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

2024-09-02

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共5篇)

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 篇1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

A.幼儿之家 B.幼儿学校 C.湖北幼稚园 D.南京鼓楼幼稚园

2、下列不属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是()

A.主张“教学做”合一 B.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C.提出“活教育”理论 D.要解放幼儿的头脑、双手和嘴

3、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

A.保证幼儿存活 B.增强幼儿体质 C.开发幼儿智力 D.培养幼儿处理事情的能力

4、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

A.1840 B.1903 C.1904 D.1947

5、近现代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课堂教学

6、第一个阐述游戏教育价值的人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7、狭义的教育是指()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8、幼儿园在我国属于()体系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社区教育

9、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婴儿期 C.幼儿前期 D.学龄期

10、幼儿教育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1、幼儿受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2、教育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是()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3、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的产物

A.物质基础 B.上层建筑 C.大工业生产 D.经济发展

14、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在()诞生

A.美国 B.欧洲 C.中国 D.印度

15、()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乡村儿童团”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晏阳初

16、“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是谁的教育理论()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17、()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一所幼儿之家,用于实践自己的教育理论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陶行知 D.陈鹤琴

18、()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梁漱溟

19、()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A.陈鹤琴 B.陶行知 C.张雪门 D.福禄贝尔 20、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C.湖北武昌幼稚园 D.北平香山慈幼院

21、人类特有的社会性活动是()

A.教育 B.生存 C.繁殖 D.进食

22.我国创办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是()

A.乡村幼儿园 B.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 C.北平香山幼稚园 D.蒙养院 23.幼儿教育是对()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A.4~5岁 B.1~6岁 C.3~7岁 D.3~6岁 24.()被世界誉为“幼儿教育之父”

A.福禄培尔 B.卢梭 C.蒙台梭利 D.洛克 25.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办人是()

A.黄炎培 B.蔡元培 C.陶行知 D.梁漱溟 26.“幼儿园”一词是()诞生的

A.1837年 B.1840年 C.1842年 D.1903年

27.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办于()

A.1915年 B.1923年 C.1934年 D.1936年 28.幼儿教师从教师系列中分化出来,源自()

A.福禄培尔创设幼儿园后 B.现代家庭教育的兴起 C.英美幼儿教育兴起 D.中国蒙养院建立之时

29.我国当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应解放儿童的()

A.主动性 B.活动 C.兴趣 D.创造力

30.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的倡导人是()。

A.陈鹤琴 B.张之洞 C.陶行知 D.钟启泉

3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是我国教育部于()颁发的A.1995 年 B.2001 年 C.2002 年 D.2003 年

32、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倍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33、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34、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A尊重儿童的个性 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35、“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A颜色 B环境 C遗传 D物质

36、在《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教育目标中,“培养儿童活泼开朗的性格”属于()目标的范畴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二、填空

1、广义的教育包括 三个部分。

2、第一所乡村幼稚园是 创办的。

3、被称为“幼儿园之父”的是,他于 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

4、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 创办的。

5、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6、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年颁布的。

7、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他非常重视。8、20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是。

9、创立“恩物”的教育家是。

10、认为,幼儿自由学习的质量是由教师的质量决定的,正是教师才使幼儿的自由得以实现。

11、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是 于 年创办的。

12、提出“活教育”的教育家是,他反对埋没人性的读死书的死教育。

13、提倡综合的单元教学,以社会自然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法”的是。

14、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育家是。

三、判断

1、陈鹤琴先生认为,教育要启发、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为幼儿提供手脑并用的条件和机会。()

2、蒙台梭利认为,教师在为幼儿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的同时,应设置必要的纪律。()

3、福禄贝尔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感觉教育。()

4、陈鹤琴抨击旧中国的幼儿教育害有三大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5、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6、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和规范的教育,一般来说,有较高的效率和更明确的效果;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则较零散和不规范,其结果也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7、教育必须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来进行,要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求。()

8、陶行知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9、陶行知提出“五大解放”,陈鹤琴提倡“五指活动”。()

四、名词解释

1、教育

2、幼儿教育

五、问答(包括简答和论述)

1、幼儿教育的价值。

2、为什么说幼儿教育重要而特殊?

3、没有大工业生产就没有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 4、20世纪初期,国外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特点。

5、改革开放后,我国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表现。

6、简要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7、简述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答案:BCABC ACCAA AACBB ABAAA ABDAC BBADB BBBDB C

1、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

2、陶行知,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3、福禄贝尔,1840;

4、欧文,幼儿学校;

5、师资质量的提高;

6、1989,《幼儿园管理条例》;

7、福禄贝尔,亲子教育/母亲教育;

8、蒙台梭利;

9、福禄贝尔;

10、蒙台梭利;

11、陈鹤琴,1923,南京鼓楼幼稚园;

12、陈鹤琴;

13、陈鹤琴;

14、陶行知 陈鹤琴;

1、错,陶行知;

2、对;

3、错,蒙台梭利;

4、对;

5、对;

6、对;

7、对;

8、错,杜威;

9、对

课本习题提示(第一章 第二章) 篇2

习题1.2 3. (1)a<a+2.(2)当a>0时,2<2+a;当a=0时,2=2a;当a<0时,2>2+a.(3)当a>0时,a<2a;当a=0时,a=2a;当a<0时,a>2a.

习题1.3 3. 有无数个解.如15,14,0,-3,-8等都是它的解.4. 大于50 N.

习题1.42. 共有两组:2,4,6;4,6,8.提示:设三个连续偶数中间的一个为x,则另外两个分别为x-2,x+2.

习题1.52. 正整数解为1,2,3,…,15.3. 参加合影的同学至少有6人.提示:设参加合影的同学有x人,根据题意,得0.6+0.4x≤0.5x.

习题1.6 2. 销售量达到4 t以上时,生产该产品才能盈利.3. (1)乙快;(2)0.3 h.

习题1.71. (1)y甲=25+0.4x,y乙=0.6x.(2)当通话时间超过125 min时,甲种业务对顾客合算;当通话时间为125 min时,两种业务收费一样;当通话时间少于125 min时,乙种业务对顾客合算.2. (1)y1=0.58x,y2=0.28x+600;(2)公路运输运送的牛奶多,铁路运费较少.3. 当制作300份以上时,选择甲公司比较合算;当制作300份以下时,选择乙公司比较合算;当制作300份时,两公司收费相同.提示:设制作x份材料时,甲公司收费y1元,乙公司收费y2元,则y1=20x+3 000,y2=30x.

习题1.82. 不等式组的解都是组成该不等式组的每一个不等式的解,但反过来,每一个不等式的解不一定是不等式组的解.4. 提示:设要用x h才能装完,根据题意,得50x≥1 800,

50x≤2 200.

习题1.94. 提示:设有x辆汽车,根据题意得8(x-1)<4x+20<8x或0<4x+20- 8(x-1)<8. 5. 提示:由2x-a<1,

x-2b>3,得x<

x>3+2b.其解集为-1<x<1,所以有

=1,

3+2b=-1.解得a=1,b=-2.

习题2.12. (2)、(3)是分解因式.3. 217.5.

习题2.22. (1)m(R12+R22+R32),2 512;(2)-7;(3)42.3. (1)、(2)、(4)错;

(3)正确.

习题2.32. (1)x(m-2),6;(2)(a-2)(a+4),-8.3. 2(a+b)2m2.

习题2.43. 3.14(R+r)(R-r) cm2,186.83 cm2.

习题2.54. 提示:设这两个连续奇数为2n-1和2n+1,则(2n+1)2-(2n-1)2=(2n+1+2n-1)(2n+1-2n+1)=4n×2=8n.

(本刊辑)

信息技术 第一章习题(有答案) 篇3

【考点】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涉及教材章节】《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 第一、二节

■这是一个充满信息的世界,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随意举出身边的信息,了解信息的定义,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P2)信息的三种定义:香农----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

维纳----信息是区别于物质和能量的第三类资源,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 形式之一。

钟义信----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与方式”。●例题1.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资源是(B)

A.知识、经济、能源

B.信息、能量、物质 C.工业、农业、轻工业 D.物质、材料、通信

●例题2.现代社会中,人们把(d)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A.精神、物质、知识 B.财富、能量、知识

C.物质、能量、知识 D.物质、能量、信息

●例题3:下列不能称为信息的是(B)

A.报上刊登的广告

B.高一的《信息技术》教科书 C.电视中播放的刘翔打破世界纪录的新闻 D.半期考的各科成绩 ●例题4. 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C_____。

A.信息需要通过媒体才能传播 B.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C.信息是特指计算机中保存的程序 D.消息、情报、数据和信号都称之谓信息 ●例题5.下面不属于信息表现形式的是___C____。

(A)声音(B)文字

(C)磁带

(D)图像 ●例题6.下面有关对信息的理解,哪句是错误的(C)A.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取决于人们感知信息、利用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B.信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信息是我们行动决策的重要依据 C.电视机、电话机、声波、光波是信息

D.人类可以借助信息资源对自然界中有限的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进行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

●例题7.下列关于信息技术的描述,正确的是(C)A.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技术

B.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信息技术就相应产生了 C.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例题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语音技术来代替 ■信息的一般特征(P3): ①载体依附性 价值性 ②可加工和可处理性

③可脱离它所反映的事物被存储、保存和传播。④传递性和共享性,可以被重复使用而不会损耗。⑤时效性 ⑥真伪性

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能判断出其体现了信息的哪个或哪些特征。

●例题1:在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历史性的以31枚金牌的成绩获得金牌总数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消息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这说明信息具有(A)。

A.传递性 B.时效性 C.真伪性 D.价值相对性

●例题2.南方中学要组织义务植树活动。同学们通过网上搜索,获得“3月12日是植树节”、“根据南方的气候条件,三四月份植树最有利于树苗的生长”等信息,从而确定了植树的日期。这件事说明信息具有(A)

A、共享性 B、真伪性 C、可加工性 D、时效性 ●例题3:下列有关信息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C)A.只有以文字的形式才能长期保存信息 B.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易受干扰而导致失真 C.计算机以数字的方式对各种信息进行处理 D.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以逐步被模拟化技术所取代

●例题4.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来重新观看奥运比赛节目,从信息的特征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 B.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和传播 C.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并且多次使用 D.同一条信息只能依附于同一个载体

●例题5:案例:某公司进行促销活动,你的手机号码中了×××万现金大奖,请速汇现金×××元到××××账户上,我们将给你寄出现金。

这显然是一条虚假信息。关于如何判断这是一条虚假信息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这条信息的来源不明 B.获奖时间不明确 C.税金为什么不能从奖金中扣除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题.小张是个球迷,因为工作原因没能收看到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现场电视直播,懊恼不已。事后从报纸上获悉了比赛结果,再看比赛录像时已经没有了以往看现场直播时的那种紧张激动的心情。这个事例主要体现了信息的(C)A.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存储性 ●例题6.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的是(B)A.时效性 B.不可增值性 C.可传递、共享性 D.依附性 ●例题7.下列叙述中,(D)是错误的。

A.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收者接收并且多次使用 B.信息具有时效性

C.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D.信息的价值总是永恒不变的 ●例题8.下列各项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的是(D)A.载体依附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独享性

●例题9.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体现了信息的(C)A.载体依附性 B.共享性 C.时效性 D.必要性

●例题10.某医院的多名医生和护士,在为某一名垂危病人做手术时,通过一些医疗监视设备了解病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情况,从而采用不同的救治措施,最后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我们知道,信息的特征有:①载体依附性;②价值性;③时效性;④共享性。在这个事例中,体现了信息的(D)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例题11.小王是个应届毕业生,有一天他看到有个招聘信息,于是马上去应聘;招聘单位负责人说招聘日期已过„„这主要体现了信息的(C)A.共享性 B.价值性 C.时效性 D.依附性

●例题12.交通信号能同时被许多行人接收,说明信息具有(B)A.依附性 B.共享性 C.价值性 D.时效性

●例题13.肓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B)。A、载体依附性 B、时效性 C、共享性 D、价值性 ●例题14.(B)不属于信息的主要特征。

A、可传递性 B、不可利用、不能增值 C、依附性 D、时效性

●例题15.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兰德公司向美国政府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具有:(D)

A.价值性 B.真伪性 C.可传递性 D.时效性

■信息技术的定义及范围(P12)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是指有关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分析和利用等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的核心)、通信技术(信息传递技术的支柱)、微

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传感技术。

微电子技术: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的电子电路微小型化技术的总称。微电子技术

是研究如何利用芯片内部的微观特性以及一些特殊的工艺,在一个微小

体积中制成具有一种或多种功能完整的电路或器件;通信技术是传递信息

集、传递的技术。

光电子技术:是以光电子学的原理和光器件为基础的面向信息、通信、材料加工和能量

传输等的应用技术。光电子技术应用的领域包括通信、信息处理、信息存储、图文显示、自动控制、军事监测、光电对抗、武器制导等。VCD、DVD光盘

是光存储的一种载体。

■现代通信技术: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信息传递的一门技术学科。

计算机网络:是将计算机通过通信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按网络通信协议进行通信的系统。●例题1: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与支柱是(A)

A、计算机技术 B、液压技术

C、通信技术

D、微电子技术

●例题2.总体来说,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___A____、管理、应用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A、识别 B、显示 C、交换 D、交流 ●例题3.IT的全称是指___B____。

(A)Internet

(B)Information Technology(C)Information Transmit

(D)Information Technique ●例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B____。

(A)信息技术就等同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B)信息技术是指在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法

(C)微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是互不关联的两个技术领域(D)信息技术是处理信息的技术

●例题5: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范畴的是(D)

A.计算机技术 B.微电子技术 C.通讯技术 D.勘探技术

●例题6:现在我们常常听人家说到(或在报纸电视上也看到)IT行业各种各样的消息。那么这里所提到的“IT”指的是(B)。

A、信息

B、信息技术 C、通信技术 D、感测技术 ●例题7.__D___的说法是对信息技术不正确的描述。

A.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 B.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础技术

C.信息技术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 D.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性化。

①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技术支持: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

②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③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例题1:下列不属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是:(D)

A.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B.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C.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D.越来越高昂贵的价格

●例题2.关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列描述不恰当的是(D)A.人机界面友好化 B.功能设计个性化

C.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D.操 作步骤复杂化

■信息技术的历史。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P12):

①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②文字的创造,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地域的局限

③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证

④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⑤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要求理解每次信息技术革命的标志及出现的顺序。

■信息的传递:时间上(我们可以通过书本了解发生在几百年前的事)与空间上(我们可以

通过电视知道发生在美国发生的事情)传递

●例题1: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B)

A.语言的使用 B.印刷术的发明 C.文字的创造 D.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例题2.王院士主持研制了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处于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D)A.第二次革命时代 B.第三次革命时代 C.第四次革命时代 D.第五次革命时代 ●例题3.下列属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例子是(D)

①远程电话 ②IP电话 ③电子警察 ④GPS全球定位系统 ⑤民航联网售票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例题4.人类经历了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__C_____及电子计

算机的普及使用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A)火药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

(C)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例题5.人的感觉器官承担信息获取的功能,与之相对应的信息技术是___C____。

(A)控制与显示技术

(B)通信技术

(C)感测与识别技术

(D)计算与智能技术

●例题6.____A___是根本性的革命,是从猿人到人的重要标志。

(A)语言的使用

(B)文字的创造(C)汉字的使用(D)印刷技术的发明

●例题7.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五次革命,其中第五次革命是__B_____。

(A)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B)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C)印刷术的发明(D)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例题8.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最重要的标志是__D_____。

(A)电话的发明(B)光纤的发明(C)卫星的发明(D)计算机的发明

●例题9.计算机的发明和发展首先是为了___A____。

(A)科学计算

(B)信息处理(C)人工智能

(D)实时控制

●例题10.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上首次打破了信息存储和传递的时间、空间限制的是__B_____(A)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B)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C)电报、电话的发明和应用(D)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例题11.“信息高速公路”主要体现了计算机在___C____方面的发展趋势。

(A)巨型化

(B)超微型化

(C)网络化

(D)智能化

●例题12.通常所称的“信息高速公路”指的是___B____。

(A)通过高速公路邮递系统

(B)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C)特快专递

(D)校园网

●例题1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与第___C___次信息技术革命有密切联系。

(A)一

(B)二

(C)三

(D)四

●例题14.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例题15.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了解到发生在远方的事件,这主要体现了信息可以通过(D)

A.时间传送 B。电缆传送 C。信道传送 D。空间传送 ■信息的编码(P4)1.计算机领域“代码”是指由“0”、“1”两个符号组成的数字代码,数字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0”、“1”符号串组成的数字代码。

进制位标识:二进制:B 十进制:D 十六进制:H 2.二进制计数系统的特点:

(1)有两个基本数码:0、1(2)采用逢二进一的进位规则

(3)每个数码在不同的数位上,对应不同的权值

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最小单位是位(bit)。

换算关系是:1B=8b;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3.字符编码:ASCII码(P16):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使用其位二进制数,由128个代码组成(码值范围为0--127)。计算机存储ASCII码时,占用一个字节(二进制8位)的右面7位,最左位用“0”填充。

4.汉字编码:汉字输入 两大类:自动识别----字形的识别、语音的识别

外码:用来将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编码称为输入码(外码)。

音码:按照汉字的字音特征编码,称之为音码(如智能拼音码)。

形码:按照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征编码,称之为形码(如五笔字型码)。

音形码:以字音为主,辅以字形特征的编码,称之为音形码。反正称为形音码。交换码:为方便各种数字系统之间的汉字信息的通信交换,国家颁布了GB2312-80的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及字符集》,这种汉字信息交换用的代码又称为区位码。区位码分成94个区,每区包含94个位。构成一张94×94个单元的表格。计算机中,用第一的字节标记区码,第二个字节标记位码。

处理码:计算机内部用于信息处理的汉字代码,也称汉字机内码。

一个区位码占两个字节,每个字节最高位为“0”,„„„„„„„„.字形码:为汉字的输出显示和打印,需要描述汉字的字形,这种对汉字字形的编码,称为汉字的字形码。

汉字字形通常两种表示形式:点阵方式和矢量方式。

多媒体信息编码(P9):

模拟量:连续平滑变化的量。如水流量、汽车速度、摆钟的位置。如果计算机要处理存

储模拟量,首先要将它们数字化,即将它们变成一系列二进制数据。

传感器:进行能量方式的转换。可将各种物理量的变化转化成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式。

声音数字化:

模数转换:通过“采样”和“量化”可以实现模拟量的数字化,这个过程称为“模数转换”(A/D转换),承担转换任务的电路或芯片称为“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 简称 ADC)。

图像和视频数字化:使用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头等将图像和视频数字化。扫描仪、数 码相机等设备大多采用CCD(电耦合器件)或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检光部件。

像素:组成图片的许许多多彩色或各种级别灰度的点,按横纵排列起来组成图片,这些点称为像素。每个像素有深浅不同的颜色,像素越多排列越紧密,图像越清晰。黑白图像可由一个字节表示256中不同灰度,彩色需三个字节表示红绿蓝成分。●例题1.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D)。

A、字数

B、字长

C、二进制的位

D、字节 ●例题2.将下列十进制转换为二进制。

(1)13

(2)6

(3)15

(4)24

●例题3.将下列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

(1)1010

(2)111(3)1101

(4)10010 ●例题4.信息的数字化是指(D)

A.将字符用ASCII码表示

B.将非数值数据转换成数值数据

C.将模拟信息用数字来表示

D.将信息在计算机内部转换成用0和1表示的数据 ●例题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输入码的是(B)

A.拼音

BASCII码

C.五笔字型

D.智能ABC ●例题6.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

A.一个字符的标准ASCII码占一个字节的存储量

B.大写字母的ASCII码值等于小写的ASCII码值

C.同一个英文字母的ASCII码值和它在汉字系统下的全角内码的值是相同的D.一个字符的ASCII码与它的内码是不同的 ●例题6.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C)

A.信息的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步被模拟化技术所代替

B.在电脑的存储器中存储信息时,采用的是模拟技术

C.数字技术中将信息转换成0或1的二进制代码后进行处理

D.数字信号比模拟信号易受干扰而导致失真 ●例题7.计算机内部采用的是(A)

A.二进制

B.十进制

C.十六进制

D.八进制

二、判断题:

(1)信息技术就是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技术。(T)(2)现代信息技术中,处理信息的最主要工具已经不是计算机了。(F)(3)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出现的新技术有: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T)(4)报纸不属于信息,但报纸上的文字属于信息,这体现了信息的依附性。(T)(5)随着时间的变化,信息可利用的价值是永远也不会发生变化的。(F)

(6)使用信息的人越多,信息传播的面积越广,信息的价值和作用会越大,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T)

(7)人与人之间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此时语言是信息的载体。(T)(8)媒体通常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图像、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T)(9)信息虽然能够反映事物的特征,却无法反映出事物的变化。(F)

(10)烽火台、信函、电报电话、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代表着信息传播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T)

(11)现代信息技术中,通信技术大大加速了信息传递的速度。(T)(1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T)

(13)信息经过传递、复制、扩散后就会损耗。(F)

(14)根据信息的定义,新闻报道是信息,一个微笑也是信息。(T)(15)信息的基本特征包括免费性。(F)

(16)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是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才出现的。(F)(17)同一个信息只能依附于某一个载体。(F)(18)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T)(19)信息的存在可以被人们感知、获取、传递和利用。(T)(20)信息必须通过人脑才能处理。(F)

(21)信息普通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T)

(22)人的信息功能包括:感觉器官承担的信息获取功能,神经系统承担的信息传递功能,思维器官承担的信息认知功能和信息再生功能,大脑皮层组织承担的信息存储功能,效应器官承担的信息执行功能。(T)

(23)在竞争中,掌握和控制信息至关重要,知己知彼,百战不殆。(T)(24)“人适应环境是以信息平衡为前提的,信息不足或信息超载都会导致身体机能的严重障碍”。这一段话说明了信息的价值特征。(T)

(25)信息是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所表示的实际内容。(T)(26)信息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领域的需求,如学习材料、娱乐信息等。(T)

(27)信息是可以增值的,经过选择、重组、分析、统计以及其他方式的处理,可以获得更重要的信息,使原有信息增值。(T)

(28)信息通过某种媒体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语言、文字、特殊符号、声音等。(T)(29)天气预报、通知等消息类的信息其时效性较弱,说明书、交通地图等知识类的信息其时效性一般较强。(F)

(30)通过对信息媒体的处理,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T)(31)信息需要依附于载体而存在。(T)(32)传递和获得信息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T)(33)两个人进行交谈或讨论也是在互相传递信息。(T)

(34)相同的信息也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但其内容会因为记录手段或物质载体的改变而发生变化。(F)

(35)信息必须能通过文字、符号、声音、图像、图形等方式体现出来的。(T)(36)信息必须储存在某种媒体上,并可以实现传递或交换。(T)(37)在共享过程中,信息本身会有一定的损失。(F)

(38)所有的信息都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但是,载体本身并不是信息。(T)(39)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T)(40)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T)(41)现代通信技术大大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T)

(42)信息本身是一些有形的物质,如:人的名字、报纸新闻、上课铃声等。(F)(43)信息可以转换成不同的载体形式而被存储和传播。(T)(44)信息可以被多个信息接受者接受并且多次使用。(T)

(45)信息的使用周期自古以来就是固定的,因此其价值是永远不变的。(F)(46)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处理的核心。(T)(47)同一条信息对所有人都有价值。(F)(48)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合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T)

(49)信息技术的大众普及根本在于越来越人性化。(T)(50)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T)(51)思考不属于信息传递的方式。(T)(52)信息量越多表明所掌握的知识也就越多。(F)(53)信息的载体可以有文字、图像、声音、电磁波等。(T)(54)在信息社会中,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T)

(55)中国取得了2008年奥运申办权的消息很快通过各种媒体传遍了神州大地和全世界,这说明信息具有传递性特征。(T)

(56)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了解新闻,属于直接获取信息。(F)(57)因为信息具有使用价值,所以信息也是一种资源。(T)(58)信息如果没有价值性,那么也就没有了时效性。(T)(59)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就相应产生了。(F)(60)信息必须经过科学而系统的加工提炼后才能上升为知识。(T)(61)光盘也是属于信息的。(F)

(62)信息的准确性是指信息中涉及的事物是不是客观存在的,构成信息的各个要素是否都接近真实状况,有没有人为的偏差。(T)

(63)现代信息技术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重要标志。(T)

(64)信息的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相同,它们都可以无限制的进行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F)

(65)聋哑人通过手势来交流思想,这不属于信息的传播。(F)

(66)信息的客观性是指信息所揭示的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带偏见。(T)(67)目前,信息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T)

(6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卫星通信、光导纤维通信等技术的信息网络,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效果更大。(T)

(69)信息社会只有在经济发达国家才能实现,第三世界国家目前的任务是振兴和发展本国的国民经济。(F)

(70)人们不能通过电视获取信息,只能利用互联网来获取信息。(F)(71)信息的时效性是指该信息在某段时间或某一时期是否有效。(T)(72)信息是事物中包含的意义。(T)

(73)信息的载体改变后,信息的内容也随之改变。(F)(74)信息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不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F)(75)第四次信息技术革命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F)(76)信息无处不在,但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T)

(77)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文字出现首次超越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T)(78)所谓“信息技术”指的就是“计算机技术”。(F)

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 篇4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

1、答案:C 解析:国务院制定的《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属于法规;税法司法解释由最高司法机构作出,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既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共同作出司法解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一般不可以作为法庭判案的直接依据。

2、答案:A 解析:选项B,税法调整对象是税收分配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选项C,从法律性质来看,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选项D,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剩余产品,税收不能课及C和V部分。

3、答案:D 解析:选项A,我国税收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税收法规、规章;选项B,《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税收法律;选项C,税务规章与其它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

4、答案:C 解析:由于税法属于义务性法规,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应以引起纳税义务成立的法律事实为基础和标志。

5、答案:D 解析:选项D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税收法律,效力最高,其余选项均是国务院及其部委制定的,其效力低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

6、答案:D 解析:依法稽征原则,即税务行政机关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稽核征收,而无权变动法定课税要素和法定征收程序。除此之外,纳税人同税务机关一样都没有选择开征、停征,减税免税、退补税收及延期纳税的权力(利),即使征纳双方达成一致也是违法的。

7、答案:C 解析:选项A,税法的特点和其他法律的特点不具有一致性,否则即无所谓税法的特点;选项B,税法的特点是税收上升为法律后的形式特征,应与税收属于经济范畴的形式特点相区别;选项D,税法属于侵权规范,离开法律约束的纳税习惯是不存在的。

8、答案:C 解析:税收规范性文件不仅约束税务行政相对人,而且约束税务机关本身。

9、答案:D 解析:选项A,税务规章解释与税务规章具有同等效力;选择B,审议通过的税务规章报局长签署后予以公布;选项C,税务规章与地方性法规对同—事项的规定不—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只有认为应该适用税务规章的,才必须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选项D,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对税务规章可以参照适用,对不适当的税务规章不能宣布无效或予以撤销,但有权不适用。

10、答案:B 解析:国际税法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税收主权原则;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原则;国际税收中性原则。

11、答案:A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1)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2)体现国家单方面的意志;(3)权利义务关系具有不对等性,纳税人承担较多的义务,享受较少的权利;(4)具有财产所有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

12、答案:B 解析:国际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与涉外纳税人之间的涉外税收征纳关系和国家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

13、答案:C 解析:计算分国抵免限额乙国抵免限额=(100 + 40 + 30 +30)×40%×30÷200 = 80×30÷200 = 12(万元)

14、答案:D 解析:“一条鞭法”的出现均平了税负,简化了税制,由历代对人征税转为对物征税。

15、答案:D 解析:5800元超过了起征点,所以全部纳税。应纳税额=500×5%+(2000-500)×10%+(5000-2000)×15%+800×20%=785(元)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解析:现行税制中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属于地区差别定额税率,土地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采取比例税率。

2、答案:ACD 解析:目前世界上的税收管辖权分为三类:来源地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公民管辖权。

3、答案:ABD 解析:按照规定安装、适用税控装置和及时提供信息,属于纳税人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4、答案:ABDE 解析:税收规范性文件的特征可概括为:属于非立法行为的行为规范;适用主体的非特定性;不具有可诉性和具有向后发生效力的特征。

5、答案:ACDE 解析:税务稽查执行是税务稽查程序的最后一个阶段。

6、答案:BDE 解析:课税对象是构成税收实体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是因为:课税对象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最主要标志,课税对象体现着各种税的征税范围,其他要素的内容一般都是以课税对象为基础确定的。

7、答案:BDE 解析:选项A是国务院制定的,选项C是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

8、答案:BDE 解析: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内容包括: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扣押、查封、拍卖或者变卖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扣缴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书面通知纳税人的开户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属于税收保全措施。

9、答案:ABCD 解析:税收程序法的主要制度包括:表明身份制度、回避制度、职能分离制度、听证制度、时限制度。

10、答案:BCD 解析: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主要有: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纳税义务因超过期限而消灭、纳税义务的免除、某些税法的废止、纳税主体的消灭。由于税法的修订或调整和因不可抗力造成的破坏,引起税收法律关系变更。

11、答案:ACE 解析:国际税收管辖权不是在国际税收形成后出现的,而是在税收产生的同时就存在了;目前国际上大量的税收协定是双边的,多边税收协定相对较少;国际税法包括政府间的双边或多边税收协定、关税互惠条约、OECD范本、联合国范本以及国际税收惯例。

12、答案:AB 解析:非行政执法行为或者税务机关的人事任免等内容均不属于税收执法监督的监督范围;税收法规的效力低于宪法、税收法律,而高于税务规章;在我国税法体系中,税收法律实施细则和绝大多数税种,都是以税收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的。

13、答案:ABCE 解析:税收执法合法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执法主体法定、执法内容合法、执法程序合法、执法根据合法。

14、答案:ACD 解析:国际税法基本原则包括:国家税收主权原则;国际税收分配公平原则;国际税收中性原则。

15、答案:ABCE 解析:选项D,独立性是司法权的生命。

16、答案:CD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实行了“商鞅变法”;唐朝初期实行了“租庸调制”;唐朝中期税法最大的改革是实行“两税法”;明朝赋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实行著名的“一条鞭法”;在鸦片战争失败,被迫“五口通商”后,新开征了海关税,此时已经是清朝末期。

第一章练习题和答案 篇5

一、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存在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概括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群众路线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社会实践

5.现代西方哲学的两股主要思潮是()

A.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

B.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

C.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D.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A.细胞学说

B.生物进化论

C.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D.三者都包括

二、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三、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2.简述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D

二、辨析题

1.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2.答:错误。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深刻的必然性,其中主要是社会历史条件、阶级基础、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2)19世纪30至40年代,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3)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发展的卓越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和生物进化论等三大科学发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4)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2.(1)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本质。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局部为对象,揭示其特殊规律。它们之间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断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丰富自己的内容。哲学产生以后,反过来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3)哲学与具体科学既不能互相割裂,又不能互相代替,认为具体科学可以离开哲学指导的“取消论”和用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代替论”,都是错误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实物性

B.运动性

C.客观实在性

D.可知性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

3.“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 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 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真正统一性在于()

A.存在 B.精神

C.物质

D.实物

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什么观点()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

二、辨析题

1.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三、简答题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2.如何理解社会的物质性?

四、论述题

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D

5.C

6.B

二、辨析题

1.(1)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2.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人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三、简答题

1.(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人的思维。

(2)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任何事物,不论是微观粒子还是宏观宇宙其内部及其与别的事物之间,都是处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正是这种相互作用,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整个世界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或不懂得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为事物本质上是不动的,即使有运动变化,也是外力作用下的位置移动或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

(3)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运动尽管有多种形式,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但它们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没想没有物质承担者的运动,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例如,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看做是独立存在的绝对观念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只承认感觉或自我意识的存在,运动也就被说成是感觉或意识的运动。

2.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1)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种社会性活动。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劳动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2)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和物质交往。

四、论述题

(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重新建构和再创造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①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仅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而且还会受到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②要做到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因为任何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决不会自动地映人人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吸取和借鉴,这种情况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损失。②我们又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新事业,就不敢在实践中探索和试验,恰恰相反,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性,把二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宿命论和懦夫懒汉、消极无力的思想。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系统论科学的出现()

A.否定了辩证法

B.扬弃了辩证法

12.代替了辩证法

D.丰富了辩证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B.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D.次要和主要的关系

3.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观点

B.唯心论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

二、辨析题

1.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2.假象是一种错觉。

三、简答题

1.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巨大指导意义。

2.阐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C

二、辨析题

1.(1)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2.答:错误。

(1)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3)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三、简答题

1.(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新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增加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2.(1)对立统一规律最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关键;③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一切事物的根本方法;④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承认对立统一规律的核心地位,但不能取代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只有把其他规律和范畴与其相结合,才能完整地把握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四、论述题

1.(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首先,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其次,两者相互联结。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离不开共性,没有无共性的个性。第三,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条件变化了,普遍性可以转化为特殊性,特殊性也可以转化为普遍性。

(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理论,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该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社会主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有中国特色,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必须把作为矛盾普遍性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的统一。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

(2)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实干苦干,稳步前进,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等方面进行长期的量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强国。如果急躁冒进,片面追求高速增长,幻想一朝一夕就实现现代化,就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选择题

1.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A.客观规律

B.科学理论

C.社会实践

D.对人们是否有用

2.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绝对性的优点

C.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D.相对性的优点

3.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指的是()

A.由认识的实践

B.由实践到认识

C.由认识到真理

D.由真理到认识

4.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D.具体和历史的统一

5.真理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由绝对走向相对

B.由相对走向绝对

C.由绝对走向绝对

D.由相对走向相对

二、辨析题

1.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三、简答题

1.简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简述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一、选择题

1.C

2.C

3.A

4.D

5.B

二、辨析题

1.答:错误。

(1)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2.正确。

(1)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三、简答题

1.在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是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发生、发展、检验和归宿,即认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也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和理论则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还表现在认识对实践具有预见作用、组织作用和动员作用。我们既要反对否认实践决定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又要反对否认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2.实践推动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浅人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给认识提出新课题,规定了认识发展的方向,推动人们从事新的探索,形成新的理论。第二,社会实践的发展给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主要的经验材料,使发现新的科学知识成为可能。任何认识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大量的经验材料。第三,社会实践给人们认识事物不断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冲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拓展了人类的认识视角,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第四,社会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实践水平越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就越强。

3.认识的主体是指参加实践活动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认识主体的基本形式有:个人主体、群体主体和社会主体。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人们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认识客体的基本形式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问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第二,认识关系,即主体与客体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第三,价值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需要和满足的对应关系。

一、选择题

1.“劳动生产率与自然条件的优劣有关”,这种关于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见解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

D.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法学

C.伦理学

D.语言学

3.社会存在是指()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社会各种要素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自然与社会各种条件的总和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的社会功能的是()

A.信息功能

B.教化功能

C.强制功能

D.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即对立又统一的基础是()

A.宇宙神灵

B.劳动

C.人民群众

D.英雄人物

6.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艺术

B.国家政权

C.政党

D.哲学

7.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物与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

D.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

8.人口问题从本质上讲是()

A.环境问题

B.自然条件问题

C.发展问题

D.生育问题

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10.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二、辨析题

1.劳动创造了人。

2.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

三、简答题

1.简述生产力及其构成。

2.简述国家的实质。

四、论述题

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C

4.C

5.B

6.B

7.D

8.C

9.D

10.C

二、辨析题

1.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2.答:错误。

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即婚姻家庭形式。一般来说,在个体小生产时代,家庭一般同时又是生产单位;而在进入社会化大生产以后,家庭的生产职能则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三、简答题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也是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它表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所以,生产力是标志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

(2)生产力既然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因而生产力是由客观物质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系统,是参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构成的一切物质、技术的要素的总和。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以生产工具为主)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下面我们分别考察三个要素及其在生产中的地位:

①劳动对象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物,这是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是自然界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加工的物体,是人创造纳入生产过程的部分,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这是因为:其一,劳动对象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的前提要素,只有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没有劳动对象也就没有物质生产。其二,劳动对象的不同情况直接影响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花费同样的劳动,由于劳动对象的情况不同,生产出来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不大一样。其三,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能源、各种合成材料的特殊性能已成为制造先进生产工具、机器系统和采用新工艺的前提,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②劳动资料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造或影响劳动对象的媒介体。劳动资料是生产力构成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首先,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必须以一定的劳动资料作为媒介体。正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的机械的或化学的性能,把劳动资料作为发挥力量的手段,然后才能按照人们的目的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以便创造适合人类需要的产品。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劳动资料就不能有人类的生产。其次,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志,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使用最简陋的工具进行生产,这就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状况。

③劳动者是指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能力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在劳动生产中不仅需要一定体力的支出,也需要人的智力的支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力的支出越来越重要。所以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是因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生产工具要由人去驾驭,离开了劳动者,再先进的生产工具以及再好的劳动对象都不能发挥作用。

总之,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要素,劳动者是“人”的要素。在“人”和“物”的要素中,人的要素起主导作用,而物的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尺度,劳动对象是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2.表面看来,国家是独立于社会各阶级之上的整个社会的代表,但从实质来看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1)国家是阶级的工具。国家产生以后,它总是属于某一阶级,掌握它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如果国家对各个阶级一视同仁,那么国家就去存在的条件,就不成为国家。

(2)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既然在阶级社会中,国家不属于全社会所有,而属于某一个阶级,那么,是不是任何阶级都可以占有国家呢?不是的。只有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才是国家的占有者。

(3)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暴力机器。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有一套特殊的公共权力机构。其主体部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统治阶级凭借这些机关来实行统治,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这正是国家本质的最鲜明的体现。

(4)由于国家问题直接关系着各阶级的根本利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都力图掩盖国家的本质,宣扬国家是各阶级利益的“调节者”,全民利益的“捍卫者”,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化身,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四、论述题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不仅依赖并反映社会存在,而且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它一经产生就具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它不是机械地反映社会存在,它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绝对的一致或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并不完全同步。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有时又能预见未来并指导社会存在的发展。因而在它的发展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在发展上的不平衡性。一般说来,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大体一致的,但也会出现某些不一致的情况。历史上有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往往在思想领域超过经济发达国家。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虽然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不仅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而且同先前的社会意识遗产有或多或少的继承关系。

④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

⑤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上一篇:卫生院元旦晚会祝福语下一篇:浅析小学思品课的活动化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