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2024-06-08

重庆市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共2篇)

重庆市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篇1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11]第25号

(2011年7月29日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法律执行的监督力度,深入推进重庆法治建设,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以及中央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结合本市实际,作出如下决定:

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进一步增强法律监督的主动性,依法对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的诉讼活动,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活动,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实施法律监督。

二、各级检察机关应当重点监督司法、执法活动中的以下违法行为:

(一)刑事立案活动中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立而不侦、久侦不结的;侦查活动中故意遗漏犯罪嫌疑人和犯罪事实,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违法采取搜查、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及强制措施,违法变更逮捕措施的;

(二)刑事审判中有罪判无罪、无罪判有罪、量刑畸轻畸重、严重违反法定程序的;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中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或者裁判不公的;

(三)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中殴打、体罚、虐待被监管人员,超期羁押,违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在监外执行、社区矫正中脱管、漏管的;

(四)行政执法活动中不移送涉嫌犯罪案件及贪污贿赂、渎职侵权违法线索、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追究的;

(五)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

三、各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审查案卷材料、调查核实违法事实、建议更换办案人、提出纠正违法意见、提出检察建议、提出抗诉等方式依法进行法律监督。

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对在法律监督中发现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向相关部门提出改进工作的检察建议。

四、各级检察机关应当把查办职务犯罪作为法律监督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并结合执法办案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

五、各级侦查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定期向检察机关通报刑事发案、报案、立案、破案等情况;

(二)商请检察机关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案件,配合检察机关开展侦查监督;

(三)对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按照检察机关提出的具体意见,在法定期限内补充侦查完毕;未按要求补充侦查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释放被逮捕的人、变更逮捕措施或者逮捕后撤案的,通知原批准逮捕的检察机关;

(五)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意见。

六、各级审判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及时办理检察机关认为审判、执行活动违反法律规定或者侵害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诉讼权利而依法提出的监督意见;

(二)在法定审理期限内审结检察机关提起抗诉的案件,并及时送达裁判文书;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在裁判文书中说明不采纳抗诉意见的理由;

(三)及时审查检察机关对法院判决、裁定和调解提出的再审检察建议,依法再审的,及时送达裁判文书;认为不符合再审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

(四)将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纳入法庭审理的量刑程序,并在裁判文书中说明量刑理由;

(五)不开庭审理被告人上诉的刑事案件,及时向检察机关送达裁判文书;

(六)完善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的工作机制;

(七)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参加以听证或者庭审方式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及时向检察机关送达减刑、假释的裁定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依法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纠正意见;

(八)与检察机关共同探索民事公益诉讼、民事执行监督,推进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工作;

(九)在规定时限内办结检察机关因民事调解、行政赔偿调解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而提出的抗诉;

(十)对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死刑的案件,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案件或者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邀请同级检察机关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

七、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实现派驻检察室与监狱、看守所、强制性教育措施执行机构等监管场所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

(二)及时将提请减刑、假释,办理暂予监外执行、所外就医、所外执行、提前解除强制性教育措施、延长强制性教育措施期限的有关材料通报检察机关并听取意见;

(三)发生被监管人员脱逃、伤残、死亡等事故的,及时通知检察机关派员参与事故调查;

(四)接受检察机关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监督,并会同检察机关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八、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

(一)完善和落实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

(二)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后,及时通知检察机关参加调查;

(三)及时向侦查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线索,并抄送检察机关;及时向检察机关移送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违法线索;

(四)与检察机关加强行政监察、审计信息的沟通和工作配合,完善相互移送案件线索机制;

(五)及时办理检察机关提出的移送涉嫌犯罪线索的监督意见以及针对行政执法工作中提出的检察建议,并书面反馈结果。

九、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加强与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的工作协调,健全情况通报、信息共享、案件咨询、研究重大问题等工作机制,依法妥善解决法律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各级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自觉接受并积极配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对检察机关依法查阅、调取或者复制相关法律文书和案件材料的,应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对检察机关依法提出的监督意见和事项,应当认真调查处理,并在规定时限内书面反馈处理情况。

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不接受检察机关依法实施的法律监督,行政执法机关不依法移送涉嫌犯罪的案件,应当依法追究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对不接受检察机关监督意见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完善监督制约机制,规范法律监督行为:

(一)健全启动监督程序、决定监督事项、提出监督意见内部审批制度,规范建议撤案、不批捕、不起诉、抗诉和提出检察建议等执法行为,并向有关机关说明理由;

(二)完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管理制度,规范职务犯罪案件办案程序,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范围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三)加强检务督察,落实检察人员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下级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监督;

(四)完善检务公开制度,增强法律监督工作的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法律监督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五)及时办理并书面回复侦查机关提出的复议、复核意见,以及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和其他行政执法机关认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行为违反法律或者检察纪律提出的书面意见。

十一、各级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监督能力,充实监督力量,完善监督机制,提升监督实效。检察机关不依法履行或怠于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十二、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切实保障检察经费,改善执法条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加强对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宣传,形成法律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

十三、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依法监督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定期听取和审议检察机关关于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以及侦查机关、审判机关、刑罚执行和监管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关于接受并配合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并通过执法检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和开展专题调研、组织人大代表视察等方式,支持和督促检察机关开展法律监督工作。

各级人大常委会对经过审判监督程序作出的判决、裁定的信访申诉,涉及问题重大的,经研究认为确有进一步审查必要,可以交由本级检察机关依法处理,本级检察机关应当书面回复处理结果。

各级检察机关对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提出抗诉或者再审检察建议的,应当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本级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

十四、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及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应当根据本决定的各项要求,制定实施办法,同时报市人大常委会。

重庆市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篇2

肇庆市人民政府重大事项报告通报规定(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体现党委领导和人大监督,加强与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沟通联系,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升政府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广东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等,结合市政府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市政府需向市委报告(请示)的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一)市政府决定的重大事项,在决策前的情况以及决策后的贯彻落实情况;(二)市政府拟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重大事项;(三)市政府拟报省政府、国务院或者上级部门审批的重大事项;(四)市委常委会议事决策规则、市政府议事决策规则规定需报市委审定的重大事项;(五)市委决定由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

(六)市政府向社会承诺为群众办实事的重大事项及完成情况,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情况;(七)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和上级领导批示由市政府组织落实的重大事项执行情况;(八)其他规定需要向市委报告(请示)的事项。

第三条

市政府应当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或者向其报告的重大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一)市政府应当提交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包括:

1、市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调整方案; 2、市本级财政预算的调整方案和决算; 3、本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 4、编制本市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计划; 5、星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修改方案; 6、本市人口、土地、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中长期规划; 7、决定市树、市花、标志性城市雕塑等城市形象重要标志; 8、决定授予或者撤销地方的荣誉称号; 9、民主法治建设的重大措施; 10、城镇建设的重大措施; 11、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重大改革举措; 12、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扶贫、社会救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大民生项目; 13、对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有重大影响的重大建设项目; 14、法律、法规规定属于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事项,市政府在报上级政府审批之前,应当依法先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

(二)市政府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重大事项包括:

1、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城乡规划实施情况; 2、市人大议案以及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情况; 3、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贯彻执行情况; 4、市人大常委会提出质询的事项; 5、市本级教育经费预算、决算情况以及教育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 6、市本级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的收支、管理情况; 7、本市的自然资源、水质保护和水土保持情况; 8、经济开发区和保税区的设立、变更、撤销; 9、市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的重大建设项目; 10、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结构和重要经济建设项目规划布局及其调整; 11、由市政府投资、未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拟立项的下列工程项目:

(1)跨市属两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的;(2)对环境和自然、文化、旅游等资源保护有较大影响的;(3)投资总额在市政府审批额度以上的; 12、对市政府在国外以及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13、供水、供电、管道燃气、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公共交通、垃圾收运等公益性服务收费标准和污水处理费等社会性收费标准的调整及涉及面广的收费项目的增加;

14、市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任命人员的重大违法行为的处理情况; 15、本市主要江河流域的整治和开发利用方案; 16、本市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计划、方案; 17、同国外城市缔结友好城市; 18、本市法治政府建设情况; 19、本市的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包括大气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执行情况)以及重大环境事件; 20、市政府拟出台以下重大行政决策事项:

(1)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的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或者报上级有关单位审批前应当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2)由市政府作出决策的重大决策、重大工作部署;(3)市人大常委会认为市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应当向其报告的事项;(4)市政府认为重大决策出台前需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5)其他需要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事项; 21、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向市人大常会报告的其他重大事项。

(三)市政府应向市人大常委会备案的重大事项包括:

1、市政府制定、修订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 2、市本级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和调整; 3、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向市人大常会备案的其他重大事。

第四条

市政府需向市政协通报的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一)市政府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情况;

(二)对市政协委员的提案和意见建议、批评的办理情况;(三)按照有关规定需向市政协通报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市政府及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需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事项包括以下方面: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三)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四)出台的市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及相关政策;(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信息;(七)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八)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九)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目录、标准及实施情况;(十)行政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申请行政许可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十一)重大建设项目的批准和实施情况;(十二)扶贫、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情况;(十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十四)环境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查情况;(十五)城乡建设和管理的重大事项;(十六)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情况;

(十七)征收或者征用土地、房屋拆迁及其补偿、补助费用的发放、使用情况;(十八)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援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十九)市政府向社会承诺为群众办实事的事项及完成情况;(二十)对群众普遍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情况;(二十一)市政府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讨论决定的不涉密的事项、市政府各部门制定的不涉密的政策措施;(二十二)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的事项。

第六条

市政府采取以下形式进行报告、通报:

(一)定期和专题报告、通报。属于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二)、第四条的事项,市政府通过市委会议、市人代会或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市政协或者市政协常委会议,将重大事项向市委、市人大或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和向市政协或者市政协常委通报;市政府按照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或者市政协的安排进行报告、通报。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按照规定报告、通报。

(二)提交议案。属于本规定第三条(一)的事项,由市政府办公室按照《肇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规定(试行)》与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沟通协调,提出市政府事先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的重大决策的意见,以议案的方式报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并对议案作说明。

(三)属于本规定第五条的事项,市政府及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部门网站、微信微博公众号、新闻发布会、报刊、广播电视、政务公开专栏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

第七条

市政府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报告、通报:

(一)根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情况,由市长或者分管副市长决定报告、通报事项,或者按照市委、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及市政协的安排进行报告、通报。

(二)重大事项的报告、通报的文稿和有关材料,由重大事项主办单位负责提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处理情况由有关单位负责提供。

负责起草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的单位,应当按照时限要求形成报告文稿送市政府办公室按公文处理有关规定审核、呈批。如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需要提前了解情况、进行初审的,报告文稿及有关材料同时送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

(三)重大事项的报告、通报的材料,由市政府办公室按照有关要求送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向市人大报告专项工作情况材料经市政府领导审定后,由具体负责的单位将审定稿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统一印制会议文件,报告送审稿一般应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举行日期的 15 个工作日前送市政府审定,市政府审定后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 5 个工作日前送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四)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作报告或通报,也可委托市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或负责该项重大事项工作的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或通报。

第八条 属于本规定第三条(二)的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还应当遵循以下要求:

(一)决策承办单位除履行相关决策法定程序之外,还应当对拟提请报告、通报文稿深入调研论证、沟通协调,并经本单位法律

顾问机构合法性审查、集体研究讨论后按照规定程序送市政府办公室办理。

(二)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报告事项应当在市政府集体讨论决定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三)提交市人大常委会的报告及有关材料应当包括:

1、决策草案及起草说明; 2、决策事项制定的法律依据或者政策依据; 3、部门和社会公众意见采纳情况等相关材料,以及应当提交的调研报告、听证报告、专家咨询论证意见和风险评估报告等; 4、合法性审查意见; 5、其他有关材料。

(四)决策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列席市人大常委会审议讨论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报告事项的会议,并回答询问。

(五)决策承办单位应当按照要求配合市人大常委会为做好听取重大行政决策出台前报告所组织的相关视察、调研和论证等工作。

第九条 属于本规定第三条(三)的事项,由市政府或者其确定的备案工作机构按照有关程序规定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备案报告。

第十条 市政府及有关工作部门、直属机构需按照以下规定向有关方面反馈贯彻执行情况:

(一)市委对市政府重大事项报告作出决定后,贯彻执行的情况要及时向市委报告。

(二)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市政府重要事项的议案或者报告的意见、建议,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或者审议意见规定的期限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执行或整改情况。市政府办公室应当将市人大常委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批转相关单位研究处理。相关单

位应当在要求时限内将研究处理情况回复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研究处理情况审核、呈批后,以市政府名义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反馈。

如重大事项需要较长时间(或超过规定期限)办理完毕的,视办理情况分阶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三)向市政协常委通报重大事项后,市政协常委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应当认真研究,抓好整改落实,办理情况由重大事项实施单位报市政府;没有采纳的,由办理单位作出书面说明,送市政府办公室按公文处理有关规定审核、审批后,送市政协。

(四)对市政府向社会公众公开事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由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报市政府。

第十一条

上一篇:挥着翅膀的女孩五年级作文下一篇:耳鼻喉科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