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燕》说课稿

2024-07-24

1《海燕》说课稿(精选9篇)

1《海燕》说课稿 篇1

说课稿《海燕》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这篇文章被编在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这一单元都是作者由寻常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在多情的作家笔下,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这些壮阔而美丽的形象,都能化成充满激情的文字,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而《海燕》一文,作为其中的代表作,成为课本中的讲读篇目。

《海燕》是俄国“无产阶级艺术权威”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的《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作者创造出“海燕”的艺术形象,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它的读者,超越国界,超越时代,超越年龄、性别、种族。即使在今天,也对我们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激励人不惧怕困难,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斗争,其乐无穷。此外,《海燕》作为一首散文诗,篇幅短小,文字精粹,蕴涵丰富,学习本文对初二学生开阔视野,提高朗读、品味语言能力和写作能力是很有裨益的。

2、教学目标的确立及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界定为以下三条:

①学习本文使用的典型写作手法,如象征、对比和烘托等

②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能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③结合历史背景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

高尔基把所有的笔力都集中在塑造海燕形象上,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掌握象征的写法,应该是教学应解决的根本问题,其他问题仅仅是走向这个问题或者带着这个问题走向未知深处的途径。

同时此文文字精粹,蕴涵丰富,气势磅礴,既有散文的优美,又有诗的韵律感,适于朗读。所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品味关键语句,才能更好地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作者塑造海燕形象,是把海燕放到典型环境中进行刻画的。课文以暴风雨的发展过程为顺序描绘了三幅画面。第一幅:暴风雨在孕育。第二幅:暴风雨迫近。第三幅:暴风雨即临。这三幅画面的变换表明了形势的愈来愈险恶、阶级斗争的日益激烈,但海燕却更加镇定,愈战愈勇。海燕的形象在景象的变换中被步步深入地得到烘托和显现。把握住这一点,可以更好的体会“海燕” 精神的内涵,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4.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二、说教法。

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认为好的教学方法既要有趣又要有效,这样才能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所收获。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诵读法。每篇文章都有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我采用诵读法,主要有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世界杯短片、配乐诵读、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练习能够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我采用一小一大两个仿写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说学法。

“好老师要教给学生发现真理的方法”,这样才能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本课的教学就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这种精神,具体的学法如下:

读书入境法。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的。利用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课文展示的特殊情境,并在头脑中勾勒出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勾画圈点法:勾画出课文描写海燕生命之美所用的准确词语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完成表格。

合作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难点,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认为对文本进行教学的设计,恰如庖丁解牛一般,好的设计要思路清晰有实效甚至会事半功倍,下面说说我的设计。

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以诵读指导贯穿课堂始终。具体有四个教学环节:感知读、赏析读、探究读、拓展读。1.自读感知、朗读交流:

直接导入,板书课题,用导语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散文诗是我们新接触的一种文学体裁,它具有散文和诗的特点,语言凝练,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有着诗的意境,和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所以,我们要把它当作诗来朗读,品味。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后师生交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的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在交流中让学生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的指导,必要作一定示范。2.范读指导、理解形象:

播放课文朗诵录音,用问题——在听读中,发挥你的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来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勾划环境描写的句子朗读,感知、交流、理清文章从环境的角度的三个层次,即三个画面: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

勾划海燕在这三个环境中表现的句子,朗读、交流,体会写法,理解海燕的形象。3.悟读探究、理解写法

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写其他海鸟的片断,用问题——这首散文诗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海燕,那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在此基础上,理解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4.联系背景、理解象征:

问题:到此,我们明白了本文写了什么,也明白了怎么写的。那么这样一篇美文,在当时却被政府认定是非法出版物,并且引起了政府当局的恐慌,也鼓舞了当时很多群众。你知道为什么吗?

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教师趁时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启发学生明白作者有特别的写作目的,不是为写海燕而写海燕。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弄清本文的象征意义,突破教学的难点。5.联系生活、朗读迁移:

在理解文章内容及思想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演读,注意结合三个场景分三部分演读,体会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讨论海燕形象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争做一只勇敢的“海燕”。

1)你从海燕身上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

海燕的人生因 而 ; 我们的人生因 而。2)以作文形式表达:“假如我遭遇生活的暴风雨„„” 总结语:

人们常说: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爱的阳光,但更多的是狂风暴雨,惊涛骇浪的考验,而生活的暴风雨,只能将我们摔打得更结实、更睿智、更坚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做新时代的“海燕”!

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板书设计:

酝酿 烘托 海燕 对比 海鸥 逼近勇敢 海鸭 即临 乐观 企鹅 „„)

象征 赞扬 讽刺

1《海燕》说课稿 篇2

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第一节, 由于是起始节, 所以这节课中也包含了章引言的内容。章引言中提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即类比平面向量来研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它能像数一样进行运算, 本身又是一个“图形”, 所以它可以作为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 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章要学习的空间向量, 将为解决三维空间中图形的位置关系与度量问题提供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本小节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空间向量的相关概念;二是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新课标对这节内容的要求是: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推广的过程, 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掌握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这节课的授课班级是高二的一个理科实验班, 学生在高一时就学习了平面向量, 能利用平面向量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平面向量的教学中, 我始终注重与实数的类比、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不仅让学生清楚学什么, 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学, 怎么学。基于此, 设定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 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运算律, 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问题。

2.学生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学习过程了解空间向量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经历向量及其运算由平面向空间的推广, 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系统学习概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空间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在由平面向量向空间向量的推广过程中, 学生对于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所以我将这节课的教学难点设置为体会类比的数学方法的应用。

四、教学方式

采用的教学方式是通过连续的五个探究问题, 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概念的探究过程, 加减运算及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 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教学, 并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入手, 努力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分为5个环节:引入概念, 概念形成, 概念深化, 应用概念, 归纳小结。其中重点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深化, 实际教学时间25分钟。

1. 引入概念。

在引入概念环节中, 由一系列图片, 吸引学生眼球,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有个初步认识, 明确空间向量无处不在, 应用广泛。激发学生学习空间向量的兴趣, 通过追问激发学生学习新概念的兴趣, 并给出本节课具体的研究方向。这节课作为《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一章的第一节课, 希望让它也起到章节“导游图”的作用。

2. 概念形成。

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类比平面向量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 由学生从定义、表示、方向刻画、大小刻画、特殊向量、向量间的特殊关系等方面探究空间向量的概念。师生小结:我通过问题串帮助学生将概念梳理清楚, 让他们体会到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的概念完全相同, 只是所处的环境不同而已。以前研究的向量都位于平面内, 现在他们可以在空间中任意平移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空间向量的研究方法, 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接着利用两组动画, 第一个是平面内和位移的例子, 第二个是教师爬教学楼的楼梯, 展示空间中和位移, 使学生对空间向量的加法有个初步感知。然后通过提问让学生类比平面向量去定义空间向量的加法, 减法运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与平面向量之间的关系, 突出教学重点。

3. 概念深化。

简化运算就需要研究空间向量线性运算的运算律。问题:平面向量中学习过哪些线性运算的运算律?这些运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推广到空间中去呢?咱们先来看看哪些可以直接由平面结论得到 (PPT给出)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由于加法交换律和分配律都只涉及到一个或两个向量, 可以看作同一平面上的问题, 可由平面结论直接得出;而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可能不共面, 所以加法结合律还需要重新证明。接着由学生自主完成对加法结合律的证明。这是本节探究的难点之一。教师小结:通过结合律的证明能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他们还能进一步体会空间向量中的某些问题与平面向量中相应问题的不同之处。

4. 应用概念。

在应用概念环节中, 我设置了4道例题 (PPT给出) 。例1的设计意图, 说明首尾相接的若干个向量的和向量是由起始向量的起点到终止向量终点的向量。如果回到起点, 和为零向量。例2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初步应用空间向量的概念及其运算解决一些问题, 平行六面体是空间向量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几何模型, 需要加深对平行六面体的理解。同时通过例2让学生进一步猜想空间中任意一个向量是不是都能用这三个向量来表示, 是不是空间中任意三个向量都能去表示别的向量, 对这三个向量有什么要求。这样为下一节的内容做铺垫。例3、例4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熟悉多边形法则, 进一步巩固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

5. 归纳小结。

在归纳小结环节中为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意识和能力, 我首先提问让学生自己总结, 接着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善小结, 总结空间向量的概念内容和研究过程, 尤其强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使用到的类比的推理方法, 进一步突破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备课与教学我自己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在概念课教学中教师作用的体现。

这节课的知识本身是很容易的, 对于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自学应该也没有问题, 那么教师在这节课中的作用是什么?我想作为教师, 需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 关注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更加自如地运用概念, 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 站在数学发展的角度看问题,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本节课设计的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进行了设计, 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在此基础上由知识浅层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概念体系, 强调类比的方法, 这也是形成新的数学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

不足之处: (1) 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 而平面向量是学生在高一时学习的内容, 时隔半年多之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遗忘非常严重, 我们又没有时间再对平面向量作细致的复习, 所以学生反应不是很快, 重难点突破的有点吃力; (2) 从自身专业素质来说, 语言比较随意, 不够专业, 数学是严谨的学科, 语言专业性急需提高。

2. 新课标对学生掌握知识螺旋上升要求的实现。

《开放英语1》说课稿 篇3

1.课程介绍;2.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3.教学资源分析;4.教学设计;5.教学实践。

一、课程介绍

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专门为具有初级英语基础的成人自学英语而设计的。现为广播电视大学公共英语课,是电大专科非英语专业必修基础课之一。

2.《开放英语1》教学内容:主要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突出语言的实用性和应用性。通过反复实践,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3.课程结构设计:本课程分18个学习单元(Unit),每学习单元又分三个部分(Session)。每部分由若干个学习活动(Activity)串起来,涉及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另外每单元还配之以Language Focus ,即语言要点作为语言知识归纳,以及英美文化习俗介绍。(Cultural Note)一个单元学习量为3个小时。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目标:是通过系列学习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等相关基本知识,以及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词汇要求达到1600个。(包括入学时要求掌握的600词汇)

2.能力目标:通过反复实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

3.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目标,反复实训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经之路,课程安排了许多学习活动,此为课程的重点。至于难点在于语法,尤其是词型变化比较难以记住。

4.解决方案:尽可能多地开展一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用英语进行交流;让学习活动变得有趣;不把语法讲得太多,太复杂,不影响表达即可。

三、教学资源分析

教材:《开放英语》(This is English)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英国开放大学合作,为我国英语学习者编写的一套适合于自学的多种媒体英语系列教材。共分6册,通过听、说、读、写技能的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者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际的能力。全部学完可从初级上升到中级水平。

教材起点为600词汇,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思想,充分考虑成人学习的特点,编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设计,精心选取,合理编排,其主要特点是:

1.内容实用,取自于现实生活,趣味性强。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编排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呈低起点阶梯状稳步递升,同时加强助学与导学,最大限度地减少学习难度。

3.边学边练,做中得学,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4.学习目标一目了然。

5.“虚拟导师”伴随学习过程。满足学生自学要求。

四、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根据电大系统教学要求,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所以教师不能如全日制学校那样完全按部就班的讲解,而主要告诉学生学习方法,重点难点辅导,督促检查作业等。这里就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变为“帮助者”,这里教师的作用是很关键的,不仅自己要转变观念和角色,还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2.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实际困难:电大属于成人教育,学生大都来自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专(技校)毕业生居多,一般来说英语基础比较差,加上是兼职学习,有的还有家务拖累,因此学习时间少,英语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是较普遍的现象。(2)解决方案: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是要有耐心,讲课要深入浅出,从基础内容开始训练。二是要多告诉学员学习方法,“授人以渔”。三是多辅导,多督促检查,不能放任自流。

3.教学法:主要运用(1)讲解说明法:这对课程难点重点的讲解很必要。(2)直观教学法:听录音看视频,创造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互动法:让学员扮演角色,用英语表达想法。(4)朗读法:有带读,小组读,个人示范读等多种形式。(5)随机测试法,随机抽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检查学习效果,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进取。

教学工具:主教材《开放英语1》;配套教材《开放英语1综合练习》;CD光碟一盘;电脑播放设备一台。

4.教学评价:为了检查学习效果,督查学生保证一定的自学时间,本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形成性考核30%(课堂表现+出勤+作业成绩)+终结性考核70%=期末总成绩”的测试体系。并在网上采取定时和不定时两种形式辅导和答疑。此法对教学起到了积极反馈作用,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五、教学实践

下面我将以我校本学期“开放英语1”第一课为例,讲讲我的教案设计思路:

1. 本课定位:让学员初步了解本课程设计特点和学习方法,懂得学好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单元重点是围绕学习目标来安排的,也就是学习Lin xiaoyan到达伦敦与朋友见面后如何介绍自己和他人。本课中设置的Language Focus 是语法、词汇需掌握的要点,也是学习难点。

3. 教学时间分配:A.课堂引入(5分钟,讲清为什么要学好英语);B.教材介绍(5分钟说明怎样学习);C.进入课本开始学习活动(Activity)(25分钟);D.难点讲解、回答疑义、布置作业(15分钟)

4. 导学内容:

(1)为什么要学好英语?

(2)怎样利用教材自学英语?

(3)本次课程介绍:本次课要学的是第一单元的第一部分,其余两部分由学员根据老师课堂学习的步骤和方法,举一反三的抽时间自学。Unit 1的标题是“talking about people”,即人物介绍,课程安排是来自中国的林晓燕将到达伦敦与朋友会面。

(4)本节课主要学习目标:A.与五位主角认识,学习介绍个人基本情况和所从事的工作(本部分的重点);B.学习动词to be;学习冠词a/an的用法(本部分的难点)。

王海燕说课稿一 篇4

长阳中学王海燕2014.1.1

1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长阳中学的王海燕,今天我要研说的是外研版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内容,我将从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编写体例和意图、教材的主题特点、知识结构特点、每个单元具体内容和中考要求、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研说。

一.课标的基本要求

首先来看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初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地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

基础教育阶段初中英语课程的八年级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是:能听懂教师接近正常语速的有关熟悉话题,能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并进行简单的讨论。能就曰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使用正确的语音语调与他人简单的交换信息。能读懂供7-8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够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文章。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60词左右的作文。能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初步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一些学习方法。

下面我就主要来研说外研版八年级上册这本教材。

二、编写体例和意图

英语外研版八年级上册,整套教材包括学习模块、复习模块、练习活动、语法注释和词汇表等五项内容。期中模块1到6为期中前学习内容,7到12模块为期中后学习内容。另附2个复习模块。整册教材线条清晰、循序渐进;单元内部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单元之间以一个话题为线索,相对独立而不孤立。

下面我就来研说学习模块

每个模块都包括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基本语言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第一单元由六部分构成;(1.Listen and match2.Listen and read,3.Listen and answer)讨论、听连线,听读,(Listening and vocabulary,)在这部分,听力任务设计与词汇相结合,充分体现了词汇为听力作铺垫的作用。(Everyday English)每日英语介绍日常用语,旨在培养学生的日常交际能力。

(5.Listen and repeat 6.Work in pairs)Pronunciation and speaking这两个环节的设定是要通过听句子实现学生听力由易到难的过度,而且通过pair work完成学生说的训练,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情”从而增长他们的综合语用能力。

第二单元是由五个部分构成,主要是知识的扩展和综合的语言运用。它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主。(1.look and say 2.Read and answer.3choose the answer.4.complete the passage)看图预测、阅读回答问题、阅读选择等,有梯度的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和词汇练习,进而为阅读学习做铺垫。(4.complete the passage)阅读还原文章、写作小技巧,为后面的写作进行铺垫。(5.Write a short passage)写文章可以仿写还可以根据相关的提示写。

第三单元(Unit 3)是“语言运用单元,本单元设置的 “language in use”、“Language practice”、几个部分,便于学生自我检测本模块所学的语言知识。

外研版教材每个模块的安排都充分体现了任务型教学体例设计是可以实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

三、教材主体结构和知识分布特点

外研版初中英语教材共分六册,六册课本在话题、语法知识上相互衔接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比如话题方面初一下第六模块,初二下M4、初三上M3都涉及到运动与职业的话题,初二上M5、初二下M6都涉及到影视娱乐的话题,而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囊括为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四个方面。本册教材共有12个学习模块。其中M1,M3,M8可以归为个人经历和表达,M2,M4,M5,M6是国内现状与文化。M7,M9,M10,M11,M12,为国际文化与生活。话题涉及到气候、体育、健康、人口、环保等话题,另外外研版教材则增加了世界知识,实现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有机结合,如本套教材设置的around the world 专栏旨在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向学生介绍世界文化与知识。这些话题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情境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知识结构特点

外研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共有词汇319个,要求掌握的单词314个,短语38个、句型27个。本书的知识和内容属于承上启下的作用。词汇、语法并不是很难。外研版教材在语法安排上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本册教材的语法则是在对旧语法知识复习得基础上学习新的语法项目。所要学习的语法每个模块分布如下;M1复习初一所学四种时态、M7、M8学习过去进行时,M2、M3、M4、学习形容词用法,M12祈使句,M10、M11情态动词,M5、M6动词不定式,M9数词、冠词用法。

四、具体内容及中考要求作简要说明

第1模块的知识目标:提建议句式;能力目标:听懂读懂介绍经验的文章;情感态度目标:与他人交流时语言的得体性,学会照顾对方的感受;

五、教学建议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课堂是学生的战斗地,那如何最好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我们必须研究。

(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特点,合理使用教材,整合教材,主要通过单元之间的顺序调整与整合,单元内部各个任务之间顺序的调整与整合来实现。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做到:精心备好每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兴趣爱好来设计问题。比如学习Module 3 Sports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favourite sports? 学生大喊:basketball,football,然后我又抛出一个问题:Why do you like it?---Because it can make me relax.这样既可以导入本模块的学习,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二)引入竞争机制,发挥学生主体;

在教学中,我适时、有意识地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中,如在M6 Animals in dangers的学习中,涉及到动物和环境保护的话题,我将同学四人一组,为了保证人人有事干,四人在互相合作的基础上又有不同的分工,以组为单位讨论他们能想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最后小组展开竞争。这一机制的引进,即使不爱开口的学生也会在组员的积极配合下站起来,同时组内成员合作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创设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

由于现实环境的制约,课堂成为学生操练英语的最好的场所,因此在课堂上要尽量使用英语,创设尽量真实的英语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而我的课堂主要通过:Learn the songs or idioms和 daily report 来让学生感知英语。具体是指:一周一歌,或一周一句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通过学英文歌曲和朗朗那个上口习语来提高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技能。一天一报告,学生可采用自己演讲,小组问答,或集体表演的方式,但是内容必须贴近所学单元的话题,目的在于预习本单元的语言材料,并带着其他同学一起进入英语氛围中。

(四)利用现代技术,拓宽英语渠道

如学习“my favirite animal ”时,可利用多媒体将不同动物的声音、图片、单词融为一体,刺激学生的耳朵、眼睛、大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引导学生巧学妙计,减轻记忆负担:

如在学习动词不定式这一语法时,对于后面只能常跟to do 形式的词很多,比较难记,于是编成口诀:记住想要忘记,需要努力学习,喜欢同意帮助,希望决定开始,然后再对应英语单词,这样可以使学生记忆更深刻。

六、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围绕目标,注重根本

评价时围绕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习惯,使其共同成长。

(二)注重实践,形式多样

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应分别制定了听力、课堂表现评估表、阅读评估表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

(三)三维交融,体现综合在评价工作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在评价中,一要看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要看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三要看他的对语言知识的实践拓展能力。

七、教学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应该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拓展学科资源

用好英语教材和配套资料,可以通过让学生写英语周记、做英语手抄报,这样既拓展了学科视野,还可以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注重活动资源

教学中,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比如通过英语角、英语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英语视野。

(三)开发主体资源

主体资源指学生的学习。班级中总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都是有效地课程资源,将这些资源运用好,教师可以省去不少的“教功”。

在英语课堂中,我将继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力求做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1说课稿 篇5

高二化学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模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板书设计、效果分析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化学21必修》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性质的相关知识,本节是将原子结构模型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本节课从光谱事实出发,引出四个量子数解释光谱事实,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逐步建立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基本观点,了解玻尔对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知识科学假说和模型方法在原子结构理论建立中的重要作用;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历史,感受科学家们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教学重、难点:

原子轨道的量子力学模型的建立。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节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老师指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利用课本图1-1-1,让学生谈谈他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在学生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让他们认识到科学认识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科学家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的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利用联想质疑,提出疑问,卢瑟福模型有缺陷,原子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时可用幻灯片展示氢原子的线状光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

趁学生的求知欲高涨,向学生讲解玻尔原子模型的要点: ①电子所处轨道能量是量子化的;

②电子跃迁吸收或放出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

以上观点就可以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理论正是在实验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第二部分教学——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利用联想、质疑,说明玻尔原子轨道模型是有缺陷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应当如何解释原子光谱的复杂现象呢?

量子力学理论引入了多个量子数来标记原子中电子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理解四个量子数的含义:

n对应着电子层;n、l对应着n电子层中的能级;n、l、m对应着n电子层中l能级中的原子轨道;n、l、m、ms对应着电子运动状态。

结合相关知识,让学生讨论并解释:

多电子原子在跃迁时为什么会产生多条谱线呢?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 对四个量子数的认识,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电子云

向学生展示S轨道和P轨道的原子轨道示意图,让学生对原子轨道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后面学习化学键的知识做准备。

教师设疑: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运动,能不能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呢?提示学生,与宏观物体做比较,让学生总结出电子运动的特点,质量非常小,运动速度极快,故无法准备描述电子的运动轨迹。但是可以测出是子在什么位置出现的概率大,为了形象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的分布状况,故引入电子云的概念。同时结合幻灯片演示电子云的形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会:电子云描述的是电子出现的概率,而不是实际轨迹,量子力学的轨道和玻尔轨道是不同的。

五、板书设计:

(一)发展史

(二)玻尔原子结构模型 观点: ①

② ③

(三)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n电子层,n、l能级

n、l、m原子轨道

n、l、m、ms电子运动状态

(四)电子云

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能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gkh说课稿1 篇6

(伊旗第一小学 张睿珍)

主备人:张睿珍

集备人:郝丽芬 李旭冉 郝春燕 高娜 解婷婷 集备时间:2017.10.12 教材简析

本课是汉语拼音教学的第五课,前两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几个声母,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k、h,配有一幅夏天公园湖边的情境图。湖中,一群小蝌蚪正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蝌”提示k的音,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岸边的长椅上,坐着一个正在喝水的小女孩,“喝”提示h的音,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

第二部分是g、k、h与韵母组成的两拼音节及初次出现的三拼音节。

第三部分是“画画、打鼓”两个词语,其中“画、打”是本课要认的生字。左边是两幅图,一幅图上是一只小浣熊支着画架在画画,另一幅图上是一只小老虎在打鼓。

第四部分是儿歌《说话》。

第五部分是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画、打”,要求书写的字母g、k、和的笔顺以及在四线格的位置。学情分析

一年级孩子好动,喜爱游戏,难以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思维形象具体化,对他们来说,学习汉语拼音有困难,而且容易产生厌学的心理,《新课程标准》提出:“汉语拼音要尽可能地有趣味性,宜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力求做到教学要有趣味性,富有意趣,激起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学习目标

学会g、k、h三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习重难点

g、k、h的发音。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拼音卡片,小奖品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起兴趣:

师:同学们,这节课,拼音王国的主考官到我们班来了,你们欢不欢迎他?只有闯过一关的小朋友才能见到主考官的面,你们准备好了吗?第一关:课件出示学过的韵母:a、o、e、i、u、ü,声母:b、p、m、f、d、t、n、l,整体认读音节:yi、wu、yu。指名认读。恭喜同学们过关了,看,这就是主考官,他正在挥手跟你们打招呼呢,大家也快和他问问好吧!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节课主考官光头强要先带同学们去公园儿,想去吗?出示图片,瞧,公园到了,你在公园都看到什么了?光头强又在考大家了。

嗯,光头强对老师说,他对你们的答案很满意。我们今天学的拼音就藏刚才我们看到的这幅画里。大家一定要细心找哦。教师板书:g、k、h,师强调,他们也都是声母。

三、学习读音,闯第三关:

(一)学习g的读音:

把“鸽子”的“鸽”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g”的读音,跟老师读,开火车读,齐读,小组赛读。

你能编个顺口溜记住“g”吗?

齐读顺口溜:像个9字ggg,像个花环ggg等。你能用自己的两只小手摆摆g吗?

光头强说,小朋友们,恭喜你们,又多交了一个声母朋友g。

(二)学习K的读音:

从这幅图里,你还找到了哪个声母?K的读音也是将“蝌蚪”的“蝌”读得轻一些、短一些。谁来试着读一读?师领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

请同学们对着自己的手掌发g和K的音,发哪个音时你能感觉到气流?

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K呢?可以编顺口溜,也可以用小

尺子、小铅笔或小手指摆一摆。请学生展示。

(三)课中儿歌

(四)学习h的读音:

把“笑呵呵”的“呵”读得轻一些、短一些就是h的读音,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光头强又要来考大家了,看着这幅插图,谁能编出能记住h的顺口溜或儿歌。

三、书字g、k、h,闯第四关:

同学们,不知不觉,g、k、h三个声母朋友已经到了回家的时间了,可是,他们迷路了,怎么办?

(一)同学们,赶快打开语文书。先看看g宝宝住在哪里?师指导学生书写:共两笔,先写左半圆在中格,再写竖左弯,占中下格。

(二)师指导学生书写K:共两笔,先写一竖在中上格,再写左斜右斜在中格。

(三)h的家在哪里。师指导书写:共两笔,先写竖,占中上格,再写右弯竖,占中格。

(四)学生练写。课件出示:老师指导,强调坐姿和写字姿势。

四、游戏巩固:

主考官光头强说,这节课,大家表现非常棒,给大家准备了又大又红的苹果,谁来摘?

五、总结

旅行结束,再见!板书设计

《草原》说课稿 篇7

为完成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用问题引领法、重点感悟法、自主探究法、感情朗读法、资料补充法等教学方法。下面,我重点说一说我的教学过程:主要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交流: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播放一小段草原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草原美景的向往和憧憬。2.教师板书课题,带领学生齐读课题之后,交流搜集的老舍的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二、检查预习,学习字词,感知课文

(一)多种形式检查词语认读

大屏幕分四组出示词语:(1)“空气清新天空明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拨转马头、群马疾驰、襟飘带舞”通过引导学生读出画面美理解词语意思;(2)“渲染勾勒”先结合课文注释交流自己的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找图画的渲染和勾勒加深理解;(3)“好客、似乎、同行”这是一组多音字,重点带领学生区分同行和同行,同字不同音意思更不同。(4)最后出示“鄂温克陈巴尔虎旗”交流字典中旗的解释理解两个地名。

(二)检查6个生字的认读,强化读音

通过这些字、词的学习,不仅扫清了阅读的障碍,而且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会了借助课下注释和查阅字典都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三)学习两个生字

课后的生字比较多,我选择“羞”和“涯”两个半包围结构的字,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交流规律,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展示评比、修改提高”五个步骤,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左上包围的字有藏有露才美观的书写规律。

(四)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通过问题: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词语做小标题归纳概括课文内容。学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划分为风光、迎客、联欢、话别,后三部分都是写“人情”的。最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美”概括全文,练习把“长文读短”。(边说边出示板书)

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也为后面的品词析句做好铺垫,而且领悟了一种概括短文内容的方法,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情境,品读词句,感悟美景

(一)自读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大屏幕出示自主学习要求:作者是怎样把草原风景美描写出来的?一边读一边画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学生带着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二)集体交流,指导理解重点语句,读出草原的美

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重点语句,组织集体品读,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重点指导描写“羊群、小丘”的那两句话。主要经历三个过程:1.学生交流自己圈画的词句后,大屏幕出示重点句子;2.再读这个句子,谈谈从中读出什么?3.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最后达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下面,我来具体谈谈这两个句子的理解:(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主要有3个步骤:(1)抓关键词“一会儿”感悟流动的画面美。(2)抓住“绿毯”“白色的大花”两处比喻,体会草原的辽阔和羊群带给草原的无限生机。(3)展开想象,用比喻句重新描述草原的美景。经过这三个步骤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之后教师小结:像这样对景物的特点与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的方法叫“精笔细描”。同时引导学生找一找还有哪里使用了精笔细描?(2)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也经历3个步骤:(1)借助小丘的图片,感受小丘的柔美。(2)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想象小丘的美。(3)交流感悟到的小丘,学生在美的带动下由情及声,读出小丘的美。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骏马和大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草原的美。

(三)集体品读,感悟心情

主要以深情诵读的形式来处理,经历三个小步骤:(1)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观察已交流的句子把草原的美景生动地再现,其余的句子可不可以去掉?(2)学生品味“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两句话,感受其中不同的感情色彩:作者初到草原的兴奋和看到美景后的舒服。(3)多媒体播放视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引导学生抒发了自己对草原的感情,深情吟诵。

四、背诵积累语言,迁移运用

1.结合多媒体课件,通过自由朗读、师生合作诵读、背诵填空等形式背诵积累。在诵读中感悟到:作者即写景又抒情,这种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表达了老舍先生对草原无限的热爱。2.小练笔:美丽的校园。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乐园,利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出校园的美和对校园的热爱。3.推荐阅读《同步训练》中本课短文或者短文《藏北草原》。斯宾塞指出:在阅读教学时,应当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让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尽量多些。所以在整节课中,我比较注重学生自己的发现,自己通过读、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板书设计

风光(1)

迎客(2-3)美

草原联欢(4)人情

话别(5)

摘要:《草原》这篇文章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是一篇提高学生语言运用,陶冶学生思想感情的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但学生对草原的景色和生活了解不多,教学时需要借助视频和图文资料丰富学生的认识。

翠鸟说课稿1 篇8

一、说教材

《翠鸟》是六年制第六册第四单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本文作者重点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本课的编排意图一是让学生感受、体验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二是体会课文中关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爱护鸟类的意识。

从新课程目标建构的三个维度出发,我把本课的目标定为: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联系语境理解“清脆、疾飞、锐利”等词的意思。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贴切、生动,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

3、静心涵咏,读中悟情,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表达对翠鸟的喜爱!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了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也注重了文本的价值取向,能较好地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写翠鸟外形特点和对捉鱼的动作描写。

难点是以以便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翠鸟的捉鱼本领之间的关系。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孩子纯真而富有爱心,特别喜欢小动物,可以预见对学习本文将会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他们活泼好动,精神不易集中,对单纯的解读文本有一定困难,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法

情境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本课顺应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建立课文的内含情感与学生情趣的联系,激发学生情感。如,通过播放翠鸟捉鱼的教学录像,运用有形、有声、有情的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直观感受翠鸟捉鱼的动作敏捷,调动学习积极性,这样能比校直观地理解词语的含义,变抽象为具体,当学生感悟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后,自然地生成了情感。

2、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方面,在整堂课中,把朗读贯穿在整节课的始终,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师生赛读、引读、评读等,让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意境,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读中积累语言。

此外,还采用了游戏激趣等方法。

四、说学法 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根据课文内容疑问难,读活课文。训练观察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人特点进行观察,以画促悟,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 掌握读段方法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学生要学会读懂一个自然段,在词句的基础上,理解整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安排两课时来组织本课的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大意。第二课时:深入探究、深受翠鸟的可爱,体会独特的表达方法。下面,我着重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课文从哪个几方面介绍了翠鸟的特点?(二)扣词品句,感悟特点 1.外形

(1)出示句子和图片: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突出了翠鸟有“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突出一双红色的小爪子)

(2)外形:羽毛鲜艳

(先写)头上:像橄榄色头巾,翠绿色花纹。(后写)背上:像浅绿色的外衣。(再写)腹部:像赤褐色的衬衫。提出疑问:

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采用比喻的方式更能形象地写出翠鸟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3)出示句子和图片:

小巧玲珑,一对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突出:小巧玲珑、眼睛、嘴)

(4)老师小结

提出疑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翠鸟的外形的?

学生反馈:先写了翠鸟的爪子,接着写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写翠鸟的眼睛,最后写翠鸟的嘴。

先总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再一步步从上到下就头部、背部、腹部分别具体介绍羽毛如如何鲜艳。

教师归纳:作者是用抓住事物特点按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来描写的。

2、活动特点

(1)敏捷

出示句子:“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分析句子:这句话表现了翠鸟行动迅速而敏捷的特点。翠鸟在“疾飞”中,眨眼间“轻轻地停在”细软的苇秆上。在“疾飞”与“轻停”的联系中,“敏捷”便显露出来。

小结:一是讲翠鸟飞得低而快; 二是讲停得急而轻。(2)专注机警

出示句子: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来的小鱼。

分析句子:“一动不动”“注视”“等待”这些词语表现了翠鸟捉鱼时另外一个特点:非常专注机警。

3.捕鱼过程(1)出示句子:“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目光。”

提出疑问:课文先说小鱼非常“机灵”,再说“还是难以逃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对比,更能衬托出翠鸟的目光锐利极了。课文中的“锐利”指翠鸟的感觉非常灵敏。

(2)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射出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3)这句话活灵活现地再现了翠鸟捉鱼的经过。翠鸟捉鱼时一连串的动作(蹬开、射出去、叼起、贴着),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甚至连机灵的小鱼都没有反应过来。说明翠鸟捉鱼的动作熟练、连贯、毫不犹豫。而且从不落空。

(还在摇晃、还在荡漾)摇晃和荡漾的时间都不可能太长,而翠鸟却完成了离开苇秆到叼起小鱼飞走的一连串动作,这是作者从侧面写出了翠鸟的迅速敏捷。

(4)比较句子

a.翠鸟离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b.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射出去。

第2个句子写得好。第2句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让我们更形象地感受到了翠鸟的速度之快。除了比喻,“蹬”字和“射”字都显得非常有力度,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翠鸟的速度之快。而第1句只是很一般的说明快而已。

(5)小结:同学们,翠鸟真是捕鱼的能手啊!连老师都佩服!让我们按“等待、发现、叼走”的顺序,再来品味一下翠鸟那捕鱼的过程吧!

4.翠鸟捉鱼的本领与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1)翠鸟为什么能停在苇秆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 因为它有一双能“紧紧抓住苇秆”的红色小爪子。(2)翠鸟为什么目光“锐利”,能发现机灵的小鱼?

因为它有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

(3)翠鸟为什么能在疾飞的过程中叼起水中的小鱼? 因为它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4)翠鸟为什么能贴着水面飞? 因为它“小巧玲珑”。(5)小结:

翠鸟捉鱼的本领是由它的外形决定的,并且是由它外形各部分的特点整体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移情体验,感受喜爱

(1)过渡句:在欣赏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和捉鱼的精彩表演后,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呢?

出示句子: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突出喜爱)

分析:这句话强调“真想”,感受那种非常喜爱、迫不及待的心情。

(2)出示句子: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吗?沿着小溪往上走,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放弃)听了老渔翁的话,知道翠鸟住在陡峭的石壁上,“我们”打消了想捉翠鸟的念头。(3)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真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突出希望)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4)小结:今天,我们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的新朋友翠鸟,正是有了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如此的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保护它们,让这些可爱的小生灵在大自然中快乐、自由地生活吧!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课内的学习是有限的,而课外的知识却是无限的,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去,到更广袤的课外领域。设计下面的作业。作业:

1、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

2、回家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把你对它的认识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六、说板书设计

本板书既简洁明了,又提纲挈领,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又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一目了然。

翠鸟 外形——动作

1 菩萨兵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菩萨兵》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其讲述了在长征途中,朱德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并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感激。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饱含真情,是训练学生朗读,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好教材。

二、学情分析

由于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尽管学生可能看过一些类似的的影视剧作品,但还是缺乏感性认识,对其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真切体会到藏族同胞与红军战士的鱼水情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情可解、有话可说,并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从而走进课文,真正体会文本内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写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

3.基本读懂课文,明白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四、教学重难点

难点:理解课文第二、第五、第六自然段中中总司令的话,并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五、教法

1.阅读教学法:我将该教法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其次采用分角色朗读课文,使学生初答导入时所提的问题,从而使他们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课文体味并读出红军战士和藏族同胞的鱼水之情。2.情景教学法:我将通过介绍朱德总司令的生平及课文故事所发生的时代背景资料来创设有情、有形、有真实触感的情境,激起学生参与讨论与积极理解课文内容的兴趣和乐趣,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六、学法

自主学习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首先由我启发引导让学生独立探索,初次建立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其次让学生进行小组协商、讨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的成果基础上获得对问题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课文导入的过程中,我将采用提问的方式,抛砖引玉激起学生对什么是“菩萨兵”的探究兴趣,巧妙地将其带入课文中展开我的新课。2.初读课文(自读课文,初答问题)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后,首先,我将引导他们按要求自读课文并初次回答导入时所提的问题,借问题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其次,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问题。

3.梳理课文(通晓故事梗概,细品文章内容)

本课共有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藏族同胞听说又有部队开进自己居住区,便躲进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情况下,我引导学生想像藏胞们吃尽的苦头,使藏胞一见红军就跑,躲得情景印入学生的脑海,重点指导学生读好本节的最后一句话,突出朱总司令的“急”.课文的2~5自然段通过对话的形式写了朱德总司令的着急与担心.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2~5自然段,组织学生交流阅读感受,相信凭着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初步感知朱德司令担心藏胞在深山里会受不了,担心春耕被耽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与文本深入对话.边读边找出体现朱德司令着急担心的词句,多读读,多品品,揣摩人物的心理,然后组织学生再次交流.课文的6~7自然段写了朱德带领红军帮助藏民春耕,以实际行动关心爱护藏民.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朱德是这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朱德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藏民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要让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藏胞的心中开花结果.课文8~9自然段写了春耕行动深深感动了藏胞,他们赞颂朱总司令率领的红军是“菩萨兵”.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想象藏胞为何会流下感激的泪水,体会藏胞对红军的感激,然后引导学生紧扣:“干干净净”,“平平展展”,借助课文插图,想象藏胞返回家园后和红军相见时的感人情景,并进行说话训练.在此基础上,引出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说说对“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藏胞对红军的感激与信任之情.3.总结全文(深切感悟,情感升华)

学生深入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我总结:朱德同道亲身领导赤军兵士资助藏胞春耕,以现实的爱民举措得到了藏胞的信托和感谢,怪不得藏胞称他们为菩萨兵.引导学生回读课题,使学生对“菩萨兵”一题有更深的明白,随后再读课题,让学生把军民之间的鱼水蜜意深深印入脑海.八、板书设计

7.菩萨兵

起因:长征途中红军休整停留

经过:藏胞家园逃离又返回

结果:藏民红军鱼水情深

民 躲——回——流泪

↓鱼水情深↑

上一篇:夫妻离婚经典名言下一篇:比喻句和拟人句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