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与水反应小教案(共5篇)
钠与水反应小教案 篇1
钠与水的反应
授课班级:高一(7)班
【 课
题 】 钠与水的反应
【教材章节】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 课
时 】1课时 【教学时间】 40分钟 【教材分析】
1、在五千年前我们就开始使用金属材料,金属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金属知识也是无机化学中很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了部分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初中介绍的金属主要是铝、铁和铜,金属的性质以物理性质为主,化学性质只提及铝、铁与氧的反应,同时介绍了金属活动性顺序,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的规律。本章没有过多的重复初中学过的知识,而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深化。
2、本节课是高中化学关于金属元素单质的第一节课,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的学习有指导作用。这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要性。【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部分金属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在高中必修一第一章中进一步学习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已有一定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2、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因此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与水的反应,知道钠着火后的处理方法;(2)掌握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总结金属与水反应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用社会生活事件联系化学,体验化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对 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用社会生活事件联系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信科学 的精神;
(2)
通过对钠的性质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
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钠与水的反应,包括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响、红及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这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之一,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学好这一点,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高中生有对新事物、新现象充满好奇的心理特点,但是他们观察得不够仔细全面,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他们说不出其中的原由。因此,突破这一难点,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注重实验的研究。【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仪器: 烧杯、镊子、滤纸、小刀、玻璃片、水、金属钠、酚酞、试管 【教学过程】 【复习】
练习:钠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情境引入】
通过新闻事件,请同学们思考钠着火为什么不能用水灭火? 【新知探究】
(一)学生分组实验
1.在烧杯中放入3/5的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2.用镊子夹取一小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
3.用小刀切取绿豆大小的钠(注意:取用的钠要小,过大易发生刚才视频上所看到的爆炸现象)
4.将剩余的钠放回原瓶 5.将钠放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啊?
【板书】钠与水的化学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红 【讲解】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与水反应放热,熔点低
游——产生气体,使小球受力不均而四处游动 响——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气体 红——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 NaOH 【讲解】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证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写出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 = 2NaOH + H2 ↑ 钠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请同学们认真掌握。
【联系生活】同学们,我们了解了钠与水的反应是非常剧烈的,那如果钠着火了,怎么办?用水扑灭?请同学们思考,可互相讨论。【讲解】用沙土扑灭
(三)思考交流1:金属钠和酸反应会产生氢气吗?
(四)思考交流2: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中是否能置换出铜?
1.金属钠在投入水中的时候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和钠与水反应时现象一样,钠熔化成小球,游走。2.生成气体。
3.而后与硫酸铜反应,2NaOH+CuSO4=Cu(OH)2↓+Na2SO4 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其中还有少量Cu(OH)2分解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课堂总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这节课有两个知识点: 钠与水的反应,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钠与水反应生
成氢氧化钠与氢气,注意方程式的写法,反应现象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浮、熔、游、响、红; 如果钠着火了,应该用沙土扑灭,而不能用水扑灭 【随堂练习】
1、完成下列方程式
Na与H2O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与钠的下列性质无关的是()A、Na的熔点低
B、Na的硬度小 C、Na的密度小
D、有强还原性
3.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
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熔化成小球;④小球迅速游动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③④⑤
B.全部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⑥
【课后作业】配套练习P47 基础达标1、3 【板书设计】
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一、金属钠与水的化学反应
实验现象:
浮
密度比水小 熔
熔点低,反应放热
游
产生了气体,气体推动小球迅速移动 响
反应剧烈、有可燃性气体生成 红
生成了碱性物质
反应原理:2Na + 2H2O = 2NaOH + H2 ↑
钠与水反应小教案 篇2
一、原实验存在的缺点
实验选自人教版第三章第一节, 在常规的“钠与水的反应”演示实验中, 通常都是将一小块钠直接投入到滴有酚酞的水中, 钠与水反应剧烈, 现象也非常明显, 但实验设计中缺少对产生的气体进行检验这一环节, 且关于钠熔成小球的原因是因为反应放热引起的, 缺少实验数据证明。对于以上的不足, 我做了以下改进。
二、实验改进
1. 实验原理
钠与水的反应:
2. 实验用品
(1) 仪器:多能手持分析仪、普通温度传感器、具支U型管一支、针头、橡胶塞2个、火柴、铁架台。
(2) 试剂:蒸馏水、酚酞溶液、金属钠、肥皂水。
3. 实验装置图
4. 实验步骤
(1) 如图1所示, 连接好装置, 在U型管里加入适量的蒸馏水, 并滴加2滴酚酞试液, 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 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 塞住U型管右端口。
(2) 连接多能手持分析仪:打开数据分析系统, 安装普通温度传感器, 设置采样模式, x轴显示时间t (s) , y轴显示温度T (℃) , 采样频率为10/s, 采样数为301, 显示方式为“曲线”。然后, 将传感器探头插入U型管左端口, 点击“进行实验”进入页面, 进行校准。
(3)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 开始实验。向上拉针头, 金属钠掉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当观察到U型管端口气泡均匀冒出时, 用燃烧的火柴点燃气泡。进行上述操作的同时, 点击多能分析仪的“开始”键, 采集数据, 直到实验结束。
5. 实验现象
钠浮在水面上, 四处游动, 熔成小球, 发出“嘶嘶”响声, 酚酞试液变红;用燃烧的火柴点燃气泡, 可以听到“噗”的一声, 证明有氢气生成;溶液温度上升, 证明是放热反应。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三、实验改进后的优点
1. 改进后, 实验装置简易, 操作方便, 容易在课堂上进行, 效果也非常明显。改进以后, 原实验的所有优点和原实验能得到的信息在该实验中均能得到。
2. 实验将两个单独的实验 ( 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证明产物是氢气的实验) 合二为一, 能很好地验证钠与水反应的产物, 精简了实验步骤, 且操作简便。
3. 可根据钠块的形态变化以及多能手持分析仪的数据分析, 清楚得出反应放热的结论。
4. 采用手持技术, 将数字化实验与微型化实验相结合, 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意事项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篇3
【摘 要】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实验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通常这个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完成的。多数教师在演示这个反应的时候都是按照教科书里的步骤:将小块金属钠上的煤油擦干后直接投入盛有水的水槽或烧杯中,虽然实验现象非常明显(浮、熔、游、嘶、红),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钠的金属性较强,与水反应剧烈,直接投入水中难以控制反应进程,可能会出现钠粒乱溅的现象;
2、通过实验,学生只能确认反应有气体生成,而不能验证该气体是不是氢气;
3、实验是在烧杯或水槽中进行,较难收集气体产物。
因此,我们对本实验做了改进,使上述问题得以很好地解决。
【关键词】 钠与水反应;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1
一、实验用品
1、实验仪器:微型实验仪器、注射器
2、实验药品:钠粒、酚酞、肥皂水
二、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上图所示连接好实验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2、添加药品:先将切好的钠放入内置管中,再将内套管装于U型管右侧(带支管一侧),接着用针筒吸取一定量的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以备用,再将小烧杯装好肥皂液,导管伸进肥皂液中。
3、慢慢推动注射器的推手,使U型管内的液体与钠接触。反应有气体生成时,导管有气泡逸出。当肥皂水中产生较多肥皂泡时,将点燃的火柴靠近肥皂泡可检验气体纯度。若氢气纯净,能听到“噗”的一声。若不纯,则会有尖锐的爆鸣声。此时U型管内的液体由无色变成红色。
四、改进实验的优点
1、用内置管装钠,可防止加溶液时钠马上与水反应了(即当钠与水反应时,U型管内已经形成液封),钠粒不会乱喷溅出来。
2、气体能从右边导管出去,可观察肥皂水形成气泡后,再点燃气体进行检验并对氢气验纯,从而降低实验的危险性。
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改进 篇4
在人教版的高中化學必修一第三章中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存在氢气的生成检验,氢气燃烧时间短,现象不明显,效果不佳等问题。试剂用量也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有必要对该实验进行改造。
微型实验具有装置简单便携、试剂用量少、安全性高并且成功率高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且微型仪器成本低,能够满足普通学校对实验操作的需求。本实验正是利用了微型实验的这些优点,将常规的钠与水的反应改进为微型实验,使该实验更加符合中学化学实验的要求。
一、实验原理
2Na+2H2O=2NaOH+H2
二、实验用品
实验仪器:两个10ml废旧注射器、橡皮管、胶塞、大头针、止水夹,镊子等。
实验试剂:绿豆大小的钠、酚酞。
三、实验装置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按图装配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用镊子将金属钠固定于大头针上,大头针穿插于橡皮塞下方,并让金属钠接近橡皮塞,从右边的注射器中注入滴加有酚酞指示剂的水,调节注射器的高度,打开尖嘴管与短玻璃管相连处的止水夹,当水与钠接触的瞬间,迅速关闭止水夹。
2.钠与水接触时,立即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脱离大头针而浮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并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同时,左边注射器针筒内的液面下降,钠周围水溶液变成红色,并不断地沿橡皮管扩散到右边的注射器内,最终,整个装置内的水溶液变成红色。
3.当反应完毕后,打开止水夹,点燃产生的气体,并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的小烧杯,从干燥的烧杯壁上观察到水珠,由此可验证产生的气体为氢气;从酚酞水溶液变红,可验证有氢氧化钠生成。
五、注意事项
1.确保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钠粒取绿豆大小。如果钠粒太大,生成的气体多,放出的热量多,容易发生爆炸。
3.生成物中有碱性物质,对皮肤有腐蚀性。
六、改进后的优点
1.取材容易,装置简单,不仅节约实验用品,也使得实验更加安全。
2.该装置将验证产生气体的实验融于其中,节省了教学时间;收集到的氢气比较纯净,增加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9-50
钠与水反应小教案 篇5
关键词:元认知;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解决策略
元认知是人类智力的核心成份,它是调控人类思维运作主要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元认知概念最早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Flavell(1976)认为“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和意识”。国内学者认为“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其本质是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觉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和自我反思。研究表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与学业成绩的好坏都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发展有关,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淡化对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自己、对学习任务、对学习策略没有明确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情感体验,以致于对学习没能进行有效监控,成为后续学习的障碍,影响学业发展。本文以钠与水反应为例来谈学生元认知缺失对化学学习的影响,详析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情感体验及自我反思中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策略。
一、钠与水反应的教学案例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课例:
引入:水能灭火,难道还能点火吗?今天我来变个小魔术—“滴水点灯”,用水来引燃酒精灯,同学们仔细观察该魔术,请同学们从化学的视角来猜猜看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演示实验:将事先准备好的灯芯里埋有金属钠的酒精灯放在试验台上,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蒸馏水,向酒精灯灯芯滴入2到3滴蒸馏水,酒精灯被引燃。
小组讨论:学生每4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讲解:是因为在酒精灯的灯芯上添加了金属钠。金属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达到酒精的着火点,进而引燃酒精灯。
问题:钠与水反应生成了那些物质呢,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在大烧杯中装入三分之二的水,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投入到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分析:钠浮在水面上,并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融化成闪亮的小球,在水面上急速转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溶液变红。
简单总结为:浮、熔、游、红、鸣
浮: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较低
游:反应很剧烈,反应在各个方向上不均匀,产生的气体推力在各个方向上的大小不同
红:有碱生成,使酚酞试液变红
鸣:反应剧烈,有气体产生
板书:现象:浮、熔、游、红、鸣 谐音为“芙蓉”“游鸿明”
问题:通过实验现象已经知道产生了碱和气体,碱为氢氧化钠,那么气体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实验探究:在小试管中加入绿豆大小的金属钠,再加入少量水,反应一段时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上,移到酒精灯火焰处,松开大拇指。
现象及分析:听到爆鸣声,说明是氢气。
总结板书:2Na + 2H2O == 2NaOH + H2
(让学生自己写出方程式,得出结论)
归纳总结:钠的化学性质包括: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相一致;2.钠与水的反应中,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缘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3.钠与水反应是典型的氧化还原反应
课堂练习:
1、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所对应的性质具体为:浮: 熔: 红: 。
2、在钠与水反应中,转移2mol电子时,生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3、请同学们根据钠与水的反应猜测一下金属镁与水反应的产物及现象。
然而,在本节课堂练习中,学生所呈现的结果并不理想,在教师提问与讲解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具体如下:其一,学生对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记忆很清楚,但在做练习1时多数学生未能给出准确答案,对反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不清楚。其二,在做练习2时,很多学生放弃作答,自称“没思路”“不会”,教师适当引导后仍不能给出准确的解题办法。教师以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微观粒子数以及气体体积之间的转化公式进行,当教师讲完该题后,学生方“恍然大悟”,联系中出现明显的元认知策略缺少。其三,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产物,而对于同为金属元素的镁,与水反应却不能用钠与水反应的原理推出其产物及现象。造成学生化学学习出现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元认知缺失就是其中一项主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将从元认知缺失的表现及引起化学学习出现问题的原因,结合具体实例加以阐述。
二、化学学习出现问题的元认知成因
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对学生的化学学习造成困难。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元认知知识缺失,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无序、机械、盲目”
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什么因素和变量以什么方式影响认知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知识,这些因素或变量主要包括人、任务和策略,即个人变量知识、任务变量知识和策略变量知识。元认知知识缺失具体表现为:
(1)个人变量知识缺失,引发无序性学习
这类知识缺失的学生所具备的化学知识本身就是零散的、低效的,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整个知识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认识非常模糊,学习新知时难以将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结,在化学学习中缺乏逻辑性,学习效率较低。如学生在练习题2中不能将以往的化学计量公式应用于当前的实际问题,知识掌握零散不成系统的框架的无序性学习。
nlc202309041649
(2)任务变量知识缺失,引发盲目性学习
缺失了这类知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认知目标、认知要求及任务不清,表现出盲目性。如: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前期准备活动中、学习过程中和复习巩固中明显的目标不明确,不能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也不知道这节课的要求及任务。即便课上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课后仍不能总结的盲目性学习。
(3)策略变量知识缺失,引发机械性学习
缺乏了这类知识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不会选择恰当的认知策略、不会制定合适的认知计划、不能掌握认知路径,尽管学习很努力、很刻苦,但收效甚微,学业成绩也并不理想。这类就是由策略变量知识的缺失,而引发的机械性学习。2、元认知体验欠缺,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惯性应付”
元认知体验是随着认知活动的进行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缺乏元认知体验的学生,在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对认知活动的意义、作用及后果的认识不深刻,而且缺少对认知活动过程中所渗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学习的责任感不强,易出现盲目顺从、内化顺从、半主动到积极主动的水平顺序发展。处于顺从水平的学生对认知活动的意义、作用与后果的认识处于浅显阶段,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弱,容易脱离正常的课堂教学进度,做不到真正的学以致用。总体来看,学生缺乏元认知体验有两方面明显的表现:即对待“教育者”的态度上顺从,对待学习知识的态度上习惯性地忽略过程。学生长期缺乏元认知体验,直接接受结论或解决策略,典型的“一步到位”学习法,在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方面受到遏制,逐渐失去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3、元认知监控匮乏,造成学生化学学习的“片面、短缺”
元认知监控是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监视、控制、调节。学生的元认知主要由他控到自控、不自觉经自觉到自动化、单维到多维、局部到整体地发展。在他控或不自觉阶段学生不能察觉到学习中的错误,需要别人指出,别人指出后便瞬间顿悟,正像学生在做练习题2时那样,老师指出解题思路后,学生才恍然大悟。在单维或局部阶段学生主要停留在对化学学习内容的一般性描述、识记和机械重复水平,不能及时反馈和自我调节,因此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较为片面,造成知识储备短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顾此失彼、错误频繁。
三、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策略
由于中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低下,导致学生在化学学习中表现出机械性、无序性、盲目性以及缺失性等等不良的学业表现,导致化学学习困难。元认知能力并非先天遗传所得,主要靠后天的培养与训练习得并不断优化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
1、优先发展教师的元认知能力,先“会教”才能“会学”
继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教师的职业角色和职能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实现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研究者、教学活动的评价者和执行者角色转变,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必须优先获得发展。只有教师会运用元认知理论去教,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以其自身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方法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积极地监控和评价。
2、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教师将本节课的内容与元认知知识相结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元认知思想精髓。首先,通过制定学期学习计划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特点,渗透个人变量知识。其次,通过教师设计导学案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渗透任务变量知识。最后,教师可采用出声思维法向学生渗透策略变量知识。如:在习题课中,教师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与策略,有意识地展示归纳、分析、概括等解题方法,展示一题多解法或同一策略解多题,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学生模仿教师的解题策略并探索新方案、新方法,学会恰当选择合适策略来有效地解决问题。
3、在化学教学中,丰富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主要包括知的体验与不知的体验。教师常以课堂提问方式丰富学生的元认知体验,让学生在化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讲出所依据的原理和规律,陈述问题的目标及自己的达标计划,让学生叙述并评价自己解答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及选择策略的优缺点等等。这样学生就可以检测到自己的思维漏洞,清楚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能力状况,从而查缺补漏及时调整学习角度、解题策略,优化学习和解题思维,参与认知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是发展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核心,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觉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能力。其一是撰写反思日记,实现自我反思。哈佛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德尔 卡德纳曾说:“私下的沉思和写日记会发展他们的内省能力。”反思日记目前成为促进学生元认知监控发展方面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化学反思日记中可包括对整学期化学课的反思,也可是对每一章或是每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的反思,还可以对习题中的易错题和不会题的反思,以及对解题思路和解题策略的反思等等。其二是提供反馈平台,促进自我评价。
教师仅凭“优良中差”这种静态的反馈不足以促进学生元认知全面发展的,因此还要给予适当的动态反馈来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如:积极找出并肯定学生的优点,感受源自于教师的尊重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的进取心。再如: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在平等友好的环境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鼓励学生说出想法,教师在困惑出现时恰当引导积极的归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以评价获得积极反馈,从而监控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认知策略。
总之,教会学生学习一直都是教育界所要达到教学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就是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在化学学科教学中注重学生元认知能力培养,以触类旁通之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玲,王后雄.中学生化学学习困难的元认知因素及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56-58
[2] 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2-185
[3] 张霜.试论高中化学元认知能力的培养[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4
[4] 刘荫禄.高中地理教学中元认知能力初探[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5] 沈理明,朱研,邵锡昌.化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2):10-13
【钠与水反应小教案】推荐阅读: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09-28
金属钠与水反应06-03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08-24
化学反应的计算教案08-25
高三化学反应速率教案09-08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案10-10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教案07-04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案05-20
高二化学练习题教案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10-25
生命与水(教案)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