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2024-09-23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精选10篇)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篇1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发布时间:2011-04-01 15:36:46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璧山县法律援助中心围绕“服务、规范、创新”的工作新思路,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抓好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全心全意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服务,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官司难问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称赞和好评。

一是创新制度,法律援助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善了律师轮流值班,热线电话服务制度,制定了《“148”法律服务专线工作职责》等10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健全了一系列案件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二是开拓进取,营造法律援助工作良好氛围。确保人员、经费得到落实,努力改善办公条件,积极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同时,深入全县各街道、乡镇调查法律援助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保证法援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优质服务,树立法律援助工作良好形象。提供无偿服务,便民利民,抓好服务窗口,热情周到,对来访群众始终坚持“一张笑脸、一杯开水、一张椅子、一个满意的微笑”的“四个一”制度。主动服务便利群众,把利民的好事办成便民的实事。公开服务,平等待人,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抓好跟踪服务,延伸案外。四是把法律援助工作延伸到基层。在全县各街道、乡镇都建立了法援工作站,在各律师事务所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络点,大大方便了有需要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众,切实解决弱势群体“打官司难”的问题。五是致力改善法律援助处的办公环境,提高办事效率,大大方便了前来办事的群众。(璧山县司法局)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篇2

近年来,着重抓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我校狠抓清洁卫生的打扫与保持,在教学楼过道、活动场所、路边等处摆放了漂亮的垃圾桶,教育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写乱画、不乱扔纸屑,全力打造“美丽校园”,放眼望去,整个校园干净整洁,给人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我校还注重培植花草树木,把校园装点得更加美丽。

我校对党员加强教育,对教师严格管理,利用教师例会、周六论坛、演讲会等多种方式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激励全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举办“八荣八耻”演讲比赛,教育学生知荣明耻,争做优秀学生。

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效显著 篇3

一、切实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一是加大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评选表彰力度。以建设“付华庭、佘树德、邓家余”式村党组织书记队伍为目标,加大优秀村党组织书记评选表彰力度,2004年以来评选出优秀村党组织书记9名。同时,今年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焕发村级党组织活力,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出台了《优秀村委会主任评选、奖励、管理办法》,把村委会主任也列入考核,被评为优秀村委会主任的可享受每月400元的固定补贴,工作年满退休后,享受副科级干部待遇。二是加大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学习培训力度。以转变思想、拓宽思路、提高能力为目的,依托省、市委组织部统一调学,组织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赴甘南县兴十四村考察学习,全县先后共31人参加了培训,村“两委”班子的执政力显著增强。三是加大后进村党支部整顿力度。从抓班子调整入手,切实将政治素质好、“两带”能力强的农村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两委”班子中来,对一时没有村党支部书记合适人选的村,积极下派乡镇机关干部入村挂职,一年来,全县共调整村“两委”班子成员17名,其中调整村党支部书记11名。

二、切实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素质建设。

按照省、市委关于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作的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拓宽培训方式,变“集中调训”为“上门培训”,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先后举办培训班次8个,培训乡村干部354人,其中培训乡镇机关新农村建设包村、包点干部105人,培训村级“两委”班子成员249人。

三、切实加强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建设。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篇4

2010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工作部署,着力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力推动我市“菜篮子”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据统计,2011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为315万亩,总产量834.91万吨,产值95.44亿元。其中,各类温棚22.53万座、面积34.09万亩、产量144.35万吨,产值29.4亿元;三樱椒面积45.32万亩、干椒总产量44.29万吨;食用菌产量23.07万吨,产值17.01亿元。发展水产养殖水面16.5万亩,总产量8万吨,比上年增加0.5万吨。肉类总产量62万吨,禽蛋产量36万吨,奶类产量33万吨,分别增长3.3%、4.6%、8.5%。

一、政府主导,强力推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为引导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健康发展,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市政府下发了《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意见》(商政〔2010〕78号)。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由市农业局牵头,市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

1交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部门参加,按照各自职责分工齐抓共管,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同时,把此项工作列入县(市、区)长负责制,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二、加大投入,强力支持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市财政每年都安排种植小区和养殖小区以奖代补资金向“菜篮子”工程倾斜。县(市、区)级财政每年也都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重点用于了“菜篮子”工程基地建设补贴,扶持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和“菜篮子”良种繁育基地,新型日光温室新建、改造贷款贴息等等,对每新增1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和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奖励10万元。市政府已将“菜篮子”工程工作经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和人员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我市“菜篮子”工程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产业提升,强力支撑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从2010年开始,在全市组织开展了100个现代农业种植小区和500个规模化养殖小区提升行动,提出坚持“大基地、大市场、大产业”的战略思路,着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产业基地规模化、种养设施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和市场信息化,使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在种植小区建设基础上要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

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着力形成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带动全市蔬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确保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标准示范园活动,2011年,我市新培育认定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7个,其中新培育认定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5个(宁陵县酥梨、虞城县苹果2个果树基地;宁陵、柘城、睢阳区各1个蔬菜基地),省级2个(梁园区水池铺辣椒、睢县路楼蔬菜基地),截止至2011年底,全市累计认定部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8个。四是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蔬菜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与基地、农户建立紧密的链接关系。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基地、一头连企业、一头连农户”的优势,引导和支持蔬菜基地农户成立各种类型的蔬菜专业合作社,使其承担起对广大菜农的科技培训、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标准化生产、市场营销等职责,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四、注重流通,强力促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推广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模式,支持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菜篮子”产品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产销无缝对接销售网点建设,力争通过3~5年,无缝对接销售网点覆盖市区,并逐步延伸到县城及中心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为农产品销售搭建平台,积极推进产销对接。落实和完善“绿色通道”政策,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实行“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确保运输畅通。

五、质量为天,强力保障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切实提高政府检测机构服务水平。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检站,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必须配备与交易量、交易品种相适应的检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对所有入场交易的农产品进行严格抽检。鼓励生产者、经营者开展自律性质量检测,形成有效的质量自控体系。加强农产品质检信息网络建设,尽快实现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与各大批发市场、超市和县(市、区)的联网,以及市畜产品检测中心与全市所有奶站的视频监控联网,实现实时、高效、科学管控。逐步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追溯、召回、退市四项制度,落实各级政府领导、职能部门监管、市场单位主体三种责任,突出抓好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两个关键环节,切实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2011年我市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7个,“三品”认证25个。目前,全市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37个,面积256万亩;无公害产品119个,年产量100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篇5

——XX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的调查

红花岗区把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举措,不断丰富示范带建设的内涵,努力探索示范带建设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开展“五村建设”(科技兴村、经济强村、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环境美村)活动为载体,以“两增一改”(村集体和农民增收,村容村貌改变)为目标,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视察了该区,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主要做法

—开展科技兴村活动,促进农业增效和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一是抓示范基地带动。根据建设“畜牧大省”的精神和立足全区实际,用专项资金在示范带建立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示范基地,如在程顶村建养奶牛基地,带动了111户,养奶牛259头(其中产奶奶牛181头),去年1—10月共产奶41万公斤,产值154万元;在平庄、清江村建养猪基地,带动了养猪大户560户;在复兴、新蒲、新民、后庄、中山、新中村建养牛基地,带动了养牛大户1100户;在清江村建养羊基地,带动了养羊大户240户。同时,在示范基地建设中特别注重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如在奶牛养殖上应用冻精胚胎移植技术,使养殖成本从每头奶牛5000元下降到3000元。二是抓示范户带动。发挥党员“干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带头作用,通过实施“党员科技示范户工程”,培养了87户党员科技示范户,通过党员科技示范户又带出了531户科技示范户,涌现出了如清江村袁志安、洪水村李向良、后庄村徐明才等一大批养猪、养兔、养羊大户。三是抓农技培训。以农村无职党员培训为突破口,对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村党员开展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培训,加强信念教育,增强党性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发挥带头作用。仅2002年,区级培训2期200人,镇级培训25期465人;依托红花(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岗区农业科技孵化器为示范培训基地,组建科技咨询小组,专门负责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两年已累计培训农户3000余人次,推广了10多个优良品种和多项农业适用技术。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区委从2001年起已安排了170万元的专项资金,采取补助、借款、贷款贴息、奖励等方式,加大了对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培养科技示范户的投入,如对复兴村建养羊示范基地补助了5万元,对清江村党员科技示范户袁治安无息借款3万元,对后庄村养羊大户徐明才给予5000元的奖励等。

——开展经济强村活动,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不同的区域优势、经济实力,把全区34个市、区示范带村分为一类城郊型、二类近郊型、三类远郊山区型,走不同的强村富民之路。一类城郊型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推进城市化,利用自身优势,盘活土地、信息、劳力等资源,以建市场、小区开发、发展三产为主要任务,如城郊型的护城村走“公司+农户”的道路,招商兴办龙头企业,扩大富城实业有限公司规模,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2002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90万元,比去年增长15.1%,村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比去年增长10%。二类近郊型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推进工业化,利用土地资源优势联办企业,以项目作为支撑,发展二产,如近郊型的板山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联办联建村办企业,现已建成加油站、预制厂、纸箱厂、集体经济纯收入以16.3%的速度增长,现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已达10.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50元,比去年增长14.8%。三类远郊山区型的发展目标是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如远郊山区型的清江村以养殖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以村干部个人贷款、示范带建设基金扶持等方式,筹集资金8万元,建成了一个村级养殖场,带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全村403户中养猪10头以上的农户占60%,年出栏肥猪2512头,可使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45元。

——开展民主管村活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和政治文明进程。在坚持村务公开,逐步实行组务公开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村级组织恳谈会》、《村级组织听证会》、《村民议事会》等制度的落实,在群众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中集中了民智,在干部经常听到群众呼声中贴近了群众,在群众知晓村情村务中理解了干部。忠庄镇马坎村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农业村,通过多次召开恳谈会,找准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2002年,全村从种植不足100亩经济作物发展到40%的农户种植草莓400亩,种植美国黑提子、水晶葡萄200亩。护城村经过召开多次听证会,使涉及13户农户4000平方米的房屋顺利拆迁,确保了大型钢材批发市场和遵义瑞联食品有限公司冷冻库两大项目的及时开工。

——开展依法治村活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一是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以开展“四五”普法为契机,利用各种阵地,采取专门培训、以会代训、党员电化教育、村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税费改革、《土地法》、《婚姻法》、《计生法》、《合同法》等,村级干部学法、懂法、用法和群众知法、守法蔚然成风。2002年,市、区示范村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全部达到合格村要求,镇隆村、新蒲村还被推荐参加全省计生综合改革优质服务座谈会。二是强化法制观念,严格依法办事。2002年,有17个村主动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让法律顾问承担具体纷繁的经济纠纷,并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合理化建议,当年,通过法律渠道为村级组织处理经济纠纷25件。新民村的法律顾问在一件经济纠纷中为该村挽回集体经济损失13万元。三是规范完善村级组织制度建设。在34个市、区示范村率先实现“办公机关化、工作制度化”,村干部佩证上岗,全天24小时值班。

——开展环境美村活动,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倡导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一是以亮化、美化、净化办公环境为目标,为50个市、区、镇示范村统一制作了制度牌,建立了36个党员电教示范点,布置了党员活动室。二是广泛深入开展“双学”、“双训”等活动,组织农村精神文明宣传队、舞狮队、舞龙队、秧歌队、武术队、篮球协会等,举办农民文化周,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以创建“六好镇”、“五好村”活动为契机,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扫除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塑造守法、诚信、勤劳、奋进的农民新形象。四是加大农民新村建设力度,村组道路硬化达80余公里,受益农户2110户;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山区农村全部通电;96%以上的农户饮上清洁卫生水;改厕、建沼气池1000余口,80%以上的村通电话,树立了清江、坪桥、新蒲等三个农民新村示范点,农民将新村建设总结为:“路连田两头,清泉水管流,气进农家楼,小康有奔头。”

二、取得成效

示范带建设在红花岗区带出了一片“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科技应用广泛、法制建设完善、民主空气浓厚、治安秩序良好、干部素质提高、人际关系和谐、居住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通过示范、带动、辐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一是在示范带建设中,把镇、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使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村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全局观念、竞争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据不完全统计,开展学教活动回访复查以来,全区镇、街共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为群众办实事11426件,新建制度200余个,完善制度300多个;落实整改措施2875条,完成了学教活动整改任务的98%。二是加强镇党委班子的建设,以换届选举为契机,严把选拔任用关。调整后的镇领导班子中,大专以上文化95人,占总人数的95%,比调整前增加19%;35岁以下的37人,占37%;平均年龄从40.2岁下降到37.8岁,每个镇都有一名30岁以下的领导干部。三是加大村级班子调整力度。换届期间,全区共调整村支书、主任37名,占村支书、主任总数的19%;整顿不稳定村党支部4个,占村党支部总数的4%。目前,调整、整顿后的村党支部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村还跨入了区级示范村的行列。截至2002年底,全区小康村达7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2%。同时,建立健全了村级配套组织建设。

——村级干部队伍素质有明显提高。示范带创建中,区、镇两级加大了市场经济知识与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三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班145期,培训基层干部4389人次。村级干部队伍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高中以上学历的村干部达233名,占村干部总数的60%,示范村村支两委中都有3名中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全区每个村均有3名以上后备干部,高中以上学历占一半。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一是注重在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农村青年中发展党员,党员年龄、文化结构逐渐趋于合理。2002年,共发展农民党员167名,35岁以下144名,占8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58名,占95%。二是农村党员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无职党员培训使22人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53人成为了党员科技示范户,真正做到了“无职应有责,无位应有为”。

——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在发展村集体经济上抓基地、抓项目支撑、抓招商引资,在农民增收上抓示范点、示范户,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02年,全区集体经济在50万元以上的村7个,比上年增加2个;10至50万元的12个,比上年增加2个;5至10万元的14个,比上年增加3个;2至5万元的22个,比上年增加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2464元,比上年增加96元,增长率为4.05%。34个市、区两级示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有4个村,在3000至4000元的有7个村,在2800至3000元的有13个村。示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0.4%,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92元,增长率为8.1%。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长期得到实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创建示范带工作以来,紧扣发展这个主题,努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长期得到实惠。通过示范村的示范带动,现全区已形成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特别改变了过去养殖业发展较为薄弱的状况,种牛、种羊、种猪、肉兔、肉牛等养殖基地逐步建立起来。以庭院经济、菜篮子工程、绿色产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逐步形成了市场引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生产体系。2002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5.5亿元,畜牧业呈稳定增长态势,产值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不断提高,达38.2%。由于各镇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大量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农民,富裕了农民,农民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

三、几点体会

——强化机构职能,领导督查到位,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的组织保证。区委成立了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专职办公室后,为强化职能,区委明确规定,凡示范带建设中涉及的人、财、物由办公室总体调度、具体协调并就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如将计生、综治、扶贫等分块帮扶统一由区示范带办公室总体调度,集中全区四大班子领导、部门、企业、非公经济人士对市、区两级示范村进行捆绑式帮扶,加大了联动帮扶力度。同时,区委把示范带建设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程。区委书记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定期听取汇报,并召集会议专题研究示范带建设工作。区委分管副书记抓总的协调和安排部署。深入镇、村调查研究和督促检查,并切实为镇、村解决示范带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组织部部长认真落实区委党建工作的目标任务,深入基层掌握一线动态,做到统筹兼顾和解决具体问题,切实找准示范带建设工作的切入点,确保了示范带建设力度大、进展快。

——制订发展规划,实施分类指导,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的基本方法。区委结合区情实际,制定了《红花岗区2002—2006年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实施意见》。各村根据《实施意见》,制定了不同的阶段目标,找准各自的发展路子。区级更新观念引好路,镇级强化服务选好路,村级因地制宜走好路,使示范带建设抓出成效,抓出特色。如清江村根据山多地少的实际,采取“计本分利”的方法,走大力发展养猪业的路子,仅一年便彻底摘掉了“空壳村”的帽子。

——创新制度载体,细化明确责任,是抓好农村基层组织示范带建设的关键措施。一是制定了《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定期召开各镇党委书记、分管副书记例会,听取汇报、交流经验、明确重点、部署工作。二是建立了干部联村、部门帮村、实体扶村、强村带弱村的《帮扶制度》,切实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提供信息、技术、资金帮扶。三是建立了《工作督办制度》。对符合法律、法规范围内,该办不办、可办未办、急办延办的问题,由上级党组织纳入督办程序,并规定办理时限和办理质量。四是建立了《示范村动态管理制度》。对示范村工作力度的大小、发展进度的快慢实施动态管理。去年,对思想保守、不思进取、四平八稳的示范村新民等10个村实施了降级。把工作高标准、作风务实肯干的非示范村清江等4个村纳入了示范村建设。五是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年初细化考核指标,年中进行督查,年底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末位淘汰的重要依据。制度建立以来,已先后对深溪村、洪水村、四野村的党支部书记进行了调整更换。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篇6

为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药品管理,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配备配送、采购储存和使用行为,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药品规范化管理,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湖北省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暂行办法》和《十堰市药监局、卫生局、计生委关于印发十堰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十药监文[2003]75号)的具体规定,结合我县客观实际,从2007年1月开始,在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指导下,在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的支持配合下,我局深入调研、认真分析了全县医疗机构药房建设与管理工作实际,扎实推进了全县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县基本情况

全县版图面积3586平方公里,辖9镇8乡,253个行政村,总人口46.32万。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67家。其中:6个县直医疗卫生单位,17个乡镇卫生院,8个卫生院分院,36个门诊部,70个卫生所,224个村卫生室,5个企事业单位医务室,1个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二、主要工作成绩

通过深入开展“规范药房”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医疗机构药房朝着药品购进渠道规范、硬件设施及布局合理、规章制度健全、台账记录完备的方向迈进。各涉药单位药品质量意识普遍增强,管理自觉性明显提高,医疗机构药房硬件设施明显改善,管理水平和药学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药品使用行为更加规范,有效保障了广大群众的用药需求和用药质量安全。截止2009年6月,全县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为367家,达到规范药房标准的各级医疗机构共计284家,占医疗机构总数的77.4%。其中县直医疗卫生单位创建达标6家,创建达标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和卫生分院创建达标25家,创建达标率达到100%;门诊部创建达标36家,创建达标率达到100%;卫生所创建达标70家,创建达标率达到100%;全县224家村级医疗机构,创建达标153家,创建达标率达到67%。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广泛调研,科学制定规范化药房建设办法。为切实加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2007年1月,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参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医疗机构药房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全县医疗机构药品管理实际,我局和县卫生局联合,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分别深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就医疗机构药房药品质量管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反复征求意见、认真听取建议的基础上,联合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药库药房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制定了《竹山县医疗机构药库(代购配送)规范化建设验收细则》和《竹山县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验收细则》,对医疗机构药房管理人员职责、设施与设备、进货与验收、药品储存、陈列与养护等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使全县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工作有了较为系统、完整和规范的操作规程。

(二)摸索经验,认真抓好规范化药房建设试点。按照“先试点后推广”的工作思路,我们首先在潘口乡卫生院进行试点建设,指导潘口乡卫生院按照规范化药房建设的有关要求,成立规范化药房建设专业工作组,增加一定的投入,对药房、库房的货柜、货架、底垫等设施进行了维修或增设,进一步完善了药房、药库管理的一系列制度和药品储存、陈列等软硬件资料。我局明确市场监督股为责任股室,定期不定期地到试点单位了解情况、收集意见、加强了对试点单位规范化药房建设的指导。潘口乡卫生院的试点建设取得成功经验后,我们组织乡镇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学习试点经验,在乡镇以上的医疗卫生单位中全面推进了规范化药房药库建设工作,并逐步向其他医疗机构推进,从而达到了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效果。

(三)结合实际,积极创新规范化药房建设思路。一是指导思想明确。根据我县各级医疗机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的客观实际,我们确定了“分级创建、分步实施、严格标准、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规范化药房建设。二是部门协作到位。积极与卫生局共同组织召开了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培训,指导各医疗机构对建设工作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三是帮促服务到位。分派多个工作小组,到辖区内各乡镇卫生院和重点村卫生室进行现场检查指导,及时了解掌握建设进展情况,认真听取医疗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四是跟踪监管到位。结合整顿和规范药品秩序等专项行动,开展定期督促检查,严格按照规范药房评定标准,逐条进行落实,确保创建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严格标准,切实保证药房规范化建设质量。一是分步实施,扎实推进。根据辖区内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我局将创建工作的重点放在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管理行为、提高质量意识上。按照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日常监管情况,将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和部分硬件条件较好、人员素质较高的村级医疗机构作为重点创建对象,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加大帮扶指导力度,帮助解决他们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其药房达到规范化标准,再通过以点带面,发挥其示范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规范化药房建设。二是严格标准,确保质量。在创建工作中按照“成熟一个验收一个”的工作原则,坚持求质不攀量,严格按照医疗机构规范药房验收标准,确保创建活动的工作质量和实际效果。在组织验收中,对因理解不到位或细节方面不够完善而造成不能达标的,我局检查人员进行现场告知,帮助查找问题,待医疗机构整改到位后,我局再次进行验收,这样即保证了创建工作质量又保护了医疗机构的创建热情。三是把握工作重点,认真督导各医疗机构严格按照《竹山县医疗机构药库(代购配送)规范化建设验收细则》和《竹山县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验收细则》逐步进行整改。在设备与设施上,改善了药品储存陈列环境、配臵了药品保管养护的设施,主要添臵了药品陈列架(柜)、温湿度计、遮光帘、“五防”设施等。并结合实际地对药房和药库进行了改造,做到环境适宜、设臵合理、药柜整洁、设施完备,使得硬件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药房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为群众创造了良好的就医环境。在软件管理上,制定了医疗机构药品采购、验收、储存、养护、调配等制度,做到了制度完善,机制健全;建立了药品入库验收登记、近效期药品一览表、温湿度记录表等各种表格文档,使得各项操作都有记录可查。实现了规范化管理。乡镇卫生院以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药房、药库实行了微机网络系统管理,使药品的购进、验收、养护和出库都能实行计算机管理。在人员素质上,针对医疗机构药剂人员药事法规知识薄弱等状况,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药剂人员的培训学习,建立培训档案。通过学习药事法律法规、药学专业知识和药房规范化建设相关知识,大大增强了药剂人员的质量意识,提高了工作水平。

(五)强化日常监督,全面巩固规范化药房建设成效。一是加强跟踪监督检查。我局根据规范药房建设标准,设计了监督检查专项表格,结合整顿和规范药品流通使用秩序专项行动,对已经认定的医疗机构药房实行跟踪检查,进行动态管理,发现问题责令医疗机构进行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或对情节严重的,我局将进行通报并摘牌,从而有效保证创建工作质量。二是要求已获得“规范药房”称号的单位加强自律,不断完善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药房规范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真正成为医疗机构药房规范管理工作的示范点。

四、存在的问题

一是少数医疗机构特别是村级医疗机构的涉药人员法律法规意识不强,个别药品质量管理人员甚至对药品质量管理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依法加强药品质量管理的意识淡薄。

二是少数医疗机构重经济效益轻药品质量管理,对医疗机构药房药库规范化建设认识不足,对药房药库建设不愿投入,药房药库硬件设施不符合规范化建设要求,药品质量管理制度和职责不明确,规定不到位,责任不落实。药房工作人员不按要求陈列、储存药品,药房卫生条件差,无温湿度控制设备。个别医疗机构的中药饮片乱堆乱放,霉变、虫蛀、鼠咬等现象仍有发生。三是医疗机构在引进人才时存在重医轻药现象,药学专业人才缺乏。一些乡镇卫生院药学专业人才严重不足,药品管理人员 “一人多岗”;村级卫生室和诊所多数为个体经营,没有药学专业人才,又很少将时间和精力放在药品质量管理工作方面。

四是部分村级医疗机构药房基础设施较差,药房面积狭窄、设施陈旧,药品不能按药品质量要求划区域储存、摆放,分类管理标识不明显,离药品质量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五是药品采购时资质审查把关不严。部分医疗机构特别是村级卫生室,对供货企业的审查把关不严,供货单位的资质证明材料收集不全,个别单位甚至出现从非法渠道购进药品或者是购进假劣药品的情况。

六是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流于形式。医疗机构是药品使用最集中的终端环节,也是ADR发现最多的地方。部分单位不重视此项工作,医务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基层医疗机构ADR监测不及时,ADR上报率偏低。

五、下步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按照“以增强依法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为先导,以改善硬件设施为手段,以加强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提高人员素质为关键,以优化服务质量为宗旨,以严格质量管理为保证,以保障药品安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完善、有序的药品使用环节管理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推动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和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引导医疗机构自觉依法规范药品管理。药品作为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必须依法规范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力度,引导医疗机构药品管理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增强依法规范药品管理的自觉性、主动性,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深入推进规范化药房建设工作。

(三)认真做好帮促和指导工作。要积极与卫生局一道,对未通过规范化药房建设验收的医疗机构的药品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学习规范化药房的建设标准和有关要求,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提供有效保障。要组织人员经常深入医疗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指导,为医疗机构药房改造、设施设备增加、制度建设、质量管理等提供业务指导,确保规范化药房建设工作在各级医疗机构的全面推进。

(四)积极建立医疗机构药房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大力提升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积极构建医疗机构药品质量管理的长效机制。一要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依照《药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要求,从严治药,从严管药,规范用药。二要构建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机构。要从医疗机构分管领导、药剂科室、质量管理人员形成一个完善的药品质量管理机构,做到管理有序、职责明确,重视药品质量管理,重视患者用药安全。三要建立系统的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从药品购进、入库、保管、陈列、养护、使用的每一个环节,层层把关,做到规范严谨。四要以药品质量和安全为核心,加强药房硬、软件建设。指导各医疗机构根据规范化药房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药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药品质量管理所需的设施设备。同时,按照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软件资料,做到硬件到位、软件完备。五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药品违法行为,通过法制手段,规范药品质量管理,增强质量意识,确保医疗机构的药品质量和安全。

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 篇7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中央八号文件、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国家六部门十一号文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努力增强中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中职学生群体往往具有性格特征多样、品德养成水平参差不齐等特点,长期以来,本市中职德育工作始终正视中职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关注个体差异,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二是以德育课为核心、其他课程相互配合的教学模式日益优化。在课程体系上,逐步建立以《职业生涯规划》等五门德育课为主,时事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专题教育为辅,其他文化课和专业课相互配合补充的格局。在教育内容上,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生涯发展教育、生命教育为重点,并按学年段各有侧重。在教学方法上,按照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贴近学生职业成长需要以及贴近社会热点问题的“五贴近”原则,着重以学生的身边事为切入口,逐步提高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

1能力。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育人方式逐步完善。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市场和企业需求,将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进行对接,并积极利用行业、企业和专业的优势,以技能大赛、校园文化建设、岗位实习等活动为载体,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养成,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四是以各部门沟通合作为基础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德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各部门多方协调,调动社区、街道等社会资源,为中职学生参与各类主题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人力资源和学生科着力推动中职学生素质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启动校企合作项目,鼓励中职学生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学校共青团组织以十八岁成人预备期系列教育、中职学生生涯导航行动等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团组织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学校组织致力于学校-家庭-社会等三个环节的有效沟通,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组建家庭教育、开设讲座和心理咨询。

但是,当前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和中职学生结构的多元化都给中职德育工作带来了挑战。面对新形势,中职德育工作任重道远。

加强“三个渠道”。一是加强课堂教学渠道,充分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按照教育部新一轮中职德育课课程改革的要求,贯彻落实《德育课建设实施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基础课、专业课的育人功能,根据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有效落实思想道德教育任务,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二是加强实训实习渠道,注重利用行业、企业和生产一线的资源优势,深入开展以敬业爱岗、诚实守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要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学校主管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工作机制,完善企业接收中职学生实训实习制度,落实企业在中职学生实践教育中的责任。三是加强实践教育渠道。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高雅艺术走进中职校园”。加强企业文化展示的建设和使用,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注重发挥网络等新媒介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学校网络服务平台,密切师生交流、家校联系和校企合作。

建设“三支队伍”。一是建设德育工作队伍。加强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以坚定理想信念、丰富人文底蕴、培养教书育人能力为重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水平。配齐配强班主任队伍,并将班主任工作量按一定标准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建设“学校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培养骨干班主任队伍。开展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每校至少

石油石化信息化成效显著 篇8

(中国石化吴正宏)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改革发展中作用日益增强。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按照年初国资委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划和部署企业信息化工作,为企业做强做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在集成和深化应用、信息安全、信息系统运维、IT治理和完善内控制度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中石化通过深化应用和集成,已经使ERP、MES等系统在监控企业运作,掌控企业动态方面的作用得到显现。中海油、中石油在ERP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就实现了ERP与MES、EAM等系统的集成,实现下属企业和总部之间的纵向集成。

石油石化行业重视信息安全,积极落实四部委颁发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根据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评估,确定各系统的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已成为信息系统设计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的运维越来越受到石油石化行业的重视。

中石化已逐渐形成完整的两层三级运维体系和有一定规模的运维队伍。继中海油之后,中石油也进行了ISO 20000的认证,建立了自己的运维服务体系和平台。石油石化行业加大IT治理方面的投入力度,研究IT治理体系、完善内控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对信息系统的风险防范。2007年石油石化行业各大企业加快建设覆盖全集团的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强化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和对下属企业的实时管控能力。信息系统正从分散的局部应用,逐步向跨部门、跨企业的全局性的集成应用发展。

中石油: 建设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

2007年中国石油继续按照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全面建设集团公司级统一的信息系统。各信息系统的陆续建成和应用,对主营业务的支撑作用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企业领导经营决策和业务人员日常业务处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各部门、各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空前提高。

中国石油把信息化作为集团公司实施资源、市场和国际化三大战略,提高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强有力支撑。明确了“统一、成熟、兼容、实用、高效”的十字方针,确定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全面、集中、统一、共享始终贯穿于信息化建设全过程。以ERP系统、专业应用系统和IT基础设施为重点,加快推进全局性的信息系统建设。

ERP系统整体推进步伐加快,销售、炼油与化工、天然气与管道和集团公司未上市部分的试点和推广进展顺利,应用范围涵盖财务、采购、销售、生产和库存等业务。股份公司生产型企业推广实施了健康安全环保(HSE)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开始推广实施,企业级数据仓库系统搭建起统一、集成的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能源一号”,五年累计实现电子交易额近千亿元,节约采购资金数十亿元。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上游生产系统完成了试点和推广,油田服务生产运行管理系统制定了系统实施标准化流程和模板,完成开发和测试,已在企业上线应用。管道生产系统全面建成应用,成为支持管道运营日常业务管理的重要工具。

炼油与化工运行系统稳步推广,先进计划系统在公司总部及所有炼化企业全面建成应用,实现了从原油采购到生产计划、加工方案等方面的优化,为快速准确地编制炼油生产计划,优化原油采购、生产加工、产品调合方案提供了先进手段和工具。加油站管理系统的试点实施工作按计划推进,形成标准系统模板,为下步推广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进网络体系和基础应用系统建设,开展总部和区域网络中心、数据中心建设,启动了灾难恢复和统一身份认证等项目。建设了一批海外区域网络中心,将电子邮件等基础应用拓展到国际业务中。采用统一平台建成的中国石油统一信息门户、统一域名的电子邮件系统已成为员工日常工作的信息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大幅度提高了会议效率,节省了费用。

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保证了网络和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信息化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修改完善了统一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强化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批专业化定位清晰、任务分工明确的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开展了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编制了信息安全总体规划及实施计划。

中石化: 信息化规模效应显现

2007年中石化加大系统集成力度,深化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各企业、部门的局部、分散建设与应用,发展为集团公司自上而下全局性、集成化的建设与应用。重大项目、各业务板块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规模效应越来越明显。

ERP系统推广与应用按计划进行。已有上中下游70多家下属单位的ERP系统上线,基本完成股份公司下属企业和科研院所的ERP建设。对已上线ERP系统继续进行完善提升,培养应用典型,开展应用达标创优活动。通过数据仓库和财务报表合并、物资管理、销售统计、审计信息系统等总部层面应用系统,已经能够逐步实现利用ERP生成的信息监控企业运作情况,掌控企业动态。

ERP系统的实施与应用,促进了物资集中采购和统一储备、财务一级核算等管理体制的改革,为各体制改革和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了有效支撑。加快供应链优化系统的推广与深化应用。建设原油营运管理系统,优化原油采购、运输,深化应用炼油企业级计划优化系统,建设化工物流优化系统,提升原油评价数据库系统,成品油一次物流优化投用,二次物流配送优化系统全面提升。应用供应链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大物流格局,库存水平显著下降,资金占压明显减少。

开展生产营运指挥系统建设。提升完善了油田调度指挥系统,原油管网配送系统实现了对原油管输沿线油库、油罐的库存情况、管网原油的输送情况的动态跟踪、监控、实时调度和优化,炼油生产调度指挥系统实现了对炼油企业生产情况的动态跟踪和对主要生产装置、原油和成品油资源的有效监控,化工调度指挥系统和成品油销售营运指挥系统,完成系统主要功能和统一集成平台的建立,启动HSE监控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实时监控企业重要生产过程和对生产事故的动态跟踪,动态收集企业生产安全、环保信息。

电子商务与ERP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动态交换,积累了大量信息,为科学采购决策提供了依据。办公综合业务处理系统(OA)覆盖总部和下属企业,实现了双向公文无纸传输。开展企业数据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对ERP、MES、PIMS、LIMS等现有主要系统的数据交换和整合。油田企业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基本形成了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数值模拟等技术系列,在生产运行方面进行勘探开发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推广勘探开发源头数据采集系统,启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逐步实现油田企业数据的集中统一管理,国际勘探开发综合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适应国际化业务特色的综合业务功能和标准规范体系架构。

炼化企业各信息系统的推广应用在生产优化、过程控制、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生产执行系统(MES)为ERP系统提供准确的日平衡、旬确认、月结算数据,生产调度优化系统为生产调度作业计划编制、优化,停工预案处理提供了辅助工具,提高了生产调度人员对工作的预见性、工作效率和排产的精度,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规范了化验分析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化验室业务自动化水平,先进控制(APC)技术提高了装置操作水平和平稳率。

销售企业应用效果显著。加油卡工程已在19个省市石油分公司推广完成,基本实现一卡在手,各地加油的目标,加油卡、二次物流及ERP三大系统的集成,实现了多系统数据共享,加强了监控力度,油品运输车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对油罐车的远程实时监控、调度、跟踪和安全行车监督。工程建设单位在异地协同设计以及项目管理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和科研单位的自主软件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化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应用都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水平进一步提高。完成了信息安全体系的总体规划,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工作持续开展,应用系统安全受到高度重视,强化了应用系统的用户访问控制,全面部署统一的桌面管理系统。

中海油: 有效支持集团战略发展

2007年中国海油紧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需要、以服务海上生产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分步实施、逐步替代的原则,有效地支持集团战略发展。统一集成的集团信息管理平台,集团ERP系统和集团战略、投资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部的人、财、物系统,各单位的生产管理、设备维护、销售管理和专业应用系统,构成一个平台、两个重点、三纵四横的集团信息化体系架构。中国海油的信息系统应用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生产科研三个层面都取得良好效果。

ERP系统第二批推广单位已按计划上线运行。中国海油的ERP项目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海油特色”的要求,利用咨询公司的实施经验,采用国际先进的实施方法论,先做标准模板,再稳步推广。在集中统一的软硬件系统平台和共享服务支持体系的支撑下,二级单位的ERP既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又是整个集团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团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模板、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管理模板和标准的更新与维护,各公司按统一的模板和标准实施。

通过建设ERP系统,提升了集团管理控制能力,实现了业务流程轨道化、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数据标准化、决策支持模式化的目标。ERP项目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全面预算系统采用全球企业绩效管理软件领域中的领先产品,选择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实施范围包括集团本部、二级单位和三级单位。全面预算系统与ERP之间的有效集成将构成科学的预算编制和管理平台,提高预算编制与分析效率,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海油在专业应用信息化中注重实效和自主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海上中深层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成为海洋油气勘探的主要手段之一,地面测试数据采集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了油田服务的作业能力,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立起应急指挥中心,实现了海上重大设施的动态应急管理。建立起了世界一流的三维可视化地质综合研究中心。地震数据库、钻井数据库、生产动态数据库、油气储量评估及管理系统、钻井远程控制系统、测井数据传输系统、MES系统、计划和预算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专业系统取得进展。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采用成系列的产品、扩展能力和性能良好。作为信息系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集团的业务服务管理系统(BSM),形成集团内统一的IT/业务服务接入平台,实现了基于ITIL的三级运维体系。建立服务流程持续优化的管理流程,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实施IT内控管理规划项目,按照国际标准进一步规范集团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行为。

2008: 将以应用为主

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将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国资委的要求,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集团控制力,为企业加强管理、集中资源做强做大主业、规避经营风险做出贡献。

信息化将从以信息系统建设为主向更加重视应用发展,将更加重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化,更加重视管好用好已有的信息系统和IT资产,通过集成已有系统和建设配套系统提升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应用管理与应用队伍建设、安全与运维、集成与信息资源增值应用将成为2008年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和以信息系统支持企业应对欧盟REACH(Registration、Evaluation、Authorization of Chemicals,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法规的实施将受到关注。

作者简介

吴正宏

2011年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篇9

2011年党建工作成效显著

在过去的一年里,贵港市国土资源局直属分局在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有限的情况下,专门安排有“党员活动室”、“学习阅览室”,添置了必要的书柜、书籍,使党员业余学习“充电”有个好去处。同时,在分局开辟有专门的党员学习园地,积极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每个党员同志的工作岗位牌上标明“党员”身份,使党员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来带动其他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开展“坚持廉政勤政,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教育,组织分局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到贵港白龙监狱听取劳改人员“现身说法”的警示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队伍拒腐防变意识,提高了廉洁从政能力。积极参与“城乡清洁工程”、创建文明城市、送法下乡活动;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服务企业年”和“党组织服务年”和“城乡手拉手,促农增收上水平”以及“献爱心,送温暖”主题活动。去年,党员干部职工为雨雪冰冻灾区和四川地震灾区的群众进行捐款捐物,交“特殊党费”平均为557元/人,其中交1000元的有5人,占支部党员人数的42%,位居市国土局机关党委7个支部的首位。

该分局党支部努力培育新作风,不断树立国土新形象,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国土部门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去年以来,该分局完成了《城东污水处理厂》等九个建设项目用地的初审上报工作,面积达523公顷;完成了“南广高速铁路”等项目用地的批后土地征收征用工作,面积达213公顷。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如爱凯尔集装箱港务(贵港)有限公司、江南工业园的贵港镁厂把党建工作放在全局的重要工作中来部署、来落实,建立了局党委办公室,配备了局机关党委正副书记。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下属单位及时单独建立了9个支部。按照“一岗双职”的要求,由下属单位行政主要负责人任党支部书记,党员行政副职任支委委员。全系统以创建示范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和抓手,按照“六个有”的要求,有效推进了各党支部的软硬件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重庆璧山县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篇10

2009年7月以来,根据省、市政府统一部署,我市各级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积极行动,通力配合,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大力推进为期两年的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有力打击了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全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8月23日,省政府第四联合检查验收组莅临齐齐哈尔市检查指导,对我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齐抓共管形成强大合力。市政府十分重视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任成员的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齐齐哈尔市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并将药品安全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各县(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签订了药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全面实施市县乡三级政府签状和两级督导考评,进一步完善了考核考评机制,层层落实责任。一是确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以市政府为主导,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信委、公安局、工商局、卫生局、邮政局为成员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药品安全整治各阶段重点工作。定期编发工作简报,为各部门交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的经验和成果搭建了平台。两年来,共召开会议4次,就传达贯彻上级精神、联合开展检查、开展药品安全宣传等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落实,统一了各部门的步调,形成了监管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是建立联动机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公安局建立了涉假案件联合查处机制,积极做好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互相通报药品违法犯罪情况,依据相关法律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解决案件移送和办案协作等问题。2009年,两部门联合下发了《联合查处涉药涉械及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行业违法行为的规定》,建立协助互动机制,共同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医疗器械的违法行为。《刑法修正案

(八)》施行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公安局联合制定下发了《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在案件查处过程中,发现涉嫌犯罪的,无论货值金额大小,一律移送公安机关,进一步加大了打击力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工商局建立了药品广告监管协作机制,加大了违法药品广告的查处力度,虚假违法药品广告泛滥的形势得到有效遏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还与邮政、工信等部门建立了综合治理机制,强化了对通过邮递销售假药、互联网销售药品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开展联合检查。市政府组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邮政局、工商局、信息产业局等部门先后联合开展了药品广告、互联网、邮寄方式制售假劣药品的专项整治行动,对邮政信箱、物流公司等假药流通赖以存在的渠道以及互联网等销售假药的媒介进行了综合治整治,取得了可喜成绩。

抓住关键环节开展专项整治。两年来,在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相继开展了春季药品集中专项整治、百日攻坚等10余次集中会战,开展非药品冒充药品、违法药品广告、中药饮片、医用氧气、医疗器械、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药品、特殊药品、药品分类管理、医疗机构药品存储等专项整治28次,加强了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原辅料采购、医疗器械流通、医疗机构用械、计划生育用械等领域的专项监督检查,强化了一次性无菌医疗器械的监管和介入器材、骨植入器材的监管。对医用检测诊断试剂、中药饮片的违法购销和使用管理、保健品经营企业违法经营进口“消石素”、“牙痛灵”、城乡结合部医药市场违法购销等进行了重点监督检查。打击了无证经营药品、个人挂靠做临床、超范围经营、出租(出借)许可证、药师“挂职、兼职”、从经营企业走票、药品经营企业违规进货等违法违规现象,全面提升了我市药品安全保障水平,震慑了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两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1万人次,执法车辆8798车次,检查单位2.7万家次,罚没款436万元,没收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货值74.6万元,销毁过期失效和假劣药品339个品种,捣毁黑窝点74个,查处违法药械广告56个。下架封存了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问题药品,查处了假药“糖脂宁胶囊”、“胃逆康胶囊”等一批大要案,移送司法机关案件5起。

上一篇:喜迎新年短信祝福语下一篇:软件工程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