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音乐赏析

2024-12-01

霸王别姬音乐赏析(精选8篇)

霸王别姬音乐赏析 篇1

《霸王别姬》电影音乐赏析

对这部电影早有耳闻,但一直都没有机会看。在这学期的电影音乐欣赏的课上,和百来位同学一起欣赏这部电影,感觉很不一样,不知是氛围的原因,还是电影本身。我选择这部电影,因为它让我感动了。看了那么多部的电影,难得能有部触动到我心弦的。后来自己也回去下了,看了几遍,每遍都有不一样的感觉,尤其在音乐的衬托下,每遍都有不同的感动。

《霸王别姬》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张丰毅和巩俐主演的。讲述了程蝶衣,一个视戏剧为生命,对爱情无比忠贞的戏剧大师悲剧的一生。他从小被母亲切掉了第六只指头卖进戏班,接受严格的戏剧训练,与戏班的大师兄段小楼相依为命。经历过许多磨难,终于成长为一名红极一时的戏剧大师,程蝶衣本想可以跟心爱的大师兄演一辈子的《霸王别姬》,谁知道命运赋予他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程蝶衣悲剧的人生穿越多个复杂时期,清政府统治时期,他被宫中大总管猥亵;抗日战争时期,他被迫为日本人唱戏,而在此时,心爱的大师兄段小楼也娶了青楼女子菊仙;抗战胜利后却被国民党当汉奸抓去审判;全国解放后却迎来文化大革命,被当牛鬼蛇神批斗„„他悲惨的一生最终在打到“四人帮”后得到结束,而结束的方式是——自杀,死在他的楚霸王段小楼的怀中,就像虞姬一样。

此部电影广受好评,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象华丽、剧情细腻”。这是外国

专家的看法,对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来说,则此片的内蕴更为丰富深广,银幕影象的张力更具历史深度。更是在赵季平配乐的画龙点睛下,整部电影就是个完美的整体。电影的整个配乐是按照剧情的变化循序递进深入的,它们突出人物性格,渲染电影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电影的开始,是已经迟暮之年的重逢,开篇的锣鼓,黑暗中亮起的灯光,仿佛揭开了沉重的一幕生活-“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电影的音乐除去插曲、主题歌、戏曲选段,断断续续的大概有四十几段,单是凭音乐,就可以串起一段难忘的回忆。

其中有几处给我印象比较深刻。分别是“断指”、“喊嗓”、“逃”、“念词”、“粉墨登场”、“一辈子”、和“当爱已成往事”。

在影片的开头,程蝶衣被他娘切去手指的时候,起初是安静的,一刀下去咔嚓一声让人听了特别揪心,在接下去的边跑边追的过程中插入的音乐,不禁让人不寒而栗,同时又深深感到无奈与恐惧。小孩的哭声,女人的叫声,在音乐的衬托下,都显得那么地让人抓狂,这是我在看的时候唯一想到的一个词。当程蝶衣被人压着向师傅磕头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想起了《霸王别姬》的音乐,京胡的声音很有穿透力。这段音乐也预示着,程蝶衣在断指后,真正开始了他的戏剧生涯,内心充满了未知和痛苦。

在大雪纷飞的早晨,戏班里的孩子们站在湖边喊嗓那段戏加上配乐,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小小的个子,但是却中气十足。“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间就在每天这样的喊嗓中过去了几年,在他们的歌声中,我终于体会到他们的师傅说的那句话“要

想人前尊贵,必须人后受罪”,小豆子就在这样的日子中,慢慢磨砺,迷惑也成长着。然而最初的伤痛是无法治愈的,就像歌中的悲凉一样,不会散去。

赵季平在电影中运用的一个反映中国民俗的独门乐器是笛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意境悠远而绵长。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小豆子和小癞子出逃的那个场景中,当他们被墙外的场景吸引而再也不能忍受近似残酷的训练和师傅毒打的时候,小石头从后面追上他们,含着泪说“反正你们废了,走吧!”,孤独的笛声也一直在跟随着,勾画出主人公无奈的心绪何意难平的别离。

那时唱戏,女人的角色也要由男性扮演。小豆子被定为旦角,可是有一段戏“思凡”,他总也转不过弯儿来。每次师傅问他:“你本是什么呀?”,小豆子总是神情恍惚,颤颤巍巍地说“我„我„我本是,男儿郎„„。”此时在断指是出现过的令人不寒而栗的音乐又再一次侵袭,正好照应了小豆子内心一再的质疑与不解。在给祖师爷上香时,小豆子再一次背错了词,师兄的烟锅直捅了进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一边嘴角血迹斑斑,一边已经兰指轻扬。从此再难分清戏与人生。

在小豆子第一次登台演出时,唱得就是“霸王别姬”,第一次和小石头一块儿演绎霸王和虞姬的故事,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小豆子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显露出女性特征,显然小豆子已然将自己想成了虞姬,霸王的虞姬。这一段音乐是“一辈子”,当年的小石头和小豆子已经小有名气,成了段小楼和程蝶衣,成名的戏是“霸王别姬”,那时的后台音乐是分外的铺张,啼声初试,凤眼轻吊,点妆画眉,粉墨登场,此时的程蝶衣已经陷入虞姬的角色,再也离不开这段戏、离不开霸王。

程蝶衣和段小楼成名后,一次两人表演完后在化妆间里,一把流水般的古筝弹奏声静静响起,气氛宁静而舒适,这本是两人温馨相处的时刻,却在这时,一个对程蝶衣的一生影响很深的人——袁世卿出现了。古筝弹奏声突然变强,仿佛预示此人就此插入两人平静的生活。而我们知道,袁世卿的原型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戏霸”的袁世凯,电影把此人塑造成一个热爱戏剧,附庸风雅的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散发一种古典的韵味。因此,除了他刚出现时那流水般的古筝演奏外,他与程蝶衣相处的时刻都会响起那种充满古典韵味的音乐,有一个片段更是响起古琴的演奏。

故事发展到高潮,程蝶衣、段小楼和菊仙被抓去批斗。段小楼为保护自己的性命,竟背叛这两个世上最爱他的人,“供”出了程蝶衣和菊仙,并声称与他们划清界限。此时的配乐从事件一开始就响起低沉的大鼓撞击声,渲染紧张气氛,也表明角色们厄运的来临。在段小楼说到划清界限时,画面映着菊仙绝望的神情,周围的东西被点燃,此刻响起男声混声大合唱,被心爱的人如此背叛,此时的音乐反映出角色心里的绝望。

到了电影结尾,程蝶衣假戏真做,拔起楚霸王的剑自刎,段小楼转过身来,一声“蝶衣!”带出的却又是那首《歌唱祖国》,段小楼

惊讶过后最后的表情却是扯着嘴角,欣慰的微笑,可见,对程蝶衣来说,他的一生受时代的摧残实在太多,用菊仙的一句话来说,这时代好像就是跟他过不去似的。或许对他来说,活着已经太累了,他已经再也承受不了社会给他的压力,所以他选择了他演了一生的虞姬的方式,在自己心爱的人身边自刎,这也叫是跟段小楼演了一辈子的戏了吧„„

最后还想说说那首广为传唱的“当爱已成往事”,歌词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着人物的心境。“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已多风雨,纵然记忆抹不去,爱与恨都还在心里”这可以说是整部戏的大总结,小楼和蝶衣的之间的恩恩怨怨、悲欢离合在最后一次合演中都已经化解得一干二净了,但是刻骨铭心的记忆是任凭风吹雨打都不能抹去的。我仿佛听到蝶衣对着小楼在唱“忘了痛或许可以,忘了你却太不容易,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那一刻,我竟也一样地恍惚起来。当李宗盛、林忆莲的对唱在耳边划过,当屏幕完全黑暗下来的时候,一场人生大戏就这样悲哀地结束了。

这段音乐给我揪心的同时,也让我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常,多讽刺啊!不仅是歌所唱的昔日的“霸王”与“虞姬”,更是两位歌手本身,都已经“当爱已成往事”了。往日的一幕幕,就像闹剧一样在脑中回放,程蝶衣在拔剑自刎的刹那,心中所想的定是小时候在戏班里,虽然日子苦不堪言,动不动就被师傅挨打,然而有师兄的庇护,那时的两人是那样地贴心。

然而,不管是“霸王别姬”还是“当爱已成往事”,和电影一样,他们的结局都是同一个。我们在揣测着剧情,欣赏着音乐的时候,每个人心中肯定也会浮现出不少的“往事”吧。在这样的情与景中,人生的诸多无奈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影片的最后,音乐的尾声,生命的终结,逃不了的叫做宿命!

参考文献:《霸王别姬》在豆瓣上的影评,音乐欣赏部分参考网友博文。

霸王别姬音乐赏析 篇2

关键词:古筝曲,《西楚霸王》,音乐特点,音乐技法

一、《西楚霸王》的创作背景

《西楚霸王》可谓系出名门, 创作于上个世纪90十年代, 是中国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何占豪先生。是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 他在音乐创作上一直坚持“外来形式民族化, 民族音乐现代化”的创作理念。而《西楚霸王》就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一个产物。多年来, 何占豪始终坚持着民族民间音乐渗入骨髓, 民族化创作。本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表象出现, 深入刻划音乐形象, 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以震撼人心的抒情与戏剧目式风格特点, 演绎了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是“民族音乐现代化”的代表之一, 一经推出就广受民乐爱好者的好评。

资料显示, 秦朝末年, 统治残暴, 至始皇驾崩二世即位, 一时天下群雄四起, 反抗暴秦, 风起云涌。公元前209年 (秦二世元年) , 项羽助项梁於吴中起义。虞姬, 秦朝末年虞地人 (今江苏吴县) , 貌美性贞, 擅舞剑。虞姬爱慕项羽之勇猛而委身为妾, 伴随项羽转战各地。后项羽升为上将军, 北伐巨鹿, 大败秦军, 继续西征, 直入关中, 自立为西楚霸王, 其间与虞姬几乎形影相随, 如胶似漆, 感情甚笃。秦亡之后, 楚汉相争天下, 双方激战惨烈, 最后项羽被汉王刘邦困于垓下 (安徽灵璧县东南) 。此时项羽兵少粮尽, 四面楚歌, 陷入重围, 遂夜饮帐中, 面对宠姬虞姬、骏马乌骓, 慷慨悲歌。 (史称《垓下歌》)

项王歌罢而泣, 虞姬知军情突变, 哀叹大势已去, 歌罢, 拔剑自刎, 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 激项羽奋战之斗志, 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大义凛然忠于爱情如此, 至今仍令后人传颂不已。项羽终于带着对虞姬的无限眷恋与哀思, 自垓下率众奋力突围, 行至阴陵迷路, 为汉军追上, 再退至东城, 只二十八骑相随。项羽遂以二十八骑大战汉数千追兵, 击败之。在乌江边, 乌江亭长备下小船, 劝项羽渡江为王。项羽自觉八千江东子弟无一生还, 即便自己逃生, 又有何颜见江东父老, 乃降乌骓马赠与亭长, 自刎乌江而亡……

远古楚汉相争的两军呐喊已然远去, 两千多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而今惟余乌江岸边萋萋芳草对孤山, 滔滔江水空呜咽, 在诉说那无尽的虞姬情, 霸王泪……

二、《西楚霸王》的艺术特点

作品以真实的楚汉相争为素材, 描绘了刘邦和项羽决战垓下的情景。而该曲藉由于运用了传统乐器古筝, 没有一味在宣扬胜者王侯, 败者寇, 反而在表达项羽气盖山河的英雄气概, 和他与虞姬之间荡气回肠的爱情悲剧时, 对于项羽这个“力拔山兮气可盖世”的历史人物寄予了“力拔山兮气可盖世”的同情和赞颂。作品经过钢琴气势如虹的润色, 倾耳一品, 既能感受到英雄项羽那气盖山河的气概, 又掺杂了英雄末路之时“死亦为鬼雄”的悲哀与无奈;既有英雄美人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 又有生死别离的慨叹唏嘘。当楚汉相争已经到了最后决战的时刻。项羽被围困于垓下, 满目焦土, 四面楚歌。这时, 乐曲以管弦乐为背景, 用古筝深刻而细腻的描摹项羽这一悲剧性的历史人物, 充满了凄婉哀怨的思乡之情, 大业未成的苦楚遗恨, 以及与爱人决绝的切肤之痛, 更饱有“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 这些浓烈的感情皆通过筝与管弦乐的共鸣展示出来。古筝音乐本身的音色特质为表现这个历史故事起到了巨大作用, 它内敛含蓄, 浑厚深沈, 虞姬优雅抒情, 委婉动情的韵味, 十分形象。甚至可以刻画慷慨急楚, 委婉中多悲怨, 激越中有抒情, 让人唏嘘万分。本是眼前的一场千年之前大气磅礴、跌宕起伏的沉睡历史, 随即在耳边重现。

三、《西楚霸王》的乐曲分析

本曲为经典的三段式。大指夹弹、单音和摇指的交替手法, 使乐曲忽而壮阔辽远, 忽而哀婉幽怨, 在中段又以快板式的节奏开场, 使听众一下子进入了那个紧张战, 生死存亡的状态, 最后重复呈现段的曲调, 看似一样的曲调, 却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基调。此时, 全曲已经临近尾声, 要表现出楚霸王于最后时刻的失败、悲痛与无助。在曲终部分用双食点奏部分加之有力的大撮和摇指技法结束。给听众留下了一个回味无穷、无限怀思的想像空间。

1.呈示段

《西楚霸王》从第1小节到31节为呈示段, 整个呈示段可以说是作为全曲的叙事背景出现的, 在曲子的最初, 大段的运用中低音, 来描摹项羽被困于垓下、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之时, 无力回天的沉重与悲哀。音乐以一种低沉的曲调出现, 其时隐时现、刚中带柔的意境, 将人们的思绪带进了那个千年之前的古战场之中, 或许就是楚霸王麾下的一员大将, 面对不可扭转的败局;或许是霸王身边一名小小的马前卒, 目睹着一代王者的悲剧;或许就是美丽的虞姬, 战火模糊了你精致的容颜, 硝烟凌乱了你那锦衣罗裙, 昔日的王者, 如今也已无力回天, 生离死别之时, 回望曾经的锦绣江山, 如今只闻四面楚歌。战鼓都弱了, 最后的最后, 爱, 那么重又那么轻, 只能沉静, 苦酒一杯, 各自独酌。亦或许就是项羽, 奏起的三连音说不尽你心中的苦闷悲伤, 一腔愤慨之情都化作耳畔低沉的乐声。

2.展示部

展示部即中部, 此段以快板的节奏开始, 钢琴的伴奏如鼓点般的展开, 形如紧凑的战鼓, 制造出紧张的气氛。

3.小高潮激昂云涌

这一段运用大段的摇指手法。由于摇指所涉及的音域很广, 能演奏出痛快淋漓而又不失稳重和节奏感。能展现出一种跌宕起伏, 大起大落的感觉, 起到激荡人心的效果, 体会霸王项羽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临危不惧, 兵败垂成依然大刀阔斧杀敌的豪迈。

再之后虽然仍是扫摇, 但在节奏型方面采用了变奏的方式, 而且前一个扫摇要比上一段略微收一点, 不主张过度爆发。当力度由弱渐强后, 行至在高音区时, 就可以把力度加强并释放出来。在尾音节的猛然煞住, 处理的干净利落。描写出霸王项羽刚毅稳健。

4.遥闻楚歌思过往

之后以大段的琶音过渡, 辅以左右手交替琶音, 同时注重音乐的节奏感, 稳重感和颗粒感。转场新的境况中, 主要描写了当将士们在江边上听到四面飘来的楚歌回忆起家乡的种种美好。这时一串的琶音奏起, 加上左右手配合, 曲调平静而缓和。营造出寂静、忧伤中略带感慨的氛围。它的空旷柔和与前后的硬强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照。作为一个过度, 弹奏时应注意琶音的连贯性。由于整段为舒缓的慢板, 在演奏时要投入女性化的感情多一些。通过绵软、圆润的压弦手法, 展示出了西楚霸王侠骨柔情的一面。

然后, 慢慢的加入了小撮, 借用具有鲜明的歌颂性的反琶音, 表现出将士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难以忘怀及对未来未知的变数的恐惧。琶音流畅的连接, 使整体上给人以一种上扬, 舒畅的感觉, 在甜美之中又略加迷茫。此时, 音乐的速度也稍微提起了一点, 将美好的幻想梦幻般的勾勒出来。

5.高潮跌起欲语还休

短暂的舒缓之后又转入快板, 熟练运用摇指和双食点奏的手法, 呈现出全曲最华彩的部分。三连音大篇幅反复的出现, 使得稍带拖沓的节奏展现出一种辽阔, 借用这种无限想象感的图卷反衬出项羽眼前的迷茫, 万马千军为何不听我的号令。楚歌的动听马上被现实拉回, 它带在士兵们无尽的乡愁, 浓烈的厌战情绪中, 无人听从前进的战鼓, 遥想当年金戈铁马的荣光, 可如今落得孤零零一人, 呈现出了一种孤寂、凄凉、悲怆之感。而稍后的节奏又变为中速渐慢, 表现出项羽心里的不甘, 涌出莫名的英雄式的悲哀。两个琶音营造出节重节拍上的一种大起大落的效果, 在此处理精妙的气口, 表现出了英雄气短, 欲说还休的悲戚与沉重。

6.再现段

再现段作为高潮之后的尾声出现, 在曲调上重复了主题部分, 在情感上带给听众追忆过往的舒展, 起到迂回婉转, 余音绕梁的效果, 古韵优扬的古筝, 伴着或急或缓的瑟瑟之声, 带领听众回到那个回不去的曾经。最后, 双食点奏部分加之强有力的大撮和摇指把荡气回肠的《西楚霸王》带向了曲终。

古筝弹奏讲究手指的灵活性, 和对曲子的熟悉掌握性。首先要了解曲子背景, 身临其境, 为不显得凌乱, 而又在稍微稳健一点的同时更能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惆怅与徘徊之情, 在演奏三连音的时候, 不要弹奏的过快, 表现出稳健和颗粒感, 特别要注意在最后的几小节。演奏手法上要保持一种思想紧张, 指肚富有弹性的手法。尤其是在快板音方面, 一定在快而不乱, 把握演奏的情绪, 既要投入紧张的战事之中, 有不能慌张, 这些方法也被作者大量运用到乐曲之中, 来展示出一种更深一层的推进感。在控制好节奏的同时, 要对比突出弱起小节的第二拍的头一个音。以此表达霸王项羽在沙场上征战撕杀的形象, 可以使整个形象逐渐的清晰明朗。在最后一个煞音收住时, 注重手法的稳健利落, 戛然而止别无杂音, 骤停之处直指人心。

四、结语

总之, 《西楚霸王》作为何占豪先生民乐现代化的力作之一, 本身乐曲悠扬, 或急或缓, 极富艺术感力。通过加入钢琴声部力度强弱变化的对比, 来体现古筝这一民族乐器的新生魅力, 又通过表演的伸缩性来进一步明确音乐情绪的变化。在深刻理解这首作品的历史背景, 以及加深情感层次的变化前提下, 表现出乐曲丰富的思想内涵, 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是近些年来难得的佳作。

参考文献

[1]尹丹.具范兼容方成大家——浅谈古筝与传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4.

[2]赵鲁琴.古筝的改革与生态环境的变迁[J].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09, 2.

[3]张维.浅谈高校古筝专业教学[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4]高雁.论20世纪中、后期古筝演奏技法的发展与创新[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 3.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音乐赏析 篇3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赏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7-01

一、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二、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

音乐是音乐剧之体、之形,之外貌,音乐剧需要把旋律美完全展现出来,才能使剧作内涵得以充分的诠释。《巴黎圣母院》的旋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二是音乐音调高低的不同。

传统音乐剧重视美声唱法,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却把流行音乐植入其中,这使其音乐风格多样化。第一幕《吉普赛人》中,以吉普赛音乐的方式诉说着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此段吉普赛音乐,既有西班牙的风格,又有西亚的色彩。这些音乐元素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展现,如加西莫多的一些唱段。这种音乐展现了此剧的异域风采。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如第一幕中《爱斯梅拉达,你明了》其中较为尖锐的音乐。这种尖锐的声音配合快速的节奏,为音乐剧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第二,香颂歌谣的使用平添了法国文化细腻精致的情调。香颂是法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它把唯美的曲调、浪漫的抒情与大胆的叙事相结合。本剧中爱斯梅拉达唱的《菲比斯》、《他灿烂太阳》都属于这种艺术。还有教堂音乐元素的加入,也为音乐剧平添了欧洲异域风情。这在音乐剧中虽不多见,并且也不是主要的形式,甚至更多的是背景伴唱,但是它的点染就为音乐剧增加了色彩。这样多风格浑然一体的音乐剧,尤如七种色彩构成的阳光,让《巴黎圣母院》的旋律更加丰富,更加优美,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音调高低的不同,为音乐剧增添了旋律美。在《巴黎圣母院》的原著中,作者开篇介绍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音乐剧中通过诗人甘果瓦的吟诵,把观众带入到了情境之中。此时,剧作以简单的吉他和弦琶音做为伴奏。刚开始的部分,其语调平直;随着情感的迸发,调音与音域节节高升,至演唱时,又突然扬起,正当高声吸引人时,语音又缓缓下降,每个乐句好像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在此过程中,音乐每反复一次,高昂激越的情绪就会再一次扬起。音乐剧就是在这种音调的高高低低中引入剧情。

音乐剧的序曲,尤其是音乐的情感营造了悲剧的气氛,这与小说中原著描写巴黎圣母院的情形相似。小说中巴黎圣母院高耸入云,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ANKH(宿命)。小说以这种隐喻的方式告诉观众,故事结局是悲剧。音乐剧则以音乐的节奏和诗人吟唱与之暗合。暗示在命运面前,人类终将无能为力,暗示在那个时代,在宗教思想的束缚下,即使是人类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爱与美都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音乐剧也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强化悲剧效果。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爱斯梅拉达作为美的化身,却是非常的纯真,她把法比逢场作戏的感情当作真正的爱情。当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以优美的旋律表明自己对法比的无限深情时,观众内心也为这种情感所感动,同时也为女主人公的未来而担忧。此时,我们既为她的悲剧行为而同情,也为她不应有此劫难而怜悯恐惧。女主人公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的假、恶、丑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悲剧性也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法]雨果:《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陶辛:《〈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1期。

[3]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贝多芬音乐赏析(音乐鉴赏) 篇4

系别: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 班级:109811 姓名:苏毅杰 学号:105090840054 指导老师:王侃

贝多芬音乐赏析

【内容摘要】

贝多芬,LUDWIG VON BEETHOVERR(1770.12.16-1827.3.26).德国作曲家。父亲从小就逼迫他学琴,他13岁任宫廷乐队大键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中提琴手。1792年,海顿见到他,获准成为起学生。1795年首次在维也纳以作曲家及钢琴家身份登台。1798-1800年除教授钢琴外,埋头作曲。1800年4月举行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音乐会,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此时,听力逐渐衰退。因耳聋的恐惧和失恋,1802年欲自杀,后终于克服危机,振奋精神,继续作曲。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关键词】贝多芬 音乐作曲 艺术创造 命运交响曲 【正文】

贝多芬代表作《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门见山,整部作品的主题一览无遗。或许这四个音符给所有人的影响真的太深刻了,所以音乐一开场就表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怖感觉!我想,这正是贝多芬音乐才华与他个人精神最充分结合的表现!接下去,我们好似看到了一幅激烈战斗的场面,每一个音符,每一段旋律似乎都在舞刀弄剑、奋勇拚杀!你可以把主 1

角想象成贝多芬乃至任何一个不屈不挠的战士或革命斗争史实。但我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听众而言,主角应该是你自己!那么敌人是谁,很明了——命运!因为我想,每个人都有面对命运考验的时候。主题在重复着,恐怖的声音依然在回荡,似乎斗争者并没有征服这个强大的“命运对手”!

正在这时,第二乐章舒缓的旋律传来了,似乎是一位母亲伸出了双手来抚慰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的儿子,也好像是几名携手斗争的勇士在大战之后对敌人、对未来进行交流、思索。虽然音乐是平缓的,但是内在含有一种催人奋进的默默力量,好像在不断的鼓动战士继续前进。在经历了第一乐章激烈的挣扎之后,听众们在这里得到了片刻的休息,好似是一剂疗伤药。第三乐章是快板谐谑曲,但是却听不到任何“幽默、谐谑的成分”。在这里战士重新拿起了武器,回到了阴云笼罩的战场,音乐的气氛也突然从平和转为阴暗。好像战士脚踏着牺牲者们的血迹在一步一步朝命运之神逼近,不断积累着力量和勇气。

《命运交响曲》的第三、第四乐章是连续演奏的,从第三乐章最后一部分那平静、忧郁的缓慢突然跳跃到第四乐章一开始那突如其来、如同山洪暴发一般的合奏。其实这个手法来自于《第四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从引子转到正题的那一部分。正是由于成功写下了《第四》的首乐章,才给《命运》的终曲乐章带来了灵感。我想任何一个听众面对着如此汹涌而来的凯旋之声,心中应该无不感觉激荡——黑暗被打破了、命运被征服了、阳光重新照耀大地!战士在庆祝自己的胜利、人群在欢唱胜利的颂歌!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思源,来自于他在波恩生活的年少岁月,选中了席勒1785年的诗作《欢乐颂》为歌词。第一乐章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在开头处,两支小调交叠进行,其中一支由乐章发展部的重要角色――第二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六连音(双三连音)组成,另外一支,则驾驭着主旋律,随着2/4小节的第四音以第八音渐强至第十六音的方式发展,最后三连音汇聚到第十六音,呼应了指定的渐强符号。”在和声上,最先出现的主基调很快转变成基调D小调的起点,与之前的所有交响曲对立的是,贝多芬并未在开篇乐章的任何部位使用反复手法。除了打击乐部分,第九交响曲相比之下没有主旋律上的扩展。虽然被频繁地演奏,然而第二支曲子活泼的急板为什么以诙谐曲为方式仍然没有的答案。1817年,贝多芬将此诙谐曲用作第三支曲子的主旋律。1823年,经过再三考虑,他抽去了这支旋律,于是有了1923年的如歌的柔板呈现出一种介于诙谐曲与急板之间的沉静。前三个乐章插入极具表现力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卡农曲的方式奏出主题“欢乐”的气氛。

贝多芬是一位非常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响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爱格蒙特序曲》;钢琴曲《致爱丽丝》《月光奏鸣曲》《大公三重奏》;歌剧《D大调庄严弥撒》等都非常著名。他的《命运交响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使我们倍觉汗颜。遥想着在历史尘卦记忆的深处曾经有那么一个人战胜了命运的不公摆布,在天地间潇洒的走了一回,我常不敢仰望这份神圣的伟大,因为在他所营造的音乐世界里就是意味着教人如何挺着腰站着生存,教人向命运所带来的不公与苦痛挑战,生当人中杰,死也为鬼雄。

喜欢贝多芬,不单单是喜欢他,更是敬佩。喜欢他的作品,更是喜欢和敬佩他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当知道贝多芬先生在失聪后人继续创作,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潦倒失聪之时,并没有因为这致命的挫折而放弃他毕生追求和挚爱的音乐事业!他愈挫愈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许贝多芬正式上天选中的人,所以他是失聪了,但他还是继续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他是音乐历史上甚至艺术界历史上的丰碑。【参考文献】

音乐赏析论文 篇5

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班级:姓名:史晓乐学号: 133019班

***7

对歌曲《越长大越孤单》的认识

摘要:童年的时候,我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没有其他复杂的原因,只因为我们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发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有了各自的或是目标或是理想又或是人生价值。让我们的性格,处世之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于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着,却早已忘记童年那单纯美好的记忆。长大以后,由于接触到不同的人,进入到不同的环境,而不得不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也就失去了原本快乐的自我,小时候那样纯真的朋友也随之远去,换来的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得不去做的取舍,通往成功的道路必定是孤独的,长大之后的孤单,却是所有的灯都换成长明灯,环顾四周却空无一人。

关键词:牛奶&咖啡

抒情

童年

真挚 感性

一:曲风分析

歌曲以真挚感性的一面重新面对观众,将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细腻感受完整呈现在歌曲中。与逝去的懵懂青春挥手告别。这是一首关于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友情,沉默,遗忘的歌曲。也许其中仍旧与成长过程里无法避免的言不由衷,但是关于成长的归宿,你我又能寻找到怎样完美的答案呢?

(总体曲风是:抒情)

二:歌词

(1)歌词构思阐述

歌词讲述了每个人的随着年龄的成长,由年幼时的纯真逐渐成熟,甚至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变得世故。身边的朋友逐渐减少,可以悦己悦心的事物越来越少,转眼望去,慢慢长大的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是来自内心最无奈的感叹。

(2)歌词的详解

童年的时候,我有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没有其他复杂的原因,只因为我们可以一起玩耍,一起发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都有了各自的或是目标或是理想又或是人生价值。让我们的性格,处世之道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于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而努力着,却早已忘记童年那单纯美好的记忆。长大以后,由于接触到不同的人,进入到不同的环境,而不得不去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也就失去了原本快乐的自我,小时候那样纯真的朋友也随之远去,换来的是为了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得不去做的取舍,通往成功的道路必定是孤独的,长大之后的孤单,却是所有的灯都换成长明灯,环顾四周却空无一人。

(3)歌词

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不安全充满了你疲倦的双眼。看着我也告诉我,你是否依然相信童话。你曾对我说 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但你的心永远的燃烧着,永远的不会退缩。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 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也突然间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难道说这改变是 必然多年以后你回到我身边,不安全充满了你疲倦的双眼。看着我也告诉我,你是否依然相信童话你曾对我说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但你的心永远的燃烧着,永远的不会退缩。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看梦想的翅膀被折断,也不得不收回曾经的话问自己。你纯真的眼睛哪去了。越长大越孤单,越长大越不安。也不得不打开保护你的降落伞,也突然间明白未来的路不平坦。难道说这改变是必然。你曾对我说每颗心都寂寞,每颗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看着我也告诉我,你的心依旧燃烧着!

三:配器

《越长大越孤单》整首歌中只用到了钢琴这一种西洋乐器,用钢琴独有的美妙的旋律,加上作者清纯中略带一丝感伤的嗓音,将整首歌想要表达的思想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钢琴在世界各国的成千上万种古今乐器当中,现代钢琴被众多的音乐家们誉为“乐器之王”。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体积最大、内部结构最复杂,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它优良全面的性能和广泛的用途都是其他任何乐器(除为数不多的教堂、音乐厅中的管风琴外)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四:作者

(1)作者的介绍

摩登天空公司首支流行组合“牛奶&咖啡”出道不到一年便以难得的超人气在乐坛迅速串红,并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绩:由主唱 KiKi 笔下童话人物—lasia为主人公的首支单曲《Lasia》在推出仅两周后便冲入中国歌曲排行榜三甲,更获得全国百家电台一致好评,《Lasia》后被雀巢公司作为雀巢牛奶广告歌全国热播。2011年7月,推出EP《去寻找》,《明天,你好》成为大热单曲。2012年10月,发行全新迷你专辑《你不能爱我》。“牛奶&咖啡”的成立充满了传奇色彩,主唱 KiKi(富妍)念高中的时候通过 QQ 认识了格非,二人通过网络交流音乐创作。进入大学后,KiKi、格非与另外两位同学组建了乐队,大家兴致高昂的参加了某著名大学生校园乐队比赛,结果在初赛即被淘汰。那一次失败后,他们的乐队也因为另外两位成员先后毕业离京而被迫解散。但是 KiKi 和格非并没有放弃对的音乐梦想,他们随后便组成了“牛奶&咖啡”。而他们创作音乐的目的仅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随意的幽默感,没想到意外被摩登天空唱片公司慧眼相中,成为力捧的新人。

(2)作者的音色

“牛奶&咖啡”的音乐就像他们的名字一样,清新而醇厚。与其它组合不同,格非扎实的古典钢琴和弦乐基础,让“牛奶&咖啡”散发出与众不同的新古典浪漫气息。KiKi清甜、干净的声线,配以格非个性的编曲,酿造出新鲜而富有营养的好音乐!

五:我对这首歌的认识

《越长大越孤单》这是艺人组合牛奶&咖啡在2008年发行的二张中文专辑,共包含有11首歌曲。以真挚感性的一面重新面对听众,将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的细腻感受完整呈现在新专辑的这首歌曲中,与逝去的懵懂青春挥手作别。这是一张关于成长过程中的思考、友情、迷失、沉默、遗忘以及失去的唱片,也许其中仍旧伴有成长过程里无法避免的言不由衷,但是关于成长的归宿,你我又能寻找到怎样完美的答案呢?转身望去,慢慢长大的自己,身边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容易找到结伴而行的朋友,“越长大越孤单”是来自内心最无奈的感叹,如今牛奶&咖啡将它变作美好的音符,只愿与拥有同样心情的你产生如呼吸般的细微共鸣,在漫长的成长旅途中,让我们一起欣赏那些无法逃避的孤独的风景吧。

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班级:133019班 姓名:史晓乐

音乐赏析论文 篇6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有力的呐喊,是阿炳《二泉映月》中对命运多舛的一声喟叹,是《黄河大合唱》中对中国人民的鼓励,是《十面埋伏》中的惊心动魄,是《渔舟唱晚》静谧的夜景和潺潺的流水……在我们失意的时候一曲悲歌陪伴我们,在我们欣喜的时候一首欢快的歌陪伴我们,音乐表现着生活,表现着我们的感情……每当我身边发生了一些难过的事情,歌曲的调调不知不觉深陷到了悲情之处,固使我对伤感的音乐有很深的感情。虽然对歌词记忆不深,但是只要一点音律,我都有感而发,引起不同的回忆。而每当我情感陷入伤心之地,一首首歌就不约而同的响了起来,久而久之,情感和音乐在我内心融为一体,成了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开始用音乐来治疗内心的伤。痛苦、烦恼、孤独无助,甚至被人误解时,音乐是我的“主治医师”,用它柔和的旋律抚平我的伤……

《音乐知识与赏析》课让我了解到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更多种类的音乐。在课上看到老师展示给我们这学期要欣赏的多到数不清的音乐曲目,并且种类繁多,我顿时产生了一股满足感,心说,这下可真不得了,欣赏这么多曲目,不怕音乐素养提不高。可当我真正开始学习如何欣赏音乐,并慢慢体会到音乐欣赏的精髓时,我发现最初的我,真的是个庸俗的笨蛋。很多音乐的表现形式自己以前都没有见过,比如无伴奏形式的,当看到他们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唱出整齐划一的韵律真是感到不可思议,还有各式各样的乐器演奏......渐渐地,在那一首首音乐片段中我越发爱上了音乐。音乐真的可以说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福音。她既可以借助歌曲的词表达出人类情感,也能够单纯用旋律的琳琅之音缔造天籁。

如果说以前的我只是喜爱动感活力的流行音乐的话,现在的我更有了一种大的气度,不管是世界音乐,影视剧音乐,民族音乐,歌舞剧音乐还是古典音乐,我都可以试着用不同的视角去聆听并且解读。

霸王别姬音乐赏析 篇7

【关键词】小学教学 音乐课程 音乐鉴赏 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85-0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各界对于小学音乐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课标的评价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对音乐鉴赏方面的教学工作。在新形势下的要求下,必须加强小学生在音乐赏析方面的教学比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的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对于音乐赏析的比重相对较少,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和培养。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要求下开展音乐赏析课程,如何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强化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小学生是指处于一至六年级阶段的学生,一般认为的年龄是从7岁-12岁之间的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自身情感还处于较为早期却不成熟的阶段,根据洛克的白板学说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处于空白阶段,因此音乐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影响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性特点,特别是对学生的个人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时期形成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特点将会伴随学生的成长,对于学生的品格、情感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角度分析,对小学生进行适当的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这也和现实中的胎教有同样的道理[1]。

二、音乐赏析教育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

音乐赏析的教育工作对于推动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能够推动小学生的性格、品质、生活方式等多个层面的发展。

1.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音乐赏析教育能够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根据研究数据表明,学生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熏陶,能够推动其形成较好的个人品格,在对人对事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能够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障在将来拥有较为融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一时期接受音乐赏析教学工作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作用也尤为明显,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个人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

2.有利于推动学生积极态度的形成 音乐对于性格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在小学音乐赏析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学生在不断地音乐熏陶之下,能够切实感受到音乐中的魅力和美感,这也是学生现实需求所必须的美的感受,能够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温和的性格特点,这些方面对于学生的积极态度具有巨大的推动力作用。

3.有利于推动学生良好态度的形成 音乐赏析能购销推动学生良好生活态度的养成。学生通过从小接受良好的音乐赏析教育,容易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用于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形成具有坚强意志和品质的人,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极为重要[2]。

三、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的措施

1.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工作 赏析教育对于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和模糊,因此要求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学会赏析音乐中的感情。首先从简单的歌词和旋律出发,重视对学生实际体会的培养,让学生多进行音乐的赏析工作,特别是多引进一些感情饱满、韵律轻快的音乐,保证学生对音乐首先产生感情,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鉴赏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重视学生结构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理论相结合。在这种方法的训练之下,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乐感。

2.选择适宜的音乐赏析教学方法 恰当的音乐赏析方法是提高音乐赏析教育水平的有效方式。因此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明确学生的基本需求,在了解学生基本需求的基础之上,有针对的开展音乐赏析教学工作,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同时要求教学工作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之中,而应该通过感受大自然,感受纯真的音乐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体验。

四、结束语

音乐赏析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够推动学生的长远发展。音乐教师作为音乐鉴赏教育中的主力军和实际推行者,对于学生的良好品格养成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音乐鉴赏教育的重视程度,重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推动音乐赏析教学工作的高效稳步推行。

参考文献:

[1] 苏丽.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开展音乐赏析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5):117-117.

交响音乐赏析论文 篇8

布兰诗歌

有人说,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音乐来表达,而交响音乐则是音乐这片浩瀚的海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着一段优美的交响乐,我们进入了交响音乐与赏析这门课。

交响音乐是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交响性的音乐。交响乐的主要体裁有交响曲、协奏曲、交响诗、组曲、序曲、舞曲及交响合唱等。交响音乐与交响曲的原文同是symphony一词,出自希腊语,意为“一起响”,也有音与音之间和谐地结合的意思,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大量地使用了,但当时它的内涵和现在全无共同之处,是泛指一切多声部的音乐,既有器乐也有声乐。

在古希腊人的脑海里的音乐具有无比神奇的力量,“是打开自然科学那扇门的钥匙”。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音乐既能陶冶人的思想,也能医治人的灵魂。事实上,包括后世很多著名物理学家也认为科学是理性的演绎,一般只反映事物的具体属性,艺术则是感性的发挥,常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精神;宇宙的本原是对称与和谐,而艺术则是真理和美的化身。

《布兰诗歌》是卡尔·奥尔夫的代表作。他的美学思想就是简朴、单纯,偏爱强烈、明快的节奏,认为节奏是一切音乐的开始;使用最原始,最简单的节奏,不断反复,用尽之后才换另一节奏。在《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中的旋律语言包罗较广,从单旋律歌曲、民间歌曲到弗拉曼戈歌曲和浪漫歌剧,面貌多姿多彩。他曾说过:“音乐表现越是本质、单纯,效果也就越直接、强烈。整部作品分“春天”、“酒”、“爱”三个主题。《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除此之外,我们还欣赏了杰克逊的歌曲。杰克逊的音乐是专业之乐,一般人难以模仿;是本能之乐,对人性对世界的呐喊;是哲学之乐,充满着人性的光辉;是风格之乐,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是视听之乐,不光好听,现场画面同样震撼人心;是政治之乐,抨击着社会的阴暗角落。黑格尔曾说:“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杰克逊就将这句话阐述到了完美。

2012/3/1周四 交响乐2

巴洛克时期

古罗马的音乐是从古希腊的音乐借鉴来的,音乐活动较之古希腊更加旺盛、喧闹。罗马人视音乐为家庭女性必备的技能,还从希腊人那里承袭了吃晚餐时要有音乐伴奏的时髦风气。在宫廷盛大的宴会上,总有大群的歌手和乐师高唱赞颂统治者的颂歌。政治家的演说也常有笛子伴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优美、起伏的笛声相映成趣。罗马人也尚武好战,对军乐尤为喜爱,汇集了各民族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的精华,来炫耀军威、鼓舞士气。

文艺复兴重新找回了人的形象,音乐被世俗影响。

在欧洲艺术史上称1600年至1750年间的150年为巴罗克时期,这期间欧洲社会充满了各种活跃、动荡与大胆变革。

巴罗克音乐风格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多声部复调音乐开始转向和声性主调音乐。这种审美趣味上的转变最早在歌剧的演唱中形成,但主调音乐在巴罗克音乐中还未取得统治地位。

巴罗克音乐蕴涵有丰富的精神与情感内容,但多是抽象化的“我们的精神与情感”,而非私有的“我的精神与情感”;其语意信息比较淡泊,一般很少具有造型性描写,多表现一种结构和音响色彩上的谐美,以及乐思发展的逻辑性和旋律线条的流畅。

巴罗克建筑风格表现为豪华、宏伟、壮观和富于精雕细刻的装饰性,散发着一种健康而又铺张、放纵的活力,具有高昂的气度、神秘的狂热和感人的情调。而这种风格也贯穿于巴罗克音乐的精神气质中。

G弦上的咏叹调,宏大的音响像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历经沧桑却仍旧充满活力。《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华丽的托卡塔,极富技巧性,画面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幻,赋格有追与逃的感觉。乐曲开头,托卡塔的音乐材料饱满而富有戏剧性的效果。使用延长的波音后,形成了一种磅礴的气势,好似非常悲壮的号召、呼唤:起到了引子的作用。乐曲尾声是整个托卡塔戏剧冲突的高峰。赋格主题与托卡塔主题紧密相连,是从托卡塔中引申出来的。紧密的织体的结构和丰富的音响是它的主要特点。

记得第一次听这首曲子是在看柯南剧场版电影《颤栗的乐谱》时,当时就给我的感染力就非常大,以至于内心情不自禁跟着它的主旋律跳动,心潮澎湃,神情激昂。巴赫的音乐貌似像海面一样平静,却蕴含着无数惊奇。我不想努力听懂他在讲述些什么,只是愿意这样静静地听,慢慢的感受琴弦上跳动的天籁质感。

2012/3/8周四 交响乐3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

独奏协奏曲(Concerto)名称源自拉丁文,原意是竞争和比赛,它是由一件独奏乐器同乐队相协奏,音乐形象以对峙为基础的炫技性乐曲。这种体裁最初出现在十七世纪的意大利,由维瓦尔第最终确立了快、慢、快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成为后来古典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楷模。安东尼奥·维瓦尔第是巴洛克鼎盛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但是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只是让小提琴演奏独立的旋律,而尚未赋予它充分的技巧性装饰。他的音乐天才启迪了后来的巴洛克大音乐家,尤其是他丰富的作品和新颖、科学的歌剧创作方法,刺激了现代意大利作曲家的好奇心。

独奏声部在协奏曲中的主导地位,是在十八世纪下半叶的莫扎特的古典协奏曲中才最终取得的。乐曲独奏的部分是听众瞩目的中心,一般都具有华彩乐段,可展示、炫耀独奏家的精湛技艺与个人演奏风格。独奏者登台演奏,必须娴熟到完全不看乐谱,才可自由地表达。

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大约创作于1725年,维瓦尔第在总奏与主奏交替形成的复奏形式上,巧妙地配以标题。四部作品均采用乐章协奏曲形式的正宗标题音乐。在维瓦尔第之前,还没有人以标题音乐的方式谱写过协奏曲。《四季》由四首三乐章的协奏曲构筑而成,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维瓦尔第在每一曲的总谱扉页上各附有一首解释音乐的14行诗,用以说明音乐的特性,并且还把这些诗行分散地写在各乐段或乐句上,使音乐和文字联系起来。

春天,小提琴代表鸟鸣,体现生机盎然的情趣;夏天,中提琴象征牧羊犬的鸣叫,小提琴代表牧羊人,忽然雷电交加阻挠了他回家的路;秋天,欢快的风琴代表着仙女和牧羊人的对话,也是轻快的舞曲;冬天,描写人们走在冰上滑稽的姿态,以及由炉旁眺望窗外雨景等景象,“这是冬天,一个愉快的冬天。”整部作品情景交融,绝不是难以进入的艰深之作,“入耳即溶”。由于维瓦尔第的《四季》属于标题音乐,所以从形式上看,自然较其他协奏曲显得自由而且不平衡,但这样反而更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的特点及魅力。这四部作品画意盎然,激发出人们对巴洛克时代音乐的浓厚兴趣。

整个《四季》中的四首协奏曲给人的感觉就是主题鲜明,各异其趣,然而听起来却一气呵成。我不得不叹服各乐章间的起承转合是那么的丝丝入扣,作曲家手法高超,写景、写人、写情,甚至写具体情节,都有神来之笔。或挥洒泼墨,或工笔细描都有画龙点睛之功,生动地再现出一幅幅大自然风花雪月的优美画卷。难怪这部作品几百年来一直百演不倦,世人百听不厌。是名符其实的经典之作。2012/3/15周四 交响乐4

古典主义精神

“古典”(Classic)一词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典范、经典,古典主义开始形成于古罗马文化的鼎盛时期。古典主义艺术的特征是强调理想的形式美、展示精巧的技艺和传达理性的明晰。在古典主义艺术明朗、纯净、美丽的外表下面的中心主题是理性的明晰—一个有理性的人,在一个有秩序的世界中应对他的命运。十八世纪的古典主义艺术大师在情感和理智、心灵和思想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古典主义立足于现实,积极进取。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构成。呈示部有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在声音上形成对比。发展部对两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利用主题中提供的动机展开,第二主题强调了第一主题的悲怆。再现部再次演奏两个主题,并加以变化。第二乐章显得温柔平和,两个主题的对比不强烈。第一主题由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声部相继奏出,温暖,明朗,如同午后的阳光穿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斑点点的光影。两个主题不像第一乐章具有明显的咏叹调的性质,都只是由简单的音型构成,从而具有了更大的和声和发展的可能性。两者缠绵在发展部里,互相对比,互相补充,自然和谐,充满了莫扎特式的天真和纯洁。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但是莫扎特取了小步舞曲的名字,但是更像是一首庄严的进行曲,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庄严,自信的人的形象,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的精神。坚定的步伐和对于明天的充分信心也正是莫扎特那些快乐的音符的来源,他的音乐里并不是没有痛苦和怀疑,没有辛酸和泪水,莫扎特同样是一个命运捉弄的人,但是他的心灵,他的纯洁的灵魂却永远向往着快乐,也坚定的相信快乐将会到来,是整个交响曲最光明的瞬间,温暖的,不带任何怀疑的,天真的快乐时光。第四乐章同样是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充满对比的天才之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第二主题旋律精致而明朗,莫扎特特有的阳光般灿烂的笑容再次展现。第四乐章当我们一层层揭去形式的面纱,我们看见的是有层次的,有心灵的内容。无论是在调性上还是在发展的手法上都和第一乐章很相似,使得整首作品拥有了完美协调的结构。

叔本华曾说,“一个国王和一个乞丐透过窗口看日落余晖,启发是一样的,都能感受到日落的美。”就是这样平等音响美,使整首曲子充满和谐。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可以说集中体现了莫扎特音乐创作最伟大,最天才的一面,那就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莫扎特似乎是完全依靠直觉达到了这一目标,在他之后,有过无数的作曲家穷尽一生的努力,甚至是付出了身心俱疲的惨痛代价也无法企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莫扎特的创作结构精巧,平衡和和谐,似乎完全得自天然的音乐感觉,其实是和他敏锐的内心听觉分不开的,他能够轻易的在头脑里建立整部作品,好像只需要把他们写下来一样。这种天才在莫扎特是天生的,“上帝借他的手把音乐献给人类”,但是在我们却也是可以后天习得,这就需要十倍百倍的努力了。“天才即勤奋”。2012/3/22周四 交响乐5

奏鸣曲式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让人以优雅的态度对待生活。绝大多数交响曲第一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奏鸣曲式:呈示部(主部主题、副部主题)-展开部-再现部(新貌,老歌新唱)。主部:强势,客观世界的展现;副部:弱势,健康的主题,滋长信心和力量,往往是内心世界的表达。主部主题力量略占上风。席勒:“人无时不刻不在焦虑。”游戏活动升华就是艺术活动。交响曲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

贝多芬,生于1770年,逝于1827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他的音乐之美体现在音乐结构上。自始至终都是铅笔跟橡皮的战斗,每个音都有意义,没有一个音符浪费,通过斗争获取胜利。他自尊心强,倔强,傲慢、脾气差。愤怒的贝多芬恨人有、笑人无,他是矛盾的,但他的作品表现的是平等的。他的音乐是心声,都是内心的想法。其音乐表现了人们朴素的情感:自由、平等、博爱。

《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是辉煌的快板。展示了一幅斗争的场面,音乐象征着人民的力量如洪流般以排山倒海之势,向黑暗势力发起猛烈的冲击。乐曲一开始出现的强有力的富有动力性的四个音,也就是贝多芬称为“命运”敲门声的音型,这就是主部主题。这一主题激昂有力,具有一种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气势,展示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表达了贝多芬内心充满愤慨和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表达了一种必胜的信心。第二主题是一个抒情的旋律,温柔优美、明朗的音调与前面形成对比,它抒发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的情感。再现部中,呈示部那种斗争的场面再度出现。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庞大的尾声中越来越激烈。音乐发展的气势锐不可挡,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发展,形成全乐章的最高潮。乐章结束时,第一主题动机那强烈的音响,进一步刻画了勇于挑战的英雄性格,显示了人民必定战胜黑暗势力的坚强信心。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此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酝酿,才得以完成。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虽然对音乐了解不深,可是我仍旧可以感受到贝多芬那种不轻易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气概。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

2012/4/5周四 交响乐6

浪漫主义乐派

“浪漫”(romantic)一词来自romance,原指用罗曼语写成的中世纪英雄故事或诗歌。培根的格言:“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情感夸张。理想超越现实、本能超越理智,向后可以超越古代,向前可以奔向太空遥远的天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奥地利的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似曾相识之感——现实的阻碍——总是在与现实抗争——战斗——如泣如诉——总是有阴影的阻拦——内心不断挣扎——舒缓——情感剧有戏剧性——凄惨伤心欲绝,无法挽回的——激动万分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奏鸣曲式——是生存还是毁灭。它抒发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忧伤情绪充满了整个乐曲。透明清纯、优美丰富的旋律,不加装饰和声和音色,这种作曲手法非常新鲜,这是此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交响曲之一的重要原因。本曲未完成而终,这为它增添了许多穿凿附会的谣言传说,甚至有人将它杜撰成故事,拍成电影。如此一来,此曲更是家喻户晓。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贝多芬对这部交响乐加的标题是“田园生活的回忆”,他在总谱的扉页上特别注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现,而不是音画”。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这部作品1808年在维也纳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指挥,在首演节目单上,他写到:“乡村生活的回忆,写情多于写景”。听过后感觉整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现了作者喜悦、安宁、欣慰的情绪。

2012/4/12周四 交响乐7

歌剧序曲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有多种样式和体裁。音乐在歌剧中并不处于从属地位,而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剧满足了贵族的需求,国王的虚荣。歌剧是艺术的盛宴。综合的艺术。理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讲究的艺术。真实的艺术(不用话筒)。遗憾的艺术(不能像中国脸谱化)。是沉淀下来的,人的基本情感。让我们明辨是非美丑。戏剧故事是第一位的,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歌剧音乐是第一位的,典型化的情感是重要的,故事次要的。

歌剧序曲为歌剧第一幕幕布尚未拉开时演奏的乐曲。概括剧情、把歌剧中最优美的曲调提炼出来。17世纪末,开始出现了两种固定的范型:一种是“慢——快——慢”结构的法国式歌剧序曲;一种是“快——慢——快”结构的意大利式歌剧序曲。贝多芬在歌剧序曲这种规模不大的体裁中,用朴实简洁和高度概括的音乐形象表达出了思想深刻的内容。而被誉为德国浪漫主义歌剧之父的威柏使歌剧序曲成为一种精致的音画,无论是音乐主题或是情绪色彩都同歌剧本身密切相关,把听者引入歌剧的情绪氛围里,如《自由射手》序曲等。

“卡门”序曲(妇女和儿童跳跃、欢唱的场面——斗牛士之歌——悲剧性结局的预示)所描绘的故事发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于农家的下级军官唐·霍赛,在吉普赛烟草女工卡门的诱惑下,堕人情网,成了走私贩。过了些时候,卡门对唐·霍赛冷淡起来,她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罗。霍赛的妒忌,使卡门烦恼。他干涉她爱情上的自由,她被这种干涉所激怒,于是与他绝交了。后来,在一次群众对埃斯卡米罗斗牛获胜的欢呼声中,霍赛刺杀了卡门。

整首曲子采用的吉普赛人的曲调,表现力极强,庄严的爱情力量的象征,极度动荡紧张不安心情的写照,卡门固执的性格,不祥的死亡的预示。表现出卡门美丽动人、叛逆,对爱情、自由的执着追求,对命运不屈服的个性。

2012/4/19周四 交响乐8

浪漫主义

19世纪的浪漫主义的异国情调首先表现在北方民族思慕南方温暖的色彩,其次表现为西方追求东方那神话般景象。广义上讲,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乐风的转变,是从表现人的共性情感到表现个性感情的演变,而浪漫主义民族乐派则是用一种民族性取代了浪漫主义音乐表现个人的因素。

一、早期的浪漫派(1820—1850年):德国的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奥地利的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法国的柏辽兹,波兰的肖邦等,其曲风大都洋溢着难以名状的甜美和忧郁,给人完美、纯净的印象,又与古典主义相勾连,持有安详与沉静。

二、中期的浪漫派(1850—1890年):匈牙利的李斯特,法国的弗兰克,奥地利的布鲁克纳,德国的瓦格纳、勃拉姆斯,俄国的柴可夫斯基等,其曲风多样,但常与民族主义音乐相并行。

三、晚期的浪漫派(1890—1910年):英国的埃尔加,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奥地利的马勒,德国的理查.斯特劳斯,俄国的拉赫马尼诺夫等,其曲风是音乐的表现意欲更强,音响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音乐是活的,心感于物;嵇康明白却装糊涂,映射朝政,音乐悲戚而不是歌舞升平。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

2012/4/26周四 交响乐9

浪漫主义音乐

俄罗斯

交响诗(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叙事性和描写性),又名为音诗,多以文学性的内容为依托,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和具有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和戏剧性特点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乐。为交响乐中最年轻的音乐体裁,由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所首创。交响诗往往通过浮现某一著名文学作品的情节构思来表达和解释诗人、文学家或哲学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结构相当自由:有的采用奏鸣曲式,有的用变奏曲式或回旋曲式,或用主导动机连结和统一各个不同性质的段落,视表现内容的需要而定。从体裁上看,某些标题性音乐会序曲、交响幻想曲、交响素描或音画、交响叙事曲、交响传奇曲、交响童话、交响前奏曲等体裁也属于交响诗的范畴。

《荒山之夜》完成于1867年,取材于俄罗斯民间神话传奇,创作于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穆索尔斯基去世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86年整理并配器。作者在原稿上有一段文字描述: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破晓。这是作曲家对俄罗斯神话传说的自由发挥。

乐曲起初声音微弱随后迅速提高,在弦乐飞速的行进后,木管、铜管乐器组先后加入,不协和的小

二、增

四、大七度以及复音程等多次出现,勾画出荒山之巅群魔乱舞的疯狂场景。群魔的出场是为黑暗之王“车尔诺包格”现身所做的铺垫,长号与大号在低音声部的齐奏演绎出威严而低沉的旋律。在这一旋律出现后,马上出现乐队齐奏,并升高半音模仿前段旋律,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乐曲逐渐加强力度,并在原本快板的速度上又加快了一些,整首乐曲到达激烈的高潮,狂欢进入了癫狂的阶段,仿佛一个个幽灵在空中飞舞、骑着扫帚的女巫呼啸而过……

突然,远处传来微弱而清脆的钟声,天已渐渐破晓,牧歌一样的旋律预示着熟睡的农民已经苏醒,这段纯朴的旋律与前面戏剧性的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再也听不到狂欢的喧闹,群妖悄悄溜走,乐曲也在这样的平静安宁中结束。

《荒山之夜》是交响音画作品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各种乐器色彩鲜明,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配器所带来的不同音色对比,是一部长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2012/5/3周四 交响乐10

印象主义乐派

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印象主义一词借用自美术。印象主义音乐是在象征主义文学及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约始于19世纪80年代末,德彪西自罗马归国定居巴黎之时。他反对后期浪漫派以自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以及音乐过度庞大膨胀,从当代法国的社会背景、心理特质和美学观出发,力图恢复法国音乐明晰、典雅的特征,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与新颖独创。当时,象征派诗人追求辞藻声韵的微妙效果,印象派画家利用色彩抓住自然景物的瞬息变化,给他以很大启迪。

这种风格的特征为:崇尚柔和,抑制、排除过分的激情;避免文学性的铺叙,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含蓄的暗示多于热情直率的表达,强调朦胧的感觉印象和变化多端的气氛。德彪西认为,音乐比绘画更能有效地把印象主义的理想付诸实践,绘画只能表现光的静止状态,而音乐却能表达光的流动变化。

《波莱罗舞曲》(Bolero),又译做《波露曲》、《波丽露》,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在西班牙的一个小酒店里,一个少女在翩翩起舞。开始时她只是缓缓跳动,舞姿优美而轻盈。随着音乐的逐渐热烈,舞蹈也越来越欢快奔放,迷住了在场的人们。他们开始随着音乐打着节拍助兴,并情不自禁地与少女一起欢舞,最后在狂欢的气氛中结束。

第一主题舒展明亮,具有浓郁的西班牙风格,该主题先由长笛在低音区轻轻奏出;期间经单簧管反复之后,由大管奏出第二主题。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第二主题被作者称为具有西班牙——阿拉伯风格。

拉威尔在自传中曾写道:“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且用小鼓节奏接连不断地给以强调。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了管弦乐队的渐强”。它如同是一颗种子,慢慢地长出根须,深深扎根于乐队的泥土之中,不断地汲取水分养料,冒出新的枝叶,茁壮成长,而精湛的作曲技法则是它发展的轨迹和动力。

2012/5/10周四 交响乐11

现代主义音乐

现代主义音乐泛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象主义音乐以后,直到今天的全部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然而,由于在近90年的时间里,西方音乐的风格、流派十分繁杂,演变也非常剧烈;从历史风格的范畴而言,现代音乐特指20世纪中所创作的有特殊风格的作品,并非指所有写于20世纪的作品。

现代音乐不仅有了非常大的变化,而且风格也十分多样化。在现代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在音乐艺术本身内在规律的作用下,西方传统音乐的基本法则相继被一一打破了;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个作曲家所采纳的途径、手段不同,因而流派之间、作曲家之间以及作品之间都呈现出比历史上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的面貌。在以往的历史时期中,总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主要音乐风格,而在20世纪中,几种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音乐思潮平行发展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音乐风格的变迁决定了音乐内部各个组成要素的创新。在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组织结构法等各个方面,现代音乐都作了前所未有的突破。这一方面形成了现代音乐本身的主要音响特征,另一方面音乐的表现范围也空前扩大了。作曲家获得了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技法常常越出了人们的听觉习惯和熟悉的音乐思维的范畴,听众与现代音乐之间常常出现深刻的隔阂。

《春之祭》是美籍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创作的一部芭蕾舞剧。这是迄今为止最后一部从传统意义上进行编舞的作品,标志着戏剧手段的不断极端化和逾越对传统舞蹈的理解这一发展过程的结束点和转折点。总体来说,由三部分组成的歌舞剧《春之祭》是对同一个母题的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是通过不同的舞蹈艺术表现的:开始的部分类似于雕塑艺术的手法,第二部分采用了悲喜剧的电影制片手段与其相对应,最后一部分则是对这一主题的扩展。处于中心地位的是性别之间的对立和男女之间的陌生感。因此很明显这部作品重点表现的就是女人的角色,女人作为客体和牺牲品的角色。愈发接近日常生活并愈发具体,但又充满诗意,这部舞剧在各种蒙太奇的组合中找到了探求情感深处的方法。它表达出了情绪的波动,并赋予了理性的认识一种存在的载体,这种载体是必不可少的

2012/5/17周四 交响乐12

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音乐,由于以礼为规范,其审美必然理重于情、善重于美、道重于欲、古重于今;必然要求其内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和形式的中正和平,即以“中和”为美。可以说“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音乐美的创造与欣赏的主要追求目标和重要指导原则,因此,无论是文人音乐、宫廷音乐或者是宗教音乐、民间音乐,都较注意分寸感,讲究恰到好处,强调“含蓄”、“蕴藉”,而在主体精神的感受上则追求“和谐”的境界。

《纽约时报》评论:谭盾为《地图》实地采风而作的录像达到了音乐人类学的高度。他的音乐录像力显艺术感,完全保存了音乐本身的纯粹,没有任何人为的加工。他为交响乐队创作的音乐,包括大提琴独奏部分,不时模仿着屏幕上的(民间)音调,尔后又将这些民间音调与乐队彼此交织在一起,这仿佛是一首色彩斑斓、音质精美的幻想曲,却又不过份煽情。而同样,大提琴部分的音乐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激越高扬,这正恰如其分地表现出马友友琴声甜美的特质,却又毫不削弱《地图》这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

上一篇:五年级小学生期末教师评语下一篇:英语演讲开幕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