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离婚法律详解

2024-12-07

涉外离婚法律详解(精选8篇)

涉外离婚法律详解 篇1

一、起诉离婚程序

法院起诉离婚程序的起诉阶段

离婚案件的起诉,是指的一方向人民法院提出依法解除与对方婚姻关系的请求。离婚案件起诉时,起诉者应向人民法院提交诉状和副本。人民法院决定受理案件,诉讼离婚程序也随即开始。

法院起诉离婚程序的审理阶段

审理,是指人民法院接到起诉后,开始诉讼程序,到做出判决前所作的一切调查工作的总和。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审理分为审理前的准备、调解、开庭审理三个阶段:

1、审理前的准备。人民法院在收到后,经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立案,并在立案后的5日内将诉讼状副本送达给被告,被告在收到诉讼状副本的15日内应提出答辩状; 审判人员审阅诉讼材料,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证据;人民法院应当更换不符合起诉或应诉条件的当事人,通知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参加诉讼;根据当事人诉讼请求依法进行诉讼保全或先行给付。

2、调解。人民法院受理离婚案后,首先应对当事人进行调解,使当事人消除分歧,互相谅解,从而达成离婚或和好的协议。达成和好协议的,人民法院将协议记录存卷,一般不发给调解书;达成离婚协议的,人民法院应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并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具有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

3、开庭审理。人民法院调解不成的,即进行开庭审理。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开庭日期。开庭审理前,由书记员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审判员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是否回避;之后,开始法庭调查,询问当事人和当事人陈述;告知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询问证人,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询问鉴定人,宣读鉴定结论;出示书证、物证和视听资料;宣读勘验笔录。尔后,开始法庭辩论,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发言,双方互相辩论。

法院起诉离婚程序的判决阶段

根据庭审情况,应当再进行调解,调解不成后,即行宣判。人民法院宣判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判的,应当十日内进行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即发判决书。

离婚案件的一审程序结束。如果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进行二审诉讼程序。

二、协议离婚程序

1、受理离婚登记申请的条件是:

(一)婚姻登记处具有管辖权;

(二)要求离婚的夫妻双方共同到婚姻登记处提出申请;

(三)双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四)当事人持有离婚协议书,协议书中载明双方自愿离婚的意思表示以及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意见;

(五)当事人持有内地婚姻登记机关或者中国驻外使(领)馆颁发的结婚证;

(六)当事人各提交2张2寸单人近期半身免冠照片;

(七)当事人持有本规范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八条规定的身份证件。

2、婚姻登记员受理离婚登记申请,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查验本规范第四十八条规定的证件和证明材料;

(二)向当事人讲明婚姻法关于登记离婚的条件;

(三)询问当事人的离婚意愿以及对离婚协议内容的意愿;

(四)双方自愿离婚且对子女抚养、财产及债务处理等事项协商一致的,双方填写《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的签名,必须由声明人在监誓人面前完成;

(五)夫妻双方亲自在离婚协议上签名;婚姻登记员作监誓人。协议书夫妻双方各一份,婚姻登记处存档一份。

3、婚姻登记员对当事人提交的证件、申请离婚登记声明书、离婚协议书进行审查,符合离婚条件的,填写《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和离婚证。《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和离婚证分别参照本规范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填写。

4、婚姻登记员在完成离婚证填写后,应当进行认真核对、检查。对打印或者书写错误、证件被污染或者损坏的,应当将证件报废处理,重新填写。

5、颁发离婚证,应当在当事人双方均在场时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一)向当事人双方核实姓名、出生日期、离婚意愿;

(二)告知当事人双方领取离婚证后的法律关系以及离婚后与子女的关系、应尽的义务;

(三)见证当事人本人亲自在《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当事人领证签名或按指纹”一栏中签名;当事人不会书写姓名的,应当按指纹。“当事人领证签名或按指纹”一栏不得空白,不得由他人代为填写、代按指纹;

(四)在当事人的结婚证上加盖条型印章,其中注明“双方离婚,证件失效。××婚姻登记处”。注销后的结婚证退还当事人。

(五)将离婚证分别颁发给离婚当事人双方,向双方宣布:取得离婚证,解除夫妻关系。

涉外离婚法律详解 篇2

涉外律师在律师业务过程中能够胜任涉外性强、英语水平较高的诉讼与非诉讼业务, 能够直接用英语提供专业化的法律服务, 所以对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不可避免。

二、涉外律师在法律文件翻译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1、法律文件的翻译增添了涉外律师业务开展的瓶颈

法律文件的主要功能是为交易的条款和条件提供书面证据。如果文件精确地记录了交易, 并由交易双方签字, 就应当会减少欺诈、遗忘或不准确的情况。如在涉外经贸谈判过程中, 涉外律师不仅要参与谈判, 还要提供意见、建议, 且还得负责法律文件的起草和翻译工作。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是涉外律师开展涉外业务不可避免的工作, 晦涩难解的专业法律文件翻译成为涉外律师拓展业务发展的瓶颈。

2、涉外律师本身具有的知识构成不足

涉外律师的执业范围大致包括国际贸易、涉外知识产权、外商投资、海事海商、涉外企业并购、证券、房地产、公司涉外法律事务、涉外婚姻、涉外诉讼与仲裁等业务活动, 在上述诸多涉外活动中, 涉外律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之外, 还必须具备娴熟的英语能力。所以, 涉外律师必须熟练掌握两门语言——汉语和英语。

3、法律英语自身特点为法律文件的翻译带来困扰

法律英语作为一门专业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它在用词和文体上严格区别于其他专业英语, 也难于其他专业英语。其一, 法律英语在用词上比较严谨、庄重、正式, 例如, The creditor fails to demand performance within a reasonable time limit. (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其二, 法律英语用词中大量出现古语、拉丁语, 例如, void ab initio (自始无效) , vice versa (反之亦然) , ad hoc (临时、特别) , 法律文件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词语;其三, 法律英语在表述上倾向于用长句, 因为正式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在文本表述上, 对中心词的限定较多, 对法律概念成立的要件限定较多 (为了防止歧义的发生) , 所以法律英语的文体大量使用长句而非短句。

法律英语术语的大量存在。法律英语中不仅存在常用的法律术语, 还有大量的专门法律术语、借用的术语等术语存在。常用的术语不明确表示特定的法律概念, 它不仅应用于法律英语也应用于日常英语之中, 且没有根本的语义上的差别, 如will (遗嘱) , goods (商品) , insurance (保险) 等术语,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 常用术语具有全民化普及的趋势。

三、解决涉外律师在翻译法律文件过程中的困境

1、充分重视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

法律文件是涉外律师开展其律师业务的重要工具, 法律文件翻译的水平决定了涉外律师执业水平, 任何涉外律师不得忽视对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在实践中, 聘请专业英语人士作为本所的翻译人员, 此类人员虽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但缺乏一定的法律知识背景, 对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是不能胜任的。所以, 涉外律师在意识形态上要重视法律文件的翻译工作.

2、完善自身的知识构成, 不断学习

涉外律师的知识构成不是单一型的, 而是复合型的。一名合格的涉外律师, 在精通本国法律知识基础上, 还要熟悉国际法律及外国国家的法律, 同时要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同时, 涉外律师在日常工作中, 要注意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 练就用英语作为自己工作语言的能力。

3、立足法律英语自身特点, 破解法律文件翻译之难点

第一, 法律文件“翻译”的前提是要正确理解法律文件的原意。法律语言本身的难解性, 各国法律文件内容的迥异, 译者自身知识的有限性, 在对法律文件的翻译和理解时存在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无论怎样的翻译, 都要求译者不断地追求对原文理解的精确度。所以, 涉外律师对法律文件的翻译更应当追求对原文理解的精确度。

第二, 在翻译法律文件过程中, 要培养用英文表述法律规范和条文的思维方式, 对法律文件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长句, 如修饰语过多、语法结构较为复杂、包含的内容层次多, 要耐心的从语法角度入手, 分析句子的整体意思, 找出中心词, 然后再逐一的看从句, 对整个句子进行拆分, 最后再整合, 然后再用通顺的汉语将其含义表述出来。

参考文献

[1]朱羿锟:《简明中国法》 (英文版) .法律出版社, 2003, (7) [1]朱羿锟:《简明中国法》 (英文版) .法律出版社, 2003, (7)

涉外离婚法律详解 篇3

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引发了多方对核能源使用安全的反思。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核安全法,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是我们本次采访北大核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劲的动机。

记者:从目前世界上的核电站分布情况来看,哪些国家所占的比例较大?国际社会是通过什么方式来对各国的安全利用原子能进行规定和约束管理的?

汪劲:目前,世界上有440多个核电站。目前从全球来看,和平利用原子能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主要是法国)。从目前国别核电的分布来看,美国是第一,有104座左右;法国第二,日本第三,法国大概80座左右,日本有55座。像俄罗斯、加拿大、英国都有。为了和平利用原子能,1956年国际社会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它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国际原子能机构制定的国际公约主要有两类:不扩散核武器类的公约和和平利用原子能方面的条约。前者包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南太平洋无核區条约》等条约;后者包括对核原料、核燃料的保护、核能的开发利用研究及乏燃料处理等方面,先后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安全公约》、《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料管理安全联合公约》等一系列与核安全、辐射安全、废物管理安全标准有关的国际公约。

记者:国际社会在核能运用最初就认识到了相关的风险,那么,各国对于这些条约的签署情况是怎么样的?

汪劲:通常情况下,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员国都签署了这些公约,但是签署并不代表完全同意。一些国家虽然签署了这些国际公约,但同时也对公约里面的一些条款持有保留意见。

记者:国际公约作为约束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对各国研究利用核能的安全方面起到了约束作用。同时,除了国际公约,国家的国内法律也是对核能安全的另一种重要约束,甚至有的国家的国内法是先于国际条约制定的。目前各国的核法律的概况是怎样的?都包括哪些方面?

汪劲:多国都已制定有关核能的相关法律。专门的法律下面还有标准规则实施细则等很多法律法规。基本上来讲,各国关于原子能的法律跟国际条约的规定是一致的,规制的对象是核原料和核设施,确定它万无一失的安全准则和决策的方法。第二,它会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体制和独立的机构,如原子能委员会或原子能安全委员会等。第三,由于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综合性的,从技术到厂房实践包括技术模式都不同,所以要对原子能的开发机构作出统一的规定,企业不能单一地成立电站,所以要统筹规定。第四,规范核矿的开发利用、核燃料、反应堆的管理。此外还包括管理辐射危害、灾害防止的措施、核损害的赔偿和补偿等内容。

记者:这些已有的核安全法律涉及面比较大、内容也比较详细,相比较而言,哪些国家的法律比较完备并对我国具有可借鉴性?各有什么特点?

汪劲:目前整体上来说以美国、法国、英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这方面的法律比较完备。这主要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核能使用发展有关。美国目前有104座核电站占世界第一位,美国和日本都是在核能发展之初、上世纪50年代就制定了原子能基本法。

从特点上来说,有的国家如美国是在一个大法里面分很多细节来阐释规定,美国的原子能法有92条。有的国家会在原子能法下面制定很多法律法规来分别阐释,如日本的原子能法只有20条,除了这部原子能基本法之外,还有20部左右关于核燃料、核废料、反应堆等方面的单项法,规定得很详细。另外,很多国家一般都会在能源法等其他法里面对原子能使用所占比例、核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

记者:请以核法律较为完备的国家为例来谈谈他们目前对原子能的管理机构的设立和立法情况。

汪劲:以日本为例,它有一个专门管理核能的、独立于一般行政单位之外的职能机构,核安全审查是要由原子能安全委员会批准才可以实施的。它的法律第一类是原子能基本法;第二类法律是原子能灾害措施对策法,下面有四五个法律法规,包括万一发生了原子能灾害,各个部门应当怎么做,如何采取对策等;第三个法律是关于原子能安全机构的组织法,原子能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的权利义务,主要是为了安全管制核能。

记者:看来,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总体上来说法律还是比较完备的。但是出现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引发了全球对核安全使用的反思,不少人提出面对这种不确定的自然因素。我们应当如何从法律上完善从而降低核使用的风险?

解析医疗事故行政法律责任详解 篇4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35条的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作出行政处理。这就是医疗事故的行政法律责任。该条例中所述的行政处理包括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总述

□◆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行政处罚是由行政机关对实施违法行为的直接责任人作出的具有惩罚性的行政行为。行政处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行政处罚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这种行为使得相对人处于不利的法律地位,如影响相对人的声誉等。

2.行政处罚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及其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处罚主体即为卫生行政部门。

3.行政处罚的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规规范行为的相对人,包括所有的公民和组织。具体到医疗事故中,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行政处罚的措施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对于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务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警告、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的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吊销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

□◆行政处分

行政处分亦属于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方式,其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医方的责任程度等作出对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的决定。

医疗事故责任行政处罚分述

□◆医疗纠纷的行政处罚的种类

在实际生活中,行政处罚种类很多,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有120多种。造成行政处罚种类繁多的原因主要是对行政管理的诸多手段及其运用缺乏充分的认识以及各行政管理机关根据各自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行政处罚。这些行政处罚有的是行之有效的,有的则显得不规范、不统一。例如,《石油及天然气勘查、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中对持证单位不按许可证核准的工作区、任务、工作性质、规定期限进行工作的违法行为,创设了核减工作区范围的处罚。因此,行政处罚有的是法律设定,有的是法规设定,有的是规章设定。按照行政处罚的性质分类,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人身自由罚、行为能力罚、财产罚、申诫罚四大类。

(一)人身自由罚

这为行政处罚主要是剥夺当事人的人身自由的处罚,例如行政拘留的处罚,就是以剥夺行为人的人身自由为处罚手段。人身自由罚只通适用于公民,由于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最基本而且也是最重要的权利。如果没有人身自由,那么其他任何权利,如财产权、名誉权、专利权等,都失去行使的基础。因此,以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为处罚对象的人身自由罚是最严厉的处罚。据统计,目前规定人身自由罚的有8个法律和7个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都规定了行政拘留的人身自由罚。这些法律、行政法规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未能》、《集会游行示威法》、《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等。

在适用人身自由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一要区别行政处罚与刑事处罚的关系,对于一般的违法行为,可以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拘留的限制人身自由处罚;对于违法行为的性质比较严重,构成刑事犯罪的,就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再给予行政处罚。

二是对于已经被逮捕或者司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不能给予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当经过审查后,认为不构成犯罪的,可以根据情节的轻重,决定是否追究行政拘留的行政处罚。

(二)行为能力罚

行为能力罚是指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义务的行为人采取责令其实施某种行为或者停止某种行为、取消某种资格的处罚。这类处罚包括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和许可证等,通过取消当事人的经营活动的资格,达到惩戒的目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没有烟草专卖批发业务的处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法》中规定,对销售失效、变质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行政管理机关责令其停止销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对违反统计法的行为,可以给予吊销执照的处罚。

这些处罚形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责令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得为某种行为;一种是取消或者中止行为人实施某种行为的资格或者能力。前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责令行为人追回出售的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条例》中责令行粉限期改正的处罚等。后者如《股票发生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规定撤销经营者证券经营许可证,取消其经营证券的资格;《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规定的吊扣驾驶证;《矿山安全法》中规定的吊销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对违反访办法的护士可以给予中止注册、取消注册的处罚等。

在适用行为能力行政处罚时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行为能力处罚的力度要大于财产罚,小于人身自由罚,因此,对于行为能力处罚的条件要严于财产处罚而宽于人身自由处罚。

2.行为能力处罚一定要考虑到当事人的具体情况,能够用财产罚处理不要用行为能力罚处理。因为行为能力罚是剥夺了当事人取得财产的资格或者能力,而财产罚仅仅是收缴当事人现有的财产,不影响当事人再利用法律赋予的资格去获取利益。

3.不同的行为能力处罚之间要注意互相的协调。例如,给予当事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则当事人就失去了继续经营的资格。相应地,当事人从其他行政机关颁布的许可证为前提的话,则该许可被取消后,其经营范围也应作相应的变更。

(三)财产罚

财产罚是比较普遍而且量比较大的一种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和没收财产等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处罚。给予财产罚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小于行为能力罚。一般情况下,对一种违反行政管理的行为,要确立几种不同的行政处罚,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由行政机关选择具体的处罚内容。例如,《矿山安全条例》规定,对违反矿山安全的行为可以给予罚款、通报、停产整顿、封闭等处罚。这里列了四种处罚情况。究竟要采取哪一种,则要根据行为人的行为性质确定。

(四)申诫罚

申诫罚是行政下罚中最轻的一个,是以违法行为人名誉、声誉权利造成损害为处罚标的方式,也可以称为精神罚,这类处罚如警告。作业一种正式的行政处罚方式,警告应当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一个保证政令畅通、协通统一、调控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其基本要求是权力统一、机构精简、富有效率。不改革分散性的执法体制,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第二,现行立法中“办一件事,设一个机制,立一个法,多一道办事手续,增加一项收费、罚款”的现象,实际上是现行行政执法法制在立法上的反映。如果不采取措施相对集中行政执法权,就会削弱法制建设,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第三,根据地方组织法的规定,地方国家行政权力都属于地方人民政府,政府各部门只是作为政府的工作部门履生某一方面的专门职能。第四,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建立综合执法制度,使行政执法相对集中,取得了明显效果。

基于上述考虑,行政处罚法以基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处罚权相对集中行使的原则,是对现行行政执法体制的重大改革,也为进一步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奠定了法律基础,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有利于精兵简政,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矛盾、交叉,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符合政治体制改某的方向。

□◆行政处分

直接责任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在医疗纠纷中负有责任的,可依责任大小比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0条规定:对造成医疗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当根据其事故等级、情节轻重、本人态度和一贯表现,分别给予以下行政处分:一级医效事故: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二级医效事故: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

三级医效事故: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第21条规定:对造成医疗技术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员,医疗单位应责令其作出书面检查,吸取教训,一般可免予行政处分;对情节严重的,也应当依照本办法第20条的规定,酌情给予行政处分。但行政机关是凭借何种权利而对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事业单位人员进行处分的,这有待商榷。

个体开业的医务人员所造成的医疗事故,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事故等级、情节、本人态度,除责令其病员或家属一次性经济补偿外,还可以处一年以内的停业或者吊销其开业执照。不可否认,我国目前医疗单位承担行政责任的案例不多,且主要是针对个体行医,这与医疗单位管理水平不高,医疗纠纷频繁发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医疗事故行政处理程序

(一)对重大医疗过失行为进行调查

1、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辖区内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除责令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防止损害后果扩大外,应立即组织专人进行调查;

2、参加调查人员应包括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有关医学专家;

3、对事件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查证核实后,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对于事实清楚、因果关系明确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判定为医疗事故。对于因医学科学的技术性、专业性和复杂性无法判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或需要明确重大医疗过失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损害程度的,应当交由市医学会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二)对医疗机构报告的医疗事故进行审核并逐级报告

1、医疗事故发生医疗事故后应向其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 部门报告,报告时限可以在医疗事故发生后及时报告,也可以按年度报告。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时,医疗机构应当在过失行为发生后的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医疗过失行为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

②医疗过失行为导致3人以上(含3人)患者人身损害后果的;

③卫生部或本省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2、医疗机构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的内容包括:报告单位、报告时间;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后果(死亡、残废、器官损伤、功能障碍以及其他人身损害后果等);医患双方当事人的情况;死亡患者是否尸检、尸检结果;初步处理意见等。

□◆相关法律法规:

第三十八条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医疗机构的报告或者当事人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7日内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

行政处罚法管辖权是对行政机关和行政处罚实施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权限进行划分,明确其分工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行政处罚主体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主要依据。明确规定行政处罚主体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有利于防止处罚主体越权处罚或者重复处罚,同时也可以对哪些有管辖权而不认真行使职责的处罚主体进行约束。使行政机关和其他委托或者授的组织能够尽职尽责任行使权力,使行政违法行为能够及时、有效的得到处理,从而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保障行政机关有效地实施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组织的佥权益。管辖问题是规范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之一,它是正确实施行政处罚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确对行政违法案件的管辖权,才能有效地对行政违法行为给以制裁,同时有利地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由于行政处罚的管辖是一个复杂而又重在的问题,因此《行政处罚法》第20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用以解决行政处罚过程中由于管辖权不清而带来的种种问题,这一规定包涵了行政处罚管辖权的多项原则,也包括了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职能管辖以及级别管辖等几方面的内容。

确立行政处罚的管辖原则,是以有利于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权,有利于及时有效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为前提的。由于行政管理活动是以行区划为基础的,因此在行政处罚管辖问题上,我们首先考虑到地域管辖问题,规定了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行政机关管辖。同时为了提高行政处罚的效率,有效地、及时地纠正行政违法行为,又对级别管辖问题作出了规定,即:在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行政违法行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管辖。这样规定一方面有利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及时地发现违法行为并便于对违法行为的进一步调查和取证,作出处罚决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行政处罚对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为了使行政处罚更准确,体现行政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职的精神,行政处罚法还作出了行政处罚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的规定。这实际上对对职能管辖作出的规定。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世界各国都按照本国的行政管理的需要设置多个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的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管理权。我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各行政机关都是在法律赋予的职权的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行政处罚权是的行使行政权的一部分,它具有行政权的特征,因此,行政处罚权利的行使也必须依职权进行。但需要指出的上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又有的不同,有行政管理权的机关不一定都有行政处罚权,同时对此种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就不一定有处罚权,因此行政处罚法规定对行政违法行为要由“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了行政管理专业化的特点,有利于行政机关管理,有利行政处罚的准确,同时更有利于对行政机关的监督。

确定管辖的原则,是指研究管辖或者立法中确定管辖时所遵循的一般准则。行政处罚管辖错综复杂,与行政管理体制、行政活动程序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明确反映行政处罚管辖的行政目标和基本价值,即行政处罚管辖的原则的问题,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使行政管辖建立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从我国行政处罚和行政管理的实践来看,确定行政处罚管辖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效率原则。效率应该是行政的蛭训价值,没有效率就没有行政。行政处罚作为与行政权相联系的一种制裁措施,而对大量的、经常性的违法行为,必须合法、高效才能一挥其能。讲究效率应是行政处罚中应有之举。从总体上看,保证行政处罚实现效率的环节很多,如程序、时效等,但管辖也是重要方面。我们这里讲的效率原则,就是指行政处罚管辖的确定,应当便于行政机关或者组织迅速、及时发现并制裁违法行为。迅速、及时发现违法行为是指实施处罚的机关或者组织能很快掌握违法行为的信息,既要使检举方便、及时,也要使日常的行政管理有关情况能及时反馈。因此,根据这一原则,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应主要根据行为发生地来确定。

2.兼顾行政机关的分工与案件性质的原则。我国的行政机关是按层级组成的,不同级的行政机关分工是不同的,一般来说,行政机关层次越高,其职能中中的决策、综合、协调、指导和监督内容就越多,行政机关层次越低,其职能中的执行内容就越多,处理具体案件和其他事务的任务就越重。根据这一特点,大多数行政处罚的实施就应由级别较低(如县级)的行政机关或者组织来管辖。同时,考虑到案件简单和繁杂,大案和小案,以及案件性质不尽一致,因此,应规定一些行政机关分工的均衡。

假离婚具有法律效力吗 篇5

“假离婚”是指夫妻双方基于某种特殊目的,往往是不正当利益,借离婚为名,从表象上达到欺骗他人的目的,而离婚的行为。“假离婚”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双方为了福利分房、买房、职位升迁等原因;

(2)一方通过假离婚的方式,哄骗对方达到真离婚的目的;

(3)双方通过假离婚来逃避债务;

(4)其他不正当的目的。

“假离婚”一般采取协议离婚的方式,但也不排除当事人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采取诉讼离婚的手段。

离婚时欠条的法律效力 篇6

按照法律规定,公民之间因民事行为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受法律保护。当一方向对方书写欠条后,便对对方形成了债务关系,当其不能按期履行债务时,另一方可以依据欠条向法院提起诉讼。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向另一方所打的欠条,应认定为是双方对部分财产的特别约定,在双方之间形成了明确的债的权利义务关系,合法有效。

但是,如果双方是因离婚关系而产生的财产分割问题形成的债务,并私下达成了协议,那么该协议产生于夫妻关系之中,又分离于夫妻离婚关系之外,如果未能在离婚调解书中加以载明,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时,另一方就很难实现自己的权利,到头来,有可能双方重新进行离婚后的财产诉讼。

俄罗斯离婚法律制度研究 篇7

(一) 东正教对俄罗斯离婚制度的影响

俄罗斯当今人数最多的宗教协会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教会法对婚姻制度较世俗婚姻法具有更深层次的规定, 具有更多的限制。

1. 确定了教会婚姻神圣不可侵犯。

根据基督教教义, 婚姻是最初通过妻子对丈夫的救赎并通过夫妇的祝福在天堂创建的。圣保罗将婚姻比作基督教和教会统一的奥秘, 认为其具有神秘的意义, “它是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交往和上天恩赐的礼物而将丈夫和妻子连接在一起的奥秘。”教会婚姻法调整以下问题: (1) 婚姻缔结的条件或阻碍; (2) 婚姻缔结的方式或形式; (3) 婚姻的解除。教会婚姻法的作用在东正教教会内一直被尊崇, 教会认为东正教教徒的离婚是对宗教的凌辱行为, 并要求离婚的人进行教堂忏悔。教会法对离婚者要忏悔的要求不仅体现在离婚当时, 而且对婚姻的过错方有更加严厉地惩罚。教会法规定对第二次婚姻的祝福由家庭破裂时非过错方获得。离婚的过错方只能在忏悔和苦修 (斋戒、朝圣、发慈悲等) 的情况下再次结婚。如果是第三次婚姻, 苦修期则根据教规相应延长。东正教教会的婚姻制度与如今俄罗斯国1995年施行的家庭法典所体现的现代家庭法在调整婚姻缔结和消灭的条件、方式、和形式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只是在程序性条款上, 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较之做出了更详尽的规定。

2. 对离婚行为加以严苛地限制。

第一, 限制离婚的次数。宗教信仰一致是教会认可婚姻缔结的必要条件, 婚姻缔结之后, 离婚的次数限制在两次以内;第二, 限制离婚的许可条件。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法一向秉承婚姻是神所结合的, 教会婚姻解除的原因只能一方或双方有通奸行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唯一的离婚的理由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之引发了教会法对离婚理由规定的讨论。当今, 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有以下生效离婚条件 (引起合法有效婚姻解除的行为) : (1) 通奸; (2) 脱离东正教; (3) 夫妻一人的反常恶习; (4) 不能进行婚姻同居; (5) 得麻风病; (6) 获刑; (7) 失踪; (8) 侵犯配偶及子女生活; (9) 与儿媳私通; (10) 从配偶淫荡行为中获利; (11) 撮合男女私通; (12) 夫妻一方再次结婚; (13) 有将配偶留给他人的恶意; (14) 严重心理疾病; (15) 感染艾滋病; (16) 医学证明的慢性酒精中毒; (17) 吸食毒品; (18) 丈夫不同意时妻子一方实施堕胎; (19) 婚姻破裂已成既成事实。

3. 否认双方协议离婚的效力。

俄罗斯东正教教会婚姻法认为双方的协意离婚不具有离婚的效力, 离婚理由必须是在教会法已详细列举的条款范围内。

4. 宗教婚姻的解除要由主教实施。

东正教教会规定, 无论教徒是否通过世俗方式解除婚姻, 一旦双方要离婚, 必须要将教会婚姻解除请愿书交至教会, 教会婚姻解除请愿书递交给执政主教, 教会婚姻解除的程序由主教实施。例如, 莫斯科人或莫斯科区居民可去莫斯科新处女修道院莫斯科教区局。

5. 人们对教义的遵从度存在差别。

随着婚前关系、非注册婚姻的蔓延和离婚率居高不下, 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法规面临着巨大的考验。虽然很多人将自己归于信徒之列, 但真正发自内心的尊崇教义信徒并不多, 由于东正教教会法将忏悔和修行作为离婚过错一方再婚的必须条件, 许多力求再次获得婚姻机会的信徒只是形式上对之前的离婚进行忏悔、修行, 以求得到教会对其下次婚姻的祝福。

(二) 俄罗斯东正教离婚制度与国家家庭法的融合

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活动的施行以一系列规定作为基础, 包括宗教经典和宗传、教规、圣普世会议和地方会议、神父的规定、地方及主教会议、神圣主教的决议、全俄罗斯的主教法令以及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章程为基础。同时, 在其章程性文件中宣告了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因此教会婚姻法的适用应当同国家规范相协调, 且不能违背国家规范。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由于国家的家庭法规范适用于俄罗斯的全体公民, 而教会婚姻法仅适用于信徒, 导致俄罗斯国家所有的离婚案件由国家司法机关审理, 但东正教的基督教徒还应当根据法定宗教权力机关的法庭、主教法庭解除婚姻。正如В.Цыпина所说, 当今教会对世俗离婚持双重立场:一方面, 教会尊重世俗离婚。根据惯例, 在国家已注册离婚的世俗婚姻需在教会举行离婚仪式, 教会法庭在解决离婚问题时依据夫妻本人证词、证人的证词以及牧师的证明[1];另一方面, 教会又不把世俗婚姻等同于教会婚姻。按照教会法的规定, 适用国家家庭法离婚的信徒仍要到教会由主教主持解除婚姻关系。这就出现了教会法规范的适用冲突, 这些规范形式上并未取消, 但实际上也未被运用, 宗教法庭不像往日那样进行复杂的法庭审判, 而且主教仅在前夫 (或前妻) 的第二次世俗婚姻实际缔结后, 才宣告初次婚姻的解除。

为克服矛盾, 一些主教开始运用宗教婚姻传统, 要求遵循严格的教会法婚姻规范而不承认世俗婚姻。俄罗斯东正教教会严厉谴责类似行为并要求他们对世俗婚姻应持尊重态度[2]。由于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教会婚姻法和国家的家庭法, 以尊重人的利益和他们建立家庭的利益为目标, 所以在此基础上, 俄罗斯东正教离婚制度应当更多地与国家家庭法融合, 以期更好地保护信徒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习俗对俄罗斯离婚制度的影响

在俄罗斯, 祖先传统时刻存在, 这些传统使斯拉夫部落里的婚姻不再仅仅是涉及两个人及他们家庭的私事。虽然解除家庭结合需要严重的原因, 但在罗斯, 离婚自“多神时代”就已存在, 接受东正教后离婚制度也未被取消, 这就将俄罗斯与原则上不看重离婚的欧洲区分开来。

(一) 旧习俗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1. 多神文化奠定了俄罗斯教会法离婚的基础。

多神时代规定了离婚的基本理由是出现了威胁家庭稳定存续的行为。离婚的基本原因是通奸行为。但是如果夫妻彼此违背忠诚, 对过错的认定却有不同:如果丈夫在婚外有情人, 而且和情人生有孩子, 那么丈夫才被认为是出轨者;而妻子只要和其他男人有联系就被认为有过错。判定离婚的困难在于, 夫妻不忠的事实应当被证明。如今俄罗斯大约有15%~20%的婚姻因夫妻不忠被解除[3]。

2.《治家格言》规定了家庭暴力为非离婚事由。

历史上俄罗斯调整家庭内部关系的唯一法律是《治家格言》, 当时家庭暴力是普遍的, 可这并不是离婚的法定理由, 因为夫为妻纲的思想一直被宣扬。而当代俄罗斯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就是家庭暴力。俄罗斯每年都有12 000多女人死于丈夫之手, 54 000人身体受到严重伤害[4]。

3. 古罗斯家庭规定不允许抛弃配偶。

在古罗斯家庭有根深蒂固的传统, 即当家庭成员失去劳动能力时, 相互之间应彼此照顾、相互赡养。但如果离婚是由于丈夫无子女造成的, 那么妻子可以带着所有嫁妆离开家庭。现在俄罗斯有五分之一的夫妇承受不孕不育之痛, 而且丈夫不孕与妻子不孕的数量各占一半[5]。夫妻中一人不想要孩子的想法也会促使想要孩子的一方决定离婚。但是因健康原因抛弃病患配偶, 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 他们对此都是没有权利的, 该规定也存留至今。应当指出, 因为配偶得病而导致的离婚在道德上是让人质疑的, 这也不是俄罗斯文化的特点。根据东正教教规, 抛弃生病的配偶是不文明、不正直的行为。“无论是苦乐还是健康病患”, 夫妻都应一起度过。知道诊断或让人沮丧的诊断推测后, 配偶大多会决定留在患病的另一半身边以提供帮助。

4. 离婚不再被教会所限制。

耶稣基督确定夫妻出轨为离婚的唯一原因, 这是基督教一直秉承的思想。同时基督教也赋予了无过错方一定的权利即当某人配偶与他人通奸时, 他 (或她) 是无过错方则并不被限制第二次缔结教会婚姻。东正教教会扩大了离婚原因的范围, 对于“夫妻性格不合”的夫妻, 教会规定了“散伙”———无充分理由的擅自离婚。此外, 双方都可以抛弃已厌恶的配偶。这样的思想一改往日宗教限制离婚的常态, 有学者认为这是教会婚姻法异化的产物, 但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的, 因为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 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情况。

(二) 新习俗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离婚的传统不仅可被认为是精神遗产, 也是文化法律现象。俄罗斯1917年10月革命导致国家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917年后, 大部分习惯法实际上在法律实践中被剔除。

1. 离婚公民姓氏保留权。

将即将获得妻子地位女人的姓氏改随丈夫的姓氏, 这是俄罗斯和其他很多国家的法律体系内普遍存在的传统, 强调了婚姻的元素。以夫妻权利平等原则为出发点, 俄罗斯联邦家庭法典将这一传统也拓展适用于男人, 他们也被赋予类似的权利 (民事法典第19条第2款) 。夫妻解除婚姻之时, 他们可以保留共同的姓氏, 也可以恢复自己的婚前姓氏 (家庭法典第32条第3款) 。

2. 离婚后子女居住地的确定。

法律根据父母权利平等的原则赋予夫妻以家长权 (家庭法典第61条第1款) 。家庭联盟破裂和夫妻离散之时, 子女便丧失了与二位父母共同生活的可能。因此, 不可避免地要解决以下问题, 即分开生活的二位父母中, 谁将对子女进行日常照顾, 单独生活的另一方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家长权利。司法实践表明, 根据子女居住地争议的审理结果, 大多数情况下子女由母亲抚养并与母亲共同生活[6]。类似的判决并不是建立在母亲对子女抚养的优先权之上, 而是法院认为, 在大部分具体情况下 (特别是子女年龄幼小之时) , 母亲比父亲能更好地完成抚养子女的义务[7]。其实, 应该综合考虑谁能为子女抚养和教育创造最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对子女利益的尊重才应当作为判决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仅仅以传统和司法实践为依据而将子女交由母亲抚养的不合理裁判可能被驳斥。

俄罗斯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的转型使得社会结构、法律制度、生活价值体系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俄罗斯家庭和婚姻制度的发展也与社会现代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紧密相连。最近十年, 俄罗斯的年轻人崇尚性自由;离婚数量增长, 单身母亲人数增加;年轻家庭拒绝同长辈共同生活, 以及职业事业价值高于家庭价值等。正因为家庭制度能保证传统代代相传, 通过对当今问题状况的评价, 我们就可以对现代和传统家庭形式的矛盾加以讨论了。

三、文化对离婚制度的影响

“结束婚姻的唯一之路———离婚”———英国诗人塞缪尔·罗杰斯在18世纪、19世纪如是写到。离婚是婚姻的正式结束, 夫妻彼此间的不满、厌恶、愤怒和仇恨可归于破坏婚姻的因素。道德心理、经济利益、对婚姻家庭关系的满足以及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都是婚姻的支撑因素。文化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俄罗斯文化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正教的文化思想与俄罗斯人民很贴近, 这种思想实际上曾一度被从社会意识中剔除出去, 生活的目标已变成了改造周围的物质世界, 俄罗斯发生了价值观的彻底变化:对责任、义务的偏重由不负责取代, 良知让位于现实, 理性取代了亲切和爱心, 爱情关系变成了单纯的性伴侣关系。这实际上说的就是人与社会的文化危机。

(一)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引起了家庭关系破坏性趋势的加速

1. 共产主义意思形态在国内被取消导致了先前文化价值的沦丧。

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被民族意识形态所替代。俄罗斯具有西方文明特点的新政治体系背景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俄罗斯和西方国家之间起初是互不隔离的, 它们之间具有多方面的联系, 但是, 他们本质上就是不相同的文化。西方文化的基础主要是物质进步。而劳动、创作、闲暇、家庭和爱才是俄罗斯自己的价值。

2. 家庭威望下降。

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 俄罗斯文化注重心灵完善, 尘世生活中精神意义的实现对俄罗斯人来说永远都高于物质上的富足。两种相反文化形成持久碰撞, 这一点在俄罗斯人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家庭是精神和文化的积累者, 家庭的威望在一系列社会价值定位中降低了。一参考文献:

方面, 离婚在避免两人间关系恶化, 促进离婚夫妻自我评价正常化时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 离婚给家庭成员和社会都会带来损害, 离婚夫妻会认为自己是二等公民, 孩子们受到的负面影响更大, 并且在心理上感到极大的不快, 带着孩子生活的一方压力剧增 (正常生存方式的缺失、失业威胁、营养不良等) 也会首先影响孩子。因此, 俄罗斯的社会经济转型改变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婚姻结构和价值导向。

(二) 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对俄罗斯离婚制度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后, 第一个研究离婚问题解决方法的是К.Аронс, 他在离婚的文化范畴变动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即“无文化的离婚”向“圆满离婚”的转变。这样的离婚中, 离婚父母仍然保持彼此关系和子女的关系。“双核家庭”得以建立, 即离婚父母组建各自的家庭, 但为了子女仍然继续处于结合状态。该方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美国的离婚率不比俄罗斯低, 但是由于妇女运动, 离婚成为最高的家庭社会价值。这样家庭里的子女和夫妻从离婚后果中遭受的就要少得多。“圆满离婚”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家庭调解制度得以实现, 该制度以预防家庭矛盾和帮助解决出现的争议为其基本任务。家庭调解制度减小了离婚对家庭成员, 尤其是对子女心理的破坏性影响, 并降低了离婚总水平。因此, 离婚在美国经常意味着交往的延续、子女的公共抚养和相互的帮助。对有矛盾的将要离婚的俄罗斯夫妇而言, 家庭调节也可促进对家庭关系的调整或形成“圆满离婚”。

文化基础和精神基础既是家庭的问题, 也是社会的问题。家庭无力克服精神空虚, 这正是俄罗斯现在所经受的。维护社会的健康道德水平需要抵抗外域文化取代东正教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图。正确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甚至比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重要, 因为保证国民精神基础的建立可以成功解决经济问题, 家庭也可以恢复原来的状态。显然, 理解了这一问题, 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同级别的国家权力机构与东正教教会活动家一直进行积极对话以寻求民族自我意识觉醒和生命精神基石复兴的原因了。

四、结论

俄罗斯的离婚制度无论是在形成上还是在发展上, 都深受宗教、习俗和文化的影响, 在习俗和道德的影响下, 俄罗斯的离婚制度一直受限制离婚思想的束缚, 无法走向“离婚自由”, 而在文化的影响下, 使得俄罗斯的立法者以及民众的思想不断解放, 为俄罗斯以后建立完善的婚姻立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Цыпин В.教会法教程Клин, 2004.

[2]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社会理念基础[М].2000, х.3.

[3]Маккей Д.人类性行为集[N].共青团真理报, 2000-08-02.

[4]论据与事实2000, (37) .

[5]课题数字共青团真理报, 2001-05-03 (10) .

[6]Панасюк А.孩子交由谁教育?俄罗斯司法部, 1996, (9) :53-54.

“假离婚”也受法律保护 篇8

原告阿珍诉称,自己与阿强于2000年登记结婚,并在2002年生育了女儿小飞,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08年1月,阿珍发现自己意外怀孕,自己与阿强都很想将这个孩子生下来。但是考虑到双方均为某医院正式职工,为避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而双双被开除,两人便于两个月后办理离婚登记。7个月后,儿子小云出生了。

双方办理离婚登记后,仍保持着夫妻关系,共同抚养两名子女,且共同出资在阿强父母名下的宅基地建筑了3层半房屋以及购买汽车一辆。但阿强自2010年开始与其他女性建立了恋爱关系。

阿珍请求法院判令双方离婚后共建的房屋及购买的车辆所有权归自己,被告阿强抚养小云并独自负担抚养费;阿强一次性补偿自己15万元。

萝岗法院经调查了解到,原来,在儿子小云出生后一年多,阿珍发现阿强的行为有些怪异,常常会三天两头不回家,她也听到了“阿强又有了新欢”的传言。阿珍怕没有婚姻关系作为保障,阿强会变心,便与阿强达成了一份协议。

协议约定:阿强与阿珍于2008年2月29日因计划外生育儿子,双方协议离婚。但双方离婚后仍保持夫妻关系,履行夫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离婚后的财产为共同拥有,阿强每月支付6000元作为家庭使用。如拒绝支付,阿珍有权向阿强追要此笔费用。

协议签订后,阿强的行为并没有收敛多少,于是在阿珍的要求下,两人于2014年又签了一份协议。

第二份协议约定:阿强、阿珍于2008年2月29日因要計划外生育儿子,双方协议离婚,现双方达成共识,儿子、女儿归男方抚养,离婚后共同建造的房屋和小车归阿珍所有,另支付10万元给阿珍作为补偿。

但这份更为苛刻的协议并未留住阿强的人和心,当年8月,阿强与其新欢缔结了另一段婚姻关系。阿珍遂将阿强诉至法院,要求履行上述协议。

阿强辩称,自己与阿珍是因为感情破裂才协议离婚的,在离婚后才发现阿珍已经怀孕。自己是出于守信和责任,才继续在经济上和生活上都对阿珍进行照顾。至于自己与阿珍签订的两份协议,均是阿珍以“向单位举报自己超生”为要挟的情况下签订的,并非自己的真实意思。

萝岗法院认为,阿珍举报阿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并不属于宣扬他人隐私或捏造事实,阿强主张其受原告胁迫而签订两份协议书的理由不成立。

法院最后判定,阿强承诺补偿阿珍10万元以及所购置小车归阿珍所有;双方婚后共同建造的房屋,考虑到两个子女均随阿强生活,阿珍无需支付抚养费,且阿珍在离婚时已取得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另一套房屋的产权,为保障阿强与两个子女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居住权,该房屋应由阿强使用。但是,阿强应支付对应的10万元给阿珍。

法官表示:“假离婚”同样受法律保护,如果对方见异思迁,另一方将是事件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同时,“假离婚”的起因,几乎都是为了规避各种社会管理秩序,或者是侵害集体或者他人的合法利益,是于法不容的。

(摘自《广州日报》 )

上一篇:诗经名句——《诗经·大雅·抑》下一篇:在庆祝治黄六十周年文艺汇演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