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教学设计

2024-06-30

“钱”教学设计(共12篇)

“钱”教学设计 篇1

《钱》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思路 1.走进文本

(1)从“钱”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经济学脉络”。

(2)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2.走出文本

(1)与文本对话:由文本引发值得关注的问题。(3)与自己对话:反观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1)“钱”是什么?(2)“钱”有什么作用?(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5)在阅读本文时,你所遇到的问题。

(二)动画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钱、钱、钱》

通过上面的这首儿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几十年间,“钱”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随着经济学家王则柯的笔触,来了解“钱”几千年来的变化。

(三)走进文本

走进经济学家笔下的“钱” 1.整体感知

目标设定:根据“钱”的外在形态变化,梳理“经济学脉络”。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1)“钱”是什么? “是一种信用符号。”

(2)“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便。

(4)“方便”了什么? 贸易。

(5)贸易的变化是怎样使“钱”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号易物—以金银易物—以纸币易物—以电子货币易物。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这就是经济学家要向我们展示的“经济学脉络”了。板书:

外在形态变化:

兽皮、贝壳——特殊符号——金银铜——纸币——电子货币 经济学脉络: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小结:

《钱》的行文相当巧妙。2.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钱”教学设计 篇2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上册4-6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 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 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 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时, 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 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 是否乐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夏天外出游玩了吗?喜欢去海边游泳吗?

淘气、笑笑他们在暑假里就到美丽的海边去旅游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情况。 (师出示淘气、笑笑在海边买东西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同学们最关心的“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吧!其余的问题暂时存入“问题银行”, 看谁能最先解决!

【设计意图】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师利用生活中的场景, 巧妙地设计了海边购物的情境, 不落痕迹的出示本课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在兴趣被极大地激发的同时, 积极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二、探索合作, 交流学习

1. 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 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 12+12+12=36 (元) 。

生2:我把12分成10和2, 先用10×3等于30元, 再用2×3等于6元。加到一起就是36元。

生3: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 3个泳圈是10×3=30 (元) 。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 3个泳圈共少算2×3=6 (元) , 一共要30+6=36 (元)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由于学生的不同生活环境和个体的差异, 他们在面对同一道题地时候会从自身的角度出发, 从而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此时教师抓住这一有利的契机,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体会了各种算法的不同之处, 体验了算法的多样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了。

2.师:刚才还有同学提到了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 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 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 15+15+15=45 (元) 。

生2:15×3就是把15分成10和5, 10×3=30, 5×3=15, 3个10再加上3个5, 30+15=45 (元) 。

3. 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 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的习题进行巩固。

(2) 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 独立列出算式, 尝试解决。

(3)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 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笑笑和淘气在沙滩上发现了一个出售纪念品的商店, 他们在征得了家长同意后, 想给小伙伴们准备一些礼物。

(多媒体显示图片) :贝壳灯21元、海螺小号6元、沙漏15元、玩具熊1 1 元、遮阳帽8元。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 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 (小组活动)

【设设计计意意图图】学生在开放的小组中, 自由交谈, 投入讨论, 他们在独立思考, 相互学习的过程中, 见解碰撞, 思维活跃。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 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3.情景模拟 (练一练3题)

笑笑和淘气在海边度过了快乐的时光, 他们希望把这美好的瞬间留住。笑笑想购买胶卷照一些相片。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 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 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

谁买的胶卷合算, 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

《钱》教学设计 篇3

本节课希望通过整体阅读感知和重点语句的探究理解,走进文本,理清由“钱”所折射出的“经济学脉络”,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并由此出发,联系个人体验,批判性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反观自己的价值观,达到学生语文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均衡发展。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思路

1.走进文本

(1)从“钱”的角度,梳理本文的“经济学脉络”。

(2)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2.走出文本

(1)与文本对话:由文本引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2)与作者对话:探究作者的观点。

(3)与自己对话:反观自己的情感价值观。

四、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2)走出文本:批判性地接受作者的观点的能力。

五、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六、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1)“钱”是什么?

(2)“钱”有什么作用?

(3)“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5)在阅读本文时,你所遇到的问题。

(二)动画激趣

播放flash作品《钱、钱、钱》

通过上面的这首儿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这几十年间,“钱”这个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让我们随着经济学家王则柯的笔触,来了解“钱”几千年来的变化。

(三)走进文本

走进经济学家笔下的“钱”

1.整体感知

目标设定:根据“钱”的外在形态变化,梳理“经济学脉络”。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用原文的句子回答以下问题:

(1)“钱”是什么?

“是一种信用符号。”

(2)“钱”的外在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最早的‘钱’是兽皮,是贝壳,甚至是笨重的铁块,到了现在,世界各国无一例外都使用一种特殊印刷的薄纸——纸币。”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便。

(4)“方便”了什么?

贸易。

(5)贸易的变化是怎样使“钱”的外在形态发生变化的?

以物易物——以特殊符号易物——以金银易物——以纸币易物——以电子货币易物。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这就是经济学家要向我们展示的“经济学脉络”了。

板书:

外在形态变化:

兽皮、贝壳——特殊符号——金银铜——纸币——电子货币经济学脉络:

自给自足——小范围的交换——地区贸易——全国贸易——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世界贸易(地球村)。

小结:《钱》的行文相当巧妙。作者要向读者展示“经济学脉络”这个较为专业的问题,而“钱”是“经济学脉络”最核心的元素,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通过“钱”的发展变化来了解经济学的发展变化。

2.问题探究

目标设定:解读重点难点。

能力训练:检索信息,归纳概括。

问题设置:检索文章信息,概括归纳,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2)课文第17自然段提到:“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固然曾经推动并且继续推动历史的发展”,请问“钱”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的?

(3)“钱”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为什么说“钱”变为“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思路点拨:

重点理解“轻”和“重”的内在含义。

概括归纳:

轻:是钱变成纸币后,实际重量轻了。

重:是钱变成纸币后,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大了;它承载的内容多了、重了。

▲“钱”如何推动历史发展?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7:人们对“钱”的追求,促进了全球的交往。

(2)自然段9: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不仅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而且呼唤着以“钱”为商业经营对象的商人——“钱商”。

概括归纳:

促进全球的交往,繁殖了各行各业的商人,催生了银行的产生,带来利益,推动历史的发展。

▲“钱”的负面影响是什么?

思路点拨:

检索信息:

(1)自然段14:人们以“钱”炒“钱”……终于升腾为“泡沫”。

(2)自然段15:经济泡沫一旦破灭,迄今十年不振。

(3)自然段15:钱啊钱,认为它贵,它就贵;一旦泡沫破灭,认为它不贵,它就不贵,本来不贵。

(4)概括归纳:

负面影响:

制造泡沫经济,严重打击经济,使社会倒退。

(四)走出文本

目标设定:批判性地探讨和接受作者的观点,反观自己的价值系统。

能力训练:探究问题的能力。

问题一:钱与个人。

文本:“对钱和财富的追求带来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异,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①带来了怎样的变异?②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二:如何理解“必要的制度来规范”,请举例说明。除了“制度规范”外你还有其他的看法吗?也请举例说明。

问题三:钱与社会发展。

文本:“经济发展怎样才有后劲?”

作者:作者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问题:我们国家也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它就存在于你的生活里,你是否感受到了呢?举例说明。

(五)表达与交流

请你根据今天的讨论,用一句含蓄而简练的话,表达出你对“钱”的态度和看法。

(六)小结

生活在珠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广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经济”、“钱”、“发展”等等的相关话题,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同学们遇到有关“钱”的困惑时,今天同学们所写的话,可以成为大家找到出口的明灯。

同时在走进经济这个模块中,我们还会就同学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众多的讨论,今天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江晓军,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 篇4

 

                

 《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

钱梦龙老师在《故乡》一课中的教学片断可以说是幽默教学用语的一个范例: 生:小说写了闰土以后,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要反映广大农村萧条、破产的景象,写了一个闰土就够了嘛,为什么还要写个杨二嫂呢?(学生没有很快作出反应,老师继续说)我们先明确这么一点:杨二嫂变了没有?(学生齐答:变了!)过去的杨二嫂,请你们给她的名字加上个定语。生:(一齐):“豆腐西施杨二嫂”。师:对!(板书:豆腐西施杨二嫂)大概杨二嫂年轻时长得蛮漂亮的,注意打扮,豆腐店因为有了杨二嫂,生意特别兴旺。现在变得怎么样了?请你们给杨二嫂的名字也加个定语。生:(一齐)圆规。师:豆腐西施杨二嫂变为圆规杨二嫂。(在“豆腐西施杨二嫂”下边板书“圆规杨二嫂”)作者为什么要写出杨二嫂的变化呢?

生:杨二嫂这样的人也破产了,更不要说闰土了。

师:讲得好!我很欣赏你那“更不要说”四个字。请你再说一说,杨二嫂现在变得贫困了,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她向“我”要那些破烂木器。她拿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生:她还拿了碗碟。师:拿了碗碟?

生:还有她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哈哈,对啦!她连狗气杀也要。碗碟是她拿的吗? 生:(看了看书)不是。

师:碗碟是她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我们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生:(一齐)闰土。师:闰土会不会放? 生:(部分)不会!

师:怎么知道润土不会放!

生:因为母亲让他挑东西,他只挑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还有草灰。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师:对!如果闰土要碗碟的话,他可以挑嘛。这些碗碟究竟谁藏的,这是一个历史悬案,谁也搞不清楚。(学生大笑)总之杨二嫂以为发现了一些碗碟,是立了大功,于是利用这件事,便拿了狗气杀。

“钱”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4)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评价。课后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小组合作 研究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思想,一一对应和利用倍数关系等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整节课学生讨论、操 作、总结、汇报,并及时补充、纠正,教师只从旁点拨并进行积极意义下的评价,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敢想敢做敢说,生生之间形成良性 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 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有效的“数学学习”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核心。本课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存在话语霸权,个别生不积极 参与,组长分工不够合理等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除了提高小组长的组织 管理能力之外,还要完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包括评价的方式、方法、标准,教师的评价语言等。

“钱”教学设计 篇6

再细细品味钱老师的这篇教学实录,真是在不动声色中、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领会了文言文的魅力。

首先,相信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记得钱老师曾在苏北的一所中学的初一执教这篇文言文,采用的就是这种教学方法,这种胆识就来源于老师对学生的信任。事实证明,学生是有自学能力的:20分钟的自学,就让学生在课堂第一环节完成了质疑与释疑,解决了文言字词的理解。并鼓励、肯定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课标中“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不谋而合!

其次,找到了”串珠”的“线”。这需要认真钻研教材,钱梦龙老师就找到了《愚公移山》的“线”:不同的人在“移山”这个艰巨任务面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这样教,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认识,避免了肢解课文的弊端,教学过程显得“行散而神聚”!达到了润物无声,浑然天成的效果!实在让我佩服不已。

第三,运用“曲问法”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钱老师的问题设计环环相扣,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并且“曲问法”让课堂充满趣味,如“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此问的本意在于了解学生是否掌握“孀妻”、“遗男”二词,问在此而意在彼,谓之“曲问”。前面问“愚公有多大年纪?” “智叟是年轻人吗?”都是曲问的例子。问题“拐个弯”,容易激发思考的兴趣。

总之,钱梦龙老师的这节课处处皆学问,处处皆亮点,值得我去咀嚼,去品味!真心的希望在钱老师的影响下,自己能有所进步,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们共享文言文课堂的精彩!

“钱”教学设计 篇7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巨大, 同样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句话, 学生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 这意味着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性各不相同。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 其主要魅力就在于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种种微妙的情感和趣味。如果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都是相同的信息和感悟的话, 那么文学作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许多成功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感受性的培养, 如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中主张“以指导观察为基础, 强化感受性”的实践。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建江老师致力于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研究, 认为“经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与训练, 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敏感度, 缩小差别感受阈限, 最终提高语言感受力”。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保留篇目, 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 往往几堂课下来, 学生收获的也只是“爱国”“热爱祖国语言”等比较抽象的“标签”;而小说的真正韵味却被冲谈在主题的分析中了。换个角度看, 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鉴于此, 钱建江老师将他“强化‘差别感受性’”的思想运用到《最后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去, 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课。

一、认同差距珍视阅读前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从天而降的“植入”过程, 它一定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前理解”基础之上的,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理解”水平, 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摸底, 为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张本。《最后一课》文本并不艰深, 但学生的“前理解”水平还是有所差异的。

师:每次看到“最后”这两个字眼, 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墟, 我觉得它是留给世界的最后的印记, 而且, 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 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然无存了。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最后一课》, 其中的“最后”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 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不舍”。

师:对什么的不舍?

生1:对最后一课老师的不舍。

师:嗯, 很好。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个字, 读一读这“最后”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说的“不舍”之情。请小声读一遍, 放松一点。 (生齐读)

生2:还有点“伤心”的感情, 因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生3: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生4:还有“后悔”的感情, 因为小弗朗士以前没有认真学习, 还经常旷课, 因为是最后一课, 他很后悔。

生5:他很“遗憾”, 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我们这么多年, 今天是最后一课, 所以有点遗憾。

生6:“珍惜”, 因为是最后一课, 所以要珍惜, 把它留在心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个问题却把学生的阅读现状呈现了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相比而言, 回答“不舍”的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而回答“自责”和“后悔”的则较好地把握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 后者对阅读这篇小说的“差别感受性”要强于前者。那么,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提升前者的“差别感受性”就是重点所在。

二、立足文本进行内容的剪裁

小说阅读, 传统的做法是分析“三要素”, 但这样的分析法对《最后一课》来说却显得过于浅显,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学生收获甚微的原因之一。钱建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开宗明义, 他引用了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的话:“小说这东西, 人人都能读, 但是, 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 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一下子就删繁就简,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对文本的“细读”上来。文本细读源于20 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 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生11:“我的孩子们,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孩子们”说明韩麦尔先生对待他们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生12:“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都用了“最后”两个字,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

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两个重复使用的词语———“最后”, 这两个“最后”都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对最后一课的不舍, 我想请你再仔细地体会体会两个“最后”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请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生13 (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现了遗憾, (师:今后不能再上了)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他们以后用心学习, 珍惜法语。

师:希望珍惜, 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的语言, 这是后面一个“最后”包含的情感。

生14:我从“只许”看出来韩麦尔先生的悲愤, 因为他的国家不能教自己的国语, 而只能教其他国家的德语了。

可见, 钱老师的课堂设计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肢解”这篇小说, 从而得出一些人所共知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读, 读出“言外之意”;进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有效方法。这样的精心剪裁, 是为了让文本物尽其用, 成为强化学生“差别感受性”的有效载体。试想, 如果课堂设计面面俱到, 学生只能疲于应付, 留给他们的也只会是浮光掠影。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分散浓缩, 采取‘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的方法各个击破”。

三、预设问题指向能力的层进

好的课堂绝不可能是太过随意的课, 即便课堂看起来很自由, 有很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也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放手不管。《最后一课》可讲的内容很多,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能力训练, 教师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我们以往在很多课堂中都会听到一些无效的问题, 没有目的, 缺少梯度, 或让人摸不着头脑, 或让人一看便知结果。来看看钱老师的问题预设———

师:接下来, 韩麦尔先生谈到了法国语言,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样来赞美法语的?同样找一下字缝。

生24:“他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 最精确;又说,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能不能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刚才说的, 找一下字缝。你找几个词再来分析一下。

生24:钥匙。

师:这是比喻句里面的喻体, 你也可以连起来分析。

生24:韩麦尔先生认为, 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标志, 自己民族的语言都没学好, 就只能……

师:你是从反面来讲的, 其实这句话韩麦尔先生更侧重从正面来讲。请你从正面再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

生24:要想打开监狱的大门, 必须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学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民族的语言就有一种凝聚力, 可以团结广大的人民。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老师的目的并不只是停留在学生找到答案, 而是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他是怎么样来赞美法语的”, “找几个词再来分析一下”, “你也可以连起来分析”, “请你从正面再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 这四个问题前后关联, 从最初的寻找句子到最后赏析比喻句的含义, 由浅入深, 犹如苏州园林里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精彩也在不经意之中闪现出来。

四、“学习场”效应强化个体的能力

学生“差别感受性”的强化是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而传统的“师——生”单向教学方法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如何让能力的提升惠及全体学生, 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这一课中, 钱教师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这两大主体的能动性, 利用文本为载体, 通过问答、示范、合作、论辩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学习场”中。

师:同学们, 刚刚一开始, 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句话, 就是葛红兵先生的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字缝”好不好?你们看, 你们先找还是老师先找? (生小声:老师先找。) 你们真给面子, 让老师先找。那我来找一个, 我看到一个句子, “我看见这些情形, 正在诧异,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 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这里有两个词语, “柔和”“严肃”, 这两个词语 (生小声议:矛盾) , 同学说矛盾, 或者至少说是相对的, 但是他为什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呢?你是怎么来理解“又柔和又严肃”的呢?

教师的示范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尤其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或是在学生遇到大的困惑的时候。一开始, 学生对“字缝”缺乏感性的认识,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示范, 那么有可能出现学生迷失方向、无所适从的结果。“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钱老师的示范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师:作者在这里用精炼的语言刻画了韩麦尔先生像一个雕塑一样的形象, 同时我们的教材也用插图的方式来再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大家的讲义上没有, 老师这里准备了。老师的书上印的是这样一张图【屏显图1】, 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图, 是这样的【屏显图2】, 我想请大家对应刚才朗读的几个自然段, 你认为配合哪一张插图更合适?同时也仔细观察一下, 这一张是人教版, 这一张是苏教版。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表面上看上面的问题似乎有点旁逸斜出, 和小说主旨无关;但透过这个环节, 我们体会到了教师的匠心所在。要想对这两幅插图作出合理的阐释, 一定在要对小说人物和主题有了深刻把握之后。与此同时, 这个问题也“引燃”了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自发地加入到问题的热烈讨论中来。“协作学习也是协作的知识建构过程, 学生将内在知识外化表达给小组成员, 有助于内部知识的整理加工, 小组成员的反馈和讨论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修改完善, 共享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强大的“学习场”中, 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更有效的提升。

类似的精当处理在这堂课中俯拾皆是, 不一一赘述。

差别感受性的强化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如何依托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认真建构的干预措施, 去影响学生逐步修正 (缩小) ‘差别感受阈限’”, 钱老师的《最后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让学生有敏感的“差别感受”, 教师首先要对文字有敏锐的“嗅觉”, 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岩石下的那一汪汪清泉;然后精心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让阅读基础各异、敏感度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真正达到课标中所说“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 (钱建江《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上旬) 》2012年第5期)

[2]《构建课堂·学校·地域·国际的协作学习场——日本协作学习教学实践案例介绍》 (孙帙李哲张海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3期)

“钱”教学设计 篇8

妻儿冷落,

银行副行长为钱而急

49岁的秦玉明是吉林某市一家银行的副行长。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儿子秦华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夫妻俩对他非常疼爱。

秦华高中毕业后考入长春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秦玉明又高兴又自豪。可夫妻俩很快就体验到了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艰难。秦玉明虽然贵为副行长,但是为官清廉,完全靠死工资吃饭。他每月工资约1300元,妻子的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在儿子念大学的那几年,秦玉明夫妇省吃俭用,还是供不上孩子的花销,周转不开的时候只得向亲友们借……

当秦华毕业时,夫妻俩都长出了一口气。孰料,秦华毕业后,又考上了本校硕士研究生,光学杂费每年就要两万多!秦华又性格豪爽,交朋结友非常大方,花钱的地方很多……那时,秦玉明甚至害怕接到儿子的电话。

儿子读了3年研究生,秦玉明欠下了亲友三万多元债务。硕士毕业后,秦华又获得了赴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虽说是公费出国留学,可作为家长,秦玉明负担一点也不轻松。每年,他们差不多要汇给儿子近六万元。已经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这些年来,他们已经欠债十多万元!

2005年春节过后,秦华毕业回国,在长春找到了工作。不久,他就谈恋爱了。秦华和女朋友处得非常火热,计划2006年10月1日结婚,要买房子,他只好回家向父母求援。

秦玉明一听,头都大了。见父亲感到很为难,秦华有些抱怨:“瞧这个官让你当的,看人家那些和你级别差不多的,哪个没有车?哪个没有高档别墅?你可倒好,儿子读书花点钱,结婚花点钱还得闹饥荒,现在连婚都结不起了,越想越窝囊……”

听儿子这样说,秦玉明的妻子也不禁将一腔怨气发泄到了丈夫身上,埋怨道:“儿子说的对!亏你还是个领导,看看人家那些当官的,要啥有啥,你就不能跟人家比一比……”

此后一年多,母子俩为了钱的事情和秦玉明争吵不断。后来,秦华几次回家一句话都不同秦玉明说,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秦玉明平时回家,妻子也没好眼看他。妻儿如此冷落自己,秦玉明每天下了班再也不愿回家了,常常跟朋友们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

铤而走险:

取出亡友秘密存款

但是,秦玉明还是要面对现实。他也曾经打算跟朋友一起做买卖,可他一没本金,二怕亏本,最后退缩了;当然,他也不敢向别人索贿,更不敢染指公款。他跟朋友说,现在反腐败反得厉害,只要他伸手,迟早就有被捉的一天。可是,这不行,那也不行,天上可不会落钞票呀!

也许是被钱逼得快疯了,一天,秦玉明忽然想起了一笔被人遗忘的巨款,就握在自己手里……

原来,秦玉明曾有一个名叫刘德文的富商朋友,跟秦玉明的关系很铁,他曾经把一笔28万元的款项存在秦玉明所在的银行里,以帮他完成存款任务,存了三年的定期。刘德文存款时,叮嘱秦玉明说:“这笔钱是我的私房钱,我媳妇和孩子谁都不知道,你可别泄露给他们呀,不然,以后我就没有钱打麻将了。”

1998年5月的一天,刘德文不幸遭遇车祸,当场身亡。他没有来得及告诉家人自己的这笔存款,而秦玉明当时考虑到如果告诉他的家人,他们要继承,势必要立即将钱取出来,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任务(银行规定揽存的定期存款不能中途取出),不如等到期之后再告诉他们。可真正到期后,他因为忙,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于是,这笔钱就成了呆死账。后来,当秦玉明想起这事的时候,已是好几年过去了,由于担心刘德文家属的责难,他反而不想开口了。主管业务的秦玉明知道,刘德文的这笔钱如果有人悄悄取出去的话,是不会有任何人知道的……

可秦玉明没有办法弄到那个存折,在没有存折的情况下,要想取出这笔钱,必须持有存款人的身份证,本人亲自来取。可是,刘德文早已经身故,怎么“亲自”来取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张庆双商量,张庆双跟刘德文的年纪相仿,胖瘦也差不多。

后来,秦玉明又通过派出所熟人胡天明的关系,调出了刘德文的户口档案,把他的照片换下来,换上了张庆双的照片。为了防止事情败露,胡天明想办法给张庆双办了一个新身份证,身份证的名字当然是“刘德文”。

张庆双拿着这个身份证,又造了一个存折丢失的证明,去银行取款。储蓄员当时没给他取,解释说:“根据规定,你这笔钱早就到期了,要在电视台或报纸上刊登存折遗失启事,声明作废。一个月后,方可来取。”

这事哪能登报呢?万一被刘德文的家人看到了,如何是好呢?不过,秦玉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着。因此,张庆双假意跟储蓄员争辩几句后,声称要找他们领导投诉。这事自然就闹到了主管业务的副行长秦玉明那里。秦玉明就对那个储蓄员说:“这个人没问题,我认识,给他办了吧。”储蓄员也就没有再坚持。于是,张庆双有惊无险地把28万元取了出来。

三个人把这笔钱私下分了,张庆双和胡天明分了4万元,秦玉明将20万元揣入了自己的腰包。回到家后,他对妻子说:“我弄到了20万元,孩子买楼结婚的事总算有个着落了。”第二天,秦玉明还了几笔紧要的欠款后,就把剩下的钱全部汇给儿子买楼了。

但是,秦玉明做梦都没想到,他认为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的事,居然败露了!2006年7月24日,刘德文家的老楼房被拆迁,搬家那天,他妻子在挪动柜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存单,金额高达28万元。刘妻又惊又喜,赶紧拿着存折去取款,却被告知钱在一年前已经被她“丈夫”取走!刘妻当即报警……

东窗事发:“殉情阴谋”紧急出笼

2006年8月30日,张庆双落网,在铁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交待了作案经过。随即,胡天明也落入了法网。当警方顺藤摸瓜来抓秦玉明时,他却失踪了。

原来,那天秦玉明意识到出事了,马上躲进乡下一个朋友家。此时,秦玉明追悔莫及。本来以为这样一笔死钱,是最安全的,吞了也就吞了。哪里想到,只要是不义之财,就没有什么是安全的,只要吞了,迟早要大祸临头的!现在,后悔都已经晚了。如果进监狱,自己倒也没什么,可家里妻儿肯定会受到牵连。为了不拖累妻儿,更为了阻止警方追赃,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

9月9日晚,秦玉明特意约了几个关系不远不近的朋友喝酒。他猜测这些朋友大约不会被警方盯上。酒至半酣,他向朋友们倾诉了很多这些年的“心里话”:“我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今天是我跟你们最后的相聚了。有个女孩对我非常好,我们相处了好几年,可我是个有家室的人,不能娶她,她对我一往情深,非我不嫁,我要是活着她永远不会嫁人,我只有永远地离开她,她才能有个美好的前途,我已经给她弄了一大笔钱,希望能够对她有所补偿……”

朋友们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一贯洁身自好,都以为他说的是醉话,没有在意。他们哪里知道,秦玉明用最后的酒宴,想通过他们的嘴向世人宣称,他是为了一个女人殉情而去的,弄的钱都给了这个女人,不是其它原因,他想掩盖自己真正的死因。

2006年9月10日清晨,秦玉明偷偷地返回家,想见妻子最后一面。可妻子见他失踪了,非常焦急,已经到别处找他去了,并不在家。于是,他伏在桌子上写了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妻子和儿子的,另一封是写给单位的。写给单位领导的遗书里,他详细地叙述了“自杀是为了一个多年挚爱的女孩子”,并声称自己取走的钱,也全留给她了。至于“她”是谁,他只字不提……秦玉明把遗书写好后放在桌上,并给妻子留了一行字——“不要再找我了,要找就到老家父亲的坟墓边来找我吧。”

写好遗书后,秦玉明上街买了一瓶红色铅油、一根两米多长的尼龙绳,打车回到了老家父亲的坟前。在父亲的坟前,他呆了好长时间,抽了很多烟。他细心地用红铅油把父亲墓碑上的文字涂了一遍。然后,他自缢在父亲坟头的那棵树上……

妻子回到家已是上午九点多钟,她看到桌上丈夫留下的字条和遗书,急忙给亲戚朋友和秦玉明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快去救秦玉明,她自己也立即冲下楼打出租车往老家的墓地赶。可当她到达墓地时,秦玉明的尸体高高地挂在树上,已经僵硬了!妻子发疯般地扑过去抱住他的双腿泣不成声……

民警随后赶到,鉴定结论是自杀。2006年9月13日,秦玉明的葬礼去了很多人,他生前的朋友、同学和同事都为他惋惜:没想到他为了“一个女人”而走上死路……但他的“殉情”遗书,并没能迷惑警方。秦玉明平日为官确实清廉,显然是第一次犯糊涂。他虽然用死亡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维护了自己的脸面,但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扼腕叹息。(文中人物为化名)

幸福提醒:

“钱”教学设计 篇9

案教学设计

3节余多少钱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没有太多新的知识内容,更多的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着重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问题,对于数量关系稍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让学生根据直观图列式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对于解决问题是有帮助的,从而养成用直观图来分析题意的习惯。

2.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之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强求算式的规范。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体会自主学习的成就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农民进城务工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 调查农民进城务工情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余多少钱(一)⊙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3)集体交流。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先用父母寄回的800元减去八月花去的钱,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4)明确运算顺序。

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预设

生: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师: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解决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1)出示题目,独立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

(2)尝试理解,集体交流。①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示意图。请学生说说图意。③全体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明确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钱”教学设计 篇10

让我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小技巧、刻意的提到「钱」,消费者会给新商品机会:这是一个奇怪的小技巧,大部份的人所做的决定,多多少少都会被周边的朋友或社会的主流观感所影响,比方说,最近电视上在说「某某某不能吃,可能致癌」,或是「某某某品牌根本没听过,排在前三名品牌后面」,因此,大部份的新商品,一开始就是被不公平对待的!但,如果这时候,这个人被巧妙的提醒到「钱」?一切就改变了,他会突然变得非常「自主」,突然忘记什么是知名品牌,也不再被任何朋友或任何社会主流意见所主导,他会自己的去思考他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新的商品其实不错,就算没听过,他也会买下!

想做出这个效果其实不难,科学家做了实验,他们只是给实验者看一台上面写着「今日汇率」的计算机屏幕,或请他造一个「和钱有关」的句子,结果就造成了这奇妙的效果。所以,许多广告会推出「coupon券」或是「抽奖送现金」,大家以为消费者真的非常在意钱钱,但其实只是消费者被「去影响化」了。

第二个小技巧、加一些「框框」,就让消费者较安心买下新商品: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有时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影响他买东西的意愿,比方说,她差一点想买这台轻巧又可爱的小笔记计算机,但又「怕」花这么多钱买了之后她不会使用,所以就打消了念头。或是他其实很想去这个地方玩个几天几夜,但因为当地的治安最近不是很好,虽然机票在打折,但他还是不太敢就这样贸然买下!尤其是新的商品,更让消费者没有安全感,而在此时,大部份的卖家都是靠一些实证、文字,来让消费者产生安全感。

科学家研究其实可以不必这么麻烦,让人类最有安全感的方法,就是让他看到一个「框框」,这个框框可以唤起人们的安全感,而且此框框不必框在你商店的四周,它可能只是在一幅画,以一个粗粗的「画框」框起来!或是在你的公司的logo周围,有一个粗粗的框框将LOGO给框起来!我突然想到,之前写过一个网站ProFlowers,它就是以非常厚的框框将整个购物网站框住,当时该网站的促购表现远超过其他的购物网站,现在我想,那些框框应该是有助于消费者做出决定的,

第三个小技巧、巧妙布置成它应该在的地方,能大幅提升购买欲:杜克大学一位女性心理学者就深入到装潢的世界,她发现了装潢的领域中的「staging」的重要。所谓「staging」就是当一间房子准备要卖出,会请来装潢设计师来「整理」一下,这时候这位设计师的重点首先会是将这间屋子的客厅归还像是客厅的样子,厕所归还像是厕所的样子,房间也归还像是房间的样子。他们发现,这样来卖房子,会比直接拿着现有的屋子来卖,还要更容易成交!

心理学家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如果将房子看作是一个商品,原来,每个人在欣赏商品的时候,虽然会被商品的展示者所引导,但是他自己心中已经有一把尺,认定每一个商品的定位,有一个「画面」出来了,这时候,如果这些商品真的和它被认定的定位连结在一起,那么这个人买下商品的机会就「大很多」!所以心理学家建议,明明这个房间长得就像一间主卧房,就要故意以「staging」弄成主卧房的样子,不要因为原房间拿来当小孩房就继续以小孩房的样子示人;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有一个商品想卖得更好,那建议你可以将此商品刻意的放在一个小小的展示间,而这个展示的方式是「符合绝大多数大众对此商品的期待」,那么它可以卖出去的机会就「大很多」。

这几种方法真的很简单,有机会左右消费者的意志。我们常说,无论在网络的世界,还是在实体的世界,所谓「转换率」通常是在10%以下,也就是说,十个人有九个人是不会买东西的,或许他们留到下一次买,或许他们永远不买、来一次就再也不来,这就是为什么这些研究非常重要。你想要让你的业绩翻一倍?只要这九个人之中,有一个人买下,那你的业绩就从一个人变成二个人,增加一倍了!如果九个人之中有两个人买下?那你的业绩就增加二倍了!因此,许多商店的重点都是让那些已购买的VIP着手,希望他们以后再多买一点,但我认为,反而应该从这些「来了,却没买」的人着手;而你不是从过去的数据库着手,而是放眼明天、后天、大后天……每天都继续会有那个关键的「九个人」不买东西,让他们开始想买?

央企拿多少钱挣多少钱 篇11

2010年1月7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宣布,从今年起,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将进入第三个任期,新任期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增加EVA考核指标。

EVA是指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其反映的信息量比利润总额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更加真实和全面。

简单地说,这项考核不仅关注央企赚多少,还要考核为赚这些钱耗费的资本成本,以及机会成本。不仅考核赚钱的能力,还要考核赚钱的成本、质量与艺术。

2008年自愿参加国资委EVA考核的企业共有93户,考核结果至今未有公开。自今年开始,EVA将在所有央企考核中实施。

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许多央企为赢在EVA考核起跑线上,必须立足于做强做大主业,将非优势业务剥离。

《经济观察报》这意味着利润不再是央企考核的惟一标准。

《中国会计报》有专家曾对央企2003年的EVA进行过测算,最终发现,在183家企业中,从EVA看只有49家在创造价值。

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引入经济增加值考核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控制风险、优化结构。

国资委综合局局长刘南昌以前规模大,利润高就是好企业,现在可不一定。

中石油集团相关负责人国资委今后考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业绩指标为:利润总额、EVA、油气当年产量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其中,EVA权重40%,比例很重。

国资专家、北京国融大通财务公司总裁李智慧我个人认为,在央企考核体系中,EVA所占的权重偏高。国资委这样做,可能想趁此机会,以外科手术的方式做强主业,推进产业调整、重组。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总会计师李守武如何避免企业的短期行为是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的关键。

烽火科技集团总会计师夏存海传统获利能力指标是根据一般公认原则(GAAP)计算的,在稳健性原则和应计制基础下,它扭曲了企业真实的报酬率。

国资研究专家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刘澄由于EVA要扣除资本支出,更注重企业真实的利润增长,而不是虚的。对于石油企业这些资本支出规模较大的企业而言带来的挑战可能最大。

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合伙人梁瑞芳EVA影响会多大?如果国资委给一个央企100亿,企业利润两个亿,但如果把这笔钱存在银行,一年利息收入可能3个亿,EVA就是负值。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兼EVA咨询中心总经理殷明德过去以追求经营规模为核心目标的央企战略,对于央企的产业集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对于国资委而言,重要的目标在于重新配置资源,使央企做大做强,增强其竞争力、影响力和控制力,培养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新华社》国资委推行这种考核方式无疑是一场“管理革命”,将有效抑制央企的投资冲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真正为股东创造价值。

“钱爸爸”林伟贤 篇12

马云听过他的课,称他林老师;江南春在还没做分众传媒的时候,就在上海请他吃饭,向他请教意见;包括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总裁黄鸣,据说也跟他“亲如兄弟”。但又有人说他是“骗子”,原因是他的课程价格高得离谱,一节课4.8万元,三天两夜的课,教授对象主要是企业家。

他就是林伟贤,个头不高,却语速惊人,曾创下每分钟超过两千字的授课纪录。当培训家、演讲家、企业家等华丽光环套在他头上之时,他又断然否定,说更习惯别人称他林老师。

这位曾在大学期间被退学,几度创业遭遇失败的台湾人,如今已在亚洲拥有28家公司,同《富爸爸·穷爸爸》作者罗伯特·T·清崎均为Money&You专业讲师 (全球共6位) ,而他是全球唯一的中文讲师。尽管取得了看似辉煌的成就,但他始终被认为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这也给他的成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服兵役挣100万台币

1986年4月1日愚人节,像是上帝开的玩笑,林伟贤收到退学通知书。那年他大四,在台湾东吴大学读商用数学系。林伟贤早有心理准备,毕竟校刊总编、服务队队长、宣传团团长、辩论队队长等责任人的要职在身。加之周一到周天的义工工作,令他没有时间去学习。

“到了大四,我所有成绩都亮红灯。”林伟贤说退学是必然的。

“父母就为我到学校求情,他们一到校长办公室,就‘哐’的一声,两腿跪下了,”林伟贤说,这是最后的机会。

“校长就‘哐’的一声也跪上去,把他们扶起来,但我没跪,其实我最不孝,最该跪,校长很疼我,可是又能怎么办,这是游戏规则。”

林伟贤是家里唯一走进大学校园的文化人。当父母从校长办公室离开的刹那,他心酸了:“我看父母亲的背影,怎么看都不像朱自清他爸爸,朱自清他爸爸翻过铁栅栏,而他们没法去翻。”

13年前的退学打击,对于林伟贤来说,似乎是解脱,因为他数学最烂,却又偏偏读了数学系。他坦诚:“考试全不及格!那是挫折,但我会摆好心态,把挫折当挑战。”

退学后的林伟贤开始在福州对面的马祖岛服兵役。那年,他赶上军职外调。还是二十几年前,两岸关系很紧张,但马祖属军人监管,有报社,所以需军人支援。当时能胜任这份工作的人并不多,可谓肥缺。而大学干过校刊总编的林伟贤很快以个人能力和经验打败他人,坐上主编位置。

“报社工作量实在轻松,晚8点上班,10点就下班,每天就编辑四大版,”林伟贤用“容易得要死”来形容工作量之轻。“我有爱管闲事的习惯”,林伟贤笑称,所以他不满足报纸每天仅刊登从台湾各大媒体得到的消息。为了让报纸更有生命,他开始认真整理一些马祖的历史、人文、风土,写了大量文章。幽默风趣的文采在当地颇受好评,同时也让他得到丰厚报酬。“开始我还不知有稿费,一个字一块钱,后来每天写几千字,呵呵,挣了很多钱,退伍前他们还颁个荣誉宪兵给我。”两年时间,稿费和军队补贴,让林伟贤存下100万台币。这在当时,不是小数。

那段过程对林伟贤来说是付出和收获的结晶,他把成绩归结为很辛苦给别人干活时得到的历练和总结。林伟贤感触:“不能说得到一份工作,就只按照那份工作的内容去干,你可以改变那份工作。”

资金两次被卷

1998年,林伟贤完成了个人主导下的第一次创业。但创业之初的林伟贤,并非都一帆风顺。那年林伟贤34岁,他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了所成立的公司,正打算大干一番。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合伙人拿走了所有钱,完全就这样戏剧性地把我全部搞掉了。”林伟贤说。这对他而言不仅是残酷的事实,更是财富和信心的丢失。

后来远在马来西亚的朋友得知他的遭遇后,强烈推荐他参加Money&You课程学习,而林伟贤的信心也就是在那时又被拾起。

回到台湾,林伟贤决定再次创业。他筹措了60万新台币(约15万人民币),选择在1998年5月8日成立新公司,这天正是他母亲生日;公司在同年8月6日正式营业,那天是他父亲生日。林伟贤说,“当时办公室只有桌子和电话,但一个员工也没有,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什么都会有。”

也就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卡耐基”成功学风靡美国之后,大批的国际培训机构开始崭露头角,到了20世纪90年代,商业成功培训开始进入中国。林伟贤就是在这样一种机遇下,创办了他的实践家知识管理集团。

2001年,林伟贤开始把公司业务扩展到大陆,2002年总部设在上海。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2002年,广西一个代理商拿走了我们所有的钱。”林伟贤把这次被骗的理由归结为,刚开始进大陆不懂,代理商就把钱都骗走了。

到了2003年,林伟贤卷土重来,但不幸正赶上“非典”,那时大陆和台湾都是疫区,“假如我从台湾来上海办事,在大陆要隔离14天,办完事,再回台湾,又被隔离14天,这样就是28天,加上坐飞机,一个月就没了。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就开始通过网络来作交流。”

林伟贤说:“企业都会有这种挑战的,不是什么挑战都没有。”把个人的经历总结成理论,是林伟贤专长:“不论企业家也好,创业家、年轻人也好,都不要把过去的东西当成现在的障碍,而要在下一个台阶去思考。”

他把这段过程分为五个步骤:了解挑战,接纳挑战,肯定挑战,喜爱挑战,最后才能在挑战里面发展出更多的力量。

“钱爸爸”模式

如今的林伟贤已被荣誉和财富包围,当然也有人质疑:“林伟贤的商业模式,连同他的培训机构,究竟是辅助大众圆梦的理想阶梯,还是少数人谋财获利的隐形工具?”疑问归疑问,但林伟贤终究是成功了,他被人称为“钱爸爸”。

1999年起,他接受美国商学院经典课程Money&You全球总部委托,成为该课程全球唯一的中文讲师。现在,他已身为实践家知识集团总裁,在全球拥有28家分公司。

林伟贤上课从不带资料,并且一上就是9个小时。“可有谁看到我在做早课跟晚课,我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他解释。起床这段时间,林伟贤都是用来看书、学习、备课、总结、思考。而且,每天仅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11年来从未变过。林伟贤如今已经出版发行的书都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他说话速度相当快,没有旁人的插话机会,这无疑跟他现在所从事的行业有关。讲台上,一开口就是9个小时,并且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课程知识教授给台下的这些精英分子。

三天两夜的课程模式,也许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但正是如此,才使得一节课4.8万元的学费备受争议,疑问在于究竟是何种理念让这样多的企业老董、CEO、高层主管等精英分子不惜金钱和时间来听他的课。

与国内的MBA或EMBA的课程相比,林伟贤的课程最直观的优势是创造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因为学生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行业的精英分子,更重要的一点是其课程中独特的教学方法。

林伟贤无时无刻不在用态度、系统、模式三者的连贯性来强调一个人一生中应该学习和总结的东西。所以他以自己所受的专业训练,以及和不同企业家合作的经历,去总结,去提炼通向成功的商业法则。

这是一个反应灵敏、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对于任何问题,他总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出一二三来。有人说他能忽悠,也有人说他偏偏句句在理。(摘自:《新世纪》2009年7月20日编辑:王露)

上一篇:那绿油油的茶叶作文200字下一篇:努力拼搏的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