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巫山县

2024-05-13

重庆市巫山县(共9篇)

重庆市巫山县 篇1

一、含煤地层

勘探区内含煤地层有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 (P3w) 和中统梁山组 (P2l) 两个含煤组。因赋存于二叠系中统梁山组 (P2l) 的C2煤层仅为局部可采煤层, 煤质差, 含硫量较高, 不作为矿山开采对象。吴家坪组平均总厚度57.14m, 为勘探区内主要含煤地层, 分为两段:

二段 (P3w2) 厚37.40m~65.25m, 平均厚49.22m。岩性为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粉晶灰岩及燧石灰岩, 燧石呈似层状、串珠状, 下部夹黑、灰色含炭、含白云质粉晶灰岩, 底界处有厚1.0m左右的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 全段不含煤层。

一段 (P3w1) 厚4.20m~11.80m, 平均厚7.62m。为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铝质泥岩及煤层为主, 上部夹泥灰岩, 中部夹灰色岩屑粉砂岩, 细~中粒岩屑砂岩, 底部为灰色厚层状铝质泥岩及泥岩, 含黄铁矿晶粒及结核。中部夹C1煤层。C1煤层总厚度0.52m~3.50m, 平均总厚度1.69m, 纯煤厚度0.52m~2.77m, 平均厚1.13m。

二、可采煤层

C1煤层位于吴家坪一段 (P3w1) 的中部及中下部, 上距吴家坪二段 (P3w2) 底界1.21m~7.53m, 平均厚3.78m, 下距孤峰组 (P2g) 顶界0.50m~4.60m, 平均厚2.45m, 煤层露头线仅出露于勘探区两端“构造天窗”中, 其余地段为煤系上覆地层所覆盖, C1煤层是勘探区内吴家坪组唯一可采煤层, 层位稳定。

C1煤层总厚度0.52m~3.50m, 平均总厚度1.69m, 纯煤厚度0.52m~2.77m, 平均厚1.13m。C1煤层由上而下可分为C11和C12两层, 上部C11煤层, 厚0~0.43m, 平均厚0.23m, 一般都为不可采煤层。

下部C12煤层为本区主要勘查对象, 总的可采厚度0.41m~2.44m, 平均厚0.84m。煤层结构一般为五层结构, 即煤层3层, 夹矸2层) , 其平均结构为0.19 (0.18) 0.62m。

总体来看, C1煤层结构以较复杂结构为主, 其次为较简单和简单结构煤层, 煤类单一 (WY) , 大部可采, 可采范围内厚度变化不大, C1煤层应属较稳定型薄~中厚煤层。

三、煤层对比

吴家坪组一段 (P3w1) 属海湾泻湖相沉积, 煤系厚度小, 岩性变化不大, C1煤层是本含煤段唯一可采煤层, 层位稳定, 易于识别和判断, 主要采用标志层法以及煤层自身特征, 辅以测井曲线形态等特征进行综合对比。

(一) 标志层特征

区内确定的标志层有3层, 由上而下依次为BⅠ、BⅡ、BⅢ。煤层及标志层特征见煤系综合柱状图。

标志层Ⅰ (BⅠ) :为吴家坪组二段 (P3w2) 底部深灰、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及底部生物碎屑灰岩。厚层状石灰岩为含泥晶~粉晶灰岩, 岩石薄片中可见瓣鳃类、腕足类、介形虫、藻类、海百合及海绵骨针等化石碎屑。底部生物碎屑灰岩, 厚1.0m左右。该标志层与下伏P3w1岩性有明显差别, 是判断进入含煤段的标志。

标志层Ⅱ (BⅡ) :位于BⅠ之下, 平均厚为1.52m, 岩性为深灰色泥灰岩, 局部相变为钙质泥岩或泥岩, 水平层理发育, 不含燧石结核。平均厚度1.52m~2.77m, 一般构成C1煤层直接顶或老顶。

标志层Ⅲ (BⅢ) :浅灰、灰色厚层状铝质泥岩, 夹有泥岩, 含Fe S2晶粒和结核, C1煤层直覆于该层之上, 构成煤层直接底板, 厚度0.36m~3.87m, 平均厚度1.46m, 易风化, 遇水澎胀, 发生地鼓现象, 是判断含煤地层结束的标志, 并与下伏孤峰组呈假整合接触。

(二) 煤层自身特征

1 从煤层抗碎强度看:C1煤层以薄层状、片状、粉状为主, 其抗碎强度较小。

2 从煤层结构看:C1煤层一般夹1~2层夹矸, 结构较复杂~简单, 特征明显。

3 从煤岩特征上看:C1煤层为条带状不明显的半亮型碎粒状煤。

(三) 物探测井曲线特征

C1煤层的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其中伽玛 ——伽玛曲线一般为高大的双峰或复杂结构的三峰异常, 顶板翼较底板翼长, 底板翼基部往往有缓坡;自然伽玛曲线一般呈明显突出的正高异常显示;电位电阻率曲线上, C1煤分层为其顶板岩石层底翼上的次级小峰或缓坡。

(四) 对比可靠程度

勘探区二叠系上统吴家坪组一段 (P3w1) 厚度较小, 仅含较稳定C1煤层一层, 全区分布, 控制进入和结束含煤地层的标志层明显, 含煤地层的岩性组合, C1煤层自身特征明显, 又经物探测井资料验证。因此C1煤层对比是可靠的。

参考文献

[1]DZ/T 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S].

[2]GB/T 15224.3-2010, 煤炭质量分级[S].

[3]DZ/T 0080-93, 煤田地球物理测井规范[S].

[4]重庆一三六地质队.巫山县煤矿矿业设置方案[Z].2012.

[5]重庆一三六地质队, 彭兴和, 等.重庆市巫山县田家煤矿接替资源勘探报告, [Z].2015.

重庆市巫山县 篇2

(急诊部、综合楼工程)施工招标公告

所属行业:市政房地产建筑

标讯类别: 国内招标

资源来源: 其他

所属地区:重庆市

1.招标条件

2.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

2.1建设地点:巫山县江东新区。

2.2建设规模及投资:巫山县中医院江东新区分院二期建设项目急诊部、综合楼工程,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其中急诊部2800平方米,行政办公楼28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000平方米。建设内容主要为土建、装饰装修、电气、给排水、暖通、消防、建筑智能化工程。

2.3计划工期: 750日历天。

2.4招标范围:该项目施工图所示的土石方场坪工程、基础工程、主体工程、装修工程、外墙装饰、给排水工程、电气设备安装、消防设施安装、建筑智能化工程等(具体以发布的工程量清单为准)。

3.投标人的资格要求

3.1 投标人应满足下列资格条件:

本次招标要求投标人须同时具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及以上资质和装饰装修工程专业承包二级及以上资质及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三级及以上资质,投标人2008年1月1日至今完成过一个二级以上医院建设(规模2000万元以上)的类似工程,并在人员、设备、资金等方面具有相应的能力。

3.2 本次招标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3.3重庆市外建筑施工企业和人员必须符合《重庆市市外建筑施工企业入渝登记备案管理办法》渝建发【2011】130号、136号规定。

3.4 符合《巫山县建设市场廉洁准入规定(试行)》的相关规定。

4.招标文件的获取

4.1本工程招标不需报名,凡有意参加投标者,请于2013年10月11日起下载本工程招标文件以及图纸、工程量清单、补遗等开标前公布的所有相关资料,不管投标人下载与否,招标人和招标代理机构都视为投标人收到以上资料并全部知晓有关招标过程和事宜,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投标人自负。

4.2投标人在递交投标文件时,向招标代理机构交纳招标文件及相关资料费,每套500.00元。

联系人: 张涛

电话: ***

重庆市巫山县 篇3

一、找准科学发展路子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举措。找准了科学发展路子,就开辟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广阔前景。

(一)扎实调研是找准路子的“向导”。

符合璧山实际的科学发展思路与战略从哪里来?从书本找“现成答案”?不行。凭少数领导“想当然”?也不行。只能靠世间最忠实“向导”——扎实调研“引领”我们去寻找!陈云同志要求领导干部用90%以上时间精力搞调研。改革开放以来璧山历届县委都高度重视调研,始终把调研作为领导工作“重中之重”。“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到街镇、村社、企业、机关、学校等开展密集调研;同时还不定期地由“四大家”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开展各类“专题调研”。正是由于高度重视调研,三十余年来璧山从“城郊型”战略到“融入型”战略再到“赶超型”战略,道路越走越宽广,步子越走越豪迈!

(二)统筹协调是走正路子的“罗盘”。

把县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和动态系统,对域内城镇农村、中心镇乡偏远镇乡经济社会发展作通盘考虑、统一布局,使整体功能实现最大化、最优化,是引领璧山始终沿着正确“路线”前行的“罗盘”。对此,璧山历届县委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无论是1994年提出并坚持“依托重庆、服务重庆、发展璧山”的“城郊型”战略,还是2007年提出并坚持“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的“融入型”战略,抑或2012年提出并坚持“全面升级提速、赶超主城发展”的“赶超型”战略,其具体政策措施始终遵循“三个着眼于”,即:着眼于增强璧山整体经济实力;着眼于增加城乡就业尤其农村劳动力转移;着眼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

(三)适时调整是走好路子的“关键”。

发展战略须随客观环境变化而变化,否则会痛失时机.而准确抓住事关全局发展的时机适时调整,则是“关键”。璧山历届县委对此思路清晰、措施有力:1994年在成渝高速公路即将建成通车、璧山与主城时空距离大为缩短之际,适时提出“城郊型”战略,使璧山由农业经济为主逐步演变为工业经济为主;2007年在重庆西部新城尤其“大学城”建设步伐加快并部分投入运行、璧山即将与主城连为一体之际,适时提出“融入重庆主城区、建设重要功能区”战略,使璧山从城郊型经济逐步跨入城市型经济发展时期;2012年在璧山隧道开通,璧山已和主城连为一体且保有独特优势情况下,适时提出“全面升级提速、赶超主城发展”战略。

二、坚定工业强县步子

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和解决问题关键是要花大力气找到并解决好支配与主导全局事物的主要矛盾。

(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牛鼻”。

上世纪90年代初,璧山人达成共识:同发达地区比,璧山落后主要在工业,狠抓工业就抓住了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工业强大了,农业、三产、社会建设等方面问题就较好解决了。因此,自那时以来历届县委都坚定走工业强县之路,从“城郊型”战略到“融入型”战略到“赶超型”战略,工业始终是璧山发展的大头和重点。璧山三次产业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三二”变为如今的“三二一”:一产比重由50%下降为7.5%;二产由不足20%升为62.5%,三产仍为30%。有学者认为,从国内外经验看,在工业化初中期县域经济如要实现功能的最大化、最优化,三次产业较理想比例应为10:60:30。2011年璧山三次产业比例为7.5:62.5:30,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

(二)主导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

在发展工业经济实践中璧山人逐步形成“共识”,璧山要跨越,关键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自重庆直辖以来,璧山为了加快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走好“工业强县”步子,始终坚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使之成为体量大、带动辐射力强,成为全县工业乃至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长期坚持这一政策的结果,自2007年以来,璧山形成了机械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制鞋业三大主导产业,它们成为璧山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占到全县工业产值的75%以上,GDP的50%以上。如今随着内外条件变化,璧山正在形成新的“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业。璧山正朝着“千亿工业县”目标迅跑!

(三)发展强劲是产业合理的“标识”。

辩证系统观认为,要实现系统功能最大化、最优化,其关键在系统内部要素间要有合理的结构与比例。县域经济三次产业间怎样的结构与比例才“合理”?恐怕难有“定论”。在20世纪90年代初,璧山三次产业结构为一三二,农业比重达50%,工业不足20%,三产30%左右。那时的璧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而困难,城乡差距显著(3.6:1)。鉴于此,璧山下大决心调整产业结构与比例,通过持续倾力发展工业尤其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璧山三次产业结构逐步由一三二演变为二三一,比例由50:20:30变为7.5:62.5:30,工业成为绝对的“龙头老大”,城乡差距也大为缩小(2.3:1)。如此结构与比例是否“合理”?璧山近些年持续强劲的发展势头就是合理之显著“标识”。

三、凝聚心齐劲足班子

思路和战略确定之后,干部就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而领导班子的同心同向同行、心齐劲足,至关紧要。

(一)共同理想是凝聚力量的“强胶”。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璧山——是县委为70万璧山儿女描绘的共同理想愿景。县委认为,确立并实现璧山人共同理想愿景,县委及“四大班子”的率先垂范至关紧要。惟县委及“四大班子”首先牢固确立璧山人共同理想愿景并尽心竭力实现之,领导班子才能相互“不指责、不争论、不折腾”,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政治生态,也才能使全县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县委认为,这是璧山弥足珍贵的经验,是璧山不断争取胜利的法宝。可见,共同理想愿景是凝聚力量的“强胶”, 能把人们的心牢牢“粘接”在一起,使人们共心共事。班子团结如一人,上下凝成一条心,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二)干成事业是助推前行的“引擎”。

璧山县委及“四大班子”把干成事业作为最强大的精神“引擎”,把带头实干作为实现理想愿景的关键。因此璧山始终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实干:实干干出了“璧山速度”——璧山GDP增速2010年19.4%,全市第四,2011年24%,全市第二,2012年上半年预计19.1%,全市第一。实干干出了“璧山现象”——关闭大批污染企业后,GDP增速却全市第一;撤掉招商局后,引进笔电配套企业数量却全市第一;撤掉县委财经领导小组,大量精简会议,投资增速却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连续翻番。实干干出了“璧山效率”——两个月建成南河公园;三个月建成文体广场;十个月建成全市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十二个月建成双向八车道、18公里长的“重庆第一城市大道”——黛山大道。

(三)百姓认可是催人奋进的“良药”。

孔子《易经·系传》云“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意即你的努力使民众得到恩惠,就是事业。璧山县委及“四大班子”始终把百姓认可视作催人奋进的“良药”,而璧山百姓对县委及“四大班子”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各类“民调”均领先全市。百姓看领导班子工作,主要看实效。若实际效果不好,口号再响,百姓也不会买账。近些年璧山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感受得到,因而深受群众称赞。正如县委书记范明文所说,科学发展,为民服务,不是喊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县长吴道藩认为,只有实干,百姓才认可;而百姓的认可“给予我们更多的是感动、是努力、是奋斗”!

四、聚焦城乡居民日子

让百姓共享幸福和谐是璧山县委、县政府一切努力与工作出发点与最终归属,因为百姓福祉重于泰山!

(一)统筹就业是民生幸福的“基石”。

就业是民生之本、幸福之基。重庆直辖以来璧山历届县委高度重视就业问题:无论“城郊型”战略,“融入型”战略,还是“赶超型”战略;无论打造旧的三大“主导”产业——机械加工业、建筑建材业、制鞋业,还是培育新的三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医药食品业,始终把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着眼点之一。以璧山曾倾力打造的制鞋业为例,虽然对地方税收贡献并不大,但它能直接间接解决10万余人就业,能解决数以万计农村尤其偏远镇乡农村劳动者就业。再以如今大力培育的电子信息业为例,2012年璧山将力争入驻难电子企业175家,这个数字意味着新增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意味着许多家庭多了一份稳定收入。

(二)民生支出是构筑幸福的“高地”。

随着璧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财政在教育、医疗、农村等方面构筑的幸福“高地”,将使百姓幸福指数“叠加倍增”。近五年来,璧山累计投入140亿元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险覆盖面年年扩大,“五险”参保达到130万人次,累计支付基金26.5亿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14万人次从中受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璧山进一步加大了对民生支出、“刚性支出”的保障力度:教育支出累计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19.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累计完成2.1亿元,同比增长41.9%;医疗卫生支出累计完成2.5亿元,同比增长110.3%;农林水事务支出累计完成1.5亿元,同比增长12.5%。这些数字充分体现了璧山县委、县政府“以人为本,民生为大”的执政理念。

(三)深绿宜居是增添幸福的“负氧”。

璧山坚持“民生为重”,把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委提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璧”目标,就是要让璧山人民看到希望、得到实惠、感受温暖;提出建设“深绿型生态化”城市,就是要为百姓提供高品质工作生活环境。经过近几年强势推进,一座深绿型生态化宜居城市已矗立渝西大地。人们工作生活在水秀山明、天朗气清环境中,游玩于百花争艳、馨香醉人公园里,漫步在芳草萋萋、绿色养眼璧南河边,在感受到人造自然为百姓健康幸福增添了许多自然“负氧”的同时,更深切感受到优美环境所产生的亲善、友好、和谐人际关系为百姓健康幸福增添了许多温馨的人文“负氧”。

重庆巫山小三峡导游词 篇4

巫山小三峡长江三峡段的第一大支流——大宁河下游在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她一江碧水、奇峰壁立、竹木葱葱、猿声阵阵、饶有野趣,是一处巧夺天工的自然画廊。峡内有多姿态多彩的峻岭奇峰、变幻无穷的云雾缭绕、弯来拐去的激流险滩、清幽秀洁的飞瀑清泉、千姿百态的钟乳倒悬、神密莫测的悬岩古洞、栩栩如生的天然雕塑、茂密繁盛的山林竹木、色彩斑斓的卵石滩,是一处玲珑奇巧的峡谷盆景;有追逐嬉戏的顽皮猴群、成双结对的鸳鸯戏水、展翅纷飞的各种水鸟、畅流碧水中的数种鱼类,绿郁葱葱的竹林中百鸟啼鸣的欢歌笑语随处可闻,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动物王国;还有迷存千古的巴人悬棺、令人费解的古栈道、风韵犹存的大昌古镇,是一处珍贵难忘的历史遗迹。

巫山小小三峡是大宁河小三峡姊妹峡,因比大宁河小三峡更小,故名“小小三峡”。马渡河是大宁河的一条支流,它由三撑峡、秦王峡、长滩峡三段峡谷组成,全长20公里,这里奇峰多姿、山水相映、风光旖旎、水流平缓、清澈见底,两岸悬崖对峙,壁立万仞,河道狭窄,天开一线,幽、秀、翠、美、怪、奇集于其中,像一处玲珑奇巧的峡谷盆景,有着挡不住的诱惑。而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集休闲旅游、体育锻炼为一体的有惊无险,安全开心、乐趣悠悠的回归大自然的自我参与式水上漂流。它是小三峡风景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朵绚丽的奇葩。

重庆市巫山县 篇5

秀山县打造重庆市高端猕猴桃基地取得重要突破。一是种植基地达到3.7万亩, 其中种苗基地100亩、科技示范园100亩。二是通过土地入股模式组建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社30个, 带动5600余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和基地务工实现万元增收。三是全市首个1.8万吨猕猴桃冷藏库项目即将投用, 年产10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建设顺利。四是成功开发第三代高端猕猴桃, 2000亩核心基地取得国家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和猕猴桃产品有机食品认证, “信祥”牌红阳猕猴桃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五是与全球第二大鲜果供应商德国尤尼维克德福美集团成为合作伙伴, 2011年采收的100万斤猕猴桃实现订单收购。六是重庆信祥生态农业公司取得海关出口登记证书和基地备案登记证书, 即将取得直接出口资质, 高端猕猴桃有望成为秀山首单创汇农业产品。

重庆市巫山县 篇6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 在平台建设上,自建与引进相结合。

该县组建了负责农村电子商务的龙头企业云智科贸公司,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武陵生活馆”品牌,利用“武陵生活馆”实体店和云智网商城,实现商品“线下展示交易、线上网络订购”的互动营销。2015生活馆实体店已达120家。

2. 在渠道建设上,坚持点面结合。

该县建成物流园区电商分拨中心,运营货运调度中心。整合圆通、申通、韵达等83家快递物流企业,依托“武陵生活馆”实体店,对外发快递实行“首重”全国3元包邮补贴,专业的配送团队和配送车辆,直通全县乡村,形成了“覆盖城乡、双向流通”的现代物流体系,解决了快递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和农特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难题。

3. 在人才培养上,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

自2012年就该县启动了电商人才培养战略,计划用5年时间培育多层次的专业电商从业团队1.5万人。通过建立“培训+孵化+培育”人才成长模式,孵化具备专业技能的电商精英500余名。通过职业网商团队深入农村进行电商辅导,培育“下地弯得了腰,上桌能玩鼠标”的农村“淘宝客”400余名,带动一大批有一定知识技能的新型农民“触电”经营。启动6600名电商“村长”培训工作,已开展各类电商培训1万余人次,形成了农村电商的发展“种子团队”。

4. 在品牌打造上,突出专业与特色。

一方面,抓标准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投用农产品交易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政府背书保证。另一方面,抓特色产品开发,创建“边城故事(手工艺品)”和“武陵遗风(农特产品)”等自主品牌,上线本土特色商品300余款。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有一个整体目标。作为后发地区,发展电子商务不能盲从无序、四面出击,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定位,而后才能扬长避短、突出重点。比如,秀山县早在2010年就将电商产业纳入县商贸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电子商务试验区目标。多年来一直将电子商务作为重要新兴产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并依托电子商务打造武陵山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目标是到2017年建成“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县”和“农村淘宝县”。正是有了坚定的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局面。

启示二:政府支持必不可少。在落后地区发展电商,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当今电商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无论是个体创业还是企业行为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也是各地发展县域电商的普遍经验。秀山县一直将电子商务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重点抓,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如,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用于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对入驻电商产业园的市场主体、按照一定标准从仓储、宽带、房租、物流、技术研发、融资、营销奖励等方面进行补助和扶持,对重点企业和项目还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支持。并将电子商务发展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相关部门、镇乡领导班子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才为电商的发展营造出开放有序和谐的创业环境。

启示三:注重资源有效整合。落后地区发展电商,可能面临人才问题、资金问题、物流问题等诸多难题,但只要能利用与整合好各种资源,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完全可以实现“无中生有的逆袭”。比如,秀山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主导成立云智科技公司,作为本土电商平台,花重金聘请专业的电商运营团队进行经营操盘。建立了云智网商城,统筹物流园区网上交易,同时整合秀山的农特产品销售,打造综合性的自主电商平台,作为全县电子商务发展龙头;同时在云智网商城旗下开辟“武陵生活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入乡镇、社区、村组设立服务站点,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有效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县域电商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栽梧桐的过程,服务体系搭建好,会吸引大量人才和电商主体进入,使其顺利孵化成长壮大。

启示四:特色产品是其核心。电商无论怎么去发展,毕竟只是起到联通纽带、扩大市场的作用,无非是让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产品的质量与特色。秀山县依托农产品进城基地,打造电商“一村一品”,并加强原生态、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与西南大学、中央工艺美院等10余家机构合作,建成民族网商产品研发中心、农特产品加工中心和流通包装中心,所有上线产品实现精致实用型流通包装,形成了“研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条。因此,如何打造特色产品,实现品牌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应是县域电商着力发展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魏延安.农村电商—互联网+三农案例与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重庆市巫山县 篇7

一、研究区域

壁山县位于重庆市西郊, 全县总面积915平方公里, 辖壁城、青杠两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乡。全县家庭承包耕地面积38.67万亩, 总人口61.88万人。截至2007年底, 全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总面积为8.57万亩, 占多年全县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38.67万亩的22.3%, 涉及13个乡镇、农户24000余户, 占承包耕地农户总数160051户的15%。全县共有64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05户农村专业大户, 其中约有4.03万亩农村土地流向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占流转总量的48%, 3.65万亩流向了农业种养殖专业大户, 占流转总量的43% (见表1、表2) 。

二、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利益模型

1.农地供给方利益模型

土地本身承载了多种功能, 在不同时期不同利益主体的视野里, 其承载的功能是不同的。[3]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对于农民来说, 土地的基本功能应该是双重的, 即为农民提供生存发展保障和财富增长保障。农民的财富在哪里?农民的财富增长源头又在哪里?“劳动是财富之父, 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论断。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普通农户在稳定承包关系和获得就业生活保障的前提下, 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等方式将农地的使用权从承包权中流转出来, 是农地流转的主要供给方。对土地供给方来说, 其流转收益包括农地租金收益 (y0) 和转移劳动力的年收益 (y1、即外出打工收入) 。设贴现率为r, 转出的土地使用权年限为n, 则转出的收益Ys为:

undefined

流转的成本主要有:一是为寻找土地转入方并与之进行谈判而产生的交易费用ccs;二是转出方转出土地前的经营收益y2, 则转出的成本Cs为:

undefined

通过农地流转, 农地供给方的收益增量△Ys为:

Ys=Ys—Cs

据调查, 璧山县农地流转租金平均为800斤稻谷/亩, 稻谷价格以当年市场价格为基准;普通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约为300元/亩, 而外出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800元/月, 1%的管理技术人员工资达到2000元~5000元/月, 外出务工家庭的人均收入为非务工家庭的1.5倍。

2.农地需求方利益模型

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流转的需求方, 其做出转入农地决策的动力在于农业经营大户对流入农地扩大生产所能带来的总的收益、成本和风险的判断, 只要预期的经济收益足够高, 而成本和风险足够低, 他们就愿意增加农地的流入量, 进行规模经营。

农业经营大户农地流转的收益即为从事农业规模生产经营直接性收益, 其价值量Yd的大小由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决定。农产品价格为P, 由竞争市场决定, 产量由柯布—道格拉斯 (C-D) 生产函数f (L、N、K、T) 决定, L、N、K、T分别表示农业经营大户农地经营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投入量, 则:

undefined

在对璧山县青杠镇凉山村的农业经营大户的调研中发现, 该大户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 流转2000多亩农地进行生产精品葡萄和李子, 其中葡萄的平均产量为1500~2000公斤/亩, 最高亩产达3500公斤, 销售收入可达10000元/亩。

流转成本主要包括:一是农地经营过程中所花费的生产性成本, 如人工、农药化肥费用C (N、K、T) , 据统计, 2007年璧山县农业经营大户农业机械投入为2255瓦特/亩, 农药化肥使用量为106千克/亩;二是支付给普通农户的土地租赁成本y0 (即为农地流转租金) ;三是流入农地进行农业生产所需承担的自然生产和市场经营风险成本ad;四是获得农地所花费的交易成本ccd。则转入的成本Cd为:

undefinedd

通过农地流转, 农地需求方的收益增量△Yd为:

Yd=Yd—Cd

三、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利益实现的博弈分析

博弈论 (Game Theory) 又称对策论, 是研究理性决策者 (参与人) 之间策略、行为的相互作用及其均衡结果的理论。一个的博弈由参与人、策略和支付函数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参与人指博弈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结果的主体 (个人或组织) , 每个参与人必须都是理性的和智能的, 目标是追求其个人期望支付函数值的最大化;策略规定参与人在什么时候选择什么行动, 是参与人的“相机行动方案”, 即参与人选择策略和行动空间后, 再给定信息集内行动;支付函数又称偏好函数, 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策略组合下参与人得到确定效用水平或期望效用水平, 是可以定义或量化的参与人的利益, 支付函数是分析一个博弈模型的标准和基础, 可以是正值, 也可以是负值。除此之外, 博弈中还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即信息和均衡, 根据信息结构可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和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同时在任一博弈中总存在着所谓的纳什均衡, 即任一博弈方的策略组合对其他博弈方的策略组合也是最佳策略, 由此二者达到均衡。[2][3]

在农村土地流转中, 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二维主体, 二者在农村土地流转这同一环境中进行决策以求自己的利益得到满足。根据经济学中人的自利性和风险回避性理论, 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对未来的预期产生差异, 使得他们对农地流转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抱着不同的态度, 由此造成双方在农地流转中目标的不一致性, 即利益的冲突, 这就构成了农地流转二维主体间的博弈过程。[4]在此博弈中, 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是参与者, 博弈原则是各个博弈方在农地流转中选择一系列的策略组合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即支付函数△Ys和△Yd, 其为参与者在农地流转中可以量化的利益。

当△Ys≤0时, 即普通农户在参与农地流转时收益增量为零或不存在, 他们将农地流转出去所获得土地租金y0和外出打工或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y1, 不足以弥补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直接生产性收益和附着在农地上的社会保障和劳动享受等非生产性收益y2, 以及在农地流转中所支付的交易费用ccs, 因此, 普通农户出于对非农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的不稳定性和农地保障功能的考虑, 会将土地作为生活的保障和退路而不愿意将农地提供给农业经营大户, 这时农地流转缺乏供给方, 无法形成市场。

当△Yd≤0时, 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流转的需求方, 其流入土地取得的经营收益Yd扣除经营成本C以后的净收益不大于流转农地所支付土地租金y0、流转交易费用ccs和从事规模农业生产所承受的双重经营风险ad, 此时, 农业经营大户在农业生产低效益甚至赔本的情况下, 没有承包农地的动力, 这时农地流转缺乏需求方, 同样也无法形成市场。

当△Ys>0、△Yd>0时, 在农地流转中的土地供给方和需求方都存在收益增量, 双方在利益的驱动下均产生农地流转的动力, 此时农地流转市场形成。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进程中, 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考虑, 二者的一切经济活动决策都是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 由此双方在流转过程中就产生了博弈。当前, 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不完善, 中介体系不配套, 信息服务残缺, 掌握在博弈双方手中的土地信息不完全、不对称:[5]普通农户在农村的居住一般都较分散, 与市场联系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 而且其自身对市场机制的不明确, 使得他们很难直接从市场中获得充分的信息, 普通农户的利益△Ys在纯粹的市场机制下无法得到公平的实现。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中介体系不完善, 作为农地需求方的农业经营大户需要支付较高的交易费用以获取土地信息, 同时还要承担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其流转收益增量△Yd无法实现最大化, 由此构成农地流转中二维主体间的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在此博弈中, 假设普通农户提供的土地有“好地”和“差地”两种类型, [6]土地流出价为p, 土地流出前经营收益为s, 土地给流入方带来的效用为u, 流入土地规模经营的成本为c, “好地”与“差地”的参数分别为p1、s1、u1、c1和p2、s2、u2、c2 (p1>p2、s1>s2、u1>u2、c1>c2) 。在农地流转中, 普通农户的收益W1=p-s, 农业经营大户的收益W2=u-p-c, 二者在农地流转中的博弈行为如图1所示。

在农地流转双方这一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中, 无论农业经营大户是租种“好地”还是“差地”, 都要在农地转入方收益或期望收益大于0的前提下, 通过利益比较的原则来制定农地流入的策略, 以此达到纳什均衡。此外,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并不完善, 光靠市场机制和流转方自身的力量不足以使利益得到公平实现, 因此就需要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为农地流转博弈中的裁判, 政府的干预能有效修正农地流转市场信息, 引导信息的合理流动。同时, 制定农地流转扶持和补贴政策, 建立健全农地市场中介体系和法律法规, 促进农地流转的正常运行, 从而维持博弈的正常进行, 使得双方在博弈过程中能将自身利益最大化。[7]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步伐的加快, 为了提高农地资源配置水平, 璧山县政府积极创造有利于农地流转的条件, 本着“因地制宜, 多元创办, 政府扶持, 部门指导, 市场运作”的思想, 以优势资源为资本、优惠政策和良好环境为引力, 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力度, 鼓励扶持农业经营大户流入农地发展规模特色农业;大力发展本县二三产业, 扩大普通农户受教育途径, 提高其教育水平, 为农地流出方创造非农机会。与此同时, 璧山县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为核心,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 推广“农业经营大户+普通农户”模式, 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利益联合体, 降低农地流转双方的承担风险, 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 实现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 实现博弈共赢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政府是农地流转的支持者、管理者和协调者, 应为农地流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促进土地流转主体博弈共赢。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了解, 掌握流转动态, 在充分尊重流转参与主体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引导, 以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和利益。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需要配套的中介服务体系, 各级地方政府应完善自身职能, 组建并培育好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 降低流转双方获取土地信息成本, 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信息网络, 及时登记汇集可流转土地的数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资料, 定期公开对外发布可流转土地资源的信息, 接受土地供求双方的咨询, 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 规范农地流转交易行为, 增加交易透明度, 促进农地流转合理健康运行。[8]

2.完善农地流转价格机制, 加强农村土地价格管理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的现代市场体系, 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是促进和规范农地流转的必然要求。农地流转市场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市场, 具有一定的空间地域性和不可移动性, 因此合理的地价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正常运行的必然前提。在充分考虑地价构成因素的基础上, 对农村土地进行分等定级、科学评估, 确定并定期公布土地的基准价格, 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合理确定各类农地的质量, 登记、评估其客观、公正的土地使用权市场价格, 为农地市场流转双方的公平交易提供合理参考, 以减少价格确定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9]同时, 建立农用土地价格评估体系,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土地评估工作及结果的监督管理。

3.增强流转主体市场意识, 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10]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是指农村土地进入市场进行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 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共同作用下, 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配置。市场机制是市场供求关系、价值规律、市场竞争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等客观规律的综合表现, 具有市场激励、市场约束、市场服务等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11]市场机制要求稀缺资源能够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 产权的可转让性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有效保证。只有当产权是可转让的, 才能使资源从效率低的利用方向流向效率高的利用方向, 从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不可流转的产权, 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利用潜能, 也就无法体现其全部价值。普通农户和农业经营大户作为农地流转中的供给方和需求方, 为充分发挥其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作用, 要增强其市场意识, 以市场机制为导向, 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既有约定把土地流转起来, 实现转入和转出方的“共赢”。同时, 在农地流转过程中, 要不断提高流转主体的独立自主决策意识和契约意识, 遵循“调解为主, 仲裁为辅”的原则, 积极争取自己的合法土地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文峰.从主体利益角度透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制度[J].生产力研究, 2005, (10) .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3]侯定丕.博弈论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3, (12) .

[5]钱忠好.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市场问题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1999, (01) .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7]方鹏.中国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理论分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1, (03) .

[8]Scott, J.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M].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6.

[9]牟燕, 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失灵的博弈分析[J].资源调查与评价, 2006, (23) .

[10]汤琦土堇.农地流转中多维主体权益实现的博弈及效果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6, (03) .

重庆市巫山县 篇8

关键词:流转,宅基地,Probit模型,璧山县

目前,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已普遍展开, 有学者对此已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形成了初步的理论体系, 但对于包含其中的宅基地流转的专项研究却很少。农村宅基地流转在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但同时也应看到, 现阶段宅基地的流转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 影响了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本文以重庆璧山县为例依据农村宅基地流转及与流转有关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结合实地调查资料, 运用数学分析方法, 探索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的激励机制。

一、璧山县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璧山县农村宅基地流转还不成规模, 与其闲置情况相比, 流转规模较小 (见表1) 。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发展, 目前全县农村待流转宅基地数量惊人, 整户闲置的房子就有8526户, 其宅基地面积为1913亩;另外, 现在农村人均占有房屋2.5间, 而实际上人均占有1.5间已足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 照此计算, 璧山全县约有33.73万间房屋等待流转。调查结果显示, 总计只有20%的村庄实际存在着房屋出租情况, 出租户数在10户以上的村庄仅占11%, 出现住宅买卖情况的村庄更少。

说明:该地区宅基地与农民住房流转的主要形式为买卖和出租住房, 因此定义交易比例= (买卖户+出租户数) /总户数;潜在交易比例按交易形式不同也有不同的定义:以出租为主的定义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买卖为主的则定义为非常住户数占总户数的比重。[2]

据调查, 京郊大部分村镇的宅基地流转案例占宅基地总数的10%左右, 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而璧山县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规模较小, 在经济最为发达的璧城街道, 其典型村的交易比例也仅仅有32.5%, 这一比例与其它地区相比明显偏低。

二、基于Probit模型的家庭搬迁决策估计

我们利用璧山县农户调查资料对农村家庭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决策进行了估计。农村宅基地的流转牵涉到的是整个家庭, 因此, 家庭特征因素对其有一定的影响力。[3]表2列出了模型中变量的定义。

用于解释愿意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决策的变量分为3个类型:收入变量、家庭特征变量以及土地制度变量。收入变量主要反映绝对收入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对迁移决策的影响, 家庭特征则反映了家庭结构、家庭现有财产以及家庭预期收入等对决策的影响, [4]土地制度变量则主要反映承包地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对决策的影响。Probit模型在估计时通常假设各观察值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然而这一假设往往不合理。为此, 我们在估计时使用稳健标准差 (Robust Standard Error, RSE) 。所以, 点估计虽然没有什么差别, 但是置信区间与假定家庭决策相互独立的情况有所差异。表3的最后一列反映的是X的变化对家庭决策的影响概率。

三、结果分析

1.收入变量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在控制了绝对收入以及其它影响决策的因素以后, 反映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变量均处于显著水平, 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系数显著为正, 表明当某农户在居住地感受到的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程度越强, 他愿意放弃宅基地使用权搬进城镇居住的动机就越强。同时, 系数值达到0.41也说明相对经济地位下降对于其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平方项为负, 也与该地区的特征有关。我们知道, 相对经济地位反映的是某家庭的收入在村中的相对水平, 收入水平越低, 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程度也越高。因此, 当相对经济地位下降达到一定程度时, 将失去迁移的能力。

绝对收入的系数为0.87, 且处于显著水平之上, 这说明绝对收入对决策也是必要的条件。一定的收入, 不仅使他们有能力支付搬迁的成本,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抵御决策风险的能力。而收入平方项为负表明当绝对收入增加到一定水平的时候, 人们倾向于留在原居住地。

2.家庭特征因素影响

供养系数的系数、受高等教育人数的系数分别为0.63和0.75, 都处于显著水平, 这说明供养系数对决策的影响作用较为明显。供养系数越低, 搬迁后家庭的预期收入越高, 搬迁的可能性就越高, 反之亦然。而家庭成员受高等教育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其搬迁后的收益, 调查发现, 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搬迁动力比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的要强。另外, 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经验以及受教育年限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一般来说非农就业经验丰富、学历高者能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 他们搬迁到城镇以后生活的保障力度较强。

3.土地制度因素影响

(1) 承包地经营权障碍。

多数农村现行的办法是, 凡户口迁移后, 承包地就要收回, 每个农民均有的一份集体财产更不能变现支付。从眼前利益来看, 随着国家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 农业生产的利益逐渐提高。据调查, 2006年璧山县农民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为人均2746元, 同期承包地的平均租金约为800元/亩, 所以放弃承包地经营权就等于白白减少一笔收入。从长远来看, 虽然“准市民”已经在城镇工作和生活, 但是由于没有被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他们能够依靠的也只有承包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因此, 按照现行的办法其实有的家庭已搬迁进城镇, 他们也不愿意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5]

注:数据来自璧山县统计局。

(2) 农户家庭财产障碍。

农民进入小城镇, 要花钱购买新宅基地, 并放弃原来不花钱取得的宅基地, 。由于农宅尚不能上市, 在原宅基地固化的大量投资无法带走, 所以很多农民认为不划算。结合农民家庭基本情况, 按现行价格计算, 平均每家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为2370元, 使用房屋的价值为11850元, 如果农民进入城镇, 按照现行的管理办法, 就意味者他们要放弃14220元的家庭财产。从农民进城的迁移成本看, 璧山县域城镇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1000~1200元左右, 以一个家庭60平方米住房计算, 需要6.0万元~7.2万元, 再加上其他费用, 一个农户到县域城市的迁移成本大约是9.8万元~11.2 万元左右。这样就大大限制了农村家庭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向城镇搬迁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发挥市场基础作用

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创造条件让广大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一是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适当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年限, 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财产抵押。取消原有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对手续齐备、建造合法的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等证书, 明确农民合法的宅基地可上市流转和拥有收益权。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保证农民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有效实现, 保证农民共享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二是在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方面, 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普遍反映制度障碍大,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难。据调查, 我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大、闲置多、流转难、利用粗放、价值低估。建议先行先试, 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 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整治, 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布局、集约利用、提升价值、促进农民财富增长、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

2.加快城镇化发展, 提高社会驱动力

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会产生三方面的联动效应, 分别是人口和劳动力的转移、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6]城市化说到底就是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 所以城市化发展本身就要求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 与之伴随的非农劳动力的比重也增加。除了“人”的非农化以外, 经济的非农化也是城市化的内在要求之一, 即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加, 同时经济总量有较大增长。城市化发展使得农村人口和农用土地都减少, 而同时需要农村提供粮食、蔬菜等供给的城市需求又增大, 因此必然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发展, 要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城市化带来的这三方面的效应都会在土地利用上得到体现, 人口和经济的非农化要求城镇范围扩大, 城镇体系进行调整, 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特别是城郊区域) 。所以, 引起的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就是建设用地的增加、农用地的减少, 同时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等两个方面。当然土地利用的变化是通过各土地利用的行为主体来实现的, 行为主体包括拥有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拥有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各企业单位、以及代表国家行使土地所有权的政府。[7]

3.开展农民工培训, 提高就业竞争力

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有待提高, 市场竞争能力不强。[8]一是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调查发现, 农村家庭劳动力素质偏低, 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6年, 也就是说大部分劳动力的文化程度为初中水平, 有一技之长更少。这就出现了矛盾: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力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市场需求的技术型、智力型的劳动力却难以及时大量提供, 劳动力转移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如果能够因地制宜, 建立培训体系就会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以及技能水平, 一方面满足璧山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一定的就业保障, 提高农村家庭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向城镇搬迁的积极性。

4.鼓励土地换社保, [5]提高经济驱动力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 也是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农民进城以后, 可鼓励农民用土地换社保。照此政策, 农民工的预期收益将增加三个来源, 一是退出承包地的补贴, 退出承包地经营权的则按照现在承包地租金的平均价格800元/亩, 给与一定的补贴。按照该地区人均承包地0.6亩计算, 人均补贴为480元/年。二是退出宅基地换取住房保障;建议实行“拆一还二”优惠政策, 对退出宅基地的农民, 可在康居村内按人均25平方米、350元/平方米的价格购买住房一套。三是在此基础上, 每户还可按镇政府公布的建筑安装成本价, 按人均25平方米的面积, 再购买住房一套, 其出租收入可成为一个保障。这样一来准农民工的预期收益将大大提高, 经济驱动力度将大大增强, 农民变市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9]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农村土地市场研究[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2) 章波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宅基地流转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 2006, (01) .

(3) 蔡日方.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科学, 2002, (04) .

(4) 乐君杰.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学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5) (9) 陈晓华, 张红宇.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6) 周青, 黄贤金等.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J].资源科学, 2004, (01) .

(7) 王松林.土地市场与城镇化[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6.

(8) 鲜祖德.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R].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5.

重庆市巫山县 篇9

重庆直辖,为40个区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渝东南门户的秀山县更是以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为战略定位,蓄力前行,成绩值得肯定。

1.1 主要指标成倍增长,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秀山县GDP达到93.5亿元,是5年前的2.9倍;工业总产值达到91.2亿元,是5年前的3.2倍;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1亿元,是5年前的7.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 823元、5 110元,分别是5年前的2.1倍和2.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54.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3.6倍;外贸出口达到2 758万美元,实现历史性突破。[1]

1.2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4.7:53.3:32。农业基础地位稳固提升。现有优质粮油基地20万亩、金银花基地30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茶叶基地6.5万亩、猕猴桃基地2.7万亩,实现年出栏土鸡1 000万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57家,农村专业合作社达到245家,农产品注册商标达到92件、有机食品认证10件、通过QS认证15件,形成了“一朵花、一只鸡、一盘果、一杯茶、一桶油”特色农业产业。工业主导地位日益增强。工业对财税的贡献率提高到70%以上。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0家,非锰工业产值占比达到52.6%,“一锰独大”的工业结构瓶颈有所打破。服务业优势地位日渐凸显。花灯广场商圈日趋成熟,凤翔、金凤凰、大华百货等商城建成投用,永辉、重百、苏宁等知名企业入驻,限额以上商业企业达到196家,是5年前的19.6倍。物流产业迅速提振,物流园区上升为市级战略,成为市政府挂牌认定的唯一地区级物流基地;已开通渝怀线上唯一300万吨战略装卸点,新增专业市场16个、面积60万m2,民生危化品、朝天门市场、福广建材市场等一级批发市场入驻。成功举办土鸡、金银花等旅游文化节,洪安老街整旧如旧,旅游产业蓬勃发展,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活力进一步释放。

2 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我们不妨来反思一下存在的问题,虽然残酷但却真实,更有利于今后秀山发展的接续。

2.1 反思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掣肘难除

1)特色农业”特在哪里?土鸡、金银花、猕猴桃、油茶,既非新奇特产品,亦无高新技术提炼加工,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弱。更严重的是,以品牌化形成产品异质进而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尚未融入秀山农业的发展进程。

无论是市场竞争还是自身发展的逻辑,无论是域外经验还是本土教训,秀山的特色农业面临着以品牌建设为中心来提升农业特色产业水准的问题。品牌经营上所呈现的不足与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效益低。典型的就是秀山金银花,有规模,无效益,有品质,无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化程度低。2011年全县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4个,累计达到245个,而真正称得上国家级、市级示范社的却凤毛麟角。三是龙头企业不强。无论是从生产规模还是从产品开发力度、无论是从市场占有率还是从品牌盈利率,秀山的龙头企业都难当“龙头”重任。四是品牌建设力度弱。2011年度重庆市名牌产品195个,没有一个是秀山的。2011年重庆名牌农产品评选,秀山也仅钟灵毛尖、妙泉峰金银花茶入围,我们的特色农业产品传递给外界的,还是传统的“土特产”形象,只是在本县域及周边地区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而已。

2)工业产品何时“高端”化?秀山工业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与其他工业发达区县的发展差距较大;“十一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值为41.5亿元,仅占全市的0.94%(“十二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平均值为188亿元,将占到全市的2.27%)。[2]工业中的采掘工业和原料加工占绝大部分,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力小。举旗的支柱产业少,过分依赖于锰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小,产品档次不高,缺乏新产品和名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研发费用投入比例等指标在全市排位还比较靠后。目前的电解锰、工业硅、水泥、金属汞等主要工业产品均属矿产资源的初级加工产品,能耗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前向和后向的深加工产业链尚未得到充分延伸。

3)文化、旅游能否成为支柱产业 2011年12月31日,中共秀山县委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县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县的目标。然而,有学者指出对照文化强县的标准,与文化强县之间还存在8个方面的差距。

自2010年渝东南旅游工作专题会,渝东南6区县(自治县)第一次旅游成绩大排名至今,武隆第一,秀山垫底的格局仍未打破。从古镇游到乡村游,从景点打造到基础设施,从营销理念到执行力度,秀山旅游业就象一只老蜗牛,还背着沉沉的壳。

2.2 反思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基石难夯

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国产业结构转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谋划培育新兴产业已成为各地推进结构调整,寻求下一轮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治本之策。2009年11月初,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之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透露,我国已经将新能源产业、传感网与物联网、微电子等新型材料、生物医药、海洋工程五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产业规划。“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过13 000亿。

秀山县的新兴产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基础条件尚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兴产业规划滞后。从政府主导的层面来看,虽有这方面的意识,但却因为秀山目前的实际情况,这些新兴产业只是出现在部分文件当中,针对这些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规划还未启动。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尽管招商引资力度让人对秀山的未来充满信心,但在“大招商、招大商”的口号之下,能引领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大块头仍然令秀山人只能“遥相望”。三是载体平台建设特色不明。近年来,各种园区遍地开花,为的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孵化器集群发展的良好局势。但纵观秀山县及周边区县园区建设工作,都带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规模不大、特色缺乏、速度较慢、公共服务平台缺乏。

3 道路正在摸索

秀山产业转型,不同于外向型城市迫于外部市场压力的“内需转型”,也有别于资源枯竭城市寻求接续产业的“生存转型”,而是旨在打破资源依赖传统路径的主动转轨,而立足于再造区域竞争新优势的“发展转型”。这注定是一个打破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的艰辛过程。

3.1 路径一、内生动力破除“资源诅咒”

资源型城市或地区长期发展的资源约束,一是基于目前的勘探、开采技术制约和经济的不合理性,形成区域资源可开采的储量约束;二是资源存量的约束。

对于资源开采量约束的突破路径。一是加大勘探与开采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从世界范围来看,勘探技术与资源开采技术无时无刻不在革新。为避免政治风险和降低沉没成本投入,世界各国都在通过技术创新来积极探索提升本土资源可开采量。二是当基于现有开采技术和开采成本无法进一步开采域内资源时,往往采取通过到域外有偿开采的方式,突破资源可开采量的约束。[3]

对于资源存量约束的突破路径。许多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时间尺度是不可再生的,它或迟或早将在某个时点上枯竭。为此,仅仅探求可开采储量的突破仍然无益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探求突破存量约束之路,否则就会陷入“资源诅咒”——矿竭城衰。这时的转型的策略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技术和产业升级继续开发资源,也不能依托于资源产业发展其上下游相关产业,而必须要通过资源开发租金或者政府财政补贴以培育新兴非资源类产业。这种转型方式虽然在短期内会造成增长减缓,但从长期来看,却能更有效地突破资源存量约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富饶的自然资源并不是阻碍地区经济增长的原因。城市或者地区富饶的自然资源储量,仅是一种地理自然状态,资源本身绝不会成为阻碍城市和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

3.2 路径二、外生动力把握“顺势突围”

一是“十二五”时期国家宏观政策新取向是秀山县谋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治理,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机遇。二是国家在深入实施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明确提出了要继续支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等,这将为秀山县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赢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寻求更多的项目和政策支持。三是2011年5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出台与启动;2012年5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深入武陵山地区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指出要加大对武陵山片区等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支持,尽快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这无疑会强力助推秀山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四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举措为秀山经济发展给力。

3.3 路径三、传统产业谋求“涅磐新生”

培育战略先导产业,是转型的题中之意。现在不去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将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以低端产品搞配套。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放弃传统产业。相反,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才是转型的“重头戏”。因此,在产业转型上一方面不能一味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忽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另一方面不能只盯着现有产业升级,而忽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应当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3.3.1 现代金融保驾护航

产业转型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政策、技术和金融三方面。产业升级、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与产业转型相关的行为,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金融成为推动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

积极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并通过增量改革壮大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以提高金融机构密度,强化金融竞争,改善金融供给。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尽快改变直接融资落后的局面。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信用文化,为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制造业向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优化信贷支持的企业规模结构,使信贷资金投向由过度朝大企业倾斜向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转变。优化信贷产品结构,使信贷产品从较少层次向多样化转变。优化信贷业务结构,使信贷业务由经营传统信贷向注重发展绿色信贷转变。

3.3.2 基础设施改造升级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项目。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起步条件,才能抓住机遇吸引资金和人才。因此,资源型城市首先要通过基础设施的改造来完善资源型城市的硬件建设。西部大开发之所以发展缓慢,不是因为中央支持力度不够,是因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缺口太多,因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十大扩大内需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资源型城市必须清楚改善地方基础设施重点、关键和改善次序,利用有限资金完成最关键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

3.3.3 高等教育决胜千里

有研究者通过对592个国家贫困县1990-1997年扶贫资金使用情况,及其对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经验分析后,发现人力资本在其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有研究者指出,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要注重以提高和改善人力资本为目的的投资。

事实上,今天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促进经济发展的幕后走到了幕前,并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角。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联动效应:一方面区域经济实力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依存和适应关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科技动力和人力资本,高等教育发展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与之相关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并由此扩大区域规模。

环顾武陵山区71个区县,秀山无论哪一级次的教育发展水平都与武陵山区经济强县和中心城市的要求相距甚远。今年5月温总理在武陵山区调研扶贫攻坚工作时就指出“重视发展旅游、民族文化、现代农业等专业性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学校。”秀山应该抢抓机遇,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各方支持,尽快建成武陵山地区的人才高地。

3.4 路径四、新兴产业笃定“远谋近施”

纳入政府扶持的新兴产业应符合五项条件:一是体现技术先导性,拥有成熟技术,容易实现规模化发展;二是具有发展可持续性,不是昙花一现的产业;三是发展规模比较大,产业链较长、延伸性强;四是有技术自主性,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五是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产业化。上述条件,也为政府策划定位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和要件。建议秀山县将新能源、生物制药、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明确的规划和发展时间表,进一步细化落实,为下一步的产业布局、园区建设、招商引智、平台构建工作等提供目标方向。

3.4.1 龙头领舞

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不容置疑。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形象良好、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落地成长,往往会为区域某个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基础,并起到助推器作用,最终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良好格局。

3.4.2 平台助力

地域上相对集中、配套上合理到位的专业载体有利于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当前,秀山县在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方面已初步建有明确的发展载体,然而分类清晰的专业性高技术产业园尚无规划,难以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和特色。建议围绕新兴产业规划,加快相关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有较大推动作用的平台载体建设,如交通网络、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等,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壮大。

3.4.3 各方聚势

在引进培育新兴产业的同时,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向新兴产业投资,鼓励现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开发新项目,涉足新领域,成为秀山县新兴产业发展的又一主力军。

摘要:随着可采资源的逐步耗竭,秀山这座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城市发展的不可持续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唯一的途径就是转型。本文在肯定成绩,反思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规划,策略的产业设计,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型,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秀山,产业转型,反思,路径

参考文献

[1]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1:3-14.

[2]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R].重庆:秀山县人民政府,2011:10-15.

上一篇:多元教学方法下一篇:电气照明设计