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2024-12-06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共12篇)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1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中国戏曲艺术》论文专业班级:08计算机2班 姓名:朱阳阳

学号:08031222

《霸王别姬》观后感

汉兵已掠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空房中,一时只剩虞姬那悲婉的叫声。时间,仿佛被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哈!想不到我项羽也会有今天!事到如今,我无颜再面对江东的父老乡亲,还有百姓们,都是我亲信了刘邦呀!”说完,他久久地凝视着江面,目光如此苍凉。忽然,他抽出佩剑,反手一插,只见一股鲜血迸出,这个曾经称霸一方,无比风光的汉子就此倒下了。

《霸王别姬》讲述了一代霸主项羽难信刘邦,对他过于盲从,最后被刘邦设下埋伏,逼至江边,绝望中自杀而死的故事。

看到最后那段描述项羽自杀的文字,我不禁痛吟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静心细想,西楚霸王不正是死在了一条常识上吗?他忽略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最简单的道理。假如他牢记这个常识,十年之后东山再起,八千兄弟之仇,百万楚民之盼,不都可以完成了吗?我们再来看看那时利用常识的胜利者。

东汉末年,诸葛亮走出隆中,辅佐刘备,建立蜀国。而他的成功就在于善用常识。

君见城门大开,城内无兵,必以为有埋伏。这是常识,却也是成败的关键。诸葛亮弹琴城上而退十万兵马,就是利用这一点。一点小常识,使诸葛亮成为了不败的王者。

忽视常识如残花,必将凋零,利用常识如雄鹰,展翅高飞。盲从常识的人自掘坟墓,践行常识的人锦途千里。

仰视蓝天,我发现,成败皆因常识!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2

一、视角和主题的改变

文学叙事总要讲述事件,总有一个叙述者,无论这一叙述者是“现身说法”的口述者,还是“隐姓埋名”的写作者,也无论这一叙述者身处故事以内还是置身于故事世界以外。但是电影叙述视角与文学截然不同,法国学者拉费认为电影叙事的真正策源地是位于银幕外的一个“影像演示者”。从本质上说,“他”是一个不可见的虚拟人物,“他”不是导演,也不是任何摄制人员,而是这一集体的创造物。[1]在《霸王别姬》的小说中,作者设置的讲故事的人具有第三人称的全知特质,了解整个故事中的全部细节,他/她处于故事之外。他/她知道程蝶衣对师兄的爱恋但段小楼却不明白其中的细枝末节,知道程蝶衣的坚持和无奈,菊仙的心愿和辛苦。在这第三人称视角下,故事可以更客观、全面地展开,但真正的叙述者即是小说作者本人。而在电影中,故事的开篇是文革结束以后,程蝶衣和段小楼重回舞台,二人相对回忆他俩往昔的故事,所以是从他们二人的视角去讲述整个故事。

小说的主题,是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塑造等,而表现的并且贯穿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李碧华的作品几乎都被改编为电影,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改编后的作品对原著的主题多少有些偏差,或是将主题升华,或是将主题弱化。李碧华的小说基本是按照通俗故事进行构思,小说《霸王别姬》讲述的是梨园子弟的江湖人生,原著并不是承载多元主题的文本,它只是借助段小楼、程蝶衣和菊仙之间的故事表现人生、忠贞与背叛的主题。小说借助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爱恨情仇表现的是人间感情的故事。而电影《霸王别姬》是导演陈凯歌借助历史凸显个人,在大的文化背景中凸显人生。陈凯歌的电影往往是在作品中注入对文化的反思,如《黄土地》《搜索》等,他一贯的艺术目标就是通过电影去阐述中国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中承载着民族的命运、人性的升华。所以在电影《霸王别姬》中,主题不再仅是忠贞与背叛的故事,导演重新为这个故事注入了对于京剧艺术、对于中华文化、对于“戏梦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于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二、人物和情节的调整

无论是在小说还是电影中,人物和情节都是构成故事叙事文本的主体,都是叙事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但文学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改编文学作品时,会对人物和情节进行调整。

电影《霸王别姬》在保留原著人物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了适当改变,但微小的改变对人物的整体呈现效果的差别却是巨大的。袁世卿是小说和电影中都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对于程蝶衣的命运转折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程蝶衣被袁四爷侵犯,并不完全是恶霸欺凌戏子的套路,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电影中,袁四爷却说出:“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啊!”这样“淫邪”台词,使之成为玩弄戏子的恶霸形象,与小说可正评可反评的人物完全不同。[2]另外,与电影中粗枝大叶的段小楼不同,小说中的他有细腻的一面,对于程蝶衣的情意,实际上段小楼心中是明白的。小说在临近结尾时,程蝶衣与段小楼在香港重逢,段小楼对程蝶衣说:“我,我和她的事,都过去了。请你,不要怪我。”这句话隐晦地表明了段小楼是知道程蝶衣对自己的感情的。段小楼知道与否,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很关键的。

情节设计是讲述故事的重要环节,在设计故事情节时,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必须增强戏剧性,但是在此基础要符合人物的思维逻辑,而不是导演随心所欲的设计。因此,电影编剧在改编的过程中,不能仅是坚持原著中的细节,还应该根据剧情的需要,适当添加或删减一些小说中的细节,使整个荧屏故事更加真实与丰满。经过重新编剧后的《霸王别姬》,增加了小癞子和小豆子一起逃跑的情节,使原著中小癞子的自杀的理由更加充分,也解释了小豆子是如何对京剧转为痴迷。改动了文革运动中蝶衣与小楼相互揭发的戏。原著中蝶衣揭发段小楼与菊仙,完全是因为妒意,陈凯歌改为程蝶衣在面对这种虐待时,心里想的是京剧的命运,这种改编提升了人物的精神境界,更与蝶衣“不疯魔不成活”的“戏痴”形象相符合。淡化了小说中的同性恋情节,加强了历史变迁,使影片充满了浓郁的史诗风格。对于故事的结局进行了很明显的改变,小说的结局两人相遇在香港,历经人世沧桑的两人一笑泯恩仇,平淡而温暖。相较而言,电影的剧情更为紧凑,故事也被“浓缩”在北京城,对程蝶衣和段小楼文革十年的经历没有丝毫透露,故事截止于两人相遇时再次登台演艺《霸王别姬》,虞姬拔剑自刎。这样的结局设定,产生了巨大的悲剧力量。

三、叙事手段的转换

小说依靠文字符号来表达内容,但文字表现本身是抽象和间接的,它所表现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是一门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想象艺术。不同的读者在文字中想象到的场景也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读者在看到某一段文字描写时,也可能想象出多个场景。电影与小说的表现手段不同,电影的叙事语言即影视视听语言。电影的内容是直接通过画面和声音来表现的,具有具象性和直观性。通过一帧帧胶片的滚动,电影的画面直接呈现,这种表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观众的想象力。[3]因此,电影改编过程是在视听语言思维的指导下,从小说叙事手法到电影叙事手段的转换过程。

如色彩在电影《霸王别姬》中的运用,小说中虽然有作者对于某些事物色彩的描述,但是并不会给整个世界带上某种主观色调。但影片在不同的叙事段落,使用不同的色调来填充画面,有着强烈的导演主观意识。军阀混战时期,以灰色调为主,昭示着这个时代的萧条。程蝶衣和段小楼的青年时期正值抗战,透过五颜六色的戏服,表现他们当时正处于人生巅峰时期。解放军进京时,红色成为了时代的主色调,大红的绸缎、革命将士的红袖章,主人公却在这时进入命运的低谷,呈现青灰色,与鲜艳的红色形成对比。除了色彩,还有声音的运用。电影中的声音通常分为音乐、音响和人声。自从有声电影诞生,声音成为了电影叙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能为观众延伸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传递出画面难以表述的情感。电影《霸王别姬》中,将小说中无法直接让观众听到的戏曲选段《游园惊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直接演唱出来,更显生动与真实。同时,背景音乐的适时出现,能让人物的细腻情感更能引发观众共鸣。这些现代影视的叙事手段是小说叙事中无法做到的。

四、结语

无论是文字还是影像,《霸王别姬》都是李碧华和陈凯歌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李碧华将一个关于“忠贞”和“背叛”的故事为读者娓娓道来,用她女性特有的视角把一段无法言说的爱描写得细致动人,借助宏大的历史背景,讲世间所有的恩怨情仇都是为了突出程蝶衣与段小楼二人所经历的离合悲欢。陈凯歌在保留原著核心故事的同时,赋予了这段感情故事更多的文化内涵与哲学思考。从小说到电影,将抽象的文字改编为具象的画面,这种改变的理念、技巧和手段决定了作品能否取得成功。《霸王别姬》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按照电影叙事手段进行适当改变,正是这些改变,才让这部影片几十年来一直被人赞美与解读。

摘要:电影《霸王别姬》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这部影片延续了李碧华小说璀璨华丽、戏梦人生的特点,也继承了陈凯歌电影沉稳大气、追求纯粹的风格。电影和小说都是典型的叙事性艺术,同时二者又具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小说到电影,从文字到影像,电影《霸王别姬》是导演在小说基础上的再创造。叙事视角和主题的改变、部分人物和部分情节的调整,以及叙事手段的转换,让这部经典的小说以熟悉而又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学,电影学,李碧华

参考文献

[1]刘云舟.电影叙事学研究[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55+83.

[2]孙祖欣.李碧华小说电影改编的两个走向——以《霸王别姬》和《青蛇》为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S2):48.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3

关键词:霸王别姬 梅兰芳 电影美学表达

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拍摄的时间整整相隔了十六年,十六年时光流转,物是人非:陈凯歌的导演梦在《霸王别姬》之后起起伏伏,甚难出彩;“哥哥”张国荣斯人已逝,百转千回的程蝶衣只能在银幕上反复品咂;2008年《梅兰芳》的上映让影界认为陈凯歌想要回归《霸王别姬》的辉煌与艳丽,演员黎明的启用又让多数人不自觉地和张国荣进行戏里戏外的比较。其实,经过十六年的岁月风华,陈凯歌似乎有意在让两部戏拉开距离。本文意从几个角度对两部电影中展示京剧大师戏梦人生的美学表达进行对比,以期从两部题材相似的影片中探讨导演的电影艺术思维的变化。

一、暴力规训向平常人生的转向

电影《霸王别姬》在经过了二十年的沉淀后,今天再次回味仍然让人惊心动魄,百转千回。除却演员忘情精湛的表演之外,几十年的风云际会中,每个时代都有伶人与时代和命运的决绝抗争,而这种抗争在导演的镜头中又经常是以一种“暴力美学”的方式呈现的。戴锦华认为,“影片《霸王别姬》几乎成了一座历史暴力的魔影出入其中的迷宫,这一次陈凯歌似乎痴迷于历史的暴力情景,并将其视作老中国和谐、迷人的风景线上的一处不可或缺的景观,同时又似乎难以舍弃第五代及大陆知识分子的经典立场,对历史暴力的控诉、反思。”[1]

从幼年的蝶衣被切掉胼指,到京剧科班动辄非打即罚的“规矩”;从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集训,到蝶衣的绣口被小豆子的烟袋锅捣的鲜血四溅,继而遭到张公公的猥褻。不断的身体和心灵的暴力折磨在逐步升级。蝶衣就在这不断被合法化的暴力下一步步成长为风华绝代的名伶。当张国荣扮演的程蝶衣首次出现在镜头上的时候,那份旦角的娇羞与自负印证了暴力规训的成功。

“文革”时期的到来是暴力的完全裸露登台展示:打砸抢烧,斑斓的戏衣被烧得火光冲天,穿着五彩辉煌的戏衣,被油彩弄花脸庞、显得落魄又狰狞的蝶衣成了牛鬼蛇神,火光冲天中他哀怨地控诉,他“以暴制暴”,让这场已经妖魔化的批斗变成了魑魅魍魉的鬼魅世界。

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经历过“文革”等一系列社会运动,他们这代知识分子的“集体无意识”即对“文革”具有难以解开的心结。陈凯歌用美学暴力方式展现的电影手法,应该说是陈凯歌少年梦魇的异化。他在著作《少年凯歌》中以电影镜头的手法还原了“文革”中的许多鲜活场景,让人读起来感觉历历在目。其中平静而沉痛的情感又让人久久不能自已。陈凯歌在这小本书中对“文革”的讲述采取了既不是完全否定,又不是完全肯定的态度。他说:“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毛泽东是我们生活中天然的一部分。我们对他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感情,毋宁说是一种习惯。”[2]“文革”对于陈凯歌的历史伤痕记忆是抹不去的。其实,这种个人崇拜何尝不是一种“规训”呢?

而电影《梅兰芳》里面对梅兰芳成长历史的展现,就显得温柔了许多。导演按照时间顺序将人物与时代对接起来,但是没有了时代对于人物的挤压。影片一开始畹华收到大伯的信中就提到,大伯希望他离开梨园行,不想让他再带上纸枷锁。这明显和《霸王别姬》中展现京剧科班中关师傅教导弟子“从一而终”“人得自个成全自个”的严规戒律形成了对比。十三燕与梅兰芳两人以打擂的方式展现新旧时代更迭,十三燕的死去是一个旧时代符号的终结,而他又终结得无怨无悔,亲手开启了梅兰芳的时代,这里没有了《霸王别姬》中关师傅轰然倒地的无奈。

梅兰芳作为一代京剧大师,其成长必然会经历坎坷和磨难,但是电影中是以一种写实的、平淡的叙述来展现人物及其生活,没有了蝶衣曲折坎坷的戏梦人生,这也可以说是导演个人心态的一种明显的转化。

二、繁复的隐喻叙事手法到平铺直叙的回归

电影《霸王别姬》里面隐喻众多,京剧唱段、捣嘴的烟袋锅、冰糖葫芦、宝剑、弃婴小四,这些在电影里都被赋予了事物本身以外的意蕴。仅《霸王别姬》这个京剧曲目唱段在影片中铺垫演绎的桥段就可见一斑:程、段两人发迹之时、决裂之时、蝶衣和袁四爷媾和之日,每个情节的转折总有《霸王别姬》不同唱段的铺设;张公公堂会上的宝剑也是两人分离、决裂的信物,是蝶衣用一生去践行艺术的一个指引物。成角后的蝶衣和小楼出场,远处飘来悠远的冰糖葫芦的叫卖声,让蝶衣不禁怅然若失。这是他从戏班离开——回归——成名的标志物。显而易见,所有的这些是导演传达剧情的需要,也是影片在戛纳电影节上讨得好彩头的中国标识。

电影《梅兰芳》里面少了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铺陈,只有“纸枷锁”作为贯穿影片的线索。梅兰芳的一生都在这个纸枷锁的里外徘徊,不论是他的事业还是感情生活,都没有撕开过纸枷锁。影片中福芝芳说;“从我进了梅家,我就没见过畹华干什么事是自由自便的。”在整个影片的展示中,“纸枷锁”就成了讲述梅兰芳一生的一个叙事线索,也成了梅兰芳整个人生、事业、感情的寄托物。但是在整个电影这一个事物的设置并没有让一代大师的成长与历史的冲突及感情的冲击充分展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般认为《霸王别姬》比《梅兰芳》意蕴深厚的原因。

三、从多元主题到单一主题

两部电影的主题都围绕着主人公的成长展开。然而《霸王别姬》的主题是多元的。它可以说是一部京戏的电影,亦可以说是一部人性的电影,还可以说是关于爱恨情仇的电影。这部电影在筹拍之际,导演就下了很大的工夫,甚至自己的父亲也充当了本片的艺术指导。香港作家的故事蓝本,加上两代导演对艺术的理解,演员们倾力精湛的表演,让影片大放异彩。《霸王别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展示的程蝶衣和段小楼的成长经历以及成年后蝶衣对小楼戏里戏外的情意及菊仙的闯入,让整部电影的张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和《霸王别姬》多层意蕴主题相比,《梅兰芳》的主题就单薄了很多。这是因为《梅兰芳》的创作不仅仅是导演的意图,梅兰芳的后人也参与其中,这或多或少会让导演的创作受到一定的限制。电影也就看上去更像一部比较规矩的人物传记片,失去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这样的影片让观众很难像喜欢程蝶衣那样去喜欢梅兰芳这个人物角色。

两部电影都在时代的背景下展示艺术大师的成长经历,陈凯歌将程蝶衣这个形象赋予了更多的艺术可感性,尽管他的结局是悲愤与无奈的;梅兰芳的塑造是陈凯歌对艺术的部分妥协,影片在他最为辉煌的时候就戛然而止,给了我们一个光明振奋的结尾,但是这只能让人物具有了一定的缺憾和观众对观影的遗憾。

参考文献:

[1]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1998[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98.

[2]陈凯歌.少年凯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3.

作者简介:

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 篇4

一个人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戏中人、但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我们出生便相当于登上了生命的舞台,死亡,便是一出戏剧的落幕。如何过自己的人生是一种选择,程蝶衣选择了与角色合二为一。

中国人似乎从古至今追求者成功与顶峰。做达官贵人,做马云和任正非。人们总是一味的向上爬,永无止境。但许多人却在追求顶峰的同时忘记了生命的精彩之处更在于它沿途的风景和无限的可能性。你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生活,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体验。程蝶衣在我眼中,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他对自己的生命毫不吝啬地奉献给了京剧。这种爱如此地纯粹不掺杂质。甚至超越了国籍、ZZ、伦理,仅仅只剩下了艺术。他崇尚的是一种美,京剧自古以来传递出的美。他不在意名与利,不害怕___,甚至不害怕失去自己。人世间有几人能活得如此纯粹!

段小楼则是世俗意义上活得现实的人。既能当爷也甘做牛马被人骑。“时运来时我上天,时运不济低下头”。他在历史的潮流中随波逐流,避开风浪与礁石,从不会被撞的头破血流。他确实活得高明。

在___时段小楼被人群围着___时,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不断地内心挣扎。但周围的呼喊声一浪高过一浪,他脑中的神经也随之一松一紧,在最后一刻终于断了。一栋道德伦理的大楼仿佛在他说出菊仙是妓女的那一刻轰然倒塌。一旦溃坝,便万物皆灭。心中的恶魔在被放出的那一瞬间感到了无限的自由,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飘飘然促使着他继续向外倾倒着跳动火苗的话语:“菊仙和我结婚前做过妓女,她才罪该万死!你们快去___她!去!去!”眼睛开始冒出红光,他是如此地兴奋,看到了别的灵魂有着无法抹灭的丑陋。啊!那罪恶的污点!那比他更丑陋的灵魂和过往!

与其说___致命的影响是破坏了经济、传统文化,不如将它看做一场对人性底线的全面测试。只不过,代价是活生生的人,是污浊的鲜血如愿以偿地涌了出来,人们一个个在“罪恶”中死去,人间在此刻变成了地狱。

人性经不得测试,也无需测试。就像那钓鱼执法,硬生生地将人们心中潜在的罪恶勾了出来,人间便会失去美好与秩序。

京剧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5

作为国家“拍摄京剧经典大戏电影工程”首批试点剧目之一,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是中国第一部3D全景声京剧电影,一经上映就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霸王别姬》在北京获第三届中国立体(3D)影视作品最高奖——“3D电影故事片最佳奖”,并受美国杜比剧院邀请成功举行海外首映,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在杜比剧院首映;,《霸王别姬》在美国洛杉矶获由国际3D与先进影像协会颁发的3D电影最权威奖项“金·卢米埃尔奖”。

当天首发的《传承与创新——3D全景声京剧电影评论集》(以下简称“评论集”)一书,由上海京剧院院长单跃进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汇集了68位专家学者、影评人、媒体人、戏迷、导演与主创人员等各界人士对3D全景声京剧电影的观感、品鉴与阐述,分长篇评论、短篇观感、导演手记、主演回顾、电影剧照和经典唱腔6个部分,从戏曲艺术、美学隐喻、电影技术和现实意义等多个角度对《霸王别姬》展开了全面的评述和剖析。

初一看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 篇6

早听说张国荣版的《霸王别姬》很好看,分两次看完,到最后谢幕才感觉自己没看懂。是从头到尾彻彻底底的没看懂。于是又上网去翻网友们的影评,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剧情有这么深刻的内涵啊!

这种感觉让我哭笑不得,我竟不懂电影到这种地步了吗?

后来又仔细翻看了不同网友的影评,觉得他们都有很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么一对比下来让我吓了一跳,别人都看懂了,就我没看懂,岂不说明我的文化修养很低?

仔细回忆一下,我是从来不看文艺类电影的,就算去年李安的《少年派》炒得沸沸扬扬我也没看,不是没时间,我知道就算看了我也看不懂。至于文字方面的东西,散文和诗歌我都是不碰的,高中的时候曾经买过一本《余秋雨散文集》,看了几篇也没看了,说实话兴趣真的不大。

但是我对思想类的作品很感兴趣,尤其是古文。韩愈文集、道德经、论语什么的被我背的滚瓜烂熟,而且还不是有意去背自然熟的那种。我觉得这种微言大义的东西才叫有意思。

单是这样的话,仅仅只能说明我个人口味有倾向性,但不止于此,就电影来说我肯定不是什么电影都不看,当然,是有被动性的,如果哪部电影不是宣传的人尽皆知,我也很少有闲情去观摩观摩,所以你看,什么样的电影会宣传的人尽皆知,都是些大制作啊,像《战国》、《夜宴》、《无极》、《新四大名捕》等等,那画面多恢宏啊,打斗多刺激啊,看得我一愣一愣的,巧的是每次等我看完没多久网上就好多影评说这些都是烂片。

大家可能知道我要说什么了,一个平时只看商业烂片的人,怎么可能看得懂真正的好电影。

这个我真的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看完《霸王别姬》之后,我不认为程蝶衣是因为沉醉于艺术而分不清男女,我只看到整部电影就是在讲两个好基友的故事,我也不认为小楼和蝶衣有多么高尚的节操,只看到他们的矛盾从没消停过,更加没觉得程蝶衣的扮相有多貌美,甚至没觉得哥哥的演技好在哪里(仅指本片)。

这么好的电影就被我糟蹋了,这就是只看商业烂片的结果。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不可能有专业电影人那么执著的审美观,往往别人搞一下宣传,强调一下卖点,我们就被吸引过去了,尤其是透漏一下里面有哪些美女帅哥,我们这些纯情青年哪忍得住好奇心。

试想一下十年后,90后和00后都成长起来了,他们看电影以商业烂片为主,看书以快餐小说为主,看电视剧以言情戏为主,看综艺以明星爆料为主。

那个时候,好电影只有奥斯卡评委在看,文学巨著只有诺贝尔评委在看,好电视剧只有学院派当成案例研究,好综艺节目只能半年内销声匿迹。

觉得很悲观是吗?今天有我在这里反思自己和所处的环境现状,十年后肯定也会有人干同一件事,甚至可能更多。成龙连拍了两部电影都表现得中流砥柱大义凛然,所有人都在拍烂片,他拍好片,就很容易脱颖而出。烂透了之后正是棒极了的开始。这就是,物极必反。

关于初一看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2

《霸王别姬》这部电影讲述了京剧艺术家程蝶衣和段小楼从京戏学徒成为万众瞩目的“角儿”,又由于种种原因走向衰落的悲剧故事。

程与段对待京戏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程蝶衣把京戏当作人生的全部,人们形容他“不疯魔,不成活”,是对艺术有着执着追求的理想主义者。而段小楼只是把京戏当作谋生的手段,除了唱戏,也追求其他俗世的乐趣。

段小楼结婚时,程蝶衣勃然大怒,我觉得他的这种情绪不是出于争风吃醋,更多的是愤怒师哥没有做到“从一而终”,侮辱了崇高的艺术。他很单纯,只是想和师哥唱一辈子的戏。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感受到陈凯歌导演对艺术的态度,相信对程蝶衣的痛苦他感同身受。在剧变的社会背景下,艺术难以保持纯粹。当艺术与政治冲突时,艺术永远要让步于政治,甚至很多时候会沦为政治改革的牺牲品。时代的风向不断变更,世界变化翻天覆地,人的命运沉浮流转,唯有真正的艺术容不得半点儿投机取巧。浮躁的社会风气弥漫,留给艺术的纯净空间越来越小,许多博大精深的艺术走向式微,这是全人类的悲哀。

某个名人说过,只有科学和艺术才是人类文明的追求。

关于初一看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3

又看《霸王别姬》,不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感动。

张国荣一直是一个神话,他那样如怨如诉的眼神,任哪一个女人也无发相媲,真是把妩媚演绎到了极至。

对霸王别姬的最深感触就是文化革命的时候,人性的泯灭。为了自己的生存,连自己最亲的人都可以出卖。由此看来,文化革命时期真是一个使人性泯灭,摧残人性的时期。

一个动荡的年代,人们的思想也是非常慌乱的,不确定的。连国家,民族,你都不能确信,你就更不能确信任何其他的一切了。人们仿佛都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没有根基。善于生活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袁四爷),懂得人生常识的人也不一定能够生,(比如菊仙)。

清末,百姓,戏子,被动得像旗子一样受封建残余的玩弄,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日寇来了,无辜的人们的姓名也不能幸免。或许艺术能够无国界,可是舆论却不能够接受,民族感情不能接受。

民国呢,仍然是动荡不安,随时都回发生变动。

短暂的新中国初期,对于京剧形式的变形,蝶衣很难接受,毕竟,那不是他心中的京剧的印象。可是他不能决定一切,因为时间的车轮在不停的转着。

他一直都在唱着,不管是哪一个时期,或许,每个时期都需要艺术。艺术没有时间性。可是,在这其中蝶衣总要时不时地受到外界的干扰,政治,一个无聊的却无法避免的东西,在艺术前进的道路上洒满了图钉。

文化革命来了,一切真的都颠覆了?革文化的命,对文化进行批判,打破固有的一切文化。或许如果这只在学术界进行,只是行而上的批判是好的,可是当权力掌握在了不成熟的头脑发热的人的手中,也许就变味了。没有了文化,没有了标准,没有了历史,每个人都可以是他想是的了,最终,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关于初一看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4

前几天看完《霸王别姬》心情真的是挺复杂的,可能是因为这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了吧。

这部电影年代算得上比较久远了,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没看过的也应该看一下。故事开始是一个女人抱着小男孩去看戏,可能这个女人太喜欢戏了吧,所以才会不惜一切代价让小男孩当上戏子,小男孩叫小豆子,在学戏时结识了小赖子和小石头,但小豆子因为学不好总是被打,小赖子也是。后来他们逃跑了,并且一起看了一场戏,他们都很羡慕那些角儿,小豆子决定回去好好学,小赖子也跟回去了,尽管他知道却还是怕打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赖子自杀前往嘴里塞满吃的的样子令我很深刻,还有他那句“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成角儿啊?”,当下有很多人都是如此,尽管知道努力就有可能成功却还是不愿努力。再后来就是小豆子和小石头的感情越来越好,小豆子和小石头都成了角儿,有了新的名字——程蝶衣,段小楼。

程蝶衣把师哥放在第一位,戏放在第二位,志同道合的人放在第三位,他很爱很爱戏,可以看出师哥在他心里的地位有多重要。段小楼逆来顺受,也很爱程蝶衣,与程蝶衣相反的是他把戏和人生分的请清楚楚。

看了很多评论,有人说程蝶衣活在戏里,分不清戏和人生,可我却并不觉得,他只是很爱段小楼很爱戏而已,他把戏和自己融为了一体,所以有人才说程蝶衣是真虞姬,段小楼是假霸王。

《霸王别姬》豆瓣评分很高,Top250排行榜第二,还获得了一个什么奖(我记不清了),这些名誉都是很符合的。程蝶衣的饰演者张国荣,他在众人心里的地位不言而喻,他的演技令我吃惊,相貌更是,无论多少岁都风华依旧。《霸王别姬》是我看完第一部想找原著的电影,以后也一定会再刷很多遍。

同时也谢谢它,让我认识了一个连骂人都帅炸的男人。

关于初一看霸王别姬电影观后感5

看了电影的前段已是深夜,其实并不困,但还是合上了电脑,留些念想是件好事,我猜测后来虞姬和霸王在一个无世俗纷扰的乡间小野升起了缕缕炊烟,相怜相惜地度过了一生,我相信如此,即便命数早已注定。

那天外面飘起大雪,是小豆子拜师的日子,门外的母亲伫立了须臾离去,任小豆子如何叫唤也没了应声,这样的母亲或许值得可恨,但当看到她砍掉小豆子畸形小指后瑟瑟发抖脸上的冷汗如雨时这种埋怨也就消失得无踪,其实谁也没有错,错误的是这个时代。幼年的小豆子和成年后的蝶衣很像,当被师兄们欺负时眼眸里满是倔强,把被子烧了,这时师兄们都露出吃惊的表情,担心着他会冷到,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和小豆子说话,原来小孩子的世界和大人是相同的,喜欢会说不喜欢,关心会说些不讨好的话,都是一样的。幼年的小豆子应该是相对快乐的,每天练功,有师兄温暖的被子,和每次被师兄偷偷踢走的砖块,那时有一方的温暖胜于全部的阴霾。时间走到了少年,这是段不堪的时光,也是这段时光让小豆子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舞台上的程蝶衣,有那么一次机会他和他的同伴可以逃走再也不用回到严厉的戏班,但碰巧他们又走进了一个戏堂,小癞子在小豆子的肩上哭着说他娘的,何时才能成为那样的大师,小豆子伸长脖子看着舞台,一言不发,后来换成小豆子在小癞子肩上看着,他凝视前方舞台眼泪划过脸颊,那舞台的一颦一足果真如此扣动两颗幼小的心灵?小癞子的一句竟尿了我一盆也幽默的适宜。也许这就是命运,一样手艺在他们的心里早已扎下了根,离去是违背了天意,于是他们又回到了戏班,即使知道会遭受毒打,但还是回来了,因为那舞台终归是属于他的。穿插的是小癞子的死,看着小豆子被毒打,小癞子害怕极了,嘴里拼命塞着吃的,就算死也不要做一个饿死的小鬼,那声震耳的倒塌声告知了小癞子的死亡。少年发生的决定改变的或是那句我不是男儿身,我是女娇娥又或是走出公公府时四目枉然但却一颗泪珠都未留下的时候,不想多言,我怕写着这一段会恨透世间,会忍不住破口大骂凭何如此对待一个少年,无能为力的时候只能选择接受,这不也是我们的人生么,反抗过后还是得面对,至于怎么活才能让自己好过一点,就怎么活。

程蝶衣像年幼的小豆子,又像戏里的虞姬。他彻彻底底的活在了戏里,小楼说虞姬是真虞姬,霸王是假霸王,一语便道出了全部。蝶衣这个时候恐怕早已分不清戏里戏外了,他需要被爱护,只是恰巧这人是小楼,那份爱意执着于想表达,他说在一起少一分少一秒都不是一辈子,可小楼却一笑过之,或许他知道,但又不想知道。

霸王别姬电影读后感初中生作文 篇7

几张木桌,几条木椅,一个古老而精致的戏台。静静而坐,茶水斟满瓷杯,浓香四溢,酌一口浓茶细细品之,清香荡于心间,摆开一切凡俗事杂,待心平气和稍等戏出。顷刻,耳畔只闻锣鼓一下,一曲绝代京剧《霸王别姬》缓缓拉开序幕。

视野中只见一名满目怒色的壮汉从门帘下疾步而出,手持一把长刀,在手掌之间玩转自如,黑色花三块的瓦脸,粗犷雄厚的声腔,还有那战袍后满绣鱼鳞纹的三角形绣旗,随着动作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威风凛凛,潇洒自如。好一个西楚霸王项羽!只见他阔步一迈,剑指一出,怒目圆睁,开嗓喊道:“妃——子——”声音雄厚而挺拔,声势如同惊涛澎湃,满堂宾客无不伸颈、默叹,以为妙绝。

少时,一头戴如意冠,身着荣袍,身披斗蓬,手拿折扇的青衣迈着小碎步相迎而出。“大王……”声音细腻婉转,曲折连绵。薄唇轻抿,兰指一翘,好一个芳华绝代的女子虞姬!只见她举手投足之间的那一抚额,温柔似水。那一回眸,倾国倾城。她对视着霸王,娇媚的双目中流露出万千柔情,是不舍、还是相依?她的一颦一足,她的举手投足,就连那细微的一颤指都如细细柔水般,淌进了霸王心中,淌进了观众心中,更淌进了中国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中。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饰演虞姬的程蝶衣正是经历了数十载苦练,数十载风吹雨打,数十载成败经验,才能登上戏台,成为万人瞩目的名角,才能成就如今台上的辉煌。他虽是男儿郎,不是女娇娥,却把虞姬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演得淋漓尽致,不分真假,这得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打啊!

才能登上高山之巅,散发耀耀光辉,万古流芳,才能成为中华无法替代的经典国粹。如此,霸王别姬也成了戏台之上的绝代之唱。

骤然,台上灯光忽然黯淡,嚓声、锣鼓声渐拍渐止。一帘幽声缓缓而来——“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只见虞姬微微晃头,无奈、苦涩、惋惜充斥着心头,趁项羽分神之际,纤细的双手轻抚他背后的剑鞘。那一刻,毅然地握紧剑柄,抽出剑身。那一刻,虞姬含泪闭眼,将剑锋抹上脖颈。那一刻,虞姬倒地,香消玉殒,项羽痛彻心扉地喊叫。他因为爱,所以不忍心伤害她。她因为爱,所以不忍心连累他。

余声未了,意犹未尽,宾客们依旧称沉浸在悲痛之中。未几,众宾拍案叫好。

茶已品完,戏已结束,可戏剧之路并未结束,它依旧在人们的生活中延续着。如拆卸,如茶香愈品愈浓。

电影《霸王别姬》的赏析(范文) 篇8

众所周知,《霸王别姬》这部电影是陈凯歌导演的经典巨作之一。首先,这部电影是以京剧、一对师兄弟的恋情以及当时所处的历史为影片的题材,随时间的向后推移而循循向后展开的。这部影片讲述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名出生卑贱的妓女的孩子(程蝶衣,张国荣饰)与京剧之间发生的种种悲欢离合之事。

从整部影片来看,它的描述中心是“情(因为入戏,而在男人之间产生的那种情)”,它的可贵之处是“入戏”,其中当然离不开国粹——京剧了,以至于戏中的程蝶衣恍然认为自己就是一女儿身,它的经历过程是“那段屈辱的近代史”,它的精神境界是“从一而终,不离不弃”,用一句话作出概括是“一个人的地老天荒!”整部影片从服饰到每个人的说话、动作、神态以及各种拍摄技术都做的相当好,因此给每个场景都显示了非凡的排场与气度。下面我就以历史为线索来展开对影片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文学阐述、灯光技术分析、镜头技术分许、拍摄技术分析、空间背景分析、声音技术分析、音响技术分析等方面的些许技巧的浅析。

人物塑造分析: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特写可谓极其细致传神,如小豆子在唱错《思凡》后被“洗嘴”的恍惚神情;在大师兄被抓走后程蝶衣的焦急以及对大嫂对他的求助而故意刁难时的面部表情;在审判程蝶衣汉奸罪时程蝶衣的那种坚定之色;在大师兄娶妻时候的愤怒与不解,在小四看见共军齐唱“我们的队伍像太阳”时的惊讶和喜悦;在最后菊仙被出卖后的悲愤与绝望;这些面部特写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人物性格被塑造得更丰满。

《霸王别姬》的对白很精炼,最大的特点很有京味,把那种京剧,京腔味表露得一览无余。《霸王别姬》的人物对白简短但很倾注感情。当然,对白在蒙太奇中也发挥着发挥重大的作用。譬如一些台词:“要想人前显贵,您必得人后受罪”(梨园里师傅对刚入喜福成科班的小豆子的训话),“真他妈想当太太奶奶啦你,做你娘的玻璃梦去吧!你当出了这门儿,把脸一抹洒…你还真成了良人了,你当这世上的狼呀虎呀的,就都不认得你啦?我告诉你,那窑姐永远是窑姐,这就是你的命”(菊仙从良时,老鸨对她说的话)… …这些对白在一定程度也交代了人物以后的命运发展。用一句北京话说:“很有艺术的范儿!”正是这种诸多表现元素反映了中国的古老的文化底蕴,对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展现。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片子的最后当蝶衣拔出剑时,实现了他“从一而终”的梦想时,小楼对蝶衣的呼唤:“蝶衣…”再到“小豆子”,称谓的变化,也足见小楼对蝶衣的感情,这一段很是让人回味无穷。关于演员的表演,都很到位。张国荣把虞姬给演活了。最经典的那一段莫过于那段“说的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空间背景技术分析:影片中的每个场景、每个画面都是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真实写照,导演并且很巧妙地将文化与人物的生存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风貌:街市、四合院、古老的城墙、传统的小吃、鸟笼、蛐蛐罐儿、大烟等等……这些中国独特的人文景观被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影片之中,就连胡同中的各种吆喝声都被渲染得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当然,片中的京剧——作为中国国粹更是不可或缺的一大文化亮点。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部有着深刻中国文化内涵的影片。

影片中几场湖边长吟的过场戏,镜头空间内容更为宽广,使原本局促于院落的空间舒展开来并且从容的完成率时空的过渡。画面表现四季,镜头运动缓慢,色彩对比度小,浓度偏低,柔和而少刺激,给人一种安静祥和的感觉。

《霸王别姬》里,总的说《霸王别姬》在空间环境的描述是偏重于再现的;但是,浓重的现实色调常常铺满了画面,把再现性的空间构成上升到风格化的层次。在本片里导演陈凯歌无疑在艺术表现的分寸感方面进了一大步,整体气氛的营造取代了单个造型的突兀,当然,顾长卫的摄影指导亦功不可没。影片中以浓墨重彩泼洒情感,冷暖两极色调的交叉混用,将本来就五色斑斓的京剧造型、脸谱、服装、动作推到形式美的顶端。

灯光技术分析:《霸王别姬》用光让人看上去相当舒服,它既不是那种单

一、冷冷的暗沉,又不是绝对的暖色调。它介于两者之间,一面尽可能表现了旧中国时代的衰败,另一方面对人物摄像时达到了足够的暖色调,使人物看上去不单一,很具有血色。在色调处理上,尽量照顾到人物在该场景中的情绪。譬如:当文革时期来临前夕,菊仙和段小楼的家对比他们俩刚结婚时洞房,这点对比在对观众关于时间环境的交代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外本片前半部分对小豆子、小癞子、小石头的面部刻画,机位都是处于侧45度角,光也是尽量模拟到自然光,打到半张脸,随着时间转换,人物刻画开始以正前方拍摄为主: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利用光的效果,儿童们的一张张脸在逐渐展开,逐渐清晰,很有讲故事的意味,这是创作者在驾驭故事时的一种手段,恰到好处。

镜头技术分析:镜头是摄像师的艺术,包括前面的光。而所有的影视元素就像一辆马车,导演就是车夫。本片的摄影师是顾长卫。从片子的镜头美观程度就深知顾导的功底和用心。由于影片中人物经常处于歇斯底里式的情绪状态,摄影师实在太有理由大用特用夸张的、变形的短焦距镜头了,比如花满楼“相亲”一场,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调,几乎能把银幕点燃;而程蝶衣和袁四爷扮装调戏的场面则用清冷阴郁的调子,加上淡淡的放烟效果——雌雄难分,真假莫测,一派迷离情调。影片里多处可反映出顾长卫深厚的影像掌控能力和丰富的影像创造经验。尤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既能把握导演意图又心思细腻敏锐的优秀摄影师。原来,陈凯歌一贯的执导作风通常使演员的表演偏向抽象理性一端,故人物的情感表达往往流于粗线条,而顾长卫恰好能予以弥补和润色,在本片多处利用光色的细部微调,衬托人物的微妙心理变化,给观者几多回味之处。

《霸王别姬》是一部故事性很强的影片,将近三小时要讲述跨越半个世纪的发生在一对戏子身上的事,考验摄像师的镜头叙事能力。场面的调度和人物的调度尽善尽美。在本片中,所安排的演员的调度形式的着眼点布置在于保持演员和他所出的环境的空间关系、在构图中的完美,更主要在于反映人物的性格,拍摄时更强调遵循人物在特定环境下必然要进行的动作逻辑。为了使电影形象的造型更具艺术感染力,在处理电影场面调度时,更注重从剧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场面调度。使这部电影的过渡也显得自然而流畅,在前一个主题结束之后,画面悄无声息地由亮转暗、由暗转亮,婉转而出下一段主题。比如:在片子的开头,小豆子被切去手指,小豆子的脸部特写,手部特写,反复两三次出现街道,再结合音响“磨剪子来,镪菜刀”以及“低沉的鼓声”。

音响技术分析:片中的音响运用了很多,尤其是动作音响,比如:关师傅打弟子屁股的声音,以及打破杯子的声音。其实片子中有很多摔东西和东西掉地上碎掉了的声音,稍微留意一下,就会注意到,片子中的文革前这种场景比较多,破碎的响声正预示着“打倒走资派”的到来。可见音响也是直接参与了叙事。另外在音响方面,值得拿出来细抠的就是音响师在音响的处理上运用了大量的混响,增加了声音的通透感和层次感。关师傅反复强调了一个“道理”:人各有命。混响的加入在叙事也向观众传达了“人很渺小,命运弄人”的信息。

《霸王别姬》运用视听语言的强大组合能力,蒙太奇思维巧妙剪切,影像节奏上的调整在摄影构图上的强大构造能力,把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作为了电影的主题,描绘得淋漓尽致,再衬托以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背景,让电影在豪情万丈中又不失细腻的情怀;而正是特定的人处在特定的环境中,他们的命运才更加地多舛!这般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果!

拍摄技术分析:这一段场面纵深调度对人物命运的铺垫起到了很多作用。就像摄像师对整部片子镜头的把握程度其实用两个字来形容:“精”、“炼”,“精”指的是摄像师慧眼,他找到最能传达情谊的镜头,譬如小楼从花满楼救下菊仙,回到戏院蝶衣和小楼两人背靠背坐着对话的那一段,先不说哪一段对白是如何如何精彩,单看镜头,两人背对着坐着,摄像师给的角度是平视,人们面前都摆着一块镜子,这种格调的设置,比两人傻傻站着对白更具意味深长性。“炼”,指的是摄像师对镜头逐个的提炼,导演找对了场景,演员弄清楚了对白,但摄像师要思考的是:把人物角度如何摆,机位如果设置,是动还是静,才能最具效果。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在《霸王别姬》的镜头里,多次出现人物甲通过镜子看人物乙,也就是说在片子里镜子作为一种视线介质多次出现,当然这其中肯定包含导演的想法,关于镜子在生活中的用途我就不多扯了,我想说的是这一运用正暗暗对应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一说法。越是经典的片子越没有必要把画面蒙太奇一一抠出来逐个分析。它的蒙太奇思维应该是一个整体,存在于导演的的脑海中。从转场来说,小豆子和小石头从童年变成少年,是在湖边念叨:“力拔山兮气盖世…”转换的,通过两个摇镜头叠化,表示时间过渡。另外小豆子和小石头从少年变成程蝶衣和段小楼时,则是通过照相,前一镜头是和师父以及众师兄弟合照,后一镜头则是他们已成为角儿是的合照。一前一后,时空交代。前后镜头一两秒,就跨越了好几年,这一方面说明了影视艺术的特殊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蒙太奇在影视中运用的欺骗性,看起来就是真的一样。

影片总结:《霸王别姬》所搬演的中国历史十分的眩目。随着小豆子的成长,观众经历了近代中国最纷乱的时代。不到三小时的影片时间内,中国江山已经数度易主。影片细心地安插了各种情节去让观众感受这段期间内政权交替的频繁,片子展现那都是中国一个个真实的年代,因此片中包含了清朝的太监张公公、北洋政府时代、国共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文化大革命等细节。包括人们生活状态,京剧文化,都对中国的那些年代一个很好的复现。借助人物的命运,以小见大,窥视了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霸王别姬》有着清晰的叙事框架,即学戏、从戏与最后的殉戏,而且有着连贯的叙事线:以程碟衣、段小楼、菊仙三人的感情纠葛为主线——体现蝶衣与小楼的分分合合,以历史的演进以及“霸王别姬”这出京戏为两条副线。

《霸王别姬》的镜头语言明确简洁,基本围绕着故事展开,而不是刻意营造意义。影片剪辑流畅规则,构图精美;同时影片中有大量的运动镜头与不同景别的静止镜头交叉使用,形成行云流水而有放有收的节奏效果。

影片的音乐音响也挣脱了沉重的寓意,而主要用来刻画人物心理、营造场面氛围以及创造场面节奏。整部影片总共有四十多段音乐,以胡琴、笛子、鼓等民族乐器为主,巧妙的将京剧、昆曲及各种配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与影片风格相契合的凄凉与沧桑韵味。音响上,影片经常巧妙地对现实音响进行恰到好处的提炼,有效的营造出了场面的空间感,托起了整个场面的情绪和气氛。

电影《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9

大概几个月之前下载到手机里却一直沉沉浮浮没有点开它

我很庆幸在今天看完了它,整个快三个小时的电影我竟没有分神过

开始的一段大概被震撼我的就是小豆子的妈为了送他去学戏竟然那么残忍将他的手指放弃,这一段,我几乎是闭着眼睛听完的

而后就是戏班子里血肉模糊没有人性的拷打模式,你不能犯错你不能偷懒你不能做任何规定不允许做的事情

而这让我想起了以往社会里所倡导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那种情景,最后还要来一句,谢主隆恩,哪怕你没命了。

虽很残暴的戏班子里却也有很珍贵的大道理,小豆子的师傅给他们讲霸王别姬的故事时,我也听的很入迷。两种精神也鼓舞着自己,一是要能自立独行,而是要学会从一而终。当然,放在那个社会是指对人,而现在我理解起来,却大概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吧,就像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抗日战争期间,霸王和虞姬的做法截然不同,一个是满腹爱国不肯唱戏的霸王,一个是为了救霸王而不得不献唱的虞姬,在最后面战争胜利后以汉奸罪抓捕虞姬,法庭审理的时候,有一句话特别震撼我,虞姬说,我给日本人唱戏,是因为,青木君如果还活着,那么京剧早就在日本传遍。其实这是另一种爱国,在那样的情形下,就像如今的社会所倡导的那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实在解放军进军北平后听戏的场景,和之前国民党形成了一种对比,这种对比大概是电影里潜意识传递给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吧,不多做点评。

中途插着叙述一个人,菊仙,先是从妓,后被霸王收回门下,正大光明迎娶。如果说从她定亲开始,我对她的印象便是懂得算计攻于人心的话,那么在后期的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她表露出来的一切,是我从心底里佩服她,开始喜欢她。

后期她所有的在虞姬看来很可耻的做法,其实出发点不就是为了护霸王,放在那个社会,夫唱妇随,其实是人之常情,而她则演绎的更加淋漓尽致……哪怕到最后,期间,被他背叛,你从她的眼神里都看不出愤怒,只能看的出无望的悲伤,所以只能选择自杀,而且还是穿着婚服自杀,结束这段她一直很珍惜的婚姻,可见她有多么爱他,到最后,都不见恨。

期间还有一个人袁四爷,其实开始我只是觉得他懂得欣赏,但到后期,越发觉得他对于虞姬,不能用情来概述,而是懂一字。抗日战争期间,当戏台下乱哄哄扔起了各种各样的纸的时候,只有碟衣不为所困,坚持继续唱继续跳,而那时候觉得他好美,一种清新脱俗的美感……而那时也只有袁四爷,专注的看着他,欣赏他的戏,四爷曾对虞姬说过,此景之应你有,此貌只该你有……大概是灵魂式的艺术知己吧,相比起来,霸王显得粗俗,当解放军进驻北平后,因为戏的看法不一样,他对着虞姬说,你都不知道外面的戏如今都唱到什么世道了,你就服个软……可虞姬只回复了一句话,虞姬为何而死?我想这句话,大概只有四爷才会懂他的意思,对艺术的坚持绝不妥协。

最后的几十分钟,让我陷入沉思,故事已经放到了1966年,,其实我一直想要弄懂那个时代究竟在反一些什么东西,却也始终无法理解,大概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读书时教材里学过一些冤假错案,后来电影里看到了一些民不聊生,哪怕是喝酒的被子,都成了四旧,而不得不丢弃,真的让人不寒而栗……而在这部电影里,在期间,人们之间的背叛,谎言,演绎的淋漓尽致。

哪怕是霸王虞姬,霸王也能够指证虞姬,说他各种反革命,哪怕是虞姬收养的小四,非但没有感激之心,而是挖空心思找人指证他的罪行,哪怕是明明恩爱的霸王菊仙,也能够因为菊仙不堪的身份,霸王大声的说我不爱她,从此以后我会和她划清界限……哪怕是不疯魔,不成活的虞姬,也能在这种情况下不再护他,转而指证霸王甚至是他一直恨如骨的菊仙,因为他一直觉得是菊仙抢走了他的霸王,是她的出现,使他们开始破裂直至不堪……

看这部电影时一直在好奇,为什么每次放他们唱霸王别姬时都只是前半段,没有出现,虞姬自刎的画面,直至到最后,也就是电影刚开始出现的那个场景,他们时隔十几年,终于重新站在一起,那时我很紧张,大概我想要看的场景一定在这里,果不然,我听到虞姬那句分散霸王注意力的戏词,我就看到他抽出了那把剑……然后只听到倒地的声音。开始我还在怀疑,是不是假的,后来回顾整个剧情,其实早已埋下了伏笔。那把剑是真剑,出现过无数回,程碟衣专门给段小楼留的剑,应证了那句,不管怎么演,虞姬终究要死的命运……

大概也是这个结局,才能展现出虞姬人戏不分,从一而终的人物性格吧,才能表现出他对艺术的真正风险吧,其实我觉得他大概还是不能对期间霸王对他的种.种指证释怀吧……

霸王是假霸王,虞姬是真虞姬。

可惜到最后成了,不疯魔,不成活。

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10

而我们也发现了世间更青睐于像段小楼那样滑头的人生活,而像蝶衣那样单纯的性格却只能被人排挤,他的眼中只是戏与她的师兄,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只做自己。可是蝶衣

却已经模糊了自身的性别,认为自己是虞姬,小楼就是霸王。于是他陷入了畸形的爱情之中。

霸王别姬 观后感 篇11

看完了张国荣演的《霸王别姬》。两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这样的搭配,让人自然而然的构思出一段两个男人同爱着一个女人的凄美爱情。男人英俊帅气,潇洒阳刚;女人风华绝代,才貌双全;故事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可是,如果故事是这样的发展,那么《霸王别姬》就不再是《霸王别姬》了。

这个故事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同爱着另一个男人。男人是戏子,女人是妓女,虽然都是社会上最没有地位的人,表面倒是风光,万人追捧。小时候,他叫小石头他叫小豆子。小豆子是妓女的儿,养不活。他天生六指,为了进戏班,多余的指头被母亲用刀切掉了。那时候,血染红了一地雪。戏班里的孩子都瞧不起他,都叫他窑子养的,小豆子不闹不哭,只瞪着一双像浸过水的眸看着他们,像一头小兽,安静而野性。只有小石头护着他。小石头为了帮小豆子偷懒,被师父罚跪在雪地里,跪了一天,身上盖满了雪,冻得连呼吸都没有了温度。那一晚,小豆子趴在小石头的背上,两个孩子睡得安稳而幸福。也许从那一刻起,小石头就成了小豆子的全部。

年少,小豆子唱《思凡》,里面有一段“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本是立娇娥,又不是男儿郎……”可小豆子总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立娇娥”,为此被师傅打得皮开肉绽,却怎么也改不过来。只觉得这孩子笨,倒不过弯儿来。后来经理来选角儿,小石头用烟斗成全了小豆子,带着满口的血,小豆子终于顺过了那口气儿来,把思凡唱顺了。于是,小石头和小豆子被带去给当时清朝的大公公唱戏,唱的就是《霸王别姬》,这一出是他们真正的缘起之处。对于小石头,他从此成名越唱越红,而对于小豆子,这里是他一生苦难的开始。

长大了,小石头成了段小楼,小豆子成了程蝶衣,都是京城里的名角。他们在一起唱戏,唱的还是《霸王别姬》,段小楼唱霸王,程蝶衣就是他的虞姬。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唯就一个情字,成也在情,败也在情。程蝶衣对段小楼是兄弟、是手足、是亲人,然而段小楼于程蝶衣,却早已超越了朋友亲人。蝶衣对小楼的情凌驾于性别界线之上跨入了那个年代所终究不会被认可的禁区,他是爱他的。

他爱他,段小楼不会不知道,当他和菊仙成亲时,蝶衣没来由的怒火,当他被日军抓捕后,蝶衣的急切慌乱,段小楼不会不知道。但是蝶衣的爱在那个年代,是耻辱,段小楼承受不起,所以他选择了视而不见,所以程蝶衣的爱就着他为段小楼描画脸谱时一世的温柔,沉淀在了那段如歌的岁月里,默默的感动。菊仙,是妓女,却也带着侠骨柔肠。她的身上有着风尘女子特有的聪颖和狡

黠。刚开始,我并不喜欢她,也许是对于程碟衣的偏爱,一直对她伴着一种敌意,总觉得,她虽然果决的放弃了在妓院多年攒下的所有财物,在大冬日里,光脚去找段小楼,要嫁给他,却也不过有心机的风尘成女子而已。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起了这样一个女人,也许是他为了救被捕的段小楼时,不惜用自己的婚姻去和程蝶衣作交换;也许是在戏院骚乱,段小楼必须在怀有身孕的她和将以叛国罪被捕的程蝶衣之间做出选择时,她那饱含深意的凝望;也许是在程蝶衣被毒瘾折磨折磨时,他母亲般的照料与关怀;也许是小四唱了虞姬,程蝶衣独自在后台怅然时,她默默为他披上衣衫时的怜惜;也许是她最后的死。她爱段小楼,却因这个男人而死。在她的身上,有一种气节,有一种霸气,有一种智慧,有一种善良,她是一个女人,一个好女人。

对于段小楼,我是一直不喜欢的,也许在小时候的他,对于蝶衣的那一份维护还是多少讨人喜欢,可是长大了,成角儿了,就凭空多了好些毛病。段小楼是冲动的,小时候那种勇敢和担当演变成了莽撞,也许那是他的傲气吧,可这一份傲气若拿捏不好,便也令人生厌。始终觉得段小楼是个不负责的男人,除四旧的时候,他对蝶衣和菊仙慷慨激昂的指控几乎把这两个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推向地狱。所以菊仙死了。而最后为菊仙而哭的不是他,是蝶衣。

程蝶衣是戏痴,他活在戏里,只有在戏里他才是有生命的,对戏的执着成就了他,也毁了他。小四是他一手带大的,却也是亲手把他推向绝地的人,只因了他的执着,他不愿妥协,因为在他的心里,戏就是戏,是神圣的,不容许任何人打着改革的旗号去污了他的戏。

好多年后,蝶衣和小楼在一起唱了最后一出戏,唱的还是霸王别姬,可那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立娇娥”在历经无数之后,才显出它的意义,远不再是当初孩童笨拙的错误。他本是男儿郎,又不是立娇娥。

《霸王别姬》观后感 篇12

看了很多部电影,第一次为里面的情节掉眼泪,不管是影片中演员的演技,还是影片中的人物感情的表达,都觉得非常棒。

在哪个年代的感情,一个人几经压抑,求而不得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特别是影片当中的那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在影片中呈上启下,画龙点睛之笔。

豆瓣影片中的经典是大众选出来的,在我看来,经典从来不会被埋没。

上一篇:理财规划师二级考试下一篇:知行合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