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艺术教案(共12篇)
灯笼艺术教案 篇1
灯笼
美术教案
中班
活动目标:
1、学习废物利用来装饰灯笼。
2、能够按老师的要求正确地制
作灯笼。
3、能够合理配色、制作色彩鲜
艳的灯笼培养幼儿对制作灯笼的兴趣。
活动准备:瓶盖大小一样若干、剪刀、绣花
针、扎丝若干、毛线、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教师自制的小花灯。
指导语:元宵节到了,我们看到了许多
美丽的灯笼。今天,老师也要和你们做了一盏自己的灯笼,它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来做的呢?
二、观察操作材料和步骤图,了
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2、观察步骤图,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
3、尝试用穿的方法来制作红灯笼。
4、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灯笼艺术教案 篇2
一、张艺谋美学观念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悲剧意识、女性切入、民俗烘托、色彩修饰。那么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呢?张艺谋的家庭和时代对他美学观念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通过查阅资料,笔者了解到,张艺谋的家庭经历了中国的两个时代——新旧时代。张艺谋的父亲和两个伯父都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在解放的前夕,张艺谋的大伯逃到了台湾。张艺谋的父亲因为“军衔”和哥哥的原因,被打上了“反革命”的帽子。这也为年幼的张艺谋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抑。从小被排挤的张艺谋内心是压抑、扭曲的,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电影多是悲剧意识覆盖的原因。
张艺谋的母亲对他的性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张艺谋的美学观念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张艺谋的母亲是一个医生,据资料显示,她性格开朗、热情、乐于助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他都乐观向上。她承担着整个家庭的重任,却从来没有抱怨过。[1]母亲的这种性格影响了张艺谋,为他培养了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性格。正是母亲的这种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女性大多性格坚忍不拔,无论是《红高粱》里的九儿,还是《金陵十三钗》的玉墨都是性格坚强,巾帼不让须眉。可见母亲对张艺谋性格和美学创作观念的深远影响。说到家庭,我们必须要提到张艺谋的出生地——陕西。张艺谋是西安人,西安做为我国历史上的闻名古都,同时还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其深厚的历史文明影响深远。西北浓郁的历史感、厚重感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这片土地展现出来的艺术美、力量美、粗犷美都影响着张艺谋的审美取向。陕西大片的红、黄色土地更是为张艺谋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烙印。所以张导的第一部作品《红高粱》展现的就是陕西的民俗风情,大片的高粱地,粗犷的陕西汉子更是张导的审美趣味的体现。下面,我们就从《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作品来分析张艺谋导演的艺术美学。
二、创意美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以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为创作社会背景。讲述了陈家大院里女人们的悲剧人生。女主人公颂莲因为父亲的意外死亡被迫辍学,在继母的念叨下被迫嫁给陈老爷当四姨太。在陈家有陈家的规矩,红灯笼挂在哪位太太的院子里,老爷就去哪位太太院里过夜,太太则可以享受到捶脚、点菜的权利。在陈家大院里,大太太年老色衰,不争不抢。二太太口蜜腹剑,笑里藏刀。三太太模样俊俏,性情刁钻。颂莲单纯倔强,心高气傲。在这个院子里,四个太太为了得到老爷的宠爱,向往的权利、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上演了一幕幕的人间悲剧。
“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创意美是电影艺术美的重要标志。我们知道,《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导演改编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张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并非是单纯的将文字转化为声画形态,他在原作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提炼、加工、再创造。使影片的思想更加深刻,主题更加鲜明。小说《妻妾成群》是通过情欲关系来展现封建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抑和摧残,而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则是通过太太们在对权力的角逐下做出的一系列行为,从而表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思想的侵蚀、对人心灵的扭曲。将《妻妾成群》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也是张艺谋导演的创新美。在影片中,导演将红灯笼作为整个影片进行的重要道具,将它化身为权力的象征物——将权力物化。红灯笼就是老爷,就是陈家规矩的象征、也是各房太太争相追逐的权利。张艺谋导演将红灯笼这一物件提取出来,作为整部影片的衔接物,让红灯笼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见证当时女性在封建家庭制度下的压抑和心灵逐渐扭曲的过程。如:颂莲刚入府时,第一晚,先是挂上了红灯笼,一系列的捶脚之后,老爷入房。导演刻意在老爷和颂莲同房时,给了大红灯笼特写,同时配以幽怨、深沉的京剧女声唱腔。在老爷被叫走后,颂莲走到镜子前,举起红灯笼,看着镜中的自己,留下了眼泪。张艺谋导演通过蒙太奇将红灯笼这一物件细节贯穿整部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创意美还体现在导演没有将主要的内容设置为一夫多妻制下妻妾内讧,而是借不同女性的同一命运揭示封建礼教、封建文化对女性、对人性心灵的摧残。批判了罪恶的男权社会。使得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体现了导演对社会现状的深思、通过历史折射现实,对社会、人文的关怀。
在影片中,导演将“规矩”一词进行了新的加工、概括,将它变为封建等级制度的代名词。把“红灯笼”意象化,使大红灯笼变成了规矩和仪式的核心内容。成为女性地位、权利、尊严的象征。
三、造型美
影片运用大量浓烈色彩使得人物状态外化。《大红灯笼高高话》开篇用了一个长达一分半的中近景长镜头来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主人公颂莲一身白色的学生服坐在导演刻意营造的方方正正的空间里,在空间造型上,我们感觉很压抑,正方形的框子里装了一个人,正是“囚”字,这是导演运用画面语言为我们刻意营造的美学造型。在颜色上,颂莲一身学生服,为我们既揭示了她的身份也营造了主人公内心的情绪,使得主人公的情感状态外化。之后的镜头是迎亲,鞭炮齐名,颂莲从家中走出,导演运在色彩上用了大量的黄色和红色,表面上是吉祥的色彩,但在影片中,导演却用这样的色彩将我们引入意想不到的家族制度怪圈中。
除了不同场景情绪渲染选择不同的颜色进行对比外,导演还在本片中利用人物的衣着变化来外化人物,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陈家的四位太太在衣着上的性格外化是十分明显的。清心寡欲的大太太和城府颇深、向往权利的二太太从始至终都穿着颜色深暗,花色复杂的丝质衣服:而三太太梅珊则是起初的大红色丝质旗袍到彩色的衣服再到最后的淡蓝色旗袍直至最后被老爷处死的白色衣服。在这些造型上,我们不难看出人物的性格外化,三太太从得宠、骄横到渐渐看淡到最后非正常的死亡的整个人性的过程。颂莲的衣服颜色则是白色、彩色、淡蓝色到最后的白色,导演使用同三太太一样的塑造方式,向我们刻画出颂莲从单纯、纯净、争夺、到最后人性的回归的“轮回”过程。这样直白外化的造型塑造,成功的将导演的意图明显表达,使得观众快速获得有效信息。
四、形式美
电影的审美特征可以从“意”、“象”两方面解读,“象”就是电影声音、画面图像以及声像在时空运动形成的“事”象,这些“象”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文化意蕴就是所谓的“意”。[2]
《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剧作结构上,导演将其分为四个段落。跟随季节变化分段——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的夏天。张艺谋导演刻意的使这个院子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正是本片的外延,导演利用时间的形式感明确的表现出自己的自主意识和对封建社会的批评态度。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主人公颂莲在陈家大院内的争斗状态物化的淋漓尽致。“第二年的夏天”的开头,也是影片的结局,更是和主人公一身白色的学生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为本片和观众营造了封建社会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使得观者从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上升到对剧中人物宿命的探讨。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不管是大太太的不争不抢的心死,二太太卓云的臣服,还是三太太梅珊的抗争,颂莲的迷茫和雁儿的幻想,都充满了悲剧色彩。这些和张艺谋导演的美学观念密不可分。大太太年老色衰,不得不与老爷结成同盟,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地位。二太太卓云没有儿子,也不得不讨好老爷,使自己好好的活下去。三太太梅珊个性张扬,不甘心被锁在陈家大院里,和高医生的偷情使得她死在死人屋里。而颂莲太年轻,不会勾心斗角的生活,在害死三太太后良心受到煎熬,最终疯了。这些女性都是旧式婚姻的牺牲品,都被命运摧残,正如颂莲所说“点灯,灭灯,封灯,在这里人算是人么东西,像狗、像猫、像耗子、唯独不像人”。五太太在夏天被娶进门,故事还将继续,在这座陈家大院的囚笼中,所有人都被囚禁在这里,然而囚禁他们的不是陈家的高墙大院,而是“祖上的规矩”——是封建制度。只要封建制度不被摧毁,这个故事将一直继续下去,宿命的轮回将一直在陈家大院上演。唯有屋顶的死人屋才是唯一可以挣脱囚禁的地方,只有死亡才可以摆脱这个病态的世界,摆脱宿命的轮回。
灰色的大宅,黑色的墙院,导演运用这些色彩为我们营造了压抑的气氛,而作为大院中唯一的亮色——红色。灯笼是红色的载体,同时也是物化的权利。影片运用大量的俯拍,在画面构图美学中为我们你营造压抑沉重的气氛,向死人棺材一样。满满的红灯笼并没有什么喜庆的感觉,反而显得很阴森、充满血腥的意味。张艺谋导演成功的运用这些色彩和画面构图向观者明确的传递了他的美学内涵和自我意识。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导演运用符号化、仪式化的画面语言成功的把封建体制真实具体的表现给观众。以色彩、画面构图、物件细节等不同的美学方式,让观众深刻的体会封建制度的本质。从美学角度来看,导演将其独特的视觉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不仅生动的刻画了人物性格,还赋予画面象征的功能,丰富了电影艺术的审美张力和意蕴内涵,同时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审美价值。[3]
参考文献
[1]陈墨《张艺谋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
[2]李道新《影视批评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艺术赏析 篇3
一、《大红灯笼高高挂》故事梗概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根据苏童中篇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它成功地勾勒出“一夫多妻”的封建家庭制度下,妻妾之间相互勾心斗角的人生图景以及男权统治下形成的生存规则。影片里的核心人物是一个名叫颂莲的女人,她受过高等教育,可是为了能在勾心斗角、明争暗斗的陈家生存下去,颂莲的性格在斗争过程中被异化、被扭曲。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故事开始在夏末秋初的季节,当时的颂莲才19岁,她是个年轻有为的女大学生,有着新的思想和执拗不屈服的个性。然而她却也没能成功的逃离当时的封建传统对女人迫害的悲惨命运。随着父亲去世,她被继母逼迫辍学最后嫁给了陈佐千做四太太,陈家有祖传下来的规矩:老爷在谁房中过夜,其院房内外就挂起高高的红灯笼。为了一盏盏不熄的红灯笼能够高高挂起,颂莲与二太太卓云、三太太梅珊、甚至还有争宠的丫鬟雁儿之间展开了女人们可怕的斗争,直到次年夏,陈府迎来了第五位姨太太,这样没有尽头的斗争故事在封闭的深闺大院中循环上演。
影片叙述平淡,但其中包含了众多具有研究价值的要素,例如,在电影中多次巧妙的通过颜色的变化反映人物当时的心境,导演非常善于运用声音符号渲染气氛,借用音乐的变换到达一定的表意效果。除了颜色和音乐,镜头的控制也是影片的一大特色,张艺谋导演运用一系列的技巧只是为了表现这个陈旧的大家庭里生活的最不像女人的女人们,借此给人们新的思考和反省。
二、影片艺术特色解析
(一)色彩的巧妙运用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剧照
《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的运用是极为讲究的。片中不同色彩基调的反复出现,使观众的情绪也随着剧情忽高忽低。各式各样色彩鲜艳的服装,也使这部电影显得更为精致。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最常使用的就是红、白、黑三种颜色。首先不得不说红色,影片的题目就是红灯笼,所以红色无疑成了影片的主色调。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代表着幸福、欲望、希望,电影中的红灯笼也是陈家院里女人争宠的象征物,在陈家拥有了红灯笼,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荣誉和权利。随着红灯笼的点燃、熄灭,女人们命运也在受着红灯笼的摆布。红灯笼点燃,女人们的希望就被点燃;然而当红灯笼熄灭,陈家院呈现出一片死寂,空空的院落没有一点人气,只剩下女人们勾心斗角的闹剧。影片中温暖的象征希望的红色与象征禁锢死亡压抑的黑色交错呈现,冷暖色调的对比强化了电影想要表达的被压抑的思想内涵。白色也是影片常出现的颜色,颂莲的大部分镜头都是穿着白色旗袍。白色在影片中更多的意味着落寞,暗示着在封建社会下女性早已被设定好了的悲惨命运,白色的幔帐、埋葬罪恶的雪花,大少爷脖子上带着的白色围巾。但这一切随着大少爷的离开,屋子里又剩下恐怖凝重的黑色,好像预示着女人们永远逃不出黑白世界的捆绑和束缚。当三太太被发现和高医生私情之后,三太太被仆人抱着上屋顶处死的时候,一群人也是踏着一地白花花的雪。仆人身上穿着明显的黑色衣裤,手抱着一身白色睡衣的三太太匆忙的走在白雪覆盖的屋顶上,这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强烈的黑白对峙,三太太最终也没能逃脱惩罚,她被永远地束缚在了黑暗阴冷的楼顶屋子里。屋子锁住了三太太的灵魂,实则是象征着当时的女人根本无法与封建势力作斗争,女性成为依附于男性的物品,失去自身的尊严。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中唯独没有春天,这或许是导演想通过这一个季节的缺漏含蓄的告诉观众,当时封建大家庭对女性而言永远没有春天。绿色是春天的代表,在影片中是有部分镜头的,电影一开始颂莲朝着迎亲队相反的方向走的时候,两旁出现了模糊不清的绿色,随着颂莲一步步走进陈家,绿色也离她越来越远。似乎隐喻着充满美好未来的春天不属于颂莲,隐约的暗示颂莲未来不可逆转悲惨命运。
(二)音效的有效融入
在电影中不能不提的就是音乐的使用,电影中的音乐可以最敏锐地扑捉到人脆弱的感情和情绪变化,从而给观众带去一定的听觉刺激,依靠音乐在短时间内达到一定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张艺谋导演因为认知到音乐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电影中灵活的使用多种变换的音乐从而增加电影震撼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影片的文化魅力。中国传统音乐与张艺谋的系列影片二者合理融合,不仅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广泛流传,而且使观众对影片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中国传统音乐与要表现的故事情节浑然一体,这对增强影片的氛围和畅快表达人物内心情感都起到了积极的正面作用。影片充满了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崇尚,其中包括京剧、民歌、唢呐独奏、民间打击乐等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电影开篇上来就是京剧中的打击乐,锣声应和着鼓声缓缓地拉开电影序幕。伴随着主人公颂莲的出现,这些音乐戛然而止,这时颂莲的脸部是凝重而冷漠的,电影开场时的京剧打击乐仿佛暗示着一场有关于颂莲的深闺故事即将上演。颂莲对继母说的一句话:“女人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当小老婆就当小老婆。”与之前开场热闹喜庆的京剧打击乐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或许是导演有意而为之,用最热闹的欢乐去衬托无法言说的痛苦。这样的京剧打击乐并非只出现在开头,在影片中每次点灯、灭灯的时候也会放这样的音乐。京剧打击乐的热闹与阴冷空旷冷清的深闺院落又形成了第二重强烈的对比,作为影片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京剧贯穿于影片的开头、中间、结尾,并大致以两种方式出现。第一种是三太太梅珊自己唱的三次京剧。第一次唱是在颂莲新婚夜的第二天,目的是表达心中对于陈老爷娶四太太的不满;第二次是当着陈老爷面唱的《苏三起解》,这是中国传统京剧中的著名选段,在影片中具有强烈的暗示隐喻作用;第三次则是梅珊为自己唱,唱的目的也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而变换着,凸显了陈家大院里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长期不被尊重的窘迫现状。梅珊唱的京剧更像是没有说出来的旁白,用音乐代替言语在表达自身情感的同时也深化了主题内蕴。第二种是以留声机的方式放出来。第一次是在三太太和高医生邀请颂莲去打牌,随着京剧锣声、鼓声热闹紧张的相互应和演奏,颂莲也发现了三太太和高医生不为人知的私情,这时候的京剧不仅迎合了秘密被发现的紧张气氛,更加重了故事情节的紧张浓度;第二次是在颂莲知道三太太被迫害致死之后,到三太太房间点灯放音乐来祭奠她。这时候的音乐更是暗示了陈家大院里女人无法逃脱的悲惨命运。这时候的音乐仿佛变成了院落里所有女人可悲的呐喊——有声却无力。
(三)镜头的独特记录
影片成功的地方除了颜色、音乐,就是对镜头的选择处理上。整部影片都是平稳的推拉摇镜头,有很多的定格、特写。常常借助于两面高墙来造成强烈的压迫感,这样的镜头处理方式奠定了影片苦闷、压抑、悲凉的感情基调。影片一开始就给了颂莲一个特写,镜头稳稳的定格在颂莲的面部,颂莲说的云淡风轻,像在讲诉别人的事情。但是话语中透露出的伤心难过更加强了绝望的悲凉感。颂莲去拜见各位姐姐的镜头是典型的长镜头,镜头跟随颂莲将陈家幽深、安静、空旷表露无遗,通过一系列慢镜头的展示表现了无奈的气息。
三太太被处死的时候,通过颂莲的“眼睛”真实呈现了屋顶角楼上的凶杀案,远近景的来回切换将颂莲恐惧、不安的心情充分传达了出来。当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镜头逐渐拉出,从近景到中远景,高高的院墙和红彤彤的灯笼圈住了来回走动的颂莲,压抑和封闭发挥到了极致,象征着颂莲根本逃不出的牢笼。
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窥探
(一)大红灯笼的符号与隐喻
影片中的大红灯笼,代表着一种影像符号,影像符号的隐喻是一个具体到抽象的表意过程。影片中的主要语言符号就是“大红灯笼”,象征新的希望,又因为形状是椭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但是影片却赋予了她相反的全新涵义。影片中的红灯笼有三个隐喻,分别是时间、空间、颜色隐喻,因为之前说过颜色隐喻,所以这着重说时间和空间隐喻。
“大红灯笼”出现的顺序和时间变化是一种同构关系,即:夏、秋、冬、夏。夏天颂莲来到陈府,也是红灯笼首次出现。接着秋天成了故事叙事的转折点,“大红灯笼”开始在二院亮起,随之而来的矛盾是非也没有间断过。冬天的到来更是激化了矛盾:二太太揭发颂莲假怀孕,三太太被颂莲酒后口误而死于非命,雁儿私挂灯笼被揭发。到了次年的夏天正是颂莲出家的时间,唯独没有了春天。这也暗示了陈家的女人始终等不来希望,留给他们的将是无尽的绝望。
影片中点灯形成的空间构图间接地表现了“大红灯笼”所关涉的人物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四个太太的院落成一个“口”字分布,而4个太太又住在其中,意为“囚”字,这正应验了颂莲的话:“院里的人像任何东西,就是不像人。”影片中主要的矛盾来自二太太、三太太、四太太。他们的位置是一个三角形,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架势。但是他们的关系开始是互补的,颂莲与菩萨脸蝎子心的二太太成为知己,一起对付三太太。随后发现刁蛮的三太太其实并没有太多坏心眼而且与自己有很多相似的性格特质,这时候矛盾成了二太太与颂莲和三太太两人之间的矛盾。她们三个关系既对立又互补。然而陈老爷居于院落最高位置,他决定着灯笼的亮、灭,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男权文化”。
(二)女性背后的男性虚影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女性一直按照社会定义好了的性别角色生活和思考,体现在电影作品里更是如此。父权宗法制对历史发展具有的长期影响,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社会次序,女性的依附心理也随之根深蒂固。对女人来说放弃传统谈何容易,包括影片中具有新思想的颂莲也不例外,读书之前是依附自己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开始选择依附陈佐千,仿佛颂莲的一身都只有依附男性才能生存下去。不仅仅是颂莲,陈家剩下的三个姨太太更是活在男人的权威之下,女人们每天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争夺红灯笼,红灯笼又是由男性代表——陈老爷决定的,这其实就是象征着男性主导控制下的大家庭。女性背后的潜在的男性虚影,首先就体现在男性对女性的控制和女性对男性的不自觉的依附上。除此之外男性的权威还体现在对女性性格的改造上,一开始的颂莲是接受新知识的大学生,是一个人提着行李拒绝迎新车的叛逆少女,可是逐渐的为了高高挂起的红灯笼,也开始沦陷堕落,其实换句话就是逐渐开始接受和效仿陈老爷制定的男权规则。颂莲开始谎称自己怀孕、用太太身份揭露雁儿直到迫害雁儿至死、与其他太太争风吃醋……这一切的改变已经把一个全新的知识女性变成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囚徒。
尽管陈老爷至始至终都没有给过正面的特写镜头,似乎在有意回避,但是这都无法改变他是大家庭中主宰所有人命运的事实。电影很大程度上对女性的生存困境给予了高度关注,女性或许只有彻底的摆脱男性阴影,才能真正的获得自身的尊严和价值。
结语
《灯笼》教案设计 篇4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
2、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教学课时:1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1、导语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 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 萧的《灯笼》。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 怅惘(chàng 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 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 铿(kēng)然 熙(xī)熙然 马前卒(zú)
3.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期的事?是从哪些角度来抒写灯笼的?
【交流点拨】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和情感两个角度来抒写灯笼。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2、读一读,说一说:灯笼的意义。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3、自由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
1、赏析: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2、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3、文体特点
散文 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
2、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
【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也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催人奋进。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这种情感在我们今天也是不可缺少的。
3、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大班教案《挂灯笼》 篇5
我们现在开展的主题是《我是中国人》,就在前几天我们也过了一个节日――国庆节。节日上来,孩子们纷纷来告诉我们节日里看到了什么去了哪里玩很开心,而在之前的环境布置上,孩子们也常常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要在教室里挂灯笼……等等。发现孩子们对此兴趣十分的浓厚,而区角活动中也有挂灯笼这个活动,但是孩子们的操作情况一般,很多幼儿对5以内的加法还是比较陌生。因此结合《我是中国人》中“欢腾的国庆节”这一站点,利用孩子们的兴趣点,渗透5的加法,设计了这一活动――挂灯笼。
活动目标:
1、通过挂灯笼庆国庆的活动,比较灯笼的不同特征,探索5的分合,了解5的加法,发展幼儿思维的正确性。
2、乐意参与活动,感受中国的传统风俗,体验庆祝国庆节的欢乐情绪。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4以内数的组成经验
2、活动墙、PPT、分合图4副、试题卡、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体验国庆节的愉快
1、我们过了一个快乐的国庆节,大家是怎样庆祝国庆?――挂彩旗、彩灯、气球、灯笼等
小结:国庆节是我们祖国妈妈的节日,大家一起张灯结彩,快乐的给祖国妈妈过生日。
二、比一比――探索5的分合并与题目配对
1、今天我们也一起来挂灯笼好吗!出示PPT
1)一共有几盏灯笼?用数字几表示?――一共5盏,用数字5表示
2)这些灯笼有什么不一样?――颜色、大小、形状等
3)现在要请你们帮帮忙,听清楚要求:
a、请你们分成三组,每组5个人
b、使用1号材料,互相商量一下尝试把这些灯笼分家家,能有几种分法,并记录。
4)幼儿交流,教师总结,出示PPT
a、你们是怎么分的?(追问如:1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或那你把5分成了几和几?……)――边讲边出示
b、看看5可以分成几和几?
c、那现在看看5一共有几种分法?――四种
这四种分法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如:原来2和3、3和2数字一样,位置交换了一下,看到2和3
你就马上想到――3和2。
小结:5有4种分法,我们只要记住2种就把4种分法都记住了。
2、出示试题卡,请个别幼儿将题目与5的分成找朋友。
追问:为什么?――如:因为2和3合起来就是5,所以2+3=5。
小结:原来这些加法题目就是这样变出来的!
三、点一点――了解5的加法
1、看!屋檐上的灯笼要亮起来了,请你们一起来帮忙点灯,好吗?
2、交代任务
点的时候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的加法题目找到相应答案的蜡烛,点错了,
灯可就不亮啦!
3、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将完成的幼儿作品摆放到活动墙。
讨论:看看灯笼都点亮了吗?
23 做灯笼教案一 篇6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受、赞、奖、但”等11个生字,会写“灯、桌、”2个生字,了解词语“合作”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3.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教学重点: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听儿歌,引入新课
1、师:听《三个小和尚》儿歌,说一说你知道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吗?你们帮他们出出主意吧。引出合作这个词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合作有关的课文——做灯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两遍。大家见过灯笼吗?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一些灯笼的图片吧。
大家再读一次课题,孩子们,你们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全班交流。想知道这些问题啊,我们就一起来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轻声朗读课文,画出不容易读准、不容易读好的字、词、句,反复练习直到读准读通。有不会读的地方吗?师生一起交流。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写得是谁和谁之间的事?
3、全班交流,师相机板书。(王京、李良)他们做了一个什么呢?相机板书(做灯笼)。引出词语“合作”,理解合作的意思。用合作说话。
三、读生词,识生字。
1、昨天晚上我们预习了课文,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了很多词语,看大家会不会读。课件展示生词。(全班齐读后,分小组开火车读)很多生字宝宝藏在词语里面,看大家还喊得出他们的名字吗?同桌互读,互相正音。交流识字方法。请和同桌分享一下你的识字方法。
2、师在黑板上贴出生字卡片,全班交流识字方法。师听孩子们识字扩词并及时取下已识的字。
3、刚刚大家有这么多的识字方法,你记住了多少呢?我们来检测一下,全班齐读生字卡片。并抽学生给生字组词。
4、开火车巩固生字。
5刚刚大家识字太辛苦了,老师要奖励一下大家,想不想吃个水果啊?好,我们摘果子罗!(摘苹果识字)摘果子之前呢,我们先要运动运动,准备好了才能摘很多的果子。来,站起来,跟老师一起做:扭扭脖子,伸伸腿,扭扭屁股,伸伸臂。活动好了,开始摘果子啦。
6、师;今天呀,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生字宝宝,可是,顽皮的生字宝贝和我们捉迷藏啦,她藏到课文里去了,看大家还能认出他们吗?请孩子们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及时纠正发现的错误)
7、师:刚刚大家读的真好,现在老师想看看哪个小朋友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抽生分段朗读课文,及时抽生评价。)
8、先大家在读了课题时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可以解决了吗?
四、指导写字。
1、师:刚刚大家说王京和李良是什么关系啊?(同桌)对,今天我们来写一写这个桌字。给桌扩词。学生观察桌,分析结构,请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师示范,生书空练习。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2、师:王京和李良一起合作做了一个灯笼。这里面也有一个我们要写的字“灯”给桌扩词。学生观察“灯”,分析结构,请学生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师示范,生书空练习。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3、展台展示学生书写,一起评价。板书设计
23做灯笼
王京(做灯笼)李良
大班科学《漂亮的灯笼》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正确使用剪刀,制作简单的灯笼。
2、喜欢参与手工活动,初步体验制作灯笼的快乐。活动准备:
1、教师出示自制的灯笼。
2、红色卡纸、黄色蜡光纸、剪刀、彩带、双面胶、手提棒。活动过程:
一、首先和后面在座的各位老师们打声招呼。(老师好)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在过春节时都干些什么?(放鞭炮、贴春联、挂灯笼......)那小朋友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灯笼?
1、观察并欣赏 :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了几种不同的灯笼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出示图片欣赏)
2、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形状的灯笼?都是什么颜色的?
3、出示成品灯笼这是老师装饰的灯笼小朋友看看都有什么形状的,用到了什么材料?
4.马上就要过春节了,请小朋友们自己也做一个灯笼装饰的漂漂亮亮的,送给我们在座的各位老师好吗?(好)
二、观察操作材料,了解制作灯笼的方法,制作灯笼时的小要求。
(1)观察材料,了解其用途 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现在你可以和你的好朋友商量一下用什么材料也制作一个漂亮的灯笼呢?
(2)教师讲解示范制作灯笼的方法
(3)请小朋友们在制作灯笼时,要保持地面干净。小朋友们手拿剪刀时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
先选好材料——把红色长方形卡纸上下对折,然后从开口处往下折上一条横线,按顺序从右到左用剪刀剪成细直条,剪到有横线的位置为止,剪得要均匀,打开卡纸右边左边卷起在用双面胶粘牢——把黄色蜡光纸折一条横线,再按顺序从右到左用剪刀剪成细穗穗,剪到有横线的位置为止,剪得也要均匀——用双面胶粘在快成灯笼的下面,在快成灯笼的上面对称边粘贴上彩带,然后把手提棒粘贴在彩带上,一只漂亮的灯笼就完成了。
(4)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三、展示作品
手提灯笼,相互欣赏 活动延伸:
小学语文满山的灯笼火把教案 篇8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并把这种写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2、了解“说”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并尝试运用。
3、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4、读懂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相同句式“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爱国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
2、学习并运用说话的几种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交流平台
1、读下面两段文字,说说描写的内容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件2、3】
文段1: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在崎岖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文段2: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山炮、榴弹炮、火箭炮,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五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2、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这两段文字都是场面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2)文段1和文段2既有详细叙述又有概括叙述描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点面结合。点,指的是对个别人或物的细致刻画;面,指的是全场情景的总的描绘(面)。
(板书:点面结合)
4、练习,认识“点”与“面”。
(1)请同学们把两个文段中“面”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点”的描写部分用“”画出来。
(2)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5、小练笔《拔河比赛片段》。
请同学们按一定顺序,点面结合来写一写拔河比赛的片段,注意细节的刻画。
二、词句段运用
(一)相同句式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出示:【课件4】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3、教师小结,指导:
这两个句子都运用了相同的句式。(板书:相同句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两个“只听见”说明了会场的肃静,除了“炮声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再也没有其他声音。
第二个句子中的两个“是那么”突出了那里空气的清鲜、天空的明朗,别处的都比不上。
4。练习用相同的句式写句子。
(二)“说”的多种表达方式
1、读句子,注意“说”的表达方式。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指名学生说一说,每个句子里“说”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教师总结:如果对话都用“说”来表示,那就显得单调、枯燥。这几个句子中分别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还有的时候,先把语言写出来,然后再交代说话者。还可以直接不用与“说”有关的词语也能表示。
(板书:“说”的表达方式)
写几个人物说话的句子,分别用上四种不同的对话表达方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按照正确的格式创作书法作品。
2、读懂并积累一些古代的爱国名言。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书写提示
1、谈话导入:我们要举行一次书法作品展览,把你优秀的书法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大家愿意参加吗?(板书:创作书法作品)
2、优秀作品欣赏。出示【课件5】优秀书法作品图片
3、学生评价,说一说从作品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
(竖幅的作品从右往左写,署名在左下角;横幅的作品从上往下,署名在右下)
4、教师温馨提示: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字体规范。
(3)自我检视,不断提高。
5、创作自己的书法作品,写一首自己积累的唐诗。可以先在草纸上练习几遍,然后在书法纸上书写。
6、班内作品展示。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警句,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课件6―10】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积累爱国名言)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形容人的伟大。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后主刘禅继位,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刘禅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突出表现了一种爱国情感。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这句话出自《宋史李纲列传上》,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宣和七年冬,金兵两路攻宋,昏聩无能的宋徽宗只好仓促让位钦宗,慌忙出逃镇江。李纲竭力反对南逃主张坚决抵抗。李纲奏言钦宗:“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钦宗听取了他的建议,把李纲提拔为兵部侍郎。
(4)“位卑未敢忘忧国。”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意思是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再来读一读这些名句,相互交流,看谁读得。
灯笼艺术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AABB、ABB、AAB等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2、知道灯会是元宵节特有的活动,体验挂彩灯过元宵的快乐。
3、引导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理解歌词,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图片理解歌词内容,并能根据歌词内容展开大胆的想象。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
学习重点:
用AABB、ABB、AAB的方法间隔排序挂彩灯。
学习难点:
能用间隔的方法自创排序规律。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
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挂灯笼》这篇文章共547字。
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饼干乐园》含反思》:小班教案《饼干乐园》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用简单的语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看看、比比、分分、尝尝等过程中发现饼干的不同(大小、形状、颜色、口味等),进一步提高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饼干乐园》含反思教案吧。
灯笼艺术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讲述故事的梗概。
2、感受故事的风趣。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4、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红灯笼一盏,教学挂图,故事录音带,故事中人物头饰。
2、《语言》下p.2~3
活动过程
一、漂亮的红灯笼--教师出示红灯笼,请幼儿欣赏,激发幼儿兴趣,引出教育内容。
二、听故事--教师播放故事录音,请幼儿欣赏。
4--引导幼儿思考问题:老奶奶为什么要扎红灯笼?红灯笼跑到大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有哪些小动物跟着红灯笼?为什么?老奶奶找到红灯笼了吗?
--出示教学挂图,边看边听故事。
--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故事中那些地方很有趣?
三、学讲故事--幼儿边看图边跟教师学讲故事。
--请幼儿阅读画册,练习讲故事。
四、表演故事--请幼儿戴头饰,教师旁白,幼儿按角色分组自编动作表演故事--听故事录音,教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和幼儿一起表演故事。
故事:红灯笼
元宵节快到了,老奶奶扎了一盏漂亮的红灯笼。
外面真热闹啊!调皮的红灯笼一跳一跳地来到了大街上。哇!小汽车、小轿车看见了红灯笼,都“嘎”地一声停下来!警察叔叔急得吹起了哨子:“快抓住红灯笼!”红灯笼赶紧逃呀逃,它感到很委屈:为什么他们不喜欢我?
红灯笼走呀走,来到了树林里。咦,它身后跟着一只小白兔,小白兔后面跟着一只小胖猪。嘿,小胖猪后面又来了一只小黄狗。喵喵喵!小黄狗后面又跟着一只小花猫。原来,小动物们正准备过节,联欢会上正好少一盏红灯笼,大家一起说:“红灯笼!我们都喜欢你。”老奶奶半夜醒来了不见了红灯笼,真着急呀!她出门去找红灯笼,一5边找一边喊:“红灯笼,你在哪里?”小花猫听见了,告诉了小黄狗。小黄狗听见了,告诉了小胖猪。小胖猪听见了,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听见了告诉了红灯笼。
老奶奶终于找到了红灯笼。在正月十五元宵晚会上,老奶奶还和红灯笼一起表演节目呢!
红灯笼又回到了老奶奶家,老奶奶用一根黄绳子把红灯笼高高地挂在大门上,红灯笼真快乐!
灯笼艺术教案 篇11
灯笼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
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
书生白首故习在,颠倒简牍纷朱黄。
短檠虽复作老伴,目力眩晃不可常。
平生所好忽入手,摩挲把挈喜欲狂。
兰膏潋怪Т锏,秋雨萧瑟输新凉。
讨论废忘正涂乙,遂欲尽发万卷藏。
制作新春灯笼 说课 篇12
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制作新春灯笼》。(板书题目)
下面我将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设计理念这6个方面进行我的课题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制作新春灯笼》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编辑高手——Word2003》第一课的内容。它是学习Word2003软件的入门篇章,是基础性章节,学生对它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基于这种重要性,在本节中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通过制作灯笼,初步体验Word的的神奇作用。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绘制、复制、移动、组合图形的方法。2.掌握设置图形格式的方法。
3.掌握插入、移动、设置艺术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探索和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拓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自我成就感。3.培养学生团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绘制、移动、复制图形的方法。难点:掌握设置图形格式的方法。
二、说学情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在小学已经简单学习了一些word知识,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在教学内容中应着重于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强化操作过程。
三、说教法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征,本节课我将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结合小组合作法、演示教学法、自主探究法等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四、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掌握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2分钟)
首先向大家道一声“新年好!”。让同学们回想春节家里最典型的装饰物有什么?然后课件展示图片,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家家都会挂上大红灯笼来庆祝,今天就让我们亲手《制作新春灯笼》为刚刚过去的春节再增加一份喜庆吧!
(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25分钟)1.分析灯笼(小组讨论法)
让学生观察:灯笼的各个部分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观察后小组讨论,总结出灯笼是由矩形、椭圆这两种自选图形经过绘制、复制、组合形成的。(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制作灯笼(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演示法)
让学生通过以下四个活动,深入感受灯笼的制作过程。活动一 制作灯笼提手(5分钟)
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操作步骤,自己先动手制作灯笼提手,教师在观察学生操作的同时,进行适当引导,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问题及时指出。2 发现问题:在组合图形的时候,大多数学生不会同时选定两个矩形。这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操作。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活动二 制作灯笼体(10分钟)
制作灯笼体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又是难点。主要让学生学会绘制椭圆和利用Ctrl键复制椭圆。先让学生绘制一个椭圆并设置其图形格式。复制椭圆采用自主探究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复制完成后,调整椭圆宽度和对齐椭圆,这样灯笼体就成功了。在调整椭圆大小的时候,教师应强调只调整椭圆宽度就可以。对齐椭圆的时候,应先选定椭圆,再选择水平居中和垂直居中。这样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在同伴的交流互助中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良好品质。
活动三 制作灯笼穗(5分钟)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设置图形格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下面制作灯笼穗依然采取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自我学习,以提高同学们的自我学习能力,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巡视,并注意以下几点: ①及时对知识点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②从审美角度对孩子们的作品进行辅导。③让小组合作的作用发挥到最大。活动四 加上艺术字(5分钟)
插入艺术字,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但在调整艺术字的位置时,大多数学生都不会操作,教师应采用演示法,告知学生艺术字版式设置成“衬于文字上方”就可以移动了。
3、自我完善,集体展示(5分钟)
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优秀作品,作者讲解设计理念,全班共同赏析。这个环节的设置既注重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同时还注重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其间教师适时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参评作品,找出优点,给予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就感,真正做到愉快学习,快乐创作。
4、归纳总结,深化知识(2分钟)
一堂好课,最后的画龙点晴之笔也很重要,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互评互助。(2)老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3)课后作业,课下制作一个P9页的“禁烟标志”。
六、说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改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灯笼艺术教案】推荐阅读:
《小灯笼的聚会》教案09-04
三年级剪纸教案(节日的灯笼)08-02
发光纸手工优质灯笼大班教案09-24
灯笼05-19
小灯笼作文05-12
制作新春灯笼05-14
我的灯笼12-30
元宵灯笼制作01-29
挂灯笼150字作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