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笼抒情散文

2024-07-01

牢笼抒情散文(共10篇)

牢笼抒情散文 篇1

牢笼抒情散文

我想我走进了一个牢笼,正在迷失着和寻觅着那看不见的方向。

上楼休息之前去看了一下那条水缸里的鱼,那条即将在未知的时刻变成炉火上的佳肴的草鱼。当我用“佳肴”一词的时候,此刻的心里是那么的痛那么的痛。我也知道在我的牙齿下吃过了不能计数的鱼,也就意味着不能计数的生命在我这里走到了尽头。

这条鱼很大,相比之下那个水缸显得很小,以至于它几乎不能翻身和游荡。这几天我看到它白白的肚皮露在上面时我总是心里一紧,然后打着手电观看半天,以确定它是否已经死亡。庆幸的是它的腮每次都会微弱的煽动,我悬着的心就放下来了。然后我会将自己的手伸到水里去帮它翻身,这样它就不会为了那个原本很简单的动作而挣扎整天了。看到水面上漂浮着它未吃的白菜叶,我突然很担心它的身体,突然会很心疼很心疼。

我最近两天经常给它换上新鲜的水,保证它尽量不会缺氧。前几天我刚刚看见它的时候它很“活泼”――根本就是对未知恐惧的无奈抗争罢!然而今天我在给它换水的时候发现它身上的鳞片好多已经损坏,鳍也失去了先前的光泽和灵活。用那个“遍体鳞伤”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我不知道鱼类到底有没有思想,我不希望它们有,但也很希望它们有。其实有没有都一样,只是平添了许多生命的痛。如果没有,只是少了些许轮回时的无奈。唯一没有变的则是身体上的疼痛永远不会减少。

想到很快它就会走上那条不归路,然而它却无能为力。独自在这浑浊的池水里呼吸着它做梦都不想要的污秽空气,独自熬过这漫长而寒冷的黑夜,独自行走在冰冷的或许它早已明了的死亡路上。我之所以会不住的心痛,就是因为看见了类似鱼一样的生命,在自己的死亡路上依然是那样的`沉默那样的孤单。或许我们每个人的死亡道路都是孤单的,可是我以为谁都不能和这样的生命相比,因为它们的死亡是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更不会有任何人或者是同类的祭奠,所以这样的死亡才是真的孤独;但这样的孤独并不是因为没有了活着的祭奠,但愿它们有着我们不知道的思念。

当我独自站在夜空下观看头顶的星宿时,总是希望逢着一颗流星,尤其是今晚,因为我希望向流星许下一个心愿――但愿它们不再痛苦。可是老天终于没让我达成这个心愿,终究没有一颗流星划过。我看见的只是那条亘古不变的浅浅的银河,看见的只是那一颗颗时而清晰时而朦胧的星辰。但我最终还是跪伏在地上,向上苍祈祷着,祈祷着它们有我们一样的幸福。

如果有来生,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但愿我也做一条鱼,或者是其它的动物,就是一棵小草我也愿意。让我和他们一起去面对这短暂的一生,让我们一起度过这难熬的夜,让我们一起走向那条未知的死亡之路。我们不用相互送别,不用生者的祭奠,不用长久的回忆。

这是一个生与死的牢笼,却阻挡不了离别的不舍和思念的痛,却停息不了生的无助和孤独的苦。在这里我反而畏惧了幸福,渴望疼痛与孤独,正好和无声的它们一起迷失和寻觅未知的惶恐。

牢笼抒情散文 篇2

结构核心, 要有细节。抒情类散文少不了写景状物, 因为任何感情都来自对个体景致细节的感受, 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 无木之本。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散文是一种充满了主观色彩的文学体裁。抒情散文就是以抒写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感受与感悟为主旨, 写景抒情, 咏物言志, 从而与叙事或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寥寥几语, 尽述心事。抒情类散文是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 侧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常见的抒情类散文是在写景绘物中融注作者的情感, 实现情景交融, 引领读者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寥寥几句情感语言既给人美的享受, 又予人心灵的感悟, 思想的启迪。优秀的抒情类散文是融历史、地理、文学价值于一体的。

洋洋洒洒, 阐述心情。抒情类散文能够让我们通过文体的表现技巧,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又能鉴赏作者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

文笔隽永、洗炼流畅。抒情类散文体裁的多样性、手法的多变性决定了文笔的丰富性。

意象立意, 意境立体。抒情散文大都有一个特定的情景、画面或事物, 散文的题目本身就常常是在强调一个特定的意象。这些情景、画面、事物大都是作行文线索或中心场景在散文的文本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散文的立意也是通过这些意象来透示的。抒情散文非常注重追求意境, 通过情、景、和理的, 实现虚实相生的立体形象, 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优秀的抒情类散文感情真挚, 语言生动, 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 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注意点]

一是要注意表现手法的运用:

抒情类散文在提示中心思想方面有自己的独特方式, 这种情感的抒发一定要借助正确的表现手法。抒情类散文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对比、欲扬先抑等。

(1) 象征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它是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 来表达人或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以激发读者的感情。运用象征手法, 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情, 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或相关性。

(2) 衬托是以他体陪衬本体的写作方法, 本体与他体有主次之分。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 又叫陪衬, 是用同类事物来衬托;二是反衬, 是用相反的事情来衬托。

(3)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它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

(4) 欲扬先抑它是一种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 是指褒扬、抬高。“抑”, 指按下、贬低。褒扬人或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 而先按下, 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 使散文情节多变, 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 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 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二是要注意结构方式的选择:好结构能使文章具有独特的神韵, 它能使复杂的材料变得清晰, 它能使文章的情感的抒发得到完美的展现。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有参游式、静赏式、象征式、情感式、怀念式、叙史式。总的说来, 抒情类散文的结构的选择旨在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有所启发, 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三是要注意掌握写作技巧:掌握诸如渲染、铺垫、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文章情感的升华, 把握文章实质。

四是要注意抒发真情实感。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 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 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 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 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

[怎样写]

首先是确定景语和情语:“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抒情类散文最大的特点。抒情类散文文质优美, 富含哲理。抒情类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 以空灵飘逸见长。它往往借助具象, 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如单一景物的组合当以全景取胜;把所绘之景设置在某一特定氛围, 用带有特定底色的背景使画面境界全出。像阴柔美类的植物如杨和柳, 用以表现素淡朦胧的意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其次是确定方法和技巧:景物各异, 其营造的情境自然不同, 但选取何种方法和技艺使景物与情感基调一致, 这就是我们写作中要重点思考的。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 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 运用比兴、拟人等手法,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 有所寄托, 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抒情类散文中的景, 有时直接描写难以表现出那特有的情韵, 因此作者往往借助对比映衬的方法和技艺来曲尽其妙;有些景物较为平常, 也无特别引人之处, 画面是静态的, 可拓展的思维空间较小, 但作者却可以不囿于狭小的时空, 想象和联想的安排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使画面生动起来;单纯的景色本身多是静态的, 现时性的, 引用神话和传说就成了最好的方法和技巧。而古老的神话传说因其历史的久远更富神奇浪漫色彩而使文章具有历史纵深感, 内涵也更为丰富。

抒情类散文以景取胜, 以情动人, 确定写作方法和技巧是关键。

最后来确定抒情和方式:抒情, 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 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出来, 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 引人共鸣。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 因此, 以情织文, 是其特点。

[实战题目]以“秋”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要求]展现秋景的特征, 要寄寓情感。自拟题目, 自定立意, 不得抄袭。字数800左右, 体裁是抒情类散文。

[应战指导]这是一道很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话题启示我们, 要通过我们所见所感所闻等感知方式, 深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 去捕捉写作秋的相关的信息, 寻找最佳的写作立意点, 借以行文。对这类话题, 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步骤来立意选材, 确立文章的主旨和基调:

一是要感悟理解“秋”。这一点要善于利用联想, 展现秋所蕴含的季节内容和情感体念。如联想到秋是喜悦之情, 因为它是丰收季节, 它是黄金季节;联想到秋是悲伤之情, 因为它是衰败的季节, 草枯花谢;联想秋是悲喜交加之情, 它能抵御严寒, 它能积蓄能量, 跨过冬季就是百花盛开的春天, 它不能使大地气温回暖, 而是让人开始有“猫冬”心理, 让人失去生活的壮志。

二是要激发想象“秋”。调动自己头脑中所有的能够与秋融为一体的诗句, 展现秋的文化底蕴。如引用写秋的诗文展现秋景的神韵, 想象人们在秋的时节上情感上的寄托。也可以在文中列举从古到今关于秋的优美语句, 增加文章的内涵, 印证文章的情感。

三是要展现情感。情感的抒发选择可以直接, 也可以间接, 但一定要注意文章情感抒发的真实性。如欧阳修的悲秋情感, 苏轼在秋景中表现的喜乐交加的复杂情绪, 郁达夫对故都秋的喜爱, 古人说“情贵真”, 意思是说, 只有表达真挚的感情, 文章才能感动人。

四是注意写作角度。“秋”这个话题范畴太广, 我们在立意时一定要具体, 开口要小, 如可以写秋的几种景物特点来表现他们能体现出来的情感。也可以直接写秋的感情, 主体部分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秋天哪些景象展现了这种情感。

[实战例文]

微凉

湖南省岳阳市岳化一中高三207班郑欢

走在这个微凉的秋天黄昏校园里, 不是一人独处就显得喧闹, 显得浪费。

微凉, 这是关键。人对冷或热都会有太大的反应, 心总是很难宁静下来。这时候, 只觉得自己是在俗世中挣扎, 找不到可以徜徉的心灵时空。当我们有空想念某些事、某些人时, 大概就到了秋风起秋意, 微凉的时节就到了。

在冷风中行走, 看看灰灰的天, 停不住的云, 起了又落的。看见稀稀疏疏的几只懒得迁徙的湖鸟, 瞧瞧黄色的叶和它飘飞时的零落风姿。看到黑色的土地, 枯槁的草和陌生的人。很多时候, 我就会有一种恍然的感觉, 但, 我还是爱着这个不怎么美好的校园世界。

秋天呵, 来得不知不觉, 走得安安静静, 不吵不闹, 走走停停。可是这微凉冷静的纯粹情感不更让人心动吗?

那高高的树, 它们以怎样的方式拔地而起?很多年前, 它们有着怎样渺小的起点?它的成长究竟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难道仅仅是岁月无趣的累加, 不像我们一样会去舍弃、拾起、再舍弃?我不信。在白天里安静, 黑夜里它们仍然是沉默吗?它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雷电, 利斧, 或者只是某一天觉得站累了, 倒下去躺躺?

……

到林中走走, 看见从林间漏下的一小块光斑也能让小小的卷曲的一点叶芽儿如饥似渴享受着, 它颤抖着, 小心翼翼地俘获这偶尔的幸福, 至少那一刻, 它获得了阳光的温暖。真的, 幸福往往来临得毫不隆重, 毫不知情, 让人无法靠近和把握。

枕着手躺在地上, 抬头望繁茂的枝叶间落下的星星点点, 想, 这里曾经有一个同样孤独的人。只是, 我看到的星星点点只是阳光, 他见到真的星光的同时, 还要忍受逼人的夜色和冰冷的月光, 看着那冰冷从高空坠下, 击起记忆的灰尘。那时候, 不要独处。因为, 只要微凉。

一个人在微凉的秋里缓缓地走过, 走向安静和温暖。

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篇3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读散文品生活抒情散文 篇4

你不是作家,也不是诗人,你什么头衔都没有,可在我心里,你比什么都珍贵。你的文字很洒脱,你的生命很平凡,你就像戴望舒的《雨巷》里那撑着雨伞的白裙姑娘,忧郁而美丽。心里有时便会莫名地涌现丝丝淡淡的忧伤,情不自禁地因为什么让我为之感动、为之沉迷、甚至为之倾情。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又何必花呢?

也许热爱散文就像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永远是爱人心中不离不弃的情感。读你的文字犹如沐香浴风。迷蒙中可以内视那茶杯上残留的牵挂,继而伴随着相思畅游在你文字的描述中,品味着独特的芳香缕缕,体会着你对人生的困惑反思和顿悟迂回。风轻轻,雨绵绵,你飘逸如云的文字就像一道美丽的风景,流连忘返。观景有倦的时候,望山有累的时候,读你的文字却不知疲倦,忘了时间的悄然流逝,你文章思想的深邃,语言的唯美,结构的严谨,情感的荡气回肠就如同高山流水的乐章引得知音驻足,百凤低头。

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简约文字,却融合着对生活的感怀,对人生的感悟。你独有的睿智,并不作高深之态。生存的那么淡雅脱俗,却又彰显清净高洁。这些都透过你的文字展现得一览无余。品读你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惬意。体会你的.个性又宛若重回纯真的年代,能唤起沉睡的精灵女神,点化我日益沉迷的梦境。

生活被风驰电掣的节奏搞得眼花缭乱,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独处一隅,在优美的文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慰藉,同时也是精神升华的温暖港湾。这时解读你的文字让我瞬移到了飘渺的时空,重拾那份记忆里的美妙,找回那不曾消退的草长鸢飞、蛙鸣虫吟、小桥流水和田园牧歌。

故梦抒情散文 篇5

有多少人会在多少年后再次回想过往种种呢,怀念那些逝去的青春时光,珍藏那些流年岁月的点滴碎片。我想,很少,应该很少吧!

当今社会,人心复杂,风气浮躁,我们可能会随大流,盲目追求功与名,失去了自我,忘了当初的本心,忘了当初的那些梦,还有那些美好的人与事。

在我心中,从小就有一个梦,亦或说是“梦想”,它深埋在我心里,有多少次曾萌发出稚嫩的“幼芽”,可是却被我自己深深地毁灭了,然而并不彻底,时常还会再次生根发芽;小时候,我经常幻想拥有一双鸟的翅膀,然后就可以跟它们一样在天空中翱翔,因为自由自在——那是我最初的梦想;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才知道幼时的我那不切实际的梦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那双“翅膀”,因此,它将是我努力为此奋斗一生的目标;可是,慢慢地,我愈发觉得这个“梦”没那么好实现,因此我半途而废,不再为实现它而继续做无谓的“牺牲”,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步入社会的我,更是处于迷茫的生活,人生目标很是模糊,毕竟当初的梦早已成空,到现在已破碎地不成样了,甚至连我都不曾相信我当初拥有过那“梦”,现在的我,生活有时茫然,日子也过得实在无趣,少了那份奋斗的源泉,我都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所过的生活。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时已在月明中。曾经的梦,如月般缥缈,虚无,那么不真实,可却又那么美好;可如今,看透了梦的本质,我却少了那份天真,那么无忧无虑,我怀念曾经不曾烦恼过的自己,至少每天都开心的过着,然而现在却多了一丝理智,一份责任,让我不得不看清事实,面对生活,因此也惹来诸多烦恼。

我想说的是,人道且艰,做人真难,但是拥有一个梦,并不难!它可以是过去,也可以是现在,反正在将来的你,一定会庆幸你当初的选择,没有它的存在,就没有你的成就。

抒情类散文阅读 篇6

紫藤萝瀑布

(宗 璞)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贱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舞,有的只是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换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儿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候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儿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这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1.写出文章中描写紫藤萝的数量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的含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下面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赏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突出了紫藤萝的什么特点。(1)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儿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这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参考以下内容,按“整体——局部——部分——个体”的顺序描写一段景物,描写中要融进自己的感情。(写在作文纸上,题目列举了五组内容,可任选其中的一组来做即可。)一片花

一株花

一枝花

一朵花 一片竹林

一株竹子

一枝竹

一片竹叶 一片灯火

一串灯光

一柱华灯

一束灯光 一片大海

一片海滩

一股潮水

一朵浪花 一个公园

一湖清水

湖上的一条游艇

艇上的人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只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秋天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指什么?(2分)

答: 2.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2分)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2分)答: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4分)(1)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答:(2)“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答: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6.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3分)

答: 昙花:昙花酝酿了一生,倾尽毕生心血,在一个万籁俱寂的深夜,或者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在人们熟睡之际,百花沉寂之时,悄然绽放。那种美丽,那种光辉,不亚于牡丹的雍容,不亚于玫瑰的妖娆,是人为之震撼。昙花就这样在夜里孤芳自赏,悄悄从人们的梦乡走过,不留痕迹,不留余地。这瞬间美丽铸就了永恒。

破晓之时,你所能看到的,只是一朵凋垂的花,冷冷地挂在枝头。于是我便开始伤心,上帝让这惊世之美做这短暂的停留,却不肯让她多开放片刻.长大以后才明白,不是上帝太残忍,而是我太天真。试想,如果白天、黑夜,无论何时,昙花都一如既往地开放着,那么,谁会珍惜那短短的几个小时,谁会在意她的美丽,昙花那独属于黑暗的魅力,又怎能体现得出呢?我们之所以被昙花瞬间的美丽折服,之所以无比珍惜那开放的几个小时,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白天里那漫长的等待啊!珍惜生命,珍惜生活,是我们做好任何一件事的最大前提。很多东西在你拥有的时候不觉得它是多么珍贵,失去了才会发现,你不经意间遗落的往往是重要的、一刻也离不开的东西!由此,我说,不论我们现在拥有的是多是少,我们都应该感谢上苍的恩赐,都应该好好珍惜,不论是短暂的昙花,还是万里长久的月季。

梅花: 梅花,迎着寒风而绽放的花朵。它没有月季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大红大紫,没有兰花的淡雅,没有荷花的高雅……但是,它拥有不畏寒冷,独步早春,傲立雪中的精神,象征刚毅精神和崇高品格,“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更是表达了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我不禁想起了那些战斗在荒天雪地的塞北开发者,他们像青松,像秋菊,却更像这梅花。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默默地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难道他们不具备梅花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吗? 《紫藤萝瀑布》

1.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一穗儿花、每一朵盛开的花等等。2.拟人: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比喻: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 3.紫藤萝已经深深地感动了我

4.这说明“我”被藤萝的旺盛的生命力所感染,所有的“疑虑”和“痛楚”都没有了,所以“精神”也“宁静”了,感到了“生的喜悦”’。

5.(1)紫色的流动的“瀑布”,象征着作者思绪的流动和情感的起伏,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深切感受,对新生活的宁静、甜美充满了温馨的感受和无比欣喜之情。(2)“光辉”和“芳香”象征着生活的光明和美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轻松、振奋、欣喜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6.赏析略 突出特点:(1)突出了紫藤萝水灵灵、生机勃勃的特点。(2)突出了紫藤萝上浅下深,不同颜色交错生辉、斑斓耀眼的特点。(3)突出了紫藤萝花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特点。(4)突出了紫藤萝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疑虑不解,在思索,在等待,而小心翼翼地过活的特点。(5)突出了紫藤萝充满活力,怀着无限喜悦,奋勇前进的特点。(6)突出了万花灿烂流动的“瀑布”的壮丽,是每一朵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团结奋进的结果。7.略

爬上窗台的绿色(17分)1.“唯一心愿”是指“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概括起来说就是:“(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第(2)小题答案就是前半句的“(绿色)爬上窗台。” 2.(1)示例:山岭巍峨起伏,显示的是自己坚强的体魄。草原纵横千里,袒露的是自己宽广的胸怀。人类拦江筑坝,展现的是自己豪迈的气魄。(2)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3.反衬(衬托)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1)①积极蓬勃(的生命力)

写景抒情散文专题教学初探 篇7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属经典,笔者以前的讲法与多数教师最传统的讲法一样,会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四、五这两段历来为人称道的写景段落的赏析上。从修辞到写景角度,从写景手法到叠词使用等,赏析个不已。有时甚至会因为课时,将教学重点直接简化为只赏析这两段。如此缺乏整体阅读意识,未将文中三幅图景当做连环画般合起来读,自然就对作者贯穿全文的整体情思把握不够。学生学后,脑中只会留下优美的写景段落,而对作者借景抒写的情感却理解浮泛。学《故都的秋》,也会带学生一幅幅秋景地赏个不亦乐乎,但对五幅秋景也缺乏合起来想的意识,所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也是支离破碎的。

写景抒情散文中景是作者情思的主要载体,作者常会意藏于景,以景显情,将情思借绘景传达给读者。鉴赏这类散文就要缘景悟情,析景悟情。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决定了作者情感所寄托的载体——心灵风景——有时不只一个而有多个。于是,那一片片风景中就“埋藏”了一条连续的“情脉”,阅读时要力避将一幅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割裂开,斩断贯穿于其整体的这条“情脉”。

细读《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会发现它们有个共同点,即借多幅图景展现作者情思。《荷塘月色》着力描绘了荷塘月色图、《采莲赋》中的江南采莲图、《西洲曲》中的江南采莲图三幅图景,借这三幅意境不同的图景展现作者的情思。《故都的秋》更是绘出了饱含浓浓秋味的五幅秋景:庭院秋晨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初中学过的《春》也描画了多幅图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然而,这三篇又有不同之处,它们代表着此类散文的两种不同类型,我姑且用不太准确的语言将其概括为“景异情移”和“景异情不移”。一篇文章绘出景物不同的多幅图景,可谓是“景异”,而作者的情感随不同图景而呈现出的不同,就是“情移”。

《荷塘月色》属“景异情移”。荷塘散步,作者借三幅连环画般的图景,展现了自己情感的变化:因为“心里颇不宁静”,于是去荷塘,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心情暂得平复。青蛙与蝉的聒噪又将他拉回不宁静的现实。他还是想摆脱,于是就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第一幅“江南采莲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明丽欢快的美景。少男少女们热闹地嬉戏,自由地谈情说爱。作者借这幅欢乐热闹的图景,传达出自己对自由世界的向往,也反衬出现实生活的不自由。但喜悦又稍纵即逝,作者的情绪又被“可惜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不无羡慕的一句重拉回了不宁静。作者又记起《西洲曲》中的句子,援引的四句,展示出一幅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图景,借之表达自己思念“情人”的痛苦,只不过这个“情人”是指他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的“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罢了!

《故都的秋》是“景异情不移”。五幅秋景均透射出了“清、静、悲凉”,五幅秋景有一个共同的情感指向。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感伤与落寞,都凝聚在了小院低矮的破屋外,树叶间渗出的一丝一丝清朗的日光里,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里,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里,疏落尖细的秋草里,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扫帚的每一丝细纹里,秋蝉的每一声残叫里,都市闲人微叹的互答里,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将这五幅秋景合起来看,其层层渲染,将本就很浓的“故都的秋味”点染得愈加浓烈,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与热爱之情也表达得愈加浓烈。《春》亦属“景异情不移”。五幅春景图从草、花、风、雨、人五个不同侧面绘春,共同的情感指向是作者对生机盎然、充满无限希望的春天的喜爱与赞美。春草图、春风图写大地回春,春向我们走来;春花图、春雨图写春之美,春色之盎然;迎春图写春带给人们朝气、活力与希望,引领人们向前,作者的情感在这五幅春景图中也贯通递进而难以割裂的。

专题教学的最后环节是提供几篇此类文的高考原题和模拟考题作为延伸阅读,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小鸟,你好》描绘鸟语花鲜的清晨的三幅图景:冬青吐翠图、小花初放图、小鸟啼啭图,三幅图景“景异情不移”,共同构成了一大幅蓬勃生命图,共同的情感指向为生命是多么美好,传达出大病初愈的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总想为你唱支歌》绘四幅图景:夕阳里的左公柳、沙海中的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戈壁石,也是“景异情不移”——讴歌民勤人坚强不屈的精神。《彩色的荒漠》是“景异情移”,绘三幅图景:灰色戈壁图色彩单调、荒凉艰苦,让人满目苍凉;胡杨林图展现了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挺立的胡杨树,让人感受到不屈的意志;塔中油田图以石油工人工装上的红色为主色调,展现出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

抒情散文教学之我见 篇8

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生喜欢读散文,可语文教师最怕讲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也许是由于散文本身具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自由多样,表现手法上又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缘故吧,所以拿到一篇优秀的抒情散文,常常觉得文章实在是好,就是不知道讲些什么。笔者对此也有同感,但经过一次公开课《想北平》的反复磨炼,对于抒情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了一些体验和感悟。

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不但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学法以及文体类型。现代散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认为是重点,因为散文讲究华丽的词藻、精练的语言、隽永的行文、巧妙的手法,对激发学生学好语文有极大的益处。认为是难点,因为散文最大的特点是“神聚”但“形散”,不能像记叙文那样完整,也不能像说明文那样明白。尤其是抒情性散文,它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对事物直接抒发感情来表达作者的意图。语文教师要教好抒情散文,必须改革教学方法,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再现抒情散文的意境,将文本中美妙的画卷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把文本中蕴藉的情感灌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深情的“吟诵”、“赏析”中,把握文脉,感悟语言,领会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抒情散文教学的质量。

一、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

列宁非常注重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以看出,知识与情感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抒情散文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应该尽量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绪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进某种特定的文本情境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有“善于始者,成功已半”的说法,“入境动情”的导入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下子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对抒情意味浓重的散文,教师更应创设一个与文章基调相一致的情境,利用动情的言辞或者各种多媒体带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迅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从而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

笔者在讲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时,在课前先播放了满文军的《望乡》这首歌,接着开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因此,人们对故乡总怀有特殊的想念,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类精神的归宿。就像‘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总也忘不了故乡给人生留下的‘恒久的烙印。”

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特定的情境中时,往往就会带着一种急于领略文本之美的审美期待,进入到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而这种情感的共鸣,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探究文章内部世界的兴趣,从而能领悟文章中作者的情感。

二、理清文脉,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神”韵

散文是最讲究构思、最注重文脉的体裁,“形”虽“散”但“神”必须“聚”。文脉,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与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组合作用。要将众多的联想、零散的材料上升为具有艺术魅力的散文,如果忽视文脉结构,那是难以想象的。因此,抒情散文教学中要抓住文脉,指导学生反复研读,细心揣摩段落层次,让学生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领悟文章的“神”韵。

如《想北平》,笔者扣住题目中的“想”字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想?”“想了些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准确地把握了文章的脉络,理解了作者想到北平的一切都是因为爱北平。

可见,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中的文脉,给课文定下整体的感情基调,将对学生理解全文起到很大的引导、启发作用。

三、品析语言,教会学生领悟深邃情感

抒情散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的文学作品之一。抒情性散文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美。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灵活而富于变化,有的朴素淡雅,有的简洁明快,有的优美隽永,有的含蓄凝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但这并不是将情感脱离开来的字斟句酌。

观摩一些抒情散文教学公开课,教师们总是喜欢把精力投放于语言和景物分析上,如这个词为什么用得好,那个比喻是怎样的形象生动,此段景物或画面描写多么的美——诸如此类,甚是用心。然而对语言中蕴含的情感不注重赏析,忽略了抒情散文的精髓所在。

在教学中我们对文章中精妙的语言进行字斟句酌是必要的,对景物的反复玩味也是必要的,它们是抒情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欣赏的一部分,我们正是通过抒情散文中传神的语言、细腻的景物描绘而被深深感染的,所以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学不是为了挖掘其中的旨趣,那么抒情散文的教学意义也就消失殆尽了——抒情散文所具有的人文特性被淹没。抒情散文的人文特性是将描写的自然景(或事、物)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景与情两种因素,情占主导地位,景为之服务。语言是媒介,有了情与景,语言才有了绚丽的色彩。

一位作家说:“一个贤明的读者不愿把光阴虚掷,他还要在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如何教会学生在对抒情散文的欣赏里获得妙谛真知呢?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景物领悟作者的情感,欣赏语言、景物、情感的有机融合。因为阅读是欣赏与理解、感知与感悟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学生单是欣赏语言,没有更深层的理解,单是感知景物,没有感悟景物之外的东西,是不可能被触动的。

如《想北平》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写北京的日常生活,用对比的手法将北京的“动静相宜”、“布局匀调”、“接近自然”的特点描述得细致入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透过语言、景物来理解作者之情。

四、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深处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终于情感。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教师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同时,还应当指导学生朗读。学生通过朗读一方面可以领会到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另一方面还可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陶冶审美情操。所以,要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抒情性散文的美就必须进行口、耳、情皆到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使文章通过出己之口,达到入己之心,让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通过反复朗读,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如笔者讲授《想北平》时,学生难以体会老舍先生那种对北京“说不出”的爱意,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间接抒情中所折射出的浓浓深情。原本以为年龄尚小的学生是无法体会这种浓浓思乡之情的,可是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对课文的个性化体验与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有一位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认为文中两次“欲落泪”——在作者想到自己母亲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欲落泪,在文尾想念北京到极致时欲落泪——是相通的情感,作者将对北京的爱比作对母亲的爱,联系1936年的北京,这文尾的泪是为北京的“健康而不放心”而落的。这位学生就是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了。

五、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同样也缺少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一堂成功的抒情性散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绘声绘色的自我陶醉,更应该有学生的情感参与。所以,在抒情性散文的课堂教学中可用对话型教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课文的对话、学生的自我对话来达到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展开想象,体会意境的目的。

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在《想北平》一文中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所蕴含的情感时,设置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想一想:“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想家时你最想家里的什么?”学生谈及自己想家的感受时畅所欲言。其中一位学生的所想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他想到了妈妈为他做的红烧肉。教师进一步追问,妈妈煮的红烧肉和大饭店的红烧肉有什么不同。学生说妈妈煮的红烧肉嚼在嘴里硬硬的,可能没有大饭店的好吃,可是他就喜欢妈妈煮的。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了作者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亲近冬天抒情散文 篇9

亲近冬天,应该多到户外走走。极目远眺,尽心俯瞰银装素裹的少妇一样朴实和丰润的村庄。感受她的脉搏,体味她的豪气。

没有春花的争奇斗艳,没有夏雨的繁嚣喧嚷,没有秋实的馨香诱惑,冬天也有冬天的语言,能读懂她的语言,就能于一枝一叶一蹙一颦中明白冬天的真正含意。

其实,冬天很简单。北风一吹,雪花在半空中一扬,满山遍地一片银白。随着山野农家小院的烟囱,与山坳边的风铃在夜幕下缀成鲜明的风景,拉出冬日的每一丝金线,去努力探询春天的蔚蓝。这是一种建立在大丰富基础上的大简单。落叶在冬天化作污泥,腊梅在冬天笑傲寒霜。抑止不住的春潮在坚硬的冰下涌动,洞开心扉的暖气在风中 传递。冬天也可以播种,冬天也有生命降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古代文人眼中,冬天是乏味、孤寂甚至孤傲的。谁敢不畏严寒去拥抱冬天谁就能成为生活中的勇士。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亲近冬天吧,冬天会给你很多启示,会壮阔你的胸襟,会使你吟出白雪的诗篇。

鹏城絮语抒情散文 篇10

县城不大,史话颇多,人文丰富,物产富庶,自然风光优美,弦子,独具特色,名扬海外,故享有弦子故乡美誉;众多藏区有名人物,诞生在此镇。藏族才女登珠拉姆、**画师尼次仁、文化泰斗刘家驹,藏族伟大的革命家、哲学家平汪……县城虽微,不可小觑,气候温和,海拔适中,盛产各类物种,农耕两熟,各类林果繁多,巴塘苹果,具有百年历史,品种多样,鲜脆可口,肉汁香甜,加上近年新品种引栽,巴塘苹果更深受外人青睐。藏区乃至国内有名的“反洋教运动”、“巴塘事变”“抗日纪念塔”等,更让人钦羡巴塘人的爱国之情与民族情怀。

小城中央撒落着的数千栋藏式民房,墙体紧挨,井字型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藏楼一字型排开。走进深巷,上百年的老式建筑依然风韵依存,让人浮想翩翩。

座落在城郊北面的扎金顶上,苍翠欲滴的树木丛中撒落的红色藏房犹如镶嵌的一颗颗红宝石,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格外耀目。

高耸入云的喇嘛多杰神山(即金刚神山之意)犹若慈父静静的守护着美丽的小镇,又如一个满头银丝的寿星目不转睛地俯瞰着美丽的巴塘城廓。遥望巴塘八景之一的“巴山积雪”,想起吴家谟为“巴山积雪”写的一首诗: “群山为座地为盘,天外飞来白玉鸾。久被太阳熏不化,时时当作水晶看”。

清澈碧蓝的巴楚、巴曲河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的缠绕在她娇嫩、纤细的腰间。

素有桃花源的郊外三家村、四里龙田园山村,青烟缭绕,阡陌纵横,风光妩媚,走近她,轻轻触摸她的肤色,仿似煽情的青春少女,令人陶醉。

县城向西而行,康区有名的黄教寺院康宁寺进入眼帘,寺院四周具有300年历史的57株高大的古柏,翠柏环寺,佛音缭绕,香火泌心,倏然让人感觉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喇嘛多杰山麓甲崩顶、道冉村寨,在县城南郊,数百幢依山势而建的红色的藏式民居,古朴典雅,镶嵌在翠绿的果林丛中,仿佛一座巨大的林园,走进村落,宽宽窄窄的林荫小道,纵横交错,屋前屋后花香四溢的庭院、肥沃的麦田、菜地,还有门前紧栓着的憨态可掬的牧犬藏獒,悠然自得的藏家鸡组成一幅优美静谧的乡村田园风光。

上一篇:查尔斯王子香港交接仪式上的讲话下一篇:1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