牛仔裤,还有背后一声装腔作势的咳;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想起初识的季节、天气、细格的衬衫?那条窄窄的小巷犹犹豫豫,曲曲折折,像千回百转的情愫,想说。又不想说?就在我们踌躇间,推土机轰鸣着辗过,自自然然,像弥平一次疏漏中的错误。是的,大地多么沉静,什么都不曾发生!橘黄的窗口亮了一个又一个;

多年以后,你是否还会回到当年我们分别的公园,拾一些琐琐碎碎的情节?落英缤纷,长亭静默。空出的木椅伸出手掌,却迎接不到片刻的停顿和流连。你遍踏通幽的曲径,始终没有找到那句飘逝在风中的承诺。阳光的万箭穿心啊!只有琉璃下的围墙独自斑驳,一部分,已更换成炫耀、夸张的色泽。

多年以后,你不会知道,一个月朗星疏的夜晚,我止不住伤心,止不住惆怅,用一腔的愁绪独对满眼幸福的灯火,慢慢沉湎,慢慢失色……

[对比赏析]

《青草的声音》要抒发的是对父亲的怀念和自己在城市漂泊的失望、忧伤、不屈向上的情感,这些情感不容易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现出来,因而作者就采用了对“青草的声音”的细致描摹的方法来表达。这样写可以形成诗意的氛圃,更有利于抒情。文章先总写草的声音,写“我”在倾听草的声音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心灵的启迪。接着具体写两种草:茵陈草和蒲公英。这是先写面后写点的写法。茵陈草是治病的草,和乡镇医生的父亲相关联,借茵陈草来写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写茵陈草,是详细的,唯其详细才能表现父亲高尚的情怀。接下来又写了蒲公英,因为蒲公英的特点和“我”漂泊异乡的特点相似,作者是借蒲公英来写自己漂泊城市的感受的。写作手法还是用的细致描摹。

《多年以后》是一篇情感深挚而又缠绵悱恻的抒情散文。作者将许多现在和以前的生活场景细致描摹后用未来的视角推出,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时空交错的图景。在反复铺排的“多年以后,你是否……”的询问中,抒情主人公痛彻心扉的情感尽情地展现,读者的心灵也被重重地撞击。另外,我们还要关注另外一点,就是每一段中都蕴含了许多的场景,而作者却用很简要的语言就达到了细致描摹的效果,白描却很传神。令人读之不忘。这得益于细致描写和诗意的笔法的结合,这样,文章就如徐徐地拉开了一幅幅画卷,画卷中有作者和他心爱的人一起走过的风风雨雨,一个个令人留恋的场景不断浮现,成为定格,烘托出让人难忘的情感。

《多年以后》中回环往复地出现的“多年以后,你是否……”,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抒情散文的一个结构范式来积累。正是这种贯穿全篇的话语,给浓郁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语言在这样的结构统率下自然就有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有人说,叙述和描写是写作的“看家本领”,是一切写作的基础。从这次抒情散文训练中我们可以验证这一点的正确。抒情散文更需要细致的描述,打个比方。细致的叙述是好的绸缎,而抒情散文中的抒情是锦上增添的花朵——如果是一个麻袋布,再好的织工也难以在上面绣出好的花朵来。人的情感和哲理感悟不是天生的,都来自于这个世界的事物和事件,因而,写文章时在写情感和哲理的时候就必须先写出情感和哲理的来源,这就需要叙述和描写,当然。叙述和描写在不同的文体中呈现不同的状态。但是,叙述和描写是写作的“看家本领”,这是一条真理。

细致描述,情感顿现

抒情散文是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抒发感情为目的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这类文章重在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状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因此,以情织文是其特点。

一般来说,人们都选择借助于外物进行抒情。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通过状物抒情,这是叙写风物、描摹事物的一类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为了达到抒情的目的,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

不管是写景还是状物,细致描摹总是不可少的手法,感情是细腻的,只有细腻的感情才能感动人,打动人,也只有运用细致描摹的手法才能将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因此,学会细致描摹景物和事物,是写好抒情散文的必备素质。

[文题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倾听,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幸福;对别人来说,更是一种关怀。走进沸腾的生活,需要一双倾听的耳朵。在倾听中,感知春夏秋冬;在倾听中,明白阳光公平地照耀你我,发现所有的世事沧桑,都只是一片自由舒卷的云朵i是倾听,让我们彼此的手握得更紧,心贴得更近!

生活是一部厚厚的长卷,需要眼睛的关注,更需要心灵的倾听。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教师下水作文

落叶的声音

孙玉平 一片又一片樟树叶子悠然落下,我站在窗前,凝视着飘落的树叶,倾听落叶的声音。春天到了,万物睡醒了,小草被“春风吹又生”,染绿了大地,鲜花也万紫千红打扮着春天,而树叶却飘然而落。不经意地“刷”一声飘落,恰逢我从她身边经过。不知为什么,一向大意的我,这次却驻足了。轻轻地拈起你的柄放人手心,我不忍搅乱你沉睡的梦。你是怎样的一片叶呀7此時正是春天,你的同伴正青春似火,绿得潇洒。为何你却已枯黄,丧失了青春的容颜?我不禁为你伤感了。

仔细看你,只见浓浓的枯黄中隐隐投一抹青绿。那便是你生命的信念,青春的痕迹吗7这春天的叶,季节的弃儿,为何在别人青春葱茏的叫刻,自己却落寞地撤离’是被生命抛弃了,还是自己主动放弃了?落叶的呢喃是那么从容,那么淡定。我丝毫看不出他们有什么痛苦,悠悠然飘落,拥抱大地,成为繁花似锦的春天的另一种点缀。面对你的坦然,你的从容,你的沉稳,你的镇定,我仿佛真的了解了你,既然曾经拥有,何必留恋往昔?既然必须迎接,又何必退缩伤心?就让一切顺其自然,无须勉强。

该来的终会来,该去的终会去。我明白你的飘零是你成熟的表

现,不再招摇地挂在枝头,引人注目。默默寻找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的归宿。你们曾经日夜生长,日益繁茂,曾经不断吸收大地的营养,由一柄细小的嫩叶变为阔大葱绿的叶子,也曾多少次接受阳光的恩赐,让一棵小树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翁蓊郁郁,开花结果。当果实洒落满地,当新的液叶葱茏繁茂,枯黄的你就完成了使命,于是你便毅然离开树干。树叶,你的生命如此短暂,不禁让人悲从中来。

我由落叶产生悲伤的这种感觉,是在一个清晨。早上起来,匆忙中洗一把脸,梳理一下头发,竟然发现了几根白发,不知为什么,我竟然想起了那些春天的落叶来。这不是和我的生命极为相似吗?我正值壮年,华发染鬓,不也是春天出现落叶吗?一个念头闪现出来,我老了。当然,老,是人生必然出现的一幕话剧,或早或晚,或慢或快。如同那些落叶,有的秋天飘落,有的落在春天,其实,不在于落的时间,而在于面对飘落的态度。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我要说,飘落只是另一种再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况且,几根白发又能说明什么?是时间的记录,还是苍老的象征?

另一种声音似乎在说,我感觉我刚大学毕业,怎么会老呢?但面对白发,我不由得有几分感伤。回想自22岁大学毕业,讲台一站,一晃二十年,早出晚归,呕心沥血,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每天和学生接触,其乐融融。难道区区几根白发就苍老了我的心灵正如缪赛尔·乌尔曼在《青春》中写道:“青春不是生命的一段时光,不是红润的脸颊、玫瑰般的嘴唇、柔韧的双膝;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不懈的干劲、丰富的想象力和无穷的激情。它是生命深处的一股清泉。”在教学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在和具有纯洁心灵的学生交往中,我淡去了功名,淡去了利禄,不经意间,虽已过了不惑之年,但却感觉自己仍有青春的生机和活力。

再次看到窗外春天的落叶,我有了一份超然和淡定。该开花的时候尽情地绽放,该飘落的时候悠然地飘落,其实,落叶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鲜花?

教师下水感悟

作文话题是“倾听”,这和范文《青草的声音》的内容相符合,于是,范文的题材摇动我,让我想到了“落叶的声音”,落叶唤起了我心中对青春年华逝去的感慨。于是,我学习范文对青草和青草声音的细致描述,就写出了这篇下水作文。

[文题2]

2008年重庆市高考作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三种解释: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在自然中生活

张晔

我曾经长久地伫立在初春的田间,大口大口地贪婪地呼吸那里特有的气息,充满了浓郁的腥气,周围的霜渐渐融化,脚底下突然觉得痒痒的,一抬脚,发现泥土褪去了苍老的皮屑,开始变得乌亮了。身边的霜冰在不断地为泥土注入能量,“咚咚咚”……在自然中生活,我感受到了泥土的心跳,似乎有一种力量从地底下喷涌上来。

于是,经过一个冬季的洗礼,泥土恢复了作为母亲的本能。嫩嫩的芽儿缓慢地钻出泥土,以新生儿的好奇心张望着世界。泥土一寸寸地苏醒在山坡上,田野间,小溪边。芦至连城市中的绿地上,每颗泥土的微粒都一齐发出均匀的呼吸。伴着这和谐的律动,所有地方都渐染成了清凉的绿,一切似乎是在一个安详的夜晚完成的。

我习惯了田间的土腥味,那么朴素,那么好闻。和许多小说中的“桥段”一样,人长大了总会离开故乡。从乡里搬进小城,好像改变不多,但我也总会迷恋那星星点点的盆栽土,因为它让我回忆起那淡淡的土味。

还在乡间的时候,我总爱赤足在泥土上滑来滑去,土的质地很细腻,一点儿也不扎脚,小小的草儿总带着些微的水,蹭得脚痒痒的,很舒服。那儿的泥土也总是很好,长的作物颗颗饱满,一点儿也不输给北方的黑土。以前总听老人说泥土的功效不只在于耕种,脚癣久治不愈的人去泥土上跑一跑,运动一下也可以治病,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春季,是泥土最青春的年华。春雨之后,窗台上的几株盆栽总是湿漉漉的,摸上去凉凉的,如同儿时遇见的草儿一般,分外可爱。有时我会忍不住去抚摸它,一凑近,嗅觉就又一次与那泥土的腥气碰撞,在心底泛起一层层的涟漪。母亲常说,泥土的性格很沉稳,它不停地被人踩踏着,一生也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她希望我这个从乡间来的孩子。性格可以多一份泥土样的沉稳。总觉得单调的生活会迷失前进的方向,有时甚至会反问自己学习的目的,然后又发现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缺点。泥土真的不曾哭泣过,春天又来了,它还是裂开冰缝,进发出巨大的爱去哺育生灵,它用自己的深色的双手为人们创造了太多太多……

泥土。赋予我平静的心去解开矛盾,那清新的土腥味,是我一生也离不开的味道。泥土,让我回归了自然,在自然的生活中找到了从容和沉静。

写作感悟

文题是“在自然中生活”,和范文“青草的声音”在题材上有相似之处,这也许就是老师课上讲的“题材仿写”吧!我想到了“泥土”,生活在农村时熟悉的泥土。借鉴范文细致描述的写法,就有了上面的文章。

[文题3]

2008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

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不限,文体不限。

悲伤过后

阮莉

悲伤过后,一个月满西楼的深夜,伤痛没有预约就阵阵袭来,让你忽然间从梦中惊醒,才发现枕头湿漉漉的超过了江州司马的青衫,那是午夜星河的点缀……

悲伤过后,你是否会淡淡地叹息淡淡地微笑淡淡地生活,你是否会“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能像徐志摩一样挥一挥衣袖,就抖落这伤痛?这伤痛是否会像花落、流水一样无痕?

悲伤过后,你是否会忆起那道道伤疤的苦楚?那深深的疤痕,是否会激起你心中荡漾的涟漪?宛若白雪公主在咬苹果后欣然倒下,那样的轻盈,不拘一时。

悲伤过后,你是否会想起那些做过的甜美的梦?是否会想起那些唱过的老歌?是否会想起那些立过的远大理想?你是否又不忍沉默,只好通过手中的键盘把它敲打出来。

悲伤过后,你是否会把条条河床汇聚于你的心头,然后一一数落后汲取到你的血液中?因为伤痛抹不灭自尊,抹不掉对失败的思考,总结你的过失,保留住你最后的美好。

悲伤过后,你恍惚憔悴了几个世纪,但是换取的会是更神情焕发的明天。不要再隔窗不语,不要再以泪洗面,不要再将自己往火海里推了。我们要看、问那些我们从前没有注意过的东西。

其实,悲伤过后是坚强。心灵遭受过悲伤,就如同常常患的感冒,人的肌体会再次焕发出免疫力抵抗那些侵害肌体的病毒。病毒如悲伤,而生命的强大力量一定能杀死病毒,因此,你要坚强。

悲伤过后,你可以试着登上那座山等待日出的来临,在太阳缓缓露出地平线时,你会有倾然于全身的感觉,仿佛活在了一个世界的顶端,日出的刹那,你会像个成功人士眺望世界的一切。你会有了征服世界的满足感,你会鼓有强大的动力源泉。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悲伤过后,将是一场电影的结局。虽然这场电影是结束了,但我们可以去改变这个结局,让我们去创造一个更美的结局吧!让这段电影因悲情而此起彼伏,而又因你演绎的結局而怡然自得!诠释,演绎将会是你转变的方式。

悲伤过后,你曾几何时会发现夜晚的夜空是多么的扑朔迷离,会让人感到这个世界有多么奇妙,让我们抹去伤痛,擦掉眼泪,静静地,一个人享受这片只属于你的夜空。

悲伤过后,还记得这里有一个人曾做了这个梦,梦到了很多很多……但缺少了泪水的编织与舞弄的床边,更具有一番情趣,灯光铺开一片春天的原野,你可以读书,可以写作,可以听音乐,即使做手工,也有一番生活的情趣。

悲伤过后,你是否知道太阳底下也有阴影?那是因为你背着太阳走。坚强起来,抬起头,朝着光明走,你的心中将永远是绿洲!

写作感悟

上一篇:一面墙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作文700字下一篇:小巷管家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