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2024-11-06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共12篇)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1

在长春工业大学60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光阴荏苒,物换星移。六十年沧桑巨变,六十年春华秋实。长春工业大学,伴随着共和国建设发展的步伐,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开拓与奋斗、梦想与辉煌的历史篇章。

六十年,艰苦创业,历经沧桑。1952 年4 月,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人才之际,伴随着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筹建,长春工业大学的前身--长春汽车工业学校应运而生,作为国家培养汽车工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学校经过6 年的建设和发展,于1958 年升格定名为长春工业专科学校;1961年与长春理工学院和长春无线电工业学校合并,更名为吉林理工学院,成为本科高校;1962 年与吉林矿冶学院合并,定名为吉林工学院;1970 年受文革影响,学校并入原吉林工业大学;1978 年经国务院批准,吉林工学院恢复重建,学校白手起家、二次创业,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长足的发展。1983 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2年成为吉林省政府确定的省属三所重点高校之一;2000 年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和吉林省工业设计学校并入,拓展了办学空间;2002 年更名为长春工业大学;2004 年在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0 年北湖新校区开工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承载着筚路蓝缕的艰辛、动荡撤并的伤痛,更饱含着复校重建的硕果和健康发展的辉煌。

六十年,辛勤耕耘,硕果满堂。60 年来,学校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一所单科性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工为主,理、工、文、管、经、法、教育、艺术八大学科协调发展,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于一体的省属重点大学。目前,学校建有南湖、北湖、林园三个校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 万8千余名,教职员工1900余名,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高职生和继续教育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学校设有18 个学院和两教研部,现有8 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7 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68 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3 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1 个本科专业,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 个省级特色专业。学校创建了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吉林省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创新中心为代表的13 个省部级科研机构,6 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长春工业大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淀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学校凝炼出了“爱国敬业、求实创新”的校训,培育了“自强不息、志在一流”的精神,“艰苦奋斗、严谨求实”的校风和“爱岗敬业、启智育人”的教风与“崇真尚理、勤学笃行”的学风,树立了“和谐进取、事业养生”的工作理念,营造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实、三结合”的办学特色,即在服务吉林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面向“实际”、科研工作讲求“实用”、社会服务注重“实效”;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为重点,一、二、三课堂相结合,以德育为首位,人格养成与智力发展相结合。

这些由一代代长春工大人创造和积淀的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是师生员工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十年,兴学育人,桃李芬芳。学校坚持“为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两服务”办学宗旨,注重更新教育理念,坚持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学校在教学中强调和践行“四个更重要”的原则,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强制学生学习更重要,重在提高学学习的内动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养成学生科学精神比传播科学更重要,努力培养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学术品格;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重在“习”,知识重在“识”,文化重在“化”。背会不算会,体会与做会才算会。

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理念,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在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全国性竞赛中屡创佳绩,居吉林省属高校前列。2009 年在全国“挑战杯”竞赛432 所参赛高校中以总分第12位的好成绩,捧得竞赛“优胜杯”,创历届吉林省内参赛高校最好成绩,大学生实践活动连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学校的招生、就业情况连年看好,招生录取平均分接近重点高校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同类高校前列,2009 年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成为2009 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50 所典型经验高校之一。

建校六十年来,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3 万名毕业生,并且大多数工作在吉林省经济建设第一线。在中国一汽集团、长春轨道客车公司、吉化公司、通化钢铁集团等省内大型企业都有我校大批毕业生,此外还有更多的毕业生工作在地方企业,其中大多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走上了省市县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岗位,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和自主创业人才。这些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工作踏实、作风朴实、基本功扎实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广大校友的斐然业绩,折射了学校六十年的辉煌历程,彰显了学校六十年的办学成就。

亲爱的校友们,母校为你们的成功而荣耀和自豪!你们对母校和老师最大的回报莫过于自己的成长进步和事业上的成就,它是一种跨越时间和空间,超越物质和金钱的回报,母校感谢你们的这种回报!

六十年,继往开来,乘势而上。进入21 世纪,长春工业大学在新世纪的曙光中昂首阔步,扬帆远航。十余年来,在百舸争流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学校紧紧抓住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方略,开拓创新,争先进位,走上了快速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

一是学科建设实现突破。2009 年学校成为立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实现了我校几代人的夙愿,目前已顺利通过省学位办组织的中期检查。2011 年在“十一五”省重点学科验收中九个省重点学科全都以“优秀”通过。

二是教学工作常抓不懈。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仅评为优秀等级,而且专家组认定我校是“硬件做到、软件做强,功夫下在了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上”,应教育部之邀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介绍经验。2007 年质量工程建设开展以来,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申报课题,先后两期确立316 项教学改革课题,这两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大力度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

三是科技研发硕果累累。学校的科研坚持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服务的方向,紧密结合吉林省支柱产业需求,产学研合作密切,科技研发与服务遍布全省各支柱产业和各地区。在省内汽车、化工、客车、油田、冶金、农产品深加工、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和工业节能九大领域,都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实现了转化,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近三年吉林省实施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十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双十工程”中,我校获得了4 项,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在多年的校企合作中,学校赢得了企业的深度信任和真诚友情,在2009 年学校申报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时,一汽集团、吉化公司、长客集团、吉林油田、通钢集团、大成集团、吉林化纤集团、吉林铁合金公司、一汽大众九大企业致信省学位办,支持我校成为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我们对关键时刻九大企业的高度信任和大力支持永存感激,永不忘怀!

四是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坚持外引与内培相结合,岗位提高与学术培养相结合,学术提高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规模稳步增长,整体层次大为提升。学校坚持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倡导和体现了“三爱、五互动”:“三爱”即爱学生,一见到学生就动情;爱岗位,一走上讲台就热情;爱专业,一研究专业就痴情。“五互动”即教学与教研互动,实施自觉的教育;教学与科研互动,实施有体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互动,实施能讲背景的教育;教师与学生互动,实施教学相长的教育;教师与教师互动,实施团队作用的教育。

五是基本建设成就显著。占地80 万平方米的北湖校区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学校发展的办学空间狭小的问题,北湖校区宏伟壮观的幢幢高楼已经拔地而起,一期工程即将竣工,4000 多名2012 级新生即将在北湖新校区开始大学生活。

六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遵循“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工作理念,认真履行“思想引领、行为规范、成长服务”的三大职能,作为唯一省属高校表吉林省参加教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评估,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两次获得“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1 年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2 年学校党委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七是文化建设深入发展。学校着眼于进一步提升办学软实力、优化文化育人环境,以“文化年”活动为载体,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进一步强化特色、提升品位,逐步形成顺应时代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大学文化体系,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多次受到教育部表彰。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几年学校改革创新成效显著,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国际国内的综合评价和关键办学指标有明显进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云帆济沧海”。长春工业

大学一定会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回眸历史,饮水思源,长春工业大学走过的六十年,是几代人前赴后继、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六十年,是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并肩、荣辱与共的六十年。我们不会忘记,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吉林省委、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兄弟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我们也不会忘记,一代代前辈先贤无私无悔的辛劳奉献为我们的事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广大海内外校友切身实践,以自己的辉煌业绩和喜人成就所彰显的学校的亮丽品牌。

春晖寸草,恩承荫庇。在这个庄严的时刻,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向六十年来为学校事业奋斗不息的前辈们致以最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帮助、支持学校办学事业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兄弟院校和广大校友送上我们最为诚挚的感谢!

抒甲子情怀,谋百年大业。庆祝建校60 华诞是学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契机;也是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起点。我们要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弘扬学校六十年来积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方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提高质量,更加注重特色办学,更加主动服务社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建设好有特色、高水平省属重点大学,向着国内一流地方工业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2

特此公告, 敬祈周知。

校庆办公室联系方式:

电话:010-62513702 62519342

邮箱:xiaoqing@rdfz.cn

校庆官网:www.rdfz.org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7号人大附中科研南楼7层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3

2011年10月15日上午,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會在我校科研楼报告厅隆重召开。来自国内外83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70余名專家学者和研究生代表参會,围绕“《语法修辞讲话》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言规划研究”、“结合语法修辞语用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话语分析研究”、“语言符号与传播研究”等多项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大會报告、分组研讨和总结汇报。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我校党委书记李虹、市教委副主任张向阳、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會會长马庆株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经过两天紧张有序的研讨与交流,10月16日下午,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术研讨會在我校科研楼报告厅圆满落下帷幕。中央民族大学戴庆厦教授、南开大学马庆株教授、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會副會长兼秘书长袁钟瑞先生、我校国际交流学院院长项成东教授等出席。

此次大會由天津外国语大学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會主办,国际交流学院承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单位协办。大會前后,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陆俭明先生发来贺信、华中师范大学邢福义先生发来题词、中国社會科学院学部委员沈家煊先生发来贺文,语文报刊协會會长李行健教授、天津市语用修辞分會會长谭汝为教授等分别打来祝贺电话、发来贺信。中央民族大学985基地主任戴庆厦教授,中国语言学會常务理事、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沈阳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教授,中国社會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主任张伯江教授,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兼汉语出版社中心主任周洪波教授等著名语言学家应邀出席并做主旨报告。大會期间,校党委书记李虹、校长修刚、副校长王铭玉分别會见了做主旨报告的专家和大會主持专家,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感谢和热忱问候。

研讨會的主要特点

(一)意义重大而深远

纪念《语法修辞讲话》发表60周年,学习《语法修辞讲话》的学术,学习吕叔湘、朱德熙先生的学术精神、学术思想、学术风范和学术道路,密切结合表达,语义、语用和语法相联系,密切结合应用,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联系,对于促进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即汉语的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规模大、层次高、水平高

首先,此次會议规模大。参會的正式代表达170多人,来自包括社科院、北大、复旦、人大、南开等名牌院所在内的83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有来自日本、俄罗斯、中国香港等地的学者3人。

其次,此次會议层次高、水平高。参會的主旨报告专家、主持专家和小组长等都是国内顶级学者和知名学者,其中担任国家一级学會副會长以上的有6人以上,博士生导师暨博士后合作导师30余人。商务印书馆、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国语文现代化学會给与會者高质量的赠书和光盘超过600册(份)。讨论的议题广涉及《语法修辞讲话》的研究、语法研究、修辞研究、语用研究、语义研究、话语分析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主旨报告的水平高,代表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提交的论文摘要和全文,内容充实,见解深刻,表述畅达;小组报告井然有序,细致而清晰,讨论中相互切磋,热烈而深入。

(三)严谨求实、创新包容、充满活力

首先,严谨求实。从會议手册的制作到會议主旨报告、分组讨论、组长汇报等各个环节都严谨求实,考虑细致周全,务求没有失误,没有哗众取宠、华而不实的东西,讲求高效、实用。

其次,创新包容。从选题立意到理论方法,从材料选取到分析解释,从内容含量到表述形式,都体现了多元包容和锐意创新的特色。

再次,充满活力。既有老一辈专家学者莅临,中青年学者到會,也有不少研究生同学参會,主旨报告多达8场,贺信贺文和题词4封,戴庆厦先生和邵敬敏先生还参加了小组讨论,李宇明教授在百忙之中做了两场学术报告,大會共收到150余篇论文提要和全文。

研讨會的主要收获

(一)学习吕叔湘、朱德熙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风范和学术精神,不仅要做好人,守好本分,还要有较强的社會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不能只是独善其身、明哲保身,更不能闭门造车、固步自封。

(二)继承吕叔湘、朱德熙等老一辈学者的学术思想,把语言本体研究(研究共时平面语言各个要素及相互关联接触的规律和历时平面语言演变的规律)与应用研究(研究语言教学、语言规划、语言工程、语言康复等领域的规律)密切结合起来,切实关注中国语文的现代化建设(规范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切实关注大众语言生活,提高公民语文素质,改善公民语言生活质量,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国际传播,逐渐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中学60年校庆讲话稿 篇4

各位领导,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对于回中人来说,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我们的母校,迎来了六十岁的生日。

值此之际,我首先代表回中全体

老师、同学,向应邀前来的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向一直关心、支持回中建设发展的社会贤达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回中六十寿诞之日,我也要代表回中领导班子,向前来参加盛典的各届学友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你们的光临!

回顾我们学校六十年的发展,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回中六十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风雨六十年。我们学校也和我们的国家一样,曾经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岁月。建校之初的校舍紧张、师资紧张;1960年前后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的经费紧张、生源缺乏;文革时期的混乱、武斗。国家的苦难同样在我们的母亲脸上、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我们的回中,也曾几度因办学困难,面临倒闭的危险。正是有赖于各届领导的帮扶、社会贤达的支持,各届学友的努力,回中才走到了今天。回中不会忘记这些,我们一代代的回中人会永远感恩给(jǐ)予回中支持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回中六十年,同样是奋斗的六十年。我们的老教师、老学生,都曾经经历过那些难忘的时光。缺少校舍,我们自己盖;没有砖,我们自己烧。墙头倒了,我们自己修;院子泥泞,xx镇的企业家们送来了砖,我们师生全体动员,全民皆兵,自己动手漫!这种奋斗的精神,已经成为了我们回中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回中六十年,同样是奉献的六十年。我们回中的教师,有着优秀的品质,优良的作风,奉献的精神。涌现出了像戴俊秀

老师这样感动中国的全国优秀教师。还有全国优秀教师陈景轩校长,今年被评为xx省优秀教师的戴双孟老师,他们都是我们回中教师群体中的典范。奉献精神,也成为了回中教师的一面旗帜。

回中六十年,同样是和谐的六十年。我校,是xx唯一一所建校达六十年的民族中学。我们学校老师和学生,分别来自回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但在长达六十年的漫长岁月中,我们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从未出现过任何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这里成了这一社区,老师和同学们温暖而和谐的家园。和谐,已经成为了xxxx中学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回中六十年,同样是平安六十年。安全无小事,我们的领导、老师,有着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几年来,未出现过一起校园安全事故。一张张平安校园的奖状,也成了回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回中六十年,同样是发展的六十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扶持下,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已经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原来只有几间土坯房的院落已经变成了具有两栋教学楼、两栋宿舍楼、一个标准化的餐厅的标准化学校。我校已装配了高标准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图书馆、阅览室、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卫星接收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VcD播放室等科室。各教室都装有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覆盖全校,课堂上,全国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随时切入课堂,我们已经实现了与中国最先进的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一个坐落在xx西南边陲的现代化学校正在崛起!明年,一个全封闭的现代化的体育场也将投入使用。

回中的六十年,同样是辉煌的六十年。六十年来,我校为国家、为家乡、为百姓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商业、地产等各个领域,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校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省市县各级政府的奖誉。许多教师被评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有些教师被聘为报刊杂志的特约编辑,并有大量论文、论著、艺术作品发表。

回中的六十年,更是感恩的六十年。在我们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各位朋友的太多的关爱。XX年12月,民进沧州市委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在我校落户,更为我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我们一代代的回中人,将永远铭记,感恩有你!

各位领导、来宾,老师、同学们:学校的功能是传承。我们作为回中新的一代,我们责无旁贷:不但把我们祖先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更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把我们回中六十年凝聚成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我们发扬我们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以和谐、平安、发展的理念,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一起努力,务实勤奋,开拓进取,再次创造我们回中教育事业新的辉煌!

最后,祝福我们的母校事业蓬勃,蒸蒸日上!

祝福在座的各位,工作顺利,幸福安康!

在国庆60周年文艺晚会上的讲话 篇5

——2009年9月30日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同志们:

大家晚上好!

在这美好的金秋之夜,在举国上下喜迎祖国60华诞的欢庆日子里,我们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庆祝建国60周年文艺晚会》,在晚会开始之前,我谨代表中共石康镇党委、镇人大、镇政府,向全镇人民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石康镇发展的各界朋友送上节日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向参加演出的全体演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回顾祖国6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中国人民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伴随着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石康的发展也踏上了快车道。如今的石康,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全镇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我镇党委、政府始终坚定工业强镇信念,高举工业富镇大旗,瞄准工业立镇目标,全镇工业得到迅猛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2000年到2008年,全镇财政税收从743万元增加到1387万元,年均增长9.6%。200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9亿元,是2000年的2.3倍;全社会投资总额近2亿元,比上年增加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810元,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另外,我镇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2006年共引进资金1.38亿元,到位资金4800万元;2007年共引进项目5个,投资额7460万元。2008年主要项目招商引资额增长1.6亿元,比上年增一倍以上。镇党委、政府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化,充分发挥我镇高岭土、陶瓷、烟花爆竹、食品加工、建材、劳动力等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推进锦海、新

星汇高岭土建设等重大项目,积极引导高岭土企业提升科技含量,走精深加工之路,努力打造名优产品,不断做强做大。这些项目的筹建不仅增加了我镇的经济总量,而且提升了工业生产的档次,为我镇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镇党委、政府一手抓经济发展不放松,一手抓社会事业不滞后,我镇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卓有成效,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2)坚持“教育优先”战略,教育投入持续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断上升,升学率显著提高;(3)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至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已达62112,占农村总人口96.2%,排全县前列;(4)妇联、残联、村建、扶贫、农机农技、新闻宣传等工作也将取得较好成绩。

为此,近年来石康镇荣获北海市经济发展进步乡镇、合浦县三个文明建设先进集体、招商引资工作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值得我们骄傲的是,石康镇还先后评上了自治区重点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这是对我们石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的石康有一支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干部队伍,有一批坚韧不拔、勤劳智慧的人民群众,有一种跨越崛起、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一个充满激情的新石康、一个奋力跨越的新石康、一个发展和未来都给人无限想象力的新石康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今晚,我们欢聚在石康中学,共同歌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让我们携手同行,同舟共济,为石康人民和谐富足再创佳绩,为石康经济的腾飞贡献力量!

同志们、朋友们,让我们尽情放歌,共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祝愿石康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最后,预祝今晚的文艺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6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在此欢聚一堂,唱响红歌,共庆祖国60华诞。在此,我代表学校热烈祝贺这次比赛能够按时举行,并向在这次比赛筹备工作中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学生和相关工作人员表

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致以节日的祝福和最诚挚的问候!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篇章。六十年天翻地覆,六十年岁月沧桑,六十年前,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共和国如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六十年旌旗猎猎,六十年风驰浪卷,六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和国由百废待兴走向繁荣昌盛;六十年金秋送爽,六十年丹桂飘香,六十年后的今天,共和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波澜壮阔,前程辉煌。

伴随着祖国的发展,我们的学校也走过了八十载光辉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在今年的初三毕业会考中,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的中考成绩更是出类拔萃,摘得了农村初中的桂冠,为我县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树起了一面旗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回首过去,我们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老师们,同学们,红色是一种最热烈、最祥和的颜色,红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代表色。红色歌曲弘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

文化,弘扬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操。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红歌赛,也就是对革命先辈的怀念,对革命历史的追忆,对革命传统的继承。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牢记历史所赋予我们的重托,敞开歌喉,挥洒激情,唱吧!尽情的唱吧!希望同学们唱出我们的风采,唱出我们的心声,唱出我们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更希望我们所有的学生,在红色经典的感召下,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7

大家上午好!

金秋的九月,秋高气爽,收获的季节。今天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储运研究分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全国商业储运物流网络企业转型升级联盟会在美丽的上海隆重召开,我谨代表研究会向各位领导、嘉宾和代表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1956年5月,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储运研究分会(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原名为全国商品储存养护技术研究会)在武汉正式成立,至今,已经历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我们研究分会已迈越了初创、开拓、发展、转型的历程。我们储运人的梦,划过60年的时间轨迹,走到今天,储运人梦想的架构越来越明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与各位共同纪念和见证研究分会60年华诞。同时,衷心感谢所有曾为推进我会工作呕心沥血、鼎力协作、辛勤耕耘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和广大储运物流同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建立,为了落实“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从1952年至1956年全国各地先后相继成立了商业储运(仓储)公司,担负着集中储存保管大量生产资料和生活必需品,起着商品“蓄水池”作用。而当时商品保管养护条件和技术都比较落后,商品常发生变质或火灾事故,各地在保管商品的实践中深切感受到:要研究、掌握各种商品的储藏性能和保管养护方法,才能确保商品质量的完好和安全。准确的说商品需要养护,亦即是“商品养护”这一新词在仓储行业诞生,这一工作并被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而我们商品养护技术研究会也应“需”而生。最早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沈阳、广州、重庆、长沙等8个地区国营商业仓储公司为核心,预示着全国商业储运网络的形成,揭开了我国仓储史上新的一页。

回顾研究会6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不同发展时期:

1.初创期。我会成立至六十年代初,主要是承担商业部下达的任务,研究解决各地仓储公司在维护商品质量方面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如:烟霉、糖溶、金属腐蚀及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保管等,从总结仓库实践与民间传统经验着手,进行针对性的科学实验,掌握了大量的商品基本性能和保养方法,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并将这些行之有效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推广到各地,确保国家财产安全和库存亿万商品的质量完好,体现出商品养护技术从启蒙到传播与普及,并培养和发掘了一批养护技术人才,为下一步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2.提高期。从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商品养护技术研究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是实现科研工作逐步迈向规范化、科学化;二是除完成商业部下达的任务外,并开始主动出击,立项研究,解决技术难题;三是吸引了生产、科研部门特别是相关院校纷纷参与这项事业,改变了单打一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从而引起了国家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确立了商品养护这一专业的地位。

3.发展期。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会迎来了技术发展与内涵深化的新高潮:一是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开始运用气调、微波、辐照、微机等来武装优化商品养护;二是将科研成果、实践经验编制成商品储藏养护技术规范、标准;三是创办《商品养护技术》会刊,不断完善丰富养护专业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四是通过向教育部建议并实现了高等院校创办“商品养护”专业;国务院科技干部局和商业部“关于商品养护技术干部技术职称考核晋升业务标准”也出台了。全国仓储行业整体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得到提高。

4.转型期。2000年世纪之交,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化,流通领域的商品结构和各会员单位的经营结构发生了变化。加快流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已成共识。为适应新形势,与时俱进,逐步把研究会重点工作放在由传统的研究“商品养护技术”逐渐转移到研究“仓储物流技术与管理”上,探索推动传统储运业迅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化。

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储运研究分会与各会员单位一道从其创立之初就与我国的商业经济建设、仓储物流业的发展命运相系。60年,我们一起见证了我国仓储物流启蒙、认知和发展历程;60年,是我们坚持“全国商储是一家”的优良传统文化与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是我们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激励、相互推动的历史过程;60年,是我国仓储物流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是广大仓储物流队伍用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繁荣富强做出的重要贡献的历史见证。

60年来,我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奋斗,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业内组织各种学术、研讨交流会96次;获部、省、市级科研成果奖46项;举办商品养护、物流师培训班44期,编印出版本专业书籍、规范、标准及各类资料102种727,200册;创刊38年的《物流工程与管理》会刊出版266期,发行823,400册,为仓储物流行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作出了显著贡献。

60年研究会工作的实践,使我们领悟到,虽然我会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特别的优势环境,为什么在60年历史的长河中,能有一代又一代的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广大储运员工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届又一届的各会员单位扶持和关爱,使其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其主要源于:

一是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方向,始终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把研究会办成全国商储企业的大家庭,尽一切能力为会员单位服务,因而得到广大同行的厚爱与欢迎。

二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将取得的成果迅速转化到仓储物流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始终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和广大会员单位的参与并倾注了大量心血;“商品养护”这个名称在储运界已人人皆知;自参与这个网络组织的活动,大家都感受到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亲切。

四是全国商业储运物流网络组织的支持,发扬“天下商储一家亲”精神,做到网络健全、互通有无、从无断链,保持联系不断、沟通不断、交流不断,大家集思广益,发挥团队整体的优势和力量。

五是凝聚和团结了一大批无比热情、执着追求、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积极分子,他们为商品储藏养护和仓储物流业的生态文明作出了大量的贡献,推动了传统储运向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储运研究分会60年的历程和业绩,她是未来发展很好的参考书和营养剂。温故而知新,激励我们未来更好的把握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在这一个甲子的华诞之际,纪念和回顾研究会60年的发展历程,更加珍惜我会的光荣传统,铭记发展历史和经验教益,缅怀为研究会和商储企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辈,敢于应对未来的挑战,对进一步团结组织商储物流界力量、进一步发挥好研究会的作用、继续为中国商储行业实现现代物流梦做出更大贡献,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物流业的发展正从过去传统的阶段转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阶段,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国家不断出台新的创新战略,我们要顺应新常态发展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我们商储物流企业要在新常态下做好创新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加快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步伐,并形成集群集约发展。“万物互联”为智慧物流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我们仓储物流也要在“互联网+”战略的带动下,快速发展,并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合,使整个行业向着高效流通的方向迈进。打造智慧物流的核心价值观:开放、共享、协作、共赢。

研究分会要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充分发挥其作用,让我们以这60年为一个里程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承前启后,紧密团结和依靠广大会员,聚集一切正能量,增强总体创新实力;继往开来,愿同商储物流同行携手共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篇8

1949年春,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主力已被消灭,全国解放在即。在此背景下,人民解放军进军西南,解放包括西藏在内的大陆所有领土已经是历史的必然。7月,西藏地方政府在外国势力支持下,以“遣走一切可疑的共产党秘密工作人员”为借口,驱逐了所有国民党政府驻拉萨办事处人员和其他一些在西藏的汉人,“西藏独立”的论调甚嚣尘上。

对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染指中国西藏的侵略行径,巾国共产党当即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四百余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解放中国各民族,即不但解放汉族人民,而且解放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人民……中国人民解放军必须解放包括西藏、新疆、海南岛、台湾在内的中国全部领土,不容有一寸土地留在巾华人民共和国的统治以外。”中國共产党号召西藏人民和西藏少数民族团结起来,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准备迎接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党中央的号召得到了西藏广大人民的响应,而西藏地方政府中一部分分裂势力则加紧了西藏独立的策划活动,组织一个所谓的“亲善使冈”,前去帝国主义各国和一些帝国主义的追随国,进行所谓的“友好访问”。对这种分裂和背叛祖国的活动,中国政府予以严正驳斥,并敦促西藏当局派代表前来北京谈判和平解放西藏的问题。

和平解放西藏方针是中央从西藏历史和现状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以后制定的,明确指出,和平解放西藏必须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为前提条件。

党中央一面提出和平解放西藏,一面进行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的准备工作。经过认真研究,党巾央决定西南局、第二野战军在西北局和第一野战军配合下由西南地区进入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在西藏的势力,解放西藏人民。按照中央指示,西南局立即成立了巾共西藏工作委员会,张国华为书记,谭冠三为副书记,王其梅、昌炳桂、陈明义、刘振国、天宝为委员,负责西藏T作。

面对中央的部署,西藏分裂分子加紧了“西藏独立”活动,不仅杀害了爱国活佛格达,而且还与帝国主义勾结,对中央政府提出的和平解放西藏的建议采取拖延的办法,同时暗中扩军备战,将原有的14个代本(相当于小团的编制)的藏军扩编为17个代本,并将约10个代本的兵力调往昌都、那曲一线,摆开阵势,企图以武力阻止人民解放军进人西藏。中央政府于1950年10月命令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

昌都解放后,中央政府再次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谈判。以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的爱国上层人士力主和谈,提前亲政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接受了进行和平谈判的意见。

1951年4月,西藏地方政府派出的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3位代表到达北京,同中央人民政府全权代表李维汉、张经武等谈判。经过多次协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就西藏和平解放的一系列问题达成协议,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协议明确规定,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改革。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受到了西藏各民族人民的赞成和拥护。10月24日,达赖喇嘛致电毛泽东主席,表示“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已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班禅和班禅堪布厅也发表声明,指出协议“完全符合巾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藏民族人民的利益”。同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西藏人民支持下,顺利进驻拉萨。

西藏的和平解放,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川结,使西藏人民从此走上了团结、进步、发展的光明大道。西藏的和平解放,在西藏民族历史上和我国民族关系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2011年7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西藏和平解放60年》白皮书,回顾总结了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全面展示了新西藏发展的巨大成就。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9

促进科学发展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非常高兴参加淄矿集团“发扬光荣传统、促进科学发展”大会,在这继往开来的历史时刻,我代表山东能源集团党政向淄矿集团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干部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家属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能源和淄矿集团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位来宾、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淄矿是在上个世纪初淄博煤炭工业发端的基础上成立的,从那时起,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艰辛历程。60年前的今天,淄矿集团的前身——淄博矿务局,迎着新中国的曙光诞生了。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的时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淄矿筚路褴褛、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全程见证了山东煤炭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壮大的历程,成为山东乃至全国煤炭工业的一个生动缩影。淄矿从几个落后的小煤矿起步,发展成为拥有三大煤炭生产基地,产量过2000万吨,收入近300亿元的特大型企业;发展地域从拘于一地到走出淄博、迈向省外、进军海外;-1-

产业布局从单一煤炭生产到煤炭、建材、医疗器械等多元产业共同发展,实现了由传统煤炭企业向综合性现代化企业的华丽转型。

事非经过不知难。淄矿以其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大无畏的创新实践,为山东煤炭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石,铸就了行业之魂,引领了发展之路。

抚今追昔,淄博矿区从某种意义上深植着山东煤炭工业的“根”。上世纪初,山东最早的煤炭工业化开采在这里发端;建国后,山东最早的矿务局在这里成立。根深叶茂,深厚的积淀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队伍,大批的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先后成建制向行业内外输出员工14000多人,管理干部4600多人,将淄矿的管理技术经验和优秀文化传播到整个行业和地方。树高千尺不忘根。今天,每一个从这片热土上走出去的同志都会因淄矿的发展而倍感喜悦,淄矿也以输送的优秀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饮水思源,淄博矿区在很大程度上孕育着山东煤炭工业的“魂”。最早的火种在这里点燃,最美的青春在这里奉献。在这里,诞生了山东第一个煤矿工会组织,成立了淄博地区最早的党支部;在这里,“五四采煤队”用激情和汗水燃起了青春创业之火,矿山救护大队用60

年的时间诠释了 “责任”与“担当”;在这里,200多省部级以上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用榜样的力量诠释了什么是拼搏和奋斗。淄矿人用行动铸就了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的淄矿精神,这种精神是能源集团“明德立新、包容超越”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正是这种精神,培育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的山东煤炭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开创山东煤炭工业的新局面。

沧海横流,淄博矿区在关键时刻始终高举着山东煤炭工业的“旗”。建国初期,面对着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局面,淄博矿区最早恢复生产,大力支援国家建设,煤炭产量一度占到了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率先推行了经营承包制、全员劳动合同制、住宅商品化等重大改革;特别是在“九五”困难时期,淄矿发扬“不靠天、不靠地、脱贫解困靠自己”的大无畏精神,在艰难中突围,在逆境中奋起,率先在煤炭煤炭行业进行经营机制转换,率先用新机制、新模式建设新矿区,使一个衰老矿区焕发了生机和活力。新世纪新阶段,率先走出山东到省外开疆拓土,率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率先完成了关闭破产、主辅分离和移交企业办社会“三大改革”,率先采取资本运作方式收购新华医疗器械公司股权,率先践行“轻资产经营”理念,建设一批人均一万吨的安全高效矿井。

百年淄矿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对内靠的是几十万员工和家属的不懈奋斗,对外得益于淄博这一方创业的热土,得益于“齐文化”的滋养,尤其得益于历届淄博市委、市政府和关心和支持,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创造的良好环境,也就没有淄矿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里,再一次对淄博市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发扬光荣传统,推动企业科学发展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庄严的责任。山东能源集团要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的卓越能源企业,任重而道远,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曲折和困难,因此,淄矿作为山东能源一个重要企业,理应更好地不负重托,勇于担当,没有丝毫理由自满停步,决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各项工作要走在山东能源的前列。因此,希望淄矿集团——

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要瞄准实现“四个翻一番、实现大跨越、再造新淄矿”的目标,坚持规模增长和价值增长并重,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巩固和放大人均优势,向先进企业对标,力争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同时,要加快规模扩张,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优势,实现新发展。

要争当改革创新的领头羊。淄矿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改革创新史。要敢为天下先,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在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继续走在山东煤炭行业改革创新的前列。

要争当管理提升的主力军。管理是淄矿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追踪新的时代变化,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先进成熟的管理经验,放开手脚,放开视野,不断突破管理短板,在精细化管理和内部市场化管理等方面大胆突破,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要争当和谐发展的先行者。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着力推进科技兴安、制度保安、管理强安,努力实现长治久安;始终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坚持发展为了职工群众、成果普惠职工群众;不断强化党组织建设,努力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要争当企业文化的传承人。“超越”文化根植于权属企业,“超越”文化也体现在权属企业。淄矿作为集团文化的重要源泉和践行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上有着光荣传统。要继续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出独具企业特色和融入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用“超越”文化支撑“超越”事业,不断创造跨越发展的新辉煌。

今天在座的有许多老一辈煤炭人,你们为山东的煤炭事业贡献了青春,奉献了一生。没有你们的辛劳付出,就没有山东煤炭工业的今天。你们的奉献与付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永远不会忘记!在此,我提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为企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位老领导、老前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

同志们,朋友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企业的改革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这场转型跨越的接力赛中,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超越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基本规律。伴随着山东能源的发展进程,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事业的薪火相传,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培养。企业不仅要创造财富,更要培养人才,广大员工要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发挥聪明才智,为山东能源的发展建功立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需要我们去开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让我们团结一致、再接再厉、接力传承,共同开创能源集团和淄矿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大学60周年校庆讲话 篇10

今天这个日子,很有纪念意义,什么纪念意义呢?回望60年前,以至追溯到清朝的中日甲午海战,更乃至明朝的戚继光抗倭。自从丰臣秀吉以来,日本这个弹丸之国,一直对倭华夏神州怀有吞并之心。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资源广阔富有,让外夷侵略者燃烧起蠢蠢的欲火。

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度,封建制度被废除,封建皇朝被推翻,以为民国成立了,可以华夏各民族万众一心共抗外侮,奋发图强了;可是封建统治阶级和资产阶级买办的代表,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这个窃国大道,依附外来势力妄图置国人于不顾,为了个人利益,卖国卖地。

历史,我们都熟悉,也不用我多讲,一直到五四运动,反对二十一条,在1921年的7月的上海,一个伟大的党进步的组织宣告成立了,那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他广泛地先进地代表着全中国人民的先进意志,反封建、反压迫、反殖民、反侵略卖国、反饥饿,作为民族先进性的代表,和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上海达成共组政府振兴华夏的共识。可是好景不长,蒋介石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驱逐共产党,杀害进步人士和革命志士,发动全面内战,剿灭革命火焰,大造白色恐怖。

日本帝国主义窥得中国内战的机会,侵我东北,危我华北。蒋介石一味攘内必先安外,命张学良退守北平陈兵关内。共产党不记前嫌,电通全国,要求停战,御外侮求和平,蒋在西安大骂娘西匹。结果激怒了广泛的东北及西北军的爱国将领,西安事变的发生,张、杨的爱国举动,共产党人的斡旋,迫使蒋介石达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于是国内刮起空前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飓风。

在公元1937年的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这一天,全国的轰轰列列的抗日行动大幕拉开。

日本一个小国,在明治维新以来,励志图强,将强国强军对外扩张作为治国大略,对国民实行天皇至高无上和誓死报效天皇的武士道教育。自其侵略中国以来,在中国大地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731的活体人体细菌繁殖实验,南京大屠杀,迫害残杀妇女儿童,无尽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并实施占有,欲图把版图归并本土。日本军界公然宣称:要满州不要本土。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物藏资源,地大物博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资源匮乏的海上岛国可以比拟的,他们的口张的太大,甚至要瓜分世界。

中国经历多年内战,经济萧条,技术落后,在军事实力上落后于机械化神魔化的日本军事力量,可是中国有成千上万的民众,中国人民不怕牺牲,不怕流血,制造了无数的大捷,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但是,抗战毕竟是艰苦的。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打了整整八年,八年来大好河山,一片创痍,怎不让我国人深痛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和猖獗。

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成立,德意日三国受到广泛的同盟国的打击,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以及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惨败,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中国人民在极其困难的8年时间里,顽强地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终于1945年8月5日,日本天皇明仁颁布停战令。

中国的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了,艰难的八年,多少同胞流血牺牲,多少同胞流离失所,多少同胞惨遭迫害,这一天的胜利永远记录在历史上,也永远不能重演。今天,日本右翼势力排华反华,篡改历史,不承认罪行,我们的要求很简单,我们甚至不记前嫌地不要什么战争损失,我们只要和平,只要他们记住历史教训,对于不一不饶的他们的大肆侵占我钓岛行径,乃至参拜战犯的行为,甚至连历史都改掉,这种行为,深深地让我们中国人民甚至同样受伤害的朝鲜人民、东南亚人民无法接受。

今天这个纪念,不仅仅是个纪念,我们所有到会的同胞、同志们,作为华夏儿女,我们面对嚣张气焰的敌人,我们咏(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什么来回答!我们在这里向世界人民宣告,并对日本政府声明:只要他们挑起事端,我华夏健儿宁可抛头颅洒热血,也要力毖犯敌。我们的会是纪念会,也是是誓师会,我们不首先动用武力,我们爱好世界和平,我们愿意同世界各国个民族交朋友,求同异,共发展,对于公然武装叫嚣掀起事端伐动事变的独夫狂贼,我们只有一个字:打!再加三个字:消灭他。

晶体管的60周年华诞 篇11

晶体管的诞生

1947年12月,3名贝尔试验室的科学家共同发明了晶体管,从而开辟了现代电子时代,全球性产业也由此诞生。

自此人们与晶体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这源于1951年晶体管首次在LSI位于宾夕法尼亚州Allentown联合大道(Union Boulevard)的原西屋电气厂进行常规生产。西屋电气(Western Electric)当时是一家集办公室、实验室、工厂于一体的公司。西屋电气和贝尔实验室都是AT&T(贝尔系统)的一部分。当第一条晶体管生产线于1951年建成后,一场从电子管技术到固态技术的再培训计划也随之开始。1952年晶体管首次成功应用于电话网络。

IOTATRON的由来

每一项新发明都需要一个名称,贝尔实验室想了好几个,什么“半导体三极真空管”、“固态三极真空管”、 “表面状态三极真空管”、“晶体三极真空管”、“Iotatron”等。但最终John Pierce提出并采用了“晶体管”一词。

苦心钻研,偶得晶体管

60年前,正在探索新的解决方案的科学家——固态物理学理论家William Shockley、实验物理学家Walter Brattain以及理论物理学家John Bardeen正在新泽西的默里山,寻找电子管的替代品。电子管虽然能够放大音乐和语音,并使长途通话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现实,但问题在于电子管功耗大,产生的热量过多,且极易烧坏。

Bardeen和Brattain过去一直在对半导体的性质进行研究。结合他们的专 业技术,Bardeen和Brattain对另一种半导体材料锗进行了实验。锗是一种具有金属光泽、金刚石型晶体结构的灰白色物质。晶体管是在一次试验中偶然发现的,当时Brattain正在观察与两条相距千分之二英寸的电线接触的锗晶体可以产生放大效果。

实际上,使用硅材料的技术被开发之前,锗在晶体管发展的初始几年一直被用作半导体材料。而硅的储量更为丰富,是一种更耐用的半导体材料,也成为今天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动力。

上述提到的三位发明家共同获得了195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Shockley成立了Shocldey半导体实验室(贝克曼仪器有限公司的一部分),为硅谷及电子产业的诞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集成电路的发明者、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等后起之秀都出自该实验室。

不断的突破,推动着时代

自晶体管诞生以来,它一直在以或微小、或巨大的方式改变着整个世界。1954年,随着第一台晶体管无线电的售出,晶体管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这是为晶体管发明者们极为称道的一个里程碑。而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晶体管成为了电子电话转接系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便携式收音机、计算机和雷达等其它重要产品和服务的关键组件。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晶体管的运行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成本也更低。1959年,随着能够将大量的晶体管及其它电子器件集成到一块硅片上的集成电路的发明,晶体管取得了新的突破。这些微芯片不仅使得晶体管的创新达到了新的高度,而且还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发展。

自晶体管发明以来,其尺寸不断缩小,到现在,60亿(相当于目前全球人口数量)枚晶体管所占面积不过仅为一张信用卡的大小而已。

改变世界,

意味深远

LSI的首席执行官Abhi Talwalkar说:“人们常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因为我们站在前辈巨人的肩膀上。在我们为晶体管,这一20世纪最伟达的发明庆祝生日之际,这句话尤其适合。更重要的是,发明晶体管的这种创新精神至令仍不曾懈怠。”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的首席执行官Tohn o'Took补充说:“没有晶体管这个现代微电子技术的基本构建单元,就不会有今天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

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征稿启事 篇12

早在20世纪30年代, 我国个别大城市的近郊农村就有了照明电。1949年, 全国解放时农村总用电能量只有2 000万kW·h。1963年, 我国制定了“以商品粮棉基地为重点, 以排灌用电为中心, 以电网供电为主, 电网和小型农村电站并举”的农电建设方针, 为以后的农村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80年代, 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大力发展了井灌和高原地区提灌站, 全国形成了大办农电的热潮, 农村电网得到了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 通过开展行业化管理, 电力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三为”服务, 乡镇电管站示范窗口建设, “电力扶贫共富工程”等活动, 使农电企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1998年以后, 全国实施了“两改一同价”工作, 为解决农电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促进农村电力事业快速发展, 开辟了良好的前景, 使我国农村电力事业进入了历史性、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积极努力,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 农电服务水平、农村安全用电水平和用电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农电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2009年是我国建国60周年, 为了全面总结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一步增强做好农电工作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本刊决定今年下半年起以“建国60周年农电发展”为主题, 开展专题宣传活动。希望广大农电工作者积极参与, 踊跃赐稿, 为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文章着重从农网建设、农电安全、农电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 反映建国以来农村电力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农电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优秀主题教案《春天来了》及教学反思下一篇:老虎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