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2024-08-23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共6篇)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篇1

写作(50分)下面两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作文题一:请以“那一抹暖阳”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干600字,严禁抄袭。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作文题二:请以“告别_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半命题作文要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内容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一种习惯、一种思想、一段时光、一缕情怀……),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自选文体,文章不少干600字,严禁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篇2

与写作运用

【素材清单】

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抗颜而为师”,写了《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大力宣扬从师的重要性。

《师说》是韩愈在古文运动中的一篇力作,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态度,教育了青年,起到了转变风气的作用。文章首先完整地揭示了“师”之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同时深刻指出 “人非生而知者”,因而必须从师学习。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最后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与首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相呼应。

【写作素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

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3、历史上“一举成名”的事不少,但韩愈却一举未成名,再举方得中。头一次,主考官是陆贽,试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韩愈精心构思,自信考得不错,岂料陆贽看不中,韩愈于是落第。过了两年,韩愈再次应试,主考还是陆贽,试题也跟上次一样。韩愈不假思索,按照上次做的重抄一次交卷。陆贽又仔细看了,这才发现文章的妙处,便发现了韩愈并且取他为头一名。

4、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迁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临任教。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

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传说,在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当时,正值中午,韩愈宽衣解带正准备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诗稿。韩愈在困倦中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他立即请李贺到室上座。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最后,李贺只能失望而归。

李贺在写下很多震撼人心的作品后,由于长期精神上的苦闷和压抑,在27岁时英年早逝。李贺之死对韩愈打击很大,使他心灰意冷地叹息很长一段时间,后人对李贺寄予了很大的同情,人们都传说他升天为仙去了。

5、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梨,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入,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姓了韩。

6、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曰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曰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曰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曰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有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只这一点他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他不辞海隅之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3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172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1957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了春风度玉门,戈壁绽绿阴。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7、《师说》针贬时弊,针以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而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素材挖掘 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

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8、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断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9、“好为人师”出自《孟子·离娄下》,原文是“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用来批评那些喜欢当别人的老师、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姿格的人。但是韩愈却不顾流俗,“抗颜为师”,招后进,办学校,排佛老,兴师道,不仅开一代学风、文风,更教育了一代新人,传承了千年文化。联想当今时代,面对传统文化的弱化,庸俗风气的泛滥,你问了吗?今天,我们是不是缺少“好为人师”的风气?是不是缺少敢于向流俗说“不”的“韩愈”?

10、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

一面,就有用武之地。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素材激活】 走近韩愈

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负载着千秋沧桑,世态炎凉。几千年的旅程,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途中那些被淹没的凡夫历史的车轮还在滚滚向前,负载着千秋沧桑,世态炎凉。几千年的旅程,是一条崎岖漫长的路。途中那些被淹没的凡庸俗子,包括太多的文人志士,随着时代钟声的消,匿,宛如一阵清烟,烟消云散,抹不下一笔痕迹,可是,唐宋八大家作为这一旅途中的娇宠儿,却在历史的长卷上博得了一席之地,并将自己的名字铸入了光辉的史册中。而韩愈作为其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更是遐迩闻名。他的诗,他的文,他的胸襟,他的抱负,都不失是我们深入探讨且经久不衰的话题。

最先接触韩愈是从一首《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开始,读罢此诗的人,都能从中看穿这是诗人遭贬后的愤满之作。而伴随来的一系列问题又恰巧为我们更深层次了解韩愈的人格搭起了桥梁。韩愈银何事触怒了皇上?韩愈怎会有如此大的胆量去顶撞皇上?韩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物?…我想,通过了解这些内容,不光对我们理解这首绝唱,即对我们了解韩愈的人格品行也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根据有关资料查阅,韩愈之所以遭贬的缘故在于:

唐宪宗李纯为求长生不老之道,曾几度迎佛骨入宫供奉。韩愈当时为刑部侍郎,写了著名的《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佛骨,从而触

怒了先皇,欲处以死刑,经裴度等人说情,才幸免一死。死罪可恕,活罪难逃,韩愈就此被贬潮州。已步入人生暮年的他,如何经受得起漫漫远程的折磨,可是甚至圣旨已下,在挣扎也是无济于事。太多的酸楚,太多的无奈,压抑在韩愈的心髓深处,得不到的宣泄丝毫释放宣泄。就在韩愈抵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给爷爷做伴。韩愈就在这一瞬间,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细嚼本诗的文字语言,每一笔,每一处,都无不倾吐着韩愈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简简单单56个字,将遭贬的前前后后都详尽的梳理了一番.首联中写自己获罪遭贬的原因.“朝奏” 与“夕贬”形成强烈的对比呼应.反衬出了意外获罪情况之急速.颔联“路八千”由贬谪之远反映了获罪之重。颔联也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韩愈刚正不阿的品质和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一片赤子之心。韩愈明知道自己进谏不免会遭到急风骤雨的下场,但为了替帝王除去政治弊端,为了朝廷的兴盛,即使残年身处逆境也在所不惜。言词情情恳恳,当然也不乏充斥些许怨愤之情。在颈联中韩愈借“云横”“雪拥”,描述了路途的艰险,借助于景抒写了心中的抑郁,悲愤及前途的渺茫的痛楚。威廉更是扣人心弦,令人心寒。当然,本诗可以纯粹理解为韩愈遭贬后的愤慨之作,可韩愈在悲愤的情感基调上又不失笔势纵横,境界开阔的气象特征。从此也可看出一代伟大诗人韩愈的胸襟之广阔。

上面着重从韩愈的诗为材料来走进韩愈,聆听韩愈。下边我想以

韩愈的文章作为垫石,进一步去解读韩愈,了解韩愈。

一篇《师说》响遍大江南北,韩愈的人格魅力及对社会那份深深的责任感也尽现其内。直至今日,“使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的 思想精髓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师说》的基本精神与“古文运动”中的“文以载重”的思想是一致的。它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关于师道的观点,是有创见的,它是韩愈教育思想的精髓,为我国教育史提供了新的比较进步的见解。《师说》这篇文章虽然只有456个字,但它精湛的思想却一直影响着历代教育工作者,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中珍贵的教育文献。是一份宝贵的教育遗产。《师说》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对教师的职责进行了论述。这个论述从韩愈作《师说》起至今一直在启示着教师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天职,这个论断的生命力就在于韩愈的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教师的职责这一客观真理。韩愈所说的“传道”当然指的是传儒家之道,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评天下之道。授业是指讲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受到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解惑则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在“道”与“业”两方面的疑。善于思考的人们在这时都会产生质疑,韩愈为何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师说》不是他送给学生李蟠的一篇说理性文章吗?这就需要我们从师说的背景去分析,进而去探索韩愈写作的目的。

唐德宗贞元18年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耻学于师”的风气,而且,这种风气已从魏晋始流传几百年了,“师道之不闻也久矣”,当

时韩愈刚进国子监当四门博士,面对这种不良风气,为恢复师道,不仅自己抗颜为师,并做《师说》,对师道作了精辟的论述。当时柳宗元评论说:在“师道不存的情况下,唯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而韩愈作此篇的目的在于阐述师的作用,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全文通过批判耻于学师,废弃尊师重道传统,看不起百工技人的社会现状,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带有民主性精华的教育思想。毋庸置疑,韩愈在当时引来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非议,可是他依旧顶着世人鄙薄的眼光及压力,坚持着自己的为师之道。韩愈的人格魅力也就在于此。

总之,韩愈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文人。他的一生始终以天下为已任,始终奉行“达则兼济天下”,似乎从来也没有甘心“穷则独善其身”的地位。所以,他虽然遭到被贬山阳令和潮州刺史等几次重大打击,然而并不恢心颓废,报国之志不流,仍然关注人民的疾苦,他既有非常伟大的超乎常人的一面,又有敢于为天下先,敢于言常人所不敢言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伟岸气节。韩愈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这种精神,可以说是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韩愈的政治品德,是儒家师徒的基本内容,使其成为一代师表,他在文学和哲学上的成就及才华使其教育思想大放异彩,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前导。他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学习、研讨与借鉴。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尊敬老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我

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探索”“创新”“从师学习”“师生关系”“教育”“成长”“师生”“师道”“求知”“长与短”“思考”“仁爱”“善问”“敢于向流俗说‘不’”“敢为人师”“要相互学习”“要勤学善问” “不能自我满足,师心自用” “要相信自己,不必自怨自艾”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

角度一:要勤于发问,还要善问。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讲的是要勤于向老师请教的必要性。勤于询问,才能不断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难题、困惑。但仅有勤于发问还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问的诀窍,要抓住问题的重点、关键。文中讲有些士大夫让老师教自己的小孩,“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舍本逐末,没有抓信根本,是一种不正确的求学态度。“问”也是一门学问,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的人才能有所建树。

角度二: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也要学会取长补短

“术业有专攻”,一专多能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每个人都会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正如音乐家善于演奏乐曲,建筑师精于设计高楼大厦,文学家长于描述人生百态。每个人都是一人奇迹,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强项,因此,要把自己某一方面的潜能发挥到最大值。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虚心地向拥有其他专长的人求教,正如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向郯子、苌弘等人请教。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

角度三:从学术上看,师生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揭示了师生之间没有年龄的差距,有“道“者即为师。老师与学生的定位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可变的。老师也许在人生阅历、学术经验上丰富一些,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可能在创新方面强于老师,而且不能因为年长,经验丰富而否定学生的创见。孔子说“教学相长“,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中,发现不足并不断提高自己。

【运用范例】

1、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为师者说: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的讲解着,细心的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渡往来。(《为师者说》)

2、古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把师徒之情看做父亲之情,反映了古人对老师的尊重。像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宁可挨冷,也不打扰老师午睡,体现了杨时对老师的无比尊重。

居里夫人在发现镭后,声望极高,当他回到波兰参加华沙镭学研究院落成典礼时,看到人群中的小学老师,她疾步走到老师身边深吻老师,推着老师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居里夫人成功不忘恩师,受到称誉。

居里夫人之所以如此尊重自己的老师,是因为她深深懂得,没有昔日老师的启蒙、教育,就不可能有今天辉煌的成就。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试想一下,没有教师,怎能传授文化、发展文化?没有教师,怎能培养人才?没有人才,怎能使国家强盛?国家不强盛,怎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由此看来,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尊师重教。(《尊师重教谈》)

3、当陶渊明高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时,他承担着辛苦劳作,清贫苦寒的生活重担;当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他承受着高官厚禄的内心诱惑;当林则徐呐喊“开眼看世界”,他又何演示在忍受不得志的苦闷和流放的痛楚?

陶渊明所处的社会本是贪官遍野,文天祥所处的时代保命投敌的事例屡见不鲜,而林则徐身边的同僚又有哪一个不是歌颂大清?然而他们去都“背道而驰”。就像那写下“长度相同”的第六个学生,前面的五个学生或是听取了教授的提示,或是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是盲从他人,他们无一例外地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信自己,这是避免盲从的良药;坚持真理,这是开启成功的钥匙。

自汉代至唐宋,社会上的文人雅士们无不在追求华丽的辞藻,专事铺陈,文章华美之风盛行。然而韩愈、柳宗元却并未亦步亦趋,他们猛烈抨击内容空洞的骈文,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所以直斥文学的弊端,他们坚信文学需要改革才能重生,所以即使遭受攻讦,却也大胆创新。他们最终成功,而中国文学也重

焕生机。

文学因他而成为文学。

科学的殿堂中也从来不乏执著而坚定的人,当社会上教会势力强大,教徒人数众多,宗教裁判所火刑威胁的时候,伽利略站到了被斥为“异端“的日心说一方。即使被囚禁,即使被迫害,他也从未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只因他用看远镜看到了真实的宇宙。他相信自己的探索,所以直面社会的黑暗,他坚信日心说的真理,所以在宗教法庭上,他仍坚定地为自己的学说辩护。

科学因他而成为科学。

相信自己并不是轻易做到的,人们总是在生活中受到太多的诱惑与历练。当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在做同一件事,听信同一种言论,很难有人不对逆反的自己产生怀疑。同样,坚信真理也不是轻易实现的,尤其是当你所信仰的真理被多数人甚至全社会视为悖论的时候。相信自己还是跟随他人?坚持真理还是求得生存?我想此时,我们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份执著。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虽然只是就某种情况而言,然而少数人之所以有掌握真理的机会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有一种阻止他们迈向他人的脚步的信念与力量。

我们不一定要做少数人,但要做相信自己,坚持真理的人。也许,我们应当问问自己是否有在黑板上坚定写下“长度相同“这四个字的勇气……(《相信自己,坚持真理》)

4、最近阅读了《古文观止》这本书,韩愈的《师说》给我的印

象颇为深刻。文章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开宗明义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现就其中一些句子谈谈我的看法。

喜欢其中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简单的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就像一棵树,如果花不娇艳,也许叶子会绿得青翠欲滴;如果叶子和花都不漂亮,也许枝干会长得错落有致;如果花、叶子和枝干都不漂亮,也许她的地理位置很好,在蓝天的映衬下显的格外多姿。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找准每个人身上值得学习的点是很重要的,只有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并走向成功。

我也喜欢文中的这句“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姜还是老的辣”这两句本身就很矛盾,也就应证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是专长不同罢了,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

从师学习固然重要,在实际生活中我理应认识到从师学习是我们的起止,只有不断努力去剖析创造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应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读《师说》有感)

5、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又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砍掉了骈文这个重形式求华丽的节外之枝,而直承秦汉。所以苏东坡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既立业又立言,全面实践了

儒家道德。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

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瘅在悄悄地徘徊。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奖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节选)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篇3

1.请以“那里真精彩”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去赞美,有太多惊喜的发现值得我们为之歌唱。歌手阿牛在《我要为你唱首歌》中唱道:“让我为你唱一首歌,把黑夜唱到天亮,用我所有坚强,我所有的力量。”

请你以“总想为你唱首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并不缺乏快乐,只要用心体味,你总能从中悟出快乐的真谛,找到获取快乐的办法,让生命闪耀动人的光彩„„ 请以“我的快乐之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路上,有你就有希望;在我们孤独的日子里,有你就有快乐;在我们求学的时光中,有你就有方向;在我们沉浸于苦难时,有你就有力量„„你是我生命中———那一颗启明星、那一盏明灯、那一片港湾„„你让我看到生命的美丽,发现人生的大海!请你以“你真重要”为题作文,文体不限,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5.理解,往往是一个曲折的过程。理解,需要智慧的闪光,心灵的沟通,时间的见证。请以“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和人名。

6.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课堂,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沃土,聆听教诲的园地,体验生活的窗口,放飞理想的摇篮。课堂里有启迪,有探究,有创造;有感动,有快乐,有苦恼„„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篇4

语文学科

2017.12.24(本试卷共160分,时间150分钟。请将答案一律写到答题纸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缘分 B.座落 C.笸箩 D.玉墀 坍圮 苍穹 蜇伏 慰藉

一愁莫展 纵横驰骋 羽扇纶巾 饥肠辘辘

蹑手蹑脚 不速之客 跌宕起伏 发人深省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母亲艰难的命运、___________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2)儿童从小就开始学习古诗词,不仅是在练就“童子功”,更是在培养兴趣它是一个________的过程,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3)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_________,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4)他不听大家的劝阻,________走入钱塘江观潮的禁区。浪头扑面而来,瞬间不见了他的身影。A坚忍 循序渐进 C.坚韧 潜移默化 不以为意 不以为然

径自 径直

B.坚忍 潜移默化 D坚韧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不以为意

径直 径直

3.下列加点文言字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盘盘焉(相当于“然”,„„的样子).高低冥迷(迷茫不清)..B.不霁(雨后天晴)何虹 .弃掷逦迤(蜿蜒曲折)..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可谓智力(智谋力量)孤危 ..D.直走咸阳(趋).

盖(用在句首,表原因)失强援,不能独完

.较秦之所得„„其实(实际上)百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为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的困境,浙江省着力开展“医学人才下沉”工程,提升了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率。

B.发展国际汉语教育与推广事业,对于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C.目前血液供应相当紧张,中国人口众多,不缺血源,能否真正建立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是解决“血荒”问题的根本办法。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舞榭(台上的房屋)歌台

当(应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D.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的中医终于扬眉吐气,也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宝库,更被业界认为是中医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

5.下列交际用语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A.值张老师的令郎结婚之际,我们办公室全体人员集体制作了一段枧频,向他全家表达了诚挚的祝福。B.东进路上一家手机经销店正在搞让利促销,我过去垂询了一下几款名牌智能手机的价格,发现并没有便宜多少

C.刚刚接到出版社寄来的论著样书,我匆匆打开,看到扉页上印着几位编者的姓名,我的名字也忝列其中。

D.请你留步吧,这件事很重要,我还要继续考虑一下,过段时间再赐教!6.下列几则新闻评论的标题,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反腐不要忘了打“苍蝇”!》

B.《漫天飘过“王宝强”,媒体还能做些什么?》 C.《保护文物,法治的“钢牙”莫要“齲”了!》 D.《惠民资金成“唐僧肉”?》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的首篇。“记”这种文体主要是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B.苏轼为苏洵长子,与其父、其弟均以诗文著称,世称“三苏”。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C.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后人尊称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代表作品《师说》《原道》《进学解》等。

D.欧·亨利,美国著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诙谐幽默,以表现美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语言幽默、结局出人意料(即“欧→亨利式结尾”“含泪的微笑”)而闻名于世,和马克吐温、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等。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阙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的 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⑤③⑥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唐允隆传 【清】戴名世

唐允隆,字吉人,宣城人也。为人倜傥负气,少为诸生,有文名。吴甘来 建皆前辈达尊,负海内重望,一见允隆,皆器重之。允隆家故饶于赀而好施,屡 散金数千不顾。性刚直,好议论人物,一无所讳忌,以故群小侧目,辄为中伤,往 往危而获免。生平排难解纷、拯人于厄者,不可胜数也。尝以事至姑熟。姑熟有富 人被诬,官吏利其财,将谋系之狱。允隆闻之,拂袖起诣富人,曰:“吾义不忍视若 冤。”富人付..允隆金数百,允隆为营救之,事竞解,悉还其金。富人出金谢允隆,允 隆不受,疾驰去。

岁乙酉,大兵渡江。总兵方国安自芜湖遁入浙江,取道宣城,兵不戢,所在皆 设守与抗。将至允隆里,.里人且欲御之,允隆曰:“若是,祸且不测。”乃具壶觞,杀羊豕,往迎谢过。其部将大喜,令军中曰:“过唐秀才里,敢掠者斩!”于是一军 肃然去。去之他里,他里与抗者皆遭杀掠,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平,” 存斋,允隆别号也。

当是时,盗贼蜂起,丹阳湖尤为盗薮。丹阳湖与允隆里邻,上官下教,居人于 湖滨筑楼守望,工程严.迫,费且不赀,人皆避去,允隆独慨然任之,不费官帑及民,刻日而板筑就。岁丙辰,丹阳湖盗又窃发,.官兵先后至湖滨,居人惊骇,欲散 去。允隆遍历诸营,结其将领,供糗粮无缺,居人卒赖以安堵。

允隆少尝从休宁金声游,明亡,声以少司马起义兵死。允隆仇家告允隆实声党 被逮至安庆,慬而不死。嗣后屡被奸人连染,家遂毁,而气不为衰止。于朋友亲故时以行谊相切责,往往髯张面发赤。久之,人谅.其无他,虽仇家亦多为感化。里中有争讼,必质允隆,片言立断,无不心折去。族人有相仇害,允隆出己囊中金为排解,争遂以息。从兄犯法,破其产,并累允隆,产且尽,赃未尽输。有司知其故,调允隆曰:“吾闻若颇有债未收者,盍列名以闻,为追而代偿之,不亦可乎?”允隆对曰:“生已得祸,而又以祸他.人,所不忍也。”卒自称贷,输之有司,皆叹异焉。年七十有二,卒。先是,允隆预知死日。及期,异香满室,端坐而逝

(选自《戴名世集》,有删节)9.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拂袖起诣富人

诣:前往,到

.B.兵不戢

戢:检束,约束 .C.费且不赀 .

赀:通“资”,钱财

D.盍列名以闻

盍:何不 .10.下列各项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家遂毀,而气不为衰止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丹阳湖尤为盗薮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官吏利其财

其皆出于此乎 ..D.尝以事至姑熟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里人始曰:“微存斋,吾侪其不免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费官帑及民钱,刻日而板筑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唐允隆为人方面的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怨征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3.(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2)蜂房水涡。(杜牧《阿房宫赋》)(3)管弦呕哑。(杜牧《阿房宫赋》)

(4)人间如梦。(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想当年:金戈铁马。(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6)可堪回首,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8)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高骚》)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槐花

阿来 突然袭来一股浓烈的花香。

谢拉班在梦醒时突然感到过分的宁静,还闻到了稠重浓烈的花香。是槐花的香气。他关了灯,仰躺在床上。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

花香又一次袭来。谢拉班掀开楼项口的盖板,下了楼梯。转过身子时,他发现了墙外河边的槐树。树和他就只隔着一条马路一扇铁栅门。目力所及,凡是被灰蒙蒙的灯光映射的地方都有巨大的寂静存在。而那些灯光照射不到的树林里、田野里、村庄里的夜晚似乎充满了声音,野兽走动,禽鸟梦呓,草木生长,夜风吹动……妻子死了,当派出所长的儿子看他孤独,为他办了农转非手续。这个以前远近闻名的猎手成了车场的守夜人。

警车尖利的叫声划破了寂静。

儿子他们又抓住小偷或者什么别的坏人了吗?谢拉班为那个小家伙担心了,虽然他知道小家伙不在城里。他曾听儿子说过:“叫小家伙不要再遇见我,他干的事够他蹲两年监狱。”躺在床上,闭上眼晴,那小家伙向他走来。那眉眼,那暴突的门牙都给人一种稚气的感觉。小家伙稚气未脱却故作老成,用一种突然有了钱,见了一点世界的大大咧咧的口气跟他说话:“嗨,老头……”谢拉班却偏偏对这么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他用哄孩子一样的声音说:“把车停好,停好。”停好车了,他又叮嘱他收好东西,关上车窗,上锁。每次都是等小家伙走远了,谢拉班才突然意识到:天哪,家乡话!老头已经很久不说家乡话了。除了家乡话,他只能讲几句和守车有关的不连贯的汉语。所以几乎失去了说话的机会。

他刚进城时不住在这里,跟儿子和媳妇住在一起。儿媳妇是汉语,戴着眼镜,说话轻声细语。谢拉班尤其喜欢她那口整齐洁白的牙齿。媳妇给了他一间专门的房子。床低矮柔软。墙上挂着他舍不得卖掉的火枪,一对鹿角、几颗野猪獠牙和几片野鸡翎子。會下有一张劓椅,上面铺着熊皮。媳妇经常让同事和上司来参观,这个老猎手的房间引起了他们的赞叹。谢拉班终于渐渐明白,那赞叹不是冲他来的,而是冲着媳妇,赞叹她对一个形貌古怪的藏族公公的孝敬而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她成了妇联的领导。那天家里摆了酒,还有好多的菜。吃完,媳妇用牙签拨弄牙缝,拨断了几根签子也没弄出点什么。她大张开嘴唇,这时,全部上牙就掉了下来。蟪妇可爱的牙齿是假的!谢拉班对儿子说:“我受不了了。

“为什么?”“你老婆是假的,牙齿。是你打掉的吗?”儿子摇头。蟪妇问丈夫:“你们说什么,你们用汉话谈吧。”“父亲不会。”“慢慢学嘛。”说完,她就端起那个装假牙的杯子进了另一间房子。谢拉班突然高声说;“我要回家I!”于是他就成为车场的守夜人了。

刚守夜的时候还没有这个专门的停车场,原先的车都停在一个僻静的十字街口。守夜人住在一幢六层楼房下平时不用的安全门洞里,门洞很小,刚好能放下一架床一只火炉和他宽大的身子。后来,他把儿子为他架的床拆了,在地上铺上那张熊皮,听着火炉里的噼啪声和那好闻的松脂香气,在熊皮上安然入眠。

小家伙每次都给他捎来东西:一捆引火的干树枝,点燃后熏除蚊虫和秽气的新鲜柏枝,糖果,甘蔗,鼻烟,甚至还带来过一摞连环画和一把玩具手枪。然后就和他告别,上街吃饭,打下点小注的台球。有一次,小家伙从车上抱出来大把洁白芬芳的槐花,他把槐花扔在熊皮上,小屋里立即充满了槐花的香气。他又从车上取下一小袋麦面,说:“做个馍馍吧,家乡的槐花馍馍吧。”谢拉班生火,烧水,和面,在面粉中掺进细碎的槐花瓣子。馍馍熟了。馍馍上纹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小屋里缭绕着甘甜的槐花香气。

现在。在这个槐花初放、香气浓郁的夜半,谢拉班躺在床上,他好像又看到说家乡话的小家伙从车上下来时事仿那些最老成的司机的姿态,听见他喊:“老头,嗨!”

組成这个城市的建筑正从模糊的、似梦非梦的灯光下解脱出来,谢拉班就从床上起来。那天他花了很长时间把一些废钢条绑成了一架梯子,把梯子子扛到槐树下,采摘了许多芬芳洁白的槐花。

(选自《阿坝阿来》,有改动)

15.谢拉班为什么“偏偏对这么一个不懂礼貌的小家伙怀着父亲般的慈爱”?(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岗亭的顶尖就成了一只幽深的倒悬的杯子,里面斟满往事的气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馍馍上紋路开阔,眉开眼笑,香气四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小说中有关槐花花香的描写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作品中插叙占了大量篇幅,这样的写法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样的效果?试作探究。(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0题

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

①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 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 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

②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 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 要价值基础。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 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 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 理论类型。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 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 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③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西周时 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 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 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④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本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 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 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 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⑤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枧,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 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 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 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 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 “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 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 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 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⑦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 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 观难以匆逮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 脑后。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潲解了人们在契约中 诚实有信的积极性。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 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19.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写作(70分)

21.根据一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成长,是生命存在的必然,是自我价值的探求。成长,交织着欢笑与泪水,交替着困惑与清醒。成长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无终点。

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一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

语文参考答案 1.D【解析】A愁—筹B座一一坐C蜇一蛰

2.B【解析】坚忍:(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循序渐进,就是按一定的顺序、步骤逐渐进步。潜移默化:潜:暗中的,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然:不

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径直:指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3.C【解析】A当:同“倘”,如果B逦迤:连续不断D其实那实际上(它的数量实际上)

4.B【解析】(A搭配不当,将“困境”改成“问题”C去掉“能否”,一面对两面D中途易辙在“更被”前面加“这一时期”)

5.C【解析】(A.“令郎”用来对对方的尊敬,不能用于第三方;B.“垂询”敬词,不能用于自身;D.“赐教”为敬词。)

6.B【解析】(B是借代,其它是比喻)7D【解析】马克吐温改为契诃夫

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景上又有空间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再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选出答案C)9C【解析】(赀:估量;计算)10.A【解析】(都表转折

11.(1)乡里人才说:“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始”“微”“吾侪”各1分)

(2)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官帑”“刻日”“就”各1分)(3)如果凭借偌大的国家,自取下策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以”定语后置“故事”“是”各1分)

12.刚直豪爽(出言无忌);重义轻财(乐善好施、急人之困);宅心仁厚(推己及人);好抱不平(一点1分)【参考译文】

唐允隆字吉人,是宜城人。为人豪爽洒脱,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年轻时就考取秀才,有善于写文章的名声。吴甘来、周宗建都是众所共尊的文坛前辈,在国内享有崇高的声望,初次见到唐允隆,都器重他。唐允隆家本来就在钱财方面富裕,因而(唐允隆)喜好施舍,多次散发数千金而不顾惜。生性刚强正直,喜好评论他人的是非好坏,完全没有隐讳避忌的(人或事),因此一众小人(对他)极其愤恨,每每诬蔑伤害他。常常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才得以幸免。有生以来,为人排除危难、将人从灾难困苦中拯救出来的事迹,多得数不过来。曾经因为有事到姑熟。姑熟有个富人被人诬告,当地官吏贪图他的钱财,将要图谋将他关押进牢狱。唐允隆听说此事,把衣袖一甩,起身去见富人,说道:“我坚持正义不忍心看到你受冤枉。”富人付给唐允隆数百金,唐允隆就设法营救他,此事最终得以解决,(唐允隆)全数奉还富人的数百金。富人又拿出重金酬谢唐允隆,唐允隆不接受,(骑马)迅速奔驰地离开。乙酉年,(满清)大军渡过长江。(明朝)总兵方国安(率军)从芜湖(地区)退逃进入浙江(地区),选取途经宜城(撒兵),军队不检束,(宣城)处处都布防,跟官军对抗。(官军)将要到达唐允隆的乡里,乡里的人将要想蓍抵御他们,唐允隆说道:“如果这样,将要面临不可知的灾祸。”于是准备好美酒,宰杀猪羊,前往迎接官军,(向他们)表示歉意。统率官军的将领非常高兴,在军中下令道:“途经唐秀才的乡里,胆敢劫掠的人,处以极刑!”因此,整个军队秩序良好地离开。离开后,到达其他的乡里,跟(官军)对抗的其他乡里都遭受屠杀劫掠,乡里人这才说道:“如果没有唐存斋,我们这些人将不能幸免啊。”存斋是唐允隆的别号。

在这个时候,强盗成群地起来,丹阳湖尤其成为强盗聚集的地方。丹阳湖跟唐允隆的乡里相邻,上级官员命令地方,让当地人移居到丹阳湖边,修筑碉楼防守暸,工程紧急,并且费用不可计数,乡人都回避闪躲,唐允隆独自慷慨地承担工程不花费官府以及乡民的钱财,在限定日期内完成建筑工程。丙辰年,丹阳湖的强盗又暗中发动,官军前前后后来到湖边,居民们惊慌害怕,想要四散逃走。唐允隆走访遍各个军营,结交他们的将领,供给干粮没有短缺,居民们最终依靠唐允隆得以安然无事。

唐允隆年轻时曾经与休宁县的金声交往,明朝灭亡后,金声凭着少司马的官职发起义军而死。唐允隆的仇家告发唐允隆其实是金声一党,被逮捕到安庆,最终仅仅没死。此后,屡屡被奸恶的人牵连,家于是被毁,然而豪气不因此而表减止息。对于朋友亲戚故旧,经常用道义来严词斥责,常常须髯张开,脸色发红。时间一长大家都谅解他没有别念,虽然是仇家,也大多被感化。乡里中有人起争执,一定要在唐允隆那儿评断,(唐允隆)三言两语,立即给出判决,无人不佩服地离去。同族中有人因仇恨而相互伤害,唐允隆拿出自己囊中的钱财替他们排解,争执就因此平息。(唐允隆的)堂兄触犯法律,耗尽自家家产,并且连累到唐允隆,(唐允隆的)家产将要用尽,赃款还未能退赔完。官府知道此事的原委,对唐允隆说道:“我们听说你有大量没有收回的欠债,为什么不罗列他们的姓名来上报给官府,官府替你追回欠债来抵偿剩余的赃款,不也是可以的吗?”唐允隆回答道:“我已经(跟着)遭殃,却又用它来祸害他人,这是我不忍心这样做。”最终自己(向人)借贷,上缴给官府,大家都惊叹不已。在七十二岁那年,就去世了。在此以前,唐允隆预先知道去世的日子。等到(去世的)那天,异常的香气充满房间,(唐允隆)安坐着去世。

13.(1)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成边生活。(1点1分)

(2)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1点1分)14.(1)奈何取之尽锱铢

(4)一尊还酹江月

(2)矗不知乎几千万落(5)气吞万里如虎(8)长太息以掩涕兮

(3)多于市人之言语(6)佛狸祠下

(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5.①谢拉班不适应城市生活;②与儿子一家有隔阈;③小家伙说家乡话,能沟通④经常给他捎来喜欢的东西。(4分。每点1分)

16.(1)用比喻兼拟物(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谢拉班仰视所见的情形和对往事回忆的情感。(2分。每点1分)

(2)用拟人手法(或细节描写),渲染了谢拉班和小家伙相处时快乐的气氛。(2分。每点1分)17.①引起谢拉班下楼寻找槐树,勾起对往事的回忆;②回想做槐花馍馍的情形,引发谢拉班在这个槐花香气浓郁的夜半更加想念小家伙;③引出了结尾早起摘槐花的情节。(6分。每点2分)

18.①补充情节,使读者弄清谢拉班由家乡来儿子家,又成为车场守夜人的来龙去脉;②对故乡生活与小家伙的交往的回忆等,不断丰富了主人公谢拉班的形象:他曾是有名的猎手,现在是孤独的守车人;③插叙与小家伙的交往、在儿子家的往事等,使小说的主旨越来越深刻,表现了城市与乡村生活的矛盾、不同民族文化的矛盾对老人心灵的深刻影响④现在和过去的不断穿插形成小说时空交错的艺术特点。

(6分。每点2分,效果和分析各1分,任答三点即可)

19.①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6分。每点2分)

老人中考语文作文 篇5

他一直没有成家,所以,没有至近的亲人。听大人们说:“他有一个嫂子,定期来帮助她打扫简陋的小屋,帮助他清理垃圾”。

小区新换的物业人员,他们为了收取物业费,把小区的大门安上了开锁的大门。谁家交了物业费,就给一把进门的钥匙。不交的话,进出大门,只能跟随有钥匙的人一起进出。

物业的人也是看孤单的老人比较可怜,就免费的给老人一把进出小区的门钥匙。这一把小钥匙,既喜又忧。

老人的智力有残疾,可心地可是相当的善良,看到来往的行人进出小区不方便,他利用空闲的时间索性当起了开门的老人,不管谁经过大门,他都主动的帮助开门,以往小区的人很少有人搭理老人,这回都主动和老人打招呼,“谢谢”声不绝于耳。小区的居民高兴了,可小区的物业人员生气了。

一天,我正好走到物业保安室的旁边,听到了这样的训斥声“你有病吧,给你钥匙,是看你家伙可怜的面子上,你可倒好,还帮助别人开门进出,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我们锁大门,就是为了收物业费,交了钱才能有钥匙,你这样做,方便了他们,我们咋要物业费……”斥责声一直在我的耳边环绕。

江苏中考语文作文写作 篇6

江苏省启东中学20xx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甲、必考题(142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柯灵

1.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2.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隘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乱生,两旁还排列着错落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黯的小门边,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秋蓬,眼睛里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3.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4.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帐,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5.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境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了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俩可以随意谈天,心贴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觑,巷里是没有的;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6.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倘佯。

7.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一九三零年秋

1.三个词概括这篇散文描写的小巷特点,并说说小巷对人身心又有那些影响。(6分)

答:

2.试以文章第二小节为例,分析其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答:

3.文章结尾写“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用意是什么?(4分)

答:

4.探究“乌衣巷”这一文化符号所具有的意义以及课文中所体现出的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清军御史李立勾军暴,同知张徽承风指,动以酷刑抑配平人。钟疏免百六十人,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属县逋赋四年,凡七百六十余万石。钟请量折以钞,为部议所格,然自是颇蠲减。又言:“近奉诏募人佃官民荒田,官田准民田起科,无人种者除赋额。昆山诸县民以死徙从军除籍者……减税。其他官田没海者,赋额犹存,宜皆如诏书从事。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乞敕所司处置。”帝悉报许。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委。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有邹亮者,献诗于钟。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

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钟之后李从智、朱胜相继知苏州,咸奉敕从事,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选自《明史》第一六一卷.况钟传)

5.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 奇:对……感到惊异

B、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举:推荐

C、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当:应当

D、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 计画:计划

6.加线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前某事宜行,若止我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B、然敕书委寄不如钟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C、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D、臣所领七县,(粮税)轻重不均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况钟初任苏州知府,面对难治的局面,巧察实情,严惩奸吏,全府上下为之大震。

B、况钟在任苏州知府期间重视教育,礼遇文儒,救助寒士,举贤荐能。

C、况钟做苏州知府时为民“兴利除害”,上疏为160人免去了平民改为军籍之事,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

D、况钟任满时,当地很多百姓跑到巡按御史张文昌那里,请求让况钟再任,去世时,官员百姓都为他哭泣,请求为他立祠。

8.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9分)

(1)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2)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3)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4分)

答: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三)名句名篇填空题(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2)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苟非吾之所有,。(苏轼《赤壁赋》)

(6),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7)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

(8)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三、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削弱(xuē) 粳米(jīng) 碑帖(tiè) 箪食壶浆(shí)

B.孱弱(chán) 豢养(huàn) 纤细(xiān) 佶屈聱牙(jié)

C.皈依(guī) 犒劳(kào) 编辑(jí) 扑朔迷离(shuò)

D.韶光(sháo) 披靡(mǐ) 嬗变(shàn) 煊赫一时(xuǎn)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我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1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顾问王留柱介绍,河南被掳往日本的劳工有4100多人,现在仍在世的不足100多人。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从而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14.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0个字。(5分)

(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答:

                                 
                                   
         

40

                       

15.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使得语义得到充分体现。(4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

;, ;

四、作文(70分)(做在作文纸上)

16.以”我的舞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800字;②不要写成诗歌;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乙、选考题(18分)

以下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文贵通达

李文海

眼下,杜撰几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拼凑一些半古半洋的语句,堆砌成一篇诘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文章,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一种时尚。这可以说是当前文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这种坏风气也蔓延到研究生教育中。有人说:有的博士论文常常连博士生导师都看不懂。这可不只是一句玩笑话,而是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反映。

其实,朴实无华,明白晓畅,乃是一篇好文章的头一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关于这一点,老一辈的文学大家们曾经反复强调过。

梁启超要算是文章高手了。梁启超创造了一种“新文体”。这种“新文体”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但前提是必须“平易畅达”、“条理明晰”。他说:“为什么要作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尤其是历史的文章,为的是作给人看。”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读来犹如雾里看花,这不但表明作者心目中没有读者,而且也失去了作文章的本意。

梁启超强调好文章首先要做到“词达”。他说:“若为文章之美,不要多说,只要能把意思表明就得。做过一篇文章之后,要看可删的有多少,该删的便删去。我不主张文章作得古奥,总要词达,所谓‘词达而已矣’,达之外不再加多,不再求深。我生平说话不行而文章技术比说话强得多。我所要求的,是章无剩句,句无剩字。这件事很重要。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只有常作。”这一段话,把“简、浅、显”三个字都包括进去了。“章无剩句,句无剩字”,就是“简”;“不再求深”,就是“浅”;“词达”,就是“显”。

“五四”时期倡导“文学革命”的胡适,也称赞梁启超的文章“有很大魔力”,并且对产生这种魔力的原因作了很有意思的分析。他说:“这种魔力的原因约有几种:(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限;(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都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

胡适对梁启超文章的推崇,在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他自己对文章好坏的判断标准。他在评价黄遵宪的诗时,跳出所论的具体范围,谈了自己对于“做诗”与“做文”的一般性看法。他指出:“这种诗的长处在于条理清楚,叙述分明。做诗与做文都应该从这一点下手:先做到一个‘通’字,然后可希望做到一个‘好’字。古来的大家,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古来绝没有一首不通的好诗,也没有一首看不懂的好诗。金和与黄遵宪的诗的好处就在他们都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连“通”都做不到,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哪里谈得上是好文章?

对那些文理不通、逻辑混乱、晦涩难懂的.文章,最深恶痛绝的大概要算是毛泽东同志了。1958年9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一封信里严肃批评有些干部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辞学,所以写的文章和文件只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有不足,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他呼吁全党要认真提高写作水平,改进文风。时间虽然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论述仍然有着重大的警示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11月9日第15版,有删节 )

17.选出对“通达”的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写文章要朴实无华,明白晓畅,这是一篇好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

B.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在“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的前提下,不拘一格,俚语、韵语乃至外国语法均可入文。

C.所谓“通达”指的就是要做到“简、浅、显”,即“章无剩句,句无剩字”,“不再求深”和“词达”。

D.所谓“通达”指的就是先求‘通’,先求达意,先求懂得。”否则,就既不能“达意”,又不能让人“懂得”。

18.为了使自己的观点鲜明突出,作者采用了一些方法,以下对作者采用的方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用论点作为文章的题目。

B.在文章的“提出问题”部分,揭示论点的内涵。

C.在论证过程中,紧紧扣住论点。

D.用“篇末点题”的方式,再次强调论点。

19.文章最后一段具有怎样的论证作用?(6分)

答:

2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选用的论据具有什么特点。(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7.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

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18.根据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随着科技的进步,不久,可降解的塑料将完全取代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塑料。 B.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影响,自觉“远

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

C.在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同时,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塑料袋将继续为人类造福。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白色污染,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这一做法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

19.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文中指出的其原因有哪些?(6分)

20.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请你提出我们在对待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时,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态度?(6分)

丙、加试题(40分)

注意事项: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一、文言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学而》)

[注]赐:子贡名,孔子对学生都称其名。

1.给下面的句子添加标点符号(6分)

子贡曰:“贫 而 无 谄 富 而 无 骄 何 如 子 曰 可 也 未 若 贫 而 乐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2.请就孔子“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主张,谈谈你的理解,不超过100字。(4分)

答: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3.有人说“繁漪给人的初次印象是个“坏女人”,但她却能“坏”得让人感叹让人惋惜。请分别举例说明。(5分)

答:

4.请说说鲁迅的《药》表达了怎样的主题?(5分)

答:

5.下面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边城》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乡村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B.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使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

C.薛宝钗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她一有机会就要劝贾宝玉学些应酬世务,讲些仕途经济,使宝玉越发反感,由于她在贾母、王夫人等身上下功夫,最后达到了和宝玉结婚的目的,但她却没有得到爱情的幸福,做了封建主义的牺牲品。

D.巴金通过觉新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新对来觉慧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E.象征主义的手法是《老人与海》的最大特色。桑提亚哥打鱼的生涯实际上就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是强者与强者之争,其实就是封建主义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的写实。

三、文本材料要点归纳与分析题(15分)

6.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

程序认为,对于长期受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困扰的我国来说,农业内涵拓展提供了巨大而难得的机遇。即以生物能源而言,它的最大意义不在于能够替代多少商品石化能源,而是它将永远、彻底地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我国食物安全保障,不仅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还要能使农民像他们的美国同行那样,不但没有增产后卖难之虞,还能有多途径增值,从而长期保持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程序还呼吁,我们再不要用传统眼光看待正在迅速变化和内涵拓展中的现代农业。很多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状况有很大的误解,所谓“农业劳力只占总数的2%”,实际上,2%只是指在田间和畜舍等生产一线的劳力。据此,有些经济学家一厢情愿地把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特别是农业劳力严重过剩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农民大部分进城上。实际情况是,美国从农业产前、产中到贮存、加工再到储运、销售的劳力,要占全国劳力数的约18%。在上世纪90年代IT产业出现之前,以使用劳力而言,农业一直是美国第一大产业。换言之,扩大农业内涵本身能使相当数量的多余农业劳力就地就业,再加上农村工业化的大发展,我国农村劳力严重过剩和增收乏力的难题才有望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因此,我们一定不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遇。

(1)在这两段文字中,程序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不超过60字)(7分)

答:

(2)读了上述文字后,说说你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农业?(8分)

答:

江苏省启东中学届高三阶段考试

语文答案卷

甲、必考题(142分)

1.

2.

3.

4.

5. 6.() 7.()

8.

(1)

(2)

(3)

9.

(1)

(2)

10.

(1) (2)

(3) (4)

(5) (6)

(7) (8)

11.() 12.() 13.()

14.

                             
                             
                   

41

       

15. , ;

, ;

16.作文(做在作文纸上)

乙、选考题(18分)

一、论述类文本

17.()18.()

19.答:

20.答:

二、实用类文本

17.()18.()

19.答:

20.答:

丙、加试题(40分)

注意事项: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子贡曰:“贫 而 无 谄 富 而 无 骄 何 如 子 曰 可 也 未 若 贫 而 乐 富 而 好 礼 者 也。”

2.答:

3.答:

4.

5.()

6.

(1)答:

(2)答:

江苏省启东中学2008届高三阶段考试试卷

语文参考答案

甲、必考题

1、(1)深长;曲折;寂寂。(3分)(2)消除疲劳;调整紧张的、烦躁的、悒郁的心情;

放纵闲适的心情和爱人随意谈天。(3分)

2、(第二小节)运用对比手法,写北地胡同阴沉晦暗,上海里弄拥挤低俗,乡村陋巷

肮脏破败,来衬托江南小巷恬淡雅致、整洁明丽。(若分析拟人的修辞效果给2分)

3、长街闹市、茶馆酒楼、歌台剧院分别适合喜爱逐臭争利、争论是非、听锣鼓钲镗者这

三种人的地方,具有喧嚣闹杂的特点,以此反衬小巷的安静,小巷是适合喜爱宁静淡

泊、沉思者的佳处,从侧面来表现了小巷的魅力。

4、(1)昔盛今衰。(2)喜爱宁静,淡泊名利。(意对即可,每点2分,语言因素2分)

5、C(判罪,按其罪判相当的刑)

6、D(A第二人称代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连词,表转折;助词,表状态C代词,有人;或者,也许D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7、C(“为1240人免除了身负的军役”的说法不当,“役止终本身者千二百四十人”意思是说这1240人服军役到只到自身,不再让他们的子女因他而服军役)

8、(1)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

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

(2)况钟虽然出身于刀笔吏,却重视学校教育,礼敬文人儒士,贫寒之家的读书人多有受到他帮助的。

(3)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在他前后任苏州知府的都不能象他一样。

9、(1)(4分)颔联用反衬的手法,“一片影”形容其形单影只,“万重云”形容道路辽远,

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突出了孤雁的执着与

勇敢。(也可以说,作者以“一片影”自喻。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

亲朋离散,天各一方。这孤零零的雁儿,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借此寄托了惶急、

焦虑、迷茫的心情。) 尾联用对比(反衬)手法,以野鸦的平庸鸣噪突出了孤雁的高

远追求。(也可以说,使用了陪衬的写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

而野鸦们却全然不顾,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表现了杜甫对亲朋知己的思念,对一些俗客庸夫的厌恶。) (2)(4分)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表达了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有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答出两点即可)

10、略

11、C(箪食壶浆sì,佶屈聱牙jí,煊赫一时xuān)

12、B(A,螳臂当车:比喻不自量力,终将失败。C,“他”没有离开本土家乡用“衣锦

还乡”不恰当,可换成“光宗耀祖”。D,“万劫不复”表示永远不能恢复,夸张过度。

其中,“赤地千里”表示因旱灾或虫灾寸草不生,不指火灾。)

13、A(“不足”与“多”自相矛盾)

14、(4分)示例1——人们的行为可以传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示例2——爱是可以传递的,而冷漠和自私也可以像瘟疫一样蔓延。示例3——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缺乏的是爱和善良的传递。示例4——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也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冷酷和自私的深渊。(有关键词“传递”,语句通顺,照顾正反的5分;未写出“传递”,但写到“爱”或“自私”的2-3分;只谈“让座”的0-1分)

15、她们彼此用墙进行隔离,却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他们在门上装上门镜,却像个监守自盗的家贼向外监视。(注意句子两部分表述的行为是矛盾而有联系的,此外,房子是仿写时考虑的范围)

16、略

乙、选考题(18分)

议论类

17、B(这是梁启超创造的“新文体”的特点,不是“通达”的内涵)

18、D(篇末没有再次点题)

19、最后一段是从反面进一步论证论点,与前面的梁启超、胡适的正面例子构成正反论证,使对论点的阐述更加透彻。

20、(1)论据很典型,所选的都是我国近现代一流的写作大家;(2)论据很真实,直接引用了几位名人的原话;(3)论据很有说服力,所选的人为人们所熟知,其观点通俗易懂,容易为大家所接受。(每点2分)

实用类

17、B(“臭”是因为它造成了环境污染)

18、C(A“完全取代”“所有”不合原意,也太绝对;B与文中的“继续为人类造福”矛盾;D“在世界各国将会普遍推行”太武断。)

19、1.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2.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

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3.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20、1.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2.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3.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尽量少使用塑料袋。

4.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丙、加试题(40分)

1、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2、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时对弟子的教育中,就把这样的思想讲授给学生。这样,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3、她的“坏”表现在对丈夫的不贞,与继子的乱伦,等方面;她的感叹让人惋惜之处在于敢于表现了她对腐朽苦闷现实的强烈不满,和要冲出这束缚她的封建的网的痛苦挣扎和愤怒呐喊。

4、通过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赞扬了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着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5、D、E(D巴金是通过觉慧表达了这一切的。E是资本主义)

6、(1)农业内涵拓展能够解决农产品卖难和农民增收难的困难,从而长期保持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还能够缓解我国农村劳力严重过剩的难题。(2)a.不用传统眼光看待正在迅速变化和内涵拓展中的现代农业;b抓住开发生物能源这巨大而难得的机遇,既提高产量,又确保增殖;c让相当数量的多余农业劳力就地就业;d发展农业的工业化。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丙卷文言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甲卷文言文

况钟,字伯律,是江西靖安人。起初为尚书吕震属吏,吕震对他才能感到惊异,推荐授予他仪制司主事之官,后又升为郎中。

宣德五年,明宣宗因为感到各地郡守大多不能称职,又正逢苏州等九府缺少知府,这九府都是重要难治之地,于是命令六部及都察院大臣推荐属下廉正有能力的官吏补各府之缺。况钟得到尚书蹇义、胡濙等人举荐,升任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苏州地区赋役繁重,豪强猾吏舞文弄墨以奸求利,是号称最难治之地。况钟乘驿站车马来到苏州府。他刚到任时,群吏围立在四周请他写下判牒。况钟装作不懂,向左右请教询问,一切按照属吏们的意图去办。群吏大喜,说知府昏暗好欺骗。过了三天,况钟召集群吏责问他们道:“前某件事应该办,你们阻止我;某件事不该办,你们强让我去作,你们这群人,舞文弄墨已久,罪该处死。”当即下令打死几人,将属僚中贪赃暴虐庸暗懦弱的全都罢黜,全府上下大为震动,全都奉法行事。况钟于是免除烦荷之征,定立教民条文,事情有不便于民的,即上书朝廷讲明。清军御史李立在匈补军户时为政暴虐,府同知张徽秉承李立的心思,动辄用酷刑压制平民改配军籍。况钟上疏奏免一百六十人,只役及本人的一千二百四十人。苏州府属县拖欠的赋税共四年未收齐,总计七百六十余万石。况钟请求适当改为征钞,被户部部议时否决,但从此后颇有所蠲免和减征。况钟又曾上言:“近来奉诏召募百姓租种官民荒田,官田按照民田科征,没有人种的田地则免除赋税额。昆山等县百姓因为死亡、迁徙、从军而除掉户籍的,减去赋税。其他官田被海水淹没的,赋税额却依然存在,应当都按照诏书的规定办理。臣所管辖的七县,税粮税轻重不均。……请求敕令有关机构处理。”宣宗都予以批准。当时,多次下诏减轻苏州、松江的重赋。况钟和巡抚周忱精心计划,奏免赋税七十余万石。凡是周忱所推行的善政,况钟都协助大力办成。所积累的济农仓存粟每年有几十万石,用来振济灾荒之外,还用来代交民间杂办赋役和拖欠的租赋。

况钟为政,纤悉而且周密,他曾设置两本簿籍记录乡民的善恶,用来进行劝善惩恶;又设立通关勘合簿,防止出纳时行奸作伪;设立纲运簿,防止运夫偷盗侵没;设立馆夫簿,防止无理的需求。他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铲锄豪强,扶植良善,民间将他奉若神明。

上一篇:励志口号盘点下一篇:机械密封安装使用的技术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