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精选8篇)
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 篇1
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P9页
材料二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P8页
材料三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P22页
请回答: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2)材料一中的“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是什么含义?(4分)
(3)从材料一中可看出他的一种什么思想?他是如何““以史为镜” “以人为镜”的?
(4)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性的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他又是如何做的?
(5)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6)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答:(1)唐太宗(2)“以史为镜”即指要吸取隋亡的教训。“以人为镜”就是要听取魏征等大臣的直谏。
(3)重视纳谏的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对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4)问题: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生存下去;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做法:善于听取正确意见;勤于政事;要求大臣廉洁奉公。
(5)开明的民族政策;
2、文成公主入藏,这是和亲方式,荡平突厥,这是战争方式。唐太宗被誉为天可汗,这体现出少数民族人民对李世民的拥戴。
(6)这使唐太宗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重视用人,虚心纳谏;对百姓轻徭薄赋,重视生产,使他的统治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的局面,(1)
经济发展、对外交往活跃、国内民族(2)(3)融合、文化辉煌。(1)“用事实说话”,请你分别用一个史实证明材料中序号代表的观点。
1、;
2、;
3、(2)从材料出发,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只提问不作答)
答:
1、唐太宗统治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2、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3、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到吐蕃。(2)你怎样理解唐
朝的对外交往的?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12-13 材料一:“贞观之风,一时复振。”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⑴材料反映的内容是什么时期?
⑵材料二中诗的作者是谁?
⑶说一说这一时期的主要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答案:⑴唐玄宗统治的开元时期的繁荣景象。⑵杜甫《忆昔》⑶唐玄宗励精图治,重视人才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的官员下放到地方任职,并戒奢从简,对外开放。这些改革措施,是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我们所知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 明朝考中举人的很多人,都是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
⑴材料二中的“ 选举制度指什么制度?它的完善、兴废是在什么时期? ⑵材料一的意思是什么?
⑶这一制度(科举制)的影响。⑷科举制度选拔官员的方式是?
⑸隋唐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沿用科举制的原因。
(6)明清两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⑴科举制度,完善在唐朝时期,兴起于隋朝隋炀帝时,到清朝末年被废除⑵天下的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⑶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科举制促进了唐代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用工读书的风气盛行。⑷分科考试选拔⑸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6)明清两朝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的格式(八股文)和范围(四书五经),并规定应考者不能有个人见解。因此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文,不讲求实际学问,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第二单元
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苏湖足,天下足。”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1)材料一中的“苏湖”指什么地方?当地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现象
最终出现于何时?(3)综合材料一、二,说明了什么历史现象?(4)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苏州 湖州;水稻。(2)南宋(3)江南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粮仓,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4)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政府注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59页 材料一:“苏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四:南宋纸币铜板拓片
材料五:世博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⑴综合以上材料,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2)材料五反映出南宋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特点?这一特点与材料一、二、四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
⑶这种现象是何时开始,何时结束? 答:⑴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⑵宋代海外贸易兴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并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⑶唐朝中后期开始,到南宋完成。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P68页
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问题:⑴这是谁的诗句?它有什么英雄事迹?⑵诗的意思是什么?⑶我们要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
答:⑴文天祥,他被元军俘虏后仍然坚贞不屈,拒绝投降⑵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要名垂青史。⑶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高尚气节。
六、阅读下列材料P68页 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
(1)材料反映了元世祖什么思想观点?
(2)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及产生的结果如何?
答案:(1)反映了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2)措施: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结果: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P73页
材料二:课本57页图“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 问题: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⑵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⑶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⑷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
表现。
答:⑴指南针在航海中的作用⑵宋代的造船技术发达⑶南宋海外贸易具备的条件:指南针的应用,造船业发达具备了技术条件;经济重心南移,农业、手工业发展具备了物质条件;航海经验的积累;南宋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臵优越⑷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市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达阿拉伯和非洲东海岸;政府设臵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贸易收入占重要地位。
第三单元材料训练
一、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郑君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波狂澜,若履通衢(qu)„„。”p95
材料二: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P118 ⑴材料一中的“郑君”指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他最远到达哪些地方?
⑵他此举得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和意义?
⑶材料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怎样不同的对外政策?
⑷材料二中所反映的清朝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⑸这两种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结果?⑥联系当前现实,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⑴郑和,他从1405年至1433年率船队七次下西洋;他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⑵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同时宣扬国威;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联系,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⑶明朝采取对外开放而清朝采取闭关自守的政策。⑷原因是受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和外来侵略两方面的影响,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和妄自尊大。⑸后果: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及时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⑥启示:对外开放,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国家强盛;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
二、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撤销中书省,从此不再设丞相,由六部分里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由于政务繁忙,另设殿阁大学士,已备顾问。P89
⑴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文中的皇帝是谁?
⑵材料中的六部是指哪六部? ⑶上述材料中叙述的机构变化,起了什么作用?
(4)“罢丞相不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这一做法有什么作用?
(6)殿阁大学士的地位后来有何变化?
答:⑴明朝、明太祖(朱元璋)⑵吏、户、礼、兵、刑、工⑶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黄帝手里。(4)改变丞相专权的局面,加强君权。(5)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皇帝手里。(6)后来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四、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成功致荷军总督揆一招降书:“台湾者,中国之土地矣,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P104 材料二:康熙八年,郑经(郑成功之子)要求台湾与版图之外别力乾坤,为康熙帝拒绝。P104 ①“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结合学过得知识加以说明。②简述郑成功是如何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③材料二中郑经要求的本质意图是什么?④康熙帝拒绝郑经后采取的措施是什么?⑤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对台湾的措施有何意义?
答:①三国时期,吴国卫温率船队到达台湾,当是称夷洲;隋炀帝派人到流求;元朝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②1661年,郑成功率将士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在台湾人民的支持下,1662年打败了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③本质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1684年,清朝设臵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⑤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
六、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九世纪初年的流行语: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①《红楼梦》的作者是谁?什么时候创作的?②《红楼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③《红楼梦》在文学史上有何价值?
答:①曹雪芹,清朝②描写了贾、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深刻鞭挞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九、阅读下列材料:P118 材料一 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须同外国互通有无”,还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材料二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1)上述材料说明清朝前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2)实行此政策的原因是什么?(3)实行此政策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1)闭关锁国政策(2)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比较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2分)从18世纪下半期起,西方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张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与外国人交往,会
危及自己的统治。(2分)(3)清朝实行闭
关政策,虽然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2分)但使中国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2分)
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P24
---尺带珠丹致唐朝皇帝的上书 材料二:国务院特准经金瓶掣签认定的第十世**额尔德尼·确吉坚赞转世灵童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盖历世**额尔德尼,皆倾心内向,捍卫国家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潜修内典,明心见性,为佛门众望之所归,为世人之所崇敬。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为第十一世**额尔德尼举行坐床典礼,并授汉藏两体文金印金册,用示荣褒,以期继续发扬爱国爱教之历史传统,广结善缘,以利西藏发展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公元 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P110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一家”的另一史实是什么?
(2)“„„今**转世业已法定,特依历史定制„„”这个具有法律性质的规定始于哪个朝代?这个朝代后来加强对这一民族地区的管辖设置了什么机构?这个民族今天主要生活在我国的哪一自治区?
(3)结合两个材料,你认为那些做法和规定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案:(1)吐蕃(现在的藏族),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2)清朝,驻藏大臣,西藏自治区(3)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十三、元、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元明清三代的外交与对民族关系的处理,对我国今天疆域的形成都有重要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是哪一个?
(2)元朝见证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旅行家是谁?
(3)分别列举明清时期(清初)反击外来侵略的史实各一例。
(4)明朝郑和七下西洋,播仁爱于友邦。郑和的仁爱最远播到什么地区?
(5)请说出一例清朝初期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
(6)清朝乾隆皇帝平定了今天新疆地区的什么叛乱?
答案:(1)元朝。(2)马可〃波罗。(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抗击沙俄)。(4)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5)册封**、**;设臵驻藏大臣。(任答一点给全分)(6)大小和卓叛乱。(2分)
十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二:明末清初著名思想界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P90 ⑴上述材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种制度的反映?这一制度正式形成于什么朝代?⑵唐太宗和顾炎武为什么会对这一制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答案:⑴科举制度,(2分)隋朝(1分)⑵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吸纳人才,巩固了政权;(2分)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只攻读经书,不求实际学问,败坏了人才,严重危害社会的发展。(3分)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右图)P29 材料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P118 ⑴从材料一图中,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⑵材料二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⑶以上两种政策导致的结果各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答案:⑴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对外开放政策。
⑵自恃中国地大物博,藐视西方各国,夜郎自大;(2分)闭关锁国政策。(2分)
⑶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声望;清朝的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4分)
启示:加强交流、实行开放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只能导致落后挨打。我国今天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2分)(学生言之有理,可酌情赋分)
十六:今年春天发生的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以及 “藏独”分子骚扰奥运火炬传递事件,都暴露出**集团仍然“独”心不死,妄图搞“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的险恶用心。
上世纪80年代,叛逃国外的**曾公然宣称“西
藏不是中国一部分,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
请你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对**的这一言论进行驳斥。
答案:①唐朝时,西藏地区称吐蕃。吐蕃与唐朝曾长期保持着联姻、经济文化交流、“和同为一家”的友好关系。(答出具体史实也可)(3分)②元朝政府设宣政院,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行政区。(3分)③清朝时,规定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设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共同管理西藏事务。西藏作为办事大臣辖区,是全国二十五个省级行政区之一。(4分)这些历史事实表明,藏族早已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分)
十七、阅读下列材料: 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末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前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本兵者曰“枢密院”,主弹纠者曰“御史台”。
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若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举刺之事,则有行御史台领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以治之。──《元文类》卷40
①以上材料记载的是元朝的什么制度? ②材料中“中书省”是什么机构?管辖什么地方?
③这一制度影响如何?
答案:①行省制度。②“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③行省制度有利于对全国的管辖,以后各朝基本沿用下来。
十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粤海关志》
材料二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18世纪中期清政府实行“海禁”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反映清朝统治者的什么态度?(2分)(3)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给近代中国带来什么影响?(6分)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分)
答案:(1)担心国家领土和主权受到外国侵犯。(2)以天朝大国自居,妄自尊大,闭目塞听。(3)它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这一政策的长期推行阻碍了中外联系,影响了中国吸收世界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社会落伍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对外交流。
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 篇2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把兴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乐于学习。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好奇心,从而树立自信心,扫除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当然,在教学和考试中,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教会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处理材料、阐述历史和文字表达的能力。所以,在材料训练中,必须把学生的思维激活,把兴趣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二、牢牢掌握书本知识,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以致用
说到提高材料分析题的能力,学生往往会急功近利地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做好材料分析题,熟悉掌握课本内容是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熟悉课文目录,形成基本的历史框架结构
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有深度的了解。
2、理解章节导语,把握历史梗概
高中章节导语主要是介绍专题主要线索。导语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语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对导语的深入理解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
3、熟读正文,了解来龙去脉,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
正文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
4、阅读正文旁的学习思考、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拓展历史思维
这些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
5、研究历史地图,形成纵横立体的时空观
“史地不分家”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
三、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书本的知识是基础,学好了书本的知识才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提高材料分析的解题能力,还要具备其他综合知识和能力,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这样才能“锦上添花”。
1、认真审题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认真审题是历史材料题获得高分的关键。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题意,首先要理解材料的意思。不少学生不会审题,特别是考试时总有抵触心理。于是,匆忙看一下,还没理解清题意,就草率答题。结果可想而知。读懂、读透、理解材料,是解答的第一步。因此,认真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前提。只有仔细审题,正确理解题意,才能准确答题。
2、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性思路,节省时间
学生一看到材料题,往往会马上阅读,其实这样做事倍功半,正确的做法应是先读问题,再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针对性强,有助于理清思路,进行正确判断。阅读材料时,除了阅读正文、材料的出处、时间以外,还要注意材料中的标点符号,尤其是分号、破折号、省略号。阅读完后根据意思把材料分好层次,对材料有基本的把握。考场如战场,要分秒必争才能有胜算。
3、对材料进行归类和分解
理解材料大意后,对材料里的有效信息要进行概括归纳。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出材料的重点,可以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以便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要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挖掘有效信息,有时材料会给一些迷惑项,要把这些无效信息挑出来以节省时间和精力。
4、关注关键词和关键句
在所给材料的首尾句往往是命题者对材料内容的简单介绍和高度概括,学生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时间、地点、作者等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带有一些暗示和引导,有可能隐藏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
5、答题要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点,寻找其联系之处并归纳整理,切记语言要精准、规范、表述准确
所给材料不管难度有多大,往往与课本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且大多数材料所设的问题,往往要求与所学的历史知识相结合,所以答题一定要材料与知识点相结合。切记语言准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通顺,要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历史术语,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运用正确的史学观点进行解答。不能滥用文学性的修饰语。不要带自己的主观感情色彩。要做到客观、平实的描述。
四、总结
培养学生解决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应该立足于教材,以兴趣引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绝不能一蹴而就。高中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对学生有比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而要达到这种能力要求不能临时抱佛脚,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积累。
摘要:高中历史的材料分析题一向是高中历史题型的“重头戏”,如何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这是学生及老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答题能力都有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本文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初中历史混合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篇3
这是一类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表格材料等结合起来的材料解析题,其突出特点是材料类型多样化、容量大、信息量大,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解题模式
1.阅读、理解材料。要瞻前顾后,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做到宏观理解与确定中心相结合。
2.精读设问部分。要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3.进行材料整理。要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组织文字作答。组织文字时,要以材料信息为主、所学知识为辅,要做到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5.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材料,在解题技巧上会有所侧重,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以下的解题方法:(1)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应将材料与相关历史挂靠起来。(2)提要法:对于记述性材料,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要点。(3)钩玄法:对于论说性材料,关键是要提炼出其中的观点、看法。(4)发微法:在提要、钩玄的基础上,往往还要讲一步揭示历史现象或某一观点、看法背后隐藏的实质性的东西。(5)正反法: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思考时先做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简要列出理由,经比较后筛选出其中一种组织正式答案。
三、典型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生产运动)包括公私农业、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而以农业为主体。
——自毛泽东《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材料二陕甘宁边区垦荒、耕地面枳和谷物、皮棉产量
——根据《陕甘宁边区政府工作报告(1939—1941)》、《陕甘宁边区建设概要》提供的资料
材料三可以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即边区政府在发展它的领域内的生产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在1940——1941年间国民党加紧封锁以后更是如此……在农业上,粮食作物的产量可能至少是有所增长的,这主要是由于为了增加谷物种植而大规模垦荒的结果。纺织品原料的生产由于棉花种植的恢复和振兴肯定也大大增加了……政府发展生产的努力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因为有了这样的进步,边区政府能在1943—1945年间很好地达到了在衣、食、住等方面自给自足的目标。当然,这些目标也反映了极端俭朴的消费水平。
——摘自(美)施兰《陕甘宁边区生产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在当时有何特殊意义?
(2)据材料二,比较1941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材料三是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请结合材料二和你的认识,对它加以鉴别并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分析】
本题属由文字材料和数字表格材料相结合的混合型材料题。所选的三则材料均简明扼要,没有文字障碍,便于阅读、比较。解答本题可根据这三则材料所设计的三个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方法。如:
解答第(1)问,可运用“挂靠法”:初步接触材料后,把材料提供的事件“大生产运动”、时间“1941—1944年”、地点“陕甘宁边区”、材料的论述人“毛泽东”等有效信息与课本中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相持阶段困难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挂靠起来,这是解答该问的突破口。解题时首先抓住“在当时”这一时间界定,结合所学1941至1942年抗日根据地出现的困难这个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当然,在分析的过程中必须根据设问要求的“以农业为主体”这一新情境独立思考,而不能以课本中大生产运动的意义来代替大生产运动“以农业为主体”的特殊意义(要牢记“材料为主、教材为辅”的原则)。
解答第(2)问,可运用“钩玄法”:因该问已明确要求“据材料二,比较1941年和1944年的几组统计数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所以解答此问的关键是从材料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提炼观点。通过比较1941年和1944年农业生产产量的具体数字,可提炼出“产量明显增长”、“成绩很大”等信息。
解答第(3)问,可运用“正反法”:该问要求鉴别美国人施兰对大生产运动的评价是否正确,旨在考查考生的辨析、鉴别能力。假如受思维定式的影响,一看施兰是美国人,就会在没有认真审题、没有真正理解材料的情况下,感情用事,对其观点大加否定和驳斥。这时候,我们就可先做出一正一反两种非正式答案,并列出理由,再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鉴别、评价:
①施兰的评论是正确的。因为他的看法与材料二反映的情况相符合,如材料二反映出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增加、谷物与皮棉产量有了明显增长,施兰在评论中也提到“有所增长”、“大大增加”、“取得了相当的成功”等。
②施兰的评论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美国人,是资产阶级学者,这就决定了他不可能公正地评价中国革命。
通过比较上述两种答案,看哪一种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观,最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答案】
(1)当时,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处于日伪和国民党包围、封锁之下,一切都必须自力更生,首先要解决抗日军民的吃、穿问题,才能生存下去和坚持斗争。其他各业也要依靠农业才能发展。
(2)开垦荒地、耕地面积和谷物、皮棉产量都有明显的增长,其中皮棉产量的增长幅度最大,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
(3)可分三个层次给分(从低到高):
第一层次:评论正确,符合大生产运动的实际情况。
第二层次:评论正确,材料二提供的数字可以证明,根据地克服困难的事实更是证明。
2011高考历史材料分析题 篇4
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2分)答案: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1分)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1分)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答案: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3)近代以来,宁波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宁波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2分)1984年宁波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2分)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6分)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5)联系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说明 “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的原因。(2分)同时分析指出“宁波帮”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阻碍因素。(2分)
答案:特点:浙江商人诚信;善于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2分)。阻碍因素:封建主义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2分)2(2010·福建武平二中高三月考)(14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材料二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三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就是就某些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烦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请回答:(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2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雅典军国大事的决策方式及其造成结果的差异。(2分)(3)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政治制度有何根本差异?(2分)材料四: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五: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六:美国妇女为选举权上街请愿
材料七: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依据材料四,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主要取得了什么权力。该法案的实质是什么?(2分)(5)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五中威廉·格莱斯顿高度赞赏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依据。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出现材料六中所示的现象?(2分)(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围宪法的相同点及其进步之处。(2分)(7)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制定宪法或法律的最重要依据应是什么。(2分)答案:(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2分)(2)古代中国:个人决策,容易出现失误。古代雅典:集体决策,可以避免鲁莽行事,使决策具有科学性。(2分)(3)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2分)(4)权力:立法权。(1分)实质:用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确保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1分)(5)依据:1787年宪法规定了总统制的共和政体和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1分)原因:当时宪法存在忽视人民权利,特别是歧视妇女的倾向。(1分)(6)相同点: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进步之处:规定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囤民的政治权利,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1分)(7)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2分)3(2010·江苏高三月考)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 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初二历史上册材料分析题专题训练 篇5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专题训练--材料分析
一、1、阅读下列材料:“在地球的另一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之后,他们双双拉着手,荣归欧洲。”
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夏宫”是指什么?它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焚毁的?说出这场战争的起止时间。
② 材料中的“两个强盗”是指谁? 这两个强盗还曾参与过哪次战争?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请回答:
① 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
② 上述材料中的“公”指何人?
③ 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
答案
1、①圆明园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年――1860年 ②英国和法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①1984年的黄海海战 ②邓世昌 ③北洋舰队
二、1、阅读下列材料: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林则徐集》奏稿中(节录)
请回答:
①上述材料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②以上材料是向皇帝所上奏折的一部分,这个皇帝是谁?
③该皇帝后来采取了什么态度和做法?
④列举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正确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附近地区,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了通向南疆的门户。清军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进军南疆时,当地各族人民纷纷拿起武器,痛击阿古柏。1877年,阿古柏兵败身亡,清军收复喀什噶尔。第二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①左宗棠进军新疆采取的军事策略和方针是什么?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②清军能一路胜利进军,最后收复新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③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有何历史作用?
④伊犁当时还被谁占据?后来是怎样收回的?新疆设立行省是哪一年?
答案
1、①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的输入,已经严重危害了清朝的统治。②道光皇帝。③道光帝深受震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④禁烟运动的措施有派人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和虎门销烟。
2、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军事策略和方针。②收复新疆是自卫战争,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③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④俄国;后来中国通过军事进逼和外交努力,与俄国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政府收回伊犁地区;1884年。
三、1、阅读下列材料: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维新志士谭嗣同被杀害时留下的遗言。
请回答:
(1)“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什么人?
(2)他为什么感到无力回天?
(3)这个遗言表达了谭嗣同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列材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请回答:
①上文出自哪篇小说?作者是谁?
②上文批判了什么?
答案
1、(1)这里的“贼”,指的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卖国偷生的顽固派。(2)因为维新派搞变法但却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以当遭到顽固派镇压的时候,无力反抗,才发出“无力回天”的感叹。(3)这个遗言表达了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感情。
2、(1)《狂人日记》 鲁迅(2)控诉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历史,揭露黑暗的吃人社会
四、1、阅读下列材料:
“清朝中期,内外交困。对如何摆脱困境,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请回答:
(1)与顽固派对立的派别是什么?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2)请你说出这一派别开展的主要活动(至少答出2项)
(3)如果用一句话评价这一运动,你怎样评价?
2、阅读下列材料:
“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提前起义。他们冲出营房,奔向楚望台军械库,守卫军械库的新军打开库门响应„„,第二,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请回答:
①上述起义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起义的组织者是谁?
②起义胜利后宣告成立了哪一政权?在什么地方成立的?
答案
1、(1)洋务派 奕訢、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 张之洞等。(2)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组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3)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1)武昌起义;1911年;湖北的革命党人(2)中华民国;南京
五、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这样,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材料二 “大会制定党的革命纲领,重申中国共产党奋斗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共产主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① 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共产党何时何地诞生?
② 材料二是中共哪次会议的决议?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摘自周恩来讲话(1927年)请回答:
(1)文中的起义指什么起义?
(2)这次起义有什么意义?
(3)为什么说“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
答案
1、①1921年7月、上海。② 党的二大。③ 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
2、(1)1927、8 南昌起义(2)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发动政变,疯狂屠杀革命者。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反动政权,必须要有革命的武装力量。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六、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材料二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三 “6月5日上海日商纱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纺纱、印刷、公共交通、码头、船坞等行业的工人相继罢工。”
① 材料一中的口号出自哪一次运动?这场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② 材料一中的“国贼”主要是哪些人?
③ 材料二中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是指什么事?
④ 从材料三看上述运动在6月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⑤作为青年学生该学习上述运动中学生、工人的一种什么精神?
2、阅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请回答:
①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②“大渡桥横铁索寒”反映了长征途中的哪些军事行动?
③长征中的哪次军事行动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④“金沙水拍云崖暖”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军事意义?
答案
1、①五四爱国运动。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②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③指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转给日本。①工人阶级成为运动主力,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⑤爱国主义精神。
2、①由于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以及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③四渡赤水。④ 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七、历史诊所题
小刚学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后,自己学着归纳总结了下面的一段话,请你仔细阅读,看有没有错误,如果有的话,请指出并改正。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合作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战争,北伐战争主要消灭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左派突然叛变革命,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中国共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于1928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并开辟了一系列革命根据地。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于1933年10月被迫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答案
小刚的这段话有7处错误(1)“是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一句应改为“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北伐战争主要消灭了军阀张作霖的势力” 一句应改为“北伐战争主要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和孙传芳的势力”(3)“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左派突然叛变革命” 一句应改为“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4)“于1928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 一句应改为“于1927年,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5)“红军于1933年10月被迫长征” 一句应改为“红军于1934年10月被迫长征”(6)“1935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一句应改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八、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说:“我爱中国,我更爱东北,因为我的祖宗庐墓均在东北,如由余手失去东北,余心永远不安。但余实在不愿以他人的生命财产,作余个人的牺牲,且不愿以多年相随、屡共患难的部属的生命,博余一人民族英雄的头衔。”
材料2 1933年张学良对人说:“只要有人能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不论他是哪一个阶层的人,我都愿意把我自己所有的力量给他,并且我愿意无条件的听命于他。”
材料3 1934年1月,张学良说:“青年人‘何以无出路,还不是由于你的国家太弱了吗?’整个国家的苦闷与无出路,是高于你个人问题的几千万倍„„只有解决国家问题,才有个人的出路。”
请回答:
(1)材料2、3都反映了张学良同一种思想,是什么?(2分)
(2)材料1反映了张学良对东北问题的什么态度?有人分析他这种思想存在的原因是:受蒋介石影响、对日军存有恐惧心理和保存东北军实力,你认为呢?(8分)
(3)比较材料1、2,你发现张学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张学良关于青年人的出路与国家前途的关系的意见对你有什么启发?(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贺“七大”闭幕
请回答:
材料中的“百年积弱”和“八载干戈”各指什么?
答案
1、(1)爱国主义思想。(2)将东北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原因: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影响;保存东北军的实力;对日本帝国主义存有恐惧等。(3)由不抵抗到坚决抗日。(4)略。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2、“百年积弱”指的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八载干戈”指的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已经进行8年。
九、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黑暗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去那无进的宝藏,流浪……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的家乡!”请回答:
(1)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那是个“悲惨的时候”?(4分)
(2)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东北的迅速沦陷?(2分)
(3)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对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37年—1942年侵华陆军在日本日本陆军总数中所占比例: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1 日本陆军师团 24
侵华陆军师团 21
所占百分比
90% 94% 83% 78% 70% 64%
材料2:罗斯福曾对他的儿子说:“假如没有中国„„日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一直冲向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并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_____小罗斯福《罗斯福见闻秘录》
请回答:
结合有关背景,根据材料内容评价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贡献(表述成文,字数在150字左右)
答案
1、(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我东北三省,对东北人民实行血腥的殖民统治。
(2)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
(3)歌曲表达了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4)提示:只要能围绕“对日本侵略我国历史的痛恨,对蒋介石不抵抗的谴责,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等方面展开,言之成理即可。
2、参考: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1937年,侵华日军占日本陆军师团总数的90%,即使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侵华日军仍占其陆军师团总数的64%。中国军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抗击了大部分日军,有力的配合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挫败了法西斯轴心国称霸世界的企图,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
十、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材料2 1945年10月13日蒋介石给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的密电: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乃奸匪竟……企图破坏统一以遂其割据之阴谋,若不速予剿除,不仅八年抗战前功尽失,且必遗害无穷……此次剿共为人民幸福之所系,务本以往抗战之精神,遵照中正(注:蒋介石)所订剿共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
材料3 1945年11月16日蒋介石对高级将领的演讲:“回想这20年来,奸匪始终是本党唯一的敌人。”
材料4(美国总统)杜鲁门回忆录:
“事实上,蒋介石甚至连再占领华南都有极大的困难……如果他不同共产党人及俄国人达成协议,他就休想进入东北。由于共产党人占领了铁路中间的地方,蒋介石要想占领东北和中南就不可能……假如我们让日本人立即放下他们的武器……那么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因此,我们便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这种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是国防部和国务院的联合决定而经我批准的。”
请回答:
①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国共双方经过9—10月的谈判,有什么结果?
②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态度是什么?在上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③蒋介石当时为什么要玩弄反革命两手?在上引材料中有何依据?
④对于蒋介石玩弄的反革命两手,美国政府采取什么态度?这在上引材料和历史事实中有什么证据?
2.阅读下列材料:
下面是一首关于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情况的打油诗的部分内容:“胡蛮胡蛮不中用,延榆公路打不通。丢了蟠龙丢绥德,一趟游行两头空。官兵六千当俘虏,九个半旅像狗熊。”(注:胡蛮指敌军将领胡宗南)
阅后回答:
① 打油诗反映的作战情况发生在哪一年?打油诗反映的作战情况发生在哪个解放区?
② 打油诗反映的是哪一部分解放军的作战情况?这部分解放军的主要将领是谁?
3.阅读材料:
对这一战略部署,毛泽东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象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请回答:
①“这一战略部署”是指什么?完成这一战略部署的是哪支军队?领导人是谁?
②结合材料谈谈这一战略部署的目标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4.阅读下列材料
渡江作战无疑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最有组织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的力量的覆灭。经过了东北的辽沈战役、华东的淮海战役、华北的平津战役,国民党反动派剩下的最大的军队就是放在长江以南这一战线上,他们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有组织的军队了。渡江歼灭了敌人四十多万,就表示国民党再没有有力的抵抗了。这胜利在政治上表示了反动的南京政府的灭亡。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将再不会遭遇到更严重的抵抗了,肃清残余敌人的时间不远了,最后解放全国的时间也不远了。
——摘自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回答:
①三大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②渡江战役胜利的军事意义是什么
③渡江战役胜利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④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的军事任务将是什么?
5.阅读毛泽东同志写于1949年4月的一首七律并回答: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这首七律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
(2)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中的“霸王”的寓意是_______。
(3)“百万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4)诗中涉及的城市“钟山”是指什么地方?这里被誉为“虎踞龙盘”之地。列出中国历史上以此为都的朝代(政权)的名称。
(5)诗中涉及的城市,今天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试分析该城市成为全国重要商业中心的有利条件。
答案
1.①表面上说为了避免内战,共商大计。10月10日签订了《会谈纪要》。
②蒋介石对中共极端仇视,力图消灭。材料2是当时蒋介石的剿共密令;材料3表明蒋的一贯立场就是把中共视为“唯一的敌人”。
③当时国民党军队大多还在西南,无法控制全国,所以蒋介石要争取时间,企图一手利用谈判来束缚中共,另一手加紧调兵抢占地盘削弱中共。
材料4中,杜鲁门指出当时蒋介石无法控制东北和中南地区,如果日军放下武器,“整个中国就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1分)
④蒋介石的“两手”是在美国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进行的。(1分)
材料4中,杜鲁门表明了美国的态度,甚至决定了“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的办法”。事实上,当时美军侵占了上海、秦皇岛等大中城市,替国民党抢占战略要地和运送军队
2.①1947年
陕甘宁解放区 ②西北人民解放军
彭德怀、贺龙 3.①挺进大别山,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刘伯承、邓小平
②目标是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进攻。作用是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4.①基本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渡江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②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使其无法再组织有力的抵抗。③国民党政权覆灭。
④肃清残余的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
5.(1)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灭亡。
(2)项羽 不要学习项羽为了“义”放走刘邦,导致最终败亡的教训,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3)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
(4)南京。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及近代的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
(5)长江沿岸,重要商业集散地;江苏省会,政治、文化中心
十一、1、阅读下列表格材料:
材料1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家)
资金额(万元)1863~1894年
119
680 1895~1898年
74(新创建)
1432 材料2 1911~1919年中国面粉工业发展情况比较表
时间
面粉厂和机器磨坊(家)
资本(万元)
日产(万袋)、1911年
600多
4.3 1919年
120
4500
18.8 请你回答:
(1)材料1的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数据的变化表明了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2)材料2数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从以上原因分析表明,制约中华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是什么?(2分)
2、阅读下列材料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请回答:
(1)这句话是谁说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2)你从这句话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案
1、(1)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为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
(2)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3)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封建制度的阻碍。
2、(1)徐悲鸿;表现了他不盛气凌人,又不趋炎附势的崇高气节。
(2)一要刻苦学习,立正成才,报效祖国;二要有气节,做到不卑不亢,刚正不阿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十二、1.张謇是晚清的状元,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但他并没有热心官场,而是以很大的爱国热忱创办实业„„张謇认为发展实业应该“听之民办”,应当重点放在纺织和钢铁上。他曾呼吁说:“日本与印度有十年内在中国地方增设纺织机150万锭之约。„„果如所计„„十年之后,我国棉业岂复有伸展之余地?”。他还提倡在不损害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引进外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然而好景不长,„„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已经走下坡路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归纳张謇发展民族工业的做法?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发展实业有哪些有利的条件?
(3)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为什么走上了下坡路?
(4)张謇的企业由盛而衰的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
“是书何以作?日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1)这部书是谁写的?
(2)《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意思是什么?
(4)“师夷长技”的具体作法有哪些?
答案
1、(1)倡导发展民办纺织和钢铁工业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合理引进外资,发展民族工业,抓住一战时机,得丰厚利润。(2)清政府允许民间办厂,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的推动。(3)一战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国内出现军阀混战的局面。(4)民族资本主义没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
2、①魏源; ②系统介绍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 ③学习外国的长处,用来抵抗外来的侵略; ④主张设立工厂,制造轮船、枪炮,兴办民用工业;学习西方练兵方法,用新式武器装备军队。
十三、1、“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诸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窃走了夏宫的全部财富。„„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法国作家雨果,1860年
请回答:
①“夏宫”也就是。
②“两个强盗”指的是 和。
③这个事件发生在 战争时期。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2、阅读下列材料
“二十世纪的群众运动„„集中而成一种伟大不可抗的社会力。„„凡可以障阻这新运动的进路的,必挟雷霆万钧的力量摧拉他们。他们遇见这种不可当的潮流,都象枯黄的树叶遇见凛冽的秋风一般,一个一个的飞落在地。„„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布尔什维主义’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
请回答
①.此引文出自谁写的文章?
②.作者在文中歌颂的是什么?
③.引文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思想信念? 答案
1、①圆明园 ②英国和法国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水洋舰队
2、①引文出自于李大钊的文章。②歌颂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③表达了作者的共产主义必胜的思想信念。
十四、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62年,一路由左宗棠指挥的湘军围攻太平军,几个月以后,湘军围攻天京。1864年,7月,天京陷落。
材料2: 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专负责新疆军务。经过一番准备,1876年,左宗棠率军兵分三路进入新疆,开始了收复新疆的斗争。
材料3: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成立福州船政局,这是设备最齐全的一个船舶制造厂,该厂还附设有船政学堂。
(1)材料1中提到了“太平军”,请简要说说太平军是怎样抗击外国侵略的?
(2)材料三中提到的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一个企业,请你再说出洋务派创办的几个企业(至少2个)
(3)结合上述三段材料,对左宗棠这个人物,我们应该怎样来评价?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传单):“中国土地可以被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被杀戳而不可以低头.”
材料二(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 请回答:
① 上述传单和口号出现于哪次运动中?这次运动爆发于何时何地? 由哪个阶层发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起?
② 材料二中的“外争国权”具体要求是什么? “国贼”具体指哪些人?
③ 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
1、(1)太平军后期,太平军主要抗击华尔率领的洋枪队,李秀成曾率领太平军大破洋枪队,取得青浦大捷胜利,后来在浙江慈溪的一次战斗中,华尔被击毙。(2)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
(3)左宗棠参加过洋务运动,创立了福州船政局,率兵收复了新疆,粉碎了英俄分裂祖国西北领土的阴谋,对巩固西北边防、开发新疆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作为封建官僚,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是刽子手之一。所以,左宗棠一生是功大于过。
2、①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北京 学生 ② 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 曹汝霖等 ③ 无产阶级 上海 ④ 初步胜利 迫使北洋军阀释放被捕的学生、撤消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十五、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日本侵略者在旅顺疯狂屠杀我国同胞,死难者达一万八千余人,为掩盖罪行,日军将被害者尸体集中火化,把骨灰装进棺材里埋葬,用木牌写上“清国将士阵亡之墓”
材料2 某日,中国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南京中山码头,双手反绑,排列成行,用枪扫射后,弃尸江中,其中仅有两人逃生。
请回答: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在近代史上日军制造的哪两起屠杀事件?
(2)它们分别发生在哪次战争中?
(3)读了上述材料后,你有什么想法?
2、读下列的材料,回答问题:
“在重庆,有些人认为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我向他们说,你们说的是有理由的,有根据的„„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事情还有另一方面,还有许多因素,使蒋介石还不能不有很多顾忌。” ——毛泽东
(1)根据上述材料,你可以判断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1分)
(2)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既然知道“蒋介石是靠不住的,是骗人的,要同他谈出什么结果是不可能的”,毛泽东为什么还要去呢?(2分)
(3)这次和谈达成什么结果?从哪些事情可以看出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举两个例子)(3分)
答案
1、(1)旅顺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 (2)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3)提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曾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我们要勿忘国耻,奋发努力,使我们的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祖国早日富强起来。
2、(1)1945年重庆谈判(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3)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1946年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
十六、1、阅读下列材料:
《近代史研究》登载文章说:“回顾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人们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次历史事件,谱成中国近代化的三部曲。三者各自的得失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着中国近代化的基本进程及其特点。” ——《近代史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1)在横线上填写三次历史事件。(3分)
(2)选择其中某一历史事件说说该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好吗?(7分)
2、阅读下列材料: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是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那些重大历史事件? “不触及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 “改良主义运动”:
“旧式的农民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新的社会力量”: “先进理论”: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不能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案
1.(1)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2)分析其中某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即可。2.(1)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2)无产阶级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3)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七、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两度发动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抗日战争中国取得了完全胜利。请分析这两次战争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答案: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因为:清王朝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指挥失误;日本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军事力量强大。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亿库教育网
http:// 百万教学资源免费下载
抗日战争中国胜利,因为: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敌后抗战,对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世界人民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亿库教育网
七年级历史复习资料之材料分析题 篇6
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材料二 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答: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
答: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答:说明变法成功:“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答出三点即可)2.阅读下列两幅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为两幅示意图确定适当的名称。答:图一:秦统一文字(示意图)。图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2)图一说明秦朝在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是什么?秦朝时日常文书往来通用的字体又是什么?答:标准文字:小篆。通用字体:隶书。
(3)图二是谁采取的措施?据图说出这一措施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它在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秦始皇。具体内容:废除六国的刀币、布币、铜贝等,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历史影响: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秦以后,历朝都仿照秦钱样式铸行)。
(4)图
一、图二所反映的两项措施有什么相同点?(提示:可从目的、基础、作用、影响等方面回答)答:相同点:都是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以原来秦国使用的制度为基础;都促进了各地区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答出其中两点即可)3.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后建立了一套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
(1)秦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的是战国末期哪一位思想家的理论?韩非子(2)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幅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体制)示意图。(见历史书)...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每年要将收成的2/3以上交给国家。当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被征发去打仗、服劳役的有二三百万,连妇女也被迫转运军粮,许多服役的人活活累死。
材料二 秦朝时死刑种类多,共有10多种,如腰斩、车裂等。犯罪的人,轻者罚作苦役,重者动辄处死。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材料三 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爆发了。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反映了秦朝赋税、徭役、兵役繁重;刑法残酷。
(2)材料二中“亲族都得处死”“邻里都受牵连”的刑罚当时分别称作什么?“族诛”、“连坐”。(3)材料三中的农民起义领袖是谁?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起义? 答:陈胜、吴广。为了推翻实行残暴统治的秦朝。(4)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无联系?为什么?
答:有联系。正是由于秦朝统治残暴,激化了社会矛盾,陈胜才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推翻秦朝。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子为治第(指建造住宅),令骠骑(将军)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资治通鉴·汉纪十一》
材料二 “今„„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凡是)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都要加以禁止),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中的“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是谁的名言?体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答:霍去病。精神:志向高远的爱国主义精神。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主张?其目的是什么? 答:思想主张:“独尊儒术”。目的:稳固大一统局面。
(3)材料中的“天子”和“上”都是指西汉的哪一位皇帝?概括指出他对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答:皇帝:汉武帝(刘彻)。
贡献:使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使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答出其意即可,若只罗列史实酌情扣分)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后来,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在通往中亚、西亚的路线上修道路、设驿站、筑长城,为来往使团、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护。沿着这条道路,千余年间,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汉血马、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1)材料中“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哪位皇帝执政时期?他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答:皇帝:汉武帝。目的: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打破匈奴在葱岭以东的控制局面。
(2)材料中“这条道路”指的是什么?其大致路线是怎样的?答:道路:丝绸之路。
大致路线: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罗马)。(3)读了上述材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和认识?
答:结论和认识:张骞对开辟丝绸之路做出了重大贡献;今新疆地区早在西汉(汉朝)时期就归属中央政权;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亚欧(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桥梁);丝绸之路是佛教和佛教艺术等传入中国的通道;佛教在两汉之际(汉朝时)传入中国;丝织品(丝绸)是中国古代手工艺品的代表。(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7.史学家翦伯赞盛赞张骞说:“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人物也。”《汉书》中有“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记载。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张骞的主要活动及其历史作用。答:主要活动:出使西域。历史作用: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加强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2)公元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据下图,指出当时的中国丝绸是怎样运往罗马的?这条横贯欧亚的陆上通道为什么有 “丝绸之路” 的美称?答: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今新疆地区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于汉宣帝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2)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原因: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
(3)西域都护的设置。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三国志》记载,毛玠劝说曹操“宜奉(利用)天子以令不臣(号令不听话的诸侯)”,并“修(发展)耕植蓄(积蓄)军资”。这样,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
材料二 曹操采纳谋士许攸的计策,„„大败袁军。战后,又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和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207年,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
材料三 观察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
(1)材料一中,曹操是如何采纳并实践毛玠建议的?他接受毛玠的建议对
统一北方有何作用?
答: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以天子名义发号施令;实行屯田。作用: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主动权,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材料二中,“大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3)仔细观察材料三所给的“三国鼎立形势图”,指出图中有哪些知识性错误? 答:“曹操称帝”应为“曹丕称帝”;“长安”应为“洛阳”;“221年”应为“220年”;“诸葛亮称王”应为“刘备称帝”;“220年”应为“221年”;“孙权称帝”应为“孙权称王”(或“222年”应为“229年”);“赤壁”应为“建业”。(3)综合三则材料,指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这一壮心有无实现,为什么?
答:他的“壮心”是统一全国。没能实现,因为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退回北
方,不敢再轻易南下。他死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材料三 “今曹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材料一、二所赞颂的人是谁?最能高度概括其功劳的是哪一句? 答:诸葛亮。“功盖三分国”。
(2)材料一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答:“取西蜀”是指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战,火烧曹军。
(3)材料三是他给谁提的什么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请用史实说明。
答:刘备。建议刘备与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正确,因为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大败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10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
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有的地区)火耕水耨(用烧荒和原始的水稻耕作技术从事农业生产)。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书》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
(1)材料一、二反映了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生产水平较低,经济远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没有很富裕的人。
原因:三国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大都在北方;当时江南地区人少地广,长期劳动力短缺;生产技术和经验也落后于北方。
(2)材料三反映了江南地区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变化原因: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3)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答;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11.民族大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两大显著特征之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请回答:
(1)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答: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改官制、禁胡服、学汉语、通婚姻、改姓氏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请举出其中最为生动的三个事例。
(2)“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3)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大显著特征是什么?答:政权的分立。
(4)你从孝文帝身上学到了什么?
答:学习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改革、积极进取、拥有智慧、以身作则的进取精神和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材料二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是荀子的学生,他强调“法治”并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理论。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各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答;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各属于儒家、法家。
(2)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材料一中“他”的历史地位,并至少列出三条“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著名言论。答;历史地位: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著名言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当仁不让于师”;“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答出四条即可)
(3)材料一、二中的“他”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主张有何不同?试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治国问题的认识。
答;不同:孔子主张以“德”教化百姓,以“礼”治国;韩非子强调“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认识: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重视以德治国,要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答出其意即可)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二 “民贵君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上述材料分别是中国古代哪两位思想家的言论?他们都属于“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 答:分别是是孔子、孟子的言论。儒家学派。
(2)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作者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答:贡献: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礼”,他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收徒讲学,总结出许多好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他还从事文化典籍的整理和传播。(答出其意即可)
高考历史材料题有效教学 篇7
一、强调答题时要“表明观点”
答题时没有表明观点是许多学生容易犯的错误。没有表明观点, 答材料分析题时必然泛泛而谈, 不肯定也不否定, 不赞成也不反对, 笼统含糊, 不能切中要害, 失分就成为必然。
例如, 一道有关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材料题, 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来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面对此题, 不少学生回答说,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 会加快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也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 更多地扩大出口和更好地利用外资等;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对本国经济所造成的冲击, 如随着更多的境外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国市场, 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 特别是那些成本高、技术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企业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压力……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 最后却没有表明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类, 或忘记了表明态度, 或不知道该如何去表明态度。又比如, 一道有关几则孙中山三民主义材料的题, 要求考生回答“应如何理解‘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回答时许多学生都在“三民主义”的理解上大做文章, 说民族主义就是要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 民权主义就是要建立中华民国, 民生主义就是要平均地权等。但直到结束, 最后也没有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表明态度。
再如, 某材料题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 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 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 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 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 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 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据《环球时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1992年, 正值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500周年纪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本打算将这天定为全球纪念日, 没想到这个提议遭到了许多墨西哥人的反对。墨西哥的印第安人还于当天举行了游行示威, 甚至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不仅如此, 许多土著居民坚决反对人们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 早在哥伦布之前, 他们的祖先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每到10月12日, 就会有印第安人来到塑像前表示抗议, 指责哥伦布的到来给美洲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鉴于印第安居民的强烈反应, 美洲的许多国家都已经将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这一天定为‘种族日’, 意思是说在这一天, 美洲人的血统和种族都发生了改变。”材料后的问题是:“你觉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利大还是弊大?”回答中, 有不少学生把答案写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使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出现了大汇合, 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同时又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进行殖民扩张殖民掠夺, 给许多国家、地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说了一大段, 却没有表明自己的观点, 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阅卷教师无法得知考生的观点, 得分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针对以上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 解答材料题时一定要表明态度, 决不含糊, 以切中要害取得应有的分数。为此, 教师在复习教学中, 不妨挑出些典型例子让学生判断失分原因, 归纳结论, 以提升对解答材料题的能力。
二、强调答案不能“散”“缺”“乱”“虚”
学生在高考答题过程中, 不注意表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往往会有“散”“缺”“乱”“虚”等问题, 以致丢分严重。
“散”是有损材料题得分的典型情况, 是学生在应考中常犯的毛病。主要表现为:答案要点不清晰, 形散神散;没有切中要害, 题目只要求答几个关键词, 学生却把它复杂化, 写成一大段, 写来写去, 最后反而没有抓住最传神的词, 从而影响了得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拿不准应该答哪几个字, 生怕答错了一分都没有;相反, 如果多写一些, 总会更好看, 而且也更容易挨上答案的边, 给阅卷教师的印象也会更好。殊不知弄巧成拙, 事与愿违。
“缺”是指考生的答案不完整, 丢三落四。每道高考试题都经过了专家的精心设计, 以准确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有些材料题设计的问题是要求依据材料作答, 而有些则要求依据材料, 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作答。如果考生没有把题目审清楚, 很容易造成答案不完整, 缺这缺那, 轻易失分。
“乱”是指答案逻辑不顺畅, 给人一种东拼西凑、东拉西扯的感觉。特别是对题目没有太多把握, 对材料也没有看懂时, 答案也会表现出这些特征, 没有逻辑性。一看到这种情形, 阅卷教师就知道该考生对题目没有把握, 只是胡乱作答, 给的分自然也就很低。
“虚”是指考生在答题时, 分析不深入, 言之无物。常常表现为答案泛泛而谈, 没能击中要害。这种情况出现, 通常是考生平时没有注意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 答题时只把现象重新叙述一番, 几乎等于没有作答。有的考生平时没有注意学科专业术语, 答题时没有使用, 自然很难言中要害, 分析不深入, 即使答出来的东西挨上了边, 也没有分量, 更无法精辟。
例如, 某材料题提供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 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 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 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 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 进行整体性研究, 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题后的问题是“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 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要答好该题, 考生一定要注意时间, 即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后这一段时间。如果答案内容超过了这一时间段, 写成随着西方殖民侵略的加强, 民国后期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破产;随着侵略的加强, 先进的中国人由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到学习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等等, 这样的回答对应的时间段明显不对;而说西方殖民侵略的加强, 按其思路下一句应写自然经济出现解体加快的局面, 而考生却把笔锋转向写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 答案很混乱, 答案中没有写到关键性内容, 有明显的“乱”“缺”现象。其实要答好这一问, 一方面要注意时间段, 一方面要注意层面, 即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层面, 答成经济上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洋务企业的兴办标志着中国近代企业的诞生, 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政治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国门被迫打开;思想文化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 引进自然科学, 兴办新式学堂。如此解答, 才符合要求。
三、强调解答时的几个有效“步骤”
材料分析题虽然很难做, 但只要掌握了几个有效的步骤, 解答好材料题也不是很难的事。
1. 学会做记号
带着问题读材料时, 学会围绕问题在材料中每一个独立意思的地方做记号, 最简便的方法是打上一个勾。就像一个探险者第一次到达一片原始森林一样, 为了在后面答题时不至于迷路, 边读边做记号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尤其现在是电子阅卷, 题卷不会交到阅卷场, 考生可尽管放心地在上面做记号。
2. 寻找材料与教材的相关处
材料题的材料、问题都体现一个“新”字, 材料都不是来源于课本;形式也多种多样, 有文字叙述 (文言文、现代文) , 还有数字表格、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地图、实物图、漫画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要求考生在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的同时, 还要能准确地解读、分析、评价图表所反映的内容;等等。但不管多新, 总与课本知识紧密联系, 如能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 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 就能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 挂靠准了, 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所以考试时考生既要联系教材, 更要读懂材料, 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有的问题中, 材料只是一个信号, 一个提示, 正确回答需要考生具有相当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3. 关注设问与设问之间的关系
设问间的关系也有玄机。特别是递进设问类材料题, 每一设问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甚至下一设问是上一设问的直接或间接答案。若考生能借助并把握其微妙关系引导思维方向, 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由此表明, 材料分析题虽难, 但总会有解题的突破口, 出题是让学生解的。
4. 按问作答, 依分定值
根据具体要求回答问题, 不多答不少答。看清设问指向, 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的, 就不要把其他材料内容也答上。还有, 答题时要关注分值, 一般说高考材料题的分值的多少决定答题文字的多少, 基本上是一分一个要点, 不要在同一个要点上多浪费笔墨。同时, 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 实事求是, 一方面不要拘泥于课本, 材料仅以教材知识为背景依托, 答案一般在教材中没有或没有现成的文学表述;另一方面要准确辨别材料观点正误, 因为材料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 难免带有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史学观点的影响。必须拨开云雾, 去伪存真, 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析。
例如, 有这么一道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 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 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 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 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 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它是外国的、空洞的, 是附加在中国之上的。……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 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 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之后的问题是:“材料一、二对“民国”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高中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 篇8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发现,材料分析题所占的分值越来越大,甚至连客观选择题也趋于材料解析,而学生的学习弱点正在于此,很大一部分学生表示对这类题目无法把握,不知道如何答题。针对上述情况,现把我自己工作以来在材料解析题的答题步骤方面的经验总结如下:
做好历史材料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联系课本相关内容、组织规范语言答题。
1. 审题抓关键词。拿到材料首先看设问,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何关联,即找准问题的关键词所在。
2. 读材料找出有效信息。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读材料时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
例:中外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 (单位:万元)
请回答:表格中的信息说明了什么問题?
解析:先看提示性文字——中外国内生产总值对照表,可得知是中外GDP对比。对于表格题,方法是“横着看来竖着看”,横着看是国家对比,竖着看是时间对比,可得出结论:中国1820年以前,国内生产总值几乎是欧美的总和,增长率远高于整个欧洲地区;近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3. 联系课本相关内容。将材料与课本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联想该内容在教材中是怎样论述的,据此建立答题的大方向。
4. 组织规范语言答题。考试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写了满满的答案,却不得分或得分不高。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犯了答题忌讳。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搬材料不分析;二忌不顾材料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历史语言的表述,措辞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七下历史材料分析题】推荐阅读:
七下历史与社会教案05-29
七下历史期中复习提纲08-12
名校考题答案七下历史08-30
历史人教版七下整理08-30
七下历史知识点第8课11-24
初一历史七下第一周记忆清单08-29
人教版历史七下一单元练习题整合05-13
初中历史材料分析题05-25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08-13
初一历史材料分析题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