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局60周年征文

2024-09-25

建局60周年征文(共10篇)

建局60周年征文 篇1

今年是共和国60华诞,**市也迎来了解放和建市60周年的光辉日子。60年来,**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开拓进取、顽强拼搏,在牧野大地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1948年11月,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县小冀镇成立。1949年5月5日,困守**孤城的国民党军接受人民解放军和平改编,**宣那一世小说网 http://告解放。5月7日,**市委、市政府、市军管会由小冀镇进驻**城内,从国民党手中全面接管城市。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因为它标志着**历史从此进入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

建市初期,百废待兴。1949年8月华北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平原省,**市成为平原省省会。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市复归河南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市委带领全市人民积极恢复工农业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开展城市社会改造,彻底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建立政治经济新秩序。同时,开展大规模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和“五反”等运动。到1952年,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和加强。

1953年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市委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通过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形式,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全市三大改造顺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基本建立起来,党领导**人民,完成了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伟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此同时,1953年至1957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积极可行的措施,通过实行计划管理,开展劳动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使**市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到1956年9月,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工业指标。1957年是**市工业发展最好的年份之一,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3194万元,比1952年增长204%,5年年均增长率为21.4%,比国家五年计划规定的增长率高6.7个百分点。“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为**工业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特别是纺织、电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市的支柱产业。

1956年8月,党的八大胜利召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这是一个艰辛探索,曲折发展的时期。1958年4月,毛泽东挥笔写下《介绍一个合作社》,热忱向全国推荐自力更生战胜灾害的封丘县应举合作社。“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鼓起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同年8月6日,毛泽东亲临**县七里营人民公社视察,人民公社化运动随即启动。一方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在怎样建设、怎样发展等问题上,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左”的偏差,**也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重大失误,直接造成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困难。1961年1月,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委认真贯彻以调整为重点的八字方针,冷静头脑,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纠正错误,调整政策、体制,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带领人民为克服严重困难而斗争。经过艰苦努力,到1965年,调整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国民经济全面好转。正当历史从一个新的有利的起点继续前进的时候,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遭受到严重挫折和破坏。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市委领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真理标准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两个凡是”,平反冤假错案,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在全面拨乱反正的同时,组织实施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1979年3月,市委作出 《关于把全市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意见》,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历史航船驶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浪潮率先在农村兴起。1982年底,**农村有92.7%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底,全部完成社改乡工作,人民公社体制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农村管理体制和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鼓励扶持乡镇企业、专业户、个体户发展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行,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这个时期,集体凝聚力和集体经济实力很强的**县刘庄村,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专业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人均收入达到1708元,成为河南省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

第一个小康村。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县龙泉村、获嘉县楼村,大力兴办集体经济,逐渐探索出一条依靠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子。**农村经济呈现一派百舸争流、生机勃发的大好局面。

1983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由此拉开了全面改革开放的大幕。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市那一世小说网 http://委以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统揽改革全局,1984年6月下发《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适时把改革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把简政、放权、承包作为突破口,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营销、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促进了工业生产的稳步发展,纺织、电子、建材等支柱产业持续增长,化工、医药等新兴行业发展迅速,1991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75.78亿元,开发了电冰箱、彩电、化纤等一批拳头产品。计划、物资、金融、财政、物价、税收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出口创汇,劳务输出日益增多,1992年共利用外资2623万美元,兴办“三资”企业56家。改革逐步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卫生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开始起步,1986年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一种新型的纵向支持、横向联系、双向服务的城乡关系逐步形成。农村改革也呈现出新气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各方面的改革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改革开放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阶段。新形势下,**市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响亮提出“团结奋进,振兴**”的口号,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施开放带动、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农村工作以奔小康统揽全局,狠抓农业“双高一优”开发,培育公司+农户新型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争创亿元乡、小康村、文明富裕户。企业通过抓大放小,改革、改组、改造,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标准,组建和壮大一批企业集团,形成**市工业经济的支撑体系。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小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基本形成了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整个90年代,**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1993年,**提前7年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2000年,全市gdp达到283.8亿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进入21世纪,**的发展全面提速,第八届、第九届市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市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续写新辉煌。

在科学分析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市委作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决策部署,引领**扎扎实实朝着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的目标迈进。坚持以项目统领经济工作全局,强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1年的73.2亿元,猛增到2008年的767.4亿元,年均增长39.9%,一大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的可持续发展备足了后劲。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名牌精品带动战略,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大型企业集团、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发展。2007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170多家,金龙、新飞、华兰、白鹭、新亚等重点企业成为**经济的擎天柱。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整合生产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水泥、造纸行业,先后关闭105家造纸企业、45家水泥企业。品牌农业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小麦、大米、中药材畅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位居全省前列。2008年粮食总产量突破75亿斤,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

2005年开始实施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都市区建设 “三位一体”系统工程,主攻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以统一规划联结城乡,以基础互建联通城乡,以产业共融联动城乡,奠定了主城区、县城、重点镇、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协调互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通过政策引导、典型带动,加快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一批新建成的农村社区整洁有序、功能齐全、建筑新颖,吸引了越来越多参观的人群。2008年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市的71.2%,辉县市、**县、长垣县入选中部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城市建设是**市在新世纪跨越发展的又一亮点。2003年起加快城镇化进程,进行了区划调整,完成了市行政中心东迁,拉大了城市框架,2008年城区面积达到4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3.2万。与此同时,强化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创建力度,提升城市品位,相继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连续三届荣获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不断加大社会建设投入,改善民生收效显著。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健全,在全国首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99.1%,在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加大城乡低保投入,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大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城乡社区建设经验在全国推广。2008年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连续3年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人民群众安全感指数位居全省前列。

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 “厚善、崇文、敬业、图强”的城市精神,援助四川地震灾区的捐款数额居全省第二位,彰显了**人民的博大爱心。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化运作的电视剧 《大长垣》取得成功。潞简王墓申遗工作积极推进,比干诞辰纪念活动影响日益扩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依法治市理念日益强化。以“两转两提”为重点,积极建设法制、责任、服务性政府,科学决策机制、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权力运行监督机制、工作激励约束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深入持续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开展向史来贺、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许福卿、梁修昌、耿瑞先、裴春亮等先进模范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教育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加坚定,各级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增强。

2008年,全市gdp达到949.5亿元,比2000年猛增665.7亿元,年均增长16.3%。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000元和5038元,分别是1978年的32.5倍、28.6倍,2001年的2.2倍、2.3倍。

60年风雨兼程、奋力前行,60年波澜壮阔、沧桑巨变。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定能描绘出**明天更加绚丽的画卷。

狂战诀 金莲别录 大唐流氓海盗 限制级召唤 让子弹飞翔 绝顶 http://

建局60周年征文 篇2

红艳艳的旗

金灿灿的星

您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您是团结胜利的象征

您是十三亿神州的自豪

您是华夏民族的威严

升起您, 就是升起红太阳

升起您, 就是升起希冀之星

忆往昔, 峥嵘岁月

多少仁人志士在严冬

在酷暑

为您默默地洒下汗水

多少民族好汉在铁窗下

在刑场上

为您流血, 焦灼地期盼着您——

新中国的诞生

看今朝, 万马齐奔

多少大陆儿女

多少海外游人

每当提到您——新中国的名字

就是一首唱不完的恋歌

为您献出拳拳赤子之心

多少时代英雄

多少黎民百姓

在内地, 在边疆

在祖国的东西南北中

为了您, 新中国的富强、繁荣

为了您——新中国的发达、昌盛

他们抗击五十年不遇的洪水

他们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雪灾

他们恢复了“5.12”震后的重建

他们将“神5”“神6”“神7”送上蓝天

他们站在世界技术革新的前沿

他们站在祖国深化改革的浪尖

倾一腔热血

献火红青春

啊——

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铁骨座座

我们热血沸腾

在您——新中国诞生60周年的日子

我们集合, 排起整齐的方阵

我们列队, 筑起崭新的长城

我们向您宣誓

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

为了祖国——华夏的飞腾

我们——

“团结起来, 到明天

建局60周年征文 篇3

韦亚玲

穿过贵定县盘江镇有“金海雪山”美称的音寨,车子终于驶入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三五三五厂第二分厂,去拜访102岁的百岁老人龙素珍。

厂区坐落在两座郁郁葱葱的山脉间的谷地中,转过一个似乎已废弃的仓库,一座门前盛开着石榴花和栀子花的小院落,给寂寞的厂区增添了些许活力。一进门,老人就用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招呼我们落座,并热情地和我们摆谈起来。

平凡母亲不平凡的爱

龙素珍1907年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射洪县农村,18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之下,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当了媳妇。因为从小就接受母亲和祖母灌输的思想,龙素珍小心翼翼,恪守妇道,但嫁入夫家多年,未能添个一男半女,慢慢遭到公婆的冷遇。幸而丈夫并没有因此嫌弃她。

后来,夫妇俩渐渐步入中年,龙素珍知道丈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还是为日后担忧。

可能是他们求子的诚意感动了上天。1945年的一个早晨,龙素珍夫妇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远远就看到自家田边有一个小包裹,隐约还有微弱的哭声从包裹里传出。夫妻二人赶紧跑上去打开粗布包,他们惊喜地发现,里面裹着一个女婴。二人把孩子抱回家认真的清洗、喂食,从此,龙素珍夫妇把孩子精心养护起来。他们计划等孩子长大,就送去上学,不再像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终日辛苦劳作。

1952年,孩子到了上学年龄,不幸却再次降临在龙素珍身上,丈夫罹患重症不治而亡。她一个人顶着巨大的悲伤料理完丈夫后事,却没忘记和丈夫一起为孩子规划的未来。她坚持把女儿送到学校读书,日子再艰苦,都不曾想过放弃。女儿也很争气,学习成绩很好,但是,“文革”开始后,女儿没能继续学习,后来通过政策照顾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尽管如此,龙素珍还是觉得安心了,这也算对死去的丈夫有了交代。

从好母亲到好外婆

1970年,龙素珍女儿女婿所在的工厂整体从四川搬迁到贵定县盘江镇,老人跟着他们来到这里。还在四川老家时,老人常去田间干活,总劝不住。搬迁后,他们希望借此让老人好好安享晚年。

然而,龙素珍老人并没照他们安排的那样去安享晚年。为了让他们安心工作,老人又承担起照顾外孙的责任。她在家属区房前屋后开地种上蔬菜瓜果,养些鸡鸭,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那些蔬菜瓜果和家禽成为孩子们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如今,三个外孙都已成家立业,对老人也很孝敬。

和他们一起搬迁过来的还有女婿的父母和兄妹。一大家20多口人,每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哪个人的生日要到了,她会提前几天告诉家人。采访过程中,老人乐呵呵地指着身旁的女婿和女婿的五弟以及孙女,分别说出了他们的生日。我们开玩笑地问老人:“婆婆,您都记得大家的生日,那您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呢?”老人很快告诉我们:“阴历9月11日。”

孝道回报无私母爱

老人的女儿告诉我们,母亲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但如果没有母亲,也许她也不会有今天这个幸福美满的大家庭。工厂几年前陆续搬迁到贵阳,他们夫妇也应到省城居住。但省城的房子在三楼,老人几年前摔断了尾椎骨,行动不太方便,考虑到老人喜欢到户外活动,为方便老人,也已年近古稀的夫妻二人便轮流在贵定和贵阳之间来回奔走。

龙素珍的女儿很感谢老天给予母亲长寿,让她有更多的时间回报为子孙辛劳了一生的母亲,他们希望四世同堂的母亲健康快乐!

莫敬山:背井离乡躲抓丁

韦亚玲

迎着初夏的雨走进贵定县沿山镇香山村,莫敬山老人的家就在村口不远处。我们还没有走进院内,老人66岁的幺儿便迎了上来,歉意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捡拾柴火刚回家,让我们稍稍等候。不多时,脚穿胶靴、衣服上还沾着泥浆的老人从里屋走了出来,喝了满满一大杯凉水,让儿子给他点上一支烟后,开始和我们说起他的故事。

背井离乡当长工

1903年6月,莫敬山出生在贵定县盘江镇一户普通农家,上有兄长下有若干弟妹。自幼他便与兄长一起上山下地,照顾弟妹,成为父母最得力的帮手,兄弟二人的感情也颇为深厚。后来,兄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带离家乡,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失去手足兄弟,莫敬山心中除了难以抑制的悲痛外,还对当时的国民党多了一层深深的仇恨。

不久,国民党再次来到他们村子抓兵,莫敬山沿着山路逃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子,又累又饿的他找到地主家请求收留他做工。地主看他人比较结实,就同意他留下来试试,并安排他做守磨房碾米的活。

秋收時节,每天收割的稻谷源源不断地送到磨房,他也就不分白天黑夜的碾米。刚开始,地主怕他偷米,故意试探他,在磨房的角落里藏了一块大洋,看他拾到大洋后的反应。莫敬山并不知道这一切,但他拾到大洋后,没把这当做意外之财,而是把大洋还给了地主。他的诚实,使得地主留下他长干。

当时他就想,在离家不太远的这些村里做工,多攒些钱,等世道太平些,就可以回家孝敬父母。一次,新到一个地主家吃饭时,他发现有一个老妈子专门给他们添饭,不免让他受宠若惊。一个知底的长工告诉他: “那个老妈子是在数你吃几碗饭。你吃得多,明天就不能在这里干活了。”为保住这份工,他没敢吃饱。莫敬山就这样在各村庄辗转做工,农忙的时候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帮地主跑马帮贩盐等。

解放后,莫敬山在沿山镇香山村分到田土,与妻子过起男耕女织的日子,抚养9个孩子,日子虽然贫苦,却让他找到了做主人的感觉。

舍小家顾大家

1953年,村里成立农会,莫敬山被乡亲们推选为主席。

自从当上农会主席后,他处处为乡亲着想,事事以乡亲们的利益为先。在遭受自然灾害的那几年,他带领乡亲们进行自救,想尽一切办法让大家填饱肚子。村里有位妇女,丈夫患重病,有5个尚未成年的孩子。一次路过她家,看到几个孩子因为饥饿而奄奄一息,莫敬山赶紧跑回家中,把仅有的一点粮食送到那位妇女家里。而那几年,他却有两个孩子因为饥饿和重病死去。已是知天命之年的他,面对家中的妻儿,虽然充满愧疚,但他知道是共产党让他不用再受地主的盘剥,不用再过着四处漂泊的日子。莫敬山只能用这样的方式回报党,回报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

一直到农会被撤消,他这个农会主席才完成了他的使命。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乡亲们的认可和拥戴。虽然又做回普通农民,但是当地百姓心里记住了这个舍小家顾大家的农会主席。

盼当铁路“保洁员”

刚刚开工的贵广高速铁路一段正好从香山村村头修过。说到这条铁路,老人说他自己除了年轻时驮马帮到过省城外,没有到过大城市,希望这条铁路修好后,他可以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说还要帮着打扫

铁路周边的卫生,让坐火车经过这里的人看到他们的村庄美丽又干净!

帅先荣:地主儿媳获新生

韦亚玲

拜访帅先荣老人并不费周折,来到贵定县老城区中山东路一排临街老房子,老人就住在这里。门口摆放着几盆精心侍弄的花草,房门敞开着,我们走进去时,老人正在用电磁炉煎炸粽子,很难相信眼前这位麻利操持家务的老人已是103岁高龄。

嫁入豪门苦难言

帅先荣1906年3月出生在贵定县城关镇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家中兄弟姊妹众多,日子过得十分贫寒。祖母是一个很传统的家庭妇女,希望把她们调教得柔顺乖巧,日后嫁入夫家能得到赏识而过上有地位的日子。

也许在别人看来,嫁入“豪门”的帅先荣是幸运的。她18岁时,当地一大户人家遣媒人到家中说亲,父亲和祖母觉得能攀上这样的大户人家是他们三世修来的福。于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了这门婚事。她也希望如父亲和祖母期望的那样:嫁入豪门衣食无忧,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家人也从此沾上她的光。

然而,真正做起少爷太太后的她才知道,生活完全不像媒人所说的那样。丈夫是一个吸食鸦片多年的“老烟鬼”,整日在床榻上吸食鸦片。每天天微亮就被叫起来,由管家安排她每天要干的活计。大户人家的规矩繁多,家务沉重。吃饭的时候,她这个出身卑微的媳妇自然是不能上桌的,公公婆婆、丈夫和叔伯们吃饱,她收拾好碗筷后,才能到厨房吃些剩饭剩菜。这时的她只能一个人偷偷的流泪,却不能与家人诉说。

孩子们相继出生,让她没有太多时间去为自己的命运感伤。既要操持家务,又要照顾孩子,加上生产期没有得到很好照顾留下许多病痛,每天忙活完,躺在床上的她已累得浑身酸痛,而那个名存实亡的丈夫是不会懂得体衄她的。

全国解放获新生

解放后,这个在当地极有势力的封建地主家庭彻底地瓦解了。虽然财产被没收,做了近20年地主家儿媳妇的帅先荣却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她积极配合政府工作人员做好问题交代工作。她的命运得到工作人员深深的同情,没有把她与这个家庭同罪共处。考虑到她的情况特殊,负责妇女工作的同志推薦她到工厂、药店去做工,还帮助她丈夫戒除毒瘾,让他到建筑社学习一技之长。但丈夫因长期吸食毒品导致身体孱弱,家庭的重担还是落到了她的身上。为补贴家用她还上山挖过草药,下洞挖过煤,饿着肚子干活是常有的事。

“文革”期间,他们一家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改造,当地工作人员了解到她因为过去的生活落下许多病根,没让她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给她安排了一些轻松的活儿。这些贴心照顾,让她深深的感受到是这个新政府给予她新生,使她摆脱过去那种因地位悬殊饱受凌辱的地主家儿媳妇的生活。另外,通过改造,她丈夫的思想和行为也有了一些改变,她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期待。

学会淡忘和享受

帅先荣老人现在还能自己做饭、洗衣。她说只要自己能做,绝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聊起过去的生活,老人脸上已看不出一点伤感和哀怨。老人说,过去她已经咬着牙挺过来了,现在生活这么好,老天爷让她比同时代的人多享受了很多,现在她会使用洗衣机、电磁炉,子孙都不在身边时候还有电视陪伴她……老人说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不仅子孙孝顺,政府对她的生活也十分关照。采访中,老人乐呵呵地反复说到: “现在的社会好啊,真好啊!”

韦陈氏:“女婿能顶半个儿”

佟文玲赵明

“现在的日子和以前比,那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家住平塘县白龙乡的百岁老人韦陈氏,笑呵呵地讲述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她的言谈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世纪老人的淡定和睿智。

没有儿子的痛苦

韦陈氏1909年出生在平塘县的打赖村,老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似乎只停留在一个“穷”字上。她说,基本上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很苦。

结婚后,韦陈氏随丈夫来到摆克村,此后,就一直居住在这里。日子虽然苦,但是勤劳的夫妻俩,凭借双手和智慧,还是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但是,韦陈氏的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原来,老人曾生有三个儿子,可是都不幸夭折了,在那个“重男轻女”思想极其严重的年代,她既要承受丧子的悲痛,又要忍受来自外界的“冷嘲热讽”。“出门就像做了错事,抬不起头来。”老人笑着说。

好在丈夫和公婆很是通情达理,不仅没有抱怨,给她增加任何压力,反而劝她想开点,丈夫安慰她说: “没有儿子是你的命,把5个女儿养大,也是一样的。”

家人的理解,使老人的心逐渐平静下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对女儿的抚养和对公婆的孝顺上。但内心深处,没有儿子的痛苦一直是老人忌讳的话题。

“女婿能顶半个儿”

上世纪40年代,韦陈氏的二女儿到了出嫁的年龄,考虑再三,老人招家境同样贫穷的韦平高为上门女婿。对于做上门女婿,今年已经80多岁的韦平高很坦然,“家里弟兄多,吃不饱,没有别的办法了。”

对于这个热情、能干又很老实的女婿,韦陈氏自然很是喜欢。她经常对女儿说,虽然他是我们家的上门女婿,但也不要欺负人家,不管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过日子。

老人说,女婿既要养家,又要照顾自己,还要有一些人情往来,很不容易。“我的衣服、鞋子,还有棉裤,都是他给我买的,比以前公社发的都好,穿着舒服。”只要是老人想做的事情,韦平高都会尽量满足,他说,让老人开开心心的度过每一天,是晚辈孝顺老人的最好方式。

几十年来,韦平高悉心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即使在妻子去世后,他仍然和韦陈氏住在一起。如今,韦平高年事已高,他的儿子又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照顾老人的生活。

韦陈氏有些感慨地说: “我这个女婿好啊,能顶半个儿子,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了。”

“男孩女孩都一样”

韦陈氏现在五代同堂,不管是男孩女孩,她都很喜欢。她说,现在生活好了,不应该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了,男孩女孩都一样。

老人常常告诫子孙,应该多做好事。即使晚辈们犯了错误,她也只是说服教育,从来不大声呵斥和动手打人。据老人的侄孙韦福忠回忆,他小时候不懂事,去别人家的果园偷桃,被老人知道后,心里很害怕,但老人只是轻轻地告诉他:拿人家的东西要征得同意才可以。这句话给韦福忠的影响很大,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以后,我再也没有拿过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虽然可以颐养天年,但老人还是闲不住。衣服破了,她就自己缝上;子孙的衣服脏了,她就会拿过来洗;没事的时候,还端着菜篮去河边洗菜。更让人惊叹的是,她还能背着重孙在寨子里走动,一两个小时也丝毫不觉得累。

对此,韦陈氏说:“人得多走动、

多活动,身体才能好,才能活得长。”这时,有人在旁边插话: “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吧?”老人没有搭腔,但是笑着点了点头,脸上尽显一个世纪老人的睿智。

杨冉妹:带领妇女改观念

佟文玲赵明

解放初期,杨冉妹被群众选为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在这个官不大、事情却很繁杂的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回想起当初热火朝天地和大家一起工作、劳动的情景,杨冉妹的记忆还是那样清晰,仿佛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

把妇女从灶台旁解放出来

杨冉妹的丈夫当时在罗甸县城靠给别人打零工维持生计。一次,他回家看望妻子孩子,正赶上村里如火如茶的进行土地改革。当时的土改委员会叫他担任生产队的队长,带领乡亲们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热潮中。与此同时,没有读过一天书的杨冉妹,因为大家的信任,也当选为妇女主任。

杨冉妹说,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妇女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可以像男人一样参加生产劳动。杨冉妹白天带领大家造田改地,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妇女群众会,进行思想教育。

但是,流传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破除的。老人说: “有的妇女认为出去干活是男人的事,要么就有着严重的享受主义思想,劳动不参加,开会也不去。”

面对这种情况,杨冉妹和几位妇女干部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动员妇女要自食其力,宣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同时,她还要求妇女的工分和男劳动力的保持一致,这样才能调动妇女劳动的积极性。

渐渐地,在杨冉妹的带领下,参加生产劳动的妇女越来越多,最后没有一个偷懒,都争着去干活。老人笑着说,她做的事情就是要把妇女从灶台旁、孩子的包围中解放出来。

风风火火的人生

29岁时,杨冉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嫂子想把她赶出家门,便放火烧了她的房子。杨冉妹回到娘家找来木头,请人帮忙,用双手一点一点的把房子重新造好。公公婆婆去世时,虽然她已经再嫁,但还是没有一句怨言地安葬了他们。她说,这是做人的本分。

大跃进时,杨冉妹的家和大多数家庭一样,饱受着饥饿的威胁。老人的儿子杨培兴至今还记得父亲去世时的情景, “浑身浮肿,活活饿死的。”

杨冉妹坚强的个性,让她不肯向现实低头。她起早贪黑的带着两个儿子干活,争取多挣点工分,即使这样,依然是饥一顿饱一顿。“早晨睡醒,发现没有吃的,就向邻居借,等到秋收时再还。”杨培兴说。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稻子成熟了,自家根本看不到影。每当这时,杨冉妹总是对儿子说:“算了,都是被饿怕的,不计较了。”

每一次遇到人生中的困境,杨冉妹都是默默无语,用行动去改变。

不服老的个性

1999年,93岁的杨冉妹从外面回家,发现钥匙落在屋子里了。她既没等儿子回来,也没叫邻居帮忙,而是一个人爬到楼上,试图取出钥匙。

谈起此事,老人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没成功,摔了下来,把手摔断了。”

或许是经历得太多,养成了杨冉妹火爆的性格。老人的大儿子杨培福介绍说,母亲年轻的时候对他们很严厉,要说就说,要打就打。对待他人,都是直言快语,想什么就说什么,也从来不计仇。

老人的性格有点急,她经常对儿子说,干活就得抓紧,要不就会被别人赶上。

老人患有风湿,双脚没有力气,行动不便。她说,多亏小儿子这么多年的照料,经常买鸡蛋和肉给她吃,喂她吃饭,背她走路,生病了就去镇上请大夫到家里给她诊治。老人觉得,“这样的生活,我已经很知足了。”

曾常英:相执百年幸福长

梁健赵明

她一生辗转南北,四个子女分别在四个省出生,她就是百岁老人曾常英……

辗转南北

1909年7月4日,曾常英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家庭,由于旧社会重男轻女,家里就没有让她上学。

1929年,曾常英嫁给本省隆回县的青年陈炳烨。结婚时,家里非常拮据。她嫁过来之后,丈夫便到外面务工养家糊口,常年奔波在外。她在家一边抚养孩子,一边操持家务。

抗战时,曾常英的丈夫考取驾驶兵,应征入伍参加抗日战争,退伍后返家跑运输。那时工作不好找,丈夫断断续续的工作,经常面临失业的危险。

曾常英随丈夫辗转于重庆、成都、广西等地,甚至到东北、西北等地区找工作,“哪里要驾驶员就往哪儿跑。”

解放前夕,曾常英的丈夫在柳州电厂当司机,负责货运,她随丈夫来到柳州。1949年,丈夫有一次给客户拉货,拉的是烟和糖,不小心翻车了,货主向他索赔200块大洋。她丈夫因拿不出这么多钱,被辞退了。

解放后,丈夫来到贵州省建二公司做建筑活,曾常英就带着子女到贵阳与丈夫一起生活。后来,贵阳市运输公司招人,她的丈夫被聘为公司司机。曾常英来到贵阳后,做过很多种工作,先是在一些小的合作社里帮忙,做过马肩垫。后来她加入由省二建公司职工家属组成的装卸社,做装卸工。

她要经常提着铲、扛着锹,从家里步行到花溪、二戈寨等远郊卸煤。“经常晚上半夜三更才从外面赶回家来。”老人说。贵阳市白云区修铝厂时,她去卸沙石,经常露宿于工地上。因为早出晚归,有时也会遇到危险。一次,她给一辆车卸完煤后,不小心从车上跌落下来,造成手臂关节脱臼错位。

“吃得亏,打得堆”

曾常英喜欢争强好胜,但从来不占别人的便宜,都是自己干得多。老人说:“我情愿自己吃亏,不会让人家吃亏。”“吃得亏,打得堆。”“只要自己能够做得到的,就尽量为他人提供一点方便。”

老人非常客气,就是现在,家里有好吃的,都是对子女说“你吃,你吃”。“按理说应该是我们让她吃。就是母亲为人本分,诚实,待人热情大方,心态好,不计较自己的得失,这可能是母亲长寿的一个原因。”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

老人从来不占便宜。一有客人来了,她就到处找东西招待客人。若是有朋友买鸡蛋、小点心、水果来看望她,她会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一一打发给客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家庭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境况下,曾常英每月都要给自己母亲和丈夫的母亲分别寄去10多元钱。

老人说,她的这个习惯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虽然曾常英没有文化,但是父亲把他做人处事的思想言传身教给了她。所以,曾常英诚实、热情的性格至今未改。

相执百年幸福

老人一生艰辛,连四个子女都分别在湖南、四川、廣西、贵州出生。

老人退休后,一直未闲着,六七十岁时,还推磨做起了小生意,做卷粉、米皮去买,挣点小钱。直到她88岁,一次背水不小心滑倒把脚跌伤了,忙碌一生的她才歇下来。

国庆60周年征文 篇4

再过不到三个月,我们即将迎来祖**亲60周岁的生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正是改革开放托举起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1978年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之时,虽然我还没出生,但“80后”的我们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我们这代人本身就是一种见证,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的岁月洗礼。中华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人们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长期面临的问题。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农村人口有8亿多,占到了总人口数的近七成,而我们家就是2.5亿户农村家庭中的一个缩影。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作为“80后”的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陆续读完了小学、中学和大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亲历、亲见、亲闻着改革开放30年在身边的一系列巨变。大的方面,无法一一细述,我就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我们家在教育、衣食、住行和通讯等方面的变化,以小见大,来反映改革开放30年给我们老百姓带来的发展变化。

教育: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包括为实现享受平等教育,不断进行的制度改革,以及逐步实现的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免等等。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200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496

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2129万的0.375%,30年间增长了22.1倍。以我们家为例,爷爷和父亲两代人虽都不尽是文盲,但却因为没有很多文化而吃尽苦头,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我们这代人身上,希望能够通过接受教育,实现我们这代人“鲤鱼跳农门”的梦想。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要培养一个大学生是很不容易的。父辈们抱着“再穷再苦,就算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上学”的坚定信念培养了我们。目前,在大学教书的我也算是实现了先辈们的愿望了。我想,正是教育改变了整整一代人的命运!

衣食: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父辈们曾经有吃草根、树皮和米糠的经历。听父辈们说,计划经济时期是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衣服,还是一般的平布。“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他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最大的愿望!在记忆里,我的童年时光大多是穿着哥哥的旧衣服长大的,可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20年后的今天,我们家已经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从30年前吃得饱到今天的吃出健康,吃出文化,通过老百姓的餐桌和饭碗,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开放带给普通家庭的看得见的实惠和进步,也可以感受到我们所生活的山区的巨大变化。想起过去,忆苦思甜,现在的生活更值得我们去珍惜。住行: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是比较差的。以我们家为例,爷爷曾告诉我,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祖孙三代15人住在总共不到7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仅仅4.5平方米。1989年四叔结婚后,家里实在住不下了,爷爷只好带着几个孩子到山头上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建了一座200多平方米的木头房子。现在,我们都有了自己的房子,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比较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从出行方面来说,道路交通的改善,大家也是

有目共睹、深有感触的。记得几年前我刚到屯溪工作时,从安庆坐汽车到屯溪至少得六个小时,而现在随着高速公路的修通,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

通讯: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们用的是手摇式电话,每次打电话时先要接通邮电局的接线员,再转接至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若对方是信号不太好,得打上好几个电话。1983年,上海开通中国第一家寻呼台,BP机进入中国。从BP机开始的即时通信,将人们带入了没有时空距离的年代,时时处处可以被找到,大大加速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效率。1987年进入中国的移动电话,无疑成了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到了90年代,BP机和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普及开来。我们家在1998年装上了固定电话,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家每一个人手里都有了一部手机,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对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丰收。

国庆60周年征文启事 篇5

书写一段心声,畅谈点滴感悟

各位师生、校友:

2009年10月,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华诞。这60年,是中华大地沧桑巨变、迎来伟大民族复兴努力的60年,是承前启后、收获信心、继往开来的60年。这60年,是值得书写、值得纪念、值得感悟的60年。在喜迎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们邀请您,拿起笔,敲下键盘,用文字,来追忆你与国家的交集,来思考你与国家的关系,来祝福你与国家的未来。用一个西工大人的独有情怀,来抒发你对祖国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一、活动主题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书写与感悟。通过书写反映新中国建立、发展、壮大的文字或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引发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和对人生道路的感悟,把个人成长与祖国强大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活动要求

1.感悟文章须是对国家民族命运、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思考。故事要真实感人,真情实感,思想丰富,内涵深刻。

2.文章要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文风朴实生动,语言清新明快。字数2000字以内为宜。作品须为作者原创,严禁抄袭,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须注明。

3.文章体例不限,同时还可提供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来稿须注明

作者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国庆60周年征文”字样。来稿一律不退,请自行保存底稿。如有特殊要求,请加以说明。

4.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最好提供电子版,图片大小在500k左右,分辨率不低于600万像素。

三、主办单位

征文活动由党委宣传部和校工会共同主办,由《西北工大报》编辑部承办。

四、活动时间

2009年7月10日-9月30日。

五、奖项设置

活动结束后,将组织专门机构对来稿进行评比。活动将评选十名优秀作者,颁发证书和纪念品。所有来稿将在《西北工大报》和视窗新闻网上择优发表。

六、投稿方式

电子邮箱:xiaobao@nwpu.edu.cn

翱翔通可发至:宣传部—王凡华处

电话:***2

办公地点:长安校区星天苑A座213

党委宣传部校工会

祖国成立60周年征文 篇6

是夏天,我姐姐从台湾给我带回了一个油灯,我好奇的摆弄着这个看似奇怪的东西:油灯上有一个提的圆环,上面明显有掉了漆的样子,一层玻璃已经有好些破碎而补上的痕迹,油灯里有一个小小的油碗,乘着的油早已干掉。它的样子丑极了。

我那一世小说网 http://把它“种了起来”。

过了几年,我偶然地把它挖了出来,在我的家里放了很久很久。

灰,很厚了。有一天,是落叶飘落的时候,大地金黄的时候,我望着窗外那颗显得苍老的白杨,想起了这盏油灯给我讲的它的许许多多的故事,这故事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令人悲伤:

“我是国民党和共产党发生内战时用的一盏油灯。我的灰,仿佛就是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一次可怕的,持久的内战又在眼前发生。

“从内战的开始,一直到内战的结束,留给祖国的,只是那一道道的伤疤,像一把刀,割开了台湾和大陆。

“炮声震耳,浓烟滚滚,死伤无数。抹开我身上的灰尘,我肚子里有一只小小的油碗,那仿佛就是毛主席端着一盏油灯——我,高声呐喊着:“你们,去这边,从敌人后面围攻!你们,转移敌人注意力!”毛主席站在昏暗的地方,手提着我,一边用手比划,一边呐喊,一边不辞辛苦的组织指战员们有序的战斗。也像蒋介石,用着细小的我,在桌前写着信、画着作战图。

“每一次的战斗,都是一次惨痛,一次教训,就像那次……

“第二次内战,第五次围剿迫使长征开始了。饥饿,寒冷,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许许多多的战士倒下了,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站起来啊,中国人不能没有你们!不知是谁,提着一盏光线微弱的油——我,照亮了大雪山、草地……照亮了战士们的道路,照亮了战士们的心。战士们之间有爱、有泪、有许许多多的关心……”

我和油灯来到了外面,这时候是傍晚,阳光洒在大地上,落下的叶子显得更加金黄、更加宁静。我家门前那颗白杨树下面落满了树叶,树干光秃秃的,落下的树叶似乎是一些被打倒的士兵,让光秃秃的树干显得更加苍老。油灯继续讲着他的故事,更催人泪下的故事:

“是在过草地的时候,好多的战士都病倒了,是他,一个瘦弱的老战士,颧骨高高的凸起来,不到五十,脸上、身上就布满了皱纹。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每天,他用一个鱼钩去钓鱼,哪怕熬夜也要让三个小战士吃上鲜美的鱼汤。直到最后,他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三个小同志,临终前,他说了一句令我难以忘怀的话:‘不要浪费东西了,鱼你们吃……’他难道不是那么无私,不是那么爱战士们吗?”

油灯还给我讲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它回忆着中国,我们的祖国的故事,油灯回忆着,讲了很久,我的上衣湿透了,眼前好像模模糊糊的看见了油灯上有国旗的影子、祖国的影子。

一阵凉风吹过,祖国今年六十岁了……

60周年校庆征文 篇7

六十年来,您历经风风雨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奇迹,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神话,镌刻了一个又一个传说。六十年的时间,您经历的一切足以解答“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真谛,您让一个民族的教育强大起来。您见证了整个祖国教育事业的强势发展,任何困难都不够阻挡沈阳化工大学壮大起来。

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砥砺奋进,是教育史上最华美的篇章,翻开历史,从技校到学校,再从学院到现在的沈阳化工大学,您见证的不仅仅是您自己一步一步踏实的前进,更见证了九院四系学子的成长与辉煌,飞腾与绽放。无数学子在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来到您的怀抱,您热情阳光温暖着每一颗学子的心,您教会了我们最专业的科技前沿知识,培养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客观严谨的学术理念,更教育了我们作人的真诚与坦荡。

您激情洋溢而一丝不苟,整洁清新的校园生机勃勃,叫人想象不出这就是北方的化工学术圣地——沈阳化工大学,

这里是辽沈地区化工人才培养的摇篮,这里是我国化工教育事业的中流砥柱。

这里的学术氛围如此浓郁,无数学子深切地受到了科技的吸引,这种强大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去学习,去钻研,去创造,书写着化工大学永不间断的奇迹。跟随着这个活力四射的崛起的新力量,攻破一个又一个科技难关。而您却是如此的谦虚,将过去的成绩已经化为历史,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不断的迎接着新的挑战。

六十载桃李芬芳,薪火传承。桃李天下是您不懈努力的回报,不断的新的科教人才在我校扎根生长,是因为您海纳百川的气魄。勤奋,求是,进取,创新的校风将推动者一代又一代化大人开拓未来。

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也将要像无数前辈一样,遍布祖国山河,世界各地,身负化大培养给我们的意识与使命,不负母校的期望。大学时光是短暂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大学的时光才如此美好。

“六秩春秋辉煌路,继往开来谱新章。”六十华诞,是沈阳化工大学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机遇。多少代化大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才造就了当代化大的硕果累累。我们热爱化大的坚强气魄,又被化大的谨慎专一所感染。蓝天有了白云才会更加美丽, 青山有了丛林才会更加翠绿,大地有了庄稼才会更加富饶,江河有了船只才会更加宽畅,未来的化大会因为有了我们而自豪。

庆祝建国60周年优秀征文 篇8

我的父亲出生在解放初期的**,那时候国家贫弱,生活物质匮泛,解决温饱问题是头等大事,而**作那一世小说网 http://为一个小乡,更是起步艰难,老百姓都过着食不裹腹,睡不闭户的日子,父亲的出生并没有给家庭带来多少快乐,因为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难,儿时的父亲从懂事起就开始捡狗粪为家庭分忧,爷爷奶奶小心翼翼的经营着全家的生活,为此我父亲还为喝碗五毛钱的羊汤而被打了一顿,也正因为此父亲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也养成了他后来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品质,为了讨生活年少的父亲不得不离开家拜师学了门裁缝手艺,因为常年累月跟师傅走街穿巷做生意,经常饥一顿,饱一顿,以至于后来他得的胃病一直没有好转,但父亲从来没有埋怨,他说在那个特殊时期,特殊年代,能有口饭吃就属不易,父亲就是这么朴实可爱。

三年学艺出师,父亲只身一人背起行禳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为富裕人家量体裁衣,先后展转无锡、北京、洛阳、郑州等地,一干就是三十载,直到2000年才无耐的放弃了他的老本行。

这么多年来,父亲在外面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受过多少委屈,我不知道,但从我记事起,**和我家每年都在变化,土房变平房,平房变楼房,楼房变大厦,电视黑白到彩色,平板到液晶,冰箱、洗衣机、电话、移动手机,都已成了我们老百姓的摆设,楼上楼下,电上电下已不是富有人的标志,富起来的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要,更追求精神文化需要,为此发展中的**也乐意为百姓搭建平台,推出月月映,周周演活动,丰富群众生活,随着城镇一体化的加快,农村老百姓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我问父亲为什么放弃老本行,选择现在回来,他说祖国在强盛,社会在进步,再靠一个一个量体裁衣讨生活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科技日新月异连衣服都是批量生产了,不仅款式多,样式好,而且价格便宜,我们个体户只能代表过去的历史了,最近几年我们**发展很快,泥路加了水,农村变了新,村村长江水,组组道路通,养老有政策,医疗有保障,你说这么好的地方谁不愿回来。

如今我已结婚育有女,生活工作在**,不必再像父亲一样背景离乡讨生活,聚少离多心难过,我要感谢祖国的强大,社会的进步,感谢活力**,绿色**给我们每个人提供的机会。

建国60周年征文诗词[模版] 篇9

【念奴娇•八闽春风】

江山如画,烟云醉,一曲春笙来报。

月射苍穹,沧海动,何处残音故调。

回首他朝,清风旧土,惟叹山河妙。

欣然来去,五洲同赞新貌。

收拾零乱春颜,颂歌向北,只把平安告。

轻问海西儿女梦,此岁可曾安好。

饮龙泉,细闻佛手,听得依人笑。

莫须惊憾,天工怎比君巧。

【满江红•建国六十周年感怀】

词/陈秀冬

莽莽昆仑,山河秀,烟波浩瀚。

红旗展,南湖画舫,史吟列汉。

戈指剑挥图霸业,逐驱列强华人捍。

井冈火,席卷九州燃,中华灿。

六十载,旧貌换。

沧桑变,新颜观。

改革风入港

业勋功冠

公路先行谋发展

通途天堑连两岸

思前贤

科学共图强

神州赞。

元曲【山坡羊.迎国庆】

曲/陈秀冬

六十华诞,祝福无数,举国上下欢乐赋。

望未来,志踌躇,回首旧岁经行处,苦尽甘来举杯相祝。

忙,你辛苦。

兴,百姓福。

元曲【门•兴国】

曲/陈秀冬

山何在,犹见翠微藏云外。

几处红妆春也爱,海西风已改。

匍匐苍龙承载,去岁不知归塞。

乡村感恩建国60周年征文 篇10

是个大难题,这次靠党的政策,把水都拉到锅台上了,现在吃水真够方便,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所以,我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帮我们想得这么周到!”还有村民深情的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想请张书记和周省长来村里做客,我们要用这上好优质的自来水泡两杯浓茶敬给书记、省长品尝,相信书记、省长喝了以后会很满意!”



据了解,自2006年5月10以来,**村“出门行路难”、“耕种灌溉难”、“生活饮水难”的三大难题被一位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年网友“南客一梦”直接通过红网《百姓呼声》栏目反映到了**省委张书记那里,书记对该网友的信件作了重要批示。从此后,**村民的“富民强村”美梦才得以逐渐梦想成真。



为此,当时时任省交通厅长的欧阳斌先后两次轻车简从的来**村视察调研和指导工作,随之,市委书记来了,市长也来了,还有市、县各级领导都来了。他们走进农家、下到田头,实地察看。每到一处,领导们都与村民亲切交谈,仔细询问,详细听取汇报,现场聚议办公,冷静分析决策。各相关部门相继进入村里,认真测量,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在省、市、县、镇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看到宽约3.5米、长约7公里的“圆梦路”于2006年底正式竣工投入使用之后,**村民祖祖辈辈梦寐以求,根本不敢奢望的“梦”想——全村铺设水泥路终于成为了现实,**人民无不从内心感到高兴和激动!



为了做好**的“水”文章,破解“水”难题,前后三任省水利厅长王孝忠、张硕辅、戴军勇和其他厅领导都对**村的“水”困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莫大的关怀;紧接着,省水利厅的詹晓安副厅长到**村来了,市、县、镇水利部门的领导也来了。他们热心关注,倾力支持,2007年5月,省水利厅责成益阳市水利局和南县水利局投资40万元帮村里整治了全村渠道,为该村修建好了“圆梦闸”和“圆梦渠”,也为进一步加强该村水利建设、整治全村渠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要完全彻底解决**村农田水利排灌难的问题,尚需地方领导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争取“外河引水工程”、“机埠新建”等项目早日立项,尽量促成排灌项目及早落成;这样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使**的粮食等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使全体百姓安居乐业。



在省水利厅和市、县水利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8月1日上午,南县解决农村人饮困难的重点项目——**“圆梦饮水厂”举行了开工仪式。县委县政府、县水利局和**街镇政府的有关领导与上千受益群众参加了简单而又隆重的开工典礼。当天,道路上的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汽车在来回奔跑,村民们高兴极了,大家敲起了锣鼓、放起了鞭炮,热热闹闹地庆祝了一番。



“圆梦”饮水工程就像一根线,一端连着百姓生活,一端连着领导心。因为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省委书记张春贤曾说过:“要重视老百姓的饮水问题”;省长周强也曾指出:“农村饮水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新农村建设”。为建好这项工程,省、市、县水利部门的领导多次调查了解,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工程施工环境、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等。据南县水利局(益阳八百里洞庭水利建设工程总监理)工程师刘泽群监测后介绍,该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至少能完全满足**、唯

一、新成、直和、永定共5个村近7千人的农饮供水,且水质特别好,对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圆梦”饮水安全项目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提高了农村群众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该项目已被当地群众称为“惠民工程”。今年春节之前,该村的农户都能用上了自来水,群众们喝了这水之后,都说比城里买的天然矿泉水好多了,曾有人预测,未来**村可能是“矿泉水”村,可以说**人民真是有福气。至于“外河引水工程”、“机埠新建”等农田水利项目,若镇领导有信心,市、县领导有决心,能在申报项目、争资立项等方面下功夫的话,预计在省水利厅戴军勇厅长等领导的支持下,以后可能会单独列入排灌改造内容。



上一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书香下一篇:八年级信息技术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