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新闻稿

2024-06-08

社区活动新闻稿(共13篇)

社区活动新闻稿 篇1

社区青少年活动新闻稿

(2014.3.24XX社区服务中心XXX)

2014年3月24日下午,XX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为社区的青少年准备了一场与色彩,与缤纷相关的涂鸦盛宴,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斑斓世界。

活动一开始,社工就有些招架不住青少年的对于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看,社工才宣布开始活动,青少年们就纷纷涌向社工,领取属于自己的宝物——一张借着彩笔,同时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想象力把“黑白暗淡”变成“五彩缤纷”的具有魔术般魅力的纸张。活动过程中,青少年涂出属于自己的别样色彩的认真样,仿佛涂错一点自己心中的童话世界就无法完整呈现。当他们因为自己涂了不喜欢的颜色,或者和其他人比较而有些小情绪时,社工耐心适时地对他们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也许不会十全十美,但一定是独特而美丽的。”

巧手涂鸦,色彩绽放。涂的是青少年美丽的童话世界,绽放的是青少年五彩缤纷的想象力。XX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工也衷心希望每一位青少年的未来都是多姿多彩的。

社区活动新闻稿 篇2

“社区新闻”理念的创立

目前, “社区新闻”在国内还没有一个成文的界定, 但通过多家都市报的社区新闻可以看出, 它的新闻源或新闻现场是在居民小区, 大多是普通人生活中的琐事或熟面孔, 是日常生活中新鲜的、有趣的、感人的事情, 是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

社区新闻的前身可以说是“公共新闻”。所谓“公共新闻”, 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提出的新闻理念。

美国学者卡罗尔·里奇认为:“那些让读者关心社区事务的新闻被称为‘公共新闻’或者‘社区新闻’。”

“公共新闻”理论传入中国后, 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探讨, “公共新闻”在各类媒体的不断实践中不断前进, “社区新闻”的出现, 可以说是这种实践的成果。

“社区新闻”发展空间广阔

近年来, 随着社区建设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对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工作、社区变化的报道也越来越为媒体所重视, 相当一部分媒体特别是都市报如《成都商报》、《法制晚报》、《洛阳晚报》等开设了社区新闻栏目或者版面, 加大了对社区新闻的报道力度, 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从这些媒体开设的栏目或推出的版面所刊发的报道不难看出, “社区新闻”主要面向各个社区和在社区里生活的居民, 是社区中的各居民小区里发生的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日常琐事, 强调重要性、突发性、感人性、趣味性、贴近性、服务性。由于社区新闻反映的就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生活在老百姓身边的人或者存在于他们生活中的难题, 充分鼓励了读者与媒体间的低成本互动, 使新闻更加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深受老百姓欢迎。

一方面, 在报纸的社区版面或社区栏目中, 社区居民可以看到自己的“话语表达”。社区居民遇到的问题、反映的意见见报后会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注意, 有利于公众问题的快速解决, 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自治的能力。另一方面, 社区新闻的记者、编辑不仅仅是新闻的报道者, 也是社区公共事务问题的关注者, 并帮助居民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通过“社区新闻”这个平台, 社区里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喜怒哀愁在报纸上反映出来, 基本上都会得到相关的资讯、及时的答复和解决方案。

社区新闻的价值随着公众话语的表达和反映问题的解决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社区居民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同时, 也寻找到了一条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途径, 提高了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社区居民以自己的力量促成身边琐事见报, 因而十分乐意去读, 这就使社区新闻的存在有着其必要性, 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社区新闻报道的侧重点

根据新闻接近性原理, “新闻兴趣与地理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 读者对本地新闻的兴趣大于外地, 对国内新闻的兴趣大于国外, 最为关注的还是眼皮子底下发生的事。因此越是与当地读者生活贴近的报纸, 就越容易受到当地读者的欢迎。

一座城市由若干社区构成, 社区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区域, 是最基层新闻的发生地, 如果把城市比喻为一个肌体, 社区就是组成这个肌体的重要细胞。而做社区新闻, 就是办“离百姓最近的报纸”, 这个“最近”, 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以《洛阳晚报》为例, 社区新闻的主要栏目有“社区·话题”、“社区·面孔”、“社区·故事”、“区区小事”等, 基本涉及发生在社区的居民的身边事、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归纳多家都市报的社区新闻报道, 主要有四大卖点, 即:要紧事、感人事、有趣事、公共事。

1.重要性历来是新闻最大的价值所在, 事关老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事就是社区新闻要报道的要紧事。如, 《洛阳晚报》“洛阳·社区”版的主打栏目“社区·话题”推出了《广告进社区收益应归谁》、《独居老人生活状态调查》等深度报道, 对社区居民关心的事情进行了采访、分析、探讨, 并请相关人士给出应对措施。

2.情感故事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 在这个浮躁与功利的时代, 普通人的感人故事会给人们日渐冷硬的心注入一抹温情, 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如《洛阳晚报》“社区·面孔”栏目推出的《三番五次, 他“终于”退了低保》, 讲述了3200元债务还了8年却给灾区捐款的老城居民马运周, 在领到退休金后三番五次跑到社区强烈要求退低保的感人故事, 洛阳市民政局对他退保的做法给予“百分之百的肯定”, 称其行为体现了“四方诚信”原则。马运周那句质朴的“我困难, 可有人比我更困难”, 令众多读者动容。

3.生活是平淡的, 但是偶尔发生的一些颇为有趣的事, 报道出来会很吸引读者的眼球。虽然社区新闻刊发的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 但是事实说明, 只要老百姓需要、老百姓关心, 这些新闻就有它存在的价值。

4.提供具有价值的信息和生活经验、为读者服务是媒体的重要功能, 并已成为社区新闻的重要内容。《洛阳晚报》社区版推出了“为您跑腿”栏目, 解答了居民们提出的“市民如何捐献造血干细胞”、“房退了, 维修基金能退吗”、“父母在洛工作, 儿在上海购房能否提取父亲的公积金”等问题, 帮助其积累了生活经验。

总之, 社区新闻理念的创立集中体现了都市报面对竞争大胆创新的意识, 在新闻源的开拓上取得了质的飞跃, 使都市报的社会新闻报道领域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步。不难看到, 因为其靠近性、贴近性、亲近性, 社区新闻未来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但其发展的道路还很漫长, 还需要有志于此的新闻从业者们继续探索。

都市报社区新闻发展思考 篇3

作为近年来渐受重视的新闻样式之一,社区新闻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社区新闻和社会新闻是什么样的关系?社区新闻的实际操作已经积累了哪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在经济不很发达、城市规模尚不大的合肥这样的二线城市,我们都市报该如何认识、操作社区新闻?

一、民生“小”事成就社区新闻

都市报在内容上竞争,新闻信息是否全面、快捷、有没有独家猛料、深度稿件、能否让人感觉亲近,成为测评新闻生产的重要指标。在这些指标促使下,新闻生产部门总是对开拓新题材、新形式倾注极大热情。在这种背景下,“社区新闻”一出现便得到了很多都市类报纸的关注,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

目前的都市报社区新闻操作,不同的报纸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从栏目到版面甚至到社区报,名称上各有区别,但从稿件的组织与采编上,总体呈现出大拼盘样式,以发生在社区里的社会新闻为主,但又不完全是社会新闻,往往同时集合了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社区服务新闻、维权监督新闻、业主间的互动信息等等。

有都市报曾提出社区新闻应关注四件事。一是贴近生活、事关百姓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要紧事;二是提供经验的家里事,通过报道装修、搬家、灭鼠等生活琐事,使各区居民从中增长经验;三是百姓身上的感人事,诉诸情感是社区新闻的一大卖点,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往往容易引起读者注意;四是不同寻常的有趣事,百姓生活中偶尔发生一些趣味十足或反常的事情,报道出来人们都喜欢看。

这“四件事”除了总体呈现出事关民生的显著特点外,在目标受众上,都明确指向与这些民生事实关系密切的读者,并且主打新闻价值中的“接近性”诉求。

二、基于“接近性”之上的社区新闻

社区新闻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喜爱,它得以存在、发展的理由在哪里?作为社区新闻的价值基石,“接近性”应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兴趣学的角度来看,人第一关心的是身边事,“新闻兴趣与距离成反比”,这也就是新闻价值实现中经常强调接近性的道理所在。这里所提到的“距离”既包括物理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而心理归属又根源于物理归属,双重归属使得读者实现自我分拣——住在芜湖的人更关心芜湖发生的事情,住在合肥的人更关心合肥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发生在眼皮底下的事情为报道对象的社区新闻满足了人们对物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以社区居民普遍关心的事情为报道对象满足了人们对心理距离接近的兴趣要求。读者认可社区新闻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单位为圆心的心理模式,逐步调整为以居住地所在的社区为圆心的心理模式,现代人流动异常频繁也异常自由,不断的变化中,变化最小的或许就是住所。单位人由此逐步转化为社区人。

“向下看”的社区新闻适应了都市报读者的需要,自然能赢得读者关注。而读者取向的变化就是报纸调整的方向,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和受众细分原则,社区新闻也就在都市报新闻操作中获得一席之地,可以说,社区新闻是应时而生。

三、不断改进中的社区新闻报道

不同的新闻样式总有与其相适应的操作思路。社区新闻在采编以及策划组织上与其他新闻有什么样的不同?

新闻采集上,所有好新闻都是践行“七分采、三分写”的结果,而好的社区新闻记者则需要在此基础上投入更大的精力,必须第一时间深入现场,将发生在社区的现场细节传递给读者;必须不断地深入社区,熟悉百姓所思所想,从而采写出与百姓同声同气的新闻来。因此在采访安排上,很多报社都安排了专门的社区记者,或者指定专门的社区新闻联系人、通讯员。他们每天的任务就是到自己分工的社区跑突发新闻跑家长里短。他们的名单及联系电话有些甚至直接进入社区居户的家庭电话本。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鲜活的新闻能够被及时发现,保证社区新闻能够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新闻语言上,社区新闻总是要求用百姓的话说百姓的事。社区新闻眼光向下,报道的是身边人身边事,社区新闻的说话腔调就应如和身边朋友谈心聊天,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多用直接引语少来笼统叙述,多提供细节少提供概念。在文章的写作上力争用最朴素的语言写作,用百姓最易接受的语言明白晓畅、绘声绘色地陈述新闻、发表观点,艰涩难懂掉书袋的语言在社区新闻这种报道样式中会非常不合时宜。

如果说社区新闻在采写上追求可读性,那么在编辑处理上,社区新闻则高度重视易读性。在阅读方式已进入“速读”时代的今天,易读性强的新闻更容易吸引读者眼球。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版面组织上通常都会非常重视摄影图片以及图表、漫画的使用,把抽象的文字换成具象的画面,将新闻现场还原给广大读者。为充分体现易读性,社区新闻的标题制作一般都追求充分体现人情味。《新京报》在处理社区足球联赛家庭拉拉队助阵的稿件时,将现场一位队员妻子的标语“输球跪搓板 赢球有KISS”做成标题,非常有特点。

四、都市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

综观合肥几家都市报,对社区新闻的拓展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在2002年底,《安徽商报》就推出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并在当年底开展了为期数月的 “社区家家乐”品牌营销活动。目前,几家都市报中有的安排了专门的社区新闻版面,有的则将社区新闻的操作理念落实到日常新闻组织当中,通过提升新闻可读性、开展与读者的编读互动、创造新闻与读者的接近性等方式,实现新闻求近求活求人情味的目标。但是勿庸置疑,合肥目前的社区新闻无论是精力投入还是操作水平等都并不是很高。在不断倡导改变的新闻实践中,都市报该如何定位自己的社区新闻发展步骤和方向呢?

个人认为,一是要符合市场实际。在合肥这样一个规模相对较小的二线城市,人们对于单个社区的归属感与对整个城市的归属感容易重叠。具体说来,在梦园小区发生的事情与在三孝口发生的事情,由于距离并不遥远、街区文化差异并不明显,两地居民的心理归属容易发生重叠,都认同自己是合肥人而并不会明确认同自己是合肥某个社区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合肥这样的城市,面向窄众、面向特殊社区人群的社区新闻或许并不急迫。

二是要符合城市气质。总体来说,合肥目前受农业文明遗留影响相对还比较明显,城市呈现出火爆、粗糙、尚动的整体气质,在这种背景下,做社区新闻和其他新闻一样,内容上应该偏重刚性,做成“必须品”而不是“奢侈品”,在稿件结构上给予维权报道、动态事件报道更大篇幅仍然是报纸发展需要。

三是要符合报纸的整体形象和定位。同样是社区新闻,在北京地区,北京晚报的新闻就显得较为低端,关注好人好事、奇闻怪事,大多是传统模式的传统内容,比如热心人多年如一日地维护公厕卫生等,而新京报的社区新闻则相对更有时代气息,与报纸面向白领面向社会中坚的新锐形象很一致,同样是“多年如一日”题材,记录的可能是年轻的奶奶为孙子长年记成长日记等。同样是维权报道,新京报则对业主通过网络等现代方式维权给予更多关注。

四是要保证持续的影响力。社区新闻容易陷入鸡零狗碎,如何通过富有人情味的活动组织,或是对类似活动的连续报道,保证新闻的持续影响力,既是对社区新闻本身的强力介绍也是对报社整体形象的不断推广,从而通过社区新闻培养大批忠实读者、强化报纸精神家园属性。

在当前的报业竞争态势下,社区新闻的发展对于都市报来说除了是内容建设的必要外,还与报业经营关系密切,报纸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更有效走向终端、如何在大众市场外形成分众市场,为报纸经营创造新的增长点等问题的提出,都对如何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社区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走向更广泛终端为指向的社区新闻发展必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操作理念与实战能力提出更大考验。■

社区活动新闻稿 篇4

残健朋友欢聚一堂,互相交流,真诚沟通,密切了残疾人之间以及残健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联欢会上残疾人陈胜还为大家演唱了歌曲,会后社区为残疾朋友的出行安全特组织一次宣传活动,让残疾朋友不出门就能了解交通法律法规,文明参与交通,做到文明礼让,安全行车,并教育好身边的亲朋好友。通过此次宣传,使残疾朋友认识到“交通安全进万家,幸福全靠你、我、他”的认识,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安全参与交通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多方面地培养了残疾人良好的道德和意志品质,强有力地提升了社会大家庭的精神文明面貌,营造民族团结、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谐的喜庆祥和氛围。

xx社区

社区活动新闻稿 篇5

“七夕夜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七夕节”即将悄然而至,行走在大街上似乎已经能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氛围。当大家沉浸在这爱意浓浓的氛围里时,有一群人却显得形单影只。近日,苏州工业园区汀兰社区就派出了爱心小分队为孤身一人在苏打拼的社区保安、宿管、保洁的阿姨大叔们献上了特别的节日关怀。

年近50岁的王霞来苏州打拼已经近十年,目前在汀兰社区集宿区担任宿管一职,平日里职员都亲切地叫她王姐。谈起王霞时,大家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王姐给了我们妈妈一样的关怀,有了她照顾我们起居饮食,我们觉得倍儿安心。”职工有什么矛盾,第一时间也总是喜欢找王霞来倾诉,大到维修维护,小到同事纠纷,王霞都保证亲力亲为,因此忘记吃饭是常有的事。在王霞努力下,汀兰社区的集宿区被管理得井井有条,与居委会配合举办的各类活动也开展的顺风顺水。面对来自职工、社区的赞美,王霞却满脸愧色:“我不敢说是一个称职的宿管,但却是一个失职的妈妈,一个不称职的妻子。”工作原因导致王霞与老公孩子两地分居,因此七夕、中秋这类团圆佳节,她更想念家人。

在大多数人享受空调清凉时,汀兰社区的保安人员依然在烈日下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巡逻工作丝毫没有懈怠;保洁人员早早地就来到岗位,开始了自己每日例行的清洁工作。在这动一动就大汗淋漓的桑拿天里,他们挥着汗水默默工作;在那呵气成冰的大寒时节,他们裹紧棉衣尽职尽责。他们中绝大部分人来自异地,每年只有为数不多的节日里才得以与家人团聚。

为感谢这些人对社区的付出,社区工作人员为辛苦工作在社区第一线的保安、保洁及宿管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小礼品,在节日来临前夕为这些漂泊在异乡的候鸟们带去了最真诚的关怀和祝福。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为汀兰社区安全、和谐、整洁的社区环境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汀兰社区居委会主任王秀英也表示,今后将加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怀工作,让他们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情。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七夕节——一年一度的中国情人节到来之际,苏州工业园区枫情水岸社区上演“玫瑰传递爱意,七夕晒晒微幸福”,给社区内的空巢老夫妻、80后小夫妻以及独身过七夕的居民们送去爱的祝福,搭起浪漫“鹊桥”,听听他们的爱情故事,社区弥漫着浪漫的空气。

8月11日一早,社区工作人员手捧着鲜艳漂亮的玫瑰、心形爱意气球开始传玫瑰,送爱意。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王宏权、谢道华夫妇是安徽合肥人,结婚已经40多年了,收到玫瑰时非常开心。“太谢谢你们了,我们结婚已经44年了,那个年代谈恋爱没有花,这是我收到的第一束玫瑰花!”

当说起结婚的仪式时,谢阿姨满脸笑意地说:“当时我是工厂里的车工,在上海学习,他在合肥,后来他来上海找我,我们一起去了躺杭州就算旅游结婚啦,也没有求婚!”在工作人员的调侃下,王宏权叔叔大方地拿起玫瑰花,单膝跪地给谢阿姨补过当年这一情景,谢阿姨说不出的感动。

他们是社区里的模范夫妻,回想起当年牵手一起走过的日子,谢道华阿姨心情格外激动,她说:“结婚后,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是他在打理,洗、煮、烧都是他来包,我就负责洗碗,扫地。”他们的大女儿从小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为了照顾她40多年来老两口含辛茹苦,相互扶持相互照顾,虽然没有过过情人节,没有玫瑰花,但是平平淡淡的幸福更加凸显了他们患难与共的爱情。

耄耋老人冯文虎、刘淑英夫妇是社区的空巢老人,子女不常在身边,社区每逢节日每隔段时间总要前去看望走访,当天看到工作人员送来玫瑰花,开心的不得了。老两口平时特别可爱,当工作人员为他们七夕拍照留念时,他们为了拿花的姿势争执不下,嬉笑怒骂之时不经意流露出俩人浓浓的爱意。

冯老伯曾是抗美援朝的功臣,当年为了保家卫国终身大事一直未来得及解决,当回家探亲之时认识了妻子刘淑英,也许是缘分,两人也潮流了一把玩起了“闪婚”,三天之后俩人便定下了终身大事,之后刘淑英便一路跟随丈夫到军营,到南京,无怨无悔。谈笑之余,刘淑英操着一口四川口音说:“那个时候就买一包花生吃了就算结婚咯,就是他把我骗去南京地”。冯老伯听完哈哈大笑!跟社工聊着便晒起当时的结婚证、老照片,虽然时间久远,这些老记忆却保存依旧如新。现在子女虽然不常在身边陪着,但是老伴在身边就踏实很多。

跨越半个世纪多的爱情,也许没有波澜壮阔,涓涓细流一般的温馨,也蕴含了两人的深情厚意。

80后的小夫妻们,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他们生活中压力与希望并存。为了给繁忙的80后一丝浪漫的提醒,一点休闲的乐趣,社工们利用晚上的时间将惊喜送上门。宋慧、王凯都是园区外企员工,小两口的话叫:“我们是属于先结婚后恋爱的传统型”,平时上班都比较忙但是恩爱溢于言表。球球妈妈笑称,今年带着儿子一起过七夕了,社工来祝福正是提醒了男士们给自己的老婆过一个难过的七夕节。

为了不让浪漫落单,社区还专门给七夕另一半不在身边的居民送去玫瑰花,小宇的外婆、想想的阿公,老公远在外地的女士们……沈波女士的老公今年到澳大利亚出差学习,已经有半年时间,居委会带着玫瑰、气球搭起了“浪漫鹊桥”,“有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社区主任苏艳表示,通过这一爱的传递,让老夫妻们重温爱情走过的路,共同度过美好夕阳红;也让小夫妻们更加彼此珍惜,加深彼此感情,更好的经营婚姻生活。

“七夕”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个充满浪漫爱情故事的日子,旗苑社区共青团在会议举办了“爱在七夕”青年交友座谈会,为单身青年搭建交友联谊平台。

座谈会上,社区志愿者以讲故事的形式告诉青年朋友“七夕节”的渊源、传说、习俗以及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让大家了解七夕文化所蕴含的人们崇尚忠贞爱情与向往幸福生活的美好情怀。随后,大家一起畅谈了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彼此增进了了解,也培养了友谊。

社区新闻稿 篇6

本次活动吸引了150余名居民参加,现场气氛热烈,居民个个热情高涨,精神抖擞,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活动在《运动员进行曲》中拉开帷幕,白马社区党总支书记郑延富为本次活动致辞,并祝愿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接下来更是上演了感人的一幕,全体居民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齐做第八套广播体操,不管男女老少,都非常认真的学着,做着,他们个个都好像回到了孩童时代,一起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

随后,在公园步道上开展的《绿林寻宝》和《突出重围》两个团队拓展训练的游戏将活动推向了高潮,两个游戏都是考验组员之间团结互助、默契配合的能力。各小组队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完成了任务,那股认真的劲真是让人佩服。活动最后,社区为两支优胜的队伍颁发了奖品,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继续保持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居民的运动健身意识,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拉近了居民和社区的关系,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团结的力量。

今年,我社区在跳蹬河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全民健身条例》,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完善了全民健身体系,推动了体育产业、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全面发展,使全社区体育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

为了庆祝 “8月8日全民健身日”,8月6日,我东篱路社区“以棋冶情、以棋益智、以棋会友、以棋育人”的办学思路。创造以“精、特、优”为内涵的教育品牌,传承围棋文化,打造特色亮点,以围棋教育和文化的底蕴,掀起全民健身的氛围。

此次培训邀请到了李建、冉胜老师来现场授课,共有15名小朋友报名参加此次活动。李老师和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很好的提高小朋友的兴趣。同时学习一些棋道文化,更加综合的培养小朋友的良好行为习惯。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居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热情。

为鼓励和引导广大居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在全国第七个全民健身日来临之际,东山街道航院社区与进德社区组织开展了广场舞展演活动,有1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上,爱好文体的男女老少穿着统一的服装,跟着音乐的节拍,有序地跳起了广场舞,练起了太极拳,很多居民和小朋友也积极地加入其中,活动场面其乐融融。参加活动的每个人在愉快的健身运动中不仅身心得到了充分的放松,而且彼此间加强了沟通,加深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可谓是一举多得。

浅谈社区新闻的生命力 篇7

同时, 也正是伴随着居民社区化的进程, “社区新闻”越来越被多家城市媒体所重视。这是因为社区是城市承载居民的“容器”, 各种各样的故事每天发生, 新闻线索由此而来, 大量新闻“活鱼”源源不断。

作为城市媒体尤其是地方晚报, 其广大社区群众就是我们的读者主群体。他们最关心的就是与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新闻, 尤其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闻。因此, 地方晚报就应该让大量的涉及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占据版面的重要位置, 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 随着都市报竞争的加剧, 各地都市报都开始重视社会新闻, 尤其是本地社会新闻报道力度。

不过, 市民过日子跟柴米油盐酱醋茶打交道, 社区里的事都是杂事, 每天都在发生, 让人感觉习以为常。而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常说“‘上头千根线, 底下一根针’。计生、党建、民政各种任务都要落实在社区, 我们的工作繁忙, 杂事多多, 感觉不出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连很多记者也感觉到, 社区事小事杂, 写一次两次还行, 写多了自己都感觉烦, 读者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社区最贴近居民, 家长里短掌握最为翔实的是那些具体做事情的人。可以说, 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掌握了比很多记者多得多的新闻源, 只是没有很好利用。

那么, 如何采写有看头的社区新闻呢?应该从线索来源、深入采访、小视角切入的写法这三点上做文章。

一、真正与“居民”零距离

现在, 有不少纸媒已然将社会新闻报道的领域延伸至普通人的身边事, 要做“离你最近的报纸”。这个“最近”包括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

“物理”距离就是让社区居民有事第一时间就能想到你这张报纸, 拿起电话就能找到社区记者的联系方式。从2007年开始, 《牛城晚报》在一年多的时间内, 将印有“晚报进社区”字样以及社区记者联系方式的牌匾挂到的桥东区、桥西区十几家社区。在方便居民反映问题的同时, 也给记者广开了新闻线索来源渠道。

其次, 就是“心理”距离。在普通市民眼里, 记者颇有些高不可攀, 高高在上很难接近的感觉。为了让市民消除这样的误解, 也正是从2007年以来, 《牛城晚报》专门开辟了社区版, 并派出了多路记者一头扎进社区, 当起了专职的社区记者。在社区, 他们跟居民拉家常、交朋友, 甚至还与困难百姓结成了帮扶对子。正因为社区记者真正走近了居民, 这几年来, 晚报的这些社区记者在居民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同时, 他们的新闻线索也由此源源不断。

二、带着新闻眼抓活鱼

走进社区, 你会看到市民生活的多样化, 芸芸众生的情趣不断地变化, 这也使社区具有大量的鲜活新闻。但这些新闻需要采写者扑下身子, 带着新闻眼对众多的新闻事件进行筛选与挖掘。

2011年, 在社区进行采访时, 晚报社区记者了解到继承房产要找居委会开关系证明;应聘工作要找居委会开“品行端正”的证明;结婚证丢了也要找居委会开丢失证明……而对于这些“五花八门”的证明, 邢台各居委会工作人员时常“举章不定”:贸然盖章, 担心越权, 日后无法承担责任;坚持不盖章, 居民一肚子火, 对居委会服务不满意。对此, 记者并没有停留在这种现象的表面, 而是通过多部门、多人员的采访, 最终写成了《“证明”五花八门居委会举“章”不定左右为难》一文, 不但揭示了社区居委会工作现状, 并且还给有关部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这篇社区新闻获得当年河北省好新闻奖。事后, 谈起这篇社区新闻时, 该篇文章的作者无不感慨地说:“在社区, 只要带着心扑下身子勤动脑就有写不完的好新闻。”

三、抓住点滴以小视角切入

俗话说:“一滴水能够折射太阳的光辉。”社区新闻就要发挥这种以小见大的功能, 善于直面琐碎, 不要忽视点滴, 把社区新闻中的小线索做成大题材, 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 说与百姓休戚相关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对待社区新闻的人和事不必求全拔高, 只要从他们对生活的困惑、无奈、抗争、奋斗中来体味大众的朴素情怀和坚强意志就够了。这样一来, 给读者的是贴近感, 现实感, 具有很多借鉴意义。

记者在一户居民家中发生火灾之后, 走访发现了许多生活小区的消防设备残缺不全甚至“虚位”以待, 于是提醒广大读者“春节期间家庭防火不能掉以轻心”。

同样在走访中, 记者发现有这么一位老人, 她叫秦秀英。儿子失明, 婆婆痴呆, 丈夫瘫痪……在一连串的家庭不幸袭来时, 她十几年精心照顾家人, 任劳任怨, 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一切。不但如此, 她热心公益, 义务看管社区垃圾点整整三年时间。随后, 记者通过多方面采访, 写成了这篇社区人物通讯。秦秀英的事迹被报道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但引起邢台市委、市政府和众多干部群众的关注, 而且多家机关、企业和各界群众也纷纷送来慰问金, 并且, 在整座城市还掀起了一股争做好人、学习好人之风。■

摘要:城市居民社区化的发展, 使得新闻传媒中一个新家族“社区新闻”应运而生, 本文论述当前城市地方媒体开发“社区新闻”的必然性、重要性。同时, 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社区记者的经验, 阐明在采写“社区新闻”体会最深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社区新闻,社区新闻重要性,社区新闻采写技巧

参考文献

[1].《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论“社区新闻”之开发》作者:谭延军李晓丽

社区德育活动样式评介 篇8

资源利用型:重庆市渝中区以创建学习型城区为契机,通过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并向未成年人开放,变社会为大课堂,真正做到了未成年人离校不离教。一是依托中小学和市民学校建立的家长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家庭教育培训活动近1000次。二是开放学校教育资源。目前全区有条件的55所公办学校已实现全部开放。三是充分利用社会德育的资源。在区政府大楼会议室中举办了“周末知识大讲台”,在解放碑CBD广场的周末音乐会上开设了少儿专场表演,木偶剧团送戏进社区表演达250场。此外,驻区部队的训练场、医院的咨询门诊等都免费向未成年人开放。四是整合人才资源。13名优秀教师成为了社区辅导员,3300名各类优秀人才被聘请担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辅导员、监督员和宣传员。

节庆活动型:“三八”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在各个节日来临之前,湖北宜都市陆城一小的校内外辅导员都会认真策划、组织开展非常有创意的纪念活动。如今年的“三八”妇女节,胜利社区三组的辅导员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妈妈请到了现场,以“心灵的沟通”为主题,组织了一次特殊的纪念活动,在母子交流中,感恩教育很好地融入了其中。

激励引导型:“两代人活动站”是兰州铁路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而向社区拓展工作的新思路。他们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活动,如:老少同书同画活动展览,引导未成年人远离网吧宣传教育活动,组织老同志到学校讲革命故事,等等。

爱心陶冶型:引导孩子们用善良之心关注社区老弱病残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陆城一小所属的胜利社区一组有两户孤寡老人,该组有12个孩子自愿报名组成了两个爱心小组,轮流照顾帮扶两位老人。逢年过节,他们还不忘给两位老人送去水果、点心,让老人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孩子们好,而孩子们的心灵也在关爱行动中得到了洗礼和升华。

实践体验型:广西柳江县拉堡小学通过开展“乡村体验周”活动,让一千多名学生走进农村,参与实践,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树立爱农、学农、兴农的意识,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许多家长反映,往日的小公主、小皇帝不见了,热爱劳动的小主人懂事多了,勤快多了,负责任多了。

休闲娱乐型:陆城一小胜利社区二组校外辅导员邓绪业、四组辅导员刘承赤很有艺术才能,他们借助自己的特长,组织本组孩子们开展了跳秧歌舞和表演小品等娱乐活动,让社区变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网络学习型:安徽马鞍山市教育局关工委与马鞍山电大合作,建立了马鞍山市网上家长学校;2002年底建成指导家庭教育的优秀文摘库(库中有12000余篇家庭教育文摘);2003年9月国家教育部关工委领导亲临马鞍山视察网站运行情况,并决定以马鞍山市网上家长学校为基础建设中国家庭教育网。网站自试运行以来,访问量直线上升。当在广东打工的一位母亲发帖征求“教育留在老家的孩子”方法时,广大网友纷纷献计献策;江西的一位母亲将自己培养孩子的日记《亲子系列》《感悟教育》帖在论坛上,6万余人次点击阅读。可见,网络学习为提升家长教育水平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德育活动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事实上,活动具有多种属性,其活动方式也具有综合性,需要我们根据当地实际灵活选择。

(作者单位:广东普宁市梅林居民小学)

社区运动会新闻稿 篇9

本次运动会旨在增进各参加夏令营的同学间的友谊,帮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增强身体素质。

运动会伊始,xxx社工鼓励同学们在学习之余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以更加积极饱满的姿态投入到日后的学习生活中。

本次运动会分两个队伍以比赛方式进行,共分为定点投篮、定点投圈、蒙眼进球、报纸二人三足等比赛项目。各组同学在比赛中充分发扬了团结合作精神,在各个项目中拼尽全力,勇争第一,使运动会既充满了趣味性,又充满了挑战性,赛场上不断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运动会精彩纷呈。最终,经过两个小时的激烈角逐,必胜队的同学们夺得了本次运动会的冠军。运动会在愉悦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本次运动会的举行,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放松身心的平台,还增强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为我们东河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第一届暑期夏令营创造了和谐的氛围。

社区运动会新闻稿【二】

为丰富xx市场文化元素,丰富泰达居民文化生活,xxxx年9月29日上午,开发区城市管理局在泰达体育场举办首届“健康共享 幸福社区”趣味运动会。

与传统运动会相比,此次运动会将竞技与娱乐结合,着重鼓励居民参与,邻里协调合作。比赛选手来自开发区各个社区200余名居民,由于选手年龄多数为老人,设置了两人三足,盲人敲鼓,袋鼠跳,套圈等简单易行的游戏,降低危险性。趣味运动会不仅让居民锻炼了身体,而且体验到团队合作精神,兼顾了趣味性与互动性,增进了邻里间的友谊。短短三个小时的活动中,掌声,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精彩纷呈,如火如荼。来自不同社区的居民朋友,场上相互鼓劲,场下相互交流,一片欢乐祥和的气氛。参加游戏的选手,还可以获得纪念品一份。

本次趣味运动会的目的就是让居民能够深刻认识到运动的精神和运动的本质,让居民能真正感受到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以及工作、生活、家庭和心灵的提升和充实,让居民热爱运动并自觉运动。

社区运动会新闻稿【三】

xxxx年3月28日上午9:30点,xx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残障部社工开展“我运动、我健康”社区趣味运动会,提高残障人士和社区居民对运动的兴趣,让参加者知道运动的好处,通过运动放松身心,减轻生活压力。

社区开展疫情防治工作新闻稿 篇10

某某迅速落实宣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知识,保证防治知识、疫病温馨提示、上级部门下发的通知、公告都已张贴在各小区单元楼道,让居民群众更好、更快捷地了解新型冠状病毒。同时,以“互联网+”的形式动员社区联盟单位、物管公司、小区居民、学校、幼儿团、党员、团员、文艺团队等各类微信群体进行网络舆情科普宣传,并动员积极上报疫情信息,营造全民参与做好重大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某某还动员各小区都实行“封闭式”管理,尽量只保留一个出入口,访客车辆和外来车辆一律不准进入小区;也请小区居民告知亲朋好友在疫情结束之前尽量不要走亲来访;小区居民亲友如有需要必须进入小区需主动出示身份证进行登记,实名登记后测量体温,体温正常的,由物管和被访居民确认后方可进入小区内部;所有外卖、快递、中介等外来人员不允许进入小区,请居民自行前往大门口处领取;凡是湖北籍或与湖北籍有接触、来往过的居民,请及时与社区和物业联系,告知近期行程和身体状况,自行在家隔离14天;最后告知居民如有任何疑问或需求请及时和物管联系或拨打社区疫情防控24小时值班电话;动员小区内设置废弃口罩回收桶。

据了解,从1月29日起,某某发动各小区物业利用小区业主群,通过“微信接龙”的方式,动员小区住户上报是否有来自湖北武汉的亲朋、是否有和湖北籍人员的接触、家中成员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发热等情况。“微信接龙”的方式,直接到户到人,短时间内让社区的各网格小区更好更快地发挥最大排查效果,受到了居民们普遍支持。目前这一方式已在某某辖区内各小区展开,并取得明显成效。社区还通过电话问询、张贴公告、上门逐户排查等多种形式,扎实开展地毯式排查、疫情防控培训、小区环境卫生整治和外环境消毒、小区居民答疑解惑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德育功能 篇11

什么样的活动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该选择什么样的活动内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都是笔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涵

目前,对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缺少正确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很多人机械地认为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就是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显然不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纳入到学校原有的综合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由此可见,“社区实践教育活动”似乎可以被认为隶属于综合实践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社区教育定义为:“基于所有教育起始于社区,且并不是以获取社区的利益为目标,而是以提高社区住民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原理,因此实现这一原理的活动即为社区教育。”据此,社区教育的称谓好像又更加合乎该活动的本意所在。但在我国社区教育已被重新定位以社会全体成员为主体开展的社区教育,它包括的方面很广,不仅仅包括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教育。

综上分析,“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可以理解为以“综合实践活动”提供的活动方式来探究“社区教育”方向提供的内容,对于儿童来说,就是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中得到的活动经验和活动技能,自主探究解决社区相关问题的教育活动。例如,我校和虹桥社区合作开展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新村里的铁皮棚》,该活动就是以解决社区铁皮棚泛滥、严重破环社区环境为目的开展的,儿童经历了从问题产生、探讨、解决的整个过程,活动中孩子们通过民意调查、实际测量占地面积等途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由此可见,理想的“社区实践教育活动”应该凸显“综合实践活动”和“社区教育”双方面的特征,孩子们确确实实以提高社区住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参与活动,不断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二、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是由学校和社区根据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儿童主动性产生的。选择内容时,应该体现学校和所在社区的特色,并且善于引导儿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分析和把握学校特质为前提,以大力实践学校德育核心理念——“无痕德育”为目标,选择以“公民教育”为重点的活动内容,组织引导儿童以 “小公民”的身份参与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民主生活、锻炼实践能力……下面结合今年暑假活动内容谈谈具体做法:

(一) 做“热心”小公民的角色体验

为了让儿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做一个关注社会的“热心”小公民,我们积极指导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寻找岗位、扮演角色,在实践中获得感受、明白道理、养成品质、掌握本领。例如组织学生前往消防特勤中队开展“我是小小消防员”体验活动;与结对社区合作开展“我是小气象预报员”活动,组织孩子们参观气象局,了解了相关的气象预报知识,借助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努力开展学校的小气象站活动,并计划在社区通报天气预报。

(二) 做“现代”小公民的实践活动

为了促进儿童成长为一名“现代”小公民,我们非常重视引导儿童关注时事、紧跟时事,以时事为大背景开展面向社区倡导健康文明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实践活动,如与虹东社区居民合作开展了“全民健身知识PK赛”;与虹桥公园社区合作开展了“左撇子”运动会等。

(三) 做“勤劳”小公民的服务活动

为了落实公民道德建设中“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我们组织学生参与到服务家园的活动中。如高年级同学争当小小交通协管员。孩子们还手持创文明宣传标语对社区内临街的店铺进行宣传。

(四) 做“好学”小公民的教育活动

由社区五老组、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社区志愿辅导员,利用节假日开展诵读、讲座、辅导班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帮助孩子们体验社会生活、陶冶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如与虹东社区合作,请派出所警官为学生做了主题为“珍爱生命”的安全教育讲座;组织家住虹桥社区附近的学生聆听“孙爷爷”谈心室校外辅导站举办的“爱我家乡——文明南通”报告会。

(五) 做“幸福”小公民的亲子活动

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增进理解,消除隔阂,由班主任通过电话耐心引导、诚挚邀请,力求让家长和孩子在互动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共度幸福生活!如与虹桥社区合作开展了“亲子共乐老游戏、益智怡情两代人”活动;与光明社区合作开展了“叶脉书签”亲子制作和读书活动,活动中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动。

三、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

为了杜绝出现仅仅是为了留下照片、被媒体报道等面子性、任务型活动,我们应当坚定地认为活动面向的是儿童,儿童应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方案的设计应当是落实儿童主体性的根本途径。在设计方案时要充分关注到儿童,让儿童参与社区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锻炼。对于儿童来说,就是以小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而不仅仅是参与者、接受者的被动角色,下面以“左撇子运动会”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一) 关注由儿童发现的社区问题

8月13日为国际左撇子日,“左撇子”在学校和社区都有存在,他们是不是正遭受着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不是仍然不能得到应有的理解……作为“小公民”应该做些什么?三(2)班的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了此类现象并向我们提出建议成立“左撇子”沙龙,旨在改变身边人对“左撇子”的误解。学校德育处在和虹桥社区商量后,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公民道德教育契机,是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良好选题。于是,我们和虹桥社区成立了“左撇子”沙龙,“左撇子运动会”就是该沙龙的首次活动。

(二) 采用由儿童探究的活动方式

“左撇子运动会”活动参加对象为三年级家住虹桥社区范围内的学生,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分成5个小组,由学生推选出小组长和沙龙主持人,活动方式紧扣“由儿童探究”,引发儿童在活动中得到充分体验和感受,过程如下:

1. 调查汇报

了解社会上对左撇子的片面看法、左撇子的生存心理压力、左撇子生活中的尴尬遭遇等现实情况,形成调查书面材料。

2. 交流感受。

3. 左手比拼:左手夹豆、左手穿针、左手剪纸、左手写字、左手拍球、左手托球接力。

4. 评选单项奖和集体奖,宣布比赛结果。

(三) 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

活动中,应当重视由儿童总结的收获感想,积极引导儿童展开讨论和交流,从而深化活动效果。上述活动中,小主持人在活动结束部分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比赛有什么感受?

2. 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家长逼迫孩子改变使用左手习惯有什么看法?

3. 对于惯用右手的人群来说,锻炼左手是否有必要?

4. 你对下一次沙龙活动主题有什么建议?

四、 “社区实践教育活动”效果的反思

我们从外界反馈和自我反思两个方面着手努力,以达到“回头看”的目的。下面同样以“左撇子运动会”社区实践活动为例,谈谈笔者在反思中的实践经验。

(一) 活动达到目标了吗?

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展露了“小公民”的行动风采,达到预期目标。活动中,孩子们能关注学校里和社区中的“左撇子”人群,通过问卷、访谈、查阅资料等调查方法,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能积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以“小公民”的责任意识参与社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公民道德标准。活动结束时能通过积极反思,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断增强对“左撇子”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并努力改变周边人群的片面看法,形成公正对待惯用“左手”和惯用“右手”的平等态度,消除了歧视行为。

(二) 活动中有哪些生成性的精彩之处?

在左手比拼环节,我们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在大家都习惯用右手的情况下,要求选手们使用左手来完成各个项目的比赛。活动中,孩子们热情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加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好一番左手能力大战!有趣的体验让孩子感到新奇,更对惯用左手的人给予了理解。孩子们也渐渐明白,既然有习惯用右手的,也有喜欢用左手的,左右手各司其职,有助于开发大脑。有同学感叹道:“我们班有个同学一直习惯用左手写字,老师总纠正她要用右手写,看来想一下子改变习惯很困难。今天让我用左手写字,做起来真不容易。”活动虽然短暂,但深深地影响了这群孩子,有的孩子就约好锻炼一段时间再比,有的孩子计划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的人对“左撇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活动还取得了难得的社会反响,被《人民日报》、《江海晚报》、南通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三) 活动能给儿童留下什么?

通过活动,引发了孩子们对“左撇子”人群的关注,消除了对“左撇子”的误解甚至歧视,孩子们已渐渐意识到在惯用一只手的情况下锻炼另一只手的重要性,他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渐渐有意识地养成多使用左右手的习惯,慢慢学会了左右开弓。

(江苏省南通市虹桥第二小学 226006)

社区活动新闻稿 篇12

相关科学研究证明,比起其他形式,大多数人更容易理解叙事,叙事可以向广大读者传达清晰的信息,读者也对叙事青睐有加。当我们读到的是故事,而非罗列的事实时,记忆会更深刻。所以,用讲故事的方式编辑新闻,让新闻信息如影像般地呈现,有助于让读者在看新闻时犹如读故事般,轻松地吸收新闻信息。因此,对于报纸编辑人员而言,掌握故事化叙述编辑手法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一、和记者一起寻找好故事

社区新闻编辑收到的稿件,往往是记者采访、写作后的稿件。如果记者交给编辑的稿件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人物、没有情节、没有细节,那么编辑就算有再好的编辑技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炊”。

如何规避这种情况?较好的方法是编辑提早介入采访和采写,和记者一起寻找好故事。例如,主动与记者进行沟通,告知记者“我需要故事,需要人物,需要情节”。可以与记者一起梳理事件的脉络,并根据事件的脉络要求记者采访相对应的人物。

对于社区新闻而言,如果记者能深入现场挖掘到关键的人物和信息,他的新闻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而这些特质将使稿件更加鲜活、富有张力。

二、新闻标题影像化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在“吸睛”上,标题发挥的作用无可比拟。泰德·切尼是最早认真对待叙事性非虚构文学的作家之一。他说:“叙事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一部电影。”让标题影像化呈现,使之有画面感,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故事片断”,更容易触动读者。例如,2016年4月22日《蛇口消息报》社情版的头条——《跳海瞬间她被俩市民拉住》(如图1)。

图1这个报道讲述了一位女子在深圳湾公园的海边轻生,被热心的市民和赶来的民警救下的事件。标题就抓住了事件发生过程中最惊险的一刻,即女子跳海的瞬间,并将那个时刻的动作表现出来。目的就是使之在读者的脑海里形成一个影像片断,将读者带入场景,体验动作,让他们感同身受。

三、新闻导语个案化

拉约什·艾格瑞在1942年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剧本写作指南——《戏剧创作的艺术》。他认为人物是故事的动力,人类的期望和需求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决定故事的发展方向。

所以,人物故事——“个案”对新闻稿件来说非常重要。新闻稿件中若出现“个案”,稿件内容则会更加鲜活、丰满、立体。若读者有过与“个案”主人公相似的经历,则很容易产生共鸣,进入角色。所以,一般含有“个案”的新闻稿件更显得鲜活。

泰德·切尼曾指出,“出色的、戏剧化的非虚构文章的开头应该是有生命的,可以移动,并到达某处”。根据故事理论,当我们知道事件主人公陷入困境时,叙事弧线就开始上扬。基于此,可将新闻个案前置,在最优的位置呈现个案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欲。

以往在编辑社区新闻稿件时,笔者曾设“市民说”,将其置于新闻报道正文之前,参见2016年3月16日《蛇口消息报》5版家园版头条(如图2)。

“市民说”,顾名思义就是市民说自己的故事、遭遇。对于社区新闻,许多读者生活在同一片区,对公共交通、生活环境的困惑和感受等体验多是相似的,所以会出现“集中吐槽”等反映民生问题的声音。对于这类新闻事件,在稿件处理上可先“由点及面”,直接将个案经历前置,以“市民说”的方式呈现个案中主人公的矛盾和困境,或是美好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稿件行文“动感化”

在所有的媒体中,相较于影视、网络和手机,印刷物缺乏感官刺激。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的注意力总是放在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上,忽视了读者最基本的要求:给我讲一个故事,让它有趣一点!

当编辑拿到一个好的新闻故事时,首先可看看故事中有哪些需要补充,是否缺乏关键性信息,先“查缺”,让记者“补漏”,确保让故事变得清晰、全面,然后再对新闻故事的叙述进行编辑修整。

新闻故事的叙述,离不开人物的描写、场景的还原、动作的记录、主题的展现等。在编辑的过程中,尽量让稿件富有“动感”。吉米·布雷斯林曾经说过:“新闻就是一个动词。”这位经验丰富的纽约专栏作家认为新闻和故事一样,用一系列动词更容易把读者带入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

五、结语

社区垃圾分类讲座的新闻稿 篇13

为提高居民群众对垃圾分类的认识及正确掌握垃圾分类的方法,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5月21日上午,马群街道宁康苑社区开展了一场垃圾分类知识培训活动。

培训会上,主持人首先通过PPT从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垃圾分类,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处理的现状、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垃圾桶的投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分类小知识等方面详细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知识。会后垃圾分类指导员带领居民来到垃圾分类屋,现场为居民教学,为了便于居民理解记忆,为各类垃圾取了别名,例如:可回收垃圾就是“可以卖钱的垃圾”,厨余垃圾就是“会烂当肥料的”易腐垃圾,废旧电池、灯管就是“有毒害的”,其他垃圾就是除其他三类外“可以烧的垃圾”。听完讲座,居民高奶奶说:“垃圾分类很有必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垃圾分类其实不难,掌握了要领,慢慢形成习惯就好,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做起,也要带动身边人一起进行垃圾分类。”

通过本次垃圾分类培训会,首先,让居民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垃圾分类不仅受益于环境,更有利于居民自身健康,同时使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的方法、处理流程得到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引导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人人参与,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逐渐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把垃圾分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上一篇:糖的美味700字作文下一篇:陈光标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