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学古诗

2024-10-13

诗情画意学古诗(通用11篇)

诗情画意学古诗 篇1

诗情画意的古诗教学

摘 要:本文旨在突出插图对于学习古诗的作用,初知古诗的意思、感受古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高尚情操、能用自己的话写出诗词所描绘的意境。

关键词:插图 古诗词

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老祖先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的宝贵的财富。古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瑰宝之一。学生学古诗,可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想象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培养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审美能力。可是,孩子们在学习、理解古诗的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如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古诗,感受作者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难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摸索发现:教材中编排的许多古诗,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能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体会古诗优美的意境,获得情感体验,逐步形成良好的欣赏能力。[1]

2017年,我校开展了以《“梨园文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为题的课题研究。为了能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我选取了丘处机的《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和元好问的《梨花》等几首有关于梨花的诗词来和学生共同学习。由于选取的诗词学生接触的少,理解起来困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为学生搜集了与诗词相关的图片,借助图片学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解古诗的效率。

一、吟诗看图,初知诗意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是金元时期全真教掌教丘处机所写的一首词。这是一首咏梨花的作品。共上下两阙,距今时代久远,篇幅又比较长,学生初读时便倍感吃力。学生的认知是符号开始的,有了直观的视觉冲击,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就会具象化,所以选取了几张去梨园时拍的梨花照片来作为本词的插图。学习这首词时,先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请学生欣赏这幅插图,说说从图上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和画面:春天来了,满世界都是生机勃勃的春意,走进梨园,梨树枝头的梨花一团团一簇簇,挨挨挤挤,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到了晚上,月光映衬下的梨花发出白色的光,把人间都照亮了。看着这些梨花,她们就像是一个清秀的女子,端庄、洁净、高雅。紧接着学生再回到诗词中朗读,一边读一边看插图中的画面,不仅能初步大致感受这首词的意思,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看图想象,理解词句

叶圣陶先生说过“书籍里有些图画,绝不是装饰和点缀,图画跟写在书里面的文字有着一样的作用。”[2]插图带领学生走进插图,深入了解古诗的意思。当学生从文本走入插图时,开始了一场梨园之旅:芳草萋萋、漫天飞花的暮春季节。每年清明前后都是梨花开放的时节,梨花就像白锦一样香气四溢,枝头上挨挨挤挤的梨花就像团团白雪,暮霭沉沉天地阔的静夜里,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人间与天上都溶浸在皓月与花色交织而成的氛围中,月光皎洁、花似雪明。这样的感觉很像姑射真人,天姿灵秀,给人一种高洁的感受。梨花清高绝俗、不与群芳同伍,世俗之人未能欣赏,梨花的清高傲骨未能赏识。也只有能进入洞天福地修行的有道者,才能心领神会。一幅幅插图,让如花瓣似的只字片语的理解,串成像梨花般美妙的文字。插图和文字的有机结合,让晦涩难懂的文字融入了图画中,活灵活现地展现到学生眼前。

三、融入图画,感悟词情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辞》这首词虽是咏物,实则咏自己,这正是文人咏物的寄寓手法。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幅集作者丘处机的背景和作者赏梨花于一体的插图,读着作者的简介,看着图上作者赏梨花的姿势和神态,闻着这首词散发出的迷人芬芳,孩子们慢慢的融入画中。配着一首悠扬的乐曲,诵读这首优美的词此词把梨花独特超群的气质,写得生动鲜明,让人有清新脱俗、灵秀异常的感觉,虽结尾不免落入谈道论教的范围,但仍不失为一首佳作。词人所选取的歌咏之物,往往是个人内在性情与艺术风格的表征,因此丘处机歌咏浩气清英、仙材卓荦的梨花,可以看出其清新脱俗的风格、灵秀异常的神人气息,而表现于作品中。

四、诗图结合,学会表达

《礼记乐记》(3)中有“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成焉”,插图带孩子们走上一条想象表达之路。伴着音乐,闭住眼睛,吟诵着这优美的词句,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那美丽的梨花世界:远远望去,那一团团梨花让我仿佛置身花海,花香阵阵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蝴蝶、蜜蜂也沉醉与这美丽的世界。微风吹过,一片片梨花随风起舞,好像下了一场梨花雨。这捧着洁白无瑕的花瓣,就好像看到了一张有红扑扑脸蛋的小娃娃,嗅到了淡淡的清香。流连于梨园之中,好像与一位身着白衣仙女姐姐偏偏起舞,她的笑容是那样纯洁,动作是那样优雅,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与世无争、超凡脱俗。

学生配着音乐,看着插图,有感而发。同时借助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绮丽的梨园画卷。这就是插图的魅力所在:让困难的变得简单、抽象的变得具体。背诵诗词也就水到渠成了。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观察古诗插图,帮助学生走进诗歌的美妙意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审美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切莫把插图当作“摆设”,而应充分关注插图,巧用插?D,将诗与画有机结合起来,使古诗教学绽放无限精彩和魅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叶圣陶文集》

[3]《礼记乐记》

诗情画意学古诗 篇2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 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 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 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 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 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 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 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 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 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摘要:为了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展现古诗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诗配画,乐配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从无声到有声,从无形到有形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诗的意境出发,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去感受,去思考。然后有所感,有所悟,欣赏之中出见解,思考当中有交流。在品味古诗内容的同时,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思想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增强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

诗情画意学古诗 篇3

【关键词】审意境之美;情景交融;身临其境;理解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学生明白诗句的本意,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学生起初喜欢的往往是它的韵律美,朗朗上口且不冗赘,可在教学中这是不够的。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流传至今不仅仅只是它的形式美,它的思想内涵,锦笔生花的功力不亚于画师手下的画面,琴师手下的琴弦。让小学生由简单的喜欢它的上口到真正喜欢它的意境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去表达诗中所叙,去揣摩其中思想感情,才能与诗句共鸣。

一、古诗是琴,是画,有声有色

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我们可以先用古诗的韵律美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文字韵律上得到满足,接下来再领会诗句的意思。比如,学《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可把诗句内容讲成故事,然后配上音乐让学生体会,在音乐中出示画面:作者乘船回头遥望岸上,汪伦在岸上唱歌作别,水浮船起,一道道水波传递着汪伦对作者的嘱托和不舍。作者回眸之间流露出的感动尽情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时让学生想象一下两人之间会说什么,假如你是汪伦你会说什么,假如你是作者你又会说什么,说出你的感慨。这样,整首诗的场景就有声有色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故事丰富了,人物的感情鲜活了,诗句的思想感情自然就明了,整个课堂就像情景演出,让学生身临其境。

二、自主创设情境,情景交融

古诗要表达思想感情都要借事或景,叙事就会有情节,写景就会有画面。叙事诗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给大家听,自己发表见解评价故事中的人或事。比如《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讲述渔者怎样的艰辛,想象一下食鱼者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学生自己就是作者,可以穿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言而喻了。

动静结合,声情并茂古诗含蓄、深奥,有些情境不容易被小学生理解,但抽象的意境让学生感觉确实很美,却又抓不住,摸不着,猜不透。比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感觉很美,可美在哪里呢?诗中的山没有特点,山中的小屋也没有描述,只有枫林似乎还是一处不错的景色,但它不能代表整首诗的意境啊!细细品味后引导学生:山中伸向远处歪歪斜斜的小路通往大山深处冒着炊烟的人家,袅袅炊烟和白云相连。可以想象,小屋主人归来沿青石板路回到小屋生火做饭的情景。而“我”当然要停车欣赏火红的枫林了。前两句虽然只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却给人足够的遐想空间。在这幅静态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任意的去勾勒动态场面。所以教学中,教师可以动静结合,让学生去遐想,去感触,让诗的意境“活”起来,让诗的画面“动”起来。

三、注重诗句感情色彩的出处

诗人的每首诗都不是单纯的叙事写景,它主要是通过叙事写景来抒发个人感情。在教学中,讲解体会诗的感情色彩和诗人所在的历史时代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故事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课堂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再从诗句中斟词酌句,品味诗意,最后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学王安石的诗,诗人生活在那样一个腐朽堕落的封建王朝,诗人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所以他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具有政治色彩。而李白生活在政治经济相对稳定的盛世时期,所以他的诗多以赞美和思乡为主。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重点是要理解诗句的思想感情,了解诗句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句情境当中,这样学到的古诗才有血有肉,才能体会诗句所赋予的生命力。

四、情景交融,激发兴趣

小学生起初对故事的兴趣只停留在形式上,朗朗上口,和仄押韵,但小孩记得快忘得也快,原因就是不理解,背诵起来出口成章,但不知所云,更别说所以云。在教学中,我们应借助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比如学《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青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出示画面,按画面去讲解体会,让学生想象小孩垂钓时怕鱼儿不上钩时的各种动作和表情。在课堂上学生有交流,有表演,有欣赏,有想象,整个课堂在兴趣中开始,在兴趣中进行,在兴趣中收获理解。

五、有感而发,理解诗句内涵

古诗是借描写抒发感情,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字面上,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古诗句的意思作为重点,从而来解决抒发感情这一难点。让学生知道古诗词中没有单纯的描写,都要借描写表达一种思想感情,无论借物咏志还是借景抒情。故事内容是载体,思想感情才是内涵。

古诗能激发小学生对语言艺术的兴趣。教学中以此为契机,教师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段,带学生走进古诗所展现给我们的意境,产生感情,与古人交流并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让学生由对古诗形式的赞赏升华到对古诗内涵的欣赏,这才是教学目的。

35首古诗诗词及诗情 篇4

⒈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2、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抒发了使人离家几十年后重返故乡,既感到对乡土的亲切,又感到陌生的复杂感情。

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词描写了边塞的宽广荒凉,流露出将士们对朝廷不满的哀怨情绪,反应了作者关心边疆将士的感情。

4、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5、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对当前现实的不满,对和平的向往。

6、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

7、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8、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9、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赤子般的思乡之情。

10、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向往自由,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美好感情。

1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感情。

1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通过写送别朋友时所见的景色,把真挚的友谊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13、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动、静、远、近交织地壮丽山水画,给人以奇妙地美感。

1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通过想象构成地风景画的意境美。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16、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首诗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表达了诗人的愉悦之情。

17、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18、塞下曲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19、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20、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

21、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这首绝句寄托了人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

22、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抒发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

23、山 行

【唐】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24、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25、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26、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27、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这首诗描写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

28、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29、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30、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1、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热情地呼唤社会变革。

32、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33、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该诗也是这样。同时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融合!

34、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整首诗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35、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英英学古诗 篇5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古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三个生字“英、思”,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培养学生主动与家长交流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第三课《英英学古诗》。课文里的生字词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2、英英知道了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想)那好,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学习它。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细细的品一品,我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独特的体会。

(二)学习《静夜思》。

1、多媒体出示诗题 解释诗题:

“静夜”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思念”的意思,静夜思的意思就是说在宁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图上出现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静夜思》作者是李白,所以图上出现的人就是他)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他在望着窗外天空的明月,他好像是在想着什么)。

(3)外面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又圆又大)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这么大?(中秋-----)

(4)中秋节的月亮圆又亮,马上中秋节要到了,同学们说说你们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5)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6)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外可以打电话回家,可以上网和朋友聊天,可以看电视,等等。可是在诗人李白生活的的那个年代是没有电话、没有电脑的。中秋佳节,和朋友、亲人在一起说话聊天,吃月饼,共赏这明亮的月色,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可是,在这样一个夜晚,李白却远离家乡,窗外的月色那么皎洁。同学们想想看,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会想些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顺势出示古诗内容:

(1)一共几句话?(两句)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丛书中找出英英的答案。(①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 英英怎么会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地上霜这里为什么加上的“疑是”这个词?“疑是”这个词英英是怎么解释的?

△ “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举头”? 既然是“举头”,那为什么又要“低头”思故乡啊?(无心再看下去,不忍看月,睹月愈发思乡,怕承受不住,可见思乡之情之深沉。)

△ 英英把这句解释成“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诗人望月望得好好地,怎么突然思起乡来了?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三)指导朗读,读出意境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李白的心里面的想法,能够体会到他的感情的同时,同学们又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感受,下面,我们也来做一回李白(王白、张白、孔白„„),把《静夜思》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①《静夜思》的朗读节奏。

②“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③“光”“霜”“乡”押韵字要读得清晰,停顿要长一些,表示感情逐步深化。

(四)总结

1、怎样才真正学会了一首诗?(会背、知道作者、知道意思、能够有感情的朗读)

2、课后找一首思乡的古诗,按照四个标准自己学习。

(五)学习生字

学习两个生字:“英” “ 思”

1、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交流

2、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六、唱歌谣

《静夜思》(课件演示)

英英学古诗教案 篇6

第一教时

一、本课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二、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三、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词卡片、笔顺图示等。(学生——自学课文:圈画生字词语,试质疑。教师——查找有关李白的资料,背诵课文,在田字格中练习写生字。)

四、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1.板书:古诗。(认读、你怎么记住“诗”?)

2.说话练习:你学会了哪些古诗?你最喜欢哪一首?向大家介绍介绍(或者背一背古诗)。

出示:我学会的古诗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我最喜欢《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初步培养学生感知古诗的能力,要让学生说出一二。)3.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同学,她叫——“英英”。

(出示卡片,指名读准后鼻音)我们一起来写写(书空)她的名字。

4.英英今天在学校里新学了一首古诗,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请一学生上黑板补充板书课题《英英学古诗》。5.齐读课题。

(二)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1.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善于提问题的小朋友是最会动脑筋的,我们叫他(她)小小思想家。*可能提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学的是哪首古诗?

生:我想知道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的,她学得怎么样? 生:我还想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产生学生间的互动,比教师直接教授的效果要好。)„„

在学课文之前,好好想想题目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图,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老师相信很多小朋友预习过课文,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说说你的答案在课文的哪里?(引导学生说出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针对小朋友不同的回答及时作出正确的评价,并适时读书,对课文要有大致的整体印象。

3.剩下的问题我们怎么解决呢?小朋友们想想办法。

(三)以学定教,读书为本

1.听教师(或录音)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听清生字的读音。

2.小朋友,我们学习课文得深入课文,得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一句话一句话地琢磨,读完以后,你肯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体会,有新的感受。请你们用最快的速度读读课文,比比谁的收获多? 3.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语:

英英一首古诗教静夜思意思照一层白霜唐代(2)请学生当老师提醒读音要注意的地方。如:后鼻音—英静层唐翘舌音—诗照平舌音—思

(3)请同学分读课文,指导评议:谁的字音读得准,句子读得通顺? 4.请学生带着问题下面(1)和(2)再读课文后交流:

(1)这篇课文和一般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对话。(2)英英说了几次话?(三次)奶奶说了几次话?(两次)

(3)课文一共写了英英和奶奶的三次对话,联系课文插图(或挂图)指名逐个对话读或全班对半读或同桌对读,读准字音。相机出示多音字背(beibei),可联系学过的课文分别组词。

提醒板书:第一次诗句 第二次诗意 第三次作者

(4)如果你是英英,你会把这些说给奶奶或者别人听吗?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

5.同桌小朋友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同伴的书上打上: ***(要努力)****(很不错)*****(你真棒)(要读出课文的层次,保证一次有一次的进步。)

(四)自主探究,识字写字

1.重点出示下列生字:英诗教首静思

2.请对照生字在文中圈出来,领着大家读一读。

3.同桌同学互读互查,并在同学的书上标记不会认读的字,让学生产生一种“我要全对”的适度压力。

4.自己想想好办法记一记这些字形。

(教师对一些如加、减、换偏旁的方法要及时归纳并推广给全体学生,以便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识字方法,对富有儿童情趣的记忆方法要给予充分肯定。)教师在学生回答时需要注意的:(1)“英”字下面的“央”一撇要出头。

(2)书写“教”字要左右等宽,右半部分四笔完成。(3)“首”的本义是头、脑袋的意思,记住是自己身上最重要的部分,所以下面是“自”。(“首”字的记忆方法纯属个人意见。)“首”还可以扩词:首长、首领、首次、自首、一首诗等。(4)“静”引导学生观察“月”的变化,强调撇改为竖。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但要写得左窄右宽。(5)“思”是内心的情感,所以用心字底。口头扩词。5.教师范写或学生上黑板,学生临写。(教师要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书写情况,即时矫正或激励。)

(五)课外作业

1. 1.请小朋友收集有关李白的资料,争取背出李白的另两首古诗 2.参照教参的作业样式适当补充。板书设计: 3 英英学古诗第一次诗句第二次诗意第三次作者

第二教时

一、本课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课文内容,感悟诗句意思,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难点:借助课文正确理解诗意,并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的大转盘、课文挂图、诗与文相照应的句子、(与宁静夜空和谐的音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游戏:大转盘。(转盘上的指针转到了哪个词上就读哪个词,巩固识字效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认字情况,尤其要关注学困生。)2.评读课文

(1)指名读,大家评。(整体读得怎么样?哪儿读得很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2)全班对半读,先互评后教师点评。

(二)逐层领悟,诗文整合 1.学习第一层(1)谁愿意来读一读英英的第一次说话?先自己读一遍,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交流的基础上出示《静夜思》)(2)指名读,交流读懂的地方。

(3)读一读,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师巡视指导。可能会提:“霜”的意思?“疑”是什么意思?“举”的意思?„„

(4)小朋友,你们提的问题都很好,说明大家都在动脑筋了。那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2.学习第二层

(1)请同桌的小朋友分读诗句与诗意,你读一句古诗,我读一句诗意,一一对应,想想刚才不懂的地方能不能读懂?(生交流,各抒己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离家乡的人望着那天上的月亮,不由得思念起故乡来。

(2)小朋友说得真好,你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读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齐读。

(3)抽查学困生是不是真的读懂了诗中字词的意思。(教师要用期待的心态、鼓励的目光等待他们的进步,并要让学困生感受老师与同伴的温暖。)3.学习第三层

(1)齐读奶奶说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2)请学生简要介绍李白,也可教师介绍。(3)师生接读最后一次对话

(三)引导体会,感悟诗句(这个环节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1.出示挂图,什么时候天上的月亮这么圆、这么亮?(元宵、中秋-----)2.每月农历十五的月亮圆又亮。你们说说中秋节的晚上是怎样度过的? 3.假如这时,你独自一人远在外地,身边没有一个亲人,你会怎么想呢?

4.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没有电视。中秋佳节,朋友们、亲人们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吃月饼,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李白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看图说说李白站在窗前,他看到了什么?又想些什么呢?

5.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是这样的冷清。(引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同样的月亮,同样的月光,让诗人李白想起了家乡、想起了亲人。(引读: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6.谁愿意当一回李白来朗读这首诗?生加上动作配乐试读。

(四)创设情境,体验角色

1.课文学完了,文中的英英学古诗学得多好呀,你们想不想学着英英和奶奶的样子也来演一演啊!(生在座位上先与同桌练习对话,要求把话说正确、说连贯。)

2.师也非常想做一做文中的奶奶,谁愿意与老师合作来演一演英英?(师指名一学生与老师角色示范引路。)

3.指名学生上台来演一演,其余做导演。

4.作为导演,你观看了表演后有什么要对他们说的吗?(师可以引导从说话的语气是否自然、流利来评价。)(五)学习生字

1.认读“意、照、层、代”。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这几个生字?交流。3.师范写,生描红、临写。4.反馈写字情况。

(六)课外作业模拟课文对话形式回家与父母对话学古诗,可以是《静夜思》,也可以是以前学过的其他古诗,如:《悯农》《锄禾》〉等。

诗情画意学古诗 篇7

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尝试和心得体会:

把诗词与画面结合起来, 描述意境。因为诗人把真实的感情与现实中的情景融合在一起, 所以要引导学生学会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如果把这些真实场景展示在学生面前, 让他们对画中的意境有一个特定的感知, 就可以很自然地引导他们走近诗人创造的境界中去, 更深入地了解欣赏诗歌的美。

一、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 边看画, 边读诗

即在教学过程中, 学会运用图片帮助理解记忆, 这种方法在诗歌教学中使用的范围很广。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例, 诗人“单车”“问边”, 通过宽阔无边的沙漠, 心生一种孤独之感, 因此才会有“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千古名句。学习这一句时, 老师应该描绘出以西北沙漠为主题的壮丽景观图, 使学生对西北的沙漠有个简单的认识,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假如自己身处一个广阔的沙漠中, 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结合诗歌创作的情景, 顺其自然地体会其中的精华。再辅之以“落日”、“炊烟”的画面, 让学生进行探讨:“烟”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缓缓上升, “落日”怎样才能看着更圆, 这两个景象可以唤起人们怎样的情意……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可以慢慢地领会“直”“圆”的经典之处。这种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插入一个特定的情景的办法, 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寄托在景物当中的情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老师的教学质量。

(二) 先看画, 再读诗

即在开始该诗歌的教学之前, 先以一系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逐步把他们引进诗歌的意境当中。再以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 在进入诗歌教学之前, 先展示一系列以月亮或月夜为主题的图片, 让学生观察画面, 用自己的感受来描述画中的意境, 并可引用曾经学过的咏月名句来总结一下月亮可以寄托的人的情感世界。

这种先看画再读诗的方法, 会给人出乎意料的结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认知能力, 而且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针对那些描写景象相对形象的诗歌来说,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做一幅图 (依据学生对诗歌意义的感悟及了解) 。

二、用画笔画出学生的自我见解。我用过两个方法, 具体如下

(一) 课前描画, 感知诗意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 充分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和相关书籍大体明白诗歌当中所描绘的情境, 然后用笔把内心的想法画出来。以元散曲《天净沙·秋思》为例, 先提示学生, 这首曲一共写了十种景物: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夕阳。布置他们通过了解这几种景物的特点, 用水墨画把内心所想绘制出来。在课堂上, 挑选出一幅画得好的图来当例子进行讲解, 要求把诗歌中的各种景象都融入画里, 指出学生画里的错误及缺点, 最后可以把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大致归纳为衰败、凄凉的意境。

(二) 课后作画, 再现诗意

在课堂上, 引导学生走进那种豪迈壮阔的意境, 理解诗人借大海的意象所表现出来的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让学生在课后把大海那波澜壮阔, 包蕴万千的气势画出来。那么, 在作画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不经意地再一次回味了诗歌的意境, 把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画进画中。当然, 这是对那些认真对待这次作业的学生而言。

以上所提的是几点粗浅的见解和体会。笔者还觉得, 要学生主动了解诗歌创作时的情境, 完成教学的目的, 不仅如此, 还要其他很多方面的合作与支持。例如在教学过程中的诗画结合, 最好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配上相关的图片和音乐, 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那效果会更好;课前、课后的作画, 如能取得美术教师的配合和支持, 同样能够将效果提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我实际教学中的教学经验来看, 运用以画传情的教育方式,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基本欣赏能力、鉴别能力, 而且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提升学生的朗诵能力,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陈詠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2) .

[2]任定保.漫谈古诗的意境及教学[N].中国教师报, 2003.

诗情画意学古诗 篇8

一、巧用音乐,激活“诗情”

在古诗中,有很多作品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可以说古诗与音乐有时候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古诗的这一音乐特质也体现了其情感特质,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把古诗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联系起来,从而激活古诗的“诗情”。

1. 乐曲烘托,感受诗情。古诗具有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古诗的节奏十分强,韵律也十分和谐,可以说一首古诗读起来就是一曲音乐。古诗与音乐是相通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古诗的内容特点给古诗选择相应的乐曲进行烘托,从而渲染古诗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诗性。 例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现如今的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因此,学生是很难感受到诗人在诗中表达的这一情感的,特别是在友人离去以后“恐难相见”的依恋之情学生更是难以体会。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送别》这一乐曲为依托,把学生带入了“长亭外、古道边”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悲凉意境。这样,在这音乐烘托下,学生自然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再学习这首古诗时,自然能够体会到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背景配乐,表现诗情。音乐是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让诗歌走进音乐的殿堂,让学生在有声的世界里焕发出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诗性美。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给古诗配上一定的背景音乐,从而深刻地表现出古诗的诗情。例如,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我通过上网查找到网络热播歌曲《水调歌头——中秋》为其配乐,这样,就在背景音乐的支撑下,这一首古诗又别有一番风味在学生的心头。学生在《水调歌头——中秋》这一背景音乐的配乐下,对《春晓》这一首古诗进行了反复吟唱,在反复吟唱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人在这一首诗中所表达的“惜春”的情怀,他们的情感也立刻被感染了,很快地进入到了古诗的情感世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复制”画面——体验画意

一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内涵却十分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说明了古诗具有丰富的意境。但是,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比较差,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诗中美丽的画面“复制”出来,从而刷新美的意境。

1.电脑绘图知诗意。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散发着无穷无尽的韵味。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初知古诗的大致内容以后,利用电脑绘图来表达古诗的优美意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与古诗进行深入对话。 例如,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的最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两句诗所体现的意境美。我让他们在自己的电脑上尽情画,然后细心修改。学生发散性思维,突破时空的局限,用现代的春天画来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不仅有陆地上春天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有奇思妙想,描摹出园中海底的春景图。于是一幅幅精彩的富有创意的电脑创作画绘成了!

2.制作组图展诗韵。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把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表达出来,正所谓“学以致用”。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进行组图制作,从而表达古诗的诗韵。例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学这两句古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组图来表现其优美的意境。于是,有的学生创作了这样的组图:第一幅图,在春天里,阳光明媚,柳树上的柳条在飘舞;第二幅图,这时飞来两只黄鹂,它们飞累了就停在柳枝上休息,并在那里嬉戏;第三幅图,在蓝色的天空中,飞来一行白鹭,它们在天空自由翱翔,并且越飞越高,快要接近青天了。这样,学生通过这一组图有效地展示了古诗的内涵与意境,他们在“知诗意、入诗境、品诗味”的基础上制作了组图,这其实是一次语文综合素质全面展示的过程,也是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总之,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能够充分让学生在其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诗情与画意,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让古诗教学更精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仅仅是辅助手段,是为古诗教学服务的,绝对不能因为多媒体辅助教学而让课堂呈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用发散思维学古诗 篇9

(1)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今夜明月人相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描写“雨”的诗句

(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3、与“酒”有关的诗句

(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6)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4、与数字相关诗句

(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5)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5、与颜色相关的诗句

(1)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2)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5)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6)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8)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0)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1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与动植物有关的诗句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7)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8)柴门闻犬吠吠,风雪夜归人。

(9)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1)童孙未解工耕织,也傍桑阴学种麻。

(1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3)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7、与季节有关的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秋)《风桥夜泊》(张继)

(2)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咏柳》(贺知章)间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早春》(韩愈)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冬)《江雪》(柳宗元)

(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梅花》(王安石)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春)《清明》(杜牧)

(7)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山行》(杜牧)

《英英学古诗》教学反思 篇10

这是苏教版小语第三册语文教材中第3篇课文《英英学古诗》。课文记录的是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习《静夜思》这首诗。这篇课文的特别之处就是既是一篇对话形式的课文,有时一篇文包诗。总的来说,这堂课上得很失败。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文本钻研不透,对《静夜思》的诗意理解得浅显化,思路也不清晰。没有抓住诗题与诗意的联系,其实上两句可以抓住月光引导学生体会秋夜的静美,下两句扣“思”,引导学生体会望月思之内容、思之愁闷。没有抓住这一点来展开我的教学,这是我最懊悔的地方。为了弥补这一个缺憾,我课后特地又去查了《静夜思》的资料,果然有了新的发现,“窗前明月光”的“床”,我们一般把他理解为是诗人睡的床,然而对于这个“床”字,人们还存在这令一番解读。有人认为这个“床”指的是室外的井床,因为古代的窗户是不透明的,月光很难照进屋子,即使是把窗户打开,月光也只能照进一小片,很难让人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从这一角度看来,把“床”解释为井床似乎更加恰当,一大片的月光照在井床边,诗人走到屋外,看见这样的情景,还以为是地上结了一层白霜。

二、准备不充分。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只是经验不是很了解,而且一开始自己没有进入状态,因而当学生的回答超乎了我的预设或者根本不着边际时,我就乱了阵脚,,忽视了课堂是一种动态的生成,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就很生硬。还有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就是连板书也遗忘了.三、没能很好地做到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把自己预设的答案强加给了孩子。整堂课我都以我的教案为中心,用我的视角和思想,把学生框死在一个狭窄的空间。课堂上与学生的对话,并没有与学生达成一种愉悦的精神的交流,整个气氛比较紧张,也许我的话中要透露给学生的信息很明确,但学生始终没有跟上我的步调。在后半节课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纪律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为了抓紧时间上课,也没有好好的去管制。这一点后来想想做得非常不好,课后仔细想想,当时如果停下来,表扬一下表现好的同学,学生的注意力相对会集中很多。

四、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的课堂教学中一直存在的,但是没有去深思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朗读评价。我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朗读完了以后,我只会评价有感情没有感情,经过了这堂课以后,我决定好好研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老师在评价学生朗读情况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评价这一个层面上,而是应该对学生有一种正面的强化,例如:老师听了你的朗读,仿佛真的看到了„„你真是一个朗读高手,老师觉得你哪个词读得特别好等等,这样老师不仅评价了学生的朗读,还对学生好的方面进行了一种肯定。

跟着古诗学避暑 篇11

古人避暑,首选临水的亭台桥畔。宋代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池上》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快意写得栩栩如生。宋代陆游的《桥南纳凉》诗云:“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怀辛大》,所写的也是水边纳凉的情景:“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夏季的山林,树茂林密,风清气爽,自然也是古人纳凉的好去处。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人迹罕见,蔷薇飘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宋代梅尧臣也喜欢到寺院去寻幽,其《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云:“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何朔饮,煮茗自忘归。”禅房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佳茗入口,凉自心生,诗人自然是乐不思蜀。唐代诗人王维在陕西终南山下建有竹里馆,并作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上一篇:关于财务管理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送郭赞府归淮南,送郭赞府归淮南韩?,送郭赞府归淮南的意思,送郭赞府归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