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考名词解释(精选10篇)
合同法考名词解释 篇1
结核病:
1、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2、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
3、原发综合征: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之一,由肺原发病灶、局部淋巴结病变和两者相连的淋巴管炎组成。
4、核中毒症状:包括长期低热、轻咳、盜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
总论:
1、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出生后足7天。
2、4:3:2液:4份0.9%氯化钠,3份10%葡萄糖,2份1.87%乳酸钠(或1.4%碳酸氢钠)。
3、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地损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
4、生长发育:生长指小儿整体和各器官的长大,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成熟。
5、生理性体重下降:是指新生儿生后一周内因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
6、体重:为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7、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的减少。
8、阴离子间隙:是主要测得阳离子与阴离子的差值。
9、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
10、头围:是经眉弓上缘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先心病:
1、缺氧发作:法洛四联症患儿有时在吃奶或哭闹后出现阵发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突然昏厥、抽搐,这是由于在肺动脉漏斗部狭窄的基础上,突然发生该处肌部痉挛,引起一时性肺动脉受阻,使脑缺氧加重所致。
2、差异性紫绀: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时,即产生右向左分流,造
成下半身青紫。
造血系统疾病:
1、生理性贫血 :小儿生后随着自主呼吸的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骨髓造血功能暂时性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胎儿红细胞寿命较短,且破坏较多;加之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循环血量迅速增加等因素,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至2~3个月时红细胞降至3.0×1012、血红蛋白量降至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
2、骨髓外造血:当发生感染性贫血或溶血性贫血等需要增加造血时,肝、脾和淋巴结可随时适应需要,恢复到胎儿时的造血状态,出现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同时外周血中可出现幼核红细胞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感染及贫血纠正后即恢复正常。
3、贫血: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
内分泌疾病:
1、性早熟:性发育启动年龄显著提前者(较正常儿童平均年龄提前2个标准差以上)。
2、真性性早熟(CPP):亦称中枢性性早熟,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过早启动,GnRH
脉冲分泌,患儿除有第二性征的发育外。还有卵巢或睾丸的发育。
3、甲低:是由于各种不同的疾病累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以致甲状腺素缺乏;或是由于甲状腺素受体缺陷造成的临床综合征。
4、假性性早熟:是指有第二性征发育,有性激素水平身升高,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不成熟,无性腺的发育。
5、内分泌激素:是由一系列高度分化的内分泌细胞所合成和分泌的化学信使,是一种参与细胞内外联系的内源性信息分子和调控分子,进入血液或细胞间传递信息。
6、粘液性水肿综合征:临床上有显著的生长发育和性发育落后,智力低下、粘液性水肿。
遗传代谢疾病:
1、染色体病(染色体畸变综合征):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数目或(和)结构畸变而形成的疾病,常造成机体多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多系统功能障碍,2、k-F环:肝豆状核变形脑的病变主要位于基底神经节的豆状核及尾状核,脑胶质细胞内及毛细血管周围可见铜沉积。肾脏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变形,胞浆内有铜沉积。角膜铜颗粒主要沉积于周边部分,形成环状。
3、遗传病:是人体由于遗传物质结构或功能改变所致的疾病。
4、染色体病:是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
新生儿:
1、围生期(我国定义):妊娠28周至生后7天的时期。
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以上,伴心率减慢小于100次/分并出现青紫、肌张力减低。
3、高危儿:凡是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5、三级新生儿病房:既NICU,是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配有较高的医护人员、众多的护理人员、先进的监护和治疗设备以及急救运转系统。
6、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 ≧ 37周和 < 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儿婴儿。
7、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腹泻病:
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它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
呼吸系统:
肺炎: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等所致的肺部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性中、细湿性罗音。
感 染 性 疾 病:
Koplik斑(麻疹黏膜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开始仅在对着下臼齿相对应的颊黏膜上,可见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长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迅速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化脑:
脑膜刺激征:颈抵抗、克氏征、布氏征。
泌尿系统疾病:
肾病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量>50-100mg/kg/24h);低白蛋白血症(血桨白蛋白低于30g/L),高胆固醇血症(血浆胆固醇高于5.72mmol/L);不同程度的水肿。
合同法考名词解释 篇2
我国《合同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 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代位权的必要费用, 由债务人负担。”随后出台的1999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里第二十条则规定:“债权人向次债务人提起的代位权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代位权成立的, 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履行清偿义务, 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相应的债权债务关系即予消灭。”
从上述法条不难看出, 我国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法律发生了变化。《合同法》七十三条的规定只说了“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为行使债务人的债权”, 就是说债权人行使代位权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次债务人向债务人清偿了债务, 法律并没有对债务人获得清偿后的行为进行限定, 债务人对次债务人清偿的这部分财产仍然有自由处分权, 也就是即使债权人费心费力帮助债务人行使债权, 自己却很可能落得没有回报的结局。但是这一法条符合传统代位权观念, 即先将被清偿的财产加入到债务人的财产中, 再根据债的清偿规则予以清偿, 较好地解决了同一债务人存在多个债权人时的债权清偿问题。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的规定则赋予了债权人向次债务人直接请求清偿的权利, 省略了次债务人向债务人清偿的这一中间步骤, 与《合同法》的规定相比有了很大改变, 属于由保全型向回收型发展。在本文中, 我想探讨一下我国法律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改变的原因和法律效果。
我认为产生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受偿对象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债权追偿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越来越频繁。如果始终按照《合同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 先向债务人清偿之后, 再由债务人向债权人清偿, 这个步骤过于繁琐, 虽然更好地符合法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要浪费大量的时间。更何况如果债务人在获得清偿后, 恶意地不愿偿还债权人债务, 那么债权人费时费力帮助债务人获得清偿就没有了意义, 还需要通过其他的法律手段进行追偿, 这不符合当代法律越来越实用的发展需求。
所以我赞成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 》里第二十条的规定, 允许债权人获得次债务人的直接清偿。我认为这种制度变迁会发生以下积极法律效力:
首先,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为保障债权人利益提供了相对可靠的基础, 打破了债权的相对性。回收型的代位权制度可以有效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避免了债权人向债务人再次追偿所花费的时间精力, 使整个债权清偿过程变得更加简单,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 更有利于方便债权清偿, 能减少社会冲突, 从宏观上看有利于社会安定。
第二, 这一制度解决了债权人代位权行使动因不足的问题。在传统代位权制度下, 很多债权人因为得不到直接清偿, 反而被债务人侵占了劳动果实, 所以怠于行使代位权。而在现代代位权制度下, 他们能够得到直接清偿, 也就有了追索的积极性。
第三, 节约了追偿成本。如果次债务人先向债务人清偿, 那么债权人再向债务人追索要再花费一部分成本。尤其遇到债务人不愿意清偿的情况, 债权人可能要通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加以解决, 这就增加了债权人的追偿成本, 给债权人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但是, 任何法律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我国现行的代位权制度既然有着优于传统代位权制度的方面, 那么必然也存在着不如传统代位权的地方。
第一, 我国现行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打破了债权平等原则, 赋予行使代位权的债权人以优先受偿的权利。如果发生同一债务人存在多个债权人的情况, 只有某个债权人知道存在着次债务人, 便向次债务人请求清偿, 而后获得清偿, 那么这种行为就对其他的债务人不公平, 不符合债权平等原则。
第二, 代位权并非是债权, 它仅是债权的从权利, 必须依附于债权而存在, 因而其与债权是有区别的。代位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如果因此就建立起债权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则不符合债的相对性原则。
第三, 这一制度剥夺了债务人处分其财产的自由。传统代位权是先向债务人清偿, 债务人就获得了财物的处分权, 可以自由处分其财物。但是在我国当前代位权制度下, 次债务人直接向债权人清偿, 向债务人清偿的这一中间过程便被省略, 也就剥夺了债务人处分其财物的自由。
所以, 综合以上分析, 我认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目前采取的代位权制度是正确的选择, 它简化了追偿过程, 提升了债权人的追偿积极性, 总体上来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但是它也存在着理论上的缺陷, 与很多立法原则相悖。这就说明我国代位权制度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需要在立法上进一步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 可以分不同的情况加以立法, 在情况比较简单清楚, 只存在着三角债权关系时, 可以采取我国目前的代位权制度, 由次债务人向债权人直接清偿, 然后三者之间债务关系归于消灭, 这种制度可以促进债务问题的解决。但是如果是多方债权问题, 就可以适用传统代位权制度, 因为此时适用这一制度是很有必要的, 先由次债务人先向债务人清偿, 再由债务人根据债权平等的原则向多个债权人进行清偿, 这样可以维护债权人之间平等的合法债权权利。两种代位权制度可以在司法实践中并存, 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这样既符合法理的要求, 也能提升其实用性。
摘要:债权人的代位权制度是对债权人的到期债权的保护制度。我国关于债权人代位权的规定, 从《合同法》到《合同法解释 (一) 》, 发生了巨大变化, 主要是从保全型向回收型发展赋予了债权人直接受偿的权利。
关键词:代位权,自由处分权,直接受偿,三角债权
参考文献
[1]张俊浩, 主编.民法学原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史尚宽.债法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1.
[3]日本民法典[M].王书江, 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9.
[4]日本新民事诉讼法[M].白绿铉, 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浅析《合同法解释(三)》第三条 篇3
摘要:《合同法解释三》是关于《合同法》最新的司法解释,在它出台之前,学界及实务界对《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争议一直不断,在它出台后争议虽然有所缓和,但并未彻底解决,反而因其第3条的出现引起了新的争议。本文从《合同法解释(三)》第3条的立法背景,涉及理论,存在的争议的基础上对这一条文加以分析,从中总结出自己的理解。
关键词:《合同法解释(三)》;背景;理论;认识一、《合同法解释三》(下文简述为《解释三》)的背景
新的解释,新的立法的出现往往有其原因,包括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弥补以往法条的漏洞,也包括适应新的国家政策或新的国际环境要求。《解释(三)》也不例外。
此次《解释三》中有诸多亮点,其中最适应情势且争议最大的当属第三条,在1999年《合同法》出台前,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界,一般认为无权处分合同是无效合同。99年《合同法》颁布后,由于当时立法环境的限制,《合同法》中的许多条文都是照搬德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法律条文。由于表述及理解差异,条文并不完整,存在诸多漏洞,特别是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规定,自颁布以来一直争议不断,直至07年3月16日《物权法》颁布实施,争议才有所缓和。但仍有学者认为《合同法》与《物权法》的物权变动理论相背离,应该对两者的选择适用作进一步的解释,如此才产生了《解释(三)》第三條。
二、《解释三》第三条涉及的理论
为更好地了解第三条,应对其涉及的理论——物权变动理论,具有基本认识。物权变动模式并非单一的,而是分为两种主要模式: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和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第一,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也叫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是指物权变动仅需要通过当事人意思即债权意思表示即可完成的物权变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法国民法典》第1599条就规定了无权处分他人之物的买卖合同,一律无效。但如此规定明显存在漏洞,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法国民法典》第2279条规定了“即时取得制度”。这一制度与我国的善意取得制度相类似。
当然法国这一模式还存在其他缺陷,即导致权利担保责任的消失。因为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以成立有效的债权合同为基础,债权合同一旦无效,出卖人自然免除了瑕疵担保责任。并且由于物权自意思表示一致时就发生转移,无须交付或登记,也无须独立的物权行为,缺少公示公信,第三人难以辨别物权变动的特征,这使一物多卖的现象经常发生。为了填补这一漏洞,法国学者将第1599条合同无效解释为相对无效,增加了合同有效的可能,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合同即为有效。这似乎与我国《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相类似。
第二,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又可分为债权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和物权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
首先,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也叫做意思主义与登记交付相结合的物权变动模式,是指物权在因法律行为发生变动时,除了需要当事人之间具有债权合意之外,还需要交付或者登记。这种模式以奥地利为代表。通说认为我国也采这一物权变动模式。由于下文有关于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分析,在此不赘述。
再次,物权形式主义的物权变动模式,是指物权变动需要有关物权变动的债权契约,还需要有关物权变动的物权合意,除此之外,物权变动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形式,如交付、登记等。这一模式的典型国家是德国。
德国的这一规定看似与我国的《合同法》第51条无太大区别,仅多了几项补正处分行为效力的规定,但两者真的没有区别吗?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效力待定”,到底是“合同效力待定”还是“处分行为即物权变动效力待定”并无明确说明,这也正是学界及实务界的争议所在。而德国明确规定处分行为效力待定即物权行为效力待定,而无权处分合同默认为有效。德国如此规定在于它严格区分处分行为和负担行为,这也正是无权处分行为理论的完美之处。
当然任何法律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德国的物权行为理论也存在着缺陷——物权的无因性。由于德国的物权变动将原因行为和物权行为完全分开,物权变动不以原因行为成立(合同有效)为条件,导致当存在买受人欺诈出卖人或双方存在重大误解时,出卖人不能依据物权的返还请求权要求买受人返还原物,只能行使撤销权撤销合同。这完全放纵了进行欺诈的买受人,无法保护出卖人的利益。
以上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几种物权变动,如果要深入分析《解释三.》第三条,就要了解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通说认为我国采用的是债权形式主义,又被称为“折衷主义”,是对债权意思主义和物权形式主义的折中。在这种模式下,物权变动依靠债权行为加一个事实行为(交付或登记)。我国这一模式也存在弊端,首先根据《合同法》第51条的规定,如果权利人不予追认或无权处分人事后未取得处分权时,合同自始无效,第三人无法依据合同追究物权处分人的违约责任,只能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其次,债权形式主义也打破了合同的相对性理论,根据合同相对性,合同只对双方当事人(无权处分人和买受人)产生效力,但以第51条的规定,权利人追认,就可依他的单方意思表示发生合同效力,这明显突破了合同的相对性。最后,权利人追认后,标的物出现瑕疵,应该由谁承担瑕疵担保责任,是无权处分人还是权利人,这也是问题。
三、对《解释三》第3条的理解
《解释三》第3条自颁布以来,一直备受争议,但它的优点不容忽视。首先,第3条承认了无权处分合同有效,这使交易活动更易于进行。在现实生活中,出卖人对出卖物没有所有权或处分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如果概括认定此类案件中的合同都为效力待定,不利于保护交易安全。其次,承认合同有效,符合合同的相对性。合同有效则合同的双方当事人为买受人与无权处分人,避免将权利人拉入其中。再次,承认合同有效,对买受人来说意义重大,按照第3条如果标的物所有人对无权处分行为不予以追认,反而取回标的物时,买受人可以要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责任,而非之前的缔约过失责任。最后,承认合同有效有效地遏制无权处分行为的出现。合同有效,无权处分人应承担违约责任,加重承担的责任,起到威慑作用。
事物具有两面性,《解释三》第3条有优点,但也存在缺陷。
第一,对善意取得制度的冲击。《解释三》第3条直接将无权处分合同规定为有效,买受人可基于合同直接要求无权处分人履行合同,不需要根据善意取得获得标的物所有权。
第二,与《解释三》第3条相配套的制度体系缺失。第3条要得以真正贯彻,必须具有相关制度理论的保障。为何合同有效,其法理何在,这关系到物权行为理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的区分,物权独立性等诸多理论。任何法条都不是凭空想象的,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是完整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与其他法律条文及理论相配合才能够得到更好地适用。
第三,立法与司法解释的位阶冲突。《合同法》虽然颁布较早,但是全国人大以立法的形式颁布的,而《解释三》虽然是新规定,但它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出台。在立法位阶上,立法要高于司法解释,并且司法解释只解释法律并非改变法律。如何解决《合同法》第51条与《解释三.》第3条的顺序问题。
由于对《解释三》第3条的理解不同,引起了对我国物权变动模式的争论,但无论我国最终采取何种理论,第3条是否以立法的形式加确认,都应从整体性进行分析,它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涉及民法中许多其他制度,更关乎整个民法体系,应该在整个民法体系中对其加以分析,评价及总结。(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余延满:《再论无权处分——以处分行为与物权行为的价值冲突为突破口》[J],《时代法学》2006年12月第四卷第六期。
[2]梁慧星、陈华彬:《物权法》[M]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81-82页。
中考常考词语及解释 篇4
一、竭泽而渔: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二、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三、没精打采: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四、民不聊生:聊:依赖,凭借。指老百姓无以为生,活不下去。
五、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六、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七、沁人心脾: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
八、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九、呱呱坠地:形容婴儿出生或事物问世。
十、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十一、鹤发童颜: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十二、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十三、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十四、口若悬河:若:好像;悬河:激流倾泻。讲起话来滔滔不绝,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倾泻。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
十五、大言不惭:说大话,不感到难为情。
十六、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多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
十七、触类旁通: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 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十八、尘埃落定:多用来表示事情经过曲折变化终于有了结果。也有小说、电视剧等艺术作品以此为名。
十九、宽宏大量:形容度量大,能容人。
二十、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二十一、才华横溢:才华:表现于外的才能。多指文学艺术方面而言,很有才华。
二十二、返璞归真: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二十三、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二十四、百无聊赖:聊赖:依赖。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二十五、精明强干: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二十六、刻不容缓:刻:指短暂的时间;缓:延迟。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二十七、励精图治: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二十八、并行不悖: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二十九、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三十、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三十一、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三十二、宠辱不惊: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三十三、开诚布公:开诚:敞开胸怀,显示诚意。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
三十四、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三十五、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
三十六、蛊惑人心:蛊惑:迷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搞乱人的思想。
三十七、敛声屏气: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三十八、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三十九、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四十、开宗明义:开宗:阐发宗旨;明义:说明意思。指说话、写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意思。
四十一、安邦定国:邦:泛指国家。使国家安定巩固。
四十二、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四十三、得天独厚:天:天然,自然;厚:优厚。具备的条件特别优越,所处环境特别好。
四十四、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四十五、百折不挠:折:挫折;挠:弯曲。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四十六、不经之谈:不经:不合道理。荒诞无稽、没有根据的话。不绝如缕:
四十七、礼尚往来: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四十八、貌合神离:貌:外表;神:内心。表面上关系很密切,实际上是两条心。
四十九、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五十、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五十一、居安思危: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五十二、和颜悦色: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五十三、命途多舛:舛:不顺,不幸。命运充满不顺。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五十四、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五十五、难言之隐:隐藏在内心深处不便说出口的原因或事情。
五十六、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指言谈行动离奇古怪,不是一般人根据常情所能想象的。
五十七、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五十八、理屈词穷: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五十九、大刀阔斧: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六十、孤陋寡闻: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六十一、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六十二、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六十三、高谈阔论:高:高深;阔:广阔。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六十四、前倨后恭:倨:傲慢;恭:恭敬。以前傲慢,后来恭敬。形容对人的态度改变。
六十五、良莠不齐: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六十六、釜底抽薪: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十七、格格不入:格格:阻碍,隔阂。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
六十八、嘉言懿行:嘉、懿:善、美。有教育意义的好言语和好行为。
六十九、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合同法名词解释 篇5
合同法
诺成合同
实践合同
不要式合同
格式合同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要约
要约邀请
要约的撤回
承诺适格
承诺迟延
承诺撤回
缔约过失责任
拍卖
拍定
强制缔约
附合缔约
主给付义务
附条件合同
附期限合同
合同无效
可撤销的合同
效力未定合同
表见代理
合同的履行
全面履行原则
协助履行原则
同时履行抗辩权
不安抗辩权
先履行抗辩权
撤销权
合同的变更
合同权利和义务的概括移转 解除权
清偿
提存
混同
抵销
免除
赔偿损失
全部违约
部分违约
过错责任原则
违约归责原则
违约责任
不可抗力
侵权责任
法律责任竞合法律管辖竞合合同解释
买卖合同
标的物
样品买卖
试用买卖
易货交易
供用电合同
供用水合同
供用气合同
供用热力合同
赠与合同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
捐赠
借款合同
借款合同的保证担保
借款合同的抵押担保
借款合同的质押担保
租赁合同
转租
房屋租赁合同
融资租赁合同
承揽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
运输合同
客运合同
货运合同
技术合同
技术开发合同
技术转让合同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技术咨询合同
技术服务合同
保管合同
仓储合同
委托合同
行纪合同
二、简答题
1.我国合同法有什么特点?
2.简述我国合同法基本原则的特征。
3.简述区分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的意义。
4.简述区分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的法律意义。
5.简述合同成立的要件。
6.简述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
7.要约的构成要件。
8.简述要约的撤销与撤回的区别。
9.简述承诺的构成要件。
10.简述强制缔约的特点。
11.简述格式合同的法律特征。
12.简述合同条款的种类。
13.缔约过失责任的法律特征以及有哪些类型?
14.简述合同的一般法律约束力主要表现在哪几点?
15.简述附条件和附期限合同中条件和期限的要件。
16.简述附条件合同中作为条件的事实应具备哪些条件?
17.那些情况下合同无效?
18.简述构成欺诈的要件。
19.简述先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20.不安抗辩权制度设立的目的。
21.简述代位权的适用条件和代位权行使的主要内容。
22.简述合同权利让与构成要件。
23.简述合同权利让与的内部效力和对外效力的主要内容。
24.简述禁止转让的合同权利。
25.简述法定解除权行使的条件和行使方式。
26.简述提存的适用条件和法定抵销的要件。
27.简述违约责任的内容。
28.简述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29.简述法律管辖竞合的含义。
30.简述买卖合同的特征。
31.简述供用电合同的法律特征。
32.赠与合同有哪些特征?
33.对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的限制有哪些?
34.简述赠与合同受赠人有哪些情形时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35.简述借款合同的法律特征。
36.简述抵押担保中哪些财产不得抵押?
37.简述租赁合同和房屋租赁合同的法律特征。
38.简述融资租赁合同与买卖合同、租赁合同基本区别有哪些特征?
39.简述承揽合同和运输合同的特征。
40.简述技术咨询合同的特征。
41.简述保管合同和仓储合同的特征。
42.简述委托合同、行纪合同、居间合同的特征。
1.试述合同的法律特征。
2.如何理解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
3.试述合同法的作用。
4.试述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意义。
5.试述合同法平等、自愿、公平原则的内容。
6.试述合同法诚实信用、保护公序良俗、合法原则的内容。
7.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
8.试述格式合同的法律调整。
9.试述格式合同的解释中所体现的保护弱者利益的原则。
10.从合同效力的角度分析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的不同。
11.试述合同生效的要件。
12.试述表见代理的特征。
13.试述合同全面履行原则。
14.试述协作履行原则。
15.试述同时履行抗辩权的适用条件。
16.试从代位权的涵义论代位权的适用条件。
17.试比较代位权与撤销权。
18.试述合同变更的法律效力。
19.试述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20.试述违约责任的构成。
21.试从法律责任竞合的概念分析法律责任竞合的意义。
22.试述法律管辖竞合的依据的内容。
自考法律教育合同法名词解释 篇6
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创造、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以及在确认、保护和行使智力成果所有人的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知识产权法的渊源指知识产权法律规范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各国的国内法律规范二是各国参加的有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区域性条约和双边协定
商标是指在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上所使用的,用以识别不同生产、经营者所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由显著的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或者上述要素的组合构成的可视性标志
地理标志也称原产地名称是表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示 商品商标是指使用于商品之上的商标。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又可将商品商标分为制造商标和销售商标。
服务商标也从服务标记,是指提供服务的经营者在其服务项目上所使用的,用以区别与其他服务者提供的服务项目的显著性标志。集体商标也称团伙商标,指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的标志。证明商标,也称为保证商标,指有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标志
商标权也称是商标专用权指商标注册人对其注册商标所享有的专用权利
10、注册商标指经国家商标主管机关核准注册之商标
商标注册指商标的使用人为了取得商标专用权,将其使用或者准备使用的商标,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向商标主管机关提出注册申请,经商标注册机关审核,予以注册的制度。
12、商标侵权行为指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3、驰名商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
14、专利及就一项发明创造由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局依法审查核准后,向申请人授予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对该发明创造享有的独占权
15、专利制度是科技进步和商品经济发达的产物,他是依照专利法的规定,通过授予发明创造专利来保护专利权人的独占使用权,并以此换取专利权人将发明创造的内用公之于众,以促进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种法律制度。
16、专利权客体也称专利法保护对象,指收转立法保护的发明创造
17、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18、实用新型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19、外观设计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用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20、职务发明创造指发明人或设计人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是在履行其本职工作或者是在完成工作单位特别委任的任务
21、独占实施权是指专利权人排他的利用和最终处分其权利的权利
22、专利实施许可指专利权人将其获得专利权的发明创造许可他人使用
23、权利要求书记载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限定专利保护范围申请人要求的并经专利行政部门确认的发明创造的法律文件
24、专利侵权行为指未经专利权人许可,也没有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以营利为目的的实施专利权人的专利的行为
25、著作权又称版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广益的著作权,除了狭义的著作权外,还包括著作邻接权,即出版者、表演者、录制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26、著作权法是调整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领域内因创作和使用、传播作品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7、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28、著作人身权,又称精神权利,是指作者对
其作品享有的各种与
人身相联系而没有直接财产内容的权利。
29、邻接权又称作品传播者权,原意是指与著作权邻近的权利。30、著作权集体管理指通过著作权人的集体组织授权使用者使用作品而获得报酬的管理行为。
31、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32、反不正当竞争,也称为禁止不正当竞争,是指竞争者为维护其竞争利益所享有的禁止他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利,主要体现为停止侵害请求权和赔偿损失请求权。
33、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是指行为人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违反合同约定擅自允许他人使用别人的商业秘密的行为。
合同法考名词解释 篇7
自《合同法》颁布以来, 关于第51条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 后续2007年颁布《物权法》中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规定确立了在善意买受人已经支付了合理的价格, 动产完成交付, 或不动产完成登记时, 受让人则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物权。在善意取得满足的情形下, 无权处分的合同是有效的。这表明《物权法》第106条关于善意取得的制度弥补了《合同法》第51条没有保护到善意相对人的缺陷。其中涉及的善意取得制度对第51条起到了补充作用, 应作第51条的特别法来使用。但善意取得制度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致使善意买受人的权利不能得到保障。
2012年最高法通过的《关于审理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总结了合同法实施以来十多年的民事裁判经验, 创设了若干解释规则。其中第3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同时。通过对第3条第2款的分析, 可以理解为将无权处分的合同都认定为有效的合同。依照字面解释, 两者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冲突[1]。
二、关于《合同法》第51条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分析
《合同法》第51条规定, 无权处分合同只有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方有效, 如果未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未取得处分权的。那么合同也就当然无效, 这时, 将产生一个对买受人不利的局面, 即合同无效, 那么只能以缔约过失责任为由起诉, 很明显, 违约责任与缔约过失责任相比, 对于相对人的保护更加全面。缔约过失责任仅仅只需要承担因信赖利益所造成的损失, 而违约责任还包括继续履行, 赔偿损失等等, 一般言之, 违约责任相比于缔约过失责任赔偿范围更大。这也是《合同法》第51条最受指责之处。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没有出台之前, 善意取得制度为《合同法》第51条起到了弥补之作用, 但是善意取得制度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性, 《物权法》第106条中关于善意取得制度也存在不能保障善意相对人的情形, 即善意的相对人在没有支付价款或者动产没有交付, 不动产没有进行登记的情况下, 无法适用于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相对人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因依第51条规定, 如果权利人拒绝追认, 合同则为无效合同, 这对于善意相对人的保护则相对不足。善意相对人仅仅只能以缔约过失责任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善意取得的规定就显得颇为死板。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出台,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权利人不追认, 合同无效的情形, 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例如, 不加以区分善意相对人与恶意相对人, 第3条第2款规定中。如果买受人是恶意相对人, 对于无权处分人可能就显得不适了, 第3条的目的旨在保护交易市场的安全性以及善意相对人, 但却忽略了对恶意相对人的处置。
同时, 《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与《合同法》第51条相违背, 即无权处分发生时, 权利人没有进行追认,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 没有追认的无权处分合同是无效的, 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则认为是有效的合同。那么实际上, 《合同法》第51条相当于已经被废止。
三、结语
(一) 关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规定, 建议应将买受人限定为善意买受人, 这样才有利于保护交易双方的利益, 有利于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 恶意的相对人当然不受法律之保护。无权处分中, 应对善意相对人给予特别的保护, 可以说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2]。
(二) 同时在《合同法》第51条刚出台之时, 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该法条没有区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 也就是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处分行为无效, 买卖合同有效, 这是源于德国民法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梁慧星教授解释为, 虽然我国民法采取的是德国民法的体系, 但是在《合同法》第51条上, 并没有采用德国民法区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理论与立法思路。动产或不动产的买卖, 虽属于债权行为, 但债权的行使或债务的履行结果, 将导致物权的移转变更, 因此既包含负担行为也包含处分行为[3]。
但是《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解释, 恰恰就是体现出区分物权行为 (处分行为) 与债权行为 (负担行为) 。通过第3条的解释, 即无权处分行为, 合同有效。这也同时说明, 《合同法》第51条应当采取德国民法区分处分行为与负担行为的解释。
摘要:依《合同法》第51条之规定, 无权处分合同为效力待定的合同, 不被追认则为无效合同;而《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可以推定为无权处分的合同有效。依照字面意思, 以上两个条款在法律适用上存在冲突。同时善意取得制度也相对的弥补了《合同法》第51条的不足。本文就关于无权处分合同相关法律的分析, 提出完善修法的观点。
关键词:无权处分合同,合同法第51条,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
参考文献
[1]李军.<合同法>与<买卖合同司法解释>冲突的解决方案[J].社会科学家, 2013 (11) .
[2]王利明.合同法研究 (第一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603.
浅谈保险合同的疑义利益解释原则 篇8
关键词:附和合同;疑义利益解释原则;保险合同
一、保险合同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适用条件
所谓疑义利益解释原则,是指当保险合同条款的用词发生疑义或含义不清时应作有利于被保险人的解释。我国在1995年的《保险法》第30条做出了相关规定“对于保险合同的条款,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有争议时,人民法院或仲裁机关应当作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由于保险合同是附和性合同,专业技术性较强,投保人对保险合同专业性语言的理解具有局限性,经常导致双方对合同内容真实含义产生分歧,引起纠纷。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对解决附和性合同所产生的问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却具有天生的弊端:它平衡于保险活动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天平有失公平。
应确立此原则的适用条件:首先,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使用应仅限于由于双方对保险合同文字表述观点不一而产生纠纷的情况。第二,该原则是由于被保人在保险签订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发生合同纠纷时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一种倾斜,保证保险合同执行的相对公平,因此使用该原则时,应首先判断弱者地位,对于具有与保险公司同样地位甚至更强的法人,不宜使用。再有,该原则只有当合同条款是由单方拟定时才适用:对于那些由双方共同拟定的附加条款不宜采用。
二、我国疑义利益解释原则被滥用及其原因分析
(一)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存在被滥用现象
在我国,很多保险合同案件中,疑义利益解释原则被作为第一解释原则,甚至惟一原则使用。遇到相对复杂的保险合同纠纷案件,司法人员通常罗列一堆解释原则而无法确定其优先顺序,为了“简化”问题、顺应“民意”,他们往往忽视该原则的适用范围及弊端,优先使用该原则。这样处理似乎更能得到民众及媒体的支持。但是,却损害了保险人的正当利益,也助长了保险合同投保方的道德风险,影响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二)疑义利益解释原则被滥用的原因分析
1.保险法不完善
我国保险业发展较晚,很多东西都只是照搬和模仿国外已有模式,自身没有形成应有的体系,相关法律更是不健全。关于保险合同解释方面的立法,也仅限于1995年的《保险法》第30条做出了相关规定,即对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规定,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保险合同解释原则。同时该规定的内容过于简单,表述过于原则化,没有更多的解释和辅助说法,给人造成的错觉就是只要保险合同有争议就可以参考保险法第三十条,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做出有利于被保险人的合同解释。于是,加上我国国内无相关司法经验可以借鉴,司法人员处理案件时,无序混乱,便倾向于选择该原则,即简化问题又顺应民意。
2.公民保险知识欠缺
保险人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制订保险合同时出现含义不清的词汇和语句;导致其在与投保人沟通时出现表述不清、“误导”投保人的现象,这是保险合同纠纷发生的根源。
由于很多保险人自身素质缺乏,对保险进行了错误宣传,使本来对保险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的公众对保险产生很大误解,发生保险合同纠纷时,公众往往倾向于同情被保险人,媒体的报道也倾向于支持被保险人,一定程度上影响司法人员对案件判定原则的选择。
还有,司法人员缺乏必要的保险知识,在处理保险案件时,常分裂保险合同与保险的关系,单纯看待保险合同,纯粹依据法律的条条框框进行解释。
三、完善我国保险合同解释原则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我国保险合同解释制度
首先,加强保险合同解释制度的研究,在立法和司法上规范统一保险合同的解释:明确保险合同适用那些解释原则,明确规定解释原则的适用顺序。笔者认为,“疑义利益解释原则”的规定是有必要的,但是需要对其适用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防止该原则被过度使用。在对保险合同进行解释时,应首先探求当事人在争议条款上的真实意图。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应作为最后使用手段,而且必须是在该原则规定的范围内使用。
(二)加强对公众保险理论的教育与宣传
绝大多数保险合同纠纷是因双方对保险合同条款理解不一造成的。保险合同充满专门的保险用语,不是一般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所能理解的,应加强对公众保险理论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加强保险理论的教育与宣传:可以使普通民众更能够了解和接受保险,树立正确的保险观念,使其具备基本的保险理论知识,减少被保险人因自身欠缺相关保险知识,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的纠纷;使保险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在制定保险合同时,措词准确,表达合理,使保险代理人在向公众传达合同真实含义时更准确无误,从源头上减少纠纷。使司法人员具备足够的保险理论知识,增进他们灵活运用保险解释标准和原则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在各种复杂情况下,妥善处理各种争议,减少滥用解释原则的情形。
(三)规范保险市场,树立保险行业新形象
对公众进行保险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公众正确认识和了解保险,培养公众正确的保险意识,保险公司应该这项工作的主力军。保险公司的形象需要保险公司自己的工作人员来树立与维护。
长久以来,保险公司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和不正确营销方式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声誉与形象,以致于公众对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产生了很大的误解,形成了目前巨大的负面舆论以使保险公司往往在保险合同纠纷的解释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也激励了司法人员采用"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对保险纠纷进行处理。因此,为了保险事业的发展,有关方面应该采取相应措施监督保险公司的行为,规范保险市场,保险公司也应该配合,共同努力,树立一个全新的行业形象。
参考文献:
[1]杨卫平.论建立我国保险合同解释的标准与原则[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
[2]吴庆宝.保险合同的不利解释原则[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合同法考名词解释 篇9
对于国考申论而言,综合分析题目一直都是考察的重点,副省级试卷几乎每年都考,而市地级试卷也多有考察,如2017年、2015年等市地级试卷都曾经考察过综合分析类题目。另外,不论副省还是市地级试卷中,解释型分析皆为考察的重点。而解释型分析题目又是一个难点。因此,掌握解释型综合分析题目的解题方法是提高申论分数、提高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详细指导。
》》申论资料丨写作技巧丨名言佳句丨申论范文丨综合指导《《
一、解释型分析方法详解
那么在作答解释型综合分析题目的过程需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一方面,是要仔细审题。解释型分析的作答对象通常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在题干中经常会出现“理解”、“见解”、“认识”等提示词,如2015年市地级的第一题: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10分)作答对象为一个完整的句子,题干中也有“理解”的提示词。解释型分析是总分总的作答结构。首先是根据题目和材料解释句子的含义,其次是去材料中寻找和分析对象有关的原因和影响,最后形成结论,如若题干有负面倾向,或者是材料中围绕要解释的内容存在负面倾向,则需要给出对策。
另一方面,是卷面工整。不能出现大范围的涂改,另外,字数如若允许,如超过300字,则可以考虑以总-分-总的形式分成三个自然段来作答。
二、解题范例
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的理解。(10分)要求:(1)准确、全面;(2)不超过150字
中公解析:分析对象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判断是解释型分析类题目,那么确定思路:解释句子含义-分析原因、影响-形成结论或对策。对“新技术是一种创造性的毁灭力量”进行拆解,可得分析的对象有“新技术”、“创造性”、“毁灭”和“力量”,那么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要注意分析为什么是具有“创造性”的、为什么是“毁灭”的和为什么是“力量”。
因为,需要分析的内容比较多,而材料相对又比较短,所以看材料的时候一定要细心。另外,作答范围在“给定资料1”,字数不超过150字,无需分段,答成一个自然段即可。
参考答案:
这句话是指,新技术具有创造性的破坏作用。新技术的创意和发明,能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制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新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技术更新具有加速度的特质,所以具有毁灭性。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创造性毁灭力量,就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释放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能。
接下来介绍分论点寻找的方法以及在分论点论证很有特色的论证方法。
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得申论者得天下”。而在申论考试中,作文以其35-40的分值在,占总分比的百分之三十五到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在所有题目中居于核心。而在作文800-1200的字数中,分论点又占比最高,所以如何确立分论点,并且能围绕分论点展开合理有效的论证,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今天,中公教育辅导专家特意为大家呈现了分论点寻找的方法以及在分论点论证很有特色的论证方法--原理效应分析法。
一、分论点如何找? 在我们申论写作的过程中围绕主题词,通常来说会有两种写作角度,对策和意义。以国家公务员考试2017年副省级的真题“参考给定资料,以“以水为师”为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主题是向水学习,而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写作的思路也可以为两种:
一、为什么要学习水(意义)
二、学习水的何种优良品质(对策)。根据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如果我们要写意义型的文章在去材料中找点的时候可以去寻找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危害等有关的表述,从中推导出相应的意义分论点;如果要写对策型的文章,回归到材料中找点的时候可以寻找表示对策的表述直接做对策的分论点或问题、原因的表述推导分论点出来;
二、分论点如何写--原理效应分析
在我们申论考试中,大多数考生能够比较恰当的去选择自己的分论点,但在论证的过程中,问题却比较多,主要表现在:
一、论证过程中较大篇幅的抄袭材料,使得考生的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亮点;
二、论证的时候论据不能很好的佐证自己的观点,使得论点苍白,缺乏说服力。而原理效应分析法如果能够合理有效的去运用对于整个文章的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给考官眼前一亮。
合同法解释2 篇10
(二)》已于2009年2月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46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5月13日起施行。二○○九年四月二十四日
为了正确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对人民法院适用合同法的有关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一、合同的订立
第一条 当事人对合同是否成立存在争议,人民法院能够确定当事人名称或者姓名、标的和数量的,一般应当认定合同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
解读:放宽对合同必备条款的限制,不轻易认定合同未成立。
解释第一条规定也就是说,在能够确定合同当事人、合同的标的和数量的情况下,法院就可以认定合同成立,这对鼓励市场交易是很有利的。
当然,这样的合同由于欠缺其他重要条款,如关于价款、付款方式、交货地点、货物质量等级等约定,必然会在合同的解释和履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分歧和障碍。为此,解释第一条的第二款和第三款就着眼于解决这些可能产生的纠纷。第二款规定:“对合同欠缺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内容,当事人达不成协议的,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等有关规定予以确定。”第三款规定:“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目的予以解释。”
第二条 当事人未以书面形式或者口头形式订立合同,但从双方从事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解读:对合同订立的形式进行拓展性解释,增加了可操作性。解释明确规定,只要从双方的民事行为能够推定双方有订立合同意愿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是以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中的“其他形式”订立的合同。这对“其他形式”的内涵显然属于放宽解释,充分尊重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第三条 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但悬赏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解读:肯定了悬赏广告,悬赏人以公开方式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支付报酬,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请求悬赏人支付报酬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新规定可以避免因对法律理解不同而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同时鼓励人们返还拾得物,也彰显了民事法规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但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情形的除外,包括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四条 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合同约定的签订地与实际签字或者盖章地点不符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约定的签订地为合同签订地;合同没有约定签订地,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不在同一地点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最后签字或者盖章的地点为合同签订地。
解读:解释二允许当事人约定合同签订地,约定签订地与实际签订地不符的,以约定地为准。准许约定合同履行地的实质是对合同协议管辖的突破。民事诉讼法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签订地,原告所在地,被告所在地,合同履行地,合同标的所在地中的任何一个地点的法院管辖。如果合同的签订地可以约定,就等于说合同的管辖可以任意约定。这种突破体现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制的合同法原则。当事人共同选定的法院,一定是
当事人认为足够公平的法院,这种自由意志能够产生法律规定难以达到的公平效果,应该支持。
另外,实践中经常有“传签”的现象。现代经济行为早已打破了双方面对面谈判,坐在一起签约的模式,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签字行为极有可能异地进行,合同的签订地点以哪一个为准成了法官面前的难点。解释二规定最后签章地为合同履行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五条 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应当签字或者盖章。当事人在合同书上摁手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具有与签字或者盖章同等的法律效力。
解读:肯定了手印与签章具有同等效力。手印比签字盖章更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其实比签章更有约束力。确认手印的效力也扩大了签约人的范围,使得没有签字盖章条件的人,可以成为合同主体。另外,手印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现在也在广泛的运用,肯定手印的效力是及时的、必要的。
第六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对格式条款中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内容,在合同订立时采用足以引起对方注意的文字、符号、字体等特别标识,并按照对方的要求对该格式条款予以说明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符合合同法第三十九条所称“采取合理的方式”。
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对已尽合理提示及说明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由于合同法对何谓“合理的方式”未有明确的规定,往往导致当事人对格式条款的提供者是否合理地履行了提醒义务存有较大分歧,因此必然会对合同的效力产生严峻的考验,而法院往往会从维护弱者、维护消费者利益的立场出发认定格式条款无效。解释的该条规定对何谓“合理的方式”进行了举例式说明,无疑增强了格式条款效力的生命力。但该条款是否会对保护消费者权益产生不利影响尚不得而知。
另外,结合解释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格式条款的出具方如果没有尽到提示说明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撤销该条款;如果该条款同时符合法定的无效情形,该条款无效。对格式合同的控制之严格可见一斑。
第七条 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
(一)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
(二)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
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解读:我国合同法多处提及交易习惯,从制定法的高度承认了交易习惯的地位。在司法实践中多半认为交易习惯是一种事实,其认定过程是单纯的事实认定,或作为证据由主张对己有利的当事人举证。但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说究竟在多久的时间内,多高的频度被适用才构成交易习惯。因人的智识水平不同,认知能力不同,对交易习惯的理解便因人而异的,所以关于交易习惯,还要作为法律规则加以明确。
另外还明确了交易习惯确定的四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相关公众,相关行业。明确了交易习惯认定标准,肯定了交易习惯的规则性,使司法实践可以尽量摆脱对交易习惯认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有利于维护了司法的严肃及也增加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第八条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批准或者登记才能生效的合同成立后,有义务办理申请批准或者申请登记等手续的一方当事人未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办理申请批准或者未申请登记的,属于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规定的“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相对人的请求,判决相对人自己办理有关手续;对方当事人对由此产生的费用和给相对人造成的实际损失,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解读:解释明确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在合同成立以后,负有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的一方当事人故意不去或者拖延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致使合同不能生效,往往给另一方合同当事人造成损失,但由于合同未生效,不能按照合同要求承担违约责任,只能按照缔约过失的规定。解释将此种情形列为“其他违背诚实信用的行为”,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并明确了缔约过失责任的范围。
二、合同的效力
第九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关于提示和说明义务的规定,导致对方没有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对方当事人申请撤销该格式条款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第十条 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的规定,并具有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格式条款无效。
第十一条 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追认的意思表示自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合同自订立时起生效。
第十二条 无权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订立合同,被代理人已经开始履行合同义务的,视为对合同的追认。
解读:明确了以行为追认的方式,及追认后合同生效的时间。鼓励当事人追认合同,促使合同有效。
第十三条 被代理人依照合同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承担有效代理行为所产生的责任后,可以向无权代理人追偿因代理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解读:明确表见代理中被代理人的求偿权,被代理人承担表见代理所签订合同义务后,可以向无权代理人追偿因代理行为而遭受的损失。新规定鼓励被代理人承担合同责任,促进合同的顺序进行。
第十四条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是指效力性强制性规定。解读:强制性规范进一步区别为效力性规范和管理性规范。所谓效力性规范,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定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合同不成立的规范;或者是法律及行政法规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违反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不成立,但是违反了这些禁止性规范后如果使合同继续有效将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范。所谓管理性规范或取缔性规范,指法律及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规定违反此类规范将导致合同无效或者不成立,而且违反此类规范后如果使合同继续有效也并不损害国家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而只是损害当事人的利益的规范。
解释该条款直接将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强制性规定”限定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将非效力性强制性规定排除在合同无效情形之外,对尊重意识自治,保障合同效力、活跃经济较为有利。
第十五条 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解读:一物多卖的效力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涉及到对已经处分了的标的是否还有处分权的问题,很多学者主张后进行的处分行为是无权处分,是效力待定的合同。而解释二的条款明确了所有的合同都是有效的,因为只有合同有效才产生违约责任。
三、合同的履行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案情可以将合同法第六十四条、第六十五条规定的第三人列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但不得依职权将其列为该合同诉讼案件的被告或者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第十七条 债权人以境外当事人为被告提起的代位权诉讼,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的规定确定管辖。
第十八条 债务人放弃其未到期的债权或者放弃债权担保,或者恶意延长到期债权的履行期,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债权人依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提起撤销权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解读:丰富了行使债权人撤销权的情形并通过第十九条明确了“明显不合理的低价”的认定标准,增加了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定情形,综合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定情形现在包括:债务人放弃到期债权;债务人放弃未到期债权;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债务人放弃债权担保;债务人恶意延长到期债权的履行期;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
第十九条 对于合同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的“明显不合理的低价”,人民法院应当以交易当地一般经营者的判断,并参考交易当时交易地的物价部门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结合其他相关因素综合考虑予以确认。
转让价格达不到交易时交易地的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七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对转让价格高于当地指导价或者市场交易价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视为明显不合理的高价。
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高价收购他人财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参照合同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予以撤销。
解读:明确了“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和“明显不合理的高价”的认定标准,显然对债务人恶意逃避债务的行为进行了更为有力的限制,加大了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增加了交易的安全性。
第二十条 债务人的给付不足以清偿其对同一债权人所负的数笔相同种类的全部债务,应当优先抵充已到期的债务;几项债务均到期的,优先抵充对债权人缺乏担保或者担保数额最少的债务;担保数额相同的,优先抵充债务负担较重的债务;负担相同的,按照债务到期的先后顺序抵充;到期时间相同的,按比例抵充。但是,债权人与债务人对清偿的债务或者清偿抵充顺序有约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 债务人除主债务之外还应当支付利息和费用,当其给付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并且当事人没有约定的,人民法院应当按照下列顺序抵充:
(一)实现债权的有关费用;
(二)利息;
(三)主债务。
四、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
第二十二条 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法第九十二条规定的义务,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损失,对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实际损失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解读:明确了违反后合同义务的赔偿责任,合同法第92条规定“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但并没有规定违反这种义务应承担的责任。而此时合同已经因履行完毕而终止,对双方当事人已无约束,损害赔偿无从谈起。该条规定当事人一方违反后合同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对方当事人请求赔偿实际损失的,法院应予支持”。弥补了后合同义务规定的法律空白。
第二十三条 对于依照合同法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可以抵销的到期债权,当事人约定不得抵销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约定有效。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合同法第九十六条、第九十九条规定的合同解除或者债务抵销虽有异议,但在约定的异议期限届满后才提出异议并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当事人没有约定异议期间,在解除合同或者债务抵销通知到达之日起三个月以后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五条 依照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的规定,债务人将合同标的物或者标的物拍卖、变卖所得价款交付提存部门时,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提存成立。
提存成立的,视为债务人在其提存范围内已经履行债务。
第二十六条 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解读:该条款规定了“情势变更”制度。意在解决合同订立后显失公平的情形。
在合同生效后由于社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原合同必然使一方当事人遭受重大的损害,造成双方当事人显失公平,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审慎、严格地依据本条适用情势变更原则。金融危机验证了我们当代社会的复杂多变性与不可预见性,引入情势变更原则的价值在于,当合同原有的利益平衡因经济激烈动荡而导致不公正结果时,施以法律的救济,对原来的合同进行变更或者解除,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对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造成大的冲击。
此外,司法解释要求严格区分变更的情势与正常的市场风险之间的区别。按照解释该条款的规定,情势变更应当符合下列几个条件:
一、情势属于客观情况而非当事人的意志因素;
二、客观情况是当事人在缔结合同时无法预见、非不可抗力造成的情况。
五、违约责任
第二十七条 当事人通过反诉或者抗辩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调整违约金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二十八条 当事人依照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条 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解读: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二十九条完善了违约金制度。首先,强调了违约金应以救济功能为主:“增加违约金以后,当事人又请求对方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违约金与损害赔偿不能同时存在,否则违约金将具有罚金性质。其次,防止当事人不当获利,允许对约定过高的违约金请求调整;同时,请求人民法院增加违约金的,增加后的违约金数额以不超过实际损失额为限。再次,违约金的增加与减少请求,可以通过反诉或抗辩的方式进行。双方当事人往往纠缠于是否违约而非违约金是否过高或低,为公平公正地处理纠纷,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为防止判决生效后当事人就违约金问题反复申诉,允许抗辩方式请求变更违约金。最后,明确了违约金过高的认定标准。
六、附则
【合同法考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合同法名词解释集锦09-20
合同法司法考试题09-01
合同法机考题库08-18
合同法司法解释(二)全文07-27
施工合同司法解释精解08-18
法大司考解读买卖合同撤销权05-23
工程合同纠纷案件司法解释十大看点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