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植物自燃》阅读答案(通用10篇)
《神秘的植物自燃》阅读答案 篇1
神秘的植物自燃阅读训练及答案
①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公顷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②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 小时,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③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④此外,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也能引起干枯的植物自燃。一般地说,每隔5年~25年,森林会自燃一次。森林的自燃之火,不仅可以控制森林幼树生长的数量,而且能淘汰一些病树、枯枝,为森林中各种树木的快速成材提供适当的空间。著名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里的森林,原来每隔都会自燃起火,但是该公园得到人工保护后,80年未发生火灾,导致森林生长缓慢,新生林减少。1988年的那场大火,不仅没有毁灭黄石国家公园,反而让黄石国家公园的森林更加充满了生机。
1.阅读全文后,你认为植物自燃有哪些原因?(4分)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认真阅读第④段,结合划线部分和实际生活,写出你的发现或思考。(3分)
参考答案:
1.体内含有易燃物质香精油、树内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叶子含有燃点低的醚、物体相互摩擦生电或静电感应、或山石反射聚集阳光等。(1点1分)
2.举例子,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世界上不同地点植物自然的不同原因,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植物的自然不是一种自我毁灭,而是一种更有意义的重生。(1分)有时候,我们应该向这些植物学习,对于某些东西与其抱残守缺、死守不放,倒不如悠然转身,要知道,退一步海阔天空。
神秘的植物自燃 篇2
在南美洲的大森林里,有一种名叫“看林人”的杜鹃树,花色金黄,枝干挺直。这种植物的花朵和茎叶里,饱含着具有挥发性的芳香油脂,当森林炎热干燥时,这种芳香油脂极易引火燃烧,酿成森林火灾,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纵火花”。
非洲赤道地区和欧洲的西班牙有一种自焚树。它材质优良,很受当地人喜爱。但当它长到十四五年时,树内就会分泌出许多低燃点的树脂。骄阳的照射,常常把树脂点燃,使自焚树变成巨大的火炬。一株大树只需1 h,即会连枝带叶化成一堆灰烬。
1984年2月的一天,澳大利亚南部发生了上百起森林大火,吞没了近50万hm2的林地,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动物。这些突然爆发的大火是怎样引起的呢?科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由于森林中的桉树自燃引起的。原来,这年2月份的平均气温达40℃以上,桉树分泌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易燃物质——香油精,再加上长时间干燥无雨,所以造成大片森林“自焚”。
白鲜生长在我国新疆天山地区。春天一到,白鲜的花朵就渐渐变得鲜艳起来;到了夏季,更是越长越美丽、越长越成熟,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然而,在炎热干燥的晴天,它却会突然起火燃烧,不长时间,一株白鲜便烧成了一堆灰烬。原来,白鲜的叶子含有醚,醚的燃点很低,在烈日的照射下,很快就会达到它的燃点。当白鲜的果实日趋成熟之际,醚的储量也几乎达到饱和程度,一旦遇上干燥的大晴天,再加上强烈的太阳光直晒,白鲜也就自燃了。
《神秘的纸》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3
昂贵:
糟蹋:
无济于事:
超群出众:
终有所悟:
百思不得共解:
3、写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近义词。
A对儿子上学极为重视。( )
B学生先是一愣,继而便明白了。( )
C偶尔不慎,写坏了张纸,便觉得心疼。( )
D父亲跑到到老师跟前,沮丧地说:“唉,我这儿子没有希望了。”( )
4、读句子,回答问题。
A老师一笑说:“有希望,大有希望!”父亲疑惑不解。父亲为什么对老师的话疑惑不解呢?
B“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就设宴摆席,恭请老师。几巡酒过后,他就提出这个问题。”他百思不得其解的究竟是什么问题?你知道答案吗?请写下来。
C学生深情地叫了一声:“老师……”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为什么要省略?
5、按分好的段落概括第2、3段意。
第2段:
第3段:
6.你对孩子的老师有什么看法?
答案:
1、shú yù pū gōng
2、1.价格很高 2.损坏或浪费 3.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 比喻解决不了问题。4.指超过众人 5.终于领悟了其中道理 6.多次、反复地思考也无法理解。
3、非常 接着 有时 懊丧
4、A 父亲认为儿子不好好学写字,认为没有天赋后天又不勤加练习,他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儿子,但是也无济于事,认为儿子已经没有希望了。
B老师的纸好在哪里?为什么儿子用了这纸能把字写好?
C省略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用上省略号表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千言万语说不尽。
5、第二段:老师让学生花高价买纸写字,学生心疼钱认真练字。几年后学生的字写得超群出众。
第三段:老师退还学生几年买纸的钱,学生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十分感激。
《神秘的植物自燃》阅读答案 篇4
沈源峻 朱 蕊
①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名叫屠呦呦,令她获此殊荣的成果是青蒿素。青蒿
素为人类健康做出过哪些贡献?这还得从人类与疟疾之间千百年的斗争说起。
②当人类以农为生、居有定所之后,一种令患者时而冷到发抖、时而发热高烧的疾病
便开始在人群中蔓延。当时现代科学尚未问世,这种疾病被称为“疟疾”。古人还发现,
疟疾常发于生活在沼泽或水田周边的人群中,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的概率就越高。几千年
来,人类深受其害却束手无策。
③“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不仅为“旧世界”带来了土豆和番茄,还带来了一种治疗
疟疾的特效植物--金鸡纳树。据记载,西方在1640年以前便引进了金鸡纳树,并以其
树皮为原料,提取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④18,法国科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了有效单体--奎宁。从那时起,人类
开始在与疟疾的斗争中占据主动权。60年后,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患者的红细胞里发现
了疟原虫,这也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致病性原生生物。之后,在一代又一代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人们终于确定了蚊子在疟疾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于是从20世纪初开始,蚊虫种群控制和奎宁的使用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后来,德国科学家合成出了氯喹。这种药物的生产无须依赖金鸡纳树,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⑤然而好景不长,人类尚未吹响剿灭疟原虫的号角,能够抵抗氯喹的疟原虫便从东南亚和南美洲地区扩散到了世界各地。
⑥于是,1967年,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抗疟药物研究项目在中国正式启动了。大批新中国的科学家,或是走访全国的城镇乡村以寻找民间验方,或是投身到中医古籍的查阅工作中去。项目研究期间,屠呦呦尝试了多种提取青蒿素的方案,但囿于常用的水煎法,抗疟成分往往还没被提取出来就分解了,最终的提取物不但纯度不高,产率也很低。
⑦山重水复之时,中医古籍中的一段记载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在古法的启发下,屠呦呦带领研究团队,创造性地采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成功地将具有
极强抗疟活性的青蒿素提取了出来。经过后续实验,屠呦呦团队发现,提纯后的青蒿素在
高温下是稳定的。正是因为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提出的创造性实验方案,诺贝尔奖
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奖金颁发给了她。
⑧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已经成为联合国推荐的抗疟方法,并正不
断造福众多疟疾患者。可以说,青蒿素的问世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
虫抗药性,为人类进一步研究战胜疟疾的方法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⑨然而,随着青蒿素的广泛使用,医疗工作者发现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
疟疾能像天花一样,被人类彻底征服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选自《科学画报》20第11期)
12.下列对于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文开头从读者感兴趣的热门话题谈起,很自然地点题,并总领全文。
B.第④段画线句中“第一种”不能删去,因为它准确地说明疟疾的致病性原生生物不止一种,但疟原虫是首先被发现的。
C.屠呦呦根据古法创造性地使用低温乙醚萃取法,经过191次尝试,终于提取出了在高温下能保持稳定的青蒿素。
D.本文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千百年来人类为治疗疟疾不断努力和改进的情况。
13.下列对于文章中关于疟疾的相关介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疟疾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是患者有时冷得发抖,有时发热高烧。
B.沼泽或水田周边的居民更容易患上疟疾,而且越是炎热,发病率越高。
C.药物奎宁问世前,人类一旦不幸患上疟疾,就只能被动地深受其害,甚至死亡。
D.20世纪初以来,控制蚊虫种群、使用奎宁和氯喹等措施,成功挽救了数以万计的生命。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应当怎样理性地看待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4分)
答案:
12.(是“屠呦呦团队”而并非其一人。)
13.C(之前已有金鸡纳霜用于治疗疟疾。)
14以青蒿寨为基础的联合抗疟治疗方法极大减轻了单一使用奎宁类药物造成的疟原虫抗药性,因治疗疟疾的良好疗效而受到联合国推荐。但一些疟原虫已对青蒿素产生抗性,这种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 篇5
植物能吃虫,没听说过吧!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一到两个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发现那园中的花木,竟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试验,在一块一亩大的稻田里每天播放25分钟的交响乐。一个月以后,他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一块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宇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只要你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庞大而复杂的植物世界,一定会发现许多奇妙的植物。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另一种能。
2.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
答案: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听音乐;另一种能吃虫。
《植物王国的奥秘》阅读及答案 篇6
②例如,向日葵花盘上的瘦果排列,松树球果上的果鳞分布,都是按照对数螺旋形的弧形排列,这样可以使果实排列得最紧密,容纳的数量最多,从而也就保证后代的繁殖率最高。车前草的叶片排列十分巧妙,呈螺旋排列,既不相互重叠,又能最大限度地获得阳光,结果就大大提高了光合作用效率,合成出更多的有机物。建筑师们根据这一原理,设计建造了现代化的螺旋式高楼,每个房间都能达到最佳采光效果。
③植物的外部形态也非常符合几何原理。比如,树干大都是基部粗、上部细、呈圆锥形,尤其是高山上的云衫,整个树形都是圆锥形。这是一种抗倒伏的理想几何形状,可以抵御狂风暴雨的袭击。
④大自然赋予植物茎叶的巧妙结构,则是力学家的好老师。植物的茎大多为圆形柱状,其原因是以圆柱形做支撑物最为坚固。因此,古今中外的大型建筑物大多数也都采用圆柱做顶梁柱,这是建筑师们向植物茎杆学习的结果。
⑤小麦茎秆的坚固程度更是令人吃惊。它虽然细而中空,却能牢固地支撑着沉甸甸的麦穗。根据力学原理,中空的茎与同样粗度的实心茎相比,两者的.持撑能力是相等的。小麦茎秆的这种中空结构,以耗费最少的材料面获得了最大的坚固性。现在人们使用的中空电线杆,正是仿照小麦茎秆制作的。
⑥至于植物叶片的巧妙结构,首先要说的是玉莲的叶片,它又圆又大,直径可达2米左右,浮在水面上好像两个大碧玉盘,可以负载六七十千克的重物,即使上面坐一位五六岁的儿童也不会破裂或下沉。玉莲的叶片如此牢固,主要是因为其结构非常符合力学原理。在叶片的背面有粗大的叶脉,呈多次二歧分叉,构成了坚固的骨架,叶脉之间又布满了纵横交错的镰刀型小叶脉,这样就使叶片非常牢固。
⑦再说说椰树、蒲葵、油棕等植物叶片的之字折扇状结构,由于这种结构具有较大的张力,可以承受外界给予的较大压力,所以不易被狂风暴雨撕裂和折断。工程师们受到这种叶片结构的启迪,设计制造出波形板、瓦楞纸板等新颖坚固的建筑材料。
⑧还有多数禾本科植物的叶片都较长,它往往卷成了筒状,以增加其坚固性来抵御暴风雨的袭击。桥梁工程师们受到这种叶片的启迪,设计建造了轻便、牢固的筒形叶桥。
18、阅读全文,说说植物王国的奥秘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下面材料,借助文章中的相关知识,分析电视塔可以稳固抗震的原因。(4分)
材料:中央广播电视塔高400米左右,造型别致。电视塔巨大圆形的塔座托着圆柱形的塔身,塔身内又有筒状电梯井。塔身自下而上由粗而细,塔顶是避雷针。在塔身238米的高处,建有外观为宫灯形四层观光塔楼,仰视如同一个充满了喜庆的大灯笼悬挂在天与地之间。电视塔是北京旅游观光的亮点,也是稳固抗震设计的典范。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8、答案:植物王国的奥秘是,植物的外形轮廓和空间排列都有一定的数学规律。植物茎叶的巧妙结构,符合力学原理。
评分说明:共3分。数学规律1分;符合力学原理2分,若照抄原文大自然赋予植物茎叶的巧妙结构,则是力学家的好老师,给1分。
19、答案:电视塔的外形采用的是圆锥形,这是一种抗倒伏的理想几何形状,符合数学规律;电视塔塔身圆形柱状,中间又有电梯井,这样的中空结构以耗费最少的材料面获得了最大的坚固性,这样的结构设计符合力学原理。
植物睡眠运动阅读答案 篇7
②不仅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娇柔艳美的花朵也要睡眠。在水面上绽放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之际,它那美丽的花瓣就慢慢舒展开来,似乎刚从酣睡中苏醒,而当夕阳西下时,它又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这种“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得此“睡莲”芳名。
③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掸。胡萝卜的花,则垂下头来,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更有趣的,有些植物的花白天睡觉,夜晚开放,如晚香玉的花不但在晚上盛开,而且格外芳香,以此来引诱夜间活动的蛾子来替它传授花粉。还有我们平时当蔬菜吃的瓠子,也是夜间开花,白天睡觉,所以俗称“夜开花”。
④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不仅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而且还是一个科学之谜。科学家们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解释理论。
⑤达尔文在研究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现了植物睡眠运动,并断定植物叶片的睡眠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之寒,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但因缺乏足够证据,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⑥直到本世纪60年代,随着植物生理学的高速发展,科学家们才开始深入研究植物睡眠运动。起初,解释睡眠运动最流行的理论是“月光理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量少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长短的适应。然而,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出现睡眠运动,这一点用“月光理论”就无法解释清楚。
⑦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于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可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晚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但这些理论都不能圆满地解释植物的睡眠之谜。
⑧随后,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温度要低1℃左右。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温度差异,已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⑨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事: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和火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下生存。但由于光合作用降低,午睡会使农作物减产。
(根据资料改写)
【问题】
9.依据文章前三段内容,用简明的语言解释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2分)
10.请分条概述本文所写的植物睡眠运动的“有趣”之处。(3分)
11.文章第(3)段划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作用?请具体分析(4分)
12.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合欢树遇到大风大雨时叶子会逐渐合拢,含羞草被人用手碰触时叶片收拢,都是为了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
B.植物睡眠有利于其较快生长,有利农业丰产。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应多培育能睡眠运动的植物,以适应日益干燥、火热的大气环境。
C.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科学家可以把减少甚至避免植物午睡,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让植物不再午睡,高效工作。
D.从文中看,影响植物睡眠运动的因素主要有光周期、膨压、温度等。因而,花农可以研究利用这些因素来控制花草睡眠时间,发挥花草最大的观赏效益。
【参考答案】
9.植物睡眠运动是指一些植物在夜间或白天把叶或花闭合起来的现象。(2分)
10.(3分)①植物的叶子和花也要睡眠(1分);②花的睡眠的姿态与时间也各不相同(1分);③植物还有午睡的习惯(1分)。
11.(4分)划线的句子通过举例子(以蒲公英、胡萝卜为例)(1分),真切、有力地说明植物的花的睡眠姿态各不相同(1分);用两个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1分),生动、形象地揭示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1分)。
植物爱听和谐音乐阅读答案 篇8
试题分祈:此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祈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用反排除法,文章第②段“激烈亢奋的曲调会让它进入睡眠状态”。A错;文章第⑤段“如果适当地对植物播砍音乐,它们就会不断地进行代谢和分裂,从而达到快速生长的目的。”3错;文章第④段“草本植物既没有听觉器官,又不具备听力系统,” C错;文章第⑤段“植物听了节奏强烈的打击乐和摇滚风, 不但不会长势旺盛,还容易暴病而亡。” D正确,故选:D
7.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掌握。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A中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讲的是植物爱听和谐音乐的原理。A错,故选:A
8.D
试题分析: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軎物具 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 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睞而鮮明的印象。 軎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 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结合语境具体分祈即可。D. “苜乐,说白了是一种持续声波。”这句话运用 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D错,故选:D。
9.A
植物也有血液阅读题答案 篇9
19.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4分)
⑴原产于加那利群岛的龙血树,是一种百合科的小乔木。这种树木高10多米,树干很粗。龙血树的茎干受伤后,会流出一种暗红色的液体,这是该树的树脂。
⑵人类的血型,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表面分子结构的类别。
20.语言准确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之一,请从下面句子中任选一句,作具体分析。(4分)
⑴从某种意义上说,植物也有“血液”,那就是它的 汁液,它们也有不同的颜色。
⑵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都含有血型物质,并且植物的血型物质在果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待果实成熟时,血型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值。
21.要实现用植物为人类造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与目前使用的动物血液产品比,植物“血液”有哪些优势?(4分)
22.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
A. 植物的“血液”是指一些植物体含有类似于人体血红蛋白的基因,具有一定的造血功能的汁液。
B. 产于巴西的牛奶树和产于加那利群岛的龙血树流出的白色乳汁和暗红色液体,就是这些植物的“血液”。
C. 由于一些植物具有造血功能,科学家已经利用植物制造出了人体所需要的血液产品。
D. 现在使用的动物血液产品有传染艾滋病、肝炎病毒的危险,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取之不尽的植物血库。
植物睡眠之谜阅读理解及答案 篇10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蝇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
18世纪,法国生物学家德梅兰把含羞草放到光线照不到的洞穴里,发现它的叶子依然以24小时为周期开合。这说明含羞草体内存在一种不受外界光线等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19世纪,达尔文在《植物的运动本领》中说,植物在晚上闭合叶子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20世纪80年代,德国希尔德奈希特的研究报告指出,叶子的开合是由一种称为膨压素的植物激素控制的。此后,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抽出包含数千种化合物的萃取物,最后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可使植物叶子张开的兴奋物质。
植物睡眠之谜之所以长期不得其解,就是因为此前没有人想到使叶子开合的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活性物质。人们进一步了解到,豆科植物叶下珠的安眠物质是一种含葡萄糖的配糖体,白天配糖体水解,安眠物质浓度降低,夜晚配糖体重新合成,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而配糖体的合成分解是由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的。相反,铁扫帚的兴奋物质是配糖体,在夜晚配糖体水解,兴奋物质浓度降低,叶子随之闭合。如果用人工合成的半乳糖代替葡萄糖,由于半乳糖在铁扫帚体内不会水解,反而成为一种睡眠阻断剂,使铁扫帚始终不能睡眠,以致两个星期之后因缺水枯萎而死。
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
1.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指植物的叶子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
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
2.从原文看,以下研究最能揭开植物睡眠之谜的一项是 ( )
A.德梅兰提出含羞草体内存在着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的生物钟。
B.达尔文提出植物在晚上睡眠是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夜晚低温之害。
C.希尔德奈希特提出植物睡眠是由植物体内的膨压素控制的。
D.上田实等人提出植物体内存在着可使叶子闭合的安眠物质。
3.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叶下珠体内的生物钟控制了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铁扫帚安眠物质的配糖体在夜晚合成,于是兴奋物质浓度相对降低。
C.合欢、田菁等豆科植物如果长期得不到睡眠的话,就将枯萎而死。
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来。
参考答案:
1.B 题干要求是植物睡眠,根据原文意思,只有B项符合睡眠这一特点。
2. D 日本上田实等人从植物中成功分离出两种活性物质,一种是安眠物质,另一种是兴奋物质,此谜得解。
3.C
A项控制的是配糖体的合成分解,而不是其安眠物质和兴奋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B项铁扫帚的配糖体夜晚水解。
【《神秘的植物自燃》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掀开“巫山人”神秘的面纱 阅读答案06-14
奇妙的植物阅读答案07-21
《植物本是有情物》阅读理解及答案参考05-12
神秘的星空作文10-20
神秘的透明生物07-19
神秘的海洋朋友06-04
神秘的老师作文08-21
神秘的夜空散文10-25
吃虫的植物阅读训练05-18
神秘的插班生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